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专业19篇)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2-01 00:23:07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专业19篇)
时间:2024-02-01 00:23:07     小编:雨中梧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我们都需要不断提升自己。在总结中,要注重词语的准确性和用语的规范性,使其更具说服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写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到你。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一

新课程标准阐述: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提升艺术品位,加强精神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初中文言文教学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文质兼美的瑰宝。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古代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帮助学生很好地去吸收这些良好的养分呢?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就是在情绪高涨的氛围里进行的。这种氛围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创设动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教学媒体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多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文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愿望。

如教学《诗经?蒹葭》时,课前五分钟,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文的强烈愿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二、介绍作家背景,帮助理解课文。

学习古文,需要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在介绍背景时,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教师枯燥的没有感染力的介绍。那么运用多媒体,则能使你的教学如鱼得水,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家、文章背景,为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如教学《小石潭记》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我把柳宗元的基本情况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介绍,然后让学生指出哪一些是常考的知识点,记住重要内容,并且结合课件作进一步解释,柳宗元写本文时因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用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为理解文章中第二节写“心乐之”,第四节却写“悄怆幽递”,这种复杂又前后矛盾的心情,离开了写作背景很难理解。

三、突破字词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文言文生字词数量多,难以掌握。借助多媒体。可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我把十几个生字词打在幻灯片上,先让学生不带拼音读,然后出示拼音再读,齐读,自由读,检查读,读一个“飞入”一个拼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静心聆听范读,激起朗读兴趣。

文言文始终应该“读”字当先,要熟读成诵,在朗读中领悟直至背诵。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他们对文字生疏,没有文言文语感,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先过语言关,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当然,朗读的形式随机而定。默读、吟读、唱读;个人读、集体读、角色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借用名家的朗读或者教师、学生之前精心准备录制好的朗读带在多媒体上播放,既能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通过反复朗读去领悟文本,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语文论文《浅谈在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运用多媒体中的音响功能,让学生静心地聆听了一遍课文录音。在倾听中,让学生感受朗诵的节奏,了解文本朗诵的语音语调,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课前的标准范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五、掌握字词翻译,降低学习难度。

学习文言文难点是字词句的翻译,以前无论是自己一字一句的讲解,还是采取让学生先预习翻译,教师再讲解方法,都没有多好的效果,学生一看到学这部分知识就愁眉苦脸,差一点的学生甚至完全放弃,原因是知识点太多,内容太乏味。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重点字词句一目了然。

例如在教学韩愈的《师说》这篇课文时.我用红红的枫叶作powerpoint两侧的背景,把课文每一段的重点字词打在一张幻灯片上,接着把该段的重点句、难翻译的句子打上,在展示字词的时候,美丽的背景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此时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参考书解释大屏幕上的字词。学生目标明确,兴趣盎然,个别难点也能积极讨论。再提问解释,都争先恐后地抢答,句子的翻译也是如此。这个方法教学文言文,既省时省力,效果又好。

六、朗读声情并茂,培养文言语感。

绘声绘色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而教师的范读很少能收到良好效果。实践证明,巧用电教媒体再现情境,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读,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展示欧阳修在醉翁亭与众宾客饮酒的情景,另一方面又播放出配乐朗读《醉翁亭记》,声情并茂的朗读,有时如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有时如高山流水错落跌宕,给学生一种多姿多彩的流动美。真正实现从“知之者”向“乐知者”的转化,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七、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教学质量。

许多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理解文言字、词、句的意思。因此,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这是当前古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把所学古文内容制作成幻灯片,教师把文中需要积累掌握的重点文言词汇划出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读,然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句,组内解决不了的班内讨论交流,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把先前划出来的文言词汇的意义一一展示出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学生看得一目了然,记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与传统的古文教学相比,省时、直观。

八、阅读写作拓展,增强学生能力。

课文拓展经常需借助图片、视频、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二

当前的数学教育较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小学数学的知识的难度在经过几次改编之后都降低了很多,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上,将知识在纵向上的深度要求转变到了对知识的横向思维发展上。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古乐福特的学说,发散思维,是以扎实而丰富的基础知识为依据,不拘泥常规、常法、而善变、开拓,从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观察思考、想象和探求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

计算机发展进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会因多媒体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易懂得多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等课的表现更加突出。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的作用,丰富课堂,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通过演示所揭示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透过文字看影象又从现象看本质,在教学手段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对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符合要求的。

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充分使用的过程中及得到的效果来看,它又走入了一些误区。

一、将计算机的功用提得太高,依赖性过大,有画蛇添足之嫌。

计算机进入了数学课堂,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恰当的使用这一教学手段则成为了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计算机在教学应用的发展过程来看,教师都是在经过业余培训逐步成长起来的,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机在课堂上大多只起到了板书的作用,将公式规则书写在显示屏上,让学生来读;或在设计中只是单纯的用为练习来用时,花哨的图片、噪杂的声效,这并不能在教学中产生任何的美感,显得繁锁复杂得多了,正因为如此,由于操作的不熟练更加容易在课堂上显得手忙脚乱的,没有章法。对于数学这一学科的性质来说,要求教师在最适当的时间里,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即定的数学规则法则。它的逻辑性、流畅性、目的性都要求教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么在计算机在这方面的应用之中,就只是为了解决在某一个难点上突出它的强大的作用,而不是为了使用计算机而和计算机,相信如果是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只会降低计算机的功用,出现蛇画添足可笑场面。

出于对于学科和负责,每一位教师在使用计算机这一辅助手段时,要分析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在难点的突破上要充分考虑到手段的使用。计算机以其形象直观的展现事物的本质而受到青睐,那么在有关低年级数的认识,行程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几何图形转换,图形公式的推导等等上都有很大的作用。只有在教学上将计算机用到了恰当的位置上,就会起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件设计的过程中,流程过于僵硬,不利于课堂的多变性。

每一堂课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备好课再步入课堂,教案则是对于一节还没有进行的课的预设,但不是每一堂课就会按照每位老师所设计的那样照章而下,因此在某些细节上就会产生许多的变动,教师会引势利导,随机应变,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某方面的加深或扩展,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

