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许多改变和便利。写总结时要注意语法和拼写错误,以保证文章的规范性和流畅性。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加出色的总结。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一
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为了更好地将远教设备应用并服务于教育教学之中,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如下远程教育教研工作计划:
一、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配合。
我们全体教师将提高认识,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科学实施,管好、用好设备。确保高质量、严要求、高标准地完成任务。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应用水平。
我校将采用不定期培训的方式,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大力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所有教师应用现有设备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本期要求教师利用远教设备进行授课不少于10次。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应用水平。
现结合我校和特点和实际,对本期我校的教研活动安排如下。
1、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各项培训,提高应用能力,带动全体教师充分利用远教资源。
2、在本片区内各学校间形成远教,校与校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开展片级、校级远教资源应用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远教教研活动不少于2次。
4、积极组织本校教师参加各种远教方面的优质课、论文、课件的评选活动,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带动全片区教师在远程教育方面的应用水平。
5、定期、定课题开展远教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体育教学课时,发展课外体育活动项目,认真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开展业余训练工作,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实施,大力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一)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推进课改实验工作。
体育课程标准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南,为使我校体育教师尽快树立全新的体育教学观念,教研组将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促使每一位教师的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动员全员参与,制定课改教学计划,大胆革新,勇于实践,加快我校课改实验的进程。
(二)严格执行体育法规,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因此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要坚决维护体育课程的严肃性。按课时计划认真上好体育课及活动课,并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和防范意识。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自己的本职工作,充分意识学生身心发展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和积极的言论去换取全校上下的信任和支持。
(三)加强教研组管理和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常规管理水平。
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教学组织,也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一流的组风是保证一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体育教研组将一如既往,在校行政的领导下,加强教研组内部管理,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贯彻执行《体卫工作两个条例》精神。
2、在教研组内倡导勤学习,共研讨之风,以不断充实、提高每个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3、围绕《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体系,开展教研活动,推进实验,本学期我组教师人人上课改实验课,在实验中得于提炼,得于升华。
4、一丝不苟地做好各种资料工作,不断充实,完善体育资料库。
5、认真开展体育教科研工作,从体育体育教学中的点滴写起,逐步提高教师们的写作水平。
6、高标准的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推广、测试、统计工作。
(四)加大学校体育训练力度,全力提高运动竞技水平。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这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在抓好普及的基础上,下大力抓提高,才能使学校体育工作得以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将加大课余训练工作的科学管理与训练的力度,结合我校实际,坚持长年训练,向科学训练要成绩,不断提高学校竞技体育水平。
1、全体体育教师组织好学校的早操和大课间体育活动。
2、组建学校的足球队和田径队,并写好训练计划。
3、迎奥运接力赛。
1、跳绳比赛。
2、进行各年级的体育测试工作。
3、写好体育工作总结一、指导思想。
兴趣是学生的内驱力,引发学生浓厚的情感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小学英语学习缺乏语言环境,学生遗忘现象比较比较严重,出现学时会、用时忘的现象。长此以来,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偏差,慢慢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影响老师的正常教学。有效的课外活动是用丰富的多彩的游戏、对话、竞赛来提高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阶段性的英语知识加以总结,为英语语言的信息加工提供机会。每举行一次活动,学生就多一次重新考虑和寻找材料之间内在联系的机会,使一些新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相联系,把所有的孤立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小学英语教学的活动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仅纯课堂内教学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我们应树立大课堂的教学观,重视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为了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他们英语学习打更好的基础,我们开设小学英语兴趣小组。
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1、通过有效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英语及英语学习的兴趣。
2、授人以渔,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
4、提高学生的词汇量,语感,常用话题等等整体素质,为日后更多的比赛打好基础。
本校4年级学生,原则上学生总数不超过30人。
1、学唱少儿英语歌曲、英语儿歌、做英语游戏、看、听、学、讲、演英语小故事等。
2、拟以学生上课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生活常用句型和词汇,包括问候用语、见面用语、客套用语、公共场合特定用语,常用话题等等。
3、大量常用词汇。
每周星期三和星期五下午放学后一个小时。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二
摘要:
对教育学学科特性的思考,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教育学,摆脱迷茫和困惑。笔者认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文论证了其必备的三个特性。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自其诞生之日起,“躁动、迷惘、困境、危机、解体、终结”以及“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殖民地”之类惊呼依旧不绝于耳。教育学研究者自感“底气不足”,既无法确立自身的独立性,又无法就教育学的学科特性达成统一共识。教育学究竟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还是应以“指导实践”为主的学科,争论之声不绝于耳。一方面,教育学的研究无法规避借用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哲学的理论;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教育学的独立地位,研究者们又必须探讨出本学科的学科特性,以此来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学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性:
一、实践性。
早在1929年,杜威在《教育科学的资源》中就明确地阐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只是近来才感觉到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意识到要使教育过程明智地按照指定的方向进行,必须援引多种科学。”,教育学的相关学科仅仅是教育学的资源,还不是教育学的内容,必须“把教育科学的资源(thesourcesofeducationalscience)和科学的内容(scientificcontent)区别开来”。他认为这两者常有混在一起的危险:“我们常因某种结果是科学的,便以为它已是教育科学了。我们要记住,那些结果只是给教育者利用的资源,使教育作用达到更完善的地步。”在他看来,“教育科学的最终实质,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它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中。有些结果,虽然对于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判断、计划、观察的态度和习惯,没有什么作用,仍可以是科学的。但没有这种作用,它们便不是教育科学,而是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或者诸如此类的东西。”“在别的领域也许是科学的,但在教育上说来,则不是,等到它们对教育的目的有所贡献,才可以说是科学的,至于它们是否真正对教育有贡献,只能在实践中发现”。
教育学应在直面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发展的原创性,改变被动地接受和选择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状况,最大限度地拓展接受和选择相关学科知识资源的范围,主动地参与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
有不少人认为,过去的教育学之所以难以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这些理论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忽略了教育实践本身的多样性、情境性、不确定性、生成性等内在特征,漠视了教师在实施教育理论过程中的主体性,以及教师个人经验或知识的支撑价值。也就是说,它们造成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断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重新定位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如有人摒弃二元论思维,强调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滋养关系;有人在质疑“指导说”的基础上,把教育学之于教育实践的功能归于“理智的启迪”,等等。二是侧重分析教师实践的个人特征,如有人广泛汲取波兰尼的认识论,探寻教师个人知识的样态;也有人深入借鉴亚里士多德、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开掘教师的实践智慧或教育智慧,等等。此外,像“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反思性教学”等概念,无不透露出回归教师的实践经验、诉诸教师的实践理性的初衷。
二、“人”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我们的教育太看重有形的教与学,认为明明白白的传递是教学和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实际上,“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因此人不可能知道,在他身上自然禀赋到底有多大”。以往缺乏对人性的关注,缺乏对人的自然禀赋的关注,导致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以人为经验对象的人文科学在数学、语言学和生物学的夹缝中生存,人的主体性价值在精神科学与人种学中不停地被拆解与消解……人的价值信仰丧失之后,在现代社会,人的意识、灵魂、主体性和人性遭遇到知识和权力的限制,人的意义和价值也跌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此时,现代教育不再是针对人的内在灵魂而传授人文知识,而是对人的肉体进行制度化权力运作,把人规训成为一个能自动生产和再生产权力/知识关系与话语的主体。正是因为这一点,教育学应重新立足于研究怎么培养人,人才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人”性才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特性。详言之,人性化教育具体体现在生命实践、劳动实践、交往实践和审美实践等教育实践形式之中。
对人性的研究需以人性的可教性为前提。“如果人性是不变的,那么,就根本不要教育了,一切教育的努力都注定要失败了。因为教育的意义的本身就在改变人性,以形成那些异于朴质的人性的思维、情感、欲望和信仰的新方式。如果人性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可能只有训练,但不可能有教育。”
此外,教育学研究者应向文史哲以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学习,把研究的基础从单纯的学科基础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生活基础,不仅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教育问题,而且更要从师生的生活和整个的社会生活中探寻自己的价值根据和方向,进行价值的批判和引导。教育学研究者只有对现代人生和社会问题有更为深切而直接的人文关怀,真正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和生命领域,才能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不仅真正避免教育学成为其他学科的园地,而且改变教育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边缘位置,在有关人的学科中,从边缘走向中心。
教育用什么来稳固自己的根基,只能立足于它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功能,这就是培养人这一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有了这一稳固的基点,教育才有可能比较清醒和恰当地去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才能清醒和理智地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教育学亦是如此。
三、复杂性。
教育学是立足于人类的教育活动上的一门学科,这个先天性的学科特点,就让教育学的研究在对于人类自身的影响上无法避开。所有的教育学都存在着传授者,接受教育者,这两个角色构成了基本的教育因素。而由于角色的特性,人类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与理解性都会随着不同的个体而有着不同的教育过程的变化。并且,在教育目的与手段上,由于人类的个体不同,对于所有的教育手段都会有着差别与方法上的变化,同时对于教育的目的来说,每个传授者的侧重点与关键点铺设都会不一样,那么再加上受教育者本身的主观性因素,就让教育学研究的复杂性得以提高。所以,在实际的教育学研究中,研究的高度是要站在人类与社会的背景下的,同时还要结合每个不同学科与人的不同,再来进行教育学的研究。所以,教育学研究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性质还体现出了强大的人为性质。
结语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对于教育学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教育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有人的地方就有广义上的教育,不管是研究其学科特性还是比对与其他关联学科的特点,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所服务。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三
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教育质量的好坏,并不单纯是指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还应该突出对人的塑造,尤其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培养健全的人格。
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师德是教书育人的灵魂。我们必须要求教师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言行和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健康成长。教师要切实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良好形象,永远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争取在教学上是一把好手,在师德上是一座丰碑,努力赢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和认可。
农村地处偏远,加之长期较为随意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养成很多无意识行为习惯。做什么事没有目的性,而且没有多少规矩可言。这样的习惯让他们的学习、纪律、卫生、公共道德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抓习惯培养,学校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地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有事做,做有意义的事。我们通过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主题班会以及校园广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行为规范。我们还制定严格细致的量化标准,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制的能力。
1.学习培训。学校要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帮、扶、带”形式。
2.走出去、请进来。学校要安排每个人每学期都有外出培训的机会,通过理论学习、外出参观、教研等方法提高教师的各种能力。
3.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教师每人都要有自己的教学研究课题,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教学研究课题,以此开展课题研究、评教评学、观摩展示、优质课竞赛、实验课等活动,为教师素质提高创设环境,促教师专业成长。
4.全面开展“互听互评活动”。实行“听一节课,学一个优点”,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互相进行评课活动,而学校的领导要进入教师的课堂中,将每个科目的教学动态了解清楚,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要尽可能多地进行交流沟通,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5.定期组织开展“教学评优”的活动,让所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6.严格管理。要建立健全跟教学管理相关的制度,而检查工作由学校相关的领导来负责。针对教学总结与计划、集体备课、教案书写、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课堂的组织管理、课后辅导、作业的'数量与质量、命题能力、试卷分析和讲评、后进生的补习提高、教研活动、继续教育学习、教育科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都要具备对应的规章制度,采取不定期抽查及定期检查的方式,给予真实的评价。
7.期末考察则依靠考试成绩、领导评价以及学生评价这几个评价来综合,从而得出教师的个人评价,将其归纳进教师的个人年度评价。
8.工作中,教师要做到:建立良好的形象,取得良好的成绩,拥有一项特长,取得良好的教改效果。
(一)课堂教育中教师必须要做好的几个阶段。
1.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前要准备好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的选取。
2.知识的导入,在新知识点的教学中导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其是新知识的开始,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开端。
3.研究主体,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其关键在于研究而不是简单的讲授。
4.加强知识的巩固,巩固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5.扩展总结,处于这个阶段不但是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总计,还需要对学习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
(二)要重视教学的反馈。
1.要构建学生教学信息的队伍,准确掌握学与教的相关动态。
2.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3.采用教务处、教研组及年级组等各个不同层次的组织来安排学生与教师的各种会议。
4.组织听课制度。建立听课相关的制度,按照制度来规定每个教师及领导每周要听课的次数,在听课以后填写相关的表格。
5.开展对考试科目采取书面质量分析的方式。不同的科目在考试结束之后,对应教师要仔细填写“教学质量分析表”,其中要包括考试的情况,学生成绩曲线以及今后的改进方针等。
6.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的模式来了解教学计划的辅导与执行情况。
