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优秀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范文(19篇)

优秀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24 08:23:20
优秀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范文(19篇)
时间:2024-01-24 08:23:20     小编:雨中梧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不同人对总结的理解和呈现方式各不相同,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总结范文。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一

当今,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都要日益增强的创新人才。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才”两方面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而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也直接关系着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说:“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有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是21世纪的呼唤,也是创新人才的通行证。而在小学生中,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是过敏倾向、自责倾向及学习焦虑等。所以,医“心”、育“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班主任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

一、创设“互爱”的班级人际关系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活动,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行为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激发,其活动过程受环境条件所制约,而活动由反作用于环境,改造着环境条件。”而教育专家也认为,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影响较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及社区教育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时间最多的应该是班集体。只要班级人际关系融洽,就易形成民主、和谐、上进的情感气氛,就有利于学生间、师生间的思想、情绪、情趣、情操等的相互感应,并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此,我着手抓了如下两个方面: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班主任是否关心和热爱学生,主要受其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这样,师生之间就要多接触。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和爱护他,在不断地接触过程中,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班级稳固向前发展。

2.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同学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沟通,是非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心灵的默契。对此,我教育学生要倾注对同学全心的爱,对待同学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对同学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同学,并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锻炼,并体验情感。

学生在活动中的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的。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因此,为培养班集体坚强的意志品质,就必须把他们放在活动中去锻炼。困难和挫折好像是学生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条条拦路河,作为班主任不应该背着学生涉水而过,而应该设法提供舟楫,让他们自己走过去。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首先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保持沉着,面对现实,坚定信心,然后采取对策,排除障碍,毫不动摇的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记得在今年的校运动会上,全班同学齐心协力,赛场上的运动员奋力拼搏,校道上的啦啦队热情加油,可总分排名竟是年级的尾巴,听到这个消息,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沮丧着脸。看到这种情景,我既高兴,又为他们感到难过,高兴的是说明每个同学都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对此,我首先让全班同学找出这次失利的原因,然后商量对策,最后对他们说,只要尽力了就行了,今后继续努力。这时,全班同学又露出了充满希望的笑容。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障碍及行为障碍等,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

在班上,我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心连心、心里话、小小心理辅导员等活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心理角度去寻找“打开心灵锁”的钥匙。作为班主任,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来了解并疏导学生:

一是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考察,即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掌握学生的情况。例如:有的学生由于某种疾病上课精力不足,作为班主任应该观察到,及时地给予关心、体贴,并组织班集体帮助他,鼓励他多参加文体活动,注意锻炼身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作为班主任,只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就能及时给学生进行疏导。

二是谈话法。通过亲自与学生交谈,获得学生信息,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跟学生的谈话方式有多种,根据需要可找学生个别谈心,也可找班干或小组漫谈,还可对全班进行专题谈话。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谈话的态度,还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例如有一次,班上有两个女孩因一点小事而互相争吵谁也不理谁。这时,我并没有马上对两个孩子讲一番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理解体谅的道理,而是先让一个说完自己的理由,然后让他们面对面地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时候,两个孩子的声音越来越低,表情也越来越不好意思。最后两个孩子都对我说:“老师,我们俩都有错,现在我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这样一来,这两个孩子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三是上好心理健康辅导的班会课。实践证明,针对班集体中近期出现的一些现象,利用班会课来医“心”、育“心”的效果非常显著。在上课时,我首先做到目标明确,围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发展健全人格的总目标,确立了一系列的子目标,如: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业的提高。其次做到内容具体,有针对性,围绕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设计一系列的课题,例如:怎样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如何正确地面对父母的责备等等。再次,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适应性、有效性,我常常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育内容的需要恰当的运用讨论法、认知法、活动操作法、表演和角色扮演法以及行为训练法。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正确地认识自我表,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班主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使学生通过了解自我的动机,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二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许多知识并不是家长和老师给的,而是他们自身探索得到的。如果我们教师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留给他们一些学习空间和自由,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找规律,那就一定会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定理时,我让全班同学各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作出它们的对角线,然后量出被分成的四条线段的长,找到其中相等的线段,使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最后引导学生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突破传统讲授法的局限,充分留给了学生自主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数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1、激活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新人才都有一种追求普遍规律、乐于探索、爱好创新的欲望和需求。但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创新兴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如通过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3、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

求知识的方法。同时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四、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观念、创新个性、创新技能。

第一,数学创新观念较之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更趋于稳定、持久。它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就会稳定、持久地影响创造者自身,是一种稳定的、积极的创新心理倾向,它使数学创新内化为创造者的一种需要,形成惯性,形成自然。可以说,数学创新观念的确立,标志着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但数学创新观念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是在数学教育的影响下,长期积累,长期渗透,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

第二,创设主动参与的环境。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得到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实现这一点,老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量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显得由为重要,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历史”学科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责无旁贷。

要培养学生历史阅读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应该说,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也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中,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

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同时,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第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教师在向学生讲到“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一理论时,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界普便存在的错误观念,即五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固定性,并以此为靶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

第四,打破对“权威”的信仰。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学习辅导材料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总要受到时代或个人认识的局限。因此,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物。“当仁,不让于师”,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例如找出历史教材中的的缺陷或错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材存在缺陷和错误是众所周知的,即使是新版教材,由于教材编制体制及编者知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也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并指出其错误所在,体现了学生的历史考据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教师的话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见”,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能力及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不要回避和掩盖,而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甚至争论解决问题。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四

福建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态度,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的神圣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科技教育乃是学校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呢?其实,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必须努力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1瞄准时机,激发探究意识。

