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一
爱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她本来生活在修道院,憧憬着修女的生活,然而,在憧憬的同时,她又产生了一些不符合修女生活的想法。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平凡的医生包法利。新婚前,她憧憬的是浪漫的爱情与婚姻,然而现实让她失望,包法利没有情趣,只能算是个粗鲁的汉子,目光短浅,没多大的本事,就连医生的身份也名不副实,实在是个不可靠的人。一方面,爱玛憧憬着浪漫的爱情,另一方面,现实又和她的理想相差过大。在参加过公爵的舞会后,爱玛更加向往上层贵族的生活,对现实愈加不满。
对爱玛这个人,我是既可怜又痛恨。她爱慕虚荣,自认为长得不错,总是去追求那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却看不清现实。她已经嫁为人妇,按理说应该一心一意,可她却对丈夫诸多不满,既然如此,为什么当初又要嫁给包法利呢?害人又害己!她沉浸在小说的世界中,幻想着那些不切实际的爱情,这让她对现实充满了失望,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最终将她推向了深渊。
但是,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包法利夫人追求自己的理想无可厚非。就算是现在的女生,她们也都在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憧憬着自己的白马王子,并为之付诸实践。包法利夫人在那个时代,没有自己的工作,只能依靠男人,嫁个好男人,可以改变她的一生。然而,包法利确实不是个优秀的男人,学医也是马马虎虎,没治死病人就算好的了,而他拙劣的医术在后期也暴露无遗,将别人的瘸腿治得要截肢,这样的一个人确实让人没有安全感,这样一个丈夫与爱玛的期望实在是相差太多。
既然婚姻无法满足爱玛心里的渴望,爱玛开始幻想着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份浪漫的爱情,于是,她出轨了!偷情的刺激让她兴奋,她一如所有陷入热恋的女子一样,对情夫奉献出了一切。但是这段恋情很快结束,情夫不想和她继续下去,于是她病了,对什么都很懒散。爱玛对情夫真心实意,但是却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的确,她没有得到自己心目中想要的爱情,但是,她现在首先是一个母亲,却没有母亲的样子,就从这一点来看,我确实很瞧不起她。她的第一次出轨以失败告终,在她无精打采的时候,包法利以为她身体弱,有什么事都不会去烦她,还偏袒她,纵容她,一如既往地宠她,让我为这个男人辛酸,他哪里知道,他一心一意爱着的妻子是为了别的男人而寝食难安!这真是个巨大的讽刺!
在对孩子的态度上,她简直更加可恨!她根本就没有关心过自己的孩子,都是做母亲的人了,一点身为母亲的自觉都没有,把孩子扔给奶妈和女佣,自己却去谈情说爱。她大肆挥霍的时候,从来没有为这个家考虑过,从来没想过要为自己的孩子做些什么,真是个不称职的母亲!她从来没有长大过,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女人,什么责任都不需要担负。没有人希望和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人生活一辈子,人们需要的是共同承担,在生命的旅程中相互搀扶着走到终点!每个人都该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都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买单,而不是指望别人,自己却任意挥霍,就算是神仙也会厌烦!
我同情包法利先生,妻子死后,他不肯别人动妻子的遗物,不停地还妻子欠下的债,意志消沉,最后,得知了妻子出轨的真相,他痛苦地死去。一心一意对待的人却是这样对他的,任谁都受不了。的确,包法利先生是没多大出息,但是,他是爱着自己的妻子的,这一点就值得肯定。当我看到包法利夫人的孩子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时,我深深地痛恨包法利夫人,她活着的时候没有疼爱自己的孩子,死了却要把一切都带走,也没有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什么,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得这样糟糕!
