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汇总22篇)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汇总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03 05:52:05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汇总22篇)
时间:2024-02-03 05:52:05     小编:琴心月

旅游是一种丰富人生的方式,每一次旅行都带给我们全新的体验。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感悟,使文章更具个性和深度。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写总结提供一些思路。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一

计算机应用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建立多元化创新资源为实践平台,以开展多形式创新实践项目为训练平台,以参与多类型学科竞赛为检验平台,以建设多层次创新工作室为孵化平台,致力于将基地建设成为学生自主实践中心、科技创新活动中心、学科竞赛培育中心、学生创业实践中心以及创新人才孵化中心,着力开展以“平台资源为基础,创新内容为核心,创新机制为保障”的基地建设。

3.1平台资源建设。

依据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和实验中心既是有机组成又相对独立的特性,结合计算机应用相关创新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空间和设备投入较少的实情,建立实体基地,同时将基地运行机制向实验中心拓展、延伸和辐射,整合实验中心的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形成“虚拟化基地”,建设实践训练、创新活动、成果孵化的一体化开放大平台。(1)实践训练平台是线上线下结合的“虚拟化基地”,主要整合计算机微机、网络工程、虚拟现实、动作捕捉等实验中心的创新资源,将实验中心的全面开放纳入基地管理,同时将中心计算云、渲染云、资源云等云端资源进行共享,设立各类开放项目,面向全体学生常态化开放,实现实验中心“时间、空间、内容”的全方位开放。(2)创新活动平台是实体基地的建设主体,主要是建立多个创新实训室,实训室将不再承担实验教学任务,为学生团队提供专属工位,面向服务外包应用创新大赛等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由学科竞赛负责人统筹管理,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下的24小时全天候运行。(3)成果孵化平台是实体基地的高级业态,主要是学生工作室、企业校内公司、学生创业团队等形式,采用企业运营模式,实施绩效考核。通过承接外包项目、社会实践、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孵化的良好机制。基地整个平台资源建设虚实结合,分工明晰,层层递进,充分体现集聚效应,可为学生多元化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条件。基地平台资源建设的整体框架如图2所示。

3.2创新内容建设。

依据实践训练、创新活动、成果孵化的三层次平台资源建设模式,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体现计算机应用创新实践基地的定位和特色,主动设计创新实践活动内容,增强指向性和实效性,体现交叉性和职业岗位需求,重点建设以“实践项目为基础,学科竞赛为重点,创业训练为目标”的三层次创新内容。(1)在实践训练平台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新苗计划项目、校级实验室开放项目、实验中心常设开放项目、短学期实践项目等为载体,设立选题参考和项目指南,提供各种创新实验或实践项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目的,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在创新活动平台以服务外包应用创新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程序设计竞赛、多媒体作品竞赛等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和参与面广的全校性it技能比赛为载体,建立常态化管理、梯队化运行的竞赛团队,实施教师科研转化学科竞赛,学科竞赛引入实验教学等举措,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在成果孵化平台以学生工作室、合作企业校内公司、学生创业团队等为载体,将产学研合作课题引入学校,使学生了解企业创新活动和创业运作的`机制,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创新,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核心产品研发等,促进学生创业意识的达成。

3.3创新机制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和对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与服务,构建有利于创新实践活动科学有序开展的运行体系,引导和激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投入、激励等保障机制,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主要是基于基地负责人负责,全体教师参与,学生自主管理的全面开放管理模式,并通过建立基地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运行机制主要是基于视频监控、门禁管理、钉钉移动智能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下的常态化运行模式,实现创新实践活动全过程智能化运行。投入机制主要是基于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经费、学科竞赛专项经费、学生科研项目经费以及创新创业资助经费等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4],并将全部经费用于学生创新条件改善、创新项目培育、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激励机制主要是基于课内课外相结合、教研科研等效下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政策,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劳动付出和成果应用都以教学工作量、教研工作量、标志性业绩点等形式得以充分体现。

4初步的建设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运行,丽水学院计算机应用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成为计算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延伸和拓展。以创新第二课堂为目的,实现了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层次的改革和创新,极大地促进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科研转化为教学内容等新型实践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创新实践平台。以专注创新实践活动为抓手,为实验室全面开放提供了新思路,促进了计算机实验中心20余个实验室的整合和梳理,新建了5个创新实训室,进一步扩展了现有实验中心的教学功能和开放力度,的基地开放人时数就高达10余万。以竞赛团队和工作室为媒介,吸引了一大批学生进入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都有在基地实践训练的经验。进入创新实践基地的学生,其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实践创新能力均显著提高[6]。在近3年的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30余项,服务外包应用创新竞赛的获奖数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成功培育多个学生工作室和创业团队,开展了软件开发、倾斜摄影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应用推广情况良好,得到市场和风投的青睐。

5结语。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探索,也是进一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举措。随着教育专家和实践教育工作者对基地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基地建设的内涵得以不断完善,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必将成为学生实践锻炼、自主创新、创新创业最为重要和有效的平台之一。上述就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认识和思考,及计算机应用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在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和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反思。未来更需要我们的长期实践、不断探索,寻找特色途径,构建实践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最终完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刘世彪,张佑祥,龚双姣,等.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1):111.

[2]王杰.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7):161.

[3]董德民.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191.

[4]赵志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思考与探索[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4):95.

[5]李娟,陈美娟.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助推器: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76.

[6]王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思路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46.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二

1.专业认知实习。

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2.专业社会实践。

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技能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

“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

我院自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学院根据会计实践教学的实际特点,不断完善我院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具体做法包括:一是从考评主体方面,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学生都纳入考评主体的范畴中来,区分校内外实训的评价主体,同时增加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将实践教学的多个参与方都纳入考评体系中来;二是从考评内容方面,既要关注学生提交的实验成果,也要关注其实验的态度、动手操作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三是从考核形式方面,将小组作业、口试、成果展示、小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技能比赛等形式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考评中来;四是从考核方式方面,将原有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调整为注重过程性的考核方式,在综合仿真实验和轮岗开放实验中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三

论文摘要:对中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并指出高校教育者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选用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等院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以往那种传统单一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各高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大都以复合型应用型培养人才模式为主。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杜瑞清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将其定义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则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牟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外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我们不能完全借鉴,应根据日语本身的特点,根据地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近年来,在中国,除了语言类的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也都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目前全国设置日语专业的院校大约有260多所,无形之中加剧了日语专业的就业压力。如何应对这种严峻的形势,确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尤其对于那些起步较晚、日语专业处于弱势地位的理工科院校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求得发展,是眼下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虽然我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并不算少,培养出来的学生日语总体水平也不低,但却存在专业技能与日语水平两级分化现象。日语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欠缺金融、机械化工、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而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日语水平却很低。能同时把专业技能与日语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日语人才少之又少,因此形成了目前应用型专业技术日语人才紧缺的局面。另外,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流频繁,大量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涌入我国,国家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因此,对日语教学进行改革,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不能不提到高校外语教学的议事日程上。

目前,我国日语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为传统的日语语言文学模式和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日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技能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各高校开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主要以日语+专业这种方式培养日语专业+人文学科(如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或日语专业+工学、理学、医学等“专业技术+日语语言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的专业建设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日语专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持续健康的发展。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二,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没有更高的要求。

其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强调知识的运用,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更加广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善教育结构,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途径;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

过时、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培养出一批思想观念迂腐守旧的人才,从而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相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则会加速社会的发展。因此,理应把创新的概念引入到日语培养人才模式中,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传道授业的教师,而要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必须先培养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教师。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讲授,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为教师提供多种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业务水平。比如定期派遣现有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双向交流,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家来学校讲学,或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

2.根据学生专业需要,灵活合理地选用教材。

教材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条学习的捷径,教材的选用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好的教材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从国内各院校当前日语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实用性低、新信息摄入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资源和手段,不断地补充新信息、新知识,扩充教学内容,编写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教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按照学生专业需求加以灵活合理地运用,使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

