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一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
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背诵这首诗。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二
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这是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我在讲授《春》一课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从学生的口头训练入手,分层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的感情,学习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主动的想、主动的说、主动的学,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精讲点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尝试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了整体感知课文、语感的培养和读写结合上,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把它们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写作中去,做到学为所用。
它是传统名篇,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写的,各套课本都会选的;它在情调、布局谋篇、修辞方法、遣词造句方面都堪称典范,学生尽可模仿学习。
提示几个主要问题:
(1)写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3)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读、背诵。
本课遇到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学习任务,这里作两点提示:一、学习这课,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是一重点,课本里的知识嫌少,仅在练习里附了一点,教师应该找参考书,作一点补充;二、应该多结合课文语句消化知识,将修辞学习与揣摩语言结合起来,而不要单纯地讲知识。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三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x”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四
工作了十几年,每次在听同事的课时,会发现有些老师一堂课下来,会啰哩啰唆的提了好多问题,有些问题提的让学生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我也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我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是不是也犯了这样的毛病。课堂设计到底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对这个问题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参加了乡村骨干教师培训,听了经志芹校长的《简约设计,高品质课堂的追求》的讲座,读了魏本亚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我才恍然大悟。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一定要重视教学内容,要删繁就简。不仅教学内容要精当,教学方式要精当,所提的问题更要精当。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其实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可以采取“一线串珠”策略,即指用一个核心要素将其他诸要素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核心的整体。也就是说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收束点,一切问题都围绕目标“串珠”。
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主问题”化,就是围绕本堂课要完成的目标,结合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两个话题或问题,让教学顺着“主问题”展开,在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过程中,逐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听了余映潮老师的《夸父追日》一文时,余老师在指导学生在精细的认读,精妙的朗读基础上,品读的环节中提出了两个问题:
1、从“渴”字中,我们能够品味出什么?
2、“弃其杖,化为邓林”这句话为什么好?学生经过反复的阅读品味,得出了精彩的结论。
于是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也尝试了进行了简约设计和课堂上“主问题”化,力争获得别样的精彩。结果也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举例如下:
在进行《囚绿记》一文的设计时,我采取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走进文本。
4、仿写,归纳课文:
这是一首赞歌!
爱绿——细腻多情囚绿——孤寂抑郁释绿——爱国情怀。
又如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2、预习检测。
3、了解母亲的往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本文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件事?母亲给你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合作交流。
4、品读母亲的眼泪。
截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其中两件事写了母亲的眼泪,品读思考:找出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5、认识母亲的时代。
作者写这篇文章紧紧是为了怀念、赞美自己的母亲吗?补充删节。
再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2、解释重点词语。
3、翻译句子。
4、再读课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水清,环雅,凄清)探究活动一寻小石潭之“清”
找一找小石潭“清”在哪里?以“这是的小石潭(含“清”的词语),具体表现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探究活动二绘小石潭之“清”
你喜欢小石潭中的哪些景?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试着加以描绘。探究活动三悟小石潭之“清”
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心情如何?文中哪些词句流露了这种感情?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
5、总结归纳:本文运用了写法,描绘了小石潭的,渲染了的气氛,抒发了情感。
通过这些主问题的设计,用主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课文内容的“珠”,串起了课文阅读探究与欣赏的过程。从而简化了教学头绪。
当然了我们要善于根据文本的特点挖掘整合其最有价值的教学点,设计需要探究的主问题,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属于自己的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五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将对美的认识融入文字其中,同时也在细腻的描写之中展现出独特的个人心境。
