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 数学说课稿小学(通用14篇)

2023年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 数学说课稿小学(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18:38:05
2023年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 数学说课稿小学(通用14篇)
时间:2023-12-03 18:38:05     小编:雨中梧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篇一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

教学。

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己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余数”。

(1)让学生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及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如果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学生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学生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帮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学生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学生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部分的意义。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学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篇二

今日我们有幸听了中心小学龚教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本事、操作本事和抽象概括本事,培养符号感。从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到达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新课伊始,教者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经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孕伏和铺垫。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三个不一样的长方形,填表并交流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各多少平方厘米?然后经过例2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观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能够沿着长摆一行,共用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一列,共由4个小正方形,说明每行5个小正方形,共可摆4列,共需要摆20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最终出示试一试中的长方形,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经过刚才的实践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总结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经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基本观念有两条:一是儿童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构成的,应十分强调活动;二是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进取的建构过程,其中“同化——顺应——平衡”是建构的基本环节。在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者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并求长方形的面积(长5厘米,宽3厘米),然后借助多媒体演示:将长方形的宽分别增加1厘米、2厘米,使之变成长都是5厘米,宽分别为4厘米、5厘米的两个长方形,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引导学生观察长为5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这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讨论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教者引导学生进取探索,主动建构,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也仅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我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平衡。

在完成基本练习后,教者设计了一道拓展题进行深化练习,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边长为10厘米),学生独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再请同学们将这张正方形纸沿着某条线对折,使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几种折法?会求出对折后图形的面积吗?学生根据要求对折成长方形或三角形,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10×10=100(平方厘米)100÷2=50(平方厘米),教师这时因势利导:我们虽然没有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我们会在今后学习中进行研究。最终一题的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在题目的拓展、延伸中动手操作,并设置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悬念,始终让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创新,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当然,蒋教师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体此刻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学生合作交流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关于有效学习的问题,我们今后将会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层面,在校本教研时做进一步探讨。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篇三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编写的特征: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

(3)教材编写的内涵:

教材编写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变换思想,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同时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动一动、想一想"等手段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用一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等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平行四边形课件,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

(一)说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法的体现:(1)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2)在探究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二)说学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教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1、数方格法求面积(课件出示)数完后,问问学生结果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转换法。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可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

3、归纳: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怎样表示?s=ab。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实际应用:

1.测量平行四边形的长、高。

2.计算停车场的面积。

3.变式练习。

4.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突破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教学思路。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应用新知,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渗透了转换思想,总之使学生掌握了学法,为学习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长方形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篇四

《加减法的验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5册第二单元第27-28页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借助购买物品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展开探索并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

因为验算的本质就是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学习的,因此本节课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因此把加法验算和减法验算两课时合并成一课时。同时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仔细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刚学习了三位数的加减法,很熟悉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估计掌握验算的方法不是很困难。验算的书写格式、关系的表达可能欠缺。这些地方需要老师关注和细化。

基于以上考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方法的过程。

2.学会对加法减法进行验算,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3.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化。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验算的算理和书写格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主要主要介绍两个教学环节。

通过两个题组的口答,复习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学会简洁地表达。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在购物的情境中,体验验算的产生。

小明提出了一个问题“找得钱对不对?”。怎么才能知道找的钱对不对呢?要想知道找得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不正确。

第二层:探索验算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尝试完成,小结方法。

第三层:小结,不管用哪种验算方法,只要能检验出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就可以。

在验算教学中,大部分孩子们掌握了加减法的检验方法,会用多种方法验算,并能表达清楚。

出现问题:

1.个别学生验算的书写格式没有掌握,只写了计算或验算竖式。

2.抄录原竖式中的数据作为验算结果,使得验算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体验验算的产生时间很久,是在生活情境中体验?还是在学生出现计算问题中体验,可能后者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篇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下面我就来讲一讲我是怎样上《通分》这一堂课的。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通分”第一课时。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孩子切实掌握好。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孩子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为了使孩子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孩子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借助投影的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孩子理解通分的算理,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分析能力。

3、运用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练习,使孩子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孩子,鼓励孩子积极发言,引导孩子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孩子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孩子的自主。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孩子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时先让孩子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第(3)题是为例2学习异分母分数的比较作准备,并通过和的比较,设置悬念,引出今天的内容。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孩子把和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6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孩子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孩子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孩子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采用抽拉投影片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孩子练习练习十九第2题和练一练1,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在教学例2时,我着重引导孩子想应该先通分再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了例1的教学通分的过程,孩子已有能力解决,所以我让孩子直接口答,没有作过多的追问,而且例2的最后一步的关系符号由孩子自己填写,有利于孩子能力的培养。

