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大全16篇)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26 13:55:02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大全16篇)
时间:2023-12-26 13:55:02     小编:书香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一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极强的综合性。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等各类艺术与戏剧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促进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强的作用。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其中一种教学形式,如果将戏剧融入到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中,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进一步成长,可以在这过程中逐步的形成一种新的戏剧形式——儿童戏剧。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因此为了利用戏剧的形式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所进行教学内容必须容易受到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并且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语言和风格方面,都必须在小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同时,利用戏剧的形式进行音乐方面的教学,有利于促进音乐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对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1.将戏剧带入小学音乐欣赏课堂的重要性。

1.1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合。由于戏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剧场性、综合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并且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戏剧与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等各类艺术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十分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方面的教学时,如果将戏剧融入到教学之中,不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够使其获得表演等方面的艺术熏陶,有着重要的作用[1]。

1.2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身心修养的发展。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由于是对于新鲜的事物,有利于帮助学生促进自身注意力的集中。因此,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方面的教学时将戏剧元素融入其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集中自身的注意力,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之中,推动自身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并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大地帮助。

2.将戏剧与小学音乐欣赏课堂进行结合的方式。

2.1做好音乐欣赏课堂方面的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视野能力的扩展,同时也为了促进学生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方面的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戏剧的播放,而且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对戏剧内容进行理解,可以为学生们播放主要关于儿童方面内容的戏剧。例如,为了帮助学生们促进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可以为学生们播放经典的儿童歌舞片《绿野仙踪》。《绿野仙踪》讲述了美国堪萨斯州一个小姑娘多萝西,由于意外的出现而被龙卷风被带入到了魔幻世界,并且在“奥兹国”经历了一系列冒险后最终安然回家的故事。起初是由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创作出来的,后来于1939年被美国米高梅公司改编成了一部歌舞片形式的电影。因为是歌舞片,所以影片中拥有大量的歌舞片段。不过由于歌词内容浅显,简单易懂,如果将这部影片给小学生们观赏的话,不仅不会造成无法理解的现象,同时也会被其中的四人组的友谊深深的吸引。通过这部影片,不仅让学生们听到了优美的歌曲,同时也会被其中温情、真实、感人的画面所影响,从而给小学生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2]。

2.2进行戏剧的创编工作。教师为了帮助小学生们促进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进行戏剧创编方面的工作,让学生们根据自身对于戏剧的理解进行戏剧的改编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提升,同时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也有着极大地帮助。而在进行戏剧创作改编时,必须根据小学生的能力特点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的发展。例如,教师为了进一步促进高年级小学生的发展,可以进行《大海,故乡》这首歌曲的改编。《大海,故乡》是影片《大海在呼唤》中的插曲,创作于1982年,其中体现了人们对于新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祖国的美好祝愿,拥有着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3]。而《大海在呼唤》这部影片中,其主要内容描写的是中外两代海员痛苦与欢乐的故事,旨在歌颂他们的美好心灵与国际友谊。根据歌曲和电影的背景,为了让学生们对于其中体现的精神能够更好的进行理解,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歌曲的改编时,为了突出其中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恰当的改编,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对歌曲进行欣赏,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

作为一种拥有着极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教师通过戏剧的形式帮助小学生促进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通过戏剧,有利于促进学生艺术修养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们更加热爱音乐艺术,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养成集体主义的精神,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雍婧.利用戏剧的形式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6(1)。

【2】黄馨慧.利用戏剧的形式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j】.戏剧之家横,2016(5)。

【3】褚艳玲.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二

随着近年来我们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对艺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在小学阶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在像以前音乐课体育课等综合学科的课就像是摆设,艺术教育也开始较好的开展,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音乐课主要分为唱歌课和欣赏课,欣赏课也是小学音乐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单元都离不开音乐欣赏,是培养了小学生的音乐听觉艺术和乐感,审美艺术。而对于刚踏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我来说,欣赏课也是属于学习阶段,自己以前没有接触过,边教学边学习,向师傅以及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一学期过去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就自己在音乐欣赏教学问题一些思考。

在新课标中,强调了在小学生中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气质,了解各个国家,各个名族的音乐文化,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欣赏音乐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辨别音乐的美与不美,美到底美在哪里?孩子能从欣赏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从音乐的某些要素(乐器的音色、人声、节奏、速度、旋律走向等)对曲子进行全面的分析。还可以从教师设计的一些活动和游戏中进一步体验音乐,感受快乐的音乐课堂,从而更加快乐的投入到学习中。

欣赏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孩子根据聆听到的音乐发挥自己的想象,每个孩子对音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他们能自由的想象某些音乐在他们心中所描绘的音乐形象,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在我上期的音乐教学中欣赏的一些缓慢的音乐,孩子们的感受就不一样、有的觉得像在森林里边走,有的说感觉像在家里边休闲,有的孩子说像看到了蓝天白云,有的孩子说感觉像在小溪旁边。所以说,音乐欣赏可以充分的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是音乐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虽然在新课标中专门对欣赏课提出了要求、但实际的教学中差距还是蛮大的、特别是乡镇学校、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存在着特别大的差异,自己也有一些朋友在不同的学校从事音乐教学,通过朋友之间的交谈能够感受到。在农村学校中,音乐课仍然是摆设,孩子们几乎不能上音乐课,每天面对的是语文数学、就在我班上转学过来的学生中,四年级了还没有怎么上过音乐课,可想而知,欣赏课就跟别说了,有些学校的教师几乎没有上欣赏课,跟着教材把唱歌的课上完以后就不在上了,找一些其他的流行歌曲跟孩子一起唱。忽略了欣赏课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当然自己也还在不断的学习怎么去上好欣赏课、就这学期而言通过参考一些资料,教案,和师傅的细心指导总结了一下的几点:

1.教师对欣赏课的内容要深刻理解。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花大量的时间聆听曲子,寻找曲子创作背景、对音乐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曲子所刻画的音乐形象要明确,分清楚曲子的段落,从不同的特点去分析曲子的变化,从而层次分明的去欣赏让学生不会那么无目的性。把握曲子的整体的音乐形象。

2.给予学生想象空间。

在音乐中,美一定是来自于人对于人声的演绎或者乐器的演奏,从而引起人和声音的共鸣,有时候,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述出音乐真正的美,所以更好的`就是感受,多听少说。老师也应该给予学生空间,让他们进行一些想象,让他们来感受音乐所发生的不同变化,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对音乐的内心真实感受。

3.体验式的教学。

4.强调欣赏。

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用讲故事的形式跟学生讲解,本来是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的去理解音乐,但这种做法却使我在教学中脱离了教学音乐的主线。一节课下来,故事反而过多的影响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浪费了更多听音乐的时间,音乐欣赏中的音乐是音响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应以聆听欣赏为主线,应该把更多的的时间留给学生聆听音乐,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更多的时间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在欣赏中能或得更多的收获,对音乐课,音乐欣赏课也越来越有兴趣。老师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适当的给予一些提示和指导,让孩子们也能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我在教学阳光下的孩子这一合唱欣赏的时候,过多的强调了合唱的专业知识,孩子们对音乐的欣赏反而很少,可能还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合唱的美,我会改变一些自己的上课策略,在欣赏课是,尽量给孩子们时间倾听,让他们真正的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图谱的利用。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对图谱的使用,不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都在强调对图谱的使用,他能让孩子们更好的欣赏感受音乐的高低变化和音乐旋律走向。也能通过图谱的方式更好的记忆音乐。在四年级上册的《乒乓变奏曲》中学生就可以通过图谱感受到音乐的高低变化,像乒乓球一样在不停的跳动。图谱的使用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之,音乐欣赏是音乐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也会尽量注意避免过多说教式的教学,少说多听。避免过多的使用灌输的方式把音乐强加给孩子们。让他们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

