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毕业论文幼师题目(优秀17篇)

2023年毕业论文幼师题目(优秀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9 18:45:05
2023年毕业论文幼师题目(优秀17篇)
时间:2023-12-19 18:45:05     小编:GZ才子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一

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身心疾病、来自社会与家长的压力、人际关系、教师自身的内在心理压力以及经济上的压力等。增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除了社会、幼儿园评价标准的改进外,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学会自我调适。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过去5年中,有关方面在广东、广西、山西、湖北、河南、河北、浙江和上海等地分别进行的针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幼儿教师的性格大多热情、开朗、果断、自立,但是在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却要低于一般人群。川以广东省各地的235位年龄为1847岁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常模,特别是敌对性、抑郁两项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但在强迫、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比较常见。某幼儿园曾邀请心理专家对全园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时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有26.1%的教师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躺在沙发上一个人静静,话都不想多说一句。”“晚上睡觉时都想着班里事情,好不容易睡着了,又被惊醒了。”“回到家就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这些话反映出许多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幼儿教师工作非常繁重、复杂,责任心很重,需要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家长对幼儿寄托了更多希望,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责任。研究表明,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工作太琐碎,身心疲惫,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厌恶感,容易产生多种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

(一)身心疾病。

健康是一个整体(wholeness),包含身心双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感”,而应该是“身体、心智和人际关系三者都处于最佳状态”。因为人是一个“完整的人”(totalperson),心理的不健全会影响身体的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会引起生理的征候或疾病。

美国著名情绪心理学家扎伊德等人提出“动机一分化”理论,认为人们的行动由内驱力引起,内驱力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个放大作用的就是情绪过程。对幼儿教师来说,在工作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应急事件,比如孩子摔伤了、生病了,或者很执拗地哭泣。传统观念认为,如果孩子不听话,出了问题,老师也同样有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都会有“犯错误”的感觉。在这种情绪作用下,内驱力所形成的力量作用于老师自身,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躯体的反应,造成心身疾病。幼儿教师中常见的心身疾病有慢性咽炎、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等。它们大多由焦虑、抑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引起。

(二)来自社会与幼儿家长方面的压力。

有研究表明,在家长的高期望值与教师的实际承受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现代幼儿教师面对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人际关系。

同事关系满意度低是幼儿教师人际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弱点: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注意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会为一点小事唠叨不休等。这些弱点集中于一个群体中,易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同事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无疑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们对同事的态度,总是会受到工作评价标准的影响。我国现在大部分幼儿园的培养目标都较混乱。标准的制订与执行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容易滋生各种人际冲突。幼儿园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其职业特点造成了人际交往范围的狭窄,幼儿教师有时心中有郁闷而无处宣泄。

(四)来自教师自身的压力。

幼儿教师面对的对象是3}6岁左右的孩子,教育上的任何失误,幼儿教师都无法归咎于孩子,“孩子都是好的”,于是就认为自己工作不主动,爱心不够。这种归因包含了对自我的否定,长期如此对身心是有害的。

幼儿教育的改革,要求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课程内容日益丰富、复杂,课程目标的日渐整合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如何不断提升自我,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要求,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在晋升职称、评优等诸多方面,幼儿教师也感受着程度不等的压力。

(五)经济收入现状。

经济收人也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因素之一。广东经济比较发达,但从教师的经济收人水平来看,他们在社会群体中仍然属于中等略偏下,这与他们所付出的艰苦劳动、承受的巨大压力是不对等的。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不平衡,产生职业倦怠感。调查显示,在62位25岁以下幼儿教师中(其中月收人只有1位教师达到4000元,5位达到3000元,其余均在2000元左右),有37位不愿意工作到30岁后,因为在这个时期他们极度付出却收获甚微。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幼稚、可塑性极大的幼儿,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智慧的启蒙者,更是幼儿情感、意志、个性的塑造者。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正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儿童时期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着人的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教师行为冲动直接影响幼儿产生不良习惯,咬指甲、眨眼、皱眉、咬衣服等。幼儿教师的心理状态还会影响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自我意识正在形成,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不稳定,就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幼儿会体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会揣摸教师是否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因此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影响着幼儿的心态。如果教师表现出心烦、冷漠、沮丧、敌意、心不在焉等情绪或训斥、打骂幼儿,就容易使幼儿变得自卑,认为自己不好;反之,教师表现出友善、愉快等情绪或积极关注、理解帮助幼儿,幼儿则会自尊、自信、快乐。

(二)教师情绪影响幼儿情绪发展。

教师情绪不稳定会引发幼儿发脾气、争吵、说谎等社会行为问题。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定、烦躁,幼儿也会受到感染,如幼儿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是非常有害的,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幼儿也会同样积极。

(三)教师性格影响幼儿性格形成。

幼儿教师的.性格还会影响幼儿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幼儿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性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方式、人格品质、处世态度等幼儿都会模仿,而且这种模仿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如教师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性情多变、偏执偏激等,就会造成幼儿性格和情绪问题,使幼儿自卑、胆怯、退缩等。

促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人手,综合各种因素,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变压力为动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获得自信。面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多一点引导鼓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率先示范,少一点空洞说教,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

合理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二)幼儿教师学会自我调整。

对于幼儿教师来讲,外在的环境有时候很难改变,如社会的评价标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家长的过高期望,也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因此,学会自我调整,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乐观健康地过好每一天,由此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会冲淡某些挫折和焦虑。为此,专家提示几个技巧:。

第一,在每天看到的地方贴一张纸条,提醒自己“我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生气,我有情绪不是我的错,但也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孩子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虽然不能对孩子发脾气,但是要让孩子知道“你这样的行为让我不舒服”,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二,提高教育技巧,增强控制感。研究发现,具有高控制偏向的教师更多地表现出职业倦怠。幼儿在2~4岁正处于第一反抗期,教师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可以多给孩子几个选择,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的控制感增加,不至于被孩子拒绝就变得十分沮丧,从而减少工作倦怠感的发生机会。

第三,多参加互动性的学习讨论。几乎每个幼儿教师都会碰到大致相同的问题,同事之间共同讨论解决之道,分享共同的心得体会,有助于增加亲密感,改善同事关系。

(三)爱生活,爱工作,爱孩子。

一个对生活充满积极心态的人,即使遇到各种压力和挫折,都能很快化解和调整;一个热爱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工作中遇到再多的困难、挫折和压力,都仍然会心存感恩,充满希望;一个热爱生活和热爱工作的教师,才能热爱孩子。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对孩子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将对一部分孩子的喜爱,扩大到对所有孩子的博爱,是教师热爱幼儿的感情升华,也是幼教工作必须迈出的一步。

爱心、耐心是检验每一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因为爱心、耐心可以给孩子知识、经验的习得,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学会感恩,学会有责任感,学会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的力量又是相互的,孩子们的爱心回报更会给教师温暖和鼓励。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二

人常说:“三岁看到老”,不无它的道理。幼儿的内心正如一张白纸,喜模仿的性格,让他们从身边生活中学习,并养成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一些品质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幼儿期是人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重视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为其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空间,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在一日活动中注重德育的渗透,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行。

幼儿园要努力营造生活化、人性化、开放化的幼儿园文化氛围。除了创设童趣的幼儿园物质环境,教师则是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建立。

幼儿园是一个教育机构,应发挥其主动性,加强家园合作,联合社区,形成网络教育。首先,幼儿园要通过家长会、专门会议、家长园地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科学的育儿知识,让家长们意识到良好的品行比知识、技能本身更重要,对幼儿一生发展的影响更大。幼儿园应畅通多重渠道,通过家园联系手册、网络等手段,与家长及时互通信息,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在园的情况,同时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况。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改变过去把问题推给家长的做法,请家长介绍一些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对于个别孩子出现的问题,老师应与家长坐下来商讨教育策略,相互配合采取系统的教育措施。其次,社区是幼儿直接生活于其中的重要社会环境,对于幼儿社会化至关重要。可以邀请社区各行各业的人士向幼儿介绍相关行业的知识,比如请社区派出所的警察介绍派出所的`职能、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讲解预防疾病的常识、社区超市人员介绍如何购物等。幼儿园还要组织幼儿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比如走进养老院、孤儿院等,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教育实质上就是利用生活常规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多,幼儿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活动,遇到不同的生活学习场景,如果德育工作跟不上,很容易使幼儿受到不健康的教育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德育工作。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用“狼来了”的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不说谎,不骗人,通过情景表演加深幼儿情感体验;用“三只小猪”的故事,教育幼儿做事认真不敷衍,团结友爱,勇敢、机智地战胜坏人,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例如,利用节日、传统活动的开展,渗透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在“重阳节”时,幼儿园组织幼儿到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在家里为爷爷奶奶捶捶背等;“劳动节”时,开展“爱劳动,我是小巧手”的主题活动等,以丰富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构建优秀的个人品质。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再者,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要培养幼儿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幼儿园品德教育产生实效。

[1]池玉萍.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内蒙古教育,2013,(06).。

[2]胡燕平.新时期幼儿园德育教学思考[j].成功,2013,(08).。

[3]李群.试论幼儿园德育环境之创设[j].现代教育论丛,2001,(02).。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三

摘要:。

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幼儿教育时期就是人生中的这个最佳时期。注意孩子智力开发多元性,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从心灵上接近孩子的心理世界,通过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水平。通过对幼儿教育进行区域性的教学,打破传统幼儿教学的思维。进行反思性教学,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提高幼儿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学前教育者所必须拥有的素质。

关键字:。

正文:。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就开始睁眼看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经过2-3年的家庭教育,就开始融入属于自己的群体,所以说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学校教育的工作不可磨灭,而幼儿教育正是这个教育系统的开端,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尤其对于现在‘全托’现象越来越多,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人生影响在不断的减少。由此可见,幼儿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不是无理可据,幼儿教师的社会责任大大增加。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以及科学化已经成为教育者热烈探讨的问题。

从春秋时期,人们都开始注重幼儿教育,私塾的设立使人们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使人们对礼法有了很多的了解,产生了更多的有名的诗人等,丰富了中国璀璨的文化。例如唐朝是我们诗歌最繁荣的时期,几乎人人都能做上几首诗。

虽然在19世纪末,我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难发现知识分子是这场变化的骨干分子。

然而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而我们却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继承了科举制所带来的弊端,学习具有了很大的功利性,一味的向孩子灌输那么多的科学知识,孰不知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主体的独立性在一点点消失。所以对于幼儿教育当务之急即是教育改革,打破传统的幼儿教育,建立具有强开放性,思维创造性强,科学水平高的与国际接轨却又不失办学特色的具有以关注幼儿发展为核心的整合性教育观的幼儿教育系统。

1:幼儿教育新师资力量。

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现有幼儿园教师94.64万人。其中,中师及其以上学历者有53.79万人占总人数的56.83%;加上职业高中幼教专业毕业的师资,其总人数为69.08万人,占总人数的72.99%。很明显,我国的幼教师资队伍现状堪忧。尤其与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在近些年得到迅速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相比,幼教师资队伍的发展明显处于落伍的状态。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与水准的不断提升,尤其是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幼儿早期教育所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后,现有幼教师资以及远远不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幼教师资的重组,加强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幼教师资的学历层次已势在必行。

自《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的教师培训事业已实现了全新的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出现了方兴未艾的良好势头。相比之下,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则相对滞后,并遇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幼儿园私营化越来越严重,由于利润的考虑,人员精简,而且由于幼儿教育被认为是非义务教育,所以幼儿教师不能得到很多的外出交流与进修的机会。幼儿老师自身的素质,自身的'思想得不到提高,孩子的教育自然得不到保证。

2:早期教育理念的打破以及创新。

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幼儿教育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得到发展。然而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误区,尤其是在这个功利主义,学习已经被罩上一层功利光环,浮躁的经济社会下,幼儿教育也不能幸免。

这种主要表现为:一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识字教育。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地区的幼儿园把本该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过早地搬到了幼儿园里来,诸如识字、心算、外语、绘画、舞蹈、乐器演奏等等都成为幼儿的必修课,过早地把幼儿拉到了应试教育的苦海之中,揠苗助长、好高骛远,严重违背了幼儿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的规律,甚至给许多孩童带来了过重的身心摧残。二是盲目认为幼儿教育就是神童教育。许多幼儿园十分注重“培养”这种小“神童”,不少家长十分虔诚地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小“神童”。在媒体的报道下不难发现这样一群能够在5、6岁背诵很多的唐诗等的“神通”。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言简意赅地向我们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据此,我们的智育就应该是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我们的德育就应该是鼓励孩子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我们的美育就应该是培育孩子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现代教育理念应以孩子为核心,以促进孩子的正常发展做为教育指导思想,通过结合实践去引领孩子们认识世界,改变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发展思想,激起孩子们对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积极的发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既爱上学习,又追寻身体与思想的自由,提高他们的创造性。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们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当然这些只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除了这两个方面外,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等也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此篇论文主要研究幼师教育的教学管理方法,通过改革这两个方面,提高幼师的科学素质以及改进他们的创新理念,为创造出更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以及提高幼师主观能动性提供必要的条件。新时期下,教育改革不可或缺,它为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创建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提供了基础,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二:专业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

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改革以及时代的要求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一切以孩子为前提,通过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对于新时期的一名幼儿教师,只拥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想法和能力,需要用科学的手段去认识孩子,与孩子进行交流,使幼儿教育时代化,科学化。

1:遵循科学的原则,使幼儿教育科学化。

1967年由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创立的“零点项目”,经过研究人工智能的大卫帕金斯教授以及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多元智力理论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尤其在1983年,加德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多元智力”这一概念,标志着多元智力理论的正式诞生。

然而历时20多年的这一不为心理学家所关注,甚至受到一些心理学家的批评的理论成果却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所以深入研究多元智力理论的科学与实践价值及其内蕴的教育意义是幼儿教师进行科学化教学、创新性教育所必须的理论基础,能够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然而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元的,一组能力,而且不像传统认知理论所陈述的,加德纳认为人的这些种能力不是一个整合,而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个体,指向于不同的特定认知区域和知识范畴,而且有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基于多元化智能理论,加德纳提出了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

基于这个多元智力理论基础,我们曾经传统的单一、平面的智力观以及教学观变得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科学化。回首我们曾经对幼儿的教育只限于识字,认字;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几种能力是比较片面的。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环境以及创设多彩的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例如: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科学活动,让幼儿学会观察和比较;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地形,丰富幼儿户外的体育活动等。这样我们就能更科学的进行教学管理,是孩子能够更科学的发展。

2:智力开发背后不可或缺的心灵教育。

拥有这样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能够科学化的开发学生的智能,然而拥有高智力,高才能只是促进孩子人生道路发展的一种力量,然而至于好与坏,却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幼儿刚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在孩子思想自由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使他们能够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现时代,拥有高知识水平的时代,大学生投毒害死室友,大学生杀害室友的事件层出不穷,这充分表明了现时代思想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而这些教育在孩子认知世界的时候是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正确认识世界,为以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提供优良的基础。所以除了科学化,我们也应该在幼儿教学管理中加入人文化,思想化的要素是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全的发展。

“人之初,性本善”作为孩子来说,他们是以一种善心来观察世界,做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让孩子看到美好的一面,至于有人说这样将会导致孩子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而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全面认识世界应该是一个人生道路上循序渐进,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应该多让他们认识到,接触到美好的事物,形成自己对社会的最基本的美好的认识。而对于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能力去分辨善恶,所以作为幼教老师,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对于幼教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及与孩子的交流、生活中,应该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孩子做错的事情,我们应该通过孩子的角度去告诉他们是非善恶,通过笑声,通过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去引领他们。所以对于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以及人文情怀要求更加的高。如今。很多家长都将孩子进行全托,这样孩子一天中的时间除了睡觉就是和小伙伴,和老师在一起。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适应这个社会,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幼教老师应该具有很高的道德素养。例如:在孩子面前许的愿就一定要达到,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多微笑,因为笑声能够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

3:独立自主能力的教学培养。

在孩子热爱生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更加多的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锻炼孩子坚强的心理。现在提倡国际化,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引进先进的幼儿教学管理经验,因地制宜,将其本土化。相信大家都知道,和美国的孩子比起来,中国孩子缺乏的最重要的就是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美国,孩子从小就开始培养自主能力,这样他们在成长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强。所以我们也要开始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一切从头开始,从最基础的做起。

现时代,每年有很多的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自杀,而且数据吓人,很多教育者分析这个原因。有些人说,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然而我认为中国教育总体上是成功的,只是一方面:基于传统原因,导致知识分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这是中国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士大夫情节;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孩子多是独生子,家长给与很多的溺爱,再加上有一部分幼教着重发展孩子的跳,拉,弹,背却忽略了孩子心理方面的教育。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应该从幼儿时期做起,从第一次摔倒做起,让孩子学会自己爬起来。幼儿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应该明白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应该具有怎么样的心理,应该针对不同的人,耐心的给与他们指导。而且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发展观。

将生活自理能力及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也可开设专门的生活练习角,有计划的提供练习材料,如;给孩子穿脱衣服,叠衣服,整理小床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也能得到练习。

幼儿在3-4岁时候,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出现,孩子们迫切的想向这个新世界表现自己,但是他们的自主能力还比较弱,需要幼儿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慢慢的培养自理能力。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对幼儿教师的耐性的考验比较大,幼教应该耐心的给予他们不同层次的指导。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所以应该在进行前面两个教学的同时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

4:幼儿教师-----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波斯纳曾经提出来一个教师成长的一个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而经验与时间有关系,而经验正是在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是在反思中取得经验,所以反思对于一个老师来说非常重要。

反思是幼儿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依据的教育理论、选择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育方案、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反思中,幼儿教师能够通过对不同孩子的智力,采用不同区域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且通过对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经验进行客观性的批判分析,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观念,并积极寻找新的教学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幼儿教师时常进行教育反思对于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关理念,实施更有质量更有效果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师自身的专业性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反思的自觉性。幼儿教师应该以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教授为榜样,具备探究的热情和质疑的精神,形成反思的主观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并它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以及课程设计,与孩子的每一次交流,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等进行客观性的批判,努力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反思只是一种行为,重要的是在反思之后,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得到发挥,总结出适应自己的教学理念,寻找到每个学生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反思者,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由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可知,我们每个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他们拥有独具于别人的自身的智力分配结构,他们拥有自身独特智力作用的特殊领域。所以作为幼师,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孩子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事物都是在运动的,所以作为幼教,我们应该以运动的眼光去看事物。我们经过十几年的总结得到的经验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的孩子。所以幼教应该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利用适合他的智力倾向的方法来学习,才能在他所倾向的区域有更好的学习能力与效果。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反思,我们应该经常进行幼教自身的教育评估。幼教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各种生活不同的情境下结合实践活动进行的,确实考察孩子自身的自主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多方面对学生和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啊,全民观察、分析各个学生的优点和弱势,以及自身教学方法和专业素质的不足;并把这些观察作为自己创造更好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出发点,使教育评价成为自己反思、进步的有力工具。促进自身的专业素质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科学成长。

时代在不停的进步,教育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幼教进行日常的生活反思,不应只停在原来的脚步,应该进行创新性的教育反思。这就需要幼教能够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进修,这样才能保持幼教专业素质的先进性。通过上面中美幼儿教育的对比,我们应该发现,幼儿教育方面我们还落后许多,这就要求我们幼教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多出去和别人进行交流,寻找差距,不断进行反思和创新,保持幼儿教育的先进性以及时代性、国际性。

三:结束语。

在新时期下,教育改革应该与时俱进,通过对幼儿师资力量的改变及培训、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创新以及教育课程设计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我们幼儿教育更加科学化、专业化、时代化以及国际化。然而这么多的改革只能在宏观上对幼儿教育进行改革,如果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幼教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改变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知识,科学理论来武装我们幼教的专业素质,使我们的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在科学化的教育同时,我们应该多加重视细节化的教育以及长远性的教育。打破只注重发挥孩子逻辑上的才能的传统,运用智力多元化的理论指导我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智力结构以及智力倾向区域,从而使幼儿全面发展,而且在学习方面更加自由,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自主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在思想,心理,科学方面给予他们适合于他们自己的专业化、科学化的指导。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幼儿老师的反思有着紧密的联系,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时间的反思者,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够发现自己专业方面的不足,才能通过交流引进先进教学管理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2]:中国学前教育协会编:《为了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纪念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学术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0).