同样,课件是教师为了教学而设计的,在流程上就会是预先设想好而制作出来的,那么在遇到课堂新出现的问题时,就会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到课件的开放性。在课件设计时,多采用交互式的设计,在整个课件中,不需要将课的全部都用课件制作出来,只要将对于课堂中突破难点的地方作为一个小节设计出来放在重点部分,再就是开放题的设计,对于开放题目,就不会有即定的答案,那么就只要题目和开放题设计上要求学生常握方法的难点,其它部分可以用粉笔完成的,就在黑板上完成,对于学生来说,黑板上的交流更具有交互性。

计算机引入课堂对于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教学里程碑,具有划阶段的意义。传统教学在它的历史上也有着独到之点,在引入计算机的教学中并不能掘弃传统教学的优良经验。在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中用手工制作的教具已经不再存在了,都用新式教具或者是计算机的设计所代替,传统教学在表示形式上都着总在于口说,那么发展到现在,就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在数学课上的语言能力。比如:编应用题,在认识应用题的题型之后,让学生来编应用题就会更深入的让学生了解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可以在计算机上给出一点实物或作出一些与现实有关的假设,再让学生说,老师补充说,这样的话,在十分轻松的氛围下就会让学生常握应用题。传统教学中都有着许多好的经验,只要与现代技术的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十分好的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是一个改革,它所产生的作用是深远的,只要在教学中适当的应用了这一技术,它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的有效果,望各位教师在实践中能得出更多的心得与经验交流。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实践活动走进课堂。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实践活动,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学大纲》中明确强调:“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实践活动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近生活,亲近自然,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兴趣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让实践活动走进数学课堂?笔者结合十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历,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书本知识是人们的认知成果,是被前人证明了的一种规律性的知识,即从生动丰富、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中选择出来的,抽象概括了的东西。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却没有把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能力的脱节,学生普遍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经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经验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直观的'知识,给数学知识赋予生动的内容和形象的反映,把困难变为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到新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知识结合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而且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发展和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才能获得直接的经验,理解书本知识。而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需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传统数学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而创造灵感也来自于儿童的手指尖。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知识,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学生通过动手、眼观和耳听,进行画图、摆棒等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然后进行抽象和概括,能深入地理解和懂得概念,发现规律性知识,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部分独生子女骄横、任性、自私、独立自主能力差,不会倾听别人、欣赏别人和接受别人,(教学论文)在学习中不会相互合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窒息了人的创造性。而“生生互动”教学方法,对于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它不仅能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调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还能提高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培养合作实践的精神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健康地发展。因此,“生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

在“生生互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知道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特点,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学习。如,个性强的学生要与个性比较随和、善于协调的学生分在一组;兴趣、爱好基本相同,交往比较密切的学生分在一组;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与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而且每个小组成员内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应该有,以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帮助解答疑惑,起到小教师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课时,为了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我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生由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两人合作测量直径,一人用计算器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第四个人把相关数据记录下来,然后看看有什么发现。各个小组通过讨论交流后,一致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在一个固定的数(圆周率)。这样,学生分工协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口、心、脑并用,既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间交流、交往的能力。

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又称第二渠道,指教学计划之外,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转变思想,提高意识,开阔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目前,一些学校和老师越来越重视课外活动,成为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此,教师要根据书本中的内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进行参观、测量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设计校园》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参观本校校园,让学生观察各种建筑物、操场、绿化带等设施的位置,学生十分认真,非常活跃,互相讨论。然后,向学生出示校园示意图,向学生提问: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和你还有哪些设想?最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展示每个学生的设计图,进行交流。这样,通过课外活动,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设计出了自己满意的校园。

“实践才能出真知”。总之,让实践活动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才能把枯燥、单一、被动的学习变为有趣、丰富、主动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轻松理解书本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能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数学实践活动,是我们教师新的教学实践、新的教学反思、新的教学感悟。我们要更新观念,不断摸索、创新实践活动,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四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传授知识和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现代课堂教学倡导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而问题情境的营造需要精心设计。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中的“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一点“问”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中“问”的误区。

1,为“问”而问。

来自 CoocO.net.cn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发问,为问而问。表面上看来,师问生答,挺热闹,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启发性,没有什么思考价值。学生的思路被禁锢在教师设定好的路子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教学中的“问”由教师一手包办,也不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法无序。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使学生无从答起。如有位教师在教“6的认识”一课时,出示教材主题画,在一间教室里,5位同学和教师在清扫教室,有的扫地,有的搬椅子,有的瞥端水,有的擦桌子。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及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图形,说说图上有几个人,各干什么?但这位教师却提问“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这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也许不难,但低年级学生一下子卡住了,不知怎样回答,这样对学生上课的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3。“问”法无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如果提问太难太繁,学生会无从思考,长此以往就会丧失解决问题的信心。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教师提问:怎样求出教室粉刷墙的面积。学生由于缺乏对实际常识的了解,不能正确的解答。如果教师能先提出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作铺垫,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长方体几个面面积的和,想一想粉刷教室的墙要注意干什么?学生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课堂教学中“问”的技艺。

(一)善于“巧”问。

问题问得好,能一发不可收。这就是所谓的“智者问得巧”。“巧”问就是要问到点子上。

1,“问”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教学过程实际是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探索,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在知识衔接处七问,诱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促进新、旧知识的渗透和迁移,从而获得新知。例如:我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先用小黑板出示以下两组横式:

(1)8÷480÷40800÷4008000÷4000。

(2)9000÷3000900÷30090÷309÷3。

紧接着,我问:这两组除法算式分别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问题使学生感到新奇(算式不同,商都一样),再问,那么商不变的除法算式里除数与被除数是怎样变化的?这样把学生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