以上一些是自己到习之学校以来从事小学音乐教学以后的一些感受和收获,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师傅以及学校的各位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和理解。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三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问题和认知紧密相连,如果没有问题,认知也就停止了。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而古老的教学方法,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著名的“苏格拉底问题法”。在教学过程中,苏格拉底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题、交流或争辩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提问,尤其是有效提问,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有效提问需要做到,提问目的明确,结合教学内容;提问表述简明易懂;把握时机,适时提问;提问以后,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反馈;;提问有启发性,激发学生思维;提问有层次,兼顾各类学生。

有“问”必有思,有思必有果。课是”问”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人文信息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生活观、道德观和对人的素质要求,传达了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对环境、生活、未来的美好愿望,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内心追求。因此,学生们对教材的学习更有兴趣,给老师的“问”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为何提问。

1、倒入主题,温故知新。

运用提问,层层点拨,可从复习已知向新授未知自然过渡,引出主题。教师运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或已有的社会和生活经验,设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发展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学习空间。

2、烘焙兴趣,促动思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必有思,有思必有果。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扩展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同时,提问要有思维价值,只有新颖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

3、自主学习,互动探究。

世间万物的变化皆来自于内因。学习同样如此,只有当学习者主动用心去学,去探究,才能实现教者教书的宗旨。那么,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大量的交互活动中,提问就是一个极好的载体。教者可以采取师问生答、生问师答、一对一的生生问答、组与组的生生问答及合作互动学习小组的问答对话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提问的语言功能和培养探究意识。

三、如何提问。

1、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学生产生说的欲望。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的源头。那么,这就需要学生能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因此,我们得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首先,必须打破“教师权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标新立异。其次,要创设心理安全机制。教师要改变学生过去不敢想、不敢思、不敢问、不敢说的状况,营造一个敢思、敢想、敢问、敢说的安全、自由的氛围。最后,教师还要做一个倾听者,通过肢体、表情把自己的认真倾听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以信心。与此同时,教师要用科学的、生动的语言,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投石激浪”,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说,甚至产生一种不说不快的感觉。

2、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使学生敢说。

人的思维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发展的,同时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编制难度不同的问题。这种梯度是多元的,它可以是不同问题的难易梯度,可以是同一问题的难易梯度,也可以是同一问题相对于不同学生的难易梯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说,在同一问题相对于不同学生的'难易梯度方面,难度较高的问题可以安排优秀学生回答,比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安排困难学生回答。对于比较害羞或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事先通知他们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或者适当延长他们回答问题的准备时间。不要只让少数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回答所有的问题。

3、问题答案多元化,予以发展性的评价。

在学生做出回答后,不要仅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或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也不能把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等不同的标签,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的发挥,使学生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同时,针对开放性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坚持答案的多元性;对学生不同的答案,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采用描述性和发展性评语,即使学生的答案不正确,也可以就回答问题的勇气、声音的洪亮等作出鼓励;慎用终结性鉴定和判断性结论,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四、何时提问。

著名教育家契珂夫说过:“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手段。所以,教师要防止“满堂问”―“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时机、节奏的把握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提问效果的好坏,所以我们要伺机而问。

1、导入新课时提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前巧妙设疑,以独到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由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既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也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为教学新知识创设条件。

2、过渡时提问。

教师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上,而必须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

在过渡时提问,问题一定要问在点子上,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能引出新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习惯,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

3、课堂总结时提问。

通过提问,可以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推理等能力。

总之,提问引领着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课堂的教与学,它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教师要在善问、巧问的同时,启发学生“反问”,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四

[摘要]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除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外,还应该强调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欣赏能力除了能辨别良莠、美丑、正邪之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音乐表现手法的认识,即音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它们是通过组成音乐的诸要素表现出来的,教师应灵活地、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结合,深入浅出地灌输给他们,让学生们感受和理解到美,进而学习到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艺术修养音乐氛围。

音乐欣赏是学校音乐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音乐欣赏,能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陶冶性情、激发艺术情感,同时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它是促进学校音乐教育达到美育之功能的有效手段。

目前,在实际的学校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欣赏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有些即使开展了,也只是注重形式而已,并不讲求实效。严重的甚至剥夺了学生这方面的学习权利,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带来不利的后果。

造成上述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一些音乐教师对音乐欣赏的审美作用认识不足,觉得它可有可无,无甚影响,因此上课时搞应付,为上课而上课;二是一些教师自身素质、修养、能力等条件欠具备,对音乐欣赏教学有畏难情绪,因此就采用尽量避开,或少花时间的消极做法;三是教学方法不当,或对学生期望值过高,结果适得其反,上课缺乏活力,学生没有兴趣,教师失去信心;四是认为学生基础低,达不到欣赏音乐的层次,因此就取消上欣赏课。

《大纲》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音乐教学应加强欣赏教学。的确,在当前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素质教育已得到不断深入开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充实,素质得到更加全面培养和提高的新形式下,如何使音乐教学发挥其应有的美育功能,是每个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对音乐欣赏的教学,其教学意义和作用决不能忽视和低估。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呢?现从三方面来浅析。

一、要提高音乐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

音乐欣赏能力往往是一个人全面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瞬间所获得的审美感受,是其长期积累的知识、观念、趣味等众多因素,在一瞬间的感性方式展现出来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欣赏者的全面文化艺术修养对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是活水”。的确,要上好音乐欣赏课,教师首先得具备有关的素质和修养,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学习。

第一,音乐教师要加强音乐理论学习,掌握有关识谱、音阶、调式、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甚至是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

第二,要广泛地涉猎不同时期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不断扩展音乐欣赏的范围,了解作品所产生的历史时代、流派、风格、作曲家的生活经验和创作意图,丰富自己的音乐视野,日积月累,会对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教师要多学习掌握演奏、演唱方面的技能,争取机会和条件参加音乐实践活动,锻炼自身能力。

第四,多培养自己对音乐之外的其他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趣和欣赏力,他们对音乐欣赏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要做好课前充分的准备工作。

音乐欣赏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大量的,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首先,要了解熟悉作品的产生背景、风格、特征、曲式结构、表现手法等,做到能熟练讲解,避免照本宣科,对主要音乐要能够范奏,歌曲要能准确范唱。

第二,要编写好教案,主要是围绕教学目标科学的组织教学步骤、教学程序和方法。欣赏课特别要注意各环节时间的合理分配,避免欣赏教学时间不够而草率收场的局面,防止教学中的随意性现象发生。

第三,尽可能多地准备一些辅助教学的直观形象的`教具,如挂图、道具、乐器等,音乐欣赏不能没有音响设备,录音机、录象机、电视机等设备要保证声音和图象的质量,教师要能熟练调试这些教具。

