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一
今天看完了《浮生六记》,很是感慨。我看的版本是周公度译注的,共300多页,前一百页是译文,后面200多页是原著(由于是白话文的原因,基本几秒就过——毕竟生活在这个年代,若不是潜心研究,看白话文还真的有点吃力)ps.不过原文有个地方我觉得很好,就是虽然简短吧,但都有一个小标题,所以一眼看过去,至少知道个大概。
来一段科普:《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
初看第一章《闺房记乐》,已然觉得很不可思议,讲的就是沈复与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琐事,心里想着怎么会有如此痴情、如此趣味相投的夫妻;渐渐往下看《闲情记趣》,主要讲的是沈复与其妻子的裁花取势、园林品鉴等事情,又会觉得,怎么又会有这么悠闲,这么惬意的生活;进入到第三章《坎坷记愁》,心情一下子仿佛跌落谷底,芸娘被误解,家族生活的困扰,生活上的拮据,心想真是造化弄人,后期沈复的生活真是倍感凄凉;但同时特别感慨,尤其是诸事烦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候,也少见(沈复)其怨言;就像书里所说:(沈复)几无怨天尤人之词,多是甘苦自得之语,他这份责己甚严却又如浮云漫卷的文风,使得文字记述的春花秋月显得弥足珍贵。最后一章《浪游记快》主要写的是他的游记,语言之快,仿佛跟随作者一起踏遍大好河山,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不同新奇的地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踏遍喜爱的地方,发现各个地方的奇特景观)
所以才会有所感慨,有所羡慕,因为现在的人,乃至社会都太浮躁了,都在想着如何挣钱,但是无论你如何努力,每天依旧感觉很累;沈复,其实就像是我们的一个缩影,过着很平凡的生活,却又把生活过的很真实。尤其是他乐观的心态,真的很少人能够做到。
最后,感动于他们的爱情,羡慕于他们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佩服其心胸宽广;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身处困境,却也甘苦自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二
吴言生。
鹧鸪天。
烂漫性灵绝代稀,
天涯携手访幽奇。
浮生哀乐花经眼,
尘世悲欢只自知。
情已忏,
意犹痴,
秋风红叶独眠时。
他生若续此生梦,
踏遍烟霞慰所思。
佛说五百年才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同枕眠。而浮生若梦,假有百年之身,相聚相亲相爱之时不过几年。多少人同床异梦,多少人视若仇人,相互撕杀到几时,多少人却举起屠刀。我们耗尽所有,筋疲力竭。爱情的火焰像魔鬼的假面诱惑,多少人奋不顾身,飞蛾扑火般壮烈,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惨淡收场。伟人,凡人,谁也脱不开一个情字。人因情缘际会而呱呱出场。却又奔赴爱的盛宴,而围城内的人却终想出来。
沈复与芸儿的念,因早早失去,还未演完的戏剧高潮却退罢演,留下多少期待与遗憾。
沈复与芸儿在最美的时节相拥,十八岁。两颗浪漫而有趣的心漫步尘世。何其幸。
芸儿的知性,活泼,聪慧,是个可人儿,其智慧与心襟远甚古人,也许是未来穿越古代的。与沈复她是幸福的,沈复给了她自由,平等,不仅是闺房之乐,生活之乐,灵魂之乐,他们像朋友,像闺蜜,像情人,像夫妻。在古代三从四德的时期,别人门口的风景都未看过。芸儿却可女扮男妆出行,也可与沈先生斗酒吟诗,互掐互搬砖。更可与众友一起,吟诗出游饮酒。芸儿亦是太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竟奇葩到投其所好,选妾,为家公引妾,而失了本分,是犹过也,鱼儿认为,报孝不是无原则地投其所好,更不因执于此念而终。此点芸儿有义有情有痴有愚有执。甚至强求。后来落魄如此亦是自受。人福大多而不堪承受矣。人生得意莫尽欢,且留一线失意时。芸儿幸而何其不幸。世人男人薄悻太多,,芸儿不必对他们太好。家公是,反目冷血,芸儿不是女子应是男子,而错生女儿身了。作为沈复妻子,芸儿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
作为社会人,我们有度有序,可以独立个体的存在,又要兼顾大体。
沈复虽有之才,有趣,胸中有墨,有义有情。却是自私的享乐型男。他除了享乐还是享乐。鱼儿不敢苟同。责任与爱不是索取无度。是让爱的人,无忧知性优雅地生活。