总之,对于包法利夫人,我痛恨大于同情,痛恨她不爱自己的丈夫,痛恨她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痛恨她在婚姻期间与别人偷情,痛恨她因为追求根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而毁了整个家!既然结婚了,就要对整个家庭负责,不可以再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固然她的遭遇有时代的错误,但更多的是她自己的错,她不是个伟人,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现有的时代中活出自己的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二
包法利夫人所代表的并不是她一个人,也不仅仅是一代的女人,时至本日,有跟她一样想法的女孩子也占多数吧。
包法利夫人的思想,从根本上来看我们尽对不能说它错,她只是在行驶一个漂亮女孩子的权利。而明明是怀着一种对更好的生活的追求的想法,却到最后不知不觉的动了真情,以致伤害到自己。也是女人的共性。女人永远是感性多于理性。不由的想到了最近朝的很火的电影“色戒”中的女主角郑苹如,开始是以色为诱想往刺杀的,最后却不由自主的`爱上了一个叛徒,不能自拔。
所以说福楼拜写的好,是他将女人心里这些矛盾而自私的东西写的活了起来,一个包法利的身上,体现出了一类女人—虚荣而多情。而或许,这类女人的命运不论在任何时代,都注定了悲剧的结尾。
也许这些感悟不够深刻,或许有些许偏激,却是我放下书的那一刻心里最真实的想法。脑海里忽然出现了很多现时发生的包法利式的悲剧,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期那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个打工妹控告某大学教授的案子。从性质上应该跟包法利夫人如出一辙吧。感到痛心,却不知道能说什么。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她们没错,但她们必然是悲剧。
也许,平凡一些更幸福,要知道,美貌永远不是永恒的。
也许,女人应该更理性一点,当以金钱为目的的时候,就不要掺杂进别的成分。那样,至少最后不会太受伤。
也许,包法利夫人们并不知道这些,假如她们知道,会做得更有技巧,和“漂亮朋友”一样节节高升。
也许,包法利夫人们从来都知道这些,只是女人的情感的因素总能战胜一些自私贪婪的想法。
放下书,我的心空了。手像机器一样敲下这些文字。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三
重读的周克希先生的复译本《包法利夫人》,他在序言中,提到儒勒·德·戈吉耶由小说而发明“包法利主义”这个名词,定义为“人所具的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其实,这已经囊括了包法利夫人命运的所有性质。多情和善感,追究起来,竟只是“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终因“设想”和真实力量悬殊,跟循既定的逻辑,形成整个事件的因果的骨骼。可事情却又远不是一个定义那么简单,如同现实一样,“设想成为另一个样子的能力”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日常过程,这个过程是因果的骨骼上的血脉、肌肉、丰富敏感的神经,也是决定它不是定义而是小说的全部理由。
设想成为另一个样子的能力,是从爱玛十三岁的时候,开始孕育培养的。那一年,她被父亲送去修道院读书。爱玛在修道院里并没有如通常那样感到压抑,相反,她以她的所好攫取了多愁善感的养料。宗教、教义、宗教仪式,还有修女,为她组织了一个不真实的梦幻世界,她在此沉醉不醒。这是她浪漫的天性所致,也多少因为外省修道院的人性的气质。修女们对待爱玛非常友爱,忏悔时,神父缠绵的絮语,讲道中引用情人、婚姻的比喻,同学们偷带进来互相传看的精美画册,还有那个每月来修道院一星期做针线的老姑娘,唱古老的情歌,讲故事,说新闻,甚至散播小说这种世俗读物。在这里,终因为远离中心而纲纪松懈。于是,修道院便“充满温情”。爱玛的感伤性格在此得到丰厚褊狭的营养,她对生活的想象,即“欢愉,激情,陶醉”的概念,也在此完成。在这些概念化的想象之下,蕴含较深又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就显得太平淡了,平淡到她认为是个错误。
她是在与包法利医生结婚之后,尖锐地意识到这个错误。此前,闺阁的生活再是沉闷,到底还说是有出路的,出路就是结婚。居住分散的外省乡间,又不是世家出身,婚姻的机会其实很有限。于是,当包法利这个乡间医生一旦出现,她便将幸福的指望交给了他,而紧接着就感到了失望。包法利这个笨人,实在是有着感人的爱,即便是对他从未爱过的前妻,也含着温情,何况是他深爱的爱玛。“他情不自禁地经常要去抚摸她的梳子、戒指和披巾”;他对她言听计从;为了换个她乐意的环境,不惜放弃他好不容易立足行医的托斯特,迁去永镇;在爱玛死后,还按着她的喜好行事;他终于发现爱玛不忠实的证据,被嫉妒打击得一蹶不振的时候,当他久久望着妻子的情人罗多尔夫,“他仿佛又见着了跟她有关的一样东西”,竟也嫌隙尽释。这样的爱是爱玛没有从书上读过的,因此便是在她想象之外。“而她又没法理解自己不曾身经的事情”,这其实是致命的缺陷,她的世界就是那么狭小,她没有体验的情感于她都是不存在的。由于她对客观的外界缺乏理解,或者说理解的愿望,她才可能一任发展“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走入幻觉的深渊。
