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绘画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一
时光流逝,转眼间20xx年度已经过去,在学校的总体组织指导下,我们开展了“绘画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在年度的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很积极努力,在绘画水平和审美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一个年度的教学工作体会,特将本年度绘画社团活动总结如下:
本年度活动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兴趣爱好,将社团活动培训的主题为基础知识过渡到卡通画和科幻画。由于初中的学生年龄特点和绘画基础知识都比较低,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以基本的卡通画、科幻画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这些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在绘画中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同时通过欣赏和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良好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对绘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学习以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对卡通人物和环境结合的训练和作品创作,在20xx年度中进行彩色卡通画和科幻画训练,在卡通绘画和科幻画创作中,着重进行了结合油画棒、水溶性油画棒、彩色铅笔等多种材料的综合性绘画尝试,丰富了学生对绘画工具、材料的认识,也丰富了作品的效果。同时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年度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绘画创作活动中,创造性的运用美术语言;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展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社团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摆脱以往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从单纯的知识技能、技巧学习层次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在本年度的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同时,我在教学中采用欣赏、模仿、添加、想象、创造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绘画学习活动应该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上,经过教师的适当指导与培养,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使其形成自身的特点。让他们觉得在每次活动中都很开心,都有收获。这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我们社团的活动,才能真正溶入绘画的兴趣中去,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在艺术这方热地上,能绽开更多小小的艺术之花。
在本年度社团活动中,我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他们的个人创意,发挥绘画特有的魅力,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在新年来临之际,在我校组织的迎元旦书画展活动中,我们社团的每一名学员都有一副优秀的作品参加展览,很好的展示了我们的学习成果,也让同学们找到了自信。
在本年度的工作中,有许多收获、许多进步,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期待着我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绘画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二
本兴趣班大部分学生只是使用油画棒和水彩笔工具进行的简单的平涂,对色彩的渐变,作画的技能掌握的还很少。但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熟悉和认识了色彩变化的规律,色彩形成的法则原理,色彩的冷暖关系,色彩的光感、结构和心理作用,色调的形成与色彩的倾向性;也使学生初步感知了用点彩、重叠等方法作画的技能。根据学生已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运用色彩表现的能力,对混合色产生兴趣,画画时还能运用各种颜料调出需要的颜色,比较喜欢鲜艳的对比性强的颜色。根据以上特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色彩审美素质。
如组织学生观察环保里的主要活动,置身于环保的教育环境中,对学生的色彩感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喜欢涂涂画画,在画中认识色彩对学生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颜色,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了解颜色产生的过程,加深学生的色彩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
大部分学生喜欢鲜艳的色彩,但还不够注重颜色的协调。上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某种颜色统一画面,形成主色调。具有某种色彩倾向的主题画,如画“踏青”时,可让学生大面积地使用黄绿色,形成暖调,突出春天的景色。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引导学生运用三原色的对比色,红绿、黄紫、蓝橙,这样在绘画过程中,用协调、对比的搭配方法上色,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鲜明、美丽。重视学生色彩感的培养,可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并有利其在生活中融会贯通地应用。因此,在下学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还得继续加强。
