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教程篇一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教程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51引例的意图
(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
(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量
(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
四、课堂引入:
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
五、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 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 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合理即可。
六、随堂练习: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 ,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
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极差
4、一组数据x 、x …x 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 +1、2x +1…,2x +1的极差是( )
a. 8 b.16 c.9 d.17
答案:1. 497、3850 2. 4 3. d 4.b
七、课后练习:
1、已知样本9.9、10.3、10.3、9.9、10.1,则样本极差是( )
a. 0.4 b.16 c.0.2 d.无法确定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14名学生的成绩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2、3、-5、10、12、8、2、-1、4、-10、-2、5、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
a. 87 b. 83 c. 85 d无法确定
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极差是 。
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
90、95、87、92、63、54、82、76、55、100、45、80
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答案:1.a ; 2.d ; 3. 0.4 ; 4.30、40. 5(1)极差55分,从极差可以看出这个小组成员成绩优劣差距较大。(2)略
20.2.2 方差(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 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3. 难点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 = [( - ) +( - ) +…+( - ) ]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 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三. 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
(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
2. 教材p154例1的设计意图:
(1).例1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例如,通过学生观看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
五. 例题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 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 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 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六. 随堂练习:
1. 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2. 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 1 2 3 4 5
段巍 13 14 13 12 13
金志强 10 13 16 14 12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段巍的成绩比金志强的成绩要稳定。
七. 课后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 s ,所以确定 去参加比赛。
3. 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
4. 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 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 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答案:1. 6 2. >、乙;3. =1.5、s =0.975、 =1. 5、s =0.425,乙机床性能好
4. =10.9、s =0.02;
=10.9、s =0.008
选择小兵参加比赛。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教程篇三
一、学习目标: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 点: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 点: 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 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 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 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2. 提问: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 总结法则
1.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 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 (4)(-6a3b3+ 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 教科书 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第三十四学时:14.2.1 平方差公式
一、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 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 点: 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 (2)998×1002
导入新课: 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a+b)(a-b)=a2-b2
第三十五学时:4.2.2. 完全平方公式(一)
一、学习目标: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2.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 点: 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几何解释,灵活应用
难 点: 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三、合作学习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一位老人非常喜欢孩子.每当有孩子到他家做客时,老人都要拿出糖果招待他们.来一个孩子,老人就给这个孩子一块糖,来两个孩子,老人就给每个孩子两块塘,…
(1)第一天有a个男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2)第二天有b个女孩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3)第三天这(a+b)个孩子一起去看老人,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块糖?
(4)这些孩子第三天得到的糖果数与前两天他们得到的糖果总数哪个多?多多少?为什么?
ⅱ.导入新课
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p+1)2=(p+1)(p+1)=_______;(2)(m+2)2=_______;
(3)(p-1)2=(p-1)(p-1)=________;(4)(m-2)2=________;
(5)(a+b)2=________;(6)(a-b)2=________.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这两个数的积的二倍的2倍.
(a+b)2=a2+2ab+b2 (a-b)2=a2-2ab+b2
四、精讲精练
例1、应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4m+n)2 (2)(y- )2 (3)(-a-b)2 (4)(b-a)2
例2、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1022 (2)992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教程篇四
第一单元•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第一课时:爱在屋檐下
一、课前导学:
二、 呈现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1、知道家庭的特点。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现代家庭的主要类型。
2、辩证地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
3、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的父母,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
三、 学习流程:
流程一:自主学习
1、家庭是由 、 或 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①
② ③
3、家庭的结构现在一般为 和 。此外还有 和
4、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 的关系。
质疑:(预习后,不懂的地方请纪录在这里,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
流程二: 合作探究
(一)预习交流展示:
(二)解疑释疑:
解答:
流程三:探讨与提高
1、阅读课本p4两个关于家的故事,讲一讲家从不同侧面的理解的含义。(初步体会家庭的含义)展开你想像的翅膀说一说家是什么?
2、如果你的家长没钱、没地位、甚至下岗,你会看不起他们吗?你是否会害怕把这样的父母介绍给你的同学认识?
3、你的家庭属于什么类型?你的家庭成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流程四:检测达标
连线题
主干家庭 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单亲家庭 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核心家庭 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及第三代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 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一起生活
单选:
1、对我们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
a、与父母的关系 b、与兄弟姐妹的关系 c、与爷爷奶奶的关系 d、亲人关系
2、现在的家庭结构一般为 ( )
①主干家庭 ②单亲家庭 ③核心家庭 ④联合家庭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3、、家的最主要特点是:……………………………………………………( )
a、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 b、它与家庭有关
c、家人都有血缘关系 d、家中有亲人、有亲情
4、我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是:………………………( )
a、学校 b、家庭 c、社会 d、互联网
5、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形式,下列不属于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的有:………………………( )
a、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
b、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的家庭
c、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
d、因工作和学习需要而组建的集体大家庭
四、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知识,画出结构图)
第一单元•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第二课时:我爱我家
一、 温故知新:
1、家庭是由 、 或 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①
② ③
3、家庭的结构现在一般为 和 。此外还有 和
4、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 的关系。
二、 呈现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1、知道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2、 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的能力。
3、 培养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三、 学习流程:
流程一:自主学习
1、家庭在我们人生中的作用?(家庭的意义:)
2、我国法律和道德关于如何父母对待未成年自己是怎样规定的?
