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中总结自己的表现,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写总结时可以采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方法,让内容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总结是一个整理思绪、明确目标、展望未来的过程。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一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非常重要。所谓综合能力,除了指常规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包涵了学生主动参与,善于探究,手脑并用的能力;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新课标倡导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言技能的运用、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等。
一、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想象的,模棱两可的知识水平是难以立足的。如果谁要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学习语文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那么很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的误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语文知识传授的精确性,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基础的语文知识,包括汉字音形义的知识、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综合运用,而且不允许出现似是而非的答案。看这名话:“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从修辞角度讲,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从说明方法讲,运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往往有一些老师或学生经常混淆类似的概念。在说明文中,把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说成是比喻的说明方法,是极不恰当的,确切的说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准确掌握运用语文基础的能力。
二、熟练的语言技能运用
语言技能除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包括查字典的技能,准确运用语文知识的技能,常用思维方式的运用,思考问题的方法等。下面,我将重点从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来谈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下面,我将以极富趣味性、情节怀的童话为学习的情境源,谈谈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以听童话为先导,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听辨能力
1.提高听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听的能力而导致学习非常被动。童话则极具趣味性和形象性,同时也不乏知识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听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选择好的童话故事,把故事讲得声情并茂,惟妙惟肖,做到讲谁像谁,讲谁是谁,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从而提高听的注意力。
2.要教给听的方法。听,是把信息输入大脑。听的过程,是把感受到的语言、声音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并将若干形象组合成流动画面的过程。所以一定要使学生边听边想象,边思考的方法,在听童话的训练中,要求学生二要听出主要形象及关系;要边听边想象画面,记住故事内容;三要听出童话反映的道理。学生学会边听边想象边思考,不仅有利于发展形象思维,记住故事中的形象并连成画面,也有利于发展逻辑思维,概括出故事中的逻辑关系及蕴含的道理。
3.检验听的效果。听的能力,要通过说和写反映出来。在指导学生听童话时,要注意听与说,听与写的结合,结合的形式有:“听”后“复述”;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把听到的内容复述出来,做到态度自然大方,声音响亮,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内容完整。同时,通过竞赛的形式,比比谁听得专心,说得有趣,说得有创造性。“听”后概括: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培养边听边概括的能力。“听”后辨析: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判断故事中传达的信息,哪些是真、善、美的行为,哪些是假、丑、恶的行为,培养学生初步的辨析、审美能力。“听”后写:要求学生在听、说的基础上,可以有创造性的把故事进行缩写、改写、续写、扩写,培养学生收集词汇,把听到的,说到的内容用自己的特点写出来。
(二)以读童话为基础,逐步扩大阅读范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下来。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自己的童话,也可以同桌共读一篇童话。这样让学生每天都有期待感,每天都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加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课外而言,在完成当天的作业之后,也拿也半小时,读一篇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读的方式可以是自己独立阅读,边读边记好词好句好段;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读完之后,共同交流各自的收获或感受,做到读有所获。其次,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把握童话特点。童话的特点是具有大胆而丰富的想象,这正好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因指导阅读时,要凭借图画、音响、表演以及表情讲述等形式,唤起学生想象,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童话的另一特点是趣味性强,这是吸引学生的主要因素。学生很容易补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视了故事之间的连贯性与联系性。在指导阅读时,必须注意使学生把握故事结构的一般规律,理清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这样有利于在读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以说童话为纽带,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带动听、读、写的能力。
我认为,学生说的欲望强,听时就会比较专注,读时就会比较积极,写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说童话,一般要遵循由听到说,由读到说,由说到写的程序。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把说分为“复述性说”与“创造性说”两个类型,分别展开不同的训练活动。常用的训练形式有自言自语说,两人对话说,四人小组轮说,个别对全体说,几个人表演说等。在课后可以开故事会说,回到家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说等。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说的范围。在训练说的能力时,不能只让那些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而应尽可能扩大训练范围,让每个孩子都要有机会,并给予恰当的鼓励式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说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四)以写童话为途径,培养学生想像力,提早进行作文训练。
开合理的想像,写成小故事;四是观察物品写童话。让学生赋予无生命的一些东西以生命,通过物品之间的故事反映现实生活或常见矛盾,体现一定的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五是观察日常生活写童话。指导学生收集身边的趣闻、趣事,合理加工成小故事。这种训练形式,在运用时一定要把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再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扎实有效的写的训练。
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学一定要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实践越多,知道越真”。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让课堂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基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一定要改革课堂教学,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与能力。预习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应该比预习纳入正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教学课文之前,先布置预习任务,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交流预习时的收获与问题,让学生尝试在自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成为学生实践的基地。具体的预习要求有:(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思考课后习题;(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提出了哪些问题;(4)摘录好词好句好段;(5)观察、识记要求写的字,并组词。这种学习形式,是学生形成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动作。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丰富课文中的情节。(3)续编故事。前面讲到的文本改编只是把原文进行再创造,在表演内容上没有摆脱原文的束缚。而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根据原文本的矛盾冲突,摆脱原文本的情节的束缚,续编一个新的故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可以引导学生想像“有一天,乌鸦又叼了一块肉站在树枝上,狐狸又从树下经过……”,根据这个情节提示,编写狐狸和乌鸦之间的另一个故事。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创造空间。
就课外而言,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景。如可以开展课前一分钟讲演,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布置读书、看报、看电视任务,旅游等等,让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乐趣,使语文学习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途径之外,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必要条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包括:(1)专心读书的习惯。(2)认真听讲的习惯。(3)勤查工具书的习惯。(4)思考质疑的习惯。(5)背诵摘录的习惯。(6)认真写作的习惯等。
一、创设情境,引导观察,启发思维
众所周知,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具有无限的想象力,但是这种想象力仅限于客观事物,他们通过直观的观察来进行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学生再见到圆形时就会联想到太阳或者是气球、汤圆等事情,一看到圆柱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火腿肠或者是金箍棒等事物。在形容圆的时候,教材中要求学生在圆形上随意填出几笔形成不同的图案或者是事物,并讲解它的含义及故事。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画出太阳、篮球、汤圆之类的,但是有个别学生将好几个圆联系起来,画成糖葫芦或者是眼睛等。因此,教师应该因此得到启发,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观察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发展。
二、从仿到写,循序渐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年级比较低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知识较少,认识的字词量也非常有限,同时学生对语言的逻辑性也是非常差的。因此,在学习语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突然接触完全是手足无措,教师刚刚开始要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仿写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需要自主选择,例如,一些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些具有教育性的小寓言故事等,通过让学生进行仿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语文技能。例如,在学习《手影游戏》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起个带头作用投影一下用手做一些类似于小鸭子、小鸟、小兔子等一些可爱的动物,通过这样的课堂小活动可以充分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游戏完事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布置任务,通过做手影进行仿句练习,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快,还能够在愉快中快速地提升语文能力。
三、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发挥想象力
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刚刚接触语文不久,对于语文的学习还处于迷糊的状态,更不用说什么好的学习方法了,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这样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联想,还能够做到在阅读中想象画面,了解文字中描绘出的人物特点和场景,将文章中的整个画面浮现于脑海之中。除此之外,通过阅读还能够接触到很多名人作者的好词好句,学会怎样运用修辞手法,怎样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快速提升。例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的时候,文中用黄澄澄、红彤彤等优美的语句形容秋天的事物,将秋天描写得活灵活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句,让学生阅读背诵这些句子,从而提升学生的现想象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这门学科并不具有刻板的特点,它不像数学需要较强的逻辑性与思维性,也不像英语那样需要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它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的束缚,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唤醒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能够在温馨和谐的课堂中快乐地学习,在优美的语文殿堂中健康地成长。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二
所谓语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人的语言感觉;从语文能力的方面说,是语言感知能力。它是学生语言思维的基础。语感的感性特征决定了它是思维发展的第一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语感这一心理活动之上的。因此,增强语感,培养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途径。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悟性呢?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感知汉字的构造之美,通过了解汉字的构造特点,知声达意,增强悟性。众所周知,汉字来源于象形文字,方块结构,“象形”有图画之美、结构有建筑之美;另外还有部分会意字和大量的形声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汉字的来历和构成特点,可使学生知其形、感其音、悟其意,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感悟能力大有好处。如“水”从“ノノノ ”即流水的样子演化而来;“旦”是日从地平线上升起之意;而形声字如“橡”:“木”部表意,“象”部表音,知音辨意容易记,又使学生了解到偏旁部首怎样来的,感性思维得到提高。因此,西方语言学家认为汉字能够开发人的智力,使人聪明的观点,不无道理。
