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李镇西篇一
一本经典之作,读的遍数越多,越能感觉它的意蕴深厚,越能获得无尽的启迪。远到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卢梭的《爱弥儿》,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近到新一代教育专家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朱永新的《享受与幸福》,肖川的《教育的力量》,无不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觉给自己的教育教学插上了羽翼。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已经反复读了几遍,其中很多篇目都给我眼下的教育教学以有力的指导,成为了我教育教学实验的动力。我也从肖川教授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一文中更加明确了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质疑和赏析,从而更坚定了我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其首要特征。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现实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学生并未真正卷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从而使学习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缺乏深厚的精神生活的背景和氛围。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敢放手,课堂控制过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正是基于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才坚定地要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放开手来,把课堂放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思考,去表达,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造就一代会自主学习之人。
尽管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是那么不易,那么辛苦,但看到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欣赏,进而学会了多元化地理解课本内容,养成了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的习惯,那点辛苦早飞到了九霄云外,留下的满是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成就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造就自主发展之人,这是肖川教授《教育的力量》带给我教育教学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李镇西篇二
肖川教授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是啊!教育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作为教师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这个道理,但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做法却仍是肤浅。在讲授《四季》这一课,提到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时,有个学生问“老师,一年为什么会有四个季节呢?”我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地球的公转啊。”当孩子听到我的答案时,是一脸的迷茫点了点头。看到孩子脸上的表情我不仅反思自己,我的答案对孩子来说是天书,孩子不明白,我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查书,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对!
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思维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我们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好像和肖川教授谈心,一些教育上的疑难杂症随之蒸发、心理豁然开朗。
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负责的情怀,引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引领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我们承载着社会、家长对下一代的希望,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都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有用的人才。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李镇西篇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教育改革的普遍推行和持续发展,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同时也引发了人们进一步思考不同的教育改革模式所隐含的一些共同性问题,即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不少专家学者为此作了深入探讨,出版了不少有创见的著作。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著教育改革三步曲《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变革的力量》续集和《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迈克尔·富兰教授是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院长,他多年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方面成果卓著,是一位在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知名学者。“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变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迈克尔·富兰语,见《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第6页)。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就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呢?书中一位教师朴实的话语其实就对之进行了极为形象地阐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得就有意义了”。显然,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在常人眼里无疑是有点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了,但迈克尔·富兰在书中却认真考察了这种变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觉得: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个非常鲜明且有人情味的观点就是:教师是变革的主动力,但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因此,变革的焦点应该汇聚到所有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但教育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要起领路的作用。而当在预期的目标与真实的变革中矛盾挣扎时,要谨记以下8项基本启示:
启示一: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在制定政策、设立标准并监督其实施时,强制是重要的。但是要达到某种目标——在这里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创造性思维和投入行动。如果你把他们叙述得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变的越狭窄。有成效的变革就是个人与小组提高了开发技能和对新的解决办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强制可以改变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响其重要性。
启示二: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
在变化复杂条件下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命题,你不能强制规定什么是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么将事关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样,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们起步就能到达目的地。
启示三: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
问题发生在进行任何认真变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现问题是很少去尝试的迹象。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要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抓住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启示四: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不成熟的愿景和盲目计划)。
愿景来自于行动而不是先于行动,并且总是暂时的。愿景稍后形成是因为个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时间。集体愿景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深化,“不断增强清晰度、热情、交流和责任的过程”。共同愿景不能是强制的而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因此,在变革的新范例中,机构将必须改变习惯上持有的关于愿景和规划的设想。
