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一
他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虽然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但是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
那么他们是怎样克服自卑超越自我的呢?从他的理论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恰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泄气、失望、颓丧的情感反应。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的俘虏,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而且会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使人觉得自己难有作为,生活没有意义。所以,克服自卑心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夸大自己的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确立恰当的追求目标。特别要注意对缺陷的弥补和优点的发扬,将自卑的压力变为发挥优势的动力。
3、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学会在各种活动中自我提示:我并非弱者,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了的事就要坚持干下去,争取成功;不断的成功又能使你看到自己的力量。
优点,多从群体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可预防因孤陋寡闻而产生的畏缩躲闪的自卑感。
“你对整个世界的态度,决定了整个世界对你的态度。”超越了自卑,也就获得了成功的基石———自信。也就因此与成功的康庄大道越来越近。希望此书能够让广大的教师、家长们完整地认识自卑,并从其中获得对人生新的理解。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二
“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正视自卑,承认自卑感的存在,看到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要消除自卑感对我们信念、生活态度、人生目标等的不良影响,先要找出引起自卑的原因。小到一个眼神、姿态,大到行为、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出现偏差,应该进行彻底的自我反省。自卑感和优越感是相对存在的,之所以一个人会努力追求某方面的优越感,正是他在那方面不够自信。
“经验并不是成功或失败之因。我们不会被经验过的打击所困扰,我们只是从中取得决定个人目标之物。我们被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自己,当我们以某种特殊经验,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很有可能就犯了某种错误。意义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看到某种情绪很明显地引起了困难,而且违反了个人利益,只想改变这种情绪是完全没有用的。它是个人生活方式的正当表现,只有改变其生活方式,才能将之斩草除根。”阿德勒把所有问题的解决归结于奉献与合作。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要让自己走正道,并且积极向上,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目标是很重要的,没有目标的人,像是没有灵魂。如果把一个人比作机器,没有目标的人,好比没有动力的机器,怎么也运作不起来。但是,目标从何而来?这是个大问题。说到目标,一定与价值观有关。
那么一个心灰意冷的人,如何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如果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归结于对他人的兴趣,又要如何去操作?如何让一个自暴自弃的人,认识到她的堕落不是超凡脱俗,而是由自卑感带来的过分自尊?又如何去纠正他年深月久的陋习与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如何改变他对这个世界以及他自己的错误定位,而使他从毫无意义的自我折磨与荒废光阴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当然我相信发展对他人的兴趣,提高社会感觉,增强合作能力,会有所助益,但是要如何做到那些确是一门学问。那些不善交际的人,该如何得到勇气?所有的人,都按照他所认为的生活意义行动。当一个人以错误的方式生活是只指责他的行为,或单纯的试图让他放弃这种生活方式,都不会有什么效果。问题在于他在经验的积累中所形成的生活意义。而这个意义,虽然他自己不一定认识到,但却是他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生的根本,是信念的支柱,要改变它谈何容易。
一个人为何会选择那种生活方式,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的生活意义从哪里来?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引起问题的原因,这是一定的。从一个人一贯的行为表现,思想、感觉、姿态、眼神等之中,了解他的人格。阿德勒认为,早期的记忆很重要。早期的记忆“显示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阿德勒认为:“罪犯可以两种主要类型——丑陋而被轻视以及英俊而被宠坏。”这种划分方法的科学性姑且不论,这两种人的心理易产生偏差是一定的。由于被轻视或过度宠爱,都容易让人转而关注自己,而对他人失去兴趣,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他们因此产生对世界错误的看法,自己被隔离在外或所有人都应围着他们转,所有事情都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此就陷入了误区。
追求优越感的方向的错误,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都是他们缺乏社会感觉与不合作的态度造成。自我中心的人不易于合作。罪犯的的失败的源头在于自身经验引起他们对世界和自己错误的解释和定位。我们这些正常人也常常因为对世界和自己的解释和定位的偏差,引起生活意义、生活目标、生活态度的错误,而造成困扰。这里可以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生活的重大影响。而造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活事件,我们必须把它揪出来,重新定义。