朗读是语感训练的基础,是语感形成的主要途径。语文改革中很早就出现“回归阅读”的呼声,的确,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语感悟性的主要途径。阅读既可开拓学生视野,陶冶情操,又可激活其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学中通过设计精巧的导语来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向,通过质疑,课堂讨论、交流,引导其思考、比较,对其语言感悟力既是一种肯定认同,又为以后的读书和语感能力的提高做好开源导流和授之以渔的铺垫。久之,通过学生大脑积极的语言生成能力,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语文能力。
我在语文教学中突出阅读教学的指导,除了为学生创设必要的阅读环境,还注重发挥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为此专门开设了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深入剖析文章的各个要素,主要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和运用,对寓意深刻的词语在特定语句中的含义,负载的思想内容,渗透的情感体味出来。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重在“导”的作用,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创设问题情境,适当点拨,学生自己能够分析、概括的答案绝不代劳。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自我表现的机会,引导其挖掘潜能,获得阅读的自信心,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有时结合口头说话和仿写练习,将领悟和深入理解运用结合起来。还可以通过情景引路,使学生获得真切的语言感受,将语言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情景内容将词语连缀成句、段、篇章。语言从情景中来,直观形象具体,贴近生活,才有利于理解、摹写和运用。如《济南的冬天》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的“卧”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用图画进行演示体会,最好不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我把它当作阅读指导课来处理,重点培养学生的动脑自学能力,通过读、思、议、仿等练习使学生学有所知,学以致用,从中发展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意境美,使之受到经典美文的感染、熏陶,增强语言感受、领悟能力。自古“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引导学生不断地发掘精美文章中的哲理及情感因素,对于学生净化心灵,提高语言感受力大有益处。如朱自清的散文语言美,孙梨的小说意境美,冰心散文的心灵美,古典诗歌的韵律美,让优美生动的语言辅以形象和听觉的美感,创设美的情境,从而达到较强的心灵震撼力。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教师朗读或者用录音范读开头一段对芦花村的美丽描写,并配以音乐,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平静美好的生活被日本鬼子的侵略打破了,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心和对侵略的义愤,对于学习小说的背景和理解文章人物——雨来的斗争非常有用。课后设计一个情境迁移的`作业:让学生描写家乡的片段,更激发学生的爱家乡热忱,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染教育效果显而易见。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不忘培养学生在语感的发展之上提高感悟能力,那么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将从根本上得到促进。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的第一交际手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注重信息和交际的今天,训练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语言就显地尤为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三
关键词:政治课;创新能力;教学方式。
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这是值得我们广大师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在此我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应富有创新地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讲一些幽默故事,插一幅漫画,说一个寓言,唱一个民谣,猜一个谜语或是歇后语等,例如,在讲“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内容时,可以讲这样一段话:“自从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传开后,人们无不对狼深恶痛绝。可是近年来,科学家们却向人类呼吁:救救狼吧。美国阿拉斯加涅利钦自然保护区在饱尝‘杀狼保鹿’的痛苦后,居然又把狼请回来做客了。”这样,既可缓解课堂气氛,又可激发学生思考和展开想象,()也激发了学生兴趣,达到了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化教学。另外,在教学中还可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二、大胆延伸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学与求,实现教学多元化,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在教学手段上,政治教师应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讲《珍爱我们生命》这一框题时,可利用网页设计一个教学软件,让学生能够通过本软件提供的网址去查阅与本框题内容相关的`知识。比如,让学生查阅如何预防非典的知识和了解“世界预防自杀日”,使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名人的故事,说出这些人成为名人的原因,引发学生去思考什么样的生命最有价值。还可在网上下载一些有关自杀的图片和数据以及自杀的原因,这样形成图文并茂,具有现实感和说服力,既能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又能激发学生的热爱生命之情,体会生命的价值。
“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讲到“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时,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韦的父亲在县里钢铁厂工作,每天上班8小时,月薪1000元。过了两年钢铁厂被私人承包了,每天常劳动12小时以上,双休日也常加班且还未能按时领到工资,后因经营不善,钢铁厂倒闭,小韦父亲下岗。但小韦的父亲凭着有修理自行车的技能,在街道边摆设了一个自行车修理铺,恰巧此时,该县争创全国卫生城,当地城管同志说小韦的父亲乱设铺位,影响市容,还与小韦的父亲发生了争执。请问:(1)这则材料从过程上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如何看待小韦父亲、私人钢铁厂领导、城管领导三者的关系?(2)你阅读了上述材料有何启示?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将学生作出的各种答案,让全体学生评议、争议,最后教师小结,肯定每个学生的见解,这样,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只要政治课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课程改革舞台上的一批新人和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陶学忠。创新能力培养[m].1版。海潮出版社,-12.
[2]吴红艳。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j].河池教育,(10)。
(作者单位广西罗城教师进修学校)。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八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虽然是学生人生启蒙的阶段,学习的知识都属于粗浅易懂的内容,但却是每个人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而语文课程又是一门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相当基础的学科,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学会思考、及至创新。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合作、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满怀激情地主动投入学习中去,不断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如,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熟悉的学习方法,尽量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并对学习结果进行客观评价。这种学习的选择和评价是学生真实思维的展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开发,他们的评价不一定很准确、很深刻,但是他们的评价常常是实际而又有效的。
二、善待学生的思维成果,鼓励学生在思考中创新。
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思维成果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深入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敢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对孩子们的思维成果,或者任何想法,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我们教师都不可以对学生有丝毫的轻视,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得到了尊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积极地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如此,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在不断的质疑、思考中得到发展。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学习中,兴趣往往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激发思考,进而迸发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促进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1.联系实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现实与课文的差异来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就可以以《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
2.设疑启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作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和思维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的火花,获得新的知识。()如,教学《麻雀》时,教师导入即可设疑:“同学们,麻雀是十分弱小的动物,但一只老麻雀却战胜了庞大的猎狗,更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想知道原因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这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战胜猎狗?怎能战胜?”这一大悬念,从而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3.求异创新。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没有“求异”就不会有创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多“求异”,鼓励学生多发现“异”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想几个可能不同的答案,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四、激发想象,挥动创新的翅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利用教材的有利契机,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激发学生去想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1.唤起想象。新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相隔遥远,如森林、大海、战争等等,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使他们的思维受到限制、想象力难以拓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如,在教学《五彩池》时,教师可以配乐朗读,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想象五彩池的“美”,然后,再通过幻灯、录像等,让学生观看五彩池的实际景色,通过想象与现实的对比,既激发了学生展开想象,又使学生的想象有了现实的依据,这样就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词句和内容的理解。
2.激发想象。在教学中,合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凡卡》一课关于凡卡给乡下爷爷信中的地址“乡下爷爷收”,就留给了学生无限的遐想:“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如此,让学生在广阔的想象天地里、在“收到与否”中自由驰骋,这就使学生的想象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拓展想象。学无止境,想象无边。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想,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性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都说漓江的水美,除了清、静、绿以外,想一想还美在哪些地方?”这样的一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和拓展思维的能力。
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教师要随时随地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创新机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朝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3)。
作者简介:年爱玲,1966年9月出生,女,汉族,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八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五