[3]:陈杰琦,玛拉克瑞克维斯基,朱莉维恩斯编,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1-16.

[4]:蒋俊华、袁爱玲,刍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幼儿教育出版社,2004,32—34.

[5]:《幼儿教育心理学》,潘日文、侯桂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四

现今社会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我们看看下面的幼师专业的毕业论文吧!

摘要:对于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钢琴演奏是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之一,而钢琴课则是幼师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针对幼师钢琴教学的这一特点,正确引导学生入门,抓好基础教学,以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为最终目标。

关键词:幼师;钢琴;兴趣;教材;教法。

我们深知幼儿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办学设施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提高,很多幼儿园对幼儿音乐素质的开发和培养日渐重视。这对每位幼儿教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势必对我们职业学校培养幼儿钢琴教师的目标和水准提出了严肃的、不容忽视的挑战。

钢琴课是幼师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和音乐鉴赏能力。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的脑体结合的活动过程。这一复杂训练过程的掌握需要不断的坚持,而在坚持过程中难免会有些枯燥乏味,而这枯燥和乏味往往只是在初学阶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学生有坚定的信念,教师培养学生学的兴趣,给予学法上的指导,行动上的鼓励,那么学生学起来会轻松愉快的。作为幼师专业的钢琴教师,要上好钢琴课必需注意很多问题,如: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材选材、教学方式。只有注意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完成钢琴教学任务。

一、开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琴兴趣。

兴趣,通常是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成了教师重要的`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被教师的行为所吸引;学生一旦有了兴趣,马上就会表现出积极主动和全神贯注。爱因斯坦曾今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兴趣是人类潜能的“原动力”。

在传统钢琴教学中,老师只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而对课下学生练习情况不大过问。事实上,课堂教学和课下练习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更重要;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布置一些既不是很难又有趣味的作品让学生练习,让学生建立了弹琴的兴趣,增强了练习的信心。教师在指导时要不断加强学生的信心,以鼓励为主,少批评,多点耐心,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其练琴的勇气,提高他们学琴的乐趣。

二、教材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对于教材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材不是“规范”和“控制”教学的工具,“为教学服务”是对其根本的重新定位。在幼师教育实现改革的进程中,教材的选用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对于专业的钢琴教学来说,教材的选择很多,但对于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真实适合她们的教材却很少,这是由于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幼师生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师范的学生既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也不同于一些钢琴爱好的人,并且对于刚踏入幼儿师范学校的的学生来说,她们大部分都未曾接触过钢琴,也未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要在三年或五年之内让她们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须的音乐技能,熟悉幼儿教育所必须的音乐与内容,教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选材以外,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幼教专业学生起点低、在学校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她们不可能像钢琴专业的学生那样长期而系统地学习钢琴,也不像业余爱好者那样短暂而没有目标的学习钢琴。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能够突出钢琴弹奏的基本技巧,又要注重适用性。所以老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选择一些相对简单又适合她们的练习曲,且要以儿歌弹唱曲目为主,从而训练她们的基本功,培养她们对音乐的感知和处理。总之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教学形式和方法。

教学方法上,幼师钢琴教学与专业音乐院校钢琴“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一对一”这样的授课方式在幼师钢琴教学中存在很多局限性。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由一位钢琴教师任教,学生的程度随着学琴的时间逐渐拉大距离。因幼师学生具有成年人的特点,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幼师钢琴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线的原则,采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变成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有目的地、理性地学习。因此,在幼师钢琴教学中我们尝试采取集体课和小组课的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集体课,是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集体教学,共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授作品的分析、乐曲的演奏和手指的技巧型练习等,这些钢琴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在大课中一次讲述,省去了教师对每个学生讲授的无谓的重复,而且讲授得更系统,更有条理。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在钢琴上练习、同学之间讨论问题、师生之间解决问题。

小组课,是将水平相当的4—6人分成一小组,每周上课一次,教学内容大致相同。上课时,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直接将教学法内容运用于课堂实践。例如:给一个组的学生布置同一首曲目,让他们各自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配上伴奏,课堂中逐个分析其优缺点,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两种授课方式相结合,其优点有:一是将各种教学内容相互交融,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二是增加了师生授课的见面机会及学生上课的总时数;三是小组课和集体课的“开发式”教学,增加了公开教学的观摩性,对教师要求更高,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而在回课时可刺激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还可锻炼学生的演奏心理。

幼师钢琴教学不同于大中专院校钢琴专业学生,特具有特殊性和速成性。因此,教学上既要注重它的实用性、科学性,又要不偏离一定的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分阶段、分学生的能力来进行训练,合理运用三或五年,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逐步的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

总之,幼师钢琴课教学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适时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代百生.钢琴教学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牛韶静.浅议幼师钢琴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08)。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五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在从初中起点的三年制中专向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大专过渡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意识到原有的课程设置已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际严重脱节,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迫在眉睫。

在对历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和对各实习基地的走访中,笔者发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很难快速进入角色,在经历了带班不顺、教学不灵的尴尬处境后,许多学生想到过转行;尤其突出反映的是新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严重脱节,不善于运用观察等方法发现儿童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更不能灵活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前专业知识分析、指导儿童的活动;缺乏基本的反思和改进自身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总之一句话,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很弱。

一、初登职场的毕业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职业意识淡薄,职业理想模糊,职业信念不坚定。

职业意识是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职业人从事自己职业的一种自主自觉地认识。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正处于从中学生到大专生的角色转换时期,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了解未来所从事的行业的特点和这一工作岗位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成长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刘杨同学之所以在刚刚上班不久就产生了想转行的想法,这源于她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自己在工作中的定位以及今后工作的前景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加之在工作中来自于教学、幼儿、家长和同事等方面的压力让她产生了挫败感,进而动摇了从业的信念。问题虽出现在职后,但根源却是在职前培养阶段。以往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一般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在整个学程的中后期,许多学生在一年级的下学期才会有一周的见习时间,在此之前他们对于幼儿、幼儿园和将来所从事的幼教行业知之甚少,更谈不上了解和喜欢。针对这一问题,从2011年9月开始,我校针对大一新生开展了以“幼师梦,我的梦”为主题的专业启蒙教育。在入学第一周,请教务科和教育理论组的专业课教师就专业培养方向、学校开设的主干课程以及学习方法等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各种职场及专业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同时举办专题报告会,聘请省内外知名幼教专家和名园园长、优秀教师介绍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要求。组织大一新生参观省级示范园所、知名托幼机构和大型私立幼儿园,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和半日活动,了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内容及要求,让大一新生从多角度增进对专业的了解,树立专业思想。同时,各专业任课教师配合班主任帮助班级每位学生针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和特长,结合专业特点,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今后进入职场做好准备。经过近两年的专业启蒙教育,2011级和2012级的学生普遍感到对幼师这一职业的认识更加清晰,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具体,从事幼教事业的信念更加坚定。

学生对于幼教工作的认同感大大提升。在黑龙江省范围内凡是接受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普遍对学生的爱岗敬业、认真勤恳的工作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实践能力弱。

想成为一名称职的幼儿教师,仅仅有清醒的职业意识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还不够,刘杨在校的专业课成绩一直不错,对于未来所从事的幼教行业也抱有很大的希望,但走入职场后,在组织教学、家园沟通和教学科研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慢慢地抹杀了她最初的职业热情和信念,让她感到力不从心,所学无用。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刘杨没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两者严重脱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理论而后实习,把一件事分成两截,好比早上烧饭,晚上请客。”“要把理论与实践合为一炉而治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能力是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以刘杨为代表的众多毕业生,在走入职场之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缩短理论与实践的时空间距,将两者有机结合。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职场中的摸爬滚打、实际操练固然重要,但如果我校在学生入职前,在校内的教学中就能关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将大大缩短学生对职场的适应时间,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角色,胜任工作。为了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我校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做了大胆尝试和改革:

1.革新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缩短理论与实践的时空距离。

为了加深学生对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和幼儿园管理等专业理论学科知识的理解,我们结合课程进度,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幼儿园进行感知觉、注意、思维、语言等专题的心理学实验;记录各年龄段幼儿的教育案例,作为学前教育学实例分析的内容;同时,各专业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布置见习作业,学生利用每周三的下园时间完成见习作业;在见习期间,鼓励学生就专业理论课中的疑问与幼儿园教师进行交流,同时各园配备一名教育心理组的专业指导教师,负责现场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每周要上交一次见习记录本,作为专业理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同时,将幼儿园管理课程以单元模块的形式进行分解,将原来教师的分章节讲解改为聘请专家型幼儿园管理者做主题讲座。通过以上几个举措,极大地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时空距离,以往书本上的死知识变成了学生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活知识。

2.增设实践性和时效性强的选修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除了高专教学大纲规定开设的内容,我校还开设了多门与专业发展相关的选修课,如“幼儿科学玩具设计与制作”、“幼儿舞蹈创编”、“幼儿音乐律动创编”、“幼教前沿信息解读”、“亲子课堂”、“蒙台梭利教学法”、“幼儿营养食谱搭配”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需求自由选课。同时对于一些学科前沿知识,许多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难于及时涵盖,可利用活动课聘请专家开设讲座。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的设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在这些课程中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3.加大实训教学力度,提升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1)观摩教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下园见习、实习期间,通过组织学生观摩幼儿园教师的精品录像课,幼儿园教师示范课和学生分组模拟教学活动等方式初步了解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模式。

(2)分组模拟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五大领域的模拟教学活动,学生从教案设计、教具制作、环境创设、区角设计等方面分工合作,由一人执教进行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采用组内自评、组间互评的方式对模拟教学进行点评;通过评课促动各组成员反思自身在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

(3)说课、评课。为学生介绍说课的步骤、环节和方法,让学生理解说课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掌握说课的技巧,提高说课水平。在观摩教学之后请学生从教学情境的创设、活动目标的设置及达成度、教学过程的组织及师幼互动情况、教学活动的效果等方面尝试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幼儿教育的理论,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最新理念和方法。

4.加强幼儿园教育见、实习的指导。

利用下园见习、实习,帮助学生掌握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常规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内容、组织形式及方法。结合专业理论课和教法课内容,每周或每两周组织学生下园一次,主要目的是了解各领域教学活动,各类型游戏活动的基本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指导方法,并在幼儿园教师指导下设计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和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安排毕业生到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学校安排专人督导,帮助他们全面熟悉幼儿园的各项工作,熟练掌握幼儿教育的技能方法。。

5.增加科研培训板块,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撰写见习、实习总结,毕业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等方式训练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评审小组,鼓励学生从日常的教育见实习,模拟教学的反思中寻找研究的主题;评审小组要严格把好选题、写作、答辩关;将撰写毕业论文作为提高学生论文写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意识,提前演练幼儿园科研活动的主要途径。

6.完善考核体系,关注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学校根据幼儿教师应具有的能力结构确定实践教学考核的内容和项目,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考评体系。每次见习、实习都要求学生撰写见习、实习报告,由专业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做好记录,按照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考评由学校带队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还要考核学生的工作业绩。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对2010级学前专业的大专毕业生的跟踪走访中我们发现,90%以上的学生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工作,能独立带班、组织教学活动,有一部分学生还成为新教师中的科研骨干,开始尝试从反思日常的教学工作入手,开展一定内容的科研活动。从对幼儿园园长及管理层的走访中,普遍反映这一届的毕业生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明显高于往届,学生对于工作的热情很高,活动设计有新意,善于反思,乐于探索和创新,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强,教学风格受到幼儿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新思考。

(一)要重新建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的课程理念和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正处于由三级向二级的过渡时期,许多高师院校都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幼儿园的一线教师,这无形中与我校这种刚刚升格的幼师高等专科学校形成了强有力的就业竞争。就业竞争考量的是各自的课程体系是否实用、高效;是否能培养出幼教机构需要的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反思中师和高师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师的课程体系属于“技能型”,其毕业生画、弹、唱、跳等艺体技能水平较高,但科学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差;高师的课程体系属于“知识型”或“理论型”,高师的毕业生虽然理论功底深厚,对新事物、新理念接受能力强,但由于缺乏系统连贯的技能培养,因此,实践技能较差。实践证明,原有的中、高师的课程体系都不能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的需求。根据我校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的调查,在幼儿园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热爱本职工作、有敬业精神、专业能力娴熟、有发展潜力的专家型人才。由此可见,关乎幼儿教师培养的核心问题,即课程观念和课程结构,应转向培养“反思型幼儿教育实践者”的课程理念和培养模式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培养“善于反思、长于实践”的幼教工作者。

(二)要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树立“全实践”理念。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合格幼教工作者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要求,确立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以刘杨为代表的毕业生之所以在实践的教学工作中出现了各种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水平低。因此,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的教学要从“树立职业意识,加深理论修养,培养职业素质和能力”等角度设定目标。同时,应结合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从情感态度、认知能力、职业技能等三个方面开展全学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要将实践教学的内容途径从原来的教育见习、实习扩展到课堂教学实践、技能训练、课外活动实践、科研实践等诸多方面,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安排。

(三)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校内外实训共同体,实现校、园双赢。

高水平的幼儿教师不是在象牙塔中培养出来的,师范学校与幼儿园合作培养高水平的幼儿园教师是国际趋势。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推进存在一定的困难,很多幼儿园把接收实习生当成是负担,这与我们目前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单向推进有关系,在今后的实训体系的构建中,我们不仅要追求基地的数量,更要强调基地的质量,要改变过去师范学校单方面请求幼儿园接受学生的见实习的做法,要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资源优势,如充分利用高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和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与幼儿园共享,同时师范学校的教师也可以为基地幼儿园开展各种讲座,吸引幼儿园教师参与高校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安排学生协助幼儿园开展各类演出、环境布置等活动;幼儿园也可以发挥其实践优势,为师范学校的学生提供教学经验讲座,担任实习督导,直接参与师范学校的实践教学等。相信通过这样的合作,会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实现师范学校和幼儿园的双赢局面。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必须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必须改革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搭建校内外实训共同体,让学生在实践工作中了解理论,活用理论,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六

1、《幼儿园教育》,李季湄、肖湘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学前教育论稿》,赵寄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杨丽珠、吴文菊,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幼儿教育心理学》,潘日文、侯桂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6、《公关心理学》,张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七

游戏普遍存在于各民族和各文化之中。国外有研究者认为游戏具有“真正的文化普遍性”(trueculturaluniversal)。这意味着,无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发展如何,自然条件如何,社会制度如何,经济生产状况如何,幼儿都会发现时间和材料,生发和开展自己的游戏。当然,他们的游戏方式和内容会有所不同。由此看来,游戏的发生必然有其内源性。这种内源性不外乎是幼儿的生物性本能所在,或者更为具体和准确的说,是受幼儿生理和心理本质规定的。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游戏活动应该为幼儿游戏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促进教师、幼儿、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等素质之间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真正实现游戏的自然发展价值和教育引导游戏发展的价值。探究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有一定的必要性。

在幼儿的游戏中,一定的意义上,并没有成年人的指导或帮助,就自然存在于他们的世界当中了。在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自发而自然地对自身进行着探索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加深了幼儿的认识和发展了自身的心理机能。

本论文主要从根据游戏主体性本质观的演变,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方面进行展开论述的。

一、游戏的产生与其主体性本质观的演变。

(一)游戏的产生。

1.儿童游戏的自发性和原发性人要生存和生活下去,必须存在着两个前提,一是对自身的认识和锻炼,二是对外界的认识和改造。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外界的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从而达到自身与外界的和谐。要实现这两个前提,在最初,也就是在个体幼小的时候,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有很多儿童游戏,并没有教师的指导或成人的帮助,就自然存在于儿童社会中。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的儿童游戏表现出更多的游戏本质特点,它们实质上是儿童自发而自然地对自身的探讨和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对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生理性探索和锻炼,同时,也认识和发展了自身的心理机能。

2、人是游戏的主体和客体。

在幼儿自发和原发的游戏中,涉及到听觉的比如说“摔泥凹凹”(把潮湿的泥块揉捏成凹形,如手掌大小,摔在地上,泥块爆裂有声的游戏);关于视觉方面的游戏就更是常见了,也可以说各种游戏都离不开视觉的参与。比如小时候经常玩的打弹弓,弹石子等;至于在触觉、动觉、机体觉、平衡觉的体验,在那些捉人游戏、泥塑游戏、倒立、踩高跷、爬树等等游戏活动中都要运用到;味觉和嗅觉的参与在儿童过家家时烧火做“饭”时可以得到实时的体验,这些游戏的出现也都起到了利用和锻炼嗅觉的作用。

