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一
《醉翁亭记》是编排在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表现作者伟大抱负的《岳阳楼记》,等等。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
(二)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三)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四)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五)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老王》。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3、语文课堂不仅是带着学生学知识,同时更是活动、是体验,要加强学生的感受性;
4、立足文本,高于文本;天地阅览室,生活即语文!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其中几篇课文讲述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学习作者用逻辑顺序组织材料展现人物形象,运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模仿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善待他人,感受文章中流露的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学会关注、关爱他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表演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在教学中还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敢想,善于模仿,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只知道一味接受爱,而不懂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回报爱了。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悬念导入、作者简介、整体感知、研读人物、主题揭示、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八个版块。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课堂的第一锤一定要锤在学生的心坎上。”因此,我导入时配乐朗诵了一首动人心弦的诗歌《人力车夫》。人力车夫这个群体,受到很多作家的关注,比如作家老舍的《骆驼祥子》。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也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写下了散文《老王》。同学们肯定在想:一个三轮车夫能跟作家成为朋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杨绛,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结合ppt展示)。
(设计说明:以诗歌导入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文学氛围,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用一个问句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作者介绍:(结合ppt展示)。
了解作者是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
(三)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结合ppt展示)。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接下来我让学生对难字注音、难词释义,因为新课标指导我们要时刻关注对双基的牢固掌握。
1、注音。
塌败()取缔()伛()。
翳()骷髅()。
绷()滞笨()愧怍()。
2、释义。
塌败:
滞笨:
取缔:
愧怍: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是培养学生概括、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
(四)研读人物: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ppt展示)。
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个题目既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课文,加深了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理解)。
2、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归纳,然后再重点赏析对老王进行细致描写的8—14段。
学生活动:
a配乐齐读8、9段。
c、分角色朗读11至14段(老王、“我”、旁白)让学生通过体会老王的语言从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
(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3、在当时的情况下,作者一家人是如何对待老王的,他们是怎样的人?(结合ppt展示)(这个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五)主题揭示:
(设计说明: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2、既然“我”也关爱老王,为何文中还说“愧怍”?(结合ppt展示)。
3、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ppt展示)。
(这三个问题可谓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我是通过教师讲述背景链接,加之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古语云: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高度的精诚合作,必定成为突破重点难点的首选。同时,老师的背景讲述也是平等中的首席搭建的一架良梯,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主旨。)。
(六)拓展延伸。
1、读了本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提示:
a、你生活的周围有哪些不幸的人,你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b、当你遇到不幸时,你是否得到过别人的帮助?
c、你怎样看待人与人交往首先要付出爱的问题?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2、这个世界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无疑我们是幸福的,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一群和老王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展示图片)。
同学们,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请大家以下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___,就为他人_______。
(设计说明:通过造句的形式,把感情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净化学生的感情)。
(七)课堂总结: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
老师有几句名人名言要送给大家:(结合ppt展示)。
1、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2、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
同学们,让我们手携手、肩并肩,关爱他人,奉献爱心。只有这样,我们生存的世界才会充满爱,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设计说明:本环节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主旨,明白本节课学习所获得的人生体验,并指导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走下去。)。
(八)布置作业:(结合ppt展示)。
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的评选已经开始了,虽然作者和老王没有感天动地的惊人举动,但他们的仁义、厚道、善良、正直,却值得我们由衷钦佩。所以我们不妨把他们作为候选人,让他们参加评选,并尝试为他们各写一个颁奖词。(ppt出示《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候选人》表格)。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三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台阶”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己的三级台阶的房屋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
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与同情,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透视那个特殊年代中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启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同时启示学生语文来源于生活,只要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富有一颗爱心和同情心,关注社会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们,就有无穷写作素材,开阔学生作文取材的视野,回归写作本源。
1.《台阶》是人教版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第 二 单元第三课。《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小说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虽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除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特点和文体特征,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定为,整体把握故事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继续培养读书习惯和能力。不仅如此,新课标的语文还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多些引导,让他们获得更多裨益。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味作品赋予“父亲”形象的深刻意蕴,正确对待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如何正确对待人生价值,也是我们预期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本文情节的单一,文字朴素的特点,无疑给学生解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们将本文定为自读篇目,预计一课时完成,当然困难仍然是存在的。因为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的形象中蕴含的意蕴,具有比较开放的意义。所以如何挖掘理解主题就成为本课的难点。《台阶》的语言很简朴,但细节描写极富情感,学生可能分析不深不透,故而将重点确定为:如何品析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父亲形象的。
