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一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第1
15~118页。知识技能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
一、现象激趣,引入探究
1.交流: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无所不在。
2.结合波纹、向日葵等事物,进一步带领学生领略圆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分层探究,体悟特征
1.画圆剪圆──首次感知。
(1)学生尝试画圆。通过交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将“画指定半径的圆”这一要求巧妙地孕伏其中。
(2)剪圆。既帮助学生感知圆的特征,又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准备素材。
2.认识概念──初尝成功。
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为探究活动做好认知层面的铺垫。
1.开放探究──体验特征。
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明确探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圆片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支持性材料,共同研究圆的特征,并将研究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以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学生的研究活动。对有困难的研究小组提供支持。并收集学生中有价值的发现,以备交流。
2.交流展示──共享发现。
将学生探索过程中生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发现汇集成“我们的发现”,并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对于圆的完整、系统的认识。
二、实践拓展,文化渗透
1.基本练习。
(1)判断:图中的哪一条线段是圆的半径或直径?(图略)
(2)口答:根据半径求出直径。根据直径求出半径。(题略)
(说明:本项练习没有单独设置。而是结合上面的“交流展示”环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穿插。)
2.史料链接。
介绍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比如“圆,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此外,教师结合相应史料的介绍,比如“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将一些联想题、开放题自然穿插其中,既渗透了数学历史、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像能力。
3.解释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如“水纹为什么是圆形的”,“盛开的向日葵为什么是圆形的”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生活。
4.圆与人文。
借助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引导学生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们着眼“过程”与“凝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己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基于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人,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的圆”和“欣赏人文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我选为了参加区的竞赛课,通过三次试教,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修改教案我认为本节课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数学与我们生活是紧密联系的,通过设计先让学生欣赏带有圆形的图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圆,再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圆感知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圆与我们其他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明白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从而得出圆是由曲线围城的其他平面图形是由直线围成的。
课前让学生准备带有圆形的物体和圆规,让孩子们在自己实践操作中充分体验用圆形物体画圆与圆规画圆的区别,再充分让孩子们说,在交流中得出用圆规画的优越性以及使用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
“我们知道画圆,那么怎样来介绍这个圆,数学上是不是有专门的数学语言来描叙了”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交流时充分让孩子们说,使他们对圆心、直径、半径认识并结合在自己所画圆的中找圆心、半径、直径。在实际操作经历中对概验的理性认识,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顺水推舟提升对圆特征的了解。
课前给学生准备一个圆,让学生找出这个圆的半径、直径、圆心。可以说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亮点,圆不是自己画的怎样来找他各部分名称呢?孩子们要经历思维的碰窜会努力的想办法来找,这时老师鼓励他们在合作交流探索中使孩子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设计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发现更多生活的小秘密。
数学课要让学生“动”起来,要在动手中体验与感悟。但这种“动”是有目的的动,是为了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与活动经验的动。这节课安排学生在画圆时感悟与体验,正确地把握了教学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关注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并创设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思考,把外在的操作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了数学活动的价值。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深提炼的,数学知识的形成只有在学生的深刻感悟体验中才能让学生内化成自己的。思维的本身就是要经历感悟体验到升华。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安排在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利用老师发的圆片探索圆的特征,比老师直接传授要深刻理解。同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把握好课堂的生存与预设,老师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要机智、灵敏同时还要全方位的把握好教材。预设一切的可能把握好课堂的生存问题。教师需要有良好的教学功底。
借别人的班上公开课,首先存在的是上课教师要与学生的沟通,怎样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对上课的老师有个良好的印象,课堂上能与老师很好的配合?
(1)作为教师首先要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与鼓励。
(3)适时关注学生的生存找准“支点”灵机应变适当调整教学环节。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三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和已经系统的掌握了平面的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出示了奥运五环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接着让学生照生活中的圆,再欣赏准备好的课件,这样就会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也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家证实:思维往往是从活动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活动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们通过活动,发现了圆的特征,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能归纳出概念,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画圆时,我们有想以前一样,一边讲解一边画圆,而是在介绍圆规之后,让学生姊姊试着画,让后说说是怎样画圆的,这样借助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资源中得到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根据情况,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归纳: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半径决定了圆的到校,学生在民主,友好的气氛中知识得到了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我出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判断,通过选择,通过动手画,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1、画圆的时候,教师知道的不够,因此学生画的不够好,不够快。
2、练习题的设计要灵活多变。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四
《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是小数六年级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在本节课教学时,先让学生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观察生活中的圆,二是画圆。这就首先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感性认识上的准备。
2、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做为主线。
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意义的基础上,我将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上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时,用“折”、“画”、“量”的方法得到了学生所需的知识。学生在探究中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当然,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又学会了
分工合作的先进方法,将要操作的部分分工落实后又做交流,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当然,透过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
1、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2、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五
师:同学们,玩过飞镖吗?有三个小朋友在玩飞镖。(出示图)比一比,谁的成绩最好?你是怎么想的?
