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陈家祠导游词 广东导游词之陈家祠(大全12篇)

最新陈家祠导游词 广东导游词之陈家祠(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8 07:08:02
最新陈家祠导游词 广东导游词之陈家祠(大全12篇)
时间:2023-12-18 07:08:02     小编:紫薇儿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陈家祠导游词篇一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原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清末清扫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新中国创立后,当局对这座构筑举办了掩护和修葺。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世界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陈家祠的主体构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整体构筑面积6400平方米,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构筑平台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平面机关以聚贤堂为中心,其他单位按中轴线依次布列,彼此间以长廊连通,构成外关闭,内开放的名堂。这种机关严谨,主次理解,虚实响应,前低后高的情势,浮现了我国南边祠堂构筑体制和传统构筑艺术气魄威风凛凛,被誉为“岭南艺术构筑明珠”

陈家祠的构筑有两个特点:一是,应用了多种构筑艺术本领,整个陈家祠的构筑主体和部件,都可见大量的木雕、石雕、砖雕、泥塑、灰塑、陶塑和彩绘;二是,极富岭南风味,陈家祠的构筑成果合适岭南的天气特点,如长廊意会全院可以遮阳挡雨,房舍高达可以透风降温,庭院满目苍翠,让人感想清冷、直率。陈家祠构筑构件的比例和整体气魄威风凛凛,装饰的外面造型和内容题材,都凸显了岭南的文化特色和风情、风采。

来到陈家祠一进,起首我向各人先容一下具有粘稠明间艺术韵味的屋顶脊饰,你们看,那蹲伏在屋檐垂脊上的六队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师,那是带有避邪保安全的寓意。

此刻我们重点相识一下陈家祠的花脊和砖雕。陈家祠的花脊共有十一条,总长度是165米,花脊分上下两层,基层脊基为灰塑,上层脊基为陶塑,陶塑满是佛山石湾烧制的,回收玻璃釉彩,首要有黄、绿、宝蓝、褐、白五色,人物均是:有前无后,有眼无珠,面部不施釉彩,各类人物的头、手、脚衣饰均定型化,别离以模具印制,届时按照人物身份、形态的差异,选配组合,再以捏、按、奈、贴等伎俩加工完成。最后还要按仰望的要求,浮夸处理赏罚人体比例和特定的模样外形举措,使人物有声有色。

请各人留意看看,每条花脊两头有一对造型奇异的动物,它龙头鱼尾,长有两根往上翘的长须,这就是古代民间传说能防火避灾的鳌鱼,昔人以为“巨鳌生于海,?而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不只还使屋顶的外观线越发美妙,同时,昔人又取其”独有鳌头“之意。暗示了人们祈望子孙科举测验荣登榜首,高官权贵的内心。

各人看了那么多石雕,我就跟各人讲一下他的工艺流程,先按客户对主题内容的要求举办平面或立体的计划,并解析为砖格编上号,然后依题材分别局部。选用同一规格的、质量上乘的青砖。运用浮雕、圆雕的技法,逐块镌刻。最后按次序拼接镶嵌于砖墙上,广东砖雕以其雕技高深而著称,能在质地松脆的青砖上镌刻纤细苍劲的线条,如垂挂的直线一样平常,这就是广东砖雕的奇异气魄威风凛凛。

此刻我们来到的是书院构筑的中心,聚贤堂,是昔时陈姓族人进行集合会事的处所,堂前石雕月台的雕栏,是以各类花鸟、果品为题材,运用持续缠枝的示意伎俩来雕饰的。其望柱雕有“老鼠戏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与多籽的葡萄、石榴共戏,是暗喻百子千孙。望柱头的雕饰更为出格,以花岗岩雕成一盘盘菠萝、杨桃、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岭南佳果,既富有南国风情和装饰美,又寄寓陈氏子孙终年以礼果奉祀祖先的虔敬之意,由此可见,广东民间工艺的另具匠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陈家祠导游词篇二

陈家祠,位于广州的中山七路。光绪十四年(1888年)筹建,光绪十二年(1894年)建成,历时七年。是其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伙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管本族各地念书人来广州应科举测验时栖身,又称陈氏书院。

因祠堂竣工后,一向作为陈姓后辈念书办学的处所,故又称陈氏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时代,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

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核准列为广州市文物掩护单元,并由广州市文物打点委员会举办全面维修打点。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当局核准列为广东省文物掩护单元。

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世界重点文物掩护单元。这组艺术构筑在文物部分的掩护打点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海表里人士观摩观赏。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坦荡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构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关闭内开放的构筑群体,是典范的广东民间宗祠式构筑。

陈家祠导游词篇三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广东地域生涯较完备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构筑,可以看到很是有特色的雕塑。除外,内里还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展和图片展之类的,在老屋子中领会文艺。

陈家祠初建时,是广东省陈姓连系成立的合族祠堂,为本族各地念书人赴广州介入科举测验提供住处。它有着迂腐的构筑气势威风凛凛,布满了广州风情和岭南特色,因为它生涯完备,对古构筑及汗青感乐趣的必定要去看下,假如对这些都不感乐趣,也可以去看下宁静的老屋子。由进口进入祠堂,按折线形举办旅行,抚玩次序依次为:正厅(双面镂空木雕大屏门)-月台(石栏杆杆铁铸通花栏板)-中进聚贤堂(按期专题展览)-后进中厅(百年陈氏书院图片展)-后东斋(流光溢彩――粤绣艺术作品展)-前东厢(旧广州家居展)。

首要是抚玩陈家祠的特色雕塑,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雕栏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四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构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其造型活跃,色彩富厚。除了雕塑外,彩绘也不容错过。几千幅彩绘,没有沟通的气势威风凛凛,也没有哪两幅是沟通的,全都是靠作者富厚的想象,值得细细品读。

陈家祠导游词篇四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建筑风格。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洞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陈家祠堂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参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和日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于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至今)陈氏书院。1980年国家拨专款再次重修。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琳琅满目。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目的为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时提供住处。陈家祠它的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装饰艺术的精华,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砖雕、陶塑、铜铁铸等工艺进行装饰,建筑中的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根据现有的资料,参加砖雕制的艺人有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其中以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雕式也极为精巧,技艺巧夺天工,十分有名。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布局。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厅门为14扇通花隔扇。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大厅略小。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承檩。斋内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令整座书院堪称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

木雕。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

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木雕工艺:木雕工艺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柔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椴木、桦木、楠木、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木料上进行的雕刻,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成的雕刻工艺品。木雕之乡:被誉为我国木雕之乡的浙江东阳,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又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石雕。