预习自我检测:
1、 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 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2、母爱和父爱是 的爱、 的爱, 的爱、 的爱。
3、学会 、 ,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质疑:(预习后,不懂的地方请纪录在这里,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
流程二: 合作探究
(一)预习交流展示:
(二)解疑释疑:
疑问:
解答:
流程三:探讨与提高
1、回家和父母交谈,请父母讲一讲你小时候的有趣的故事,选择一则简单纪录在这里:
2、夸一夸你的父母,你的爸爸妈妈对家庭的无悔付出表现在很多方面,你能举两个例子来说一说吗?
3、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温馨的家,你从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呢?请你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流程四:检测达标
( 一)自我检测:
单选:
1、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 )
a、母爱 b、父爱 c、师爱 d、友爱
2、父母对子爱的抚养教育是:……………………………………( )
①亲情的自然流露 ②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
③当今道德的要求 ④当今法律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家是我们:…………………………………………………………………( )
①情感的栖息地 ②物质生活的后盾 ③发泄不满的地方 ④发展的大本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怡从小被寄养在外婆家,父母很少过问,也不负担抚养费。长大后,秀怡通过诉讼要求父母支付了教育、抚养费。这个案例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 )
a、亲情的自然流露 b、传统美德的彰显与发扬
c、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 d、社会主义法律的要求
5、陶行知为让儿子弃虚务实,特写了一副对联:“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他履行了( )
、抚养子女的义务 、教育子女的义务
、保护子女的义务 、扶助子女的义务
辨析题: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四、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知识,画出结构图)
第一单元•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第三课时:难报三春晖
一、温故知新:
1、家庭在我们人生中的作用?(家庭的意义:)
2、我国法律和道德关于如何父母对待未成年自己是怎样规定的?
二、 呈现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
1、懂得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 培养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3、树立家庭中的正确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三、 学习流程:
流程一:自主学习
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2、怎样孝敬父母?
预习自我检测:
1、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 、 、 。其中最重要的是 。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 ,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 、 。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 的义务,不仅要受到 ,还要受到
2、孝敬父母需要付出,即要付出 。我们可能付出 ,付出
付出 ,但孝敬父母收获的是甜蜜。
质疑:(预习后,不懂的地方请纪录在这里,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
流程二: 合作探究
(一)预习交流展示:
(二)解疑释疑:
疑问:
解答:
流程三:探讨与提高
1、阅读课本p12-----p13小峰的故事,回答课本上的三个思考问题,并把答案写到课本空白处。
2、阅读课本p13---------p14及p14的相关链接内容,归纳出每个故事的主题,及对我们的启发,写到课本上。
3、阅读课本p14----p15所提供的六个情境,体会什么是孝,什么是不孝。
4、阅读课本p15的相关链接,体会出孝敬父母的不同层次,想一想,你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你认为孝敬父母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
5、把你尽孝后的感受和你的同桌分享。
流程四:检测达标
(一)自我检测:
单选:
1、一成年儿子把有贪污嫌疑的父亲举报给检察院,他的行为是( )
a、不孝顺的表现 b、是为父亲好,是孝顺的表现
c、是合法但不合情的 d、是想断绝父子关系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的诗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父母在,不远游 b、母主内,儿闯外
c、子女一切顺从父母 d、子女应该回报父母
3、下列有关孝敬父母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a、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是全人类的共同崇尚的美德
b、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c、孝敬父母,是最重要的是敬重量和爱戴父母
d、孝敬父母是成年子女的事,与未成年人无关( )
阅读思考:
小磊的父母患有抑郁症,父亲踩黄包车,起早贪黑每个月也只有四五元的收入,家庭的贫困没有给小磊的成长带来阴影。他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并未影响成绩,在阳光助学行动的帮助下,小磊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
小磊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找两句爱家,爱父母的名言写到这里:
四、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知识,画出结构图)
第一单元•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
第一课时:严也是一种爱
一、温故知新:
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2、怎样孝敬父母?
