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生态与环境论文(优质11篇)

最新生态与环境论文(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7 19:00:06
最新生态与环境论文(优质11篇)
时间:2023-12-17 19:00:06     小编:书香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一

中国是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最快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中伴随着过度消耗资源、加速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等严峻的环境问题,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必然选择。下面从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入手,探究提出若干具体的保护措施,希望能对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有所帮助。

生态环境是支撑城市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石,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还能帮助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面对当前因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阻碍城市发展进程的严峻形势,城市生态问题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值得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自世界走进工业文明时代以后,城市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数量大幅增加、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中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繁荣与社会文明。然而城市化在为发展经济与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导致城市建设与发展遭遇巨大的生态威胁,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均遭受诸多消极影响,如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值得人们思考。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但要保护好既有的生态环境现状,还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在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过程中科学利用自然资源,有效维护其再生能力,从而最大限度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去。

一是在城市建设中,须依据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发展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相互统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对开发城市空间的强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城市空间职能结构,推动城市生产空间的集约与高效发展,使城市生活空间保持宜居、山清水秀等优势特征。

二是有机结合城市的生态空间分布,围绕山地、水系等主体,用城市绿地、景观廊道等作为补充,与城市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地、森林公园、生态功能区等串联起来,建立城市生态保护战略格局,形成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景观格局与生态屏障。

三是对应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生态安全格局,对开发产业的强度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城市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统一。

一是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在快速发展产业的同时保持较低水平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实现污染低、能耗低的低碳经济,建立低碳城市;依托科技手段对环保型产业给予大力的扶持,倡导低耗清洁的生产工艺,推进城市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围绕工业零排放目标的实现倡导循环利用资源,并倡导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工业副产品,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二是建立健全环境评价体系,设立环境入境标准,并合理划分城市开发强度不同的区域;针对在建设中被破坏的土地以及荒地实施植被恢复、生态保育等措施;在引进项目时要坚决放弃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等项目以及占据较大面积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的项目,严禁环保不达标的、高污染的企业进入城市。

三是保护好城市的湿地资源、水源地,加大保护森林资源的力度,严格控制林木采伐;积极建设城市的水源地保护林,建设重点防护林、交通线绿化带等,推进建设城市的绿化林网,从而全面提高城市森林的覆盖率,完善城市生态体系建设。

一是对城市的工业用地进行集中规划,建立新型环保工业组团,鼓励城市的各个企业集聚到工业组团里。组团内不能超标建设广场、道路等,进入的企业务必要严格遵循集约与节约用地的基本原则,利用闲置土地来提高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投资强度;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对仓储用地进行统筹安排,在城市高速公路、地铁出口周边等建设综合性的货场、仓库,以构建城市的仓储物流中心,促进城市产业布局的优化。

二是科学布局生活设施及服务设施的用地,按照城市的产业空间布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规划建设居住地组团,使市民的工作、生活以及出行等需求得到满足;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整合办公用地,并建设商业中心,形成集聚效益,提高经营效益;对商业中心区、行政区等优势明显的城市地段实施土地拍卖、招标等策略,引入良性的土地竞争机制,开展土地使用权抵押、转让以及授权经营、作价入股等业务,将城市的土地资产盘活;进一步规范管理土地价格,推行土地资源储备制度。

三是保证城市的生态用地、农业用地,积极建设城市周边的环境绿化事业,打造城市外围的绿色生态圈,并科学规划城市公共绿地,保证绿化的整体覆盖率;有效保护湿地、林地、河湖等生态用地,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的特征落实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等工作;切实保护好城市的基本农田用地,严格执行耕地占用补偿机制,保持耕地占补的平衡;确保农业用地、生态用地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从城市土地经营收益中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与土地整治,形成开发和保护城市土地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是调整能源结构、控制大气污染。

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要以改善能源结构为入手点,积极倡导使用电力、液化气、天然气等优质清洁能源,并发展核供热,鼓励开发、生产、使用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推广绿色生物质能的使用;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及时将10t以下的燃煤装置拆除,积极推进洁净煤技术、燃煤过程脱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落后的煤炭使用方式。同时,要重新定位煤、电、气等能源的价格,通过经济杠杆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降低煤炭消耗;核定城市各个单位及部门的燃煤指标,供应要限量;加快用清洁能源取代煤炭的速度[3]。