三、上课时的要求。

1.注重学生“聆听”音乐习惯的培养。

音乐欣赏是由听觉而实现的审美活动。音乐作品通过旋律、节奏、音色、和声、调式、配器、曲式等基本形式并通过音响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是完成欣赏教学任务的首要前提。学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欣赏场所和氛围:具有艺术气质的专用的音乐教室,教师亲切的言谈等,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去听,使其懂得要排除一切干扰安静地听音乐,才能增强聆听的效果,从而捕捉到音乐形象的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良好习惯一定能够形成。

2.注重引导,激发兴趣和情感。

音乐是非语义性的情感艺术,如果希望学生被动地听几遍就想达到目的是很不理智的,如果只有教师不断地讲解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就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兴趣,我们说,兴趣是一切成就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它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与好奇性紧密相连。所以,音乐教师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突出本学科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借用生动具体的直观形象,如挂图展示、教具触摸、播放影片、幻灯、讲述故事等都不失为较好的引导方法,激发从事物带来继而转发为对音乐作品的兴趣磁场,或把学生带入特定的音乐情绪,促使他们产生共鸣。

3.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

表面上,音乐欣赏只不过用耳朵去听,通过听觉去感知对象。但其实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活动,与一般的认知反应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们在音乐欣赏中会不知不觉地改变着对象,把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客体变为主体的感受的一部分,这就是欣赏者的创造。

随着审美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主体创造性是音乐审美实践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在欣赏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犯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错误,用“教师讲+学生听”代替一切,严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欣赏音乐也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教法钻研和改进,对不同的作品、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欣赏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说出两部作品的不同与相同之处,用讨论或提问法道出各自的感受,用表演法把作品的风格特征表现出来,用绘画法让学生表达出作品的意境等,通过各种方法的教学,最终达到既理解作品又得到创造能力培养之目的。

总之,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要经过听众的欣赏才能真正成为一部现实的艺术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欣赏是整个审美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上好音乐欣赏课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做到的,需要老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辛勤的汗水终能换来丰收的喜悦。音乐教育中,音乐不止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让我们努力为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不断求索!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五

音乐虽然一度是大家公认的副科,但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通过音乐学习提高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这就使得音乐教学必须提升到新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开始对小学音乐课进行改革,创造了很多值得推广的方法,下面将简要分析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可上的应用情况并浅显的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小学音乐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电视或电脑播放图画、影视、歌曲、歌词等等展现音乐的独特的魅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看或者聆听中,用更加科学和可操作的方式掌握课堂的节奏,传递乐曲的内容和气氛,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加乐趣,找到自己学习音乐的方向。同时多媒体能很好的结合教学,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声音教会学生阅读,进而识字。比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生唱“上学歌”的时候,学生几乎不能全部认识那些歌词,教师幸苦了半天,学生只记得了调,却记不住词。而当教师用最普通的手机链接电视播放这首歌,学生看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歌词和电视上的花草、太阳等动画,跟着唱了几次,不少学生就记住歌词了。多媒体这种教学方法把抽象的音乐内容转化成易于理解的图片、动画、声音,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和简便,所以很多音乐内容应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教学。随着教改的推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改革步伐也越来越快,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上可以更加开放,不必拘泥于课前或者课上,教师应该能省时度势在适当的时机把多媒体技巧灵活应用,突破传统的僵化思想,把小学音乐课打造成充满画面、声音、乐趣的课堂。另外多媒体的录音录像播放功能很好的解决了学生从不同歌曲中了解音乐特色,感受音乐魅力的难题。传统的教师教唱是千姿百态的,高低不齐的,甚至千篇一律,学生没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壮阔与低沉,也没能感受欢快与悲伤,这就严重损坏了学生感知音乐魅力,鉴赏音乐特色的能力。但引入多媒体教学后,学生从教师播放的原声中学会了从《欢乐颂》不同的声调中感受合唱欢乐,从《保卫黄河》高亢的曲调中感受齐唱的壮阔。而且学生们还能直接在聆听独唱时分辨出不同的男声、女声、童声等,感受不一样的音乐塑造的形象。进而避免教师的教学尴尬。当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声音曲调中感受音乐的变化风格,掌握了一定的鉴别技巧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新的音乐知识,比如在戏曲教学时,完全可以播放京剧,讲讲变脸的故事,引入京剧中花旦、刀马旦等不同角色,讲解他们在京剧戏曲中的定位,告诉学生怎么识别他们之类的知识。这就即加强了学生学习的探究心理,又让他们学到了鉴赏音乐的相关知识,还能在观看中获得直接经验印证自己的猜想,帮助其观察歌曲描绘的世界,发现的其中的美好,并且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开始引导小学生们想象自己想要用音乐造就什么样的世界,发挥其创造的才能。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某些弊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几个存在的问题,例如:

(一)、设施维护与保管存在很大的漏洞。

有些教师公物私用,有的粗暴使用,有的随意摆放,有的用完之后就让学生随意摆弄等。很多学校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进行多媒体设备管理,导致不少设施维护难,保管不当,形成浪费的现象。多媒体设备不能得到良好的管理和维护会严重缩短其寿命,比如电子琴若不能保持其干燥和清洁,那么使用一个学期或许就会坏掉;电脑的主机有太多微尘会使得其反应速度降低甚至无法启动。

(二)、应用能力和技巧严重不足。

特别是学校年纪偏大的老师,几乎不会使用这些现代化的音乐教具或多媒体设备,年轻老师使用的方式较为单一,图片、影视、歌曲是主要形式,几乎每节课都是这种模式,无法结合ps、c++等更多的剪辑技巧进行创造,因此多媒体音乐设备很难在小学音乐教学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中,更加不可能发挥其最大化促进音乐教学的作用。

(三)、相关部门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关注度仍需继续提高,并且提供紧密相关的培训。

小学这个阶段教师比较辛苦,不少教师身兼数职,很难在工作之余花功夫查找多媒体相关的资料创作切合实际的应用,而相关部门对此提供的更新设备或维护帮助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多媒体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无法完全掌握课堂时间,对操作者有很大依赖性。

多媒体教学往往富含音乐相关的图画,声音,视频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否处理得当关系着学生能否从中获得学习的信息,如果过于混乱,音乐太长或太短,播放翻页时间的把握,这些都取决于操作者的操作手法是否合理,时间把握是否到位。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那么学生很有可能沉迷在观看视频、图画、听歌曲的情绪中,忘记自己学习的方向。显而易见的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切实满足了教师化抽象音乐知识为直观图画、声音等要求,改进了小学音乐课的上课形式,化解了一个个情感与艺术的结合问题,促进了学生在和美音乐、视频环境中体验音乐的魅力,优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思维,打开学生学习音乐的源泉之门,也促进了实现教改提高教学的目标。同时学生在聆听和观摩的过程中能根据音乐、图像等的变化,感受音乐的风格曲调变化,易于学生加强鉴赏思维的锻炼。学生在优美的曲调、丰富的插画中学习兴趣空前提高,逐渐喜欢上了这种模式的音乐课,从音乐课开始感受世界声音的不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着眼于外面的世界,用自己的心感受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和技术带来社会的种种巨变。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应用上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将学生的认知情感摸排清楚,灵活多变的与音乐教学融合起来,巧用技术真正发挥出对媒体教学的优势,实现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成玲.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效率[j].音乐大观.(06)。