高x的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要将文字和情感联系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很难体会语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所以本次教学将立足在感受语言和情感的基础之上。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2.掌握课文脉络、基调及大意。
3.寻找朱自清的另一个自己。
4.跟随朱自清独特的心境,鉴赏荷塘月色之美、语言之美。
5.培养学生对“生活之美”的向往。
教学重点:欣赏朱自清眼中荷塘月色的美。
教学难点: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下体验到的另一个自己。
朗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
荷本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再配上那“更深月色”,自然就是是“荷塘有月人有情,荷香月色美共赏”。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今天我要将要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荷塘月色》。
(二)朱自清生平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走近朱自清,在走近朱自清描绘的那片天地。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1923)、散文集《背影》(1928)、诗集《踪迹》(1929) 等。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三)掌握课文大意、基调和脉络
1.学生再次深入阅读x分钟,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出发地点(家门)和缘由。
第2段:写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9、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从段落大意中,理出文章线索
提示线索:线索:事物、人物、情感、事理、空间、时间等。
线索:空间和情感。
空间:家-荷塘小路-荷塘-荷塘下路。
情感:颇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四)整体感知
初步读懂文章之后,我们回到我们这节课的主体——寻找另一个自己。文中什么地方提到另一自己,换一句话说就是与平常有所差别的自己。
第三段第二句: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也就是有一个平常的.自己和一个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们在文中找找,朱自清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平常的自己: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爱热闹;爱群居。
3.有一定要做的事,有一定要说的话。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1.爱冷静;爱独处。
2.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3.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五)透过朱自清的眼睛看景物描写
朱自清另一个自己享用的是怎样的荷香月色呢?那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哪些段落描写荷香月色。根据前面我们的段落大意,是哪些段落?第四、五、六自然段。那我们且来看看第四自然段。我们先来听一段朗读,来感受一下。听完之后,请说说你的感受。
讨论要求:
1.找出景物以及景物给你的感受。
2.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景物。
3.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
讨论要点:
1.分析如何描写景物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
2.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六)明确描写方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用典、借代、对偶、通感等。
2.描写手法: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实写虚、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渲染、白描等。
(七)赏析关键的词
1.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2.叠词。
(八)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1.生动、形象、强调、突出、烘托、渲染等。
2.语气(加重、减轻、表达喜爱色彩)、音乐感。
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方法,也能感受到朱自清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看到的荷塘。以上,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的另一个自己,在颇不宁静之中,走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淡淡的月光之中找到了内心宁静的自己。
(九)简要鉴赏景物描写
因为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享受之中他也发现了抛开了生活中扰乱心绪的事情,然后尽情欣赏自然之美的自己。
发现了热闹是它们(外界)的,我什么也没有。或许正是这种“没有”的简单才能拥有精神的自由——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想。
2.那朱自清想起了什么?
由荷花想到:江南的旧俗——采莲。
3.采莲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热闹、风流、有趣、舒服、欢愉、天真、清新、纯净······
4.这时候的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样的自己?
与不宁静的平常的自己形成对比,看见了那个未受时代污染、骚扰的完全本真的自己——享受想象中的自我娱乐。
5.文中提到的什么地方比较符合朱自清先生寻找自我娱乐和自我享受?
江南也就是家乡,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家,回归到了平常的自己。
(十)总结
生活可能会让你“不宁静”,但是你却可以在繁杂的生活之中,找到适合自己自由灵魂的自由天空,让自己摆脱苦恼的心情,享受生命本身的快乐,享受精神自由的快乐,享受自我娱乐的快乐。总之,生活的黯淡不能隐没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六
执教者:陈玉萍(甘肃)。
创设情境:
中国的文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斋取个雅致的名字如蒲松龄“聊斋”,梁实秋“饮冰室”,等,明代归有光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
作者简介:
归有光。
取项脊轩的原因。
1、书斋小如人的脖子、脊梁般。
2、怀远追宗。
3、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整体感知:
一、感情诵读()其余学生静听。
学生评价并质疑(学生表现的太可爱了如果学生整节课都表现的如此灵动,该多好啊!期待中,教师千万不要让可爱的孩子们噤声了!)。
正音:
渗漉修葺老妪姊妹阖门偃仰扃牖象笏垣墙先妣呱呱而泣。
(学生齐读)。
解析实词含义。
过:大母过余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比:比去,以手阖门;去民之所恶,以民之所比;
置:
顾:顾视无可置者;三顾茅庐;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引导:
实词的含义应如何解析?