新课标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小学生对事物特别敏感,想象力极其丰富,科技活动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瞄准时机,正确地引导他们,尽量让他们不走弯路,不能让他们的探究结果惨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才会对探究有信心,才能相信自己有研究才能。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后,教师就要瞄准时机,引导学生研究“乌鸦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好多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激发,有的说可以用石头把瓶子砸破,有的说可以在瓶子旁边地上啄个小洞再推倒瓶子,有的说可以用吸管伸进瓶子……老师在学生发表创新方案时,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耐心听取他们的看法,顺着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补充。既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2注重激励,形成创造意识。

科技活动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激发创造意识。教师应着力强调只有学好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创造出新作品。在指导科技活动时,教师要注重激励各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承担较有难度的任务,学习差的学生承担比较容易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当成绩差的学生有能力时,就必须让他担任主角,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乐于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

我们还可以利用“学习园地”、“信息栏”、“展示台”等,表彰优秀同学,展示优秀科技作品,不断激励他们努力创造。学校还应该经常举行小制作、小发明、小科技论文等优秀作品的评比,促使学生的创造火花不断得以点燃,形成良好的创造意识。

3优化组合,培养合作意识。

教师在组织学生科技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群体协作能力、交际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好多的科技活动个体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作品,教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了群体合作的机会。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优化组合、合理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在活动中老师要教指导他们合作的方法,并对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等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不断增强小组合作的效率。

4倡导榜样,萌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否则就不能起到正确引领作用,学生的创新种子就无力发芽。“事事多思考,处处有创新”,教师要从小处着手,引导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做起,在教具上进行创新,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老师的创新中,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制作一些各种形状和色彩的生字卡片、带悦耳音乐和动画的课件、自作奇特的教具等。这些辅助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而且会让学生觉得特别新鲜有趣,就会萌生出一个个创新的念头。

5潜移默化,树立科学意识。

教师是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科学意识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人格魅力,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在与学生长期合作中,要让学生觉得值得信赖和敬佩。教师的科学意识、科学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创新的精神,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科学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根据教育的发展规律,践行新课改理念,点燃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树立科学意识;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创造,促进学生科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只要我们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意识,树立科学态度,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创造发明,就能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我国科技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大众。科学教育》〔j〕。2010年第4期。

[2]李京华,培养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江西教育》〔j〕。2000年02期。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五

一个人成材的因素不外乎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智力因素,另一个是非智力因素。所谓智力因素就是智力或智商,指在人的认知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各种感觉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等多方面。除此之外则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方面,即智力以外的非智力因素。其他如自信心、责任感、独立性、认真心、好胜心、细致心、自制力、坚持性等皆属于其范围之内。对于一个人的成材,智力是必备的条件,先决条件,而非智力因素则成为补充条件。素质教育倡导教师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过去一些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而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发展后劲不足。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全社会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从小抓起。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随意性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前、小学低年级教师应高度重视,抓住时机正确引导。

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以培养其情感。教师要关心、理解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信任和期望,这才能触及他们的心弦,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把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是积极创设各种良好的活动环境,以激发其动机,诱导其兴趣。班集体和学校的各种活动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所以学校要有良好的学风、校风。班级要有良好的班风和民主、和谐、平等、融洽的氛围,要经常组织各种有趣的课外活动和竞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闪光点”及其身上出现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

四是不断调整对学生的期望值,以锻炼其顽强的'意志。意志就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也即学生为之努力实现的某种目的。只有恰到好处,可望而又可即的目标才能培养其意志。

五是与发展智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形成坚强的性格,树立其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当学生对学习或其他方面有了一定的兴趣,并产生某种动机后,这时他的智力活动便充分开展起来了。同时非智力因素也积极参与,使其坚持到底,取得成功。性格与智力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彼此关联的现象。

六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受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制约。首先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真、善、美是社会的主流,但社会仍存在着假,丑、恶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不能也不可能超越社会上假、丑、恶现象的污染,污秽、庸俗东西的侵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了解掌握纷杂的社会现象,弄清时弊,及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处理复杂的社会时弊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其次,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而每个家庭中各成员的文化素质,思想认识,行为规则,家庭的经济条件诸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手段各不相同,导致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的稳定程度也各不相同。面对非智力因素不良者,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及时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认识,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只有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校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工作既可防微杜渐,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综观前因,如能重视培养每一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则无后进生、学困生可言。否则,一个智力水平很高的学生,终不能成大器,那也只能成为小器。

综合科目的设立,既是对中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与支持,同时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综合科目要求,更加有效地组织好本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就成为思想政治课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转变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文科综合是在原有政治、历史学科的基础上,增考地理科目,并将三学科合为一份综合试卷。所谓综合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的综合能力测试,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由以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虽然前几年高考综合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试题占一定比重,但从长远来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深入,逐步加大。为此要求我们从长远出发,切实树立从学科能力培养向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的新观念,在吸取原有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从宏观上看,理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三大板块结构,以必修课为基础,选修课、课外活动为补充,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微观上看,首先,高起点、高要求地抓好高中各年级的政治课教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教学双向细目表,以知识为目、能力为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注重学科内部的综合,初步达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其次,开设《新闻联播》、专题讲座、自愿选修课、阅览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政治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渗透点、交叉点、结合点;再次,高一、二年级与学校政教处、团委配合,以学校德育基地为主阵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及专题性研究等活动,撰写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实践能力。

二、夯实基础,构建综合体系:

综合能力测试 ,着眼于综合:通过学科内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00年高考“首先是学科内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综合。这就给我们一个信息,一个启迪,教学中必须以学科综合作为基础和重点,跨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

其次是学科内跨体系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三个年级教材结构体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角度去说明同一个问题。实际上,这种综合在近几年高考中已有体现,且所占份量逐渐增大,题型也不断升级。

