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专业18篇)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专业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10 03:04:03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专业18篇)
时间:2024-02-10 03:04:03     小编:QJ墨客

总结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是学生们共同面临的挑战。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坚韧和毅力,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一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在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改革的研讨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还有必要深入到课堂教学内部的深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研究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某些不足与改进措施。

面对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要求,回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我觉得目前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或不足,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这里仅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几点改进措施与大家探讨。 不足之一:教学目标不很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 不足之二: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真正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措施之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

措施之二: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就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师的工作业绩。虽然提倡教师考核评估的量化,但教师的工作成果有时很难量化。这时就更要求教师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

数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是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理解掌握程度。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从一定的高度来驾驭教材,才能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不至于出现和学生一个水平甚至跟不上学生的尴尬局面;也不至于出现总是在一些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上绕圈圈,而对那些关键问题一带而过的情况。 数学教学中新的信息的增加和教材中新的内容的出现也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存,走在学生的前列,才能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教好学生。

数学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数学教师要逐步通读小学数学1—5年级新(旧)教材的全册教材,读懂本册教材,知道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单元、本册教材及全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要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知识间前后衔接与孕伏,合理组织教学。

(1)备课先要找准数学知识教学的突破口,明确每一单元、课时的重点、难点,制定出突破重点、难点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2)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数学教材中配套的学具、课件加以操作备课。

(3)一期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有意识的在知识内容上加以渗透、过渡二期课程的理念及内容。

(4)我做为新教师备课必须备祥案,课后写好教学反思,还需对实施的教案先要进行说课后再进行上课。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程标准,在研究学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确定具体、恰当的单元和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明确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应达到的哪一级(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的深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明确通过什么手段或措施使学生经历哪些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形成哪些数学基本能力,体会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无效教学及改进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二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让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遵循课标精神,落实课程理念,真正把“****”政策下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到实处。2022年5月11日,我校数学教研组所有老师参加了“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的线上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中曹教授通过解读“小学数学的教学改进”——top100范文排行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中提出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工作,我们在教学时是否真正的做到了这两点呢?曹教授通过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点无大小、线无粗细以及用点表示小数,数形结合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只有真正做到吃透教材,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吃透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在讲座的最后,曹教授总结了教学改进的“秘诀”:既要将两个吃透与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实践检验理论。鼓励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术语面前,在眼花缭乱的教学口号面前,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所以,只有我们将真实的改进发生在每节课上,落实到学生上,我们的专业水平才能够有所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三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它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各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协调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探究数学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它与小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是矛盾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不仅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使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活动中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引导学生到生活中验证、运用。这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协调发展。

一、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1.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的物体的知识。这样的操作活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操作中动得其所、动有所获。教师创设合理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就会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2.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操作时手与眼协同活动,在动态中感知事理情节,又与大脑的活动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观察与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得到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陈述操作过程,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及时提供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鼓励学生把自己在操作过程、思考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讲给大家听,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显示出来,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3.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数学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谪,所以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又将服务于生活,落实在学生上,这就要求学生“会思考”、“会应用”、“会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手脑并用,无形中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1.课前收集操作活动材料,获得新知识。

要为学生准备和提供合适而充分的材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生活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材料,为每个学生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同时让学生参与操作材料的收集与提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体,扩大了自己主动参与和亲身动手操作的空间。

2.辅以直观实物和实践活动。

在动手操作之前,要鼓励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提出自己的问题,述说独到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进一步验证猜想。例如:学习“认识钟表”时,让学生自己拿出实物钟面,同桌一人说时间一人拨,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3.自制学具,设计小方案。

利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提出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后,让学生用纸剪一剪,再以这些图形做材料拼成自己想象的图案,在班中展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审美价值和创造力,更促进了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也可以减轻学生的理解困难,体验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2]孙有珍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时代(教育研究),,(08)。

[3]刘沛峰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11,(23)。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四

【关键字】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也正在以崭新的形态呈现在教育者眼前,教育部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成熟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保障,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强调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合理运用,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发表一些见解,与同行共勉。

一、情境的创设,让教学更生动。

余文森教授说过了这么一句话:情境好比美味可口的汤,知识好比盐,知识必须要融入情境中,学生才能容易理解、消化、吸收知识!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较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就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来说,这册内容包含了数的运算、位置与方向、平面图形、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几方面内容,教材在设计时每单元、每课时都提供了情境图,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立体地理解题意思、解决问题,但教材是静态的、无声的。有了多媒体技术就能使这些内容以动态的有声方式来呈现。就拿浙江省电化教育馆编制的数学多媒体教学光盘来说,它分单元、分课时进行设计。每课时都包含了三大模块:情景引入、基础练习、拓展应用,情景引入这块是以教材为基础制作的,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例如第一单元都是围绕“冰天雪地”游乐场这个场景的。如下图所示:

从人数的增减到如何购买门票、配备保洁员,是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利用电脑的有声显示可以更快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学引入直观、有效。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的最有效方法。

