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教科版浮力教学设计(五篇)

2023年教科版浮力教学设计(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9 12:09:27
2023年教科版浮力教学设计(五篇)
时间:2022-12-09 12:09:27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科版浮力教学设计篇一

付敬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浮力的集中计算方法,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浮力的应用,会制作密度计。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沉浮条件

教学难点: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沉浮条件解决实

际问题。

教学方法:校教学模式

学 法:科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流程:

激情引趣:我是一条来自深海的鱼,一天,来了一个小伙伴

在我们的对话中(如图)谁是对的?

自主合作学习:

一、总结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

定义 产生原因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浮力

二、问题一:比较浮力的大小 浮力的应用

阿基米德原理

内容 公式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轮船 潜水艇 热气球

流体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升力

1.如图所示,将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于水面;把它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它却沉入底部。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这只玩具青蛙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 )

a. 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b. 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 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 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2.体积相同的三个球a、b、c,在水中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 )

a、球a受到的浮力最大

b、球b受到的浮力最大

c、球c受到的浮力最大

d、三个球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解析:由题知液体密度相同,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 f浮=ρgv排,c球受浮力最大,故选c)

1.一物体用细线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的示数是4.5牛,当把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是1.5牛,那么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牛,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牛。

2.密度为0.9×103kg/m3质量为8.1千克石蜡,放入足量水中,石蜡受到的浮力多大? (解析:因为物体的密度为0.9×103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物体漂浮或悬浮时利用浮沉条件计算浮力 f浮=g物=mg=81n)

积,故船会浮上来一些)

密度计问题:在一支铅笔的下端粘上一块橡皮泥,将它分别置于甲、乙两杯液体中观察到静止时的情形如图所示,铅笔在甲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铅笔在乙杯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甲杯液体的密度 乙杯液体的密度。

分析同上。

三、归纳总结:浮力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拓展:

膏皮卷成小团状后放入水中,牙膏皮沉入水底,比较

前后两种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a.牙膏皮漂浮时受到的浮力比它沉底时收到的浮力大

b.牙膏皮漂浮时受到的重力比它沉底时收到的重力小

c.牙膏皮沉底时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d.牙膏皮沉底时排开水的体积与它漂浮时排开水的体积相等

2.将同一物体放在液体中的三种情况如图所示,其中物体受到浮力最小的是------------------(c )

a.图甲 b. 图乙 c. 图丙 d. 无法比较

3. 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五条"吃水线",又称"载重线",

如图

2所示.其中标有w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当船从北大西洋驶向印度洋时,轮船受到的浮力以及北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水密度ρ1和ρ2的关系,有( a )

a.浮力增大,ρ1=ρ2b.浮力减小,ρ1=ρ2

c.浮力不变,ρ1ρ2d.浮力不变,ρ1ρ2

问题三:浮力与密度

(解析:解题思路:

f浮?g?f拉 f浮??液gv排、、??m等公式进行计算。) v

2.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浮力知识后,,想测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密度。小组同学现有器材:量筒、试管、小铁球(可放入试管中)、果汁、烧杯和水。请你在试管、小铁球和果汁任选一个测量其密度。

(1)写出实验方案:(可画图配合文字说

明)

(2)所测密度的表达式:

解析:(1)测量过程如图:

(2)表达式:

巩固拓展

1.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小刚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形状不规则的石

块分别浸没

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石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

n;

该物体将 (填“上浮”、“悬浮”或“下沉”);石块的密度

为 ;

2.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浮力知识后,,想测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密度。小组同学现有器材:量筒、牙膏皮(可放入试管中)、烧杯和水。请你测量牙膏皮的密度。

(1)写出实验方案:(可画图配合文字说明)

(2)所测密度的表达式:

归纳提升:总结测量(或计算)密度的方法。

板书设计:

浮 力 复 习 课

1.比较浮力的大小的方法:(1)用物体的沉浮条件(2)阿基米德原理

3. 测量密度的方法:(1)利用阿基米德原理

(2)利用漂浮条件:f浮=g

作业:练习卷

教科版浮力教学设计篇二

本节《浮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上节《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

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

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

2.实验:

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

(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

(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

(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

(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

[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应用

轮船

(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即:排水量=m船+m货

[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

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

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

(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潜水艇

[学生实验]:

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

[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

(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

(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

(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

[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潜水艇:

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气球和飞艇

[演示]:“热气球”的实验。

[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

原理: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

其他应用

密度计、盐水选种等。

教科版浮力教学设计篇三

浮力这节内容分三学时,第一学时学习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学时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第三学时综合运用浮力、压强、密度等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但是物体的浮沉,在第一节课的实验教学中就加以渗透,第二节再从理论角度推理验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a)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b)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浮力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已经积累了很多对浮力的感性认识。但是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因此《浮力》的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浮力的教学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历届中考中,再简单的浮力题,得分率也相当低。