如同《包法利夫人》的副题“外省风俗”,包法利医生就是“外省风俗”的最好体现。他比爱玛更早登场,也更晚退场,是为爱玛的剧情演出序幕和尾声。这大约就是左拉所说的,“和谐的展开秩序”,命运的因素依着自然的规律渐次进入,逐步形成事端,又在事毕会留下影响。小说的开头便是幼年的包法利入学读书。这是一个老实、呆笨、心底淳厚、少见识但尽职守责的孩子,有多少乡村医生是用这样的坯子做成。他们巡游乡间,会的就那么几手,可却包治百病。有治不好的,也不见怪,因为有上帝召唤做后盾呢!而医生的品格就是见证。像爱玛这样一个乡下地主的女儿,与好名声的包法利医生结婚,已是她的福分。再不会有更加出奇制胜的机遇了,除非出现神话,比如辛德瑞拉的故事。而性格严谨的自然主义向来不制造神话,他们从不企图扭转“普通生活的平常进程”,于是他们便也无法扼止爱玛,这一个沉溺于自我幻觉的女人,一厢情愿地制造神话。当然,他们同样无法扼止生活的进程不断地击破她的臆造的神话。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四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1821-1880),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19世纪小说三位巨人之一,福楼拜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读法律,因病辍学。福楼拜的出身对他的写作有巨大的影响:看惯了手术刀的他不坚信宗教,崇拜真实——这在他的小说中都有充分的反映。他依靠丰裕的遗产过活,专心于文学创作,他终生过着独身生活。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透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这不仅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书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出生在外省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农家。她从小在修道院理解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感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能够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爱玛嫁给了医生夏尔。但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完美。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但是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
这时莱昂闯入了她的生活,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在频繁的交谈中,莱昂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可莱昂不敢向爱玛袒露自己的心迹,他怕被爱玛拒绝最后选取了逃避,去了巴黎。爱玛在莱昂离开之后才后悔没有挽留他。可随着时刻的推移,怀念被渐渐冲淡了,另一个男生走了进来。
罗多尔夫第一次见到爱玛就被她与众不一样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乎他暗暗下决心必须要把这个女生弄到手,他很自信自己能够成功,正因他有钱。罗多尔夫用尽花言巧语是爱玛神昏颠倒,她的虚荣心迅速膨胀起来。一开始爱玛有过犹豫,但在罗多尔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她臣服了。爱玛觉得自己最后找到了小说中向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但是爱玛的独占欲很强,久而久之,罗多尔夫对她产生了厌倦。当爱玛下定决心抛弃眼下的生活,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时,他退缩了。罗多尔夫觉得一切都是逢场做戏罢了。他狠心的写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饰着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归咎于"命运"二字,极力地推卸职责。他无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似的走了。爱玛崩溃了,从此一蹶不振。
最终她积债如山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爱玛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们在这时却像个缩头乌龟似的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爱玛眼前展露无遗。她走投无路了,最后选取了死亡。
爱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杯具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感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感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杯具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臣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杯具,或许能够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状况不一样时,我们不就应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好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五
刚刚看完《包法利夫人》,心情沉重。一个可爱的女人最后把自己逼上绝路,连带把她的丈夫、父亲、女儿也逼上绝路。为什么会这样?虽然事情发生在19世纪,可是读起来毫无违和感,爱玛的感情历程在今天还在重演,谁动真情谁先死,爱玛追求浪漫的感情没错,错在不用过分认真,因为男人都没认真,尽管他们说地认真,当然夏尔除外。最可怜的就是夏尔,他失去爱玛之后开始是悲痛,最后发现真相后是怎样一种死法呢?福楼拜没有点明原因,在我看来是致命的落差,那种致命的落差让他无地自容,难以理解,很快含恨死去。这是多么值得同情的人物,为爱玛提供金钱、荣誉,收获爱玛的厌倦和欺骗,他就是世界上最傻的男人。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比爱玛要幸运的多。安娜有爱他的渥伦斯基,虽然后来爱的有点疲倦,但是最终还是爱她的,从安娜卧轨自杀后渥伦斯基恍惚的神情,疯狂的自责可以看出。但是就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可爱的女人卧轨了,她最后的时刻是多么绝望和无助呀!