第二单元教材17出示的“公园定向运动图”,越野塞涉及到比赛规则,用课件进行有声显示,就让这个活动场景更直观、形象,不但省去了老师费力的解说,而且发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高,学习的兴致马上被激发了,在介绍比赛规则的`同时,我用电子教鞭连出从起点、1号点、2号点到终点的路线,再问学生你能说出每个从出发点到目标点的大致方向吗?如下图所示:

在大屏幕的展示下,学生举手发言非常积极,课堂显得轻松又活泼。这就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为时过讲的单调的模式,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

[nextpage]。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有关小数点的移动,教材中有4幅插图,西游记是学生喜爱又熟悉的动画片,感兴趣的学生虽然早已翻阅过书本,但是他们还是不能抗拒课件中的动画显示,一开始就被吸引了,这样的数学课会让他们印象深刻,课堂也显得有趣多了。这种丰富多彩的直观形式,直接引起学生感知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并使大脑不同功能区交替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情绪、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

第五单元“图形的拼组”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可以分小组在电脑机房中让学生“拼图”软件,采取一定的竞争机制,让学生玩得开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平面图形更感性的认识,更加喜欢上数学课。

二、过程的呈现,让教学更轻松。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借助多媒体技术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

教学设计之初,要考虑内容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必要性及预期效果。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课堂回答、课后调查、作业批改等反馈信息更要就教学难点、作业盲点考虑设计相关课件去解决问题。本人经常就教学中一些还位落实到位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如果这里用多媒体技术是否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呢?例如四下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中,北偏东30度,东偏北30度,很多学生在老师教过后还会出错。一是没有明白怎么区分,二是还是把这两种偏向混为一谈。这时我们可以利用电脑动态呈现加深学生对偏向的认识,纠正他们的错误。可以设计课件如下:从正北方逐渐向东面移动,这时形成的夹角我们称为北偏东。从正东方逐渐移向北面,这时形成的夹角我们称为东偏北。如下图:

其实教学内容是一样的,但改变了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前40%学生自学能力较强,但中、后60%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某些障碍,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他们一走神,对知识掌握就会模糊,如若教师再次去重复所教内容,教师显得疲惫,前30%学生更觉无趣。这是我们教师可以选择改变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就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虽然内容相同,换种方式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时在教学中就要多关注中、后60%的学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多给他们锻炼、发挥的机会。

在五年级下中册第三单元正方体和长方体空间能力的培养中,在新课中我采用实物教具让学生具体感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帮助学生建立、加深对图形的空间观念。这一单元涉及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立体图形的拼摆和切割、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会感到困难,特别是一些教难的练习,他们无法在脑中建立具体的形象,这时电脑教学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性的认识。例如16个立方体的拼摆有几种情况,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对于前30%学生在脑中已能构图,先让他们来说说,再适时屏幕显示,帮助后70%学生建立空间感。这部分内容我就采用word软件中的绘图工具进行拼摆,既实用又简单。让学生看到原来在word中也能摆立体图形。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图如下:

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它既有教师的精讲启发,又有现代电教媒体的适时、适量参与;既有学生质疑、讨论、实践的机会,又有起强化、反馈、矫正作用的形成性练习。它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单调古板的形式,强化了师生的双边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生热情,调动了大脑功能,提高了注意比率。

三、多容量的习题显示,让教学更高效。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大小黑板一齐上,擦了板书写练习的情况,这样大大减少了课堂练习容量,降低训练密度。在练习巩固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个性,再一次复习巩固知识。

在教学中每一单元、每一章节我们都要安排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我经常用媒体呈现信息量偏多的习题,让学生说一说、圈一圈重要信息,培养他们仔细、认真审题的习惯。练习题的讲解,结合屏幕教学也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实现师生互动。例如对于连线类的习题,可以让学生直接上来利用鼠标进行连线。让学生动手操作,会比用笔做更让学生记忆深刻。对于应用题,我们可以屏幕投影进行放大、缩小,在重点位置进行圈圈点点,结合教学实际找重点、找关键字词,去更好的理解题意。自己设计的作业练习,放在屏幕上让学生抄去当家庭作业。第二天再根据作业反馈情况进行点评,屏幕可以再次显示习题,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纠正学生的错误,还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作业通过幻灯的方式展示,不好的作业让学生一起来帮忙找出错误之处。这些是传统教学所做不到的,课前花多一些时间去思考、设计课件,在课堂上就显得轻松多了,特别是在教两个平行班时,很多难点都是共同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减少了教师大量重复性的工作。