二是处理、回用城市污水。

城市要进一步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步伐,陆续建设二级污水处理厂,使污水的日处理量有所增加;鼓励各单位、部门、市民节约用水,提高重复利用水资源的效率,全面落实污水回用工作,即城市的每一家污水处理厂都要充分考虑中水回用,新建的居住区、公共设施等要配建中水回用装置,大型的宾馆、酒店等都要回用中水;不断加强排水管理,逐渐将城市的旧区改造成截流式河流制,新建区则建设成分流制,尽快完成城市所有排污河道以及明沟的整治工作,做到截流污水,清查排瘀河床,且须处理截流污水之后再排海。

三是处理固体废弃物,使。

城市要针对工业固体废弃物严格实行申报登记制度,控制排放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并进行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建立健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在当下城市逐步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清运以及集装箱式中转的基础上加强对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及时将对水体造成潜在污染的各个垃圾场关掉,遏制白色污染;大力营造城市再生品消费市场,推广对产品的综合利用。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尤其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更是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才能确保城市取得可持续发展。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二

(一)县域经济增长加快,结构逐步优化。20xx年,全省县域gdp总量为7243.6亿元,同比增长11.5%,是20xx年的3.1倍;县域人均gdp为30281元,同比增长12.8%,是20xx年的2.8倍。已有超过80%的县(市)摆脱了单一依靠农业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呈现多样化格局。县域经济正向特色产业主导型、园区建设牵动型、产业集群引领型、中心城市辐射型、口岸经济带动型等为主要类型的工业模式发展。

(二)县域金融运行态势良好,金融支持“三农”力度加大。20xx年,64个县(市)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1.1%,与全省各项存款同比增速持平;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3%,较全省各项贷款同比增速低1.4个百分点。存贷比的平均水平为64.8%,较全省全口径存贷比高出2.2个百分点,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县域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90.6%,较20xx年高出2.6个百分点。超半数的县(市)该指标数值在80%以上,有16个县(市)涉农贷款比重超过90%;从涉农贷款增速上看,涉农贷款同比增长14.7%,高于县域地区各项贷款增速1.4个百分点。县域金融资源基础逐步改善,64个县(市)万人银行类机构网点布放为2.1个,较上年增长16.7%;每个行政村pos、atm、电子终端布放数平均值为14.2个,较上年增长50.8%,是20xx年的2.3倍,整体县域金融服务便利性与前两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征信知识宣传力度加大,社会信用环境有所改善。各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公众征信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让信用意识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信用记录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人民银行建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量迅猛增长,在贷款审批、拓展信范围和产品创新、防范信贷风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调查问卷显示,近年来,各县(市)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地区信用状况,起到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公众对信用环境满意度有所提升。

(四)中心城市辐射作用较强,特色县市综合排名靠前。在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总体排名(见附件)中,哈尔滨地区和牡丹江地区分别有4个县(市)排名在前20名,说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金融生态环境发展具有一定的辐射影响,起到了带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整体发展均衡的作用。同时,国家级农村改革实验区、人民银行总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克山县坚持“政府主导、央行推动、多方参与、共赢受益”的工作机制,建立全省首家县域信用信息中心,信用环境洼地效益凸显,20xx年,位居全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排名第一位,较上年相比较有大幅提升。口岸城市绥芬河市、全国百强县肇东市金融生态综合排名均位于全省前20名。

二、黑龙江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环境相对薄弱,限制其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支撑。近几年,县域经济虽然能够保持一定比例增长,但经济总量占比偏小。20xx年,64个县(市)gdp总量仅占全省的48.9%,县域公共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21.7%。县域经济以农为主,二、三产业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低于中心城市,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落后,部分地区水利设施存在利用率低、防灾减灾能力差的现象。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投资环境等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二)金融发展环境欠佳,制约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组织结构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融资需求。县域金融市场不发达,投融资结构单一。大部分县域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资金来源大量依靠银行贷款及少量的民间借贷,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保险品种少、风险的覆盖范围小、赔付率低、对风险的分担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行政环境建设有待提高,影响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的作用尚须加强。各县(市)普遍没有出台债权保护方面的法规或行政规章,对逃废债的打击力度不够。金融案件及民商事案件执行标的实际到位率较低,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政府部门、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及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不够充分,影响对金融债权的维护。行政力量介入和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稳步定发展。