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成效的好与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应多制作开发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语知识竞赛、日语口语角、演讲比赛、日文歌曲大赛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专业技能、基础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项综合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日语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针对日语学科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为培养高素质日语应用型人才而努力。这样才能确保日语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水平、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四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坚持以“基地搭台、学生唱戏、教师参与”为原则[5],突出学生的创新主体性。区别于面向实验教学为主的实验室管理,创新实践基地的顶层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是创新实践活动的主体,从平台环境、实践内容、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规划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基地管理、组织、设计、实施、运行的主体,教师宏观指导和专家顾问,成为隐性参与者。

2.2突出自主创新。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以“自我管理、自主创新、鼓励探索”为指导,突出学生的创新自主性。引入项目制、团队制等企业运作模式,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各学生团队在基地统一协调管理下独立运行,有序开展创新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从项目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全过程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自主运作,为学生提供激发和释放创新激情的广阔空间。创新实践内容应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探索,在某个特定专业领域深入研究,形成创新性解决方案和应用成果。

2.3突出多元化培养。

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以“实践训练、创新活动、成果孵化”为目标,突出学生的创新多样性。计算机应用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结合学科专业的实践特点,面向不同的学生需求,建立工程训练、学科竞赛、项目研发、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产学研合作等多元化创新实践形式,涵盖信息系统、移动应用、虚拟现实等计算机应用各专业领域的多元化创新实践内容,设置程序开发、ui设计、系统运维等多元化仿真岗位,以此来满足学生的不同实践兴趣和认知需要。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五

摘要:计算机应用教育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的搭建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研究如何运用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出自 coOCO.NET.cn

关键词:单元课型教学法;案例项目驱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现代信息技术。

1活用单元课型教学法,实现教学最优化。

课堂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思想,努力创造启发式、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边上课、边实践,带着问题学,带着理论实践,增强求知欲,提高学习能力。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要求和特色,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将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规划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按相应课型进行教学。课型分为以下几种。(1)自主学习课。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学生自主探究提纲、导学案和任务书,提供恰当的阅读材料和思考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基础上,自觉主动地通过读书、观看微课视频、实验等方式获取新知识、新技能。(2)启发引导课。教师围绕并突出单元重点及难点,采用精讲、典型实验、课堂讨论、演示、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场景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讲清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尚未理解透彻的知识点,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创新能力。(3)复习巩固课。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纵、横向归类,系统整合知识,形成结构化体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忆、清、析、练、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探究实践课。其一般步骤是:问题—假设—实验—分析—总结—应用。教师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综合、类推等方法不断提出假说并围绕假说进行推理;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论,关注拓展,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拓展与探究;进行实验教学的评价,编制评价量表对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价;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综合运用于实际,培养实践能力。(5)纠错提高课。指导学生分析作业和实验操作中错误的原因,举一反三,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新知。针对薄弱环节,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进行巧妙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实践证明,活用单元课型教学法,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创新、提高的过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科学选用不同的课型教学法,并结合实际将几种方法巧妙、有效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提优补差成效显著,实现了教学最优化。

2运用案例项目驱动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案例项目驱动教学法[1]是以“案例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开放式、互动式新型教学模式。精选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相关性、实践性、紧密联系实际的案例项目作为被剖析的对象,以“项目”为线索,以“案例”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设计出一个个教学案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共同寻求实现途径,教师采用相应的激励、监督、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析疑解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的能力等。教学过程包括:情景导入,明确任务;收集资料,制订方案;自主协作,具体实施;点拨引导,过程检查;展示成果,修正完善;评估检测,拓展升华。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引路人和鼓掌者两个角色,激励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结合项目实际,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2]。

3应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培养创新思维。

自主探究学习法,采用“问题导学,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学习法[3]。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学生自主探究提纲,在导学案、任务书上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时间、需要解答的问题、自学结果的测验,并提供恰当的阅读材料和思考线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初步感知。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征,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交流、讨论、操作等,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假设、猜想,进行思维发展训练。精心设计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题型类似的习题与实训课题,学生通过网上自测,分层次、分步骤训练,实时检验、评价学习效果,并自我检查和反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困难,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创新。例如,学习《photoshop软件图形编辑》时,搜集、展示知名大公司的标志图,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思考和设计,绘制出各式各样的原创标志图,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教师先演示各类型编辑精美、个性鲜明的校报,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设计灵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以“附件”中“录音机”的录音、效果等的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学会操作“窗口”“菜单”等。

4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已全面深入教学过程中。要有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优化。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视频、音频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利用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设疑探究。例如,讲授《计算机发展史》这一章节时,把“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四代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三部分内容通过播放图文兼备的幻灯片、视频进行讲解,学生直接获取全面、直观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讲授《word操作》时,图文混排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按步骤轮流演示,其他同学观看、评价,使学生们在操作与互评中提高实践水平,同时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在《计算机组装》这一节中,利用多媒体光盘直接演示视频,同步配合音频介绍,使学生能多角度、直观、立体看清楚计算机全部构造。在《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循环结构章节教学中引入微课。实践证明,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灵活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经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补充,发挥最大效益,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5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互动式教学。

开发校园网络平台,合理利用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文本、视频、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自学光盘、名师讲座、专题讲座、各种相关的网站资源链接,实现网上答疑、网上自测、网上图库、网上课件、网络教材、网上微课视频下载等,共享学习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主页,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前沿知识发布到网上,帮助学生增加知识面、开拓视野。在bbs论坛、聊天室(教学讨论区),师生间、同学间通过文字、语音等形式实现异地实时交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设定各班共享文件夹,建立开放式递交作业网站,要求学生上传作品,学生们可以互相浏览作品,相互学习、修正完善,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反馈,按小组进行积分评比、分阶段统计分数。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充分展示学生的思想感受、独特设计、知识理解、任务成果、个性特长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再掀学习高潮。同时,也为收集优秀作品、参加各级各类作品比赛和本校优秀作品展示服务。

6结语。

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教学必须采取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三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坚持走“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培养道路,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生产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专业自身特点,构建“理实一体化”课堂,将理论、实践融会贯通。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其优化组合的研究和实践,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红艳.“任务驱动”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09:91.

[2]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六

本文主要研究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策略,分析了现阶段大学应用型统计学专业发展的趋势,并对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措施进行了讨论。

1.现代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发展要适应社会需求,优良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传统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中,专业课程往往由教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过于依赖教材,过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但是学生“考前突击”的`情况十分严重,这种教学模式既没有真正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基础知识,也缺乏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掌握了期望、方差的计算方法,会做各种估计,却不能理解数理统计分析结果的现实意义,不懂得如何应用各种统计信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此,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专业性质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统计学是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在互联网时代,数据爆炸,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价值挖掘和辅助决策都依赖统计学原理来解决。现代统计学向着应用性更强和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掌握统计思想与数据处理方法需要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练习。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开设的应用型统计学专业都缺少实践操作教学环节,或者是实践内容偏少且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没有接受过完整的统计应用流程实践操作训练,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技术能力不强。

1.教学方式创新。

要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创新,针对基础理论知识课,要采取教师精讲配合学生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并积极应用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实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案例,领导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统计模拟分析和社会调查实践,利用案例将数理统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高度整合,便于学生有意识地通过掌握统计学知识方法来分析实际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关注实际生活,多多查阅图书、报纸、杂志,多看新闻,扩大知识面,形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教师自身要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技能,要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2.实践实训教学创新。

实训课内教学内容主要有统计调查方案、问卷设计、统计数据分析等,课外教学可以由学生组成合作社会调查小组,将课堂知识和课外调查充分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从而系统锻炼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统计学建模、统计调查大赛,学校可编制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习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统一开展有关从业认证资格证书的学习与培训,例如,统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对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高校可以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统计实践工作,积极接受在岗技能培训;新入职的教师可以参加企业岗位实训,掌握统计学岗位实践技能,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吸引统计从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储备足够的师资力量。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大学统计专业教学中非常关键的内容,是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就业岗位技能的关键环节,高校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引导学生将统计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全面的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七

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对技能培养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育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为了学校的长期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对实习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任务引导教学法正是近几年在我国职教界引起广泛关注的教学模式.

