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通用13篇)

2023年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13 21:35:09
2023年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通用13篇)
时间:2023-12-13 21:35:09     小编:琉璃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篇一

看了《传习录》,看了《论语》,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钱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动。他们的人格光辉仿佛在无尽的黑夜里给我的生命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肤浅和顽劣真是羞愧难当,枉为人也。

人生天地间,真正该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据我对儒家学说的理解,简单地说来就是要做一个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这个不仅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欲横流、道德颓丧的年代和国度,真是太难太难了。用牟先生的话说,这真是中国人最堕落的时代。然而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光明。这光明是什么,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阳明先生就曾慨叹:“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是啊,试问现在哪个学校,哪所大学在教圣人之学呢?这些个学校教的仅仅是用来考试升学、升官发财、入市谋生的知识和技能。如果说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确实被灌输以做人的道德,那么由于其缺乏圣人之学的引导,仅仅把所谓马列毛邓之流的霸术作为施教的材料,最终只能是误人子弟,而且让人们更加厌烦道德说教。

可是儒家教导我们,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是人格的完成,而不应该考虑外在的事功。对于用人者,王阳明说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对于被用的人,他说道:“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虽说,我们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说,然而诚如钱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际遇,立言有条件,只有立德,不为际遇条件之所限。”因此,不论是国家领导还是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这就是所谓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生成就,便不该以外在的身份、权力、力量、知识、才学为标准。而应该以他的德性为评价标准。

圣人之学,其实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去做一个真正的人。如果只从外在的物质事功上寻求,那么一生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怕的是,如果不是还有港台海外的儒者继续存养传播圣人之学,那么茫茫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岂不一生无明,活了也白活,死了也白死。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我觉得就是“纸上说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致良知的真正意思,我觉得就是把我们的良心发挥出去,去做好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不管哲学上解释得多么复杂多么深刻多么适宜思辨,都不能切中它的要害。它根本上就是一种活的工夫。而圣人之学,也必须以活人来教,来身教。如果没有王阳明这种圣人境界的导师以亲身实践、验证这门学问,读再多的书,经过再好的大学训练,也不一定能体会到这门学问的真理性。

因此,我的理解是,圣人之学根本不适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所谓学院里来教,它不是学术,不需要那些毫无实践的人在理论上争论不休,它是一门活的工夫,必须用实际的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亲来表现、验证。王阳明根本就不注重作为学问的训诂、记诵、词章,更不注重外在的富国强兵、建功逐利的霸业,在他看来注重这些的人哪里懂圣人之学呢?因为他们舍本逐末,还放不下功名利禄这些虚的东西。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业;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作为一个立志做学问的人,如果真能放得下这些,才能趋近真理。在王阳明这里,做学问和做人是统一的,如果做人一谈糊涂,那么他的学问也是伪学问。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篇二

这是在1517年,阳明先生奉命到赣州剿匪,来到赣州后,他并没有马上用兵,而是对当地匪民不分、百姓和土匪串通一气、通风报信、包庇隐藏等实际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后,出台的一项具体详细、操作性很强的管理办法。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十家牌法的内容和意义。内容具体是指:每十家为一牌,每户门前置一小牌,查实造册报官备用。规定每户每人执牌挨户查巡情况,随时报官。如有隐藏不报的,十家连坐。通俗的理解,就是每十户人家为一个管理单位,每户门上放置一块小牌子,牌子上如实填写家人的信息(如家庭人口、家人职业、身体情况、户籍田粮等),还要照着这个样子再造一份册子上交,以备检查。每天由各家轮流值班,值班的那家户主对照各家门口的牌子,然后对住户人口进行比对检查,比如某家今夜多了某人,是何姓名,从何处来,来干何事等等。巡视结束后,连同自家的情况,通告各家。如有可疑处,应立即告知官府,如果有意隐瞒情况,事发之后,十家一同治罪。

