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读后感篇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自古以来,多少迁客骚人抒发过这种“思乡之痛”。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隐埋在思想深处的痛。大部分写乡愁的诗,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揪心扯肺的痛楚,一种牵肠挂肚的思念,它们道尽了中国人对家乡和故土的依恋之情。
余光中在《乡愁》中,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富有新意的乡愁情绪,这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极其钟爱是分不开的。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此诗除结构、韵律很美外,在语言上还表现出以下五美。美在表事物的名词。“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表事物名称的词表现的是意象美,乡愁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用这些词表达出来后就将其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也就是说,诗人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此外,诗人用由小到大由昔到今的思路把这四种都具有象征性的事物联缀起来,使整首诗构成了一种真诚柔和的基调。美在富于变化的量词。“枚、张、方、湾”这些量词运用得很精当,它们在诗中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现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这些由表小事物的量词到表大事物的量词,体现了诗人的乡愁是一步一步升华的,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美在重叠的形容词和反复的句式。“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
各节中重复出现的“乡愁是……”,音韵和谐,体现了诗的音乐美,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挥之不尽的乡愁之心表现得恰如其分,淋漓尽致。美在表示时间的词。“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时间词,表现了人生的四个阶段,以空间上的阻隔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得到步步增强,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充满着无穷变化之美。美在显示空间隔离的方位词。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很美,美在它们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就能营造出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它们还与结构相似的小节共同形成节奏美和整齐美,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乡愁读后感篇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总能悄悄勾起游子对母亲的思念,妻子的不舍和国家的热爱。
整个小诗充满着音乐之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还有四个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韵律之美。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少时,在外求学,和母亲用书信传递彼此间的挂念,用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到了中年,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最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母亲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还有一条浅浅的海峡阻隔着两岸人民的交往。
作者没有用十分华丽的辞藻,气势磅礴的句式,却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将这种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印在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
乡愁读后感篇三
余光中的《乡愁》流传了几代,那是在寂寞中升起的思念;汨罗江流淌的永远是屈原的血,那是他在寂寞中激起的忧愤;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一曲成为绝响,那是痛失知音的寂寞……在我看来,寂寞带给的不仅仅是失意、彷徨、忧愁……寂寞还指引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人生。
寂寞是不得求之的殇。半世癫狂,敢让国忠研墨,力士捧靴,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盛唐李白,他狂放不羁,敢高呼“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他反抗命运的最强音,他在政治上却终生不得志,终“对影成三人”,抱月而终矣。他是寂寞的,不得志给了他寂寞,寂寞使他酒入豪肠,斗酒诗百篇。也许他的锋芒毕露[注: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不适合那个弄臣当道的时代,但是百姓千古吟的是他李白的诗,歌的是他李白的才。
寂寞是书写辉煌的笔。李煜,一个被记录在才子佳人[注:泛指有才貌的男女。]史上的帝王,他有着“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注:原形容风儿吹指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的敏感细腻的内心,却生于帝王家,他将寂寞书写成了备受后人推崇学习的花间词风,他虽是个失败的帝王,却造就了一个词的盛世繁华,成为千古词帝。纳兰性德,天生贵胄,皇帝近臣,一生显贵,然而华丽的外衣下,是他寂寞敏感的心。他的寂寞给了他灵感,使他写出了一首首忧愁细腻的词文,掀起了“家家争唱饮水词”之热潮,将饮水词风推向辉煌,后人给之评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寂寞是心怀天下的志。自古英雄皆寂寞,“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陆游的慨叹,更是英雄末路的悲鸣。那个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有志难申。他的寂寞是不得救济天下的悲凉,无人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投江的屈原,屈死的岳飞……他们的一生是寂寞凄凉的。但是后人,却有一波接一波的人,以之精神为榜样,将一生献给百姓。
也许,他们的一生,没有卓著的政绩,没有文治武功[注:比喻政治与军事。],但他们的一生却书写了另一种成功。命运的安排并没有让他们毫无闪光点,他们只是在一条路上失败了,却走向了另一条成功的路。所以,历史记住了他们,他们诠释了寂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成功的人生。
乡愁读后感篇四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重着读余光中先生的这首《乡愁四韵》,除了感受其缱绻的乡愁,却还有另一番感受。由于上游植被长期遭到破坏,长江的水土流失加剧,加之沿岸工业“三废”的排放,这水大概也难以有“醉酒的滋味”了。老子说:“上善若水。”这是因为水能够洗涤污垢且不失了自我本色。可如今你若是到长江边掬一捧水来,且就不说其混浊的颜色,就是那从沿途带来的泥沙,想来也是大把大把的。
这种景象仅仅发生在长江吗?