4、身体机能方面在儿童游戏自发和原发性的体现从头到颈,儿童可以玩顶牛或顶羊;利用脸上的器官,儿童可以玩“做鬼脸”或者“打鼻子打眼”的游戏;从肩膀到胳膊【】、腕部、手掌和手指,儿童可以玩抬花轿、扳手腕、碰豆豆、捡石子等游戏;从胸腹到后背和腰部,儿童可以玩翻扁担、背口袋、拔萝卜等游戏;从臀部到大腿、小腿到脚趾,儿童可以玩梭坡坡(类似于滑滑梯的游戏)、斗鸡、滚疙瘩(双臂交叉用双手扣住双脚大拇趾,身体缩成团,从松软斜坡上滚下来的游戏)等。因为儿童需要表现出对生殖器官的认识和潜在锻炼。此外,只要条件允许,儿童甚至会发现用头发做游戏的乐趣。泰勒·何德兰曾记载了发生于1909年的“甩辫子游戏”(时当清末,男孩子要留一条长辫子。儿童将辫子旋转起来,互相抽打取乐的游戏)。

时间的推移,并没有让我们忘却这些原始、原发、自发的游戏,而是在此基础上,注重结合现代因素,组合利用,推动新时代游戏在幼儿感官系统和身体机能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游戏主体性的本质观演变。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观念的表达,在游戏被纳入理论研究领域之前,主要是单纯地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还不能达到自觉地把握游戏的本质,因为没有人去有意识地理性地思考游戏的概念,更多层面上的意义是基于游戏活动与其他活动(主要是工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的同样社会客观现实问题。它所积淀的这种社会文化内涵,一直影响着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自始至终都是人们对游戏进行本质把握的思想背景。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幼儿的本能活动自19世纪中期开始,开始了对游戏本质进行自觉的、理性的尝试探索,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但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还只是建立在了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如下:德国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并且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他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反映。但是他被唯心主义的哲学观所局限,否认了游戏来源的客观现实性;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和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的游戏准备观点,对当时的游戏本质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忽略了游戏的社会性和幼儿对于游戏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够走出游戏本能论的窠臼;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干介克提出游戏成熟说,成熟说是当时游戏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他指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表现,开始逐渐摆脱机体本能活动的传统观点。

游戏的本能论及其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充分肯定了幼儿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把游戏的人和游戏的动物从根本上予以区别,建构和界定作为人的儿童游戏的概念。

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游戏社会性的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突出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概括出游戏的结构组成、活动特征及价值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观,蕴含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的意识倾向;我国的游戏理论研究坚持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认为游戏不是幼儿的本能活动,游戏是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有其必然的社会性;黄人颂主编的《学前教育学》中,将幼儿游戏解释为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是比以往都要科学的游戏研究与实践的思想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游戏本质的认识必将更加向真理靠近,游戏本质观必将向着更加高级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游戏与自主性的培养的关系定位。

(一)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基本表现。

1、自主性的含义。

自主有两个尺度:一是相对于客现状况、生活环境等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活动的权利与可能;二是相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对于个人来说,必须依赖于生活的环境,才能使生存和发展得以保证,但人又不是消极地依赖他所生活的环境,而是表现出以自己的行动和方式来改变世界,在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2、自主性游戏与幼儿、教师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b自主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c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素质的发展。

3、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区别。

b自主性是创造性的一个方面。幼儿游戏的实质在于自主性。幼儿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游戏中充分的发挥、体现,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自由的创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的掌握游戏的进度,把握游戏的环节。在此,教师应注意的是,要充分尊重幼儿,不能因为某个环节不符合教师预备的轨道而加以干涉,这样的做法既不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也会使游戏失去本质而不能称作自主性游戏。

(二)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特征表现。

1、游戏计划的生成性游戏的发起是自发自主的。游戏的发起是幼儿自发的行为,是幼儿的天性使然,没有任何外力的强加。强调自主性的游戏中,幼儿有自己支配和选择游戏的权利,游戏计划不再是教师事先凭想象制订的,而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根据幼儿的需要及存在的问题来制订下一次的游戏计划,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计划,可以使游戏的开展更加能满足幼儿的愿望和需要。这样,避免了游戏指导的盲目性和导演性。

2、游戏环境的多样性。

由于游戏的主人是幼儿,要玩什么游戏是幼儿自己的权利,每个幼儿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就需体现开放性和多样性,才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各种需要,使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控制外部环境。

3、教师角色的多重性教师以多重身份指导游戏,有利于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当幼儿需要游戏材料时,教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当幼儿需要教师一同游戏时,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和参与者;当幼儿不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当幼儿在分享游戏经验时,教师是倾听者和发问者。因此,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是多重的,改变了过去教师在指导游戏中对指导的片面理解。

4、游戏机会的均等性。

要使幼儿对游戏活动具有自己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可能,就必须给幼儿提供相应的机会。均等的游戏机会,能保证每个幼儿在此时此地去自由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这便抑制了由于教师的指定和安排而人为造成“玩不到想玩的游戏”或“老师让我玩的”等现象的发生,给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

4、适时地提供材料有助于满足幼儿继续游戏的愿望,促进游戏主题的深入。适当减少材料,能促使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及控制自我冲动。因此,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意图渗透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上,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4、分享游戏体验。游戏讲评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也是下一次游戏计划的依据。游戏结束时教师引导幼儿就开展游戏情况进行讨论,有助于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要利用游戏丰富幼儿的审美的认知,促进幼儿的语言美游戏,培养幼儿的情感美。

3、游戏必须符合幼儿的兴趣。游戏中的幼儿所表现的情感是最真挚的,情绪是愉快、稳定和积极的。因此,适当的游戏对幼儿情感美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使得幼儿在一种自由、愉快、积极的情感世界中健康成长。

结论游戏概念的变化演绎出游戏本质观的发展进程。在历史上,人类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经历了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从生物性到社会性的演变。儿童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是当代人们尝试确立的新的游戏本质观,它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儿童游戏的特征、价值以及在教育实践的运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他们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幼儿是在自由活动中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开展自主性游戏就是让儿童拥有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和可能,允许儿童在此时此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内容,而不是由教师安排或指定内容。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儿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为儿童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从而达到促使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内化、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因此尊重幼儿自主的活动权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基本,游戏原有的自然属性和自己的特色。假使“顺然”被改造了,“契机”被忽略了,幼儿对游戏失去了兴致,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也感到茫然,游戏本身具有的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功能价值也就被异化了。因此,之所以特别强调并提倡开展“自主性”的游戏,是要将游戏中蕴含的顺然与契机交还给游戏,让游戏发挥其应有的功用,清楚认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索引导幼儿自主发展策略,是本文所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1]刘楠楠。浅谈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才智,2003(03):105.

[2]张洁清。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教育探索,2001(10):108.

[3]杨静。游戏的自主性特征与指导策略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4]叶青。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浅谈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自主性。青春岁月。2013(4).

[5]张静。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学周刊:b.2011(11).

[6]肖玉。幼儿独立性能力培养初探。青年与社会。2012(8).

[5]夏加强,刘颜。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刍议。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09):33.

[6]王弟惠浅谈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7(2).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八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

从小我就十分崇拜教师这一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提高,我更萌发了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的愿望,怀着对这份理想的执着追求,我报考了xx师范大学,并有幸成为该校一员。

我十分珍惜在校的学习时间,不断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一方面,我刻苦攻读、认真务学,每个学期都以优秀的成绩完成规定学科的学习,大学二年级,我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的考试,现在,我正以饱满的热情准备着专业八级的考试。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在四川大学辅修了计算机网络二专业,并顺利通过考试,取得结业证书。另一方面,为早日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我认真学习教学法,借鉴中外教学经验,努力探索一种既符合国情教育,又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大四开学初的实习中,我的方法得到初步验证,受到师生的一致赞扬,以优秀的实习成绩完成了实习工作。

论文。

在课余时间里,我喜欢阅读各类书籍,从书中汲取养料来充实自己、更新观念、开拓胸怀,除了读书,适当的体育运动对我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强健的身体是进行工作的前担,因此,每天我都会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

步入21世纪的中国,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对大批优秀人才的需求,使教师面临严峻的考验,作为一名有志的年轻人,我希望自己能成为教师战线上的'新生力量,更愿意在教育领域奉献一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相信,在老一辈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下,我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请您相信,您的选择不会错!

希望贵校能给我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能成为贵校一员,我三生有幸!

祝贵校事业蒸蒸日上!

xxx。

xxxx年。

我来自于xx幼师学院,面临毕业到来的时候,我在本市的一所幼儿园实习了一个月的时间。时间虽然很简短,可是收获却甚多,心中萌生了许多感触。

在这一个月里,从老师们身上,我看到了为人师表散发出的耀眼光芒,给了我实习生活带很多启发性的思维。在校时总会以为当一位幼儿老师肯定很好玩,很轻松,但来到这里我改变了这个想法,每次上完一堂课我都有深的感触:想要当好一名好的幼师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看着带课老师给孩子门上课,我认真的学习她的上课方式和管理课堂纪律的方法。即使这样,我还是遇到了很多在校期间没有学过的,毕竟试教和正式的时候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听课了之后我开始讲课,孩子们还是如我想象中一样,乱成一团,根本不听我讲课,后来我用小组比赛来管他们的纪律,这样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还可以为课堂带来一些活力。慢慢发现,孩子们开始接受我喜欢我,这是让我最高兴的一件事了。我才发现,原来对待孩子真的是要非常的用心,给他们多一点的关爱,他们自然就会喜欢你。

组织了幼儿园艺术节,我带着班里的小朋友们安排节目,虽然我在实习期间很忙碌,但感觉到很充实。同时也明白了一件事,要做个好老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要有其他课外知识,这样才可以让你的学生在和你闹在一起之外还能尊敬你。这个时候才知道,其实幼师还是很好当的,只要你用正心态去对待。就在这样忙碌的实习生活里,一个月也就这样过去了。

这个月经历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为这是见证我这样一个全新的成长。使我认识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时间就是这样无情,头也不回的流逝掉,是的,谁都不愿意被时间丢下.而我们也随着时间的流走一点一点的成长.而曾经的纯真也随着风雨的磨灭转变得成熟.也许这正是成长的代价。每经历过一次,收获就多一些,成长也就又迈进一步。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九

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一个懂得合作的孩子成人后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困难并且无所适从。幼儿期正是人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期。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处的人。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愈来愈成为家庭的核心、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这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自私霸道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孩子不会合作,不善于合作,所以常会因争抢玩具而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就赌气独自一个人玩游戏,不愿再与同伴交流。为了让幼儿体验成功与喜悦,获得合作的快乐,我们借助游戏这一幼儿活动的主要方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学会合作,主动合作,使身心健康发展,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积极创设交往环境,激发幼儿合作意识。

1、丰富的物质环境。

丰富、优美的环境能美化、装饰幼儿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幼儿的性情,使其身心愉悦。游戏中丰富的物质环境是幼儿进行交往的桥梁:不同内容的区角,如娃娃家、理发店、医院、商场、表演区、益智区等,能让幼儿模仿各种角色进行活动和交往;区角中琳琅满目的材料,如各种商品、形象的理发用具、娃娃家的炊具、医生的听疹器、表演区中的头饰等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合作交往机会。

2、和谐的人际环境。

(1)教师的榜样作用。

有的钉扣子,有的装饰。大家一起合作,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这样的活动中,幼儿也充分体会到了合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2)同伴的交往氛围。

同伴之间和睦相处的关系及团结协作的交往氛围能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比如:在表演区,可选择热闹的“音乐伴舞”场面:有的小朋友敲锣打鼓,有的小朋友则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唱歌跳舞,还有的小朋友帮助小演员精心打扮。这些小乐手、小演员、小化妆师们相互协商,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了一台热闹而出色的节目,真是快哉快哉!这样和谐、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增强相互合作的意识,也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可见,环境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营造游戏中的合作环境,使幼儿身处其中,受其熏陶,感受到合作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过程,合作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是一种交往的有力武器,从而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二、充分利用游戏规则,诱发幼儿合作行为。

规则不仅是幼儿的活动要求,也是对幼儿行为及其游戏开展的一种暗示。合适、明确的游戏规则,能成为幼儿自觉遵守、友好交往的工具。

1、制订游戏规则。

以往,都是老师规定游戏的要求,幼儿只是机械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在游戏中出现交往上的障碍时,常会听到幼儿说:“老师说的!”为了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交往的主动性,我们让幼儿自行制订游戏规则:先让幼儿集体或分组协商、讨论出每个游戏区的一些交往规则,然后让他们用别人能看懂的示意图画下来,再贴到相应的游戏区里。如,在娃娃家,幼儿设置了标志图“一家人”----爸爸、妈妈和娃娃手拉手、头靠头,脸上笑眯眯的;爸爸拎着菜篮子、妈妈在做饭、孩子在给客人拿吃的东西。幼儿解释为:爸爸、妈妈和孩子是一家人,要商量好每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大家要相亲相爱,共同关心家里的事情,关心家里的每个人;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商量解决。他们用“一家人”将彼此之间的关系明确,暗示了他们在行为上要合作。幼儿用自己设计制作的规则标志来提醒自己和别人遵守规则,使相互间的合作行为变得更自觉、更主动、更规范。

2、执行游戏规则。

规则制订出来了,就应该认真地贯彻和坚持。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执行规则,教师可以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提醒、暗示幼儿的合作行为。如在理发店里,两位理发师都要抢着帮客人洗头,于是就发生了争执。这时教师就可以以顾客的身份参与进去,用语言来指导:“听说你们理发店为了使生意更好,为了让顾客更加满意,采取了新的规定。”接着,教师可以假装很认真、细致地看贴在区域中的标志图,还可以让幼儿讲一讲,提醒他们要分工合作。教师还可以请幼儿来扮演角色,监督大家的合作行为。如让幼儿扮演城管、检查员等,去每个区观察,把合作行为和不良行为都记录下来,还可以当场给予奖励,以此来提醒和诱发幼儿的合作行为。

3、强化游戏规则。

经常反复、始终如一地执行规则,能使规则得到强化,使幼儿的合作行为提升为良好习惯。在这里,教师要做到的就是认真地开展每一次游戏,严格地执行每一条规则,反复地进行提醒和督促,以自身的严谨和踏实来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合作态度。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强化已经形成的游戏规则,如在游戏评价的时候表扬和奖励合作好的幼儿、用良好的合作榜样来激励幼儿、用情境表演再现各种合作行为、用摄像机现场拍摄幼儿的游戏交往情况、用评选“文明顾客”和“服务明星”等方式来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三、合理运用游戏评价,提高幼儿合作能力。

游戏评价包括游戏中的指导和游戏结束后的评价。教师合理、及时的指导和公正的评价能引导游戏顺利开展,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在幼儿游戏时,教师应细心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以尊重幼儿的活动意图为前提来指导幼儿,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的游戏积极性,充分激发幼儿的合作欲望,并通过活动后的肯定性评价,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行为。

1、认真观察,灵活引导。

通岗,有的继续当玩具制造商……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顺利完成了合作,而且合作得很愉快,效果也非常好。

2、善于发现,及时指导。

幼儿在活动中常有需要合作的时候,但他们却往往意识不到。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有目的地进行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遇到的问题,保证游戏顺利进行。如大班幼儿开展了剪染纸活动,五彩缤纷的染纸作品吸引着幼儿,他们玩的很投入。但老师在指导时发现,幼儿在剪纸后要收拾好纸屑,放下剪刀,还要去拿笔来蘸色,再染纸,所以就会出现一系列小问题:笔滚下桌、拿剪刀时碰翻碟子、染料洒了一桌子;染纸时把未折的正方形纸片全都渗透……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介入,对一刚剪完纸的幼儿说:“你剪的真棒,我帮你染吧!我俩合伙办个剪染纸厂,怎样?你是剪纸师,我是染纸师,好吗?”教师的介入一下子就解决了幼儿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剪染纸的兴趣,他们纷纷学样,有的专剪,有的传染,忙得不易乐乎!