阳明先生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一人犯错,株连其他人,而是要让大家把心连起来,团结一致抵抗外贼。先生的办法是为了拔除巢贼之根,当地百姓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土匪的伤害,不得不与土匪勾结,十家牌法的施行切断了巢贼的通讯信息,断了巢贼的根。从十家牌法的制定上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军事才能和超人的智慧,这也和他的心学理论息息相关。他认为人人有良知,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隐藏了他人而连累了其他九家几十号人,心里的良知就会非常愧疚,所以不会收留,甚至还会送到官府手中。这其实就是让我们的心明,心明则眼亮,自己心明的时候才能看清是非善恶。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也应该从细处着手,从十家牌法来看,全是细节,全部落在实处,一县之事,如视诸掌。在没有互联网数据的那个年代,要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从开篇我们也可以看出,执行起来还是难的,但王阳明先生再次申告,就是要大家再次落实,审查清楚,让所有情况无所遁形,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大的布局还要在细处下功夫。

十家牌法即使在今天,依然是十分受用的,例如分组学习法,几人一组,能心连心,相互牵制和影响,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除熟练掌握工作技能之外,还应该“讲信修睦”,遇事应相互劝解和调和,相互支持、相互砥砺、团结一致。让我们心中的良知迸发,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社会会更加和谐。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给予指正,谢谢大家的聆听!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篇三

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大致意思是说古人会说:「不怕妨碍了自己的功业,只怕被夺去了自己志向」。所谓「夺志」,是已经有志向才会被夺取,倘若还没可以或值得被夺取的志向,那么就应该早点去深思、反省为何会没有立志。

生活日复一日,平淡如水,梦想的影子是否已销声匿迹,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迈步时,内心也会泛起涟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撑,无论做什么都是动力十足,因为有目标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会风雨兼程。

我们工作更是如此,各项业务指标是工作压力更是动力,目标一旦形成,就应毫不动摇,全力以赴达成。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篇四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终于完整的读完度阴山先生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更加发觉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也对王阳明心学有了更深的感悟,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正确的理解。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行”不单单指行动,而更指要听从良知的指引,祛除私欲,不断用心地在“事上练”!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王阳明先生还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所以,良知中本就包含行,这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比如当我们渴了,我们就会去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去吃饭等等。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这本书,自己内心真的收到了极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

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学: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不要过度考虑外界的各种评价,要敢于尊崇内心良知的指引,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这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了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让心震撼,让心清明,值得反复研读。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篇五

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而我独独偏爱王阳明!

也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王阳明,只记得王阳明在我的想象中,是个圣人般的存在!渐渐地开始痴迷于他!过去了解王阳明,多是通过百度直接搜索,对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很是着迷,不过那时候仅仅只是知皮毛而已!

度阴山写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一经面世,做为后知后觉的我,便迫不及待地买了下来!想从书中为自己启发奋斗之路!

王阳明的整个人生其实跟正常人都一样,有高潮,也有低谷,甚至他的低谷差点要了他的命!但是他却迎风破浪,最终苦尽甘来,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说:心学,并且影响力达到海外!

从书中,我看到王阳明从小高远的志向:成为圣人!并且一生都为之奋斗,从小熟读道儒佛三家经典,储备了足够的知识功底;积极出世,拿下科举,进入朝堂,为自己创造平台,以一颗善念兼济天下;为官一方,都能尽职尽责,造福百姓。即使深陷牢狱,发配荒蛮,都没有彻底磨灭他心中的志向,敢于把磨难当成磨刀石,在磨难中成就自己!

“心学”,这颗中国思想史上最炫彩夺目的明星,横空出世!

成功不是偶然的,自己若想成功,自身的成长很重要!平时的学习积累,夯实了自己的基础,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才能够迸发出火花,不然即使再多的机遇,都是枉然!