再次是跨学科的综合。这是在学科基础知识及学科综合的基础上,跨政、史、地三学科的综合。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综合的难点。其特点是:综合力度大,解题角度指向性不十分明显,解题突出全面性、整体性。 “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该题答案具体要涉及到哪些知识,学生把握上有相当大的难度。当然,高考毕竟是大众化考试方式,综合难度肯定会低于保送生试题。为此,我们三学科教师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作为政治教师,平时我们多以时政“热点”为背景,侧重政治学科、辐射史地知识编制习题,加强训练和接触,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的能力。教师经常性地通过对此类试题的设计和训练,使各学科在知识背景、教学内容、思维方法、学习能力操作技能等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和相互贯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跨学科知识“触类旁通”之意境。

三、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3 x模式以其基础性、能力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强力冲击波,全方位介入中学教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方式本身,而在于对中学素质教育推动和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总之,探索3 x模式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旨在促进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半年多的尝试和探索,我校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生机:基本上形成了主体、创新、发展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初步构建了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善好奇、会学习、重过程、能探索的良好思维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六

创新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高科技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而人才来源教育。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即教材的现象。每一节课都有指定的教学内容,但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也忽略同一年龄层次上,学生的知识差异性。这样的教学,造成好的学生有的不学就懂,后进生学了也不懂,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作了些调整或补充,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达到灵活驾驶教材的地步。再看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有时也会组织四人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但课堂气氛严肃、沉闷,违背学生的意愿,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无形中拉开了教师与学生距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思想都是教师的“克隆”。培养出的学生其知识水平最高也只能赶上教师而已。面对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学内容应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根据不同层次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尽量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学形式开放民主化,尽量以学生的意愿为准则开展教学。我们假设,如果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民主化的教学形式作用于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将会更大的提高,我们可以培养出“比教师聪明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未来时代的需要,在教学改革中跨出了一大步。一、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1、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量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以实际生活事例为例题,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做到学生知识实际水平的提高为主,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辅。让学生清楚明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教材进行改革。教材的改革应从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两方面来进行。在教材的编排上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单一性又要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在编排教材时新授知识教学后,应该编排一些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知识体系中去的练习题。此外,在编排教材时应有意识地编排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把新授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明白教学内容来自于生活实际,学好新知识又能为生活服务。2、教学形式以开放、民主为主,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是教师提问题,学生集体协作解决;可以是学生提问题,学生解决;也可以采用学生授课等形式。其中学生之间的讨论,主要以自由组合为主,课堂上可以随意走动。我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体现以人为主的教学理念,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又是不同,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能局限于一、两种方法,应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允许一道题目有多种解题的方法,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哪一种方法较为简便。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明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又可以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二、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1、严与爱的统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待学生要严格要求,由于数学活动课是由几个班的学生组合起来的,如果没有具体的措施,具体规章制度,势必会造成乱,难以控制纪律,所以接到班的第一件事是要训练学生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2、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课堂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讨论:如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离开座位讨论,也可以为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我经常参加学生的讨论,有时也会发表一点意见,学生可以对我的意见进行反驳,有时甚至作出否定的结论。真正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上我与学生的关系是同学关系,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只是在控制纪律,组织教学时才是师生关系。课外,我们更像是朋友关系,我也充分利用这一点,要求学生向我提意见,一个学期下来,总会收到许多学生的意见书,有向我提喜欢什么教法,不喜欢什么教法的,有希望增加练习难度的,也有向我提出新的教学方法的,有说我好的,也有说我不好的,总之各种各样的意见都有。我把这些意见进行分类,然后在课堂上或课外进行反馈。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教学环节,更主要的是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二)、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课堂教学中现已退居二线,已经有学生讲课,由学生组织讨论,问题由学生提出,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2、讲解一节课还不如给学生10分钟,像这样的场面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一个学生讲解完一道题目之后,下面的学生站起来说他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有时一个问题会出现五、六种解法,而且一种比一种简单,因此也就出现了好多以学生命名的方法。有时一个问题会出现几种答案,但正确的只有一个,我一般的方法是让学生来讲解解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时下面的学生会及时提出错的地方,也有的学生自己讲着讲着发现了错的原因,这样一个问题不用你老师说一句话,学生就可以完全解决了,而且,把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充分地暴露出来。3、师生关系互换,教学事半功倍。在课堂上,师生关系可以互换,让学生充当老师讲解题目,教师坐到学生座位上去,听学生分析讲解,有时也会向讲解的学生提几个问题,在重点或难点的地方故意多提几个为什么?这样既突出重点,也解决了难点,更主要的是训练了讲解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大智若愚”也何尝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不一定要聪明,关键是怎样让学生聪明,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我有时也得装一下笨,表现出教师不是什么都会的,不必迷信教师,激发学生与教师争高下。比如遇到难题,我会跟学生讲:“这道题老师一时也想不出来,我们比一比,看谁先想出,”或者,在讲解难题的时候,故意在重要的地方讲不清楚了,让学生来指正你的说法。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我觉得教育人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此,学生比老师聪明。5、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刚接到班时,主要是要训练学生会讲、会分析题目,虽然刚开始口齿不清,逻辑性差,也有可能会前后矛盾,但久而久之,他们都喜欢表现自己了,讲课的学生不仅锻炼了胆量,而且训练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听的学生说,因为学生讲的比老师的通俗易懂,容易掌握,也就喜欢听了。现在班里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平时讲得多的学生,进步最快。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七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性的知识和科技正在迅速更新,教育必须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跟得上时代,才能推动社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思想和心理,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地提高,特别是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这样就容易在任何时候实现自我更新。而创造才能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最重要特征。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教师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下面谈谈本人在生物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生物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2、融入新的教学内容

1

融入新的教学内容,也就是对教材的重新处理,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但随着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教材中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作适当变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知识,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可以增加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可以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