(四)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引导作用不强。县域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服务不规范,部分现有中介机构服务不规范,手续繁杂,收费偏高,存在指定评估、重复评估、重复登记的现象,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障碍。资信评级机构的资信证明可信度不高,缺乏公信力,使金融机构无法甄别评级报告的合理性。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较为突出,制约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三、改善黑龙江省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领导作用,助推金融生态环境战略建设。发挥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开展“金融生态模范县”建设工作,出台有利于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形成的地方法规或行政规章,加大金融诉讼案件的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奠定物质基础。因地制宜,以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建立以工富县、以商活县、以旅游强县等为特点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多样格局,奠定金融生态环境中县域经济这一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提升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质量。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创设和重组一批县域小型金融机构,逐步提高民间金融活动的规范化程度;创新农村金融业务,在产品、利率、融资便利等方面提供服务。有效发挥央行的窗口指导作用,运用信贷评估促使县域金融机构将增量存款用于县域地区,约束农村资金的外流,引导金融机构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强对社会公众诚实守信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推动建立诚信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重诺守信的良好信用文化。借鉴“克山模式”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推动各县(市)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信用体系,完善政、银、央行三方协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三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迅猛的发展,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雾霾、酸雨、土地沙漠化、洪灾等等。这些环境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减缓,而且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这个讲究效益与生态文明的时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让更多人意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

在意识到改善环境问题的若干措施中,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加强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因为对植树造林能够有效地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形成温室效应,也避免了硫等化合物在大气中形成酸雨沉降腐蚀和破坏地表生态环境,还能够为多水地区缓解洪水灾害,为缺水地区加固地表结构防止沙化,所以说,植树造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加强植树造林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人人都要保护环境才能够避免污染进一步给人类带来困扰,使林业经营以最小的成本提高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1环境污染带来的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就是因为现代化的工业比如说像化工厂之类的污染性物质,还有通过大量交通设施排放的尾气等危害物质升到高空中,和雨雪等接触而形成的一种腐蚀性物质。降落的酸雨大量的腐蚀金属材料,也会造成土壤、水流等酸化的后果,并且对植物有很大的危害。

3.2环境污染带来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就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导致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仅在美国之下位居第二,虽然说大量的工业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也反过来证明了我国的发展是以危害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危害性的发展模式是必不可取的。

3.3环境污染带来的土地沙漠化。

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与此同时,由于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大规模的、无节制的开采土地,造成土地沙漠化的现象更加严重。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平均每天在我国的国土范围内就有500多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长此以往下去,我国实际可用的耕地数量更会大大的降低,这样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无法想象的损失。

植树造林工作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有效地开展,它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调节大气中碳的含量。

众所周知,树木在有光照的情况下会产生光合作用,树木的光合作用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温室效应的危害。另外,工业生产过程中燃料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要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带来的危害,就应该种植更多的树木,我国现有的林业种植面积远不能满足环境治理的需求,仍然要进一步加大种植面积,这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种植过程。同时,大规模的推广植树造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一些原材料。首先,木材可以代替一些工业燃料,有效地降低了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其次,利用木材制作一些工具,既可以减少金属材料的应用,还能够控制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4.2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现在,我国针对沙地的治理方法是采用人工灌木固沙林,通过灌木更好的固定土壤。而林业相对于灌木对土壤的固定能力更强,而树木的落叶又可以滋润土地,为土地提供营养,而且形成的这种地面结构,可以有效地对水分进行吸收和排放,减少洪水带来的危害。因此,从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看,大规模的推广植树造林对于改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4.3改善大气中酸性物质的含量。

酸雨对于环境的危害非常大,它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酸雨不仅会腐蚀一些金属材质,还会对树木造成危害,严重的可以导致树木的死亡。有关部门对于各种树木的净化作用曾做过专门的研究,发现不同树种对于酸雨的净化作用是不同的,比如说:杉树类树种对于酸雨的抗击能力比较差,而一些山茶树对于酸雨的抗击能力却非常强。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可以在酸雨频发的地方多种植一些山茶树,这样既能够抵抗酸雨带来的危害,还能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酸雨的发生。

4.4树木可以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由于树木枝繁叶茂,能够有效地减小风速,这样大气中的大颗粒的灰尘就会落到地上。同时,植物的叶表面比较粗燥,而且多生有茸毛,有的还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这些都能吸附、滞留空气中的一部分粉尘,从而使大气得到净化,比如:草地吸附粉尘的能力比裸露的地面大七十倍,而森林吸附能力比裸露地面强七十五倍。目前,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灰尘的树木有桦木、银白杨以及法国梧桐等等,相关部门可以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大量种植一些吸附灰尘能力较强的树木。通过树木吸附灰尘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净化我们的环境,这也是大规模推广植树造林的因素之一。

加快植树造林对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认清形势,不断创植树造林的管理与经营方法,使植树造林工作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适应。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四