当然观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只是对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存在脑海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和我们现实的表现来认识自己的观念。在改变生活方式之前,必须改变观念。而要改变观念,必须先对此人的观念认识到位。也许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但是如果他没有认识到他错在哪里,就不可能彻底改掉陋习。错误的方式可能会换一个新面目出现。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三
这本书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开阔了我的视野。
我最开始对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后来我了解到,这里的合作,是比较广义的。我对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现在点了一份外卖,那其中至少牵扯了我、送外卖人员、厨师、程序员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说,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职责,就是合作。
后来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结与优越感的概念。我认同人类的不少目标,其本质就是追寻优越感。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优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时候,就会开始自卑,开始怀疑。书中提到,我们需要了解到人采取的方法(原文其实是选用某种病症,但我不是很认可)与优越感目标的关联。作者随后提出,方法无可厚非,需要改变的是目标。目标改变后,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
作者很强调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奉献,要合作,这令我感到自己是个极其格格不入的人,读这样的文字,让我觉得特别扯淡。后来我觉得作者渐渐自圆其说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与我的观念有冲突,只不过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当两者不一致时,就会有不良影响;比如当事人变得狭隘,走向反社会道路等。我觉得这个是挺真实的,与社会主流不一致,确实会活的艰难。目标不与大众一致,也会很累。
作者还提到了早期记忆对人后期的影响,举了一些例子,有些看着还挺触动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么表达。我比较认可作者的一点是,家庭之中的关系要平等。我想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家庭很少吧?当然啊,这一点的实现,听上去很理想化,也着实让人羡慕。
读完这本书还是花了很多天,导致对一些内容有所遗忘,难以进行整体的理解。这也是本挖煤的个人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的体现,以后还需继续努力。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四
每个人生来以弱小的躯体去对抗整个世界,肉体的脆弱和对世界的未知都是自卑的来源。我们常常陷入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建立优越感和自信,但我们不能总比别人强,所以自卑总会存在。
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定义生存意义的方式,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清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生存环境和自己个性的形成原因,和对他人的影响以及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用两个公式来概括书中的思想。
如下:一、自卑—挣扎—外力的内作用—无行动—苟且偷生式自杀二、自卑—认识到不足—找根源—化为行动—强化意识—取得成绩—自信正如《异类》里第二章,“一万小时法则”说的那样,通过刻意训练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杰出之人所具有的并非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永不停歇的兴趣和努力。
永远不要因为自己有自卑而自卑,也永远不要因为自己追求优越感而羞愧。
佛家说人生有三毒:贪、嗔、痴。
有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五
好久,没有静心读书。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跳入我的眼,竟感到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涌起。阿德勒通俗地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写起,尊重个体心理学观点,向读者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曾经,我以为老爸重男轻女,因为自己是女孩而自卑;曾经,看到同窗被高等学府录取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出生在乡村而自卑;曾经,因为自己身材矮小而自卑。
尽管我外在乐观,但骨子里的自卑,一直困扰着我……。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有些自卑能被我正确认识、正确对待了。比如,我能成为老爸老有所养的依靠,比如,我通过努力每天都在超越昨天的自己,比如,我因为有了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而更加珍惜生活,比如,当我看到身体有缺陷的生命。
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认识自卑,用适当的方式超越自卑。每每找到一处自卑的根源,你就会有一次超越。