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在其他的石雕装饰中,如月梁、隔架、雀替、墙裙、檐廊栏杆及台阶垂带,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基座已失),石匠运用圆润简练的线条雕琢成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这是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

砖雕。

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

广东砖雕从用材到技法都与北方或江南地区都有一定差别。雕制前先由艺人逐块挑选。然后依据整幅图层次的多少,将青砖按层排列,依次逐出所属部分的纹样,最后逐层逐块嵌砌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空结合运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又流中畅自如,纤细如丝,故又被称为“挂线砖雕”。陈氏书院首进东西厅的水磨青砖檐墙上,共有6幅大型砖雕,是现存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砖雕作品之一。石湾陶塑脊饰。清代在南海、番禺、顺德和香港、澳门等地的祠堂庙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早期生产的脊饰,多用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随着石湾陶塑的发展,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逐渐转变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人物脊饰,这种石湾特有的陶塑脊饰文化,后来由广东人带往广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传往异国,这正上乡土情怀的自然表现。

灰塑。

广东旧式民居,多数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出简单的卷草纹。称这“草尾”。在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庙宇中,灰塑的使用范围则随建筑的规格而扩大,它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由于灰需在现场制作,艺人便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如将山川水涧景物随形就势穿透墙体,或将动物、花卉等。

到塑造成凸出墙体20至60厘米,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栩栩如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1800余米,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陶塑。

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书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首进5条和聚贤堂脊饰分别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聚贤堂脊饰于1976年被台风刮倒,于1981年重塑)和十九年(1893年)烧制,中、后进的4条脊饰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烧制,后进大厅的脊饰则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条脊饰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大,其总长27米,高2.9米,连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全脊共塑224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整条脊饰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铁铸。

陈氏书院聚贤堂前后石栏杆中嵌有铸铁栏板,即佛山铁画。其正面6幅为麒麟玉书凤凰图,台阶两边是双龙戏珠,还有三阳开泰、年年有余等。这些铁铸由佛山生铁铸造,打制或铸造而成,工艺精湛,构图精美。此外陈氏书院内还有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美术形式――壁画和楹联。书院东西厢房绘有多幅壁画,壁画的主要题材有滕王阁图、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书院的楹联主要表达对祖先功绩的颂扬和缅怀,光大先祖文风宏业的理想和愿望。楹联多为楷书,自成一格。

陈家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导游词篇五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广东陈家祠。

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建筑风格。

1980年国家拨专款再次重修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琳琅满目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目的为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时提供住处。陈家祠它的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装饰艺术的精华,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砖雕、陶塑、铜铁铸等工艺进行装饰,建筑中的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根据现有的资料,参加砖雕制的艺人有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其中以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雕式也极为精巧,技艺巧夺天工,十分有名。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布局。

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厅门为14扇通花隔扇。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大厅略小。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承檩。斋内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令整座书院堪称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

木雕。

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木雕工艺:木雕工艺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柔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椴木、桦木、楠木、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木料上进行的雕刻,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成的雕刻工艺品。木雕之乡:被誉为我国木雕之乡的浙江东阳,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又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石雕。

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在其他的石雕装饰中,如月梁、隔架、雀替、墙裙、檐廊栏杆及台阶垂带,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基座已失),石匠运用圆润简练的线条雕琢成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这是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

砖雕。

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陈家祠堂。

广东砖雕从用材到技法都与北方或江南地区都有一定差别。雕制前先由艺人逐块挑选。然后依据整幅图层次的多少,将青砖按层排列,依次逐出所属部分的纹样,最后逐层逐块嵌砌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空结合运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又流中畅自如,纤细如丝,故又被称为“挂线砖雕”。陈氏书院首进东西厅的水磨青砖檐墙上,共有6幅大型砖雕,是现存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砖雕作品之一。石湾陶塑脊饰。清代在南海、番禺、顺德和香港、澳门等地的祠堂庙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早期生产的脊饰,多用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随着石湾陶塑的发展,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逐渐转变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人物脊饰,这种石湾特有的陶塑脊饰文化,后来由广东人带往广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传往异国,这正上乡土情怀的自然表现。

灰塑。

到塑造成凸出墙体20至60厘米,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栩栩如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1800余米,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陶塑。

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书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首进5条和聚贤堂脊饰分别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聚贤堂脊饰于1976年被台风刮倒,于1981年重塑)和十九年(1893年)烧制,中、后进的4条脊饰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烧制,后进大厅的脊饰则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条脊饰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大,其总长27米,高2.9米,连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全脊共塑224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整条脊饰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铁铸。

陈氏书院聚贤堂前后石栏杆中嵌有铸铁栏板,即佛山铁画。其正面6幅为麒麟玉书凤凰图,台阶两边是双龙戏珠,还有三阳开泰、年年有余等。这些铁铸由佛山生铁铸造,打制或铸造而成,工艺精湛,构图精美。此外陈氏书院内还有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美术形式——壁画和楹联。书院东西厢房绘有多幅壁画,壁画的主要题材有滕王阁图、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书院的楹联主要表达对祖先功绩的颂扬和缅怀,光大先祖文风宏业的理想和愿望。楹联多为楷书,自成一格。

陈家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为广东72县陈氏族人捐资合建的宗族祠和书院。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建筑,成立了专门保护机制,多次进行修葺,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包括九座厅堂,东西斋10座房子和其间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计19座,聚贤堂位于中央,其他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以长廊联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从外往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因此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建筑特点】。

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玲琅满目。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精雕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二是极富岭南风味。那些华丽的装饰,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门和各种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现了岭南的建筑风格。长廊贯通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优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一进(大门外)】。

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介绍一下屋顶脊饰。脊饰在明亮的蓝天衬托下,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具有浓烈的民间艺术韵味。你们看:那蹲伏在屋檐垂脊上六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全身朱红色,大眼圆睁,张口翘尾,就想要凌空而下,气势雄伟。陈氏书院将灰塑独角狮装饰在垂脊上,带有辟邪保平安的寓意。

材丰富、形象传神、工艺特别。人物均是有前无后,脸部有眼无珠,不施釉彩。各种人物的头、手、脚、服饰均定型化,分别以模印制,根据人物不同的形态,选配头型、帽饰、手脚、服饰,然后用捏、按、捺、贴等手法进行加工,按仰望角度视线要求,夸张处理人体比例和特定的神态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石湾瓦脊一般分成若干小块塑造烧制,在屋顶驳接嵌砌而成。每条花脊,在烧制的时候,都标有店号和年代,这条首进中路花脊是光绪辛卯年(1891年)文如壁店烧制的。当时为陈家祠烧制花脊的还有宝玉荣记、美玉成等店铺。