志存高远,加强学习,积累自己,抓住平台,一步步坚实地前进,热爱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成功终有可能!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篇六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儒家修炼“内圣外王”之境界的心法。

“八目”是达到“三纲”之条目工夫,是人生进修之阶梯。

“格物”乃阶梯之基也。

然何为“格物”?又“致”何“知”?自古以来各自有说。

刘宗周(明末理学家)曰:“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

如郑玄(东汉经学家,著《三礼注》)曰:“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子思(孔子之孙,著《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南宋理学家,著《大学章句》)曰:“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三两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得到十分,方是格物。”

以上说法虽各一,然基本认为“格物”者,乃格心外之物事,从物事上穷理以“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

而王阳明不同,其曰:“天下之物本无可格子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又曰:“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又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去恶之谓也。”又曰:“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格物”者,乃格心中之物,破心中之贼。以此方能“致知”。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

虽然都是为了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但王阳明认为,从格心外之物事以致知,乃舍本逐末。因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人本具知天理、知圣人之道、知是非善恶之性,是谓良知。然生而为人,良知之“明月”易被情欲之“乌云”所蔽,以致良知无以致用。所以,格物当格心中之物,拭“乌云”之蔽,复“明月”之明。

是为“格物”,是为“致(良)知”。

以此踏上人生进修之阶梯,以致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篇七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一书作者用知行合一的方法来叙述王阳明的一生,究其要义并非一时就能明了,我结合《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仔细研读后有所感想:

一是关于王阳明“四句教”,我不禁想起之前旅行时展开的思辨:理工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究竟哪个更重要?本人一直崇尚理性唯物。如今看来,理工科学本质为工具也,人和社会才是根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传》中提及的既非唯物、又非唯心的世界万物为一体的理论深得我心。这本书理论构架逻辑清晰、内容简明。书中提到,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下的人生观,可以用练心的方法去提升自我修为。这让我大有收获。

二是纵观王阳明之后心学信徒,明代的王艮、颜钧、何心隐、李贽等人,有的.剑走偏锋追逐个人自由,有的敬业实干将理论落到实处;清代的曾国藩、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心怀天下,身先士卒;近代的孙中山、宋教仁等人,为了正义,愿为釜薪,舍生忘死。其心学信徒,无名小卒不知多少,有名大家名列其上。作为后世人来看,撇开纷繁冗杂的学术分异,其理论终究还是个思辨的正能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开放平等的看待每个人、每颗心,自省“良知”,向善向上。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精华。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篇八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终身理想,不断的追问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驱动力。

老王这前半生虽然很想做圣贤,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兜兜转转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军事、修仙等等。对于当下推崇的程朱理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只能自己钻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篇九

坦白说,这本书看了不下三遍,只记住了书中的故事,对于王阳明的哲学,是完全没有看懂的。尤其是核心思想“知行合一”,越看越是迷糊,只知道,知行合一并不是我们常常说的感知、言语要与行动一致,其中的“知”指的是“良知”,那究竟什么是“良知”,百思不得其解,仿若眼前迷糊,不见真容,甚至有点玄乎。为了弄清,又看了遍《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王阳明事迹的片段,也听了樊登读书上《王阳明哲学(蔡仁厚)》《王阳明大传(冈田武彦)》的解说版,解说也是偏故事性,同时也搜索了网络上的一些相关资料,遗憾,还是没有弄明白,感觉像是佛学禅学,但因为不懂佛学禅学,无法断言,无法悟道。在纠结和摸索了近三个月后,由于还是悟不到“知行合一”的真谛,所以本书的读后感不敢就此进行展开,便聊聊几个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和故事带来的体会吧,待未来某时顿悟了,再来写一写“知行合一”。

