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事实并且提出合理的建议。在总结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通过模仿优秀范文,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好方法。
消失的力量与教育篇一
斯洋教育信念是教师的生命。但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追求的教师少之又少,更遑论为了个人的信念几十年执着追求。曾国寿老师就是难得的一个。在获得“英特尔杰出教学奖”第一名之前,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在他们那一代,他的人生轨迹并无多少特别之外,缺少戏剧性的教师生涯似乎注定了一辈子的平淡无奇。现在他成了教育界的“明星”,这是多少人的梦想。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为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也可以说是人生信念)默默工作着,365天都在实验室里,多少次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学生做课题研究。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还有多少人能够忍受这样平淡的生活?在许多人看来,他的教育信念似乎缺乏诗意,“(我)对农村很感兴趣,对生物感兴趣,加上自己的实践经验,(觉得)应该在这方面做一点贡献。”没有流俗的词语,全是大实话。但在我看来,这样朴实的信念才具有植根生活和大地的顽强生命力。生活,尤其是教育生活,大多数时候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优雅的诗情画意,多少教师因这些枯燥而琐碎的生活放弃了理想。我一直怀疑一个执教多年的教师还能否用青春的浮丽辞彩描绘个人的教育信念。不是说教育生活缺乏诗意,也不是说教学过程中没有激动人心的风景。我不过是想强调,一切的诗意和激情都在于能否学会欣赏与分享。一个杰出的教师,必然有足够的毅力忍受生活的.无奈和平淡,同时,也必然有一种直觉:在琐碎中发现诗情,在平淡中看到优雅。有这种毅力和直觉,是因为心中有信念。而这份信念,又必须从生活的锤炼、拷打中汲取力量,否则,就不过是纸糊的灯笼,一戳就破。鉴别信念的真伪,不在于诗意与否,而在于是否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是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曾老师的教育信念,就让我触摸到了力量。可惜很多教师已经习惯淡漠教育信念,无缘感受教育信念的力量。在专业化的口号下,更多的人把教书当做一种技术性的职业,他们关心的是各种教学技巧;教材教法的横行,教育理论书籍受到冷落,教师读书习惯的缺失,也就势所必然。这是放弃教育之本而去追求教育之末。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现实利益的驱使,许多学校和教师也非常热衷于科研,动辄要上省级或国家级课题,但课题被评审通过或获了奖就万事大吉,但是否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和改善了教育教学行为,倒成了无关痛痒的问题。这是功利的科研而非求真求善的教育。现实警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教育信念继续缺席。我想,如果需要向曾老师学习什么的话,就是让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的教育信念,这个信念来自他们自己的生活,并改变他们的生活。让我们的教育因每个个体的教育信念,多一些本真,少一些功利;多一些朴实,少一些浮华。
消失的力量与教育篇二
闲暇之余,拜读了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像是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写道:“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的对自己实践的回顾与审思——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自我反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
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诱惑,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
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消失的力量与教育篇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教育改革的普遍推行和持续发展,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同时也引发了人们进一步思考不同的教育改革模式所隐含的一些共同性问题,即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不少专家学者为此作了深入探讨,出版了不少有创见的著作。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著教育改革三步曲《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变革的力量》续集和《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迈克尔·富兰教授是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院长,他多年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方面成果卓著,是一位在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知名学者。“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变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迈克尔·富兰语,见《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第6页)。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就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呢?书中一位教师朴实的话语其实就对之进行了极为形象地阐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得就有意义了”。显然,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在常人眼里无疑是有点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了,但迈克尔·富兰在书中却认真考察了这种变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觉得: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个非常鲜明且有人情味的观点就是:教师是变革的主动力,但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因此,变革的焦点应该汇聚到所有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但教育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要起领路的作用。而当在预期的目标与真实的变革中矛盾挣扎时,要谨记以下8项基本启示:
启示一: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在制定政策、设立标准并监督其实施时,强制是重要的。但是要达到某种目标——在这里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创造性思维和投入行动。如果你把他们叙述得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变的越狭窄。有成效的变革就是个人与小组提高了开发技能和对新的解决办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强制可以改变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响其重要性。
启示二: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
在变化复杂条件下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命题,你不能强制规定什么是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么将事关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样,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们起步就能到达目的地。
启示三: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