请大家注意看,每条花脊的两端,有一对造型独特的动物,它龙头鱼尾,长有两根往上翘的长须,像飞翔在凌空一样,气势不凡,使屋顶的轮廓线更加优美。这种怪异的动物,就是古代民间传说能防火避灾的鳌鱼。古人认为:“巨鳌生于海,好吞火,而且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同时,古人又取其“独占鳌头”之意,表示了人们祈望子孙科举考试荣登榜首,高官显贵的心理。

请各位放眼望去,正门两侧那平整光滑的青砖檐墙上,有六幅大型砖雕,其中两幅长4.8米,宽2米,就像巨幅的画卷镶嵌在墙上,它使原来单调平板的青砖墙变得秀气典雅,又使整座建筑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六幅大型砖雕,人物鸟兽形态传神生动,雕工精细入微,立体逼真,是广东现存最好和最大型的作品。这些砖雕是选用质量上等的青砖,运用浮雕、圆雕技法,逐块雕琢,拼接镶嵌于砖墙之上。广东砖雕以其雕技高超而著称,能再质地松脆的青砖上雕刻纤细苍劲的线条,如垂挂的直线一般,固有“挂线砖雕”之称,体现了广东砖雕的独特风格。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两扇大门。两扇大门上彩绘的门神高达4米,黑脸者为尉迟恭,红脸者为秦琼,是唐代太宗的大将军。据说有两位气宇轩昂的大将军守卫门户,能起到镇邪保平安的作用。

【二进(首进大厅和聚贤堂)】。

跨进首进大厅,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四扇镂空双面木雕大屏门挡中。它立在大厅和庭院正中之间,分隔了内外空间,透过镂空雕花,院内景物若隐若现,又使到内外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幽深高雅的美感。这四扇屏门上雕刻的都是吉祥如意的内容,如“金殿比武”、“渔樵耕读”、“三羊启泰”等。其图案内容,大多含有很微妙的寓意。如裙板上雕刻的这幅“创大业,儿孙永发”图,用芭蕉树的大叶象征大业,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象征着儿孙永发。以五只蝙蝠围绕着一团家:“寿”字的烟云,被寓为“五福捧寿”。这幅“福”字图,最有象征意义,把一棵老竹雕刻成一个“福”字形状,两个“福”字一正一反,暗喻福到盈门。几只仙鹤站在老竹丛中,画面题词“青春发达,大器晚成”,比喻人和物的成长过程,又暗喻“福寿双全”。还有这幅“渔舟唱晚”图,三只渔船停泊在河岸边,一张正在晾晒的渔网高高挂起,坐在船头上的几个渔夫手拿乐器在弹唱,母亲怀抱婴儿望着背救生浮葫芦的孩子爬到船篷上玩耍,表现出广东水乡渔民在辛勤劳动后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转出屏门,视线豁然开朗,庭院各种花草树木绿茵婆娑,香气袭人。沿着中轴线方向,前庭架起了东西两道彩带般的长廊,连接首进和中进建筑。长廊上塑有“竹林七贤”、“公孙玩乐图”、等历史题材故事;有“镇海层楼”、“浮丘丹井”等清代羊城八景;还有各种花鸟瑞兽、吉祥如意图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把庭院装扮的情趣盎然。灰塑工艺积极复杂,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入稻草或草纸,制成草根灰和纸根灰,用铜线做骨架,以瓦筒为躯干,艺人直接在建筑装饰部位上制作,随意发挥技艺,最后绘上矿物质颜料而成。灰塑的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逼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充满浓郁民间生活气息。其中有一种以蝙蝠造型的吉祥图案,生动活泼,神态亲近可爱,化丑为美、夸张形象是民间常用的艺术手法。因“蝠”与“福”谐音,所以我国民间把蝙蝠视为福的象征。如在一只蝙蝠前画一串铜钱,则被称为“福在眼前”;两只蝙蝠重叠,又称“福上加福”等等。陈氏书院的灰塑,题材十分丰富,塑艺精美,规模宏大,总长度为1800余米,居全省民间建筑装饰之上。

穿过长廊,迈上台阶,两座建筑之间,山墙高耸,形成一条通道,只见头上青天白云,眼前每进升高,取其“青云直上”之意,俗称“青云巷”。站在青云巷凉风阵阵。它美观而又实用,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及防火的作用。

中座聚贤堂是书院建筑的中心,聚贤堂是当年陈姓族人举行聚会议事的地方,堂前有一座雅致的石雕月台,月台上的石雕栏杆、月台柱以及望柱头的雕饰是陈氏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栏杆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的表现手法来雕饰。月台柱雕有“老鼠戏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与多子的葡萄、石榴共戏,是暗喻百子千孙的意思。望柱头的雕饰更加特别,以花岗石雕成的一盘盘菠萝、杨涛、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岭南家果,既富有南国风情和装饰美,又寄予了陈氏子孙以礼果终年奉祀祖先的虔诚敬意。这又是一个体现广东民间艺人匠心独运的生动例子。

【后进】。

后进是安放神主牌位和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这里共有是一座八米多高木雕大神龛,龛堂阶台上安放着密集整齐的牌位,正中最高者为陈氏远祖舜帝,列祖按序排列。另外凡是捐巨资兴建陈氏书院的陈姓族人,均可以在此设立长生位,标明捐资金额,并按辈分大小、出资多寡及社会地位排列放置。神龛外饰大型木雕镂通花罩,其雕工精致,规制宏大,龛堂庄严肃穆。每年春秋两季,陈姓族人在此举行隆重的合族祭祖仪式,以示对祖先的虔诚敬意。陈氏书院龛罩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龛罩上还铭刻有制作年代,营造商号及地址,如“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等,这是研究陈家祠营建情况的可靠原始资料。

【西斋和厢房】。

看完三进主体建筑,我们可以简单游览一下东西斋和厢房。东西厢房是当年。

陈氏学子们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廊庑与厢房项链。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环境优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室内壁上绘有大型壁画。前东厢为《滕王阁》,图中描绘才气过人的唐代诗人王勃意气风发的吟作“滕王阁序”的场面,前西厢绘《夜宴桃李》,画面表现了桃花盛开时,李白和诸学友在桃李园中夜宴的情景。用文人雅士为题材的壁画,正与厢房的使用功能相匹配,虽然只有两幅作品,但却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使书院更富诗意而显得雅致清新。