2,“问”于精心设置的悬念处。

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创设悬念,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成为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我听过县里举行的数学优质课一等奖一节课《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位教师没有应用多媒体,没有更多的辅助工具,只有一根教鞭,一个粉笔,而学生准备的也只是一个相同大小的圆。教师在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分别表示3/4、4∕4后,接着问:如何表示5∕4?全班学生都愣住了,只有一个圆,怎能表示出比1大的假的分数?这位老师稍停了一下,微笑着问同桌的两个同学:你有几个圆?(1个)你又有几个圆?(1个)你一个,他一个,为什么不互相合作呢?这一巧问,把全班学生激活了,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起来了,对呀,你一个他一个,合起来就可以表示假分数,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在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合作的意识或能力。

3,“问”于新知学习重、难点处。

设问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为此,教学中应于新知学习重、难点处设问,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难点是实现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的转化。教学时,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设问:(1)第一行摆的圆片的个数是几?第二行摆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几的3倍?(2)第二行摆几个2,求第二行摆几个,用什么方法计算?(3)求2的3倍是多少,用算式怎样表示?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使学生在“疑问-------探究------发现-------解决”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该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二)讲究“追问”。

“追问”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最终目的,也可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通过“追问”,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解题时,经常只熟悉的程序、方法去理解,缺乏对问题深入、全面的观察分析。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的联系和来龙去脉。如学习“长方形的认识”这节课时,我先出示一组四边形图片(梯形、平行四边形、任意四边形、长方形),请学生观察每个图形各有几条边,并请学生给这些图形取个共同的名字,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四边形”。然后我请学生凭自己的直观感觉认出长方形,再追问:“你是怎么认出来的,能不能用确切的话说什么是长方形。”这可难住了学生。“为什么?”这时他们迫切想知道怎么回答。抓住学生急于求知的心情,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发出一套前面出示的图片,放手让学生自己比较,根据“追问”各抒己见,相互交流。通过“追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中抓到长方形的特征,对长方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通过“追问”,帮助教师解除窘突如其来的困境。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有时会碰到苦忙设置的情境让聪明的学生无意间“碰砸”了,这时我就用“追问”帮助自己解除困境。如教学《年、月、日》时,一上课,我提了一个问题:“小明和奶奶今年过生日,小明已过了8个生日,可奶奶只过了17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话刚说完,我班的“小数学家”王小叶同学马上站起来说:“因为奶奶的生日是在闰年的2月29日,每四年才过一个生日。”这样就把精心安排设疑的情境打乱了,我连忙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原来他在课外阅读书中看到过这类知识,于是我对全班学生说:“我和王小叶同学当你们向导,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通过追问,把学生引入到新授课来,也使自己走出了困境。适当的追问,可以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课堂教育机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问,又要巧问,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因而教师只有设计出好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才能使教学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使课堂成为思维翱翔的天空。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五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更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下面就《圆的认识》一课探讨如何将网络环境和数学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

网络环境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课堂模式。

《圆的认识》一课概念性较强,通过设计专题站,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知识,促进了多方面知识的有机整合。专题站的设计改变了原有教材的线性的呈现方式,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呈现方式,为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利用网络选择喜欢的课题进行自主研究。

i.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圆的认识》一课通过问题导入后,教师将学生的提问,归纳整理成三个学习指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和收集需要的信息。学生有的研究画圆方法,有的研究圆的特征,有的研究圆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分享学习资源,交流经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成共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2.动手操作突破难点,体现学科特点。

新课程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网络教学也应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后,为进一步突破难点,让学生或浏览网页,或动手折、画、量,并进行交流。当学生说到如何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的方法时,教师还可让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方法,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

3.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人机交互。

网络环境下的交流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过关练习,体现了人机交流,特别到了第三关,通过网上交流的形式,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消除了面对面交流的胆怯心理,大胆地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同时,又能汲取其他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而在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方法的认知上都有所进步。

课后延伸兴趣,实现知识的拓展。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知识不光是通过传授,更是在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课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继续开展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小课题研究,如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相关知识,并制成作品进行发布等,把学生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实现知识的拓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他们一方面积极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参与协作学习,分析、判断、评价和吸纳他人的见解。学生的学习地位改变了,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有了自己的思想,自主建构着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的学习充满了灵性,既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又培养了信息素养,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六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技术是先进的信息采集技术、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融合,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使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以高中物理学科为例,从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特点,从而说明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信息技术;优势特点;实际应用。

在物理教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而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学质量不高,学习氛围不浓厚。新时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技术则是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图片、文字、影音等视觉效果强烈的特点,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

高中物理是一门将实验和理论基础结合在一起的学科,既包含了较多的规律、定义,同时还有复杂的物理实验。但是物理课堂由于需要的资源多,经济条件有限,经常会发生任务无法完成的现象。这种物理课堂现状也阻碍了物理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和课堂效率是摆在物理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物理课堂上的实际应用。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体的变化和运动现象的学科,()传统的物理课堂上,只是生硬地讲解物理定律和相关知识,学生只能靠想象去接受知识,但是多媒体教学资源却可以让静态的定理变为动态的展示,多媒体的影音、图片可以辅助教学,在大屏幕上模拟实验的全过程,让物理接近生活和现实。

2.提升物理课堂效率。

以前的物理教学课堂,教师的辅助工具只有黑板和粉笔,以及课本的理论知识,课堂氛围枯燥无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成绩提高较慢,多媒体教学资源让物理的教学更加直观,将教学模型由静态变为动态立体的形象,比如,flash软件就可以将物理实验生动地演示出来,还可以介绍重要物理人物的生平背景和相关资料,为学生播放重要的影音资料,培养学生的物理情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让多媒体网络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物理教学课堂是需要教师深思的话题之一,将多媒体资源与物理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定律的同时还要提升动手实验能力,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提高物理课堂的质量,进而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物理人才。

参考文献:

陈建明。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和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06)。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中学)。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七

(重庆市开县德阳初级中学)。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给作文教学添上了“第三条捷径之腿”,它能通过立体阅读增强写作基本功的内化吸收,它能再现情景增强写作内容的冲击力度,它能呈现范文增强作文评改的有效性,它能网上作文增强学生创作的欲望。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作文三条腿。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它是最能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通天捷径”。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联姻,教学的空间被拓宽了。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深切感受到多媒体犹如一缕春风,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庸,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多媒体的作文教学课堂便成为了作文教学中师生共同“冲浪”的阵地。