问题发生在进行任何认真变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现问题是很少去尝试的迹象。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要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抓住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启示四: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不成熟的愿景和盲目计划)。
愿景来自于行动而不是先于行动,并且总是暂时的。愿景稍后形成是因为个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时间。集体愿景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深化,“不断增强清晰度、热情、交流和责任的过程”。共同愿景不能是强制的而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因此,在变革的新范例中,机构将必须改变习惯上持有的关于愿景和规划的设想。
启示五: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对于孤独性和小集团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方法)。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在变革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个人主义“好的一面”。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对于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产生于多样性和在团体边缘的人。对个人和个人的愿景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是一个重视探索的机构不断更新的源泉。没有个人的学习也就没有机构的学习。孤独不好,团体控制更坏,同时尊重对立面:个人主义和同事关系。
启示六:集权和分权都行不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是必要的)。
集权失之过分控制,分权错在走向无序。中央和地方的单位都互相需要。从一种控制到另一种控制来回摆动,你就什么也做不成。需要的是一种不同的双向关系,相互给予压力、支持和不断协商,这就是同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影响。个人和团体如果不能驾驭这个反论,就会被变革的阻力击败。
启示七:与更广泛的环境相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最好的组织机构既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
教师要使道德目标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与学生与家长共同努力。而机构为了成功也必须深入它们的环境,既然变革是如此复杂的事,就不应期望学校能独当重任。学习型组织知道对它们的期望和环境中的紧张气氛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因素。
启示八: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变革太重要了,不能把变革只交给专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
消失的力量与教育篇四
一本经典之作,读的遍数越多,越能感觉它的意蕴深厚,越能获得无尽的启迪。远到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卢梭的《爱弥儿》,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近到新一代教育专家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朱永新的《享受与幸福》,肖川的《教育的力量》,无不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觉给自己的教育教学插上了羽翼。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已经反复读了几遍,其中很多篇目都给我眼下的教育教学以有力的指导,成为了我教育教学实验的动力。我也从肖川教授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一文中更加明确了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质疑和赏析,从而更坚定了我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其首要特征。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现实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学生并未真正卷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从而使学习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缺乏深厚的精神生活的背景和氛围。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敢放手,课堂控制过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正是基于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才坚定地要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放开手来,把课堂放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思考,去表达,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造就一代会自主学习之人。
尽管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是那么不易,那么辛苦,但看到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欣赏,进而学会了多元化地理解课本内容,养成了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的习惯,那点辛苦早飞到了九霄云外,留下的满是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成就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造就自主发展之人,这是肖川教授《教育的力量》带给我教育教学的力量。
消失的力量与教育篇五
还有,在《教育的力量》的学习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才能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才会积极捕捉各种有意义的信息,使我们的交往更有品味,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如此,我们的思想愈丰富,就愈容易变得丰富。这样,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才会潜移默化给学生精神的培养。才会对学生的心灵丰富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有自然的引领。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如果我们缺乏思想,缺乏对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那我们的教育也仅仅是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那我们的教育也仅仅是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所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会学习,会思考,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心灵充满阳光,让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中,让思想去照亮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前行的路,那我们一定会在我们的教育人生中走的更加充实,更加幸福!
消失的力量与教育篇六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在我的案头放了很长时间。总是读读停停。它不像文学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读过这本书的每一段之后,慢慢的咀嚼和回味,却像一味营养丰富的鸡汤滋润心田,回味悠长!
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他的言行不会随波逐流;他的内心生活不会单调乏味;他的工作不会只停留在教书匠的阶层。
如何使自己变得有思想呢?