总的来说,陈家祠在建筑上最突出的是它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之大成,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陈氏书院后感叹不已,即时赋诗赞曰:“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对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给予极高评价。陈氏书院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一颗明珠”是当之无愧的。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原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这座建筑进行了保护和修葺。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整体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建筑平台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平面布局以聚贤堂为中心,其他单元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以长廊连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格局。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体制和传统建筑艺术风格,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陈家祠的建筑有两个特点:一是,应用了多种建筑艺术手段,整个陈家祠的建筑主体和部件,都可见大量的木雕、石雕、砖雕、泥塑、灰塑、陶塑和彩绘;二是,极富岭南风味,陈家祠的建筑功能切合岭南的气候特点,如长廊贯通全院可以遮阳挡雨,房舍高达可以通风降温,庭院满目苍翠,让人感到清凉、爽快。陈家祠建筑构件的比例和整体风格,装饰的外观造型和内容题材,都凸显了岭南的文化特色和风情、风貌。

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具有浓烈明间艺术韵味的屋顶脊饰,你们看,那蹲伏在屋檐垂脊上的六队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师,那是带有避邪保平安的寓意。

现在我们重点了解一下陈家祠的花脊和砖雕。陈家祠的花脊共有十一条,总长度是165米,花脊分上下两层,下层脊基为灰塑,上层脊基为陶塑,陶塑全是佛山石湾烧制的,采用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五色,人物均是:有前无后,有眼无珠,面部不施釉彩,各种人物的头、手、脚服饰均定型化,分别以模具印制,届时根据人物身份、形态的不同,选配组合,再以捏、按、奈、贴等手法加工完成。最后还要按仰视的要求,夸张处理人体比例和特定的神态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

请大家注意看看,每条花脊两端有一对造型独特的动物,它龙头鱼尾,长有两根往上翘的长须,这就是古代民间传说能防火避灾的鳌鱼,古人认为“巨鳌生于海,?而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不仅还使屋顶的轮廓线更加优美,同时,古人又取其”独占鳌头“之意。表示了人们期望子孙科举考试荣登榜首,高官显贵的心里。

大家看了那么多石雕,我就跟大家讲一下他的工艺流程,先按客户对主题内容的要求进行平面或立体的设计,并分解为砖格编上号,然后依题材划分局部。选用统一规格的、质量上乘的青砖。运用浮雕、圆雕的技法,逐块雕刻。最后按顺序拼接镶嵌于砖墙上,广东砖雕以其雕技高超而著称,能在质地松脆的青砖上雕刻纤细苍劲的线条,如垂挂的直线一般,这就是广东砖雕的独特风格。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书院建筑的中心,聚贤堂,是当年陈姓族人举行聚会议事的地方,堂前石雕月台的栏杆,是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运用连续缠枝的表现手法来雕饰的。其望柱雕有“老鼠戏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与多籽的葡萄、石榴共戏,是暗喻百子千孙。望柱头的雕饰更为特别,以花岗岩雕成一盘盘菠萝、杨桃、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岭南佳果,既富有南国风情和装饰美,又寄寓陈氏子孙终年以礼果奉祀祖先的虔诚之意,由此可见,广东民间工艺的匠心独运。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陈家祠,位于广州的中山七路。光绪十四年(1888年)筹建,光绪十二年(1894年)建成,历时七年。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又称陈氏书院。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故又称陈氏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20xx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

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家祠导游词篇六

陈家祠,也叫陈氏书院,位于广州中山七路,处于广州闹市区,与周边的高楼大厦略显格格不入。它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经过长达四年修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走进陈家祠,外观气势恢弘、宏伟壮观,建筑屋脊上呈现各式的灰塑、陶塑、砖雕,只见人物鸟兽形态传神十分生动,雕工细致入微、立体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陈家祠建筑坐北向南,长宽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局,规整对称,主次分明,两边以厢房、斋房围合,形成对外封闭、内部开敞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建筑。更为突出的是,每座房子从柱础到瓦脊,缀满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彩绘和铁铸,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被认为是民间艺术的宝库。陈家祠在1957年维修后辟作广东民间工艺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保存完好的清末民间建筑,极具岭南特色。

陈家祠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除木雕外,陈家祠内连廊的廊柱和月台围栏的栏板均使用铁铸装饰,这是清代传统建筑中较为少见的。民间艺人巧妙地将铁铸通花栏板镶嵌在围栏的石雕框架内,利用铁和石之间的色彩对比以及铁铸的通透立体造型,使月台围栏产生出如国画斗方般独特的装饰效果,成为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一大特色。祠堂建筑精妙,规模庞大,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讲述铺陈着名人辈出人才济济的一脉香火,弥漫散发出人文传统历久弥新的文化建筑渊源。

(2)极富岭南风味,陈家祠的构筑成果合适岭南的天气特点,如长廊意会全院可以遮阳挡雨,房舍高达可以透风降温,庭院满目苍翠,让人感想清冷、直率。陈家祠构筑构件的比例和整体气魄威风凛凛,装饰的外面造型和内容题材,都凸显了岭南的文化特色和风情、风采。

来到陈家祠一进,起首我向各人先容一下具有粘稠明间艺术韵味的屋顶脊饰,你们看,那蹲伏在屋檐垂脊上的六队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师,那是带有避邪保安全的寓意。

此刻我们重点相识一下陈家祠的花脊和砖雕。陈家祠的花脊共有十一条,总长度是165米,花脊分上下两层,基层脊基为灰塑,上层脊基为陶塑,陶塑满是佛山石湾烧制的,回收玻璃釉彩,首要有黄、绿、宝蓝、褐、白五色,人物均是:有前无后,有眼无珠,面部不施釉彩,各类人物的头、手、脚衣饰均定型化,别离以模具印制,届时按照人物身份、形态的差异,选配组合,再以捏、按、奈、贴等伎俩加工完成。最后还要按仰望的要求,浮夸处理赏罚人体比例和特定的模样外形举措,使人物有声有色。

请大家留意看看,每条花脊两头有一对造型奇异的动物,它龙头鱼尾,长有两根往上翘的长须,这就是古代民间传说能防火避灾的鳌鱼,昔人以为“巨鳌生于海,而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不只还使屋顶的外观线越发美妙,同时,昔人又取其”独有鳌头“之意。暗示了人们祈望子孙科举测验荣登榜首,高官权贵的内心。