作者:张凯作者单位:河南省技工学校刊名:职业英文刊名:occup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八

物理是初中刚刚设立的学科,学生对于物理缺乏必要的理解。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新奇、趣味的实验,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让他们集中精力学习物理知识。

例如:在教授学生物态变化其中的温度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在上课伊始,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体温计是什么原理吗?”学生一致地摇摇头,用求知的眼神看着我。我没有直接地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懂得其中的知识。我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乒乓球,接着让学生利用物理的办法将其弄得干瘪下去,之后我将这些乒乓球放在了提前准备好的烫水里,结果不到几分钟,乒乓球干瘪的地方就慢慢地鼓了起来,恢复成了最初的样子。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都感到十分好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理么?”我指着温度计和乒乓球问道。“热胀冷缩。”一个学生大声地说道。看到学生都对这个实验有了兴趣,我让学生打开物理课本,开始为学生讲述关于热胀冷缩的物理知识。我这样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促使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来。

物理是一个实验和知识并重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开展物理知识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相关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加强他们对于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学生融化和凝固的相关知识时,我为了让学生对于融化和凝固有一个清晰、直观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这两个现象,我准备了很多蜡烛,并利用加热蜡烛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到蜡烛在高温的环境中,会慢慢从固态变成液态。接着,我又将即将融化的液态蜡烛放在一个低温的空间里,让学生观察蜡烛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凝固这个概念。这两个实验的演示,给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印象,我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融化和凝固这两个概念,还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知识,为其将来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使初中物理教学由单纯地培养学生物理技能和掌握物理知识,走向提高学生物理素养的崭新阶段。物理实验意识作为物理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授学生光的折射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筷子折断现象是光的折射造成的,这句话对么?”学生一致地回答:“对!”我接着追问学生:“那你们怎么证明?”一个心直口快的学生回答:“因为书上这么写的。”我继续反问学生:“书上也有错的时候,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证明你们说的是对的?”一个学生大声的说:“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证明我们的说法是对的。”他的回答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赞同。看到学生初步具备了物理实验意识,我开始为学生讲述光的折射的其他应用知识。

初中生因为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所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在生活中,他们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实验的办法,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教授完学生现代顺风耳――电话这一章节之后,一个学生提出想要做一个简易的电话。听了他的想法之后,我给予了肯定。我按照他的理念设计了一个物理实验,让他根据实验的原理和实验设计,自行完成简易电话的制作。由于对实验的设计和结果有了充分的了解,他很快就按照他的思路完成了他的实验。

总之,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实验教学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还帮助学生树立了物理实验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整体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多多采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文档为doc格式。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九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主要是信息化应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因此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具有大众化特点,实施大众教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应当是实践式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讲授,通过思考式讨论,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亲自动手、放开思想、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实践技能训练的核心内容,也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结合,让高校的科研成果贯穿并渗透本科教育的整个过程,从而实现本科教育的教学共享。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在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将教学与科研充分结合,提升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性。

(一)教学观念方面。

在现行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仍然采用单向式灌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以试卷作为学生能力的考核方式,并没有充分落实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没有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思维能力,也没有让学生具备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并没有具备明确认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没有摆正,学校的科研资源和成果并没有充分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让高水平的科研过程来提供教学的支撑,但现今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并没有提供学生实践研究的平台,学生缺乏自我实践意识。

(二)考核体系方面。

近些年我国各地全面开展了以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却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除了缺乏思想观念的认识之外,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教学评价制度,也是制约我国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评价考核体系,并建立与之配套的人事分配制度,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实施重视实践能力的考试方法,通过口试、课程设计、论文、作业、考试、实验室开放等多种渠道,全面的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一)加强思想观念的认识。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体现在专业教学的多个方面,因此需要加强思想观念的认识,教师应当明确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优化课程体系,促进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发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在课程中,将学生作为中心,教师通过积极引导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前沿性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当今计算机领域的学术见解和科学成果充分结合,提供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建立科学评估体系。

高校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质量,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应将人才质量作为指导思想,并不能仅仅在课程结构和师资建设方面进行强化,还应当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从而保障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评价体系应当从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真实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结合时代需求,改变传统的评估体系,减少理论性考题数量,建立以应用和创新和核心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促进学生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十

在建设之初,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易被误解为一个独立于实验中心的新平台、一个等同于开放实验室的新空间、一种建设实验软硬环境的新形式,因此形成了一大批功能单一、模式多样的创新实验室,以教师相对单一的专业领域研究为基础,开展零散的项目实践,仅限于单一的实践能力培养,实验室之间的孤岛效应明显,学生创新精神难以激发,创新互动难以实现,创新手段难以突破,创新能力难以达成,并未完全达到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根本目的。事实上,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化实体空间或功能转变[4],其核心是在挖掘原有实验中心开放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学生自主实践创新的新机制。依托实验中心、实验室、开放实验室、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等现有资源,利用基地相对灵活的运行机制,拓宽原有实验室开放创新的功能定位,满足实践创新活动的空间、设施、项目、师资、资金等各要素需求,并为实践创新活动和成果推广提供有效途径。因此,就计算机应用校内创新实践基地而言,既是计算机实验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适合课程实验、实训等第一课堂活动,基地相对灵活的运行机制则可以有效推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同时,基地也是实验中心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纽带和桥梁,可通过“校内企业”等形式延伸校外实践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构建起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体化的实践平台。实验中心、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三者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十一

摘要:目前我国云计算与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进入到高速规模化增长阶段,对相关产业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出现空前增长趋势,该文针对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分析云计算与大数据相关产业的培养模式和方案,讨论课程设置以及项目化教学,提出高职院校培养云计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图1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根据招聘网站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人才需求为例,截至年下半年,it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人才缺口将近7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突破6万人、3万人和2.5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1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实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喻晓,胡成松.面向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3).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十二

摘要:20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的讨论,这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丰的方向。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保持一致性,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就能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职业教育职业属性工学结合。

1行动导向教学法简介。

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因此,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根本上讲,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行为导向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引导法、兴趣小组教学法、模拟教学、引导文教学法等。

2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意义。

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的计划、独立的实施与独立的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要求高职教师不仅是一个高校教师,还应是高效的组织管理者、职业操作的教练员、有问必答的咨询师、探索创新的引路人。这对于我们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而言,无疑又是一次挑战。

3.1旅游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由于旅游英语教学必须具有实用性,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因此,高职英语教师应摒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地做到“思想和身体都行动起来”。职教教师要充当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重任,教师是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人物和关键所在,故教师观念的更新与意识觉悟是致关重要的。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变主导为引导,在教授理论知识,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这么做,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只有行动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职教教师不但是课堂的策划者奋还应该是有效的管理者,职业操作的教练员,探索创新的引路人,这是一种挑战。而我们的职教学生就则应改变以往那种被动的接受者的身份,成为主动学习的有机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身主动性,多多参与教师设定的活动,在活动中寻找快乐,寻找成就感。师生关系不在是单纯的.教学关系,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平等关系。

(1)头脑风暴教学法是英语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大脑风暴法是将少数人召集在一起以会议的形式,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自由地思考和联想,提出各自的设想和提案,也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它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去思考,在实际教学中,该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对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教学环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采取头脑风暴时,教师尽可能鼓励欢迎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不要马上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评价,同时,教师也可参加到讨论的队伍中,引导鼓励学生想出更多更新的观点跟看法。学生则应积极参与到创造性思维中来,只是简单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无须在意别人会不会提出批评。

(2)卡片展示法。运用卡片展示技术可以通过“书写讨论”的方式将学生引人交流的氛围。卡片展示法可以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加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工作中去。通过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卡通纸片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研讨班教学方法。卡片展示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克服谈话法不能记录交谈信息和传统的黑板上文字内容难以更改、归类和加工整理的缺点,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信息。展示板上的内容既有讨论的过程,又有讨论的结果;既是学生集思广益和系统思维的过程,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结果。

