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小正方体若干个教法学法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环节第一次备课动态修改。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小本的字典,体积小)。
(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再比较,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二、概括公式。
1、学生猜想。
一个物体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2、动手实践操作。
这个猜想正确吗?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记录表。(课本29页)。
(1)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把4个正方体摆成1排,每排4个,摆1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厘米。
(2)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与记录表中的体积进行比较,发现长×宽×高的乘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v=a×b×h=abh,学生齐读公式。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长宽高也就是正方体的棱长。所以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教师说明用字母表示v=a×a×a=a3。
说明: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表示3个a相乘。
学生齐读公式。
5、教学底面积。
三、练习。
1、出示课本30页的例一: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
2、课本31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abhv=a×a×a=a3。
v=s×h=shv=s×h=sh。
例1.v=abhv=a3。
=7×3×4=6×6×6。
=84cm3=216dm3。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体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不断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成功体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师准备用1cm小正方体拼摆成的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包装盒,多媒体课件;各小组准备1cm的正方体和实验记录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明确: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演示:按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各含有的小正方体个数,算出长方体的体积)
揭题:刚才,老师的这个长方体模型是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但生活中有很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是不能分割的。譬如,这个长方体的包装盒(出示),它的体积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启发:在三年级,我们学过长方形面积,还记得是怎样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吗?
学生回忆后,电脑演示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学生可能想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可以把长方体分割成若干个棱长1厘米、1分米或1米的正方体,长方体中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就是它的体积。
谈话:看来,同学们的猜想确实有道理。要研究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需要一些长方体作为研究对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摆出一些长方体。
明确活动要求:
(1)同桌合作,用若干个1cm的正方体任意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上序号。
(2)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及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完成记录表。
(3)填完表格后,同桌核对数据,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按要求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组织反馈。(指名汇报收集到的数据,并以其中的一个长方体为例,说说怎样看出它的长、宽、高的厘米数的。正方体的个数又是怎样数的,摆出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根据表中数据,自己有什么发现。)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启发:同学们通过用1cm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活动,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等于它长、宽、高的乘积。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体积都是它长、宽、高的乘积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验证。
三、再次探索,验证规律
学生可能想到用4个1cm的小正方体摆成一排正好可以得到这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4cm;也可能用“4×1×1”算出它的体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长方体上画出相应的分割线,确认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4cm。(见图1)
出示4×3×1的长方体图,谈话: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几cm?如果不用1cm的小正方体,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1cm的小正方体吗?自己先在长方体上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
提问: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2)
明确:在这个长方体中,沿着长一排可以摆4个1cm的小正方体,沿着宽可以摆3排,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4×3×1”来计算。
出示4×3×2的长方体图,谈话:我们再来看这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几cm?你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1cm的小正方体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m?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的回答后,出示图3)
引导学生用示意图表示出思考过程。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揭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指出:以后我们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v=abh。
和同桌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口算各题的得数,并交流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五、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试一试”。
指导测量、记录数据后独立解答。
出示正方体的包装盒,这是一个棱长12cm的正方体纸盒,它的体积是多少cm?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完成第26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每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或棱长)各是多少cm,再口算出它们的体积,并数一数每个立体图形是由多少个1cm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3.完成练习六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由读题。
提问:计算冷藏车的容积,为什么要从里面量?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组织反馈。
六、全课小结,梳理学法
七、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1题。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长方体与长、宽、高之间关系的过程,理解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从属关系,理解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4、经历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关键:运用教学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列长方形的面积。
练习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各长方形的面积;
(2)全班反馈。
2、说一说。
教师:你认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通过问题回答,使学生懂得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宽有直接的关系,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已知它的长和宽的长度。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今天,我们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随后,电脑课件演示,如:
比较图1、图4体会到:长、宽相等的时候,高的值越大,体积也越大;高的值越小,
体积也越小。
比较图2、图5体会到:长、高相等的时候,宽的值越大,体积也越大;宽的值越小,体积也越小。
比较图3、图6体会到:宽、高相等的时候,长的值越大,体积也越大;长的值越小,体积也越小。
教师:体积与长、宽、高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从而,使学生肯定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决定于它的长、宽、高的长短。
(这里课件动态演示长方体体积相关的三个条件的变化,一是长方体宽、高不变,长变;一是长方体长、宽不变,高变;一是长方体长、高不变,宽变。通过课件动画和色彩上的区别,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观察体会长方体体积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体积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请学生取4个、6个、12个正方体块,分别摆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记录这些长方体的体积的长、宽、高。
(2)反馈,课件同步演示。
第一组:用4个小正方体拼长方体。
第一种:
体积是多少?