二、 呈现学习目标:
1. 了解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
2. 明确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和代沟;
3. 逆反心理的表现、分析及危害;
三、 学习流程:
流程一: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收集一个关于代沟或者逆反心理的事例(可以是新闻,也可以是自己或朋友的例子)
【预习自我检测】
基础知识填空题:
1、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是 。
2、代沟的实质是反应在 差异背后的多重代际的差异。
3、我们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严格要求,常常产生反感,即产生 。
4、代沟的具体表现为: ; ;
。
5、对于逆反心理要 。
6、为了不伤害自己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就要努力克服 ,在情绪冲动是要 。
流程二: 合作探究
1.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要相信那个不可。
2.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两代人的分歧,使子女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严格要求,常常反感,既产生逆反心理。
从子女的角度看,产生逆反心理往往由于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自尊,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独立意识比小时候明显增强,有了不同于父母的兴趣和追求。
3.正确看待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说是错,有的反抗不无道理。父母不是圣人,他们的观念有时落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们难免有误区。
流程三:探讨与提高
辨别分析:
(1)代沟的责任主要在父母。
(2)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就是得理不让人,如果父母错了,也坚决不让步。
流程四:检测达标
1、对于“代沟”认识正确的是( )
①年龄的差距是产生代沟的根本原因 ②其实质是反映在年龄背后的多重代际差异,如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 ③代沟是最深最宽的沟,无法跨越的 ④差异产生美丽,彼此接纳越过代沟欣赏对方,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对于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认识正确的是( )
a、父母不能尊重子女的独立意识
b、子女观点片面、偏激,不能理解父母的关爱
c、青春期和更年期闹战争,什么道理也讲不清
d、父母和子女双方都有责任,缺乏平等沟通
3、“我妈妈一件事要说上七八遍”、“我妈妈每天要唠叨两句话:早上是‘好好读书’;晚上是‘饭吃好做作业去’。”对父母的唠叨,你认为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
a、父母的唠叨是出于对我们的爱 b、我们已经长大了,不需要父母的叮嘱与关照
c、父母爱唠叨是对我们的不信任 d、我们应该尊重父母,理解父母的苦心
4、在身心的成长过程中也有烦恼,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就是一大烦恼。下面现象中,体现了两代之间的“代沟”的是( )
a、父亲喜欢下棋,我喜欢篮球
b、每天出门前妈妈总是没完没了地嘱咐,这让我心烦
c、父母对我期待太高,让我去实现他们的夙愿
d、父母只会工作、挣钱,不懂享受生活,对周杰伦、s.h.e、cs、街舞、nba一无所知
6、来自父母的心声——《孩子,我为什么会打你?》
在所有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你我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饿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谈谈上述材料给你的启发。
【中考演练】
1.在某一次的单元测验中,可小聪的成绩只有50分。老师要求同学把卷子拿回去要家长签名并写上意见。第二天回到学校,小聪的老师问小聪为什么没有意见和签名,小聪用手指了指脸(红红的一巴掌)便说:“老师,家长的意见签在这里了。”
你想对文段中的孩子及其家长各说些什么?
第一单元•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
第二课时:两代人的对话
一、温故知新:
1、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是 。
2、代沟的实质是反应在 差异背后的多重代际的差异。
3、我们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严格要求,常常产生反感,即产生 。
4、代沟的具体表现为: ; ;
二、 呈现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能够与父母架起沟通的桥梁。掌握与父母交往的艺术。
2.如何架起沟通的桥梁?
三、 学习流程:
流程一:自主学习
1. 我们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的冲突,对此不能( )不能( ),但也不能( ),积极的做法是从现实中( )。
2. 我们与父母进行沟通,其实是辨明是非,寻求结果的过程。有效沟通要掌握基本要领。其中( )是前提,( )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 )沟通的结果是( )。
质疑:(预习后,不懂的地方请纪录在这里,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
流程二: 合作探究
借我一双慧眼——正确看待与父母的冲突
根据书上的两个观点“家不是说理的地方。俗话说得好,清官难断家务事”和“家是爱的港湾,因为家里的矛盾易产生、也易解决,关键看我们怎么对待”进行讨论。
流程三:探讨与提高
p23页活动。这两种说法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看法。
流程四:检测达标
1.从主观上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 )
(1)青少年主观意识日益增,希望摆脱成人监护。(2)父母管教方法不当(3)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差距。(4)一些影视剧的不良影响。.
a.(1)(2) b.(1) c.(3)(4) d.(2)(3)(4)
2.我们与父母发生矛盾时应采取的正确做法有( )
a.与父母冷静沟通,要求母亲尊重自己的隐私。
b.无条件接受父母管教,对母亲的做法不予计较。
c.与母亲激烈争吵,指责父母不对,不再搭理父母。
d.理解父母良苦用心。建议母亲用恰当的方式行使监护权
3. 在家庭中,我们与父母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需要( )
a.讲清自己的理由,明辨是非曲直 b.冷静下来,心平气和的与父母商量。
c.坚持自己的想法,实现自己的目的 d.放弃自己的要求,躲开家长。
4. 下列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每天找一点时间和父母主动谈谈自己的学校,老师,朋友。
b.每周至少与父母一起做一件事,边做事边交流。
c.自己做错事,不能让父母知道,以免父母生气。
d.与父母沟通效果不好时,不随随便便发脾气避免做出伤害父母的事。
5.父母,子女之间需要沟通,下在理解正确的是( )
(1)父母子女之间的彼此了解是相互沟通的前提。(2)尊重理解是彼此沟通的关键(3)沟通的有效方法骒换位思考。(4)沟通的结果是求同存异。.
a.(1)(2) b.(1)(2)(3) c.(3)(4) d.(1)(2)(3)(4)
阅读思考:
小明已上七年级了,他恨透了钢琴和小提琴。父母时常提醒自己“别忘了练琴”之类的话尤为反感,甚至听到他们提醒“快起床”“早些休息”的话都心生厌倦,更不用提父母问他学习成绩了,有时,他从心中讨厌他的父母。总之,小明反感父母亲说的每一句话。
(1) 你认为小明的表现是什么心理?具体表现在哪里?