生1:语感结合上下文。
生2:根据字形判定。
师总结:推断词义的方法:字形推断法古今词义对照法语境分析法联想推断法。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这样一些内容: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个女人。
研习文本:
生齐读关于“一间书房”的文字。
方:一丈见方,形容面积小。
北向:门朝向北。
思考:没修葺前的项脊轩有什么特点?
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梁实秋《雅舍》。
思考:读二三两段思考作者写了哪两种感情?
先: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
学生齐读。
思考:
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你最喜欢哪些细节描写?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1:文中最后一句有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感“亭亭如盖矣”乐景写哀情。
生2:儿寒乎?欲食乎?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有此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学生的发言太精彩了!善于将文本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语文课堂的精髓为这些学生原来的老师鼓掌没有平时的训练,是不会有这样的思维的深刻和鲜活的)。
生3:吾妻死,室坏不修——夫妻情深,当时只道是寻常。
拓展延伸:
古人曾言:“人生四大不幸之事,归有光拥有其三,但其文字却没有丝毫的颓废和悲凉”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七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
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背诵这首诗。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八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研究》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已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结合第一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如下:
xx年2月——xx年12月。
在学校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全体课题研究人员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以教科研服务教育教学,以教科研促进教育教学,以教科研优化教育教学的工作原则,踏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提高教科研质量,因此本阶段我们本着课题为教学服务的原则,主要的是教学实践研究为核心,把前期的研究的成果付诸于教学案例的研究中,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的质量。挖掘和探讨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
(1)把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结合。
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个人教科研计划,建立个人课题研究档案,围绕课题撰写教案、上探究课,让课题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2)注重调查,让教科研深入学生,深入课堂。
科研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发展。在课题的研究的过程中注重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平时的日常教学中,运用有效的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要关注运用的效果,为此我们结合课题的内容,定期做好问卷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实效和推广价值。
1、把第一阶段所得出的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放开传统教学的束缚,打破以往陈规的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积极组织课题组活动。每月一次,组内的研究人员分享和总结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后期的研究措施。
4、研究策略:理论指导——实际试验——阶段分析——反思改进——总结推广。
xx年1—2月。
1、召开课题组研讨会,讨论第二阶段工作重点;
2、参加课题组一些活动。
xx年3—6月。
1、对第一阶段的初步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检测与再实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本月组织组内的岳丽丽老师、崔迎春老师和我上一节“同课异构”课《社戏》,三位老师分别从人物、情节和环境这小说的三个不同要素入手设置不同的问题,进行教学实践。
本阶段主要是学习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设计有效的问题让学生来理解抒情类记叙文如何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掌握文章能容,理解作者情感。
根据最新中考说明的信息我们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非文本阅读,从宏观上把握理解每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掌握说明内的内容。
2、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请教资深教师指导课题的研究。
xx年7月--xx年12月。
按之前的总方案制定本阶段工作计划,结合课本进行研究探讨。
定期开会。
整理充实内容调整方案,继续开展研究。
具体分工:
xx老师。
xx老师。
xxx老师。
负责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核舟记》《时间的脚印》《诗经》《礼记》二则《唐诗二首》。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九
学科:语文(高中)。
地址:陕西省米脂县银州镇行宫东路13号。
邮政骗码:718199。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91675240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对新诗和现代诗歌的概念做一了解,知道什么叫做意象,初步学习诗歌鉴赏。
2.通过本词的学习,对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加以理解。3.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人论世,体会情怀,感受壮志[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感悟。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对词中意象的理解与体会,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教学时数]2课时。
一、导课。
引语:请同学们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秋天?红、橙、黄、绿、青、蓝、紫、白八组学生,各选代表一名,说出描绘秋天的词语,频率高的老师代写在黑板上,看看是否比老师想到的还多,还要好。[投影]收获季节,秋高气爽,落叶知秋,秋收冬藏,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大雁南飞,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秋色宜人,秋雨绵绵,秋风萧瑟,一场秋雨一场凉,丹桂飘香,春种秋收,九九重阳„„。
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了许许多多的有关秋的诗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理解和感悟,同学们你们了解的有哪些呢?例如:[投影]《秋风辞》--刘彻(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松自可留。在许多描写秋的名篇中,表现的主题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伤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叹时。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
(三)思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四)怀人。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岳鄂王墓》)这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有必然的联系吗?“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还有: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以上几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为何?并非“秋”的变化,乃人心不同,“秋”仅是一个参照罢了。在这里,我们把古人的这些诗词与今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进行对比,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博大情怀。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齐读文章,初步感受。
