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通用22篇)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通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20 03:24:07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通用22篇)
时间:2024-01-20 03:24:07     小编:HT书生

教案的编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案的分享和交流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共同进步和成长。这些教案范例涵盖不同学科和学段,是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一

每一次上完新课,我都会准备一至二课时的习题讲评课,其初衷并非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给学生对答案上,而是想通过对习题的讲评达到系统认知,解决疑难,复习、巩固、回顾旧知,并锻炼学生进行实战演练进而掌握解题方略的目的,但是就最近一段时间的习题讲评,我发现情况并非像我想象的那般乐观。具体归纳如下:

一、课堂参与度不大,追本溯源是学生对习题讲评的认识不足。

传统的习题讲评课,学生总认为讲习题是在对答案,无聊,没新意,因此在课堂上你总会见到无所事事,自娱自乐,百无聊懒的逍遥者们痛不欲生的场面。但是话又说回来,不管我教学方法,目标如何设定,想学的同学还是乐此不疲地愉悦在其中。

二、拓展太多,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习题讲评,对我来说初衷简单,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典型题目的探究,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都会对所讲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点拨和拓展,比如,我在讲字音辨析题时,首先会让学生总结归纳,找出这类题一般都会哪些字词上设置陷阱。此时,同学们通过探究、分析得知,原来大都是些多音字和受方言影响较大的字。那么,针对此种情况,我便会让学生对此题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进行“地毯式”攻略——找出所有多音字,并将所得数字号,标于题旨左侧空旷处,以便课下查证,进而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我有时可能还会就个别字词进行特别点拨、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辐射式”记忆,达到发散思维,落实新知的目的。

通过此上例证,不难看出,用“拓展迁移法”讲题,首先讲题速度明显下降;其次,习题课的课堂有效性和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道路曲折,但我仍需坚持,因为“放弃一定失败”。

针对上述问题,我特制订如下措施,来调和其间矛盾:

1、变学生被动的“得”为主动的“取”。课堂上我主要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真切参与课堂。具体过程:就有代表性的题旨,提问一学生,让其阐释自己的答题步骤及方法,过程中其余学生仔细倾听,后各抒己见,表述自我观点,最后师生合作,讨论探究得结果。如斯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质,还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点到为止,不再深究。对于有些问题,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做到面面到,但都是点而不透,留下楔子,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如前面提到的字音辨析,我引导学生使其发现问题的根源,进而做下标记,对涉及到的多音字,课下查证,并以书面形式总结归纳。采取如斯的方式,最大的益处就是节约了时间,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

3、为了保证第二点的实效性,还必须加大对学生检查、督促的力度。对此我会于课堂教学开始前的5—8分钟到教室,只要是在教室坐的同学都是检查对象,个个检查,并根据同学们的具体作答情况提出不同层面上的批评意见,争取尽己力保证习题讲评课的初衷画上一个相对完美的句号。

通过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再认识,我又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感悟,那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型,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认真细致,谨小慎微,付出比往昔更大的努力,如此才能在生活的海洋里实现梦的渴望。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二

1、从自身及周围环境的变化中,感受初春的到来,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通过小燕子的眼睛,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从而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让幼儿尝试创编故事,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表现力。

3、在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现,让幼儿享受创意作画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春天。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重点: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知道燕子与春天密不可分的关系。

难点:能说出小燕子在空中看到的花草树木的变化。

1、燕子北归的大图片。

2、图画纸、蜡笔。

3、儿歌磁带。

一、儿歌引入《小燕子》。

三、1、出示有关燕子北归的图片,让幼儿欣赏并描述图片内容,请幼儿说说想到了什么。

2、老师提示幼儿假想燕子北归的途中会看到哪些春天的特征,请幼儿尝试创编故事。

四、1、自由分成几组,请幼儿将刚刚创编的故事在画纸上表现出来。

2、教师讲解要求,如:保证画纸干净、整洁;幼儿要合作完成;发挥想象创设作品。

4、完成创作后,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5、请幼儿把自己创作的画挂于展览区,和其他伙伴共同分享。

6、活动结束。

从整节课来看,孩子都能比较好的回忆和发表自己所看到的春天的样子,也都能发挥想象把自己所理解的春天的样子,整个活动,幼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

小百科:时至立春,人们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三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一、点拨教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教学中,我常有联想、比较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刚一接触课文时,他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万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代码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这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豪迈的场景,豪迈的感情这些要素,然后通过联想比较,让他们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而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苹果则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和鼓舞。而创设情境则便是为了激励,为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语文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四

本园地中,“我的发现”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识字方法,巩固生字。“日积月累”的“我会写”为了积累反义词,要求学生正确书写,注意字的间架结构。“读读记记”主要是积累句子,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会读”,内容是一篇小童话,讲述了富有爱心的小雨点儿和一群小朋友不让老爷爷淋雨的事,教学时可以突出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的情感。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围绕着“诚实”这个主题进行:画面上讲的事在生活中经常发生,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彼此交流面对这种情况时自已的怎法与做法,潜移默化引导学习学会明辨是非,勇于承担责任。

二、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认识生字,认识按偏旁归类识字的方法和由部件组合成新字的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读,积累句子、巩固生字:。

3、激发学生交流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培养良好的交际习惯。

4、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做个有心人。

三、教学重难点。

1、积累句子,巩固生字,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

2、能比较清楚地口述别人的话。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课前准备板书、识字卡皮。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会认。

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了很多生字、说说我们都用什么方法识字的。(学生回忆:加偏旁、换偏旁、去笔画、加笔画等。)。

1.(出示识字卡片、学生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问: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指名答:

生:“饿”、“饼”、“饮”这几个字都有“饣”,都与“食”有关。

生:“猴”、“猫”、“狗”、“狮”、“猪”、“狼”这几个字都有“犭”。

3、你还发现什么?(形声字教学。)。

4、识记生字(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换偏旁、编故事等。)。

5、联系旧知:。

(1)食字旁的字还有吗?