《包法利夫人》的翻译太精彩了,感觉就是用中文写的,这个译者我记住了,叫周克希。
文档为doc格式。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六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悲剧,因为小说的结局偏向恶势力。以下《《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由频道为您提供,希望对您写读后感有所帮助!
一个是伸张正义的疯癫骑士,一个是耽于幻想的失足女子。在爱玛身上,我看到了堂吉诃德的影子。虽然二者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但前者更加彻底,后者多半是满足虚荣心而已,借此向庸常的生活挑衅,向所谓的命运不公平性报仇。
关于对爱玛人物形象的分析,我想任何人都超越不了一个人,那就是作者福楼拜。他笔下的爱玛“天性多感,远在艺术爱好纸上,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因此她并不满足于生活的平静,她的幻想永远是不切实际的浪漫,或者更确切地说,以她所处的现实看来,她幻想的生活是属于别人的,而不是她自己的。
尤其是渥毕萨尔之行是她差不多陷入白日梦的神经质状态,她能在“想象之中,跟着他们上坡下岭,穿越村庄”,甚至“买了一张巴黎地图,用手指指点点,游览纸上的京城”。而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爱玛一直期待意外的发生和赖昂出走后她的状态几处,读起来让我感觉像是钱锺书先生的笔风。
总之,爱玛的形象在我理解的范围内,是没有超越作者所描述的。她的悲剧正如作者书中所透露的,是社会,是个人(除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之外,她自己还深深地受着“夫贵妻荣”的思想的钳制),悲观一点说,是命运造成的.。
同样,包法利夫人不仅仅只是爱玛一个人,正如查理的母亲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包法利夫人。她遭受着丈夫、儿子的双重背叛(儿子的背叛表现为爱妻子胜过爱母亲)。杜比克寡妇也是一位遭受背叛的人,查理对她无爱,这一切都是现实造成的。可怜的朱斯丹,只是爱玛命运中另一悲剧人物。
查理在书中,可以看作是另一个爱玛,他同样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以为爱玛快乐,他制造着“自己能使爱玛幸福的假象“,他甚至为爱玛的幸福提供了方便,如让她与罗道耳弗骑马郊游、惊喜地安排她去鲁昂弹琴(实则是去和赖昂谈情)等。他一心为爱玛的幸福奔波,却从未发现他们的世界几乎没有交集。
书中有一处描写同床异梦的章节,读起来让人心酸,感慨查理这般深沉的爱给错了对象。读者们会多少人为结局处的他太过懦弱,不仅原谅情敌,还把一切归咎于命运,不过在我看来,这是最自然的解释,那时的他已经不能为力了,命运是最大的敌人。爱玛死后,查理唯一的浪漫就是给爱玛设计了一个符合爱玛憧憬的棺木,读到此,不禁想着,可能他一直在努力地消除两者间的隔膜,只是没有成效。
最后,小说结局了,但故事似乎还没结束,坏人(书中相对于偏向“恶势力”一方的人物,如勒乐、郝麦)“胜利”了,而白尔特延续着爱玛和查理的悲剧,未来不见光明。一切照旧继续演绎着人生的不公平命运,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依然在继续。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七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讲述了法国一位受浪漫主义熏陶的妇女艾玛因为不满足平庸的生活而逐渐堕落的过程,最终因为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而身败名裂,服毒自杀。