3、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析。此外,还可采用“发展问题教学法”和“多角度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展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要求学生对所解出的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并编出发展题,师生共同解答。例如,学生解答了有丝分-裂问题后,可变化为减数分-裂题,解答了减数分-裂问题后,再变化为遗传规律题。所谓“多角度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例如、针对“如何使农作物增产”这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矿质营养、遗传以及生态的角度去分析解答。

4、借鉴新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要经常设计并制作好生物cai课件,引导学生更广泛深入地认识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拓阔学生视野和想象的空间。同时,要注意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方便操作和教学过程中的人机交互等方面。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还要注重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5、建立新的评价标准

性评价转变。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等。在评价方法上,要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在评价功能上,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向注重激发学生的团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八

1、认读能力。认读不是孤立的读出字音,它也伴随着初步的理解。认读时,必须要逐字逐句的读,朗读要读准字音,默读要看清楚每个字每个词。

2、理解能力。它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成分。较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指能顺利的读,而且能较充分地,正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学生往往偏重对阅读材料表面含义的理解,而忽视阅读的真正目的。因此,要教学生逐步获得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阅读能力。

3、感受能力。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简单地说:我喜欢这篇课文或者我讨厌这本书。这些情感的流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童心”。学生常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当他读到有关小主人公说的或做的事时,只要他能够理解或认为反映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就会读的十分起劲,甚至读上数遍,完全被书中的人和事吸引住了。这时就与书中主人公的感情沟通了。所以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把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4、记诵能力。记诵贯穿在朗读,默读和背诵过程中。在朗读和默读时,也有记忆活动参与,通过熟读,达到背诵。背诵能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背诵也是积累知识的重要方法。

总之,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应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重视阅读效果,给予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每个语文教师都在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没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试试:

一  筛选有效信息

现代信息社会对语文教学及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从大量的材料中迅速筛选和提炼出有效信息或利用有效信息去获取新的信息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之一。材料的有效信息或问藏在文章内或包含在词句里、或分在语段中。因此,学生要根据现象抓本质。根据事实找理由,根据结论找依据,以此辨认信息,剪辑组合,筛选提炼。

二  开发文章主旨

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一般是从文章的核心内容、意旨、主题思想的归纳方面来考察的。这就要求学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整体把握,归纳提高。挖掘文章主旨可以从文题入手,有些文章的题目就已经概括出中心,也可以从开头入手,开篇点题的文章也很多,还可以从结尾入手,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三  理清文章思想

所谓“提纲挈领”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主要应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写作思想两个方面进行。学生必须弄清楚文章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怎样照应的?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只有弄懂了文章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才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也才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四  把握文章的观点

在阅读时,要求学生把握住文章的观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观点。如议论主要是让人有所懂,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说明文则主要是让人有所知,阐明事理,明事物讲科学,求严谨。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紧扣文章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以便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弄清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五  赏析写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是新课表中规定的能力培训点之一。因此,在学生读懂文章之后,还要让他们从精美语言的锤炼,表现手法的赏析,表达技能的领悟,表达效果的审视等多方面去研究文章,一遍系统的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多层面地提高赏析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九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则必须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一种学会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去解决问题的简便易行的好办法。如果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动机,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想到要求新求异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而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是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素材,鼓励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勇于探索解难质疑的途径、方法,在教学理念中强化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我在指导学生分析理解乌鸦喝到水的办法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你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呢?这样做,更能充分利用教材内所蕴含的素材,拓展和激活教材从而诱发了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心理愿望与态度,它决定了人民的创新意念和倾向,是创新能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创新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敢于创造、勇于创新,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教师本身要有创新意识,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真正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以生存。更重要的是,“环境”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源地,教师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操作。

启迪?“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些内容的解答,使学生体会到了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怎样写状物文章的,还使学生受到了相应的启示,学会了观察,引发了学生的联想,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学科具有发展思维的特殊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挥学科大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 积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是的',又问题,才有思维。只有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提问,敢于提问并善于提问,勇于向困难挑战,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的时候,我抓住课题,激起了学生的质问:“看到这个标题,我们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马上有同学提出:“是谁和时间赛跑?”“赛跑的结果怎样?”“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这些问题唤起了学生阅读的欲望,使学生带着疑问和思考去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的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训练。

创造性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我在教学《凡卡》一课时,学生知道了九岁的凡卡在圣诞节之夜给爷爷写信,诉说自己当学徒的悲惨遭遇,当他满怀希望地把这封信寄出去的时候,封面上写着“乡下爷爷收”。那么,到底在乡下的爷爷能不能收到这封信呢?我让学生大胆想象、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爷爷能收到”;有的说:“爷爷收不到,凡卡每天都怀着甜蜜的希望等爷爷来接他,可是总见不到他的影子,最后被冻死了”;还有的说:“信封上的地址和收信人的姓名没写清楚,又没有贴邮票,爷爷根本收不到。这只是凡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已。”由此可见,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美好的。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长此以往,不仅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十

21世纪,谁能勇于创新、坚持创新,谁就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全面培养人才和实现人才全面发展之目的。

地理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受到足够的地理知识教育和相应的地理应用教育。地理应用教育包括从事社会工作所具备的地理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使学生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所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并能对社会产生结构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地理教学过程创新的特点是教学方式具有启发性和多样性;能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和更多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消化性的理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解是对所接受知识的理性认识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在地理教学创新中,由于评价制度的改革,记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才是目标。因此,地理教学创新应该是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规律、原则有深刻性的理解,为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敬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如:课上要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题;用尊重学生的言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赞扬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例如,在讲“环境和环境问题”时,提出下面问题:(1)人类所产生的垃圾最终到哪儿去了?(2)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吗?(3)为什么地球上垃圾并没有堆积成山?(4)哪些污染损害了你的健康和生活?(5)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吗?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新颖”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教师通过与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得出合理的结论。

