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4年经典常谈读后感(模板8篇)

2024年经典常谈读后感(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1-14 09:40:03
2024年经典常谈读后感(模板8篇)
时间:2024-01-14 09:40:03     小编:JQ文豪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一

脑子和书都是好东西,脑子是天生的,经不起折腾,书是别人写的,总归是该拿来多读。我读书有个习惯,有趣的书大多坐着读,一口气读完,腰不酸腿不疼还特有劲。而不有趣的书我得躺着读,读着读着也许就困了,刚好把书和被子一起盖上。机缘巧合或者不巧,朱自清先生的一本《经典常谈》落入了我床头的待读书堆里。大概是出于对书名的理解不够透彻,亦或是心中遗留着求学时对“熟读并背诵全文”的敬畏,一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打开这本书。然而刚刚翻过序,我就被“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这样的句子吸引,之后便像瘾君子吃到久违的鸦片一样,一口气把它读完——并且读完后发现自己是坐着的。

以上便是这篇读后感的由来了。

但凡是读后感,写的人总是会例行公事一般地介绍一下作者,一来显得做学问严谨有序,二来可以表一表对著作版权的尊重,三来——三来不可明说,要是作者生平颠沛起伏又多风流往事,还能加上一两段纪实描写,不仅能吸引那些喜好八卦但不知《周易》的读者,无形中还能起到凑篇幅的妙用。

依我浅薄的阅历,大体上人们说起朱自清先生,往往都会说到《荷塘月色》和他那背影苍老的父亲,就好像一说起鲁迅,则都说《狂人日记》和他那会使钢叉的好哥们闰土,一说起钱钟书,则都说《围城》和他那很会写书的夫人。思之原因也非常朴素——他们都是中小学教材上的红人,他们所作的那些课文大多数人没背过也抄过,没抄过也读过,没读过也听语文老师苦口婆心地拿着考卷讲解过。至于《且介亭杂文》《管锥编》《人·兽·鬼》这些有趣的书集,自然是读者甚少也不被“流行”的,这便是我们过去教育的风格。

朱自清先生著这本《经典常谈》,也许正是认识到了在他那个时代,我们过去的教育在某一个方向有所缺失,或者太超前,或者太落后——总之不在中间。朱先生在序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这句话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受用的。不论是学生还是学者,平民还是教授,在求知的路上,人们总会错过一些,迷失一些。而这本《经典常谈》,正是引导那迷途之人,迷茫之人,去“见识经典一番”的指明灯。

《经典常谈》可以算是一部“指南”,朱先生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一一梳理成篇,仿佛列了一个书单。而他对这份指南的度把握得也非常耐人寻味。论《尚书》,他不征引这部被称为“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的古典中的人言,却不惜笔墨地叙述《尚书》流传的曲折,探究今古文之争的渊源,让人不禁好奇,是怎样的一部《尚书》,能在千百年里演绎出如此惊心动魄的史迹。谈《史记》,他也不拿那些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说事,却讲太史公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身影下画出了司马迁的小身影——他和《史记》一样伟大。这也让读者不禁想去窥一窥那部“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朱先生无疑是很懂人心的,他的这部《经典常谈》,虽为“指南”,却只告诉你南方很有趣,而不告诉你南方的具体模样。他只跟读者介绍经典,却不把经典直接搬出来给读者看,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又从更立体的角度推广了那些著作,引导更多的读者去向往经典,去研读经典,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笔力之精道。在读完《经典常谈》后,我就去把书柜里积灰了的那套《史记》重新翻了出来。很久以前对它只是粗粗略读,如今我依着朱先生所说,去书中品读那些作者对“天道的无常,世道的无常”有感而发的抑扬之辞,体会到了过去未曾感悟到的、历史之外的情韵。“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想我所体会到的那种意外的情韵,也许正是朱先生所指文化里的一部分。经典不仅是学术的,历史的,它更是人文的,智慧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怀。

