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三、
说教法学法。
1)、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的针对性很强,希望同学和老师都能够合理的使用!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教材概述:
本节课处于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是综合之前所学统计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表不进行认真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因此应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以保证所有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的正确性。教材主要是结合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来帮助学生体会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会从统计图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但是对于信息不够明确的统计图学生在对结论作出正确判断上还需进一步的学习与提高。
根据新课改关于三维目标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具体信息,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体会独立思考,互相探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以及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在分析统计图时,能准确提取统计信息。
教学难点:在分析统计图时,避免信息产生误导,能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认真分析数据。
教具:课件。
教法、学法。
1、创景激情法。本节课将始终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情。
境,利用几个相互联系的小事例贯穿,开展教学。
2、讨论探究法。在探究根据统计图所给出的结论的正确与。
否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在交流中更正自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做好铺垫。
问题一: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几种统计图?(三种)。
问题二:下面认真听!如果老师要统计参加每项体育项目的学生占全体学生人数的分布情况,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为什么?(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
问题三:如果要统计六年级每班的学生人数,哪种统计图最适合?说说理由。(条形统计图,可以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问题四:如果要考察某位同学本学期数学成绩的变化情况,又该选择什么统计图呢?为什么?(折线统计图,清楚的看出数据的变化趋势)。
问题五:以上的统计结果都选择了用统计图来表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板书:直观形象)。
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很不错!所以老师决定带你们到一家购物商场去逛一逛,看看统计知识在生活当中有哪些应用吧!(板书标题:统计)。
二、寓学于情,探究新知。
1、学习例1,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师:先来到三楼电器区,彩电促销员为了了解各品牌彩电市场占有率的情况,做了一份调查,大家看,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问题一:认真观察一下这幅图,你都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师:还能够更深入一点儿地找到别的信息吗?能不能进行一下比较?
师:这位同学说“a牌的占有率最高”,你同意他的说法吗?(预设:和你们一样,促销员从这幅图中也得到了很多信息,他说“a品牌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师:嗯,有的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法,想想这个观点正确吗?理由是什么?(小组开始讨论,论证观点正确与否)。
学生小组交流后进行集体反馈交流。
师:他说的和你们想的一样吗?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因为“其他”所占的百分数太大了,有可能其中的某种品牌占有率会超过a。
看来“a品牌是否最畅销”我们现在能得出结论吗?主要问题在哪?“其他”这部分数据不够明确,我们需要更明确的数据。
问题三:如果让你来修改这幅统计图,你会怎样改?
问题五:f品牌的占有率最低,你同意吗?
师:好,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你认为我们在制作或分析统计图示应该注意些什么?(对统计图所给的信息要仔细全面分析,不要被表面的信息所误导)(板书:全面分析)。
2、及时练习。
问题一:从图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呢?
问题二:你们能判断出哪天的销售情况最好?哪天的销售情况最差吗?为什么不能呢?
问题三:如果今天是周日,你能预测一下明天这种洗发水的销量会怎样吗?根据什么?
3、教学例2。
问题一:初看这两条折线,你有什么感觉,折线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问题二:我们来猜猜谁的月薪增长得快一些?为什么?
师:他观察得很仔细,觉得不但要看折线,还需看具体的数据,有道理吗?有什么发现?
问题三:为什么从数据上看两人的月薪增长情况相同,折线的变化趋势却不一样呢?
师:也就是纵轴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图看起来也不一样,容易被误导,那么在比较同一数据时,应该怎样做比较好?(板书:统一标准)。
问题四: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对分析统计图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小结:我们必须仔细认真的全面分析,才不会被一些表面信息误导,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板书:客观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大胆进行猜测,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三、及时练习,延伸提高。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四道结合学校、诊所、羊村、气象局具体情境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生活实例感受统计的应用,进一步锻炼学生看图、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并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让学生那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实践】。
四、知识梳理,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统计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分析、判断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吗?你有什么收获?最后送给学生一句名言:“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作为情感态度的延伸。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比的认识》这一节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内容,其在小学数学中是重点,它对小学数学内容中除法和分数的概念联系起来,对小学数学内容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的概念引出比的概念的探索过程。
2、感受比的概念与除法及分数之间的关系,会化简比及求比值。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其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中及合作交流中理解比的概念及意义。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雨台小学六年级,因为各种原因,学生的基础知识太差,缺乏动手操作能力,针对以上情况,我采取了联系生活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特点来教学。
重点:第一课时为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第二课时为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难点:第一课时为理解比的意义,第二课时为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用幻灯片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内容将教学内容放映出来,其主要采用质疑法和讲授法。
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内容以小组合作、相互交流、探究性学习。
第一课时:
1、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小组合作学习先说出图意,然后小组内交流写出算式,小组汇报。师出示正确的算式,并得出结论:
2、出示几组生活场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写出除法算式,得出得数。
3、学以致用,师幻灯片出示一个除法算式,讲述比的概念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4、举例生活中遇到的比。
回忆上节课内容。
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具体生活场景,让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并探讨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并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及求比值。
介绍“黄金比”的概念及生活中的“黄金比”。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篇四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第一节。本节共三个例题,例1、例2的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例3则是在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用这一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的展示数学原理的灵活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贯穿初步的数论及组合知识。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能力训练目标:
1)、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个性品质目标: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产生主动学数学的兴趣。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通过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以及观看鸽巢原理演示图,建构知识,从本质上认识抽屉原理,将抽屉原理模型化,从而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着重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由鲁宾孙航海故事引入:把三枚金币放进两个盒子里,至少有一个盒子会放几枚金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探索”,继而紧张地沉思,寻找理由,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本题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2页至64页的《圆的周长》。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教学内容。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验证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前,多数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圆周率已经有所了解,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怎样让学生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是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二)能力目标:通过测量、验证、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材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验证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圆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验证并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
学具准备:圆形物品、光盘、圆形纸片、画有一个圆的白纸、直尺、绳子、计算器。
五、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学法上,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学中,我给学生创造自由宽阔的空间。
(1)、自主探究法,通过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篇六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应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个游戏都是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学习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这节课我能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的思维活动,及时的给予认可和指导,使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篇七
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柱的表面积》,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构思与理解。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应当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以及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后面学习一些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本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想象和操作等活动,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的含义,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操作等多种方法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理解空间观念,并能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从交流中获益。通过学生们自己的认识来制定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让他们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计算,提高他们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
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本课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学习其它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较为抽象,加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多样性,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长方形各部分同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要按照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遵循启发式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究证明思路、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这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实际上交给了学生自由飞翔的翅膀,交给了他们点石成金的金指头。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学生的学法以学生自备的圆柱形纸盒、长方形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目的。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四个阶段完成本课。
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是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阶段准备的,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篇八
数学课想实现教学目标,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_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三、情境教学新课。
1、学习例5,用正比例意_决问题。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平衡》属于六年级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综合应用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知识的的基础上设计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初步感受杠杆原理,同时通过验证这一规律,发现当杠杆“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属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平衡现象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过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未曾上升到科学层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杠杆平衡的规律,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杠杆平衡的规律后,设计了应用性练习,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规律,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杠杆平衡的规律的学习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打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难点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以问题开始,从学生熟知的玩跷跷板活动中感到困惑,提出疑问:“怎样跷跷板就平衡了”,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三、说教法学法。
1)、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的针对性很强,希望同学和老师都能够合理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