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导入语:“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保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里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满、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田园农村美景,也有淳朴热情的桃源民风,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我们曾经在他的《饮酒》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归隐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继续感受他的隐士情怀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问1: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如实词“来、胡、谏、觞、容膝、盘桓、遑遑、乘化”,虚词“而、以、兮”,汇报课前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预习成果。
明确:胡:何,为什么。谏:止,挽救。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问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注释,学生归纳文章大意。“请同学们概括本文大意。试着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归纳”同桌自由交流,并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问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问学生“陶渊明身上有着浓厚的隐士标签,他为何要隐逸?请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赏析。”
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问2:在作者归隐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结合作者其他作品《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主要原因。联系《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官场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园诗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发生平志愿是达则兼济天下,期待百姓远离压迫剥削的理想追求。但因官场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坚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归隐田园。(板书:本性爱自然、厌官场世俗、好田园之乐)。
问3:从这些主要原因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读文,并举手发言。
明确:本性爱自然,讨厌官场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受了其中厌恶官场黑暗,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你能找出其他对于官场厌倦的诗人作品进行分享吗?让学生课下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情感。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我确定了预习在这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新课标又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文教学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挖掘,也改变文言文传统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实。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难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归隐的看法。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个性阅读: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成诵(早读课落实)。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新课导入: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符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1、鉴赏《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地人生追求。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自通文意。
了解作家作品——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老师一起来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第一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
1.巧用动词抒怀。
2.写景状物抒情。
3.直抒胸臆咏叹。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1.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
2.文中句式对仗工整。
3.虽然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
4.在“舟遥遥,风飘飘。”中用“遥遥”“飘飘”这两个叠词,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地欢快舒畅之情。
社会风气、诗人思想、诗人成就等角度分析。
拓展探究。
1.各小组提出研究性命题,并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如:陶渊明与中国隐士文化;陶诗中飞鸟(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总结《归去来兮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体会,发表看法或介绍经验,集合小组探究成果与个人撰写的小论文,办一期学习专刊。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方法。
通读感悟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对比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法。导入语:“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保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同学们,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诗人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里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满、鸡犬相闻、男女耕作的田园农村美景,也有淳朴热情的桃源民风,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我们曾经在他的《饮酒》中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归隐向往。今天,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继续感受他的隐士情怀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问1:学生圈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如实词“来、胡、谏、觞、容膝、盘桓、遑遑、乘化”,虚词“而、以、兮”,汇报课前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预习成果。
明确:胡:何,为什么。谏:止,挽救。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问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注释,学生归纳文章大意。“请同学们概括本文大意。试着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归纳”同桌自由交流,并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回答。
明确:本文作于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读。
问1:默读全文,圈画关键词句,找出作者归隐的原因。问学生“陶渊明身上有着浓厚的隐士标签,他为何要隐逸?请找出相关词句进行赏析。”
明确:序中“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问2:在作者归隐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结合作者其他作品《归园田居》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为形役”为主要原因。联系《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既自以心为形役”说明了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不愿被*世俗之事劳神,喜欢躬耕于田园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园诗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发生平志愿是达则兼济天下,期待百姓远离压迫剥削的理想追求。但因*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坚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归隐田园。(板书:本*自然、厌*世俗、好田园之乐)。
问3:从这些主要原因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读文,并举手发言。
