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优质16篇)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22 02:55:02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优质16篇)
时间:2024-01-22 02:55:02     小编:影墨

知识管理是一项必备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完美的总结应该包括具体的实践经验和反思思考。总结范文的阅读不仅能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一

10月,新冠肺炎疫情向__不宣而战。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市政材料供应站干部职工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积极下沉到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陈慧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员,她主动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成为了一名“逆行者”。

10月23日下午,陈慧接到下沉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后,立即就近赶往临夏路街道付家巷社区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到了社区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付家巷58—82号”楼400多名住户居民信息进行摸底、调查、汇总,社区要求次日上午将所有资料完整无误的报给该楼的楼院长。由于这些楼房都是老旧小区,没有电梯,每单元都是9层,一梯6户,所以时间紧、任务重,她和其他志愿者要用最快的时间做到入户登记汇总,一遍遍地爬楼、敲门、统计,共计1200余次,当他们把所有的摸底工作做完后,已是晚上的11点钟,虽然累的满头大汗,双腿发抖,嗓子发哑,但是全身上下充满了斗志,这些数据汇总后,也为社区开展下一阶段的疫情防控工作奠定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您好,您是__吗?您家住在哪里,具体的.门牌号码,您是否去过外地?您现在的健康码是否转黄,如果转黄请您不必害怕,请马上联系社区,做核酸检测,谢谢!”她用了整整四个小时时间通过电话核实黄码人员的实际情况并登记汇报。将全部信息核实完毕后,她说到:“尽管耳朵是嗡嗡作响,手指是又红又肿,但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一直在重复,那就是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自疫情发生以来,陈慧同志都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从未有过怨言,疫情防控工作是辛苦的,为了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她真正做到顾大家、舍小家。她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又要照顾好父母和孩子,但由于疫情防控责任重大,她不能时时陪伴在家人身边,不能给予他们及时地照顾和关心,她能做到的就是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好,这种以大局为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相信在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金城__一定能够彻底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我们会很快的迎来胜利。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二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是召唤。刚刚值守完年班的他,果断决定放弃休假,主动请缨到一线抗疫,用实际行动践行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他就是双林镇中心卫生院的一名年轻的临床医生_。

“我自愿报名申请加入分宜县人民医院的发热门诊工作,参加病毒性肺炎的诊疗活动……”打开他的《请战书》,短短数语,重若千钧。2月3日得到组织的批准后,他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他说现在这个时候,正需要我们实现学医的初心,兑现一名临床医生“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承诺和使命,我也坚信我们必将战胜疫情。_话语铿锵,稚嫩中带着一份坚定。

他说来到发热门诊的第一天穿上防护服,带好口罩、手套,真的有点喘不上气的感觉,首先是闷,感觉自己被放进了一个空的躯壳,困在里面,憋闷得出不来。其次是不能自由活动,不能深呼吸,因护目镜起雾,看不清迎面来的人员,说话全靠喊,自认为声音很大了,但对方有时听不清楚,要大声地喊几遍。

前天我们打电话问他现在怎么样?还好吗?一定注意保护自己。

他感慨地说,不经历这个特殊时期,都不知道自己这么能忍。半个多月以来,他有些内疚的是每天穿着防护服接触发热病人,为了家人和孩子的安全着想,不能回家,从他进入发热门诊那天开始,就一直未曾抱过女儿,未曾用胡渣扎过她的小脸,听她咯吱咯吱的笑声,虽然觉得有些内疚。但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通过这些天在一线坚守,深深感到我们在疫情面前缺乏经验,仍有很多不足。在接诊发热患者过程中,从患者管理到医护人员自我防护,一直不断在改进,我也相信经过这次疫情的考验,以后我会做得更好!

这就是一个年轻医者的执着,一个年轻入党积极分子的责任担当,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无私无畏,逆“疫”前行。

新冠疫情以武汉为中心,肆虐全国。当得知疫情相关消息后,_市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令,做好充分准备,大家纷纷提出请战书,要求到疫情前线参与疫情阻击战。面对疫情,医院icu护士长_带头主动请缨,逆行而上,请战一线。

此次_第七批驰援武汉团队任务繁重,_护士长担任_分队护理团队组长、接管病区护士长。负责住宿酒店_及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共57人上下班的车辆安排联络;每天还要与护理总队随时保持沟通联系,对护士排班情况分配及护理质量及时反馈。

肩上的责任与使命让她随时保持在紧张状态,时常夜不能寐。作为一名护理组长及疫区病区护士长,她既要优化护理防护工作流程、制定工作职责,还要对住宿、生活流程等等全面负责。这些点点滴滴让她疲惫不堪,但她在队员面前仍然充满斗志,没有流露出丝毫艰辛。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队员们说“只要有她在,心里就稳稳的!”。

我们接管的医院“武钢二院”,是一所临时改造的隔离医院。我们每天的任务是平时最熟悉不过的吸氧、打针、输液、血糖、血压、体温等日常监测护理,同时加上对患者心理问题的疏导。虽然事情看似简单,但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双层口罩、双层手套、护目镜在病房里来回穿梭,4个小时下来身上的汗水还是会直接把内层衣服全都打湿。但丁护士长经常对我们说,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大家一定要积极完成任务,为患者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医院期间,大家除了完成日常医疗、护理治疗外,其余工作也都由护士完成,包括患者一日三餐,病区清洁、消毒、医疗垃圾处理、氧气筒更换等等。总之,只要在隔离病房里,一刻也不会得空,有做不完的事情;丁护士长时刻紧盯各项工作要点,带领我们_队员和一起逆行的其他队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尽最大努力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在病房里接受救治的部分患者,不仅身体状况不佳,心理状况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对于这一情况,丁护士长时常提醒大家:“作为护理人员,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安抚、开导他们,让他们能保持在一个积极乐观的状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身体的康复,才能让我们一起携手战胜病魔!”

一天查房时,住院时长已超40多天的60岁患者徐大妈,因胰腺炎反复发热,情绪激动,就在医生护士无计可施的时候,作为病区护士长的_迎难而上,通过对几十分钟的近距离安抚疏导,让徐大妈情绪稳定下来。并从那天起让徐大妈对我们的工作逐渐肯定,由消极配合变为积极,并深深记下了她的名字——_队“_”。

丁护士长,就是这样,在工作中无微不至的关心着每一位病患。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不惧感染的风险,还时时刻刻在关注我们的个人生活问题。作为此次出征驰援武汉小队护理组的领头羊,让我们看见了她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她身上满满的正能量,此刻,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我们也将撤离这座英雄的城市。丁护士长的身影会烙印在我们每一位护理小组成员的心里,我们定会以她为榜样,砥砺前行!

庚子新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武汉,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亲自领导、部署,拉开了全民战疫情的序幕。这个春节假期,_原本约好了与闺蜜一起外出旅行,然而疫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一场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抗“疫”之战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疫情就是命令。接到返岗的通知后,她立即返岗,及时了解常住人口、务工返乡人员和外来走亲访友人员的健康状况。配合村支书组织村里做好监测、消毒和广播宣传工作,为防疫工作打好基础。她发挥女性温暖细心的优势,在做好数据监测、填报的同时,主动与前来进行返乡登记的群众进行沟通,安抚他们因为不能及时返程产生的焦躁情绪,为他们送去精神慰藉,同时增强了群众共同抗击病毒的信心。

防控就是责任。为全面抗击疫情,兴和县团委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志愿者发起了共同抗击疫情的号召,_主动请缨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中。作为宣传报道中心的一员,她亲自编辑刊发大量战疫情报道,每天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疫情防控知识、宣传一线志愿者防控风采,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每天在志愿者微信群里发布各类通知、注意事项、叮嘱志愿者做好防护保暖措施、协助后勤保障组定时发放物资给志愿者,始终把志愿者的安全放到第一位。这个年仅23岁的女孩儿做的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让大家在为国家和社会分忧的同时,形成一股“凝聚力量、共克时艰”的战“疫”精神。

为了使本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与志愿者服务工作不产生冲突,她每天白天在本单位上班,下班后立马赶往团县委进行志愿服务工作,有时一天下来,忙得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面对繁重的工作,她义不容辞、无怨无悔。虽然加班加点是常态,但她从不叫苦叫累,即使生病也要保证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_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承诺。她所做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领导的好评,树立了真干事、干实事的良好形象,充分展现了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的魅力和新时代青年志愿者的风采。_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名公务员、一名志愿者,遇到疫情就要冲在前面,当一名逆行者,抗击疫情,打败疫情。我相信,没有战胜不了的疫情!只要大家一起手拉手、心连心,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春节如期而至,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里,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贺岁的节拍。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和严峻的防控形势,_镇_村共产党员_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普通党员的使命和责任。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武汉封城后,环卫工人依然在坚守岗位,看着他们坚强的身影,我眼睛湿润了,不禁想起胡锦涛同志的铮铮讲话——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_于去年12月3日来到武汉,就职于_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疫情爆发后,身处武汉的他,一直揪心着抗疫工作。1月28日晚,偶然的机会,_看到了武汉一社会团体招募疫区医院消杀防疫志愿者的消息,“我不能每天只关注新闻在那里唏嘘嗟叹”。疫情当前,他选择了守护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瞒着家人毅然决然加入了抗疫志愿者队伍,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很累,很疲惫,但却感觉非常充实”

从1月29日至今,_每日早出晚归,在武汉市第二医院病区(红区)参与长期消杀防疫任务,医院消杀防疫工作由包含_在内的三人负责,从早晨8点就要穿戴好沉重的、密不透气的专用防护服、口罩和护目镜,背上50多斤的喷雾器,游走在医院的每一个角落,刺鼻的消毒水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也不断腐蚀着他们的双手。

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下班脱下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早已被汗水浸透,鼻梁骨和颧骨被口罩箍得生疼,一双手早已被不知道是汗水还是药水泡得发白蜕皮。“也许我个人力量单薄,但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海,只要人人都出份力,我们将最终打赢这场战斗”,_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疫情面前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力量,更是用自己的“涓涓细流”筑起防疫战斗前线的“战斗堡垒”。