当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自卑时,你就会开始有了努力的斗志。在努力的过程中,你首先会把让你产生自卑的人或事当做你的奋斗目标,在追求这个目标蜕变的过程中,必然经历无限痛苦与折磨,就像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老鹰。它一生的年龄可达七十岁。当老鹰活到四十岁时,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啄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它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历经一个十分痛苦的蜕变过程——一百五十天漫长的磨炼。如果老鹰不进行蜕变,只是一味自卑,不超越自我,不超越自卑,就不会有后来神鹰一般的三十年岁月!鸟类都能如此,伟大的人类应该更勇敢!“人生就像激流,不遇着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波浪!”只有经历蜕变,才能展现更优秀的自己。
自卑可以有,超越自卑必须有!能够超越自卑的你,会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六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学类的书籍。读起来有很多的道理。从生命的意义到心灵与身体,又或是自卑与优越。而需要了解一个人,一定要去了解他的早期记忆。梦境于我们而言也许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的与现实相反或相关。
人类的各种行为会受到家庭、学校、青春期、工作、个体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作者的观点里,被宠坏的孩子总是更容易犯错或性格难以同别人合作。又或是那些从小没有被培养如何同他人协作的人,更难以适应社会生活。这两类人更容易抑郁或犯罪,心里的承受能力特别的弱。但我以为内向与外向是很早以前就决定在基因当中了的`,作者告诉我们,在家中的排位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性格也会完全不一样,两个孩子的年龄差也是会有影响的,最好的状况是3岁的差距,既不会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感到失去宠爱,也不会过于独立不懂得与别人合作。
当看了这本书以后,感觉更加喜欢心理学了。我想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又不想成为一个销售,是真的很想治愈人们的内心。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七
很幸运在我陷于人生低谷迷茫无措的时候,一直未曾谋面的书友赠予我这本书,又一次拯救我的心灵。上一次还是腿受伤的时候,有时让自己幡然醒悟的居然是不那么熟稔的远方人,人生就是这么奇妙。
生娃之前还坚持写读后感,生娃之后就找各种理由推延,这本书开启我写读后感的二次旅程。它提醒我知识有输入就要有输出,双向流动才健康。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会的线下交流会,软件上也听过讲解,这次看实体书,加深了我对这本书的印象。与大多数西方心理书一样,长篇累牍,核心就那么几个知识点。
这本书其实就是讲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方面,我们都要对别人发生兴趣,并且互助合作,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希望改善当下的处境。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而这唯一的办法,就是与他人合作,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这个观点与许多书里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国的“人心齐,泰山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也都是一个意思。
可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是会出现精神病患者、罪犯呢?他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只想着自己,追求私人的优越感,他们不了解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关心同胞,这样很容易产生对社会错误的看法。
当一个问题难得他无法解决时,他的合作限度便崩溃了。
我们在培养小孩的时候,也要让他多参与集体活动,在游戏中多强调合作而不过分强调竞争。
过分追求竞争对孩子是一种不幸,假如他击败了别的孩子,遥遥领先,他的不幸并不见得比屈居人后而万念俱灰的孩子少。
在这两种情况下,他都会变得只对自己感兴趣。他的目标将不会是奉献和施予,而是夺取能供自己享用之物。
我们需要合作,需要看长远,需要共同进步,需要互相帮助,这是中西方达成共识亘古不变的道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讲解梦,个体心理学派与佛洛伊德学派不一样,我更赞同个体心理学派。
我不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梦遵循着和日常思维迥然不同的定律,我赞成阿德勒的观点--梦并不是与清醒时的生活互相对立的,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动作、表现一致。
假如我们在白天专心致志追求某种优越感目标,我们在晚上也会关心同样的问题。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在梦中有一个工作在等待他去完成一般。
做梦是对安稳睡眠的干扰。只有在还没想出我们所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只有即使在睡眠中现实也不断压迫着我们,并向我们提出种种难题时,我们才会做梦。
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面临的难题,并提供解决之道。
对此,我深有感触。白天对未知的焦虑与不安,在晚上像恶魔一样被释放出来,仿佛一整晚都在升级打怪兽,我与梦的纠缠似乎永无尽头。倘若可以画出来,大概可以画上好厚一本册子。
细细想来,晚上的梦虽然清奇鬼怪、不合常理,却都是潜意识里自己恐惧的全部投射。
书中说到,如果个人面临着一个他不希望用常识来解决的问题,他便能够用梦引起的感觉来坚定他的态度。
梦是常识的.敌人,我们会发现有些不愿意被他们的感觉所欺骗的人,他们宁可依照科学的方法做事,这种人很少做梦或根本不会做梦。这一点我要学习我的老公,他不怎么做梦,他有他自己坚定的判断。
而在此我想提到价值系统。前日看《奇葩说》杨天真那期很受启发,真正成熟的人,从来都不跟随情绪做判断,而是制定自己一套稳定的价值体系,并依此行事。
这样,在你为人处世的时候,用这套价值体系去判断就好了,坚定自己的目标前行。
但凡与此相悖的,大可看做干扰项直接pass,这会为你一心一意到达最终目的地节省不少时间与心力。这中间一定会有不理解,会有得失,不要怕,坚定心中的方向就好。
最后,我还是想以本书的中心观点“合作”结尾。以下是作者与病人的对话。
病人:“我做不到,我太烦了。”
作者:“烦恼就烦恼吧,没什么关系的。你只要偶尔想想别人就行了!”