[2]陆晓玲.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性[j].基础教育研究.(13)。

[3]冯丽红.上好音乐鉴赏课的做法[j].阅读与鉴赏(上旬).(02)。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六

内容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音乐常常与其他学科,如语文、美术、舞蹈、历史、地理等结合在一起,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倡学科综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欣赏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

关键词:

音乐与语文综合、音乐与美术综合、音乐与舞蹈综合、音乐与历史综合、音乐与地理综合。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音乐常常与其他学科,如语文、美术、舞蹈、历史、地理等结合在一起。这些学科所表达的形象,大都具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的语义性,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互补充。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倡学科综合”,那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就怎样把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与语文、美术、舞蹈、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的,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音乐与语文综合。

音乐与文学是姊妹艺术,特别是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并发展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我国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很多歌曲的歌词,直接采用了原诗,如《阳关三叠》、《扬州慢》等一些古代歌曲。还有很多通俗歌曲是作曲家根据古代的诗词创作而成,如《水调歌头》、《别亦难》等。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多朗诵几遍歌词,可以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因为“诗词”可以使非语义性、非可视性的音乐动态具有更明确、更具体的内涵,使欣赏者的联想、想象有更确定的.范围。而“曲”又可以使词的情感色调变的更鲜明、更突出。如欣赏《黄河大合唱》,其中的《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战歌,表现了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形象。《黄水谣》,歌曲揭露、控诉了黄河两岸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所遭受的深重灾难。《保卫黄河》,歌曲雄伟、豪放,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又如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课前我搜集了一些与乐曲描写的意境相符的图片,并在意境优美的幻灯片上配上唐朝诗人张若虚写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四句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欣赏乐曲前,我先声情并茂的朗诵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开头四句诗来导入新课,接着我再绘声绘色的描述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意境:春天静静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的摇曳。在欣赏过程中,随着典雅、优美的曲调的`呈现,逐一出现配有诗句的优美图片,学生做到了眼、耳并用。无疑,学生已进入到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艺术境界,领略到了音乐与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

二、音乐与美术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姊妹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两个主要途径,二者的共同目标是通过教学和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舒曼曾说过:“有教养的音乐家能从拉斐尔的圣母像中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能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这足以说明音乐与美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美,更好的表现音乐美是有很大帮助的。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我先出示19世纪俄罗斯画家列宾创作的著名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我再描绘画面的意境:十一个衣衫褴褛、神情各异的纤夫,用胸前套着的纤索,吃力的拖着一只有着高高桅杆的船只负重前行,河滩上留下他们的串串足印……”,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让学生在欣赏这幅世界名画的同时边欣赏歌曲,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音乐形象,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如欣赏组曲《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我先给学生展示哈特曼的旅行写生画。画面上的两个犹太人,形象对比鲜明:一个肥胖、骄横;一个瘦弱、怯懦。而两个具有明显反差的音乐主题就是根据这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肥胖的“富人”,音乐主题含有大跳和短小的停顿,由弦乐和木管乐八度齐奏,显得粗壮、自负;瘦弱的“穷人”,音乐主题采用同音反复,初次出现时用加弱音器的小号演奏,刻画出战战兢兢,瑟瑟缩缩的形象。学生通过听和看的结合,能更深刻的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形象。

三、音乐与舞蹈综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音乐与舞蹈有着天然的共生性,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常常以音乐的节奏为基础,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通过舞蹈技能的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青少年天生好动,在课堂中让他们跟随音乐的节奏、节拍进行律动,用体态来表现音乐,是他们最乐意的事,课堂气氛也会随之而变得活跃。在现行的高中音乐教材中,有大量的民歌和民族音乐欣赏曲目。在教学中,以民族舞为载体,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歌曲的风格,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丰富了知识。如欣赏蒙古族民歌,我先教给学生蒙古族舞蹈中“抖肩”和“翻腕”的基本动作;如欣赏新疆民歌,我先教给学生舞蹈中“移颈”和“绕腕”的基本动作,然后再欣赏这个民族的民歌。除此以外,课堂上可以根据教材和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自己编舞,形式可以是集体、分组或是个人的。其创编的动作不一定要统一,给他们一个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音乐与历史综合。

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历史知识及音乐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掌握了音乐知识又复习了历史知识,而且能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如欣赏《义勇军进行曲》,我向学生介绍了歌曲的诞生以及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史。《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1935年,由剧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作曲。这首歌曲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歌曲随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这首歌作为代国歌。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国歌。

如欣赏《蓝色的多瑙河》,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对理解乐曲的情绪,感受乐曲表达的感情很有必要:《蓝色的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1866年,爆发普奥战争,奥地利战败,悲哀、沉闷的气氛笼罩着维也纳。1867年初,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团指挥的邀请,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了这首象征着维也纳人生命活力的合唱曲,但初演失败。直到1868年,作曲家把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获得极大成功。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世界各大城市。

五、音乐与地理综合。

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音乐离不开人民和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风格。如欣赏民歌《茉莉花》,《茉莉花》是流行在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各地《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曲调有相同、有近似、也有不同的。如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委婉、细腻,体现了柔美的风格;河北民歌《茉莉花》,曲调明快刚直,体现了爽朗的风格。两首《茉莉花》,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体现了迥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其中一个方面我是结合地理特点来讲的: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音乐风格委婉秀丽;西北地区气候寒冷,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土地,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这样,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从而准确地把握民歌的风格。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欣赏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艺术课程中的综合不是音乐和美术、舞蹈、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机械叠加,而是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因此,不管音乐和哪一门学科综合,教师都必须以音乐教学为主,其他学科的讲解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当然,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综合”,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为音乐教学服务,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七

摘要:《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音乐审美活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本文分析了提升学生参与体验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以期使学生能够在欣赏课中获得快乐。

关键词:小学音乐;参与;欣赏。

音乐欣赏课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却存在着教学步骤陈旧、缺乏情趣、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体验不够等各种问题,导致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堂活跃度低。只有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有效性,给学生快乐享受音乐的空间,学生才能在音乐课堂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一、尊重学生,全面参与。

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艺术体验,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课堂表现的机会,民主、公平地对待课堂中的参与主体是发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地给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以主人的角色体悟音乐欣赏的乐趣。如六年级音乐教材中的《波兰舞曲》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介绍音乐背景作为课堂引入后,便可以将课堂欣赏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轻松地欣赏音乐,并发表对于音乐的不同感受。有的同学会说曲子像昂扬的士兵去战斗,有的同学说仿佛听到了号角声,还有的同学说看到了一支英勇的部队在行军……这些都显示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看到学生超凡的想象力,但是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观察,放手课堂不是不再关注,而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鼓励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力求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即便是一些学生的思想有明显的偏差,教师也应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积极地引导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欣赏中享受到个体的存在感和愉悦感。