浮生皮相尽去,且行且珍惜,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夫复下辈渺茫寻迹。
中午悟尽如此,晚雨风急,鱼儿雨中穿行,骑铁马,作的驴飞快。风雨兼程。鱼儿念想沈复夫妻,贫寒却诗书酒,家无尘,院含春,一竹当簾,当物慰诗友,兴炉吟文章,热汤作羹,粗菜当佳肴。亦是人间盛境。
鱼儿小时,一家十口,父母一更起,披星戴月归,却闲里月下二胡,与鱼儿讲隋唐演义,讲水浒,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讲许多名人故事,讲许多鬼故事,一杆长烟枪,二两小酒。讲仁义道德讲善。母亲说父亲曾演戏,丑角,都满堂彩的杨驼背。可惜鱼儿从来见过。物质贫乏的时代,是什么让一个又一个家庭充满欢笑,是什么让单薄的躯体屹立于无情莽原,凶险丛林。是什么赋予人类有洪荒之力。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精神文明。
我想起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在在纳粹集中营里面活下来的人,在生命之外,我听到他们的歌声与滑稽表演,是什么让人度过那腥风血雨。
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我们南辕北辙,我们为生活奔波,多少劳燕纷飞。多少双人望屏静立,手心的温度,如何穿过长长的电频,去抚千里之外那颗孤独的心。我开始艳羡沈复与芸儿,琴瑟和鸣。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朝夕相拥。
生命的意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回眸那冷冷不知岁寒的夫君,沈复啊沈复,哀其不争,幸其不争。世人又有多少沈复穿越其中。鱼儿竟自矛盾。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三
《浮生六记》是一本很可爱的书。“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是当下人们对被心爱的偶像“圈粉”过程的高度概括,我觉得用来形容我与这本书的相遇也很贴切。
我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9月推出的彩绘本,装帧非常漂亮,护封的人物工笔彩图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一古代男子坐在案前,一女在旁拎起餐盒盖子,是书中沈复夫妇定情的“共啜桃花粥”图。书中的插图也是同样风格的工笔彩画,精致淡雅,此乃“始于颜值”。于是很少主动读文言文书籍的我决心把这本书带走,就算在书架上摆着也赏心悦目。
但若从真正“读”书算起,就不是始于颜值了,而“陷于才华”和“忠于人品”有点过于笼统,我想具体分享一下这本书打动我的过程。
“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全书的第一卷名叫《闺房记乐》,追忆作者与妻子陈芸相遇相知,伉俪情笃。这特别的开篇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少女心,读的时候觉得字里行间都迸散出粉色泡泡,感叹着古代情侣的“糖”(秀恩爱的情节)怎么也这么甜。上文提到的“共啜桃花粥”一幕也是出于这一卷:沈复年少时随母送亲,结束后感到饥饿,芸便悄悄牵着他的袖子到房间,拿出藏着的暖粥小菜。这时芸的堂兄进来了,笑着调侃这对小情侣:“刚刚我要粥的时候你说没有了,原来是留着给未来夫婿呀。”
成亲后的两人更是“耳鬓相磨,亲同形影”,面对新婚后的小别离,“桃李争妍之候”在沈复眼中也“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得知可以返家时立刻“喜同戍人得赦”;两人志趣相投,芸常常陪着丈夫“课书论古,品月评花”。当沈复听到妻子说“爱李(李太白)心深”“有启蒙师白乐天先生”时,也要强地将自己与两大家并列:“我的字是‘三白’,是你的丈夫,你跟‘白’字怎么这么有缘?”发现意外的小默契是爱人之间的专属游戏;当然两人相处中也会有分歧和摩擦,沈复认为自己性格爽直,而妻子“迂拘多礼”,但还是被她的恭敬待人之心影响,自己不知不觉间也常使用“岂敢”“得罪”之类的词语。虽然每一卷的篇幅都不长,但这些“糖”遍布了第一卷的字里行间,在之后的记叙中也能偶尔觅见。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细节: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我觉得写恋爱剧本的编剧都可以好好读读这一卷,学习一下怎样给观众“发”细腻动人又舒服自然的“糖”。