3、教学例2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练习十九第1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习了练习十九的第四题提高了孩子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4、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孩子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查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孩子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进行了个别辅导,让后进生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忠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篇六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课本第76页例2、例3。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同时能运用这一概念去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释(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学生摆的现状又是什么呢?一个正方形由四根小棒组成,就是一个四,两个正方形由八根小棒组成,就是2个4,由此类推。

整堂课唐老师重视学生思维条理性的培养和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倍的认识,设计的练习也在巩固学生对倍的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设计了摆一摆,画一画,找出图上实物的倍数关系,用倍的知识说话等环节,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及时梳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

她把握住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一特点,选取的教学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喜爱的活动。学生这样学习的兴趣也是浓厚的。采用了直观的摆一摆、画一画等实际操作,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之后深化对倍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让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自我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但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像今天的课《倍的认识》,学生已经找到了规律,都是用乘法计算,也许走出这堂课,很多学生又会感到无从下手。另外,吴老师的板书设计也独具特色。整洁美观、布局合理的板书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帮助他们有条理地表达、理清了“倍”的概念。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老师再黑板上摆了一个用四根小棒组成的四边形,其实就是一倍量,让学生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但是教师在摆三个四时为什么把它拆了呢?多好的一倍量呀!这是基础呀,就像房子的地基。

教师可以一直指着那个一倍量,指导学生说是像这样的一个4,二个4,三个4,不断强化学生对倍的认识,是在一个4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中第一行有2个圆圈,要求第二行画三角的个数是圆圈的3倍,把第一行的2个圆圈圈起来,表示一倍量,像这样的两个两个的画,画三次这样的三角,学生自然会一目了然,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思考,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在预设与生成之间灵动,呈现课堂的真实本色。教学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在无形的动态教学中生成。抓住知识的灵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或及时引导,或适时质疑,或概括小结,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我们想一堂好课不仅要有好的设计,更需要教师具有在课堂中处理课堂即时生成的能力。好的教学设计,还要教师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教学生成的能力,才会呈现一堂好课。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篇七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掌握了5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材安排了猜数游戏的活动,在猜数游戏的过程中,理解掌握6和7的加减法。这一活动是学生十分喜欢的,每个学生都有积极性参与,因而本课设计时我沿用教材猜数游戏这一活动方式,将活动内容注入自己的理解,由单手猜数双手猜数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改为6个圆画在两张纸的反面,猜一猜,两张纸上各画了几个圆?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整个猜数游戏活动分成三个部分:一是通过猜数游戏,引出得数是6的加法;二是引出相应的减法;三是引出得数是7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整节课用活动和评价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使数学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始终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全身性地投入活动中。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感知并了解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2、技能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好习惯。

本课时虽然是猜数的游戏,但其目的是计算6和7的加减法。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操作与交流使学生掌握6和7的加减法所有的算式,学会6和7的加减法;本节课的难点是使学生懂得数学的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一个算式代表一次猜数活动的过程,并有序整理出6和7加减法算式。

本课是在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5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10以内的口算能脱口而出,有少数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每道题都要掰着手指才能算出来;但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根据孩子爱玩好动等年龄特点,创设学生喜欢的猜数游戏这一活动,使数学游戏贯彻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它好比强大的磁场,最大限度的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在猜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掌握6和7的加减法。通过小老鼠背土豆、猜数等多种游戏的练习,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的提高,并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本人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图文故事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用多元化评价辅助,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设计了新颖的情景教学和故事,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紧扣教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的引导,使整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玩、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探索巩固深化还是联系实际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就来做猜数游戏。(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游戏规则:

1、能认真听老师提出的要求。

2、能倾听小朋友们的发言。

3、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说话完整。

评价标准:对于能够积极参加游戏并遵守游戏规则的同学老师将会奖励他一枚笑脸,谁得到的笑脸最多,谁就是今天游戏的获胜者。

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凑数的游戏,要求:老师与学生伸手指凑5。

老师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进行评奖:奖励笑脸,并由奖励笑脸引出看图列式学习6的加法,进行加法意义的巩固和一图两式方法的引导。

【设计意图:由游戏引入,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巧用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让我们来做个猜数游戏好吗?(师出示两张反面画有圆圈的纸)。

师:在这两张纸的反面,老师各画了几个圆,下面请你们猜一猜,分别画了几个圆?

