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8篇)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29 00:05:04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优秀18篇)
时间:2024-01-29 00:05:04     小编:笔尘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和概括出关键点,使之更易于理解和传播。积极用专业术语语言,以提高总结的准确性和专业度。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初次学习会感到困难。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一方面注意通过直观的出现大量学生熟悉的各种实物和图形;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起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教学难点是初步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习分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有了用整数表示物体个数多少的经验基础;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具有了平均分的操作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学生也许听过几分之一,但他们不理解分数的含义。因此,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由于分数是学生开始认识的一种新数,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创设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多联系实际,多举实例,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强感性认识,为以后学生在分数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打好基础。

1、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我首先通过借助学生喜欢的喜洋洋与懒洋洋分蛋糕的情境引入教学,让学生发现要比较公平的分物体必须要“平均分”,当出现把1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时,学生发现用自然数解决不了,从而引出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这样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

新课标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认识了1/2之后,就让学生动手折1/2,接着在学习1/4的时候,直接让学生动手自己探究1/4,再认识几分之一时,我相信学生的能力,直接让他们自己去想分数,说分数,说意义。课后检测也表明这样的教学组织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

3、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

(1)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圆、长方形、正方形。利用学具的直观性特点,组织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在直观操作中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2)促使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体会探索成功的喜悦,并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

1、在把握教材方面,通过教学感觉自己还是把握的不太准确,虽然也是让学生通过图形演示反复的理解和说分数的含义,但是在语言引导中没有抓住关键字去引导学生去理解,而且教学语言也不够精练,总之学生对重点内容还是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2、在学具准备方面,我预设的不够充分,比如在学生折了二分之一后,动手涂出其中的二分之一,由于圆形纸片太大,学生年龄偏小,涂的时候很浪费时间,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涂完,这样给学生对二分之一的认识造成视觉上的错误。如果设计成直接让学生将分数写在二分之一的地方或者四分之一的地方,效果会好一些,因为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让学生练习了书写分数。

3、在教学设计上的欠缺,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只是认真翻阅了课本和教参,都是先认识二分之一,后认识四分之一,接着知识迁移到再认识几分之一,因此在设计中我也是按照这样的过程去设计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就感觉知识脱节,教学不连贯。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应该多分析教材,创造性的设计知识连贯、完整、全面的教学过程。

4、教学评价及教学语言方面,通过教学,我感觉这方面是我目前最欠缺的方面之一,数学学科逻辑性比较强,因此要求教师语言也一定要严谨,但是整节课下来,回顾自己在教学中所说的每一句话,真的感觉有用的很少,反而没用的居多。首先教学语言方面,平时教学中可能自己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总认为把握住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学懂,至于教学时如何表述无关重要,但是实际教学并非如此,自己的口误会给学生产生知识上的误解。在教学评价方面,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足,而且还习惯于一二年级的那种评价方式,现在面对三年级的学生,如何评价感到有点束手无策,但是又认为课堂中没有激励性的评价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总之本节课回顾自己的评价语言,感觉除了“坐好”,“你真聪明”,“比比谁坐的最好”这些,就没有其他的了,但是这些评价语言,仔细分析,不但没什么效果,反而觉得使用太频繁,给人很烦的感觉。

5、板书设计,反思本节课的板书,太过单调,重点内容没有突出,分数的名称以及图片没有出现在板书上。

6、教学机智,课堂生成资源需要教师机智的去处理,因而教学机智对于教师也很重要,本节课有很多我没有预设到的,最主要的就是学生的互动,设计教学时我认为我设计了学生最喜欢的喜洋洋与懒洋洋的情境,同时又设计了一些动手的环节,学生学习热情应该不错,但实际教学中并非如此,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回答时声音也不洪亮,因此,我很着急,不断的让学生“声音洪亮的再来一遍”,或者课堂中稍微停顿让学生“坐好,仔细听”,这样不仅延误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的学习情趣也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可见面对课堂生成的各种现象,教师应急中生智合理的去处理,这样教学才能够顺利进行。

7、巩固练习,本节课的练习是在匆忙中草草进行的,由于前面的教学占用了很多时间,练习只是我引导学生说了说,也没有达到练习的效果,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合理把握教学时间,给练习留有练的时间,使练习真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8、全课总结,由于时间的缘故,总结知识也是草草了事,没有让学生多说一说,多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1、继续深入研究教材,学习课标,熟话说“学无止尽”,确实如此,一天不学习就感觉自己落后于别人,因此我继续坚持每天备课时认真的研究教材与教参,以及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多方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必须做到每节课都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教学语言的锤炼,适时合理的使用教学评价语言,通过教学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因而,我决定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摸索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到课课理用精炼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应学的知识,并且巧妙的利用评价,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3、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设计关系到整节课教学的成败,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做到考虑全面,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等等,设计重点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合理的教学过程。