特别是在教学图形时,利用电子课本和电子粉笔让教学变得更轻松、简单。例如五下电子课本第4页的例2: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我们可以直接在屏幕上显示该页电子书,打开电子教鞭,利用电子教鞭中的画笔工具找出图形的关键点,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这些点的对称点,再用直线工具按顺序连接对称点。由于我们班学生都熟悉这些软件,这些操作我们就让学生上来通过电脑操作来完成,学生都特别乐意上来用鼠标画图。这就是电脑的魅力所在。如若换成传统教学,在黑板上画图势必会费时费力,一般我们也只是画好了边讲边展示给学生看而已。现在结合多媒体教育资源,让我们的教学显得更轻松了,学生也更乐于动手操作了。

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堂教学气氛现代感浓厚,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及时总结和反思,不断探讨:哪个环节用多媒体表现较好?与传统教学进行对比,了解学生起点,以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五

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以及知识接受能力都存在差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教学。如设计教学软件时,可以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题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同等的锻炼机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需求自主选择学习课程,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人机互动,也可以有效改变教师单一的讲解、枯燥的练习这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精确性很强,而且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如何使数学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数学知识一般通过画图、板书、语言和动作等手段,有时也会利用挂图、模型、实物或实验等手段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教学效果。但这些教学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即只能静态地演示,不能动态地表达,比如不能展示立体图形的内部结构。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可以直观地演示物体的运动轨迹和变化过程,如立体图形圆台、圆柱、圆锥分别是由直角梯形、矩形、直角三角形绕其直角边旋转形成,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动态的演示过程,很多难以理解的抽象数学知识就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易懂了。

3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经常有画图、板书、操作演示等环节,这都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有时还因此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等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前把需要的图形、板书和要演示的内容预先制成课件,在教学时再逐步地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大大缩短上述教学环节所占用的课堂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作图,再配以文字说明,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作图过程,更快地掌握作图方法和技巧,并且也便于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4运用多媒体要适度。

虽然多媒体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而不能用其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有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要适可而止,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总之,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使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六

课外活动又称第二渠道,指教学计划之外,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转变思想,提高意识,开阔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目前,一些学校和老师越来越重视课外活动,成为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此,教师要根据书本中的内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进行参观、测量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设计校园》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参观本校校园,让学生观察各种建筑物、操场、绿化带等设施的位置,学生十分认真,非常活跃,互相讨论。然后,向学生出示校园示意图,向学生提问: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和你还有哪些设想?最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展示每个学生的设计图,进行交流。这样,通过课外活动,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设计出了自己满意的校园。

“实践才能出真知”。总之,让实践活动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才能把枯燥、单一、被动的学习变为有趣、丰富、主动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轻松理解书本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能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数学实践活动,是我们教师新的教学实践、新的教学反思、新的教学感悟。我们要更新观念,不断摸索、创新实践活动,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七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正确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还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把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成为直观的视听感受,从而让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就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学科知识整合。小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学习有自身鲜明的特点,音乐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理念,联系课本内容,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们在使用电子教材如ppt开展教学时,要将网络中选取的素材和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坚持在以课本为主的基础上扩展学生的视野。

其次,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对色彩以及声音较为敏感,我们在要求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依靠多媒体技术的音画结合功能,让学生被直观美丽的画面以及悠扬的旋律所吸引,营造一个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感受音乐。通过多媒体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扩展,营造一个音画并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启发。

最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形成现代教学观念。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优化,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另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要求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了解现代教育观念,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一)营造音乐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那么其行为就会表现得更加主动,因此我们必须要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情景。就如同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所在。我们应该要科学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来营造出声乐兼备的音乐课堂环境,让音乐的时空效应得以提升,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比如说我们在教授《春来了》这一乐曲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首先视听“鸟语花香”的录音,随着音乐声的响起,再向学生播放春天的画面,当学生看到绿色的草地、满山的野花、飞翔的小鸟、蓝蓝的天空,随着音乐而流淌的小溪,孩子们自然就会对春天产生一种美丽的向往。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对《春来了》这首乐曲的理解就更加容易,很快的就可以进入到春天美丽的意境之中。

(二)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其展示出的自然美丽的画面可以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说我们在听赏《铁匠波尔卡》这首乐曲时,我们按照课本中乐曲所描绘的内容来制作多媒体动画,编制成ppt课件。首先要求几名学生上台表演出他们心中铁匠的形象,再伴随着乐曲的音乐进入课堂。此时向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视频中朝阳慢慢升起,森林中非常寂静,不一会儿有小鸟开始唱歌,各种小动物在草地上玩耍,这一幕美丽的景象让同学们都陶醉其中,好像他们自己就成为了期间的小动物在欢乐的玩耍。当我们第二次播放这一乐曲时,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将自己想象出的内容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很多学生的音乐与之前画面的启发之下,都纷纷的开始随着音乐节奏而模仿打铁、拉风箱的动作。学生们的表现将它们的创造力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也将他们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展示在我的面前,整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的目的已经达到。