学习与思考是让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主要途径。许多名师都如饥似渴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正是这些阅读,丰富了他们的思想,充实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想想自己不算是一个爱学习的老师。给自己找了许多的借口,要批改作业、要备课、要与家长交流。就是没有时间读书。虽然也是两眼一睁,忙到黑灯。但浑浑噩噩,没有自主思想支配下的主动性。读过更多的好书之后,愈加感到自己的不足。有时会有意无意的把书里的某种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如:面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业忘带了,上课搞个小动作;等等。我会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处理问题。或善意的提醒,或用一个期待的眼神,让我的学生明白:他不是老师的敌人,而是老师的朋友。这样不用批评,更不用惩罚,就能把问题解决。这种想法源于《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个建议。这本书中也描述了宽容的力量。有时。我们会为某种小事火冒三丈,正想拍案而起。但是,宽容两个字提醒我:我面对的只是个孩子。有必要发一场火吗?这种想法在脑中一现,就犹如给心中输入了灭火剂。接下来就能理智的处理问题了。
要想使自己变得有思想,还要不断的思考。思考教育的方法怎样更加艺术化。思考教学怎样才能高效。如果把读书看做一个吸收的过程,思考就是咀嚼过滤后消化有营养的东西。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在不断的思考中,发现以往的不足,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育方法。
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把读的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不断的思考,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经过不断地思考,我写的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给我的工作帮助很大。不断坚持写教学后记,能够促使我很好的理解教材内容。更好的.服务教学。记下每一个教育故事,过后才会发现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我教的一个学生,她的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她喜欢帮助老师和学生做一些事情。如:每天下课后,她会主动到前面帮我送作业。并把作业整整齐齐的放在我的桌子上。当我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后,对她就多了一些留意。课堂上我会经常关注她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这样,她也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学习也进步了,在同学们面前,也自信了许多。从这个教育实例,我体会到:在工作中,很多时候是感性的对待一件事情。过去后把它记录下来,经过反思,会理性的看待它。也会总结出以后面对这种事情的合理方法。这也算是教学反思的一大好处吧。
消失的力量与教育篇七
对像我这种从来没有执教经验的小白来说,卢安克先生的《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很容易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卢安克先生作为一名地道的老外,却能在中国待那么久,并对中国的乡村儿童、乡村教育有很深刻的了解,还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到的教育方式,这些都不禁让我对这个人产生了敬仰之情。
“真正的农村教育研究不可能是在办公桌上计划的,而只能是通过自己在农村的生活,通过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学生来发生的。”
没错,真正的农村教育绝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我们扎根农村,与那些需要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经历他们经历的,体会他们体会的,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慢慢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山区的孩子往往是孤僻、害羞的,他们通常比较排斥外来人进入他们的生活,这时候就要十分注重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往往一点小事就可能对他们产生不小的影响,卢安克的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
印象最深的一篇,也是我感觉对我们意义最大的一篇,要数作为教师与志愿者里的一篇“作为志愿者”。我们去帮助那些身处大山的孩子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匆匆一瞥,到底会在他们的人生中起到怎样的影响?敢肯定的是,我们能做的是微乎其微的,我们只不过是派对上的惊喜,夜晚划过的流星,自然远远不及那些身处山区的乡村教师。他们扎根于此,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使得孩子对他们产生了信任,而这些信任正是他们教育工作的最好帮手。
卢安克先生喜欢用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和孩子们进行交流,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也很好。像书中提到的《三个世界》、《和平剑》、《在乎》、《梦别》等等,中间的过程对孩子们的意义是很大的,这些我们都可以尝试一下。
每个去山区想要支教的志愿者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想去体验一下支教的生活,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上添上几笔;有的可能单纯去玩;而我想大多数的人应该是怀揣着梦想的。他们大多也是来自农村或者是山区,并想要给孩子们传达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希望。
消失的力量与教育篇八
再次拜读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像再次聆听智者谈心。书的封面有这样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多么振奋人心的话语,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者需要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吗?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肖老师那灵动的文字在向我召唤,洗涤了我的大脑;那朴实的实例让我心悦诚服,不断改变着我的教学行为;想想自己没有规划,懒于思考,整天穿梭、忙碌于繁琐的事情,实在是惭愧。