4、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教学时间如若安排不合理,就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严格、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教授每一部分知识的时间,比如严格控制导入利用多长时间,授新、操作、练习又分别用多长时间等等。

5、学会教学中急中生智,合理处理教学生成资源,教学机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就的,这需要日积月累,需要不断的总结研究,不断的学习参考,虽然这方面能力的练就需要大量时间,大量精力,但我会尽自己所能不断努力。

这次讲课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在我心中还是留下深深的遗憾,虽然之前我也是尽力准备,但实际教学中还是有太多的不如意。不过通过这些不如意,我深刻的明白了自己还有哪方面的缺陷,自己教学中还存在着什么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和工作中,我会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完善自己的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不断努力。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二

经过连续两年的高三教学工作后,我开始投入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平时也研读教材,探讨过新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但是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如何落实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调动广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成为我平时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课题。白板技术的应用,为攻克这一问题增添了催化剂,推动数学课堂逐渐走向动态的课堂。也是我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次很好的反思。

这节课存在很大的计算量,如果让学生在课堂进行计算,就会减少思维量,减少解题的数量。如果只做分析,不求解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同时也失去了这一部分内容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将常规、典型的习题留作学生课前预习题。实践表明,学生很重视这次展示,做得非常认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内容要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解决,从而带来问题解决的成功感。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它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一堂有实效的数学课应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广度,深度的发展。这节课是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的复习,但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学生的思维开阔不起来。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我设计了让学生类比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探究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学生通过探究即找到了共性的方法又发现了差异的所在。在解决椭圆中点弦问题时,让学生主动去比较曾做过的双曲线的中点弦的问题。只有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发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领略数学知识的联系、丰富,且富于变化的一面,才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为学生树立数学发展过程的数学思想。

以往数学教学一根粉笔讲到底,缺少生动性,很难让数学课堂动起来。如今白板技术的应用,能给学生提供数学动态的演示过程。在整合直线与椭圆位置关系时,我应用白板轻松的将直线动起来。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位置关系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体现于问题的呈现方式。好的问题呈现方式对问题的求解,学生思维的拓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探究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的判定时,我采用了连线题的形式,将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直线方程与双曲线方程分别联立后消去y得到关于x的方程,让学生区分哪个是椭圆的,哪个是双曲线的。让学生发现不同,进一步探究产生不同的原因,再去探究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在探究“点差法”求中点弦问题应注意的事项时,我设计了“找不足”的问题。让学生找错,改错,最后应用几何画板演示轨迹,让学生切身经历发现,分析,解决的过程。学习始于疑问,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出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然后通过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主动思维,积极参与,经历不断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活动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动态的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创设了的思维、情感发展的空间。但本节课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问题。教学中能关注到学生情感变化,但安慰,鼓励的语言没能跟上,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要丰富自己的语言。应用电子技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熟练。在真正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真正的主人上力度还不够。学生能总结的,能发现的,而在教学时无意中又抢了学生的角色。所以今后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平时课堂上尽量多地放手让给学生去做、去活动、去完成,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变书本的知识、老师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三

4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县上的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会场在中心小学举行,而看课活动的主要形式——同课异构,更是让我们基层教师从中获益匪浅。经过我镇的教师和县上的名师同上一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备课、上课的技能,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和名师之间的差距。

看课中,自我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效率低”“我们的课堂能不能到达较高的层次”一向萦绕这我,而这些思考,也一向伴随我回到了单位。可能是第一节看的是数学吧,所以县上王教师和我镇的张教师同上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感悟也叫颇多。为了更好的说明上头的两个问题,以及今后我们的课堂应当怎样去做,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谈一谈自我不成熟的见解。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我们的备课上课本事呢?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资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所以这个学习情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2、美丽的童话情境。

3、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4、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5、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所以,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2、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3、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构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供给发展提高、改变自我的机会。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本事是建好大厦的保证。所以,知识必须到位,本事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当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构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本事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2、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忙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经过横向沟通,帮忙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构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应对着不一样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到达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1、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适时准确评价。