长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
高是多少厘米?
记录:长宽高体积。
4114。
第二种:
体积是多少?
长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
高是多少厘米?
记录:长宽高体积。
2124。
(通过课件动态演示用四个小正方体拼长方体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更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
第二组:用6个小正方体拼长方体。
第一种:
体积是多少?
长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
高是多少厘米?
记录:长宽高体积。
6116。
第二种:
体积是多少?
长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
高是多少厘米?
记录:长宽高体积。
3126。
(这组同样通过课件动态演示,使教学内容更具体、形象、直观,使学生更容易体会。)。
第三组:用12个小正方体拼长方体。
(同上)。
(通过上面三组flash动画的动态演示,使抽象的立体图形在上下、前后、左右层层拼摆的过程中,让学生很容易理解长方体体积所包含的体积单位及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引发了每一个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3)整理数据,发现规律(课件演示)。
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发现规律,板书如下:
4×1×1=4。
2×1×2=4。
6×1×1=6。
3×1×2=6。
12×1×1=12。
……。
从而发现:长方体所包含的体积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v=a×b×h或v=abh。
(以上环节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验证结论-----概念形成的过程,建立了对长方体体积正确的认知。同时在图形位置、数量及长、宽、高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体积的全面认识,从而使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提升。)。
(4)知识迁移,归纳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学生观察、交流后归纳:
v=a×a×a或v=。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体摆成如下的图形,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课件出示)(此题在教学中若教师用笔画图,不但耗时而且还会不标准、不美观,通过计算机课件来出示,不但快捷,而且能解决所有的这些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计算体积。
(课件出示)(效果同上)。
3、一个药盒长6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现有一个长12厘米,宽6厘米,高6厘米的。
纸箱,内侧的尺寸如图,这个纸箱中最多能放多少盒药?
(课件演示)(此题在大纸盒内摆小药盒,用实物演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纸盒是不透明的,学生看不到纸箱里面的摆放过程,而这里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横摆、竖摆、侧摆这三种方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感。)。
四、精彩活动,拓展延伸。
我说你搭。
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
(课件操作)(此题让学生在电脑课件中用拖拽的方式进行拼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活动的参与性,不但创设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共同研究交流的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数学万花筒。
(课件演示)(把教材内容用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既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研究交流。)。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成正方体的棱长,再应用公式计算。
2、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自学应用意识。
体积。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2、应用公式计算:
(1)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
(3)一个长方体,底面积60cm2,高7cm.
(4)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
二、操作练习。
1、我说你搭。
教师说,学生进行拼搭。
学生独立思考,个别回答。
学生利用所学公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1、用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搭长方体。
2、摆出体积是12cm3的长方体。
3、一排5个,4排,3层体积,是多少?
