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一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里面的'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故事情节扣人心悬,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话说当年刘备因没有一个好军事愁困不已,听说诸葛亮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能人,便带上张飞、关羽去请诸葛亮出山协助自己。结果第一次没遇见;第二次不顾张、关二人的阻拦冒着大雪去的,还是没见着;第三次等诸葛亮睡醒了才见到。
这显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而且第二次还下着大雪,张飞还阻拦道:“现在就是军队在打仗,这时也会停下来的。”第三次关羽等人见刘备又要去拜见诸葛亮,怒气冲冲声称要用一条麻绳把诸葛亮捆过来,刘备狠狠地斥责他们,这表明刘备以诚待人。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我十分钦佩。刘备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碰钉子,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懂礼仪之人必定会取得成功。遇到事情要有礼貌,不能莽撞;遇到困难要有恒心,不能轻易放弃。
我喜欢《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二
公元207年,刘备遭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并亲自相邀,却被其拒之门外。但刘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于同意出山,助其一臂之力。
当今社会崇尚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每个人前途命运的主宰,可一些人总是受传观念的影响,坚守古人的高风亮节,含而不露似乎谦虚得将自己贬低,才算维护清高。谁料结果弄功成的,事态反而背道而驰,使得他人对自己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甚至产生误解,岂敢录用?所以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唯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那种勇气,才不致让自己有不好意思或过分谦虚中客客气气地机会拱手让人。
人们,不需要再等待刘备,只需打破陈规陋习,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把握时间,主动进取,适时夸奖一下自己吧,让社会对我们进行选择。亮出自己的风采。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三
《三顾茅庐》同学们都读过吧,那豪情壮志,那手足情深,那气势恢宏,那回肠荡气,使每一个好学者,都深深的迷恋,令人心旷神怡。而我最喜欢的那一张,并不是官渡之战;也不是智慧满腹的诸葛亮,不是巧妙的草船借箭,而我最喜欢的是《刘玄德三顾茅庐》。
这一章的大概内容是:刘备从徐庶口中得知卧龙岗上,住着一位奇才——“卧龙先生”诸葛亮。刘备想:“如果我寿这样的一位贤士,让他辅佐我,肯定大业必成!刘备心动不已,决定请他出山。第一次请他出山,门口的童子拦住了去路,他说:“诸葛先生有事出去了。”
刘备只得败兴而归。而鲁莽的张飞说:“大哥,还不如直接把他捆来。”刘备瞪了他一眼。第二次,刘关张三兄弟又来相请,却发现有一人极像诸葛亮,问后,却得知是他的弟弟。直到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三兄弟耐心等候,诸葛亮终被他们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
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人想要成大事,身边必须人才济济。那又有什么办法使人才为他人所用呢?一定要善待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还要赏罚分明,这样一来,一定就能成就大业了。
三顾茅庐不一定单单指用于军事上,现在也同样会用到。比如,某企业的人员不充分,突然打听到一位很有才华的人,便三番五次的去拜访,用诚心,对待这些人;同样会受到别人真心的回报。所以,总体来说,就是要善待人才,要讲诚信,要有礼貌。
然而,讲礼貌,懂礼仪,不正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吗?是啊!美德是什么呢?美德时一句安慰别人的话语;美德是一座搭起的爱心桥;美德更是在别人生病的时候,送来的一杯热水。因为,整个世界,没有了美德就不会在和平,让我们携起手,共同把美德发扬光大,让人人都懂得美德!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四
最近,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十分生动有趣。其中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诚意,令我看了深受感动。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争霸,逐鹿中原。刘备为了匡扶汉室,平定天下之战乱,带着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三次拜访卧龙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完成大业。
第一次去,没有遇上诸葛亮。
第二次去,依旧没有遇到诸葛亮,但是遇到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均,于是刘备留下一封信,让他帮忙代转给诸葛亮。我以为他会放弃了,没想到并非如此。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关张三人就站在草庐外边等着诸葛亮睡醒。这时,天上飘起鹅毛般的大雪,过了许久,诸葛亮终于醒了,请刘备进屋坐会。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仁慈和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决定出山帮助他。
看到这一幕,我心想: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真是诚恳啊!世上没有做不成功的事,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行。
在生活中遇上困难不能放弃,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可以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五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三顾茅庐》。看完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是:刘备在南漳遇到了司马徽,司马徽给他介绍了凤雏、卧龙两位军师。刘备在徐庶的指点下,知道了卧龙就是诸葛亮。于是前去拜访,但是童子说诸葛亮不在,刘备只能先回去了。几天后,刘备再次拜访,但里面的人是诸葛亮的弟弟,刘备很失望,留下一封信后就走了。又是一年的春天,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去拜访诸葛亮,可是这时他在睡觉,于是刘备站在阶下等。诸葛亮醒来后,听说刘备等了好久,连忙出去相见。刘备跟诸葛亮谈了许多,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很感动,便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掩卷沉思。刘备不管风吹雨打,三次来到诸葛亮家,终于打动了诸葛亮。相比之下,我实在不如他。如果我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临阵退缩,遇到作业题目不懂的,干脆不去思考,去抄同学的。我觉得很惭愧。刘备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想起了我的朋友玲玲。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做作业。做到数学作业,我们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题目。我们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反正也是最后一道题,明天去抄同学的吧!我一边想着,一边对玲玲说:玲玲,我们出去玩,好吗?玲玲听了,生气地对我说:不行!没做完这道题,我是不会去玩的。今日事今日毕,只要今天做完了今天的事,就总会有收获。