一些植物对自身生存环境中的某些物质表现出了特别的反应,其叶片的敏感度较高,环境被污染时,一般会出现枯萎、变色等症状。在监测环境污染时,可充分利用植物的这些敏感特性,监测有害气体的成分与含量。在需要进行监测的大气污染区,定点栽培指示植物,观察其生长过程中的反应,根据这些植物的生长指标和变化,判断大气污染的种类与含量,甚至是对大气污染的历史做出推理[2]。例如,需要监测so2时,可利用对其敏感度较高的紫荆、油松等植物,通过检测这些植物叶片、树皮等硫物质的含量,推测大气中so2浓度,如果含量超标,进一步采取治理措施。

2.2用于对大气污染进行净化。

由于植物种类的不同,它们在净化环境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在需要治理的环境污染区,合理配置不同的植物资源进行治理。例如,在城市中心地区,污染物主要为汽车尾气,可以种植银杏、国槐、海桐等,能够净化城市空气。

2.3用于对土壤、水体等进行修复。

很多园林植物的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强,通过根系吸收把土壤中的重金属运输至地上,这是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一个有效途径。例如,美人蕉、构树等植物在富集重金属方面有着较强的能力,对土壤中的铅、镉等有较好地去除作用。另外,现代人工浮床技术的使用,可利用植物治理水体污染,绿萝、睡莲等在治理水体污染中都表现出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哈斯其木格.浅析环境保护与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j].科学与财富,(12)。

2杨艳红,李卫国.园林植物资源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3)。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五

根据目前我国的秸秆综合利用程度来看,想要提高秸秆的利用率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相关部门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对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生态化发展进程。另外,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秸秆的综合利用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费用,比如机械化设备的使用,秸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经费等,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投入,有效的减轻农民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承担的经济压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真正的让农民做到不愿意将秸秆焚烧。

2.2发展和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粪-沼-渣生态模式。

发展和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粪-沼-渣生态模式,这就是循环经济,使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其他的产业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生态的完整小循环,这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秸秆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获得经济效益,这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废物再利用。比如山东阳信超前牧业就在这样的生态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将秸秆作为养殖牛的饲料,再将养殖粪便用来产生沼气1。沼气用于发电,沼渣沼液生产绿色有机肥或养殖食用菌,这一举措将整个链条的资源都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在当地带动了周围一千多户农民走上了新的发家致富的道路。

2.3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

秸秆看似是没有用的废物,但其实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碳、氢、矿物质和激素,这些都是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的营养元素,而且秸秆的获得相对容易,又没有什么成本,如果发展食用菌产业就可以为农民创收做出一些贡献。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地区实现了秸秆食用菌产业的有效发展,而且已经能够生产出像平菇、木耳、香菇、金针菇等十多种常见的食用菌。而且生产鲜菇之后留下的蘑菇糠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饲料,能够再次作为有机肥使用到土地当中。很显然,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能够将秸秆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增加了秸秆的利用率,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既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秸秆的综合利用。

2.4秸秆发电。

秸秆发电很显然就是将秸秆充分燃烧进而产生电能,目前我国的以生物燃料燃烧进行发电的企业中不仅仅是燃烧秸秆,还有很多都是可以作为其燃料的,比如林业中的废弃物、刀客、玉米芯废弃菌袋锯末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人燃料,发展这项产业能够将这些废弃物充分利用起来,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但是在发展秸秆发电产业的同时需要注意的,这些废弃物的收集与存放问题。

3结语。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能够实现秸秆的利用,但是利用效果却有很大差别,因此做好秸秆的综合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仍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相关的部门还需要加大监督力度,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强宣传,另外就是要想保证以上措施的实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秸秆的收集、储存和运输问题,这样的全面进行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秸秆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门国保.浅谈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j].农民致富之友,,(6):230.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六

林业是促进我国经济产业与环保事业的重要部分,其承担着生态建设与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因此,林业工作的落实的意义十分重大【1】。从当前林业生产的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主要是由于环境保护没有得到保障,以此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林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想使林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必要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林业生产得到良好发展的同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就对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探讨。

林业资源的规模十分庞大,其在生态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林业资源对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发挥重要作用【2】。另外,林业生态环境是广大群众对生态文化的追求,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森林资源作为林业资源中的重要部分,对林业的生产与经济有着较大的影响。只有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才能为促进林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不足,给我国生产力带来寄到的影响。因此,恢复与发展我国林业资源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