3、公正评价,巩固行为。

游戏后的评价能巩固和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为下一次游戏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结束时开展“分享活动”,请大家把游戏中开心的事情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天你和谁一起玩了?玩得高兴吗?”“你和好朋友玩了什么?”“你到哪些地方去玩的?他们怎么招待你的?”“你们那里来了哪些客人?”等等,给幼儿更多的机会把自己在分享活动中的合作行为和合作后产生的愉快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对于一些好的做法,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就进一步巩固了幼儿的合作行为。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一些不合作行为,教师应及时地组织幼儿讨论来强化合作意识。如在表演区中,教师发现几个幼儿都争着当猫和画眉鸟,谁都不想当狐狸和公鸡。在整段晨间活动时间里,他们始终在争角色,而没能去表演。于是教师就利用晨间谈话时间,与幼儿展开了讨论:“玩表演游戏时,怎样选角色,大家才会玩的高兴?”有的幼儿说:“剪子、包袱、锤,谁赢了谁当!”有的说:“每个小朋友都演一演,谁表演的好谁演!”有的说:“轮着演”……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出了不少好主意。通过这次评议活动,孩子们意识到要想玩的好,玩的高兴,就必须相互协商、友好合作。果然,在以后的表演游戏中,他们能通过相互协商来解决问题,合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面对21世纪的竞争,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及社会交往能力,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才能使自己获得成功。因此我们要从幼儿抓起,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抓起,从他们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抓起,并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为今后踏上社会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十

在实施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相对于理论教育中的“静”,体育教育中的“动”似乎更接近孩子的天性,正确把握幼儿体育教育的方法尺度,对于幼儿在生长发育初期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弹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孩子们在一个弹性的范围内,塑造自己的个性。

那么,如何把握弹性的尺度呢?这要从幼儿的身心特征说起。

2.1幼儿的生理特征。

幼儿期骨骼的骨化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但仍比较软弱,容易弯曲变形。肌肉系统正在增强,大肌肉群的力量还非常软弱。幼儿期身体迅速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作用进行得非常强烈,因而对营养的需要量也特别大。三岁儿童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开始完成,但是大脑皮质上的抑制作用还很薄弱,对于动作的有意识地控制的能力还很差。

2.2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幼儿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待于后天的培养,但喜欢玩耍、游戏、好动。

由此可见,在组织学习各种动作时,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所谓的弹性教学,正式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下面,我们分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3.1环境方面。

根据有关规定,幼儿园应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而事实上,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园,以上关于场地的规定几乎是一个奢望。另外建园较早的幼儿园有相当的一部分已被禁固在有限的空间内了。这些幼儿园地处横街窄巷,无论是向空间发展,还是向周围发展,都是非常困难的。随着各类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大量兴起,事实上能享受充分的户外活动空间的孩子并不占多数。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的活动大部分是室内环境下进行的,这就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与大自然的接触。

为了让孩子们能充分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我们必须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例如,合理分配现有的户外空间,将各个班级活动时间分开,轮流进行活动,同时相同年龄段班级可以使用同一块场地进行活动,通过多次少量的方法使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如果遇到有些教室采光、通风效果较好,窗外环境宜人,可以试着把自然搬到教室来,通过在室内布置一些无副作用的动、植物,营造一个贴近自然的环境,这样即使是在室内进行体育活动,孩子们一样能感受自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组织园外的体育活动,这样能够大大地增加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场地,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当然,这个做法从安全性上讲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这就要求园方在组织活动之前,必须统筹周密地考虑到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投入尽可能多的人力来进行现场安全的维护。

通过这样的调节,孩子们感觉到户外活动的空间不再那么紧张和狭窄,心情上得到释放,教师们更容易调动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让体育过程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同时也能更有效地结合其他教育内容,产生多方效益。

3.2生理方面。

前面提到过,幼儿因为其生理方面的原因,进行体育活动时运动量应当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幼儿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通常说来设计教学内容时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例如,我们在平衡能力锻炼如走平衡木、滑旱冰等内容时,由于内容本身对于幼儿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负荷也比较大,所以在进行正式练习之前和之后,都需要一些简单的辅助活动来调节幼儿身体的承受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先进行拍球的练习,让孩子们的身体慢慢活动开,此时孩子们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然后再进行滑旱冰的项目,此时孩子们身体紧张程度慢慢达到最高值,当孩子们适应了练习的难度之后,身体状态趋于稳定;最后再进行蹦床练习,让孩子们的身体状态逐渐放松,趋于平静。通过这样的联系,孩子们的身体状态经历松到紧、再由紧到松的过程,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

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运动强度与密度相结合的问题。一方面为了使全体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达到预定强度,又不会因负苛过大,超过幼儿的承受能力,教师既要作为作为一个游戏伙伴参与活动过程,又要观察幼儿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灵活地调节、控制活动强度,让幼儿的生理负荷高低结合。另一方面幼儿活动的总体特点是低强度的,如不提高活动密度很难达到锻炼的效果。教师要尽量做到减少幼儿的闲置时间,让他们一直处于快与慢的节奏中,通过运用多种方法适当增加每个幼儿的练习次数和活动密度。

3.3心理方面。

幼儿期孩子的思维基本以感性为主,受周围事物的影响较大,很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但也很快会感到厌倦。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观察观察孩子们的情绪波动,适时作出调整。

一般来说,体育活动中,应选择一些容易学习的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且需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伴随幼儿,让幼儿在快乐中动脑筋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教师要善于调控幼儿的学习情绪,并能参与到活动中去,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来感染幼儿。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幼儿才不会感到沉闷、呆板和压抑,才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感染和激发幼儿学习和克服困难参加锻炼的信心。此外,还应该注意几点:

1.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内容饱满、幽默而不俗套。呆板的语言会让幼儿觉得昏昏欲睡而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发展幼儿的联想与想象力,使幼儿的思维很快进入一个快乐、美妙遐想境界,能够提高其兴奋性。

2.合理搭配场地、器材,要尽量做到新颖,不重复搭配。天天对着同样的一块场地或者一套器材,幼儿很快就会觉得乏味;而每天接触不一样的场地或器材,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快乐是愉快情绪的体验,而愉快情绪的建立是以幼儿产生需要和兴趣为前提的。

3.教材的选用和搭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材枯燥乏味,试想如果幼儿每天进行的都是一些跑、跳的练习,那么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喜爱也会一点一点消失。一方面在教学的前半部分应抓住幼儿头脑较清醒的时机安排新的较难的教材,让幼儿学到新的知识,后半部分则宜安排认识负荷较小的带复习性质的教材,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将教材内容游戏化,结合音乐、故事、道具等因素,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便显得教材的新颖。

总之,对心理负荷的调节,教师应处理好幼儿认识负荷的紧张与松驰,情绪活动的兴奋、欢快和平静,意志努力程度的变化,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4个性培养方面。

幼儿期也是培养个性的关键时期,正因为幼儿的思维以感性为主,他们更容易受一些表面的现象所影响,小则产生情绪的波动,大则形成负面的个性,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4.1前提条件。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着一些危险因素,因此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可能会不同意园方的某些做法,甚至有抵制行为,在孩子面前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时教师就应该保持与家长沟通,促使家长认同幼儿园的培养要求和教育策略,尽可能地吸引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的教育,做到家园合作,为园方合理开展幼儿个性培养创造条件,能使也能让幼儿更加轻松自然地投入到体育锻炼过程中。

3.4.2过程事例。

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对处理方式的不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个性的形成其实是由点滴的影响积累起来的。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事例1:刚开始,幼儿都能积极的遵守基本安全行为规则,经过一段时间后,某些调皮的孩子按耐不住了,时不时喜欢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时候,是阻止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幼儿期同样也需要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尽管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尝试增加了活动的危险性,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能够培养幼儿应付各种危险情况的能力。例如,我们选择一些幼儿较有兴趣,但又带有一点危险性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结合理论和实际生活经验,教育幼儿如果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幼儿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但总有一天他们也要到室外去经历风雨,在成长的初期,多一些允许范围内的历练,对于他们培养坚韧的个性,非常重要。

事例2:在教学中幼儿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或是自己的观点,这是其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标志。事实上毕竟幼儿的思维能力有限,他们的观点不一定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应当让他们真实地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幼儿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幼儿如果直接从老师那儿得到了否定的答案,那么当其再次产生新观点的时候,他还敢向老师表达么?如果幼儿因此产生了心理阴影,联系到其他事情,也都不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很可能导致其消极的个性,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事例3:教学过程中,个别孩子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活动热情不是很高,甚至给人一种游离于群里之外的感觉,这样的孩子特别值得重视。如果说这种个体的差异是先天性的,无法避免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后天的努力让孩子重新回到快乐中。例如,在游戏的过程中,安排一些比较活跃的孩子跟起其分为一组,让团队的亲和力使其不再孤独;或者对其委以重任,让孩子有一种被大家重视的感觉,增强其自信心。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只有感觉到家的温暖,孩子们才能更好地学习、成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影响,有些是负面的,有些是正面的,通过不断积累教学经验,采取科学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有利于帮孩子培养阳光的个性,达到我们教育的初衷。

所谓弹性教学,其实就是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在一个弹性的范围内让孩子尝试不同的感觉,当然,是正面的感觉。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创设多种条件,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不仅是体育课,其他课程中也要把握弹性的尺度,让孩子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完善自己,培养自己的个性。我们相信,通过弹性模式下的培养,孩子们的身心定能健康发展,祖国的花朵将更加茁壮成长!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十一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4)。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4)。

[6]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7]高潇怡,庞丽娟。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03)。

[8]任淑萍。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9]史献平。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10]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0)。

[11]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01)。

[12]肖川。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辽宁教育,2007,(z1)。

[13]刘莉,杨艳芳。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14]黄乾玉。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15]吕国光,王嘉毅。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3)。

[16]姜美玲。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17]王永跃。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18]康武。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数学教育学报,2003,(02)。

[19]林智中,张爽。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08)。

[20]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0,(04)。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十二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优秀的幼儿教师,对幼儿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孩子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是专门培养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她们将是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而目前这一专业的教学还没有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开放教育学前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幼师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把他们放到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开发幼师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会学、乐学、会实践、会教,从而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

课程改革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实际操练等教学模式。

1.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

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育目标、内容和策略的选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幼儿的发展方向。案例教学法在多次实验教学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实施案例教学法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2.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课程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学前教育学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可采用阶段性评价。如若结合课程的实践性可采用的课程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调整改革眼前的考试法,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才智,下面就列举了几种考试方法:

学生命题的考试方法,此考试法主要考查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教育学科,学生首先要对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所掌握,然后再付诸于实践活动中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采用学生自由命题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考试中学生的被动局面,内化了学生的知识。具体做法:

(1)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此过程中要强调命题的范围、重点、题型、分值比例等。

(2)根据全体人数,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组建一套完整的试卷,然后各组之间互相审核,进行整理。

(3)把修改后的试卷定为考试试卷,各组互换试卷进行答题,最后由原出题小组进行批阅,确定考试成绩。

2.记录案例后的抽签考试法,着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学前教育学所涉及的内容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两人一组,要求学生记录四个案例。

(2)由各小组对所记录案例分别提出问题,以题签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附上相应的分析见解。

(3)最后把修改后的记录案例交给老师,由老师负责学生的抽签考试。

(4)案例记录小组评定成绩,教师进行监督和补充。

3.小组合作的实践考试方式。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见习机会,让学生对幼儿园的教学环境、教学组织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对不同阶段的实践内容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方法及内容: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创设一个符合幼儿特点的游戏结构,游戏结构的设计要从整体出发,运用材料和色彩的独特性,对学生进行综性的评价合。

(2)让幼儿表演游戏,此过程中要渗透合作学习的特点,并以此为考核标准。

(3)开展具有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制玩具,玩具的玩法和教育功能要有相应的说明。

总之,学前教育学的课程改革要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主体性上,以实践性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1]詹道祥。学前教育学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对策[j].幼儿教育研究。

[2]陈小燕。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十三

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即将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幼儿,她们对幼儿教师职业所持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祖国下一代的成长。本文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xx幼师专业的。

范文,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在实施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相对于理论教育中的“静”,体育教育中的“动”似乎更接近孩子的天性,正确把握幼儿体育教育的方法尺度,对于幼儿在生长发育初期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弹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孩子们在一个弹性的范围内,塑造自己的个性。

第二章幼儿期身心特征。

那么,如何把握弹性的尺度呢?这要从幼儿的身心特征说起。

2.1幼儿的生理特征。

幼儿期骨骼的骨化过程进行得非常迅速,但仍比较软弱,容易弯曲变形。肌肉系统正在增强,大肌肉群的力量还非常软弱。幼儿期身体迅速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作用进行得非常强烈,因而对营养的需要量也特别大。三岁儿童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开始完成,但是大脑皮质上的抑制作用还很薄弱,对于动作的有意识地控制的能力还很差。

2.2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期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特征,但幼儿思维能力较差,发育不成熟,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言语能力都相对较低,社会性较差,兴趣爱好、特长表现不明显,意志不坚定,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差,应变能力弱,情绪、个性、性格都有待于后天的培养,但喜欢玩耍、游戏、好动。

由此可见,在组织学习各种动作时,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对幼儿的身心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所谓的弹性教学,正式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下面,我们分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三章弹性教学的各个环节。

3.1环境方面。

根据有关规定,幼儿园应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而事实上,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园,以上关于场地的规定几乎是一个奢望。另外建园较早的幼儿园有相当的一部分已被禁固在有限的空间内了。这些幼儿园地处横街窄巷,无论是向空间发展,还是向周围发展,都是非常困难的。随着各类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大量兴起,事实上能享受充分的户外活动空间的孩子并不占多数。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的活动大部分是室内环境下进行的,这就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与大自然的接触。

为了让孩子们能充分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我们必须采取一些相关的措施,例如,合理分配现有的户外空间,将各个班级活动时间分开,轮流进行活动,同时相同年龄段班级可以使用同一块场地进行活动,通过多次少量的方法使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如果遇到有些教室采光、通风效果较好,窗外环境宜人,可以试着把自然搬到教室来,通过在室内布置一些无副作用的动、植物,营造一个贴近自然的环境,这样即使是在室内进行体育活动,孩子们一样能感受自然;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组织园外的体育活动,这样能够大大地增加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场地,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当然,这个做法从安全性上讲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这就要求园方在组织活动之前,必须统筹周密地考虑到一切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投入尽可能多的人力来进行现场安全的维护。

通过这样的调节,孩子们感觉到户外活动的空间不再那么紧张和狭窄,心情上得到释放,教师们更容易调动孩子们爱玩的天性,让体育过程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同时也能更有效地结合其他教育内容,产生多方效益。

3.2生理方面。

前面提到过,幼儿因为其生理方面的原因,进行体育活动时运动量应当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幼儿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通常说来设计教学内容时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例如,我们在平衡能力锻炼如走平衡木、滑旱冰等内容时,由于内容本身对于幼儿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负荷也比较大,所以在进行正式练习之前和之后,都需要一些简单的辅助活动来调节幼儿身体的承受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先进行拍球的练习,让孩子们的身体慢慢活动开,此时孩子们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然后再进行滑旱冰的项目,此时孩子们身体紧张程度慢慢达到最高值,当孩子们适应了练习的难度之后,身体状态趋于稳定;最后再进行蹦床练习,让孩子们的身体状态逐渐放松,趋于平静。通过这样的联系,孩子们的身体状态经历松到紧、再由紧到松的过程,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

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运动强度与密度相结合的问题。一方面为了使全体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达到预定强度,又不会因负苛过大,超过幼儿的承受能力,教师既要作为作为一个游戏伙伴参与活动过程,又要观察幼儿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灵活地调节、控制活动强度,让幼儿的生理负荷高低结合。另一方面幼儿活动的总体特点是低强度的,如不提高活动密度很难达到锻炼的效果。教师要尽量做到减少幼儿的闲置时间,让他们一直处于快与慢的节奏中,通过运用多种方法适当增加每个幼儿的练习次数和活动密度。

3.3心理方面。

幼儿期孩子的思维基本以感性为主,受周围事物的影响较大,很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但也很快会感到厌倦。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观察观察孩子们的情绪波动,适时作出调整。

一般来说,体育活动中,应选择一些容易学习的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且需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伴随幼儿,让幼儿在快乐中动脑筋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教师要善于调控幼儿的学习情绪,并能参与到活动中去,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来感染幼儿。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幼儿才不会感到沉闷、呆板和压抑,才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感染和激发幼儿学习和克服困难参加锻炼的信心。此外,还应该注意几点:

1.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内容饱满、幽默而不俗套。呆板的语言会让幼儿觉得昏昏欲睡而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发展幼儿的联想与想象力,使幼儿的思维很快进入一个快乐、美妙遐想境界,能够提高其兴奋性。

2.合理搭配场地、器材,要尽量做到新颖,不重复搭配。天天对着同样的一块场地或者一套器材,幼儿很快就会觉得乏味;而每天接触不一样的场地或器材,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快乐是愉快情绪的体验,而愉快情绪的建立是以幼儿产生需要和兴趣为前提的。

3.教材的选用和搭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材枯燥乏味,试想如果幼儿每天进行的都是一些跑、跳的练习,那么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喜爱也会一点一点消失。一方面在教学的前半部分应抓住幼儿头脑较清醒的时机安排新的较难的教材,让幼儿学到新的知识,后半部分则宜安排认识负荷较小的带复习性质的教材,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将教材内容游戏化,结合音乐、故事、道具等因素,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便显得教材的新颖。

总之,对心理负荷的调节,教师应处理好幼儿认识负荷的紧张与松驰,情绪活动的兴奋、欢快和平静,意志努力程度的变化,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4个性培养方面。

幼儿期也是培养个性的关键时期,正因为幼儿的思维以感性为主,他们更容易受一些表面的现象所影响,小则产生情绪的波动,大则形成负面的个性,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4.1前提条件。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可能存在着一些危险因素,因此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可能会不同意园方的某些做法,甚至有抵制行为,在孩子面前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时教师就应该保持与家长沟通,促使家长认同幼儿园的培养要求和教育策略,尽可能地吸引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的教育,做到家园合作,为园方合理开展幼儿个性培养创造条件,能使也能让幼儿更加轻松自然地投入到体育锻炼过程中。

3.4.2过程事例。

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对处理方式的不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个性的形成其实是由点滴的影响积累起来的。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事例1:刚开始,幼儿都能积极的遵守基本安全行为规则,经过一段时间后,某些调皮的孩子按耐不住了,时不时喜欢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时候,是阻止么?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幼儿期同样也需要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尽管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尝试增加了活动的危险性,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能够培养幼儿应付各种危险情况的能力。例如,我们选择一些幼儿较有兴趣,但又带有一点危险性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结合理论和实际生活经验,教育幼儿如果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幼儿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但总有一天他们也要到室外去经历风雨,在成长的初期,多一些允许范围内的历练,对于他们培养坚韧的个性,非常重要。

事例2:在教学中幼儿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或是自己的观点,这是其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标志。事实上毕竟幼儿的思维能力有限,他们的观点不一定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应当让他们真实地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幼儿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幼儿如果直接从老师那儿得到了否定的答案,那么当其再次产生新观点的时候,他还敢向老师表达么?如果幼儿因此产生了心理阴影,联系到其他事情,也都不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很可能导致其消极的个性,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事例3:教学过程中,个别孩子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活动热情不是很高,甚至给人一种游离于群里之外的感觉,这样的孩子特别值得重视。如果说这种个体的差异是先天性的,无法避免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后天的努力让孩子重新回到快乐中。例如,在游戏的过程中,安排一些比较活跃的孩子跟起其分为一组,让团队的亲和力使其不再孤独;或者对其委以重任,让孩子有一种被大家重视的感觉,增强其自信心。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只有感觉到家的温暖,孩子们才能更好地学习、成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影响,有些是负面的,有些是正面的,通过不断积累教学经验,采取科学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有利于帮孩子培养阳光的个性,达到我们教育的初衷。

第四章结论。

所谓弹性教学,其实就是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在一个弹性的范围内让孩子尝试不同的感觉,当然,是正面的感觉。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创设多种条件,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不仅是体育课,其他课程中也要把握弹性的尺度,让孩子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完善自己,培养自己的个性。我们相信,通过弹性模式下的培养,孩子们的身心定能健康发展,祖国的花朵将更加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论幼儿体育课运动负荷与心理负荷的调节策略。