(2) 你认为小明应如何与父母沟通?
四、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知识,画出结构图)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教程篇五
我知我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和厌恶不孝行经的情感。
能力目标: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一般概况;家庭关系的确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
重点与难点: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教学准备
和父母一起回忆在你们的家庭生活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如生病、惹祸、比赛成功等)是什么?父母当时是怎么做的?
教学过程
[导语]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我们的家。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开始为我们绘制宏伟的蓝图,编制美丽的理想甚至为我们早早起好了名字。
有没有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名字的含义呀?(请2—3名同学介绍。)
一、“什么是家呢?”
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长深切的爱。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温暖所包围。
[情景故事]教材p4两则故事说:“那……不是我的房子” “我又有家了”。那么“家到底是什么?”
二、体验活动: “家”的遐想 /我眼中到的家。(并请说明理由)
[小结]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是一片蓝天;是一把伞……
三、“画”家
a 爸爸、妈妈、哥哥、小松
b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兰
c 爸爸、小刚
d 爸爸、妈妈、小浩、叔叔、婶婶
——我们有不同的家庭结构:大致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等。
[知识拓展]家庭是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庭关系的确立也有多种情形,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结婚组成的新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的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成的新家庭。不同的家庭关系,促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
——父母赚钱不容易:为了撑起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你知道爸爸妈妈具体从事的工作吗?他们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和委屈吗?他们回家后还要干什么?
——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爸爸妈妈为了我们,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对我们的成长无时不刻倾注着他们对儿女的爱。你能说说爸爸妈妈在你成长道路上付出的爱吗?
四、实话实说:喜欢“选择什么样的父母”?
a、小冰早就想买一个新款mp3了,妈妈说家庭经济不宽余,一定要买的话就看期末考试有没有进步。
b、小亮是一个很调皮的男生,这次在学校不小心打破一块玻璃,要赔偿人民币15元。可是小他的父母刚听了一个开头,便不高兴了,拿起皮鞭打了他一顿。
c、小宁生活在一个十分优越的家庭。怕起早,每天爸爸开车送她去学校;嫌菜差,每天保姆送饭来学校;穿的是,用的是精品;妈妈还告诉她学校的值周劳动不要参加。
d、……
五、小结: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种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亲情,是无法选择、无法改变的。
六、作业:介绍我家的好品质、好家风。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教程篇六
我爱我家
知识目标: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明白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而父母也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
能力目标:辨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的能力,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培养学生权利与义务的意识,承担起自己的对家庭的责任。
教学重点:感受家庭的温暖。
教学难点: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与家人一起营造温馨的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一个小生命还酝酿在母体的时候,已经倾注了家人对他的关爱,那就是他的名字。请学生说说他们的名字的用意。以此来体会家人的期待和关爱。
一.爱的回忆
活动内容:先让学生回忆小时候受父母呵护的甜蜜时光,并把自己的童趣讲给同学听。再设问:在你的家庭中,有没有发生过令你感动的事?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回忆,感受家庭的温馨,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呵护。
教师行为:开展这一活动,一要注意正面引导,防止学生讨论亲子矛盾,而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二要注意辨证地看待这些事,因为许多家长对子女爱护有余,严格要求不足,所以要对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作具体分析。
二.无悔的爱
活动内容:让学生填写表格,即“在你家,下列事情通常由谁来做?”另外,讨论两个问题:“说说自己家中贡献的人是谁,要说出具体理由”和“夸夸自己的父母,并讲给同学听”。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一要让学生根据家庭情况如实填写,通过填写体会父母的贡献;二要引导学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渗透在家尽责的教育;三是说说家人的贡献,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良好道德、优秀思想方面的精神贡献;四是找父母的优点,夸夸自己的父母。
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可以不限于教材表格中所列的项目,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家中的事,凡学生能做的,要鼓励学生做,这既能培养学生能力,又能陶冶学生情操,而且有助于增进学生与父母的亲情,与父母更好地沟通。在学生的讨论中,可以讲“大”的事情,也可以讲感人的具体事例,有些小事反而更能体现父母的一片苦心,容易感动人。在活动中,要注意家庭有缺陷的学生的反应,防止伤害这些学生。
三.爱的低诉:
活动内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写一段他对母爱或父爱的认识,交流自己对这种爱曾经的误会或曾经的感动。