绘画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三
在不断进步、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据社会学家预测,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头脑敏锐、思路独特,同时又是积极进取,对社会充满爱心的人才。现在的幼儿正是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如何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接班人,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众所周知,幼儿期是各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数年的工作经验所得,我认为,绘画活动对幼儿能力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绘画是一种感受、思考、幻想相结合的活动。幼儿通过绘画认识周围的世界,表达内心感受。因此,幼儿绘画无论是对其智力的发展还是个性的健全,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培养兴趣产生自信心。喜欢什么?想做什么?都是源于兴趣。当然兴趣有天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培养,当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之初,大多出于好奇,如果过了好奇的时机而不去巩固,那就没有兴致画了,因此,应该让幼儿先动手画一些非常简单而又有趣的画,而且要对初学画画的儿童进行正面引导,采取多表扬,鼓励的方法让幼儿把兴趣持续下去,启发他们如果在某处改进一下,下次一定比这次画的更好。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牢固的自信心,因为心理因素是很重要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和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体验和充分估价。自信心对幼儿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二、培养幼儿观察力。
画过画的人都知道,画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不管是临摹、写生或创作都是观察后才能进行的,观察能力强的人,对所画作品的敏锐程度也强,反之,观察能力较差的人,他的作品就不能表现出事物的逼真性。大同小异,幼儿绘画也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要把握客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这就需要他对客观事物作细致的观察,不仅要注意事物的整体,还要注意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细节,多发现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有一次,我给幼儿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要求幼儿根据我的描述画一幅画,幼儿的作品表现的非常生动、美丽。画的田野,随层而变,远处的朦胧用浅色,近处的颜色较明亮、鲜艳。大树也逐层而变,内圈深绿,中间浅绿,外层黄绿,层次鲜明。那位小朋友告诉我,内层绿色是因为树叶长的多,越往外树叶长的越少,阳光照射树叶就是黄色的。瞧!观察的多仔细,多有趣啊!作为老师,应该在观察方面多指导,以提高其观察的敏锐度。在提供绘画的客体时,尽量少用仿制品,而要让幼儿对着实体绘画,要多看看大自然。还是画大树,教师首先引导他们去观察大树,在观察的时候还要提示其特点:比比树干什么形状?树冠什么形状?各是什么颜色,再具体点,叶子什么形状,这样就能促使他们有兴趣的去观察,从而把大树的形象牢牢记在脑子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观察力的最佳效果,做到“下笔如有数”。
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幼儿美术作品的创造性。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应大力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象表现出来。进行绘画课时,我都将背景空出来,鼓励幼儿自由想象添画,并强调添画和别人不一样的背景,构成不同的情节,幼儿的作品往往内容丰富,不拘一格,充满想象。因此,培养幼儿想象力关键的一点就是给幼儿足够的空间,自由发挥。有一次,我发现班级的一位家长对他儿子的画非常不理解,并说:“我花钱买纸、买笔,就是让你瞎画吗?”我看了那位幼儿的画,整幅画面五颜六色,初看是显的乱,但深入的看下去,不难发现构图的新颖和用色的大胆。其实这正表现了孩子与其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创造性。幼儿园和家庭都要为发展这种创造性提供条件,让它更好的发展。对于孩子一些创造性的问题和想法,教师和家长都要予以鼓励,促使他们“标新立异”,提问是孩子积累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成人要鼓励孩子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已被普遍接受的结论持怀疑态度,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对孩子新颖独特的想法要给予赞赏;想的幼稚或是提错了,也不要简单否定,而要耐心的告诉他错在哪,应该怎样正确的提问和回答。
四、注重个性培养。