那么多石雕,现在讲一下它的工艺流程,先按客户对主题内容的要求举办平面或立体的计划,并解析为砖格编上号,然后依题材分别局部。选用同一规格的、质量上乘的青砖。运用浮雕、圆雕的技法,逐块镌刻。最后按次序拼接镶嵌于砖墙上,广东砖雕以其雕技高深而著称,能在质地松脆的青砖上镌刻纤细苍劲的线条,如垂挂的直线一样平常,这就是广东砖雕的奇异气魄威风凛凛。

此刻我们来到的是书院构筑的中心,聚贤堂,是昔时陈姓族人进行集合会事的处所,堂前石雕月台的雕栏,是以各类花鸟、果品为题材,运用持续缠枝的示意伎俩来雕饰的。其望柱雕有“老鼠戏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与多籽的葡萄、石榴共戏,是暗喻百子千孙。望柱头的雕饰更为出格,以花岗岩雕成一盘盘菠萝、杨桃、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岭南佳果,既富有南国风情和装饰美,又寄寓陈氏子孙终年以礼果奉祀祖先的虔敬之意,由此可见,广东民间工艺的另具匠心。

陈家祠导游词篇七

优秀作文推荐!今年暑假,我们全家去了南方城市广州游玩,那里的人文景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游玩的第一站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我们是乘地铁去的。呀!广州的地铁可真有意思:地铁票是一枚硬币。刚开始我还以为是找零的钱哩!地铁车箱里的广播分别是用三种语言播报的:先是普通话,再是粤语,最后是英语,和宁波可不同哩!

博物馆的前身是著名的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据解说员介绍它始建于1893年,是清代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合资捐建的合族祠,是现存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据说,郭沫若先生还曾赋诗称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书院是由十多座单体建筑组成,每一座之中都有一个宽敞轩昂的厅堂,它们之间都有长廊相连,还穿插着庭院,院中栽种着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和花卉,郁郁葱葱,幽雅秀美。每个厅堂中陈列着石湾陶器、广州彩瓷、粤绣、潮州木雕、端砚、象牙雕刻、剪纸等展品,真是让人大饱眼福。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灰塑雕刻工艺的介绍:灰塑以石灰为主要原料,逐层堆塑晾干,成型后上色,完成后结实耐用,不易褪色变形,非常适合南方炎热湿润的气候。令人叫绝的是灰塑工艺都是现场构思制作的,每一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我看见书院中屋前廊下到处是这种雕刻,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游完陈家祠出来,已经是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我终于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一边走一边感叹着中华文化的古久深远,同时,我也对明天的旅程深深地充满期待!

陈家祠导游词篇八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是广州的旅游景点之一,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导游也要结合景点特色,详细介绍给游客知道。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州陈家祠。

导游词。

讲解,欢迎参考!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雕塑。除外,里面还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展和图片展之类的,在老房子中体会文艺。

陈家祠初建时,是广东省陈姓联合建立的合族祠堂,为本族各地读书人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住处。它有着古老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广州风情和岭南特色,由于它保存完整,对古建筑及历史感兴趣的一定要去看下,如果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下安静的老房子。

由入口进入祠堂,按折线形进行参观,观赏顺序依次为:正厅(双面镂空木雕大屏门)-月台(石雕栏杆、铁铸通花栏板)-中进聚贤堂(定期专题展览)-后进中厅(百年陈氏书院图片展)-后东斋(流光溢彩——粤绣艺术作品展)-前东厢(旧广州家居展)。

主要是观赏陈家祠的特色雕塑,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其造型生动,色彩丰富。除了雕塑外,彩绘也不容错过。几千幅彩绘,没有相同的风格,也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全都是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值得细细品读。

陈家祠,位于广州的中山七路。光绪十四年(1888年)筹建,光绪十二年(1894年)建成,历时七年。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又称陈氏书院。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故又称陈氏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20xx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

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家祠导游词篇九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广东陈家祠。

导游词。

五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建筑风格。

1980年国家拨专款再次重修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琳琅满目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目的为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时提供住处。陈家祠它的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装饰艺术的精华,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砖雕、陶塑、铜铁铸等工艺进行装饰,建筑中的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根据现有的资料,参加砖雕制的艺人有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其中以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雕式也极为精巧,技艺巧夺天工,十分有名。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布局。

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厅门为14扇通花隔扇。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大厅略小。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承檩。斋内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令整座书院堪称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

木雕。

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木雕工艺:木雕工艺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柔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椴木、桦木、楠木、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木料上进行的雕刻,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成的雕刻工艺品。木雕之乡:被誉为我国木雕之乡的浙江东阳,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又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石雕。

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在其他的石雕装饰中,如月梁、隔架、雀替、墙裙、檐廊栏杆及台阶垂带,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有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基座已失),石匠运用圆润简练的线条雕琢成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这是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

砖雕。

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陈家祠堂。

广东砖雕从用材到技法都与北方或江南地区都有一定差别。雕制前先由艺人逐块挑选。然后依据整幅图层次的多少,将青砖按层排列,依次逐出所属部分的纹样,最后逐层逐块嵌砌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空结合运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又流中畅自如,纤细如丝,故又被称为“挂线砖雕”。陈氏书院首进东西厅的水磨青砖檐墙上,共有6幅大型砖雕,是现存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砖雕作品之一。石湾陶塑脊饰。清代在南海、番禺、顺德和香港、澳门等地的祠堂庙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早期生产的脊饰,多用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随着石湾陶塑的发展,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逐渐转变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人物脊饰,这种石湾特有的陶塑脊饰文化,后来由广东人带往广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把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传往异国,这正上乡土情怀的自然表现。

灰塑。

到塑造成凸出墙体20至60厘米,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栩栩如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1800余米,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陶塑。

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书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首进5条和聚贤堂脊饰分别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聚贤堂脊饰于1976年被台风刮倒,于1981年重塑)和十九年(1893年)烧制,中、后进的4条脊饰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烧制,后进大厅的脊饰则完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11条脊饰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大,其总长27米,高2.9米,连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全脊共塑224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整条脊饰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铁铸。

陈氏书院聚贤堂前后石栏杆中嵌有铸铁栏板,即佛山铁画。其正面6幅为麒麟玉书凤凰图,台阶两边是双龙戏珠,还有三阳开泰、年年有余等。这些铁铸由佛山生铁铸造,打制或铸造而成,工艺精湛,构图精美。此外陈氏书院内还有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美术形式——壁画和楹联。书院东西厢房绘有多幅壁画,壁画的主要题材有滕王阁图、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书院的楹联主要表达对祖先功绩的颂扬和缅怀,光大先祖文风宏业的理想和愿望。楹联多为楷书,自成一格。