教师行为:呈现两个关于母亲的故事(见附录),并引导学生用心感悟他对母爱或父爱的认识,并将优秀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体会原来未曾注意的东西,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其良知发展的重要环节。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不知感恩,不被感动,认为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体验,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有的学生对家长不满甚至看不起父母,也与他们缺乏对父母的理解,不会感受或感受不到亲情呵护有关。因此,要通过这一活动,让同龄人自己教育自己,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切感悟在家庭中获得的爱。
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老师要善于引导,可以用具体事例来启发;要注意以情感人,烘托出良好氛围;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发动学生积极地说、积极地体验就行了;要有意识地从父母的良苦用心、子女的责任两个方面来启发,突出正面教育的效果。如果有学生从反面冲突来讲,要注意剖析分析的本意和期望,剖析其中所蕴涵的爱,把学生引导到爱父母、爱家庭上来。
四.爱的告白:
活动内容:让学生给父母写寄言,即在感激父母抚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础上,写几句话并交给父母,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心情。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活动,在于让学生与父母心灵碰撞,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表达自己对父母的责任和决心。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第一步,可以让学生写父母的优点长处,也可以让学生写父母对自己的呵护和期望,还可以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和决心。第二步,在同学中互相交流,互相感染启发。第三步,把自己所写的交给父母,与父母沟通互动。
教学建议:在这一活动中,要注意展示学生的才气,如让他们写诗歌、散文等形式来写。要强调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避免说空话,避免应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情感和意志结合起来,即要把自己的决心和打算反映出来。这件事是一个学生与家长的互动过程,要注意发挥家长的作用,如将学生的感受反馈给家长,有条件的可以让家长也给学生写寄言,在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五.爱的成长:
活动内容:讨论:当你们的父母发生了矛盾,你是怎样做的?若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怎么办?为了使你的家庭更美满,你还应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温馨的家庭需要全家人的齐心协力。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教程篇七
严也是一种爱
知识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及活动的体验探究,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代沟,代沟的表现和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逆反心理的危害,同时让学生明白通过亲子双方的努力,代沟是可以填平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知能力和正确理解家长心情的知人能力;对代沟产生的原因的分析能力;对逆反心理的辨证分析能力,增强促进自我成长的责任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父母亲人的爱;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赞赏,对错误行为的后悔和耻辱;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教学重点:正确看待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教学难点:代沟的产生及逆反心理的危害。
第一课时 成长也会有烦恼
课前准备:课前先通过班主任了解班级学生基本的家庭关系,记录特殊家庭的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学生等,以便在活动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还可以记录家庭关系良好的学生,以便于有意识地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给其他同学提供好的建议。
教学过程
一、成长的烦恼
1.同龄人的心声(见附录)
活动内容:引导思考,同学们有过类似的烦恼吗?请举几例。为什么原来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现在变得格格不入?
设计意图: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勾勒出“生活画面”,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同时对同伴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纠正认知偏差,缓解心理压力。如一些学生可能本来对自己的亲子关系很不满意,但他可能抱怨自己父亲不好。通过这一了解发现很多人也跟他差不多,知道这种现象是青春期孩子的共性,他对父母的不满情绪就会降低。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可以先让学生认可教材上的材料,即学生身边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事,是每个学生都可能遇到的事。然后可以让学生补充相近的材料,意在让学生参与,介入到现实生活情景之中。再让学生讨论分析原因,从中体会父母的期望、立场、态度、心思,通过这些分析体会父母的爱。最后,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重在发挥其导向的功能,并不是要通过这一活动解决全部问题,因而要注意达成有限目标,要在努力方向上引导。要注意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上思考问题,即会与父母换位思考,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严要求中蕴涵的爱心和期待。
2.苦恼的不只是我们(见附录:一份杂志上的两封信)
活动内容:分析成长中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烦恼?通过比较两代人的不同,分析造成隔阂的原因。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活动,首先在于让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对父母的正确做法更容易接受,不当之处也更容易理解和宽容。其次,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自己有个再认识。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容易走极端,看问题容易片面。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己,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促进心理的成熟和处事方法的掌握。还有,比较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终身受益的方法,以增强其能力。