2、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理智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笨拙见解,我想,如果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如果能够做到“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高”!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名”!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四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学习这两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知它们的作用,并帮助学生建:空间概念。这节课有两个教学内容:平移的概念和平移的距离。这是一节有动感内容的教学。而概念较难辨析。所以比较特殊。根据这些特点,这节课的设计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平移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现象,随处可见。所以教学平移应尽量与日常生活结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丰富想象。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感知和认识物体的平移。

平移这个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活动的,要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移的概念。必须动于操作、观察实验、建立模型。所以教学时应创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有趣情景(如蚂蚁搬家)。应设计多些可操作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个人动手操作验证和思考分析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感悟平移现象、体验平移含义、获得平移概念。在课堂组织活动活动时。应注意处理好活动目的与活动内容的关系,每—个活动内容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同时要注意活动中学生认识问题。达到目的过程设计,不要使每个活动太“急功近利”地达到目的,因为这样会压缩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习惯于单一性、简单化。例如本节一开始为学生认识平移,指引学生作模拟实践,领悟物体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之后,再设计有意实践,针对“平移”操作后,归纳出平移的特点。学生这样学习平移的知识,深入扎实,又懂得与别的运动形式比较、判断。

这节课设计了很多概念认知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在讨论、争论、思考中从正、反角度对比地认识平移,这样的认知更自主、更深刻。如日常生活或问题情境中很多现象:工作中的升降机、奔驰中的小火车……这种物体直线移动而方向没变的现象叫们什么好呢(学生既动脑筋思考又动口讨论)?书从桌面掉下地是什么现象?球沿直线向前滚是不是平移?蚂蚁的房子移动,停在屋顶的蝴蝶怎样移动,移了多远?把平移与旋转、滚动,摆动等对比学习。整节课学生在活动、在讨论、争辩中越观察越明了、越对比越分清、越讨论越清晰。这些讨论,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性,认识问题的多向性,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搞活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同时,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绝不能为了活、热闹而忽视“双基”教学。在双基教中,说话教学尤其重要。二年级的学生年纪还小,语言表达水平还不高,在学习活动和讨论中。要注意加强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生活化的指引,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五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从“平均分”的含义把学生引入到“除法”的含义上来。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利用小组分不同数量的花生,体会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初步让学生在分花生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进行平均分。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的概念后,指导学生把不是平均分的小组改成平均分。体会到平均分就是需要把所有的物体都分完。

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再组织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设计了把36颗花生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多少个?因为数量太多学生不容易操作,所以本环节只让学生说你想怎样进行操作,谈想法。在这里孩子们给出了各种的分法,有一个一个的放在每个盘子里,有2个2格的放,有3个3个的放,有4个4个的放,有5个5个的放,还有10个10个的放,同学们都说了自己操作的理由。通过操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在课的最后设计了一道思考题;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几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使学生通过份数的变化,观察分的结果,得出结论:分的份数多,没分的个数就少:分的份数少,没分的个数就少多,使学生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六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会正确的读数、写数。在教学时我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把该内容分成2课时教学。由于学生对万以上的数位顺序表还没有完全熟练,所以在课堂中我花了10分钟的时间帮助孩子巩固万以上的数位顺序表。只有学生熟练地记住数位顺序表,才能顺利地学习读数、写数。在教学读数时,我还特别强调学生分级。引导学生认识四位一级,从最高位读起,每一级的读法都和个级一样,读完亿级在后面加个亿字,读完万级在后面加个万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摸球游戏。

(教师让多个学生上来摸球,摸的都是白色的。)。

生:都是白球。

师:为什么每次都能摸到白球?

生:因为盒子里可能全是白球,所以,每次都能摸到白球。

(教师打开盒子,结果发现全部是白色的。)。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只可能出现一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别的情况,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一定性。

教师板书:一定。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七

片段:这里介绍一位老师在处理算法多样化时的一个教学片段:(教材背景介绍: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1页“千以内数比较大小”,教材在编排上,已考虑到了算法多样化,因此,呈现了多种比较方法。)。

情景导入后,教师问:312和285比,哪个大?你是怎么比的?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师:汇报一下你们交流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比的,百位和百位比,3比2大,所以,312比285大。

生2:我们也是这样比的,312的百位上是3,而285百位上是2,3比2大,所以,312比285大。

师:还有不同方法吗?

(学生不理解)教师补充:先数哪一个数?

终于有一个学生举手:我们是先数285,然后是286、287……311、312,312在285的后面,所以,312比285大。

(教师听了很高兴,大大表扬了一番。)。

师:小朋友们再想一想,285和312都和哪个数比较接近?