7.学校领导要实施教学质量研究与相关资料反馈工作,定期开展质量研究会议。应用多种反馈方式实施跟踪检查,以此来提升教学品质的管理能力。
制度是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学校注重制度的构建,应用制度管理教师,做到制度管理与情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奖罚分明,一视同仁,让学校的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所有师生都做到严格遵守制度。最重要的是求真务实抓落实,把制度落到实处,做到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使学校常规工作落到实处,产生效果,收到实效。
要提升教学品质,需要在学校安保工作财务管理及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制定对应的方针,要使学校处在一个安全且安静的环境中,保证学生与教师的生命安全以及学校的财产安全。与此同时,要强化财务人员与后勤人员的业务与政治学习,要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掘出来。
通过以上方法措施,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加强学校管理工作来提升教学品质,还有很多的措施与方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落实工作,才可以在教学改革的潮流中获得长久的发展,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品质及办学能力。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四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的重要性。什么是“文明礼仪”?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在迈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培养下一代的人文素质:如韩国《道德》课,将教育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及行为规范的内容和重要意义作为课程目标;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美国推行“公民教育”??这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礼守仪,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的“礼”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它对现今学校德育仍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是一个文明的大舞台,文明礼仪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普及教育与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使学生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当今社会,由于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与礼仪相悖的行为直接侵袭和影响着广大高中学生。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有些学生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握手;有的家庭甚至出现“孝顺颠倒”的不正常现象;不少孩子在社交中,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常常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对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培养高智商的学生,同时我们还肩负着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教会他们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的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共同发展的社会新人.
如何在新的课改环境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明礼仪常识,去除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这正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二十一世纪的人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它强调的就是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此课题的研究也会在培养学生的“四会”过程中体现出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学生自我文明礼仪形成的途径,总结新课改教育环境下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建构的一般方法。
2、归纳总结在新的德育工作环境下建立有利于文明礼仪教育养成的新的长效机制。
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对学生发展带来的影响,并促进学生实现文明礼仪的自我教育.
4、建构课题研究,建构我校德育教育新形势下文明礼仪教育的新体系,创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情境下,以自己的背景经验和知识结构为基础;主动地探索、发展、总结、实践的发展过程,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学习技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从而获得自己的认知过程。因此,我们汲取建构主义理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凸显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主体间性教育理论。
主体间性教育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反主体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主体间性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主体的共在关系,主体间性教育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本质所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外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
3、主体性教育理论。
孙喜亭认为:强调教育主体功能就是把人作为主体对待,把人本身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教育变为人的教育,而不是工具的教育,以使人在社会生活中以主体身份出现,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全面推动社会的进步。王道俊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或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同时认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本身要有主体性。黄崴认为教育是人的主体发展的过程,同时认为“主体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4、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特指本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
5、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即自我认知。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它在个体的整个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能控制调节活动,并能促进个体思维的创新。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这一理论主要应用于人的认知领域活动中。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元认知应用于德育主要是能够促进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认知、监控和调节。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各种文献档案,为制订研究方案提供依据。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指以实践中的实践者为主体,以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在实践中并为了实践的一种研究活动。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3.调查法。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主要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作调查。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指的是追踪研究某一个体或团体的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对一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并写出个案报告。它通常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在本课题中对有突出特点的学生(主要是表现很突出的学生以及问题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状态,以便优秀学生的成长对课题组有启发意义,而对问题学生的跟踪研究将会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法,从而使问题学生得到转变,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得到鼓励,最后达到教育目标。
5、经验总结法:及时回顾总结实践研究做法,整理总结形成经验、报告。
四.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初期研究—中期研究—终期。
研究)——总结、鉴定、验收阶段。
(一)准备阶段(时间需要确定)。
确立课题,成立课题研究机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工作职责,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培训学习,进行问卷调查,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时间需要确定)。
1、初期研究(时间)。
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别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聘请专家指导组,由政教主任叶如广负责组织实施。具体内容见《准备及初期研究安排表》。
表一、准备及初期研究安排表。
阶段研究小结:本阶段,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远程教育、互联网的建设改善学校的技术设备,通过对学生、学生家长、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详实的研究计划,初步提出新形势下构建学生自我文明礼仪形成的德育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2、中期研究(时间需确定)。
本阶段,注重搜集相关研究成果,全面开展实施研究,初步探索文明礼仪教育。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五
自考是提升自己学历的一种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自考教育学论文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何写自考毕业论文。
对自考生来说,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如同“三级跳远”中的最后一跳。成功撰写毕业论文,完成自考生涯的最后一搏,是考生一再苦苦追寻的答案。作为多年指导自考生写论文的大学教师,笔者简单介绍一下自考论文写作的关键。
一、拟定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或研究重点的高度概括。确定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从规范性来看,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不能出现“浅析”“试论”之类不确定的字眼,而要用“分析”“研究”等比较学术化的字眼。同时,论文题目不能太长,正文中的小标题最好不超过26个字。根据写作方法,可分为定性论文和定量论文。
从选题范围来看,尽量体现自己所学专业。毕业论文考察考生用专业理论知识解释或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考生写论文时,选题要尽量以开放经济为研究对象,如汇率波动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论文答辩时,其中一个评价指标为论文选题是否符合专业方向。虽然自考有很多交叉学科,但作为本科层次,考生大多不具备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能力,所以还是以本专业或本学科的研究为宜。
二、确定研究方法。
本科论文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定性研究法和定量研究法。
定性研究法是比较传统的论文写作方法,通常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来研究事物。它主要以普遍承认的公理、严谨的逻辑演绎和大量的历史事实为分析基础,描述、阐释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定性研究,需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
定量研究法是当代论文写作中较通用的方法。它主要依据调查或收集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运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这类论文的题目形式一般是“xx问题的实证分析”“基于xx方法的实证分析”等。
在实际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进行定量研究前,通常借助定性研究确定所要研究现象的性质;定量研究过程中,又常借助定性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三、收集论文素材。
论文的素材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收集:购买专业著作(不包括教材);进入专业的论文数据库,如同方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以及国家图书馆等网站。收集论文素材时,考生要浏览专业论文,而不是新闻或类似于晚报性质的小文章。
四、明晰论文结构。
论文结构至少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回答问题三段式结构。以一篇严格的定性研究论文来说,其结构一般是“一、前言”“二、xx问题现状分析”“三、xx原因分析”“四、xx研究结构与建议”。定量研究论文的结构一般是“一、前言”“二、xx问题现状分析”“三、xx实证检验”“四、检验结论分析”“五、研究结论”。
最后,毕业论文要语言顺畅,以学术语言而不是新闻语言为主。考生要严格遵循学术诚实原则,引用他人观点时以脚注的方式标明详细出处。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六
多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招生“大户”,学生几乎占了每年所招收新生的一半以上,学前教育专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既是好事,又是难事,给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实现“招得进、留得住、学有成、推得出”的办学宗旨,我校的学前教育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努力抓好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组织教师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新模式,深入剖析自己的不足,积极扬长避短,抓好课程改革。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的课程改革应该先行,建设一个具有示范性的课程体系。为此,我们得先对自己所在专业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多年,课程体系比较完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显现出某些不足:一是重视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普通话等的专业技能技巧训练,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开放型的教育实践活动;二是课程、教法比较滞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三是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教育体系和幼儿园管理体制衔接不到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一直没有走出传统模式,这就导致学校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后劲,完善有余,合理不足,培养的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学前教育毕业生,就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素质为手段,在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实施系统的教育。近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结合实际,有的放矢,调整了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根据需要增减教学内容,在合理开设文化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加强专业技能课教学力度。同时,实施分班分组教学,强化专业技能验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专业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立业之本。学校根据验收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舞蹈、声乐、试唱、普通话等科目进行了技能考核验收,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促进了专业课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搞好专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注意拟订好学期、学年和整个3年时间内系统的见习内容和目标要求,使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同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保持紧密的联系,改变过去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本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并与所在幼儿园共同研究制定实习、见习计划,完善教学实习方法,为学生配好实习、见习指导老师。在学生具体代班时,学生在幼儿园能得到本专业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加快幼师学生下去学习新知识、吸收新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培养复合型幼师专业人才提供了课程保障。
二、改进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素质。
作为湖南省卓越学校,学生学习机制的建设也是卓越校建设的内容之一。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现代幼教需要,必须使学生具备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程度和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因此,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机制,了解学生怎样学习,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机制,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在校期间,其学习方法、习惯、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掌握该专业的技能,能否满足今后从事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坚持创新思维,注意吸收和借鉴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只有把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幼儿教育人才。
三、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幼儿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学生的独立自主和管理能力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专业教师在学校必须注重改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发展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因此,教师除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指导以外,还应尽力为每人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具有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育人环境。在专业内,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内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各班或者各小组组内成员轮流组织参与各种校内外的竞赛和专业技能活动。比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歌咏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普通话比赛、舞蹈比赛、绘画书法比赛等等活动。这些比赛活动,学生喜闻乐见,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乐意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在其中起指导的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积极的发挥,这样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锻炼技能,使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经验,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四、建全考核评价体系,把好学生质量关。