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演讲辩论、联系时政热点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心理学上说: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美好的人生和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去创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研究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高中学生已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十一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许多高校旅游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导致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不少高校开展旅游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考虑发展因素少,导致学生在道德素质上的缺失。

(二)师资力量不足,知识更新周期长。

旅游专业是新兴专业,尤其在中国发展才20多年,不少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缺乏系统的旅游专业知识,教师队伍总体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少,名师更少。

近年来,虽然有一批旅游院校毕业生充实到高等职教队伍中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动手能力方面仍需提高,且这些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实践经验,而学校很少为年轻教师提供外出实践机会。

再者,教材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慢,与现实、实践严重脱节。

(三)教学模式僵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教学方法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并且存在实践环节与教学内容衔接不紧等问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老师作为主讲,机械地灌输学生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断降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大部分教学只是偏重理论教学,轻视了实践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要求的需要。

(四)重视知识技能培养,轻视职业道德教育。

长期以来,旅游专业方面的高等院校注重的是传授旅游专业学生知识和技能,即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让学生具备从事旅游行业所需要的基本服务技巧和管理能力。

而几乎没有学校设置与旅游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无形之中把职业道德教育置于一种或有或无的边缘地位。

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对旅游职业道德内容的理解比较狭隘,职业道德认知比较模糊。

目前旅游行业中出现的旅游专业毕业生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知识技能教育不能取代职业道德教育。

因此,旅游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道德”的做法势必会影响未来旅游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高等院校旅游职业素质教育的培育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现代旅游业在人力资源上总体供不应求,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更是短缺,这就要求高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育上适时调整目标,使得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高校旅游专业在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旅游专业定位的同时,也应突出自身特色,灵活教学,针对目标市场培育目标人才,如为特定的旅游市场制定教学方针,培育其指定的专业人才,可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旅游教育作为应用型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都有一定要求,而我国目前旅游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且普遍偏低,缺少“双师型”人才。

因此,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不仅要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培养,也要注重其实践经验的培养。

学校可定期选送部分优秀新教师到旅游行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规程、服务标准,积累实践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管理人员为实践指导教师,以弥补专业教师从业经验的不足。

来自 cOoco.Net.cn

(三)改革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学校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结合,去粗取精,通过良好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课堂参与积极性。

此外,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服务性专业,在课堂教育之外,学校应积极创造学生的校外实践机会,促使学生真正接触、感知旅游这个行业,让其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具体化、形象化,同时自觉注重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

(四)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

旅游专业学生是旅游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诚信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旅游行业的一些从业人员言行不一、强迫消费、弄虚作假行为严重影响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对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健全旅游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加以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作者:罗杰单位:西南大学。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十二

小学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按着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学生记,最后背诵。按照这种模式教学,只能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古诗教学实践中,把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做了如下尝试。

一、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试读、质疑。读后,学生提出:生字“逾”应读什么音?我就立即引导他们借助字典认识生字。于是,学生采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

为加强学生对“逾”的理解和记忆,又进一步引导:“逾”字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学生借助字典比较与“愉”读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把“逾”放在“江碧鸟逾白”中,又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呢?通过朗读思考,有同学回答出:这句诗的大意是:碧绿的江上飞翔着白色的小鸟。碧绿的江水更加衬托出鸟儿的洁白。肌中“欲”是“将要”?还是“好像”的意思。到底该取哪种意思呢?联系诗句,引导学生讨论后,某生回答:盛开的花儿好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红。“花欲燃”中的“欲”是“好像”的意思。

就这样,通过质疑、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语,深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在《绝句》这首诗里,通过试读、质疑,学生已对待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目的;在反复诵读后,一个学生回答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你是从哪句诗看出的?学生找出“何日是归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的?学生答出:哪一天才是回家的日子啊!在这句诗中,哪一个词更加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呢?学生积极思考,一会儿有一学生答出是“日”,又一学生答出是“年”,是“日”还是“年”呢?引导他们、讨论、比较。一位同学比较后回答说:“日”和“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年”表示时间长久,表明作者归期还很遥远,因此,“年”更加流露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学生再次划出:“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通过朗读、联想,学生沟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风景图,从而使学生懂得正是这些美丽的景色引起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也使学生获得了抓重点词语理解诗意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十三

“创新”是一种能力,即一个人发现问题、吸收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一种思维活动,即智力思维能力的综合反映。“创新”是每一个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就目前农村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来看,普遍存在着方式单一,灵活性较差,对问题的探索能力也相应较低。所以,在农村初中阶段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特别注意引导、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

维,使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首先,尊重、关心学生是创造和谐教学环境的首要条件。教师尊重关心学生,用自己的心与学生的心进行交流,这样会让学生认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地位的。罗杰斯指出:“只要能创造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气氛,就会出现奇迹”。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是一个令人愉快的环境。学生生活在其中,会感到幸福和温暖,心情舒畅。这样,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也更为深刻。

其次,民主、合理的教育态度也是建立融洽、和谐教育环境的重要条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民主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亲密师生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事务时,不能采取简单的讽刺、挖苦学生的态度,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当众让学生下不了台。不然,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在民主合理积极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大胆的质疑设想,是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得到发展。

二、营造“创新思维”的物理教学模式,激励学生的“创新”兴趣

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又如在学习惯性一节前,让学生表演:在一个盛水的杯上放一光滑硬纸板,纸板上放一个鸡蛋,用一木棍迅速打击纸板,发现纸板飞走而鸡蛋却落入水杯里。为什么鸡蛋不随纸板一起飞走。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教会学生质疑