事实证明,儿童的创造能力中能力也只有在他们的日常活动及相应的结果中表现出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见学生或者将已掌握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建,构成新的形式和内容,或者在一些不同事物间发现新的联系。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改变旧观念,关注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关键在教师要有创新思维,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观念,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营造创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新事物最易产生好奇心,对与以往不同的环境很感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新颖奇异的学习环境,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例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葡萄沟》时,先让学生跟着小导游边看录像边听解说,到葡萄沟去走一趟。接着让学生用文章中的一句话说说葡萄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然后围绕“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质疑,学生提出的大多数问题集中在“葡萄沟好在哪里”这一关键问题,抓住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文章的重点。这节课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新颖独特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质疑、解答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因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教师还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二、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地解决问题,同时了不断地产生困惑。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这个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怎样发现呢?可引导学生三看一想一查:看课文、看注释提示、看课后的思考,教材的前前后后都要看,看后想想哪些懂了,哪些没懂,还要哪些问题,然后要查工具书,查资料。这样学生才能从简单的字词入手,然后到篇章,到写作,最后再跟生活这个根联系;跟课外阅读相联系。教学中要给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动脑筋去探索,去挖掘教材中闪亮的东西。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对课题进行质疑,在讲读中质疑,在教学后质疑。如在预习中质疑,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用“圈、点、画、批”等方法勾画疑难,并记在笔记本上。上课开始,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打开思路,为下一步学习树起目标,促使学生学习心理进入一种探索的良好状态。同时教师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师的导有的放矢。2、培养学生释疑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解疑,联系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时代背景等解疑。如教《五彩池》时,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猜猜课文主要写什么?利用猜测来推断课文内容和重点,训练学生直觉思维。通过独立思考,学生纷纷回答:课文一定介绍五彩池名称的由来,五彩池在什么地方,五彩池的样子,五彩池的池水有什么特别之处。尽管学生的推测不一定都与课文吻合,但它是创造思维的训练,需要创新意识,学生的积极性补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就会主动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三、指导学生关于多形式表达传统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六
随着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和趋向,在以学论教全面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中,《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
学习
结果,更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在语文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下面就语文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面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体验:一、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评价学生又是鼓励学生我要学、我
爱
学、我乐学的手段之一。1、教师平时对学生读书应有鼓励性的评价。比如在教学汉语拼音时,因为学生刚刚接触,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拼音,并且在学生顺利读完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大家读得很标准,你们的记忆力真强,老师小时候记拼音可比不上你们。
2、关注学生写字时的评价。
小学
阶段写字端正美观尤其重要,而低年级学生是练习的关键时期,鼓励学生写好字就非常值得重视了。比如在教学《咏鹅》一课时,指导学生学写生字向、白、毛、红字时,我曾给予学生这样的评价语言,你写的字又端正又漂亮,连课本里的白鹅看了都抬高头欣赏你写的字了,看,你的作业多么清楚整洁啊,就连清澈见底的小河也为你歌唱。3、着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显应排在首位。因此,我特别注重在日常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例如:你看这位
同学
的眼睛里一直跟着老师转动,他听得多么认真啊!这位同学的写字姿势端正极了,让我们也像他一样,好吗?这样,通过教师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往好的方面发展。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能力。
学生之间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曾强相互间的交际能力。所以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最为频繁。
的评价:他读得很有感情,显得特别有爱心,他读得很流利,但声音有时候不够响亮,他有些字读得不够准确,如‘房子’字他没有读轻声等。
2、培养学生对别人书写的评价。比如,在上写字课的时候,老师叫一个同学上黑板写国字,让
其他
同学认真看,然后作出相应的评价。他把字写在田字中间,位置写得很正确,他写得很认真,写的竖不够直,他先封口后里头,笔顺写错了,应该先里头后封口。3、培养学生对别人表演的评价。例如,当学生表演完《坐井观天》的时候,可以让别的同学作出评价。这个时候他们就喜欢模仿老师,像小老师一样去评价别人。他说的话很形象,好像一只
什么
也不知道的小青蛙,他说话的声音不响亮,小鸟都听不见,他真大胆,表演得很好等。学生之间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三、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自评。
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获得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学会自评。
例如,在教学完s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春天在哪里》时,在班上举行了春之歌朗诵比赛。我先请一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朗诵,然后让这个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开始这个学生只会说:很好或者不好之类概括性评价;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引导,学生已能作出我读得很有感情、我的声音不响亮、我读得不够流利等较客观、具体的`评价了。正当这时有些学生因为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而遗憾时,我却让他们一个个轮流出来朗诵,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通过学生的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鉴赏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使学生形成对学习语文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因此,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提出矫正的建议,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所体验和收获。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七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与世界民族之体。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各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更加具体、更为生动的途径。
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包含极其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这些知识内容既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直接材料,又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子。因此,各学科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充分挖掘本学科教训内容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因素,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采取响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加强素质创新教育,学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促进虚伪声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学生能够独创性的解决学习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真正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与问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着二者不能偏废;语文是学习一切学科的基础,是一门中和性很强的学科。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素质的培养。而职业学校的众多特点又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创新性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在这里,针对这一问题,既影响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简单谈以下我的认识,供个位同仁商榷。
首先,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鼓励起创新精神。
现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某写人的眼里(贪污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由于对职业教育的传统的偏见意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作崇,致使报考职业学校的仍大都是一些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低的学生。对于新知识特别是较深知识的学习,他们的接受能力远远低与那些被重点高中及普及高中所招收的学生。更由于学习安置的优越性,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因此,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入手,鼓励其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是学生的头脑中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多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体现在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高低上,而这种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一个人文化背景的广阔与否和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这便是一个人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所形成的评议素质所起的作用。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有较强的封闭性,束缚了学生的头脑和手脚,隔绝了他们与社会与时代的联系,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打击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导致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教育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相冲突。我们培养的是能够自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人,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各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改革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开放性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教育与信息时代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其中,语文教育着眼于培养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着眼于人的持续发展,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广阔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满足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基于这一点,在课文教学中,我闪应改变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一切,哪怕是发现一个好的词语。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些关注,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才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进而增进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现行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在种类、编写水平等方面都比以前有了大的突破和改进,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我认为,教材的编写,应该构建成能力为本的体系,也就是说,教材应该成为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工具,不能简单的将其变为知识的仓库。教材编写不仅要依据学科的逻辑来进行,更要依据学生认知的规律来进行。我们的学生特点要求我们的语文教材不能与初中教材有太大的脱节,跨度要小。翻阅过我手头的教材,我认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知识》(江苏省教育厅师范处组织编写1987年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职业高中试用教材1986年版)第三册比较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前者注重了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递进性和系统性,基本上是知识的再整理,哪怕是基础再差的学生也不会望而却步;后者结合部分具体的篇目,侧重了对文学史的介绍,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又是一个不太很高的台阶。综观这两本教材,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还能够了解更多的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它在吸引住学生的同时,既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其全面素质,又便于教师用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革命传统教育等。因此,教学中,我以教本为本,以上两本教材为依据,让学生涉猎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有时,未讲到的内容,学生也能主动去预习,查找资料;课堂上,积极主动,这对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国家教育部曾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21世纪,我国不仅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用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可以肯定,未来的世界,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那些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开拓者型人才。结合这一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培养他们大胆主动、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勇于尝试的习惯。在课文教学中,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其张开想象的翅膀:文体写作教学中,把学生引入社会,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多向社会学习。唯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学生素质才能真正培养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与社会的发展和起拍来。语文教学才能充满活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八