生:300。

师:那我们还可以怎样比呢?

(有几个学生举手)生:我向,285比300小,312比300大,所以,312应该比285大。

(为了巩固战果,这位教师又请了几个学生重复这种方法,然后,出示写有这三种方法的小黑板,让学生照着上面齐读。)。

反思:听完后,我就在思考:课堂中,对于学生没提出的方法,教师是否有必要再补充呢?倡导方法多样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教学,不仅要重视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感受学习数与计算的必要性,……而且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指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即对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是针对过去教学中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口算,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按照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它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

看来,实施的前提是尊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他应有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中,对于学生想到的方法,应鼓励他们多说,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同时我认为,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方法的优化,比较出最方便简洁的方法。对于教材中已展示出的,但学生没想到的,应该分两种情况去考虑:第一种,学生提供的方法中,没有包含这种简便的方法,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这种方法:第二种,学生提供的方法中,已经包含了那些好方法,教师就没必要再去花时间介绍其他的方法。上面的案例中,学生想到的这种方法就是一个既实用又简单的比较方法,它对于以后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是有帮助的,教师就应该乘胜追击,重点突出这种方法就可以了,何必花那么大的力气去引导学生呢?弄不好还可能造成以后在比较方法上的误区:认为老师介绍的肯定是最好的方法,学生可能就用这两种方法比较了。

案例2:中看不中用——这样的小组讨论有效吗?

片段:下面是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面积与周长的练习活动课”

师:(与学生共同做了几道巩固练习后,出示:16个正方形最多可拼成几种长方形?)你知道能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吗?现在请大家拿出纸片,前后4人为一组,大家讨论一下。

生:(30%的学生先表现出迟疑,但很快开始拿出准备好的若干正方形纸片,4人结成小组,有40%的学生未与他人讨论,自己操作;10%的学生漠不关心;20%的学生虽有讨论,但未具体申明自己的原因,仍保持自己的观点)。

此时教师快速巡视前排两组,回到讲台,整理一下教具,2分钟后示意结束讨论,请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代表自己而不是小组)。

主体地位与话语数量并非是一对绝对相等的概念。其原因在于课堂讨论存在的前提是给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不仅仅在于时间量的简单占有。正如上述案例中,大部分的讨论小组并没有出现思想的碰撞、激烈的争辩,反而却有学生表现出些许倦怠、懒散。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进行而言,讨论没有影响教师思路的走向,或者说,它仅起到完成教师既定思路的辅助作用。

上面案例中的学生所出现的表现,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是经常会出现的,可总结成以下三种状态:第一种情况是讨论时,学生只会说,不会听;第二种情况学生之间互相推委,都不愿说;第三种情况是少数学生在说,多数人只是充充场面。

如何改变这些状况,我作了一些尝试,一方面,我注意训练学生,比如培养他们会说,包括先思考后说,在小组内小声说,全班交流时大声说,培养他们学会听别人发言,学会等他人讲完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学会边听边思考,同时还要学会赞赏别人,当然,作为教师首先要作好榜样,学会欣赏学生的发言。我觉得这几点还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养成这样的好习惯。除了训练学生以外,我们老师自己也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要端正一种认识,即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不等于放任自流。其次学生讨论时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要把自己当成小组中的一员,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当学生不愿开口时,给予及时鼓励,增强其信心;当问题难度大,小组成员一筹莫展时,给予点拨诱导;当双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局面处于僵持状态时,给予巧妙化解;总之,教师要作为“引线人”和“及时雨”,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并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使小组讨论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所以,我们说小组讨论不是服务于教学形式的丰富与多样化,它本身就是一种形式,要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目的。

现代教学观提出,“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个体,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是教育根本目的的内在规定性。”所以,我们的教学应从关注学生,关注教学的本质做起,不作表面文章,不搞表面形式,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异样的风采!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八

“简单的统计”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的统计表;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习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学会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受到国情教育;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使学习方式得到根本上的改变,笔者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其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有趣。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课的开始我先出示了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这个病人能出院了吗?你从图上了解到了什么?这副图告诉我们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通过这样一种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形式,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的兴趣是浓厚的,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充分的,本来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了。

在引导观察图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画法,因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特点,教师再适时提出问题进行点拨,完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自然而然地发现了绘制图表的方法。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应用数学知识改造客观世界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我在教学完了本单元的知识后,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要学生统计一周的气温变化情况,以每晚的天气预报为准,先绘制统计表,再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这样不仅充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总之,本节课最大的收获是通过教学形成了对该类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观察统计图表—探索画法—制作统计图表—分析统计图表解决问题。