一封出征别言。

疫情肆虐,一线人员的生命健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对_而言亦如是。“爸爸作为一名老党员党性不允许我退缩,作为一名老兵,军旗下的誓言,不允许我退缩。如果爸爸不能回来,希望你们兄弟俩快乐长大,照顾好爷爷和妈妈。”参加志愿工作前夜,_给自己的家人写下一封出征别言,见字如面、纸短情长,字里行间不仅流露着浓浓的亲情,更涌动着深深的家国情怀。_坦言,身处疫区、直面病毒,害怕恐惧犹在,但作为一名有着21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绝不会退缩。

2020年的春节,对_来说可能不那么温馨和热闹,但正是有一个个_、一名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共产党员默默为我们守住大家,才有我们自己身后的小家。

抗疫英雄们,等你们回家!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面对不期而至的大疫情,她没有退缩,没有躲避,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一名疾控一线战士的英雄本色。

疫情面前,她是无惧无畏的“逆行者”。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她,是父母牵挂的女儿,是孩子亲爱的母亲。可是身为疾控工作人员,面对疫情的发展,她没有选择退缩,毅然选择了逆向而行。

大年三十下午两点,当接到值班人员通知后,现场疫情处置小组全体人员立即集结完毕。

帽子、n95口罩、乳胶手套,一次性医用防护服、护目镜、胶靴、外层手套……一系列的准备动作完成后,虽是朝夕相处的同事,但彼此之间已然分辨不出谁是谁,她带领大家一一整理了着装,确保每个人的防护措施到位,随着现场疫情指挥员的一声“上车,出发”,印有_县疾控中心标志车奔向了疫情防控的最前线。

疫情面前,她是勇毅担当的战“疫”先锋。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生以来,她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及时完成了《_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她所在的流调组对县医院报告的34例住院观察病例,进行了流调,对150余人密接人员逐个进行了排查,确保不漏一人。

她穿梭在危机四伏的医院隔离区,近距离面对病人,她通过手中的纸、笔精准记录下病人的各项信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斗争。

寒冬夜幕,她和流调组的同志们伏在办公桌前,继续书写着流调报告……这样的情况对于现在的她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国难面前,每个人都有责任。

1月23日晚上7点多,她刚从流调一线下来,回到科室,电话响了,是她爱人的电话,一名刚从执勤一线换岗休息的警察,电话那头问到:“老婆,还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她停顿了一下,摇摇头说:“我还有工作,有什么话回家再说吧!”语气是那样的坚决和不舍。“是我们结婚十周年的纪念日!……”电话那头是掩饰不住的喜悦,她鼻子一阵酸楚。科室的同志都调侃到,“呦,都老夫老妻了,还这么浪漫,哈哈哈……”,一阵欢声笑语,仿佛洗去了大家这些天所有的疲劳,也冲淡了疫情带来的恐惧。

疫情面前,她是锐意进取的“实干者”。疫情防控工作是辛苦的,她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又要照顾好两个孩子,但由于疫情防控责任重大,有时无暇顾及家庭,经常是深夜回家孩子已经睡着,总感觉亏欠孩子。在公与私的天平上,她毅然选择了工作,坚守疫情防控一线。她分管的科室在她的带领下曾被评为“咸阳市疾控中心先进科室”“_县卫健局先进股室”等荣誉。

疫情当下,她和所有的奋战对抗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们一样,始终把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到首要位置上,用实际行动向疫情发起“冲锋”。

正是因为有着无数个像她一样冲锋在前的疾控人,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为全县人民守护着“第一道防线”,我们看到了希望。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让我们一起加油,希望不会太远,胜利就在前方......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三

1.等我们共同面对并结束这场抗击任务后,大家每天都可以自由地相约相见。那时,我们走在大街上不用再戴口罩,呼吸清新的空气,那才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3.当我们成为孤岛的时候是白衣天使逆向而行,撑起一片蓝天给我们战胜病魔的勇气。

4.城内是一千一百万平凡的你我他,是浩浩江流奔走不息的日月星辰。武汉挺住!

5.如果这次疫情放过了人类,请人类今后放过野生动物。如果这次疫情被医护人员击败,那么请今后更加善待医护人员。

6.面对汹汹疫情,一群群医疗战士前赴后继。他们不畏风险,逆向而行,意志坚定却又心怀温情。他们牵挂着市民的安康,而他们自己也让无数人挂肚牵肠。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一起加油!

7.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8.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掌握生命的宽度,睁开眼睛,拥抱这世间万物,温暖的阳光,凌烈的寒风,珍惜身边的人,滚烫的过好每一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9.心点亮一盏灯,爱聚成一座城。

10.医护人员耐心地劝说老人吃饭。看着十分感动。病患一定要努力吃饭,我知道这很难,但是我们不要被病毒打败!一定要挺住!医护人员守护着病患,我们守护着你们,全国人民都会是你们的后盾!加油武汉!

11.我们相信,在春暖雁归之时。武汉,武汉黄鹤楼前风烟净,樱花胜雪云霞飞,一江横渡古今,江城熠熠重生!

12.肺炎疫情来袭,大家应减少外出,加强防护,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武汉人。同时感谢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请你们在护佑这座城市的同时保护好自己!向你们的无畏逆行致敬!湖北加油!武汉加油!

13.雨袭来的时候;雷电交加的时候;有多少温暖的手,牵着人们向太阳走。志愿者的手送来了关爱,志愿者的手带走了忧愁。你的双手阳光灿烂,那是太阳伸出的手。志愿者们加油!襄阳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14.这个春节,我们只谈万众一心,只谈用信念筑起一道钢铁长城,就像谈论必将到来的——光明。

15.勤洗手,少出门,进出戴口罩,保持家里干净,消毒通风空气流通。吃清淡,吃简单,维他命,保持好体力,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如有发烧,咳嗽,尽早发现尽早隔离治疗。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万众一心!!!加油!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仗!

16.等到来年春暖花开冰雪融化,我们就去武汉看樱花。武汉加油!致敬所有奋斗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大家一定问保护好自己!

18.疫情面前,我们要保持好心态,重防护、勤消毒,减少出门和聚会,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一起共渡难关。同时,向一直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你们辛苦了,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19.我,看不见你的颜容;我,不知你的真名姓,但我却知道,你是我最亲爱的勇士。

21.这段时间,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少出门勤洗手,特别注意要戴口罩并正确处理,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一起加油!共渡难关!

22.每天早上起来,不再是收能量,喂小鸡。而是查看疫情数据,关注武汉,了解控疫信息。无数次被战斗在疫战一线的英雄们感动。全球关注,共伸援手,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23.武汉挺住,武汉加油!我们很好,你们无论在哪,照顾好自己。没有一个国家是不经历风雨的,只有经历风雨中国才会成长,相信经过这场噩梦中国很更加优秀,更加坚强,相信中国,相信武汉,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24.感谢奋战在前线的每一个医生,感谢现在还坚守在自己岗位的每一个人,希望大家都能好好保护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5.如花的年纪,江边还有看不够的风景,未来还有无限锦绣可期。

26.用心灵点燃生命的灯,用坚强编织美丽彩虹,伸出温暖的手,有爱才会永恒,无穷的力量都在逆行中!

27.愿疫情早日得到根除,愿全国同胞早日脱离这困境,愿身边所有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28.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个人微笑的生活愿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外出一定要戴口罩不信谣不传谣抗击疫情支援武汉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29.你是医者,你是护士,是人间的天使,就像战士,天生为战争而生。

30.中华民族五千年,秉承中华精神,延续至今,多少大风大浪都闯过来了,这次同样会有惊无险,战胜新冠状病毒,勇往直前!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最感人的10句话。

最感人的10句话第一句:

“武汉,为中国而封城。”

最感人的10句话第二句:

春节到了,

春天也就不远了,

让我们春天再相逢!

隔离病毒,但绝不会隔离爱。

最感人的10句话第三句:

每个时代。

都有不同的“英雄”

此时此刻。

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

迎难而上的医护工作者。

就是。

伟大的英雄。

最感人的10句话第四句:

因为我是医护人员。

所以义无反顾。

最感人的10句话第五句:

加油,热干面!

最感人的10句话第六句:

此后,

只要岁岁平安,即使生生不见。

最感人的10句话第七句:

不能欺负听话的人,

老欺负听话的人以后就没人听话了。

党员上,没有讨价还价;。

我也上。

——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采访时说。

最感人的10句话第八句:

“不要播我的名字,妈妈看了会担心”

——24岁的她,是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的一员,疫情期间,做的是一线护理工作,在记者采访时说:“名字就别播了,怕妈妈看见会担心”

最感人的10句话第九句:

热干面糊汤,一样的吃相。

海角天涯流淌唇齿香。

……。

这是我的家,我们守护它。

黄鹤楼的诗,烂熟在嘴巴。

如果有一天,它也需要我。

搭把手,就过了……”

——《武汉伢》的歌词。

最感人的10句话第十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四

哈油战“疫”先进事迹系列报道||数理教研部办公室主任张学伟:人人尽责也是有效“疫苗”

2022年春季学期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哈尔滨石油学院各级党组织和广大教职工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迅速投身疫情防控主战场,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涌现出一批战“疫”先进,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独特的战“疫”故事。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从新冠病毒阻击战号角吹响那刻,张学伟便以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坚守岗位,扎实推进数理教研部工作,用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

认真踏实,甘于奉献的传达者。

为切实做好学校与部门之间的上传下达工作,精准落实各项防疫政策,做好排查摸底工作,确保数理教研部各项信息详实准确,他始终一丝不苟、高度警惕。第一时间传达学校的各项通知公告及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他始终把工作做在前头、想在前头,建立疫情防控相关台账,对部门内人员家庭住址、相关信息底数清、状况明,用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以部门为单位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恪尽职守,以生为本的教育者。

因为疫情的多变性,线上“大学物理实验()”这门课程开课条件极为有限,他深深牵挂着每一位求知若渴的学生,他积极联系教务处和各相关学院,带领数理教研部实验教师科学的制定课表。并与安徽科大奥锐科技有限公司多次沟通,终于达成意向,其“大学物理实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供我校免费使用,他的眉头舒展了!

积极配合,兢兢业业的监督者。

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张学伟作为一名党员及一名居家办公的教师,他深切的知道核酸检测对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即使在家办公,他也仍然每天叮嘱部门人员及家属配合属地核酸检测工作,他常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我们的健康关系到学生的学业,万万不可小觑疫情!