(学生猜测)。

师:你们能确定吗?你们想知道两张纸上各画了几个圆吗?

师:现在给你们一个信息:共有6个圆。再请你们猜一猜,两张纸上各画了几个圆?

师:猜一猜,可能是几和几?小声告诉同座同学。

师:可能是几和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可能是1和5;可能是2和4;可能是3和3)。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圆片,写算式,进行6的加法一图二式的教学。

1+5=65+1=6。

2+4=64+2=6。

3+3=6。

6+0=60+6=6。

教师进行奖励评价。

师:到底是哪一种呢?能确定吗?你们想知道吗?(翻开其中一张纸)。

师:现在咱们还拿这6个圆片接着玩游戏。

6颗圆片(两手一捂,打开一只手,露出3颗)。这边捂住几颗,谁来猜猜呢?

可以用个什么算式求出捂住的颗数呢?6-3=3。

师:你们想玩吗?同桌互相玩,拿出6个圆片,左边的小朋友捂,右边的小朋友猜,记录算式。

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你的减法算式和大家交流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可能得到的算式:6-4=2,6-2=4,6-5=1,6-6=0,6-0=6,6-1=5。)。

师:你能把这些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队吗?学生自主排列。

小结:我们把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都排列整齐了。在数学王国里存在着许多规律,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规律,只要细心留意观察就能够发现。

进一步引导孩子将减法算式移到加法算式下面,排列成一图四式。

教师进行奖励评价。

活动三:玩猜数游戏,学习7的加减法。

你们是不是都很想玩猜数游戏?那同桌的两位小朋友就来一次猜数大赛好不好?

请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数出7个圆片,看谁数得快!

游戏规则:一个同学摆,一个同学说。两个同学换着来做。

要求:将7个圆片分成两堆,看图说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同桌两人猜数活动后,全班交流:

0+7=77+0=77-0=77-7=0。

1+6=76+1=77-1=67-6=1。

2+5=75+2=77-2=57-5=2。

3+4=74+3=77-3=47-4=3。

教师进行奖励评价。

今天我们一起玩了猜数游戏,玩得真高兴,同时又学习了6和7的加减法算式;下面我们稍微休息一下,听一个老鼠背土豆的故事。

1、出示图片:老鼠背土豆。

3、学生解决问题并续编故事。

学生会说小老鼠边走土豆边往外掉:

(1)掉出来4个,袋子里还剩3个,7-4=3。

(2)再往前走可能会掉出来5个,袋子里还剩2个,7-5=2。

(3)掉出来6个,袋子里剩1个,7-6=1。

(4)再走袋子里的土豆都掉出来了,一个都没有了,7-7=0。

【设计意图:最后进行课堂作业,提高学生计算加减法算式的能力和速度。】。

本课教学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活动中的情感与态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理解掌握6和7的加减法。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篇八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中心小学龚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从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新课伊始,教者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孕伏和铺垫。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填表并交流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各多少平方厘米?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观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用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一列,共由4个小正方形,说明每行5个小正方形,共可摆4列,共需要摆20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最后出示试一试中的长方形,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实践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总结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基本观念有两条:一是儿童的认识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应十分强调活动;二是主体的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其中“同化——顺应——平衡”是建构的基本环节。在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者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并求长方形的面积(长5厘米,宽3厘米),然后借助多媒体演示:将长方形的宽分别增加1厘米、2厘米,使之变成长都是5厘米,宽分别为4厘米、5厘米的两个长方形,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引导学生观察长为5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这是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能否推导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讨论并交流: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教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建构,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纳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也只有经过学生主动建构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优化了学生思维过程,取得了认识上的平衡。

在完成基本练习后,教者设计了一道拓展题进行深化练习,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边长为10厘米),学生独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再请同学们将这张正方形纸沿着某条线对折,使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几种折法?会求出对折后图形的面积吗?学生根据要求对折成长方形或三角形,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10×10=100(平方厘米) 100÷2=50(平方厘米),教师这时因势利导:我们虽然没有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但我们会在今后学习中进行研究。最后一题的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在题目的拓展、延伸中动手操作,并设置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悬念,始终让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创新,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当然,蒋老师这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学生合作交流还有些不到位的地方,关于有效学习的问题,我们今后将会从效果、效率、效益三个层面,在校本教研时做进一步探讨。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篇九