[2]合理利用狭小空间开展体育活动。

[3]幼儿体育游戏化。

[4]关于幼儿体育启蒙教育的思考。

[5]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

激发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内容摘要:兴趣日益成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发展智力的动力。因此,早期教育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培养幼儿的兴趣。幼儿一旦对某一活动感兴趣,他们就会把注意力与智力倾注于所从事的活动上,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激发兴趣,便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关键词:兴趣激发引导鼓励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生中是否能有杰出的成就,除去遗传因素,那兴趣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们知道,兴趣能促使人自主增加从事某一活动的时间。因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主观认识倾向,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从而促使人去挤出时间来从事这一活动,满足自身的需要。兴趣能够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效率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个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的时候,就会投入全部的精力,不会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使效率大大提高。另外,兴趣还能提高人的耐挫折能力。当今的世界是竞争的社会,无论你有多高的学历、多强的能力,在一生中遇到几次乃至几十次挫折是很正常的事。强烈的兴趣更能让人获得成功。而兴趣的培养是需要从小开始的,同样,兴趣在幼时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举个例子,让我们看看兴趣的重要。比如,一个对学习感兴趣的人,他在做作业时,就算有人看电视、甚至吵闹,他都可以不受干扰;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在做作业时往往容易把注意力分散到周围的事物上,总是东看看西看看,这里动动,那里摸摸。结果显而易见,不受影响而专注的人所取得的效率肯定是比注意力不集中的人取得的效率要高的。

幼儿无论就生理心理而言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世界对生活都知之甚少,更别说理解什么责任、理想、抱负。那么,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就要依靠兴趣来激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激发兴趣,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充分挖掘幼儿兴趣点上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使幼儿得到主动发展。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呢?我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时积累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探讨: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兴趣。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把认识活动变成游戏活动,大大增强了幼儿学知识的兴趣,刺激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在游戏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并及时了解和发现幼儿的兴趣及学习需要,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咨询者。幼儿园《纲要》指出: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而幼儿最感兴趣的便是可以操作摆弄的玩具,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并维持幼儿对体育游戏活动的兴趣。因此,体育玩具的选择较为重要,教师应由单纯的策划、准备大量的材料,变为孩子需要什么,教师就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机会应该留给孩子,让他们在反复操作中获得发展。在活动中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自己去观察去触摸,去操作,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2、扩展视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世界上各种奇妙的事物,他们很难对外界产生兴趣,教师也就可能很难找出孩子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创造机会扩展孩子的视野。当发现孩子遇上了一些令他双眼发光的事物时,这便是一种兴趣。这种兴趣就值得培养,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而不是因为某些原因去回避这些问题,或者转移话题,这样剥夺了幼儿好奇的权利,扼杀了兴趣的苗头。当他们感兴趣、好奇的时候权利受到了限制,便会使他们失去兴趣。扩展视野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接触大自然、读书、听故事等等,在活动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比如问一些类似“为什么会这样”等等的问题,以引发他们思考。

3、做孩子的伙伴,用心观察、倾听,孩子的看法,正确把握教育契机,激发他们的兴趣。

目前,我们对幼儿学习方式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由关注教师教什么,转向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不仅关注幼儿的接受学习,更注重幼儿的发现学习。所以我们在设计。

活动方案。

时,能够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把它作为设计主题活动的重要依据。事实证明:幼儿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倾听就会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从而正确把握教育契机,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愿望。

比如在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倾听孩子们对某事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同时应随着孩子的这一兴趣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我想起了实习中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天有一个小孩带了一个彩色的网兜,里面装着红蛋,于是几个孩子都围上去,讨论着“这网兜里的蛋是生的,还是熟的?为什么要吃红蛋呢?我妈妈都没有给我煮红蛋,我家的蛋不是红色的?”孩子们讨论着,老师说什么也不听,于是老师十分着急,就嚷嚷着说:“快点到别处去玩,别挤在一块了。”可没有几个孩子听见老师说的。如果这时能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倾听孩子们的谈话,很快会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从中引导许多有意义的探究课题。当孩子讨论蛋是生的还是熟的时,教师可用简单的小实验如旋转红蛋看蛋的转速与生蛋的转速有什么不同?教孩子比较鉴别,并启发孩子们说一说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蛋的生熟呢?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集中幼儿注意力,还可以生成新的教学主题。如“蛋是从哪来的?蛋有什么作用?鸡妈妈怎样孵小鸡?”等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会表现出异常激动和专注的神色,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活动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孩子们的表情,洞察孩子的心思和动机,引领他们去寻找活动的兴趣。如开展体育活动时,老师发现孩子们对玩纸飞机没有刚开始时那么兴趣,有的还把这撕了扔了,缺少点什么呢?这时教师可结合飞机特技表演设置穿越障碍,提出飞机着落的远近距离为胜负时,并给予奖励,那一定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主动学习离不开观察。观察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但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地四下看看,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智力活动去揭示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幼儿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让幼儿学会有目的、自主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法。

4、及时的表扬,积极的引导,以稳定孩子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幼儿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表现出的学习兴趣及时表扬,积极引导,以稳定、巩固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有的幼儿对一些动植物感兴趣,时而跑来告诉他的新发现,如:“小草发芽了”、“蝌蚪变青蛙了”等等,便应该表扬他们观察细心,并鼓励他们看得更仔细些。以后,一些幼儿不仅能发现动植物的某些细小的变化,而且还有可能把自己家里养的金鱼、种的花草等拿到幼儿园来让大家饲养、种植、观察,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在日常的教学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我觉得对孩子们及时的表扬肯定,积极地引导会起很大的作用,幼儿时期孩子的自信心往往都不足,做起事情来往往都不会达到标准,但在这样的孩子面前我们经常对她们进行关心、鼓励、表扬,在幼儿活动中,一个细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我们都能对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鼓励孩子多说些自信心的话,有利于促进她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她们表现自我和敢于尝试能力。对于她们的敢于尝试多讲些赞美和夸奖的话,以表扬优点来促进她们成长,这样潜移默化的也能从心理的角度来影响她们的意志品质,并使她们个性健康的成长。

5、有意识地创设环境,引发和支持孩子的学习兴趣。

蒙台梭利认为:新的教育应包括教育、环境、幼儿三个因素。这个教育环境指的是能满足、适应幼儿发展需要的“有准备“的环境。蒙台梭利之所以强调环境的教育作用,是因为幼儿身心是在外界刺激的帮助下发起的,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是我们了解幼儿的主要途径。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应该有意识地创设环境,引发和支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

富于变化的情境会更易吸引幼儿的注意,例如如何开展“寻宝”探险活动,让幼儿像一位探索家那样,爬过“山地”,越过“小河”,走过“森林”,克服重重困难,一步一步解开图中之迷,最后寻得“宝贝”,这比一般的看图讲解要好多了。

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不断地发展,当代幼儿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不再满足于做假戏,他们更喜欢体验“假戏真做”的真实效果,如自制水果酱、自制豆浆等真实的实践活动。又如与部队解放军联欢,带他们去体验军营生活。在设计活动,教师一定要注重环境的真实性,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真实的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总而言之,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明确指出:“儿童是主动学习的。”主动学习才能使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活动体现的是一种自由想象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裴亚光幼儿的学习兴趣。在一些游戏教学过程中,有时幼儿表现得并不快乐,甚至感到痛苦,原因就是幼儿对这个游戏不感兴趣,是老师硬让他们玩这个游戏的。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尽量把选择权交给幼儿,这样,才能使幼儿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其实在生活中,老师应该对孩子多进行鼓励,在他们对一件事物很认真时,在他们取得了一点点儿的小进步时,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认可。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是调动幼儿思维、探究、认识的内动力。幼儿年龄小,有意控制力差,一切从兴趣出发,兴趣在幼儿的学习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有了兴趣,幼儿就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并产生欣慰、快乐的情绪,能抑制疲劳,克服困难。兴趣是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动力,能促使幼儿创造性地学习。凡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他学习时就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高。兴趣还能激发、维持、促进幼儿的探索欲望,并能使之形成积极、主动、富有坚持性的性格特点。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它能使幼儿主动探究,并使活动得以深入持续。

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因势利导,注重孩子兴趣培养,用孩子好奇、积极探究的精神去打开智慧之厅的钥匙。这样才能让幼儿中兴趣中乐于学习,在兴趣中乐于探究,进而能更充分地调动学习的内在潜能。从而使他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摘要:

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幼儿教育时期就是人生中的这个最佳时期。注意孩子智力开发多元性,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从心灵上接近孩子的心理世界,通过进行实践教学,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水平。通过对幼儿教育进行区域性的教学,打破传统幼儿教学的思维。进行反思性教学,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提高幼儿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学前教育者所必须拥有的素质。

正文: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就开始睁眼看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经过2-3年的家庭教育,就开始融入属于自己的群体,所以说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学校教育的工作不可磨灭,而幼儿教育正是这个教育系统的开端,是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尤其对于现在‘全托’现象越来越多,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人生影响在不断的减少。由此可见,幼儿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不是无理可据,幼儿教师的社会责任大大增加。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以及科学化已经成为教育者热烈探讨的问题。

从春秋时期,人们都开始注重幼儿教育,私塾的设立使人们的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使人们对礼法有了很多的了解,产生了更多的有名的诗人等,丰富了中国璀璨的文化。例如唐朝是我们诗歌最繁荣的时期,几乎人人都能做上几首诗。

虽然在19世纪末,我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难发现知识分子是这场变化的骨干分子。然而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而我们却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继承了科举制所带来的弊端,学习具有了很大的功利性,一味的向孩子灌输那么多的科学知识,孰不知孩子认识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主体的独立性在一点点消失。所以对于幼儿教育当务之急即是教育改革,打破传统的幼儿教育,建立具有强开放性,思维创造性强,科学水平高的与国际接轨却又不失办学特色的具有以关注幼儿发展为核心的整合性教育观的幼儿教育系统。

1:幼儿教育新师资力量。

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现有幼儿园教师94.64万人。其中,中师及其以上学历者有53.79万人占总人数的56.83%;加上职业高中幼教专业毕业的师资,其总人数为69.08万人,占总人数的72.99%。很明显,我国的幼教师资队伍现状堪忧。尤其与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在近些年得到迅速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相比,幼教师资队伍的发展明显处于落伍的状态。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与水准的不断提升,尤其是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幼儿早期教育所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后,现有幼教师资以及远远不能满足这个要求。所以幼教师资的重组,加强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幼教师资的学历层次已势在必行。

自《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的教师培训事业已实现了全新的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出现了方兴未艾的良好势头。相比之下,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则相对滞后,并遇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幼儿园私营化越来越严重,由于利润的考虑,人员精简,而且由于幼儿教育被认为是非义务教育,所以幼儿教师不能得到很多的外出交流与进修的机会。幼儿老师自身的素质,自身的思想得不到提高,孩子的教育自然得不到保证。

2:早期教育理念的打破以及创新。

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幼儿教育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得到发展。然而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误区,尤其是在这个功利主义,学习已经被罩上一层功利光环,浮躁的经济社会下,幼儿教育也不能幸免。这种主要表现为:一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识字教育。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地区的幼儿园把本该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过早地搬到了幼儿园里来,诸如识字、心算、外语、绘画、舞蹈、乐器演奏等等都成为幼儿的必修课,过早地把幼儿拉到了应试教育的苦海之中,揠苗助长、好高骛远,严重违背了幼儿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的规律,甚至给许多孩童带来了过重的身心摧残。二是盲目认为幼儿教育就是神童教育。许多幼儿园十分注重“培养”这种小“神童”,不少家长十分虔诚地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小“神童”。在媒体的报道下不难发现这样一群能够在5、6岁背诵很多的。

唐诗。

等的“神通”。

然而功利主义带来的教育成就的只是一时,得到的只是一时的荣誉,而真正的思想教育却冷落在一旁,这样不利于小孩子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然而却失去了真正的教育的意义。教育究竟是什么?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言简意赅地向我们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据此,我们的智育就应该是发展孩子的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我们的德育就应该是鼓励孩子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我们的美育就应该是培育孩子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现代教育理念应以孩子为核心,以促进孩子的正常发展做为教育指导思想,通过结合实践去引领孩子们认识世界,改变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发展思想,激起孩子们对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积极的发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既爱上学习,又追寻身体与思想的自由,提高他们的创造性。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们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当然这些只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除了这两个方面外,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等也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此篇论文主要研究幼师教育的教学管理方法,通过改革这两个方面,提高幼师的科学素质以及改进他们的创新理念,为创造出更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以及提高幼师主观能动性提供必要的条件。新时期下,教育改革不可或缺,它为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创建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提供了基础,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二:专业化、科学化的教学管理。

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改革以及时代的要求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一切以孩子为前提,通过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对于新时期的一名幼儿教师,只拥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想法和能力,需要用科学的手段去认识孩子,与孩子进行交流,使幼儿教育时代化,科学化。

1:遵循科学的原则,使幼儿教育科学化。

1967年由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教授创立的“零点项目”,经过研究人工智能的大卫•帕金斯教授以及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多元智力理论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尤其在1983年,加德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多元智力”这一概念,标志着多元智力理论的正式诞生。然而历时20多年的这一不为心理学家所关注,甚至受到一些心理学家的批评的理论成果却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所以深入研究多元智力理论的科学与实践价值及其内蕴的教育意义是幼儿教师进行科学化教学、创新性教育所必须的理论基础,能够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然而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多元的,一组能力,而且不像传统认知理论所陈述的,加德纳认为人的这些种能力不是一个整合,而是一个个相互独立的个体,指向于不同的特定认知区域和知识范畴,而且有相互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基于多元化智能理论,加德纳提出了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

基于这个多元智力理论基础,我们曾经传统的单一、平面的智力观以及教学观变得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科学化。回首我们曾经对幼儿的教育只限于识字,认字;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几种能力是比较片面的。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环境以及创设多彩的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去启发,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例如: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科学活动,让幼儿学会观察和比较;利用自然环境中的有利地形,丰富幼儿户外的体育活动等。这样我们就能更科学的进行教学管理,是孩子能够更科学的发展。

2:智力开发背后不可或缺的心灵教育。

拥有这样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能够科学化的开发学生的智能,然而拥有高智力,高才能只是促进孩子人生道路发展的一种力量,然而至于好与坏,却决定了孩子的一生。所以在幼儿刚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在孩子思想自由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使他们能够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走的更远更好。现时代,拥有高知识水平的时代,大学生投毒害死室友,大学生杀害室友的事件层出不穷,这充分表明了现时代思想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而这些教育在孩子认知世界的时候是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正确认识世界,为以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提供优良的基础。所以除了科学化,我们也应该在幼儿教学管理中加入人文化,思想化的要素是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全的发展。

“人之初,性本善”作为孩子来说,他们是以一种善心来观察世界,做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让孩子看到美好的一面,至于有人说这样将会导致孩子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而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全面认识世界应该是一个人生道路上循序渐进,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应该多让他们认识到,接触到美好的事物,形成自己对社会的最基本的美好的认识。而对于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能力去分辨善恶,所以作为幼教老师,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以正确的引导。对于幼教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及与孩子的交流、生活中,应该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孩子做错的事情,我们应该通过孩子的角度去告诉他们是非善恶,通过笑声,通过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去引领他们。所以对于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以及人文情怀要求更加的高。如今。很多家长都将孩子进行全托,这样孩子一天中的时间除了睡觉就是和小伙伴,和老师在一起。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适应这个社会,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幼教老师应该具有很高的道德素养。例如:在孩子面前许的愿就一定要达到,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多微笑,因为笑声能够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

3:独立自主能力的教学培养。

在孩子热爱生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更加多的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锻炼孩子坚强的心理。现在提倡国际化,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引进先进的幼儿教学管理经验,因地制宜,将其本土化。相信大家都知道,和美国的孩子比起来,中国孩子缺乏的最重要的就是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美国,孩子从小就开始培养自主能力,这样他们在成长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很强。所以我们也要开始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一切从头开始,从最基础的做起。

现时代,每年有很多的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自杀,而且数据吓人,很多教育者分析这个原因。有些人说,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然而我认为中国教育总体上是成功的,只是一方面:基于传统原因,导致知识分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这是中国孩子与生俱来的一种士大夫情节;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孩子多是独生子,家长给与很多的溺爱,再加上有一部分幼教着重发展孩子的跳,拉,弹,背却忽略了孩子心理方面的教育。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应该从幼儿时期做起,从第一次摔倒做起,让孩子学会自己爬起来。幼儿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应该明白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应该具有怎么样的心理,应该针对不同的人,耐心的给与他们指导。而且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发展观。将生活自理能力及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也可开设专门的生活练习角,有计划的提供练习材料,如;给孩子穿脱衣服,叠衣服,整理小床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也能得到练习。

幼儿在3-4岁时候,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出现,孩子们迫切的想向这个新世界表现自己,但是他们的自主能力还比较弱,需要幼儿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慢慢的培养自理能力。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对幼儿教师的耐性的考验比较大,幼教应该耐心的给予他们不同层次的指导。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所以应该在进行前面两个教学的同时进行自主能力的培养。

4:幼儿教师-----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波斯纳曾经提出来一个教师成长的一个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而经验与时间有关系,而经验正是在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是在反思中取得经验,所以反思对于一个老师来说非常重要。反思是幼儿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依据的教育理论、选择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育方案、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反思中,幼儿教师能够通过对不同孩子的智力,采用不同区域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且通过对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经验进行客观性的批判分析,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观念,并积极寻找新的教学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幼儿教师时常进行教育反思对于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关理念,实施更有质量更有效果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师自身的专业性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反思的自觉性。幼儿教师应该以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教授为榜样,具备探究的热情和质疑的精神,形成反思的主观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并它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性的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以及课程设计,与孩子的每一次交流,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等进行客观性的批判,努力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反思只是一种行为,重要的是在反思之后,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得到发挥,总结出适应自己的教学理念,寻找到每个学生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反思者,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由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可知,我们每个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他们拥有独具于别人的自身的智力分配结构,他们拥有自身独特智力作用的特殊领域。所以作为幼师,我们应该积极发挥孩子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事物都是在运动的,所以作为幼教,我们应该以运动的眼光去看事物。我们经过十几年的总结得到的经验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的孩子。所以幼教应该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样孩子才有机会利用适合他的智力倾向的方法来学习,才能在他所倾向的区域有更好的学习能力与效果。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反思,我们应该经常进行幼教自身的教育评估。幼教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各种生活不同的情境下结合实践活动进行的,确实考察孩子自身的自主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多方面对学生和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啊,全民观察、分析各个学生的优点和弱势,以及自身教学方法和专业素质的不足;并把这些观察作为自己创造更好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出发点,使教育评价成为自己反思、进步的有力工具。促进自身的专业素质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科学成长。

时代在不停的进步,教育也应跟随时代的脚步。幼教进行日常的生活反思,不应只停在原来的脚步,应该进行创新性的教育反思。这就需要幼教能够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进修,这样才能保持幼教专业素质的先进性。通过上面中美幼儿教育的对比,我们应该发现,幼儿教育方面我们还落后许多,这就要求我们幼教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多出去和别人进行交流,寻找差距,不断进行反思和创新,保持幼儿教育的先进性以及时代性、国际性。

三:结束语。

在新时期下,教育改革应该与时俱进,通过对幼儿师资力量的改变及培训、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创新以及教育课程设计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我们幼儿教育更加科学化、专业化、时代化以及国际化。然而这么多的改革只能在宏观上对幼儿教育进行改革,如果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幼教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改变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用科学知识,科学理论来武装我们幼教的专业素质,使我们的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化。在科学化的教育同时,我们应该多加重视细节化的教育以及长远性的教育。打破只注重发挥孩子逻辑上的才能的传统,运用智力多元化的理论指导我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智力结构以及智力倾向区域,从而使幼儿全面发展,而且在学习方面更加自由,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自主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在思想,心理,科学方面给予他们适合于他们自己的专业化、科学化的指导。幼儿教育的发展和幼儿老师的反思有着紧密的联系,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时间的反思者,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够发现自己专业方面的不足,才能通过交流引进先进教学管理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管理方法。

更加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2]:中。

国学。

前教育协会编:《为了每个幼儿的健康成长——纪念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学术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10).