朱先生是作家,也是诗人,更是一名学者,他对经典的理解,以及在著书时的考究都非常严谨。因此对于这本《经典常谈》,我觉得光拜读是不够的,拜读完了还要百度——去找寻那些原著篇章、青史典故细细品味。书中提到的《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典籍,任何一部都是常人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研读透彻的。一叶可障目,一叶亦可知秋。朱先生敢于编撰这样一本《经典常谈》,足见其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底气,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学、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坚持和珍爱,实乃学者典范,让我十分敬佩。

在这样一部充满“学术”气息的著作中,朱先生的文笔还时不时地透露出一种智慧和幽默。不像钱钟书式的机智戏谑、讽刺辛辣,朱先生的幽默平缓轻松,又通俗有趣。他在《战国策》里写到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发奋努力,夜里读书“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功成,“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在朱先生笔下,寥寥数行就把“引锥刺股”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他写屈原著《离骚》,因为屈原“是个富于感情的人”,悲愤而发,“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疲倦或痛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也是几句俏皮易懂的话语,就把《离骚》的韵律特点和屈原的感性形象丰满地展示了出来。书中类似的桥段还有许多。如今《百家讲坛》栏目中红极一时的易中天、王立群等教授都以平民视角、通俗风趣的方式来谈历史、谈文化、谈学术,朱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在自己的书中开展了,我对先生的这份敬佩之情不禁又加十分,达到了二十分。

《经典常谈》是一部有趣、丰满的书,它讲历史,讲古人,讲文化,它是“常谈”而不是“长谈”,不啰嗦也不说教,只是告诉你,那边放着一些书,它们很老,很旧,里面沉淀着许多东西,欢迎你去看。

皓首穷经典,青灯书常谈。在读《经典常谈》的那个夜晚,我仿佛看到一位学者,他伏在案前,耐着性子,把那些宏伟而磅礴的羁绊,一笔一划地写到纸上。他单薄的身形摇曳在光里,那仿佛是巨人的背影。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看了朱自清的散文《春》,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在我们没看到的东西也看见了,在我们觉得不起眼的,他却在他的笔下写得那么栩栩如生。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是呀,春天就像这娃娃,、小姑娘、青年。连了三个比喻。讴歌春天,渐次排比,气势迭起,嘎然有力地归结全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每个人的身心。

文章共有五个“特写镜头”。春天的花,春天的草,春天的风,春天的雨,以及春天里的人,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春景图。

作者笔下的这幅春景图,不是画家临摹的写实的画,而是作家朱自清在大自然的感召和启迪下,由自己的心灵认认真真的绘制的一幅描写春天的艺术图画。

春天繁荣嫩叶、和风流水、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吧!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三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囊括了朱自清先生对于例如“四书五经”等一系列诸子百家作品的独到见解,可谓是“国学入门书”,让我深有感触。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通观整本书,朱自清先生不仅对于每一部着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其中更包含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四

读《经典常谈》谈国学经典斐名中外的西南联大中文系有三位著名的系主任,他们轮流坐庄,罗常培、朱自清和闻一多,其中对我个人而言最能叫上名字的就是朱自清,因为上学的时候学过他的三篇文章:《春》、《背影》和《荷塘月色》,其他两位大家知之甚少。即便对于朱自清先生也并不知道多少,不知道还有什么作品或者什么精妙。今日读了一本1942年其编写的《经典常谈》,一本大师编写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才领略了大师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信手拈来。这是他写给中学生的一本书,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任何个人的观点的创新创造,却是“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对历史经典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白话文导言”。