(3)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会处理问题,其形成的情况则是参与者,观察者一起卷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并急于得到结果,角色扮演的过程给人的行动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具体做法是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背景材料和角色,让同学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结束后,再让“演员”发表看法,全班一起讨论,最后教师给予归纳性总结,深化扮演效果的正效应。如在旅游英语课程中,教师可设置不同角色,不同场合,让学生练习致欢迎词、讲解景点、带领游客购物、解决突发事件及致欢送词等。这样的实训方法学生参与兴趣高,情境强,效果好。

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实验和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无论从行动上还是从思想上去接受它都需要时间。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的照抄照搬,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和学生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十三

论文摘要:从山东工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学院实际,探讨了如何强化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实践能力的方法,包括突出地域性和应用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服务加创新的实验管理模式探讨、强化校企合作的实习模式改革、强调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训手段等。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而实践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型工科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具有解决生产和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应用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研究的重要源泉。应用型工科院校发展需要积极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

山东工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根据山东省“黄蓝”两大战略规划需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为重点,强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定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善创新、强能力、具有主动精神、新儒商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文结合山东工商学院的实际,探讨了如何强化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实践能力。

一、以地域需求为根本,突出应用性,结合培养方案的制订,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就工科院校而言,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具有一定技术实施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工程师。具体讲,应该能从事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工作,对生产过程进行指导、监测、管理和控制,能使研究开发的成果转化成为实用的产品,能解决生产前沿的实际问题,起到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的作用。所以,应用型工科人才应该具有从事工程一线工作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还需要具有与人合作与交往的社会能力。其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增长、知识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现状,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工科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更应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为地方科技、生产、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当与地方需求相匹配,从社会需求和院校自身条件出发,更深入地了解自身的财力状况、人力资源、科研能力、学科水平、生源质量等等,对自身的办学目标、层次、服务对象等各方面有了清晰的定位后,制订体现本校特性和符合地方经济特点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应该突出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素质为追求的特点;尊重和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突出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的.观念,注重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面;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观,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以实践和创新为重点的教学理念。

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尽量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例,改变传统的以讲授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化动手实验,注重各环节的实习经历,提倡团队协作,培养学生建立系统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和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并注重各种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课程设置上更应重视和突出应用性,尊重大学生个体潜能的差异性,设置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注重多学科的渗透、文理交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优势确定自己的专业和发展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完善实验管理机制,整合硬件资源,开展服务加创新的科学实验管理模式。

我校目前的实验管理实施主要由各学院独立进行,从而造成实验资源使用分散、不能共享,实验设备购置重复、利用率低。而实验室的队伍发展则受到高校高职称和高学历的招聘要求限制,出现了实验室技术人员短缺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虽然国家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投入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因扩招导致的学生人数的迅猛增长,也使增加的教学经费从平均数来看增长也很有限,导致实验条件更新缓慢,维护效果差。而缺乏合理的评估考核体系、竞争与激励机制和管理手段,也致使实验资源利用率低和实验效果不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改变现有的实验管理模式,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势在必行。首先应回收下放的实验室管理权限,基于现有各院的实验中心,建立由学校统一管理的实验教学中心。基于学校统一管理的前提,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制订完善的实验管理机制。实验教学管理可以由中心负责人领头,成立相应的课题组,以课题组为单位负责实验课内容安排、日常实验教学辅助管理、人员聘任管理、硬件建设和维护、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培训与考核。

整合全校现有的实验资源,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立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课程新体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专业课程实验到综合应用实验,有层次地设置实验课。提供基础、综合、创新多层次的实验设置,基础实验面向全体低年级学生,通过加强基础实验训练,促进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培养探索精神,激发创新意识;而综合实验则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系统的科学思维方式、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能力;创新实验则面向全校学生,创新实验应在独立的创新实验室进行,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发展。

实验中心应采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其目的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针对低年级学生,为了训练他们扎实的实验技能,可以将课程实验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训练基本操作及技能的必做实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对感兴趣和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供选做实验,使学生依照自己的爱好和时间选做更多的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综合实验可实行全部开放。综合实验课题可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也可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自己操作。创新实验可以灵活设置,在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以及寒暑假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实验内容可以采用自己选题与教师命题相结合的方式,以兴趣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开放管理要结合完善的设备使用和管理机制。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资料,配备实用的操作手册;在需要和显眼的位置张贴警示标记或安全操作要点;对设备使用采用登记和交接制度,明确管理人员职责,把各实验设备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制订合理的考核机制和鼓励机制,可以把实验室设备资源和空间资源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收费,既保障了设备的可持续性使用又提高了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为了满足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可以建立基于网络的实验服务平台:提供实验相关资料查询服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实验教学大纲、讲义、教学视频、参考书及学科前沿知识等;提供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网络预约服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爱好,从网上预约选择实验地点、内容以及指导教师。提供实验学习帮助服务——可以借助视频录像、flash动画、图片和图表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实验内容、实验的关键点及实验操作过程等辅助实验教学的内容搬到网络上,使学生在预习实验和回顾总结实验的过程中对所做实验有更直观和形象的认识。提供网络交流服务,设置师生交流平台,提供在线的疑难解答。

三、加强校企合作,发展实习基地,完善实习制度,改革实习模式。

对于工科专业,各教学阶段的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发展实习基地,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更加明确未来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初步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及转化方法;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企业技能、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实战经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知识建立直接形象的认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充分利用学校、教职工以及毕业校友的人力资源,广泛联系实习单位,加强沟通交流,争取企业的支持。同时,在学生实习期间,根据实习企业的实际需要,安排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围绕企业提供的具体项目进行,企业全方位介入专业教学,工程技术人员直接指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实现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化,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需要制订一套较为完整的实习制度,规范师生的实习行为,保证实习质量。实习制度建立应包括制订符合人才培养计划的实习教学大纲,明确校外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和工作内容,指导学生的校外实习手册,完善的校外实习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和企业协商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办法。以此确保校外实习教学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生产情况和设备条件,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方案,改革实习教学模式。实习方案作为组织、安排学生实习和进行成绩考核的依据,其内容应该包括实习目标、生产实习的各级组织机构、实习地点和时间安排、实习的具体内容和实习方式、准备工作要求、进入实习单位后的工作要求和生产实习成绩考核办法等。基于切实可行的实习方案,采用多样化的实习教学模式。对于工科的精工实习和生产实习,可以集中安排。将所有学生安排在同一个实习基地进行实习,便于统一组织和集中管理。在选择实习单位时要考虑学生数量的问题,合理设置工科各专业学生的集中实习,兼顾企业利益与学校实习效果。也可以采用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将实习的学生以实习小组的形式分散到多个实习基地,根据企业的生产场地大小安排相应数量的学生实习,并由企业现场工程师、操作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这种方式在保证实习教学质量的同时不会给指导教师和生产企业造成过大的负担。对在同一家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学生,还可以和实习企业进行协商,进行岗位轮换,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生产实际内容,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对于毕业实习,可以采用完全分散的实习模式。结合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兼顾大四的课程安排和毕业设计要求,合理地安排毕业实习。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学生寻找有工作意向的实习单位,结合未来的工作需求,同时考虑毕业设计的要求进行毕业实习;也可由学校或指导教师出面,寻找熟悉的企业,推荐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在分散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特别是建立完善的校企双重导师制度,使分散实习既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又能兼顾企业的用人实际。

四、强化产学研结合,丰富实践培训手段,完善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实践综合素质。

本着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原则,推进高校与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色直接建立科技企业,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实习场所,为地方经济服务;也可以吸引企业在高校内建立研究机构,结合高校专业特色,从解决企业实际重点问题出发,鼓励高校师生参与到解决业界难题的实践当中。加强与实训院校及企业的联系,努力寻找学校、实训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人才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服务项目,并为企业挑选人才提供条件。企业和实训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选择机会。高校和实训院校结合企业需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格培训服务。

注重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还可以设立校内学生科研立项,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寻求自己的科研兴趣点;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创业培训,组织校内创业计划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工科专业特点,配合国家举行的各项和专业技能相关的竞赛,开展校内软件设计、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设计操控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实践综合能力的平台。

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中,建立完善的师生评价激励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建立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鼓励教师去引导学生强化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可以设立学生科研奖励专项资金,完善创新学分修习办法,对发表科技论文或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加大宣传力度,给予表彰和重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善创新、强能力、具有主动精神、新儒商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我们还要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交流与学习。

参考文献:

[1]陈西府,等.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4).