要沉下心去读文言文著作并不容易,甜蜜的爱情或许只够支撑着我读完第一卷。能让我继续读下去的,是贯穿整本书的清新奇妙、质朴真挚的语言风格和自然流畅、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
俞平伯为此书写序时说道,它不像信手写出的日记,也不像精心结撰的文章,“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这也是说出了我的读后感。从全文的角度来说,看似只是把自己的经历按顺序写下来一般,但又不似流水账般草率随意,作者会有意无意地在文中埋下悬念、伏笔的大小钩子。如在开篇便有一句暗示陈芸命运的“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卷一结束后简单提及的芸为丈夫纳妾未果,“竟为之死”;还有在《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后卷三的名字《坎坷记愁》,都勾起我再探究竟的好奇心。
而从语句段落的安排来讲,竟让我读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文言文难读,景物环境的的描写难读,但当我读《浪游记快》一卷时却津津有味。作者的用词简洁又形象;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间又相互推进;时常会引用传说和运用比喻的手法增强趣味性。这些描写不会让你感觉乏味,有时我习惯性跳过一些段落,但又会强迫自己倒回去,反复读两三遍,我不想错过词句中暗藏的“惊喜”:如山中那块“可鉴人形,能鉴前生”的石头、送小沙弥肉馒头的小插曲等。在写景的段落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几句:“出南门即大海,一日两潮,如万丈银堤破海而过。船有迎潮者,潮至,反棹相向,于船头设一木招,状如长柄大刀,招一捺,潮即分破,船即随招而入,俄顷始浮起,拨转船头随潮而去,顷刻百里。”场面壮观,画面感极强,见字如身临其境,叹为观止。
最后,我欣赏这本书呈现的生活态度。有夫妻间的患难与共,芸被公婆厌恶,被逐出家门,沈复选择与妻子一起搬出去住,尽管生活变得贫苦,两人相互扶持,不离不弃;有朋友间或萍水相逢的真情相助,芸的朋友不忘幼时疾病相扶之誓,租房子认识的老妪在困难的时候给予陪伴与帮助;有个人与生活之间的相处与调解,顺境与逆境各有活法,大自然是始终不变的精神归宿。生活顺遂时,在家剪枝插花,夜里携爱侣赏沧浪风景,夏日则租田间小屋避暑,闲时与友人寻访名山大川;不如意时,在郊外树下与三五知己饮酒赋诗同样快活,跟随朋友在外经商、工作的奔波途中也能遇见别样风景,偏僻无名的山河、院寺也能发现可爱之处。因为始终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联系,作者身上散发着独特的豁达的气质,他可以是儒雅的文人,体贴的丈夫,可以是豪爽的朋友,爱好游历的旅伴,可以是“肆无忌惮,牛背狂歌,沙头醉舞”的自然中人。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四
难得过个无所事事的周末,偷得浮生半日,读完了浮生六记。
说是六记,其实只读了四记,另外两篇在历史长河里不知道飘哪儿去了。忘了在哪儿看见一句,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抱着“到底是怎么个可爱法,还能比我可爱吗”的心理翻了翻这本书。看的比较不囫囵吞的是卷一的闺房记乐,和卷三的坎坷记愁。
一篇讲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赌书消得泼茶香。青梅竹马,得偿所愿,每日谈诗论画观花赏景,鸾凤和鸣举案齐眉。另一篇讲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他生未卜此生休。被赶出家门,穷困潦倒漂泊异乡,父亲儿子妻子相继去世,兄弟为了财产与他反目,愁绪满怀无释处。作者写的倒是丝丝入扣,有感动有叹息,但情感上不知道怎么评价。芸娘固然是可爱的。爱诗词歌赋,也擅长烹饪女红。心灵手巧,无论是插花还是开party都能别出心裁。温柔贤惠又古灵精怪,恪守封建礼教之余,也会穿个男装跟老公出去旅游。看上去简直完美,唯独一点我不喜欢,闲着没事儿还去给老公物色姬妾,最后那姑娘背叛约定,她也因为各种情感上的打击郁郁而终。试图站在当时的时代和环境去理解这件事儿,奈何我实在已经进化完全,理解不能,既然真心实意的爱了为什么还能跟人分享。或许这才是男人们如此推崇芸娘的原因吧,直男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呵呵。作者沈复,就更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一开始年少求学,与芸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成年之后只能看见他终日靠着家里的庇荫吃喝玩乐,被赶出家门之后穷困潦倒,不去想想怎么养家糊口,竟然还继续附庸风雅…完全没有对妻子儿女以及人生最起码的担当。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写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俪情深,还照样在出差的半年流连青楼。与妻子第二次仓皇出逃,竟然连儿子和女儿都顾不得了。把女儿匆匆许配给表哥家的儿子做童养媳,托人给儿子找了个地方谋生,后来儿子早夭,沈复想的是,芸娘不能延续后代了,为啥是芸娘没有后代了呢,因为别人又送给他一个小妾呗。