由于在教学统计表时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急于求成,学生在绘制时对“合计”一拦的位置把不准,出现了一些错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吃透教材,备好学生,掌握学生的知识生发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学生易混淆的地方,提高数学活动的参与面,特别要照顾到差生,使全班学生都有所发展。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九

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出处 cOoCo.NeT.CN

这也充分说明了适应新课程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那么应树立怎样的教学观呢?某日的试卷的讲评课上,对一道选择题学生的两种不同的态度,使我对有价值的数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对于这道选择题,师生共同利用直接法,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

然后从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接着指出其它选项的错误所在。

对其中一个选项的错误分析,我是这样说的:此选项叙述不清,指代不明,所以错误。

同时针对此种现象,我也说了在中考、高考等正规数学考试中不会出现上述问题,此选项的设计没有价值。

对于我的观点,有的同学点头认可,也有的同学表情茫然,甚至还有要求再一次解释错误原因。

通过一学期自己的学习,与同事的讨论、反思。

认清了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把传授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作为出发点与归宿,这一狭隘的教学观。

在当今社会中,在部分家长与学生中,甚至像我这样的教师中,这种狭隘的教学观是有一定的市场的。

但从一些学生的一脸茫然中折射出现代及未来学生需要的真正有价值数学的含义。

首先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应是针对性很强的知识,即应当是学生所需要的,是为解决学生在认识中产生的困惑,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知识。

如上例中部分同学要求对错误选项的再分析。

其次有价值的数学是指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形成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三有价值的数学是指知识所承载的规律、方法、思想、观点等内涵。

第四有价值的数学是指通过前三个途径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这也是新的教学观。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现在的数学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多联系生活,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以此来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多关注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自我观点、个性特长的机会。

利用生与生之间、师生之间多角度的相互沟通达成共识,促进师生的发展。

在知识的获取中,充分挖掘知识的现实意义,知识的丰富内涵,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以此来促进学生如何认知、如何思考、如何学习。

同时也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层面出发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正确答案,进而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十

经过一学期的辛苦努力,我们一年级师生共同迎来了期中考试。本次试卷分五部分:填一填,口算,数字排序,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从总体来看试卷覆盖面很广,题量较少,分值分配合理,难易程度适中,能较全面的检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主要成绩。

学生对于100以内的口算掌握较好。

(二)存在问题。

1、填一填:这种题型是学生的弱项,失分很多。

第1小题的第一格,全班同学出错,原因是虽然有提过,但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后三格个别同学还是没能掌握,特别是这些文字多的题目,很多孩子不愿去读,更不想动脑筋思考,应着重对个别同学加以辅导。

第2、4、7小题,还有部分学生总是每能认真审题,思考,导致熟悉的题目也出现许多错误。

第5小题,要天思考过程,全班只有一个学生会填,其余的不是意思没理解,就是会说不会写,有些孩子在学习了100以内的计算后,就忘了十几减几的算法了。

第8小题,还有个别学生不会做,有部分是粗心。

2.口算:

最后一个40=()-4,有个别学生不理解,还有一些填36,没有检查,错的比较多。

有些学生没有看清题意,从小到大排了,还有一些粗心的,掉数了,还有就是做好没有再看看,查查。

4.列式计算:

第1小题,个别同学计算结果出错。

第2小题,个别学生列式错误,主要是粗心。

5.解决问题:

第2小题,好多孩子都出现错误,原因是懒惰,粗心。

从失败中找教训,在教训中求发展,综观我们这次考试的情况来看,我制定以下改进措施:

1、经常举行口算、计算、等单项竞赛,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教学时要多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有效的结果,这样也就可以避免考前没提醒学生也不容易忘记。

3、加强对学生读题能力的训练,学会自己读题、审题。

4、注重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逐步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5、教会学生检查的方法,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6、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薄弱点,不要盲目自信,要谦虚。

7、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注重实际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十一