回想这段日子,张学伟感慨万分。他深知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不便,同时他也深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战胜疫情的信心,众志成城、齐心战疫,疫情终将散去,光明一定会来。

哈油人将继续凝心聚力,向战“疫”先进学习,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守护校园一方净土,迎接丁香花开。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五

在黑龙江援助湖北医疗队中,有这样一位医生,20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甲流防治都曾留下过他的身影,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又主动请缨支援武汉,全力救治重症患者。

“继续努力,早日出院”“新冠必败,您必胜”“坚持就是胜利”,在武汉市第一医院16楼重症病区,几乎每位患者床头都贴有一张写着鼓励话语的淡粉色纸卡,而这些都出自前来支援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陈宏医生之手。

作为呼吸科专家,从抵达武汉那天起,查房、诊疗、解决重症病房里棘手的疑难问题就成了陈宏每天的日常。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有40多名患者从重症转成轻症。与患者们一起共渡难关,也让细心的陈宏成了他们最贴心的人。48床的罗阿姨,老伴也因为新冠肺炎在楼上病房住院,罗阿姨一直很惦记,每次查房,陈宏都会第一时间把罗阿姨老伴的情况告诉她。

这位80多岁的患者由于牙齿不好,吃饭困难,陈宏就每天给他准备软烂的食品。有的患者稍微好转就自行摘下呼吸机,怕引起复发,陈宏苦口婆心地劝,说轻了担心患者不听,就拿出东北人特有的幽默。

在病区里健步如飞的陈宏,其实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由于工作量大,腰痛严重,有时他只能趴在电话桌上接诊。

目前,经陈宏团队治愈出院的患者已有22名,他和队员们又建立了微信群,让出院患者可以实时在线进行康复咨询。

【一线抗疫群英谱】刘野:“战斗随时都可能打响”

抗击新冠肺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火神山医院重症二科医生刘野的值班日记里,icu里生与死的战斗随时都在打响。

“30床的患者突然失去呼吸,眼睛发直,赶快抢救!”半夜11点多,刘野上夜班刚进入病房,对讲机里就传来了急救呼叫。刘野急忙跑过去,查看心率还正常,就立即按压患者胸廓,并呼叫护士给患者紧急推了一组呼吸兴奋剂,经过较长时间的胸肺复苏,患者才逐步恢复自主呼吸,累得汗流浃背的刘野和护士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重症医学科,像这样的战斗随时都可能打响!”刘野说。

2月18日下午2点,刘野在做好防护后,刚进入污染区没多久,浑身就湿透了,感觉闷得慌。刚接班就发现两名上呼吸机的危重患者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刘野立即调整用药,加强镇静补液后,患者生命体征有了改善。这时,刚转进来两天的24床患者突发状况,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刘野立即把呼吸机工作模式调整到“加强”状态,让患者深呼吸,可患者生命体征只好转了一点,呼吸仍然困难。

“必须进行气管插管。”依据多年重症救治的经验,刘野立即作了决定。气管插管是重症救治中感染风险最高的操作之一,由于患者意识清醒,伴随患者咳嗽咳痰喷出的大量气溶胶,会让整个病房出现更高的感染风险。刘野没有迟疑,取来喉镜,让护士更换有创呼吸机管路,准备好气球,同时安抚好患者,比较顺利地将管子插了进去,连接管路开始通气。患者血氧饱和度逐步上升,口唇也开始恢复正常。

经过近两个小时抢救,刘野又一次赢得与死神的战斗,这也让他在思想上迅速成长,“战斗”结束走出污染区,他郑重写了入党申请书,表示要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2月20日,刘野值夜班,在他要交班前10多分钟,一名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心率飙升,血压下降,经过40多分钟抢救,病情才好转。这一天,他在夜班连续抢救了3名患者,交接班时已是筋疲力尽,乘公交车返回宾馆时,靠着车窗他就“眯着了”。

2月26日11点多,刘野接班,逐个病房查看患者。25床的患者是一位老大娘,闭着眼睛躺着一动不动,看起来心情不好。刘野站在床头问她有哪里不舒服。过了几秒,老大娘才睁开眼睛看着他说,“为什么你们医生交班在我这儿都待不了多一会儿就走了?是不是我的病太重了?”刘野笑了,对她说:“医生来您这里时候少,说明您病情比较轻!”

刚刚安慰完这位患者,对讲机里又传来了“抢救”的呼叫声,刘野又一次投入救治的战斗中。

【一线抗疫群英谱】icu医生:跨越生死线。

董芳,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icu主任,一位不断与疫魔搏杀拯救生命的女战士,深夜躺在值班室,总是热泪满襟。

1.病人的生死线。

董芳第一次接触新冠肺炎患者是1月10日。那天,她到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感染科病房会诊。一位老年病人呼吸困难,随时要插管上呼吸机。虽然董芳意识到这位病人是有传染性的,但看到病房外家属焦虑期盼的眼神,她毅然跨进了病房,查看患者病情。

“病人家属很期待地看着你,需要你进去看一下病人的状况,然后出来告诉他。我必须进去!”董芳回忆说。

此后,不断有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住进icu病房,董芳每天都要面对这些生命垂危有高度传染危险的患者。2月14日,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被指定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

2月17日下午,一批危重患者同时进入病房。董芳和同事们忙得汗流浃背。有个患者在楼下的运送车里上不来,董芳就推了一辆轮椅下了电梯。老人被运送人员抱上轮椅。老人太瘦弱,以至于小小的个子在轮椅上缩成了一团。董芳只能一只手环抱住她的胳膊,另一只手推着轮椅,上了电梯。终于到了10楼,董芳大声呼喊同伴,一起将患者转运到病床,进行后续抢救。

有同事劝董芳,有的危险操作就别做了,万一感染上怎么办。“可生命那么宝贵,不做的话,这条命不就没了?”董芳想。

2月18日上午,120救护车又转运来一名昏迷患者,这是一个肥胖的男性老年人。董芳和同事们一起将患者推进icu。他的老伴流着泪反复说:“你们一定要救救他啊!”

病人有糖尿病,血管条件非常不好,输液速度怎么也快不起来,需要快速建立深静脉通道。这在平时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一切都变得很难。董芳需要弯腰90度,基本和病人脸贴脸,双手戴3层手套。护目镜过了几个小时就模糊一片,防护服下层的衣服早已被汗湿了几层,一切只能凭感觉!等董芳接好了输液管,病人的血压终于有了起色。

不到两月,40个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生命,被董芳和她的icu团队从生死线前拉了回来。

越过生死线去世的有七八个患者,每一个逝者都让董芳久久难以忘怀。“有一个50多岁的病人,今天抢救了一天,我希望他能够活下来,能够好转,这是我目前最大的愿望。”董芳2月26日晚告诉记者。

后来,记者收到董芳的短信:“很悲伤,他走了!”

“我觉得挺遗憾,我还是觉得没有帮到的人太多了,我只是觉得尽力做我能够做的事情,看能不能换来病人的一点点希望。”董芳说。

2.战友与自己的生死线。

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诉了董芳。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3.丈夫的生死线。

1月18日,董芳的丈夫陈伟因为感染而住院了。

陈伟是武汉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兼门诊办主任,经常为患者做喉镜检查,近距离接触患者呼吸道。1月上旬,董芳劝陈伟上班戴n95口罩。陈伟说:“n95口罩比较少,要留给一线的人用。”

“在医院你也是一线的,你也应该戴。”董芳急了。

“那不行,我要留给他们戴。”陈伟很坚决。

1月16日,陈伟开始头痛,肌肉酸痛,没有发烧,他以为是流感。到1月18日,陈伟说很难受,然后他就趁董芳在医院值班,悄悄地去了武汉中心医院住院。一拍ct,左肺有磨玻璃影,很快确诊为新冠肺炎。董芳忙赶去他的隔离病房探望,从那之后,董芳一个多月没能再见丈夫。

“他那段时间是真的很忙,他们不停地开会。他有专家门诊,还有手术,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回家。他其实身体是不错的,因为太疲劳了,抵抗力下降,才被感染的。”董芳反复念叨着,哽咽不已。

更让董芳揪心的是,已是重症病人的陈伟没能使用高流量给氧设备治疗。“当时他没有那个设备,我好着急,我真的怕他呼吸衰竭了,会要气管插管,就像我的病人一样……”董芳说。

终于过了最难熬的日子,陈伟在2月21号病愈出院,还需在医院附近的酒店隔离14天。1月26日晚8时,董芳来看望丈夫,终于看到了在生死线上抗争了一个月的丈夫。陈伟在4楼打开窗户,董芳在楼下,夫妻俩只能喊话问候,互道珍重。

董芳这天很开心,为丈夫正在康复开心,也为自己当天宣誓入党开心。她在2月2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说起入党,她真诚地说:“疫情发生以来,党员都在带头攻坚克难,我很受感动,我觉得我应该向党组织靠拢!入党宣誓时,当国际歌响起,我觉得平时自己在做救人的事,此刻更感到是在完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希望住院的病人能够快点康复出院,大家都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我的丈夫和孩子也能够回家!”董芳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邱海波:重症病人在哪我就应该在哪。

加强重症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关键,目前,全国已经调集11000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汇集武汉,协同攻坚。今天(3月1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专家、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邱海波。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邱海波一天内要跑三四家医院,巡诊危重症病例,给出有针对性的诊疗建议。刚到武汉时,他发现重症病例每天快速增长,但重症病房却一床难求。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建议,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迅速扩充重症病床,这个意见很快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在重症病房,邱海波不仅是指导组专家,还是临床大夫。他和同事们在一个个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寻找着治疗的突破口和诊疗路径。

俯卧位通气是邱海波和同事们总结出来的对重症患者明显有效的一种呼吸治疗,目前已经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但是要将插管的患者翻身,还要避免病人身上各种插管的脱落和损伤,既是技术活又是力气活。

白天临床治疗,晚上研讨诊疗方案,这是邱海波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节奏。

在专家组成员夜以继日地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经更新了六版,现在又即将更新第七版。

各地精锐医疗力量汇聚武汉,不同学科协同作战,邱海波奔波在各个重症医院间。在最近几天的巡查中,邱海波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在好转,icu开始出现了“床等人”的现象。

【一线抗疫群英谱】毛青:与病毒较量为患者鼓劲。

部队支援武汉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位专家,他自除夕夜出征以来,就奔波在武汉市多个收治新冠肺炎的医院,救治危重症患者,指导院内感染防护。在与病毒较量的过程当中,他不断地为患者打气,和他们一起共渡难关。

正在查房的人是火神山医院综合科主任毛青,走到每个病床时,他都会习惯性地俯下身子与患者交流。作为参加过抗击非典和埃博拉,阻击过禽流感,与高危污染物、烈性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的医生,毛青深知越是严重的传染病,医生就越是要靠近与倾听,让患者感觉到,医生在与他一起战斗。

这位聋哑患者刚住院时由于交流困难,情绪一直不太稳定,毛青自学了这些幽默诙谐的动作,让他慢慢平静下来。

患者离不开他,队员们也把他当成主心骨。身为全军感染病研究所所长,他除了治病救人,还承担了防控感染指导工作。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感染科,到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重症病房,再到火神山医院,一个多月时间里,患有严重髋关节炎症的毛青却一直步履匆匆。

现在,毛青每天还要和战友们一起讨论患者的病情,制定诊疗方案,时刻关注患者的点滴变化。

在毛青和战友们的努力下,截至今天(2月29日)下午2点,火神山医院已治愈出院527名患者。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六

1、用心灵点燃生命的灯,用坚强编织美丽彩虹,伸出温暖的手,有爱才会永恒,无穷的力量都在逆行中!