二、活化教材,生趣无限。

教材作为音乐欣赏教学的第一手资源,承载着培养学生音乐思维能力和音乐情感能力的重任,教师既要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又要在教材中挖掘出使学生快乐的.因素,从而使每一节音乐欣赏课都变得富有情趣,让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容易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比如说,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地引导鼓励等,只有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他们才愿意走进音乐,用心欣赏。如五年级教材中的音乐欣赏排箫独奏《飞驰的雄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引入欣赏过程,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雄鹰翱翔天际的画面,给学生一种开阔的、纯净的音乐氛围,学生将听觉与视觉以及内心的感觉融合在一起,构筑音乐欣赏的绝佳境界。在这样的意境下,教师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比如“同学们,知道被誉为天籁之音的乐器是什么吗?”这样的问题会给学生带来想象和学习的欲望,在学生充满期待的心境下,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介绍排箫,使学生兴味盎然地去欣赏音乐中蕴藏的美妙情感。教材是值得教师认真揣摩的一手资源,通过教学手段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快乐欣赏音乐的因素,对于学生参与课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心灵的感受才是真实的感受,教师要想办法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其快乐地徜徉在音乐的世界中。

三、授之以渔,真切体验。

新课标中指出了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欣赏音乐的能力,而能力的获得,依靠的就是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适度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显得更加重要,音乐欣赏要立足作品的实际,了解作品的时代性,体味作品中蕴藏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在欣赏中寻找与音乐家的内心共鸣。例如小学六年级音乐欣赏课《北风吹》,这首歌曲就是以我国旧社会的故事作为创作的背景,在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创作背景,因为现在学生生活的时代与作品所处的时代距离遥远,学生并不能体会当时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对立是多么的严重,所以,对于这样体裁的作品欣赏,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可以以角色演绎的形式,让学生去体验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意蕴,从而获得真切的音乐感受。欣赏作品一定要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深入其境地用心去体会作品的旋律,欣赏才会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引导学生了解欣赏音乐的方法,在课堂上赋予教材内容趣味性,尊重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参与,一定能够使音乐欣赏课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宋冰清.让音乐欣赏课更动人[j].新课程(中旬),,(12).

[2]姚金芳.怎样让学生在小学高段音乐欣赏课中有效参与[j].北方音乐,,(10).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八

――芙蓉区燕山小学陈唯。

随着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向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转轨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有的内在魅力,促进了教学行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当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感情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优化语文课堂效果。下面小议几点收获:

一、运用cai增加动感,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对“地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及人类给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种种行为难以理解。利用cai的优势,运用计算机多形态呈现信息,将教学中的不同信息形态分解组合,顺序呈现,直接刺激于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1][2][3][4][5]。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九

为了贯彻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针,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目前,音乐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主要载体,公共艺术课程已成为高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课程则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其地位和重要性毋庸置疑。

同时,音乐欣赏课更是被纳入到普通高等学校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其中包含《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音乐欣赏课程正逐渐成为许多大学生学习的必修课,他们通过学习音乐欣赏课程提高道德水准、审美水平、智力层次,形成青年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生活或多或少与音乐存在着联系。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音乐艺术工作者。通过提升大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形成由低及高的感知、体验、理解、联想的价值品评阶段。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课程,是高校开展美育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普及了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音乐教育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提高了大学生内在的审美修养境界和艺术鉴赏能力。

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声音符号,用以表达人的所思所想。音乐是有目的、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怀,对于社会也具有一定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乐记》说:先王之为乐也,以治也,善则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乐,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是治国的一种方法。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这些都说明音乐作为感性的艺术形式传播着理性的社会道德,在培养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精神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大学生要通过学习乐理知识,了解乐谱的渊源,在品鉴乐曲的同时,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和品质。如广为流传的古筝曲《苏武思乡》,乐曲取材于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19载,但始终坚定不屈、忠汉不移的典故。

乐曲一开始采取了深沉、抑郁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使人仿佛看到在冰天雪地的北国,两鬓斑白、额头布满皱纹的暮年苏武手执羊鞭艰难地放牧在北海边的情景,同时也表现了苏武远离中原,困居他乡的苦闷心情;接着曲调渐趋明朗、激昂,表达出苏武对汉朝壮丽山河的怀念,以及决心排除万难返回中原的坚强意愿;乐曲结束时,多次出现用苍劲有力的扣指奏出的低沉愤懑的音调,表现出苏武对匈奴统治者的愤怒反抗和忠于汉朝的崇高民族气节。整个音乐对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示范意义。

柏拉图说过: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弃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音乐欣赏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中发现美,便进行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欣赏其中的绝响,理解其中的乐动,感悟其中的韵律。

音乐欣赏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大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通过对美妙的音色、优雅的旋律、律动的节奏、丰富的和声、清晰的结构,获得美好的审美感受,从而感受到美的内容、美的情绪。情绪是音乐欣赏中最为灵动的心理因素,所以大学生聆听《好日子》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生活是那么美好,一定好好珍惜;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时候,内心会激昂,热血会澎湃,振奋整个精气神;吟唱《雨花石》的时候,会感到时间的恒远、岁月的沧桑和事物的坚贞;演奏《二泉映月》的时候,仿佛又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往事的悲伤,感受人生之无常。这种通过声音感受的艺术审美过程可以大大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从而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自觉生成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音乐可以锻炼提高人体机能、人的体质。经常练习声乐,如同在做口腔体操,使面部肌肉经常运动,锻炼呼吸功能,增强肺活量。练习管弦乐器时,可以锻炼身体的平衡性、敏锐性。视唱练耳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视听觉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更加敏锐、协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音乐和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无论声乐、器乐,都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劳动,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同时由于要求的精准度比较高,要想较好地完成演奏,必须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持久的耐心和机敏轻巧的细心。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音乐还可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因为音乐是一种需要精诚合作来完成的艺术,合唱重唱齐唱,合奏重奏齐奏,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成就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即使是独唱、独奏这样的形式,也要伴以和谐的伴奏或伴唱来完成。音乐作为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声波频率会引起体腔反应,声压可刺激大脑皮层,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实现心灵上的和谐。大学生在高校期间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易产生急躁、冲动等心理健康问题。为此,音乐欣赏课程应因势利导,引导在校大学生倾听经典剧目。

音乐欣赏课程正逐步成为高校公共课程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方面,音乐欣赏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结合时代气息,高校将特色的音乐文化融入到音乐欣赏课程之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程已成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的重要方法。但是,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例如,高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设置单一,上课形式单一,内容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创意。大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缺乏持续学习的兴趣,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掌握的音乐知识和具有的音乐素养依然较少。针对音乐欣赏课程在高校中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高校在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时可以在形式和内容上发展创新,实现音乐素质教育方式的多元化。

首先,设置不同的音乐场景,让大学生放下听不懂的包袱,引领大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由于音乐艺术的基本材料音响没有造型性和语义性,所以许多大学生感觉音乐难以欣赏,尤其是严肃音乐。比如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在课堂教学上要求大学生闭上眼睛,打开耳朵,去感受不同的曲风,或舒展的、或安神的、或愉悦的、或激动的、或澎湃的,让大学生沉浸在曼妙的音乐氛围中。

与此同时,在播放的过程中解释不同音色、节奏、旋律的特点,使大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到不同的音乐形式及各种乐器的器质。这样的音乐欣赏课程不仅使欣赏音乐过程生动鲜活,潜移默化,更让大学生的身心得到无限放松,享受超乎听觉和情绪之外的东西,让音乐去激活青年的生活阅历与人生感悟。

其次,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将当地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音乐融入到音乐欣赏课程中,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比如赣南采茶乐,属于闽粤赣客家民系地方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