考核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包含诸多方面:文化知识考评、专业理论考评、专业技能考评等等。同时,结合学生毕业就业的实际需要,还必须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一个评价,从而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综合评价。学生应用能力评价可以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评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考评。在上述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责任心、协作精神做出整体的概括性总结,最后形成总结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后的集中比较、排队、审核,为科学地考核评价学生提供可靠的依据。被授予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一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根据现代幼教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学生毕业的综合考评实施灵活的管理体制,逐渐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对毕业生实行了“四证换一证”制度,即学生必须先获得思想品德合格证、文化成绩合格证、专业技能合格证、职业资格证,然后才能获得毕业证。这种考核评价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保障。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作为该专业的一员青年骨干教师,我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在积极搞好所在专业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到专业的教育改革当中来,当好改革发展示范校的排头兵,当好省卓越校的攻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一、完善技师学院师资队伍。
二、健全技师学院规章制度。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在制度层面对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保障,需要真正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摆设,不然也难以推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发展。因此,我国的技术师范学院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学校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以及能否真正贯彻落实是影响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所在,以便在具体的工作环节加大力度,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好教学秩序,确保教育教学质量。技术师范学院的规章制度需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健全的工作制度。工作制度必须涉及到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估、教材管理、课程考核、专业考核、教学设备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以便更好地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规范,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完善的行为准则。行为准则当中需要涉及到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同时还需要包含学生手册等相关内容,而且在设计这方面的内容时需要综合考虑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加大执行力度。
三、强化技师学院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当前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具有巨大的实施难度,要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突破传统教育体系的束缚,切实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从而培养出能够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不少院校在设置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会单一地侧重于知识或者是实践,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受到影响,降低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技术师范学院必须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工作,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具备导向性。一方面,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改革导向,依据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培养出相应人才。另一方面,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改革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此同时,课程体系的改革还需要体现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平台。
四、开展技师学院实践教学。
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用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来提供辅助实现理论以及实践教学的整合,切实协调以及把握好理论和实践设置的度。因此,我国的技术师范学院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大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力度,有效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综合考虑到需要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层次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层次,利用换位思考以及互补长短的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整合起来,同时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进行验证,又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将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一方面,学校要厘清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信息,并配备专业化的教材、教学设施以及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等,切实保障好实践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保障好实践教学实施的硬件条件,为学生提供真实性的实践环境,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国技术师范学院在推进人才培养大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社会以及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必须综合考虑到影响人才培养以及学院发展的因素,以便能够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构建符合学院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技术师范学院必须提高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建设和完善师资队伍,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课程改革,积极推进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实践应用型人才。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七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强,很难理解,其原理非常抽象,专业术语、概念较多,与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理解领会教材感到十分困难,对本门课程不兴趣,更谈不上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社会,企业的要求。故数字电子技术课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一、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电子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理论与实践技术,才能更好地组织电子专业课的教学,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教得顺手。学生才能学有所获。因此要废除旧的教学方法,数字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必须全方位考虑的问题,必须从数字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特点出发,不断进行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1.传统教材不适应高职教育特点。
教材方面,虽然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所谓的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但事实上,很多都只是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的压缩而已,并没有能真正针对高职高专的特点。比如传统数字电路的教材按照课程的学科体系,详细介绍目前已普遍使用的各种数字集成电路内部电路的分析与设计。而其对象仅限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本身,对如何应用各种数字集成电路构建数字系统方面,却没有涉及。因此学生无法对数字电路和数字系统形成整体认识。这样的教材在技术上反映的是20年前数字电路的水平,在内容上没有也不可能体现高职教育重应、重实践的教学特点。
2.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验证性。老师指导学生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某一个定理或结论,其优点是针对性较强,指导方便,学生实验成功率较高,但是这种实验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和依赖性,学生不太愿意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这种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具有简单性,它严重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阻碍着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机关报人才的培养。
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特点。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信息类等专业学生进入本专业时首先开始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与后续开设的“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eda技术”等诸多专业课程密切相关,是学生专业素质形成的关键性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有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丰厚、扎实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已发展到甚大规模集成电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课程内容日趋分化,分析方法更加多样,授课内容愈加复杂,目前课程教学正处在优化、调整、整合的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关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探索文章。
三、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重构数字电子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电子电路的构成方式从早期的以逻辑门、触发器为基础,发展到现在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其常用分析和设计手段从早期的逻辑表达式、卡诺图等,发展到现在以eda计算机辅助技术为主流,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体系也日益庞大。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同时让学生知道,电路的具体形式是变化无穷的。
2.重视知识的体系化教学。
“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点很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知识的体系化教学。在绪论课上,通过对学科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的介绍,把教材上的各个章节所讲的内容和作用简略说明一下,使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点之前,了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过程、知识构成体系和各种有趣有价值的应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对于电类和近电类专科专业学生,许多高校的电子技术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进行的。这种情况主要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的。实际上“,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若能结合具体实验案例,则能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进而通过理论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环节中,验证理论,又可促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论。任何一种成功的教学系统都应以“学习者的有效学习”作为基本的评价目标。教学改革目的也应在于此,它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体系及方法的更新等等,这一切都需反复探讨、实践和改进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作者:刘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八
摘要:新课标的推行,为体育老师对体育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职业中学的体育健康课要适应时势的发展,必须依据职业中学体育的特点,有自己特殊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关健词:新课标;特点;体育教学。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普遍是重视应试体育和竞技体育,如初中体育的中招考试、各类各级的运动会。它们一方面使学校对体育课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却将健康体育的基本思想扭曲,使体育课成为出成绩的训练课,直接压抑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健康体育课的改革进程受到阻滞。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摆正指导思想;其次体育工作者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得开心,“活”得精彩;再者要学生改变思维,不要因考试或比赛才参加体育运动,要明白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自觉参加锻炼。
改进体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素质教育新要求。要深化职业高中体育改革,必须依据自身的特点,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师思维方式,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实践工作中找到突破口,突出职业中学教育的特色。职业高中体育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运动技能,提高其身体素质,并用基本教学模式去体现出来。
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基本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从事一切运动项目及劳动的基础。“基础”应是职业中学体育教育的重点。在职业中学体育教学中,首先在教学观念上应与初中加以区分:初中体育课为学生的“考分”服务,忽视了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职业高中体育课的任务是使运动项目学习为这个“基础”服务,即体育课的每一个教授内容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基本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其次在教学实践中的方法应与其他学校不同。初中的学生年龄尚小,缺乏运动的技能,必须要老师在旁督促其练习;普通高中学生以文化学习为主,对体育不参与或少参与,缺乏主动性;职业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活泼好动,主观性和独立意识较强,只要老师在旁指导其练习,就能培养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运动的技能。
建立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需要。各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课程安排,应结合普通高中教学大纲和现代职业高中教学大纲(试行)的要求,依据本校办学特色和专业设置的情况,建立自己独立的教学模式。毛振明博士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度,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体育被看作是民族精神的橱窗,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活动,它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可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性,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因此,在职业中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突出自己的特色,在体育教学中旗帜鲜明地渗透德育。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要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产量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职业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是加强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把体育精神正确传授给学生,体育竞赛的.宗旨是“团结、合作、竞争”,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讲求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针对新时期青少年(独生子女)成长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竞争意识。如在球类和田径接力跑等集体项目中,要求参与者具备一种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老师在组织这些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关心和协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体协作的集体荣誉感,利用集体荣誉感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用集体的舆论引导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从而使学生养成对各种不良行为进行批平和抵制的习惯等。此外,体育活动中的长跑、体操等一些难度较高的项目也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通过体育教学的社会性、教育性,经过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等相互关系的逐步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当今的教育,十分强调学生个性发展。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比较懒散,因此在开展体育教育方面较慢,因此在开展体育教育中,应按全民健身活动计划的要求,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掌握一两项专项运动项目的技术和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系列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在体育锻炼中的自我评价能力,使其走上社会后能有效地组织、指导和从事健康有益的社会体育活动,成为全民运动的骨干。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整体改革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充分把握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充分认清体育教学在《全健身计划纲要》中的作用,处理好体育教学与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关系;遵循体育教育的规律,努力探讨、灵活应用新课标。
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6-6-3.