2.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荒漠化。

我国在全球荒漠化国家中占据第三,总荒漠面积为153.3万km2,在当前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荒漠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危害,每年造成较多的经济损失,比如,丧失土地、阻碍公路与铁路等。

2.2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每年由于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重大。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得知,每年由于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

2.3生物多样性。

我国的生物种类较丰富,虽然我国在生物保护方面提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滥伐森林、环境污染等因素,给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我国的森林、湿地、湖泊等生物逐渐退化,我国的野生动植物逐渐减少。受到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我国时常遭遇森林病虫害、草场破坏等破坏,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2.4资源耗能大。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原材料的需求量逐渐增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违反了自然规律,再加上技术比较落后,导致林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导致林业资源消耗量逐渐上升。

3.加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对策。

3.1科学进行生态采伐。

要想使森林生态系统不遭到破坏,应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采伐,在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采伐,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得到保护。另外,在生态采伐过程中,应当尽量维护生态原有物种多样性,考虑到森林功能、景观等各个因素。生态采伐设计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林分、景观、模仿自然干扰。

3.2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

为了达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采取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发挥重要作用【3】。该战略不但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同时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在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传统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采用具有相同特性的森林资源区域划分方式,以此使森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2)制定具有权威性、持续性。有效性的林业计划体系,其不仅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要求,还要将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意义发挥出来。

(3)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并将其落到实处,为林业计划体系的有效实施打好扎实的基础。

3.3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升,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后更加追求精神需要,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一个选择【4】。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林业开发商或林农可以结合具有特色的森林资源开发旅游行业。开发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将林业资源的功效发挥出来,而且还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应在森林已有的资源与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完善,打造集森林资源、商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经济体系。

4.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发展林业生产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不仅要采用林业资源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还应考虑到林业资源的保护。然而当前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加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科学进行生态采伐、实施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战略、发展食品加工业与旅游业,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另外,还需要加强教育,加强环保、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培养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有计划的植树造林,以此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海龙,沈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兼顾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j].吉林农业,2015,20:108.

[4]常林.试论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j].广东科技,2013,18:151+147.

文档为doc格式。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七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现象。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势在必行。因此,法制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必由之路,也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我国在农村环境法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用水安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水体污染比较广泛。

2.2工业污染逐渐加重。

2.3畜禽粪尿污染量大。

大量无序分散的农村畜禽养殖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水体、土壤、大气环境大面积污染。粪污经有氧发酵分解,孳生蚊蝇,繁殖细菌,传染疫病,给畜禽自身生长和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头之一,已超过了化肥和农药的污染,给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2.4农业生产方式粗放。

2.5环保设施建设落后。

3.1农村环境立法滞后。

3.2政绩制度考核缺失。

有些地方政府存在着片面的经济观念,一味追逐经济指标,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城镇化速度,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城镇化的牺牲品。

3.4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以前我国环保污染防治资金几乎全部花于工业和城市,导致农村环保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很难获得环境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建设的财政资金;同时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点多面广的农村缺乏生活污水、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

3.5政府监管机构缺乏乡镇农村普遍缺乏环保监管机构,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难以全方位、规范化监管。

环保部门尚未健全农村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缺乏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无农业环境常规监测,影响了农村环境质量改善。

4.1完善农村环保立法。

根治农村环境污染的基础是健全、严格的法律法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应借助新《环保法》实施的契机,对现行环境立法加以重新整合,逐步健全完善适应农村现实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生态环保工作迈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要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切实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提拔任用相挂钩,对不顾生态环境而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终身追究。

4.2强化环保知识宣传。

大力开展农村环保宣教工作,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发动广大农民群众,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通俗易懂、形式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着力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习俗,努力引导、营造一个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措施的氛围,切实维护好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4.3加大农村环保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投入,支持投资建设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1设力度。根据当地污染物排放要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推广使用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染防治技术,最大限度节省投资、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率。积极推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集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逐步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

继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包括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畜禽养殖粪尿和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河道池塘水沟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控制等。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快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改善村庄环境,加快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4.5严格环保行政执法。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是环保工作的重点。新《环保法》规定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就要求在防治污染问题上,要结合本地农村污染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水平,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查处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切实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项二玲.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j].资源节约与环保,(4):160.。

[3]崔家荣.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40(3):60~62.

[5]张笑归,刘树庆,宁国辉,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13(4):100~102.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八

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很多人认为化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起着负面影响,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想法:1、食用施化肥的农产品,人畜健康受到威胁;2、施用化肥使农产品品质下降;3、施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结构,使得地力下降;4、施用化肥污染环境.因此,在推广“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时,盲目提出抵制施用化肥,而改用有机肥.中国一百年施用化肥的'历史证实,化肥本身是无害的,施用化肥造成的危害是因为不科学、不合理地使用化肥.