病人:“我为什么要讨好别人?他们都不来讨好我!”
作者:“你要为你的健康着想,不为别人设想的人,以后也会吃亏的。”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八
作者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本书重在强调社会感在人格塑造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近百年前的著作,今天读来也许感觉不算完美,其实在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后人是在其基础之上逐步趋向完善。一共十二章,专门谈论自卑感的只有一章。每个人不同程度都有自卑感,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现状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改善。既然自卑感普遍存在,必然要想办法寻求变化与超越。这时就看他是把自己的缺陷不足转化为动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奋斗目标上、精力用到具体事情上还是盯着自己的缺陷不放,后者无形中会导致缺陷被无限放大,最终真正变成了自己无法跨越的障碍。自卑感的存在是正常的,关键是用怎样的心态来看待,确立目标,把注意力向外扩展,将不足化为动力,自卑就可以转化为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有效助力器。
开篇即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我理解为通过奉献获得社会认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为社会做出贡献必先融入社会,对社会和他人发生兴趣,并且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书中说到,所有的失败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合作能力极低,这里我不大清楚有没有道理。实际上,任何人先天都具有对社会对他人产生兴趣的潜质,但这种潜质必须得到后天的启发和培养,否则将来智力和理解力的发展会遇到巨大阻碍,这让我想起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的狼孩。
早期记忆是比较重要的一章,以前看过武志红两本书,听过他一些音频,对早期记忆相关知识了解过一点。一个人从出生到六岁,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情感特征,以及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与诠释,摸索出了一套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六岁时人格结构基本已经形成,并成为日后相应行为的重要原因,对一生的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如果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先了解他的成长史,尤其是早年经历。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包括了解我们自己,都需要追溯早期记忆。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事情,选择记住哪些经历,与他的生活风格密切相关。也许一些早年记忆不完全是真实发生过的,有可能经过记忆加工,但却是一个人潜意识的表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以什么做为自己的起点。所以说早期记忆非常重要,它显示了一个人生活风格的根源和个性形成原因,之后这些特点再想改变,很难。
那么对家长来说早早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兴趣以及合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一个好家长好老师书中阿德勒的建议今天读来并不觉得新奇,那些内容是现在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家长老师能够做到的。但在近百年前能提出这些观点还是很超前很有开创性的,后人是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其他章节讲到了梦、犯罪心理学、职业、爱情婚姻等等,贯穿整部书的主题是社会兴趣与合作精神对一个人至关重要,是生命意义的来源,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而儿童时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所以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家长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九
答案是:有的。
梦所带给我们的感觉还保留着。没有任何的画面,没有任何对于梦的解释,只有感觉久久萦绕。梦的目的必定就在于它们所激发出的感觉之中。而梦就是唤起感觉的工具与方式。之所以有梦,就是为了留下这些感觉。
做梦的原因:
做梦的时候我们总是独自一人。社会的要求所施加的压力不再那么大。在梦中的思想里,我们面对身边的形势时不必那么诚实。(为什么是“不必那么诚实?”)。
只要没有紧张感,并且确定已经为我们的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那么我们的睡眠就不会受到干扰。梦也是一种对于平静安宁的睡眠状态的干扰。据此可以推断,只有在不能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只有现实压力延及我们的`睡眠,一直提醒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时,人们才会做梦。
梦里面暗藏着什么?