评课人:xx。

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关于"数学王国"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教师的课堂引导非常有趣,从数学王国的大门钥匙的密码引入课堂,让学生利用1和2组成一个两位数来揭开大门的钥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初步接触利用数字组成一个数的可能性是多个的,另外结合地图的涂色来引入第一个例题。

2、教师利用了一条主线贯穿全课堂,利用数字王国的大锁密码,开始课堂,最后又用大锁的密码结束课堂,并且对本节课做了升华提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始有终。

3、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巧妙,尤其是对于涂色的设计,根据地图进行了改变,让学生理解题意,注意题意的要求,并在黑板上进步摆出图形,结合自己制作的图,让学生明白定位法的确定方法,可以先确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确定后面的。

4、教师通过几次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课堂的开始地图出示虽然比较新颖有趣,引起学生关注区分比较,但占用的时间过长,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裁剪,直接给出阳泉地图,把盂县和郊区的地图首先图上不同颜色,问学生还有其他涂色方面吗,口头回答几个后,直接开始涂表格,不用涂地图。

2、讲解定位法和交换法是是否可以再具体详细些,感觉学生课上还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篇十

1、基础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整理过程,体验整理、归纳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能力。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有序思维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培养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养成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主要选定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以下三大活动中。

活动1: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活动2:观察分析,拓展应用;

活动3:课后实践,延伸兴趣。

下面我具体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整堂课以很多的除法算式要参加家族会议的情境导入新课。由于算式太多,会议现场乱糟糟的,怎样才能有秩序地入座呢?这一拟人化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整理这些算式的欲望。接下来,师生共同交流,归纳出按商相同、除数相同、被除数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进而学生4人一组在小组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最后展示整理的结果。估计这三种方法都会有学生选择。为了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在展示时,我特意选择两张都是按商相同进行排列的除法表格,其中一张既按商相同进行了排列,还将除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另外一张表格中的除数在每一列中都是无序排列。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体验到既要按商相同进行排列,还可以在每一列中将除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引导学生对整理的'方法进行优化。通过操作,学生不难发现按商相同的方法进行整理比较简便。

这一活动安排为4个小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经历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一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横向、纵向等多角度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表内除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中蕴涵的规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这样课堂才会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通过自主交流会发现:竖着看,当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是1,每一竖列的商相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横着看,当一个数除以1还得原数;每一横排的除数都相同。这样,知识让学生自己整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

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些规律的价值,紧接着,我便安排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设计了四个有层次的问题。

1、()/()=1。

这道题是让学生运用规律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练习。教师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说出表内除法以外的等于1的算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不完全归纳概括的能力。

2、()/5=()。

在这一题中,学生可以根据5的乘法口诀按照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填,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个别学生可能填出50/5=10、55/5=11等这些表内除法以外的算式。这一题既能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6/2=3:

(6×3)/(2×3)=();

(6×4)/(2×__)=3。

结合前面所发现的规律,这一题渗透了要到四年级才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里不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只要能感悟到这一性质就行。

4、生活中的应用。

1瓶钙片24片,1个小朋友吃,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2瓶同样的钙片,2个小朋友吃,每人每天吃3片,可以吃多少天?

接着要求学生自己往下编,3瓶同样的钙片呢?

这一题是用商不变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也只需要学生能有所感悟就行了,不要求全面掌握。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创造的平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我让学生选择其他不同的方法亲自动手制作“表内除法”表。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篇十一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篇十二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第一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让学生能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遵循《新课标》中“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这一理念,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够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够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辨认方向。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探究、合作、游戏等方式,去发现、再创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一)游戏导入,引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做和老师相反的动作,比如:我说东向东转,学生就说西向西转。这样,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究,激趣解疑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先复习四个方向,然后追问在生活中你们还听说那些新方向?进而引出新知,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请看这一环节的课堂实录。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学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联系生活,玩中强化

首先制作方向板, 给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很快地辩认出其他七个方向,并把它写在方向板上,(学生独立完成,错误纠正)然后说出方向板的用途。

接着进行游戏,第一个游戏

利用方向板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要求学生的方向板与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小组间进行你问我答的游戏活动。