看到最后这句,真是恶心的我连早饭都差点吐出来。陷入纠结。感动过人们的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写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东坡,后来又说唯有朝云能识我。冒辟疆这个始乱终弃的大渣男,竟然还有脸写出个《影梅庵忆语》。
这个人生啊…仔细琢磨琢磨就觉得特别不堪。所以,今天你丧了吗?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五
做个有趣的人真好,有趣的人相互陪伴过有趣的日子更是美妙。浮生六记实际上主要描写的是生活的游历,是自传体散文,而作者将自己游历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了大家,但其实存稿并不完整。
沈复之所以成为我们熟知的“沈复”,不仅仅依赖于他自身的才华、深情、意趣,很大程度上,还归功于他的妻子芸。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此段描述已足见芸的魅力。
在那个时代,芸不仅能打理好家里的事务,还能做女红养家、自学识字,陪沈复赏花赏月、吟诗作对,把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她心地善良,心路活泼,感性风雅而不失缄默沉静,难怪林语堂先生说她是“中国文学里最可爱的一个女人”。反倒是沈复,半生游学,却一直碌碌无功,甚至多次意气用事陷家庭于困境,始终未能给芸稳定富足的生活,四十一岁的芸终在深深的遗憾中客死他乡。
沈复遇到芸,是幸运;芸遇到沈复,是幸运,也是不幸。他们相遇,是中国文学的幸运。
《浮生六记》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是“闲情记趣”,原来日子真的可以过成诗,而这首诗真的可以和钱没多大关系,实为惊艳。
真遗憾,我喜欢画画却不会画画,真想作一本插画版的《浮生六记》,把沈复和芸的才情意趣都画下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六
译记道:“沈复简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读文章时,觉得沈复出身书香世家,满腹经纶,又不乏浪漫情怀,所以对这个观点持有怀疑态度。然而越往后读却越感讽刺。
沈三白,为墨客无儒侠洒脱之致,为人子无家成业就之心,为男儿无独当一面之力。他自诩性格爽直,落拓不羁,其实都是毫无担当的托辞。他自命清高,向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将自己视作傲然不群的风雅文人,却终不过是个挥霍无度的、毫无担当的、软弱无能的凡夫俗子。
最可怜的,莫过于沈三白的一双儿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个被送去当了童养媳,一个做学徒夭折。看到这里,只得叹惜。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七
初读《浮生六记》时,总有一种“沈复几乎配不上他妻子”的设法。细细评味后,才创造芸的才情与心爱若无沈复的慧眼识真和倾情书写,便不能被发掘,更不会被传布,我们也不能经由过程文字一见这两百年前女子的风度。沈复看重芸的文艺风雅,芸恭顺沈复的狷介洒脱,恰是他们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才铸就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举案齐眉、相爱甚笃。若是沈复要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芸想的是“好男儿志在高官厚禄”,那么两人只需互相嫌弃,互相抱怨了。
沈复与芸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志趣相投无时无刻不表如今《浮生六记》的字里行间里。沈复说芸癖好既与我不异,并且能鉴貌辨色、揣摩眉目,所以我的一举一动,对她使个眼色,她便息息相通,无不办得头头是道。