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另一件事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有一次到北方图书城给还在小学的女儿买了一本《孩子喜欢的一百个实验》,她回家自己照着书忙乎了几天后开始对我问着问那,我敷衍她说:“太难了,等你长大就学到了。”可是她却不一不饶的纠缠。被磨不过,给她讲了点,居然听得头头是道。原来科学离孩子并不远,只是缺了一个指路人。小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中三年级的大学生呢?关键是学习时的心态不同、兴趣不同、目的不同,我们的教学即灌坏了学生,又可惜了知识。

因此,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课堂上,尽量采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语言,尽量采用实验引出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自主发现,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验建立直观印象,先入为主。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然后再进行理论验证。绝对不能先用理论推导得到结论后再去验证,更不能连验证性的实验都不做。本节课的设计很多处都是围绕这一原则展开的。

本节课围绕着五个实验展开,前三个实验是重复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引出浮力这个新知识点。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体、测量浮力的实验方法等。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简单的浮沉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个知识点要到下一节才能解释清楚,但是本节虽然不能从理论上分析透彻,但是没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过受力分析,使学生了解表象,同时并为下节课的教学设置悬念。

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五是本节课的重点。作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重。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四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这是求浮力的普遍适用式。

总之,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

教科版浮力教学设计篇四

本课安排在《压强和浮力》的最后一节,学生对于力和运动已经有较深认识,同时也说明本节综合性较强。

本课分为三个板块: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很多学生没有经历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直接进入了阿基米德原理,这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建议从真实的生活现象入手一一探究破解,加深学生对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理解。有条件的学校因设置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对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浮力有比较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及“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认识还不够,甚至存在错误的前概念。

大胆让学生对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猜想,然后一一设计实验来验证、破解。整个过程中不断穿插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缜密思考,交流与合作来归纳总结,加深认识。这样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来体会物理、体会科学的发展。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和方法

(1)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

(2)注重培养对实验数据“分析与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浮力,来培养其科学精神。(2)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感知实验的意义和价值。

重点: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

1课时

一新课引入(约2分钟)

请同学们看到讲台上的水槽,其中盛有一些水。现在将泡沫、木块、金属块放入。请同学们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来判断,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学生:)

木块泡沫被水托住了,所以受到浮力。请用你用桌上的仪器来验证,浸在水中的金属块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并求出它所受浮力的大小。

(学生:)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展现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破除部分学生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的错误前概念。

二新课讲解

1浮力的定义(约2分钟)

老师把气球作为奖品送给回答问题的同学。“将球抛过去”(氢气球上升)

(学生:)

原来物体浸在气体中也受到浮力。

浮力: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托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浮力概念,同时明白浮力不止是浸在液体中能产生,同时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是受浮力的。

2关于浮力的探究(约25分钟)

(学生回答)

下面请同学们用桌上的器材,来验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浸入液体深度的关系。实验时请使其它变量保持不变。

(学生:)

(学生:)

现在我们来实验探究一下:浮力大小与浸入体积的关系。这个圆柱体的每一格体积是0.2×10-3m3。我们使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每次增加一格,则它浸入水中的体积就会如表所示。我们通过实验来测算与之对应的浮力大小。

我们把它所受的浮力大小输入。请寻找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体积的关系。可以讨论。

(学生:)

物体浸在水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浸入的体积成正比。

(学生:)

我们的结论是: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的体积成正比。这个规律在水中成立,在其它液体里是否也成立,我们换到酒精中来验证下。

请大家仔细分析表格数据,并回答浮力大小和浸入酒精中体积的关系。

关于浸入液体中的体积,阿基米德有着亲身体验,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吗?掌声鼓励一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浸入液体体积就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我们把v浸换成v排。

(学生)

科学研究表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液体体积成正比。

(学生)

(学生)

回到我们的实验数据,已经完成了我们的研究任务,但其中是否还暗藏玄机,请仔细分析。

(学生:)

请大家进行数据分析,看能否得出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具体关系。

(学生:浮力的大小还和液体密度成正比。)

你是如何得出来的?

还有其它数据能佐证吗?

实验数据给了我们一个惊喜: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液体密度成正比。

有了游泳圈就可以浮起来,对吧?

(学生:)

现在请你在空气中浮起来。

(学生:)

在水中能浮起来,在空气中却不行。请用刚才的结论解释一下好吗?

(学生:)

这是我们的两条结论,下面利用结论来做两到题目。

如果v排不变,液体密度增大到两倍,那么浮力增大到原来的几倍?