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像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当地的音乐文化融入进高校音乐欣赏课堂中,既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开设了音乐校本课程,又结合健身阳光体育活动,让采茶乐的内涵、曲目、表演形式充满趣味性,编排了独具一格的采茶韵律操,达到健与美的完美结合,使大学生通过对客家人的音乐文化的演习,自觉地增强对地方音乐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音乐修养水平。

最后,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既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更是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切入点。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校风校貌的直接体现,是高校集体意识和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是高校精神的纽带,是吸引和团结师生的精神磁场。

要善于将音乐欣赏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因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约束力和规范作用,通过良好的环境、氛围、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建立起团结、友善、互助的集体氛围。同时也可借助校园文化来丰富音乐欣赏的课堂,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园音乐文化活动,将课堂直接对接舞台,让大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表演中欣赏音乐魅力,在音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愉悦。

总之,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欣赏课程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调节作用。音乐欣赏课程要从培养大学生兴趣着手,挖掘创意原动力、锻炼表达能力,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高校可以结合体操、舞蹈、武术等运动项目开展音乐欣赏教育,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校形象的必要手段。音乐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心灵愉悦和精神慰藉,还可以引起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反应,对稳定情绪有特殊的医疗功效。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信号控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在整个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的原则以及构建思路。

研究创新型实验是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在实验前对将要得到的实验结果并无真正了解,通常由学生自主地进行各种研究活动,包括形成问题、提出假设,提出模型,进行实验、观察、测量、制作,对观测结果或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解释、评价和交流等,教师只做组织引导。

一、信号控制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原则分析。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一定的教育方针、教学目的而制定的、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在信号控制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知识和思想的消极接受器,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诱导学生,帮助教授学生,但无法代替学生。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依靠其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完成整个实验,较之传统的那种从实验原理、方法、仪器和步骤都有由教师设计的控制实验而言,学生应有充分的自主权,在实验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完全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顾及到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二)教师主导性原则。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调控上,还有授课内容的选择及其深浅的把握以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等都需要教师从整体上去调控。首先教师的指导要有利于学生打破僵局使研究得以继续进行;其次,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的研究留下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和相互研讨的余地,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向着研究的目标奋进。

(三)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在研究创新型实验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做到:

1、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2、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实验小组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四)创新性原则。研究创新型实验是一种探索型的实践活动,在于拓展学生知识,激发其兴趣,而更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育学生的开拓精神。同时学生能在研究活动中进发创造的火花,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在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锐意开拓,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篱笆,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将能力和素质培养贯彻始终。在构建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时,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作为构建的指导思想,以便学生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既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和练就一定的操作技能,又能逐步学会一套获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方法;既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又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既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既让学生能经历探索者的`艰辛,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心理品质,又让学生能享受探索中的成功喜悦和生活中的无穷乐趣。

(二)实验内容的选择和教学安排必须遵守循序渐进原则。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全体的,研究创新型实验在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中,采用“分阶段、分层次”教学安排,打乱了传统的实验的顺序,按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和难易程度综合安排,将研究型实验划分为基础验证型、综合验证型、独立创新型三个层次来设计题目,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三)把科学研究能力和理论知识建构统一起来。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并不是要淡化理论知识的建构,二者在探究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既能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又能掌握一定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将二者统一起来的具体作法可以是,将科学探究作为控制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条必经之路,而让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开展科学探究提供前进的动力和开辟新的道路,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建构两个目标在研究型课题设计中和谐地统一起来。

(四)把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在研究创新型实验中,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介绍学科的前沿课题和最新动态,如介绍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课题的研究方向,介绍实现研究目标常用的及前人使用过的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分析各自的特点、长处和短处,供学生了解讨论和选择,积极鼓励打破常规的设想,引导和启发学生。学生在沿着教师指引的课题主干探究,亦可独辟蹊径,提出新见解、新思想。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十一

1.声音游戏展开策略。即模拟活动中即将运用到的生活化材料的声响。如中班打击乐活动《熊出没》,教师运用厚的塑料盆以及簸箕与钢丝球摩擦分别表现熊二走路时的“咚咚咚”以及光头强电锯砍树时的长音“哧———”,因此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用声音模仿熊二走路及光头强砍树时的声响,让幼儿能够快速地进入角色扮演的氛围中,通过声音的模仿感受不同角色带来的不同体验与感受,为生活化材料的乐器演奏做好铺垫。

2.肢体游戏展开策略。即通过简单的身体律动感受生活化材料的演奏方法。如大班打击乐活动《竹竿舞》,活动开始部分,教师引导幼儿用简单的手部律动“开、合,开、合,开、开、合、开”来体会跳竹竿舞的节奏以及敲打竹竿的基本动作及节奏。运用在活动的开始部分,这样的方法简单明了,并且愉悦的氛围贯穿活动始终,幼儿充分感受到竹竿舞的热情。

3.情境氛围展开策略。即简单的故事及语言的引导。如小班活动《有趣的舞会》中,教师简单地创设蜜蜂与小兔子举行舞会的故事情景,并在情境中用声音模仿蜜蜂的“嗡嗡声”及小兔跳舞时的“叮叮声”为运用塑料袋及玻璃瓶进行打击乐演奏创设良好氛围。又如中班活动《植物保卫战》中,教师通过创设种子发芽的情景并模仿“西瓜”投手和“豌豆”投手的投弹动作及投弹时的轻与重,为用不同的方式让圆凳发出轻与重的声响开了个好头。

它分为两个部分,即预设的图谱及活动中随机添加的图谱。徐卓娅说:“图谱,就是用最明白最简单的图画形式来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因此,运用生活化打击乐材料进行打击乐教学的图谱的制作就更为灵活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如在大班活动《大中国》中,教师预设了一份节奏图谱,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的自由发挥及探索,不断地找来了教室里他们觉得适合的(教师预设之外)可以运用到活动中的生活化材料。这时候,教师为了更形象地分配角色,随机在图谱中简洁形象的画出幼儿手中的不同材料,并根据幼儿的经验做出标识进行角色分配,有效地指导幼儿探索及创造性的演奏,推进活动的继续进行。

分为“探索”与“创作”两方面。《指南》指出“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传统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已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而生活化材料更具探索及创作的意义,幼儿能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与创新生活化材料的演奏方法及不同的演奏方法产生的不同音效。“探索”即通过尝试操作,探索同种生活化材料不同声响。如中班活动《植物保卫战》中,教师利用幼儿园里幼儿的塑料圆凳给予幼儿探索及尝试的空间,思考“豌豆”及“西瓜”投手投弹时会发出怎样不同的音效,鼓励幼儿探索用什么不同的方法使圆凳发出不同的音响,与“豌豆”及“西瓜”投手投弹的音响相匹配。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不断地探索,尝试,通过敲击、刮奏等不同的方式使圆凳发出不同的声响,形象地表现“豌豆”与“西瓜”投弹的声音。我们的教师在组织生活化材料打击乐教学活动时,为了让幼儿获得美好的音乐感受与体验,并根据活动的需要,把趣味游戏展开策略、形象图谱推进策略、探索创作延伸策略以及指挥策略互相交织,穿插在一起综合使用,它们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最后必须说明的是,以上几种教学策略是我们的教师在生活化材料打击乐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些积极经验,我们鼓励广大的教师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出更多积极经验。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十二

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小学阶段的学生有明显的创造性表现,尤其在绘画创作中,恰恰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从而更好地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正是我们教师所执着追求的。