在我的相册里有这样两张照片:一张是幼时在家乡的后山拍的,树木葳蕤,画面恬静。另一张是今年在同一个位置拍的,背景却是裸露的黄土,见不着一点儿鲜润的绿色。在过去近十年里,家乡的木材被商人收购运走,土地巴望着的“新衣”亦只是幻念而已。一条条笔直的公路将人们引向致富的大道的同时,旧时的苍翠也已不再,家乡的沃野随着李太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水而去。水土流失的到来促使肥沃的土壤离我们远去,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决裂,眼前的利益蒙敝了人们的眼睛,人与自然的隔阂越来越深。频发的自然灾害是大地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大自然是慈爱的母亲,也是残忍的屠夫!
每一次听见伐木声,每一次看见因挖矿而裸露的土表,我仿佛已经预见自己的家乡出现了大片皲裂贫瘠的土地,河床因堆积了大量的泥沙而抬升干涸,被废弃的煤矿周围只是荒地。尾随着荒凉而来的暴风——没有肥沃的土壤可以为我们培育“绿色长城”,抵挡风沙的侵蚀。过度采伐,不合理的开采将为我们带来一场无法醒来的恶梦。
放眼全国,被喻为“北大仓”的三江平原的黑土层因高强度的农林开发而退化严重。黑钙土以每年1。5厘米的速度流失,形成1厘米的黑土层却需要数百年;黄河上中游,尤其是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变得千沟万壑;大量的养分被水带走,荒漠化的脚步正在加快,步步紧逼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地带。
爱我家乡,护我水土!它不只是一句口号。为了换救我们的家园,为了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倡仪:禁止乱砍滥伐,严惩毁坏植被的不法分子;退耕还林,禁止一切毁林造田的行为;每年的植树节应当鼓励人们走出家门植物造林。
土地是人类的根系所在,如果水土流失依旧无法得到解决,人类将会是多米诺骨牌中紧接着倒下的一块。请让保持水土的意识与行动走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用我们的双手去阻止恶梦的'到来。
我相信,当我们再次读《乡愁四韵》时,只有超越岁月的感动。
乡愁读后感篇五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少小回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自古以来,有多少思乡的名句流传下来。牵肠挂肚对家人的思念,道尽了中国人对家乡及故土的依恋。
由《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至安南,然后乘火车北上昆明。滇越铁路与富良江平行,依着横断山脉蹲踞的余势,江水滚滚向南,车轮铿锵向北。也不知越过多少桥,穿过多少山洞。”作者在抗战之中奔波,迁徙,离开了自己的故土。多次与家人聚散离合。这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诗人敏感而又细腻的心。
《乡愁》中,余光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实体化,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乡愁的理解。引起终日奔波、阔别家乡的人的共鸣,引起人们无尽的哀愁与相思。它将自己对祖国统一的期望与乡愁结合在一起,在内在感情中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乡愁》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篇幅虽短,但表达的感情却滔滔不绝。对母亲、对妻子、更多的是对祖国的思念。使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