一、立体阅读增兴趣,由“内化吸收”到“外显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语言的学习;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内而外的表达,是语言的运用。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所以利用多媒体,不仅能极大地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更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齐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这样枯燥乏味的阅读自然会妨碍学生写作的真情表达。引入多媒体技术,我们的阅读形式就可以多样了,立体了。

1.录音范读。如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可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这样收的效果与传统的老师范读就会大不一样。

2.配乐朗读。在学生朗读中,我们可以用扣合朗读内容的音乐营造情境,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准确地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画面解读。在学生朗读之前或之后展示出课文意境所描述的图画便于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性。

4.自制朗读带。让学生自找名篇,自选乐曲,自我朗读找到成功的乐趣,增强阅读的兴趣,激发写作的欲望。

总之,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立体的阅读,由“阅读的内化”达到“作文的外显”。

二、再现形象引活水,由“无米难炊”到“有感可发”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时,无论老师怎样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这只因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他们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而多媒体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生动鲜活的图画,恰恰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可以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习者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利用多媒体课件多方展示,训练学生观察力。观察是作文的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很多学生缺乏细致观察,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课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先在电脑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场景,训练学生表达力。场景再现能较好地解决写什么的难点,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由于再现场景,使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丰富的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我在指导写《美丽的自然》时,让学生说“自然到底美在什么呢?”学生较难想象出。于是,我播放了有关自然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雪山、有草地,有果园、有麦田,有田野、有庄稼,……看完录像,学生们便感慨道,“我到雪山去寻找美,发现了自然美在圣洁。”“我到田野去寻找美,发现了自然美在斑斓。”……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实和发展,思路也开阔了。

3.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训练学生写作的技巧性。广泛地阅读写作经验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internet下载与学生作文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呈现范文促评改,由“老师独评”到“师生共评”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于是,我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初成作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用投影仪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同时,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倍。

四、班级开博勤练笔,由“纸质铅字”到“网络文字”

借助网络这一阵地,发挥班级博客优势。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开通的校园博客、电子作文本等这些有效阵地,依据新课标对习作教学的要求,尝试着建立班级博客、电子文档等,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博客为载体,寻求改进习作教学的突破。因为学生自己的习作能在网络上展示,能让大家欣赏,这样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写作创作的欲望,自然达到了练笔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的作文引来了活水,给作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八

在数控技术编程及应用课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不仅使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出击,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特性,参与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来,还大大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数控教学中的一种新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作者:陈忠平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职业教育中心校刊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22)分类号:g71关键词:项目教学数控合作能力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九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数学的飞速发展也表明全盘形式化是不可能的,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应返璞归真,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正因为数学中存在较多的抽象概念,对中职生而言,有些过于形式化了,而且过多的数学公式学生不仅不容易记住,还容易混淆。华东师范大学张教授说过:好的教师在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描述,能够通过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讲解。所以结合大部分中职生有数学基础差,学习习惯差,且对数学等文化课忽视等特点,对他们的数学教育应采用形象化教学为主的策略。以下就结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例子进行形象化教学的分析。

二、实际操作。

这个高中阶段函数的概念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学生很难从文字上来理解,这是我们需要建构生活模型,也可以通过视频或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完成。我们把函数的自变量看做是原材料库,把对应法则f比喻成加工机器,把函数的因变量看做是成品库,生活中原材料组成的集合即为函数的定义域,通过机器加工即对应法则f得到成品即函数值y,但是需要向学生强调的是每一个原材料都需要加工,通过这种生活形象化,学习将函数的概念及三要素罗列了出来从而简单化,既达到教学的目的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函数的实际应用的例子是中职生最难以接受的知识之一,好多学生看到应用题的第一反应就是放弃,这样对本章节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分段函数及应用为例)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两个生活形象实际引入。

三、思考总结。

我们大脑对具体形象的记忆比对抽象事物的记忆来得迅速、真切、持久,所以形象化教学不仅能够使数学知识更加生活化、简单化,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职中,作为文化课的数学,学生一直觉得难以下手,而且与专业课、生活无关紧要,但是通过某些生活包装将数学形象化,是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数学知识形象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职的学生在乐于学习的基础上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生活形象化也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与专业成长,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十

【内容摘要】为了符合信息时代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校现有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应以纸张为载体的印刷时代,当纸张载体向网络载体发展时,网络成了人们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的重要工具,仍沿用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与学方式,必将桎枯我们的教育事业。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

我们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能够以和谐的状态出现在课堂上,使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真正达到有机整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使形、声、色浑然一体,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就此谈谈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

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

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其新颖性、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环境,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突破学习的重点、难点。

数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对数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不少学生感到难以理解。

而事实上,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画,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使教学内容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多媒体的材料处理功能。

在数学教学中,为贴近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经常将学生生活中的材料和他们身边的事物引入课堂中。

很多时候,如果直接将客观事物摆在学生面前,虽然做到了教学的直观,但不利于教学的展开——因为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现实生活并不等于数学。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对学习材料进行数学化处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建构科学的数学概念。

如在小学数学中教学角、直线、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知识,由于这些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并不独立存在,而是物体的一部分,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它(例如教师发给学生一张长方形的纸,实际上学生拿到的'是一个“长方体”),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这时就可以发挥多媒体的材料处理功能。

教学时,在屏幕上展示一些侧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并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侧面都是长方形,接着运用多媒体的“擦除”功能,将每个物体保留一个侧面,其余各侧面的边线、颜色、图案都擦去。

这样,“长方形”的表象就很好地建立在学生的头脑里了,让学生科学地掌握了“长方形”的数学概念。

又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

接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

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

借助多媒体还能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发挥多媒体的演示功能。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课件中先出示了三次分苹果图:第一次出示4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第二次出示2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第三次出示1个苹果,然后应用课件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问每份有几个?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结果。

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知道了分数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同时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积累了分数的数感。