会质疑,是学生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创造的开端,是学习活动的思维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一切科学成就、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的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提不出问题,那么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将会没有任何价值,创造力的发展更是不可能。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帮助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用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大胆质疑,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质疑:

和公式进行类比让学生明确他们都是物质的特性,对公式表达式的理解,不能用纯数学观点理解为成正比和反比的关系,使学生通过比较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确理解概念和公式要抓住本质特征,并使新旧知识系统化。

(2)、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3)、对疑难问题,都要耐心、科学地解释。

四、富于联想,让学生提出深层次的见解

联想是从一个问题的思考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联想是触发创新思维的动因和源泉。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能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就是能理解物理知识并灵活应用,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鼓励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学会独立思考;其次,应从多角度的向学生提出问题;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见解,组织学生讨论。而讨论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组织、有目的的自学活动。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自学活动,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能达到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能使学生在概括、推理、联想、分析等方面得到锻炼,而这些思维能力也正是创造性思维的有效能源。

《如何在物理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十四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装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有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脉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提示的事物的提问,在争辨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发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针对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牲的教学,设置的情境是:“不找市长找市场”,几年前人们就体会到“市长”与“市场”关系的微妙变化,如今,“看不见手”逼得市长也要“过关”。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关非过不可,市场是无情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市场也充满了魔力,把握好市场脉搏,经济就快速发展,当前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即开放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试问:(1)“看不见的手”为什么能逼市长“过关”?(2)“过市场关需要强化三种意识”,反映了市场经济什么特征?为什么要强化这三种意识?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主义、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总计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地,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们,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展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解决问题。例如对美国火星探测器的成功飞行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绝大多数高三学生能从经济上说明,这一事件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具有深远意义;从政治上看,则反映了美国继续维持其世界霸权的政策;折哲学的角度看,再次证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类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总之,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十五

在迅速发展的我国教育事业中,素质教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所谓学生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开发其身心潜能;二是以社会环境为条件,将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身心素质。 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强,因此,加强小学期间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谈谈对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育学生不偏科

懒于思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差异”是造成孩子严重偏科的主因;加上多次考试成绩差,久而久之就对这个科目产生了恐惧心理和排斥心理,使得孩子最终放弃了努力,更提不起丝毫的兴趣。正因如此,对于偏科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积极指导,帮助矫治。首先,我们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想学乐学;其次,提高学生的智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让他擅学;最后,传授适合他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会学。

二、活用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资料的能力;还受到古诗词内容的熏陶,添补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空缺。

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课外知识搜集的渠道,尤其在比较贫困的农村,受家庭,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孩子们不可能到网上、大书店搜集有关资料。为了使学生的知识不能落伍,教师要采用通过让听家长帮助口述一些知识、故事;从课外书籍中寻找或从图书馆中去查找;最后由教师在网上搜集一些有益知识来告诉学生,这样有些知识虽然赶不上新时代的一些潮流,但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渠道可以拓宽。这样孩子们上语文课都是在轻松、愉快中度过的,因为每节课不是让学生去死记一些知识,背死书,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他们充分自主学习,讨论的机会,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集体的共同交流中得到解决。

另外,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提倡多读一些童话,寓言故事,记日记,让学生在读写中感受人的善恶、祖国家乡的美丽、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

三、重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是一座桥,它连通了学生理论知识和社会生活;综合实践课程是一块土壤,它让你自己选择一颗种子,以自己的方式播种,以自己的方法孕育他们成长。

操作的设计,专门开设学科活动课,专设课外活动小组,开设特长课程以及走向社会的大型活动课程以使学生获得更加综合的、宽泛的和创新性的知识。

四、加强劳动教育

目前,小学生的自主劳动能力,跟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还不相适应,独生子女尤为突出。因此,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劳动实践的指导,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准备必要的心理条件、生活知识和能力的条件。教师要根据每个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安排值日。在开始时,可由教师手把手亲自教;逐步让学生们自己打扫,教师指点,这样孩子们不仅完全学会如何干的快,干的好,还会主动去帮助别的干的慢的小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五、个性化的作业。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状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如:“本周我当家”、 “我为学校规划未来”,还有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知识卡片、剪纸和手工艺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而且改变了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了教与学两方面的变化。

总之,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参与国际竞争的、有独立人格的、有创造性的开拓性的人才。相信,在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国民综合素质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用我们的努力让全世界知道中华民族是世界最伟大的民族!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这就要求班主任自己首先要在自身学科内推进课程改革,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另外还要注重与其他学科老师的沟通,做到行动一致,尽量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会正确关爱,营造温馨班级。对于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做到因材而管,既关注品学兼优的学生,又关心中等学生,更要重视那种学习落后、思想不上进的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班主任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关心,让学生懂得去关心班集体,关心自己,关心同学,知道互相帮助与互相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氛围,通过民主方式选出一批同学们信任的班干部,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通过班干部达到学生自治管理,鼓励班级全体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最终达到班主任与学生形成“视界融合”,全班学生与班集体形成班级合力。

丰富班级的文体生活,以学校的运动会、学生义卖等各项比赛为平台,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发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使得场上有选手,场下有助威的号角手。从而促进学生的各项素质的整体提高。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十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决定》的颁布实施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是值得我们高校体育教师关注的一个课题。要改变这种可怕的局面,增强同学们的体质,必须从以下儿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用体育减少文明病的发生,缓解和消除身心的疲惫,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高校体育应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2]。