2、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3、感谢奋战在前线的每一个医生,感谢现在还坚守在自己岗位的每一个人,希望大家都能好好保护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4、中华民族五千年,秉承中华精神,延续至今,多少大风大浪都闯过来了,这次同样会有惊无险,战胜新冠状病毒,勇往直前!

5、武汉今天也是有阳光作伴的一天,我们不孤单,要乐观!

6、愿疫情早日得到根除,愿全国同胞早日脱离这困境,愿身边所有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7、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个人微笑的生活愿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外出一定要戴口罩不信谣不传谣抗击疫情支援武汉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8、医护人员耐心地劝说老人吃饭。看着十分感动。病患一定要努力吃饭,我知道这很难,但是我们不要被病毒打败!一定要挺住!医护人员守护着病患,我们守护着你们,全国人民都会是你们的后盾!加油武汉!

9、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总有人用平凡成就伟大,致敬迎难而上的白衣天使,我们一起加油!

10、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掌握生命的宽度,睁开眼睛,拥抱这世间万物,温暖的阳光,凌烈的寒风,珍惜身边的人,滚烫的过好每一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11、风雨袭来的时候;雷电交加的时候;有多少温暖的手,牵着人们向太阳走。志愿者的手送来了关爱,志愿者的手带走了忧愁。你的双手阳光灿烂,那是太阳伸出的手。志愿者们加油!襄阳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岁月静好是因为有医护人员替我们负重前行!武汉,加油!

12、愿疫情早日得到根除,愿全国同胞早日脱离这困境,愿身边所有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15、疫情面前,我们要保持好心态,重防护、勤消毒,减少出门和聚会,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一起共渡难关。同时,向一直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你们辛苦了,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16、天佑中华,众志成城,共渡难关!风雨过后一定有彩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灾难我们一起面对,一起承受!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7、用心灵点燃生命的灯,用坚强编织美丽彩虹,伸出温暖的手,有爱才会永恒,无穷的力量都在逆行中!

19、这段时间,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少出门勤洗手,特别注意要戴口罩并正确处理,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一起加油!共渡难关!

20、武汉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劲头上来了,全国帮忙,武汉肯定能过关!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21、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很快重新恢复热闹与美好。

22、医护人员耐心地劝说老人吃饭。看着十分感动。病患一定要努力吃饭,我知道这很难,但是我们不要被病毒打败!一定要挺住!医护人员守护着病患,我们守护着你们,全国人民都会是你们的后盾!加油武汉!

23、面对汹汹疫情,一群群医疗战士前赴后继。他们不畏风险,逆向而行,意志坚定却又心怀温情。他们牵挂着市民的安康,而他们自己也让无数人挂肚牵肠。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一起加油!

24、中华民族五千年,秉承中华精神,延续至今,多少大风大浪都闯过来了,这次同样会有惊无险,战胜新冠状病毒,勇往直前!

25、我们用行动为武汉加油!风雨同心,我们安危与共。

26、隔离的是病毒,凝聚的是同心!#武汉加油#,我们和你们在一起!

27、希望疫情早日过去,我们能走上街头繁花与共。

28、如果这次疫情放过了人类,请人类今后放过野生动物。如果这次疫情被医护人员击败,那么请今后更加善待医护人员。

29、希望早日度过难关!武汉加油,全国人民加油。

30、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总有人用平凡成就伟大,致敬迎难而上的白衣天使,我们一起加油!

31、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32、没有被禁锢的城,只有离不开的爱,再艰难,爱不会离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33、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掌握生命的宽度,睁开眼睛,拥抱这世间万物,温暖的阳光,凌烈的寒风,珍惜身边的人,滚烫的过好每一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35、“没有被禁锢的城,只有不离开的爱!”武汉,加油!中国,加油!齐心协力,共抗病毒,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36、心有静气无难事,一群人一条路,坚持一起走下去。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37、感谢奋战在前线的每一个医生,感谢现在还坚守在自己岗位的每一个人,希望大家都能好好保护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38、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武汉加油,医护人员平安归来!

39、武汉今天也是有阳光作伴的一天,我们不孤单,要乐观!

40、勤洗手,少出门,进出戴口罩,保持家里干净,消毒通风空气流通。吃清淡,吃简单,维他命,保持好体力,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如有发烧,咳嗽,尽早发现尽早隔离治疗。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万众一心!!!加油!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七

他是武汉的守护者,常青街环境卫生管理所所长黄友军,凌晨3点就起来扫大街,记者碰到他时,他已经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如今站在危险第一线的除了医生,就是他这样的环卫工人。“垃圾里满是病菌,但垃圾箱是我们的主战场,把垃圾处理妥当,才能真正为大家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特殊时期,不容退却,从疫情开始后黄友军和妻子,就再也没回过家,“不敢回家,只能住酒店,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担心孩子吗?”“说不担心是假的,但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尽快渡过难关,到那个时候,我们一家人,就可以热热乎乎地吃个团圆饭了。”说话间,照在黄友军脸上的阳光,像极了春天。没有人想做英雄,为的是问心无愧,我是武汉人,武汉我守护!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八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和疫情防控的一线,白衣战士和社区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全力以赴,尽职担当,用爱心守护患者,以细心服务百姓。

齐鲁医院医疗队:握住手感受爱。

从2月9日开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两个重症病区,这里的患者六成都是老年人。对于他们而言,除了对症治疗,护理工作更是格外重要,而守护他们的正是一批80、90后的年轻人。

这位一直乐呵呵的男护士名叫宋飞,今年32岁。在前线工作经常需要发挥创造性化解难题,这位重症患者氧气管不够长,老先生感觉不舒服,宋飞马上改造起了氧气管。

照顾高龄危重患者,护士们格外小心,每隔20分钟就要挨个查看一番,及时了解老人们的情况和需求。

宋飞说,这些在隔离病房中的老人见不到家属,他们需要药物治疗,也需要陪伴和关爱。大家像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着这些老人,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还会照顾饮食起居,老人们的每一点好转都让大家特别鼓舞。而今,已有8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社区联防联控:事不避难勇于担当。

疫情面前用爱和责任陪伴守护的还有拉起联防联控这张网的社区工作者。在基层一线,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和下沉干部拧成一股绳,同舟共济守卫家园。

44岁的倪娟是武汉市江汉区民权街打铜社区的党委书记,在2月17日到19日为期3天的拉网式排查中,她带着社区网格员和下沉干部挨家挨户在门口监测体温。

打铜社区人口密度大,各类性质房屋有230栋,多数是没有电梯的老旧楼房。武汉市实行公共交通管制后,仍在社区内的居民有815户1900人,倪娟带领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敲门走访摸排。前一阵忙得顾不上喝水,倪娟的嗓子一直都是沙哑的。早期转运疑似患者时因为缺少防护物资,家属都不敢上前的时候,是倪娟穿着雨衣陪送居民前往隔离点。

从今年1月23日起,倪娟已经将近1个月都没有回家了。打铜社区的工作人员只有26人,紧要关头社区的30多名居民党员主动站了出来,联防联控,送菜送药,一起守护家园。

“我身后都是老百姓,我要守护我必须要守护的人。”这是江西省安义县新民乡向家坪社区党支部书记何致忠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经常挂在嘴边、愿意跟人分享的话。这句简单而朴素的话道出了他作为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显现了他在危难时刻和急难险重面前的责任和担当。何致忠作为千千万万抗击疫情党员干部当中的一员,他在抗疫路上的点点滴滴,可以从“一日三餐”中窥探出奥秘。

一个馒头,一碗稀饭,是他抗疫路上的“必需品”。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选择了吃住在社区,他一天的早餐就是一个馒头加一碗稀饭,十分简单。快速吃完早餐后,他就前往社区内为居民张贴宣传单,仔细核对湖北入赣返乡人员的信息、收集返乡人员的体温记录。由于他只有一只手臂,当乡里领导考虑到他身体情况,想把他安排到二线去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时,何致忠坚定地说道:“如今疫情形势如此严峻,尽管我身体残疾,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必须义不容辞地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疫情防控工作很累很苦,但他从未因这点累而抱怨,因为他的心里已经扎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信仰、对社区居民爱大于天的感情。他的奉献付出只是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党员本色在战役火线越擦越亮,让党徽底色在疫情防控一线熠熠生辉!