搬到仓米巷后,因新居风光不如故居,芸时常伤感,又神驰老家丁老家“颇有野趣”的住处,沈复便请示怙恃,携芸来到那儿那里所避暑。芸说往后哪年,当与郎君在这里造一个房子,绕着屋买十亩菜田,招来家丁仆妇莳植瓜果蔬菜,来供给日常家用。郎君画画,我来刺绣,算作品诗喝酒的.资费。如许平民菜饭,终身欢愉,不必方案去远游他处。沈复对这设法深为赞同。
沈复向芸衬着庙会盛景,芸道可惜本身不是男人,去不了。沈复便辅佐出主见,让芸穿本身的衣服扮为男人。芸扮男人没有合脚的鞋,沈复也辅佐:市场上有卖蝴蝶鞋,巨细脚都可以穿,买起来也极随意,且早晚可以当拖鞋用,不是挺好的吗?芸欣然畅怀。
若是说沈复碰着芸是一种荣幸,那芸碰见沈复不也是一种荣幸。在婚姻是怙恃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沈复对芸成心意,便向母亲说:“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也算是本身夺取来的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八
带头读书,用书香涵养城市文化气质。大力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打造阅读品牌。从我做起,从我们师生做起,引领家庭和社会读书,为建设书香开封做出积极贡献。
先秦诸子、秦汉文赋、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今天我给各位分享的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介普通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感动于书中记录的日常生活的“真情”与“真趣”。拂卷,感受书中主人翁心无羁绊、洒脱真挚的个性。全书共六记,描绘爱情美好、记录童年趣事、承载坎坷人生、描摹心中风景还有中山奇遇和养生感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带给我的三美。
一个是娇憨清秀的女子,她“形削长颈,眉弯目秀”,这女子如此平凡,却美得恰到好处,举手投足间尽是知书达礼、落落大方;她又是如此的不平凡,你的目光落在她灵动的双眸之中,传递出的是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她就是沈复的妻子,陈芸。
一位是青衫磊落的书生,生性直爽,放荡不羁的书生,沈复。他约她远出游郊,她女扮男装,怎掩眉目间秀丽的风姿;他与好友郊外观花,她蕙质兰心,巧设梅花食盒,形似梅花,一盒载六菜,菜肴置身花瓣之中——好个色香味俱全!好个诗情画意!饮茶论诗、游历山水,处处有他们结伴的身影,“金风玉露一相逢,却胜似人间无数”。
或许他们的爱情并非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只因他们那平凡日常生活中真挚的情怀,而深深感动你我。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算白发爬满鬓角,我们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探险和好奇。书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沈复从小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会把叮人扰人的蚊子关进自己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喷它们,对它们吞云吐雾。此时,蚊子变成了“群鹤飞舞”,令扰人的蚊子“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极富想象力;还有他常常蹲下身子,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堆当作小丘,把低洼处当作峡谷,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在这个童年创造的世界里畅游其中、自得其乐。
沈复在《浪游记快》描述了许多地方的山水风景,30年的游历他或沉醉于自然风光或畅游在人文雕琢之美,然而最让沈复心动、流连忘返的不是名山大川而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如的幽僻的上沙村、静雅的西山、空悠的无隐庵等等,用清净心观世间山水,用真性情陶醉其中,用手中妙笔分享世人,这一山一水,都是沈复心灵休憩的世外桃源。(山水之美得之心,寄之情,绘于文)也触动千万读者心灵,所以他笔下山水分外美!