当人们回顾自己的过去时,他们会对当时的景象和事件加以筛选和编辑。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的选择是有倾向性的,他们总是从诸多记忆中选取那些能够为个人优越目标提供支持的片段。正是个人的目标决定了他的记忆。
同样的道理,在梦的组织构建过程中,我们所选择的素材也都是能够巩固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够在面对特定问题时,揭示出生活方式对我们所提出的要求。
就这样,事件的选择本身就喻示了:个人生活方式与其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之间的关系。要现实地直面这些难题,我们需要的是常识,但生活方式却坚持不肯让步。(不肯接受现实)。
梦是由象征和隐喻构建而成的,隐喻是绝妙的表达工具,但我们却用它来欺骗自己。例:如果一个学生要面临着考试,问题很清楚,他需要鼓起勇气,运用常识来面对它。但如果在他的生活方式中存在着逃避的因子,那么他就可能梦到自己身处一场战争之中,正在打仗。他将这个直白的问题隐喻化了,于是便觉得有足够的理由来感到害怕。他也可能梦到自己正站在一处深渊的边缘,必须往回跑才能避免掉下去。它不得不设法产生这样的感觉,以此作为一种逃避的策略。一种回避现实的形式。通过将考试比喻为深渊,他完成了自我欺骗。
梦有很多种形式,每一个梦的背后都是一处个人生活方式的薄弱点,在面临特定的情形时,人们感觉到有必要对这些与之相关的弱点进行加固。
因此,梦的解释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本不可能对象征和隐喻进行格式化的解释。即:梦是由个体的生活方式所创造的,源于每个人对其自身所处的特殊环境所进行的解读。
每个人的象征符号都是不一样的。对于梦,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时它给人留下来的心情及其对于整个生活方式的适应方式。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十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题记。
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无人问津也要重拾信心,活的漂亮。
最近,读了一本书,《自卑和超越》颇有感触。本书阐明了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自卑与超越》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顾名思义,主体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自卑和自满正好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心理品质,却都是年青人常有的心理表现。自卑的前提是自尊,当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本来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会认为“我不行”而放弃追求。他们看不到人生的光华和希望,领略不到生活的乐趣,也不敢去憧憬那美好的明天。
虽然,我们无法成为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变成一个身心健全的人。防止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这本书让我努力从自卑中走出来,让我知道了改变的方向,下一步就是迈出艰难的一步改变自己。我要从自卑中走出来并且要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实,在平凡的世界之中,你会发现你并不平凡,其实你会发现你可以成功,相信自己,才能超越未来,终有一天你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作者:
文管系17班马雪芹。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十一
自卑是什么,作者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每个人为自己构建的“生活意义”各不相同。但是,思考生活的意义,不能忽略三个基本事实:
(1)人类生活在资源贫瘠、物少人多、竞争激烈的地球上;
(3)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体和人类集体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一事实。由于这一事实的存在,人类社会才产生了爱情和婚姻这两种联系。
人类生活在“意义”之中。我们一生中所经历的事物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事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事物对我们人类的意义。即使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中最简单的事物,人类在接触它们的时候也是从自己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来看待它们的。
如何超越自卑?作者是从教育者和治疗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作者否定了遗传或者性压抑决定性格的观念,认为自卑是有希望被纠正的。作者认为人们需要判断哪些行为其实是自卑的表现,患者的潜在愿望是什么,患者的哪些早期经验造成了现在的错误反应模式,然后向患者指出错误所在,鼓励其建立正确的反馈模式――即作者通篇强调的“合作”,以达到一种利人利己的普世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吧!我认为人类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改变,提高自己。
文档为doc格式。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十二
最近,我读了超越自卑这本是,这是一本让人看完后非常想反省的书。