第二个游戏: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在观察和判断方向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确定以什么为中心。通过游戏,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说一说,看地图,打谷场三个情境练习。分别用课件出示,尤其是看地图,学生对于地图来讲比较陌生,我有效地整合了信息技术使学生明确,要找我们的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实际是以北京为中心,我们可以在那里画一个方向标,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然后,我带领学生参加小型实践活动,到操场上看一看,找好中心,说一说校园内八个方向分别有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师生整理,体验收获

这一环节,让学生谈收获,让学生自我评价,这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把多媒体融入课堂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容量大,节奏快,清晰明了,生动形象的特点,通过课件创设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生动有效,活化了教学的内容。最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所要追求的教育价值。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更多请搜搜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篇十三

温江涛老师这节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扎实、丰富而又亲切的一堂课,让我们感受了数学的朴实和魅力。有以下几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温老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前,先复习求比值的方法,根据两个比的比值关系顺利地引出比例的意义,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又为判断关系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形成一定的新知后,温老师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这样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通过比较使学生比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即事物具有密切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在概括比例的意义时,温老师不着急,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前面的式子,先让学生自由的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做比例。暴露学生的思维,把握下一步的教学方向,其实这只是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已,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温老师又准备了几道判断题,让学生在在矛盾中思考、讨论,扫清了一个个认知的障碍,为学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义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逻辑的、理性的,正确的,他们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温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创造的使用教材,学习比例的意义的素材选取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是从雅士利汽车实际和模型的长或高之比,引出比例的概念,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尾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具体形象图片学生深有同感,频频点头称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起了推动作用,这样的设计首尾呼应,也显得非常自然。

温老师的练习设计多样,有层次,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尤其是最后一道的精心设计,年龄和身高数据的出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认识到非对应的两个量不能组成比例,使比例意义得到深化,使课堂显得的更丰满。是这堂课的又一个亮点。

当然一堂课不会达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我认为有几点需要考虑与大家讨论:

1、复习环节求比值的方法要突出,时间久了,学生忘了求比值,尤其是比中有小数、分数的,方法多种,需要灵活运用,如小数除以小数除不尽时可以转化为分数计算求出比值,在判断是否成比例时,让学生说说比值是多少,怎么求的,既有利于准确判断是否成比例,又为后面的解比例做好铺垫。

2、最后一道习题可以再充分挖掘利用,如年龄和身高不是相关联的量,那么其他组的两个量是对应的吗?它们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比如2:30表示每千克需要的箱子数量,30:2表示每个箱子重多少。强化数量关系,这样比例的意义理解会更深刻,也为后面的正比例的学习“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等打下基础。

3、4、6、8、12组成比例是一个很好的开放题,汇报时学生说了4种,应该追问下去还有吗?其实有8种。8:4=12:6可以推出12:6=8:4,交换位置后比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已经发生了变化。

说课稿小学数学人教版篇十四

吴老师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们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也是学生对前面所学的食物营养成分和营养要均衡以及食物变质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教学中,吴老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材料设计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在这一整节课中,吴老师通过有层次、有先后地出示材料,利用材料引导教学,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知识,再用学到的知识去指导生活。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这节课是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编排的教学课题,主要通过观察食品包装袋,获取食品的相关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加强关注自身健康生活的意识,提高选择食物的能力。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师生、生生互动和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信息”这个词展开的。

1.先是找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

2.接着利用信息来剖析症结问题(即影响食品保质期长短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3.最后利用信息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全部教学活动在编排组合、各活动间的连接过渡等都非常流利顺畅,连接奇妙,全部课堂教学保持了良好的整体性。

在课堂上吴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注重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成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师生在互相激活,互相悦纳中共同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如老师给学生介绍自己准备去旅游2周,请学生帮忙选择带哪种牛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活动中增强了师生的情感,起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他们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感悟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教学永远是缺憾的艺术!不管老师的预设有多充分,准备得多好,课堂却永远像雾里看花,无法捉摸。本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问题:

教学结构安排还可以更紧凑,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优化。例如对于第一个活动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后续的拓展可以简单讲解,这样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用在完成最后一个活动。老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时或当课堂回答特别精彩时,可以适当的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更好的坚定学生的信心,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暇不掩玉,吴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教学流程自然,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老师能够发挥良好的素质与主导作用,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充分发言,所有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