作家在小说中通过描写艾玛短暂而悲惨的一生以批判的笔锋,展示了一个浪漫主义梦想的破灭。其实有时在现实面前,梦想是多么可笑,梦可以成为一个自己心中永远美好的一幅画,可成为生活的动力,目标;但一切的梦不能和现实相混合在一起。它们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与梦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抱怨或绝望。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我们调整心态,从梦中梦醒的时候。
在属于自己的梦里,也许会忘了自己的真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要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篇八
包法利夫人是我看的第一部法国长篇小说。说实话,初读时我几乎提不起兴致,情节淡如清涟,几乎毫无起伏,只是平平上演最日常生活中的桩桩件件,但渐渐就觉出隐藏其幕后的人生况味。直到爱玛出现在查理的视野中,这个故事似乎才开始鲜活起来:田庄里的宁静安袢,房屋里精致的器皿灼烁熠熠,比第厄普象牙还白净令人惊讶的指尖,爱玛拾鞭时脸颊涨红,阳光下微扬的灰尘,精细散漫的勾勒描绘氤氲着雾一般浪漫的氛围一一但这些只是一场雾,一下子又晴朗照旧起来;这不是个风花雪月的故事。
这时候我才开始读出兴致来,觉得这就像一杯茶,初呻时索然无味,但静静闭上眼睛才可细尝到舌齿间萦绕的气息,有一点甘甜,更多的是苦涩,却哀而不伤。因为早已知晓结局,所以从头到尾都没有激荡的心情,没有因悬念而滋生的怀疑?这是我头次接触到,因为在国内的作品中最忌惮这个,(当然也有列外只是我没看到)虽然也有情节的高低幅度,但都很滑顺,似乎理所当然。我在前言里曾看到这样一段话:“福楼拜主张从作品排除自我,不流露感情,不插入议论,不让一字一句留下作者的观点或意图的痕迹。”当时还糊里糊涂,直到接近结尾才慢慢领悟,福楼拜用“我们”的纯客观视角的一缕线,将我们牵引进了他事先编排好的境界中中,燕子在路上颠簸激起的尘土飞扬,教堂里清越的钟声,永镇寺的一草一景,人们忙碌时的阴影憧憧,鸡在鸣狗在吠,让我们影影绰绰看见那个时代社会的生活。而不见作者一丝身影。他不是在陈述而是在演绎这个故事,所以他能如此隐藏。
爱玛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激烈冲撞下的牺牲品,更是一个被上流的社会所遗弃的可怜人。她出生在农庄,拥有丽质卓绝的美貌,在修道院里不但没有因宗教信仰而受到制约,相反还被那些浪漫主义所熏陶,她耽溺于小说里的爱恋如痴,月光下的喃呢,情意绵绵,渐渐背弃了宗教信仰,而宗教里的“避世离俗”让她越发远离现实真谛,她将自己的灵魂囿于她编织的与自我现实格格不入的绮丽的梦中,她永远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不可达成的虚妄,一直竭力寻找。农庄里的生活庸俗而乏燥,所以她不安于静,日日翘首有一个契机达成愿望,于是当查理出现时,她本能认为这就是那个契机,那个骤然而至的爱情。她不加考证,不假思索,急不可耐就随之而去。但却怆凉地发现这不过是大漠里的绿洲,在生活与期待的胁迫中的彷徨急躁的错觉,于是后悔莫及。而那场宴会恰逢打开了她心中的欲望之门,让她越发渴望那样的生活,绮丽的梦越发缠紧,可无从突破现实,只能一味沉浸在幻想中,也就对查理的关爱熟视无睹。