再如在学生学习了求图形的周长后,教师出示如下图所示的操场平面示意图。

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个图形的周长是指哪里,然后让同桌之间用手比划一下,接着请学生说一说这个图形的周长包括哪些线条,最后再用多媒体演示一下这个图形的周长——在课件中利用“擦除”效果,用红粗线绕操场周围“跑”一圈。

多媒体的演示在此用来突出显示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五、发挥网络的教学功能。

信息技术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演示性支持,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直接支持。

上网学习正在成为学生课外和课内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如教学《几何形体的体积计算》一课,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习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后,想要知道球体等其他形体的体积是怎么计算的。

这是教师在课堂上一时半刻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时教师就可鼓励这些学生课外上网查找这方面的知识。

这样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久而久之,上网学习会成为学生主动的选择,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的框框里,不要让教育的“四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六、发挥多媒体的反馈评价功能。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突出矛盾,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

而且,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

然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评价。

运用多媒体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进行反馈评价。

如在课件制作时,应用交互中的“判断”功能,当学生回答的结果符合题意时,屏幕上就出现一只鼓掌的小动物,同时播放一至五秒钟的掌声;当学生回答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时,屏幕上就出现一位擦眼泪的小朋友。

这种新的评价方式,能调节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愉快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比不了解积极性要高。

通过反馈,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我激励,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内驱力。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再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方便的同时,也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成为“专家型”的媒体使用者,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扩充新的教学经验。

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终身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充分了解现代化技术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十一

摘要:在科学界,类比推理较为常见,经常利用此方法来进行研究推理,在教学中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推理更是运用广泛。类比推理方法的前提是两种对象部分有共同属性,由特殊点向特殊点推理,通过类比推理考核学生研究的深度、思维散发情况和观察的仔细程度。类比作用对高中数学实践有着巨大的联系,它指引着学生探索问题学会用全新的思维和方式,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例证法等着重解析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类比推理的重要性和类比推理如何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类比推理探索应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在新的课改下,人们更注重教学中的创新,让学生养成学会创新的习惯也更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应该充分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去学习数学,在掌握基本的知识上,探索新的问题,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和解题方法。类比推理对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深刻的.意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就应当指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方法去思考问题。

一、类比推理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1)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学习高中数学要求学生要耐心思考、自主去解决问题。拿数列来举例子,理解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之后,就可以学习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由此可见,在学习“相似”知识章节的时候可以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自主解题作答。由于高中数学带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难度相对于初中来说跨越性很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需要教师指导,在学生遇到没法解决的难题为他们拨开迷雾。

(2)帮助学生探索新结论。

类比推理为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探索新结论作了铺垫,例如,在求空间问题这一知识点上,我们就用平面的所学到的知识类比到空间上,再通过三维思维方式去想象构造出空间的点、线、面、角之间的联系,从平面结论中推理出空间结论,由此可见,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探索新的结论,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基本内容,还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十二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行为心理学都明确地告诉我们:人总是要借助直观的、动态的表象去理解和认识抽象的、静止的事物,这种认知方式与生俱来,且要伴随一生.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借助直观形象发展抽象思维是一种必然选择.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直观不足抽象有余,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阻碍着学生通过理解、感知、操作、思维等心理活动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微课技术打破了教学时空限制,将文字叙述的定理、定义衍化为精彩的视频呈现给学生,实现了直观媒体信息的交互传输,动静结合,声形并茂,有利于学生以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深度思考.比如七年级下册的“统计调查”与十几岁学生的生活经历几乎没有交集,学生学习起来只能是机械地记忆.应用微课技术,我们收集社会上大量有关统计调查的信息和资料制作成微课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进而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的直观概念清晰,对于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整理数据以及绘制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等方面的学习自然得心应手.

二、以微课技术引领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是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行为诠释.受教学课时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初中数学课堂还无法构建一个完全开放的自主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方式训练自然难以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微课技术给学生构建了广阔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创设的方便迅捷性和开放的学习空间,主动去收集并分析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资料.或以微课网络资源下的人机互动、人际互动,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交锋,在信息的同时交互、异时交互中形成正确的判定,进而培养学生以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流表达为标志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图形的旋转”一节时,我们引导学生利用“中国远程教育网”“数学教育联盟”“中学数学教与学”“初中数学资料库”等网络微课资源,自主进行本节学习目标、内容解读、重难点分析、巩固练习等学习资料的查阅筛选,在对相关知识自主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相关能力的初步形成.微课技术为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创造了条件,有了网络微课资源的支撑,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三、以微课技术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突出教学应用价值。

新课程立足于“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理念,强调“数学应来源于生活,又要运用于生活”.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克服传统数学教学强于基础、弱于应用,强于答案、弱于动手,强于考试、弱于创造的弊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运用微课技术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数学鲜活、现实的一面,展示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组织、提炼学生熟悉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寻找教学契机,把应用意识贯穿于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之中.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和应用价值.在学习“三视图”时,我们以微课技术让学生“亲临”天空呼啸而起的战机、车间里工人制作的零件、建筑工地巍然矗立的高楼等现实场景,并利用翻转、定格、超链接等功能,揭示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通过微课的浏览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性迁移和融合.

微课技术变革了初中数学教学的信息传递结构,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枯燥,为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潜心于微课的设计、编制和开发,在教学信息的多元交互传播中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表象统一起来,强力推动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

作者:高冉单位:江苏省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十三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就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怎样激励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我国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下面就双因素论、归因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注意专业学习本身的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因素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促使人们产生不满的因素,大都与外部环境有关,如“企业政策制度”、“监督”、与主管关系”、“工作条件”等。他认为这类因素处理不当,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满足这些需要则只能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却不能激发其积极性。他认为这类因素如同一个人不慎跌了一跤擦破皮一样,及时用药消毒以防止发炎并尽快恢复,但不能改善健康。这类因素又称“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的另一类是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一般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如“工作本身的兴趣和挑战性“、“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中得到认可和赞赏”等,称为激励因素。这些因素的改善,往往能给员工很大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位老师由此得到启发:自己对学生提出的一条条要求,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外部环境”,解决“保健因素”有关问题,使学生没有“不满意”,而要使学生“满意”,还必须在专业学习本身下功夫,才能使学生受到激励。这位老师了解到,学生在上《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前,已上过《大学语文》、《公文写作》、《秘书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有不少内容相互重复,学生学起来感到厌烦。同时,同学们认为老师讲得多、学生实训少,缺乏身临其境的体验。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学生从专业学习的本身感受到快乐和激励。这位老师关于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建议得到了学院支持,重复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整合:新建了秘书实训室,有的教学内容老师边讲、学生边做;还组织学生直接参与一些校内外的秘书工作。这些做法顺应了应用型本科教学自身的规律,有利于学生从专业学习本身体验到兴趣和挑战,受到学生欢迎。

