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一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二
《亲爱的安德烈》是---与她18岁的儿子之间的36封书信的集子,内容涉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性和恋爱。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本书划分成认同和归属、清狂等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同和归属。这是两个怎样的词汇呢?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于认同的定义仅仅局限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看法,或者说是一种感觉。但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看法竟是如此的幼稚可笑!我生活在杭州,这个美丽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很少发生自然灾害。但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城市实在是太过安逸,以至于当我听说唐山大地震,5.12大地震等等灾害发生的时候,我是如此的麻木。我的反应让我感到极度的羞愧!每次在电视上看到某个地方又发生了灾害,我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每次灾害发生之后都会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为什么只有在受灾之后才开始进行防范?为什么人性道德这种本就该存在的东西现在竟变成了奢侈品?在这里,人们生活都极其的安逸,这直接导致了现在的我们不知道如何在社会中生存,甚至不会烧饭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我们的心中根本没有对自己明确的定义!我能干什么?我会干什么?这两个问题谁能准确而又自信的回答呢!
----在这本书中不仅讲述了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讲述了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以及处世态度。
“清狂”与“轻狂”,这是两个读音完全相同的词汇,但所包含的意思却完全不同!“轻狂”的意思是轻佻,自傲;“清狂”的意思却是放荡不羁。一个贬义一个褒义。“清狂”在古人的诗词中早有明确的定义。在杜甫的《杜游》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清狂的人不会被家庭羁绊;不会为责任束缚;更不会为自己的野心左右……“清狂”与“自由”。自由是我们90后一直在追求的!我们一直都希望不会被家长管束,不会被老师管束,希望能够自己决定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每当我们的家长要管束我们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这样对父母说:“老妈,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做的!干嘛总是想管着我?给我点自由的空间好不好!”但是,我们从未想过,现在的我们还太年轻,我们各种观念尚未成熟。我们这种希望是不被允许的!在我们长辈的心中,现在的放任自由就意味着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放弃角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如若放弃角逐就会被社会淘汰,淘汰就意味着被社会抛弃甚至是死亡!所以,体谅一下父母,体谅一下自己的将来吧。不要再叛逆了,这样做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道德,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词汇。正如我在前文所提到的,在古时候被定义为道德底线的东西在现在已然被抛弃了。我们不会因为有人正在挨饿就将自己餐盘中的东西吃得一干二净,也不会因为有地方发生旱灾就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停水一两个小时就令我们抱怨个不停。当然了,这些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没有道德,只是因为时代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的道德底线。古时候的道德是如此重要,我们耳熟能详的道德故事非常多。从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为人之本。百事孝为先,在古代,不孝是会被杀头的。不孝,不遵从父母之命即为不孝。而现在已经频繁发生。与父母顶嘴,欺骗长辈更是变成了家常便饭!但社会已然如此,我们能改变什么,我们也不需要改变什么。
《亲爱得安德烈》,一本好书,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们自己心里得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得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来说,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要,但也很痛!每一次的受伤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一本书,几行字,只是对生命的感悟。因为我阅读,我成长。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三
比较近抽时间看了本书,龙应台的,感悟很深,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很重要。人与人间极度需要理解。就像书中提到,“慢慢的,越来越不认识对方了,“认识”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只会抱怨,抱怨孩子们叛逆,不听话,甚至有些强势的父母会恶语相向,说“不孝子”。其实,所有事情都是双方面的,孩子固然有些叛逆,但父母难道没有错吗?有,当然有,但孩子不能像父母指责孩子那样指责父母不是吗?我们要“孝”,那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了,于是出现了父母口中的“叛逆”。
很多父母从没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一味的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对的`,理由就是“吃过的盐比孩子们吃过的米都多”,社会经验丰富。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没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全盘接受。长大后,有思想了,一旦与父母的意见发生冲突,父母就该生气了,经常挂嘴边的活“我是为你好啊”、“翅膀硬了,敢顶撞了”“小时候那么听话,越长越不听话了”。估计每个孩子都听过类似的话。
身为父母,是不是也需要从自己上找找问题?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对的吗?自己所有认为的对我们好是真的我们想要的吗?当然,孩子小,思想不成熟的时候,父母是可以做一些决定,但孩子们长大之后我觉得很多事情需要商量,需要听听孩子的意见!之前网行过一句话(主要在恋人之间):我只是想吃一根香蕉,你却买一车苹果给我!我觉得在父母与孩子间同样适合。