[2]李宇春,等.服务创新型实验中心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1).

[3]周锦兰,等.加强实验中心建设,创建优质育人环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

[4]牛大伟.浅谈高校院级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福建电脑,

2012,(1).

[5]周鲜成.工科专业校外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08,(14).

[6]沈江龙,章东飞.地方性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强化的策略[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十四

情境教学符合现代建构主义学说,是新课改下重要的教学理念。将之运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创造出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教学活动,将道德准则与行为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这样更能体现学科教学的生动活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情境教学;生活情境;问题情境;表演情境。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对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将思想品德课上成了机械而空洞的理论说教课,教学枯燥无味、呆板沉闷,难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思考的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学习,机械地接受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只是在机械地记忆理论,而并不能用于行为实践,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这样的教学并不能突显思想品德课的学科功效,注定是失败的。采用情境教学法,不再采用机械的讲解,而是将枯燥而抽象的知识寓于生动而形象的情境之中,具有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不仅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更加利于学生从直观的情境中获取丰富而形象的感性信息,从而实现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思想品德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可以说生活是学科存在的沃土和发展的基础。脱离生活的教学,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难以将抽象的点讲清、讲透。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教材上怎么写就怎么讲,而是要深入钻研教材,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生活,审视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寻找生活中的学科素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用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生产生活现象来创设丰富而直观的教学情境。如此丰富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学的距离,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同时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之中,让学生获取感性认知,进而上升为理性认知,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以实现学生对抽象深奥知识点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如在学习“难报三春晖”这一内容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只能空洞地讲大道理,学生不爱听,不愿听,更谈不上真正的理解,整个课堂如同一潭死水。为此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设计“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的自由交流。如此熟悉的话题,自然就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进而在愉悦而欢快的教学氛围中回忆起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重温父母为自己所倾注的一切,而自己还曾经产生过反感、厌倦。在经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激烈的讨论,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母爱如海,父爱如山,要关心、热爱与尊重父母,怀揣感恩之心,将心中的爱扩散,这样的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是学生进行自主发现与创造的基础。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讲到底,将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失去思考与思维的独立性,只能成为接收信息的容器;而是要精心地设计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以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在探究中确立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新旧知识的联结处等巧妙地提出问题,以发挥问题激趣、启思、导行的功效,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来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享受到探究的乐趣。当然,在设计问题时,还要兼顾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难易适度,这样才能符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引导全体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以使教学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共同的学堂。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是看学生能记住多少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以将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更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来不断提升与内化。如表演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通过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结合在一起,进入特定的生活场景,在真实的情境中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与体验,这样的教学正是遵循了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认知规律,更能促进学生将教材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自觉行为。如学习完“交往要讲艺术”这一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运用礼貌用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打电话、访友等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生活经验与所学教材知识来自主地进行剧本的创编与表演。这样通过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发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与参与的主动性,而且能给予学生更大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和自由发挥的平台,更能让学生在真实的表演中来丰富自身的体验与感受。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来提升理解水平与运用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将这些知识点真正地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实践。

总之,情境教学将有形的境与无形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之运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枯燥而机械的理论教学,为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在直观的情境中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认知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得到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

[1]徐少国.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3(8).

[2]李加林.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7).

[3]韦玮.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景教学策略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3).

[4]胡佳.初中思想品德情境教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4(24).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十五

摘要:实践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也是现有教学模式下营销专业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途径。但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实践教学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远不能满足社会与企业的要求。本文从营销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现状及问题出发,提出改革建议,旨在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效果,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一)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落差大。据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发布的《人才市场供求分析报告》中岗位招聘需求情况来看,销售岗位招聘需求依然以20.93%的占比居于首位。然而,即使企业对营销人才需求如此巨大,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也仍然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现代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高,一方面希望其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希望其具备营销实战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而我国当前的高校营销专业教学,虽然已经在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相对而言,仍是偏重理论而轻忽实践,因此培养出来的该专业实用型人才不仅在比例上远远低于理论型人才,而且在能力结构上也不尽人意,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与协作能力等都有所欠缺,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求。

(二)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实践教学的教学时量不足,不利于应用型营销人才的培养。目前,绝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安排上,都将实践教学视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没有真正将两者放在同等的地位上来对待。对于要耗费更多精力及成本而其教学效果反而在短期内无法直观体现的实践教学,其课时安排总是比理论教学要少得多,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认知实习多浮于表面,学生只是走个过场。课内实训又基本都是对于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应用,真正的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内容少之又少。而且目前校内实践教学一般也以实验室软件模拟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为主,教学的方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和改革。这样虽然也能对学生营销理论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巩固和内化的作用,也能达到一定的实践效果,但总的来说并不是高效的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善空间巨大。

(三)院校对于实践教学投入不够。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投入大,时间长,效果慢而不清晰,因此,众高等院校或因主观上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或因本身经费紧张等诸多原因吝于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以至于大部分院校的软硬件设施根本难以满足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而如果院校没有足够的投入,实践教学工作就难以开展,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和效果也难以达到。

(四)实习场地不足,在校学生顶岗实习困难。学生营销实战经验的获得主要来自于顶岗实习。但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往往顶岗实习并不能达到院校的预期效果。在实习生主观方面:所从事岗位工作与大学学习专业不对口,觉得自己学非所用;理想与现实差距大,自己眼高手低,拼命想自身创业,而现实工作枯燥乏味,产生落差感;因家庭大多独生子女,部分实习生独立生活能力差且自身懒惰;不服从管理,对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适应不了。在企业客观方面:学校和企业合作制度不完备,企业缺少对实习生教育指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事部门并未把实习生当作人力资源,而是更多的考虑在用工成本,重用工轻培养。许多企业不愿接纳大学生参与企业工作,即使同意接纳,也是实习岗位简单化或具体的实习内容由企业来决定,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实质性的营销活动中去。就学校而言,缺乏长期而稳定合作的企业,不但实习地点会一直变换,在企业面前也很难有话语权,为实习工作的深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一)实用性原则。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一定要从实用出发,要切合企业需求,以专业岗位的要求为导向来指导改革,要确切落实企业到底需要具备何种能力的何种营销人才,再有的放矢给予学生设置相对应的实践教学。

(二)综合性原则。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打破教室与实训室、校园与企业的界限,吸收社会资源参与教学,大大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生产、学校与科研的密切结合,综合全部实践教学资源以完成营销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渐进式原则。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形成的渐进式原则,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遵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营销专业知识的掌握,还能让学生拥有逐步提升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有利于构建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营销实践培训。进行营销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获得适应职业发展、符合企业营销需求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各高校应根据现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好的培养出拥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较强适应及应变能力的人才。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身也要抱持一种积极认真主动的态度来学习和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以达到企业要求。只有根据现企业的实际情况需求来对学生进行营销实践教学,才不会出现学生就业难、企业招聘难的供需矛盾。

(二)构建和完善营销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实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就必须从校内教学条件、实践环境、实践规章制度等方面着力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做好校内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为到企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改善教学软硬设施,让学生在校也能更好的模拟实体环境;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考核条例和实践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实践教学的规范施行;丰富市场营销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让学生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以增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不是在实践过程中走马观花,敷衍了事。

(三)加深校企合作,开发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院校应大力加强与企业的长期深度合作,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营销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营销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了解企业营销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这就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并最终达到符合社会需求的市场营销教育目标。

(四)以竞赛和活动带动实践教学。一方面,院校应多举行如营销策划书的撰写、模拟经营等丰富多彩的校内竞赛及活动,另一方面,院校应该不遗余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如创新大赛等校外各类大小竞赛。竞赛和活动是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锻炼与综合运用能力的最好形式,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营销管理的实际工作,掌握有关营销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方法,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营销创新的能力。