[3]:陈杰琦,玛拉•克瑞克维斯基,朱莉•维恩斯编,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1-16.

[4]:蒋俊华、袁爱玲,刍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幼儿教育出版社,20xx,32—34.

[5]:《幼儿教育心理学》,潘日文、侯桂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xx年.

2

页,当前第。

1

1

2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十四

我国教育改革自进入新世纪之后便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严格来说,教育改革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幼师音乐教师也必须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跟上教育改革的大潮,不断地改良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众所周知,幼师音乐教育在幼教专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幼教专业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部分课程的学习质量、学习效率所决定的。但是,我国幼儿音乐教学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技能与幼师工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与幼教这一职业的特殊性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技能以及实训实践等方面对幼教音乐教学进行改革,使幼教音乐教学和学习有一个突破。

1.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音乐教育是在幼教的专业学习中一直贯穿的,也从侧面反映了音乐专业在幼师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而其中,幼师音乐技能教学和一般的成人音乐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幼师音乐专业需要准确的定位,而在现在设置的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目标,其实用性与针对性都有所欠缺。

更无从可谈“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的。我国都是按照中师教学模式来制定幼师音乐专业课程的,这难免会忽略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补作用,使课程显得过于单一,缺乏内涵,而且这种设置方式也无法体现出音乐与其他艺术专业之间的关联。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难免会出现动手能力弱、知识面窄、能力不全的问题,这完全背离了幼儿教育的初衷。笔者认为,要扩充幼儿的知识面,增加其在音乐上的造诣,首先就要从提升幼师的教学素质下手。简单来说,就是要针对现有的课程结构,构建一个具有师范特色的课程体系,以此培养一批能力健全、知识渊博、乐于创新的幼师,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幼儿师范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方法单一严重影响了我国幼师音乐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成为了我国幼师教育改革路上的绊脚石。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少幼师学校很少会在音乐课堂上教授学生与音乐有关的知识,仅仅是简单地教学生唱歌等,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基本功,有时学生唱歌还会出现“跑调”的现象。除此以外,幼教学生的音乐基础素质也比较令人堪忧,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练习和学习的话是无法在短期内提升这一素质的,更重要的是,幼教学生的文化课底子也比较薄弱,在教这些学生学习音乐时,教师采用的是千篇一律的方法,由于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参差不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幼儿音乐教学成果差强人意的原因所在。有些幼儿发现自己的音乐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学生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甚至对音乐课产生排斥感。长期如此的话,幼儿在学习上的热情必然会下降,从而影响其学习成绩。

3.专业技能学习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幼师教育是每一个人在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一环,音乐教育更是培养一名优秀的幼师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在素质教育时代,社会对幼师的专业技能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合格的幼儿音乐老师,不但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还要求其技能有实用性,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根据幼儿生理和心理阶段安排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幼儿音乐教育需要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幼儿教师也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音乐专业技能学习在幼师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幼师音乐技能教学与普通的专业音乐教育有着巨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幼师音乐专业技能实用性和针对性,应该围绕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目标、深度上遵循实用、具有针对性与综合、可持续发展等两方面着手。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幼师音乐教育实践上看,有很多老师的专业技能实用性和针对性相当缺乏。

4.忽略教学活动实践。由于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不注重实践,因而导致幼师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不能够派上用场,同时所必需的知识却从未学过,如此必然会对幼师毕业生更好地开展幼教活动造成一定影响。所以,笔者觉得在针对幼师开设音乐课程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毕业以后的幼师可以高水平地完成音乐教育。可是从目前幼师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缺乏实践依旧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正是由于实践的匮乏,所以才造成很多幼师毕业生不能够胜任音乐教学活动。

1.对音乐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因为在20世纪的时候我国取消了免费培养师范生这一政策,因而导致幼教专业的生源大幅下降,进而造成各大高校、中职学校在招收幼师上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如此就使我国幼师的整体素养也随之下降。虽然最近几年时间来我国也针对幼师乐理教育出版了多套教材,可是因为编写这些教材所采取的模式比较呆板,再加上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复杂,而且缺乏相应的课后练习,因而导致教材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除此之外,还因为幼师学校的学生才刚刚接受乐理教育,再加上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枯燥和深奥,而且同实践之间的契合度较低,因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热情大打折扣。以上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幼师学院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影响。而为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提高音乐理论知识同实践之间的契合度,我们就必须要构建起一套和幼师教育相吻合的音乐理论教学体系,以确保幼师毕业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幼师音乐教育。

2.科学利用各类教学方法。音乐实际上就是通过合理的发音方式,以及极富感染力的文字语言,来对歌曲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表达的一种艺术。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在声乐表达上的能力。而从生源、声音素质、教学目的等方面来看,幼师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音乐课程设置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针对幼师专业学生所开设音乐教育要求老师一定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乐理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进而提升幼师开展幼教活动的水平。

随着信息化以及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被用到了音乐教学活动中,而这一些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使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也能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信息网络教学,开拓思维,对现代教学方式有更全面的了解,提高学习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工作与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3.提高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践实训是幼师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一环,过去的教学方式比较集中和短暂,主要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教学,教育和实践无法达到充分的结合。当今社会已经明确要求将实训实践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根据具体科目的内容和不同老师的特长因材施教。从而使专业定向得到加强,解决实践与课堂教学的分离问题。明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基于教育特点与职业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育教学期间重点强调够用与实用,确保工作状态和教学内容相一致,如此一来才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以达到实际要求。以声乐教学为例,对于幼师学生而言,声乐基础相对薄弱,课时较少,如果选择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为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可慎重考虑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将小组与集体课进行结合,每个星期至少有两节大密度的集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声乐基础。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发声练习,让学生对正确的发声方式有更全面的了解,继而掌握正确的发声方式。学习基本的发声方式,歌曲教学初期最好是选择民族唱法,声乐演唱时要选择合适的曲目,偏向于初中级曲目,与此同时还要对歌曲的处理引起重视。对声乐发展潜力较大的学生而言,要对其进行特别辅导,不仅限于学习基本的声乐曲目,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歌唱素养。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幼儿歌曲,让学生熟练掌握声乐学习的基本方式,为今后的声乐学习奠定基础,熟悉幼儿歌曲,为今后可能会从事的职业打下基础。

4.强化音乐教学的实训实践。在幼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实训实践,之前的实训实践往往是依据实习时间的长短进行规划,尽管比较集中,但实训时间较短,无法将课堂上所学习到的内容与实训结合起来。对幼师的实训实习进行全面改革,在这期间要明确职业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将课堂教学和实训内容进行融合,基于幼师特点与职业需要进一步确定教学内容与具体方式,加强专业定向,有效解决实训教学和课堂教学分离的现实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幼教教师的教育培养不断重视,培养高素质的音乐幼师离不开全面的综合培养。使学生自主学习、热心学习是教育的关键。

如开展学生活动,从单纯的歌舞演变成以创意为主、以表演为辅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到所学专业的技能。不断从小细节中实践,使技能得到提升,也不断熟悉所学的知识点。打造一批有灵性的音乐幼教。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要想实现健康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在具体的幼教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推进幼师音乐教学不断前进。我想,只要勇于针对幼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改革,我国的幼师音乐教学必将拥有一个美丽和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韩笑。谈幼师音乐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11,(31):17.

[3]翟慧。如何进行幼师音乐教学改革[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08):8.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十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师资问题是其中较为突出的方而.幼教师资水平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况欠佳,不仅制约着幼儿教师队伍的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农村幼儿教师生存所而临的困境必须我们的关注和解决。

一、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

1.教师身份不明,流动性人.

由于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被承认,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她们既不是公办教师,又不是民办教师,也不能算作代课教师.农村幼儿教师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这严重地伤害了她们的自尊心,也影响了她们的工作热情,让她们失去了为幼教事业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对农村幼儿教师作了相应的管理与引导,但力度不够,以致这支队伍比较混乱.’当地教育局没有对她们进行注册登记.农村幼儿教师也没有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的机会.幼儿教师与园主实际是一种雇佣关系,园主可以决定教师的去留.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规范,幼儿教师如果对工资不满,也可以随时离岗.这就造成了幼儿教师流动性较人,师资队伍不稳。

2.学历层次低,专业发展困难.

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不高,以中师、职高、职业中专为主,有部分教师仅有初中学历.她们中的人多数没有学过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没有进行过幼儿教育的专业培训,因此缺少幼儿教育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她们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小学化”倾向严重.此外,农村幼儿教师缺乏培训及继续教育的机会,幼教观念得不到更新.长此以往,将制约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没有纳入当地教育部门的师资培养计划,所以农村幼儿教师不仅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而且在当地幼儿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很少.农村通讯不发达,文化落后,信息闭塞,网络资源与图书资料缺乏,这些条件也限制了教师的学习与提升.缺乏观念的更新,她们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来从事木职工作.

3.工资待遇差,缺乏社会保障.

农村幼儿园以民办为主.民办幼儿园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教师的工资主要靠学费来支付.一些民办园木身经费就不足,维持幼儿园的正常经营都存在困难,导致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太低,有的每月工资仅300-400元.这样的条件导致幼儿园招聘不到专业的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而在园的教师都是出于谋生的需要.农村幼儿教师不属于国家的正式编制,只是临时聘任的教师,她们既没有医疗保险,又没有养老保险,更别提住房公积金,所享受的待遇根木无法与公办教师相提并论.这样一来,她们而临很多后顾之忧:生病不能报销医疗费,退休后没有保障.这也严重地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工作的稳定性。

4.环境艰苦,工作负担重.

农村幼儿教师工作的环境比较艰苦.尤其是偏僻的农村,交通十分不便,有的只是单独设一个班,就要容纳附近所有的幼儿.幼儿园设施十分简陋,没有活动场地,也没有玩教具.一个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园长,又是老师,还是保育员.由于幼儿年龄还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教师既要开展教育活动,又要照顾好幼儿的生活.农村幼儿园容纳的幼儿较多,幼儿教师又少,导致师生比过高,有的高达1:50,甚至是1:60.幼儿教师的口常工作比较琐碎繁杂,整天与幼儿待在一起,每天工作时间较长,工作负担很重。

二、解决对策。

农村幼儿教师是必须我们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了解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帮助她们走出困境,是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工作.她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着幼儿的全而和谐发展及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的提高.帮助农村幼儿教师走出困境可从以卜几方而进行。

1.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幼教机构的管理。

政府是发展幼教事业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要明确各自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垢地位,将农村幼儿教育纳入到政府规划和管理的范围中,以确立农村幼儿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各市、县、乡镇应设相应的机构和人员专门监管农村幼儿教育,加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着力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教育部门要与财政、卫生、妇联、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合作.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性,逐步明确她们的身份,确立她们应有的地位,使他们所而临的困境从根木上得到改善.只有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得到规范,幼儿教师才能安心工作,才能保证农村幼儿教育保教质量的提高。

2.拓宽师资来源,加强教师培训.

限,教师素质不高.所以,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拓宽师资来源,鼓励人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支教,为农村幼教事业补充新的力量.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要把在职培训纳入当地教育部门的师资培训计划,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让她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教育部门还可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帮助幼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可以当地公立幼儿园为主导,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给予必要指导,增强园与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3.保障教师工资,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福利及社会保障做出硬性规定,如限定农村幼儿教师的最低工资,保障她们的基木生活.同时,政府要对幼儿园实行规范管理,规定必须按时发放教师的工资,从制度上给予农村幼儿教师稳定的政策保障.教育部门要人力扶持农村幼儿园的发展,适当考虑增加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渠道.政府要让农村幼儿教师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保险的费用可由政府、幼儿园与个人共同承担.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各幼儿园业主履行支付教师工资与保险费的义务,对拒不履行相关义务者,要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3幼儿教师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工作才无后顾之忧。

4.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严把准入关.

关.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只有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人才有资格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不能与城市相比,在选拔教师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幼儿教师资格证制度和相应的考核办法,通过这个途径,选择真正有教学能力,并热爱农村幼教工作的幼儿教师.对于在职的幼儿教师,可通过学习和培训,鼓励她们申请幼儿教师资格证.提高自身素质。

5.实行教师聘任制与合同制.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在农村,教育部门可对幼儿教师实行聘任制,明确规定幼儿园对教师的聘任期限,确保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连续性.被聘任的教师应得到与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具有平等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并给予她们根据工作业绩评定等级的机会.有了政策的保障,幼儿园不得随意解雇教师,教师也不能中途离职.幼儿园园主要定期与幼儿教师签订。

劳动合同。

依法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该劳动合同必须公证才能具备法律效力.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监督双方切实履行合同内容对不履行义务的一方追究其责仟.依法维护双方的合法权利。

参考文献:。

[1][3]朱扬寿,曾福生,陈蜀江.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xx(12)。

[2]陈琴.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环境及相关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xx,(4).

摘要。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古人说的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方法;策略。

作者简介。

王洪新、女、1963年3月9日出生,1978年在辛店中学毕业,1986年3月在辛店担任民办教师,结婚后继续在皂户李镇任教,1999年上级安排回家,于20xx年7月在十五里堂幼儿园任幼儿教师至今,在工作期间于20xx年取得进修学校中等专业证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等。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

然而今天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古人说的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遵循科学的原则。

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按照规律和特点,具体的家长可以遵循以下6个基本原则:

1.1、鼓励和表扬应该适时适度。

目前广大教师都认识到赏识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凡是幼儿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给贴上小贴纸以示鼓励,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鼓励和表扬应该适时适度,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和表扬的预期目的。我们要在幼儿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及时表扬幼儿,使幼儿能够及时地明确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及时强化,不日后的大量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而过多的表扬和鼓励有时也会给幼儿造成一种误解:表扬来得太容易,行为好坏的区分不是很明确,不一定达到好的效果。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幼儿的发展状况适时适度的加以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鼓励,挫折教育更不是一味的批评,没有了规则,就没有了教育的尺度,教育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悖其道而行之。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用物质、用精神去刺激孩子,如果不加引导,孩子不知道被赏识的理由,或者理由理解偏差,不该赏识的地方被赏识,就会导致挫折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从而引发逆反心理。教育如同栽花,没有规律地浇水、松土只能让花朵枯萎,而按照生长、有规律的抚育则会鲜花茂盛。因此,家长十分有必要放下家长的架子,抛弃家长式作风,成为孩子的朋友,让沟通成为一种习惯。

1.2、重视孩子的“第一次”

欧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中没有抓住“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1.3、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而成人不知不觉间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喜欢乱发脾气,孩子的脾气一定也不会好;父母喜欢常常骂人,孩子自然也会常常骂人,父母爱好穿着打扮,孩子就喜欢穿着打扮,甚至父母爱吃什么食物,孩子也爱吃什么食物。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幼儿园,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比如: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上楼梯时左上右下、说话时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答应幼儿的事情都能做到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长期坚持,孩子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4、要有坚决的态度。

1.5、要有默契的合作,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元元在一旁画画。边画边说:“爸爸坐的飞机来了。”他奶奶对我说:“他爸爸今晚回来,看把他高兴的。”这时,门外传来小孩子的喊声“元元,我去骑车,你去不去?”元元对奶奶说“我和牛牛在院里骑会儿车行吗?”奶奶说:“行,但是你要把画笔和纸收拾好了再去。”元元答应着,开始收拾桌上的文具。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孩子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却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纵,或者施教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幼儿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即使成人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溺爱孩子,往往和父母的要求相悖,从而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了很多障碍。

1.6、要注意方式方法。

在咨询会上,一位父母指着站在远处的孩子对我说:“这孩子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状。”接着这位父母向我讲述了孩子怎么和小朋友打架,用积木把别人砍伤,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这位父母苦恼地说:“我都怕去幼儿园接孩子,真怕哪位父母来找我,打他,骂他,可怎么他就不改呀?”这位父母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父母应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父母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更加激起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除了以上6个基本原则,家长还应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实践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决不能一曝十寒。

2、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1、明确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教育等。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2.2、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如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的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不去捏,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班里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

又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家教专刊、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

2.3、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

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第四层是成人指派;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

2.4、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

自我评价。

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来到幼儿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幼儿来说,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2.5、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

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

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

3、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3.1、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

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征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是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3.2、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

定家规,定班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发动大家以及父母、老师都参与。要让孩子自己说: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什么什么习惯。要一个一个地定培养目标,甚至两个月培养一个习惯,一个新习惯,这都很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家规、班规,并且去追求这些目标。