一碗蛋炒饭,一勺豆腐汤,是抗疫路上的“营养品”。上午排查工作忙完后,他就匆匆忙忙到家给自己做了个蛋炒饭,又做了豆腐汤。他常说,这个搭配是最有营养,最养生的。吃完午饭,他又做起了“配送员”。“何书记,给我带点几斤肉,回来给你钱”“何老板,给我带条鱼回来”……“收到,晚上我就给你买过来,明天给你们送过去”,他答应道。每天下午4点去买菜,5点左右去送菜,晚上还要守夜班,有时候睡眠不足4—5个小时,可他依然乐此不彼。他说,“以前服务大家总觉得累、觉得苦,但现在觉得很快乐、很开心、很光荣。”社区居民都说:“我们书记虽然是独臂,但是他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他冲在前面,我们就有信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诠释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用行动撑起了战胜病魔的全民信心。

一碗泡面,一根火腿肠,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忙到晚上8点,才把社区群众需要的东西给准备好。又想起了要对返汉人员进行测量体温,又急忙跑去了给他们测量体温并记录。虽然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戴口罩、测体温、劝返群众”,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的核查,但他从不马虎,坚持做到一丝不苟。忙碌完,在晚上一碗泡面加一根火腿肠就是“美味”,就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对他来说最幸福的就是在帐篷里和亲人视频对话,在街道社区为居民采购就是日常……亲人朋友常叫他多休息,他却说道:“疫情当前,我必须冲在一线,报答国家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怀。”人们常说,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这场只许胜利的战役中,哪里有疫情、险情,哪里最困难、最艰苦,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默默坚守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战疫情、保平安”的神圣职责!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九

今年的春节与往常不一样,大街上没有了昔日的欢声笑语,没有了团圆的迹象。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好像给我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打响了,不宣而战,白衣天使们、武警官兵们、志愿者们……,许许多多在一线的勇士们,他们作为生命的逆行者,开启了20-的新篇章。

这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使我们不能如约来到校园里和同学老师见面,也不能下楼迎接春天的到来,不过这一切都是为国家做贡献。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说:“待在家,少出门,就是给国家最大的贡献”,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不能像白衣天使一样,战斗在抗疫一线,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听钟爷爷的话,待在家里,但停学不停课,我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武汉到全国,疫情的最新信息时时刻刻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为了抗击疫情,全国上下一心,驰援武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说明我们有坚定的信心来打赢这场歼灭战,说明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没有客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消灭不了的敌人。

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组医护人员的图片,让我感触特别深刻,有的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有的为了抢时间,穿上了成人纸尿裤;有的女护士剪掉了美丽的长发,剃头成了光头;还有的被口罩、护目镜磨出了血痕,让人触目惊心。

春已至,花已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们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一定会取得胜利。武汉,你快好起来吧,我们还等着品尝热干面的醇香,观赏黄鹤楼上龟蛇锁大江的壮观景象……好客的你一定会欢迎我们的,对吗?武汉,加油!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十

在黑龙江援助湖北医疗队中,有这样一位医生,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甲流防治都曾留下过他的身影,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又主动请缨支援武汉,全力救治重症患者。

“继续努力,早日出院”“新冠必败,您必胜”“坚持就是胜利”,在武汉市第一医院16楼重症病区,几乎每位患者床头都贴有一张写着鼓励话语的淡粉色纸卡,而这些都出自前来支援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陈宏医生之手。

作为呼吸科专家,从抵达武汉那天起,查房、诊疗、解决重症病房里棘手的疑难问题就成了陈宏每天的日常。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有40多名患者从重症转成轻症。与患者们一起共渡难关,也让细心的陈宏成了他们最贴心的人。48床的罗阿姨,老伴也因为新冠肺炎在楼上病房住院,罗阿姨一直很惦记,每次查房,陈宏都会第一时间把罗阿姨老伴的情况告诉她。

这位80多岁的患者由于牙齿不好,吃饭困难,陈宏就每天给他准备软烂的食品。有的患者稍微好转就自行摘下呼吸机,怕引起复发,陈宏苦口婆心地劝,说轻了担心患者不听,就拿出东北人特有的幽默。

在病区里健步如飞的陈宏,其实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由于工作量大,腰痛严重,有时他只能趴在电话桌上接诊。

目前,经陈宏团队治愈出院的患者已有22名,他和队员们又建立了微信群,让出院患者可以实时在线进行康复咨询。

【一线抗疫群英谱】刘野:“战斗随时都可能打响”

抗击新冠肺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火神山医院重症二科医生刘野的值班日记里,icu里生与死的战斗随时都在打响。

“30床的患者突然失去呼吸,眼睛发直,赶快抢救!”半夜11点多,刘野上夜班刚进入病房,对讲机里就传来了急救呼叫。刘野急忙跑过去,查看心率还正常,就立即按压患者胸廓,并呼叫护士给患者紧急推了一组呼吸兴奋剂,经过较长时间的胸肺复苏,患者才逐步恢复自主呼吸,累得汗流浃背的刘野和护士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重症医学科,像这样的战斗随时都可能打响!”刘野说。

2月18日下午2点,刘野在做好防护后,刚进入污染区没多久,浑身就湿透了,感觉闷得慌。刚接班就发现两名上呼吸机的危重患者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刘野立即调整用药,加强镇静补液后,患者生命体征有了改善。这时,刚转进来两天的24床患者突发状况,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刘野立即把呼吸机工作模式调整到“加强”状态,让患者深呼吸,可患者生命体征只好转了一点,呼吸仍然困难。

“必须进行气管插管。”依据多年重症救治的经验,刘野立即作了决定。气管插管是重症救治中感染风险最高的操作之一,由于患者意识清醒,伴随患者咳嗽咳痰喷出的大量气溶胶,会让整个病房出现更高的感染风险。刘野没有迟疑,取来喉镜,让护士更换有创呼吸机管路,准备好气球,同时安抚好患者,比较顺利地将管子插了进去,连接管路开始通气。患者血氧饱和度逐步上升,口唇也开始恢复正常。

经过近两个小时抢救,刘野又一次赢得与死神的战斗,这也让他在思想上迅速成长,“战斗”结束走出污染区,他郑重写了入党申请书,表示要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2月20日,刘野值夜班,在他要交班前10多分钟,一名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心率飙升,血压下降,经过40多分钟抢救,病情才好转。这一天,他在夜班连续抢救了3名患者,交接班时已是筋疲力尽,乘公交车返回宾馆时,靠着车窗他就“眯着了”。

2月26日11点多,刘野接班,逐个病房查看患者。25床的患者是一位老大娘,闭着眼睛躺着一动不动,看起来心情不好。刘野站在床头问她有哪里不舒服。过了几秒,老大娘才睁开眼睛看着他说,“为什么你们医生交班在我这儿都待不了多一会儿就走了?是不是我的病太重了?”刘野笑了,对她说:“医生来您这里时候少,说明您病情比较轻!”

刚刚安慰完这位患者,对讲机里又传来了“抢救”的呼叫声,刘野又一次投入救治的战斗中。

【一线抗疫群英谱】icu医生:跨越生死线。

董芳,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icu主任,一位不断与疫魔搏杀拯救生命的女战士,深夜躺在值班室,总是热泪满襟。

1.病人的生死线。

董芳第一次接触新冠肺炎患者是1月10日。那天,她到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感染科病房会诊。一位老年病人呼吸困难,随时要插管上呼吸机。虽然董芳意识到这位病人是有传染性的,但看到病房外家属焦虑期盼的眼神,她毅然跨进了病房,查看患者病情。

“病人家属很期待地看着你,需要你进去看一下病人的状况,然后出来告诉他。我必须进去!”董芳回忆说。

此后,不断有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住进icu病房,董芳每天都要面对这些生命垂危有高度传染危险的患者。2月14日,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被指定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

2月17日下午,一批危重患者同时进入病房。董芳和同事们忙得汗流浃背。有个患者在楼下的运送车里上不来,董芳就推了一辆轮椅下了电梯。老人被运送人员抱上轮椅。老人太瘦弱,以至于小小的个子在轮椅上缩成了一团。董芳只能一只手环抱住她的胳膊,另一只手推着轮椅,上了电梯。终于到了10楼,董芳大声呼喊同伴,一起将患者转运到病床,进行后续抢救。

有同事劝董芳,有的危险操作就别做了,万一感染上怎么办。“可生命那么宝贵,不做的话,这条命不就没了?”董芳想。

2月18日上午,120救护车又转运来一名昏迷患者,这是一个肥胖的男性老年人。董芳和同事们一起将患者推进icu。他的老伴流着泪反复说:“你们一定要救救他啊!”

病人有糖尿病,血管条件非常不好,输液速度怎么也快不起来,需要快速建立深静脉通道。这在平时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一切都变得很难。董芳需要弯腰90度,基本和病人脸贴脸,双手戴3层手套。护目镜过了几个小时就模糊一片,防护服下层的衣服早已被汗湿了几层,一切只能凭感觉!等董芳接好了输液管,病人的血压终于有了起色。

不到两月,40个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生命,被董芳和她的icu团队从生死线前拉了回来。

越过生死线去世的有七八个患者,每一个逝者都让董芳久久难以忘怀。“有一个50多岁的病人,今天抢救了一天,我希望他能够活下来,能够好转,这是我目前最大的愿望。”董芳2月26日晚告诉记者。

后来,记者收到董芳的短信:“很悲伤,他走了!”

“我觉得挺遗憾,我还是觉得没有帮到的人太多了,我只是觉得尽力做我能够做的事情,看能不能换来病人的一点点希望。”董芳说。

2.战友与自己的生死线。

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诉了董芳。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3.丈夫的生死线。

1月18日,董芳的丈夫陈伟因为感染而住院了。

陈伟是武汉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兼门诊办主任,经常为患者做喉镜检查,近距离接触患者呼吸道。1月上旬,董芳劝陈伟上班戴n95口罩。陈伟说:“n95口罩比较少,要留给一线的人用。”

“在医院你也是一线的,你也应该戴。”董芳急了。

“那不行,我要留给他们戴。”陈伟很坚决。

1月16日,陈伟开始头痛,肌肉酸痛,没有发烧,他以为是流感。到1月18日,陈伟说很难受,然后他就趁董芳在医院值班,悄悄地去了武汉中心医院住院。一拍ct,左肺有磨玻璃影,很快确诊为新冠肺炎。董芳忙赶去他的隔离病房探望,从那之后,董芳一个多月没能再见丈夫。

“他那段时间是真的很忙,他们不停地开会。他有专家门诊,还有手术,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回家。他其实身体是不错的,因为太疲劳了,抵抗力下降,才被感染的。”董芳反复念叨着,哽咽不已。

更让董芳揪心的是,已是重症病人的陈伟没能使用高流量给氧设备治疗。“当时他没有那个设备,我好着急,我真的怕他呼吸衰竭了,会要气管插管,就像我的病人一样……”董芳说。