对于中国的文学经典,虽然每个中国人都度过第一点,但我想有宏观了解的却不多见。既没有人教,也没有人谈。朱自清先生写《经典常谈》就是要我们用“科学的选择和阅读方法”,“帮助人们以有效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率,从浩繁的书海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以集成和发扬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这本书让我们“阅读经典”,了解经典。中华文字3000年,最早是出现于殷商晚期的甲骨文。而在此之前“结绳而治”,“后世圣人”刀笔刻字于牛骨龟甲,用于记录文化历史的开端“卜辞”。传说的“仓颉”或许是“商契”,商民族的祖宗的意思。到了周朝演化为“籀文”(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的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古代文字四种书写方式,契、铸、书、印,对应的不同的材料“骨、铜、简、泥”而异。这是来自于《说文解字》的知识。《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河出图,洛出书”,这是传说的出处。甲骨经火烧断吉凶是“卜”,蓍草数数目断吉凶是“筮”,“筮短鬼长”,古代判断小事吉凶用筮,大事吉凶采用卜。《易经》原来是一部切用的筮书,包含三部分:连山、归藏和周易。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的《周易》是种哲学,民众的《周易》是种巫术。《尚书》大部分也是卜辞,是当时的“雅言”,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的号令,这些号令多成为“誓”和“诰”。平时的号令叫“诰”,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有时叫“谟”。是汉朝人编辑了历史档案,改称为《尚书》,“上古帝王的书”。值得注意的。是王肃的《古文尚书》是伪书,伏生《尚书》才是真本。歌谣是《诗经》的源头。

随口唱的是徒歌,随着乐器走的是乐歌。歌谣的词由乐工记录下来就成了《诗经》。“诗言志”,志不是抒情,而是关联着教化或政治。孔子对诗断章取义,诗被用来讨论做学问做人,是要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教化众人。天地君亲师,代表《礼》的三本:天地是生命本源、亲是祖先、君师是政教的本源,礼包罗万象,人情不能忘本。儒家教人和平、教人节制,建立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就要遵守“礼”,叫做“礼治”。“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传说孔子作《春秋》,“尊王攘夷”乃是《春秋》大义。史官记事两个目的:征实和劝惩。《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春秋》三传。左氏重叙事,公、谷重解经。《左传》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四书,要先读《大学》,再读《论语》《孟子》,最后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中庸》传授心法,是儒教道统的根本。韩魏赵三国分晋,田齐代姜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春秋进入战国。六国亲秦抗秦,即是“合纵”“连横”,202年的历史,刘向编纂成了《战国策》,“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史记》《汉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纪传体”史书,是二十四史“正史”的源头。两书各有所胜,班、马并称。《史记》是通史,记录到汉武,《汉书》是断代,起于高祖终于王莽之诛。

《史记》成于司马一人之手,“文直而事核”,《汉书》成于四人之手,“文赡而事详”,异曲同工,并称“良史”。诸子百家源于士农工商,源于诗礼乐崩,“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儒墨老阴,诸子争流;独尊儒术,多亏董仲舒!辞赋最有名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最有名是屈原和宋玉。赋不算是诗,是我国特有的体制,虽有韵,但是接近于文。汉武立乐府,调子分为“楚声”和“新声”。楚声成了五言诗的源头。建安三曹用乐府旧题改作新诗。晋代阮籍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唐初仿作乐府,始有七言诗。李白杜甫提升了唐诗的高度。最早的问是商代的卜辞,就是一些简单的句子,最早用于记言、记事和诉讼。文的标准有梁照明太子《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柳宗元、韩愈带领文走上平正通达之路。“顾问不宜说理”,应该“用现在的中国话做文学”。是为记。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五

朱自清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这本《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专门写的一部关于国学经典文化的著作。读过他文章的人都知道,他的文章不像同一时期的作家那样苦涩难懂,但他的作品更贴近百姓。如果你想知道经典,你必须深入挖掘,但朱自清可以从浅到深引导读者。当我上中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文本之一是背部,因为阅读他的文章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他想表达什么,他放弃了那些不重要的修改,只给读者留下干货,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的负责任的表现。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告诉读者,我国的经典作品不能被遗忘。他试图推崇这些经典作品,如文解、周易、诗经等。这本书不仅分别讲述,还结合了历史背景,体现了一种连贯性。