关于做圣贤的想法――敢想远方与自我意识。王阳明能够讨匪平乱,立言讲学,确实是圣贤。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中评价曾国藩时同时提出了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这里,我们不讨论评价的内容,可以看看王阳明是在什么时候说出了做圣贤的想法。王阳明在私塾读书时,一日问老师“何谓天下第一等事”,老师告知“读书做大官”,而王阳明反驳老师,认为天下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小小年纪便能够挣脱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束缚,想他人不会想,想他人不敢想,想他人不能想。在生活中蝇营狗苟的我们,何时才能抬头看星星,看月亮,看耀眼的太阳,想一想诗和远方呢。我们可以想,在生活喘息的间隙,在行色匆匆的路口,在夜深人静的灯下,只有我们自己才真正在意自己的想法,既如此,我们又有何不敢想。那些质疑你,否定你,嘲笑你,肯定你,赞美你,安慰你的声音,便犹如每天的落日,让它沉入大海吧。如王阳明落地之时,亲友安慰,其不以落地为耻,而以落地动心为耻,我动不动心,远比外界的事实和反馈来得更重要。我思故我在,停止了自己的想法,忽略掉自己的内心,我便只剩下各类社会角色,而那个“我”就没有了。

关于龙场悟道――遇挫坚韧与悦纳现实。在被迫害,被贬至苦荒之地,瘴气湿重,言语不通等艰苦条件下能够得大道,总少不了坚韧的品质和对艰苦现实的悦纳。这让我也想到我的父亲,前两周,查出了疑似声门癌,在做各项术前检查时,他发出了感慨,大意是“我这一生怎么这样,这么坎坎坷坷”。确实,儿时玩耍,从三楼之高阳台跌落,幸得同村大叔路过伸手接住;少时外出务工,被滚烫的开水烫伤大腿,高烧不退,幸得当地老奶奶草药相助悉心照料;青年远洋潜水求生绳索被卡,拉回甲板时脸色已青紫,竟也奇迹般苏醒;关岛海域触礁沉船,幸得当地驻军所救,通过卫星电话与外交官员汇报沉船细节及伤亡情况,安抚船员并协助组织船员回国;在甲板上被钢索狠狠打中头部,身体被甩出甲板,所幸没有葬入大海…如此这般,竟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上帝的眷顾,海员的坚毅,不困于过往,悦纳后前行,才创造了这些奇迹。他的经历,于大多数人和我而言,太过跌宕起伏,而我这只小小的帆船,怎能遇到一些小风小浪就放弃远航。平凡的我们可能难以悟得大道,但可以坚韧,可以努力悦纳一切。

关于平匪平乱的套路――发挥特长与谋定后胜。王阳明擅于写文章,擅于传播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成为他平匪平乱谋略的来源与支撑。中外不少名将,擅长的战术不同,但通过攻心来攻城,上胜。由此,我们反思,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是否更倾向于蛮干,确实,从生物本能来看,动手可比动脑容易得多,但我们努力的,不就是克服自己的生物本能吗。工作,家庭,生活,社交,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可能工作我们很难把控,毕竟大部分的我们,在工作中还难以做到自己说了算的程度。但家庭,生活和社交,我们是可以的。比如我不擅长带孩子玩,那就把带玩这件事情交给更擅长的成员去做。我不是个天生的社交达人,那就不求自己朋友遍地,经营好现有的朋友关系即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是一件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不在于事情取得的成效,而在于做这个事情时,我们的感受愉快,那便足够啦。

读这本书的收获,暂未收获心学的真谛,但从王阳明生平的几个标示性事件中能够有所启发,足矣。我想,这便是读书的魅力吧。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篇十