[2]扬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xx,(3).
[3]袁南宁.试论终身体育教学的教育学基础及起发展趋势[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3.(6).
[4]墨鸿科,刘秀峰.个性化培养与终身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
[5]陈天石.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z].园丁工程培训教材.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20xx.(4).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九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探究。
2、营造氛围,树立幼儿“说”的信心。
3、教师与家长合作关系的探讨。
二、小学语文。
2、中年级阅读课读写的研究。
3、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
三、
2、分层教学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与应用。
3、新课程背景下口算教学的研究。
四、品德。
2、小组合作学习在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3、农村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五、科学。
六、综合实践活动。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实践性运用的研究。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十
从事物流行业要有一定英语基础,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英语》课程,但很多高校在物流英语的教学方面重视度不够;物流企业需要同时具备物流专业知识背景和拥有较好的物流英语知识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如果没有学习过专业英语只受过基础的英语教育并不能满足物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即便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想在短时间内通过培训达到公司要求都是很难的,曾经有一位通过英语专业八级的毕业生进入物流行业,也是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纠正了自己的“学院式英语”。英语是一门语言,它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如果在大学学习期间没有积累好物流专业英语知识,而寄希望于工作后自学或者在工作实践中学习积累是不太现实的。学好物流专业英语,为以后的发展就业增添一副有利翅膀,能更快地适应工作。
1.物流专业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英语和物流英语是有区别的,专业英语除了涉及到一些基础英语中的核心词汇外,其词汇大部分还是由物流行业的交通、仓储、供应链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技术词汇组成;物流英语的内容也很广泛,涉及到保险、运输、报关、贸易等多门学科。由于物流英语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英语课,其设立的时间也就最近几年,真正具备经验的物流英语教师很少,目前许多从事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对物流行业的运作流程缺乏了解,物流的实践经验少,因此在物流英语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无法满足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学目的。
2.物流专业教材内容不符合高职教学要求。现在流通在市面上的大部分物流专业英语教材,其内容有的是把物流概论中一些章节中译英组成,也有的是把国外物流领域相关的文章直接拼凑到一起组成,因此像这样的教材主要强调了物流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工作场景不沾边,既没有物流单证的学习、没有国际物流货运代理等情景的描述或对话,也没有实用性的外贸函电练习,陈旧的教材没有实践的操作训练学习,学生学完后连最基本的函电、单证都不会制作。
3.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在现有大专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中,还有很多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程序,讲解英语词汇、词组、语法、翻译课文。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学到物流专业的相关词组、物流英语的翻译技巧以及掌握各种语法的应用,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师生之间互动性不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不够的。在教学手段方面,尽管高职院校基本上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可是由于教师的课件没有太多的变化,还是依赖课本为主,那么其教授的内容还是过度地强调词汇、语法,缺乏与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结果学生的物流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理想。
1.提高教师素质,提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物流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是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关键。第一,需要加强教师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增加对物流企业整个运作过程的了解,可以组织物流专业英语教师深入到物流企业中,在企业中实践;第二,系部要鼓励专业英语教师进行物流专业知识的进修,同时聘请资深的物流英语专家举办讲座,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与此同时要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专业英语教学资源库,及时掌握最新的物流前沿信息,做到与时俱进。
2.选用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实用性教材。高职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是以实践为目的`,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要贴近实际的工作场景,力求实用性强。在实际物流岗位中用到的英语不仅需要知道物流的定义和内涵,最多的还是要学会如何向国外代理通知货物信息、询价、报价等方面的表达。除了运用教材,教师还可通过平时从一些物流企业、国际贸易、网上等方面收集到的单证、货物包装上英文说明等相关素材,给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内容的补充,并且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外贸、物流网站去浏览学习。
3.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物流工作流程复杂,物流英语专业术语多,再加上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英语底子差,学生学习起来比较难,如果只是单一的、枯燥的、被动式教学方法,学生会越来越反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因此在物流专业英语教学中要更新观念,培养学生更多的物流英语实际技能,在教学中可以多利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举例来说,可以利用国际物流中国际贸易和运输的相关实际案例,设定好其中需要解决的业务环节以及相关单证,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出口当事人,如货运代理、报检员、报关员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分析案例让学生通过在制单、发预告、跟代理沟通等环节中完成相应的业务、学会物流英语知识技能,强化场景训练式教学,综合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制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具备利用英语处理专业领域业务的能力,具备从事国际物流相关工作的技能与技巧,会处理一些岗位的专业英语的应用:如装箱单、提单、保函等。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十一
论文摘要: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是各企业在最初的节约原材料的“第一利润源”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第二利润源”之后,建立的新型产业。作为物流教学中重要一环的实践教学,日益受到各教育机构的重视,但是目前的现状却存在诸多障碍和缺陷。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剖析,探索高职院校物流运输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之道。
目前,各地都出现了“物流热”,之所以物流能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因为物流能给企业、给社会带来财富,所谓的第三利润源。但如果企业片面了解物流,不能建立高效的物流体系、物流一体化,物流不但不能够给企业带来财富,还会使物流成本偏高。比如一味的追求包装成本,出现使运输、仓储成本增加,降低物流服务质量的效益背反原理。所以应建立物流体系,将物流各功能综合考虑,在保证物流服务质量上,力求物流总成本最低。
现阶段,五种运输方式同时活跃在物流领域中,大部分高校局限于研究道路运输,很少涉及其他四种运输方式的内容,缺少对交通运输系统的介绍。显然,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不能满足高校对物流运输管理学的课程要求,因此,应积极配合学科发展和专业要求,不断修订教学大纲。
增加国际物流运输相关知识,很多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都会开始国际物流课程,但是作为选修课或考察课去开设。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随着物流系统的发展,高等学校的物流毕业生缺乏国际物流知识。所以应将国际物流相关课程作为考试课程学习,不断加深学生对国际物流知识,尤其是海洋运输、集装箱运输的学习。
近年来,双语教学已经逐渐进入了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育部教育司司长张尧学在《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一文中指出,今后逐渐转向不设公共英语课,学生入学后直接接受双语教学。现代物流业越来越多的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势必对从事物流活动人员掌握英语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应培养技能+外语+学历的专业人才。
物流运输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特点,只局限学习理论知识,影响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理解,必须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首先,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其次,让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可以给学生一份运输路线图和设计要求,并对车辆配载、人员设置、货物特殊要求、运输方式等进行描述和提出问题,要求最经济。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我设计完成运输要求。并对运输量、运输周转量、资金利用率、劳动力考核等指标进行计算。课程设计不应设置的太过复杂,应保证学生能在学习理论基础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对解决问题能力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
为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业对人才的要求,改变交通运输专业实践环节薄弱,外出实习困难、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局面,应开设物流运输实验课。
课程设计是理想化的现实运输问题,对单一运输方式如道路运输组织是可以完成的。而随着物流运输改革的深化,该课程的教学也应不断提高。其他四种运输方式也应融合在实践内容之中去。除了完成教学课程设计外,还应开设物流实验课,进行上机实验。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展线路优化、车辆配载、自动化装卸分拣过程、集装箱整箱与拼箱的装箱、掏箱。
物流实训室建设是以物流实务操作人员为导向。物流实训室主要是模拟物流基本作业流程。建设实训室应该首先根据物流作业流程的功能模块:订单处理、车辆管理、跟踪管理、配送、库区和储位管理、质检和组装、进出库管理、库内作业管理等功能模块进行系统设计;其次,应该在每个流程上配备足够数量的硬件如扫描枪、rf和手持终端等设备进行操练;最后,把硬件与软件结合起来进行可视化操作。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从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2个方面构建。
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大力推广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将理论知识实践化,结合校内实验室的模拟训练,保证达到物流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学校必须主动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等合作,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首先,应该根据专业培养方向联系企业,如物流基地、仓储配送中心、制造业;其次,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确定合作方式。第三,建立一个常设的合作机构或形式。
从以下方面坚持抓好就业导向。(1)教师充分了解现代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状况。(2)入学教育,重点是要做好专业认知教育以及创业教育与指导。(3)专业课程安排,重点是突出重点课程,顺应时代变革,将目前最新物流发展现状、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引入教学之中,培养企业所需的物流人才。(4)鼓励和帮助学生到物流企业去实习或见习。(5)建立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的模式。(6)进一步开展就业指导,使学生认知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学历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童岱。交通运输学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师,20xx,(11).