(五)壮大实践教师队伍不。仅要重视理论也要重视实践,双师型教师正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虽然现今广大高等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正在逐步提升,但是仍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应在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聘用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课堂,为学生直接讲授营销实务等课程。

(六)构建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遵循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渐进式原则,学院的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应该按“基础技能实践——技能模拟实践——营销岗位实践”三个层次划分,呈现学生实践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参考文献】。

[2]刘辉.现代企业营销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可持续性发展分析[j].中国商贸,2010(9):5.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十六

摘要:进入21世纪后,环境科学已经成为了一门有关社会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前提下,环境科学专业在国内外大学中被广泛设立。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本文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深入改进并优化实践教学的方法,深入研究影响实践教学的每个模块,探索一种应用型实践教学的体系,以期为环境科学专业的授课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创新方式;深入实践;培养人才;教学效果。

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演化、环境中因子的相关性,以及环境与人类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当前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各种职业,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起到中心人才支柱的作用。但是现如今,传统教学方式使我国环境科学毕业生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将书本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在其工作后不能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如今教学改革中,应该加速培养一大批这样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型人才。环境科学的教学就应该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寻求更加实用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大学培养出环境科学的实践型人才,并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以下是我认为可以优化教学的一些方法,分享给大家。

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应该适应如今的形势并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创新型人才,如此一来我们就更应该认真地设计相应的教学体系,对实验的相关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以顺应时代的要求为目标,创建出更加新型的实验课程模式,从而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相应的增加一些实验的教学模块,对实验技术和实验的应用分析也应该增加,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基本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去学习,帮助学生更快的就业并融入到社会中去。

二、对教学深入改革并加入实践的元素。

实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深入实践,这样比传统的理论教学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昀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将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深入到教学中去,使教学体系更加完整和系统化,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争取使学生成为应用型的人才。

改变现有的思想,深入发展实践教学。

在西方的很多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为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场所从而让学生更早地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快地融入社会,有了更好的适应能力。在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曾提出过很多的教学方法,目的就是让学生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把学生放在这种应用型的领域去,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反,如果一味地坚持现有的传统思想,单纯地依靠理论的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不与社会现实相衔接,不加以创新和改变,就会被发达国家落下。因此,我们更加需要通过和社会相联系加强实践教学的深入,学校应该把实践教学和传统的理论相结合,从而培养出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优秀人才。

三、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建立了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后,我们应该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角度出发,把实践的教学方法深入到改革中去。

(1)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在校外建立更多的实习场所。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践,学校应该和企业建立更多的合作,从而建立更多的学生实习场所,这样更加有利于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社会的现实情况,为学生建立更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会促进学校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2)加强学生的素质拓展,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和个人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素质拓展是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既是对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还是对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竞赛式、创新式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的素质以及对实践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3)深入开展合作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式学习环境,让学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合作的方式,一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理论的角度应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同时经过合作训练的学生会掌握到更多平时得不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就会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

我们在拥有良好的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拥有一种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以往的考试只是考察表面的理论知识,没有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考察,但是实践的教学要求我们要拥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和整体的运行能力,所以,只有改善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才能适应实践教学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在考虑问题方面更加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大学毕业以后能够更好地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说,为满足当前社会对环境科学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在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中,必须进行实验教学,深入发展实践教学,在校外建立实习场所,加强学生的素质拓展,深入开展合作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将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创建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实践型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强,曹优明,朱启红等.环境科学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

[2]李亮亮.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山东农业教育.2013.

[3]陈婷,龙於洋,殷峻,沈东升.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农村经济与科技,.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十七

摘要:会计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学习的规律性,也有其技巧性。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分组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案例教学法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任务或者项目的形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结合所学会计学理论进行实践,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行动导向在会计教学中的结论性问题分析,能够针对教学中的不足给出充分的建议,以提高会计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会计教学;运用;结论性;问题分析。

针对当前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兴趣较弱,而对角色扮演及实践操作兴趣较浓的特点,笔者通过在会计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及进行结论性问题分析,不仅能够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会计岗位操作能力,同时对结论性问题进行分析,不断的完善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为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提供科学借鉴。

一、行动导向法概述。

行动导向法概念: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利用行动导向驱动的形式,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努力完成某一项目或任务,提高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应通过运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有效把握教学内容。行动导向法的原则主要包括:第一,行动导向性原则,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应遵循行动导向原则,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即学即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通过行动导向直观的体现出来,将枯燥转变成有趣、将抽象化转变为具体化[1]。学生在行动导向的驱使下,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还使学生在行动中体会到会计课堂学习的乐趣。第二,因材施教原则,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设置的任务应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的能力需求,使任务难易程度适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化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作任务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和研究任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有效解决问题。

1.分组项目教学。

分组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法重要部分,在会计教学中进行分组项目教学时教师应按照科学的方法将学生分组,分组时注意保持小组之间的整体学习能力及知识掌握程度保持平衡。同时教师还要找到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符的项目,使学生对该项目进行分析,并完成项目。例如在会计教学《财产清查》时,教师搜集某个企业的资料,在经过教师的数字设计,使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项目,之后教师使学生对该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清查项目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企业不同财务对象进行清查,分别采用技术测算盘点和实际盘点两种方法对企业财产物资进行清查,小组成员有的对企业委托加工单位财务情况进行清查,有的清查固定资产,还有学生负责清查出租包装物等,清查完毕后,小组成员按照企业账簿账面结存数,确定账实准确性。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重要体现,角色扮演法需要教师对演绎背景进行精心设计,教师应以会计教学内容为依托创设职场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将教学内容充分演绎出来。例如在会计教学《会计职业道德》时,教师创设一个房地产管理组织办公场所,使学生分别扮演管理层不同的角色,其中有股东、有财务会计人员、有中层管理者等等角色,教师创设情境,企业内部资金运转出现问题,同时税务部门还要到企业进行检查,这时中层领导者为了节省企业缴税,需要财务会计人员在账面做一些假账以掩人耳目达到非法避税的目的,这时会计人员面临企业上级的压力和职业道德的约束需要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时可以使扮演角色的学生将两种选择全部演绎出来,其一,会计人员找到公司高层说明非法逃税会给企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为公司挽回了一些不必要的信誉损失。其二,会计人员按照公司中层领导的安排做假的账,为公司避税,最后被税务部门发现,使企业及会计人员纷纷受到制裁。角色扮演法充分的将会计教学内容形象的展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加强学生职业素养。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入理解并加以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复杂的会计学原理深入了解,还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具体应用,因此案例教学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具有重要地位[2]。例如在会计教学《财务报表》时,教师可搜集大量的财务报表案例,案例的搜集要遵循时效性与真实性,具备时效性和真实性的案例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搜集当地一些企业的财务报表或者通过网络资源搜集一些财务报表,使学生对教师搜集到的财务报表案例进行分析,进而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同时教师将某些案例细节做改动,使学生在案例分析及学习中找出报表中的问题,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充分掌握了财务报表的制作,同时在研究案例时找出报表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效的提高了会计教学效率。

1.加强行动导向教学中师资力量。

以往的会计教学中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会计中的应用缺乏正确认识,影响了行动导向在会计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应加强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师资力量[3]。由于目前会计行业资质和学历较为混乱,在会计教师中有不少非专业的年轻教师通过社会考试考取一定的资质进入会计教师行列,这部分会计教师缺乏足够的会计经验及教学经验因此常常处在定岗实习阶段,因此应对这部分教师进行岗位培训与考核,不断加强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使教师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既具备为学生搜集学习项目与任务的能力,又具有会计实践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和做统一,同时院校在聘用会计师资时应严格要求应聘者的教育能力与会计职业能力,为学生聘用不仅能够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师,还要求教师在会计实践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会计实践应用中的能力。