(三)联系生活实际。

音乐听赏主要和器乐欣赏、戏曲听赏、乐曲听赏等内容息息相关,关系到从古至今各种乐曲的音色及特点。那么教师应该怎么进行教学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最好的音乐欣赏效果呢?利用多媒体技术,像学生播放电视中著名交响乐队的演奏视频,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演奏的规模,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震撼,虽然学生并不会了解各种乐器的基本特征,但是可以从视频中听出不同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例如说我们在欣赏《义勇军进行曲》的过程中,就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现场演奏版、天安门升旗仪式直播版、奥运会冠军颁奖版以及合唱版等不同的版本,让学生感受这些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别,让他们一边听的同时放映出抗战时的英雄片段,我认为这样开展教学的效果绝对要比单纯的让学生听音乐,讲述爱国故事好得多,学生不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乐曲带给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四)激发学生共鸣。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让学生广泛的接触音乐作品,从而让他们更快的增强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比如说我们在教授音乐童话《龟兔赛跑》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图像展示来向学生介绍这首作品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以及人物故事,之后简要的说明单簧管和大管这两种乐器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聆听单簧管与大管演奏的龟兔赛跑音乐,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出直观的形象来让学生对这两种乐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他们从音乐中能够分辨出哪些部分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但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音乐、愿意参与音乐学习,这样一来音乐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文俊.巧用信息技术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力dd小学音乐创作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小学时代,20xx,(11).

[2]姜莹.多媒体视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谈[j].教师,20xx,(05).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八

有热情与童心,对学生的热

是我坚守在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柱。纵观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以下优势: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在教学之前,我要求自己对所教的每一位学生都充分了解。并从整体上了解学生基本喜欢的教学方式和存在的

学习

困惑。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教材中每课的难点和重点。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各

班级

的需求,能融会贯通地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铺垫,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教学,使教材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

二、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学。

经常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根据我校信息技术的特色,合理地把网络资源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既使数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贴近

生活

,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一边教学一边反思

教学后,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成功之处,找出失败原因,并能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四、创设情境,使学生带着情境任务学习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创设一些情境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利用多媒体声、色、动的特点设计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创设的情境,提出一些供学生讨论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根据存在的不足制定的几条改进措施

一、调控教学节奏,调动师生交流

在平时教学中,我深深感到课堂教学的节奏有时就像一条优美的曲线,如果某些教

学环节实施节奏的调控性较弱,灵活度不够就会影响整个教学进程。因此要改进以往忽视教学节奏的情况,增强灵活调控的能力,同时要增强师生的双边活动。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不益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所以一定量的双边活动是活跃课堂的关键,也是加强课堂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这方面,在我的课堂教学上还是有欠缺的。接下来在教学中我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的活动,切实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增强他们的表现欲。

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为我们的教学资源的收集提供了便利,也丰富充实了我们的教学资源。但是作为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善于利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如能恰当的运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的改进。

三、注重教材的拓展

一年级是新教材,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师、班级、学生情况确定课时,甚至拓展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教学内容与形式。

反思自己的教学:

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关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过程。而二期课改数学新教材中也指出:留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感受体验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法转化,并内化成自己的经验。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再习得简单的数学知识,而是学会了终身有用的学习方法。

二、算法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思维的多样化。

新教材注重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学具探究算法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既为今后的多位数的加法打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用自己的方法解题。本节课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算法,而是要通过反馈交流、评价沟通,让学生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算法。这样才能呵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九

活动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及理财意识,做个节约型的小公民。

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的方法,巩固小数点加减法。

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用折线表示数据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操作几交流的过程,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调查家中一周的开支情况记录下来,并完成如下统计表。

2、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设计意图]人人参与收集整理数据,使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平等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中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教师:

二、交流各家一周开支情况:

1、先在小组内交流。

2、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其家里一周开支情况并回答问题:(课件出示)。

(1)你是怎样得到记录单上的数据的。

(2)表中的“项目”、“金额”、“小计”、“总计”分别表示什么?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加减法,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表的制作。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内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家庭开支情况也会不同,体会统计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为后面谈意见和建议奠定基础。

三、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一周的开支情况教师:

如果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你家一周的开支情况。你打算怎样设计统计图。

1、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你家一周的开支情况。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参考老师提供的统计图表样,也可向小组内同学学习绘制方法。)。

课件出示:家庭一周开支统计图。

2、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用折线表示数据的方法。利用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现家里一周开支情况的周期性。发挥小组内成员相互学习,降低差异,共同提高的作用。

四、展示、交流、汇报:

1、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制作好的统计图,比比看谁的作品最美观,选出来作为优秀作品展示。

2、对选出的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同时说说你家的开支有什么变化规律?交流后由学生进行评价。(从制作的美观程度,及开支的大小,开支的项目上进行评价)。

3、根据自己家一周的开支情况估算本月的开支,估算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并说说具体的估算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探索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4、对各家的开支情况你有什么感受?你家的开支和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生1:每个家庭周末的开支都比较大,原因周末休息,人们有时间采购、游玩。

生2:生活开支如米面油盐菜,需求最多,但花去的钱不是很多;

生3:应酬、礼尚往来、朋友聚会虽次数不多,但占用的金额却不少;

生4:买衣服、看病也占去了相当大的开支;

生5:水电暖、物业管理每月都有一定开支,不过比较固定;有的家里这方面开支就大,有的家就比较少。

生6:我家买彩电花去了五千多元钱。有同学家还买了电动自行车。

生7:我认为有的家里开支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教师:不合理的地方有哪些?你有合理的建议吗?