[2]李肖夫,关于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物流科技,20xx,(02).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十二
所谓的环境教育就是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特殊教育,在高中教育中则体现为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认知和评价人文同环境之间链接的技能和态度的达成过程。环境教育在化学层面主要包括造成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以及保护环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教育。
1.将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在高中化学新课标中,要求掌握的许多知识点都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高中教学内容一改初中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常见的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气体,突出了氯、硅、硫、氮等元素,包括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罪魁祸首”―――汽车尾气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或二氧化氮),通过高中阶段系统的学习,学生就可以清楚认识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的产生、演变、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的危害性。化学教育教学的核心在于认识物质的性质。而性质怎样决定着不同用途,也决定是否产生环境污染。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杜绝污染源的产生,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治理污染。譬如一氧化碳气体就是环境污染的典例,它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通过高中化学的课堂学习,学生就能够在生活中有效地避免一氧化碳气体的产生及懂得中毒后的应急处理等。当然一氧化碳问题在高考试题中就频频出现,如2015年的全国新课标i的理科综合试题就一展风采,一氧化碳的中毒后的应急处理也是化学反应原理的一个特例,是值得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和拓展的。知识改变命运,没有系统的掌握化学知识,就不能很好的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天津市的塘沽开发区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所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物质的性质,避免有毒物质产生环境污染具有时代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2.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实验过程中。
实验探究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有力抓手,化学实验就是课堂一种较为直观的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能够产生环境污染的'试验物品,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讨论。如测定雨水的ph,这是教材后的一个探究实验,通过该实验探究使学生清楚了产生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演变过程是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最终具有较强的腐蚀性的是硫酸。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化学实验时,更应该达成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在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所需要作cl2、so2、no、no2、nh3等等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这些都是有毒性的气体,在完整的气体制备的装置中一定存在尾气处理装置,其目的就是用来防止有毒气体的排放。同时,每次实验结束后的残留物应放入指定盛器内,因为实验所使用的药品与环境是不相同的,胡乱丢弃就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由此可见,化学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更能养成良好的环保素养。
3.将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中。
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大课堂的必然趋势。作为化学学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有现实意义的。一方面,通过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开展涉及环境保护内容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化学知识的热情,驱动学生追求化学真知的欲望。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中mp2.5的含量、测定城市某一交通路口附近的so2的浓度,走进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净化处理流程……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环境污染的严害性。从另一方面来讲,通过化学知识规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其中,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行环保是很重要的途径,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如强化低碳意识,注意节约能源,让学生认识到平时节约每一滴水就可以减少生活废水的排放;通过减少煤气、石油液化气等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对空气的污染;通过化学知识中的物质分类去合理存放生活垃圾、回收部分废物来减少土壤的污染;通过尽量减少或不使用洗涤剂、购买无磷洗衣粉等洗涤剂来减少对水源的污染……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但如果没有化学知识作为后盾,那么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必定是空中楼阁镜中花。总之,高中化学教学知识在教材、应用在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来达成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资源。没有什么比人类生活的环境更重要的了,学生应该学会从学习做起、从探究做起、从实践做起,让人类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吧。
参考文献:。
[1]蒋明汐.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4)。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十三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你如果跟学生说:“语文是母科,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只有学好这门学科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学生会完全相信你的话语,但同时他们受到新媒体诱惑,也肯定不会记得你说过的话。你如果不允许他们玩手机、看电视、泡网络等与新媒体有关的东西,那么他们会完全不理会你。你如果思想老化、顽固无比、自以为是,跟不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懂得“云上教育”,搞不懂创新发展,那么,你一定会被新时期的学生折腾得半死。他们生长在这个虚拟网络的环境当中,他们需要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需要虚拟的网络生活,他们需要虚拟的网络教育;这就是他们的成长特点,这就是他们的创新平台,这就是他们的发展机遇。作为教师的你,只能和他们一起成长,懂得巧用新媒体为你的语文教育教学增光加彩。
如果刚接手一个七年级的新班级,看到多数孩子都在玩手机,你不用一脸茫然;你可以问孩子:“孩子们,你们知道新媒体吗?”孩子摇头说不知道的时候,你就可以大显神通了。“来,今天我们就从你们的手机开始讲起。”“手机就是新媒体的重要工具之一。新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媒体,它是结合广播、电影、电视、录像以及互联网等媒体的优点,不断创新之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媒体。”有人会说:“语文教育!你谈什么新媒体?是不是偏离了主题?是不是误人子弟?”不,你只是讲了一个引入话题而已,你可以借此机会给孩子们趣谈手机中的语文。“语文,是高山流水样的奔涌;语文,是一马平川式的倾诉、语文,是午夜黎明般的静谧;语文,是狂飚突进的啸傲……语文,是励志、交锋、感悟、体验……”然后,孩子们会慢慢开始喜欢语文课。每天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导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在趣味学习中开心愉快地学习语文。
互联网通过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将信息传递给用户,使其可以尽快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料。这种新型媒体通过不断分享信息资源而促进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新媒体改变了社会文化交流的'形式,使得社会文化沟通与交流更加便利快捷。(1)教学生积极面对新媒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新的媒介文化,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新媒体的诱惑与挑战。同时教师也要结合新媒体,对语文教学的教育理论、教育方式进行创新,让学生在新媒体中找到新的学习素材。(2)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能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对新媒体的大量信息的选择能力,教师应提前布置启发类学习要点,让学生学会在一定的启发提示下找准自己需要的信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3)开启学生的学习思维。新媒体教学能多渠道、多角度、多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任何一篇课文,都可以先让学生听听朗读录音、看看学习视频、赏析图画,并从中校正自己的读音和声调,学习不认识的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等。(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利用多项教学资源。教材内容的再现,不需要教师亲自上演,完全可以利用规范的录音,生动的视屏,感人的画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5)举行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的优点,结合新媒体展开相关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学生对文学增添更多的兴趣,拓展更多的知识。
(1)引导课内玩转新媒体。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知识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知理解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便于学生的记忆,便于学生的背诵。课堂上,还可以运用能查海量知识的网络,教学生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学习的乐趣。(2)引导课外玩转新媒体。高中学生的语文教育,只在学校学习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应配合学校、家庭、社会搭建有利的学习平台,实行管控交流,真正完成课后语文学习任务。
总之,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迎难而上、与时俱进、把握机遇,巧用新媒体为自己搞好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素养,让学生自己利用新媒体,促进自身的语文学习与发展。
[1]曾全格,禹明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丛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04.