明确:本*自然,讨厌*世俗,喜欢归隐田园,表达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也抒发了他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高洁的人生追求。(板书:高尚的理想志趣,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受了其中厌恶*黑暗,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你能找出其他对于*厌倦的诗人作品进行分享吗?让学生课下进行搜集整理。(比如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是表达了诗人厌恶*,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总结,深化情感。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1.陶渊明。
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唐惟少陵。(王圻《稗史》)。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卿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陶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能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然吾之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奄俯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晚节范其万一也。(苏轼《东坡诗话录》)。
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熹《朱子文集》)。
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谙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邯郸步也。(姜夔《白石道人诗说》)。
陶渊明大要出于《论语》谢才颜学,谢奇颜法,陶则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为尤上。(刘熙载《艺概》)。
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荚,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陶渊明》)。
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宇,字字尘外。(毛庆番评选《古文学余》)。
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闲关也。(王通《文中子·立命篇》)。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欧阳修引自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
南北文章之绝唱。(宋·洪迈《容斋随笔》)。
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宋·陈知柔《休斋诗话》)。
3.陶渊明的艺术影响。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李白)。
焉得思如陶谢手。(杜甫)。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陆游)。
4.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非土族出身,因而很难在当时东晋严酷的士族门阀制度下,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
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
自悔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
去自醒。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
到家闲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1课时。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一种姿态,更不是寻找一种手段,而是在回归一种生活,回归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正如梁启超对他的评价“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微笑”。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学时安排】1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二、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 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 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 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鄙弃官场,蔑视权贵,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杂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幻灯片4。
《读〈山海经〉》。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四、总结。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 鄙弃官场。
; 蔑视权贵。
归 辞官归田 自觉 向往田园。
去 自醒。
来 。
兮 归家途中 淡泊明志 闲适自在。
辞 愉快生活 抵家欣喜 固穷守节 厌恶官场。
躬耕田园 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1.朗读教学法。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
2.点拨教学法。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3.探究拓展法。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朗读磁带、投影仪、陶渊明画像。
2课时。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归去来兮辞教案。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
评价和延伸: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对"课本剧"的评价,应从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对作品人物刻骨铭心的理解和个性素质的熏陶几方面着手,教案《归去来兮辞教案》。
如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这一课,能通过学生的自我参与,在学生课后生活中,留下些许"美"的痕迹,那么,这节课的设计,就有其真实的价值了。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三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点,归去来兮辞教案。
重点:理解文章,再创作为课本剧。
难点:忠实于原作品。
学生接触过陶渊明的一些诗文,对陶渊明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有一定的感性积累。并且高一、高二通过戏剧单元的学习,对剧本背景、台词、情节冲突等戏剧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个班级都"潜伏"着有表演才华的同学。因此,表演"课本剧"的设计。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设计,要依据课文教学的内容,突出诵读和领悟理解的目标要求,淡化情节冲突的环节,不搞无聊的"噱头"。重点在通过表演,提高诵读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
表演设计,突出两点:
1.符合《归去来兮辞》的情境氛围和人物情感特征。
2.台词或独白,尽可能诵读原文。
一、播出多媒体短片,强化视觉感染和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背诵。
明确:"课本剧"的编排表演要求。
指导:强调诵读的要求和方法。
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手段途径,也是文化积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1.读出节奏。
本辞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读来顿挫抑扬,琅琅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读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自以/心为形役;富贵/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读作整句,末字音节适当延长,如:归去来兮--,已矣乎--。
2.读出层次。
《归去来兮辞》四段60字,每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层,每层四句:
第一层:运用反问句式抒发归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层:表现误落尘世顿悟后的追悔和喜悦。
第三层:叙述水陆兼程辞官回归田园的愉悦。
诵读时,每一节结尾可稍作停顿。这样,全篇层次清晰可辨,音节也铿锵有力,错落有致。
3.读出情怀。
陶渊明人格坦荡,质朴率真,毫不雕饰掩遮。守志归隐、厌恶仕途,挚爱田园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间。陈事历历在目,抒情淋漓尽致。其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礼,感染后人,这也是《归去来兮辞》被千古传诵的根本原因。诵读时,要由人及诗,由诗人情,由情动心,表达对陶渊明这位古代圣贤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强调"课本剧"的表演是对教材的再创造,要拓宽思路,不在形式的"热闹"上玩"噱头"。通过诵读和表演,品味涵咏陶渊明辞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体安排:
1.设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课文段落层次编排场景情节。
3.配乐诵读。
4.归耕田园等情节,设计虚拟动作来象征。
5.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担任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