所以,如果经常沟通的话,就可能避免出现这类问题,父母要拿出时间与孩子交流,知道子孩子想要什么,才能够走进彼此的世界。当然,孩子也要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此,致以母亲节的祝福!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四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愿意看这本书,因为里面只是一封封枯燥无味的信。比不上小说的奇异有趣,漫画的绚丽多彩,笑话的夸张搞怪。总之,自从它被买回来,我甚至压根儿没正眼瞧过它,直到曾老师要求带。
课堂上,我看着封面上的几段话,心中的兴趣不由得浓了一分,那类似独立宣言般的文字把我的胃口吊了起来。于是我翻开了它。
记得有一封信讲了旅游景点的人只看钱,为了赚取最大的利益把许多人思象中宽广辽阔永无边境的草原象圈摇钱树一般圈起来卖票收钱,进入了,照相业要收钱。当时我也说不出是什么情绪,他们有错么?没有。他们的景点收钱时应该的,可我仍觉得心里不畅快。再看到后面的寺庙中的僧人们手上沾着香灰便开始数那油腻腻的钱,这……我觉得什么信仰各方神圣的都不神圣了,他们只是信仰钱吧?!我觉得恶心,特别的恶心。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五
近期我读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安德烈合著。龙应台出生于1952年2月,是一位台湾作家,安德烈是她的儿子,出生于1985年12月。这本书被称为“人生三书”之一。
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没有什么兴趣,挺不情愿看的,但后来在妈妈的强烈推荐下才开始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安德烈和他母亲龙应台的'“家书”,“家书”这种方式使我感到好奇,母子之间明明可以打电话,为什么要用“家书”这种书信呢?我猜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情吧。
其实内容讲的是安德烈和他母亲的对话---只因他们母子之间相互不理解:妈妈焦虑,孩子自以为有见解。于是他们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来沟通,后来孩子理解了他的妈妈,通过三年时间慢慢的理解对方,安德烈说“家书”记下了他们三年的生活岁月。
平时我和爸爸有许多不理解,现在也没有解决,我准备用同样的方法沟通,同时,我也推荐爸爸能读读这本书。我也要向安德烈一样,耐心和父母沟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六
仅仅用了一个晚上,我一口气读完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不是一本小说,是一本书信集。龙应台,是一个出生在台湾偏僻渔村,留学于美国,也曾扎根在德国,如今辗转于香港台北上海,游走在于书香飘逸的校园,徘徊在文人与政客交界线上的作家。在她身上,有丰厚的生活阅历,有苦难生活留下来的纯朴印迹,有宽阔的视野和胸怀,也有四海为家的无奈。
在众多人生角色中,也许母亲是她最愿意担当却也是最需要花心思的一份天职。因为她的`出色,因为她与儿子们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更因为工作使得母子曾经四年两地分隔,使得她扮演地非常辛苦。我们的作家在这两个欧洲年轻人面前,兢兢业业报着小学生的学习心态,试着通过他们的眼光去看世界,不断去学习怎样做一个母亲。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七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作家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写的三十六封信!他们通过写信的方式,敞开心扉,了解彼此!
是的,这是一个儿子与母亲之间乏味的对话。我们长大了,总认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了!
可是,我们没有想过父母,他们很爱我们,很希望我们之间有更多的了解,并通过有效地沟通来增进彼此的感情,也希望走进我们的内心,可以更加了解我们。
是的,在和青少年孩子的沟通问题上,天下的妈妈大概都是相同的。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上了初中,因为离家较远,所以我不得不住校。离开了温暖的家,不能每天和父母朝夕相处,所以每天晚上的电话成了我和妈妈的必修课。
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如龙应台和安德烈一样。“今天怎么样?”“挺好的。”“学校生活还适应吗?”“非常适应”……经过一段时间后,我意识到了这种对话的苍白无力。本来我与妈妈之间的沟通就是为了了解彼此,可是现在这样的简短对话,既还原不了我们的真实生活,也提供不了任何我需要的帮助,对我们来讲都毫无意义。犹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有一次周末回家,在饭后的.闲聊时间,恰巧妈妈和我谈及了相同的问题。原来,我们两个心里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妈妈因为捕捉不到我真实的生活信息,而感到无助和不安;我也因为逃避问题,而过于敷衍,流于套路,没有真实勇敢地表达自己。
通过这次谈话,我也认识到我在和妈妈的沟通中存在不少问题。我想:下次和妈妈电话沟通时,我会如实说明我在学校的真实情况,即便妈妈跟我谈些我不想说的事,我也会端正态度,耐心回答!妈妈也说以后要多看到我的努力和进步。通过这次谈话,我们改变了沟通的策略。妈妈每次打电话会更加关注我的感受,开场白变成了:“今天感觉怎么样?”这样的问话,让我感觉很轻松,没有被逼迫,被随意评判。于是我更加愿意多向妈妈讲一些我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大多数时候妈妈只是默默倾听,偶尔有一些问题,妈妈也会提供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角度。每当这个时候,妈妈虽然没有给我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总会让我豁然开朗。我们的通话时间也比以往长了许多。妈妈也会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生活的高峰低谷告诉我,使得我的住校生活不再单调乏味。我们的对话内容不再苍白无力,逐渐变得充实起来。我们也开始真正走进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父母会不爱孩子?我们在长大,他们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不再年轻。我们要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就是这样,龙应台母子俩敞开心扉!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谈话,我和妈妈的沟通会越来越顺畅!妈妈也会重新认识她人生里第一个十三岁的我,我也会更加深入了解我的妈妈!这更会增进我们的感情和相互欣赏。因为爱就是沟通的理由!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八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细细的品读。龙应台的文章万丈豪气,也率性犀利。她的文字万丈深情更有一个母亲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