作者:刘仁遵作者单位:大连市旅顺口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16041刊名:农业经济pku英文刊名:agriculturaleconomy年,卷(期):“”(5)分类号:f3关键词: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九

【内容摘要】与城市地上空间环境设计不同,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出发,对其组成要素进行诠释,并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念进行探索,以期为城市实践活动提出些许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为人们缓解了出行、用地不足等问题,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作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载体,在为人们提供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这种集交通、购物、商业、娱乐等城市功能为一体的设计理念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概念。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不仅仅属于视觉审美效果系统的范畴,它既包括环境规划、整体布局、管理保护和恢复在内的整体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也是融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应用科学等众多学科在内的系统性工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的多元化特征,导致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心理层面、情感层面、艺术层面、历史层面等。

二、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要素。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具备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在抗灾防灾、节约能源层面具有众多优点。但也有通风不佳、采光不足等劣势。在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将多种要素相互结合,进行综合性考虑。

(一)植物视觉要素。

植物是环境空间的载体,具备限定空间、引导指示以及丰富空间的意义。五颜六色的植物能够有效缓解地下空间环境的压抑和冰冷,缓解人们内心的`消极感受。在植物要素选择种类时需要注意:一是针对地下空间环境的具体特点,应选取耐阴、耐酸、耐碱性植物;二是以观赏价值较高的常绿植物为主,并辅之以城市特色季节性花卉;三是选择容易成活的植物,便于栽培管理。

(二)山水视觉要素。

在设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中意义深重的山水景观引入到地下空间,能够直接仿制出户外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山水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要素之一,能够制造宜人的环境氛围,供民众休憩娱乐。山水景观包含形式多样,与植物视觉要素形成整体性配合,能够形成山水园林景观。

(三)公共艺术要素。

公共艺术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要素的核心部分,更是展现城市文化、体现城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公共艺术要素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地面装修情况。城市地下空间地面装修应考虑到安全、材质、肌理、图案等方面的需求。艺术性较为强烈的地面装修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整体效果。其次,立面装修情况。除了考虑地面装修基本要素之外,立面装修还应与地面保持相互和谐。墙面处理最好简洁明了、色彩轻快,满足吸声防潮等实际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立面处理都会考虑采取竖向线条,形成独特效果,减少人们内心的压抑感。最后,天棚设计应考虑到抗震减声、防火防潮。在天棚处理过程中,设计者最好能够营造出错落有致、变化丰富的地下空间,并结合灯光照明,引导地下空间方向。

三、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念。

(一)满足身心愉悦基本需求。

首先,良好的空气品质是满足身心愉悦需求的基本前提。城市地下空间封闭性使得空气品质尤为重要。在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采用多种通风系统、洁净空气设备,确保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空气品质,满足人们身心愉悦的基本需求。其次,良好的光照条件同样能够使得人们身心愉悦。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该综合考虑自然光线和人工照明,克服地下空间昏暗、封闭的感觉,尤其注意出入口光线照明度反差大的现实需求,确保城市地下环境照明度均匀、舒适。最后,提供辨明方向的准确环境信息。科学表明,方位感已经成为地下空间环境中最重要的评价要素,直接影响着人们舒适感和安全感的形成。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标识系统、建筑装饰、地面信息、立面秩序等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信息体系。

(二)满足安全疏散现实需求。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封闭性,对安全防火和应急疏散功能要求非常高。首先,在安全防火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立足于“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从材料选择、杜绝火源等层面努力。以材料选择为例,立面装修应选择阻燃材料,天棚材料选择易熔材料。前者阻止火源扩大,后者则便于浓烟排出。其次,在应急疏散功能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布局清晰明了,避免过多曲折。安全通道应结合自然光进行疏散,并设置完整警报系统,提供明确标识体系。

(三)满足传承文化历史需求。

城市文化特色是历史积淀的重要表现。相对于物质环境建设,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更加侧重于文化氛围营造,以体现出特定区域内城市的文化特色,满足文化发展多样性。首先,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处理,创造城市地下特色空间。其次,由于历史传统、地域景观不同,城市文化特色也不同,这是城市景观设计、整体布局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坚持民族性和地域性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能够直接增强空间文化性,突出城市个性化色彩。

四、结语。

总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在地下空间中得以实现。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在我国尚不成熟,设计者应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实力,并参考国外成功的建设案例,合理地发展地下空间环境,创造符合社会与人的需求的地下空间环境,丰富和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吉迪恩s格兰尼.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刘莉.浅谈城市地下空间中的景观营造[j].福建建筑,(5).。

[4]杨艳红.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1).