(2)反犬旁的字还有吗?(狼、猪、狗、猫……)。

二、我会填。

1、出示:“今”、“相”、“自”、“音”、“你”、“原”。

(1)给这些生字再加个字分别可以组成哪些字?

(2)它们都可以和哪一个字一起组成另一个字?

2、指名说,“心”。分别组成:念、想、息、意、您、愿。

3、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识字方法?(我发现用学过的字加上一个偏旁组成新的字的识字方法。)。

4、扩展练习:。

“少”、“工”、“气”、“羊”加一个什么偏旁可以换成新的字。(氵)。

三、展示台。

1、鼓励学生将自己课外认识的字说给大家听(师板书),比比谁认得多。

2、由学生当小老师带读黑板上的字。

3、玩字词游戏。

(1)出示写有独体字的'卡片,指导学生认读。

王禾木门虫又口朱木下寸里。

(2)学生仔细观察哪两个字可组成一个新字?

(3)学生汇报:。

王+里=理又十寸=对禾+口=和。

木+朱=株门+口=问虫+下=虾门+木=闲。

(4)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识字方法?(学过的字合在一起可以组成新的字。)。

(5)学生在书上通过连线的方式组字,完成扩词练习。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出示句子,学生自读。

“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

“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2、指名读句子,要读正确、读流利。

3、练习背诵。

4、说说读了这两句话,你懂得了什么。

5、这样告诉我们道理的句子有很多。你还有吗?

6、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时,可以多搜集、背诵一些有哲理的句子。

二、我会写。

1、出示字卡:“冷”、“长”、“老”、“前”、“开”、“慢”,指名认读。

2、想想这些词的反义词是什么。

冷一热长一短老一少。

前一后开一关慢一快。

3、你还能说几对反义词吗?

三、我会读。

1、学生自由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小雨点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3、短文主要讲了什么?用铅笔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

4、指名读句子:把自己喜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能干的小朋友可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5、同桌互读互听。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入。

小朋友注意听(播放破碎声),你们听到什么了?想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

二、学习交流。

1、看图(课件出示)了解故事。

(1)请大家看图了解这件事,并将看到的事情,讲给同桌听,看谁讲得最清楚,谁听得最仔细。

(2)请几位同学把事情讲给大家听。

(3)师小结:小朋友们,和别人交流时说话要说清楚,听话要听仔细。

2、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朋友们,爸爸的做法对吗?你们觉得小松该不该如实地将实情告诉爸爸呢?(明确诚实、敢于承担责任的道理。)。

3、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呢?

4、同桌交流合作。说说你怎么做,用表演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5、师小结学生的几种做法,你觉得哪种做法好?为什么?你觉得哪种做法不太好?为什么?请以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6、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8、怎样做会更好?(讨论,交流)。

新问题:

师:爸爸在气头上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最好呢?

生:给爸爸端杯茶,让他消消气。

生:给爸爸道歉,说下次不敢了。

三、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平时我们在学校学习,可能会不小心弄坏别人的东西,比如。

(不小心弄坏别人的新文具……)你该怎么做呢?

2、如果是你的新文具被别人弄坏了,你会怎么想?(生自由谈)。

师生共读名言:

1、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

2、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他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不仅知道了和别人交谈时,说话要说清楚,听话要听仔细,而且还知道了弄坏别人的东西该怎么做。

反思:第7单元的主题是你爱劳动,我爱集体,我很诚实。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都是好孩子。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孩子能在情感上都受到了熏陶,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本次口语交际时,都能从正面讲述自己的想法。城市里的孩子平时都有存零花钱的习惯,所以当我问孩子们“当你遇到这种事时,你会怎么做?”好多孩子都说:“拿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个新花瓶。”“拿自己的压岁钱赔给爸爸。”虽然去买花瓶这个方法的可行性有待商榷,可是几乎全班孩子都说要勇敢地诚实地告诉爸爸,并向爸爸道歉。当我问道:“爸爸的这种做法对吗?”孩子们回答:“不对!小松已经诚实地认错了,应该原谅他。”是的,我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们有一颗宽容的心,当自己的东西被其他小朋友不小心弄坏时,能学着原谅别人。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五

多年来从事初中的美术教学工作,我发现初中生对于美术课的兴趣有这样的规律,初一学生带着对初中生活与美术课的好奇,兴趣较高,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也较多,学生的作品种类也很多,有儿童画、国画、布贴画、剪纸等,到了初二后,开始有学生不准备材料,不带书本,教师组织课堂颇费心思,到了初三、初四,有些学校则取消美术课,但在学生看来,它无异于是一节自由课,没有了任何的主动性、意愿性,这一问题说到家,还是我们的美术教育及素质教育中有很多的问题。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3.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4.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5.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电影录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学习卡通的设计,我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卡通片《蜡笔小新》《灌篮高手》的片断,让大家了解两位画家的画风的不同,用笔的不同,内容针对的读者的不同。这比光说要有效果的多。

6.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7.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8、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六