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不总是从意识到需要才开始产生”,而往往是由于某些体育活动的项目和内容“在情绪上的吸引力而自发地、无意识地产生出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非常注意这一点,教材的不定性给了教师和学生发挥的空间,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本身的身体状况来选择学生兴趣高,并且是通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目的的项目,这样教材本身就给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指导学生收集和综合信息,使信息多媒体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学生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的兴趣比较浓,乐于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恰恰会满足他们的这种兴趣,并且适应他们理性思维不强、学习持久力弱等特点。由于多媒体教学学生面对的是神奇的.世界,教学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是一种立体教学方法,大大地加强了知识的直观性。在不断变化的图像中学生产生了新鲜感,从而诱导学生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启发其积极开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全面身体素质,对于提高他们的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现行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以全面锻炼身体为原则,以青少年生理特点为依据而制定的,而且也是对青少年身体全面发展的最低要求,所以,对刚入学的大学生应先按《标准》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训练[3]。只有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其机体才能表现出更大的活动能力,并能在体育活动中更好地发展其运动技能。

高校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健身观为重点,适时地通过有计划的体育教学过程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及健身方法,我们应该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学会一种或两种以上能够常年坚持而且行之有效的体育技能或锻炼方法,使之养成良好的健身习馈与终身坚持锻炼的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要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并掌握自我选项和自我锻炼的道理与方法,培养健全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美国学者布切尔也指出:体育课程应基于参加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上,促进终身体育。学校对人的培养应着眼于现在,放眼于未来[4]。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他强调个人应培养终身继续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促进个人发展的过程。终身学习思想的确立,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上,将传统的“一次性学习”观念转变为“终身学习”思想,无疑是将更加适应世界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发展趋势。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的实施者,是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关键。体育教师经常和学生进行直接交往,他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而探刻的。体育教师的政治素责和业务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工作质量和效果,而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5]。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伙伴者、情景设计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彼此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7]。教师要转变观念,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营造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与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同时,要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评价反馈教学效果,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8]。教师在教育方式上,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以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核心,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

首先,学校领导的办学指导思想、行政决策等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屏,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校风、体育传统与风气的营建,因此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体育。其次,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锻炼习惯,光停留在思想教育和一般号召上是很难奏效的,必须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可操作的制度保证。最后,确保学校体育经费的投人,改善学校体育的物质条件,为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提供物质环境。

1、如果你是一个女生的话,不会打篮球踢足球怎么办,可以练习跑步,跑步跑一两天没什么了不起,关键是每天都坚持运动,除了能锻炼你的毅力之外,还能瘦身等。

2、如果你喜欢打篮球,千万不要因为懒等借口而放弃了这项最热门的运动,当然只要有运动的话,都是可以锻炼到你的身体的。

3、不要熬夜、喝酒或者抽烟,这样对身体影响很不好,而且容易引起其他病,身体是本钱,不要因为一时的愉快而生病。

4、可以尝试到郊外或者野外攀岩、郊游,背上个包包行走四处,除了可以增长你的见识,还能够锻炼到你的身体和耐力。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十七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崇尚创新已成为奔腾全球的滚滚潮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因此,国务院把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过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作为基础教育振兴的奋斗目标。国家教育部提出要实施以培养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如何融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和粗浅认识。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热情

当前部分学生对历史课厌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学习热情,无求知欲望。求知欲是一种积极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要求,是强大的动力源,被科学家誉为“人类的第一美德”。也可以说是良好学习的第一心理品质,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在历史学习中积极思考,不断激发自己学习热情,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创造一些问题情境或主动提出系列有趣生动的问题,发展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感,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勤动脑筋的习惯。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巩固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热情。例如教学中讲四大发明时,我这样来引导学生: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在古代,我国的科技成就有许多位居世界之最,特别是四大发明令我们自豪。但19世纪我们却落后挨打了,西方参考我国火-药-配-方创制成tnt炸药,制成火力威猛的枪炮,不但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城堡,而且打开了清朝的国门;用指南针的原理创造了先进的罗盘针,装备军舰和飞机对外侵略扩张;在中国印刷基础上首创古登堡印刷机,使传教士们得以有大量的宣传品撒向神州大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复杂,归根结底在于我国晚清腐朽、落后的封建政治制度。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注意拓宽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一目时,我首先布置了一则历史谜语:日本投降,猜两-个-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对猜谜,学生都很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则谜语的谜底是“屈原”和“苏武”,为什么呢?抗战反-攻阶段,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苏联百万红军出兵东北。但同时也指出,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民八年的艰苦抗战和全世界人民同仇敌忾对法西斯主义的打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有学习兴趣,而且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开始积极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毫无疑问是有利的。

2、端正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理想抱负

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光依靠教师的刺激、诱发难以持久。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才是驱使学生能够长期勤奋学习,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潜力的力量源泉。这一点,我们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历史科学教育性强的特点,通过历史上大量的史实,特别是中外历史的发展加以对比来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树立远大的志向。比如讲到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时,可先由学生归纳,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归根结底在于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窒息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导致科技落后、经济停滞、国力衰败。讲到美国霸权政策时,联系沙漠风暴行动、北约轰炸南联盟指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靠的是国家综合实力,美国在全球推行扩张主义、强权主义就是依靠其无与伦比的国力。国力要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大力培养人才,特别是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知识点,如我国的四大发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三次工业革命等。教师如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并立足于时代具体分析、科学讲解,就能适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发动学生搜集素材,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十八

浅议小学生语文自学习惯的培养。

甘肃陇南康县贾安小学(746507)。

“终身学习”已成为世界发展之势。作为农村小学的学生,本身在学校所获得知识就有限,加上社会知识的贫乏、家庭教育的空白,想靠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因此,我们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只是“授之以鱼”,更应该“授之以渔”。按照国家素质教育大纲要求,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为学生走上“终身学习”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至高境界。针对小学生年龄小、见识少、能力低的特点,离开了我们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是很难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去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