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形式,从其本质来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依据教材内容,在学生认可的、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内,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发现问题,并在质疑问题中进行思考,最终实现学生有所获得,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以便让学生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学有所得。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面向全体学生改进教学方法方式,以便让全体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小学生正襟危坐,“师动生不动”。时至今日,学生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爱好探究,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绪的波动和认真学习时间短暂,对于此种情形的出现,笔者觉得要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这些特点,与学生进行情感、情绪上的互动,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动向,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高质。笔者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时,笔者用多媒体投影一个多边形,然后逐渐用黑色把多边形的“大部分”挡住,这时只露出一个有三个角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根据剩余部分说明三角形的定义。于是,学生的好奇心来了,开始先是窃窃私语,随后开始大声讨论: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是否正确呢?笔者随后利用多媒体随意地用三个线段组成图形,但不见得是三角形。于是,多媒体显示出:看一个图形是否是三角形,要把握了两个要素:首先,是三条线段;其次,要看能否围成封闭图形,笔者重复了这句话。然后,告诉学生三角形有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型之分。随后,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分别予以显示有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型。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且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从而使课堂成为新时代的优质高效课堂。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建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由于学生对数格子缺乏适当的方法,所以大多数学生对数格子存在误区,数不清楚,致使学生不能准确计算的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鉴于这种问题的出现,笔者不失时机地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学习方法的点拨、指导:同学们,请你们想一下能否把我们学过的图形和现在的三角形一并结合起来考虑,也就是说,将三角形细化成多个原先学过的图形,然后用已知的图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呢?笔者的提示,学生好像猛然明白了什么,情绪一下就被调动起来,学生之间开始了互动交流和相互切磋。不一会,学生就发现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组成的,也有的学生提出而且还可以把三角形从中画一条线就可以分成两部分,分别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如果把这两部分再旋转180°的话,是不是就会成为平行四边形呢。经过如此三番的提示、引导和学生的努力探究,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很快发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同时也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

新时代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和谐互动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实现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在教学《可能性》这节课时,笔者从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作为课堂导入的开始:在一个纸袋内装有一红二白3个乒乓球,先后让5名学生分别从中随意的取出一个球,并且连续摸3次。随后,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了分析:学生摸球结果无外乎3种可能,一是全是红球,二是两白一红,三是全是白球。学生认可了笔者的分析,随后笔者又提出问题:你认为上述哪3种情况出现的几率最大?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和激情,此时,同学们互动交流的氛围起来了,学生积极交流的课堂气氛活跃,并在交流中逐步进行探究,最终让学生在交流创新中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以上教学氛围的创建,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十二

教数学十年,有些教学内容教了好几遍,但是每当重新教这些内容的时候,都有不同的收获:有备课时品出的新鲜味道,也有听课时尝到的独特滋味,更有教学时学生给的不一样的调味方式。套用《论语》里面的名句:“温故而知新,不亦乐乎!”

记得在学太极拳的时候,老师在教我们每招每式的时候,不仅讲这招的动作要领,还要讲解这招的作用,是用来进攻对方的那个方位,还是用来防御对方的某个招式。在某次备课时,我突然想到,教学生数学就象教他们打拳。每一个系统的章节就是一套严密的“武术套路”,我们不仅要让他们知道这个“套路”的来龙去脉(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还要教他们学会每一个招式(知识点),并告诉他们这些招式的作用及使用方式,对方出什么招,我们得对什么招(看到这道题,就得想到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还得带他们操练几遍(做练习)巩固所学技能,最后还得有实战演练(考试或实习作业);在实战中学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对手,他们要学会灵活应用这些“招式”来制服“对方”,从而不断增长见识,提高功力。当我把这些想法告诉学生和家长时,发现他们能接受这种观点,这样数学学起来挺快乐的。可我突然又想到了,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想想自己,虽然有一桶水,但桶的容积还比较小。看来还要加强修炼,提高自己的“功力”,向“数林高手”的目标进发。

在一次听课中,我听到了“数学是一种语言”的说法,开始觉得有些新奇,但仔细一想,却很有感触,不得不佩服这种说法的高明。语言是我们日常沟通的工具,促进我们互相理解,它应该通俗,易懂。数学是一种语言,说明她就在我们生活的周边(事实也是如此,我们细心观察,随时都可以发现数学的影子),说明她有通俗易懂的一面(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那么高深莫测,我相信大部分数学知识都是容易让人理解的,只要你选对正确的表达方式),说明她是沟通的工具(我认为数学促进了人类与大自然客观世界的沟通,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把数学当成一种语言来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进一步了解数学的本质,并把本质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容易接受;让学生不再惧怕数学,觉得数学不再的高深莫测难以接近;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有乐趣不乏味,愿意走近她研究她。其实,“把本质规律的东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出来”,谈何容易!这需要很深的功力,也是我追求的目标!