唱歌课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喜欢唱歌,可是却不喜欢唱音乐课本上的歌曲,也许所有的同行们都有同样的感受。学生们喜欢唱通俗类含有流行元素的音乐。难道是音乐课本上的歌曲不好听,与学生现在的心灵差距太大了吗?通过我的观察不是这样,以前所谓的“唱歌”,就是老师教会学生唱会旋律就可以了,也不管歌唱的方法和歌唱的状态,以及对歌曲的感情处理,教师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做简单的介绍,那么如何去设计一堂音乐课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标。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也考虑到本校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了解甚少,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一、自信心对一个歌唱者来说尤为重要,那要怎样才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呢?就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合作才能达到的。比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都会找出学生的毛病进行纠正,这是每个声乐教师的职责,但是要切忌挖苦嘲讽,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肯定,及时留意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

二、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三、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这样学生在动起来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和聆听音乐,音乐课要生动活泼,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光靠老师能说、会唱、会跳让学生动起来,不能闲着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

四、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

五、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六、根据不同年龄层次,与课外歌曲相结合,多方面让他们认识音乐的美。还有一些古典的音乐、艺术歌曲作品教师以正确的歌唱方法来引导学生来演唱,这样本来单调的课程就会丰富起来。在唱歌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唱歌教学的审美功能一定会得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与艺术情操也一定能得到发展。我们作为音乐传播者教育者,传播尽善尽美的音乐文化是我们的使命。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

比如说我在教学《青春舞曲》这课之所以产生好的效果,首先是因为歌曲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我们在学习《青春舞曲》的时候,完全是由学生随旋律独立填词完成的,几乎没有老师的一句教唱。学生唱的积极主动,教师教的愉快轻松,真正体验到“解放”的感受。同时,歌曲“动听”“耐唱”,曲调优美,具有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这种曲调和音韵的美磁般的吸引着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由于歌曲“动听”和“耐唱”,使同学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使学生热爱音乐,使音乐课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变得更丰富多彩。我们只有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才能使学生学会“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音乐课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另外,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使学生热爱音乐,使音乐课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七

中长跑是初三体育中考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在教学实践中,其单调、枯燥、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中长跑普遍都存在着厌倦心理。学生一听长跑,就会皱眉头,又跑步啊,虽然中考要考,但积极性不高,成绩提高也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师上中长跑课“太过直接了”,只想着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

如果单从练习效果上看,绕圈跑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意志品质的锻炼非常有效。但前提是要学生不觉得绕圈跑枯燥与乏味,不过从实际教学过程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相对较厌恶这种教学形式,认为没有新意而且累。一开始我也是这样上课,看到学生烦,我的心情也不好受,有时就强迫他们练,还苦口婆心的教育,收效甚微。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一次上课后,学生们问我:“老师,今天上什么?”我说:“长跑”,那些学生的眼神马上暗淡下来,象放了气的气球。我马上故做神秘地说:“今天的长跑可不同往常,有点刺激。”说完,学生来精神了,迫不及待的想听。我知道时机到了,学生被我吊起“胃口”了,“今天,玩(火炬接力)游戏…”然后在准备活动后我宣布了方法,将学生分成10人一组,手拿“火炬”,每人按体能差异跑不同距离,进行200米、400米、600米不同距离跑接力,要求,为公平起见,各组男女搭配,保证实力相当。这次练习后,学生反映不觉得怎么累,而且说这么快就下课了,其实这运动量比平时还要大点,只不过兴趣高,没注意而已。在以后的课中,我又利用跳绳比赛,看谁时间长,次数多;还有加速领跑法,记时跑,定时跑,跟音乐、踩节奏,跑遍校园,简易定向运动,越野跑,障碍跑,趣味球类等,同样一个长跑任务,不同的组织形式呈现出了不同教学效果,既提高运动成绩,又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其实,教学中还有很多教法资源有待开发,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不同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有氧耐力和耐久跑的专项身体素质,而且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因为新鲜事物的刺激使学生忘记疲劳,在快乐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除此之外,还可以创设一些比较有意思、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模式下完成教学任务。

反思与归纳。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及教法,提高练习兴趣。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2、采取各种措施,使之体验成功快乐。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再加上女生往往有怕羞、怕丢面子的心理特点,确实有不少学生因体育成绩不佳,想放弃体育锻炼。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采用分类、分层、分组教学法,并及时把有关信息反馈给学生,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产生一种成就动机。

3、丰富教学手段与活动环境,可以减少练习厌烦情绪。如果长时间使用一种教学手段,或者固定在一个环境活动,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厌烦情绪。为此,除了要经常改变教学手段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环境,寻找安全有利的教学场地、设施进行教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

4、创设操作情境,提高练习积极性。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示范与讲解,还要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际操作,体会动作要领,以有效地掌握体育技能训练的方法。