(学生:)

(学生:)

(学生:)

真的是。浮力和排开液体质量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

还有哪个物理量和质量的比值也是10n/kg?

(学生:)

浮力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间是否会有联系,一起来看一下。先用电脑算出重力,再遮盖住排开液体的质量,请寻找关系。

(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真正的探究过程,将传统的验证实验改进成探究实验。让学生深刻体会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本过程虽然探究的七个环节都有体现,但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约5分钟)

同学们提出了浮力等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猜想,下面咱们要来验证。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

由步骤①、②我们可以算到浮力,③、④可以算到排开液体的重力。请注意步骤①中溢水杯中的水必须盛满。在动手实验时,请在纸上记录实验数据。现在从抽屉里拿出器材。

不仅我们的实验符合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事实都符合,因此它可以称为一个原理。这个原理最早提出是阿基米德,所以该原理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浮力的概念,探究了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并得出了阿基米德原理。

下面来我们做一个估测浮力大小的游戏。老师手上有一个重力不计的方形泡沫。请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大小。压入水中,使其浸没。请大家估测其所受浮力大小。

(学生)

请同学们报一下自己的估测数据,现实中的数据并非总是整数。我们来看一下哪一组估测最准确。

【设计意图】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在本节课第二个部分属于理论分析,有必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这也是浮力学科的特点之一。同时也可让学生学会使用溢水杯和理解溢水杯的构造特征。

三课堂小结(约1分钟)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四课堂例题(约2分钟)游戏

下面来我们做一个估测浮力大小的游戏。老师手上有一个重力不计的方形泡沫。请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大小。压入水中,使其浸没。请大家估测其所受浮力大小。

(学生)

请同学们报一下自己的估测数据,现实中的数据并非总是整数。我们来看一下哪一组估测最准确。

五达标测试(约8分钟)学案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单独完成达标测试的8道题,对学生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

六布置作业约1分钟

完成课后作业3、4题

浮力

一、认识浮力

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

受到的向上托力就叫浮力二、探究浮力

与v排有关

与ρ液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

本节是该章的核心内容,也是力学版块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中关于浮力的大小的得出是利用了溢水杯实验得出。笔者以为这是一节带有验证色彩的课型。若能加以改进设置为一堂探究课,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建构起相关的物理知识。本着这个想法笔者进行尝试,对课型进行了重新设置。

教科版浮力教学设计篇五

本节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常是在引入问题之后,直接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环节,使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感到很突然。这样急于追求知识学习的做法很难使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死记原理内容、生搬硬套公式的水平,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该课题教学应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1)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分析①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改革后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在对阿基米德原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基本上突出探究过程,体现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首先让学生动手实验活动去体验浮力的存在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进而自然过渡到实验设计的环节,再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即阿基米德原理)。

②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的探究需要用到较多的实验器材,需要学生动手实验,学校有专用物理实验室和本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学生用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木块、石块、细线、橡皮泥、溢水杯、量筒、大烧杯、小桶、塑料瓶、水、酒精等。教师演示用器材:铁架台(1个)、大弹簧测力计(1个)、石块(1个)、细线、大小烧杯(各1个)、溢水杯(1个)。学生实验器材有16套,实验桌16张,而班级人数是51人,分16个实验小组,其中13个组是每组3人,3个组是每组4人。

(2)教学目标的制定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或量筒等测量仪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学生能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知道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以便利用该知识对浸入液体物体的受力情况进分析。

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关于浮力的学前经验,有些经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如看到木头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的现象而形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的错误认识。但有些经验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例如,许多学生有过游泳经验以及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经验知识会有利于学生提出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的猜想。教师应给于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的机会,暴露学生自己原来的观念,并给于学生验证猜想的机会。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一种力也即是浮力。

②提出问题及猜想

学生动手实验:①把空的矿泉水瓶慢慢浸入水中,感受浮力的大小变化;②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放入鸡蛋,再加入足够多的盐,鸡蛋会上浮。在动手及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同时让学生说出猜想的根据,归纳出有待验证的3个猜想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

③验证猜想

a.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

b.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c.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d.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总结各小组的验证结论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无关。

e.建立假设

识相互结合,利用“推导法”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确立假设: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⑤实验设计

a.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空桶重,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再相减即得g排。

b.将排开的液体放入量筒中,利用公式m=ρv求解排开液体的质量。 c.直接用塑料袋接取溢出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塑料袋和溢出水的总重即相于g排。

⑥实验操作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仪器的使用方法来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石块不能碰溢水杯的底或壁,并在实验操作时要保证物体排开的水没要全部进入小桶中。指导学生并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⑦分析论证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也就是二千年前阿基米德所发现的规律,同时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

⑧评估与交流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收获,分析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和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