生:那个男生的成绩最好。因为他掷在内圈,离靶心最近。
师:另外两个人的成绩谁更好一些?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差不多。因为他们掷在同一个圈上。
师:为什么掷在同一个圈上成绩差不多?
生:离中心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着靶上的圆)像这种形状叫——
生:圆。(课件呈现抽象出圆的过程,板书:圆)
师:不仅靶上有圆,像光碟、钟面、五环、橙子的切面等都是圆形的。(课件分别出示这些物品)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能见到圆?
生:茶杯上,硬币上,胶带纸上……
师:看来,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把这些物体上的圆画下来,可以看出圆是一种平面图形。如果让你来画,你会怎么画?
生1:我会用物体上的圆来描。
生2:我会用圆规来画。
师:课前,我们准备了一些画圆的工具,请你打开1号信封,任意选择一样画一个圆,好吗?
学生画圆。
师: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是怎样画圆的?
生1:我是绕着硬币的边画一圈的。
生2:我是利用尺上的圆洞来画的。
生3:我是用圆规画的。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
学生边说边操作,教师有机地归纳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师:现在请你自己确定一个距离,我们一起来画一个圆。画完后,请大家把它剪下来。
学生画圆、剪圆。
师:(出示其他平面图形)你有没有发现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圆没有角,圆很光滑,边不是直的,圆容易滚动……
师: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惟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已有的认识常见的直线图形的经验将有助于认识曲线图形,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在教学开始时,我创设了三个小朋友掷飞镖的情境,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首先,靶上的圆是本课的学习内容;其次,通过比较掷飞镖的成绩,引导学生感知靶上有大小不一的圆,掷飞镖的成绩好坏与飞镖离靶心的距离有关,并渗透了同圆的半径相等。
由于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有圆形的面,并且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因此,圆的形状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真正认识圆的教学是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开始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画圆的工具(包括圆规),一方面为学生自己选择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用实物描出圆、用绳子绕一圈画出圆既不方便,也不准确,从而愿意学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借助实物描出圆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了圆的边是曲线,圆是曲线图形。学生学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是通过与教师的对话实现的,并经历了充分的体验和交流的过程。用圆规画圆,有助于学生初步体会圆的形成过程,并为接下来进一步研究圆的特征积累感性经验。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形,你能以它的对角线的交点o为圆心,在里面画一个圆吗?
学生自己画圆。
师:同桌两人比一比,画的圆一样大吗?怎么会不一样大的?
生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一样。
生2:圆的半径不一样。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0毫米,在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它的半径应是多少毫米?你能试着画一画吗?
学生再次画圆。
师:你画的圆半径是多少?
生:20毫米。因为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师:很好。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更大的圆,你觉得可以怎样画?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播放在操场上画圆的录像。
生:在操场上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
师:这是一个圆形花坛,为了解决人工喷水难的问题,想用自动喷头来给这个花坛喷水,想一想,这个喷头装在哪里比较合适?如果这个花坛的直径是12米,这个喷头的喷水距离应该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略)
师:(出示课始学生掷飞镖的情境)现在,你知道这两位同学的成绩为什么一样吗?