[5]李潇茵.自然光与地下建筑[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院,.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十

摘要:本文综述国内无抗饲料的研发进展,制定生猪饲养全程监控体系,解决养殖环境问题,对养殖环境进行监控,建立排污系统、找到适合垫料展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进展,从饲养阶段到流向市场进行全程监控,提高我市猪肉的国内、国际竞争力,推进生态、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无抗饲料;生态农业;有机农业;酶制剂。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市当前养殖产业结构模式和养殖系统面临严峻的挑战[1,2]。为了杜绝疫病频发,抗生素滥用,养殖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发生,研发无抗生素饲料,生产出无抗猪肉是任务之重,推行违禁药物自检制度,制定无残(重金属残留)、无抗(抗生素残留)无公害猪肉检测方案,从乳猪到出栏追踪检测,做到从饲养阶段到流向市场的全程监控步形成健康的养殖管理模式,合理设计猪舍,采取有效的环境控制措施,综合考虑猪舍环境的`影响因素,如温度、相对湿度、空气分布、通风、光照、排污、垫料使用等,随季节温度的变化,实时监测,调控出最佳的舍内环境。建立适宜的排污系统和饮用水设施,以便更好的防疫控病,推进生态、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

1合理利用酶制剂。

饲料生产中使用的酶制剂多达20种,主要包括蛋白酶,糖化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聚糖酶,角蛋白酶等[3]。利用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两种方法,利用微生物来生产酶制剂,开发基因工程菌。酶制剂具有特异性和高度专一性,合理利用酶制剂,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改善动物消化道内微生物平衡;充分利用植物提取中草药技术和绿色饲料添加剂,提高动物的免疫力;使用微生物活菌剂和微生物发酵饲料,激发自身有益菌种繁殖增长,提高畜禽的抗病力;补充微量元素,激活动物体内的酶,提高生猪消化吸收能力,达到增强自身免疫力的目的[4]。

2研发活性益生菌。

添加活性益生菌,提高身体内大量的免疫功能性蛋白,增强肠道抗菌和免疫系统功能,增加各类活性菌,例如:乳酸杆菌。激活身体内的免疫细胞,调整身体内部的微生态平衡,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保障动物健康生长。添加活性益生菌的饲料经过发酵后,饲料的口感好,营养丰富,可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5]。

3提取中草药制剂。

添加活性益生菌,提高身体内大量的免疫功能性蛋白,增强肠道抗菌和免疫系统功能,增加各类活性菌,激活身体内的免疫细胞,调整身体内部的微生态平衡,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保障动物健康生长。中草药制剂的添加,副作用小,无耐药性,增强免疫功效[6,7]。

4制定生猪饲养全程监控体系,确保生产无公害猪肉,建立无公害养殖体系。

通过对生猪饲养过程中饲料、兽药、饮用水投入品的监测,实时对生猪的尿液、肝脏、肉进行检测,保障生产无公害猪肉。

5解决养殖环境问题,对养殖环境进行监控,建立排污系统、找到适合垫料。

通过对猪舍设计进行改进,使粪便不残留,研制排污系统,修建沼气池和化粪池,应用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康的养殖体系。

6小结与展望。

本文对生态农业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合理使用酶制剂、活性益生菌、中草药制剂,有利于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解决养殖环境,对生猪饲养实行全程监控,建立健康的养殖模式,在以后的研究中,生态农业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无抗饲料的研发和健康生态系统的各项研发需要进一步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4]陆文清,黄成飞,李德发.生物饲料与生猪无抗养殖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年会,2009.