[2]罗翼。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绿色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报刊荟萃(知网版),20xx年3月第3期。
[3]罗翼。中学趣味语文实效教学研究穿越云上品读语文[m].中国致公出版社,20xx.10.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十四
教育环境的研究是个古老的命题,产生于学校教育之始,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择校而居,优化教育环境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教育环境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师与幼儿活动的基础。宏观的教育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微观的教育环境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狭义的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又有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之分。物质环境中教育场所、教育设施、活动室、班级规模、人数等的设置,精神环境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交互作用时产生的活动氛围、人际关系等的处理,都对学校教育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发幼儿园的教育环境,需以幼儿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以幼儿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花草树木、鱼鸟虫兽等环境要素以及幼儿周围现实存在或正在发生变化的环境作为基本内容,从而引导幼儿在感知、欣赏、体验教育环境中,充分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在瑞吉欧教育系统中,也把环境作为每个班级两位教师之外的“第三位教师”。因此,本人以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立场,从构建微观的学校教育环境人手,研究物质环境如何有效支持幼儿的发展,从而达到优化幼儿的精神环境。
出处 cOOco.nET.CN
那么,如何构建支持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呢?本文引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幼教工作者们创建的项目教学,对优化教育环境展开实践与思考。所不同的是,瑞吉欧的项目教学是一群幼儿一起深入探索某个独特主题的活动,即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的较长期深入的项目探索教学,而我们的项目教学则更关注集体活动,兼顾小组活动。
(一)唤醒环境篇。
幼儿园不管新旧,不管配备的设施多么齐全,真到用的时候,还是会有老师抱怨:没有这,没有那。其实,当我们无法改变既定的物质教育环境时,我们可以改变的还有自己,改变以往一直以来对教育环境的理念。如:楼梯不一定仅仅是楼层之间的通道,体育活动不一定要在宽大、安全的操场上开展,滑梯不一定是顺爬的,蚂蚁也不一定是让人畏惧的……环境是弹性的,可以由幼儿与教师不断地进行修正,并回应幼儿与教师们的需要,让他们能成为建构自己知识的主角。
抛弃以往种种既定的理念,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除了没有的,我们有些什么?有数不完的石阶、长长的楼道、亭台水榭、为数不多的参天古树、爬来爬去的蚂蚁……根据课程需要,我们首先要培养一双唤醒环境的眼睛,唤醒环境中那些被忽视的要素,并把它们开发成我们需要的教育环境。比如唤醒我园的中庭,把它们开发成为幼儿所用的“广场”项目,就如成人世界里的广场一样,一个幼儿可以见面、聊天、讨论、休闲的地方,鼓励不同的活动,让讯息在“广场”川流不息。每年初夏,江南都会出现连续阴雨的天气,虽然限制了孩子们的很多室外活动,但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唤醒梅雨季这一自然景象:观察天空的变化,观察人们走路速度的改变,行人走路的姿态,积雨的路面,雨滴打在树叶、车顶或路面的景象,这些都可以用画笔记录下来,探索“雨中的城市”这一项目。
(二)开发环境篇。
当教师们具备了唤醒环境的眼睛,接下来需要做的便是开发这些环境。任何项目的开发,需要预设目标,评估幼儿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兴趣,协助幼儿设置一个适当的情境。因为,只有通过预设后的评估和评估后的情境创设,才能让幼儿在真正适合他们的情境中寻求探索的可能。以下我们用“蚂蚁”“楼梯”项目详细阐述如何开发适合幼儿的环境。
1.“蚂蚁”项目。
(1)预设目标。
预设的目标仅仅是教师在开展项目之前的一个预估,随时可以根据项目的发展进行修改、调整和扩充。
(2)评估幼儿对蚂蚁项目相关的知识和兴趣。
在评测幼儿对蚂蚁的知识时,发现孩子们仅仅停留在观察蚂蚁在做什么的表象上:蚂蚁在搬饼干屑,蚂蚁在搬树叶,蚂蚁在爬树,有一个蚂蚁洞,蚂蚁在搬我们掉在地上的米粒,蚂蚁们在搬一只死掉的虫子,蚂蚁爬到了某某的身上……综合分析,笔者发现孩子们比较关注蚂蚁在做什么,并对它们搬的食物感兴趣。(论文范文)从评估幼儿对蚂蚁项目相关知识和兴趣的过程不难看出,项目教学中的评估强调幼儿选择,教师评估,最终生发出适合幼儿的项目,区别于以往整合课程中的评估,以往的评估放在课程实施之后,课程内容也是由教师选择,幼儿仅有参与者的身份。
(3)协助幼儿设置第一个情境。
第一个情境的设置区别于项目活动中的其他情境设置,因为第一个情境的创设,大部分都是由教师根据上一环节的评估所创设的情境。但是需要教师明确的是,在接下来的项目教学中,掌握适时退位的时机,把项目的自主权还给幼儿。
“蚂蚁”项目中,根据评估,教师协助孩子们设置的第一个情境是“喂蚂蚁”。一听到这个提议,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惊讶表情来。活动前,孩子们准备了各种食物,饼干、薯片、糖、水果、树叶、菜叶……活动中,孩子们发现蚂蚁喜欢吃饼干屑、饭、糖、薯片等,而不喜欢吃菜叶、树叶等,他们觉得蚂蚁和小朋友一样挑食。根据孩子们的疑惑与探索欲望,引发后来的一系列探索活动。
2.“楼梯”项目。
(1)预设目标。
相对于蚂蚁,楼梯是一个静止不变的教育环境,没有游戏的赋予,“楼梯”可以预设的目标比较单一,也不具有可开发性,因此在制定“楼梯”项目的目标时,确定为根据每一个具体游戏来预设相应的目标。
(2)评估幼儿对楼梯项目相关的知识和兴趣。
幼儿对楼梯的知识和兴趣是毋庸置疑的,孩子们都知道楼梯是什么,应该怎么走,更知道楼梯是老师不允许玩的地方,但内心对“玩”楼梯的渴望从他们每次走楼梯的姿势便可看出。
(3)协助幼儿设置第一个情境。
“楼梯”项目的关键点在于协助幼儿设置的第一个情境。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的特点,楼梯项目的开展被安排从小班幼儿开始。第一次,老师预设了拖拉游戏。以往我们一般会选择较大、安全的室外场地开展拖拉游戏,但发现很多孩子玩一会儿就没有兴趣了。在“楼梯”项目中,孩子们拖着自制的玩具小车,上楼梯,走过长长的楼道,下楼梯,拐一个弯……在上上下下的游戏中,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快乐,他们不用再躲着老师在楼梯上偷偷地玩了,而孩子们有了需要照顾的小车,动作变慢了,老师们也不用那么紧张了。拖拉游戏也仅仅是“楼梯”项目中老师预设的一个引子,在下一步的开发和应用中,需要由孩子们自己去寻求可探索的问题和可开发的游戏。
(三)利用环境篇。
利用已经开发的教育环境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是教育环境项目研究中的中心环节,如何更好地利用环境来开展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时刻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着重突破的难题。
1.让教育环境开口说话。
教育环境本身是不会开口说话的,但幼儿在与其互动中,能赋予环境生命,发挥环境更大的作用。意大利幼儿教育家马拉古奇也认为:所有幼儿园里的事物以及所使用的物品、材料不应被视为是被动的物质,相反的,是靠着幼儿与教师积极主导而成的有意义的情境。我们重视环境,因为环境有能力去组织、提升不同年龄者之间的`愉悦关系,创造出美好的环境,提供变化,让选择和活动能更臻完善。比如“楼梯”“广场”项目的开发,使楼梯与中庭成为孩子们游戏、休闲的场所,孩子们能在楼梯上跳跃、倒走、爬行……能在中庭看书、交谈、健身、休息……在“蚂蚁”“雨中的城市”项目中,孩子们与蚂蚁游戏、与连绵的雨季对话。由此可见,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充分挖掘环境的潜能,老师更加关注教育环境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热爱大自然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天生对自然环境中的水、土、空气、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会乐此不疲地连续观察和亲近身边的一根草、一朵花、一洼水、一只小虫……从中获得无穷乐趣。以幼儿的生活环境为项目开发的前提,强调“在环境中的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环境辅助课程教学的目标。以下我们借助几个实例来谈一谈教育环境辅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蚂蚁”项目,在研究有关蚂蚁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也组织开展有关“蚂蚁”在各领域的活动,如语言领域开展蚂蚁剧场、创编小蚂蚁的故事等活动,体育领域开展蚂蚁搬豆、蚂蚁过河等活动,艺术领域开展绘画蚂蚁的巢穴、蚂蚁连环画等艺术活动。
“雨中的城市”项目,通过观察天空的变化,观察路上的行人、雨滴下落的路线等,以此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活动:雨,建构活动:雨中的城市,体育活动:雨中的行人,语言活动:下雨了,等等。在一个个项目活动中,挖掘与课程的结合点,达到辅助课程教学的目的。
3.让教育环境向社区延伸。
在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范畴里,周围的社区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放眼幼儿园周围的社区环境,有石梅广场、消防中队、美术馆、读书台、军营、图书馆、邮局等,将这些资源纳入项目的开发与应用中,成为支持儿童发展的又一重要的环境要素。比如在幼儿园后山开展的登山运动,几次活动下来孩子们觉得后山的台阶不再具有挑战性了,经过协商将登山运动延伸至周围社区——西城楼阁。
(四)幼儿自主开发篇。
马拉古奇说:幼儿学校必须能够回应幼儿,就像是一个广阔的掷绳索套牛的竞技场,幼儿在那里可以学习如何驾驭一百种马匹,不管是真实的或想象的。如何接近一匹马、如何抚摸它、如何站在它旁边,那些都是一种艺术,是应该学习的各个层面。假如有规则,那么幼儿将学习规则;假如幼儿从马上掉下来,他们将再回到马上;假如需要特别的技术,那他们要仔细地观察更熟练的同伴,甚至讨论问题或从成人那里学得经验。是的,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幼儿园自主学习如何驾驭一百种马匹,哪怕是从马上掉下来。将马拉古奇的这一理念应用于教育环境的开发,即教育环境的唤醒、开发、利用,最终是为了唤醒幼儿的自主学习,协助幼儿通过协商、对话、规划、记录,自主地开发项目。
1.协商。
协商,顾名思义,是指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项目教学摒弃了以往以幼儿为中心或者由教师来主导的教育理念,强调由幼儿发起并由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决定的协商式教学模式。比如“广场”项目的开发,开始由教师发起,当孩子们感受到“广场”不仅仅是可以走过的通道,还能在此逗留、休息时,孩子们就有更多的点子出现,“如果这里放一些沙发就更舒服了,又能坐着还能躺着”“还要有一些书”“我去过雕塑广场,那里还有健身器”……此时教师就是一位协商者,在倾听、观察孩子的基础上,探究、分析幼儿兴趣背后的原因,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共同协商以取得一致意见,让“广场”成为孩子们想法降临和出发的地方,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2.对话。
我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说话,有时候我们听自己说话,有时候听别人说话,而对话比说话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对话意味着对别人的意见做一种反思性的探索和努力去了解其中的涵义,是学习过程中的声音。举一个“蚂蚁”项目中对话的例子:
幼儿1:你看,蚂蚁爬到了树干上。
幼儿2:哦,它会不会摔下来?