终于过了最难熬的日子,陈伟在2月21号病愈出院,还需在医院附近的酒店隔离14天。1月26日晚8时,董芳来看望丈夫,终于看到了在生死线上抗争了一个月的丈夫。陈伟在4楼打开窗户,董芳在楼下,夫妻俩只能喊话问候,互道珍重。

董芳这天很开心,为丈夫正在康复开心,也为自己当天宣誓入党开心。她在2月2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说起入党,她真诚地说:“疫情发生以来,党员都在带头攻坚克难,我很受感动,我觉得我应该向党组织靠拢!入党宣誓时,当国际歌响起,我觉得平时自己在做救人的事,此刻更感到是在完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希望住院的病人能够快点康复出院,大家都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我的丈夫和孩子也能够回家!”董芳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邱海波:重症病人在哪我就应该在哪。

加强重症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关键,目前,全国已经调集11000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汇集武汉,协同攻坚。今天(3月1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专家、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邱海波。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邱海波一天内要跑三四家医院,巡诊危重症病例,给出有针对性的诊疗建议。刚到武汉时,他发现重症病例每天快速增长,但重症病房却一床难求。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建议,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迅速扩充重症病床,这个意见很快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在重症病房,邱海波不仅是指导组专家,还是临床大夫。他和同事们在一个个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寻找着治疗的突破口和诊疗路径。

俯卧位通气是邱海波和同事们总结出来的对重症患者明显有效的一种呼吸治疗,目前已经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但是要将插管的患者翻身,还要避免病人身上各种插管的脱落和损伤,既是技术活又是力气活。

白天临床治疗,晚上研讨诊疗方案,这是邱海波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节奏。

在专家组成员夜以继日地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经更新了六版,现在又即将更新第七版。

各地精锐医疗力量汇聚武汉,不同学科协同作战,邱海波奔波在各个重症医院间。在最近几天的巡查中,邱海波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在好转,icu开始出现了“床等人”的现象。

【一线抗疫群英谱】毛青:与病毒较量为患者鼓劲。

部队支援武汉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位专家,他自除夕夜出征以来,就奔波在武汉市多个收治新冠肺炎的医院,救治危重症患者,指导院内感染防护。在与病毒较量的过程当中,他不断地为患者打气,和他们一起共渡难关。

正在查房的人是火神山医院综合科主任毛青,走到每个病床时,他都会习惯性地俯下身子与患者交流。作为参加过抗击非典和埃博拉,阻击过禽流感,与高危污染物、烈性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的医生,毛青深知越是严重的传染病,医生就越是要靠近与倾听,让患者感觉到,医生在与他一起战斗。

这位聋哑患者刚住院时由于交流困难,情绪一直不太稳定,毛青自学了这些幽默诙谐的动作,让他慢慢平静下来。

患者离不开他,队员们也把他当成主心骨。身为全军感染病研究所所长,他除了治病救人,还承担了防控感染指导工作。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感染科,到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重症病房,再到火神山医院,一个多月时间里,患有严重髋关节炎症的毛青却一直步履匆匆。

现在,毛青每天还要和战友们一起讨论患者的病情,制定诊疗方案,时刻关注患者的点滴变化。

在毛青和战友们的努力下,截至今天(2月29日)下午2点,火神山医院已治愈出院527名患者。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十一

今天(3月16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杜斌。从来到武汉的那天起,他就奔波在各大收治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对他来说,指导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离患者再近一些。

这是位于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9楼的一间普通的会议室,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领域的国内顶尖级专家团队正在紧急会诊。杜斌,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从1月中旬接到任务,加入由钟南山院士担任组长的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杜斌已经扎在抗疫最前线50多天,他奔波在武汉所有接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巡查5家医院的icu病房。数据显示,在疫情暴发最初的一个多月时间,重症患者从发病到住院平均需要9.84天,很多患者病情的发展速度让大家措手不及。争分夺秒完善诊疗措施,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这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锚定目标,也是国家医疗救援队的核心使命。

在杜斌的心里,指导大家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带头守在床旁、守在患者身边。情况紧急时,给病人气管插管、吸痰,杜斌都自己上。

记者拍摄的这天晚上,来自意大利、法国等几个国家的同行要和他预约同时在线交流探讨疫情相关情况。一个多小时的跨洋连线,从疾控到治疗,外国同行的问题具体到病人临床的诊断细节,他们希望能从中国办法中获得更多更充分的借鉴。随着治愈率的提升、病亡率的下降,中国也在为全球防疫、抗疫争取宝贵的时间。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时许,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上图。资料照片)正在查看患者情况准备交班,突然发现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发紫,立即通过对讲机呼叫值班医生。

“紧急加推一组呼吸兴奋剂!”

高锐迟疑了几秒后,坚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输液”考核标准进行“实战操作”,一针到位!随着呼吸兴奋剂缓缓推进静脉血管,患者的呼吸缓慢提速。随后,高锐又挤压患者胸廓10多分钟,患者才恢复了自主呼吸。

高锐在急诊医学科工作了10多年。她参加联保部队护理技能大比武,勇夺3项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救护冠军”!“只有平时技能练得过硬,遇到特殊情况才不慌神儿!”这正是高锐请战参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底气所在。

入驻火神山医院没几天,感染七科一病区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症患者,心率快、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经过医生用药、加强镇静补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有了改善。高锐刚接班,就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心电监护仪上出现室颤波形。高锐一边呼叫:“快拿抱球准备通气”,一边准备除颤。高锐熟练地开机、定位、选择除颤模式……所有的动作一气呵成。几秒钟后,监护仪上显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区曾收治了一名85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愿选择留置胃管。为了让患者尽快服用降温药,高锐将药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内,一边安慰患者一边给患者喂药。如果病人咳嗽喷出飞沫,高锐极易被感染。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高锐成功化解了这一难题。1小时后患者的体温降到了38.5度,心率渐渐正常了,血氧饱和度也升高了。

病区遇到重症、危重症患者或是情绪波动大的患者,高锐总是冲锋在前。这名“救护冠军”,在战疫实战中频频显身手。

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已经在危重症病房战斗了一个多月了。生死一线,他们用捍卫生命的誓言与时间赛跑。这里的护士长赵培玉告诉患者,即便远离家人,但是病房里面没有孤单,让我们共渡难关。

刚刚进入病区,赵培玉就赶紧跑到了25床前。由于病情危重,已经在icu躺了十几天的患者产生了焦躁的情绪,她一边挪动着随时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导管,一边安抚着患者,整个过程,护理团队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钟后,患者终于平静了下来。

在这里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许多都患有多重基础病。对于赵培玉和护士们来说,每天除了要面对病人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更大的挑战是患者复杂多变的病情。

在护士们的眼里,赵培玉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从仪器上的数据指标,到每位病人的饭量,从病房里的每一个针管,到每一台机器的状况,赵培玉都要带着护士们逐一检查,哪怕是一块刚刚从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湿,她也要称重、记录,和之前数据比对。在她看来,多一分细致就能多提前发现一分风险,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今年,已经是赵培玉在护理岗位上的第18个年头。,25岁的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了非典的病房。后,曾经的紧张彷徨,化作每一个细节的从容应对。但是,当以护士长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线,除了护佑生命,她还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责任。

团队里,许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年轻护士。从防护知识到操作技巧,每天赵培玉都会不停地叮嘱。怕护士们记不住,她又录制了操作小视频。

今年,赵培玉的儿子就要中考了。她说,在儿子备考的关键时候来到前线,她不后悔。她给孩子写了一封信,相信他会理解妈妈。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数占确诊人数的比例不断下降,治愈率也显著提高。今天(3月14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医学专家。17年前他曾参与抗击非典,17年后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线。他说,我是一名老兵,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童朝晖每天要巡诊两到三家医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汉,还要奔赴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地指导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个床位,他都会向主管医生和护士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督促医护人员专注于每一个诊疗细节。

17年前,童朝晖在北京临危受命,担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无一病亡。17年后的今天,他再次请缨来到疫情一线。

刚到武汉时,童朝晖用了两天时间,把当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医院的收治情况摸查了一遍,并做了详细的查房笔记,总结新冠肺炎的发病特征,为后续来到湖北的重症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湖北已汇集了1.9万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

每天在不同医院的重症病房之间奔走,分析病例、参与救治,忙碌之余,童朝晖还会及时整理发现和思考,写下诊疗日记。关口前移,就是他和专家们经过临床观察和研讨之后,提出的重要诊疗建议,已经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经过他们的努力,很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复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诊,晚上回到驻地,童朝晖还会和国内外的同行们交流会诊心得,探讨和分享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

童朝晖是湖北黄冈人,父母就住在离武汉两个小时路程的黄冈蕲春县,而来武汉的这50多天,童朝晖却没进过一次家门。母亲发来微信说:你听从党的召唤,从北京来到武汉。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我们二老在家不出门、不串门,你不必担心,就是守望你早日归来。

3月7日下午,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上图。记者张远晴摄)在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挥手送别最后一批病人。随着这家方舱医院休舱,唐晓培和同事们开始原地休整待命。

从2月初接到支援方舱医院的命令起,39岁的唐晓培在东西湖方舱医院整整工作了一个月。

“每天都得绷着一根弦。”虽然唐晓培在急诊科和icu工作多年,但方舱医院的工作环境还是第一次碰到。“我们一个护士得照顾五六十个病人,测体温、发餐食、发药品,还得谈心,6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就是不断走,不断说。”唐晓培说,“说实话,方舱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导,让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刚住进来,情绪都不太稳定,她是护士长,很多病人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她解决。唐晓培还记得有一家人,丈夫在定点医院治疗,妻子在方舱医院,孩子在社区隔离点,音讯不通。“我也是孩子的妈妈,一听情况,心都软了。”唐晓培说。她赶紧联系了舱外的指挥部,辗转联系上了孩子。听到孩子的声音,病人心里就踏实了。

这些事情虽小,但唐晓培觉得很重要。“病人如果觉得你确实是真心帮他们解决问题,心情就会平静,会配合治疗。”她还记得一开始进舱的时候,温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买秋衣秋裤,唐晓培和同事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秋衣秋裤和保暖用品送给了他们。

她们的付出,病人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有一次,唐晓培忙着工作,没意识到防护服的领子开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立马提醒她赶紧去加戴一个口罩,他还特意去拿了一个牛奶盒子上的塑料提手,让唐晓培扣在后脑勺上,这样可以把口罩挂在防护服外边。