3.3、进行榜样教育。

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守时,他怎么守时?他的表都是拨快十分钟的。身边的成人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包括老师,也包括小朋友。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3.4、需要持久的训练,一定要训练。

习惯培养有很多技术手段,你们可以尝试,但是有一条,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训练一个月以上。但是这训练不是天天正步走,而是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等,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复杂工作,长期的工作。

3.5、要及时评估,要表扬,用各种方式表扬、引导。

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如果没有及时的评估和表扬,行为规范的指定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摆设。只有及时的评价,才能够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达到预期制定规则的目的。

3.6、要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

良好的风气的形成往往能给工作带来好的效果,并且给工作带来很多方便。谁出现了好的行为,就会在班里得到鼓励、支持、欣赏;谁有不良的行为出现了,大家会一致反对,这对一个人好的习惯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幼儿,一定要把培养好习惯放在重要位置,再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实现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可以相信,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会很轻松。

游戏普遍存在于各民族和各文化之中。国外有研究者认为游戏具有“真正的文化普遍性”(trueculturaluniversal)。这意味着,无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发展如何,自然条件如何,社会制度如何,经济生产状况如何,幼儿都会发现时间和材料,生发和开展自己的游戏。当然,他们的游戏方式和内容会有所不同。由此看来,游戏的发生必然有其内源性。这种内源性不外乎是幼儿的生物性本能所在,或者更为具体和准确的说,是受幼儿生理和心理本质规定的。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游戏活动应该为幼儿游戏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促进教师、幼儿、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等素质之间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真正实现游戏的自然发展价值和教育引导游戏发展的价值。探究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有一定的必要性。

在幼儿的游戏中,一定的意义上,并没有成年人的指导或帮助,就自然存在于他们的世界当中了。在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自发而自然地对自身进行着探索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加深了幼儿的认识和发展了自身的心理机能。

本论文主要从根据游戏主体性本质观的演变,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方面进行展开论述的。

一、游戏的产生与其主体性本质观的演变。

(一)游戏的产生。

1.儿童游戏的自发性和原发性人要生存和生活下去,必须存在着两个前提,一是对自身的认识和锻炼,二是对外界的认识和改造。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外界的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从而达到自身与外界的和谐。要实现这两个前提,在最初,也就是在个体幼小的时候,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有很多儿童游戏,并没有教师的指导或成人的帮助,就自然存在于儿童社会中。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的儿童游戏表现出更多的游戏本质特点,它们实质上是儿童自发而自然地对自身的探讨和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对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生理性探索和锻炼,同时,也认识和发展了自身的心理机能。

2、人是游戏的主体和客体。

在幼儿自发和原发的游戏中,涉及到听觉的比如说“摔泥凹凹”(把潮湿的泥块揉捏成凹形,如手掌大小,摔在地上,泥块爆裂有声的游戏);关于视觉方面的游戏就更是常见了,也可以说各种游戏都离不开视觉的参与。比如小时候经常玩的打弹弓,弹石子等;至于在触觉、动觉、机体觉、平衡觉的体验,在那些捉人游戏、泥塑游戏、倒立、踩高跷、爬树等等游戏活动中都要运用到;味觉和嗅觉的参与在儿童过家家时烧火做“饭”时可以得到实时的体验,这些游戏的出现也都起到了利用和锻炼嗅觉的作用。

4、身体机能方面在儿童游戏自发和原发性的体现从头到颈,儿童可以玩顶牛或顶羊;利用脸上的器官,儿童可以玩“做鬼脸”或者“打鼻子打眼”的游戏;从肩膀到胳膊、腕部、手掌和手指,儿童可以玩抬花轿、扳手腕、碰豆豆、捡石子等游戏;从胸腹到后背和腰部,儿童可以玩翻扁担、背口袋、拔萝卜等游戏;从臀部到大腿、小腿到脚趾,儿童可以玩梭坡坡(类似于滑滑梯的游戏)、斗鸡、滚疙瘩(双臂交叉用双手扣住双脚大拇趾,身体缩成团,从松软斜坡上滚下来的游戏)等。因为儿童需要表现出对生殖器官的认识和潜在锻炼。此外,只要条件允许,儿童甚至会发现用头发做游戏的乐趣。泰勒·何德兰曾记载了发生于1909年的“甩辫子游戏”(时当清末,男孩子要留一条长辫子。儿童将辫子旋转起来,互相抽打取乐的游戏)。

时间的推移,并没有让我们忘却这些原始、原发、自发的游戏,而是在此基础上,注重结合现代因素,组合利用,推动新时代游戏在幼儿感官系统和身体机能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游戏主体性的本质观演变。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观念的表达,在游戏被纳入理论研究领域之前,主要是单纯地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还不能达到自觉地把握游戏的本质,因为没有人去有意识地理性地思考游戏的概念,更多层面上的意义是基于游戏活动与其他活动(主要是工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的同样社会客观现实问题。它所积淀的这种社会文化内涵,一直影响着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自始至终都是人们对游戏进行本质把握的思想背景。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幼儿的本能活动自19世纪中期开始,开始了对游戏本质进行自觉的、理性的尝试探索,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但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还只是建立在了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如下:德国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并且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他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反映。但是他被唯心主义的哲学观所局限,否认了游戏来源的客观现实性;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和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的游戏准备观点,对当时的游戏本质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忽略了游戏的社会性和幼儿对于游戏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够走出游戏本能论的窠臼;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干介克提出游戏成熟说,成熟说是当时游戏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他指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表现,开始逐渐摆脱机体本能活动的传统观点。

游戏的本能论及其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充分肯定了幼儿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把游戏的人和游戏的动物从根本上予以区别,建构和界定作为人的儿童游戏的概念。

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游戏社会性的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突出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概括出游戏的结构组成、活动特征及价值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观,蕴含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的意识倾向;我国的游戏理论研究坚持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认为游戏不是幼儿的本能活动,游戏是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有其必然的社会性;黄人颂主编的《学前教育学》中,将幼儿游戏解释为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是比以往都要科学的游戏研究与实践的思想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游戏本质的认识必将更加向真理靠近,游戏本质观必将向着更加高级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游戏与自主性的培养的关系定位。

(一)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基本表现。

1、自主性的含义。

自主有两个尺度:一是相对于客现状况、生活环境等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活动的权利与可能;二是相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对于个人来说,必须依赖于生活的环境,才能使生存和发展得以保证,但人又不是消极地依赖他所生活的环境,而是表现出以自己的行动和方式来改变世界,在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2、自主性游戏与幼儿、教师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b自主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c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素质的发展。

3、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区别。

b自主性是创造性的一个方面。幼儿游戏的实质在于自主性。幼儿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游戏中充分的发挥、体现,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自由的创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的掌握游戏的进度,把握游戏的环节。在此,教师应注意的是,要充分尊重幼儿,不能因为某个环节不符合教师预备的轨道而加以干涉,这样的做法既不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也会使游戏失去本质而不能称作自主性游戏。

(二)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特征表现。

1、游戏计划的生成性游戏的发起是自发自主的。游戏的发起是幼儿自发的行为,是幼儿的天性使然,没有任何外力的强加。强调自主性的游戏中,幼儿有自己支配和选择游戏的权利,游戏计划不再是教师事先凭想象制订的,而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根据幼儿的需要及存在的问题来制订下一次的游戏计划,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计划,可以使游戏的开展更加能满足幼儿的愿望和需要。这样,避免了游戏指导的盲目性和导演性。

2、游戏环境的多样性。

由于游戏的主人是幼儿,要玩什么游戏是幼儿自己的权利,每个幼儿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就需体现开放性和多样性,才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各种需要,使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控制外部环境。

3、教师角色的多重性教师以多重身份指导游戏,有利于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当幼儿需要游戏材料时,教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当幼儿需要教师一同游戏时,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和参与者;当幼儿不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当幼儿在分享游戏经验时,教师是倾听者和发问者。因此,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是多重的,改变了过去教师在指导游戏中对指导的片面理解。

4、游戏机会的均等性。

要使幼儿对游戏活动具有自己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可能,就必须给幼儿提供相应的机会。均等的游戏机会,能保证每个幼儿在此时此地去自由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这便抑制了由于教师的指定和安排而人为造成“玩不到想玩的游戏”或“老师让我玩的”等现象的发生,给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

4、适时地提供材料有助于满足幼儿继续游戏的愿望,促进游戏主题的深入。适当减少材料,能促使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及控制自我冲动。因此,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意图渗透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上,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4、分享游戏体验。游戏讲评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也是下一次游戏计划的依据。游戏结束时教师引导幼儿就开展游戏情况进行讨论,有助于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要利用游戏丰富幼儿的审美的认知,促进幼儿的语言美游戏,培养幼儿的情感美。

3、游戏必须符合幼儿的兴趣。游戏中的幼儿所表现的情感是最真挚的,情绪是愉快、稳定和积极的。因此,适当的游戏对幼儿情感美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使得幼儿在一种自由、愉快、积极的情感世界中健康成长。

结论游戏概念的变化演绎出游戏本质观的发展进程。在历史上,人类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经历了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从生物性到社会性的演变。儿童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是当代人们尝试确立的新的游戏本质观,它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儿童游戏的特征、价值以及在教育实践的运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他们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幼儿是在自由活动中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开展自主性游戏就是让儿童拥有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和可能,允许儿童在此时此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内容,而不是由教师安排或指定内容。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儿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为儿童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从而达到促使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内化、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因此尊重幼儿自主的活动权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基本,游戏原有的自然属性和自己的特色。假使“顺然”被改造了,“契机”被忽略了,幼儿对游戏失去了兴致,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也感到茫然,游戏本身具有的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功能价值也就被异化了。因此,之所以特别强调并提倡开展“自主性”的游戏,是要将游戏中蕴含的顺然与契机交还给游戏,让游戏发挥其应有的功用,清楚认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索引导幼儿自主发展策略,是本文所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1]刘楠楠.浅谈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才智,20xx(03):105.

[2]张洁清.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教育探索,20xx(10):108.

[3]杨静.游戏的自主性特征与指导策略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

[4]叶青.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浅谈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自主性.青春岁月.20xx(4).

[5]张静.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学周刊:b.20xx(11).

[6]肖玉.幼儿独立性能力培养初探.青年与社会.20xx(8).

[5]夏加强,刘颜.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刍议.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xx(09):33.

[6]王弟惠浅谈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17(2).

2

页,当前第。

2

1

2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十六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师资问题是其中较为突出的方而.幼教师资水平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况欠佳,不仅制约着幼儿教师队伍的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农村幼儿教师生存所而临的困境必须我们的关注和解决。

一、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

1.教师身份不明,流动性人.

由于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被承认,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她们既不是公办教师,又不是民办教师,也不能算作代课教师.农村幼儿教师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这严重地伤害了她们的自尊心,也影响了她们的工作热情,让她们失去了为幼教事业不懈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对农村幼儿教师作了相应的管理与引导,但力度不够,以致这支队伍比较混乱.’当地教育局没有对她们进行注册登记.农村幼儿教师也没有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的机会.幼儿教师与园主实际是一种雇佣关系,园主可以决定教师的去留.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规范,幼儿教师如果对工资不满,也可以随时离岗.这就造成了幼儿教师流动性较人,师资队伍不稳。

2.学历层次低,专业发展困难.

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不高,以中师、职高、职业中专为主,有部分教师仅有初中学历.她们中的人多数没有学过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没有进行过幼儿教育的专业培训,因此缺少幼儿教育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她们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小学化”倾向严重.此外,农村幼儿教师缺乏培训及继续教育的机会,幼教观念得不到更新.长此以往,将制约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没有纳入当地教育部门的师资培养计划,所以农村幼儿教师不仅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而且在当地幼儿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很少.农村通讯不发达,文化落后,信息闭塞,网络资源与图书资料缺乏,这些条件也限制了教师的学习与提升.缺乏观念的更新,她们只能凭借以往的经验来从事木职工作.

3.工资待遇差,缺乏社会保障.

农村幼儿园以民办为主.民办幼儿园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教师的工资主要靠学费来支付.一些民办园木身经费就不足,维持幼儿园的正常经营都存在困难,导致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太低,有的每月工资仅300-400元.这样的条件导致幼儿园招聘不到专业的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而在园的教师都是出于谋生的需要.农村幼儿教师不属于国家的正式编制,只是临时聘任的教师,她们既没有医疗保险,又没有养老保险,更别提住房公积金,所享受的待遇根木无法与公办教师相提并论.这样一来,她们而临很多后顾之忧:生病不能报销医疗费,退休后没有保障.这也严重地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了工作的稳定性。

4.环境艰苦,工作负担重.

农村幼儿教师工作的环境比较艰苦.尤其是偏僻的农村,交通十分不便,有的只是单独设一个班,就要容纳附近所有的幼儿.幼儿园设施十分简陋,没有活动场地,也没有玩教具.一个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园长,又是老师,还是保育员.由于幼儿年龄还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教师既要开展教育活动,又要照顾好幼儿的生活.农村幼儿园容纳的幼儿较多,幼儿教师又少,导致师生比过高,有的高达1:50,甚至是1:60.幼儿教师的口常工作比较琐碎繁杂,整天与幼儿待在一起,每天工作时间较长,工作负担很重。

二、解决对策。

农村幼儿教师是必须我们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了解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帮助她们走出困境,是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工作.她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着幼儿的全而和谐发展及农村幼儿园办园质量的提高.帮助农村幼儿教师走出困境可从以卜几方而进行。

1.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幼教机构的管理。

政府是发展幼教事业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要明确各自在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垢地位,将农村幼儿教育纳入到政府规划和管理的范围中,以确立农村幼儿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各市、县、乡镇应设相应的机构和人员专门监管农村幼儿教育,加人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着力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教育部门要与财政、卫生、妇联、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合作.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性,逐步明确她们的身份,确立她们应有的地位,使他们所而临的困境从根木上得到改善.只有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得到规范,幼儿教师才能安心工作,才能保证农村幼儿教育保教质量的提高。

2.拓宽师资来源,加强教师培训.

限,教师素质不高.所以,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拓宽师资来源,鼓励人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支教,为农村幼教事业补充新的力量.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要把在职培训纳入当地教育部门的师资培训计划,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体系,让她们能够有机会参与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教育部门还可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帮助幼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可以当地公立幼儿园为主导,对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给予必要指导,增强园与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3.保障教师工资,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福利及社会保障做出硬性规定,如限定农村幼儿教师的最低工资,保障她们的基木生活.同时,政府要对幼儿园实行规范管理,规定必须按时发放教师的工资,从制度上给予农村幼儿教师稳定的政策保障.教育部门要人力扶持农村幼儿园的发展,适当考虑增加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渠道.政府要让农村幼儿教师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保险的费用可由政府、幼儿园与个人共同承担.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各幼儿园业主履行支付教师工资与保险费的义务,对拒不履行相关义务者,要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3幼儿教师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工作才无后顾之忧。

4.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严把准入关.

关.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只有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人才有资格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由于农村的实际情况不能与城市相比,在选拔教师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幼儿教师资格证制度和相应的考核办法,通过这个途径,选择真正有教学能力,并热爱农村幼教工作的幼儿教师.对于在职的幼儿教师,可通过学习和培训,鼓励她们申请幼儿教师资格证.提高自身素质。

5.实行教师聘任制与合同制.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在农村,教育部门可对幼儿教师实行聘任制,明确规定幼儿园对教师的聘任期限,确保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连续性.被聘任的教师应得到与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具有平等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并给予她们根据工作业绩评定等级的机会.有了政策的保障,幼儿园不得随意解雇教师,教师也不能中途离职.幼儿园园主要定期与幼儿教师签订劳动合同,依法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该劳动合同必须公证,才能具备法律效力.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监督双方切实履行合同内容,对不履行义务的一方追究其责仟.依法维护双方的合法权利。

参考文献:。

[1][3]朱扬寿,曾福生,陈蜀江.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xx(12)。

[2]陈琴.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环境及相关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xx,(4).