2.正确面对会计考评体系与职业指导思想的冲突。

目前社会中的会计考评体系在会计职业教育中出现过热现象,学生们纷纷为了一纸证书努力学习,而在会计考评体系中对会计的实际应用越来越不够重视,而会计职业的指导思想,要求会计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会计能力应充分满足岗位工作的需求[4]。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应用时,应正确面对会计考评体系与职业指导思想的冲突,在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既要掌握充分的会计学理论知识也要具备较强的`会计学应用能力,无论在面对会计考评体系还是面对会计岗位实际需求,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实力,因此应加强学生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正确认识,使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的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努力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及教学项目,不断加强自身会计能力。

3.教师应直观、科学面对学生的异议。

通常会计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课堂主体位置,在教学中面对学生提出的异议教师第一时间给予否定,或者使学生课下自行解决。因此阻碍了学生对会计教学的兴趣,严重影响了会计教学效率。而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应直观、科学的面对学生课堂中提出的异议,对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与学生一同解决问题,教师直观的面对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而不应该认为自己是教师,教师就是知识的权威者,而忽略学生的异议。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异议不仅能够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会计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对提出异议的学生给予肯定,这不仅提高了会计教学效率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充分的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还使学生对会计岗位能力的需求有所了解,使学生在行动导向教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充分掌握了会计技能,通过角色扮演法使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有了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2]陈文川,庞家凤.“生命周期”视角下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研究——以独立学院财会专业沙盘课程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3):132-139.

[3]王志英.完善会计领军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基于河南省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的实践[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101-104.

[4]王一舒,王卫星.素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改善的探析——“模块教学”在《成本会计学》教改中的应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3-96.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十八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逐渐开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体的教学形式,行动导向教学法由此产生。这一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掌握所学内容。实践性在计算机教学中尤为突出,因此在课堂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既能够促进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也能够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夯实基础。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容与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现在人们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与计算机息息相关,这就对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教育和其他的学科教育不同,它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计算机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职业活动为前提的原则,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和“学”的相互融合、互动,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是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能够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分为两种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其中项目教学法是最为典型和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一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项目的布置,然后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搜集资料、设计、实施、制定方案等来完成项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灌输者,更多的承担引导的责任,让学生独立的完成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计算机知识。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是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来,以此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案例,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拓展其思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对讨论中所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的向老师发问,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去寻找问题、探究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再是被灌输教育,而是真正的独立自主,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计算机教学改革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1、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要内容,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身份。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这一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如果只按照自己的需求和目的来教学,容易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教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比如说,计算机教师在开始新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之前,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深刻的了解,从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任务,以避免学生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出现理解障碍,降低课堂效率。

2、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前准备在教学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对对教学内容和课堂条件进行详细了解,还要针对班级的学习情况以及个体差异性,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对教学流程进行合理安排。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从某个知识点切入,展开教学。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师在备课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有趣的视频、音频等课件,以此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中去,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发的进行探究。

3、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人才,并不是仅仅依赖于行动导向教学法。计算机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需求,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将多种教学方式融合、交流、碰撞,保障教学工作的高质量。教师要不断的累积教学经验,在授课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

4、科学实施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在准备教学设计的时候,要遵循行动导向这一原则,依据教学需要和目标,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模板。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课时内容,对教学单元进行科学的分解,并保证每个知识点都能够连贯在一起,实现教学的流畅性,以此来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其次,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分层教学设计。从教学问题、教学内容、教学训练等各个方面,实现教学分层,设置不同的教学难度,满足各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教师在结束教学任务以后,还要对整个学习过程和实践环节进行全方位的归纳和总结,并制定出相应的训练计划,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计算机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5、加强课后训练活动。教师在布置了学习任务之后,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探究活动。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和思考,等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后,教师让各个小组分别来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其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工、探究目标、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都要详细的表达出来。在各个小组完成展示完成之后,教师还要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活动进行点评,并让其他小组的学生来提出相应的优缺点,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肯定学生的优点,对其缺点进行点拨,促使其改正和进步,找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讨论争辩的基础上,能够不断的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巩固操作技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学生各抒己见,实现了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同时加强了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团队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水平。

6、丰富教学评价模式。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学评价往往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要丰富教学评价模式,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第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不能够只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好坏,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重视课堂学习;第二,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单一评价,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多种评价方式并存,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三,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方式发表意见,结合学生的意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三、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行动导向教学法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论基础,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日后融入社会打下夯实的基础。因此,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计算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从学生出发,合理运用行动导向这一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加轻松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更愉快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十九

面对职业学校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且基础知识缺口较大等问题,迫切要求人们职业学校的教师从教学方法上寻找突破口,对教法实施大胆创新,从而扭转教学上的被动局面。五年前,笔者有幸参加了由德国专家亲自授课的培训班,德国职业教育中运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让人倍感耳目一新,使笔者深受启发。德国职业教育理论界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核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教师应根据每一名学生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识基础作为起点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在分组实践时,同组同学的能力和知识层次应大体接近,教师为每个组分配的任务是以考虑到能完成和必须完成为前提的。这样,教师指导起来方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激发出来,连最差学生的失落感也荡然无存。

二、在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感受和体会。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辛苦的是教师,教师在备课时,要潜心钻研和探索出快捷、知识容量大、适合本组学生学情且受欢迎的教学方法,例如制作多媒体动态画面、进行图表演示,也可尝试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首先,提高了每一位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学习兴趣。其次,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和图表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提出技术层面上的革新方案,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评判者,更是学生取得点滴成绩之后的欣赏者。在实训车间,教师应首先将本节课要做什么、要完成什么任务、实现什么目标、评价标准等内容告诉学生,然后教师就要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督促学生充分利用时间、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并对各组任务完成情况形成初步评价意见。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学生的角色转换工作要逐步实现,让学生树立我要做、我会做的观念,心中要有理论、有计划、有数据、有方案、有步骤,要做好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学生要有张扬的个性,这对性格外向的学生不成问题,但对性格内向的学生,交流起来便有了障碍,但这正好是改变这些学生的最佳课堂形式。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收获的往往是惊喜,连多日不见自己孩子的家长,也对自己孩子的迅速进步感到惊奇。

四、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需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仍然很多。

在德国,实训设施更新的步子迈得特别大,这就保证了教学内容、实训课程与时代的步伐合拍,甚至跑在了市场的前面。相比之下,人们的实训设施缺口较大,师资力量培训不够,培养的学生适应不了技术已得到创新的市场。“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重视边缘学科的学习,但人们的大部分教师在这方面仍略显不足。有些教师在名义上虽然运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形式上看起来还像那么一回事,但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含金量。有些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和完善、边缘学科懂得太浅太少,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敢突破重点和难点。有的教师由于对学情缺乏足够的了解,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有抵触情绪。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在软件方面,人们应提倡教师自学和外出培训相结合,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有问题的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五、结束语。

总之,就笔者个人来讲,虽然在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个人的预想目标还有一定距离。笔者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向同行中的行家里手请教,汲取营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至理名言警示人们,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积极探索的勇气鼓舞着人们奋然前行,而这也正是人们前行的动力所在。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二十