“当时他对我说,如果你们被感染了,我们会很难受的。”这句关心的话让唐晓培特别感动。

出舱时,很多病人依依不舍。一名大妈动情地对唐晓培说: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脸,让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会为医护人员写下祝福,医疗队队员们把心愿卡细心地贴在墙上,做成一株“许愿树”。

“我们进来的时候有个心愿,就是尽快让方舱医院关门!”唐晓培说,“现在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十二

崔同友,男,____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镇玉舍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2008年12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武警贵州省总队、贵州省水城县公安局玉舍派出所、水城县玉舍镇青松村、六盘水市水城区玉舍社区等单位工作,2021年3月任现职。

经过武警贵州省总队第二支队一中队和水城县公安局玉舍派出所多年锻炼,2018年5月,根据组织安排,崔同友异地到玉舍镇青松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21年3月又到玉舍镇玉舍居委会担任村党委书记,虽然换了“戎装”,但依然冲锋在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严峻斗争中,做为党员干部牢记人民生命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了有效遏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蔓延,切实保障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面对突如其来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崔同友从大年初一就和村两委人员战斗在一起、战斗在一线,看到广大村民对新冠疫情还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他立即和镇下派的干部、村支两委一起商量,把村里德高望重、有见识的人组织起来,从开始的入户讲、身边人说,到后来的小喇叭天天播、微信群天天转,崔同友和抗疫小分队把宣传贯穿整个抗疫始终,悬挂横幅和标语、入户走访宣传,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切实提高了群众的防范意识。

成立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把驻村干部、村支两委人员、村卫生室人员编队分组,严格群防群控“十条措施”,逐组逐户开展排查,看是否有从中高风险地区返回的打工人员,看是否有与确诊病例有过接触的人员,看是否有和中高风险疫情区返回人员有过接触的人员等,看是否有爬山越墙进村未报告人员,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对在排查中,有发生持续咳嗽、流鼻涕等患者立即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监测,进行体温检测,并建立台账进行重点管控。对排查出的重点人员进行了“日监测、日询问、日反馈”,并充分发动群众自我监督,建立群众防控管控工作台账。

根据镇党委的安排和部署,在9个村民组重要路口设置疫情防控卡点3个,每个卡口实行两班倒,带头严格防控卡点值守工作,先后排查登记车辆494个,排查人员830人,劝返13人,没有高风险地区旅居人员进入青松村的情况。

面对疫情,我选择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兑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许诺。”因春节期间是外地工作人员的返乡高峰期,又恰逢冷风夹雨的恶劣天气,从除夕夜开始,我没离开过一步,每天带领村两委成员穿梭在村内各个村民组,向村民详细耐心科普新冠病毒肺炎知识,讲授发热病人的多种诱因;引导大家戴口罩、勤洗手、多透风、回家后,少外出,坚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防、可治、可控制的信心,消除群众恐慌心理。时刻叮嘱阻击疫情是头等大事,值守同志不但要保护好自己,党员干部更要积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作为,要积极学习疫情防控知识,积极正确应对疫情防控工作;挨家挨户访问排查,一户户拿到准确的信息,双脚踏险路、随时雨湿衣就是每天的写照。“我们多走一步,多摸排宣扬一户,其他人就少走一点路,疫情防控的工作就向前一步。”面对重大疫情“坚守使命,是无悔选择”、“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担当作为彰显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风采,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十三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__镇卫生院全体医务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迅速投入到辖区内的防疫工作中。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他们弘扬白求恩精神,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彰显了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担当,用实际行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出了“白衣天使”的力量。

为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切实提高防治水平和应对能力,__镇卫生院严格按照县卫健局及镇党委政府安排部署,强化分工、明确责任,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全力抓好疫情应对防范工作,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把责任落实到人,全面落实防控牵头责任。2020年1月22日,镇卫生院开展新冠疫情医疗救治培训及工作动员部署,主要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知识、发热门诊及预检分诊各项流程、个人防护、院内感染防控等内容进行培训。院内设立预检分诊台,完善各项登记,门诊值班医生专人负责,同时对发热病人发放口罩及工作区域内消毒。强化了院感防控,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做好个人防护、手卫生、工作区域消毒和废弃物管理等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他们完善了应急预案,健全规章制度,采取各项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及时、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了全镇辖区正常的社会秩序。

为了确保疫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__镇卫生院全体干部职工坚守岗位抗击疫情,全员取消春节假期,46名职工、33名村医全员到岗到位,不惧困难,勇于担当,任劳任怨,积极投入到一线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们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会同镇政府、公安民警开展联防联控,派驻了四组24名医务人员到和平大麦地、中山检查站设立监测卡点,负责来往车辆人员体温监测工作,24小时值守,对进入我县的驾乘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对外来车辆及人员进行劝返,对于出现体温异常、有疑似病症的乘客,做好登记跟踪,并及时将其送到定点医院开展进一步监测治疗。同时,对过往的人员科普了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护知识。他们保障了物资储备,医院领导多方面、多渠道筹措口罩、防护服、消毒药品、体温检测仪等防控应急物资,安排专人对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进行分发调配,确保物资保障。

出处 Cooco.nET.cn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__镇卫生院全体医务人员坚守岗位、恪尽职守,站在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线,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心头、护在身后。元双公路中山检查站,是这次防控疫情重点监测点,是保障我县人民安全的前沿阵地,需要时刻值守,严密监测发热、返乡、可疑等等人员的进入。__镇卫生院驻点排查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女同志,但她们没有人退缩、没有人叫苦叫累,人人主动请战,冲在前面。工作中,她们认真做好每一辆车的排查登记、仔细对每个人测量体温,有时面对部分司乘人员的不解和怨言,她们总能面带微笑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真正体现了巾帼英雄的担当。李鸿强同志虽然身患残疾,但他主动请缨到疫情防控一线,主动站在最前面承担起车辆排查及过往人员体温测量工作,每天工作不少于10小时,同事们让他坐下休息一下,他却微笑着说:“女同志都能坚持,我一个大男人怎能退缩?”自监测点设置以来,监测站的医务人员、公安民警、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一线连续战斗了22个日夜,他们没睡过一次安稳觉,没吃过一次消停饭。共对过往人员监测体温26983人次,车辆10808辆次;共劝返车辆1005辆,劝返人员1866人。当他们听到群众说:“谢谢你们,也请你们做好防护”时,加班的苦与累瞬间化为乌有。她们都觉得,能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全县的疫情防控出一份力感到很欣慰。

除了疫情监测卡点外,__镇卫生院内门诊值班的医生护士、后勤工作人员、村医生也同样在为疫情防控工作默默奉献着。在预检分诊点,医务人员仔细询问就诊患者的身体情况、是否有相关疫区的旅居史、指导患者正确佩戴口罩、做好体温测量及信息登记。遇到发热的病人,按有关流程转送发热门诊;遇可疑病人,即送隔离病房观察并按程序上报。在接诊的过程中,需要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但因防护物资紧缺,一个一次性口罩常常要戴3、4天,医护人员面临很大的风险。自1月22日预检分诊点设立至今,__镇卫生院共接诊患者3750余人,排查发热人员24人,未发现疑似病例。同时,坚守在基层医疗一线的乡村医生们,她们或参与村社区的网格化排查、或在卫生室做好辖区群众的诊疗服务工作,一个多月来,各村卫生室共接诊患者920多人,未发现可疑患者。__镇卫生院的后勤人员每天做好院内环境的清洁、消毒和医疗垃圾转运工作,为控制院内感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赵开雷院长,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每天辗转于监测卡点、新老院区之间,及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协调、运送防控物资,还直接参与湖北武汉返双人员的排查及协助隔离等工作,真正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精神。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总有一面旗帜引领在前,总有这样一群勇担责任、舍小家顾大家的人。他们每一名医务人员都经得起考验,每一名白衣天使都坚守岗位,他们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事业和职业的热爱,在双柏的“抗疫”战斗中,谱写出了一曲爱岗敬业、无怨无悔的赞歌!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十四

【一线抗疫群英谱】童朝晖:关注病患每一个“细枝末节”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数占确诊人数的比例不断下降,治愈率也显著提高。今天(3月14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医学专家。前他曾参与抗击非典,17年后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线。他说,我是一名老兵,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童朝晖每天要巡诊两到三家医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汉,还要奔赴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地指导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个床位,他都会向主管医生和护士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督促医护人员专注于每一个诊疗细节。

17年前,童朝晖在北京临危受命,担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无一病亡。17年后的今天,他再次请缨来到疫情一线。

刚到武汉时,童朝晖用了两天时间,把当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医院的收治情况摸查了一遍,并做了详细的查房笔记,总结新冠肺炎的发病特征,为后续来到湖北的重症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湖北已汇集了1.9万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

每天在不同医院的重症病房之间奔走,分析病例、参与救治,忙碌之余,童朝晖还会及时整理发现和思考,写下诊疗日记。关口前移,就是他和专家们经过临床观察和研讨之后,提出的重要诊疗建议,已经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经过他们的努力,很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复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诊,晚上回到驻地,童朝晖还会和国内外的同行们交流会诊心得,探讨和分享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

童朝晖是湖北黄冈人,父母就住在离武汉两个小时路程的黄冈蕲春县,而来武汉的这50多天,童朝晖却没进过一次家门。母亲发来微信说:你听从党的召唤,从北京来到武汉。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我们二老在家不出门、不串门,你不必担心,就是守望你早日归来。

【一线抗疫群英谱】赵培玉:多一分细致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已经在危重症病房战斗了一个多月了。生死一线,他们用捍卫生命的誓言与时间赛跑。这里的护士长赵培玉告诉患者,即便远离家人,但是病房里面没有孤单,让我们共渡难关。

刚刚进入病区,赵培玉就赶紧跑到了25床前。由于病情危重,已经在icu躺了十几天的患者产生了焦躁的情绪,她一边挪动着随时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导管,一边安抚着患者,整个过程,护理团队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钟后,患者终于平静了下来。

在这里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许多都患有多重基础病。对于赵培玉和护士们来说,每天除了要面对病人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更大的挑战是患者复杂多变的病情。