摘要。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古人说的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方法;策略。

作者简介。

王洪新、女、1963年3月9日出生,1978年在辛店中学毕业,1986年3月在辛店担任民办教师,结婚后继续在皂户李镇任教,1999年上级安排回家,于20xx年7月在十五里堂幼儿园任幼儿教师至今,在工作期间于20xx年取得进修学校中等专业证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等。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

然而今天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学前期是人生旅程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古人说的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遵循科学的原则。

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按照规律和特点,具体的家长可以遵循以下6个基本原则:

1.1、鼓励和表扬应该适时适度。

目前广大教师都认识到赏识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赏识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另外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凡是幼儿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给贴上小贴纸以示鼓励,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鼓励和表扬应该适时适度,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和表扬的预期目的。我们要在幼儿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及时表扬幼儿,使幼儿能够及时地明确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及时强化,不日后的大量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而过多的表扬和鼓励有时也会给幼儿造成一种误解:表扬来得太容易,行为好坏的区分不是很明确,不一定达到好的效果。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幼儿的发展状况适时适度的加以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鼓励,挫折教育更不是一味的批评,没有了规则,就没有了教育的尺度,教育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悖其道而行之。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用物质、用精神去刺激孩子,如果不加引导,孩子不知道被赏识的理由,或者理由理解偏差,不该赏识的地方被赏识,就会导致挫折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从而引发逆反心理。教育如同栽花,没有规律地浇水、松土只能让花朵枯萎,而按照生长、有规律的抚育则会鲜花茂盛。因此,家长十分有必要放下家长的架子,抛弃家长式作风,成为孩子的朋友,让沟通成为一种习惯。

1.2、重视孩子的“第一次”

欧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中没有抓住“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1.3、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而成人不知不觉间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喜欢乱发脾气,孩子的脾气一定也不会好;父母喜欢常常骂人,孩子自然也会常常骂人,父母爱好穿着打扮,孩子就喜欢穿着打扮,甚至父母爱吃什么食物,孩子也爱吃什么食物。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幼儿园,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比如: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上楼梯时左上右下、说话时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答应幼儿的事情都能做到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长期坚持,孩子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4、要有坚决的态度。

1.5、要有默契的合作,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一天我和朋友聊天,他的小孩子元元在一旁画画。边画边说:“爸爸坐的飞机来了。”他奶奶对我说:“他爸爸今晚回来,看把他高兴的。”这时,门外传来小孩子的喊声“元元,我去骑车,你去不去?”元元对奶奶说“我和牛牛在院里骑会儿车行吗?”奶奶说:“行,但是你要把画笔和纸收拾好了再去。”元元答应着,开始收拾桌上的文具。这位奶奶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孩子生活在奶奶家,但奶奶和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却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爷爷奶奶放纵,或者施教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幼儿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即使成人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溺爱孩子,往往和父母的要求相悖,从而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了很多障碍。

1.6、要注意方式方法。

在咨询会上,一位父母指着站在远处的孩子对我说:“这孩子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状。”接着这位父母向我讲述了孩子怎么和小朋友打架,用积木把别人砍伤,用嘴把同伴咬出血印„„。这位父母苦恼地说:“我都怕去幼儿园接孩子,真怕哪位父母来找我,打他,骂他,可怎么他就不改呀?”这位父母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要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难得多。父母应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动力。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父母的冷眼、厌恶、甚至是打骂会更加激起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除了以上6个基本原则,家长还应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实践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决不能一曝十寒。

2、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外,还应该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1、明确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列化教育。3~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制定了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生活、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守的一些规则,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时间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园时的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教育等。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净”: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2.2、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我们本身就有可能带着很多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如用眼睛挑东西,不要用手挑东西的习惯。我们买东西谁不去挑、不去捏,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后可能不买了,最后别人怎么买?我们可没想这些问题。这是条件反射,挑选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捏一捏。这一陋习也直接影响到了孩子们,班里吃水果时让孩子们自己拿,谁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总是挑了这个还是觉得那个好“这山还望那山高”。

又如保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们有很多的成年人对自己小家庭的卫生搞的“一尘不染”,可是对社会大家庭的环境卫生却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良行为会对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家教专刊、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

2.3、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

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五层: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第四层是成人指派;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

2.4、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与其把儿童当作天津鸭儿填入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开启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我们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友爱、勇敢、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却忽视了能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自信心。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所以老师要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从而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如很多孩子在动手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离集体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来到幼儿园,这些孩子无论在行动,还是在自理能力上,普遍缺乏自信。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核心,是促使孩子实现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成人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滋补品”。信任既来自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又取决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认可。对幼儿来说,只有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获得自信心。孩子只有充满信心,他们才会信心百倍地面对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2.5、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

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

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

3、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3.1、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

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征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是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3.2、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

定家规,定班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发动大家以及父母、老师都参与。要让孩子自己说: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什么什么习惯。要一个一个地定培养目标,甚至两个月培养一个习惯,一个新习惯,这都很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家规、班规,并且去追求这些目标。

3.3、进行榜样教育。

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守时,他怎么守时?他的表都是拨快十分钟的。身边的成人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包括老师,也包括小朋友。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3.4、需要持久的训练,一定要训练。

习惯培养有很多技术手段,你们可以尝试,但是有一条,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训练一个月以上。但是这训练不是天天正步走,而是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等,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复杂工作,长期的工作。

3.5、要及时评估,要表扬,用各种方式表扬、引导。

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如果没有及时的评估和表扬,行为规范的指定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摆设。只有及时的评价,才能够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达到预期制定规则的目的。

3.6、要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

良好的风气的形成往往能给工作带来好的效果,并且给工作带来很多方便。谁出现了好的行为,就会在班里得到鼓励、支持、欣赏;谁有不良的行为出现了,大家会一致反对,这对一个人好的习惯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育幼儿,一定要把培养好习惯放在重要位置,再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实现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可以相信,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会很轻松。

游戏普遍存在于各民族和各文化之中。国外有研究者认为游戏具有“真正的文化普遍性”(trueculturaluniversal)。这意味着,无论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发展如何,自然条件如何,社会制度如何,经济生产状况如何,幼儿都会发现时间和材料,生发和开展自己的游戏。当然,他们的游戏方式和内容会有所不同。由此看来,游戏的发生必然有其内源性。这种内源性不外乎是幼儿的生物性本能所在,或者更为具体和准确的说,是受幼儿生理和心理本质规定的。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游戏活动应该为幼儿游戏提供有效的指导策略,促进教师、幼儿、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等素质之间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真正实现游戏的自然发展价值和教育引导游戏发展的价值。探究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有一定的必要性。

在幼儿的游戏中,一定的意义上,并没有成年人的指导或帮助,就自然存在于他们的世界当中了。在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自发而自然地对自身进行着探索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加深了幼儿的认识和发展了自身的心理机能。

本论文主要从根据游戏主体性本质观的演变,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方面进行展开论述的。

一、游戏的产生与其主体性本质观的演变。

(一)游戏的产生。

1.儿童游戏的自发性和原发性人要生存和生活下去,必须存在着两个前提,一是对自身的认识和锻炼,二是对外界的认识和改造。唯有如此,才能适应外界的生存和发展的规律,从而达到自身与外界的和谐。要实现这两个前提,在最初,也就是在个体幼小的时候,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有很多儿童游戏,并没有教师的指导或成人的帮助,就自然存在于儿童社会中。这种自发性和原发性的儿童游戏表现出更多的游戏本质特点,它们实质上是儿童自发而自然地对自身的探讨和认识,具体地说就是对全身各器官各系统的生理性探索和锻炼,同时,也认识和发展了自身的心理机能。

2、人是游戏的主体和客体。

在幼儿自发和原发的游戏中,涉及到听觉的比如说“摔泥凹凹”(把潮湿的泥块揉捏成凹形,如手掌大小,摔在地上,泥块爆裂有声的游戏);关于视觉方面的游戏就更是常见了,也可以说各种游戏都离不开视觉的参与。比如小时候经常玩的打弹弓,弹石子等;至于在触觉、动觉、机体觉、平衡觉的体验,在那些捉人游戏、泥塑游戏、倒立、踩高跷、爬树等等游戏活动中都要运用到;味觉和嗅觉的参与在儿童过家家时烧火做“饭”时可以得到实时的体验,这些游戏的出现也都起到了利用和锻炼嗅觉的作用。

4、身体机能方面在儿童游戏自发和原发性的体现从头到颈,儿童可以玩顶牛或顶羊;利用脸上的器官,儿童可以玩“做鬼脸”或者“打鼻子打眼”的游戏;从肩膀到胳膊、腕部、手掌和手指,儿童可以玩抬花轿、扳手腕、碰豆豆、捡石子等游戏;从胸腹到后背和腰部,儿童可以玩翻扁担、背口袋、拔萝卜等游戏;从臀部到大腿、小腿到脚趾,儿童可以玩梭坡坡(类似于滑滑梯的游戏)、斗鸡、滚疙瘩(双臂交叉用双手扣住双脚大拇趾,身体缩成团,从松软斜坡上滚下来的游戏)等。因为儿童需要表现出对生殖器官的认识和潜在锻炼。此外,只要条件允许,儿童甚至会发现用头发做游戏的乐趣。泰勒·何德兰曾记载了发生于1909年的“甩辫子游戏”(时当清末,男孩子要留一条长辫子。儿童将辫子旋转起来,互相抽打取乐的游戏)。

时间的推移,并没有让我们忘却这些原始、原发、自发的游戏,而是在此基础上,注重结合现代因素,组合利用,推动新时代游戏在幼儿感官系统和身体机能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游戏主体性的本质观演变。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观念的表达,在游戏被纳入理论研究领域之前,主要是单纯地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还不能达到自觉地把握游戏的本质,因为没有人去有意识地理性地思考游戏的概念,更多层面上的意义是基于游戏活动与其他活动(主要是工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的同样社会客观现实问题。它所积淀的这种社会文化内涵,一直影响着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自始至终都是人们对游戏进行本质把握的思想背景。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幼儿的本能活动自19世纪中期开始,开始了对游戏本质进行自觉的、理性的尝试探索,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但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还只是建立在了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如下:德国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并且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教育家。他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生物性。他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反映。但是他被唯心主义的哲学观所局限,否认了游戏来源的客观现实性;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和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的游戏准备观点,对当时的游戏本质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忽略了游戏的社会性和幼儿对于游戏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够走出游戏本能论的窠臼;20世纪初期,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干介克提出游戏成熟说,成熟说是当时游戏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他指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的表现,开始逐渐摆脱机体本能活动的传统观点。

游戏的本能论及其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充分肯定了幼儿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把游戏的人和游戏的动物从根本上予以区别,建构和界定作为人的儿童游戏的概念。

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游戏社会性的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研究的典型特征。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突出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概括出游戏的结构组成、活动特征及价值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观,蕴含了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的意识倾向;我国的游戏理论研究坚持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认为游戏不是幼儿的本能活动,游戏是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有其必然的社会性;黄人颂主编的《学前教育学》中,将幼儿游戏解释为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是比以往都要科学的游戏研究与实践的思想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化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游戏本质的认识必将更加向真理靠近,游戏本质观必将向着更加高级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游戏与自主性的培养的关系定位。

(一)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基本表现。

1、自主性的含义。

自主有两个尺度:一是相对于客现状况、生活环境等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活动的权利与可能;二是相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对于个人来说,必须依赖于生活的环境,才能使生存和发展得以保证,但人又不是消极地依赖他所生活的环境,而是表现出以自己的行动和方式来改变世界,在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2、自主性游戏与幼儿、教师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b自主性游戏可以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c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素质的发展。

3、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区别。

b自主性是创造性的一个方面。幼儿游戏的实质在于自主性。幼儿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游戏中充分的发挥、体现,幼儿可以自主的选择、自由的创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的掌握游戏的进度,把握游戏的环节。在此,教师应注意的是,要充分尊重幼儿,不能因为某个环节不符合教师预备的轨道而加以干涉,这样的做法既不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也会使游戏失去本质而不能称作自主性游戏。

(二)幼儿游戏活动的自主性特征表现。

1、游戏计划的生成性游戏的发起是自发自主的。游戏的发起是幼儿自发的行为,是幼儿的天性使然,没有任何外力的强加。强调自主性的游戏中,幼儿有自己支配和选择游戏的权利,游戏计划不再是教师事先凭想象制订的,而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根据幼儿的需要及存在的问题来制订下一次的游戏计划,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不断生成新的计划,可以使游戏的开展更加能满足幼儿的愿望和需要。这样,避免了游戏指导的盲目性和导演性。

2、游戏环境的多样性。

由于游戏的主人是幼儿,要玩什么游戏是幼儿自己的权利,每个幼儿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就需体现开放性和多样性,才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各种需要,使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控制外部环境。

3、教师角色的多重性教师以多重身份指导游戏,有利于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当幼儿需要游戏材料时,教师是游戏材料的提供者;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是游戏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当幼儿需要教师一同游戏时,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和参与者;当幼儿不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当幼儿在分享游戏经验时,教师是倾听者和发问者。因此,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是多重的,改变了过去教师在指导游戏中对指导的片面理解。

4、游戏机会的均等性。

要使幼儿对游戏活动具有自己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可能,就必须给幼儿提供相应的机会。均等的游戏机会,能保证每个幼儿在此时此地去自由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这便抑制了由于教师的指定和安排而人为造成“玩不到想玩的游戏”或“老师让我玩的”等现象的发生,给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及其应用策略。

4、适时地提供材料有助于满足幼儿继续游戏的愿望,促进游戏主题的深入。适当减少材料,能促使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及控制自我冲动。因此,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意图渗透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上,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4、分享游戏体验。游戏讲评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也是下一次游戏计划的依据。游戏结束时教师引导幼儿就开展游戏情况进行讨论,有助于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要利用游戏丰富幼儿的审美的认知,促进幼儿的语言美游戏,培养幼儿的情感美。

3、游戏必须符合幼儿的兴趣。游戏中的幼儿所表现的情感是最真挚的,情绪是愉快、稳定和积极的。因此,适当的游戏对幼儿情感美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使得幼儿在一种自由、愉快、积极的情感世界中健康成长。

结论游戏概念的变化演绎出游戏本质观的发展进程。在历史上,人类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经历了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从生物性到社会性的演变。儿童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是当代人们尝试确立的新的游戏本质观,它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儿童游戏的特征、价值以及在教育实践的运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他们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幼儿是在自由活动中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开展自主性游戏就是让儿童拥有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和可能,允许儿童在此时此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内容,而不是由教师安排或指定内容。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儿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为儿童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从而达到促使儿童主动学习、主动内化、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因此尊重幼儿自主的活动权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基本,游戏原有的自然属性和自己的特色。假使“顺然”被改造了,“契机”被忽略了,幼儿对游戏失去了兴致,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也感到茫然,游戏本身具有的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功能价值也就被异化了。因此,之所以特别强调并提倡开展“自主性”的游戏,是要将游戏中蕴含的顺然与契机交还给游戏,让游戏发挥其应有的功用,清楚认识幼儿游戏的自主性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索引导幼儿自主发展策略,是本文所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1]刘楠楠.浅谈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才智,20xx(03):105.

[2]张洁清.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教育探索,20xx(10):108.

[3]杨静.游戏的自主性特征与指导策略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

[4]叶青.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浅谈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自主性.青春岁月.20xx(4).

[5]张静.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学周刊:b.20xx(11).

[6]肖玉.幼儿独立性能力培养初探.青年与社会.20xx(8).

[5]夏加强,刘颜.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刍议.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xx(09):33.

[6]王弟惠浅谈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17(2).

毕业论文幼师题目篇十七

故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语言领域的目标之一就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英语故事内容有趣、语言活泼且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意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英语故事讲述与表演能够使学生的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培养幼教师资的专业院校,讲故事训练在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训练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就简要谈谈我们在讲故事训练方法上所做的尝试。

1.要选好故事。

这里的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取不同的故事。一般来说,3~4岁的幼儿爱听动物的故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5岁以上的幼儿爱听童话故事,故事的情节有一定的曲折性。否则孩子不会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

(2)要考虑到教育要求特别是思想教育的要求来选择故事。

2.认真阅读熟悉故事。

给幼儿讲故事前,幼师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并充分理解故事的整体内容,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特别要仔细研究故事的高潮部分。这是在整个故事中最吸引幼儿的部分。还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分析明确故事的主题思想。只有讲故事的人透彻正确地理解整个故事,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在讲故事时把这种真挚而强烈的情感传递给幼儿并感染幼儿,使幼儿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达到讲故事的效果。

3.语言的要求。

(1)轻重音的变化。

幼师在给幼儿讲故事时,必须把握故事的层次,这种层次是用语调的轻重缓急、高低抑扬等变化表现出来的,我们都知道,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会自然地加重某些字或词,这就是所谓的强调重音。在一句话中被重读的字可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讲故事时,语气和语调也要有轻有重,这样才能突显故事内容的生动活泼,并能显示出故事的重点。否则就不可能把整个故事内容表达得清楚,故事中的趣味性也没法传达给幼儿。

(2)停顿的适当。

讲故事时我们都会在一些地方停顿,这除了原文的标点决定之外,还可以控制语速,更能够很好地向幼儿传达句子和段落的整体意义,使语气自然顺畅。但有些幼师在讲故事时有随便停连的习惯。如,我的,名字,叫,狐狸。这样的停顿让讲故事的人感觉累,听故事的人也会累。怎样停,在什么地方停,都是由内容决定的。并不是有标点的地方就停。如,“不要吃,不要吃,那是不能吃的”。情形比较紧迫,说的时候不用按照标点停顿。

(3)态势语的使用。

态势语的运用在讲故事时显得尤为重要,语言与表情、手势等非语言因素结合得好,会增加幼儿对故事的兴趣,也能将有声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认真分析故事中各个角色的特征,包括语言、动作、表情。幼师不能只是做简单的摹拟动作,比划几下。应把动作与表情、语调融为一体。讲故事是以语言为主,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态势语只是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动作幅度不宜过大,动作不宜过多,更不能又跑又跳。那样会破坏故事原有的氛围,也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起到相反的作用。

1.播放视频或教师示范。

利用光盘、网络等资源,选取一些简单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故事资料给学生播放,先让学生进行观摩。例如《threelittlebutterflies》、《theveryhungrycaterpillar》、《threelittlepigs》、《thegoodboywhostoleanapple》等。教师示范其中一则故事,并让学生注意讲述人是如何处理故事的语调、停顿和态势语的。

2.模仿讲故事。

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组内进行模仿讲故事。模仿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要求学生模仿《themonkeyandthemoon》(《猴子捞月亮》),要求学生惟妙惟肖地讲述故事。大约模仿3~5个故事。让学生仔细揣摩讲故事的技巧。

3.练习巩固。

教师选取10篇优秀的幼儿英语故事印发给学生。要求每人选取一篇,自己设计语音与动作。准备时间为一个星期。教师根据班容量选取几个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讲故事并给予必要的指导。讲完后要求学生讨论优缺点及改进办法。进行自评和互评。

1.讲故事表演。

要求各组学生选取一个故事分角色表演出来。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及身材、相貌、声音特点等选择适合演绎的角色。在角色确定后,学生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来记忆故事台词,并能够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表演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约准备一个星期后,分组进行讲故事表演。通过表演故事,让同学们对故事的内容加深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讲述故事。

2.个人讲故事比赛。

在平行班进行完讲故事教学活动后举办一次大型的讲故事比赛。讲故事内容自选,选手讲故事时间为2~3分钟。比赛要精心组织。例如选好比赛地点,制定评分标准,选好评委等。对获奖选手要进行奖励。开展英语讲故事比赛就是让学生为准备比赛,主动地学习、探究地学习、合作地学习,从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杜威说:“做中学”。cipateandiun-derstand.通过讲故事比赛既锻炼了胆量,也纠正了他们的语音语调,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讲完故事,都充满期待,期待同学的肯定,期待老师的称赞,尤其是后者。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可以满足学生付出劳动而得到肯定的喜悦,又可以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取长补短。无论是个人讲故事还是小组表演故事,教师都要进行评价与考核。否则,没有考核就没有动力,就不会尽全力去准备故事,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项技能。教师应将学生讲故事的表现作为一次平时成绩计入学生的期末考试分数。而此项分数可分为两部分计算,例如学生个人讲故事占50%的分数,小组表演故事占50%的分数。通过考核可以提高学生讲故事的积极性。

[1]安奈特西蒙斯,故事的结构和讲故事的技巧[m],海南出版社,2003。

[2]鲁兵,中国幼儿文学集成[m],重庆出版社,1992。

[3]张美妮,幼儿文学概论[m],重庆出版社,199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