生1:水电费如果我们节约用的话,可以节省一定的费用;我们要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的习惯,洗菜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

生2:用于应酬,礼尚往来的资金多,礼尚往来可以进行改革,变一种方式,比如婚事简办,送鲜花等方式。节省下来的钱可以买一些书籍,还可以捐赠给有困难的人。

生3:我觉得生活开支必不可少,但衣服上的开支可以适当减少,不必追求过高档次。

生4:我觉得父母挣钱很不容易,我们不应该乱花钱。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获得自信的体验,获得发展,并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节约意识,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活动小结:

大家都谈得很好,要想日子过得好,就要合理开支,计划支出,只有这样才能收支平衡,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我们从小就应该懂得勤俭节约,不乱花一分钱。不浪费水电等地球资源,学会为全人类着想。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估算的本月开支向父母汇报,并针对如何节约开支这个问题向父母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做一次家庭小主人,到超市购物一次,学会购物,学会理财。

[设计意图]。

参与实践,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勤俭节约,学会理财,学会管理。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11页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四个领域的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实践与综合运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学生的数学活动只是“智力活动”,或更为直接地说是解题活动。数学教师在黑板上讲数学,而学生则每天在课堂上听数学和在纸上做数学题。所以,对多数学生而言,数学的探索活动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我们所崇尚的《数学课程标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数学问题来自实际,而学生需要动手实践来学习、验证和发展数学,需要动手“做”的土壤来加强数学思维训练,提高解题及创新的能力。动手“做”数学是实施新课改的一种教学方式,对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活动原则。

1、实践性原则。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探索、尝试和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开放活动空间,但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

3、趣味性原则。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数学活动内容。目标设计、题目拟定、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等都应体现趣味性,使学生乐意参与,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4、开放性原则。改进和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注重活动范围的拓展,不局限在课堂,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从中获得知识和教育。

5、异步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起步上不同,效果有异,在发展上不受限制,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因材施教,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前提下,适量适度地开展,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长,各尽所能。

6、创新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谓创新是指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智慧,灵活主动地认识一个对别人来说早已知道的,而对他们来说却是首次发现的“新规律”、“新性质”或获得一个新本领,取得一项新成果。

7、主题性原则: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围绕教学实际开展,且富有层次性,主题鲜明,并符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8、合作性原则:活动的开展将根据学生差异合理分组,分工合作,共同参与,共同成长。

三、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认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3)初步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课程。

(4)通过开展“做”数学活动,创设恰当的活动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以加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提高,逐步促进数学教学模式的改变。

(5)探索活动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积累有效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的经验。

(1)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但又不同于数学课。它也存在着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也有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构建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交流与合作。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开发校园数学资源。到现实生活中选择、开发一定的研究专题,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并指导学生围绕专题去观察、调查、收集材料,探讨问题,然后撰写小论文或调研报告,测算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

(3)面对现行教材学习内容,开展数学课程资源的整合,建构满足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各方面需求的、生动活泼的有效素材。

(4)数学实践活动评价的研究。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五、组织及分工。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接受学校的领导,并聘请岳校长为数学活动课的督导员。在数学组内部,实施组长总负责,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管理机制,坚持正常的活动研究,确保活动方案的落实。

岳校长:数学活动课督导员。

马xx:总体设计,指导落实活动方案。同时进行活动课教学的研究。校本活动课教材的研发。

辅导员:xx(组织活动,辅导学生开展活动)。

王xx、:活动记录,资料收集,文字录入。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十一

摘要:由于诸多原因,习作一直是让学生和老师头疼的事。而各类活动却是学生乐于参加并津津乐道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写作,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观察、去思考,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一、存在问题。

提到作文,可能是最让老师和学生头疼的事。每次习作,学生要么是东拼西凑,勉强成文,要么是“胡编乱造”,虚假造文。孩子的生活经验太少,写出的作文自然是枯燥乏味,没有任何新意。老师看到这样的习作也只能是摇头叹息了。

语文实践活动课,重实践,重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各种习作机会,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能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积累、丰富直接经验,激发写作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作文的创新精神,更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尝试方法。