通过不断地改进,学生会觉得该练习方法很新颖,会产生练习的意愿,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八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因为吴敬梓是乾隆时期人,所以有的人喜欢把《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比较。两部作品都有批判现实的意味,有人说曹雪芹是浪漫主义诗人作家,而吴敬梓属于现实主义批判作家。我比较倾向于这样一种说法,因为吴敬梓的文笔嬉笑怒骂,读他的作品,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展现我们的面前,范进、周进、权勿用、张铁壁、杜少卿、匡超人、严监生、马二先生……每个人物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范进中举》的思路非常清晰,课堂教学中大的环节很好把握。首先,简单介绍科举考试,重点介绍八股取士,以及吴敬梓自身的遭遇,让学生明白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的戕害。尤其是在《儒林外史》的“楔子”中引用王冕的故事意在说明一代读书人有厄,从此将世道人心看轻了。这王冕的这些话语其实是全文的主旨,作者在批判的现实社会中缺少灵魂,连苏东坡都不知道是谁,把“先师”理解为是尊称的这些不学无术,做起诗来也是八股的酸腐读书人。但同时作者也在寻找理想中的名士,隐居玄武湖畔,不慕名利的庄绍光,提倡一夫一妻的杜少卿,从他们身上作者看到了读书人的精神追求,但结尾就楼上的“变徵之音”让读者感受的还是世道的沦落与悲凉。

带着对这本书的整体把握与种冷静的态度去读《范进中举》,其实《范进中举》中的每一个笑点都是泪点。他让人们在热热闹闹中感受着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可悲。可以说《范进中举》是一部热闹的悲剧。

第一课时,课堂上抓住“中举”,以中举前后的变化来抓住整篇文章的情节。由前后对比来分析以胡屠户、张敬斋、乡邻三个方面对于范进态度的转变。进而分析这些人的性格特征,乃至当时的社会风气。第二课时,重点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描写,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外貌,以及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和病态。那么范进为什么会疯?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此时教师可以补充范进他的科举历程,甚至可以补充《儒林外史》中周进撞号板痛哭时的场景。“疯”的背后是科举对于人生的意义,当一个人把他的全部精力都耗费在某一项事业中而失去了正常的伦理、生活、情感进而导致心理扭曲时,这无疑是可怕的。我们可以断定范进一定得了“科举考试综合症”。

其实在教学中,在与学生讨论中,有很多细节看似不起眼,但细细推断却很有意味。

一、报录人的主意。

范进喜极而疯,众人不知所措时,一位报录人说:“在下有一个主意……让范老爷最怕的人打他一个嘴巴”。报录人为什么能出这样的主意?说明报录人不止一次看到过喜极而疯的人,报录人的这一个主意,一下子把“范进式行为”由个案上升到普遍性,这样批判和抨击的力度自然会增大。

二、胡屠户的一巴掌。

为科举而痴狂的人何止范进一个。为什么会如此痴狂,答案很简单,从范进中举后的各种好处可以得知。但这种痴狂到了一定极端,就会痰迷心窍,这时需要有一个大骂该死的畜生,将其打醒。胡屠户的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而作者的一巴掌却打在利欲熏心的读书人脸上。

三、胡屠户的担心。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打了范进后的种种反应,不仅仅反应了胡屠户的势利与虚伪。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当时很多人认为考中举人进士的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所以这种愚昧的思想,不仅胡屠户有,它是封建礼教统治下的“神权”、“君权”、“族权”对于普通百姓思想的戕害。皇帝是真龙天子,辅佐皇帝的各级官员自然是星宿下凡,统治者有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四、张敬斋送的银子。

明清时期,银子虽然是流通的货币,但普通老百姓用到银子的机会很少。《红楼梦》中三十九回刘姥姥面对看到贾府的螃蟹宴不禁感叹“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这一顿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平均每月应该不到二两银子。而张敬斋一出手就是五十两,这个礼就是相当重了。

五、众人躲避官员。

张敬斋来访,人们不是夹道欢迎而是“邻里各自散了”,就连胡屠户也是“忙躲进女儿房里”。这让我想到了古代官员出行,鸣锣开道,号板上写着“迴避”二字,老百姓望风而逃。慌忙地回避可以看出他们的复杂心理,一方面千方百计想挤进官场,一方面身处官场之外对官员又充满着恐惧与自卑,这应该是自古以来的等级制度在作祟。

……。

文章中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形象,了解社会风貌。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但吴敬梓的刻画却是入木三分。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九

今年,我继去年任教初三以来继续担任初三英语教学工作,针对下学期的几次模拟考试成绩,结合本届初三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我作了以下反思。

1、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英语课堂上不用心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或不能理解教师相对较快的指示语。

2。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实在、理解不全面,课外花的冤枉时间多;而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英语学科复习的有效载体,不能有效的利用课本,适时地回归课本,英语复习缺乏系统性,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

3。部分学生在复习时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计划,或者学习和复习没有个性化特点,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基于以上状况,我认为作为学生中考的把关者,教师首先要有正确地意识,应充分认识到: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资料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一、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为学而教,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潜力的标准来设计教学。其实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用心性,记得一位优秀的老师曾说过:“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一天我都花费超多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二、多鼓励后进生开口说英语,并能及时地表扬他们。每一天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绝不把这天的事情拖到明天来做。

三、在复习过程中,还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巩固和增强复习效果。如做到:(一)根据复习资料,布置适量的难度适中的练习;(二)循环考试,即每学完一部分后,进行阶段性测试,对试卷进行评分登记,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自觉性。

四、在整个英语复习中还应遵循一条原则:摆正师生关系,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在归纳、检查、分析、比较、讨论、总结中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到达提高学生自学潜力,提高复习效果的目的,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总之,离中考的日子是已经越来越近了,虽然我们已经逐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对学生指导的紧迫性,但是离相对满意的初三英语课堂的目标还存在必须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潜力,为学生的英语发展和简单应对中考作出更大的努力。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十