个性是普遍存在的,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我认为教育不是为了使教育对象逐步消除个性,成为只知接受的机器人,而是通过学习更好的发挥个性的作用,使他们具有创造精神,成为能适应和推动现在生活的未来的主力军。学前期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时期,因此注重幼儿个性培养有着重要意义。美国心理专家马尔兹认为,绝大部分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规定,屈辱与胜利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特别是根据童年的经验而不自觉的形成的。“成功型”和“失败型”个性一旦形成定势,将对人整个一生发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用孩子能充分表现自己能力和体验成功的欢乐的环境。绘画活动能让孩子在其中充分表现自己,每个人都可能找到表现自己的位置,去享受胜利的欢乐和成功的乐趣。同时孩子能充分放松自己,心情愉快,无拘无束,教师应多为孩子们展现自己的才能创造条件。创造成功环境的同时,还要经常给予积极的肯定,奥运会有句著名的口号“重在参与”,只要孩子认真参与了,我们就要给予肯定,使他们经常处于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之中,并为下次的努力鼓足劲。人都有追求目标的天性,一旦失去了自己感兴趣的目标,就会觉的迷失了方向。绘画活动中尤其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孩子在追求目标的同时将自己的意识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描绘出发自内心的美妙图画,为孩子们的个性培养打下基础。
五、在绘画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培养了以上几个方面的能力的同时,老师还要善于利用时机,引导幼儿在实际感受的基础上去理解词语,并自如地加以表达。例如,带领幼儿在冬天观察雪景,可以将“寒风刺骨”、“白茫茫的”、“大雪纷飞”等词汇教给幼儿。教师可以在训练中引导幼儿去讲解自己的绘画作品。讲解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幼儿口语能力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去评议绘画作品。教师可让幼儿先观察画面,并提出评议要求,然后让幼儿说说哪些好,哪些差,为什么?然后教师再引导幼儿把多种评议组合起来,组成连贯的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幼儿对绘画过程的理解,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绘画活动对幼儿想象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幼儿良好个性、自信心的培养和发展具有无法估量的意义。
2006—1—18。
绘画教学总结与反思篇四
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事实上,学生绘画中,写实绘画对于没有多少绘画经验的学生来说,是一道门槛,甚至会让学生一直停留在这个门槛前不敢迈出一步。往往,学生这个时候却是对物像有冲动的表达欲望,他们有自己的直觉思维。
一、直觉思维在绘画表现中的体现
直觉也就是表现,艺术的特性是心灵的直觉的活动。许多艺术家,包括作家、音乐家和戏剧家等,认为在他们的艺术里具有直觉的和抽象的特征。苏珊·朗格指出:"艺术是直觉的、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一件艺术品必须是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应该从作为媒介的具体材料中抽象出来。
克罗齐认为,直觉也就是表现。他认为直觉起于"感受","感受"经过心灵的综合与联想作用,获得了一定形式时,才构成了直觉。那么,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直觉与表现是无法分离的。
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是这一观点的体现者。他认为:"绘画服务于表现艺术家内心的幻象,所谓‘表现’,它更多的是存在于我的画面上的完美的布局。"他还认为,色彩的选择应以观察、感觉和各种经验为根本,"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二、通过直觉来感知艺术中的视觉语言
不同形态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形成丰富多样的视觉表现和情绪表现。快速的线条、缓慢的线条、粗糙的、平滑的、轻的、重的、虚的或实的体现出不同的语言和情绪,()这种直观的感受和直觉思维很相似。
直觉思维对绘画表现有直接的作用。
1.绘画需要表现形式与创造性思维的结合
我们知道绘画的任务在于表现丰富的内心生活中经过特殊具体化的多种多样的细节。绘画是对心灵感知内容、表现形式的统筹考虑,而不是简单的临摹或机械的制作。在艺术创造中,由于突然获得某种心灵的启发,会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路,也就是灵感。
2.在绘画表现中,需要直觉和灵感的结合
灵感,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然而它的产生却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并不为人们的'理智所控制,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
三、倒着绘画,重新唤起直觉想象能力
一般校园里的学生作业都是正着画的,假设学生都把画面颠倒过来,那么,可以想象,很多学生都将难以立马认出自己的作品,但是,经过小段时间后,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认出的。可见,当把画面颠倒过来后,学生看画面时的方式改变了,也就是学生转换了另一种视觉感知。
对此,我想假如学生倒着绘画,这对锻炼他们不同于以往的视觉感知将有一定的帮助。
我在倒着绘画这方面也作过一些尝试。
我的油画创作《快乐的调子》,内容是四个儿童头像。在开始作画阶段我首先对其中两个头像用以往作画的习惯把她们的结构、色彩等因素进行分类和按顺序思考、作画。途中把画颠倒过来看,惊讶地发现画面比摆正时显得概括而整体。画面中清晰感觉到更多的是线、色彩布局、空间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角度和对称关系等。
尝试颠倒着由着感觉进行绘画,我发现感知占据了以往的理性思维,而不再去第一时间对画进行词汇性的分类。当这两个头像完成的差不多后再摆正,出现一种新的较完整的视觉效果,细节也服从于整体了,画面那些颠倒的组合符号给我一种大印象的感觉,像一种接近直觉的记忆。
当转换一种看事物的方式后,大脑将会以另一模式来思考,会主动感知整体间各个部分的关系,以及各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再轻易被词汇性和语言打扰。也就是说,当把思绪转化成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时,思绪变得比较便于表达。可见,这种认知转换对绘画和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