其中《亲爱的安德烈》第五封信中写到:你小的时候,我常带你去剧场看戏,去公园里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在花园里养薄荷,种黄瓜,去莱茵河骑单车远行。现在你长大了,自己去走巴塞罗那,看建筑,看雕塑。安德烈,我和席慕容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美学的堂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我想以上说的这些正和沙龙让孩子游学,在大自然中感受冬去春来,在大自然中观察植物,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可贵相吻合。
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也是爸爸妈妈的希望。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将来能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但是想让孩子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只有父母先做到认真读书,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孩子才能爱上学习,每个优秀的学生后面一定有一个优秀的家长。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九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概括出一个十分精辟的定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纪的,只需满十四岁了,连教师也要用“您”来称号学生。可是,我国的家长和教师却通常疏忽孩子的年纪,而是故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论孩子是不是现已长大了,只需站在父亲、母亲或是教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久只能是“孩子”,永久不能得到尊敬,永久只能挑选遵守。莫非在我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大家随身携带的物件?我国人之所以不愿敬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只是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不幸的体面吗?顺着菲力浦的遭受探求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即是我国的父亲母亲在夸奖孩子时老是对他的父亲母亲说:“你的儿子真凶猛!”,“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掠夺他的尽力和成果!“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历取得尊敬的人,也需求对等的对待,莫非所谓的“人人对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无穷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关心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的那颗温顺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他的关于高尚日子的神往让我羡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晓得本来港大的学生也和咱们内地的学生有殊途同归的当地,英语看和读没问题,可是底子无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对欧洲开端神往,神往每间咖啡馆的静寂,神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清闲的日子状况,和心里的安静,他们有更多的时刻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比方艺术比方环境比方贫困比方真实的日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十
当我在读过著名作家“龙应台”与她儿子“安德烈”共著的《亲爱的安德烈》后,才发现,所谓的“代沟”只是人们不知道怎样沟通而已。
每一封信都充满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其中也不乏有些想法的分歧,但这36封信,使他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对方,了解了两代人。最后,成果是显著的,一个54岁的母亲与她21岁的儿子,也能有共同的话语了。
龙应台曾写道,以前,与他儿子通电话时,只能这样:
你好吗?
好啊。
学校如何?
没问题。
……。
仿佛与现在有些家庭的情况差不多,两代人之间也没声么话语,问问好,寒寒喧,就如普通人一般。大家都不愿透露自己的想法。但这样下去怎样沟通?有沟通,得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要是真正沟通起来,当你了解对方的想法后,或许会发现,对方可能与自己的印象判若两人。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孩子也清楚自己的父母,这样才不会有代沟啊!
龙应台在书后写到:
我努力了,他有回报以同样的努力。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
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那我们呢?
【荐】《培根随笔》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荐】。
昆虫记读后感【荐】。
【荐】《狼王梦》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荐】。
【荐】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荐】《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十一
这是两代人思想的碰撞,但也是两代人相互了解、沟通的方式。龙应台和安德烈,他们谈对政治、国际、民主的主张,谈品味、谈音乐、谈对kitsch的理解。跟安德烈同样年纪的我,却无法说出自己的独立想法,深感惭愧。
“我担心的不是你职业的贵贱、金钱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给你多少自由?”
“父母亲,杜宇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他、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知识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只有的镜头不断重复:你上中学,看着你重进队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国游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你说这次游行留给我什么印象?