一、针对现状,确定选题。

描写景物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常见的,尤其是在中年级语文教材中开始更多地接触到这类文章和练写小片断。可是,在小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发现写自然景色的比较少,成篇写景的更少,一篇作文中有写景的语句也不多。什么原因呢?我想,一是因为不少人觉得写景好像很高雅的事,很难学好;二是由于没有掌握写景的技巧。针对这种现准状,我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春季景色的描写入手,以活动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抓住特征,写景抒情。

二、课前准备,积极主动。

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关键。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课首先应让所有的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利,主动参与、自主地活动。活动课主题确定以后,我让学生自找资料,自我准备,告诉学生只要平时注意观察,注意积累,就可以在此次活动中大显身手。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准备,所搜集的资料大部分是课外的。这些知识的积累完全是学生自主的,充分体现了活动课的自主性原则,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三、形式多样,课堂活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情感外显,好动、喜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的各种活动。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春天的童话》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动静结合,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

首先是进行“词语积累”方面的竞赛活动。这种形式符合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自我表现的特点。竞赛中人人动起来,动脑、动口、动手,全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个个情绪高涨。从活动效果看,学生的词汇积累相当丰富,写春天的有“乍暖还寒、莺飞草长、鸟语花香……”,在此基础上学生背诵古诗,边背诵边感受诗中意境,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接着以组内交流形式进行“赏析片段”,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摘抄的片断读给别人听,并投影显示各组推荐的最佳摘抄片断进行评议。

春天组:春天到了,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柳树姑娘的面颊,把嫩嫩的柳芽从睡梦中引出来。顿时,黄绿色的柳芽绽满枝条。柳条舒展着它那柔软的腰肢,随着春风和谐的音乐,翩翩起舞,舞着、舞着,一片片嫩绿的柳叶伸出头,睁大了眼睛,争着观看这奇妙的大世界。

学生在评评议议中领会了写景的技巧:认真观察,抓住特征,写出变化。这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知识,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把学过的语言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以上几项活动为学生开阔了视野,打开的思路,使学生产生了富有创造性的写作灵感。最后一项活动――“练写片断”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描绘出美丽的春季风光。

这节活动课的设计以学生为重心,强调自我准备,自我表现,自我发挥,使他们在愉快和合作的气氛中主动参与老师设计的学习活动,提高了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

四、运用学生评价,积累引入生活。

在交流展示的环节中,教师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太多,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太少。课堂评价手段应有机灵活的结合运用,特别是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评价方法,更能起到学生自我学习进步的激励作用。古诗、俗语的积累目的之一也是要在习作和生活中运用,学生习作中恰当运用得很少,教师应作有意识的引导。

五、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这节语文实践课只是一个起点,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此探究下去:如体描写山林原野、江河湖泊、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自然景物,体会写景在文章中的作用。

语文活动课以它活泼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为少年儿童提供了集体活动的场所,从宏观的延伸看,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推出新的活动方式和组织方式,以活动促发展,使他们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开拓型的,创造型的人才。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十一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2、引领孩子去读书。

3、在生活中学语文。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语文实践课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十二

4、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力,逐渐养成勤于记录的学习习惯。

活动设想

1、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由各组同学民主选举组长,负责本组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2、各组要将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经过作详细记录,并以档案袋形式提供作业;

活动分工:

第一小组:编一辑自然日志;

第二小组:谱一支“春天的赞歌”;

第三小组:创作一幅“诗画”。

活动过程

1、看一段录像:

一段春天的景像。

2、听一段乐曲:

播放《春江花月夜》或《春之声圆舞曲》。

设问:听了这一段乐曲,让你想到哪一个季节?为什么?

3、背一首古诗:

各组依次派组员轮流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不上者淘汰出局。

1、布置任务,明确分工;

2、各小组研究活动实施方案;

3、各小组开始运用相关手段进行资料收集;

4、各组汇总资料,并进行分析,为得出研究结论作准备;

5、各组撰写活动研究结论。

1、为各组提出相应的查找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2、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予以点拨,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各组组长作活动总结交流;

2、各组展示本组探究成果(鼓励学生交电子作业或多媒体作业);

3、教师进行点评:主要从活动参与度、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作业的创意等角度进行点评。

1、各组提交一分手抄报;

2、选题作文:

题目一;“我心目中的春”

题目二: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

字数不少于500字,文体不限。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十三

师过渡:按照我们刚才总结的方法,请你在班级中选择一个同学,试着用几句话或一段话来介绍他(她),让其他同学来猜一猜,注意不能说出这位同学的名字。

1.同桌互说互评,按下列要求尝试口头习作。

(1)要求抓住一两个特点介绍一位同学,不说出同学名字。

(2)互相评议介绍得是否准确。

2.指名发言,全班交流。

3.你们猜出来了吗?他是用什么方法突出同学特点的?(选择最明显的一个外貌特征,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或爱好来举例说明。)。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十四

这次的语文园地内容有趣,第一项发现表示颜色的词,并发现每种颜色的分类,这一点我结合了学生的衣服等让学生看了解了一些颜色的不同,学生也扩展出了很多颜色的词。读读背背是让学生积累有关相对的词,这个在一年级到现在学生都已有了基础,学生很容易就记会了只是课堂上只顾了让学生比赛读,用时稍长了竟忘了让学生自已编一编对子,这一点失误真是大,看来我还是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多练一练,失去这么一个让学生动手的好机会,真是遗憾,填词那道题学生读一遍就说出了规律和要点,所以让学生自已做互相交流,只用了很短的时间,最后一个趣味语文学生兴趣很浓,读时非常带劲,由于比的是读准且快,学生十分乐于参赛,边读还边打节奏,课尾时都能快速准确地说绕口令了,看来学生对这种形式的语文十分喜爱。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积累字词;掌握主、书、门、我四字点的正确书写。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背积累词语并掌握词语的轻声朗读;熟读背诵古诗《寻隐者不遇》。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通过读、写背积累词语并掌握词语的轻声朗读。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积累字词;掌握主、书、门、我四字点的正确书写。