《教育的力量》是一本随笔集,正如肖川博士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但我却要说,肖川博士的随笔有别于一般人的随笔,他的随笔更具有思想性,思想在于他对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中,思想在于他对新旧课程的透彻分析和诠释中,思想在于他对完美教育的无比坚定的信念中。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他会让你头脑中那些深藏已久的言语一下子迸出来;“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的确,读肖川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
《教育的力量》篇篇都是美文,篇篇都给人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和启迪。在《幸福的意蕴》一文中这样描述:幸福的时候我们总是渴望向关爱我们的人们展示我们的心绪--那澄静、清明、亮丽、鲜活的'心绪。这时,自己感到有一种东西在心中悄然涌动,就像一个容器里盛满了液体,而容器里却有一个物体缓缓得膨胀,这液体便不有自主流溢出来,将幸福向外传播。《幸福的意蕴》揭示:心灵是一份奇特的账本,他只有收入没有支出,因为真诚的奉献是不求回报的,然而他总是会得到丰厚的回报。生活像我们昭示: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同时也振奋了我们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时,也就温暖了我们自己。幸福,不过是一种体验。真正的幸福,使我们对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体验。这便是幸福的意蕴。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写道:“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从他的文字中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说得真是精彩极了,“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呢?肖川博士又好的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他希望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并且阐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消失的力量与教育篇九
在7月中旬的党支部会议上,我们观看了廉政中国系列中《暴风雨中的忏悔》—皮生渎职受贿案警示录片。该片以天津市原市委常委、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原主任皮生为教材,通过皮生在任职期间,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等违纪、违法行为,剖析了犯罪历程,他的沉痛教训引起我们的深思。在过去长达23年的时间里,这位曾位高权重的“老开发”、“创业者”可谓风光无限,在1990年至1992年,皮生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助理期间,曾身兼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土地管理局、房地产管理局、环境保护局4个局的局长是强势一把手。曾为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贡献颇多,但最终也因经济问题,倒在了自己一手铺就的“开发路”上。
看完关于皮生的纪律教育片后,查看了其相关资料,我感到,实在有太多反面教材让我们学习借鉴。我们要吸取教训,引以为鉴,要引起各级领导干部、基层党员的重视,要时刻在工作岗位上筑牢反腐倡廉的防线,时刻敲响廉洁自律的警钟,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犯罪不仅仅影响本人,还会影响到党的威信,造成人民群众对党的不信任。
皮生在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市委,后调到滨海新区工作,主政这经济新区十几年。随着职务的升高,皮生变得独断专行,大权独揽,曾经一人兼任四个局的局长。在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皮生好大喜功,收受外商贿赂,利用手中权力为外商谋利,授意外商为女儿在美国购买房产,同时心存侥幸,以为能够将自己的腐—败事实瞒天过海,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由于违反了党纪国法,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最终判处了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从皮生案件的特点来看,腐—败容易发生于权利的集中点和监督系统的乏力点。皮生曾经为天津滨海新区做出过贡献,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稳步增长,如果皮生没有涉足腐—败,在滨海新区这艘快速航行的大船上,本应该有他的身影,可是他掉队了,成为国家的罪人。看完《暴风雨中的忏悔》,使我再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提高了反腐倡廉的思想认识,也增强了更自觉地贯彻执行有关党纪国法的信心和决心。作为基层党员我们要明白:
公则生明。
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做到光明磊落,只有光明磊落地做人,才能公正无私地做事。唐太宗李世民把老百姓比作水,把封建统治者比作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政者必须顺应民—意,公正严明,统治才能稳定长久。治理国家如此,我们做人也应如此,由于皮生手中权力过于集中、任人唯亲、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最终还是被人民摈弃。《史记》有一篇这样的精彩文字: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意思是,太史公说:《论语》说,“为官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不就确实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消失的力量与教育篇十
有一天,我值班,范毅君妈妈抱着她刚进活动室,还没等她哭,我就抱过她说:“范毅君来了,今天没哭真乖、真棒,真是一个好孩子,老师真高兴,放学时早点来接她。”没想到我这几句话说的范毅君的小眼睛一直看着我,竟没哭,我高兴的'抱着范毅君进教师了。
接连几天我天天等在门口,一见到范毅君就说:“范毅君真听话,真是长大了。”果然他再也不哭了。他的妈妈也高兴地夸我们说:“还是你们老师的办法多,看我们范毅君现在活泼了,也开朗了,话也多了,也不哭了,真是谢谢你们了。
通过此时。我认识到孩子也需要鼓励,期盼表扬,渴望温暖与爱,一句鼓励夸奖的话就能使老师和家长摆脱困境,这说明它的作用与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鼓励!