在护士们的眼里,赵培玉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从仪器上的数据指标,到每位病人的饭量,从病房里的每一个针管,到每一台机器的状况,赵培玉都要带着护士们逐一检查,哪怕是一块刚刚从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湿,她也要称重、记录,和之前数据比对。在她看来,多一分细致就能多提前发现一分风险,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今年,已经是赵培玉在护理岗位上的第18个年头。,25岁的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了非典的病房。17年后,曾经的紧张彷徨,化作每一个细节的从容应对。但是,当以护士长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线,除了护佑生命,她还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责任。

团队里,许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年轻护士。从防护知识到操作技巧,每天赵培玉都会不停地叮嘱。怕护士们记不住,她又录制了操作小视频。

今年,赵培玉的儿子就要中考了。她说,在儿子备考的关键时候来到前线,她不后悔。她给孩子写了一封信,相信他会理解妈妈。

【一线抗疫群英谱】张忠德:17年后再出发用真情守护患者。

3月12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张忠德。17年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在救治重症患者时不幸感染,从生死线上走过一回。如今,56岁的张忠德又一次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仔细询问,认真观察。张忠德查房时一再叮嘱医护人员要关注细节。42床的患者刚入院时病情严重,无论是气喘还是肺部影像都不乐观。张忠德团队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一周之内患者的情况就出现了明显改观,现在已经可以正常下床活动和交流了。

从1月24日除夕当天离开广州,张忠德和团队在武汉已经奋战了40多天。他带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接管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三个病区的187张床位,全力救治病患。由于和患者走得近,大家也更喜欢叫他“德叔”。他还会努力模仿湖北口音,逗患者开心。

中西医协同治疗是张忠德诊治时的法宝之一,除了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他总会充分吸纳西医的现代医学手段。

在张忠德和同事们的细心照顾下,越来越多的患者情况好转并且治愈出院,目前他们病区出院人数已超过180人。

【一线抗疫群英谱】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3月7日下午,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上图。记者张远晴摄)在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挥手送别最后一批病人。随着这家方舱医院休舱,唐晓培和同事们开始原地休整待命。

从2月初接到支援方舱医院的命令起,39岁的唐晓培在东西湖方舱医院整整工作了一个月。

“每天都得绷着一根弦。”虽然唐晓培在急诊科和icu工作多年,但方舱医院的工作环境还是第一次碰到。“我们一个护士得照顾五六十个病人,测体温、发餐食、发药品,还得谈心,6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就是不断走,不断说。”唐晓培说,“说实话,方舱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导,让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刚住进来,情绪都不太稳定,她是护士长,很多病人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她解决。唐晓培还记得有一家人,丈夫在定点医院治疗,妻子在方舱医院,孩子在社区隔离点,音讯不通。“我也是孩子的妈妈,一听情况,心都软了。”唐晓培说。她赶紧联系了舱外的指挥部,辗转联系上了孩子。听到孩子的声音,病人心里就踏实了。

这些事情虽小,但唐晓培觉得很重要。“病人如果觉得你确实是真心帮他们解决问题,心情就会平静,会配合治疗。”她还记得一开始进舱的时候,温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买秋衣秋裤,唐晓培和同事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秋衣秋裤和保暖用品送给了他们。

她们的付出,病人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有一次,唐晓培忙着工作,没意识到防护服的领子开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立马提醒她赶紧去加戴一个口罩,他还特意去拿了一个牛奶盒子上的塑料提手,让唐晓培扣在后脑勺上,这样可以把口罩挂在防护服外边。

“当时他对我说,如果你们被感染了,我们会很难受的。”这句关心的话让唐晓培特别感动。

出舱时,很多病人依依不舍。一名大妈动情地对唐晓培说: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脸,让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会为医护人员写下祝福,医疗队队员们把心愿卡细心地贴在墙上,做成一株“许愿树”。

“我们进来的时候有个心愿,就是尽快让方舱医院关门!”唐晓培说,“现在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一线抗疫群英谱】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救护冠军”冲锋在前。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时许,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上图。资料照片)正在查看患者情况准备交班,突然发现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发紫,立即通过对讲机呼叫值班医生。

“紧急加推一组呼吸兴奋剂!”

高锐迟疑了几秒后,坚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输液”考核标准进行“实战操作”,一针到位!随着呼吸兴奋剂缓缓推进静脉血管,患者的呼吸缓慢提速。随后,高锐又挤压患者胸廓10多分钟,患者才恢复了自主呼吸。

高锐在急诊医学科工作了10多年。她参加联保部队护理技能大比武,勇夺3项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救护冠军”!“只有平时技能练得过硬,遇到特殊情况才不慌神儿!”这正是高锐请战参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底气所在。

入驻火神山医院没几天,感染七科一病区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症患者,心率快、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经过医生用药、加强镇静补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有了改善。高锐刚接班,就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心电监护仪上出现室颤波形。高锐一边呼叫:“快拿抱球准备通气”,一边准备除颤。高锐熟练地开机、定位、选择除颤模式……所有的动作一气呵成。几秒钟后,监护仪上显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区曾收治了一名85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愿选择留置胃管。为了让患者尽快服用降温药,高锐将药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内,一边安慰患者一边给患者喂药。如果病人咳嗽喷出飞沫,高锐极易被感染。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高锐成功化解了这一难题。1小时后患者的体温降到了38.5度,心率渐渐正常了,血氧饱和度也升高了。

病区遇到重症、危重症患者或是情绪波动大的患者,高锐总是冲锋在前。这名“救护冠军”,在战疫实战中频频显身手。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十五

春节如期而至,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里,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贺岁的节拍。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和严峻的防控形势,_镇_村共产党员_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普通党员的使命和责任。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武汉封城后,环卫工人依然在坚守岗位,看着他们坚强的身影,我眼睛湿润了,不禁想起胡锦涛同志的铮铮讲话——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_于去年12月3日来到武汉,就职于_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疫情爆发后,身处武汉的他,一直揪心着抗疫工作。1月28日晚,偶然的机会,_看到了武汉一社会团体招募疫区医院消杀防疫志愿者的消息,“我不能每天只关注新闻在那里唏嘘嗟叹”。疫情当前,他选择了守护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瞒着家人毅然决然加入了抗疫志愿者队伍,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很累,很疲惫,但却感觉非常充实”

从1月29日至今,_每日早出晚归,在武汉市第二医院病区(红区)参与长期消杀防疫任务,医院消杀防疫工作由包含_在内的三人负责,从早晨8点就要穿戴好沉重的、密不透气的专用防护服、口罩和护目镜,背上50多斤的喷雾器,游走在医院的每一个角落,刺鼻的消毒水在杀灭病菌的同时也不断腐蚀着他们的双手。

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下班脱下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早已被汗水浸透,鼻梁骨和颧骨被口罩箍得生疼,一双手早已被不知道是汗水还是药水泡得发白蜕皮。“也许我个人力量单薄,但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海,只要人人都出份力,我们将最终打赢这场战斗”,_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疫情面前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力量,更是用自己的“涓涓细流”筑起防疫战斗前线的“战斗堡垒”。

一封出征别言。

疫情肆虐,一线人员的生命健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对_而言亦如是。“爸爸作为一名老党员党性不允许我退缩,作为一名老兵,军旗下的誓言,不允许我退缩。如果爸爸不能回来,希望你们兄弟俩快乐长大,照顾好爷爷和妈妈。”参加志愿工作前夜,_给自己的家人写下一封出征别言,见字如面、纸短情长,字里行间不仅流露着浓浓的亲情,更涌动着深深的家国情怀。_坦言,身处疫区、直面病毒,害怕恐惧犹在,但作为一名有着党龄的共产党员,绝不会退缩。

20的春节,对_来说可能不那么温馨和热闹,但正是有一个个_、一名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共产党员默默为我们守住大家,才有我们自己身后的小家。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篇十六

在一张拍摄于的老照片里,一个小男孩穿着一身宽大的白色防护服,戴着医用口罩、帽子,把护目镜压到额头上,露出了一双天真的眼睛。转眼间,过去,照片里的小男孩长大了,也像他父亲一样成了一名医生。

“那时我还小,很好奇,就穿上我爸抗击‘非典’时穿过的防护服,拍了这张照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王光杰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是医务人员,父亲当年是抗击“非典”模范,他驰援武汉,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尽管母亲对他有些不舍,但也和父亲一样全力支持他。

1月26日大年初二,王光杰从北京赶赴武汉,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支援。当时,院区还在改造,人手、医疗设备等非常缺乏,王光杰所在的20人医疗团队的到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院区医务人员的压力,让治疗工作快速进入了正轨。

王光杰介绍,他们主要是通过一些药物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支持治疗,比如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道方面的症状时,会对其进行氧疗,或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一些患者感染后,可能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等临床现象,这段时期对于患者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能挺过去,病情就会逐渐好转,给患者相应的支持,就是帮他们挺过这个时期。

经过艰苦努力,湖北武汉的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也在取得积极成效。王光杰告诉记者,随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及大量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很多病区承受的压力都比以前小了很多。“现在医疗条件更好了,收治时间也大大缩短,我们能够更早地对病人进行治疗,而且病人对疫情的恐惧也在减少,很多病人都很乐观,积极地配合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他说。

几天前,病区里的一位患者康复出院,对值班的王光杰和其他医护人员表示感谢,躺在旁边床位上的一位患者老奶奶听到后感同身受,突然忍不住哭了起来。“之前我口渴了,就把送给我的一碗梨汤喝了,我也不知道是哪个好心人送给我的啊,我问的时候你们都不承认……”老奶奶哭着对他们说。这位老奶奶住院前身体状况不太好,已经几天没吃好饭了。住进病区后,她很快被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了。“奶奶,这些吃的都是给您的,您放心就行了,好好休息,早日康复。”王光杰俯下身子对她说。

像这位老奶奶一样,很多患者都会把医务人员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忍不住流下泪来;而这些白衣天使们也会把患者当成至亲,用高超医术和仁心大爱救治他们、照顾他们。王光杰表示,希望今后能有一些新药出来,在临床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也呼吁康复出院的病人能够自愿捐献血浆,帮助更多病人渡过难关。

2月19日,王光杰值完班回到住处时已是凌晨3点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光杰显得有些疲惫。这段时间,他每天值班8小时,因为住的地方离医院比较远,一般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出发,经常黑白颠倒,但他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等疫情结束,我再回家,多陪陪爸妈。”他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