《传奇王阳明》内容简介:根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同名讲座整理而成。王阳明精通儒、佛、道学说,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发展“心学”,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是继朱熹之后中国最重要、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还是一位军事天才,当皇室内部出现军事叛乱之时,他力挽狂澜,拯救了明王朝的历史命运,《明史》评价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他的思想被众多后人传习,张居正、黄宗羲、章太炎、梁启超、孙中山、陶行知等名人都是他的追随者;他的思想还传播到海外,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导,日本当代政商两界还视其为精神偶像。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艰辛坎坷,满地荆棘。黑暗的现实政治,成了他心体光明的炼狱,苦难的生活道路,成了他心灵世界不断提升的阶梯,这些最终成就了他成为“古今完人”“真三不朽”“明第一流人物”,实现了中国古代的最高人格理想。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篇十一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兼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王守仁的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还记得一年前潘细民老师在语文课上意气风发的给我们拓展王阳明心学,当时的我听得似懂非懂,不知道“心学”为何物,甚至对“知行合一”的“知”与“行”也充满了疑惑,不知道何为“知”?何为“行”?今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当时潘老师的小心思——潘老师深知我们学生深知高考的重要性,只是正值青春的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在面对诱惑与孤独时会表现得不知所措,甚至做出背叛梦想的苟且之事。因为放弃远比坚持要容易得多。潘老师向我们拓展起王阳明的心学,在那充满迷茫的惜时如金的高“三”时光,可谓用心良苦。

比方说,你想减肥,又管不住嘴,迈不开腿;你心知该写作业了,又放不下手中正在运着王者荣耀的手机,安慰玩最后一把,结果一把一把又一把;你知道要多读书,却开始了漫长的追剧之旅。而如何帮助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要做什么的人们去做他们想做的,该做的,要做的,便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所在。

在这个美丽可爱充满诱惑与挑战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中自我麻痹,但退一步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还算得上不尴不盖,至少它还带有乐观主义的色彩。可当我们的社会中性侵、抑郁、自杀、杀人等事情频频发生时,我们就不得不审视一下王阳明的心学的重要性了。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篇十二

当旅游成为富裕了的人们综合性的文化体验与文化消费的时候,在行、游、住、食、娱、购的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中,文化的吸纳、创造与加工生产便为旅游产品注入了灵魂.发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中最具差别优势的元素和资源,打造独特的品牌与品质,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也是必须.

作者:熊宗仁作者单位:刊名:当代贵州英文刊名:guizhoutoday年,卷(期):“”(9)分类号:关键词: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篇十三

《传习录》开篇是徐爱的序言,从这里就能看出徐爱是发自内心的觉得王阳明和阳明心学的伟大。我用伟大这个词,因为我觉得王阳明和阳明心学都能配得上。徐爱把自己从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坚信,再到把世人对阳明心学的误解,说成是“本末倒置”。这些都能看出,徐爱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逐渐打破迷惑的。他把自己对阳明心学的理解比喻成“未能窥其藩篱”,一是自谦,二是说阳明心学确实高深。又说了当世的一些人断章取义和舍本逐末,所以才把平日私底下记录的和先生的谈话内容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参证。

后世很多人把徐爱比喻成颜回,可见徐爱在王阳明弟子当中的重要性。连徐爱自己都说对于阳明心学只晓得一点点,虽有谦虚成分,但我认为说的是真实情况。他把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用“惊骇”两字来表明。说明朱本大学已经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扎根落地了。对于新接触的人来讲,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更像一种叛逆直流。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可能会惊讶,惊讶的途中很多人就避开了。认为这是歪理邪说。只有一些对真理认真的人才会去思考,王阳明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让我想起了《中庸》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首先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未知的学术;然后再提出疑问,为什么会这么说?自己谨慎地去思考,从当中去分辨学说的正确与否,如果不相信就马上停止,如果相信就坚定奉行。

徐爱用简短的几句话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并说王阳明在龙场中“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处困养静”是修行,是心态。在这种心态下,惟精惟一的功夫已经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他的这种“大中”实际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阳明心学的“致良知”。

徐爱还说了两点,第一点是有一些人骄傲自大,总觉得自己的那一套是对的,对别人的学说嗤之以鼻,以点带面或听风就是雨,有句话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人可不觉得他们没有调查,反而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非常了解了。这就是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二点是用牝牡骊黄的典故指出当世一些学者的本末倒置。我认为徐爱说的本末倒置是指当时的人过于关注了学问,而没有关注学问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过于关注书本知识,而没有关注背后的真理。

可能是这些原因,徐爱才把和先生的日常对话拿出来,应该有正本清源的用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