《浮生六记》是浮世生活的真实写照,沈复“以全是人工,却归于自然”的散文,道出人世真正的色彩。记爱情之美,宛如一对情侣,把酒赏月,品诗论画,比翼双飞,行走世间;写闲时雅趣,栽植花木,游历山水,春夏秋冬皆有风景;叙坎坷人世,满心期待,布衣饭菜,悠然自得。
一本书一生情,一本书记浮尘,一本书看世间。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九
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以负彼苍之厚。这是写书原因。《浮生六记》的精华是前两记,若无前两记,此书黯然失色。总体来说,全书基调是悲伤的,因为它是沈复悼念亡妻,在穷困潦倒的晚年时光,写的一本小书。其中前两记是记录往昔美好的婚后生活,最后两记养生之道也许并不是他本人所做。沈复生前和死后都没有什么名气,只是后人在书摊上翻到了他的小册子,这本书才得以出版。林语堂先生对沈复文中所描写的芸娘赞赏有加,他说芸娘是天下最可爱的女人。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且不说最后两记是不是沈复本人所做,亦或是佚名作者被后人张冠李戴,单单看前四记,最吸引人的部分也绝对不会是晚景凄凉的沈复对自己懦弱无能的忏悔录,不会是芸娘被逐出家门,终至操劳过度,显出那下世光景,一病呜呼的屈辱史。
感动读者的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爱情小故事,平淡温馨浪漫的婚后生活琐事。
浮生六记里,芸娘外貌清瘦,削肩长项,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她微露两齿,神态中有一丝缠绵,令人之意也消。
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偏偏却腹有诗书气自华。她喜好读书,读琵琶行,读西厢,读李太白,读杜子美。女工之暇,挨字而认,渐通吟咏。夜间,她观书出神,阅之忘倦。她甚至会写两首小词,生平却未曾得一师点通。无师自通,不可谓不聪明机灵。
她说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激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如此见识,实乃闺中人不能及也。她明白自己足不出户的局限性,她说古文全在识高气雄,女子学之,恐难入彀。唯诗之一道,稍有领悟。她的小人君子论更是可爱:“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
她不是那种“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女子,对于胭脂水粉,她却别有一番看法。“珠乃纯阴之精,何贵?”
她虽迂腐,却是遵从封建礼教女子的德。然而她是儒的表,侠的骨,佛的心肠。她也有其豪爽性情和潇洒态度。比如她愿意同沈复偕游诸山;神诞之际,她女扮男装,鬓为辫,添扫蛾眉,必要躬逢其盛。她愿登太湖,揽其浩渺,如能得见闺中女子不能见之物,也是不枉此生。
芸娘是最贤的妻。她藏粥专待沈复,在沈复临行前,强颜劝勉,代整行装,并嘱咐他:“无人调护,自去经心。”可是芸娘是个不幸的人。三口之家皆仰其供给。她敬上和下,却因沈复的软弱无能,被公公婆婆误解,颜面扫地,被迫出门。最后因为沈复的小妾被人抢走,郁郁而死。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
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
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时候,手边恰好没有这一本书。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
只觉得这夫妻的欢娱如此真实地有趣。
吃豆腐卤这样的小事写起来亦是生动非凡。
他们印刻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夫为朱文,妻为白文。
沈复外出,两人通信,在信笺结尾必定要盖上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却是如此别致,让人感怀。
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充溢了沈复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后,他回忆起以往甜蜜琐碎时竟找出了许多可以印证“不得白头”结局的征兆。
他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虽然后期颠沛流离,然而伉俪情深,清贫而善于作乐,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经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陈芸不得公爹喜爱竟被逐出家门,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以至一世颠沛流离,而他却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决心,试问,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那么,我也不禁要说,沈复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奇男子。