生:因为他们掷的在同一个圆内。
练习设计重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认识。这种认识,有的是伴随着观察和测量的操作实现的,有的是通过再一次的画圆而感悟的,有的是伴随着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体会的。比如,在正方形内两次画圆,第一次画圆,能体会一个正方形内可以画出许多个大小不同的圆,圆的大小与它的半径有关;第二次画圆,感受圆与外接正方形的联系,即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直径与其边长相等。再如,让学生观察教师如何在操场上画一个较大的圆,进一步理解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沟通各种画圆方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进一步解释生活中的安装喷水装置的问题,既对圆的有关概念及特征进行了巩固,又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六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生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唯一一个曲线图形。教材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让学生用各种方法画圆,从而得出圆的各部分名称,最后引导学生借助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体验圆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及圆柱圆锥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在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用圆规画圆。
在教学中我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下面先来反思一下这一节课的设计:
课前设计了欣赏套圈游戏的活动,目的是拉近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为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埋下伏笔。
本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没有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圆引入,而是在开篇点题之后,出示一个神秘的信封,问学生:你能把信封里的圆摸出来吗?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能”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信封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理解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区别,再出示不规则的曲线图形和椭圆形,感悟圆形的规则和饱满,本来想让学生真实的摸一摸,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就省略了这个环节。表面上看是游戏,其实这一环节的真正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感知圆形的特征,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上的圆,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原型,也为下面学生用物体描圆做了准备。
之后,让学生尝试画圆,画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会用圆形物体的轮廓描圆了,为什么非要学习用圆规画圆呢?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物体或工具画一个圆,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学生自己就会发现用实物画圆时大小是固定的,而圆规可以通过调整两脚间的距离画出任意大小的圆来,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圆规画圆的需要。
至于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是在学生学习画圆的基础上给出的。因为这些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这里安排了自学环节,学生自学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只要学生明白了概念的本质就行了。
在本课还安排了动手实践的环节,也是这节课很关键的环节,因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圆,再把自己画好的圆剪下来,然后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交流汇报的环节,尽量通过“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对于他们的回答,你还有什么补充?”“谁能向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进行横向交流,生生互动,争取在大家的相互补充完善下获取圆的知识,掌握圆的特征。
因为数学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那么我就在教学即将结束,适时向学生介绍墨子的“一中同长”、介绍古代的“画圆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心间。
在练习环节,先让学生想办法画出半径2米的圆,让学生知道用圆规可以画圆,用绳子也可以画圆,从而掌握画圆的本质,对理解圆的特征也是相得益彰的。再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要这样站,这正是圆内在的魅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最后课尾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给生活带来的美,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维持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设计是本着这些意图去设计的,但是实践起来还是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探究的时间还是不够充分,导致在发现圆的奥秘时显得有些仓促,没有达到人人都有所发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七
上完《圆的认识》后,有一天看到华应龙老师曾就这节课的处理提出三个问题,对照自己的刚结束的课,觉得自己的课真是缺乏深度。这三个问题是这样的:
第一,是否只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圆的特征;
我们班在上《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说起圆来滔滔不绝,可是在这一课的练习中,出现了如下问题: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判断题出错多,这显示了学生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究其原因,上课时学生的回答,是自学能力好的同学的展示,不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内容还要采用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之间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还要处理学生自己学习中动手与动脑的关系。
第二,是否只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
刚看到这个问题觉得很好笑,觉得没有必要给学生提出来。可是仔细分析: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规一个脚可以看作是定点,两脚之间可以看作是定长,所以可以画出圆。学生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才对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不只是停留在书中的叙述。第三,是否只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仔细挖掘圆的史料,我发现了不少可以利用的地方。在学生对圆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以后,可以引用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说过的: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以此引发学生研究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探究圆的特征结束之后,可以呈现墨子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让学生用掌握的一些知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关于圆的史料记载,还可以巩固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引用《周髀算经》中关于圆的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拓展对圆的认识。在学生理解意思以后,进一步引导思考:如正方形的边长是16厘米,你能从中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关注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三个问题对照完毕,真是感觉学海无涯,作舟恨晚,以后上课之前真是要好好思考,重新审视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这样上完课才不会觉得后悔。
关于如何上“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的一些想法
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概念课的进行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教学方式:
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虽然能让课堂环节进行的快一些,但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于现实社会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虽然让学生亲身经历这种设计所用的时间要多一些,但所谓莫道不砍柴工。用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就像有句话说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记住了。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当一个单元的概念比较多时,上好第一课时大感受课尤为重要,新课进行时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本节课的内容所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
总结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概念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第二次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自觉与提升。每个环节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换个角度思考,换个角度听课