二、做好失败归因的引导。

在应用型本科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因为高考分数低才进了这类院校的',有种失败的自卑感,如果有的课程一时赶不上或感到吃力,再遇考试成绩不好,更感到“恢”。

1.如果学习的人把失败归因于脑子笨、能力低这样一些稳定的内因,这样失败后则不能增强学习者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2.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学习不够努力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学习者加强学习行为的坚持性。

3.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因(如:考前生病),则学习者不一定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坚持努力行为。

4.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学习任务重、太难等稳定外因,则可能会降低学习者自信心,减弱动机和行为的坚持性。

上面所说的那位老师,把学生“基础差”、“素质差”这些相对不稳定的内因说成是稳定的内因,不仅不利于增强学生努力行为的坚持性,相反,如果不断的加强,还容易使有的同学“破罐子破摔”。这位老师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应对不稳定的外因,在学习努力程度上下功夫,提高了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学生自觉性逐渐有了提高。

三、运用强化改造行为。

美国哈佛大学斯金纳教授十分重视人的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反作用。他认为,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体时,这种行为就有可能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能影响行为频率的刺激物即称为强化物。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求得员工行为的改造。

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借鉴这些理论有以下做法:

1.正强化――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使学生好的行为重复出现。如上课时有的同学不喜欢发言,为鼓励大家发言,老师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定了发言加分办法,凡发言者,那怕只讲一句话也有可能得到加分,使发言的人慢慢多起来。这位老师不仅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还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堂笔记,当同学们看到自己本子上的一行行用红笔写的评语受到鼓舞。

2.负强化――预先告知某种不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的后果,使学生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免发生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从而使学生按所要求的方式行事。

3.自然消退――对学生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某种程度的否定,如课堂讨论时,有的同学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说了些虽未失原则,但品位不高的逗趣话,老师可不予理睬。

4.惩罚――以某种带有强制性的或威胁性的结果来制造一种令人不快的环境或取消现在的令人愉快和满意的条件,以表示对某一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认,从而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不过这种方式应慎用、少用。

以上强化方式,有利于促使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十四

新课改提出了更多更新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将更多的教学方法摆到了教师面前,让学生动手实践去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师所重视的方法。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而言,更是如此。实际动手操作,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无论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还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动手实践的注意事项以及意义。

一、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体验过程,不仅重视对知识点的获取,更加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孩子们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对于周遭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都想去看一看、碰一碰。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抓住孩子们的这一特性,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动手去实际操作,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能更加全面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去动手,成功率必然会大为提升,动手实践的效果也会翻倍。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接触其他事物和知识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就能拥有理解的参照,特别是在理解数学这样一门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课程时,通常小学生都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如长度单位,米、分米和毫米,每个的大致概念为多少,每两者之间的差别大概几何,这些如果只有教师单一的讲解,告诉他们换算方法,学生们是难以有效领悟的。相反,教师如果能让学生用直尺去量一量课本、橡皮和米粒等他们平常所能接触到的具体事物,从而就能对这些长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思维依旧以具象思维为主,他们的逻辑思维处于不断的成长之中,抽象思维部分多数情况下还需要通过与具体的经验相联系才能运转。数学的抽象性特点使得小学生们在学习数学时,更加要借助一些具体的图像和工具才能理解,更需要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更重要的是,在运用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们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就需要认识到动手实践引入数学课堂的价值,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动手,让他们参与到动手活动中,同时,恰当地予以引导,让他们思考操作中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游戏就是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操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学生的动手积极性能够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快乐学习。游戏中,学生们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都能够得到锻炼,他们发挥想象力去完成游戏中自己分配的角色任务,在实践中探索和进步,各方面的操作能力也相应得到大幅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堂上的动手实践活动一些是学生个人就足以完成,但还有很多是需要同学们相互合作才能一起完成。毫无疑问,在无意间也会让他们的合作意识得到锻炼,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为有利的。毕竟,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存。这一点作为成人的我们是深有体会,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并不了解,需要我们的教师予以引导,动手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特别是在一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活动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都能得到培养,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合作的观念。当然,这种合作意识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几次动手实践就足以实现,而是一项系统的任务。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每学期的课前设计上,就需要对本班级课堂动手实践活动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安排,有个明确的目标和实施步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上,更是要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及时调整个别学生可能的突发情况,不能完全照着制定的方案走,而要照顾学生的特殊性。在操作中,既做到全面把握,又得兼顾个体差异。

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支持,不仅对巩固数学知识有利,还能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能够实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完成的效果。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将动手实践活动引入教学,在课堂动手实践和课外动手实践两个主要方面实现协调并进,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动手实践活动的上述效果,也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寓教于乐是许多研究者和专家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动手实践就是这样的一种。

五、结束语。

对于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加以引导。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更是一种较为艰涩的课程,如果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能够适时适当地展开动手实践活动,以各种具体可感的形式传授他们具体可感的内容,想必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会大大改善。在安排和设计动手实践活动之时,教师不仅需要考虑课堂上的动手活动,还应注意课堂之外的活动,两方面着力才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十五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学习与动手实践。