胡适说,近年来,古学大师逐渐死亡,新的学习从未表现出任何重大成就。这就像濒临灭绝的动物,但动物受到保护,而这些国学并没有得到太多的热度。也许大家都觉得不需要,既然科技已经进行到现在,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但我认为人活着是为了进步,进步的基础是掌握历史前辈总结的道理。

许多错误的想法不断传播,使人们认为他们加入了汉学的保护团队。事实上,这些人才是罪魁祸首。人们还没有弄清楚是什么让汉学被遗忘。有些人责怪西方学术,甚至认为孔教可以完全代表中国古代文化。其他人认为保护古代文学就是保护古代文学和诗歌。这些都是外行人的做法,是时候结束这些了。

看这本《经典常谈》就像一个故事。它突破了时间的限制。虽然它很早就成熟了,但从思想和内容的角度来看,它看不到年龄感。朱自清告诉我们,书还是要看的,关键是要看好书,不要看杂书,这些看过会有质变的作品一定不能忽视。假如你觉得那些古老的作品看起来枯燥难懂,没关系,即使你没有古文基础还能读这本书,它也会引领你上道。

只要我们理解汉学的重要性,开始捡起即将丢失的东西,我们的未来就会更美好。这种美是由内而外的,这也反映了我们广泛而深刻的中国文化。书中介绍了很多值得我们入手的方面,还有介绍,有办法,只有努力的人。我相信,为了使自己更加完美,使国家更加富强,中国人民不会放弃经典的汉学,祖国的未来也在等待着我们去创造。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六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古时的文集就属于后者,非物质化遗产是探究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事物,历史的真实性需要有两样东西,一是文物而是史书记载,只有两样都俱全了,才能证明这段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以前韩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当时中国人如此的愤愤不平,端午节伴随国人这么多年,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早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习俗,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物质丰富,精神贫乏”在不少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个节日往往能唤醒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生活所扮演的角色。

近几年来,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球,国人在对外的文化输出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将《论语》的思想传遍了五大洲七大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底蕴,要想让外国人更多的了解中国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给他们中国的文学思想,国家花费精力在这上面无可厚非,但却有些顾此失彼,在我读初中的时候,还是2000年代初,每天上午的早自习都要自主学习《三字经》,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强迫学习的方式,《三字经》流传了几千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经历过风风雨雨才传递到我们手上,这是古人思想的精髓,学习书中的内容是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事情。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古文的学习与研究早已抛之脑后,有深厚的古文化底蕴的人少之又少,这就如那些曾经靠精雕细琢的木匠活维持生计的匠人一样终究被时代快速的发展所吞噬掉了。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1942年所编写的,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印刷了一版又一版,可以说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书中,他讲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辞赋、诗、文。文中提及的所有书籍,都是研究古文化学者的首选,何为经典,经典就是经过数亿人的筛选,经过时间的蹂躏,依旧能够在社会上,在学术上带来深刻的影响力的物质,这就是经典,上文所提及这些书籍若不是“经典”,那我真不知哪些书能被称作“经典”了。

几个月前我买了一本《周易》,一直放在书架上,撕开塑料薄膜后,几乎就没去触碰过它,书的表面早已积满了厚厚的灰尘,今天看完《经典常谈》后,我又把《周易》重新拾了起来,抖了抖书上的灰尘后开始了阅读之旅。为何我还愿意去重新去阅读它,此前我一直觉得《周易》无比的晦涩,认为它是古代最难懂的哲学,朱自清在书中对《周易》的讲解,一点点的拨开了我繁琐的思绪,化难为易,攻破了我对《周易》阅读的障碍,朱自清从《周易》的起源讲起,然后阐述了《周易》在各个朝代的变迁,最后把《周易》中最为难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了出来,还原了《周易》本来的面貌,从他的语言功底可以看出,朱自清对经典古文的研究十分透彻,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曾经的我们,阅读古文,匆匆而过,早已忘记了书中的原意,常读常新,没有人能如朱自清一样带领你按图索骥,去寻找古文中最诱人的知识!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七