余光中先生在《浪子回头》中写道“一百六十浬这海峡,为何渡了近半个世纪才到家?当年过海是三人同渡,今日着路是一人独飞。”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大陆的向往。《舟子的悲歌》中所说“昨夜在海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即使在梦中,也希望自己回到大陆,这是一种多么深切的希望。纵使他只到过中国的九个省而在美国的足迹遍布二十八个省。而他对中国的思念却没有在美国的喧嚣中迷失,相反而是更加的深厚。当作者阔别大陆二十余年,内心对大陆的思念如滔滔洪水一般倾洒在洁白的纸上,一字一画都是对大陆深沉的思念。《乡愁》是作者在厦门街的故居中,仅用了二十分钟完成,这怎么不是对大陆深沉的思念与爱的见证。
游子的乡愁,是渴望大陆统一与亲人团聚的乡愁。诗人那颗火热赤诚的心脏,燃起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乡愁。无论你身在何处,思乡之情是不会被那无边无际的大陆和海峡所阻碍。
乡愁读后感篇六
读一首好诗,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重读余光中的《乡愁》,我才真正体会诗中那浓浓的乡愁。
对于一个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乡愁”便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
几笔平素的语言中,渗出的是浓浓的乡愁。小时候,一张小小的信笺寄去了对母亲的问候,带去了一份乡愁。长大后,一张窄窄的船票,那是与新娘的相聚,载去的是一份离别的乡愁。后来啊,一方矮矮的坟墓,是那割舍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游子的心,谁能读懂,这简练的语言中又浓缩了多少的情感!从小时候的乡愁到现在的乡愁,同样的乡愁,不同的心情!从思乡、思亲升华到思念我们伟大的祖国。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大陆和那个岛,但是它又怎能隔断两岸深情的呼唤、企盼和守候呢?那一声声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对大陆、对祖国母亲的呼唤,对渴望祖国统一的呼唤,将怎样震撼着中华炎黄子孙的心啊!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读后感篇七
读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首先想到的是那片绿涛,是那片群山。余光中先生用精短的文字写出了对祖国无限的怀念,而我只是对故乡太多的思念,却也是这支拙笔所能承受的。
家乡的山,不知从何时起牵动着我的心……。
小时候,山是普通的,永远披着那件墨绿的纱衣。
长大后,山是神秘的,绵延而来却不知要走往何处。
我已不再是那个无知的女孩,各方面的压力重重压上来。终有一天我疲惫的坐在长椅上,看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山。眼前的墨绿已不再普通,像那一位身着青衫的小姐,让人不由想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来,怪不得许多画家喜欢画山。作家喜欢写山,因为她散发着国最古老的气息,庇护了我们一代又一代。
爸爸曾说过,祖先们是被人陷害贬到这大山里的,可能就是其中的某一座吧!山抚固化了他们的愤恨,平静了那颗争斗的心,吸引着祖先们而忘记世俗的隐忧。他们也为我们留下生存的印记,可能是眼前的这棵大树,也可能是脚下的青石板,透明的明月记下了这一切,饱满深邃。山给了流浪之人一个安宁的处所,给了后人一个神秘的身影。
而现在,山是神圣的,却不知从何时渐渐模糊了。
踏上远行的火车,夜里隐约看见山在向我挥手,是挽留还是告别。再醒来已是午后,窗外是一末末绿影闪过,是山,正如我当初不肯为她停留一样,只是匆匆而过,而我,只是呆呆地望着。时间渐渐从山肩爬过,染红了那件绿衣,却又多了几分妖娆,最终仍被黑夜吞噬了。
再次醒来时,习惯向窗外看,山呢?我呼,竟像走丢的孩子一样手足无措。就这样,连最后的告别也没有对我说。就匆匆离开了。有时望着天出神时,仿佛会看到那模糊的身影,仍是绵延伸长,是伸向故乡的吧!
归巢的鸟儿到底是倦了,清叫了几声,便消失在山中,因为山,是故乡!