超越自卑的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一观点,本书编译极为欣赏,他在代序中写到:在一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年代里,阿德勒的心理学犹如浸入沙漠的一缕甘泉,让人重新体味到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仅仅是金钱、物质和泛滥的私欲,它还有更广阔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园地。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如果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在达到新的境界后,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一过程永无止境。由此,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这一观点与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风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种途径),帮助病者找出产生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了解它,并让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本书另一大优点是语言平实易懂,例子丰富生动,笔触细腻,分析精辟,在愉快的阅读中感悟生活道理,完善自我人格。
“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正视自卑,承认自卑感的存在,看到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要消除自卑感对我们信念、生活态度、人生目标等的不良影响,先要找出引起自卑的原因。小到一个眼神、姿态,大到行为、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出现偏差,应该进行彻底的自我反省。自卑感和优越感是相对存在的,之所以一个人会努力追求某方面的优越感,正是他在那方面不够自信。
“经验并不是成功或失败之因。我们不会被经验过的打击所困扰,我们只是从中取得决定个人目标之物。我们被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自己,当我们以某种特殊经验,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很有可能就犯了某种错误。意义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看到某种情绪很明显地引起了困难,而且违反了个人利益,只想改变这种情绪是完全没有用的。它是个人生活方式的正当表现,只有改变其生活方式,才能将之斩草除根。”阿德勒把所有问题的解决归结于奉献与合作。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要让自己走正道,并且积极向上,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目标是很重要的,没有目标的人,像是没有灵魂。如果把一个人比作机器,没有目标的人,好比没有动力的机器,怎么也运作不起来。但是,目标从何而来?这是个大问题。说到目标,一定与价值观有关。
那么一个心灰意冷的人,如何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如果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归结于对他人的`兴趣,又要如何去操作?如何让一个自暴自弃的人,认识到她的堕落不是超凡脱俗,而是由自卑感带来的过分自尊?又如何去纠正他年深月久的陋习与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如何改变他对这个世界以及他自己的错误定位,而使他从毫无意义的自我折磨与荒废光阴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当然我相信发展对他人的兴趣,提高社会感觉,增强合作能力,会有所助益,但是要如何做到那些确是一门学问。那些不善交际的人,该如何得到勇气?所有的人,都按照他所认为的生活意义行动。当一个人以错误的方式生活是只指责他的行为,或单纯的试图让他放弃这种生活方式,都不会有什么效果。问题在于他在经验的积累中所形成的生活意义。而这个意义,虽然他自己不一定认识到,但却是他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生的根本,是信念的支柱,要改变它谈何容易。
一个人为何会选择那种生活方式,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的生活意义从哪里来?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引起问题的原因,这是一定的。从一个人一贯的行为表现,思想、感觉、姿态、眼神等之中,了解他的人格。阿德勒认为,早期的记忆很重要。早期的记忆“显示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阿德勒认为:“罪犯可以两种主要类型——丑陋而被轻视以及英俊而被宠坏。”这种划分方法的科学性姑且不论,这两种人的心理易产生偏差是一定的。由于被轻视或过度宠爱,都容易让人转而关注自己,而对他人失去兴趣,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他们因此产生对世界错误的看法,自己被隔离在外或所有人都应围着他们转,所有事情都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此就陷入了误区。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十三
希腊帕特农神庙的门柱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这是我上学时写作文喜欢用的一句开头。对于未来尚未展开,人生尚未经历的孩子来说,自我的追问和追寻早早就开始了。
看阿德勒的这本书,比我想象中要艰难得多,一个从未接触过心理学的人,很难理解书中许多的语句和案例。
这让我想起看过的《文心》的第一篇,两个初一的学生要学习一篇文章和一首诗,读来吃力的很,父亲说,文章和诗是古人、大人作的,写的是当时的景色和感受,作为今人、小孩的你们,理解起来自然困难得多。