从3月至今,我校开展了《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我们主要致力于以下三方面的摸索与探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小结如下:
一、用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依据现代语文教学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能力和和信息能力。而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给学生个性的发展,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信息能力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基于此点,本课题组尝试了以下几种办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效果。
1、聆听音乐,营造轻松优美的学习环境。
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的松弛变为上课的紧张,学习很难进入状态,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正常发挥。
2、动手操作,形成自主的学习环境。
电脑室里,三年级的上朋友们正在各自的电脑上用老师编制的测试课件测试前几天学过的生字,测试的形式有听音选字、部件搭配等等,教师在讲台的监控机上浏览每一个学生的自测过程,五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有的同学得到了计算机奖励的大红花,并伴有一首优美的乐曲,有的同学得到了“还不错,要更加努力!”的评语,有三个同学计算机给提出了“前面的内容没学好,请复习!”的要求,于是这三个同学回到了课程主界面,选择了“复习”窗口,自觉进行复习,其他同学则从“往下学”窗口开始新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可以按桌面的“help”键(电子举手)得到教师的指导……一堂课下来,每个同学都自主地决定了学习的进程,甚至自由地选择了学习的策略,并都因得到计算机的表扬与鼓励而心满意足。
3、播放动画,营造自由,有趣的学习环境。
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运用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利用新知识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鉴于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借助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改变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
1、实物演示。
[1][2]。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九
摘要:思考,是人类大脑开出的最美之花;创造,是通过思考结成的最甜硕果。语文教学,不仅是舌尖上的口吐芬兰,更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极佳园地。
关键词:创造力;语文学习;途径。
创造力根据适用范围可以分为普通创造力与初级创造力。“所谓普通创造力,是指每个精神健全的人都具有的,它能使人获得满足感,为人类提供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所谓初级创造力,主要是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社会价值。”本文所论主要指这种初级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思维训练,让学生走出惯性思维,创造形象,展开想象,从而培养新人,培养有思想、爱创造的合格公民。
一、语文学习创造力的特征。
1。直观顿悟。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性是其主要特点。关于“人文性”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与“文”本身的内涵,二是“人”与“文”的关系。“人”揭示的是人的自然特质。无论是从生物学上来看,还是从心理学上来看,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遗传造成的先天差异使人的个性、气质及潜能都有不同。因此,面对同一篇文本,不同个体感受也会出现差异。“文”指文化,它“揭示我们对教育、教化的必要性”。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创造力富有直观顿悟特征,从阅读中得到某种启迪,获得精神力量,完善人格;灵感出现,写出佳作;问题提示,从生活经验中提取类似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文本以文字呈现,但在学生那里很容易将它转化成声音画面;作品中塑造的形象可触、可感地立于学生面前,呼之欲出;文学取材来自于生活,描写的也是生活,学生在阅读时势必会不断代入,身临其境感受加工过生活的酸甜苦辣。语文教学的创造力培养其实就是不断提高学生这种直观顿悟能力。总之,直观顿悟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创造力的主要特征。
2.联想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是创造之母,爱因斯坦就非常重视想象对创造的作用。语文是发展学生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基础学科。“见到一事物形象、词语或动作想到另一事物形象、词语或动作就叫联想”,也即有中生有。想象是以生活为源泉,以记忆中的表象为起点,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创造其实就是“在头脑里表象出过去未曾感知过的东西,创造一个人过去未曾遇到过的物体和现象形象,产生尚待创造东西的观念……”可见,联想与想象其实就是创造的过程,语文是建立在联想与想象基础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想象的过程,而阅读具有多元阐释性,这种多元性正是因为文本可以不断解读,可供众多读者引发联想。
当然,就学生而言,其创造力还有其他多种表现与特征,本文重点论述了这两点特征。
直观顿悟不是一种玄虚的能力,而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因而,平常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这种生活既可以是直接地自己参与身边的生活,也可以间接地通过书籍、媒体等了解,“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可让学生养成写周记的习惯,也可开辟班级时事讲坛,开展一事多议,在活动中思考,在写作中反思,通过思考、感悟逐渐增加对生活的原始积累。事实证明,每个学生,其实内心都有一个小宇宙,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这种直观顿悟能力的实质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准备,学生时期真正能创造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是少之又少,那种有创造力的人才是问题的本质,那么你面临的问题就成为人性转变、性格转变、整个人的充分发展问题。
创新意识形成的前提是人的自我觉醒,如果语文教学也大搞题海战术,成批量生产统一产品,就根本无法谈创新意识。语文人文性特征只有以“人”为根本,才能学习“文”,当课堂提问能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而不是以标准答案来轻易地否定它,那么,学生会更加热衷思考;当教师纠正学生思考的误区时,能够巧妙地将其引向思考的另一条小径,那么,学生思考发散性会更强;当学生思考“山重水复”无路可行时,教师能够提供前行的拐杖,而不是直接将他们带向终点,那么,学生思维的层次会更有深度。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和基础,创造力的构成包括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可见,提高学生想象能力是培养其创新意识的关键。
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定势。定势是指心理的一种暂时的准备状态。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了特定加工方式的准备。心理定势是创造的障碍,它总引导人朝常规思考,“功能固着”。创造性思维就是要跳出这个窠臼,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非常注重思维的变通性,即具有创造能力人的思维变化多端、举一反三、一题多解、触类旁通。这其实就是想象能力的表现,学生作文表现是千篇一律的题材与感受,其实就是缺乏想象能力的表现。那么,怎样让学生思维变通富有想象力呢?其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尤其是口头作文与随笔更是训练逆向思维的良好契机,这需要教师精心组题,能够开阔学生的思维。例如,“近墨者黑”是从环境对人的影响角度思考,相反,可以从人的主观能动性角度思考,“近墨者未必黑”。想象的翅膀要能振翅飞翔,需要教师的积极鼓励,跳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给学生提供表达的平台与机会,同时,也需要进行方法和思维的训练。如,可模仿文学读本中的范例,卡夫卡可以用荒诞夸张的方式将人变成甲虫,在读懂其对生活的控诉之时也可以让学生尽情想象摹写,还可以进行表象组合训练。例如,用“牛奶台灯打印机”意象组合设想一个情景。如果经常用这种方式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创造力的培养是时代所需,语文课堂应该是思想与智慧火花迸发的最佳天地,只要教师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即使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久而久之也会让我们的学生越教越聪明,最终会结出创造之硕果,这是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的重建。天津师范大学报:基础教育版,(03)。
[3]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阿・斯米尔诺夫。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5]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知用中学)。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十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小学
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现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一、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学中要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提高自身朗读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充分展示祖国语言的魅力。
1、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不断深入朗读教学研究。平时加强自身基本功达标训练,积极参加教师普通话等级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加强朗读的基本功训练,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提出的朗读要求,确立专题,制定计划,把朗读教学的任务落到实处。积极参加朗读、演讲竞赛、经验交流会等,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研究更好的朗读指导方法。
2、打好学生朗读的基本功,初步感知祖国语言魅力。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些要求,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二、分角色表演朗读,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理解课文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感与文中的人、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我让孩子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
同学
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
学习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无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和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四、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训练学生朗读技巧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越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尽情体验,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
班级
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我们教师要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学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十一
观察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是否敏锐,是否持久,是否主动,都将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多年来,我一直担任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发现学生在习作上的差别是巨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每个学生的观察力不同。观察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抓住生活中的大量的素材,感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对人物、事物的描写就细致、生动;而观察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感到没有什么可写或写得空洞无物、不生动。因此在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
中高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每个人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观察能力差,分析起来原因无外乎这几种;要么是缺乏信心、没兴趣,观察起来很随意,东瞄瞄,西瞧瞧;要么是观察方法不得当,没有针对性,没有目的性;要么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作为教师就要仔细的去了解、研究自己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首先,从观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这在语文的习作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上。比如春天来了,观察学校花坛里月季花、海棠花盛开的过程,或者是观察教室门口那几棵红叶石楠、千年矮叶子生长的变化。比如观察妈妈长豆芽时,豆芽整个的生长过程。这些身边熟悉的事物观察起来方便、简单,很容易地就会引起孩子们的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进步的可能。为了能让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就需要学习恰当的观察方法,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比如四年级习作——《我们的校园》,写之前按照一定的方法或顺序进行实地的观察,可采用空间顺序,一进学校大门,东面有什么,西面有什么;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自己走到哪儿,看到了什么就些什么。有了这样详实的`观察,学生就有话可说啦。比如五年级习作——看图作文《小足球赛》,指导学生按照由近及远,有整体到部分的方法认真仔细的观察图画,加上想象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的掌握是顶顶重要的!