——听课后的的一些思考
这几天听了几天课,感觉自己的角色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来回转换。虽然在他人的课堂中,上课人不会把我们当学生;但在他人课堂中,我们却可以站在了学生这一面。在自己的课堂上,尽管我们努力地想做到“因材施教”,由于立场的不同,使得我们离现实中的学生仍然很远,毕竟主观上的努力是难以改变客观上的立场与角色认知的。在他人的课堂中,给了我们走近学生,并站在学生立场上观察课堂的机会。一旦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察课堂,就会给我们两个非常大的启示:一是决定课堂进程的,并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的学习进程;二是判断课堂教学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并不是教师本人能力如何与表现如何,而是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
在他人的课堂上,如果我们放弃学生立场,就会与上课人结成同盟,将课堂中的优势归因于教师个人的能力,将课堂中的劣势归因于学生或者外在的环境,从而错失站在学生立场设计与体验课堂教学的机会。当我们在他人的课堂中,能够站在学生立场上体验课堂进程并感受到课堂真正的目的;再次回到自己课堂时,不但会改变自己的课堂理念,而且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离学生学习更近,因此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深度。课堂教学的深度,并不在于站在教师立场上如何设计与策划,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的花枝招展;而是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简捷而又有力,从而更易于被学生群体理解与接受。
所以,听课时换个角度挺好。
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后的一些想法
分数、百分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改进并加强分数应用题教学,使它们能够恰当地反映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目的性和实践性,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认真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我谈几点个人认识和学习体会。
数学应用题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数量关系。确定了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到解决方法,因此应用题教学应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把握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由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跟整数应用题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它们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既了解其共性,又能懂得它们的特殊性,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既含有整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具有新的数量关系,这新的数量关系通常分为三种情况,或者叫做分数的三种基本应用题:(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除法应用题。(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除法应用题。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当它们的倍数等于1或大于1的时候,通常称为“几倍”;当它们的倍数小于1的时候,通常称为“几分之几”。学习了百分数以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就统一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了。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除法应用题。这是分数乘法的逆向题,也是学生容易与分数乘法相混淆的问题,新大纲规定在分数四则计算的前面要学习简易方程,到这里用列方程解答,可避免乘、除法混淆。
实践证明: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组合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加强交叉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数量关系,能沟通相关应用题的联系,能弄清这类题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结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八
我执教的内容是“圆的认识”,以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点和性质还是比较困难的,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正处在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阶段上,要使他们全面、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就应该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就说一说这节课的具体方法: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从生活中引入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抽象出圆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例如,在教学中,同学们用各种学具创造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自己“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要将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转变为在操作中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观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但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课堂上还不够放手,如果能够给孩子更充足的时间去创造、探索、交流、合作、发现,可能孩子们的收获会更多。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九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
课的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
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篇十
这节课属公开课,优质课等经常选定的内容,要想有更多的创新,的确很难。在集体备课时,本组教师打破了课本固定的教学顺序。将着眼点放在了学生操作、实验、探索和发现上。反思自己本课教学如下:
一、在复备“圆的认识”这
课时,没有规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只备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和一些操作活动的设想。本人所教的“圆的认识”的教学顺序虽然与集体备课时的不同,但教学目的和手段相同,那就是激励学生从尝试读书入手,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程序,为自我学习定向。让学生在自学课本中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知识,发现什么新知识就说什么,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把“学生跟随教师的课前预设”变成“教师跟随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去引导探讨”。
二、重点放在设计操作活动和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新知。学生通过折圆形纸片,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画半径、直径的比赛活动,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通过量同圆中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发现“同圆中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通过尝试画圆的活动,领悟到“画圆的方法步骤、圆心确定位置、半径确定大小”等等。这样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同时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自己悟懂的知识。有了学生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动”的实践活动,有了学生在活动中自悟的学习基石,内化新知,发展提高之目的自然会达到。
探索的方法,促进创造式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我补充了许多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如用课件演示小动画,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等,富有趣味,生动活泼,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有用的数学。另外,在最后还穿插了一些人文方面的小知识,如《墨经》中的关于圆的研究等,在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不足之处的: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反馈的形式比较单一。如一开始时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圆这一环节,我反馈的方式是请学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谁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学生有的说用瓶盖画;有的说用圆形的尺画;有的说用光盘画等等。其实这些方法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借助圆形物体来画圆。学生一个个来说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交流、反馈的面很狭窄。如果这个时候,我这样提问:“同样都是借助于圆形物体来画圆的同学请举手。”然后请那些没举手的学生来介绍其他画圆的方法,不但交流反馈的范围能够从个别学生延伸到所有学生,而且交流出来的画圆方法可能会更多一些,而不会仅局限于用物体来画这一种。
从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看到: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提出更多的跟本上不同的见解,学生的素质会提高,能力就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