当然这样的理由完全站不住脚,成长、学习、领悟本来就是自己的事。在时间的流逝中没有将自己的思考力想象力打磨到水平线的程度,这是个人学习结果的失败。读书的过程,每一次挣扎都是自我鞭策,曾经落下的所有都要一步步补上来。这份补偿,就从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开始吧。
2
认识自己,是每一个思考者第一个会想到的问题。抛却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首先看到的必然是自身的种种缺陷。行动,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每一种改变都是很难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这条认识自己的道路,注定要走得艰难而长久。
在阿德勒的所有理论观点中,自卑与超越都是能作为代表的一个核心词组,而这也是与他整个的克服自卑、不断超越的生活风格和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与弗兰克尔一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建立,也是依赖于解决自身的问题。他的成长经历,一直都在与自己的自卑作斗争,他的成功也验证了自己的理论,放下自卑,勇于超越,这是阿德勒的信条。
人人都有自卑,那么自卑到底是什么?阿德勒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自卑感的补偿是优越感。人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种优越感。它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单单是浮于表面,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模式上,它像一个独特的生命基调贯穿人的一生。
我们时常会说,我感到自卑,但是好像没有仔细去思考过自卑来自于哪里,怎么表现,如何克服,怎样补偿,什么程度的解决才是真正的消除自卑感。
我的感受,自卑更多的是一种情绪,落实到行为表现就是畏惧和逃避。很多时候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某种下意识的反应,在看书的时候才恍然大悟。
书中说,当一个人失去自信,认为不可能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克服自卑的时候,他将走向一个反面,就是沉醉于一种优越感中,强迫自己认为自己有优越感。这样不但不利于自卑的克服,反而使自卑感不断增加。看到此处才第一次认识到,我的幻想来自何处。
原来幻想来自于,我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行,我要在自己构建的世界中,接着做自己的中心,做一个永远不会失败的成功者;或者我不能通过一步步的努力获得改变,或者这种改变实在太慢,我渴望尽快的脱离某种不喜欢不舒服的情绪,只能在自己幻想的美好中得到一时的安慰。而脱离了实际生活的幻想,却一点点偷走我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份不能实现的超现实的优越感,让我愈发的自卑和难过。
我总是在幻想和现实巨大的差距中撕扯,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看到书中的解释才明白,原来自卑情结早已深入我心,却用另一种表现方式表达出来。那些我不愿意承认的卑微,深深的埋在我高傲的姿态中。
3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困难和挑战,性格和能力好一些的可以在打怪升级的过程中逐步变得强大,差一些的就败下阵来。失败的经历并不是好的记忆,这时候如果家庭和学校引导不好,孩子就很容易失去信心,要不就是放弃,要不就是逃避,而幻想就是逃避现实的途径。
幻想根源于优越感,也就是人人追求的优秀、成功、受人肯定。没有人不渴望鲜花和掌声,但是从小没有人告诉我们,要得到鲜花和掌声,我们要怎么一步步的去努力,需要付出多少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答案是只要你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更没有人告诉我们,失败之后要怎么去面对和修复自我,更多是一句没事的跌倒了重新爬起来,失败是成功之母。也没有人准确的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都可以收获鲜花和掌声。
教育体制给所有的孩子同一个衡量标准,做的好的孩子未必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做的不好的孩子更加不知道怎么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一个孩子都是从幼时的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走出来,他在自己的世界中家庭中所得的优越感在与社会碰撞的过程中逐步粉碎,再拾捡的过程都异常艰难。
个人意识的重建需要以社会和外界为基础,也体现了一个人与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阿德勒的理论,将与人合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中心位置,他认为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
但是我却认为,与人合作只是检视自我理论是否正确的途径,还是先有理想和追求,才有实现理想的步骤,才有与人合作的机会。
就像认识自己,先从检视自我评判自我开始,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中,得到一个结论再去生活中发现,得到一个计划再去生活中实践。与世界接触是完善自我的途径,殊途同归,归于归途,归根结底,我们最终要面对的还是自己。我的成功与失败,我的渴望与压抑,我的快乐与悲伤,我的成长和领悟,都只有我感受最深刻我最在乎,都只和我息息相关。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十四
阿德勒观点——。