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习惯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授以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及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自学习惯三方面入手,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好语文的重要性:它是今后学生文科甚至理科学习的基础。有了扎实的语文功底,以后才能有在学校出类拔萃,事业有成的机会。其次要使学生明白“先苦后甜”的道理。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辛而枯燥的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在开学初,我让学生制定除老师安排以外的学习计划,按自己的需求,自主安排学习内容,让他们有了明显可以量化的学习目标。

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自我检查、反思,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获得自主学习的快乐,效果显著。然后在班上通过平时表现和阶段性测试,对优异者以“贴小红旗”的方式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学困生向优生学习,形成结对学习的良好氛围。最后对学生语文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我都及时发现、适时表扬,让学生在自己的闪光点中激发学习兴趣。

2授以有效的学习方法。

2.1课前有效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的课前预习。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务必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考,对难懂的'字词句段及时划出,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要求学生及时借助工具书、参考书,对查出的字词结合文章活学活用来读通读懂课文。然后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段、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在草稿本上进行逐一批注。这样有利在老师的讲授中自我检查,从而查漏补缺,加深理解。

2.2上课时,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针对问题的难易,让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回答,并及时对预习效果进行点评,在激励中让预习习惯得到有效保持。

2.3课后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语文的学习重在理解,而学生理解的对错、深浅,必须通过作业来检验。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极为重要,教师要和其他学生一起进行监督、检查。严惩抄袭、杜绝抄袭,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如在作文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打草稿再自己修改后请作文写好的同学修改,最后交上来的正式作文质量明显比一笔上账的要好得多。

3让自学习惯成自然。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巩固,学习等于零。”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自学的学习方法,但因种种原因,天长日久就又回到被动学习的老路上去了。我们教师不能只顾传授知识而坐视不管。新课程大纲中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独立完成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我作为六年级的语文任课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培养和巩固学生自学习惯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3.1在上课时,先指名学生读文检查他是否预习读过课文,并及时给予口头点评。然后针对不同学生,根据授课进度提出不同问题进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如生字的读音、部首、结构、形近字、组词等对学困生提问或调板;对近义词、反义词让全班学生举手回答;对重点句子理解、归纳段意、总结中心,让中上游学生回答并互相补充,达到完整为止。当然,对于这些提问必须在杜绝查看参考书的情况下进行。这样才能真正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好坏,不足之处及时得到补充,继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做到持之以恒的提问检查,学生就会把自学习惯视为自然之事。

3.2平时充分利用语文尖子的榜样作用,推选他们为“小老师”。在自己学好的同时,帮助和监督其他同学独立完成作业和背诵课文中的重要内容。教师每天询问“小老师”有关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做好的及时表扬,做得差的严厉批评和教育,督促他养成自学习惯。

3.3对于每次检测的成绩进行综合分析,表扬优异成绩保持者和进步生,并在学习园地的“心愿树”上贴上自制的小红旗,激励后进者,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及时询问和教育退步生,查出问题的根源,让优生和进步生帮扶,教给其有效的自学方法。使学困生在不断改进中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逐步缩小与优生的差距。

总之,我们教师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让它形成习惯,得到长久保持,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信每位学生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才是一辈子的财富。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将受益匪浅。让我们为了孩子,为了达到教育的至高境界而努力奋斗吧!

参考文献。

岳峻峰;浅论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

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培养篇十九

小学创新它不同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它具有“基础性”。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造素质为主,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多年来,小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不能积极地扬弃与创新,使得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拓创新的源头活水,营造创新的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我认为当前应着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米。这种“求异型”教学,并不是离题的、费时的“画蛇添足”之举,而是学生从不同思维侧面加深了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语文教学中,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势,或从问题的反面(逆向)思考,大胆求异,推陈出新。

(1)抓住重点语句,启发求异。

教学《跳水》一课,可在指导学生看图学文后想一想:“除了逼迫船长的儿子跳水,还有别的办法脱险吗?”并鼓励学生:“只要你想的办法合理,能脱险就行”。学生另外又想出了四个办法:其一横木的一头一米多。小孩子的两臂伸直也有一米。小孩子只要一伸手就能够到桅杆,再从桅杆上慢慢滑下来;其二他既然能走到横木上拿到帽子,就能抓住横杆,然后在横杆上像攀单杠一样一把一把地回到桅杆;其三从横杆上抓住绳子,再用双腿盘住绳子,斜着慢慢溜到下边的船帆杆上。离甲板越近,事情就越好办。其四甲板上的人迅速解开船帆,用船帆当兜子,让孩子往船帆上跳。以上办法都能使小孩子脱离危险。

(2)有意设置障碍,激发求异。

改为“西南风”,让学生当“小军师”,还用火攻的方法,帮周瑜打赢这一仗。为了帮学生看清两军对垒的情况,我给学生画了一副图。学生根据草图,认真分析两军地势后回答:如把东南风改为“西南风”,周瑜可以把兵力调到兵营的西面。火攻时,一趁风势,二趁水势,能更快地歼灭曹军。老师接着问:假如把东南风改为东北风或西北风呢?有的学生建议:可以派几个精兵到曹营的背后放火烧船。

二、多些允许——营造创新氛围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生活在这也不准,那也不准的训育管教之下,创新必定无从谈起,很难设想他将会作出什么重大的科学贡献。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含义便是允许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手段都应该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心情舒畅,思维就会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为此,教师可向学生宣布课堂上有如下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善允许补充;不明白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时允许自由抢答;操作、拼图时允许下位看别人的等。

三、学生提问——树立创新意识

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意识来自于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提问作为一个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的天地里解放出来,对能提出一些创见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

让学生提问首先要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找问题;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定律和公式上找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就会发现处处有问题。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学生可提出:“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成整数?”

《小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