启示五: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对于孤独性和小集团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方法)。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在变革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个人主义“好的一面”。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对于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产生于多样性和在团体边缘的人。对个人和个人的愿景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是一个重视探索的机构不断更新的源泉。没有个人的学习也就没有机构的学习。孤独不好,团体控制更坏,同时尊重对立面:个人主义和同事关系。
启示六:集权和分权都行不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是必要的)。
集权失之过分控制,分权错在走向无序。中央和地方的单位都互相需要。从一种控制到另一种控制来回摆动,你就什么也做不成。需要的是一种不同的双向关系,相互给予压力、支持和不断协商,这就是同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影响。个人和团体如果不能驾驭这个反论,就会被变革的阻力击败。
启示七:与更广泛的环境相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最好的组织机构既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
教师要使道德目标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与学生与家长共同努力。而机构为了成功也必须深入它们的环境,既然变革是如此复杂的事,就不应期望学校能独当重任。学习型组织知道对它们的期望和环境中的紧张气氛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因素。
启示八: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变革太重要了,不能把变革只交给专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李镇西篇四
对像我这种从来没有执教经验的小白来说,卢安克先生的《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很容易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卢安克先生作为一名地道的老外,却能在中国待那么久,并对中国的乡村儿童、乡村教育有很深刻的了解,还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到的教育方式,这些都不禁让我对这个人产生了敬仰之情。
“真正的农村教育研究不可能是在办公桌上计划的,而只能是通过自己在农村的生活,通过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学生来发生的。”
没错,真正的农村教育绝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我们扎根农村,与那些需要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经历他们经历的,体会他们体会的,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慢慢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山区的孩子往往是孤僻、害羞的,他们通常比较排斥外来人进入他们的生活,这时候就要十分注重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往往一点小事就可能对他们产生不小的影响,卢安克的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
印象最深的一篇,也是我感觉对我们意义最大的一篇,要数作为教师与志愿者里的一篇“作为志愿者”。我们去帮助那些身处大山的孩子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匆匆一瞥,到底会在他们的人生中起到怎样的影响?敢肯定的是,我们能做的是微乎其微的,我们只不过是派对上的惊喜,夜晚划过的流星,自然远远不及那些身处山区的乡村教师。他们扎根于此,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使得孩子对他们产生了信任,而这些信任正是他们教育工作的最好帮手。
卢安克先生喜欢用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和孩子们进行交流,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也很好。像书中提到的《三个世界》、《和平剑》、《在乎》、《梦别》等等,中间的过程对孩子们的意义是很大的,这些我们都可以尝试一下。
每个去山区想要支教的志愿者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想去体验一下支教的生活,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上添上几笔;有的可能单纯去玩;而我想大多数的人应该是怀揣着梦想的。他们大多也是来自农村或者是山区,并想要给孩子们传达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希望。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李镇西篇五
还有,在《教育的力量》的学习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才能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才会积极捕捉各种有意义的信息,使我们的交往更有品味,使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如此,我们的思想愈丰富,就愈容易变得丰富。这样,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才会潜移默化给学生精神的培养。才会对学生的心灵丰富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有自然的引领。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如果我们缺乏思想,缺乏对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那我们的教育也仅仅是停留在低层次的“教书育人”上,那我们的教育也仅仅是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所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会学习,会思考,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心灵充满阳光,让心灵荡漾在博大、丰富、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中,让思想去照亮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前行的路,那我们一定会在我们的教育人生中走的更加充实,更加幸福!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李镇西篇六
暑期我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潜心研究读了李镇西主编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是李镇西、魏书生,高金等教育名家及部分优秀教师围绕“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中的难点问题,用生动的教育案例,精彩的教育故事展现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使我受益匪浅,领悟到教育理论要与教育实践完美结合。要用爱与智慧给予后进生向上的力量。
读书的过程是一种洗礼,更能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那些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读完《教育的力量》让我受到很大的鼓舞,明白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要为我们贺家山培养出人材,必须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在本书第二编“用心灵赢得心灵”中我读到了多篇真实事例,感受到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李镇西老师说在他以前上课,往往是抛出一两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然后组织研讨,在研讨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的立足是在教师而非学生.能不能让学生提问?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能不能从学生疑问开始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的。因为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我十分赞同该观点。
我觉得教学过程中“学”才是主场,所以应该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方可教学相长.许多教师喜欢说教育技巧这当然是不错,教育怎么能不讲技巧呢?但是所谓技巧并不是孤立的,离开了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情交融,任何技巧都只是教师的小聪明罢了,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但一些教育者往往把这艺术仅仅理解成一种纯技巧的东西.其实,教育艺术就是心灵艺术,它对教育者的要求首先不是技艺,而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由衷地热爱和尊重.所以我说比教育机智更重要的应该是教育民主.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完成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育不要有功利,不要以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成绩来做为教师教育或帮辅的前提!教育是争对每一位学生的真情付出,教育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知识而不是玩一思想.