精神支配肉体,还是肉体支配精神?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直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与唯心和唯物主义观点不同的是:个体心理学研究的是身心的动态关系。认为精神和身体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是一个人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应该将二者视为整体,了解二者的相互关系。
生命在于运动,而精神的精髓则在于通过预知来指导行动的方向。精神设定目标,依靠身体完成。精神主导身体,身体反过来也会影响精神。
2017年1月,我在决定健身以提高自己持续走低的免疫力之后,一直坚持每周去健身馆不低于三次:瑜伽、走步、部位练习。在精神的指引下,我的身体通过运动找到了愉悦的感觉,免疫力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身材也有了较大改善。
身体状况的好转,反过来又带来了精神上的更大愉悦,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又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重拾写作。2017年4月5日,开始做公众号。虽然文笔不好、感悟不深不透,但总算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坚持到了现在。
今天想来,竟然糊里糊涂地实践了师北宸写作训练营写作业的观点:先完成,再完美。
一点一滴,一步一步,相信自己的脚步越来越稳、越来越快。
阿德勒观点——。
人尤其擅长活动,精神的目标性也越来越明确。由生至死,肉体与精神都相互作用,不可分割。身体的一举一动,都深含精神的意义。精神之谬误将导致行动之歧途。
关于“身体的一举一动,都深含精神的含义”这个观点,我最近深有感触。
前天下午开始身体感觉不舒服:低烧、浑身无力,肌肉疼痛。当时感觉自己上午下乡着凉了,因为这两天气温实在是低(白天零下十三四度)。
昨天,不得不请假休息。躺在床上,仔细考虑自己到底怎么了。突然觉悟:身体不适是因为最近我焦虑了。
我想在很好完成工作之后,希望自己在业余时间完善写作训练营自己感觉没有写好的作业,我想参考助教的点评迭代每一篇作业,我想兑现自己的承诺给北宸老师写一封信,我想尽快看完同学们的优秀作业、汲取其中的营养,我想把听过、看过的金句全部写在手账里面......
可是,可是我似乎什么都没做,挫败感强烈袭击过来。
**拖延症已到晚期:拖来拖去、磨磨蹭蹭,最后什么都没做。
**思绪和做事混乱:做第一件事的同时,又惦记着第二件事,脑子里还装着第三件事,结果哪件事都没做好。
**自己根本不具备优秀的心智:屏蔽不了周围反对的声音,做不到排除干扰,业余时间大多被杂事包围,掉落进俗套,挣脱不出去,没有时间和精力提高自己。
以上种种,似乎哪一件事我都无能为力,导致了焦虑。过度焦虑降低了身体的免疫力,疾病就来缠身了。
意识到这一点,我立刻调整心态。利用假期补足睡眠,然后,把自己焦虑的事情排序,一件一件地做,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实践训练营另一个观点:慢慢来,比较快。
现在回到《自卑与超越》里的观点——。
如果,精神之谬误将导致行动之歧途。
那么,精神之公理将引领行动之正道。
活学,活用。
如此,正好。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十五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罪犯也是追求优越感。然而,由于罪犯追求的是属于他们私人的优越感,结果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败。我们应该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鼓励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采取其它有关社会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会犯罪的数目也会大大减少。
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爱情和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书上说到:我们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这种心理对我们文化中重视教育和教育价值的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的,我觉得它也是一种学习心理,因为有矛盾才有进步,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他才能进步。然而,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每个孩子都去追求优越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风格,否则会造就成被称为“生活的失败者”的各种问题儿童。这些儿童会把追求优越性扭曲为追求权力,控制别人,自私自利,或沉溺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而这些错误的优越性追求,正是教育中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注意的地方。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第一,澄清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相反,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找回自信。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胆量,让学生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在学生能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让学生达到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点“特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