(甘肃省静宁县玉湾初级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作为初中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能够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拓展能力打造良好的基础,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针对农村初中数学学习与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提高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为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能力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动手实践能力;探析。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基础课程,常常会让学生感觉到比较困难和枯燥,同时由于数学教学的客观性,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等环节比较忽视,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懂得理论而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对于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视,需要更多的老师在数学课程中,尤其是农村初中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促进对数学学习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一、从实践动手过程中促进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对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从中去体验,通过时间的积累,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奥秘。在平时的动手过程中,要加强对自身感受的体验,从中强化对于知识的记忆,特别是很多人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自身的经历中去提取自我情感体验,让这种经历和过程来强化自身记忆,这种方法是非常成功和行之有效的,因为这会很好地影响学生的数学结构构成,同时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带动自身的好奇心和兴趣,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这一点对于农村初中的数学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在学习初中几何的“中心对称和轴对称”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我动手去制作相关的道具,()利用身边的素材,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动手制作出自己最喜欢的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让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去感悟和体验,老师也利用这个过程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不仅通过动手实践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内容,也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活力,更加具有生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这才是目前新课改所强调和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思想。

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数学。

数学由于其特殊的逻辑思维创造性,很多学生对于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都感觉到比较枯燥和困难。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老师必须要将更加直观的数学带给学生,而通过实践动手这个过程,可以很好地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个本质带入到课堂中来。通过数学知识的概念和原理将其与生活中的工具和产品进行有关联系,让数学问题更加直白和容易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方程式,对于数学要让它具体化,能够展示出其本质特征来,避免过于抽象而与生活脱节,通过一些迁移性的知识进行完善。比如,初中数学重要的几何部分,这些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从生活中找到比较现实的例子和模型,这些可以看到和可以摸到的东西都是和学生具有很密切关系的东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因此,必须要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和生活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化和培养,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在这方面要具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从生活和实践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我动手进行几何图形的创造,要加入生活化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具体到实际图形中,感受直接的问题和抽象之间的某种联系,要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学生的创造力源泉,为学生的能力构成和知识储备进行良好的构建和搭造,更好地去掌握数学和学习数学。

三、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熟练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可以形成很好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在面临各种问题时,可以很好地通过数学思维的视角进行思考,从中发现数学的各种现象,在经过自身的数学知识运用去解决各种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锻炼方法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学生在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来主动进行探索,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通过漫长的积累过程再结合自身的其他知识储备进行重组和创造,来不断去探索新知识和发现知识,这样才能不断去进行创造和发展。通过长期的动手实践来进行学习,不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收获颇丰,更是对知识的一种重现和发展。这种方式和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好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通过这种长期的锻炼自我的过程,强化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各种动手能力的实践可以培养和拓展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且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学生就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作为老师也要注意自身的引导,善于利用引导,让学生不断去亲身实践,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创造,不断地去强化和培养,从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观察和培养,让学生掌握运用动手实践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让数学问题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具体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李松年。重视动手操作提升教育质量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几点策略[j].甘肃科技,2010(07)。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十六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李旺中学)。

摘要: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能够树立学习初中政治的信心,进而能够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能够引导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充满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因此针对激励理论而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十七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3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重新审视了现行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却惊异地发现:时至今日,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仍然是“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应用题。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他们每天只是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习得机械的解题技能,而一旦面15g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更别说通过数学学习来促进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了。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理论设想,试图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

现行教材中的不少应用题,由于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供参照,更无法透彻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教学时,我们从具体内容情节上作了一些调整:

如第七册“归一应用题”一节,教材选用的是“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多少千米?”我们在教学时将例题进行了改编:“张老师买4支钢笔用去20元,照这样计算,买7支用去多少元?”由于“要知道买7支钢笔需多少钱,必须先知道钢笔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这一问题时,他们则显得更为得心应手。

二、应用题表述多样化。

在“改造”内容的同时,我们对应用题的呈现形式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改过去应用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们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诸如某一星期的平均气温、某班学生的平均身高等等。更多时候,我们还将应用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变得活泼了、生动‘了,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曾给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数学问题,它都.具有完整的结构:包括“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如此。恰恰相反,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应用题的结构作了一些大胆拓展,试图以具有开放结构、富于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取代现行教材中“封闭”的应用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结构不良的数学问题。

一方面,可以提供条件不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学会捕捉欠缺的条件,然后自己去搜集并予解答。比如“给我们班每位同学都做一条底6分米,高2分米的红领巾,共需多少面・料?”解答这一问题时还需知道“全班的人数”,这一数据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班级情况自己去搜集。

另一方面,还可以提供一些纯条件或纯问题的应用,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或问题自由展开联想,发散思考。如“六年级有男生150人,女生250人,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再比如“要求全校共有多少名学生,我们需要知道那些数据呢?”显然,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通过全校男、女生人’数来求解;也可以通过每班人数、每个年级人数或其它一些数据来解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某种真实的参照。

2.数据“盈余”的数学问题。

其一是条件过剩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对问题中的数据学会正确的判断,并作出合理的取舍,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十八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方法]在领会“治未病”思想真正内涵的基础上,在妇儿中心护理单元开展孕产妇、新生儿体质辨识及个性化中医护理干预研究,以探索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领域和作用。[结果]该护理单元的中医护理参与率达85.7%,较上一年度提高了53.5%。个性化、整体性护理实施率达83.5%,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达95.3%,服务人群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提高了9.5%。[结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工作中应用领域广泛,可促进护理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确保“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护理工作目标的实施和推行。

中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的一大精华。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即通过强调整体的干预和个性化的调摄,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其含义广泛。

1“治未病”护理实践思想内涵。

1.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治疗,实为一种预防思想。亦即在平素应注意保养身体,防止疾病的发生。针对以上“治未病”思想内涵,其服务人群为健康人群,实施方式可通过对健康人群的整体指导,从而建立个性化的健康维护方法,该领域服务人群广泛,潜力巨大,根据我院护理工作现状,选择健康人群的特殊阶段(孕、产)实施干预。

1.2“治未病”思想在护理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就是说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这也应该属于治未病的内容。该治未病思想内涵在护理中可通过对亚健康人群如肥胖、高血脂等进行辨体调摄,通过饮食、运动和情志、中医调理等措施进行健康干预,从而减少发病率。