2.通过读、写背积累词语并掌握词语的轻声朗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我说你指的游戏。(学生食指指着鼻子,教师说哪个,学生快速指出)。

1、学生自由读字词。(教师正音)。

2、从这些字词里你们有什么发现?(都是)。

3、你还知道哪些?(眼睛、耳朵、手掌)。

4、集体齐读字词。

1、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3)你们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词语最后一个字都是子;第二行都是人物称呼的叠词;这些词语的最后一个字都是轻声。)。

(4)小组再读词语。

(5)集体读词语。

1、学生分小组自由读词语,要求把字音读准。教师抽查学生,然后泛读。

2、学生上台书写笔顺。教师检查,学生书空。

(注意三个字:点在正上方或左上方或右下方,先写点)。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指导)。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十六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从这一段中,你们读懂了些什么?

生:俺知道了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所以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

师:藏族同胞为什么要躲红军?

生:因为他们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以为红军也和反动军队一样坏。

师:你们从哪个词看出反动军队十分可恶,给藏胞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生:吃尽。这个词语可以说明他们吃了很多很多苦头。

师:联系你们找的资料,和电视里看到的情景,说说反动军队进村后会做些什么?

生:跑进老百姓的家里把家里东西都推倒。

生:把老百姓养的鸡、鸭都抓了吃。

生:还要把老百姓赶出家门,随意烧杀。

师:难怪说他们“吃尽”了苦头啊!他们对反动军队害怕到什么程度?

生: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师:找找从哪些字词上体会到害怕之深?

生:一听说……早就……说明还没看到军队来,他们就躲起来了。

生:又有,谁也不敢。

师:是呀,这都说明,藏族同胞对红军存在着深深的——误会!

谁来把这个句子读好了?

(指导朗读)

师:面对这个情景,朱德怎样?

生:急坏了。

师:怎么叫做“急坏了”?

生:就是急得手足无措了。

师:想想,朱德会急得怎么样?动作?表情?

生:他会急得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出处 cOoCO.NEt.Cn

生:他会不停地抽烟。

生:他急得手握拳头,脚直跺,说:“这可怎么办呀,这可怎么办呀!”

师:你们能把他着急的样子读出来吗?

师:从朱德这么着急的'情形中,俺们也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朱德对藏族同胞十分关心。

(生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对于长征,现在的小孩理解较少,要是他们理解课文内容,需要辅助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课前查找的资料和所看的电视电影,同学初步有了感性认识,对协助同学理解“吃尽苦头”、藏胞为什么要躲红军、藏胞对红军存在哪些误会这些问题有很好的协助。同时,也为后文理解红军是不同于其他军队的一只有组织有纪律的部队,是一支一心为民的部队埋下了伏笔。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十七

这节课有些不尽人意之处,简单归结如下,希望以后能将遗憾改写。

1、学生活动仍不够充分,面不太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由于学生的课业繁忙,部分学生准备不充分;二来学生平时不太注意观察生活,三是比较活泼开朗的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的机会,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仍不主动,得不到什么锻炼的机会。

2、学生的学习观念还有待转变。有些学生对活动课不重视,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有些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些学生头脑里的应试观念较强。这些都需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对他们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宣传教育。

3、竞赛题考察学生对诗词了解、掌握还仅限于浅层次,没有上升到诗词的鉴赏层次乃至创作层次的考察。有待以后逐步加深。

三、一点体会

学生学古诗词的途径很多很多,以“咏春”为主题,通过竞赛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鉴赏,这只是其中一种,尽管有挂一漏万之嫌,但能让学生浅尝一口古诗意韵,含英咀华,能进一步引发学生读诗诵词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意识,在应试教育氛围浓郁的今天,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今后,在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文等方面多想一些办法,多作一些有益的探索。还要进一步深入领会新课改、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深入人心。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十八

1、学习用色块表现树林,并尝试把笔横过来直接画形状的小技巧。

2、能按自己的喜好并用前后遮挡组织成一片美丽的树林。

3、懂得节约资源的道理,知道运用自己的智慧变废为宝的好处。

4、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重点:学习用色块绘画的方式,巩固涂色时的遮挡关系。

难点:如何让幼儿掌握用色块绘画树,并初步画出树林之间的前后遮挡关系。

树林的课件、教师范画、各种色块色树、油画棒。

幼儿了解多种树的形态特征、并会画树。教师能很快画出一些不同的树。

对于幼儿来说,短短的旧蜡笔头随处可见,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幼儿养成了不懂得节约资源的坏习惯,为了帮助他们纠正这个错误观念,我设计了这节活动。但在活动中我并不是一味地强调节约,而是尝试用幼儿较感兴趣也较能接受的方式,通过变废为宝的办法从而渗透我想传递给幼儿的信息。

这个活动描绘的侧重点在树林的五彩缤纷的颜色上。甚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表现色彩我首次让幼儿尝试舍弃掉勾画轮廓这一个步骤,这对幼儿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在多次活动中我也发现幼儿喜欢新事物,乐于尝试新的事物,而这次的活动正是为他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

一、感受新的绘画技法。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盒蜡笔,可是我们发现这盒蜡笔太旧了,都变得很短了。那我们是不是就把他们扔掉呢?千万不要哦,今天陆老师就来教大家怎样变废为宝。

师:如果蜡笔太短,竖着捏不牢的话,那我们就来试试可不可以把蜡笔平躺下来画,效果肯定很特别,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现在就来在小纸片上试一试。

(教师先示范,幼儿小练1)

师:老师还知道以前我们画画都会先画外面的这条轮廓线,再在里面涂上颜色,就像现在我画的这棵树一样。

师:但今天我们不画轮廓线,而是直接把笔横躺下来画出树的形状

(教师边讲授边示范,幼儿小练2)

师:你们看,这样画的树是不是很特别呢?