[板书]橘,舸,寥,携,遒,遏(注意部分字的读音)。
2、老师领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之处。
3、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
让八组学生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出本组比较好的朗读方式,和老师的朗读以及配乐朗诵进行比较,学习并评价。
4、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你读完有何直观感受?(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词眼)(3)请每组在组内讨论,选一个代表提出一个碰到的难题。
5、组间交流,全班总结出本诗的大意[板书]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三、了解写作背景,加深理解本诗,品味鉴赏上阕,体景悟情。
(一)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作此词时作者时年32岁,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正是作者当时要大展抱负,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真实写照。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一号。
(二)意象与意境。
同学们,初一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意象的概念,什么是意象呢?
[投影]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说就是借物抒情。而意境指的是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三)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说一说?(2)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板书](万)山————红(遍)(远眺)。
(层)林————(尽)染(远眺)(漫)江————碧(透)(近观)。
(百)舸————(争)流(近观)。
(长)空————鹰击(仰视)(浅)底————鱼翔(俯察)。
(3)想象一下的作者在橘子洲头独立时的表情与动作,让男女同学各一位进行表演。同学们点评之后再表演。
(四)比较鉴赏。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附:《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强调]《江雪》柳宗元是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作者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意境相似,但前者的胸襟境界更使人敬仰!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附:《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比]二者都写出了枫叶的火红,热情洋溢的意境,渲染出了极富生命力的秋景。《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情感;但是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红色革命的蓬勃发展。
(五)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另一层含义。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提示]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博大崇高的心境。
[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十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背诵这首诗。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一
课程概述《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是高等师范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理论应用型课程,是所有从事语文教育者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以中学语文教育为研究对象,围绕语文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分类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学习语文教学设计的相关技能。
本课程没有停留在纯理论的视野,亦不是简单的技能模仿训练,而是基于对语文学科的认知,以理论指导案例分析,以案例作为实践范例,以实践展示应用创新,最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很强应用指导意义的课程。
其次,能就具体的语文教学实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
成绩要求1、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
2、积极参加论坛设置的讨论环节;。
论坛讨论,其中随堂测验占20%,平时作业占20%,论坛讨论占10%;。
4、60分以上为合格,85分以上为优秀。
1.1阐释讲解能力。
1.2语言品味能力。
1.3概括提炼能力。
1.4感受评价能力。
第三讲语文文本解读技能训练。
1.1文本解读理论依据。
1.2文本解读基本思路。
1.3文本解读笔记撰写。
1.2散文教学的特性。
1.3散文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1.1小说设计原理。
1.2小说教学的特性。
1.3小说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1.2文言文教学的特性。
1.3文言文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1.2实用文教学的特性。
1.3实用文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1.2写作教学的特性。
1.3写作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
1.1说课的常式与变式。
1.2说课的误区与矫正。
1.3说课实例评析。
预备知识学习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并熟悉《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具有一定的语文教材研读能力。
参考资料(1)《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林崇德主编,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语文教学的反思与构建》,郑桂华著,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4)《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余映潮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5)《作文心理学》,刘淼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何更生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卷),郑桂华,王荣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中学现代文学作品教学设计研究》,何更生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2)《语文教学设计》,时金芳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以及案例选编等。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文学院07级2班杨甜200702340944 教学设计可以说是老师智慧的结晶,有了教学设计之后,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才会更加的明晰,也只有有了教学设计之后,老师的教学才会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所以,教学设计对一位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不但对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对学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的优秀,学生才可能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如果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不清不楚,教学重点难点也没有很好的把握,这无疑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深重的灾难。