1.3“治未病”思想在护理患病人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和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这两个方面。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及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疾病初愈,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这些均应属于治未病的内容。护理工作主要可通过对病人辨体施护以防疾病发展,重点在于并发症的预防及病后提供个性化的康复处方,从而体现了护理工作在“恢复健康,减轻痛苦”中的作用。

2“治未病”思想在妇产护理临床实践应用。

2.1体质辨证相关理论及应用体质学说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提出,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大遗传和后大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体质构成论一体质是按时相展开的生理过程。躯体素者的综合体、环境构成论一环境、社会对体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禀赋遗传论一先天禀赋与遗传是决定与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重要因素瞳’。研究思路:根据医院“治未病”课题申报情况,选择在服务健康人群为主的妇儿中心护理单元开展体质辨识在孕产妇和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的研究。

2.2具体实施方法(1)孕产妇:产前产科门诊助产士根据孕妇体质辨识后确定的体质,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可通过已开设的孕妇学校实施每月2次的教育;产后:妇儿中心病房护理人员结合产前体质进行进一步确认,结合产科护理临床路径进行个性化的健康宣教,包括饮食调护、产后锻炼调摄情志及中药足疗和穴位按摩等护理干预措施,促进康复。出院后:出院前病房护士落实出院宣教和指导,门诊助产士到病房确定产妇出院后居住地点和访视时间。并按时落实2次家访和指导,产后42天产妇回门诊检查。(2)新生儿:出生后:根据母亲的体质和新生儿吸吮、大便等情况进行体质辨识,根据不同体质进行不同的穴位按摩,一般在洗澡后进行,出院前教会家长按摩的方法和喂养注意事项同时发放以图片为主的出院宣教资料,让家长进一步了解新生儿的体质及穴位按摩方法等。出院后由产科门诊助产士落实家访和新生儿黄疸测定等护理。

通过一年多的临床实施,该护理单元的中医护理应用率达85.7%,较提高了53.5%。个性化、整体护理实施率达83.5%,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的认可度95.3%,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20提高了9.5%。

3讨论。

3.1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领域应用满足了服务人群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服务人群对中医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1)服务人群得到的护理服务变阶段为全程,满足了服务人群对健康问题咨询的需求。服务范围扩大到孕早、中、晚期、产后。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提供了全程服务。(2)服务人群对自身的健康管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中医体质辨识护理干预强化了饮食调护生活起居、产后锻炼,情志调摄等健康宣教,这符合了服务人群参与的心理需求,通过参与提高他们对健康促进措施意义的认识,教会他们自我管理的方法。

3.2中医“治未病”思想利于中医护理在临床推行“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为中医护理在临床有效应用指明了方向。治未病思想是通过整体性和个性化的护理模式来实施的`,而整体性和个性化是其临床应用中生命力所在,通过对服务人群个性化的护理提高疗效,改变了中医护理停留在简单的中医操作层面和缺乏个性化和整体性的现象。

3.3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可提高护理人员系统应用中医知识的能力,为中医护理在临床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通过体质辨证等在临床实施将一些指标量化在包括评价和体质分型等具体实践操作中,通过反复的实践提高临床应用能力,让她们觉得中医理论并不是高深虚无的知识,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清晰和领会的,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在开展中医护理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角色得到有效的转换,由被动执行到主动去观察和指导,为中医护理在临床有效开展建立良性循环。

3.4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促进护理工作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完善了护理服务的功能,强化了健康促进和康复,较好的体现了护理服务中健康促进和预防疾病的功能,适应了疾病谱的改变。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改革工作的推进,社区护理是今后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应用有利于促进护理工作较好的适应目前的医疗形势和国家政策,综合性医院可以应用于疾病治疗的各个时期特别是并发症的预防和康复促进,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其“六位一体”为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宗旨不谋而合,如何在社区护理服务中得以实施这一中医特色,护理工作可以从社区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入手,分层次护理干预,建立社区人群健康信息和护理服务资料,从而达到全程健康管理,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符合国家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中医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深最的群众基础,是我国社区护理的特色所在。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护理实践中应用在试点的基础上,我们将逐步在慢性病出院康复和危重病人并发症预防等方面进行尝试。但在实行过程中在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培训方式、如何建立医院和社区的连接以及临床疗效指标的确定和量化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数学评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篇十九

课堂实施激励理论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由于初中政治教学中主要是理论式的知识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枯燥,失去学习政治的动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和热情投入到政治学习中,所以激励理论的教学方法对于政治课堂教学来说有一定的作用。

在实施激励理论的过程中,该怎样把激励理论很好地融合在初中政治课堂中,让学生能够有学习政治的信心和热情,为了能够很好地实施激励理论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区别性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都有着区别,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实施激励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必须考虑周全把所有的学生都囊括过来,以每个同学的特性为出发点来实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来进行鼓励和满足,这样才能把激励理论的效果实施到最好;还要遵循适当性原则,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要根据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把握恰当的时间。教师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进步,并且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美,让学生能够受到鼓舞;其次就是平等性原则,教师作为政治课堂上的主要引导者和主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来说影响很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激励理论的时候一定要体现出平等性的原则,对待每个学生的态度和激励方式都要平等对待,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偏袒或者冷漠个别学生,还有在对学生的奖罚政策上也要平等公平对待,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保持自己的心态;最后就是物质与精神激励相联系的原则,在初中政治课堂上进行激励的时候,一定要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能够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信心,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自身的`精神需求;适当的物质激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奖励的笔记本和奖状等各种物质激励,有形的物质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

在初中政治课堂上实施激励理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政治学习的动力,所有实施激励理论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这样就会把学生的动力不断地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教材内容大都是理论性的知识,这就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没有学习的兴趣,这时候教师适当激励就能够很好地把学生带回到学习的轨道上来,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对政治学习保持充分的积极性,提高政治学习的热情。

2.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耐心,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亲切感,从而对教师的好感不断增加。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时候,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受到教师的激励之后,能够受到鼓舞,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认真地投入政治课堂中,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面也在不断地拓宽,对于教师在政治课堂上的教学方案和方法的创新都能够有所帮助。

教育领域中激励理论的运用比较广泛,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励和奖励,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树立政治学习的信心,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