文档为doc格式。
乡愁读后感篇八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人抽象化的空泛。这首诗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波浪。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
在现代的诗篇和散文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但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们的思乡,也表现了他盼望祖国大陆的统一。他,就是著名的台湾诗人,《乡愁》的作者—余光中。
自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到了台湾,共产党就把解放台湾看作是一件大事。毛主席曾说过:“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策”。渐渐的,中国和台湾从敌对到友善,开始逐渐走向光明,而到后来,台湾当局发生变化。一些台-独分子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中国各族儿女和台湾大部分民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台-独斗争。
诗人余光中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看到了时隔几十年后,有的人与在大陆的亲人抱头痛哭,叙述着太多的悲欢离合,而有的人只能站在亲人的坟墓前。于是便写了这首小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亲在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坊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头。
诗虽然不长,不过却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绘了祖国了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而有一些则是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而现在,当我们再一次品味这些诗时,不免会产生一种想法:台湾到底何时统一?这种想法到现在还是一个知数。而现在我想说的是:“让我们盼望祖国大陆早日统一,不要就此”感人的悲剧再次出现。
乡愁读后感篇九
最近,老师在班级里给我们上了《走进琦君》专题阅读。渐渐地,我对琦君——一个温州籍女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到家,我在书架里搜寻着,如蜜蜂采蜜一般,找寻着琦君的书。书架上,《粽子里的乡愁》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等着我去采撷。封面是浅浅的橙色,一下子就让人有种怀旧的感觉。翻开目录,“故乡情怀”、“千里怀人”、“儿时有味”、“浮生小记”、“宠物良伴”一个个章节映入眼帘。很显然,琦君是将对故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怀想,对童年的回忆,都藏在了她的文字里。
这本书里,我对《粽子里的乡愁》这篇散文印象特别深刻。仍然记得,课堂上,老师让我们第一遍读时的那种欣喜。因为,我们可以在文童里读到那么多熟悉的味道:豆沙粽、火腿粽、猪肉粽、灰汤粽……令人最最欣喜的是白米粽。我知道,只有温州才有那么多种类的粽子,只有讲温州话的地方,才有如此特色的白米粽。我的妈妈是宜山人,每逢端午节,她总是要回宜山去买白米粽,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如今我们居住的灵溪的大街上从来看不见白米粽的踪影,妈妈爱吃白米粽,是因为它有故乡的回忆吧。读到这个细节,我一下子被文中的“粽子”吸引了,被“粽子”背后的画面、情感感动了。琦君,12岁跟随父亲去了杭州,温州对于她,就是心底最深的思念。
回家后,我再次阅读《粽子里的乡愁》。这回,我不仅看到了家乡的美味,还看到了文字背后淡淡的思念和乡愁。透过隐隐的粽香,我仿佛看到琦君的母亲蹒跚着行走在潘宅大院,忙前忙后;偶有乞讨的路人经过,她总会让琦君为他们送上一两个热气腾腾的粽子。时间流转,岁月交替。六七十年后,远在美国的琦君独坐窗前,她依然会想起故乡的一切,想起最最思念的母亲。
在这本散文集里,除了《粽子里的乡愁》外,其他的文章也是如此。琦君总是借物抒情,将自己淡淡的乡愁融于回忆之中,融于叙事之中。比如,《水是故乡甜》,从矿泉水着笔,引发对家乡山泉水深深的怀恋,这样的笔调一下子就带人走入了思念之中。
的确,游子在外,永远忘不了生她养她的故乡。乡愁,是游子们笔下永恒的主题。对于张籍来说,乡愁是“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犹豫;对于王安石来说,乡愁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对于纳兰性德来说,乡愁是“山一更、水一更,身向榆关那畔行”的一路飘摇;对于琦君来说,乡愁是“藏在文字背后淡淡的记忆相册”中的回首。
乡愁,总是藏在淡淡的记忆里……。
对于初中生来说,乡愁是一种过于深邃的伤感,幸好有如诗的文字结集成书,阅读、感怀、思索,于是思乡之愁也就从琦君的笔端流入了小作者的心中。
作文里既有《粽子里的乡愁》中情景的描绘,也有小作者生活中场景的应和,一只白米粽,既牵着琦君千山万水外的思念,也引着妈妈每逢佳节时的乡情,两相对照,数十年光阴流去,乡愁却依然盘桓在每个温州人的心中,不离不散,于琦君,是数不清的梦回故里,于母亲,是久久盼望的亲友重逢。
从好奇琦君,到阅读《粽子里的乡愁》,再到文末思乡者的佳句集萃,文章意境层层递进,情感渐深,乡愁借着文字之美流淌而出,感人肺腑。
乡愁读后感篇十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在外漂泊的人对家乡忧愁的思念.近代著名文学家余光中老先生就在他的诗歌集《乡愁四韵》中写道:”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在每一个人的眼里都一样。乡愁是忆童年,乡愁是海外游子思念故乡、思念祖国的`急切心情。乡愁是故乡的改变,原来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乡愁是一曲怀古的柔歌……乡愁在余光中老先生看来是一个地瓜干,地瓜干并不好吃,可他独好这一口,地瓜不管落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地瓜是他对故乡的怀念,也是乡愁。
我的老家在陕西,我出生却在江苏,我来到这里就在这里生活,也回老家转转,看一看家乡的变化,看看自己的至亲。看看家中后院那颗老枣树。看看以前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一起回忆小时候的糗事。少不了的是家乡的小吃,小时候奶奶做的凉皮,饺子......让我玩不了的是老陕的甑糕,用糯米和大枣做成又香又糯、又香又甜。也忘不了家里那曾经玩的小玩具,跑到后院看见小时候爱不释手的玩具,不知道为什么鼻梁一酸,眼泪流了下来,脑子里全是像过电影一样的记忆。乡愁是什么?我想他是心里永远放不下的思念永远忘不了的事物。
乡愁读后感篇十一
幽幽,何时归。
悠悠,心影碎。
一地幽兰,数不尽的惋惜。极目远眺,数不尽的哀伤。
安能故地重游呢?离你太远了,故乡!又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感叹呢?