1、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拟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a教法:预习法
《台阶》一文较长的自读课文,只安排一课时,如果全部内容放在课堂上时间不够。而且我们学校学生的语言功底差,应注意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故而课前布置预习:利用工具书,掌握课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的音形义并搜集作者的相关材料;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课堂上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复述法:《台阶》篇幅较长,通过复述能快速抓住小说的情节,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与口头表达能力。
(二)讨论法: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三)诵读法:教读这篇文章,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b学法:学法具体如下: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本文在学法上正是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 “父亲”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可以结合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在是师生间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人性化的解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教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总而言之,在学法上以学生自读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勾画圈点法。
注意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再读课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亲的内心世界”、 “深入探究,弄清台阶的深刻内涵”等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父亲,他可能是清贫的,以至于我们在人前都不愿意提起;他可能是平凡的,以至于我们在人群中无法将他辨认出来;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不值一提。但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却带给我们很多深层的感动和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这位父亲。
(二)、检查预习:课程标准认为八年级的学生仍要一如既往地进行字词教学。所以我我没有舍弃这个环节,而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开火车读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对作者的情况的了解与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读音进行了及时的校正。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1、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父亲为什么要执意建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屋?
3、在你心中他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课文中哪些细节可以体现父亲的优秀品质?
(本环节主要采用快速阅读法、勾画圈点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
(四)、再读课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亲的内心世界
a、片段一:课文第18、19、20自然段(准备之时)
1、大声朗读这个片段,然后根据上下文在“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这样一句话后穿插心理活动描写,以第一人称穿插父亲的心理活动描写,请动笔写下来,三五句即可。
(这个地方耽误的时间较长,这也反映出学生的动脑动笔能力有待提高。)
展示写作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父亲内心的情感?
b、片段二:品读课文第21自然段(砌成之时)
本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体现了父亲什么样的心理?
c、片段三: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砌成之后)
朗读课文,哪些词语该重读?两个问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
(小说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由于本文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不便直接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所以用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那么本文的细节描写取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感人,具有艺术韵味。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把握人物形象,不仅理解作者的构思技巧,学会解读小说的方法,而且潜移默化的引导其学会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意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
(五)深入探究,弄清台阶的深刻内涵
李森祥: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也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
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理由!(体会作者的情感,其实就是把握本文的主旨的过程,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蕴涵于作品深处的意蕴就迎刃而解了。)
(六)板书设计:
台 阶
李森祥
勤劳
要强 父亲 节俭 富足 被尊重 自尊
渴望 自卑 无奈
当然,一节课下来后,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遗憾。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即能让学生、听者有一整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我还是觉得比较难操作。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应该说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形象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当然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我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因为本人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太好,导致课堂延时,之所以拖堂几分钟,给老师们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是次要,主要原因还是想把课上完,怕误了第二天的周周清考试。
课已上完,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收获也罢,遗憾也罢,这一切都会成为我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语文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敬畏自然》,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对课文的理解:。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可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历来都是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甚至宣称要征服自然。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更是按照自己的好恶随意践踏自然,肆意破坏环境: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毫无节制地开采等等。当然,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干旱、水灾、泥石流、沙尘暴,还有那可怕的“非典”,这些无一不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郑重警告。所以,人如何与自然和睦相处,如何创造美好、和谐的生存环境,已是新的时代主题,并且直接关系到民族与人类的未来。于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继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诸如《珍珠鸟》等一系列保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相关课文后,在本册中又编排了以《敬畏自然》为首篇的第三单元,它们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科学理性精神,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敬畏自然并不是走向“人定胜天”的反面,而是对“人定胜天”的发展,是对自然的人文性的探究。树立他们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激励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爱生活。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及爱护自然的观点。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树立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学习文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及体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但对这种比较抽象的议论性散文,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依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体现的是“深课浅教”的原则。