教师行为:第一步,让学生分析,找出与父母的差别;第二步,探讨这些差别会造成哪些交往中的障碍;第三步,让学生评价矛盾的性质(爱与期待中的矛盾),不能夸大这些矛盾;第四步,体会矛盾之中包含的父母的爱心和期待。鉴于比较两代人涉及许多内容,先为学生提供可比较的角度:
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老师需要把握好度,即不能搞得太宽太多,因为这只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铺垫,而不是教学的重点。二是要渗透辨证观点的教育,即比较中分析并全面地看问题,分别看到两代人的利与弊。三是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心情。这是体谅父母苦心的关键,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
二、成长不烦恼:
1.阅读感悟:其实你只有8%的烦恼
出示材料: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实验者把未来7天所预料的烦恼事情写下来,投入“烦恼箱”。在过后第三周,打开“烦恼箱”,每个人核对“烦恼箱”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没有发生。他们把剩下的一成烦恼仍然留在“烦恼箱”里,过了三周,再拿出来核对,结果发现,那些烦恼已经不成为烦恼了。结论:一般人的忧虑40%属于过去,50%属于未来,只有10%属于现在。92%的忧虑没有发生,剩下8%是你可以轻易应付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不必因亲子关系出现裂痕而过于忧虑。
2.质疑交流:订立一份《家庭和约》
出示材料:最近,华华在自己的卧室门上挂上了“请勿打扰”的牌子,让妈妈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还是孩子已经独立到非要挂牌子的地步?”爸爸也难过地说:“自从挂了那块牌子,我觉得好好的家就像旅馆似的。”但华华却不以为然。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讨论:父母为什么为难过?你对此怎么看待?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如果与父母共同制定一个家庭规则并遵照家庭规则去做,结果可能会怎么样?并引导学生自拟提纲,与父母订立一份《家庭合约》。
3.身体力行:预防父母“唠叨”的招数
参照下面“预防父母‘唠叨’的招数”,指导学生将其运用于实践。
学习方面:赶前不赶后,完成了作业,父母唠叨自然少了。
仪表方面:如果你对奇装异服感兴趣,那肯定在父母干涉之列,此类的尽量避免。
社交方面:社交本来是你的自由,但别忘了父母还是你的法定监护人。所以,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你在哪里,干什么,和谁在一起?出门前说得越详细越好,把联系电话留下,大多数父母即使知道孩子的派对地址,也不会到现场来“捉拿”你的。
卫生方面:起床叠被子,保持房间整洁,也是许多父母希望孩子养成的好习惯,如果你不讲究这一套,就不让他们看见,更不要让他们插手打扫啦(否则更有话唠叨你了)。适当的时候,来起早起,把自己的房间好好打扫一番,也捎带打扫一下家里的其他房间,这会让你的父母欣喜不已。
课前准备:
本课内容浅显,不涉及更多伦理,主要是情感和实践问题。要提高本课的教育实效,首先要在课前调查了解自己的学生,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哪些事容易引起与家长的冲突。②学生在化解与家长的冲突,有哪些成功的经验。③学生在与家长的关系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④学生逆反心理在家庭关系中的反映。⑤能够感染学生的例子,特别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接近的例子。
教学过程:
一.阅读感悟——爱的冲突(见附录)
活动内容:引导思考:你是否也经历过“爱的冲突”?试举一例。仔细体会材料,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们吗?还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会不会是他们已经表达了而我们却未察觉?代沟,究竟谁不理解谁?是爸爸妈妈不理解我们,还是我们不理解爸爸妈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和回忆自身心灵深处的感动和故事,让学生读懂父母的真诚与无私,为后面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分析逆反心理的危害作铺垫。
二.理性分析——冲突的代价
活动内容:连续性提问:你当时是怎样想的?最终结果怎样?这个结果对你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与影响吗?如果有,请具体说明。现在你对这件事是怎样想的?如果你当时按你现在的想法去做,设想一下结果又会是怎样?你认为代沟产生的责任主要在于谁,为什么?
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体会家庭冲突的不快,体会逆反心理造成的影响亲子关系、伤害父母和自己等危害,认识到逆反心理所存在的不利的一面。这样能让学生理智地对待与家长的矛盾,不任性,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通过体验明辨是非,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为冲突的解决有正面和反面两种体验。所以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既可以讲正面的经验,也可以讲反面的教训。
教学建议:在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讨论;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事件本身的介绍不细,核心在于让学生体验;要注意学生思想的升华,即理性地看待处理问题的不同结果;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危害进行梳理,如情感伤害、经济损失、阻碍家庭和个人发展等。
三.认真聆听——来自父母的心声
活动内容:出示材料:《孩子,我为什么会打你》(见附录)。引导思考:你也有过挨打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现在如何看待这种经历?采访自己的父母,问问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感受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家长的错误伤害父母。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自本能的,是最无私的,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令孩子们不太喜欢罢了。但这也不足以导致某些孩子过激的方式来“回报”亲人。
四.出谋划策——面对生活中的烦恼
活动内容:就下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①爸爸说写完作业就让我出去玩。我写完作业,妈妈又让我再做两道奥赛题……②妈妈说只要我期末考到班级前三名,就带我去旅游。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妈妈却说她没有时间……引导讨论: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我们应该怎么办?
①妈妈非要我学钢琴,我一点都不喜欢,我的志向是当一个科学家。②妈妈很支持我,同意我学画画,可是现在我对它的前景不看好。③爸爸就知道让我学习,当尖子生,可我总是考不到第一,失望极了。引导讨论:如果父母的期望与你的愿望不一致,你是坚持己见还是服从父母的意志?你会如何说服父母来支持你的愿望?