二、感受树林。

师:今天我们就来用这种特别的方法画树林,画什么?

幼:树林。

师:什么是树林?

幼:有很多树的地方。

师:老师这里就有几张树林的图片,我们来看一看,树林里的树都一样吗?(ppt图)

师:树林里的树颜色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那都有什么颜色、形状?(根据幼儿的答案出示教具)

三、遮挡关系的阐述

师:老师这里有许多已经用今天学的方法画出来的`树,我请一位小朋友来想办法拼贴出一片树林(出示教具,个别幼儿操作)

师:用拼贴的方法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在一片树林中,有的树在前有的树在后,为什么?

幼:遮挡关系,大小等。

师:那这种前后关系要怎么画出来呢?

四、幼儿小组操作练习。

师:我看待许多小朋友都已经坐不住想要去试一试这种新方法了,好,我们现在就来画一片美丽的树林。

五、作品展示

六、教师总结

师:这么美丽的树林图片就是用我们原本想要扔掉的短蜡笔画出来的,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多动脑筋,就能变废为宝的!

在活动前采取了几个策略:策略一:活动前的社会实践活动--捡树叶,主要考虑到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和孩子在实践中观察了小树林里各种颜色的树叶,不同形状的树木,有了情感的体验,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为活动的开展铺垫了基础,使幼儿有话可说。策略二:重难点的前置--色块绘画的方式及遮挡关系。我们还在美术区设置了五彩的树叶,通过实物和范例欣赏,丰富了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如:对好朋友色彩的理解--相近色的认识。通过幼儿的欣赏,帮助幼儿理解色块绘画。通过对活动的梳理,使得我对美术活动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导入活动更精彩。

我们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很多采用ppt、图片欣赏、情景导入、谈话导入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其实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采取更多的形式。如:视频的形式,让孩子观察春天的风景,发现春天的色彩;用特写的形式,欣赏不同形态的树。即帮助幼儿发现秋天色彩的丰富性,感受春天的美;发现树的独特性,又建构了幼儿的知识经验,为幼儿活动做准备。

小百科:树林通常范围比树丛大而比森林小的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十九

开学后的第一次习作课,我认为重点是要让学生喜欢上表达,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得敢想敢说。课前的看图猜人和读文猜人游戏,都是选取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能引起学生兴趣。再逐渐过渡到教材上写人物片段的练习,使学生在说与思的练习过程中,逐步明白介绍他人的方法,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来写。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二十

“文章不是无情物”“儿童是情感的王子”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以言语作品为中介展开的一次情感交流的对话,感悟过程。在特定语言情境中领略文章的景、情、人物,体会作者的思想。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情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兴趣盎然,深有体会。叶老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教学开始我播放夏天的景色的录像,那台风、雷雨、水果、动物、花卉便印在了学生的脑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在识字过程中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符号加以还原,以游戏创设情境,通过唱歌,图画再观情境。在这样的教学中,大家可以看到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投入了学习活动中,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人格的构建。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教学对象的个性实际出发,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见,努力做到教学开放,还学生自主权,我上的《识字5》这堂课中有2个教学环节注意到了这点。第一环节是:学生自读课文,你想自己读也行,想和同桌读也行,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然后我请小朋友读课文中的4组词。其他小朋友注意听,听完后进行评价。第二个环节是这四组词中你最喜欢读哪组词就读哪组词。我记得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有一个小朋友读完“桃子、梅子、西瓜”这组词时,马上有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我要给你提个小建议,你的'“桃子”的“子”读成了翘舌音,这是平舌音,而且是轻声。”听得多仔细,评价多好。当另一个小朋友读到“葵花、茉莉、荷花”时,别的小朋友又评价了:“你的声音很响亮,但是你要读得轻一点,美一点”。然后非常有表情地带读起来。站在学生中的我一阵阵地惊喜,一阵阵的感动,多么充满童真,充满个性的语言,像清晨荷叶上的露水那样新鲜。很难想象在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滔滔不绝的课堂上全洋溢着这样的童趣。这不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人文素养”吗?看似一个浩大的工程,其实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中,只要我们将心比心,以情唤情,这样,我们的课堂内外,将永远阳光灿烂,充满欢笑。我学生出色的表现也同样令听课的老师点头赞叹。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听、说、读、写是最好的语文实践活动,这节《识字5》我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的形式多样,读的有目的。开始是读通、读准,然后是结合画面有感情读,有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当小教师带读。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如第一组词夏天、台风、雷雨,我问学生:“你看到的夏天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我看到的夏天有台风、雷雨非常可怕。”第二组词桃子、梅子、西瓜,我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的水果,有的说:“又甜又大的桃子,”有的说:“酸溜溜的梅子,”还有的说:“好吃的西瓜。”第三组词蝈蝈、青蛙、知了,我让学生猜猜小动物们在夏天忙些什么?学生回答的很精彩:“蝈蝈忙着开店铺,青蛙忙着捉蚊子,知了忙着在书上唱歌。”第四组词葵花、茉莉、荷花,我问他们:“看见这些花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说的更好了,“金灿灿的葵花,清香的茉莉,粉红的荷花。”学生用词多准,说的多好。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崔峦说过:“语文教学要注意校内与校外沟通,注意学科间融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讲述了一个“望梅止渴”的故事,把学生引出课堂,同时把音乐引《小青蛙找家》进语文课堂,注意学科间的融合。