而学生也尝试倒着绘画,画面剩下更多的是带游戏性质的符号,学生不需要考虑具象的东西,也没有词汇和语言的打扰,这有助于激发学生更好地听从内心感受来进行绘画,有助于释放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我们进行构思探索时,直觉引领我们去感受心灵活动,引发表现的欲望。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突然获得某种心灵的启发,会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路,也就是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突然获得的视觉感知相对于直觉,它打通了创作中从构思到图像的全部环节。尤其在绘画表现中,直觉与灵感的参与性尤为紧密。而在整个绘画过程中,直觉思维是在隐存状态中协助我们进行理性认识的,它能够以"思维的感觉"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把握审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以"直接领悟"审美客体本质,帮助我们进行审美创造。可见,直觉思维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艺术创造的实施阶段,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绘画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五
美术学科是幼儿园实施美育的主要道路之一。美术学科在素质教导中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美术教授教化进行审美教导,使学生得到美术根基知识和基础技能,匆匆进学生的智力及身心协调成长。在本学期我依据幼儿园支配,开展了美术社团运动,现总结如下:
(一)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常识。
本学期学习素描,理解透视、构图技法知识;学习水粉画的基础入门知识,感想感染色彩的魅力,体验不合的色彩所带给我们的不合乐趣,培养想象力和立异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具有爱美、追求美的意识。
(二)在教授教化生在学习历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类才能。
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他们的思维表现特点。侧重培养四个才能,即察观力、形象记忆才能、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社团运动主要内容。
素描,水粉画。每周一次,让有美术兴趣及特长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地学习,进步他们的兴趣及技能技法。
(四)开展的运动。
12月份,我们社团成员参加了幼儿园社团展示,绘画了许多作品去。元旦光降之际,我们收集较优秀的学生作品,将它们张贴在美术展板上进行展示,学生们观到本身的作品展示出来都异常高兴。相信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里,会有更好的造诣。
(五)从纯真的技能、技术学习层进步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在这学期的美术教授教化中创设必然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建立正确的文化代价看,涵养人文精神。
(六)运动开展呈现的问题。
由于年龄的差异,这个班的绘画程度也呈现很大的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入门较慢,高年级悟性高些、提高相对较快,这样呈现班级里的学生绘画参差不齐,晦气于教师教授教化内容的开展;低年级的儿童画教授教化所选的内容,有些画较富厚,构图较难把握,必要依据学生的环境来选择教授教化内容;还有一些学生选择社团时并不是依据本身的个人喜好选的,所以兴趣不高,一学期下来绘画程度提高不大,甚职一些学生在讲堂上坐立不安;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绘画对象总是没有。晦气于绘画的开展。
美术社团是我们配合发展的地方,通过林林总总的画面,我们将继承发扬立异精神,愉快的用笔绘画出更强盛更标致的图画。社团运动还存在诸多的不够,往后我会加倍尽力、完善。
绘画教学总结与反思篇六
今天下午我和夏敏程教授了一节绘画课,小朋友们绝大部分都很积极,都认真投入到绘画上,孩子们的天赋和想象力让我们欣喜、惊叹。
我们的授课进程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开场白引入这门课程,告诉她们绘画的分类,然后提出两点上课要求:
1,纪律。强调安静投入的氛围。
2,作业。上课的画作要写好名字并上交给老师评分。画作也有要求即“两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接下来就是重点教她们画画,我们展出了模板——可爱的喜洋洋。我们先让她们画好外形轮廓,画之前有图纸帮助她们理解步骤,画完的孩子再用彩笔涂上色。对于这种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的课不宜说课过多,我们更多的是走到孩子们中进行辅助和鼓励,给他们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整堂课下来总的节奏不错,过程上是顺利而有条不紊的。
1,没有提前提醒小朋友要带好绘画工具,以后应提前一天做好提示工作。
2,课堂的后半程纪律有些松懈,应该适当加以提醒。
3,可以增加模板的多样性,孩子们的喜爱千差万别,所以应多教不同种类的图画以提高她们的兴趣。
通过这堂课,我们有很多发现,发现一些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绘画天赋,也欣喜地发现一些调皮的小男生也能安静地画画,甚至还有学生主动要求我要增加课后作业,画画原来真的是能变成孩子们的另一个美丽新世界。看着这群小小的艺术家们,我觉得世界纯净而美好,每一幅作品都记录着她们的思想和简单的心愿,一笔一世界,一画一未来。
我们会对大家的绘画成果进行评分,写上鼓励的评语,让他们体会收获感和成就感,这也是一种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不辜负孩子们的.认真与努力。这节课下来我对她们总的评价是很满意,小小的画纸是他们的舞台,画笔是他们的道具,描绘出绚烂的色彩。
面对收获和不足,自省与调整自然必不可少,我们在实践中也积累了经验,对下节绘画课有了多一些的自信与期待。希望孩子们能继续这般简单、快乐。愿他们能用画笔记录生活、描绘梦想、憧憬未来!