这两个最可爱的人的.结合,怪不得连老天也要嫉妒,让他们后半辈子尝遍坎坷,而使陈芸早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爱情似乎越来越速食面了。而爱情好似也只有那么几个月的保鲜或者一年两年的保质期。
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致封面。淡雅朴素的小插图。注解不多,读来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却令我深深感动。
这使我的心增添了无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轻盈起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一
浮生六记读后感傍晚来到房间,心有无倚之孤独感,站立在窗前遥望天边浮云,发呆了一会。点了一支烟,燃烧,不喜欢烟之苦涩,可是不抽,心中惶惶的,没有着落感。胡思乱想一会儿之后,用毛毯做枕,舒服地躺下来,拿起那本《浮生六记》小说,翻看起来。记得先是在林语堂的小品文中看到《浮生六记》的介绍。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
此后,在各个书店留意《浮生六记》,但是遍寻不着。最后,却在一家不起眼的书摊上看到,书都没有浏览一下,就买下了。买来之后,没有急着去读,在床头放了数日。我当然不是书痴,没有这样的雅趣——先闻闻书香,反复抚摸书面,吊足胃口,然后才煮茶燃香静读。
没有急着读,乃是因为近来心情不佳。现在,我终于翻阅本书,果然写得至真至情,让人感动,文笔尤其细腻。读了一会儿,看看前序后编,才知道这也是残本。前四卷是沈复写的,后两卷是曾国藩续写。
我有点疑惑,为什么一些好书总不是全本,例如《红楼梦》。大概后人无比喜欢原作,就大胆地写起续篇,有着修补完璧的美意。《浮生六记》其实是沈复自传,细腻地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还记载了浮生里种种悠闲的乐趣。何谓浮生六记?一闺房记乐,二闲情记趣,三坎坷记愁,四浪游记快,五中山记历,六养生记道。
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写闲情,如月照苔石,写艳情,如雨落发梢。这本书恐怕是中国文人自足常乐悠闲自得的最佳写照,恐怕只有深得生活真味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自传小说,也恐怕只有讲究情趣的闲人才会静下心读读本书。
在现代纷纷扰扰追名逐利的社会中,读这样的书,有点逃避有点抗争有点无奈。读罢,难免感叹——时光匆匆,浮生几何,何不给自己留下半日悠闲,抵它十年尘梦。总之,读《浮生六记》可以玩味,却不可羡慕,毕竟沈复的浮生,不是谁都可以轻易学得,毕竟古人的悠闲,不是现代人可以模仿的。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二
难得过个无所事事的周末,偷得浮生半日,读完了浮生六记。
说是六记,其实只读了四记,另外两篇在历史长河里不知道飘哪儿去了。
忘了在哪儿看见一句,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抱着“到底是怎么个可爱法,还能比我可爱吗”的心理翻了翻这本书。
看的比较不囫囵吞的是卷一的闺房记乐,和卷三的坎坷记愁。
一篇讲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赌书消得泼茶香。青梅竹马,得偿所愿,每日谈诗论画观花赏景,鸾凤和鸣举案齐眉。
另一篇讲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他生未卜此生休。被赶出家门,穷困潦倒漂泊异乡,父亲儿子妻子相继去世,兄弟为了财产与他反目,愁绪满怀无释处。
作者写的倒是丝丝入扣,有感动有叹息,但情感上不知道怎么评价。
芸娘固然是可爱的。爱诗词歌赋,也擅长烹饪女红。心灵手巧,无论是插花还是开party都能别出心裁。温柔贤惠又古灵精怪,恪守封建礼教之余,也会穿个男装跟老公出去旅游。
看上去简直完美,唯独一点我不喜欢,闲着没事儿还去给老公物色姬妾,最后那姑娘背叛约定,她也因为各种情感上的打击郁郁而终。
试图站在当时的时代和环境去理解这件事儿,奈何我实在已经进化完全,理解不能,既然真心实意的爱了为什么还能跟人分享。或许这才是男人们如此推崇芸娘的原因吧,直男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呵呵。
作者沈复,就更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一开始年少求学,与芸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成年之后只能看见他终日靠着家里的庇荫吃喝玩乐,被赶出家门之后穷困潦倒,不去想想怎么养家糊口,竟然还继续附庸风雅…完全没有对妻子儿女以及人生最起码的担当。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写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俪情深,还照样在出差的半年流连青楼。与妻子第二次仓皇出逃,竟然连儿子和女儿都顾不得了。把女儿匆匆许配给表哥家的儿子做童养媳,托人给儿子找了个地方谋生,后来儿子早夭,沈复想的是,芸娘不能延续后代了,为啥是芸娘没有后代了呢,因为别人又送给他一个小妾呗。
看到最后这句,真是恶心的我连早饭都差点吐出来。
陷入纠结。