最近,在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向量。向量是数学中一个很神奇的东西,没有运算,向量就是一个指示路标,但一旦我们给她赋予了运算之后,她展示了不可思议的力量。这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的体会到。在向学生展示运用向量解决各种原来认为挺复杂的题目而向量却简洁有效的解决了的时候,我常常会感叹:向量又“兵不血刃”解决了问题。向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把利刃,其实数学也是一把解决各种自然、生活、社会问题的利刃。在开始介绍向量数量积的时候,我们课本的引例是物理中功的定义,功是一个标量(数量),而力和位移是矢量(向量),两个向量在一定的规则下变成一个数量,由此我们数学上定义了“数量积”这个概念,这是一个“神来之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确实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笔的“神奇”。课堂上我就感慨了一句:数学就是一把宝刀,当物理需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递上一把锋利的刀把它刷刷解决了。当下,有个学生(应该是个物理高手,呵呵)就说了,老师,数学应该是个“磨刀石”,物理解决问题时它已经有“刀”了,数学是把这把“刀”磨得更加的锋利、好用!一想,还真是!学生的比喻也很贴切,给了我不一样的看问题的方式。数学是人们在各个领域认识自然规律的有力武器,当人们在某个问题徘徊时,数学就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带他们突破瓶颈,进入更深层次的领域,这一点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将会越来越明显。这又让我想到了,数学是“磨刀石”的话,那我们就要教学生怎么“磨刀”,就是怎么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所遇到的问题——在各个自然学科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的问题,当我们把它们的主要信息抽象出来后,我们不妨用相应的数学模型结合本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相信这样会有意向不到的效果。有句话我很赞赏(原话记不全了,但大体意思理解了):当你忘掉所有数学的知识点之后剩下的关于数学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数学!这些数学的东西就是数学的思想方法,也是我们老师要交给学生最主要的东西!

写到这,我突然想到了:数学就是数学!她有各种各样的表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体会。这正是数学既平凡又伟大的地方,也是她高深莫测的地方。联想到“佛”,我想没有人知道真正的“佛”是什么样的,不同的人心中的“佛”也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看到的“佛”也不一样。

此时,突然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在脑中回荡:敬畏数学!作为数学的一名传播者,越走近数学,我就对数学越加的敬畏!我对我的传播工作更加的谨慎,我要尽力把正确的有效的数学知识以恰当合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享受到数学给他们学习生活带来的乐趣。若学生听完我的数学课后,有如此的感觉,我无憾矣!

我的乱弹乱唱,只博一乐,不足挂齿。同行好友若有高见,欢迎“抛砖”!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十三

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至少”和“最多”这两个问题,在计算出余数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要求更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本节课的不足是:

1、学生在练习时探索的空间还不够,虽然学生在解决有余数的问题时大部分孩子基本上都已经会计算,但在写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时还有几个孩子写不对。

2、在理解“最多”、至少“的意思时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不会写答。所以在课上应尽量多给学生一些主动探索的空间,多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和活动,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可能会发挥得更好一些,体会得更深一些。

3、在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时,学生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商要加1,什么情况下不加1。这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的,可能是因为二年级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的原因吧,所以有些困难。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积累,慢慢学习。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十四

我始终有一个感觉,自己对课堂如何把握、对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如何准确严密的使用数学语言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我发现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课堂纪律得不到保证。这个学习态度包括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教学反思《数学课教学反思》。有些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课堂作业不及时完成,回家作业漏做甚至不做。虽然经过一年苦口婆心的教育,有部分同学已经改观了,但还有一部分“屡教不改”的,纪律也好了些,希望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他们能有所转变。

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好表率。小学生很会看样,他们很会关注老师怎么做,以前我有听过学生说“老师说话不算话,答应我们的事自己没有做到”。是啊,教师可能是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疏忽了学生,但这样的事情不能出现太多,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当然也不要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该完成的作业,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能让学生有拖拉的不良学习习惯。

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待改善,我相信它也将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激励我前进。我会和学生一起,不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十五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论中,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二、探究学习,理解平均数意义和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练习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新知求平均数,通过先估计再验证的方法使学生感知平均数的区间,从中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计算4个人的平均分而只给出3个数据,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第三个层次是课件设计通天河横截面图,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

四、拓展延伸,让数学回归生活。

课堂小结时,给教师表现打分及计算平均分再次强化了本节课的知识;体现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得到了这节课的真实信息的反馈;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的平均数的兴趣。

五、不足与遗憾之处。

一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三是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本节课中缺少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感染,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十六

1、易想好算,降低了难度,正确率高。

2、便于知识的类化。

3、对于以后还有迁移的空间。

4、有利于后面的要学的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当然学完后还需要加强练习,形成技能才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后反思:

1、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我在结合现实情景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借助实物摆一摆,在这个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要先分整筒的,每班只能分得2整筒,还有1整筒就只能折开来分,既然折开了那就和2个单个的合起来再分。有了这个1个整筒折开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对十位上余下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接着除,就有了直观的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技能。

2、应该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两份教案中,我都安排了口算算出52÷2,以为既然能口算了就必定能列竖式。其实这是大错特错,能口算只是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要想从生活经验转变数学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更需要老师智慧地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商末尾有0的除法,

在计算方法上没有新内容,只是末尾0的处理,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安排独立探究、交流验证、归纳概括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例11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究。在试算中学生有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得到正确商后,针对难点展开讨论:(1)哪一步可以省略?(2)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使学生明确个位上的0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得0,添0起到补位的作用。试一试让学生试算后讨论“除到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尽后面0怎么办”引导学生将例11与试一试比较讨论概括得出:一个数除多位数,当被除数前面的数除尽,末尾有0时,有几个0商末尾就补上几个0。此处在具体实施时,我没有问学生商末尾的0可以不写吗?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对比验证得出商的末尾写0起到占位的作用。

例2的教学仍按上述三个层次进行学习探究,在关键处设问:除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上不是0,但比除数小,怎么办?通过讨论得出,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就是余数,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道例题说说商末尾有0的几种情况,在第二组试一试中边计算、边议论、边小结、边巩固,归纳出计算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我在前面没有让深入让学生说商末尾有0的情况,所以在总结的时候学生就说不到点子上。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十七

正确理解题意是能否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意。今天在教学第一道例题时,我用课件展示:“金色的秋天来到了,小朋友们到郊外去游玩,4个小朋友正一起追赶着一只美丽的蝴蝶,还有2个小朋友在干嘛呢?原来她们正在观察草地上的昆虫呢?那么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呢?随即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小朋友从动画中很快理解了题意,正确列出了算式,同时也明确了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

二、要让学生明确要求的问题。

明确所要求的问题是能否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例题时,除了让学生仔细观察,还注重让学生去找到问号,知道要求什么。因为在图画式解决问题中,问题的答案都是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如书上的“向日葵”图,它不但清楚地展示了两个条件——原来有7个向日葵,已经摘下了3个,图上还有问题的答案(有4个还没有摘下)。学生因为有“一图两式”的基础,答案往往有二种:7-3=47-4=3,所以,让学生明确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明确了问题后,让学生再把条件和问题结合图画说一说,如:原来有7个向日葵,摘下了3个,还剩几个。这样做的话,学生就会少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观察图意、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得关注学生叙述题意时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上面说具体操作是先让优秀学生说,然后是中等学生,最后是稍差一些学生模仿说。这样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叙述题意以及最后列出算式了。不过对于这部分比较复杂知识,还需要多多练习。

教育工作者的数学教学反思篇十八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让他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有一种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老师想买这件衣服,你帮老师算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又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把一张中国地图发给学生,提问:你想到哪个地方去旅游,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吗?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道渠成的作用。

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根据需要设计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手眼脑齐动,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虽然有“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简单意识,但对人民币各种票面认识不全,对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中的作用体会不够,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和学生每人都要准备各种票面的人民币先让学生认识各种票面,然后再进行简单计算。这样用真币来学习,一来不安全,给家长带来负担;二来不卫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用模拟人民币,但配套教具尚未出台。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多媒体课件先展示生活中的购物、乘车购票、存钱的场景图,同时配上画外音,引入新课,让学生很容易地体会了人民币的功能和在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大屏幕再展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接着再让学生分类,用课件展示分类的过程和结果,最后进行简单换算。这样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思考得多了,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识。

真正的快乐莫过于希望的实现和努力的成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参与获取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体验学习过程中艰辛劳苦的同时,通过积极的教学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品尝到甘甜的学习成果,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更持久的学习动力。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知识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数学教学若只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不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势必会造成“学而无乐”的结果。为此,注重教学中认知线和情感线的双线结合,情知互动,才能达到“学乐俱得”的最佳效应。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讲出很有创意的解题方法时,甲老师说:“这也算对的。”乙老师这样说:“你的想法真是妙极了!我们大家都没有想到,要谢谢你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方法。”学生无疑是喜欢乙老师,因为他的课堂用语体现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另外,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在是道出了乐学的重要意义。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在引导学生乐学上下功夫,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必将会迎来一个新天地。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