(一)兴趣先行广开材路。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作文指导课上,不仅仅是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新颖别致的导入,能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知、情感,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比如,在一节习作指导课上,我先是故作严肃地请某位学生走出教室,然后问:“你们知道他犯了什么错误吗?”同学们都感到莫名其妙,奇怪而又有点担心的交流着。而站在教室门外的学生更是局促不安,低着头一言不发。随后,我把那位同学叫进来,并告诉他们:这只是一个小游戏,那位同学并没有犯错。我看到同学们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经历了这么多,你肯定有很多想法吧?现在就把它写出来吧。”同学们立即拿起手中的笔,十多分钟后就有大部分同学交卷,而且写得非常不错。有的同学写道:“我没想到咱们的语文老师也会和我们开玩笑。而且还把我们大伙都给骗了。”而那位“被请出”教室的同学更是感慨万千:吓死我了!我到底犯了啥错误啊?老师要怎么惩罚啊?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

(二)、课外活动妙笔生花。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又是孩子们生活成长的摇篮。我们都曾有这样的共识,每当学生经历一次活动后,作文往往就写得比较好。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是否应该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最正当的行为,让游戏渗入到作文训练中,或者说让学生在游戏中作文,和作文一起游戏,玩中学写,写中再现玩趣,作文也就成为最轻松平常的事了。如:课间,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在玩悠悠球。()如果只是一味地制止玩耍,学生肯定心怀不满。为此,我专门拿出了一节课,让学生介绍悠悠球,开展悠悠球比赛,体会玩的技巧,交流成功的经验。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悠悠球的世界中,细心观察每个同学的不同玩法,悉心体会玩的.成功的技巧,学生玩得生动有趣,写得也自然逼真。吹泡泡,打乒乓球,跳绳,踢毽子……学生在各类游戏活动中,身心得到了释放,这时再给他们以习作方法的简单指导,一篇篇高质量的习作就会脱手而出了。

(三)聆听窗外声音汲取活源之水。

(四)语文综合活动与语文知识共发展。

来自 coOcO.net.cn

语文实践活动课,更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如四年级下册的《遨游汉字王国》,学生分组制定活动计划,或搜集字谜,或查询谐音歇后语、笑话,或走上街头“火眼金睛找错字”,或写有趣的汉字故事等等。学生活动组织的有声有色,他们有了亲历的体验,再加以老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便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五)与其他学科整合让习作内容更丰富。

发挥学科整合优势,将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渗透于作文,使学生受到艺术感染与熏陶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地作文。美术课上的剪纸,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趁热打铁让他们记录自己在剪纸时遇到的问题,如何想办法解决的,最后剪纸怎样,习作自然是“水到渠成”。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科学时,我曾经让学生做过“火山的喷发模拟实验”,学生从材料的准备到实验的操作,一直是兴趣盎然,大家觉得有话好写,有情可抒。写出的文章自然是值得一提的。

三、取得成效。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身边的时事、季节气候、景物变化、生活趣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自觉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捕捉和积累写作的材料,有了自我表达的愿望。习作兴趣的大幅度提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写作能力,写出了许多优秀作文。其中,有五名鲁中晨刊小记者的文章多次发表,有数人次的习作在“三驾马车语文周报杯”作文大赛中获得奖项,班级博客在学校也是首屈一指的。学生已经基本做到了“我手写我心”。更让我欣喜的是,习作,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

四、存在困惑。

1、学生主动读书,主动习作的意识还比较差。

2、实践活动与习作的整合还需要和课文上的题目有机结合,这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3、实践活动与习作整合让大部分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提高,但是学生个体之间的习作水平差异有拉大的趋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我们只要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习作教学与实践活动扎实结合起来,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和赏识性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会逐步得到提高的。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十二

曹教授在阐明课程标准中数感的定义后,先后举了“估豆子”、“估纸”、“估人民币”的案例,让我们认识到一些教师对数感的认知偏差和实践误区,最后举了一位老师“数千字文”的教学成功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曹教授还简单介绍了几个如何培养数感的策略,如: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在计算中培养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数感等。“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数感的建立来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星期天带全班学生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租金10元,小船每条坐4人,租金8元,全班50位同学,请学生设计一种租船方案,计算出所用钱数,比较一下哪种租船方案最佳,并说说理由。结果种种租船方案出台,经过比较认为租7条大船,2条小船最省租金。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十三

5月11日晚上和工作室的伙伴们一起参加了人教社的云培训——曹培英教授谈教学改进研究。曹老师剖析了当下教育热点中的“假、空、大”问题,建议数学教师应该以教学的系统观,着眼整体思考问题的线索进行日常的教学。曹教授整个培训真正从一线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指导数学教师如何改进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有效、高效的教学。

经过这次培训,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也是收获颇丰,曹老师提到了教师应该做到两个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现在的教学对老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对教材要解读到位,通过前测、课前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有很好的把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记得刚入职时,学校都会给每一位新老师安排一位师傅,我的师傅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一定多看教材多看教师参考用书,当时的我还不理解师傅什么意思,直到后来的教学中学生出现各种花式错误,我才明白原来是我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节奏,偏离了教学的主方向。