一,一小撮人上街去争取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利;
二,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们生活在什么制度下(只要有钱就行);
三,大学生对政治——众人之事——毫无关切;
四,大学只管知识的灌输,但是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
“我发现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个人。他就是一个别人。”
“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不回头的卒。”
“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说话,傻就不假装聪明。”
“我像你的儿子一样,发现要找一条出路,就是要把自己和父母用手术刀分割开来。狠狠地把他们视作独立的别人,看清楚他们的优点缺点,把两代数十年的恩怨情仇稀释了,才能找回我自己,才能找回自己的真正情感世界。”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本经,是为母者终身奉读的经。这本经好不好读,就看做母亲的耐心、爱心、运气及造化了。风筝即使放手飞了,这本经还是常留母亲手中,还是会继续读下去,继续牵挂下去。”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这本书不仅仅在自己成长方面给予我营养,更在亲子教育方面给与我更多的帮助。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十二
人生中,不得不需要沟通,沟通的人类最基本的能力,学会沟通,才能学会和大家一起品味人生。人的一生,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不同性格,不同品格的人沟通。沟通是通往彼此的桥梁。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是作家龙应台与她儿子安德烈的36封家书,两代人,两种文化,需要沟通,而这种沟通算是世界上最深情的沟通——母子之间的沟通。
安德烈那时十八岁,算是一个成年人了,而母亲龙应台对于在国外的儿子,那种最深情的爱,流露在家书的字里行间。这位母亲说道:我失去了小安安没有关系,但我要了解、走进现在的安德烈,重新了解一个18岁的人,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爱他。儿子的话语中,也流露出对妈妈的关心与期待,当然是希望妈妈开开心心的生活着,他说:3年过去了,虽然您并没有走进一个二十一岁的人的世界中,但我理解,因为你爱我,希望能够更加了解这个二十一岁的人。这位母亲第一次认识了这位二十一岁的人,而他也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书中除了这种最深情的母子之间的沟通,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片段让我感动。母亲让儿子在国外不要被他人所影响;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将来有更多的选择的机会;努力做好你自己……儿子让母亲对社会上新的事物要多去了解,不要太过于紧张;希望母亲生活的开开心心;希望母亲能够走进他的世界,因为他爱他的母亲。
深情的沟通,让我感动。人世间需要太多的沟通,然而最基本的沟通,就是这种深情的沟通——母子间的沟通。学会沟通,善于沟通,了解他人,悦纳他人,人生就会变得多姿多彩。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十三
昨天零零碎碎拼拼凑凑的看完龙应台的《给安德烈》,相比那些风趣的内容,我更多被打动的是这对母子彼此合作的态度,一同从容坦诚面对分歧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生活的勇气和幽默。
对每一个人来说,父母见证过我们所有最初的岁月,而我们见证着父母最美好的岁月。普天下,也只有这样的爱,虽然注定以分离为终结,却不以欣赏为前提,不以结果而决定。可是也是因为有爱,有付出,有期盼,才会有委屈,有伤心,有无奈。小时候觉得最委屈的事情,也无非就是好心办了坏事被爸妈责骂,然后一边抹眼泪一边申诉,你们怎么都不理解我啊。然后父母也很伤心,你这孩子,做错了事情咋不晓得错呢,以后出去了再这么非得吃亏的,怎么就不明白道理呢。可是我们都不这么说话,我们都只说半句话,我从来就不会先承认错误,再解释我的好心。爹妈也从来鲜有先解释下他们对于严重后果的担心,再批评错误。现在想来,爱只是前提,表示我们愿意,愿意付出,愿意接受,可它不能代替努力,不能代替我们在彼此了解过程中所有摸索中的成功和不成功,不能代替我们在表达和接受相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而必须的自我反省和调节。不能代替我们去表达,去感受,去沟通和了解。作为子女,我最庆幸的事情之一是不管少年时候的自己有多么强烈的敏感和封闭,母亲始终没有放弃尝试去了解这样一个成长波动的小小个体,纸条,书籍,信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也是最初这一份也许实际效果甚微却清晰表明的态度打动了平静的外表下极度不安的心灵。也让自己从此慢慢明白,人生是一场只知道方向却没有精细地图的远行,很难判断百米之外,是沟堑,还是坦途,是深山密林,还是平湖幽谷。但是你给出的爱,你拥有的爱,却可以超越境遇,不离不弃,始终如一。在一起的时候,我多做一份,母亲便少操心一份,不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多倾听一份,我们便多了解对方一份。
我始终相信,是我前世的造化,得她为生身之母,却是她今生的修为,造我于膝下承欢。我常跟她开玩笑说,你看瓦,你的作品一点都不像你,你生气不生气瓦。然后娘亲则相当配合的正色答道,其一,你长得极像我家的那人,其二,你看看你眉头眼目看人做事的神态,有哪一样不是我的复制?也许,多年的行医生涯给母亲的是永远波澜不惊镇静安和的面容,可当我依旧像仔猫一样极度慵懒的蜷在她膝上的时候,分明,有无际的爱在汹涌。母亲节快乐,祝天下的父母和儿女们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