陈家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为广东72县陈氏族人捐资合建的宗族祠和书院。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建筑,成立了专门保护机制,多次进行修葺,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包括九座厅堂,东西斋10座房子和其间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计19座,聚贤堂位于中央,其他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以长廊联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从外往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因此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建筑特点】。

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玲琅满目。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精雕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二是极富岭南风味。那些华丽的装饰,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门和各种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现了岭南的建筑风格。长廊贯通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优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一进(大门外)】。

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介绍一下屋顶脊饰。脊饰在明亮的蓝天衬托下,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具有浓烈的民间艺术韵味。你们看:那蹲伏在屋檐垂脊上六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全身朱红色,大眼圆睁,张口翘尾,就想要凌空而下,气势雄伟。陈氏书院将灰塑独角狮装饰在垂脊上,带有辟邪保平安的寓意。

材丰富、形象传神、工艺特别。人物均是有前无后,脸部有眼无珠,不施釉彩。各种人物的头、手、脚、服饰均定型化,分别以模印制,根据人物不同的形态,选配头型、帽饰、手脚、服饰,然后用捏、按、捺、贴等手法进行加工,按仰望角度视线要求,夸张处理人体比例和特定的神态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石湾瓦脊一般分成若干小块塑造烧制,在屋顶驳接嵌砌而成。每条花脊,在烧制的时候,都标有店号和年代,这条首进中路花脊是光绪辛卯年(1891年)文如壁店烧制的。当时为陈家祠烧制花脊的还有宝玉荣记、美玉成等店铺。

请大家注意看,每条花脊的两端,有一对造型独特的动物,它龙头鱼尾,长有两根往上翘的长须,像飞翔在凌空一样,气势不凡,使屋顶的轮廓线更加优美。这种怪异的动物,就是古代民间传说能防火避灾的鳌鱼。古人认为:“巨鳌生于海,好吞火,而且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同时,古人又取其“独占鳌头”之意,表示了人们祈望子孙科举考试荣登榜首,高官显贵的心理。

请各位放眼望去,正门两侧那平整光滑的青砖檐墙上,有六幅大型砖雕,其中两幅长4.8米,宽2米,就像巨幅的画卷镶嵌在墙上,它使原来单调平板的青砖墙变得秀气典雅,又使整座建筑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六幅大型砖雕,人物鸟兽形态传神生动,雕工精细入微,立体逼真,是广东现存最好和最大型的作品。这些砖雕是选用质量上等的青砖,运用浮雕、圆雕技法,逐块雕琢,拼接镶嵌于砖墙之上。广东砖雕以其雕技高超而著称,能再质地松脆的青砖上雕刻纤细苍劲的线条,如垂挂的直线一般,固有“挂线砖雕”之称,体现了广东砖雕的独特风格。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两扇大门。两扇大门上彩绘的门神高达4米,黑脸者为尉迟恭,红脸者为秦琼,是唐代太宗的大将军。据说有两位气宇轩昂的大将军守卫门户,能起到镇邪保平安的作用。

【二进(首进大厅和聚贤堂)】。

跨进首进大厅,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四扇镂空双面木雕大屏门挡中。它立在大厅和庭院正中之间,分隔了内外空间,透过镂空雕花,院内景物若隐若现,又使到内外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幽深高雅的美感。这四扇屏门上雕刻的都是吉祥如意的内容,如“金殿比武”、“渔樵耕读”、“三羊启泰”等。其图案内容,大多含有很微妙的寓意。如裙板上雕刻的这幅“创大业,儿孙永发”图,用芭蕉树的大叶象征大业,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象征着儿孙永发。以五只蝙蝠围绕着一团家:“寿”字的烟云,被寓为“五福捧寿”。这幅“福”字图,最有象征意义,把一棵老竹雕刻成一个“福”字形状,两个“福”字一正一反,暗喻福到盈门。几只仙鹤站在老竹丛中,画面题词“青春发达,大器晚成”,比喻人和物的成长过程,又暗喻“福寿双全”。还有这幅“渔舟唱晚”图,三只渔船停泊在河岸边,一张正在晾晒的渔网高高挂起,坐在船头上的几个渔夫手拿乐器在弹唱,母亲怀抱婴儿望着背救生浮葫芦的孩子爬到船篷上玩耍,表现出广东水乡渔民在辛勤劳动后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转出屏门,视线豁然开朗,庭院各种花草树木绿茵婆娑,香气袭人。沿着中轴线方向,前庭架起了东西两道彩带般的长廊,连接首进和中进建筑。长廊上塑有“竹林七贤”、“公孙玩乐图”、等历史题材故事;有“镇海层楼”、“浮丘丹井”等清代羊城八景;还有各种花鸟瑞兽、吉祥如意图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把庭院装扮的情趣盎然。灰塑工艺积极复杂,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入稻草或草纸,制成草根灰和纸根灰,用铜线做骨架,以瓦筒为躯干,艺人直接在建筑装饰部位上制作,随意发挥技艺,最后绘上矿物质颜料而成。灰塑的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逼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充满浓郁民间生活气息。其中有一种以蝙蝠造型的吉祥图案,生动活泼,神态亲近可爱,化丑为美、夸张形象是民间常用的艺术手法。因“蝠”与“福”谐音,所以我国民间把蝙蝠视为福的象征。如在一只蝙蝠前画一串铜钱,则被称为“福在眼前”;两只蝙蝠重叠,又称“福上加福”等等。陈氏书院的灰塑,题材十分丰富,塑艺精美,规模宏大,总长度为1800余米,居全省民间建筑装饰之上。

穿过长廊,迈上台阶,两座建筑之间,山墙高耸,形成一条通道,只见头上青天白云,眼前每进升高,取其“青云直上”之意,俗称“青云巷”。站在青云巷凉风阵阵。它美观而又实用,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及防火的作用。

中座聚贤堂是书院建筑的中心,聚贤堂是当年陈姓族人举行聚会议事的地方,堂前有一座雅致的石雕月台,月台上的石雕栏杆、月台柱以及望柱头的雕饰是陈氏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栏杆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的表现手法来雕饰。月台柱雕有“老鼠戏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与多子的葡萄、石榴共戏,是暗喻百子千孙的意思。望柱头的雕饰更加特别,以花岗石雕成的一盘盘菠萝、杨涛、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岭南家果,既富有南国风情和装饰美,又寄予了陈氏子孙以礼果终年奉祀祖先的虔诚敬意。这又是一个体现广东民间艺人匠心独运的生动例子。