我们知道一种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逐步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有了浓厚的过程兴趣,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的基础之上,就需要逐步稳定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观察习惯。有了良好的观察习惯,不仅仅对于习作有进一步的提升,也将影响学生终身。
学生害怕习作,写不出理想的习作,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疼的事,尤其是起步作文,天真可爱的他们不知如何来写,辅导完的作文,甚至列好了提纲让他们写,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总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地寻找原因,探讨方法策略。我想,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学应从观察入手,只有把引导观察与启发想象训练语言联系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在发挥他们的想象来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习作教学中,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要知道,作文就是用笔说话的过程,会说话就会写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要想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就要让学生对观察感兴趣。只有对观察感兴趣才能学会用眼睛去看,才能做到远“观”近“察”。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好的习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会再为习作而头疼了。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介绍我自己》时,要求学生写自己的外貌特点、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就外貌这方面可以自己对着镜子来观察自己,也可以邀请别人来观察自己,用准确的语言来介绍自己。在写完这篇习作后,我又给学生布置了相关描写人物的习作,如,《爱唠叨的妈妈》《我的好朋友》等,在对这些人物的观察描写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在观察方法上多做指导
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在观察中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而不是只看到事物的表象。
1.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写作才能有条理。文章再短,也要言之有序,做到短小清晰。因此,在观察的时候要有顺序,或从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由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等等。如,指导学生《第一次做饭》时,我让学生从洗米、洗菜、倒油、炒菜等,按顺序描写做饭的过程,要求学生先细致地观察妈妈是怎样做的?特别是对火候的观察,不同的火候炒出来的菜味道不一样,然后自己再去做,这样写出的文章有真实性。
2.观察时要善于想象。观察时以实际事物的特点作为想象的基石。如,在描写深秋的树叶飘落时的情景时,你可以把树叶飘落时的样子想象成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飞舞;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仙境一般的生活,有种被陶醉的感觉,随着这一片片树叶自己也想要飘起来一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蓝天飞翔。想象还要合理,只有这样,观察的内容才会更丰富,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真实、更感人。
观察与作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平时只有能够细致地观察生活的人,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素材,才能具体地反映生活。不同的人观察到的内容不一样,写出来的感觉就不一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习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关注现实就是要他们学会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兴趣和习惯,又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材料。实践证明,没有观察就没有生动具体形象的表达,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能力,只有细心地观察、冷静地思考、合理地想象,才能让作文内容充实而生动。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十二
(福建省清流县沙芜学校)。
一、摘要。
在“自主学习”的倡导下,为适应课改的新要求,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课题研究,以此为契机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研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下面就本课题的教学模式做个简单的介绍。
二、课题模式特点分析。
(一)结构模式。
存疑释难―指导探究―读文感悟―拓展创新。
(二)特点分析。
这一结构模式反映了教学中各环节的基本关系,突显了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求索、合作探究,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那种老师是“疯子”,学生是“傻子”;老师高高在上,学生俯首听从的权威式传统教学。把课堂这一舞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施展,自编、自导、自演,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操作流程。
(一)存疑释难。
巴普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存疑发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经途径。
1.主要任务。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1)学生提出疑难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解决存疑中较简单的问题。
2.要求与策略。
提问题的深度和质量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文本的感悟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提问题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是善于学习、深入思考的充分体现。不同程度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层次也不同,内容五花八门,难以预料。这就势必要求教师:(1)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尽可能预设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灵活处理课堂上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提高应变能力;(2)善于捕捉富有创造性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3)鼓励学生大胆发问,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学习不仅要敢问,还要善问。问,要问得准,问得深,让学生在读中问难,问中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讲究指导的策略:(1)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梳理分类、分步解决。如: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让其自行解决或同伴互助解决,重难点问题,随即板书在黑板上待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中讨论解决;(2)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读多思,在读中把问题得以解决。
(二)指导探究。
1.探究内容。
需要探究的问题很多:有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课后的思考题、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问题,深入教材探究学习、讨论交流。
2.探究的方式方法。
(1)个体探究。
学生按要求,带着问题再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独立探索,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2)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我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精彩片段,深入文本剖析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等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灵感的火花在讨论交流中相互碰撞,获取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3)课后探究。
因受课堂时间的局限,一节课不可能所有问题都得以解决,有的`问题就必须延伸到课后继续探究。冲破40分钟的限制,把课内的学习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的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探究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屈尊走下讲台和学生一道学习、讨论交流,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热心的辅导者,积极地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教给方法,学会与他人合作。
(2)体现合作探究的实效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师撒手不管,任其自流。合作不能做做样子、走走过场,目的要明确,讲究实效。无需合作的内容就不必合作,确实需要合作时才合作,把握好合作的时机,给予充分的时间。探究的内容不宜多、不能杂,确确实实地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三)读文感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顾名思义,语文学习非常强调的就是一个“读”只有通过大量的读,才能深入文本,领悟内涵。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以本为本,汲取文章的精华。读和悟是贯通的,没有“读”这一前提条件就谈不上“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多渠道、多形式地指导学生充分地读。如:指名读、范读、齐读、师生接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通过入情入境的读,来感悟文本的内涵,让语文教学充满读的色彩,焕发出语文课堂的活力。
(四)拓展创新。
如果说悟是读的深化结果,那么创新就是感悟的拓展延伸。只有悟中求得创新,语文教学才具有活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领悟能力为前提,积极创设情境,充分凭借教材,紧扣语言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展大胆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诱发起创新灵感。例如,教学《景阳冈》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你认为武松该不该把虎打死?武松打虎这样的文章还该不该读?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擦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有的说,老虎会吃人,应该把虎打死;有的说,老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打不得;还有的说,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应该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打虎。这就是学生求异的思维。他们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吴增强。论学校科研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01)。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十三
创新作为我国民族进步的重要灵魂,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不仅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战略的实施。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首先就要改变在教学中的教育方式。
1.根据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的政治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依据
根据现阶段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得知,原有的政治教材必需要改变其缺少活泼的编排风格,不能够在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政治教学活动,必须要编排能够调动学生情感以及创新意识的风格,这样的教材编排不仅能符合当前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教材的编排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2.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而为了能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作为政治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能够通过自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来挖掘中学生在政治学习上的创新意识。
关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能够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因而教师在政治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能够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
2.鼓励学生质疑
学习是来自于思考,而思考又是对问题的质疑,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不断的鼓励学生在政治学习中敢于探索和质疑,对于学生提出比较幼稚甚至错误的问题,教师也应对其进行鼓励。
3.刺激学生在学习上的需要
出自 COOCO.net.cn
在学习中,学生一定会有很多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创设新问题,进而来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4.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对问题的见解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情况,这种思维就具有独立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能够尊重学生这种个性,并且还要能够鼓励学生更好的发挥其自身思维,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创造欲望和需求。
政治这门学科是在初中开始开展的,开展政治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在政治觉悟上的能力,因而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其在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开展政治教学。
1.教师要注重对情景课题的创设,进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当前的初中教学中,无论是政治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都要能够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政治课程上,要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作为教师则可以创设情景课题,其中在培养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时,教师也可以设置关于情景的课题,比如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教材中比较有难度的问题来通过举出一些关于政治上比较有名的事例来给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借助相关的寓言或者笑话来讲解知识。通过这种方法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而且还更好的提高了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创新能力。
2.注重在课堂问题的提问,进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当前的教学中,大多数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对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来使其回答,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教师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因而在教学活动中设置课堂问题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了。对学生进行提问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在思维上的创新能力的。因而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设置问题。但是在当前的政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设计问题上过于传统,以至于不能够带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阻碍了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要想解决这种问题,首先就要能够在教学中设置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教师在设置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时,可以提问学生“如何在交际的过程中受到多数人的欢迎”,这种问题就能够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到问题的主要意思了,进而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在初中的政治课程中能够看出,其主要以情感教育为主,因而教师可以通过以情感教育为主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思考。比如教师在讲解关于洪涝、干旱等实事问题时,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导致当今自然灾害的因素有哪些的相关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在问题上创新性己去探索来寻找答案。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时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有关自然灾害的相关资料,并且还要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学生之间不断探索和思考,学生在没有借助教材以及教师帮助的情况下认识到了引发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和人为因素存在的关系時,这会很好的使得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政治教学课堂方式,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更加具有深刻意义的德育教学,而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3.注重对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驱动下,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而对于先进的教学设备也逐渐应用于教师的教学中。在当前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来开展政治教学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由于在初中阶段的政治教材中,其都是以文字内容为主,很少在教材中能够出现关于图表之类的相关内容,因此大多数初中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都不注重在教学中应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在教学中,教师都只是通过传统的板书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政治知识。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的方式,作为政治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教师在政治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将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要想能够培养学生在道德素质教师也要通过教学设备来进行。比如教师在讲解“做意志坚强的人”这节内容时,其可以通关多媒体设备来播放关于增强人们意志的相关歌曲,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能够在听的过程中更好的融入到政治教学中来,进而使得学生进一步的掌握教师所讲解的主要知识。因此,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上培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能力,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其在思想道德上的水平。作为初中的政治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结合以上的措施来进行政治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政治教师还要转变其传统的政治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几种培养措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而且还有效的提高了政治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在政治中的创新能力的目标。
[1]刘艳波.初中的政治教學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07:138.
[2]王志华.浅谈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xx,14:110.
[3]高谏赟.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才智,20xx,32:68.
[4]唐洪山.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06:166.
[5]李万平.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j].才智,20xx,30:210.