新课标提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那么教师在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做到有序,有度,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学习。见于学生学情实际,特采用情境导入法,在教学过程中,重点采用品析法,点拨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以此为突破口,深化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理念。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和资料汇编法等。
一、情境导入:。
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可自然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同学们,人与自然唇齿相依,息息相关。优质的自然环境是人们休憩生活的快乐家园,肆意破坏环境,就会使我们陷入无家可归的悲剧。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敬畏自然》会给我们指点迷津。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在这里将课堂与生活、时政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二、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可小声播放音乐,为学生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结合大屏幕提示的问题弄清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同时鼓励学生质疑解惑。
三、研读赏析。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汇报交流成果。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4、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赏析略)。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散文,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让学生品味此文语言的哲理美和思辨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用拟人手法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说理,如何用反问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启人深思的。落实品语言,学语言的目的。
四、拓展探究。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己学了文章后有哪些想法,能不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要求:自主探究自由讨论,提出质疑见解。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让学生明白保护自然是大家的责任,应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激励他们的思维火花。
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老人,他有着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无比宽阔的胸怀,他的一切儿女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热爱自然,就是热爱生命,就要树立平等的对待生命的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
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人
平等和谐。
自然。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理解文章传达的理念,培养他们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
(1)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此环节(1)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升华他们爱自然的情感。(2)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环节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拓宽视野,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五
1、 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细致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掌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质疑,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情景交融的情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深情。
1、文中的“我”被称为“小滹沱河”的原因;
2、理解“滹沱河”的性格与“我”的性格成长的关系。
(过渡:开头有这么一句话“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 滹沱河和“我”有什么关系?“为甚么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块说?”我们深入到课文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
思考:作者围绕滹沱河写了哪些事情?
明确:沉睡的滹沱河;咆哮的滹沱河
滹沱河是一条怎样的河?我对滹沱河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交流明确答案
沉睡的滹沱河
想象中的滹沱河
我的心情:向往
2、“我”第一次见到的滹沱河----干涸的滹沱河
[人/情] “我感到异常的失望,滹沱河啊,你丢尽了我的脸了!我怎么会像眼前这个喊不应打不醒的滹沱河?”(第4节)“……我怀着满腔的悲伤向她们说的滹沱河走去。我找寻我那个失落的梦,在滹沱河那里寻找我心中的滹沱河。”(第5节)
“灰灰的”、“无知无觉地”、“躺”、“尽是”等词表现出了“我”的失望;
干涸的滹沱河打破了“我”心中的神秘感,其实越失望,说明期望值越高,对滹沱河更关切。
3、姐姐口中的滹沱河——大水“说来就来”
我的心情:[恐惧]
[如]被“镇住”、不吭声、不仅手凉,心都凉了
[答]没有完全明白,因为“我”还没有亲眼见过真正的滹沱河,只是间接了解了它的情况。
5、咆哮的滹沱河
气势宏伟、野、难管束……
文中从哪些方面逐步体现了滹沱河的气势?
(从“我”与滹沱河的接触入手进行分析,还要注意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听滹沱河
[正面] “那滹沱河一会儿像是从深深的地下喷出来的;一会儿又觉得天空在打闷雷,像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
看滹沱河 (点击词汇——“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问:划出句中的动词,并从“滹沱河”和“我”两个角度去分析。
插入问题:上文有哪些句子也表现出了“我”想亲眼见见滹沱河的急切心情?
6、为什么长辈们都说:“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
因为“我”和滹沱河的脾性合一:野、难管束;(说来就来)
之前我们品读了第三部分,领教了滹沱河的“野、难管束”,那“我”的“野、难管束”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从文中找相关的描述)
7、分析加点字的含义——“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析]这既说明了“我”对滹沱河的崇敬之情,也说明“我”认识滹沱河的过程也是“我”成长的过程。
8、品读结尾:
为什么说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
我的本命河。”
——“我”与河脾性合一(野、难管束);它是故乡的代表,我爱滹沱河,也热爱这生我养我的故乡。
老师总结:的结尾既是拓展,又是总结,也是抒情。
1、情景交融
情——景(人——河)
[总]故乡情思(单元主题)
2、前后呼应(请学生在文中寻找)
(五)作业
写一段记忆中的故乡的场景,字数两百字
建议: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和修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六
《背影》选自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请的`一篇著名的记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因为它写出了一种异常真诚与至诚的父子之爱,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觉得,读朱自请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方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这篇名文所蕴涵的真精神。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认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很适合朗读,要让学生多读。读出文中的感情,使学生自己能够受到感动。所以我把该文教学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朗读评价的教学方法。