本学期,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政教处的配合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在从事德育教学过程中,有顺利也有挫折,有成功也有失败,既有困惑,也有启迪,交织着酸甜苦辣,现就本学期班主任工作做如下总结。
能否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团结和睦的集合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良好的班集体中,教师开展教育和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在培养班集体方面,本学期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教室文化的建设。
时反馈学生情况,设置了班级日记,由班长负责记录。
(二)注意班干部的培养。
进入初一以后,班干部换届重新选举,由学生民主投票,产生了一支能力较强,有一定影响力的班干部队伍。对待班干部,我积级引导,大胆使用,注意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另外,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布置新的工作和任务。这样,由于班干部积级配合,以身作则,从而带动全班,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三)注意养成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的结合。
学生对新的校园环境熟悉后,个别学生纪律开始松动起来,不喜欢别人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一些不良行为随之而来,如旷课等,面对这些违纪情况,如果不注意引导或引导不当,学生很容易在这个特殊的学习和生活阶段走入岔道。
我的具体做法是:
1、加大学习、执行、的力度。我借助主题班会、演讲会、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执行和,并且配合政教处执行,严格要求学生佩戴校徽、穿好校服,不穿拖鞋,每天自行检查、督促规范养成的效果。
特别重要,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旷课,班主任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班主任事先要做到,平时注意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时时提醒自己为人师表。
3、注意寓教于乐,以多种形式规范学生行为。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接受心理由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认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心理因素构成,因此,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单一的教育管理方式不适合人的接受心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中正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提高教育管理的可接受性。
为此,我先后开过多次主题班会,如,、、。还开过优生学习经验交流会,举办过语文知识抢答竞赛,说成语故事比赛,古典诗歌背诵比赛等,效果都很好。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心灵的耕耘,必须讲究教育有艺术。在实践工作中,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马卡连珂的一句名言:“严格的要求是最大的尊重”。的确,只有既严格要求学生,又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变了方法,对他们给予了大量的爱心,却忽视了严格要求,结果班风涣散,面对这种局面,我苦苦地思索,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向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请教,明白了对学生应严中有爱,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给予最大的尊重。
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单靠班主任显然是不够的,而要先靠各种力量的齐抓共管。通过班主任的工作,把学校、社会、家庭组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教育的合力,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我定期家访,或电话联系,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要想带好一个班级确实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多想想方法。
绘画教学总结与反思篇七
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
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绘画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
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
艺术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
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
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经验少,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因此,他们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的世界。
约翰・杜威在谈到美术的本质时说,艺术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例子,证明人能有意识,有意义地再现感觉、需求和冲动的统一以及生命活动的特征。
意识的介入带来了规律、选择能力以及对素材的重新处理。
所以它们永无止境地改变着艺术。
但是,意识的介入及时地将艺术的思想变为意识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成就。
在杜威的眼里,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以活力的体验,它帮助一个成长中的机体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它使一个人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使他能够认识到艺术的体验是他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
二、未知世界是儿童想象的空间。
儿童比成人更喜欢画画,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
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天才的艺术家,难怪成人们常常为儿童们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涂抹惊讶不已。
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对我说,他们的孩子多么喜欢画画,画的画多么好看,因此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
我相信这一定是真的。
因为在教学中,我也常常被孩子们作品中的绚丽的色彩、大胆的线条和奇妙的构思所陶醉,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他们以赞美之辞。
然而,我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会逐渐减弱。