小时候,我们依偎在母亲怀里,倾听着母亲清脆的歌声,甜甜的入睡,时时刻刻感受着母爱,在这种伟大的情感面前,我们悄悄地成长。
可是,也有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离开了母亲,离开了缤纷的童年,独自在外闯荡。也许就是这种经历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余光中,还有他那流传最广、最为宛然动人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年少离家的他,时刻怀念着故乡,想念着母亲,那种积累在心底的思念,都倾注在那一枚小小的邮票上。小小方寸,连着两颗彼此牵挂的心,这种思念,只有等到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年龄,才会源源不断地倾泻出来。《乡愁》可以窥见他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对母亲,他心中好像总是觉得亏欠什么,是亏欠了一个儿子应尽的孝道。乡愁,思念母亲。
成年了,结了婚,多了一份缠绵,多了一份期盼,与妻子的聚少离多,乡愁变成了一张“窄窄的船票”,而这窄窄的船票,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的怅然,又有痴痴等待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绵绵思恋,也是这种淡淡的哀愁,体现出了他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乡愁,思念妻子。
不惑之年,他的人生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的生命中一位重要的人退出了他的世界——慈母故去。坟莹上衰草累累,满野空旷。那一份怀念,那一份伤感,那一份无法倾诉的无奈,都撒作这一抔黄土,都化作这一方坟墓,生死两茫茫。如今,剩下的是他斑斓若星河的泪水。或许,他面对他母亲的那方矮矮的坟墓时,只有低头,因为,他亏欠了她太多。乡愁,思念离去的母亲。
而今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虽然这一切都是历史所造成的,但他仍在盼望,盼望着台湾能与大陆统一。因为,他觉得,台湾就像大陆的孩子,分离了太久,想要回归母亲的怀抱了,不要像他一样,知道珍惜的时候,母亲已经驾鹤西去了,等到母亲主动拒绝的时候,才知道后悔,却已无处寻觅。乡愁,思念祖国。
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横笛之声,可为什么他的人生充满了遗憾?他已经错过了太多,与太多想珍惜的人相隔一湾浅浅的海峡,可就是偏偏不能再有一步的接近。那湾“浅浅的海峡”,却隔开故土四十载,隔开亲人四十载!此时,这浓浓的乡愁,恰似一江春水,滚滚东流!所以他会不停地回顾从前,自己对自己不停地诉说着浓浓的乡愁。
戚戚,白首离。
凄凄,愁几许?