[6]李芳.饲料的液态发酵处理及其对仔猪生长性能和消化道微生态的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

生态与环境论文篇十一

近年来,东北地区土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为主,耕地大量减少,人地矛盾突出。东北地区的部分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呈现出“边建设,边破坏”的特征,甚至建设赶不上破坏。

1.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退化难以遏止水生态平衡失调愈演愈烈,以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湿地破坏最为典型,干旱地区绿洲和植被日趋萎缩,灾害日益频繁。由于过度砍伐,可供开采的森林资源濒临枯竭,森林的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有增无减,部分城市已经饱和,甚至黑土资源都受到侵蚀。部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大量珍稀濒危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大庆市原来的湿地资源很丰富。由于油田的深度开发,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大量的湿地被开发利用,许多湿地变成了泥浆地、排污池、废水排放池,土壤、植被及湿地水体的污染加剧,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在逐渐减少,湿地萎缩,功能丧失。

2.区域性水污染严重水污染程度加剧会导致水体中和周围地区动植物大量死亡,使水域生态物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进一步降低水环境容量。水污染也直接减少了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数量,导致水质型缺少。有的地区河流严重污染,使流域附近居民陷入守着河流没水吃的窘境。2010到2012年三年间,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持续增加,增加量都在2000万吨以上,黑龙江省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5792万吨,增幅为16.6%;辽宁省2011年比2010年更是增加了16387万吨,增幅为23.2%,虽然在2012年有所下降,相比2011年的增加量16387万吨而言,降幅较小。2012年,东北三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67663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6%。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大于100万吨的省份有10个,黑龙江省排在第3位;全国氨氮排放量大于10万吨的省份有11个,辽宁省排在第10位,同时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石油类排放量上,排在第3位。

3.城市空气污染危害严重从总体上看,东北城市空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北地区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上升,使得汽车尾气正在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新型“罪魁祸首”,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2013年底,哈尔滨市民用车辆比上年增加12.4万辆,总量达到142.2万辆,比上年增长9.5%。其中,汽车总数突破百万辆,达到100.5万辆,同比增加11.2万辆,增长12.6%。哈尔滨市整治大气污染压力最大,提出2017年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要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10%。目前,哈尔滨市建成区将不再审批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钢铁、建材、焦化、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化工等高污染项目,现有的'项目也要逐步向外转移。

4.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越积越多2012年,吉林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差距明显,一半城市的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吉林市和白山市却低于50%;辽宁省的鞍山、抚顺、本溪和丹东更是低于30%,超过90%的只有沈阳和大连;黑龙江省相对其他两个省份要好一些,只有双鸭山在50%以下,其他城市都在70%以上。除工业固体废物外,生活垃圾也是固体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东北城市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多,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由于处置能力有限,很多城市并非是对垃圾进行处理,而是堆放垃圾。大量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这些废物经过雨雪淋溶,可溶成分会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或随水从地表向下渗透,向土壤迁移转化,富集有害物质,使堆场附近土质酸化、碱化、硬化,甚至发生重金属型污染。这些有毒物质在土壤中发生累积而被植物吸收,毒害农作物,威胁人们的食品安全。

二、东北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东北城市的生态环保建设原则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要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整体和谐,又要实现社会文化生态、经济技术生态和自然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城市的和谐。

1.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建立治理大气污染的长效机制要以增加城市绿地为主构筑城市景观,构建自然生态体系,突出城市特色。绿色植被能够很好地吸附灰尘,吸收有害气体,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城市公园、街道两旁的树木、草坪都可以通过叶片来吸纳烟灰和粉尘。此外,修建屋顶花园不仅能够使建筑物减少紫外线辐射,增加建筑物使用寿命,同样能够起到治理大气污染的作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进行调整,对城市交通格局进行调整。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经济体系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改变经济增长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引导和限制那些能耗物耗高、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在区域层面上建立大循环模式,即工业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把不同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个企业的能源和原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由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向主要依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转变。

3.注重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安全从水量、生态栖息地、水质恢复三方面构建水生态安全体系。不仅考虑环境水质标准的限值,更强调从维系水生态安全出发,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从水源地保护区,城市景观水区,水污染总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建设。同时,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防洪抗旱并举,坚持涵养水源、节约用水与防止水污染相结合,市区污水处理厂加大运营力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的供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城市公益设施的配套完善问题。

4.加强城市生态修复,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合理配置资源,禁止乱砍滥伐,不要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最大限度地使物质、能源、信息得到高效利用,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使其在相对平衡状态下持续发展。转变城市管理模式,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东北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建设,发展产业生态学,推行清洁生产,把相关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工业生产园区,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厉行节约用水、用电,可以用自然能源的区域尽可能使用自然能,减少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增强自然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要生态功能区内要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严格控制区内人口增长,保护区内人口在承载力之内;改变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应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处理处置设施进行短期和长期规划。在短期内,使固体废物和垃圾远离城市,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长期,使其远离生物圈,脱离物质循环,坚持永久安全的原则集中处置。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垃圾分类、处置方式,使人们的观念改变并付诸实践。企业投入正常运营后,可实现对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具有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作者:姚震寰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文档为doc格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