原因是,他们对原本陌生的世界开始熟悉,当他们对眼前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想象力就受到了约束。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将一滴墨汁滴在一张白纸上,拿给幼儿园小朋友看。
小朋友们有的说是蝌蚪,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再拿给大学生看,都说那是一滴墨汁。
这个实验正说明,人的客观认识往往限制思维的自由想象。
远古人类想象天上有上帝和神灵,于是产生了那么多美妙的神话传说,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再靠想象去描绘宇宙万物,而是用科技手段。
课堂上,我的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民间搞剪纸艺术的老太太,以剪虎闻名,她剪的老虎形象夸张,生动可爱,被邀去一所大学讲学。
校方出于好心带老人家去动物园参观老虎,因老人从未见过真老虎。
结果观虎归来,老人再也剪不出来原来的那种生动可爱的虎了。
可见,想象是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之上的,已知事物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阻碍人们的想象力。
就像希腊人说的那样:知识始于惊奇,如果我们不再惊奇,也许就有知识停止进展的危险。
三、求知欲是儿童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的认知欲望中存在着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上。
儿童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感到非常的新鲜。
由于儿童的言语能力还不够完善,没有识字以前,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形象感受是他们认识外界事物、形成概念的主要认知途径。
我们发现,所有的儿童绘画都有一定的情节性。
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儿童的绘画带有一定的儿童语言的特征。
儿童在没有获得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技能之前,只好用他们仅有的一点简陋的形象语言来表达他们天真的思想活动。
儿童可能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圆形或方形,但它能代表很多东西。
它可以是太阳、苹果、房子、书等等。
儿童画中的形象艺术语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有了这样的艺术语言,他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形象模仿活动了。
儿童在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中,使游戏增加了无穷的乐趣,他们从自己创造的形象中获得了最初的快感体验。
儿童的这种幼稚的“艺术活动”,使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并成为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这种基础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四、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自发性心理。
儿童艺术看起来很幼稚,然而却具有成人艺术难以具有的独特性的形式、风格、想象力和创造性。
正如康定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入所创造的形式,岂不要比那些希腊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创造性吗?”那么,儿童为何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儿童的这种艺术心理是先天就有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在儿童身上组成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
它来自于遗传的大脑结构本身。
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
所谓原型,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具有经遗传而带来的多知觉与领悟的性质。
那么,儿童之所以有那种独特而又共同的艺术心理,是因为他们都有独特而共同的原型。
而原型的外显为原始意象,荣格认为,真正的艺术家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那么,儿童也可以说是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儿童一旦迷上画画,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如果没有画完,谁喊他都喊不动,画到得意之处时,自己还会笑出声来,完全进入了角色,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
当他完成大作以后,他会拿给大家看,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乐。
这时,别人的称赞对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的原始性绘画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也曾给许多艺术大师以艺术上的灵感启示。
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曾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
但人们往往看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他们身上的原始性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性、现实性和普遍性。
追逐现代潮流渐渐成了他们现实的价值取向,他们离艺术的本质也就越来越远。
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说过: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那么就没有必要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
任何一个儿童都会不受束缚地运用他根深蒂固的创造冲动,对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信心。
但是,艺术最终只为极少数人所掌握,而不是所有的人,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因为我们在儿时都曾经是艺术家。
总之,把握儿童的绘画心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解读儿童行为的水平。
教师要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与群众性原则实地观察每一个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儿童真实的、情境性的行为进行细腻的叙述。
教师要把儿童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和主体,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了解幼儿情绪情感在绘画中的表现,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爱略特.w.艾斯纳著.张单等译.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
[2][美]h.加登纳著.李泽厚主编.兰金人译.艺术与人的发展.1988.
[3][英]e.h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
绘画教学总结与反思篇八