【后进】。

后进是安放神主牌位和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这里共有是一座八米多高木雕大神龛,龛堂阶台上安放着密集整齐的牌位,正中最高者为陈氏远祖舜帝,列祖按序排列。另外凡是捐巨资兴建陈氏书院的陈姓族人,均可以在此设立长生位,标明捐资金额,并按辈分大小、出资多寡及社会地位排列放置。神龛外饰大型木雕镂通花罩,其雕工精致,规制宏大,龛堂庄严肃穆。每年春秋两季,陈姓族人在此举行隆重的合族祭祖仪式,以示对祖先的虔诚敬意。陈氏书院龛罩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龛罩上还铭刻有制作年代,营造商号及地址,如“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等,这是研究陈家祠营建情况的可靠原始资料。

【西斋和厢房】。

看完三进主体建筑,我们可以简单游览一下东西斋和厢房。东西厢房是当年。

陈氏学子们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廊庑与厢房项链。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环境优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室内壁上绘有大型壁画。前东厢为《滕王阁》,图中描绘才气过人的唐代诗人王勃意气风发的吟作“滕王阁序”的场面,前西厢绘《夜宴桃李》,画面表现了桃花盛开时,李白和诸学友在桃李园中夜宴的情景。用文人雅士为题材的壁画,正与厢房的使用功能相匹配,虽然只有两幅作品,但却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使书院更富诗意而显得雅致清新。

总的来说,陈家祠在建筑上最突出的是它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之大成,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1959年郭沫若先生参观陈氏书院后感叹不已,即时赋诗赞曰:“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对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给予极高评价。陈氏书院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一颗明珠”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陈家祠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

陈家祠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琳琅满目。

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陈家祠,位于广州的中山七路。光绪十四年(1888年)筹建,光绪十二年(1894年)建成,历时七年。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又称陈氏书院。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故又称陈氏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20xx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

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原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这座建筑进行了保护和修葺。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整体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建筑平台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平面布局以聚贤堂为中心,其他单元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以长廊连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格局。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体制和传统建筑艺术风格,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陈家祠的建筑有两个特点:一是,应用了多种建筑艺术手段,整个陈家祠的建筑主体和部件,都可见大量的木雕、石雕、砖雕、泥塑、灰塑、陶塑和彩绘;二是,极富岭南风味,陈家祠的建筑功能切合岭南的气候特点,如长廊贯通全院可以遮阳挡雨,房舍高达可以通风降温,庭院满目苍翠,让人感到清凉、爽快。陈家祠建筑构件的比例和整体风格,装饰的外观造型和内容题材,都凸显了岭南的文化特色和风情、风貌。

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具有浓烈明间艺术韵味的屋顶脊饰,你们看,那蹲伏在屋檐垂脊上的六队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师,那是带有避邪保平安的寓意。

现在我们重点了解一下陈家祠的花脊和砖雕。陈家祠的花脊共有十一条,总长度是165米,花脊分上下两层,下层脊基为灰塑,上层脊基为陶塑,陶塑全是佛山石湾烧制的,采用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五色,人物均是:有前无后,有眼无珠,面部不施釉彩,各种人物的头、手、脚服饰均定型化,分别以模具印制,届时根据人物身份、形态的不同,选配组合,再以捏、按、奈、贴等手法加工完成。最后还要按仰视的要求,夸张处理人体比例和特定的神态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

请大家注意看看,每条花脊两端有一对造型独特的动物,它龙头鱼尾,长有两根往上翘的长须,这就是古代民间传说能防火避灾的鳌鱼,古人认为“巨鳌生于海,?而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不仅还使屋顶的轮廓线更加优美,同时,古人又取其”独占鳌头“之意。表示了人们期望子孙科举考试荣登榜首,高官显贵的心里。

大家看了那么多石雕,我就跟大家讲一下他的工艺流程,先按客户对主题内容的要求进行平面或立体的设计,并分解为砖格编上号,然后依题材划分局部。选用统一规格的、质量上乘的青砖。运用浮雕、圆雕的技法,逐块雕刻。最后按顺序拼接镶嵌于砖墙上,广东砖雕以其雕技高超而著称,能在质地松脆的青砖上雕刻纤细苍劲的线条,如垂挂的直线一般,这就是广东砖雕的独特风格。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书院建筑的中心,聚贤堂,是当年陈姓族人举行聚会议事的地方,堂前石雕月台的栏杆,是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运用连续缠枝的表现手法来雕饰的。其望柱雕有“老鼠戏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与多籽的葡萄、石榴共戏,是暗喻百子千孙。望柱头的雕饰更为特别,以花岗岩雕成一盘盘菠萝、杨桃、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岭南佳果,既富有南国风情和装饰美,又寄寓陈氏子孙终年以礼果奉祀祖先的虔诚之意,由此可见,广东民间工艺的匠心独运。

陈家祠导游词篇十

陈家祠,也叫陈氏书院,位于广州中山七路,处于广州闹市区,与周边的高楼大厦略显格格不入。它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经过长达四年修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走进陈家祠,外观气势恢弘、宏伟壮观,建筑屋脊上呈现各式的灰塑、陶塑、砖雕,只见人物鸟兽形态传神十分生动,雕工细致入微、立体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陈家祠建筑坐北向南,长宽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局,规整对称,主次分明,两边以厢房、斋房围合,形成对外封闭、内部开敞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建筑。更为突出的是,每座房子从柱础到瓦脊,缀满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彩绘和铁铸,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被认为是民间艺术的宝库。陈家祠在1957年维修后辟作广东民间工艺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保存完好的清末民间建筑,极具岭南特色。

陈家祠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除木雕外,陈家祠内连廊的廊柱和月台围栏的栏板均使用铁铸装饰,这是清代传统建筑中较为少见的。民间艺人巧妙地将铁铸通花栏板镶嵌在围栏的石雕框架内,利用铁和石之间的色彩对比以及铁铸的通透立体造型,使月台围栏产生出如国画斗方般独特的装饰效果,成为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一大特色。祠堂建筑精妙,规模庞大,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讲述铺陈着名人辈出人才济济的一脉香火,弥漫散发出人文传统历久弥新的文化建筑渊源。

陈家祠导游词篇十一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于1894年竣工落成。陈家词又叫陈氏书院,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从前面两个名称来年,显然是祠堂和学堂,且与陈姓有关。在100多年前的广东,“陈”姓则独占鳌头了。

陈家祠,整座建筑坐北向南,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结构。所不同的是它是由几个大型的四合院将大小19座建筑联为一体,形成以中轴为主线,东西配殿,外设厢房的这种严谨对称的布局,具有浓郁的南方祠堂和书院的鲜明特点。我们一般“深三进、广五间、九堂六院”为概括陈家祠的整体建筑。所谓“进”是指建筑的深度。在陈家祠内有3排各80米长的大殿,高大宽畅,气宇轩昂,每一排大殿为一“进”,故称“三进”。“间”是古人用来测量建筑面积的单位,“广五间”,表示有5间的宽度。至于“九堂六院”也就不言而喻了。它是我们广东目前现存宗祠建筑中规模最大,民间建筑装饰工艺最完美,最富有代表性的一个艺术建筑群。它以布局严谨、气势雄伟、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郭沫若先生在当年参观陈家祠赞叹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请大家跟我过来探索一下他美在何处吧!