培训中曹老师提到的一个误区令我印象最深刻:抛开教材,另搞新意。在我们的教学中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往往置数学书本上的例题不顾,自己单独创编一道或者几道题目作为整节课的例题进行讲解,殊不知这样的操作反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误导,我们的编创未必有教材编写意图深,我们的理解也未必有编写者到位。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借助手中的教参和教材,用活课中的例题,给例题进行延伸和拓展,让课本中的例题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如果说吃透教材是教学必备的准备工作,那么,在教学中进行专题研究,实现上挂下联就能对我们小学阶段的某些知识进行串联,让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系统。比如小学阶段四年级的商不变性质,一直到五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到六年级的比例的基本性质,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根据除法、分数和比例三者之间的联系,将三种性质沟通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那么,如何让知识串联起来呢?我们的教材和知识内容是螺旋上升,多种知识往往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辨析,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将教材进行分析解读,也就是曹教授所说的吃透教材。由此可见,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是多么地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意图,才能设计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的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十四

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这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发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些教育细节。一个好老师受同学欢迎,其实很简单,也许就是总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考虑。创造力有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和引导,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十五

关键词一:“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关键词二:“整合”,“整合”中“整”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从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整合就是将本属于不同范畴但又有关联的事物,通过多向互动的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方法。小学高年级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教学就是把两者打通进行。

课题的理论依据或相关政策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却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只做到了单向的内化建构,而忽视了逆向的外化于物,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学习。小学高年级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教学就是把数学知识放到真实的情境中,来解决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

(二)、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智能。还有其它七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最核心的理念是新型智能观,它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显然,这种智能观突破了传统智能理论多将智能视为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将智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相融。

(三)、《数学课程标准》。

该标准指出,在第二学段中,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社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发展,变化多端的社会,面对挑战,我们应开展以学生自主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由于受传统教育某些弊端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相对封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教学内容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比较突出。同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解决书本问题能力强,但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远远落后于某些西方国家的学生,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发展。

在上述背景下,我提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让学生面对实际情景自己阅读、收集信息,用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角度来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用数学的逻辑推理把获得的结果放回到实际情景中去检验,以此来实现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最终目的。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三,在某些情况,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数学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解读,探索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运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水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小学高年级数学有这样一些学习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主要探索哪些内容适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整合,找到整合点。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

(一)申报阶段(6月――208月)。

通过对自己平时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后的教学反思梳理,发现小学高年级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分别独立开展活动,如果将二者进行整合,效果将获得最优化。于是,就产生了该课题研究的方案。

(二)准备阶段(年9月――2009年10月)。

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实践材料搜集。

(三)实施阶段(2009年11月――7月)。

按照研究目标和内容开展研究,积累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四)总结阶段(208月――年10月)。

收集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并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深入钻研新课程理论,积极寻找针对性的理论依据,明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思路,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3、实验法:将自己预设的一些方案,在班上进行实验,研究其方案的可行性。

4、行动研究法:认真按照制订的实施方案、研究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研究、反思、调整,再研究,再调整,以实现研究目标,取得明显效果。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条件:

(1)研究者是积极进取,关注学生发展,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一线教师,。

(2)研究者热爱教育科研,曾参与过两次县级规划课题研究,有一定教育科研的能力,多篇论文在省、市、县内获奖。

(3)研究者长期担任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教学工作,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长期兼任高年级综合实践教师,具有课题研究的实践条件。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2、研究性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十六

今晚,聆听了曹教授的线上培训活动,曹教授的讲座如同灯塔一样,对像我这样的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具有很强的启发指导意义。

小学数学的教学改进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是常讲常新的教研话题。曹教授强调教学改进要立足儿童,彰显数学,创新实践。通过这次培训活动,学习曹培英教授对“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的解读,再反思自己平日的教学活动,感到确实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教法,用活教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更好的方式呈现数学教学工作,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每一位学生。多学习、多听课、多对比、快速找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弱点,从而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取长补短,争取获得更多的收获,取得更大的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十七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让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遵循课[]标精神,落实课程理念,真正把“双减”政策下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到实处。2022年5月11日,我校数学教研组所有老师参加了“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的线上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中曹教授通过解读“小学数学的教学改进”——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中提出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工作,我们在教学时是否真正的做到了这两点呢?曹教授通过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点无大小、线无粗细以及用点表示小数,数形结合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只有真正做到吃透教材,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吃透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在讲座的最后,曹教授总结了教学改进的“秘诀”:既要将两个吃透与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实践检验理论。鼓励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术语面前,在眼花缭乱的教学口号面前,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所以,只有我们将真实的改进发生在每节课上,落实到学生上,我们的专业水平才能够有所提高,我们的专业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改进实践篇十八

摘要:数学综合与实践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其蕴含着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精心准备,巧妙设计,让学生充分探究生活,提高动手实践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为本知识性趣味性综合性有效指导。

版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开设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设置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的必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综合与实践是个全新领域,备受关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发现周围许多教师不重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认为综合与实践难以开展和实施,将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等同于一般的数学课、兴趣课或复习课。针对此种情况,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