[6]冯绍普,冯娜娜.浅谈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xx,04:178.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十四
社会的蓬勃发展依靠的是有独立思考的人和有创造能力的人。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以知识为主体的经济时代,创新便成为了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为了能跟上世界飞速发展的脚步,加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点。这就使教育事业接过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造性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使命。小学语文则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其是一门情感丰富、个性张扬、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维创新的课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及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1.提供机会,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封闭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想象,失去了思考的机会。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创造。想象力是人类发明创作的源泉。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往往不受传统观念、思想、现实的束缚,能自由想象,他们想象出的事物,是成年人往往意想不到的。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比一比谁想象的多,谁的想象新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元发散思维,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用自己所收集的树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粘贴成各种图案。一周以后,在检查作业时,被同学们的奇思妙想给惊呆了。小到粘成金鱼、萝卜、小船、房子、月亮、电灯,大到大水牛、疏密有致的风景、美丽的校园、有趣的活动,真是应有尽有,各具风格。这种作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在教学《狼和小羊》这一课时,就让同学们替小羊想办法去战胜大灰狼,让学生想象可能发生的不同结果。结果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踊跃回答,畅所欲言,想出了很多办法,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尊重学生,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能力。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善于发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遇事多让学生提"为什么"、"怎么会"、"怎样"这类思考类型的问题。
当年牛顿由一个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壶里的水开了,顶起壶盖发明了蒸汽机。这些伟人为什么能有发明呢?归根结底是由于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从仔细观察入手,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可以有步骤、多侧面、多层次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对观察对象进行联想、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
3.用设计探索机会的手段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依靠发掘创新思维所创造的。创造力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创新思维能够依据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头脑中创造出一件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创新思维就是能够产生出闻所未闻的思维成果[2]。因此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学。比如,面对看图写作的课程时,以图中的."蝴蝶"为对象发挥想象,自己命题写作。在学生动笔开始写作之前,教师应该就蝴蝶所准备的资料对大家介绍蝴蝶一生的结局,以及相关诗句等。在介绍完之后,学生对其有了基本了解,这时可以让学生迅速进行构思。这样,就可以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话可以写,并且能对蝴蝶的优点进行赞美。当然也不排除会有在少部分同学认为蝴蝶的一生活的毫无价值,整日无所事事,流连花丛,不思进取,最终碌碌无为而终,并且由蝴蝶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如此自圆其说的文章也不乏智慧的火花闪现。由此可见说,语文教学担心的不应该是学生做不到,应该是教师会"想"不到。这里所说的"想",就是给学生一个设计探究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我价值,这是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同时也是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体现教学能力的绝妙舞台。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有策略有计划地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为学生开创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小学生抓起,小学语文教师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素质人才。
《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十五
师生关系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
学习
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早就这样的良好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作为教师,如何营造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关键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个学生,尤其是班级
后进生,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心、帮助、鼓励、理解。只有在这种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中,学生从内心尊重、信赖、爱
戴老师。“爱屋及乌”,学生会由喜欢老师到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所教的知识充满了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传统的课外阅读训练,往往重在加强学生对题型的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把课外阅读单纯的当做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把它当做枯燥的题海战术。而“自主阅读实录”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立足享受阅读兴趣,不是为了单纯地答题,而是重在发现问题,积累知识和信息,力求理解感悟语言,提高欣赏水平,引发创造意识能力。当然,为了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事先予以阅读方法上的指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初期可由教师选定阅读的内容,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发现的问题,所得的感受与启发记录下来。从最基本的生字新词到文章的结构思路,从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到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从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段再到临时触发的感想,都让学生自由记录。学生甚至可以向文本提出质疑,评析文章的某些思想观点或表达技巧,甚至超越文本,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从而达到创造性阅读的境界。而后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在合作探讨中把发现的问题一一解决,解决不了的不强求一致,这样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主阅读中获得了情感和思想体验,又在探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中后期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内容,做阅读实录。这种阅读形式无疑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弘扬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大有益处。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语文课所学的每篇课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对写作方法的把握,往往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因人因时因地不同。学生所写的每篇文作文,甚至是同一题目的,都有不同的观点和表现。因此,我在讲课时从不划定框架,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及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平时的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课堂气氛。如教《智子疑邻》这篇寓言,我先让学生发挥联想和
想象
,把这则寓言改写成一篇现代故事,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谈谈自己的见解。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听取意见,不能看意见是谁提的,而要看意见是否正确,不能因人废言。这是从积极方面说的。该文如果从消极方面作解释,那就可以引申为: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了,即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言之有理。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4.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胆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学生哪有兴趣呢?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就是要学生主动参与,表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表演那些故事性强的课文,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理解课文主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排演这个故事,学生的热情很高,马上投入到剧本改编。学生完成剧本改变后积极投入排练,后来在课堂上表演的十分精彩。学生不是在教师条分缕析的讲解中了解课文内容,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准备的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十六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小学信息技术中的操作系统知识、打字基本功的操作、画图工具箱的应用、图块的操作等,都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同时也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自我评价:
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讨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求新出异,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才会有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也才能为培养21世纪实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完成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到自觉学习的飞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发挥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十七
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由此,中国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变革。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本文从培养学生在词义的锤炼和选择、句式的变化和修辞格的运用方面的创新,来论述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希望这一论述能引起同仁的共鸣。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词义的锤炼和选择
句式的变化
修辞格的运用
创造性思维
大胆的想象
所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有大胆创新、破旧立新,并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超越自己、超越前人、超越他人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等的精神和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培养学生用词、造句、构思、立意、选材和写法等多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这里我仅从修辞的创新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全新的创造性解决方案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主体对知识经验和思维材料高度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浓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创造性就越突出。
创造思维有三个特征:从思维类型上看,创造思维是借助联想、运用直觉、解放灵感的思考过程,是一个非逻辑化的思维。从思维成果看,创造思维的结论是全新的、超常的、出人意料的,而不是常识性的见解,不是循规蹈矩推出的知识。从解题能力看,创造思维解决的问题是开放型的问题,这种问题有很多特点,如没有已知的确定的答案,更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明确的思考程序和步骤,甚至无从入手,缺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信息和材料等。对于这类问题,只有通过创造思维,才能得到比较满意或最有成效的解决。
修辞的创新更是如此。
什么是修辞呢?修辞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针对不同的表达内容和语境,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形式,以便取得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的活动就叫修辞活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与修辞打交道。我们每学一课新书,或多或少都要遇到一些新的修辞。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创新修辞呢?我在这里还是结合教材来看吧。
语言大师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写到: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是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其中的卧字就用得非常新颖、传神,恰当地表达出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这一卧字,就是针对济南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这个特定的语境而选择的最恰当最完美的用词。在叶君健写的《看戏》一文中写到: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滚、滴、溅、落本来是用来修饰可饰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歌词不能不说是创新。作者巧妙地借助一个比喻,将无形化为有形,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当然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选择和锤炼词义的妙处,并在说话和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要把词用准用好,而且还要注意创新,使用词达到最佳效果。当然,要用准用好一个词不容易,要创新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这就需要我们去多斟酌、多实践、多创作,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僧归仁《自遣》),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就道明了这一点。
我们不仅在用词上要创新,在句式的变化上也要创新。句式没有变化,读起来干巴巴的,味同嚼蜡,且不利于表情达意。有新意,富于变化的句式,读起节奏明快,琅琅上口,且更利于表达丰富的内涵。试看朱自清写的抒情散文《春》中的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械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句式变化的典范。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它在句式上的变化,同时体会其中的妙处。在这段文字中,有整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有散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有长句,有短句,且整句、散句、长句、短句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很有新意。这样,既发挥了整句整齐匀称、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优点和散句变化多姿、无拘无束、自然活泼的特点,又不显得单调、呆板和散乱;既传达了春的气息,又有春的旋律和缤纷的色彩。在讲授这一段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找出哪些是整句、哪些是散句,长句、短句是怎样交替使用的,然后仔细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再让学生试着说或写一段类似的话,且要求在以后的作文中尽量做到整散结合,长短结合,避免单调、呆板和散乱。只有多实践,多思考,勤思考,才可能有所创新。