1、学生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
通过对计算体积公式的复习,引入课题。
通过让学生计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进一步巩固计算公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拼搭,反愧展示。
2、练一练。
(1)练一练4。
(2)练一练5。
a、指导学生用图示表示。
b、通过画图,
c、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
(3)练一练8。
a、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b、集体反馈。
a、分析题意,要先求出这个纸箱的体积和每个牙膏盒的体积,再用纸箱的体积除以每个牙膏盒的体积。
b、学生独立计算。
c、集体反馈。
学生发现,由于长方体的高是3cm,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3cm。
这一活动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及灵敏的及应能力。
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灵活定用公式计算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
1升(l)=1立方分米(dm3)。
1升=1立方分米。
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cm3)。
练一练:
(4)小组活动:
(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5×4×2=40(立方分米)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西红柿的体积=350—200=(ml)。
=(cm3)。
四、巩固练习:
4、提高题:p55、16。
五、作业: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第五课时容积相关内容:课题六: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小数乘整数《2,5倍数的特征》教学实录《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案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一、教学内容简析: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形体体积的基础。
二、教学环境:
通过“猜想——动手操作验证——探究”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演示实验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形成清晰的表现。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策略目标:
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形成发现、创新的过程。从而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实际需要中体会长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研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的需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提出猜想,确定研究的方向。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探究,来验证猜想的正确。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的过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体会数学运用于生活实际。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实施具体过程:
(一)激发兴趣,唤起生活经验和旧知。
课件出示:
1、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书,必须要常备身边的,淘气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每天都要带一本字典,现在有两本内容同样的字典,他要选择其中的哪一本经常带在书包里比较方便呢?为什么?(小本的字典。体积小)。
(二)、唤起旧知。
提出猜想。
体积是4立方厘米。为什么?因为他它含有4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1)我们已经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指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数。所以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下面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再加上这样的两排,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1:12立方厘米。追问怎么得到的?
学生2:一排是4立方厘米,3排就是4×3=12立方厘米。??
(3)再加上这样的一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
一层是12立方厘米,2层就是。
12×2=24立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学生1:24立方厘米。
学生2: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板书:体积。
长
宽
高
24。
猜想:
学生1:用计算公式。
(三)动手实践。
验证猜想。
1、这个猜想正确吗?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开始操作、计算、记录、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公式的推导。明确小组学习的任务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在实物投影上边摆边说)。
第一组:把12个正方体木块摆成3排,每排2个,摆2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2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
第二组:把18个正方体木块摆成1排,每排6个,摆3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3厘米,体积是18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
第三组:把12个正方体木块摆成2排,每排6个,摆1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刚才老师把同学们的实验数据汇总了这张表,我们一起来观察。
(1)师问: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生一: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每层的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生二:因为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相乘就是体积,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体积怎么求?为什么?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今后在学习上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
[意图:分小组学习,是学生主动理解学习过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比较、分析实验过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出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学生们通过自己探索,学会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课件演示公式的推导过程。
(3)字母表示:长方体体积用v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
(2)看立体图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长6厘米,宽6米,
高6米,求体积。
是什么立体图形?正方体。
v=a×a×a=a3说明理由: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上面各个图形底面的面积,称为底面积。
(四)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1.判断(判断对错,说明理由)。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8立方米。(。
)
(2)一个长方体的长30厘米,宽2分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30×2×5=500(立方厘米)。
(
)
(3)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提高题。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只列式)。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实际应用。
解:v=abh=2.9×1×14.7。
=42.63(m3)。
答: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42.63立方米。
(2)有一种正方体形状的魔方,棱长是6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v=a3=6×6×6。
=216(cm3)。
答:这种魔方的体积是216立方厘米。4.发展题。
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要求学生借助于两种工具: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一把直尺,把这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求出来,只要求说出自己的方法。
(五)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板书设计:
v=a×b×h。
=abh。
v=a×a×a。
=a3。
v=s×h教后记:
本课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论证去发现一些客观规律。让学生在发现—验证—解释中体会数学,探究知识。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猜测、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发现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数学公式,还知道了应该如何独立思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在论证的过程中,同学们动手操作,分别派出各组的代表讲解各自验证的全过程,最终使全班同学达成共识,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想,把“如果”变为现实,转换一种角度更多地把学生的思维尽情地施放出来,可能得到的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本课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1、结合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与探究为主,教师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2.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利用动画演示把它们切割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是怎样知道的。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生活中遇到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问题,多数不能切开来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又该怎么办?这样就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强烈愿望。
(二)操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也是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体的过程是:
(2)汇报交流,学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讲解,教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3)请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这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各抒已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书写形式的指导。
(5)完成例1,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在刚才的实验操作中,也有学生摆出了正方体,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时,使学生明确三个a相乘也可以写成a3,3写在a的右上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4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完成练习七第5—8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求体积应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再进行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惑。
(1)谈收获: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质疑解惑:还有什么疑问。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能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在摆长方体、整理数据、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2、3】:
1、体积是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设计理念:“温故而知新”)。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课件4】“天天乐”娱乐场要修建一个游泳池,请你帮忙算一算,应该挖多少土呢?这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系呢?(体积)。
(设计理念: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与求知的欲望。)。
(三)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5】。
1、学生拼摆长方体分小组探究:每一组都用40个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并完成记录表。
(设计理念: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所以我设计了此环节。)。
2、操作验证,归纳提升。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记录数据,填入下表【出示课件6】。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思考这些数据与长方体。
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出示课件7】从而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并【出示课件8】说明用字母表示体积公式的方法。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自己归纳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虽然会走一些弯路,但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他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abh。
四)讲解例1:
【出示课件9】例题1:
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厚的含义。告诉学生厚就是高的意思。学生分组交流,师板书解题过程。
(设计理念:让生学会正确书写解题过程,正确使用体积单位。并提高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91页练一练的第1、2题【出示课件10、11】。
【设计意图】这样的练习意在面向全体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
2、变式练习【出示课件12】。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91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13】。
让学生课下做91页练一练的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再次提高认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全课总结。
教师带领同学回顾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提供修建游泳池需要的已知量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板书设计。
v=abh。
例1:24×12×6=1728(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728立方厘米。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长方体模型,您能告诉大家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吗?
教师演示,学生感知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每层有4个,共3层,一共是12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2立方厘米。
揭示课题:对一些不可以分割的长方体,我们有没有办法计算的他体积呢?(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按照要求用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让学生观察,并作小组交流。
用了几个小正方体?不数,你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根据所搭的长方体填表:(表格略)。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比较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计算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和他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出示例题10,让学生摆一摆,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交流的出结论:
v=abh。
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
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做“试一试”
先指名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怎样列式。
做“练一练”第1题。
观察题中的图形,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在独立完成。
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做练习四第2题。
完成练习四第1、3题。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本课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1、结合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与探究为主,教师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2.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利用动画演示把它们切割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是怎样知道的。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生活中遇到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问题,多数不能切开来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又该怎么办?这样就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强烈愿望。
(二)操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也是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体的过程是:。
(2)汇报交流,学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讲解,教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3)请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这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各抒已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书写形式的指导。
(5)完成例1,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在刚才的实验操作中,也有学生摆出了正方体,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时,使学生明确三个a相乘也可以写成a3,3写在a的右上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4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4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完成练习七第5—8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求体积应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再进行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惑。
(1)谈收获: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质疑解惑:还有什么疑问。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文档为doc格式。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1、在理解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求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计算公式。
2、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逆向思维的题可以用方程方法解。
几何知识与一般应用题的综合题。
一、复习检查:
二、新授: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底面积底面积。
所以长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v=sh。
三、巩固练习:
1、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v=sh24x5=120(立方厘米)。
理解横截面积的含义,体会长方体不同放置,说法各不相同。
出示另一种计算方法:长方体体积=横截面积x长。
理解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要一致。但不可能相同。
5、练一练:用方程法。
(2)、一根长方体水泥柱,体积是1立方米,高是4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选择方法解答)。
2、有一块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宽和高都是5厘米的长方体钢材,求长方体钢材的长。
3、用15根规格完全相同的木板堆成一个体积是3.6立方米的长方体。已知每根木板宽0.3米,厚0.2米,求每根木板的长。
四、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