①父母偷看了我的日记;②父母将我的朋友拒之门外。引导讨论:当父母的做法“不合理”时,你会怎么做?父母这样做的用意何在?建议:可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①一个同学说:我妈就是烦,每天我吃早饭的时候,她就说:“吃完早饭去喝牛奶,别忘了。”其实,牛奶和书包都放在我的写字台上,我上学拿书包,不就看见牛奶了吗?真是的!②女儿晚上去看电影,九点多回家。妈妈说:“才回来,我到路上都看了好几次了。”女儿说:“妈妈真是的,难道看看就能把我看回来?”③我骑自行车上学,爸妈每次都要叮咛一句:“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引导讨论:父母讲这些话的真正用意是什么?面对父母的唠叨,怎样做才会双赢?这里重在引导学生领悟同样一句话可以有多种意思的理解,即锣鼓听音,说话听声。
设计意图:选取这些两难问题,当然这些都是青少年学生所关心的、跟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的话题,让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激起个体的内心价值冲突。让学生自主探究增进与父母的了解与沟通、化解冲突的办法,并让学生设想不同的方法可能带来的后果,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沟通方式和处理方法所带来的结果是不同的。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教程篇八
难报三春晖
知识目标: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力目标:辨证分析孝敬父母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教学重点:如何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孝敬父母的道德和法律基础,防止愚孝。
教学过程:
一.爱洒心间
活动内容:出示材料:一封别样的信(见附录),引导思考:你能读懂母亲这样做的良苦用心吗?
设计意图: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与教材中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效。
教师行为:引导相互交流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
二.爱的回报
活动内容:小组竞赛,孝亲故事知多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孝亲”的典例中感受榜样的力量,为自己“孝亲”行为提供借鉴。
活动内容:讨论:“你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你认为孝敬父母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把自己尽孝后的感受谈出来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孝敬父母的做法和收获,达到同龄人互相教育、启发、感染的效果。
活动内容:讨论,遇到下列情形该怎么办:
⑴父母只要我读好书,我该怎么办?
⑵父母不让我做家务,该怎么办?
⑶外出时应对父母说什么?
⑷父母生病了,该怎么办?
⑸当父母劳累一天下班回家,我该做些什么?
⑹当父母烦恼时,我该怎么做?
⑺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留下来而迟归,我该怎么面对父母?
⑻成绩没考时,该如何面对父母?
⑼我想买电脑,父母认为我控制能力不强而不赞成,我该怎么办?
⑽朋友来访,但父母不喜欢,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把孝敬父母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孝敬父母表现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在与父母交往的任何活动中,都有孝与不孝的问题。通过这一活动,可以把学生孝敬父母的心意、表现与行为选择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可以就教材所给材料进行讨论,通过分析、选择来判断是与非,进而明确应该如何对待父母。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题目都是开放性的,有许多可以辨析之处,关键是帮助学生树立为父母着想的观念,找出孝与不孝的出发点的不同。比如,成绩要不要告诉父母,本身很复杂。就学生的权利而言,不告诉并不一定错。但如果从爱父母、孝敬父母出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与父母沟通,这对学生自己也有利。如果从怕批评、防父母出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隔阂,就处理不好这件事。中国有句古话“百事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无孝子”。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首先要表扬孝敬父母的好人好事。如果老师知道一些,也可以先表扬,再引导学生自己谈。其次,让学生谈自己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并注意将孝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予以归类。再次,让学生谈尽孝后的感受。尽孝需要付出,但得到的是甜蜜。让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孝行,是把教育落到实处的策略。也就是说,这种道德规范不是由外界强加的,而是学生自己的主动选择。
三.爱的反思:
活动内容:仔细阅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图中“孝子”的言行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对此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行为?如果有,你将如何改进?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曾有过不善待父母的事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发生了怎样的后果?现在你对这件事又是怎样想的?如果你当时按你现在的想法去做,设想一下结果又会是怎样?这一活动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主要通过学生的回忆和反省,来体会父母对子女深沉、无私的爱,同时,意识到自己对父母付出太少,从而增强同学的责任意识,和为父母、为家庭付出的主动意识。
四.爱的传递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回忆春节联欢晚会小品“粮票的故事”。
设计意图:体验孝敬父母不仅是物质上的扶助,更应是精神上的关爱;不仅要孝敬我们的父母,还应孝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及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教程篇九
一、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_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_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2、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_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_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_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_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平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_,y)在第一象限:_;0,y;0
点p(_,y)在第二象限:_;0,y;0
点p(_,y)在第三象限:_;0,y;0
点p(_,y)在第四象限:_;0,y;0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_,y)在_轴上,y=0,_为任意实数
点p(_,y)在y轴上,_=0,y为任意实数
点p(_,y)既在_轴上,又在y轴上,_,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_,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直线y=_)上,_与y相等
点p(_,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_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平行于_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_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_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_,y)关于_轴的对称点为p’(_,-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_,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_,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_,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_,-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_,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_,y)到_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_,y)到y轴的距离等于|_|;
(3)点p(_,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根号___+y_y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平方差公式:
5.完全平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提公共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教程篇十
1.提公共因式法
※1.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如: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即:
※3.易错点点评:
(1)注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干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2.运用公式法
※1.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完全平方公式:
¤3.易错点点评:
因式分解要分解到底.如就没有分解到底.
※4.运用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①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②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③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①应是三项式;
②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③还有一项可正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3.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4.分组分解法:
※1.分组分解法: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
如:
※2.概念内涵:
分组分解法的关键是如何分组,要尝试通过分组后是否有公因式可提,并且可继续分解,分组后是否可利用公式法继续分解因式.