成语时时刻刻:每时每刻或每一个时刻。如: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7回:“因此他两个日夜趋奉,时时刻刻赶着凑趣不迭,都想着要从山西发发财。”又如:她时时刻刻都保持高度警惕。
乡愁读后感篇十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今,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大约在我三四年级吧,我不晓得在什么刊物上抄下了这首余光中的乡愁。小小的我根本不晓得什么是乡愁,也不晓得那弯海峡隔着我的亲人不能回来。我只记得那时对诗很狂热,不管懂与否,照抄不误。同学们看到这首诗,特别是男生,对我挤眉弄眼。就因为“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大概我上初中后,那个我从未谋面,抛下妻儿老小,在海峡那头的外公回来了。他白发苍苍,我的母亲和姨母的泪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坟墓把外婆隔在里头。那深深的遗恨除了外公,我的母亲和姨母又有谁能体会出来呢?外婆吗?她的怨,她的恨应最深。但她活着时,从来没有自怨自艾,她把爱给了我们姐妹几个。
女人,谁说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个小脚女人,从三十岁就失去了外公,她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女儿艰难度日。外婆用她日复一年,年复一日的沉默,书写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同样,海峡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头青丝熬成白霜也没有再娶。四十多年的杳无音信,那份热情一点一点的熄灭,父母妻儿竟被那湾浅浅的海峡阻隔着。
遥望大陆,梦魂牵也系,这就是乡愁吗?多想闻闻故乡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乡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外公啊,您的四十年对外婆,我的母亲和姨母是怎样的一种缺憾啊!小时候,我的母亲和姨母,她们不晓得自己的亲人在那遥远的地方,梦里没有父亲,有的却是生活的艰辛。等到她们头发斑白的时候,才晓得父亲是什么样子。
月残了,还有圆了的时候,就连那牛朗和织女还会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后再也没有相见。现在,或许在天的那边,他们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
台湾啊,母亲的头发白了又白,那声声亲喃的呼唤,唤不醒沉睡的你吗?同样的炎黄子孙却要有两种身份吗?外公的坟墓就埋葬在故乡的山坡上,远处是澎湃的大海,坟前是开满一地的蝴蝶花。
乡愁读后感篇十三
乡愁也许是一枚邮票,也许是一张船票,总而言之,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对祖国深沉的爱与思念。而今,余光中爷爷已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来表达我们对他深切的怀念吧。
余光中爷爷本是福建人,后来辗转到了台湾。然而他的这首《乡愁》感动了无数的华人读者,红遍了大江南北。诗中,诗人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心灵为之一颤。
当时他才22岁,却被国军所抓。离别前夕,余光中对家人说:“我会快去快回的,两三年的光景,我就会回来团聚。”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他一别大陆就是好多年,他的母亲在大陆这头,默默等待了漫长的半个世纪。大海无垠,海上没有一只扁舟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送回来。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头发,盼干了泪水,直至生命的尽头,依然没有盼到自己心爱的儿子。
他在《乡愁四韵》中深情的呼喊:“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他在《当我死时》中殷切地期望:“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这无不饱含着对大陆的思念,对两岸统一的渴望。
故而,我们要记住那位写《乡愁》的游子,记住他那满腔的爱国情怀。与其说他是“乡愁诗人”,莫如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诗人!
余光中爷爷的爱国情怀,应成为所有华人的内在气质,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乡愁读后感篇十四
离家有多少个风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个想家的黄昏;离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乡愁的延伸;离家有多少个曲折,就有多少次泪蒙双眼。再一次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思绪就再一次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如一只刚会飞的小鸟渴望投入蓝天的怀抱,用双翅划出自己人生的美丽弧线,却怕遇到狂风雨淋,一个带着慈爱的声音如一股强大的力量从您的嘴边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鸟,就勇敢地用双翅打造属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学会了飞。
如一匹刚会独立生存的小马渴望投入草原的怀抱,用双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却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坚韧无比的擎天柱从你的眼中泻出:孩子,既然你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于是我上路了,当我不经意地回首时,我看到您滴落的泪,在屋舍的那根炊烟的伴随下,显得那样的真实,真实得让人感动,真实得让您苍老。
会!我会的!家乡您在精神上给我如此之多,您让我学会了飞,学会了跑,学会了面对生活的种种,我无时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园。每逢佳节更是如此,但家乡的距离让我无奈,却想起席慕容的诗句:曾在绿树白花前,那样的轻易的'告别,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梦归故里。
冒着淋淋细雨,走出两行走向家乡的足迹,我渴望有这么一天,这种渴望强大如山崩,庄严如死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