摘要: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的技能水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主要从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设计过程的角度阐述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实验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的计划、独立的实施与独立的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观察能力、方法选择能力、探究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贯穿于物理实验的教学全过程、融入教学各环节,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的交往情境,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设施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有机的组合,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探究的情境中、在动手的实践中自主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断构建自己的创新经验、创新思维能力。所有环节的实施,最关键的在于教学设计,就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一般以教学内容章节进行,因此,需要编制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类进行,可将单元教学内容归入认知(知识)、情感、技能(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三大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认知目标、操作技能目标、实验素养(观察能力,动手创新的能力)目标,使实验教学目标明确、可测性强。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为例,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实验思路的`合理性和处理数据关系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中,首先虑实验思路是否存在多途径,确保有协作、讨论、交流结果的多元性。也就实现目标的角度,明确要求,通过学生的讨论、协作完成不同实验思路的结果。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的分析就是要确定“学什么”。教学内容编排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使其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为例,教学重点:提出实验方案、思路,并使实验方案具有合理、可行性,在怎样的物理过程中进行研究,模型肯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样式,重新进行讨论、设计。知识点是:水平面内匀加速直线运动;沿斜面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用什么方法提供合外力,如何测理加速度等。教学难点: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选控制变量法;在数据处理上,从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基础实际出发,进行处理数据方法的选择:(1)公式法;(2)表格法;(3)图像法。从内容上看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合作交流,达到由浅入深、训练密度逐渐加大、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的结构性安排。教学策略的制定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工作应进入了教学策略的制定环节。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地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如,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实验中,创设学生进行完整的探究实验的情境,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提供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再考虑如何设计最简单的物理过程来探究,最后让学生选择图像处理数据,并让学生感受到图像法的优势。在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过程中,一定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种方法,即使方法的实现有一定的困难,也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鼓励,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在教学中各类媒体应用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所显示出来的能力也是不同的。由于媒体的性能与特点各异,对有效传输教学信息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所以,只有充分掌握各类教学媒体的性能、特性和设计方法,才能合理选择、优化组合教学媒体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可以选择传感器、光电计时器和电脑连接的数据处理,直接形成图像的直观性优点,让学生感觉这种媒体的组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学评价重点放在针对教学实施的根本目的上,指向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每一个学生在该项活动中的参与过程、所起作用、合作能力等;同时,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方面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归纳、有所发现;并逐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大大丰富了物理实验教学的形式、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二十一

在当今的职业教育当中,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这一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好的传授学生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性问题,这对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这样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1、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教材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的是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工作页,这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了学生职业成长上的一些特有的规律,在学习情境的设置上也采用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学习模式,同时还带领学生完成这一领域当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一些工作任务,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完整的体验所有的流程,使得学生在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上都有非常显著的提升。

2、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目标和任务的规划和部署工作,这样就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获取和任务直接相关的重要信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的多种途径,从中选择出一种最佳方案。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以小组共同配合或者是个体学习的方式来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和技术辅导,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可以按照之前的设计进行,之后还要对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对工作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提出一种相对比较好的改进措施。

2.1教学准备。

对于教学资源的准备,首先需要一个能够实现一体化教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中应该能够囊括所有的工作区。其次是要提供丰富的参考书和与教学息息相关的资料。这样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在设备方面,应该配备足够的发动机台架、试教板、发动机零件和一些需要使用的操作工具等等。通常其数量应该控制在8到10套左右,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一组学生都能配备一台发动机,每组学生的人数应该控制在5到8人左右,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由两名教师授课,其中一个教师必须要经验丰富。两位老师同时进行组织教学,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承担不同的任务。

2.2明确学习任务。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让学生清楚学习的目标,同时也对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架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给出不同的总结,这样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根据工作页上的规划和工作的流程进行贯彻落实,最后就是要得到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情境,由教师引出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设置问题,让学生去充分的讨论,这样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接下来就是教师要对任务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在学生完全接受了学习任务之后,师生之间要科学的'划分学习小组,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可以按照其条件的差异分别进行。

2.3计划与实施。

在计划与实施阶段,学生在工作页的引导下,有序、可控地自主学习。引导就是提出学习问题,让学生有目标地在学习资源中查找到所需的专业知识,思考并解决专业问题。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知识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习任务的策划者、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制定计划与实施计划的咨询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计划与实施阶段的教学并不等同于传统的实验课。其一,它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不是零散的技能点的训练或是对已有理论、经验的实验论证。其二,它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比如在学习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时,学生在学习准备阶段学习了曲柄连杆机构的结构、安装位置等,在计划实施阶段将进一步学习工作原理、拆装活塞和连杆时所需的工具、活塞位置和拆装步骤、清洁整理工具和复位、协作工作等。让学生在工作页的引导下,根据自己讨论拟定的工作方案和工作步骤,在组内进行合理分工,然后实施方案。

2.4教学评价。

在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效果反馈和评价是考核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这一阶段中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要对工作任务活动进行详细的回顾和评价,同时还要将自己在教学中获得的一些新的成果在合适的平台上进行分享,教师可以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注意到自身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将这些不足进行回顾和反思,之后要对学生做出最为客观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更好的分析和巩固自己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对实际操作中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也可以更好的分析,这样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种评价的方法,而这两种评价方法的关系是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完成工作的质量和完成工作的能力,学生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过程评价通常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态度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而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找到一个相对比较科学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判。

3、行动导向法的教学效果。

学习任务实施后,大多数学生能达到学习任务目标,能提高相应的职业能力。如:能掌握发动机各系统的基本组成、作用及工作原理;识别汽车发动机各系统外部的主要零件;能正确使用通用工具及相关专用工具;能识别发动机内部各机件装配关系并总装发动机;学会总装竣工后的质量初步检验。学生提升了综合职业能力,为学习下一阶段的专业知识及相关作业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基本能具有完成工作的方法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互合作、运用维修资料等方法,能制定和实施计划;能增强学生的工作质量意识;通过多种评价形式与教学反馈,找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找学习原因,找到改进学习的方法,明确以后学习要努力的方向;能达到完成任务的相关工作要求。

4、结语。

我国当今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学生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对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课程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中更是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的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汽车发动机构造和拆装课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起到的积极作用将更加明显。

创新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篇二十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本科层次教育,应在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创业发展的能力,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融合。

(二)课程结构不能体现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方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对教学与产业的联系重视不足,课程结构不是面向实际应用设置,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理论知识的讲授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要相脱节。

(三)师资队伍无法适应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把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渗透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一方面,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起点,能够培养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带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2.系统性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考虑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的安排上,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做法,加大实践课时比例;在实践教学课时的设计上,考虑理论学时的安排,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使各个环节之间紧密相连,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3.以学生为本原则。实践教学的开展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和创造性。

1.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教育目标,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定位却各有不同。哈尔滨学院会计学专业针对会计人才需求的特点,对实践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具体来说,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包含逐层递进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素质培养,该目标侧重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二个层次是专业技能培养,该目标侧重于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三个层次是综合素质培养,该目标侧重于学生探索能力、职业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等职场适应能力的培养。

2.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着诸多的不同,并有着自身的内涵、特点和优势。[3]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更是理论教学的深化与目标。哈尔滨学院会计学专业改变了以往由理论到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遵循认识的规律,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总体安排上,学生在开始具体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前,安排学生第一次见习,对即将接触的知识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开始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具备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安排学生第二次见习,以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社会调查、课程设计或学年论文等集中实践环节实现理论教学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内容。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体现专业岗位要求,突出岗位针对性,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哈尔滨学院会计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分层递进的三个实践教学模块,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基础实践教学模块。基础实践教学模块侧重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通识知识素养的培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两方面。具体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企业见习、纳税业务实训和学年论文等。基础实践教学模块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对即将接触的大学生活及专业方向有感性认识,为下一步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更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该模块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2)提高性实践教学模块。提高性实践教学模块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集中实践环节的方式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具体包括会计专业综合实训、信息化综合实训、erp沙盘实训、金融企业业务实训、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业务实训、标准化企业运营环境实训、专业实习等。该模块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支柱部分,从实践环节的设计上,针对不同行业开设了不同的实训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方向性,提升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素质拓展实践教学模块。素质拓展实践教学模块旨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以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为主,突出学生探索能力、职业沟通及团队合作等职场适应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syb(大学生创业教育)、sed(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科技学术成果、社会调查与公益劳动等。该模块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升华,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设计了不同的实践环节,为学生步入社会、进入职场,做了充分的准备。

(一)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是将学生在理论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内容,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或深化的过程,即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哈尔滨学院会计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注重实验教学平台的架设,以基础实验拓展、深化课程内容,将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之中。通识理论课及专业基础理论课的设置包含实训学时,这部分实训学时的教学侧重于本课程理论知识的应用、验证。

(二)学科竞赛平台学科竞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竞赛过程中,既有创新思维的形成,也有实践能力的提高。[4]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哈尔滨学院会计学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创业+竞赛引领实践教学”为基本思路,积极打造学科竞赛平台,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及初步的创新实践能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