※3.注意:分组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5.十字相乘法:
※1.对于二次三项式,将a和c分别分解成两个因数的乘积,,,且满足,往往写成的形式,将二次三项式进行分解.
如:
※2.二次三项式的分解:
※3.规律内涵:
(1)理解:把分解因式时,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系数p.
※4.易错点点评:
(1)十字相乘法在对系数分解时易出错;
(2)分解的结果与原式不等,这时通常采用多项式乘法还原后检验分解的是否正确.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教程篇十一
我们称数值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
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我们称它们为常量(constant)。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说x是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y是x的函数(function)。
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proportionalfunction),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形如y=kx+b(k,b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linearfunction)。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每个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对应两个一次函数,于是也对应两条直线。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教程篇十二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教程篇十三
(一)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物理天平进行称量之前,指针应指在刻度中央。若指针偏在标尺左侧,将横梁左端螺丝向左调,或将横梁右端螺丝向左调,均能使指针回到标尺中央。当指针向右偏时,横梁螺丝(不论左端或右端的螺丝)应向右调,横梁螺丝调节方向可概括为:
左偏左调,或者左—左,
右偏右调,或者右—右。
托盘天平的指针在横梁上方,故横梁螺丝的调节方向跟物理天平相反。只要熟记物理天平的口诀,联想记忆托盘天平螺丝要反调,就不会混淆了。
(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滑动变阻器分上下两层,上层钢杆和下层电阻丝各有两个接线柱,为了变阻,使用时应上下各用一个接线柱。可简记为:
一上一下,各用一个。
根据这一接法,连接实物时就不必拘泥于电路图中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方向,从而选择短距离,避免交叉的布线方式。
(三)连接电路的入门方法
连接含有并联电路的回路时,可先只连接并联导体中的一个导体,伏特表也暂不接入电路,即首先连接一个串联回路,然后再把并联的导体和伏特表接入电路,这种入门的方法叫
先串后并。
这样做,对初学者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四)防止读错数据的一种方法
物理量具的刻度方向不尽相同。量筒和温度计的上刻度值比下刻度值大,而弹簧和比重计则相反。再如0.6安培表,每小格刻度值是0.02安培。当指针指在没有标值的地方时,粗心的同学常会读错数据。为防止读错,可以记住这样一个口诀:
匀中助读。
意思是说,可以先把指针相邻的两个标度值中点的值读出来,再读指针处的数据。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教程篇十四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机械运动》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s=vt,t=s/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要包含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t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定义: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
慢程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① 熔化:
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态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② 凝固 :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最后 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声不超过50db。 ① 汽化:蒸发、沸腾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② 液化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五、声的利用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第三章《物态变化》 液干冰、樟脑、钨。 固一、温度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第四章《光现象》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一、光的直线传播 凝华 放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
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地气温
-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用方法之一。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
4、光速: 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物态变化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
,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
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混合之后为白光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混合之后为黑色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二、透镜
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
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3、填表:
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质量的定义: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你知道什么时候物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吗?请举例说明)
3、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换算关系:
4、质量的测量: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有杆秤、案秤、台秤、电子秤、天平等。
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质量。
5、托盘天平
(1)原理:利用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制成的。 (2)调节:
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有些天平,只在横梁右端有一只平衡螺母。有些天平,在横左、右两端各有一只平衡螺母。它们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左移动时,相当于向左盘增加质量,或认为从右盘中减少质量。当旋转平衡螺母使其向右移动时,情况正好相反。 (如何通过指针来判断调节平衡螺母的方向和判断是否调平了。)
(3)测量:将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什么顺序加砝码,怎么知道调平了?这时能调节平衡螺母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某种物质的密度跟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均无关,所以上述公式是定义密度的公式,是测量密度大小的公式,而不是决定密度大小的公式。
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 其它常用单位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4.物质密度和外界条件的关系
物体通常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即温度升高时,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时,体积变小。而质量与温度无关,所以,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通常变小,温度降低时,密度变大。
固体、液体质量减少或增加时他们的密度也发生变化吗? 三、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
利用m—v图像,可以求物质的密度;
四、密度的测量 1.测固体的密度
(1)测比水的密度大的固体物质的密度
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利用量筒采用排水法测出固体的体积。 (2)测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物质的密度。
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利用排水法测固体体积时,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细而长的针或细铁丝将物体压没于水中,通过排开水的体积,测出固体的体积。二是在固体下面系上一个密度比水大的物块,比如铁块。利用铁块使固体浸没于水中。铁块和固体排开水的总体积再减去铁块的体积就等于固体的体积。固体的质量、体积测出后,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固体的密度。
2.测液体的密度
(1)一般方法:用天平测出液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
(2)液体体积无法测量时,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借助于水,水的密度是已知的,在体积相等时,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密度之比。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进行测量。测量方法如下:
a.用天平测出空瓶的质量m;
b.将空瓶内装满水,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1;
c.将瓶中水倒出,装满待测液体,用天平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2;
五、密度的应用
利用密度知识可以鉴别物质,可以求物体的质量、体积。利用天平可以间接地测量长度、面积、体积。利用刻度尺,量筒可以间接地测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