幼儿1:不会的,你看它已经爬上去了。
幼儿2:爬到上面就会摔下来了。
列举幼儿所说的内容:蚂蚁、爬上了树干、可能会摔下来、可能不会摔下来,但是要真正了解幼儿所说的,就必须把它当做“对话”来探讨与思考。我们可以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下定论?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他们之间会出现分歧?将幼儿之间的说话作为“对话”,试着探究幼儿谈话的涵义,有助于帮助老师在项目开发中寻找假设和差异,也为孩子们的下一步自主开发提供探讨点。
3.规划。
什么是规划?我们大致可以解释为幼儿记录下计划或解决方式的活动,一幅画就可以是一种“规划”,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开展活动或建立某项事物。还是用“蚂蚁”项目来举例,第一次“喂蚂蚁”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对蚂蚁的食物产生了疑问,蚂蚁究竟吃什么呢?针对这个疑问,老师在聆听幼儿的对话之后,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规划和解决“蚂蚁吃什么”的疑问。有的小组继续用各种食物来喂蚂蚁,并将这些食物进行了分类,观察蚂蚁的实际进食情况;有的小组用查资料的方式,将图书馆、网络纳入他们查阅的范围;还有的小组找出一个蚂蚁窝,看看蚂蚁的家里究竟藏着什么食物;等等。孩子们在自主规划的过程中真正把自己当成了活动的主人,在实施的过程中探索和验证他们自己的假设。
4.记录。
记录的目的在于解释,而不仅仅是展示之用,幼儿活动的过程可视为“记录”,但幼儿所画的单独一张图片、一张表格不能被视为记录。比如教室的墙面上展示着照片、幼儿的作品、文字公告栏等,通过这一连串过程片段可以了解整个项目是如何实施的,这就可以被视为记录。
协商、对话、规划、记录是自主开发过程中四个重要的组成要素,盘旋、交错呈现于幼儿自主开发项目的活动过程中,“规划”改善“记录”,“记录”检讨教学,同时增进对“对话”的思考,共同建构幼儿项目学习中的自我学习与自我获得。
环境教育项目教学的研究,带领我们翻越高墙,试着倾听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探索儿童,发展儿童,教育儿童,并向儿童学习。
教育环境的项目开发还只在探索阶段,没有既定的探究模式,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不断更新、修正与完善,下一阶段需要探讨的问题如下:
1.如何把握每一个项目开发的不确定性。
教育环境项目教学的研究具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如:教育环境开发的不确定性、幼儿兴趣走向的不确定性、探究程度的不确定性、项目开发模式的不确定性等。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如何把握每一个项目开发中的不确定因素,从而更好地开展活动。
2.教师在教育环境项目开发中如何更好地发挥团队动力。
3.将精神教育环境列入项目的开发。
幼儿园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显然物质教育环境单方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势必要将精神环境也纳入我们研究的范畴,从而全面构建支持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十五
课题名称:课题编号:
课题来源:审批经费:
委托部门:配套经费:
课题负责人:承担部门:
课题组成员:
一、研究内容和目标,以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二、提交成果的形式、数量、使用范围以及效益分析等。
三、经费概算及分年度使用计划。
合计费用:
其中:
项目年度图书资料费调研费版面费上机费成果打印费小型会议费文具费其它费用。
20xx-2006。
20xx-2007。
四、课题起止时间及年度计划内容。
五、课题负责人必须按时向教务处提交进展情况报告。
六、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必须到教务处办理有关结题手续,及时提交结题申请书、课题研究报告、课题成果鉴定书及合同规定的研究成果。
七、由于各种原因课题不能继续进行时,课题负责人应向教务处提出报告,说明原因,终止该课题,并办理有关手续。
九、本合同一式三份,委托部门、承担部门、课题负责人各执一份。
委托部门:
承担部门:
课题负责人:
负责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
日期: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十六
为了使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创新,需要不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深入进行教育观念的革新,进一步提高音乐教育舞蹈教师队伍的素质,开辟多元化的教学空间,创设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使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更具特色。
高校音乐教育舞蹈专业教学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1981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舞蹈专业的第一个教学大纲,90年代初,中等教育舞蹈专业蓬勃发展,而舞蹈教学为了满足第二课堂的艺术实践活动,各高校在原舞蹈教学大纲基础上,对高校音乐教育舞蹈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时间都进行了改革和调整。时过境迁,34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适应当今社会,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已经远远落后时代的发展需求。
1.课程设置的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音乐专业舞蹈教学大纲在教学时间上只有66学时,除去新生上课前军训的时间,舞蹈实践教学只有58学时,而相对于一个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仅有58学时作为身体运动综合性训练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舞蹈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有它独特的教学方法,其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舞蹈人才的重中之重,而教学时间的保证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条件。否则同学们技术能力很难得到提高,也就无法谈知识技能向专业能力的转化。舞蹈教学是在音乐和节奏中进行的,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空间的意识、力度的感悟以及内在情感的控制,表演技巧的掌握和创新意识的训练等各方面都需要时间来磨合。目前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时间无法保证充足的动作训练,还没能充分考虑舞蹈教学所具有的综合性教育的特点。
2.教学手段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舞蹈老师在实践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偏重于以自我为主导的机械式动作训练和技能知识的灌输,教学过程简单,过多的强调言传身教和模仿再现,使舞蹈的。教与学缺少互动,缺少对人的主体意识的培养,这不仅使舞蹈教育难以培养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社会性的个体,也使其陷入无法拓展的境地。比如一些舞蹈教学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单一动作模仿和技能技巧掌握,很少把重点放在挖掘学生思维潜能上,而高师的学生舞蹈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进校前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把大量的时间和工作精力都放在动作和技巧的训练上,收效不大,还影响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如果教师发挥高校学生的长处,让他们在创编理论和创编技巧上施展自己的空间,鼓励创新,鼓励走出课堂与社会接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和专业能力。
3.教材的选用不规范。
教师在选用教材上随意性太大,全凭自己的喜好,这对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教材的选用不是越专业越好,难度越大越好,如采用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材去训练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显然不合适,培养演员和培养教师是有区别的,一个专业舞蹈演员的训练周期是9至10年,而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进校后才接触舞蹈,除去大三或大四上学期选修和下学期实习,真正的实践教学课很少。用专业性很强的教材去训练高师音乐班的学生,不光达不到教学目的,影响教学进度,可能还抹杀了同学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对未来舞蹈教师的培养很不利。
1.树立新型的人才教育观。
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任何一种类别的舞蹈教学都有其共同之处。首先,“教学教学,有教有学”,也就是说,舞蹈教学总有教的一方和学的一方。因此,舞蹈教学体会实际上包括教的体会和学的体会。其次,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有其目的与方法,其方法既有一般教育原则,也有自身的独特品格。高校音乐教育舞蹈专业课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音乐专业整个教学的一部分,当然也遵循一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原则,如启发式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教学相长、学用结合原则等。但未来舞蹈教师能力的培养,不只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而应是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舞蹈教师队伍,不光要注重舞蹈基础知识能力的训练,还要重视全面素质提高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开辟多元化的教学空间,创设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面对自己的同学讲课,体验教师角色,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老师要改变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把学生毕业前的试讲提前纳入到舞蹈教学当中,让学生提前体会做老师的感觉,使他们顺利实现知识技能向专业技能的过渡。
2.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材教法。
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生命力。在高师舞蹈专业的各类舞蹈课程教学中,面对舞蹈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与交叉、接触与碰撞中,形成了多元格局文化,出现了一大批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改革实验。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教学内容及教材教法,应在现代教学理论结合舞蹈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舞蹈课程教学中不断改进,改革舞蹈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舞蹈的实践能力,不断移植、继承和创新,完善音乐教育舞蹈专业课程体系。教材的选用应在统一中体现多元多样化,既富有现代时代性,又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既吸收别人的优点,有融入自己行之有效的极具特色的东西到教材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3.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和舞蹈记载着人类灿烂辉煌的文明历史,两者共同担负着探索人生和指导人生使命与责任,音乐的旋律悦耳动听,舞蹈的构思和造型美轮美奂,音乐和舞蹈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教育工程,是学生通过舞蹈艺术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熏陶,是学生内在韵律和肢体动律的糅合,能构建人的审美心理,展示多彩的思想感情,达到陶冶心灵、整合人格的目的,在身心自美的过程中给人以美,是一种集内涵外延于一体的理想的美育形式。一个舞者要真正步入舞蹈的艺术境界,挖掘和探究其文化内涵,进而对舞蹈作品进行入木三分的表演,舞者的音乐感觉是非常重要的。舞者需要理解音乐的感情内涵,表现音乐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境界。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要认识音乐理论课的重要性,要知道音乐意识、音乐修养是职业所需,特别是节奏感,因为节奏功能的运用是舞蹈艺术对音乐艺术的直接反映。艺海无涯,舞者乐感的建立如同砍柴需要磨刀一样,如果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那么,知乐应该不误习舞工。