一、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形式进行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而进行,学生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设计“综合与实践“活动就要根据学生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奇妙的密铺世界》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美丽的图案是由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辅成的?学生略加思考后,纷纷举手,有的说:铺好的木地板、人行横道上铺好的花砖、裙摆上美丽的花边……。接着再问:你能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平面图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吗?在老师语言的刺激和欣赏美丽图片视觉的冲击下,个个兴趣盎然,都迫不及待,想一试身手。当学生们设计完成后,我要求学生展示作品并说说“你们是怎样铺的呢?铺的时候有空隙吗?他们重叠了吗?”学生在老师几个问题的指引下很容易发现铺时没有空隙也没有重叠,最后教师再统一密铺的含义:像这样把相同的平面图形不重叠、中间没有空隙的铺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平面图形的密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想要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其实实践也证明只有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发现的知识,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同时掌握也是最为牢固的。因此,在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妥善处理活动中的知识性问题。

上好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教学中需要采用哪些教学方式都要有预设,要处理好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知识的关系,不能把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上成普通的数学新授课,也不能在教学中一味的让学生实践而或略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教师要善于在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及时整理与总结,在数学活动中有所收获,体验乐趣,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认识的数》时,教学时我安排了“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等环节展开教学,“说一说”先让学生组内相互说一句带数字的话,再请学生汇报,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猜一猜”的环节,让学生合作,用小量杯分别装满蚕豆、花生和黄豆,先让学生猜一猜各有多少粒,在组内数一数记录结果,分组汇报,再让学生观察猜的结果和数的结果,能发现什么?学生们听了老师的提问,自发的讨论交流了起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多数学生能够发现:猜的时候可能比实际的多,也可能比实际少。数完后发现装的黄豆最多,蚕豆最少。这时我进一步问:“同样的小容器,为什么黄豆装的最多,蚕豆装的最少呢?”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个个踊跃发言,从而明白了“同样的容器,物体大装的就少,物体小装的就多”的道理。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不但认识到学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还发现了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现象,使数学知识变得不再高深莫测。

三、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探究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生动有趣和无限魅力,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给学生设计了如下情境:播放《中国达人秀》中一段通过人体组合,再利用光线投射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图案影子的视频。学生们一边观看一边发出啧啧的称赞声,此时我再向学生们介绍:“其实这样的技能你们也会,只要借助一些学过的图形,你就能拼出生动形象的实物图案来。这不小明就给我们创作了几副美丽的图案(课件展示)”。学生们欣赏着美丽的图案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时我再进一步问:“你发现这些图案中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学生们发言十分踊跃,多数学生说:有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时我再介绍:“像这样有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组合在一起就是十分神奇的七巧板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神奇的七巧板。”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七巧板的神奇,使学生更愿意去认识并接受七巧板,然后让学生自主合作拼摆七巧板,自由设计图案,整节课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愉快的参与,使学生“学数学、玩数学”变得不再是一种口号。

四、搞好活动的综合性,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0版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综合与实践重在综合,重在教学。“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内部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要注意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应用。教师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要让学生去探究、实践、设计、总结、交流,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活动中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如:教学《奇妙的密铺世界》时,学生知道哪些相同平面图形能够单独密铺后,我适时提问:“老师给你一个量角器,你能发现能够单独密铺的奥秘吗?”学生们求知的欲望被点燃,探究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个个拿着量角器在比划着,测量着,忙着不亦乐乎,班级交流讨论的氛围十分和谐,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能够发现:单独密铺的平面图形在密铺时都会出现一个公共的点,以这个点为顶点的角的度数和都为360°;还有的学生说:单独密铺的平面图形的内角和都为180°的倍数。学生们精彩纷呈的发言让我十分的惊喜,看来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利用已掌握的基本技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加强活动的有效指导。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起着指导与辅导的作用。综合与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并参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使综合与实践活动能够真正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与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指导方案,教学中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我们可选择趣味性强,易于操作的活动内容,如:一年级小学生刚刚学习人民币,我们安排了《小小商店》活动,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小小售货员”的活动。首先请学生们相互交流在购物时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遇到问题怎么办?班级讨论,再进行实际活动,活动时请一位学生扮演售货员,佩戴标志,再请学生扮演顾客,老师作全程指导,整个过程使学生不但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了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交往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爱惜人民币的好习惯。

再如:教学六年级《大树有多高》实践活动时,我把全班学生每8人分成一组,活动前给学生出示活动指导学习单:(1)活动时我们要做好那些准备?(2)小组成员要进行怎样的分工?(3)你测量方法的依据是什么?(4)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学习单的指引下,亲身参与到实际测量中去,兴趣高昂,解决出现的问题时,通过讨论交流,能较轻松得到必须在“同时同地”的前提下,才有影长与杆高的比值不变的特征。

总之,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要想开展好实属不易,以上只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实际教学中要使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得到有效开展还需广大同行进一步的努力、反思和研究。

课题论文,课题编号:mjg1509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