初识朱自清,还是因为《春》、《背影》等散文,而这个学期,他又以《经典常谈》作者的身份与我们再次相见。

《经典常谈》,以传统的经史子集为顺序,又以“小学”为第一,讲解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篇,包含了几乎最重要、最基础的几部经典。每一篇的知识涵量都可谓巨大,但文字却已较通俗,比起古文,已是十分易懂。这便是朱自清先生的水准高超,他可以理解古文,同时也可以“浅出”。

如朱自清先生自己所说,“这部书不是‘国家概论’一类”。这部并不厚的小书对多部经典进行了介绍,不能达到“概论”一类的全面。可是我自以为“概论”不是朱自清先生的'终极目标。读“概论”,可能只是一部小册子,使你读完便觉得自己读懂了对应的大部头经典。可是你真正获取到的知识只是一部经典的冰山一角。

读《经典常谈》便不同了。每一篇,很短小却精练。可能只是几页纸,却让我了解了经典的创编过程、背景,越读越让我感觉到自己知道的经典知识竟是那样的少。朱自清先生像是给每一部经典著写了一篇短小精悍的白话文导语,每一篇都深入浅出、文字精辟,就是这一篇导语,甚至能勾起对一部经典的兴趣,让我感觉经典不再遥远高贵,仿佛触手可得,便有了想要打开这部经典一饱眼福的欲望。

经典常谈读后感篇八

近来“国学”之风弥漫,传统文化的思潮也不断在社会上涌动,因在图书馆工作,看书、报、刊到是非常的便利,而且馆藏不能说是本本优秀,至少垃圾书刊肯定是凤毛麟角(即使有个把,也是采访馆员偶尔看花了眼不慎溜进来的,系统错误也是正常,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哈哈),所以看了不少国学、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不过原典倒是没有看,都是看的注释本,或是现代学人对国学、传统文化经典的解析,看后一方面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哲思敏锐、智慧超群,值得继续深入学习;另一方面又深感自己底蕴不够,全然没有阅读原典的勇气,后续如何深入也没有明确的方向。恰巧在编辑“馆员推荐阅读书目”时发现了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立刻捧来一读,读后感用一句诗来形容煞是妥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对我这样一个正处在传统文化典籍初学阶段的人来说,绝对起到了醍醐灌顶的指导作用。

先生在书中主要是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等十三篇经典的渊源、流变做了详细说明,同时文中也自然提及了很多古文化常识。如在第一篇《说文解字》中,除对这一文字学的古典的内容、体例、作用做了说明,还对其渊源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最早的字书《史籀篇》、再到秦始皇官定的字书《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都做了详细介绍,同时还介绍很多文字学的常识,包括:造字和用字的条例、文字学发展的逻辑顺序、书体演变的历史等内容。短短7页内容,使读者对不但了解了这一经典的概貌,还掌握了很多文字学的常识,也大大的激发了我阅读《说文解字》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兴趣。在第二篇《周易》中提到其流变很有意思,文中讲:《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现在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主要是战国末期,在阴阳家和道家的学说的影响下,儒家给《周易》的卦、爻辞做了种种新的解释。而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只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因此先生在文末做了结案陈词:“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类似的现象在第四篇《诗经》中也提到,即“诗言志”,因为孔子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所以后来的儒生也都遵着孔子的路子,还[]来更演变出来了以史证诗的思想,又为诗增加了教化的作用。其后各篇也多遵循这样的阐述逻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生书中的十三篇文章总计仅用了114页的篇幅,但是对于每个经典的介绍却是详略有致、内涵丰富,而且语言风趣、平实。难怪钱伯城先生在本书的导读中提到,该书同时适合三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即:初学者、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和已经学有所成的读者。而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此书大大缓解了我对研读国学经典的畏难情绪,而且对于现今乱麻般的诸多“经典解读”也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先生此书的确是为广大初学传统文化经典的读者揭开了“经典”的面纱,使大家能够看清经典真正的“样貌”,为大家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扫除了很多心理上、方法上的障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