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

优化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设计得活泼多样,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恰当地使用电化教学,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画面的不断变换产生栩栩如生的感觉,可以多角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多方面地调动学生感官,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现代电化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发展,特别是电脑和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同时采集、编辑、存储和显示文字、声音、活动影像、图形、图片等资料,并将它们进行有机地结合、加工、处理,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也为以往教学中有些难以讲解清楚的概念给以本质的揭示,将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带进了信息时代,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的内容。

一年级《小鸟的'家》一课,在课的导入部分,先请学生听鸟叫的声音,再看鸟的画面,声、像结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并引出课题;再以一组动画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动画中先出现小鸟的巢,接着在巢中接连出现三只小鸟,然后鸟妈妈从远方飞回来,随着鸟妈妈把虫子喂到小鸟的嘴中,学生们不由得开心地笑了。笑声过后,教师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出现了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鸟巢的图片,从学生熟悉的麻雀、家燕、喜鹊的巢穴,概括常见的鸟巢的基本形,以圆形的和碗形的居多,再扩展到同样是圆形、碗形巢穴的、其它生活在水塘边、悬崖上等不同环境的鸟的巢穴。在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鸟巢之后,再在屏幕上出现各种有趣的鸟巢,如:灶鸟、园丁鸟、缝叶莺的巢穴,开阔学生的眼界,进而启发学生想象老师没有介绍到的鸟的巢穴,还会有什么样的?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形成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自主决策,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电脑画笔的帮助下,创作一幅《小鸟的家》,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的知识有机地延伸、扩展。

[1][2][3][4]。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十三

高中的音乐欣赏课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学艺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要途径。全国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的美育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为了能够切实贯彻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思想,落实学科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情况下,笔者探索出一种比较适合于目前高中生欣赏水平和要求的教学模式,权且称为“综合激情”模式。

所谓“综合激情”模式,就是在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综合因素和手段,引导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各种情绪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

一、“综合激情”的基础。

l学科基础。

音乐学科的历史可以说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音乐的出现是人类对于文字、图象等表达方式的完美补充。可以这样说:音乐的出现开创了人类情感表达的新天地。这也就是说,音乐的最终目标(或者说是功能)是为了抒发人类的感情。我们把音乐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情感上,可以说是符合了学科本身的.要求。

l课程基础。

在通常情况下,一名高一的新生,至少已经接触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的普通学校音乐课程的的学习。对音乐这样一种艺术样式,在外部形态上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是要将这种外在的认识上升到内部的、本质的层面,建立起音乐的形象情感思维的基础,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作品的各个组成方面。

l学生基础。

经过了九年的初等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生接触到了许多的学科课程,学到了许多的文化知识。同时,他们也学到了不少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只是这些绝大多数是关于客观世界的,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他们渴望了解别人的内心主观世界,同时,也非常希望通过自己内心世界的表达,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这也就促使我们的教学要去考虑情感的因素。

二、“综合激情”的模式。

a、“综合”

这一教学模式的综合性几乎表现在教学的内容和过程的所有方面。教师在准备教学活动是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考虑。首先是课程的综合性。教师在介绍作品指导欣赏的时候,要考虑音乐学科内部各课程的综合,把牵涉到看、唱、听、奏、想的各种音乐表现形式和教学目标综合起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时候不会感到陌生、突然。

其次,是学科的综合性。

欣赏课程,是对学科内各个具体操作课程的提高和再认识。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遇到一些人物、事件、观点等背景材料,由此,可能自然地联系到历史、地理、政治等社会学科的内容。这也反映出了人文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有交叉的特点。学生在这些社会学科的学习程度和水平也决定了他们的音乐审美的水平。

第三,是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1][2][3]。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十四

李卓。

2007年5月。

李卓。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谦“缺乏细胞”,就是自讽“鸭子听雷”。尤其是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他们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学生总是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今人生厌吗?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非要音乐专家才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只要精心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的进行欣赏。

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出示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我动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的艺术想像和生活联想。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二、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音乐做身体律动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

在课上,我认为学生应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例如欣赏《赛马》时,我让学生用身体乐器来表现马蹄声,马鞭声、铃铛声等。学生想出了弹舌、拍手、拍腿、双脚重重跳等表现方法。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三、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在学生欣赏《童年》这首乐曲时,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并同时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例如:有个学生为乐曲取名为“爱”,学生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我感到它带给我一种温暖,我就想为它取名为‘爱’。”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听去想,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我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四、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我让学生自制了打击乐器,如:可乐瓶装米做的沙锤;啤酒瓶盖串起来做的摇铃等等。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乐器,为乐曲伴奏,内心充满了愉悦。

五、哼唱主题曲调,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

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例如:欣赏《赛马》的第2乐段时,让学生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感受每次出现在节奏上的变化,然后一起哼唱主旋律,体会节奏的变化给乐曲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

六、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他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激发学生浓厚的听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因此,作为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只有精心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十五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与推广,音乐作为初中教育中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基础性的培养与提升作用。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提升音乐教学内容的兴趣,对学生自身的节奏感,记忆力等能力有一定的培养作用。本文针对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一定的建议与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声势律动;初中音乐;教学;。

引言。

音乐这门艺术对人类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通过对于音乐的学习,感受音乐这门艺术带来的情感体验与艺术教养。初中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音乐中的审美能力与理解能力,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与感染。声势律动教学法是通过人类肢体发出的声音,将音乐与舞蹈进行一定的结合,提升学生对于节奏感的掌控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声势律动教学对学生记忆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一、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在初中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音乐学习的重要环节。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项目,节奏感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快的掌握音乐所表达的感情,促进学生协调能力的进步。声势律动教学法是利用人体本身的动作韵律感,对学生的节奏感进行训练。将人体作为最基础的乐器,将人类的跑跳、行走作为最基本的节拍进行学生节奏感的挖掘训练。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节奏敏感时期,四肢与身体较为协调,敏感的反应能力使学生在节奏感的掌握上处于一个最佳学习年龄。声势律动教学法对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音乐的节奏感,为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与创造力。

声势律动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在节奏感方面的学习能力,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均有培养。音乐学习离不开识谱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在进行声势律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所记忆的乐谱与身体的自然反应相结合,学生在这种自然反应的作用下,激发了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样培养了学生在声势律动学习方面的创造能力。学生将自身对于音乐的感知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展示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造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不可忽视的提升作用。

(三)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逐步增强,思维能力的开拓与提升是学生对于音乐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声势律动教学法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维持对于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改善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好地表现自我的舞台。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教师可根据此首歌曲选择学生进行演绎,在学生了解歌曲的基础上,展现自身以声势律动为基础的歌曲演绎,加深爱国意识的培养。声势律动教学法加强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与多元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接受所学内容的决定性因素。将声势律动与音乐教学进行融合,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将音乐节奏感与律动感通过人体逐步展现,激发学生对于学生兴趣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教师将自身对于音乐的感知用身体进行表达与阐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其次,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于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情感节奏较为强烈明显的音乐作为范本,引导学生将自身对于音乐的感知与理解,通过肢体动作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利用新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对于音乐情感的正确理解与掌握,在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感知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同理心的培养。

(二)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首要注意的便是学生对于基础性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通过识谱教学使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有一个最根本的记忆支点,对音乐表现手法与技能的讲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所包含的情感与展现的内容。之后通过声势律动教学法,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于教师所教授知识点的记忆与积累,将学习到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挖掘,深度掌握自己所学习到的音乐知识。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声方式,节奏掌握以及视唱练习的指导,同样对学生音乐知识的掌握与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语。

根据文中分析所得,教师对声势律动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在初中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节奏感,培养对音乐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于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育手法的创新与发展,同样有利于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与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钞艺娟.浅议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声势律动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5(22):206.