(2、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法上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据此,我在教学该课时主要采用朗读的方法,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解,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慢慢感受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而不是一上来就分析文章,以至把整篇文章分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会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地去解决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和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1自主收集资料,增加课外阅读量的方法,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3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而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导入新课的开场白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导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人们常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个宝,没妈的孩子象棵草。”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个人也时时刻刻在关心、爱护、影响着我们,那就是父亲。在生活中你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成长的历程中他对你有什么影响?你怎样评价你的父亲呢?1、由导语引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2、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多发言。3、教师小结,引出新课。(此设计能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达成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明确学习目标:1、生字、生词的练习。(运用多媒体显示出来)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朱自清的有关资料3、检查朗读情况,并让学生作出评价。(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自己收集资料,查阅工具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是学法1的实施。)。
(三)启发诱导,合作探究1、配乐朗读此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要求和技巧。2、整体把握文章,让学生谈听后的感受。3、把握文章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4、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5、本文通过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的感情?6、体味文中父亲的几句话。(以上设计的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一不理解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兴趣。完成教学目标2。)。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熟读全文,进一不感知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同学门,上节课我们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感受到了一位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亲,今天我们继续探讨这篇课文。
(二)明确目标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2、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3、继续感受父子情深。
(三)自主合作,探究质疑(用多媒体显示下列问题)1、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映象最深?为什么?2、体会父亲亲爬月台时的几个动词。3、文章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写父亲的背影呢?4、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流泪,你相信吗?5、你认为文章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现“父爱”这一主题的?(此设计意在拓宽学生的思路,在师生质疑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是突破重点、难点的重要一环,是对学法2的指导,从完成教学目标2。)。
(四)学生朗读课文,分组讨论,就文中不解之处质疑。(教师点拨)(此设计是让学生养成自主提问,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学法2的进一步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多了解爸妈,体会他们子女的关爱。
(六)总结全文,渗透思想教育,完成教学目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七
你们好!下面我开始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三峡》。首先分析教材。
1、选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依据。
《初中语文大纲》在古文阅读上要求诵读诗词,积累、感悟和运用。我把课文结合单元来分析,甚至置于整个初中古文学习的阶段来分析。宏观看,本单元都是古代歌咏山水的优秀篇章。本文更是开启山水游记的先河,借山水抒性灵,对后一代的柳宗元影响颇深。由此可知酷爱山水是各代文人的共同追求。本文为以后学习山水游记打下基础,具连贯性。微观看,本文不单写景优美,且语言明易,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感情。因此,本文能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力。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依据:新课改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在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纲要》指出:“培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此,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重点字词,背默课文。(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联系,落实双基目标。)。
能力目标:
1、重视朗读训练,能借助工具书翻译;(叶圣陶语“非读无义训练语感,非读无义激发美感”)。
2、学习写景方法,体会语言精妙之处;
3、结合作者情况,体会作品意境,逐步提高鉴赏力。(教学过程中“授之以渔”如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方法。即了解作者情况,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如教给学生写景方法,抓事物特点进行刻画。)。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注重选文的思想性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据这一依据我定以下重、难点,但初中生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要注意循序渐进。
重点:抓精彩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特点。
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摘抄,感悟语言的精妙之处。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背诵百篇名篇,《三峡》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本班学生爱读古典文学,引导其背诵可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但初二学生阅历浅,少有真切体会,或许在感悟语言优美上有一定难度。
(一)、总体设计及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思维力,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情意之间的联系”因此,我的教法总体设计:导读—感悟—设疑—解疑。
(二)、教学方法及培养的能力。
1、导读,用朗读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指导学生每次读书的侧重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2、感悟,指用圈点批注法体会语言内涵。(现代人大多情感粗糙,对身边事物缺乏敏感,学生则表现为冷漠麻木或浮燥急进;因此,我着重培养学生感悟,发掘思考的创造力和深度,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能力。)。
3、讨论法,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集中热点问题,并解疑。培养学生怀疑精神。
(三)、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利利用各种传媒手段收集有关课文的资料。学生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能发展思维力,加深了对课文理解。
四、说学法。
新课改中,教师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己翻译。经讨论,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感悟语言,并摘抄优美语言,我适当点拨,并鼓励学生质疑。
1、诵读训练法:落实双基目标。
2、合作探究法:落实重点。
3、设疑法:突破难点。
4、创设情景法提高写作能力。
5、练习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生对秋景一段怎样读?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有的说“带冷清萧杀的哀婉,”依据是“哀转久绝。”有的说“带天高云淡的舒畅”依据是“晴初”和“林寒涧肃”等等,虽然有的答案出乎意料,却颇能显示学生的思考力和个性。
(一)、课堂结构:导入、讨论,教师点拨,课堂练习布置作文。
(二)、简要过程。
当今语文教改气氛活跃,新观念、新教法层出不穷,但溯本求源,探其精髓,都要求勿忘“读”这个本。本节课据此设计如下:
1、初读感知课文。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让学生自由朗读,画出疑难的地方,为下面设疑作准备。
2、通读全文,教师解疑。
学生互评朗读并翻译,要求读准字音、句读,重点句段能意译,理清作者思路,为下面环节扫清障碍。
3、研读重点段落,体会语言精妙。
学生在上面的各环节提出问题,教师分问题讨论,为下面的写作练习做准备。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鉴赏的潜能,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全篇百余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请举具体例子说明(考查学生感悟、鉴赏的能力)。
本文读来音韵和谐,你能发现作者怎样营造这种效果?指出对偶、韵脚(培养学生语感)。
想像文章描绘的画意,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思路。(培养学生想像力)。
4、析读课文,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如作者如何安排写景顺序,为何不按往常的春夏秋冬的顺序?