上面是从用词和造句方面谈创新,其实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创新就是修辞格的创新。运用好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修辞格,不仅能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而且能把人的思维带入一个美好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受到鼓舞,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无穷的智慧。
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敢于大胆创新,避开了具体描写和以实物相比喻的手法,而以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美感。诗的开头这样写到: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诗人另辟蹊径,以虚拟实。神姿仙态也好,如情似梦也好,都没有如实的描写山水,它只是让你想象。神仙有多美的姿态,桂林的山就有多么优美的姿态;情爱和梦境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漓江的水就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李白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把无形的抽象的愁用可感的事物来写,旨在表现愁之深,用的是以实写虚的写法,而贺敬则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以虚拟实的写法,大胆创新,以丰富的想象唤起人们的美感,把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值得探究。
上完这一课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在半圆,让同学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去造尽可能多的比喻句。有的说像彩虹、像石拱桥、像坟墓、像蒙古包、像光秃秃的山、像敌人的钢盔帽有个同学说像成功的一半。我把所有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评价哪些比喻得好,哪个比喻最好最富有创新精神。争论的焦点当然是在最后一个上。有的说不好,有的说好,有的说最好且最富有创新精神。我把说最后一个比喻的同学叫起来,问他为什么会像成功的一半呢?他机敏地回答道:成功是圆满的,半圆不就像成功的一半吗?经他这一解释,同学们都不得不信服了。你看,多新颖的比喻啊!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能经常像这样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创新、去实践,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了。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十八
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感到无话可说,感到无材料可用,不知从何处下笔。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为写作丰富材料。读书就象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的吃桑叶,自然它就会吐丝,不给它吃桑叶,它就不能吐出丝!所以丰富学生写作材料,要多读书,同时还要多积累多思考,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感到空洞无物,无所适从。
一、多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是写作文章的建筑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积累呢?我们要告诉学生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后又是有一些有趣味的小知识、小资料等,这些东西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供学生在记叙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可供学生作为议论文的依据,已足以应付一般性的作文需要了。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语言材料积累的多了,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写作时才能文思敏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多读书
阅读是一种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凡写作好的同学,书总是读得多。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开阔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写作中就能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了自己语言和情感的表达。
首先,教师不应再将目光、精力全放在教材所给的文章上,要从课上、课下抽出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采用多种读书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读书,也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给学生去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图书杂志和报纸,让学生从课外的书本上搜集一些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学生都很感兴趣,搜集得很认真。然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来的材料,达到了互为补充,共同积累的目的。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读书心得展……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背诵优美的语言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三、多思考
我们要把生活和作文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学会阅读生活、阅读社会,读无字书,多作情景作文、生活作文,坚持写日记。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成长的必需。
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仅仅限于作文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这些材料我们的学生都经历过,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了解生活的意义,为我们的写作打好基础。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突显他们的特色,张扬他们的个性。总之,我们要大力提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
四﹑多体验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比如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按照菜谱的要求,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炒菜,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把学会炒菜的过程写具体,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详写,抓住重点来描写,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功的喜悦。还比如让学生学会打篮球,学会游泳、学会种花等,学生们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有益活动。
五、多观察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十九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作为文化基础的语言的作用不可估量。语言知识与技能是从小学语文的学习中积累和形成的,尤其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强调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为一要求的提出,需要教师要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1. 教师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育人者应先自育。教师素质的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小学生阅读的水平,因此需要全面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教师文化修养不仅表现在知识的丰富上,同时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授课技能和热情的提高上。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
1.1转变传统观念,形成全新思维
传统观念认为,小学生阅读水平只要达到识字词、流畅读完全文的要求即可。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标准,要求对语文阅读的教学不但要掌握字词,并且还能够对语言进行运用,同时还要求在阅读中兴趣得到培养、性情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创新。这种新的标准不但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当打破传统观念,明确认识新课改的要求标准,形成全新的思维。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教学思维,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的完善教学理念,改变陈规陋习,时刻以新标准提醒自己。
1.2丰富专业知识,注重授课技巧
教师应当抓好基本功,不断进行充电。语文阅读教学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知识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比如,对文章背景知识、作者的相关故事、文章所含寓意等,如果能够熟练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使学生对老师产生钦佩感,这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授课的方式和方法。好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被淘汰,老师应当注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教课技巧,不断的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
1.3拥有敬业精神,提高教学热情
对待小学生阅读的教学工作,教师应当具有耐性和激情,尤其是在对待困难生方面更要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较多,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耐心的引导学生。同时,应当保持活力和热情,阅读教学中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引导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2. 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使学习从被动型变成主动型,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小学生必须培养阅读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语文阅读的动力,而有了动力才能真正的提高阅读的能力。兴趣的培养常常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表现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的提问设置等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手段和方式。
2.1做好阅读准备工作,调动兴趣
万事开头难。对于阅读教学工作亦是如此,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可塑性强,所以,阅读前的导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开始前,如果教师能够增加些对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的趣味性讲解,那么就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期待,在怀着兴趣的情况下,阅读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相反,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自然阅读水平不会有所提升。阅读前的准备工作,体现为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文章的背景等知识的渗透,比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入手,联系课文的内容,引发对课文学习和积极性。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好奇心使学生对课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成功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2.2注重采用现代化设备,增加阅读趣味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教学环节的应用也愈加普遍。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教育工作更加省时省力并具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一成果,通过投影、视频播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新教材在设置上增加了许多图片,这实际上也是启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多利用现代化设备,制作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听资料,图文并茂,声色具备,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因此,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趣味性非常重要。有了兴趣,阅读学习过程就不会那么枯燥,不会成为一种负担,相反,阅读的过程会使学生兴致盎然,成为一种享受。
2.3巧妙设置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论小学语文教学之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二十
前些天,听到一位老师在苦笑着大发感慨:“这次的作文真好批啊!”我不禁奇怪,都说:“写作文是学生一大难,批作文是老师一大烦”怎么又……?原来,这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20xx年的我》,交上来的54篇作文中,竟有30多篇都套用了同一个模式:“我睡着了,梦见……醒来,原来是个梦。”
我不禁想起当前作文教学“为学生铺好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状况。这样的作文教学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使学生不能把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路或创新的想法表现出来,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往往没有“新颖之作”产生,也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指导方法。
作文课上,教师应多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时,应尽可能地利用周围事物让学生亲身体验,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启想象的大门。比如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图书馆、公园、田野、溪边去完成作文;也可在实物描写时让学生带来喜欢的玩具、相片等;还可在作文前开展一些“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为唤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还可采用听音启发想象法:听音乐声、车声、鸟声等,启发学生由声音想象到有关的事物;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情趣与现实生活等因素将命题作文改成半命题作文,甚至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做的做法,向学生征集命题,教师点拨等等。写作时,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想,老师帮着想的方法,也可以集体组成智囊团,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既可以“强强联手”也可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学生先想后说,说好了再写。这样,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上,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写,尽情的展现学生的个性。
其次,要巧用范文,激发学生的独创精神。
有人认为范文只会让学生重复他人的思路,束缚学生的个性发挥,还易使学生产生懒惰心理。我觉得让“白纸一张”的小学生去自探写作之路何其难也,运用范文可以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利大于弊。但范文的选择一定要讲究,范文的主题可以与学生作文的要求类似,也可以尽量把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还可以从身边的报纸杂志上挖掘出具有鲜明时代性,反映当代小学生写作水平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教会学生欣赏作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新题材、新构思、新手法。
第三,作文评改方法要灵活,给足学生自信心。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反复修改,完成了一篇作文,实属不易,作为老师,不可随意否定其成绩,要以人为本,面对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给学生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的等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个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建议,作文评改采用“典型评析——互评互改——展示交流——评语激励”的步骤进行。
1、典型评析。教师从学生的作文中选择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作品,指出其优缺点以及修改的方向。当然,评析时要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前提,引导学生自己也去读一读,划一划,批一批,再说一说,议一议,鼓励学生自主修改,进行创造性发挥,为互评互改打下基础。