消失的力量与教育篇十一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在我的案头放了很长时间。总是读读停停。它不像文学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读过这本书的每一段之后,慢慢的咀嚼和回味,却像一味营养丰富的鸡汤滋润心田,回味悠长!
这本书里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他的言行不会随波逐流;他的内心生活不会单调乏味;他的工作不会只停留在教书匠的阶层。
如何使自己变得有思想呢?
学习与思考是让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主要途径。许多名师都如饥似渴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正是这些阅读,丰富了他们的思想,充实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想想自己不算是一个爱学习的老师。给自己找了许多的`借口,要批改作业、要备课、要与家长交流。就是没有时间读书。虽然也是两眼一睁,忙到黑灯。但浑浑噩噩,没有自主思想支配下的主动性。读过更多的好书之后,愈加感到自己的不足。有时会有意无意的把书里的某种方法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如:面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业忘带了,上课搞个小动作;等等。我会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处理问题。或善意的提醒,或用一个期待的眼神,让我的学生明白:他不是老师的敌人,而是老师的朋友。这样不用批评,更不用惩罚,就能把问题解决。这种想法源于《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个建议。这本书中也描述了宽容的力量。有时。我们会为某种小事火冒三丈,正想拍案而起。但是,宽容两个字提醒我:我面对的只是个孩子。有必要发一场火吗?这种想法在脑中一现,就犹如给心中输入了灭火剂。接下来就能理智的处理问题了。
要想使自己变得有思想,还要不断的思考。思考教育的方法怎样更加艺术化。思考教学怎样才能高效。如果把读书看做一个吸收的过程,思考就是咀嚼过滤后消化有营养的东西。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在不断的思考中,发现以往的不足,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育方法。
只有不断的思考,才能把读的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不断的思考,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经过不断地思考,我写的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给我的工作帮助很大。不断坚持写教学后记,能够促使我很好的理解教材内容。更好的服务教学。记下每一个教育故事,过后才会发现它的意义和价值。如:我教的一个学生,她的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她喜欢帮助老师和学生做一些事情。如:每天下课后,她会主动到前面帮我送作业。并把作业整整齐齐的放在我的桌子上。当我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后,对她就多了一些留意。课堂上我会经常关注她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这样,她也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学习也进步了,在同学们面前,也自信了许多。从这个教育实例,我体会到:在工作中,很多时候是感性的对待一件事情。过去后把它记录下来,经过反思,会理性的看待它。也会总结出以后面对这种事情的合理方法。这也算是教学反思的一大好处吧。
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会成为一个受到学生欢迎的老师!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
消失的力量与教育篇十二
闲暇之余,拜读了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像是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写道:“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的对自己实践的回顾与审思——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自我反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
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诱惑,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
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消失的力量与教育篇十三
看了一篇题为《教师是教育创新最大的阻碍力量》的文章,顺手转发到朋友圈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老师的回复都觉得这个人说话以偏概全,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这个群体的责任和担当;教师外的群体都觉得我转发这样的文章,真是大胆。
对我个人而言,很不喜欢这样贴标签的方式,把教师这个群体归结于阻碍教育创新的最大力量,我也觉得非常不妥。但是转念一想,作为教师,或者说,教师要表达的教育观念应该引领时代,而不是紧跟在时代之后。我希望自己不要成为创新的阻力,所以发文自勉。
上世纪30年代,电影在中国开始涌现,可是整个电影界的形势复杂,很多人都主张,不要去蹚这潭浑水,以免控制不了局面。xxx沉思良久,决定派夏衍等文化人进军影坛,接着《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一系列的优秀电影一扫武侠神怪、鸳鸯蝴蝶的窠臼,点亮了民族心灵的灯塔。
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的思想文化、新的领域,老师到底是应该挺身入局还是裹足不前?是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这好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既然无法回避,那我们就坦然面对。教师,是教育最大的变量。在这个社会环境没有办法左右的时候,改变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周围的人,给周围一丝微微的光,可能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在我决定做小学教师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巴蜀小学的`建校宣言:
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接了当地说,不会有。
假使你只有空间观念,那么,教育有可以成功的一天。
假使你在空间观念里承加了时间观念,那么,教育永不会成功。时代潮流在不停地前进,教育怎能停留在时代的后面?文化思想在不停地扩展,教育怎能停留在文化的后面?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时日中,他决没有止境。(文章很长,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
如果有这样的反思力量,我们何愁自己不进步,教育不进步呢?最后也用《宣言》的话语来结束这篇文章:我们决以最大的努力,期获最大的效果。敬请各界人士给我们最大的助力。
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成为教育创新最大的推动力!