当然这堂课也还有遗憾之处: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在学生识字看图,图字结合的这个环节上得不够紧凑,以致于后面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写字,展示学生的作品。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更加认识到自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以人为本,立足发展”让学生天天在快乐中成长,也让自己天天在快乐中成长。这将成为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二十一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切从春开始。开学恰逢立春。我让学生查找有关春的诗歌,在班上举行“诵春诗比赛”。“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学生们乐此不疲,吟诵不绝。在诗中春来早,我们似乎已经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中。“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春雨贵如油”,众多文人墨客描写春雨的诗歌也很多,于是我们又开始了春雨的诵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同学们相互应和着。我们还朗读朱自清的《春》,背诵其中描写雨的句子:雨是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清明,我们去查阅寒食节的资料,去读介子推的故事,每个同学查阅有关清明的诗歌,然后一起交流,大家选择最有名的古今诗文摘抄、背诵。假期,我们去踏青、祭祖,并记录感受。花开花谢落满地,风起花飞舞韵姿,此情景虽说凄婉,可在春天亦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因为花落孕育着硕果。那是一个飞花的时节,我带领学生们观察“落花缤纷铺满地”。我们来到小城的绿化带,乡村的桃园,择一席之地,静静地坐在几棵樱花、梨花、桃树下,任白色和粉色的花瓣随着风打着旋儿落在我们身上、头上、脸上。没曾想,花儿飘落竟这般美妙。我们轻轻地哼唱《红楼梦》中的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我们轻声朗诵:“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吟着,诵着,陶醉着……巢宗祺教授在谈到语文素养的形成中说:语感、感悟、积累仍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点。学生们诵读着祖国的经典诗文,经历了审美体验,受到了情感及文化的熏陶,不仅感悟了中华语言文字的意境和魅力,而且有效地积累了语言。

二、泥土里的春种夏收。

课程标准对我们触动最大的是“过程”,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要关注过程。在春天这个充满希望的美好季节,何不带领学生们去种植、去观赏?让学生种下一棵棵小树,让他们为小树命名,成立“护绿小队”。学生们干得可尽心了,他们在同小树一起成长。班级的菜地工程启动了。先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去乡下参加劳动、访问农事、观察农田,然后让学生们去查阅春耕资料,看看种什么好、用什么方法种。终于,我们种下了小青菜。学生们写起了观察日记,还有人捉来了蚯蚓,浇水、除草和捉虫自然不用担心,学生们总是抢着去干。四月中旬,准备收获了。学生们亲自去摘、拣、洗,中午吃午餐时,我带来了锅、电磁炉,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做青菜汤。当然,每个学生也都品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果实――一碗香喷喷的青菜汤。

三、文字间的童言稚语。

把春天的记忆注入文字里,是最美妙的事情。我鼓励学生把春天里的经历和体验,及时地写进文字里。有的学生写了厚厚一本,还将自己的这份记录取名为《春天里》这是王亚楠同学的记录:星期五中午就餐时,赵老师高兴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要来品尝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美味的青菜汤啦!”同学们听了,一个个欢天喜地,乐得合不拢嘴。老师首先选了几个同学去摘菜,其中就有我一个。我们高兴地来到小菜园,俯下身子,双手伸了过去,轻轻地把小青菜摘了下来,我们的动作都特别轻,生怕弄疼了小青菜似的。然后我们几个又把小青菜拿到学校食堂的水池里去清洗,被冲洗过的小青菜显得更绿了。不一会儿,小青菜就被我们洗得干干净净了。带着洗净的小青菜,我们飞快地跑回教室,老师已经准备好了电磁炉,炉上一口钢锅正烧着水呢。很快水就沸腾起来了,老师笑着挥一手:“放青菜吧!”只见同学们你拿几根,我拿几根,纷纷把青菜放进锅里。小青菜在锅里欢快地上下翻滚,颜色变得更深更绿了。老师又让我们放入油、盐,还加了美味的榨菜,等再烧开一滚之后,就可以出锅了……美味的青菜汤终于做好了!我们拿着小汤碗排队去打汤。老师给我们每人分了一小碗,我坐回座位,轻轻嘬了一小口,哇,特别清香!这碗青菜汤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果实,吃着可香了!

读着学生们的春日絮语,我也不由得开始了沉思。我们面对的是儿童,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多姿多彩的。只有让他们在自然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能更好地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程充满生命的张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生活就如源泉,语文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着。”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自然,体验,感悟,让儿童“展开语文与自然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因“自然”而精彩。

语文教案反思与实践篇二十二

1.(课件出示范文)教师朗读一篇介绍班上同学的文章,请同学们认真听并思考:

(1)文章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个同学的?是如何介绍的?

(2)文章是用什么方法突出人物特点,让大家猜出人物名字的?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方法:按一定顺序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不必面面俱到;通过描述性格、爱好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