[1]黄明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改革方案[j].舞蹈,20xx,(2).。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十七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课堂讲解、课后练习当作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对于预习的重要性却视而不见,对学生进行预习的方法指导更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这样就把课堂教学的重任全交给了教师,学生从来不会带着问题进课堂。久而久之,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慢慢减退,学习效果降低。本文就小学数学预习方法做一简单的论述,希望给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方法;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出自《礼记•中庸》的名言。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也一再强调计划的重要性。学习更是如此,学习中的计划表现最突出的方面就是预习。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它不是什么精英教育、成名教育,而是必须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具备作为合格公民应有的数学素质,是要促进全体公民数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终极目标,则要在学习方法上下大功夫。我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数学学习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法国都德说:掌握一种语言是学习一个国家文化的一把钥匙。那么,我要说,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是学好这门功课的有力武器。小学数学预习方法有很多,要根据小学数学教材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特点和小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来选择。下面是我在十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积累的几种预习方法,和大家做一探讨。
一、家长陪同预习法(低年级)。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的识字量较少,对于很多数学题目的书面意思,学生无法读通,不懂题目的要求,这就需要家长当好翻译,做好帮手,起到字典或工具书的作用,帮学生把书面语言变成学生能够听懂的生活语言,让数学语言口语化。但由于许多家长没有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不懂孩子的成长心理,所以不能很好地做好这个角色,常常在几岁的孩子面前盛气凌人、越俎代庖,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发挥好家长指导作用,多对家长做工作,要求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生活化的科学,它源于生活,所以家长对于刚刚几岁的孩子,要着重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用尽可能通俗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完成预习,为明天的课堂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用耐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的脑海里是空荡荡的,所以对每一件小事他都非常感兴趣,当然会在你陪伴他预习时问到许多你认为无聊和可笑的问题,这时,你可能会斥责。但这正反映了每一孩子的求知欲,只是随着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时间越长,反而把学生的求知欲扼杀了,所以才会出现学生到小学中、高年级会出现厌学情绪这一现象。所以才要提醒大人(家长和教师)要有耐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这样才会让小学数学预习起到良好的辅助学习的效果。
二、生活体验预习法(中年级)。
数学学习生活化,就是让学生能在生活实践、日常生活行为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室内与室外、课堂与活动、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活动,而不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概念的学习,让学习数学成为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进行的事。
(一)动手操作预习法。
儿童好动性强,所以在数学学习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特点,并让这一特点的作用实现最大化。数学预习中要尽量让学生动动手、动动嘴、动动脑,让他们去做一做、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画一画,在这些多样的动手操作中锻炼他们的思维,激活他们原有的经验,同时他们也对所学内容有了体会和感悟,为第二天的新课有一个触摸式的了解。有了这种经历,他们对数学学习才会有更多过程性的体验。
(二)合作探究预习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单一、机械式的接受方式,而新课改、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式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培养合作精神。例如,我在上《圆锥的体积》教学之前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任务:我把自己制作好的微课课件给了学生,然后让他们以小组进行预习。预习的步骤是:看教师给的课件,先猜想(小组之间要互相监督不能作弊),然后通过微课课件的演示进行观察,最后再来验证。不论预习的效果如何,在猜想阶段和验证阶段,小组内通过合作,学生的数学思想得到了碰撞,数学思路在合作与探究中慢慢明晰起来。
三、抽象思维预习法(高年级)。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了,所以在数学预习阶段要给他们抽象思维锻炼的机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典型应用题的预习法。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数学应用题主要是用文字呈现已知与未知、定量与变量的关系,所以让学生在反复读题的过程中,要建立起文字与思维的关系,希望抽象思维在“书读百遍”中形成。小学数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应用题,例如:鸡兔同笼问题、追击问题、盈亏问题、商品利润问题等。在教学这类题型之前,教师要把预习做为任务型作业,让他们先来触摸,激活他们思考的细胞。
(二)空间与图形题预习法。
学生的抽象思维不仅要靠课堂上教师的启发,课后练习中学生自我的提升,同时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一与几何相关的教学内容时,也要抓好预习这一环节。“空间与图形”部分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靠预习时的观察、思考、感悟来培养。学生通过预习不仅能达到知识理解的目的,还能达到思维开发这一目标。总之,小数数学是生活化的学科,其源于生活,被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中的问题,这正是数学的价值所在,学习数学的方法也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抓好预习这一环节,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谭建明单位:甘肃省高台县宣化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万庆录.小学数学预习的作用[j].中小学数学教育.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32).
[2]许海霞.浅议数学学习的策略[j].小学数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47).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十八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浓厚的兴趣,发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教学。
作为一门“理论课”,《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必然会包含大量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但是,通过“知识”教学,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掌握了解儿童、研究儿童的基本方法,产生对儿童发展相关问题的兴趣,形成知道了儿童的“特点”、就会思考相应的“措施”的思维习惯,并能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分析、解决学前儿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学前心理学》里包含大量的系统知识,且往往课时有限(大多高校都是每周2-3个课时)。如何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通过传统的讲授法,围绕学科的知识体系,直接将理论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时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确解决了传授大量知识的问题,但由于学生为了“听懂”和“记全”而疲惫不堪,既难以真正体会这些知识对于将来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也难以真正由知识学习内化为需要、升华为理念,更难以转化为相应的实践能力。事实上,即使是知识的学习,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比如“问题导入”,由学生或教师搜集儿童发展中的具体案例,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再由师生总结,最后由教师呈现结论,这种方法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思考上,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且能引导学生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意识和能力,知识呈现既没有花太多时间、也做到了深入浅出。再比如可以结合“翻转课堂”模式,教师通过小视频、资料、课件等方式,让学生先在课外自学理论知识并发现问题,再将问题带到课堂内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方式深入学习,课后还可以通过qq群等途径进一步讨论和延伸。总而言之,只有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会“乐学”、“愿学”并“勤学”。
《学前心理学》要求学生最终能够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研究儿童、帮助儿童。然而,我们看到大多数学生谈论起幼儿、到幼儿园面对幼儿时,仍是采取原有的“常识”来应对,《学前心理学》没有真正发挥促进学生专业化的作用。目前大多《学前心理学》教学都是在高校的课堂内完成的。学生们听着老师说的各种儿童特点,偶尔穿插几个“小明”、“小红”的案例,这种隔靴搔痒的方式难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所学习的“特点”也难以和实际中面对的幼儿发生联系。既然《学前心理学》是以学前儿童为主体,那么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不能脱离学前儿童。事实上,上个世纪北师大教育系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就已经采取了学习的同时让每个学生到幼儿园中持续一年追踪研究一个儿童的方法1,这种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到的各种特点、规律立体化,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及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然而这种方法到今天仍没有得到广泛运用。除了让学生追踪观察,教师平时还应注意搜集真实的案例,让“小明”、“小红”不再干瘪、平面化,让学生通过这些案例能够真正体会儿童的成长特点,让我们的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目前大多数高校学前教育的见习、实习都缺乏明确、具体的目标指导,只要是按时上下班、上几次课、形式化地完成几个教案和观察记录,就能完成见习、实习任务。但是,如果能够将见习、实习与具体课程相结合,比如,在《学前心理学》中学习了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在紧接着的见习中结合所学特点观察幼儿的绘画、结构性作品、讲故事,这样便能及时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中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了。
目前《学前心理学》大多采用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参照平时作业、考勤等表现,且平时作业多以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为主;而期末考试则是以知识考核为主的闭卷考试,尽管包含客观题和主观题,但主观题也往往是按照“标准答案”来批改的。这种以“唯一答案”为指导、以“知识”为中心的考核方式,势必只能看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看不到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度、更看不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对幼儿某个时期的观察和记录、和幼儿的某次聊天、平时阅读搜集各种资料的积极性、见习结束时是否能够提出儿童发展中的问题、问题思考过程中与他人探讨的态度等等,更加侧重考察学生能力的发展、态度的形成。总之,《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理论课”,但所有的“理论”都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有价值。《学前心理学》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踏上专业道路的第一块基石。我们应该、也完全能够将这门“理论课”变成有趣、易懂、实用的“实践课”。
教育专家的教学研究篇十九
一、研究内容和目标,以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二、提交成果的形式、数量、使用范围以及效益分析等。
三、经费概算及分年度使用计划。
四、课题起止时间及年度计划内容。
五、课题负责人必须按时向教务处提交进展情况报告。
六、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必须到教务处办理有关结题手续,及时提交结题申请书、课题研究报告、课题成果鉴定书及合同规定的研究成果。
七、由于各种原因课题不能继续进行时,课题负责人应向教务处提出报告,说明原因,终止该课题,并办理有关手续。
九、本合同一式三份,委托部门、承担部门、课题负责人各执一份。
甲方: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