消失的力量与教育篇十四
在培训班上,大家观看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教学片《力量》。短短的100分钟里,影片运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亲历者采访讲述,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部依靠群众打天下教育片,此教育片折射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坚实不可撼动的群众基础,反映了我党一心为人民利益奋斗的优良历史。
转载自 coocO.nET.cn
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被沂蒙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淳朴情怀所打动,几乎是泪流满面地看完的,被一个个母亲用行动支持革命所感动,是啊,没有沂蒙老乡们送郎参军、献子入伍、救护伤员、传递情报、缝军衣、做军鞋、抚养革命后代,八路军将士,如何能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勇往直前,打败装备精良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百万独轮车支前大军,就像历史的车轮,以不可遏制的力量创就了奇迹般的历史。群众是伟大的,我默默地对自己说,作为一名党员一定要紧密联系群众。
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可以清楚地看到,谁关心群众的呼声,依靠群众的力量,谁就能取得辉煌的胜利。当时,人民群众为何死心塌地为八路军运粮帮助八路军,就是因为他们心里有一个信仰,共产党能让穷人当家作主。这个信仰就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共产党也正是有了群众这块坚韧的基石才有了中国这美好的今天。如果不把人民群众看作衣食父母,违背人民的意愿,就一定会被历史淘汰。
《力量》一片,也让我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稍有感慨,古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欲成大事,必先赢得民心。中国革命的胜利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同样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这是恒古不变的革命真理和中国共产党员孜孜不倦的实践基础与追求。也是我们观看教育片《力量》,深刻学习和领会群众路线的原因和最终目的。
消失的力量与教育篇十五
纪录片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一段段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不断在脑海中回荡。在当事人饱含泪水的述说中,我的眼泪也随着不断的流,仿佛跨越了半个世纪,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去抚慰那些埋骨在英雄沂蒙的忠魂。
“八百里沂蒙,山连山,水接水,这里是中国的红色根据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片热土上,发生过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涌现出多少可歌可泣的英名。……”伴随着美丽动人的《沂蒙小调》和慷慨激昂的解说,沂蒙山中的这段艰苦岁月和这些感人故事又仿佛重新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对于人民群众,我们永远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与群众保持同甘苦共患难,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的党才会像马克思所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力量》这部纪录片运用真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和亲历者叙述的方式,讲述了沂蒙山区人民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讲述了历史革命中人民与党的血肉之情。
纪录片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一段段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在当事人饱含泪水的述说中,感动的我热泪盈眶。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我们党的军队,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却战胜了军事力量极为强大的日本侵略者,战胜了装备精良、拥有飞机大炮加牛肉罐头的国民党军队。靠的是什么?靠的不是过硬的军事技术,不是先进的军事设备,靠的是军民之间打不断的血肉情。特别是解放战争,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退出来的、是人民群众用小米喂出来的、是人民群众用担架抬出来的!靠的`是人民群众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精神!正如《力量》中罗东进同志说的,我党不是用60万军队打败了国名党80万军队,而是我党还有百万的人民在支援着我们。
回顾历史,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认清现实。
《力量》带给人的不仅仅只是感动,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我们要缅怀先烈,追思英雄,“以史为镜”。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纵观共产党成立之初到共和国的建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坚持了群众路线,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