所以教学设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文学院07级2班杨甜200702340944 教学设计可以说是老师智慧的结晶,有了教学设计之后,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才会更加的明晰,也只有有了教学设计之后,老师的教学才会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所以,教学设计对一位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设计不但对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对学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的优秀,学生才可能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如果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不清不楚,教学重点难点也没有很好的把握,这无疑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深重的灾难。所以教学设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二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l、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l一40段)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三
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春》被选入了语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奋发向上,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在诵读的基础上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体味语言的准确生动性,感受景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节课,我面临着如下需要解决的难题:。
[描述]:。
星期五,我在上课之前进入了教室,学生们脸上流露出放假回家的期盼与兴奋,有的同学甚至开始收拾将要带回家的练习本,一副“铃声响起就往外冲”的架势,教室里的气氛比平常下课时要热烈得多,走过一群学生旁边,听见他们正在商量出校门后到商店去买卡片的事(学生们最近正热衷于收集一些动漫人物的小卡片),语文课本被歪放在一边,丝毫没有为上课做准备的打算。我明白我既不可以直接对学生说“不要急着回家”,也不可以批评他们收集卡片,“玩物丧志”。回家心切,是我也会有的状况,人之常情;而玩具更是孩子们的天使,童心未泯的初中生其实也很可爱。但这样的一个状况,肯定会影响到我的授课效果,必须想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上课铃响了,看着学生们心不在焉的表情,我觉得自己应该直面问题,我首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现在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呢?如我所料的,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了“回家”!在回答的同时,有同学调皮地笑了,接着他们的回答,我很理解的祝贺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接着,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同学们盼望回家只要盼两个星期就可以了,有一个人也有盼望,他盼望春天,而他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他是谁呢?这次,依然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朱自清”!这次的回答让我很高兴,因为大家终于开始把注意力放到课堂上了。然后,我提出了第三个问题:朱自清他是怎么盼望春天的呢?学生很整齐的说除了《春》这篇文章中的第一句,也是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知道,这个时候的同学们已经进入课堂了。
在画完之后,我让学生们合上课本,看着黑板上的“春草图”,边回忆我画画的步骤,边试着背诵课文内容,让人惊喜的是,不少学生已经能够背诵出来了,看来这个方法确实有效。接下来的春花图,顺序性更强,虽然画出来的画很抽象,但学生却是牢牢的记住了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有很多学生还能将所许学的内容背下来。剩下的内容我准备在下次课完成,在下课之前,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让他们去收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完成的很好。
[思考]:。
很庆幸当初没有放弃美术这一爱好,今天用到了。这节课我面对的最大难题是:在学生状态松散的情况下如何将学生带入课堂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课本内容。从授课结束之前学生的反应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课文,这一点基本上实现了我的期望,对于假期过后的第二节课,相信学生们也能像这节课一样地参与进课堂,因为他们是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回家的。
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开发与保护他们的创造能力。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改变教学策略,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有能力上的提高,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完这节可课,我有很深的感想: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用小的成功诱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的兴趣坚定成功的信念,用成功的信念赢得学业成就。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十四
鉴于对本文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时我侧重朗读教学的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探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一、激疑导入。
1、导语:
(出示带有行道树的城市风景图片。)。
同学们请看,图片上这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的树木叫行道树。大家知道,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很多植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如松坚贞、柳多情、竹虚心有气节、菊是隐士、莲是君子……那么,在被称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的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眼中,这城市的行道树又有怎样的性格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张晓风的《行道树》。
2、检查单词积累。
指读,简要释义。
(出示小黑板。)。
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红灯绿酒多彩多姿繁弦急管。
二、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读完一遍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快速讨论、交流)。
明确:
1、文章使用了拟人手法,读来生动形象。使用了第一人称,很亲切。
2、文本内容:城市行道树的深情自白。
三、教师配乐范读,引导自主感悟,指导学生朗读。
从老师的范读中,同学们听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痛苦、忧愁。
为什么“痛苦”?引导体会两个对比:
有,快乐。
2、“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接光明。(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3、朗读指导:
应认真体味文章中的情感,朗读时语速应舒缓,总体上宜用一种低沉的调子朗读,但在文章后半部分“直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调子可高昂一些。
指名朗读,评析。
四、深入探究,拓展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品读课文,请注意“读出自己”,然后用小黑板上提示的方法讲给大家听。
出示小黑板背面。方法提示:
1、理解法:
读了,我知(懂得)了;。
2、感悟法:
读了,我想到(仿佛看到);。
3、质疑法:
读了,我不理解。
(同学们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评析。)。
教师将学生质疑的问题逐渐引导到以下方面: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承受了那么多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语句上:“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同学们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2、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的人吗?