首先,我们来到大门,大门口的这对石狮,便是三雕中的第二雕石雕。左边脚踩绣球的是公狮,右边前手抚幼狮的是母师。石狮面部俏皮可爱,是典型的南狮。狮是门第高贵的象征。除了石狮之处,不知大家有没有在门口发现其他的石雕工艺品呢?对。正门两侧边的有一对石豉,这个石鼓直径1.4米,连座高2.55米。石鼓,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除了建筑功能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地位和身份。在古代,本族人中必须取得高官或是功名后,才能直视它。

好,现在请各位跨过这高高的门槛,进入前厅。大家转身就可以见到两个高四米的门神,左边红脸的就是秦琼(秦叔宝),右边黑脸的就是尉迟恭,那大家又知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两个会成为门神的呢?这就有一个传说了——这个传说来自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一代名君,但他却是靠杀兄、逼父,血流成河后才登上皇帝的宝座的。所以在他登上皇帝宝座后的几天里,晚晚都做噩梦,那些被他杀的人都提着头回来问他索命;这件事就被当时节世民的两员大将——秦琼,尉迟恭知道了,于是他们就自告奋勇帮皇帝把守大门,镇住那些妖魔鬼怪。说来也奇怪,那天晚上就真的没有鬼来骚扰李世民了,于是秦琼、尉迟恭就天天帮李世民把守大门,当他们两个也是人啊,也是要休息的啊,李世民也十分痛惜这两员大将,于是就画师画下他们的样子,贴在门上,从此,皇宫就真的再没有闹鬼了。后来这个故事传到了民间,民间的百姓也将这种做法当成一种辟邪的方式,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家家户户的风俗习惯了!

刚才看过石雕,砖雕,我们再来看看木雕。

下面的裙板是遮蔽着的。像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裙板上的雕刻“创大业,儿孙永发”图,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芭蕉树的大叶就象征着大业(谐音),而下面这一群被母鸡庇护着的小鸡就寓意着“儿孙永发”。

各位,在参观过门口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大门上传神的彩绘,屏风上巧夺天工的木雕之后,而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陈氏书院中装饰得最华丽,最引人注目的屋顶脊饰,这就是“花脊”了,它是广东地区(或整个岭南地区)所独有的建筑装饰艺术。我们陈氏书院共有十一条茶脊,共有165米长,共脊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陶塑,采用的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等五种颜色,而且题材丰富,形象传神,工艺特别,在人物的轮廓和动态上下工夫,使得人栩栩如生,而且每个人物都是成一定角度的,好让人们观赏!

陶塑下面五彩斑斓的是灰塑,又称“灰批”,我们来看看那躲在屋檐垂脊上的好六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大家看它全身朱红,大眼圆睁,张口翘尾,好像要凌空而下一样,整个灰塑气势雄伟,但又不失趣稚。同时大家在我们馆还能看到很多关于蝙蝠的图案,像在一只蝙蝠前画一串铜钱,就被称为”福在眼前“啦,两只蝙蝠重叠,就叫“福上加福”等等!。

大家再看看这条花脊两端的那两个似鱼非鱼,似龙非龙,长着两要根上的长须,凌空飞舞,气势不凡的“怪物”了吗?,大家猜得出它是什么吗……它就是我们民间传说中的鳌鱼了,古人认为“巨鳌生于海,好吞火(好吐水),而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古代没什么消防设备,也就好靠这个来镇镇;同时古人有取其“独占鳌头”之意,表示了人们期望子孙科举考试荣登榜首,高官显贵的心理。

好,大家看过这些精美的花脊后,请继续跟我来参观,现在在我面前的就是我们陈氏书院中心……聚贤堂了。聚贤堂是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陈氏族人举行会议事的地方,堂前有一座雅致的石雕月台,月台上的石雕栏杆、月台柱以及望柱头的雕饰是陈氏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

好了,让我继续向前,我们现在走着的这条路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青云,大家可以看到这条青云两边山墙耸立,横贯整个建筑,而且一进比一进越来越高,节节高升,所以就取“平步青云”,“青云直上”意思,取名为青云巷了,同时它还起到了他隔建筑空间及防火作用,因为中国的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国的建筑也特别容易着火,不容易保护,所以在这里用青云分隔,就算一边着火,也不至于殃及旁边的其他建筑。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最后进了,这时辰以前是摆放神龛和陈氏族人祭祀祖先地方,这大家面前就是一个装饰精美的大型木制神龛,高八米多,共有十一座,中进大厅有五个,两边的偏厅还和有三个,这了是广东现存最大的十一座木制神龛。原来这神龛上安放着十分密集,整齐的神主牌,最鼎盛的时候,最多有一万二千多块,但非常可惜的是,原来摆放在这里的那些神主牌,在文革时期都被红卫兵以“四旧”的名义给烧掉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神龛是空空荡荡的。

好了,我们陈氏书院的主体建筑我就大概介绍到这里,在两边的厢房还有一些家可以慢慢欣赏,谢谢大家。

陈家祠导游词篇十二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雕塑。除外,里面还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展和图片展之类的,在老房子中体会文艺。

陈家祠初建时,是广东省陈姓联合建立的合族祠堂,为本族各地读书人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住处。它有着古老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广州风情和岭南特色,由于它保存完整,对古建筑及历史感兴趣的一定要去看下,如果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下安静的老房子。

由入口进入祠堂,按折线形进行参观,观赏顺序依次为:正厅(双面镂空木雕大屏门)-月台(石雕栏杆、铁铸通花栏板)-中进聚贤堂(定期专题展览)-后进中厅(百年陈氏书院图片展)-后东斋(流光溢彩——粤绣艺术作品展)-前东厢(旧广州家居展)。

主要是观赏陈家祠的特色雕塑,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其造型生动,色彩丰富。除了雕塑外,彩绘也不容错过。几千幅彩绘,没有相同的风格,也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全都是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值得细细品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