5、练习延伸,学本文写作方法。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学习本文写景方法。)。
6、归纳总结。
板书。
两岸连山—山多峡窄。
山壮正侧结合。
隐天蔽日—山高峡陡。
《三峡》襄陵阻绝。
夏水奔放美。
水美朝发暮至。
素湍绿潭。
春冬清悠美。
清荣峻茂。
霜旦寒肃。
秋凄婉美。
猿啸悲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八
《我的第一本书》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展现的是几位名人成长的人生历程。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适合在朗读中悉心品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基本都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需要学生加以理解,注意融入个人生活体验。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回忆性散文。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词句,结合前两课积累的社会背景知识,和补充的牛汉生平,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且对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在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品读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课标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品悟语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难生活经历,感悟苦难和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中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目标。因此,我把本课重点明确为:品读语句,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理解“本”的内涵。
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及作者对于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进而很难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把难点定为:品悟语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难生活经历,感悟苦难和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理解“本”的内涵。
本文比较通俗易懂,涉及的人和事容易理解,教学需要1个课时。预习作业采取自读自悟法、勾画圈点法,锻炼大家提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在人物分析和情感把握上,采取讨论法和点拨法,锻炼大家品味语言、感知情感的能力。
难点突破方面,采取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点拨等方法,从而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导入新课: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分两部分,一《新学案》,作者、字词、解释,做到合理利用手头资料;第二部分预习题,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再次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确立本节课学习任务,能尽可能的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极大的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明确学习任务,4个,第一个课前基本已经掌握
(五)拓展训练 两个题可以任选,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总结归纳,回扣目标从内容、做人、写作等方面让学生积累相应的知识和技巧。,尤其是解读文本的方法——抓关键句,是本节课渗透的一个重点。
板书以书轴形式展开,分人物篇、情感篇、苦难篇、感悟篇、技巧篇。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把握本文,深刻理解书的含义,把握“本”的内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说课稿篇九
《说“屏”》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语文第3单元第15课。该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5课,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集中,其中《说“屏”》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作者陈从周,古建筑园林专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上课程序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作者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本文多处引用古诗文,增添了屏风的文化意味。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就内容而言,不能把它作为说明文处理,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见过屏风实物,教师可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文章就好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鉴于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4.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2.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
其次说教学法。《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如下:
1.导读法——创设情境,指导点拨。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知识。
再次,说教学程序,分四个步骤来说。
问题1有实物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并由问题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至于问题3,《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自读课文的特点,此一环节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老师适当点拨,对学生适当表扬,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班级气氛。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做一个解释,并说明其用处。(2)本文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指出具体的句子。
此一程序的设计旨在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其中问题2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这一环节的时间实际上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反复朗读并变化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诗词,并尝试理解。
3.老师小结:这些古诗词使全文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再次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并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说一下板书。就文章内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么是屏,并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的特征。紧承前文,介绍了屏风的三个作用:分隔内外,艺术点缀,挡风,而后介绍分类,最后点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对屏的赞赏之情,所以做以下设计:
说“屏”
1.对象及特征。
2.作用和分类赞赏之清。
3.应注意的问题期盼之情。
4.再强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