在不断进步、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据社会学家预测,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头脑敏锐、思路独特,同时又是积极进取,对社会充满爱心的人才。现在的幼儿正是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如何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接班人,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众所周知,幼儿期是各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数年的工作经验所得,我认为,绘画活动对幼儿能力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绘画是一种感受、思考、幻想相结合的活动。幼儿通过绘画认识周围的世界,表达内心感受。因此,幼儿绘画无论是对其智力的发展还是个性的健全,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培养兴趣产生自信心。喜欢什么?想做什么?都是源于兴趣。当然兴趣有天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培养,当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之初,大多出于好奇,如果过了好奇的时机而不去巩固,那就没有兴致画了,因此,应该让幼儿先动手画一些非常简单而又有趣的画,而且要对初学画画的儿童进行正面引导,采取多表扬,鼓励的方法让幼儿把兴趣持续下去,启发他们如果在某处改进一下,下次一定比这次画的更好。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牢固的自信心,因为心理因素是很重要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和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体验和充分估价。自信心对幼儿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二、培养幼儿观察力。
画过画的人都知道,画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不管是临摹、写生或创作都是观察后才能进行的,观察能力强的人,对所画作品的敏锐程度也强,反之,观察能力较差的人,他的作品就不能表现出事物的逼真性。大同小异,幼儿绘画也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要把握客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这就需要他对客观事物作细致的观察,不仅要注意事物的整体,还要注意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细节,多发现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有一次,我给幼儿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要求幼儿根据我的描述画一幅画,幼儿的作品表现的非常生动、美丽。画的田野,随层而变,远处的朦胧用浅色,近处的颜色较明亮、鲜艳。大树也逐层而变,内圈深绿,中间浅绿,外层黄绿,层次鲜明。那位小朋友告诉我,内层绿色是因为树叶长的多,越往外树叶长的越少,阳光照射树叶就是黄色的。瞧!观察的多仔细,多有趣啊!作为老师,应该在观察方面多指导,以提高其观察的敏锐度。在提供绘画的客体时,尽量少用仿制品,而要让幼儿对着实体绘画,要多看看大自然。还是画大树,教师首先引导他们去观察大树,在观察的时候还要提示其特点:比比树干什么形状?树冠什么形状?各是什么颜色,再具体点,叶子什么形状,这样就能促使他们有兴趣的去观察,从而把大树的形象牢牢记在脑子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观察力的最佳效果,做到“下笔如有数”。
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幼儿美术作品的创造性。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应大力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象表现出来。进行绘画课时,我都将背景空出来,鼓励幼儿自由想象添画,并强调添画和别人不一样的背景,构成不同的情节,幼儿的作品往往内容丰富,不拘一格,充满想象。因此,培养幼儿想象力关键的一点就是给幼儿足够的空间,自由发挥。有一次,我发现班级的一位家长对他儿子的画非常不理解,并说:“我花钱买纸、买笔,就是让你瞎画吗?”我看了那位幼儿的画,整幅画面五颜六色,初看是显的乱,但深入的看下去,不难发现构图的新颖和用色的大胆。其实这正表现了孩子与其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创造性。幼儿园和家庭都要为发展这种创造性提供条件,让它更好的发展。对于孩子一些创造性的问题和想法,教师和家长都要予以鼓励,促使他们“标新立异”,提问是孩子积累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成人要鼓励孩子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已被普遍接受的结论持怀疑态度,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对孩子新颖独特的想法要给予赞赏;想的幼稚或是提错了,也不要简单否定,而要耐心的告诉他错在哪,应该怎样正确的提问和回答。
四、注重个性培养。
个性是普遍存在的,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我认为教育不是为了使教育对象逐步消除个性,成为只知接受的机器人,而是通过学习更好的发挥个性的作用,使他们具有创造精神,成为能适应和推动现在生活的未来的主力军。学前期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时期,因此注重幼儿个性培养有着重要意义。美国心理专家马尔兹认为,绝大部分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规定,屈辱与胜利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特别是根据童年的经验而不自觉的形成的。“成功型”和“失败型”个性一旦形成定势,将对人整个一生发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用孩子能充分表现自己能力和体验成功的欢乐的环境。绘画活动能让孩子在其中充分表现自己,每个人都可能找到表现自己的位置,去享受胜利的欢乐和成功的乐趣。同时孩子能充分放松自己,心情愉快,无拘无束,教师应多为孩子们展现自己的才能创造条件。创造成功环境的同时,还要经常给予积极的肯定,奥运会有句著名的口号“重在参与”,只要孩子认真参与了,我们就要给予肯定,使他们经常处于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之中,并为下次的努力鼓足劲。人都有追求目标的天性,一旦失去了自己感兴趣的目标,就会觉的迷失了方向。绘画活动中尤其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孩子在追求目标的同时将自己的意识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描绘出发自内心的美妙图画,为孩子们的个性培养打下基础。
五、在绘画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培养了以上几个方面的能力的同时,老师还要善于利用时机,引导幼儿在实际感受的基础上去理解词语,并自如地加以表达。例如,带领幼儿在冬天观察雪景,可以将“寒风刺骨”、“白茫茫的”、“大雪纷飞”等词汇教给幼儿。教师可以在训练中引导幼儿去讲解自己的绘画作品。讲解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幼儿口语能力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去评议绘画作品。教师可让幼儿先观察画面,并提出评议要求,然后让幼儿说说哪些好,哪些差,为什么?然后教师再引导幼儿把多种评议组合起来,组成连贯的句子,这样既加深了幼儿对绘画过程的理解,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绘画活动对幼儿想象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幼儿良好个性、自信心的培养和发展具有无法估量的意义。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