[2]史琦.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5):168.

韩国流行音乐鉴赏论文篇十六

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需要教师对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做正确的引导,以及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从而解决音乐欣赏课学生不感兴趣的难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多听是关键,但不能麻木的听,要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的、各种风格的音乐;在平时要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积累;听懂音乐的语言,正确理解把握好这些表现要素、表现手段,这些符合音乐的表观语言。在教师对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做正确的引导的问题上,本文介绍了多媒体式、座谈式、创作式、表演式这四种效果不错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在把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注重音乐作品中的“情”,挖掘音乐作品中蕴涵的哲理这三个音乐欣赏教学的着重点上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今的中学音乐课中音乐欣赏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经过实践大部分音乐教师都发现学生很喜欢音乐,但是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却不是很大。很多学生常说:我很喜欢音乐,但就是听不懂。那么怎样使学生听得懂音乐呢?怎样上好中学的音乐欣赏课?我想这就涉及到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欣赏音乐这两大问题。

音乐是最富于想象的艺术,较之于文学和绘画,它既无法运用大量的文字进行生动的描述,也无法用丰富的构图、色彩等进行直观的再现。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只能凭借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组织结构形式展现现实世界的各种运动。人们在倾听这些旋律、节奏、和声等所共同组成的音乐作品时,不仅能领会理解一定的艺术形象,而且还能产生种种丰富的联想和各自迥异的感受。音乐欣赏教学,正是基于音乐艺术的这一审美特征,而致力于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以音响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结合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欣赏音乐一般可分为知觉欣赏、情感欣赏和理智欣赏三个层次。所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同样一首歌曲,由于人们的音乐素质、生活的经历、社会环境知识层次的不同所产生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法主行诱导,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兴趣,不会茫然,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就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对音乐的节奏、速度、调性、和声等因素的感知的基础上,获得于音乐作品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换言之,音乐欣赏教学发展的是人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的时人的联想、想象、创造能力等。

在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上,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多听,是学生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欣赏音乐也是这个道理,听的多了,慢慢地就会听懂。也许有人会疑问,我听得也不少了,可为什么还听不懂呢?其实,听懂音乐也是有一个过程的。现在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听音乐,但如果问他们,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有什么主题,听了有什么感受时,绝大部分同学都回答不出来。多听,不光是数量上的,还要从类型和风格这方面去考虑。有的人听的音乐也不少,可若是从类型和风格这方面来说,就太狭窄了。这里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学生欣赏音乐的范围,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的、各种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听中国的,传统名曲,如《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等名曲,还让他们听外国的及现代的传统曲目,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及贝多芬的《命运》。何占豪、陈刚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名作。科普兰说过:“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固有的品质,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智力练习而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去听。”慢慢地,学生喜欢听了,并且逐渐能听得懂了。所以,多听、多欣赏,是让学生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

二、让学生多掌握音乐欣赏地基本知识。

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使欣赏者了解音乐的外部音响形式,了解和体验音乐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欣赏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

有的学生在教师讲一些有关于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时,经常不认真听讲,认为这些知识不重要,而且认为这些枯燥乏味。有些学生甚至认为,知识会妨碍乐趣,最好不要了解任何技巧方面的事情,要是他们熟悉了音乐的“规则”,其实一个人如果只从感官的观点去听音乐,学生充其量只能接触到其中声音的材料。作曲家根据规则有计划地处理声音材料,才能将他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假如聆听者不懂这些规则,他便永远不会了解。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听不懂的音乐的原因,这并不奇怪,不是他的耳朵或听觉神经不能接受及传递音响信息,而是缺乏理解音乐、辨别音乐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说明了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知识和了解过程,要求不学习而知,那时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在日常的音乐欣赏课当中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听懂音乐,应该具有欣赏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和逐步具有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且要求越多越好,越深越好。

三、学生懂得音乐浯言。

音乐欣赏要了解音乐的语言,就犹如能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光知道感受,情感的抒发和渲泄。但你说不出道道来,理不出头绪来那也只是孤芳自赏。因此我让学生懂得些音们要教会学生一些音乐的表现语言,音乐语言如何表达呢?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期、音色,还有式结构和声、织体等都是他们的表现要素和表现手段,音乐之所以会让我们为之一听惊,正是因为有这些要素和表现手段在其中充当主要角色。所以我在教学中除了对旋律,速度、节奏、和声等方面重点介绍体会和感悟外,对于音色了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很多学生对音色辨别不出来,中外不分,西洋乐与民族乐混为一谈,针对这一情况,我在一些重要作品中出现的一些乐器逐一作出比较和分析,让同学们既能够听到乐器,还能说上名称,各自乐器的声音仿佛描写什么都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如:小号,我喜欢用国歌来打比喻,那嘹亮,高亢具有号召力的声音。

长号:常体观在悲哀的音乐中(如哀乐声中的长号,声音低沉)。长笛:清新、明朗、幽雅的声音,如{梁祝)的引子和结尾那种鸟语花香的感觉,通过这样反复的对比和示范性的表演,学生们很容易接受这种乐器的声音,一听就知道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在我看来,一部作品,如果你不知道是什么乐器演奏,听不出这是什么声音,那种音乐的联想就不会很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就很难正确把握。

只有正确理解把握好这些表现要素、表现手段,这些符合音乐的表观语言,才能更好、更深刻地欣赏作品。

一个人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音乐欣赏也是这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有计划、合理地安排欣赏内容,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小型到大型,随着曲目的积累,学生欣赏水平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音乐欣赏教学的四种模式。

(1)多媒体式: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然而在音乐欣赏中如果能结合视觉功能,发挥通感作用,创造音乐情绪,则能激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使用视觉媒体其注意力比使用听觉媒体其注意力要高,如果两者结合,效果肯定不错,在歌剧、舞剧等欣赏教学中尤为见效。

(2)座谈式: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作曲家创作每部作品都希望听者能够通过他的音乐产生同感,然而每个人的感受能力不同,所以每部作品给予每个学生的感觉会有差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会有出入。如果教师直接介绍、分析曲式,强迫学生找到原著的感觉,学生不容易接受。座谈式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这种现象。首先,座谈式可把学生的座位改为围坐式,改变了往日的听众位置,心里压力减轻,易畅所欲言。

(3)表演式:音乐欣赏如果能现场表演,感受则会更直观。例如:类似《春江花月夜》这样的民乐古曲,教师可现场演奏根据此曲改编的钢琴曲,让学生体会不同演奏形式的不同表现手段和风格。另外,像中外民歌欣赏、戏曲欣赏等有机会都可利用有特长的学生来现场表演来完成。(4)创作式:中学音乐欣赏中的创作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些理念的记忆,强化理解。

综上所述,其实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并不是很难,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从实质上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能尽量做到以上几点,我想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这能难题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