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
学生在讨论中明确:社会需要更多的奉献者,呼吁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五、体味总结。
提示:写作上:拟人手法,对比的手法,第一人称的使用;情感上:培养无私奉献、甘愿牺牲、以苦为乐的品质。
六、录音机播放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全课。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五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今天我们通过-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欣赏词的能力。
2、感知苏东坡豪放的词风,复杂的性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首《水调歌头》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天下多少离人的美好祝愿。这位北宋的苏轼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关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就接触到几篇与苏轼相关的文章。请作回忆。
《水调歌头》《涣溪纱》《核舟记》《记承天寺夜游》《荷》。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是否问过自己何谓豪放,何谓婉约?(学生思考)。
婉约派:语言畅达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内容多以雄奇阔大意境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语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内容以情感为题材。
(一)初读感知判断风格。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碍的词句。
2、组合作,交流疑难,理解词的大意。
3、小组推选代表概述词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词意的基础上初步判定风格——豪放。
5、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6、个别试读——听录音——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二读品析感受豪放。
2、狂在何处,采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狂?——狂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举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骑卷平冈”的阵容。
狂在,“为报倾城随太守”的场面。
狂在“亲射虎,看孙狼”的气概。
狂在“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补充背景,出示地图,帮助理解词人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自喻孙权,虽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小结:以“狂”字统摄全词,豪放在其出猎场景的壮阔,在其报国之心的浓烈。上片的叙事为下片的抒情铺垫。全词巧用典故,借出猎的表达报国之心。这也确实是一首风格豪放的词篇。(中心主题)。
(三)三读吟诵再现豪放。
以高亢的音调、充沛的激情,再现词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对照板书,尝试背诵)。
1、这首词不仅我们读来感受到万丈豪情,就连苏轼自己也较为得意,他自己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其实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风格的词,在豪放派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苏轼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再欣赏他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豪放风格的词篇。(读出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思考:如果说《密州出猎》豪放在其场面的壮阔,报国心的浓烈,那这首词有表现在何处?——雄奇壮丽的景色、如画的江山、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一切都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2、词人在豪放词篇中表现出其昂扬的风姿,豪迈的气概,是一名响当当的汉子。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苏轼同样擅长婉约风格。
就在创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被陈师道夸赞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起欣赏,并结合对苏轼的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苏轼的形象。
3、一句话概括苏轼形象。
(我心目中的苏轼)例如:
他是一位有着铮铮铁骨而又绵绵情意的词人;
他是一位内柔外刚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
他是一个儿女私情与家国在计兼顾的矛盾体;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背诵本文。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篇十七
2、能力目标:切合文章联系实际感悟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父辈的坚韧,体悟父辈的艰辛与责任。
诵读课文把握父亲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朗读、讨论、点拨。
多媒体。
一、导入,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阅读课文。
1、检查预习,认清字词。
2、讲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主要情节,理清思路)。
三、理解阅读。
问题探究一: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小结)。
问题探究二:说说父亲。
1、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2、说说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跳读、思考、讨论、交流)。
四、感悟阅读。
1、思考文章的标题能否用“父亲”或者“新屋”等来替换,原因何在。
2、你从文中读出了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反复咀嚼文末句话,体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