感动过人们的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
写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东坡,后来又说唯有朝云能识我。
冒辟疆这个始乱终弃的大渣男,竟然还有脸写出个《影梅庵忆语》。
这个人生啊…仔细琢磨琢磨就觉得特别不堪。
所以,今天你丧了吗?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三
看完《浮》,着实对沈复这人喜欢不起来,也可以说是鄙夷、厌恶。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之气。在生活窘迫之时,仍能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或与妻在闺中,时不时会三两好友,吟诗歌啸,抚琴聚谈,饮酒行令。他好热闹,好交友,是个真性情的集出世与入世于一身的人。
但要说真性情,其夫人陈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丧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红养活全家,并自学认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诗;但她并不是一个只知相夫教子、知书达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还有着可爱灵通的内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也能想出绝妙的办法为丈夫的赏花会解决难题,而又不失雅致与乐趣,能够宽容主动为丈夫谋妻室,也主动为自家公公寻姬妾,并独自承担家庭的误会,隐忍而善良。
乍看沈一生经历众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乐,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误会,他无法从中斡旋解释,缓解家庭关系;妻子病重无钱医治,还得自己拖着病体赶工刺绣挣点药费,是沈无能。父亲病重,无钱赶回家中见其最后一面,在父亲生时也未能尽儿女之责,是沈不孝。还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个人精神世界倒是维护得很好,可是未想过一直都是有人在为他负重前行。我并不认为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男人。
中年丧父、丧妻、丧子、丧挚友,这一切,何不是因果报应呢?只可惜了这些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十四
难得过个无所事事的周末,偷得浮生半日,读完了浮生六记。
说是六记,其实只读了四记,另外两篇在历史长河里不知道飘哪儿去了。忘了在哪儿看见一句,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抱着“到底是怎么个可爱法,还能比我可爱吗”的心理翻了翻这本书。看的比较不囫囵吞的是卷一的闺房记乐,和卷三的坎坷记愁。
一篇讲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赌书消得泼茶香。青梅竹马,得偿所愿,每日谈诗论画观花赏景,鸾凤和鸣举案齐眉。另一篇讲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他生未卜此生休。被赶出家门,穷困潦倒漂泊异乡,父亲儿子妻子相继去世,兄弟为了财产与他反目,愁绪满怀无释处。作者写的倒是丝丝入扣,有感动有叹息,但情感上不知道怎么评价。芸娘固然是可爱的。爱诗词歌赋,也擅长烹饪女红。心灵手巧,无论是插花还是开party都能别出心裁。温柔贤惠又古灵精怪,恪守封建礼教之余,也会穿个男装跟老公出去旅游。看上去简直完美,唯独一点我不喜欢,闲着没事儿还去给老公物色姬妾,最后那姑娘背叛约定,她也因为各种情感上的打击郁郁而终。试图站在当时的时代和环境去理解这件事儿,奈何我实在已经进化完全,理解不能,既然真心实意的爱了为什么还能跟人分享。或许这才是男人们如此推崇芸娘的原因吧,直男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呵呵。作者沈复,就更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一开始年少求学,与芸娘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倒美好。成年之后只能看见他终日靠着家里的庇荫吃喝玩乐,被赶出家门之后穷困潦倒,不去想想怎么养家糊口,竟然还继续附庸风雅…完全没有对妻子儿女以及人生最起码的担当。
花了那么大的篇幅写了自己和妻子如何伉俪情深,还照样在出差的半年流连青楼。与妻子第二次仓皇出逃,竟然连儿子和女儿都顾不得了。把女儿匆匆许配给表哥家的.儿子做童养媳,托人给儿子找了个地方谋生,后来儿子早夭,沈复想的是,芸娘不能延续后代了,为啥是芸娘没有后代了呢,因为别人又送给他一个小妾呗。
看到最后这句,真是恶心的我连早饭都差点吐出来。陷入纠结。感动过人们的这些句子和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写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东坡,后来又说唯有朝云能识我。冒辟疆这个始乱终弃的大渣男,竟然还有脸写出个《影梅庵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