2、互评互改。这一环节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认真地读自己或好友的作文,然后依据“典型评价”的思路、方法进行修改。也可以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小组的其他组员听,征集组员的意见进行修改。
3、展示交流。学生拿出修改好的作文读给班里的同学听,教师鼓励全班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评,发掘优点,指出不足。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限制学生,使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审美角度去评价作文。这样不但帮助学生修改了作文,还为他们提供了表现、研究、创造的机会,一举多得。
4、评语鼓励。就是请对方在自己的文尾写上一段鼓励性的评语,学生看过评改和评语后,也在文末写出自己从这次作文评改交流中得到的感受。这样,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别人的欣赏,自己也从中得到创作的动力。
以上整个评价活动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尽情的表现,做到了“有话就说”,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均得到了发挥。
最后,共同体验创作乐趣。学生成功了,应该让他们品尝乐趣,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其他的小朋友听或念给父母听,同学互相评赏后还可以把精彩的篇目排练成小话剧演出,有创意的作品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投稿。这样通过读稿,评稿,演稿,投稿,能够强烈地激发起学生写作文的热情。这样坚持下去,相信学生的作文质量会有质的飞跃。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想办法为学生设计出更多科学的、新颖的、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的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用自己独到的见解,描述眼中的世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乐思善写中提高创新能力。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当然,要做到这几点,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不但要多给学生大胆写、自由练的机会,还应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跟上时代步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兴趣习作的引路人。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二十一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上,学生注意力能否集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良好的注意力水平,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来培养。
1.导入新颖,引发兴趣。新课导入的形式新颖有趣,具有启发性,就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实践证明,猜谜引入法、游戏引入法、故事引入法、音乐引入法、图片引入法、直观引入法等都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教学《金色的鱼钩》,笔者板书题目时,有意把“金色”二字写得特别大,并在下面打了着重号。面对学生露出的惊异神态,笔者提出问题:“鱼钩是什么做的?为什么是金色的?”布置学生读课文,想想文中的“金色”和我们平时讲的“金色”有什么不同?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
2.多方调动,持续兴趣。
(1)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多方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中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笔者曾做过一次关于注意力集中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喜欢情景教学和小组合作操练学习的课堂教学形式。为此,在讲读《鸟的天堂》中动态描写的时候,笔者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首先用音乐渲染,让学生进入百鸟争鸣的情境,接着和学生戴上自做的“鸟冠”进行配乐朗读。此时,师生仿佛置身于鸟的天堂,自己仿佛也成了鸟的一员尽快飞翔、高歌。从学生陶醉的表情里,笔者看到了情景教学的成功带给学生的愉悦。
(2)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酝酿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若能正确运用新鲜、脱俗、生动的语言,必能收到“引趣导情的效果”。而讲课的语言能做到抑扬顿挫,起落有致,则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
(3)教学板书规范化、审美化。虽然每一篇课文的板书都有它的特别之处,但是,能够做到形象、美观、精巧,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知识一目了然,能够缓解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时的疲劳,则是它该有的共同要求。
3.科学设计,集中注意。儿童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7-10岁的儿童发展连续注意时间约为20分钟,10-12岁儿童连续注意时间约为25分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紧扣小学生连续注意的时间,在授课过程中把重、难点集中在一起讲解,利用连续注意的这一黄金时间让学生入境乐学。
二.培养自律能力,养成良好注意习惯。
1.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通过预习,思考并发现问题,再把问题带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后,结合课文内容,从方法上给予引导,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2.明确学习目的,集中注意力。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正确的、远大的和坚定的学习目的。墨子说:“志不坚则智不达。”远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毅力,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就会有学习上的自觉性,就能主动排除干扰和分心,把注意力集中在该注意的事物上[1]。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活计划并严格执行,还可以通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教会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锻炼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使他们的注意力能够持久集中在语文内容的学习上。
3.做好读书笔记,防止注意力分散。根据郑惠生的调查结果,读书做笔记是小学生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2]。然而,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却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注意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还能帮助学生筛选出重、难点知识,更为课后复习或期末测试提供原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图文并茂的笔记,如根据书中的`某一人物或某一场景,自由发挥想象配图,简笔画、漫画都行。只要学生养成勤做笔记的习惯,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更牢固,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就必然会增强,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少。
三.采用积极性评价方式,强化注意力集中。
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话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集中注意的有效手段。教学上,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方法,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让课堂充满生机和快乐。这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也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发,感受到师爱与智慧的阳光,在课堂上保持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然也就没有了土壤。
四、通过课外阅读活动,提高注意力深广度。
由于一个人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持久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和意志力的大小,而且还在于注意对象的特性,即是说,还在于注意对象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学习注意力不能只依靠篇幅短小的课文,还必须在课外阅读教学方面下功夫[3]。课外读物具有篇幅长、容量大的特点,尤其文学名著,更是经过历代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4]。如果能通过引导和指导而让学生喜欢上它,则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高度集中注意的能力,从而使其注意力具有深度和广度。下面以古典名著《西游记》为例,谈一下笔者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思考。
1.先将视觉转化为“听觉”,以“听”促读。《猴王出世》这篇课文选自《西游记》,在课堂讲解中,让学生先听朗读,然后提出问题,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就有亲切感。此外,笔者还开展了“读名著谈感想”比赛活动,让学生朗读吴承恩的《西游记》当中感触最深的那一部分。这样,学生难以用心阅读的名著,很快就读完了,而且学生都经过精心的准备,对内容也有深入的了解,比赛时就更为用心,更为出色。
2.观影像、听点评,激发兴趣深阅读。要提高学生阅读的热情,首先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寻找美和欣赏美的旅程。导读《西游记》时,笔者播放了名人的点评,还选取央视电视连续剧的《三打白骨精》的精彩片断让学生观看,通过视、听,学生逐渐进入情境,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悟里面所蕴涵的思想。观赏后,同学之间交流自己对人物和情节的看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兴趣和关注度。
3.走进图书馆,体验“静下心来”读书的乐趣。校内图书馆,是孩子们“遨游知识海洋的好地方”[5]。不仅这样,它对于培养孩子们注意力来说,更是一个特别适宜的场所。因为这个地方不同于教室,非常安静,也要求安静,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身体间距较大,相互干扰的可能性很小,非常有利于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培养。
4.分享心得,让群体注意力更集中。改变以往阅读课读完书就写读后感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不必长篇大论,有自己的见解就行,没有感受也没关系,可以记下别人的见解。在课堂上谈感受,谈收获,是群体注意力集中的良好契机。同龄人的见解也许幼稚简单,却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有时还会引来一场辩论,也为听者打开了思路,提出更多、更好的见解。总之,在语文教学上,学生注意力能否集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良好的注意力水平,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来培养。我们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艺术性的指导来帮助学生克服无关信息干扰,保持最高涨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2]郑惠生.小学生课外阅读认知、行为与相关条件的调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84.
[4]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81.
[5]郑惠生.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经典名著接触途径中有多重要———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87.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篇二十二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导”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掌握知识的必要思路,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去学习,这样不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首先,让学生用心深入进去阅读课文,用心灵和课文对话。
阅读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的文章,这时候,最好的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的初步理解和感悟走向老师,向老师请教。而不是老师拿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走向学生,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因此,在此开始环节,教师要认真引导,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阅读体会,还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须的背景资料。事先可以不限定目标和目的,完全让学生走进课本,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去感受去接触作者的思维和情感世界去自由想象,去进行再创造,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组织有效的班级创新性思维
教学中,班级创新思维是以班级为基础的,在课堂上教师应敏锐地观察和果断地发现学生思维的流向,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激发和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特别要关注学生在理解文章时迸发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看法,还可以提出新鲜话题,把课文意义加以引申开去,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就提出了“贫与富”“金钱与亲情”“生活中的菲利普夫妇”“假如回来的于勒叔叔很有钱,是个富翁”等话题,让学生展开评论,对照现实生活,加深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阅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续写,扩写,改写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续写课文,想象皇帝游-行完毕后做些什么。有的学生想象皇帝回宫后派人缉拿两个骗子,谁知派去的人又被骗子给骗了;有的学生想象皇帝为了维护可怜的尊严,硬是光着身子坚持把游-行大典进行完,并把说真话的百姓投入大牢,表现了皇帝愚昧至极荒唐之极;有的学生想象皇帝把说真话的小孩找来,通过小孩的一番话,使皇帝幡然悔悟,从此专心治国,使国家昌盛起来。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体现。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语文教学中思维单一,内容贫乏的现象,我还在平时设计一些仿写、补写题。如:仿写,如果说生命是一本书,那么时间就是一支笔,书写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条路,那么时间就是永不停止的脚步,丈量着人生;如果说生命是一条河,那么时间就是涌动的波涛,推动着人生。
又如教学《谈骨气》时,文章从引用的三句话谈起,通过举例子摆事实,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让学生也围绕三句话的意思,再分别补充列举出三个事例。
通过这样的仿写、补写,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语文语言特有的魅力,同时也体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突破束缚,大胆质疑,敢于求异,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不必囿于老师和教材教参的答案,而要大胆突破旧思想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如教学《项链》时,让学生自己思考导致玛蒂尓德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这样的.悲剧是否注定要发生?可以联系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在总结中学生的创造能力自然流露出来。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注意语文阅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历史人名地名、地理位置、生物的进化演化等,可以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画方位,培养他们的动手和理解能力,特别在学习古诗时,经常会遇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情况,这时候,也不妨让学生边阅读便拿起画笔,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诗中描绘的画面画出来,画的过程又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既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又表现出一定审美能力,可谓一举两得。阅读还可以和音乐相联系,听唱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起思考,加深理解和体会。
五、阅读教学还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来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的阅读不能抛开社会现实,脱离社会现实的阅读注定是失败的。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究,才能感悟人性和人生,激发灵感,才会有创新。如教学《桃花源记》时,我们理解了和平宁静的生活是人人向往的,但现在动荡的世界局面和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了困扰人类的两大难题,一个理想的世界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进行自由的再创造。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