我有个学生,她在整个初中阶段,在同学和教师眼里,她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同学,论家庭条件,她是离异的子女,条件是不好的,文化成绩也只一般,初三特别迷茫,也不知何去何从,是读职校还是读高中,是失学,她不知道,就感觉特没前途.但是我发现这同学是有潜力,人比较聪慧,并有一定艺术才能,根据我对艺术教育的规律了解,为她指明方向,三年后,今年暑假,她给我发了条短信,短信是这样写的老师你真的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没有您,我真的不知道现在成什么样子了,到大学我也要好好学.我学的是新媒体专业,我会带着我的通知书去见你,另外,我会给你带酒喝!看到这我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感由然而生!我想这也应该是教育的力量吧!
通过学习《教育的力量》让我更能体会到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魂,建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教育一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另外,一个体会是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给无助的双眼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面对后进生学生,一个老师能做什么?我想起了那首诗:。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他们看起来灰蒙蒙。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
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
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z美{谢尔希尔费斯坦《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兮兮地擦亮星星的人,可是当我去擦亮我教室里的这颗小星星时,我发现我的生命,也因此绽放了光芒。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李镇西篇七
再次拜读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像再次聆听智者谈心。书的封面有这样一段话:“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多么振奋人心的话语,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者需要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吗?它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育导航。肖老师那灵动的文字在向我召唤,洗涤了我的大脑;那朴实的实例让我心悦诚服,不断改变着我的教学行为;想想自己没有规划,懒于思考,整天穿梭、忙碌于繁琐的事情,实在是惭愧。
《教育的力量》是一本随笔集,正如肖川博士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但我却要说,肖川博士的随笔有别于一般人的随笔,他的随笔更具有思想性,思想在于他对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中,思想在于他对新旧课程的透彻分析和诠释中,思想在于他对完美教育的无比坚定的信念中。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他会让你头脑中那些深藏已久的言语一下子迸出来;“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的确,读肖川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
《教育的力量》篇篇都是美文,篇篇都给人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和启迪。在《幸福的意蕴》一文中这样描述:幸福的时候我们总是渴望向关爱我们的人们展示我们的心绪--那澄静、清明、亮丽、鲜活的'心绪。这时,自己感到有一种东西在心中悄然涌动,就像一个容器里盛满了液体,而容器里却有一个物体缓缓得膨胀,这液体便不有自主流溢出来,将幸福向外传播。《幸福的意蕴》揭示:心灵是一份奇特的账本,他只有收入没有支出,因为真诚的奉献是不求回报的,然而他总是会得到丰厚的回报。生活像我们昭示: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同时也振奋了我们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时,也就温暖了我们自己。幸福,不过是一种体验。真正的幸福,使我们对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体验。这便是幸福的意蕴。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写道:“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从他的文字中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说得真是精彩极了,“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呢?肖川博士又好的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他希望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并且阐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李镇西篇八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虽然贵重,但只要读好书,就会得到比黄金更贵重的东西——文化知识。
我有幸拜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我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陶醉在文字的海洋里,潜心研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专着——《教育的力量》。读肖川老师的书,是一种享受,他让我觉得是经受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更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他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感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认真读完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心理受到很大的鼓舞,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要为祖国培养杰出的优秀人才;心里升腾起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必须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与使命。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从中得到很多体会:
体会一:在《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给我们谈人生,谈教育,谈幸福,让我很有收获。他让我领悟到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不同于任何制造业的活动。他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一定会包涵着爱,感恩、希望、探索,自由与自主。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爱就是对学生的了解,尊重,责任,关怀和给予。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当然也很肤浅;而没有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对学生的信任,爱就会演化为支配和控制;同样没有对学生的责任、关怀和给予,我们对学生的爱就是苍白的、无力的。在这里,肖川老师对教育中的爱的诠释是如此的精辟,深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给予学生的还应该有感恩,有希望,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心存感恩。学会憧憬未来,有美好的盼望。从而在学生心中发掘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若此,那必定是成功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更是人文的教育。
体会三: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感受颇多。“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是人们对教师的赞誉。它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而我们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要教书就要先育人,几十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向上的动力。把好的东西都给学生。《教育的力量》这本书就教我们如何教育好学生,教好学生怎样做人。
《教育的力量》一本充满智慧和博爱的书,一本感受真诚和温情的书,一本润泽生命和心灵的书!读了这本好书,使我更加坚信要努力学习,用文化知识来塑造自己,武装自己。读一本好书,有如交一个益友。书是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让我在前进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多读书,读好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南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个校外教育事业添砖增瓦。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