赖昂的出现无疑给她的希望燃起了一盏灯,他风度翩翩,他循循善诱,他忧愁不解,他感触诗情,他无一不符合她心目中那名白马王子的所有特质。同样的情怀令她想入非非,但她并没有完全遗忘家庭,这也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的思想。她惧怕取舍决择,对赖昂若即若离,最后他走了,她分外难过,懊悔不已,觉得为了一个缚束自己的家庭而放松一段海阔天空的爱情太不应了。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懊悔让她在道特耳弗的追求下半推半就屈服了他,事后她又觉得彷徨,尤其是看到女儿时便有罪恶感,加上查理医学业上出现了一个转折点。于是她再一次发狠将注意力放归家里,期望查理一将成名,但依旧失望煞尾。她便再无留恋,一心想与道特耳弗远走高飞,但他只是一个风月老手,只当她是情史中的一个过客。被遗弃的爱玛大病一场,梦碎了但依然残留支离的碎片在心里。这时赖昂又出现了,她也有过犹豫,但还是又一次拥入了欲望的漩涡。此时她的欲望已经显露无遗了,虽然她一直强调那是爱情:她借幽会之名大肆挥霍,渐离中心点,对赖昂感到厌烦,却还在一起,就是为了这种近似上流的享受。读到这里,我隐约觉得她已经猜到了自己的结局,才会如此肆无忌惮,如烟花,自知短暂所以盛开绚烂凋零绚烈。可她从未开心过。
爱玛一生都在希冀童话中的爱情,然而她始终不曾意识到那样的爱情是需要物质来滋养的,而她没有那样的资本却一直想僭越上流的生活,她混淆了想象与现实,迷糊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爱玛又比周遭的同等角色更俱有好强心与上进心,只是她一味痴迷,不懂适度,忘记了循序渐进的生存法则,急不可耐用狭隘的意识形态看似摆脱了所谓的下流社会:她频频与情人幽期密约,对情人慷慨大方,不但不索财还从并不殷实的家中调用资金来补贴,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那可悲的虚荣心、意识上的超脱。她自以为是她应当做一个上流人,事实上她也有这个资质,可卑微的身世背景从一开始就奠基了她的社会地位、先赋角色。她想跻身上流却被上流人所摒弃。这是每个时期都存在的社会尖锐矛盾:“一般平民并非短视地满于自己的制度性先赋角色,而是必然的要梦想从社会下层解脱出来,完成向自致角色的转变,走向主流社会。”人往高处走“是他们理所当然的要求、人之常情。可是,不幸的是,他们的想法是为社会和时代的既得利益者所不能容许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对于他们来说,制度性的先赋角色,是不可动摇的天理。如果有谁非要执拗地往上爬,则不但上流社会的”君子们“不愿意,恐怕还要采取”名正言顺“的肃清清剿措施。所以,社会角色间的禁闭之门在这样的社会是绝不容许被开放的。”在小说中除了爱玛以外还有很多对此现像的喻世,尤其是农场展览会上的获奖老太太,毫无委婉的刻画人物令我不敢置信,然而这是这夸张丑媸的手法鞭挞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的制度。
爱玛天赋才情却是怀才不遇,虽然她的所作所为为世人所唾弃、谩骂,但她亦值得人们深思她命运转折、堕落的一系列因素与过程,进而起到警示自我的作用,甚至应觉同情惋惜。而比爱玛更可怜的我想就是查理了吧,他是个俗人,但用情至深,哪怕是对他从未心动过的寡妇的离世也曾痛苦不已,况且是对一见倾心的爱玛,更是呵护倍至,只是他完全不懂她眼中的“爱情”,而且情商太低,当道特耳弗过逾与她接触时他竟毫无危机意识,甚至还间接怂恿她的出轨。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可惜爱玛却从未重视过,因为她过去在浪漫小说中没有见过这种心平气和的爱情,她不懂,激情就像一把火,再怎么炽烈燎原,也有柴枯成灰一日,终要回到生活的平淡中。
爱玛一生都在追逐所谓的爱情,但至死都不晓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