如果总想着抄别人的答案,最后什么也不会得到。我听了,脸像发烧似的红了。玲玲就算是面对一道题目,都会坚持不懈的去做,我为什么做不到?于是,我坐了下来,和玲玲一起讨论。没多久,我们就攻克了这道题目了。我高兴的说:玲玲,你说得真没错,你又给我上了一堂课。我们都笑了。在玲玲的身上,我看到了刘备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要学习刘备和玲玲,学习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努力学习。
现在,我的成绩在不断进步。《刘玄德三顾茅庐》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去做,就能获得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六
最近,阅读了《三顾茅庐》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华、学识,就去隆中请诸葛亮辅佐他的故事。第一次去请,诸葛亮出去了,第二次又去请,他又外出闲游去了,第三次再去,诸葛亮在家,终于相见。诸葛亮看刘备诚心求贤,就答应辅佐他成就大业。
在我眼里,刘备是很谦虚大度,有毅力和恒心的人。他很珍惜、尊重人才,为此,不辞劳苦,“三顾茅庐”,最终求得了经世之才,为建立蜀国奠定了基础。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四年级之前,我的字写得非常难看。虽然看起来是整齐的,但写的是歪的,瘦长瘦长的,而且没有笔锋。直到四年级,跟书法老师练了一次,很好看,当时我都很惊讶,心想:这是我写的字吗?这时,我才下定决心,要好好练字。开始,是练字打卡,现在我每天练一首古诗,写的字与以前比起来,感觉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通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认识到: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最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七
刚才看到一个问题,“三顾茅庐”是真是假,刚想回答就跳不见了,我就在这里回答吧,勉强算“文对题”。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确实有的。有两个最明显的史料:
1.《三国志》中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2.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写到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不同学者对于这个“三”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去了三次都见到了,有的认为第三次才见到。我感觉这“三”就是个数量词,形容去了很多次。刘备去见了诸葛亮很多次,当然见了面也就很多次了。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八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华、学识,就去隆中请诸葛亮辅佐他的'故事。第一次去请,诸葛亮出去了,第二次又去请,他又外出闲游去了,第三次再去,诸葛亮在家,终于相见。诸葛亮看刘备诚心求贤,就答应辅佐他成就大业。
在我眼里,刘备是很谦虚大度,有毅力和恒心的人。他很珍惜、尊重人才,为此,不辞劳苦,“三顾茅庐”,最终求得了经世之才,为建立蜀国奠定了基础。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四年级之前,我的字写得非常难看。虽然看起来是整齐的,但写的是歪的,瘦长瘦长的,而且没有笔锋。直到四年级,跟书法老师练了一次,很好看,当时我都很惊讶,心想:这是我写的字吗?这时,我才下定决心,要好好练字。开始,是练字打卡,现在我每天练一首古诗,写的字与以前比起来,感觉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通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认识到: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最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九
朝阳可爱,鸟语动听,我兴冲冲地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我的房间,爬到我的书架上,我信手拿起那本儿童版的《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看起来一个故事——《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三次到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想请诸葛亮帮助他恢复汉室江山,虽然他前两次拜访都失败了,但他并没放弃,依然有耐心、有恒心去拜访第三次,最终感动了诸葛亮,愿意跟随他,助他一臂之力,完成恢复汉室江山的心愿。
我被刘备的坚持打动了。他在《三顾茅庐》中,第一次没见到诸葛亮,他没有放弃;第二次继续去拜见,依然不遇而归,关羽和张飞都希望他不去了,但他没有放弃;第三次,他依然去拜访诸葛亮,正在下雪,诸葛亮在午睡,他坚持在门外等待他,直到诸葛亮接见他,最终答应助他一臂之力。如果刘备不是特别能坚持,诸葛亮也不会跟着他,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刘备不可能成为三分天下之一的领导者。
看到刘备的坚持,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的一件事。我七岁时,有一次,我和李明比赛谁掏的鸡蛋多。第一天,去鸡窝边时,我高兴得不得了,回来时却失落了,因为我空手而归;第二天,我依然耐着性子去了鸡窝边,东瞧瞧,西看看,鸡窝里空空如也,守了一整天,鸡也没下一个蛋,我像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回家了。我再已受不了了,心想:明天肯定也是一样的结果,干脆不去了,于是第三天,我就待在家里,玩会儿玩具,看会儿电视……谁知道,下午时分,李明拿了三个鸡蛋来了我家,我惊奇地问:“哪里来的?”“当然是鸡窝里掏的呀!”李明一副胜利者的模样。当时的我别提多后悔了!要是我再坚持去一天,谁赢还不知道呢!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果然不假,《三顾茅庐》我明白了:做事一定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不然就不会成功。这便是我从书中寻找到的黄金屋。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十
春天到了,刘备打算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关羽张、飞都不同意,张飞说:“这次用不着哥哥去,他如果不来,我就把他捆来见哥哥。”刘备生气的说:“你一点也不知道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在无理,他们才一起上路。
这一次,刘备他们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式,刘备听了茅塞顿开。
刘备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真诚待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技高一筹;合作伙伴很重要。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十一
《三顾茅庐》是我国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中第十四回。这一回讲的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封他为军师。次日,刘备请孔明调度军事,于是孔明命关羽、张飞、关平和刘封四人领军在不同的地方做好埋伏,曹兵一到,便可放火。后来果然如孔明所料,曹军与夏侯惇大败而逃,于是刘备等人更敬佩孔明了。
这个故事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孔明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首先他思维缜密,刘备想打败曹军,于是孔明就给他出主意,在曹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曹军等人一道便可放火,这个计谋无疑是绝妙的,而且放火的地点选在密密的芦苇荡里。这说明孔明懂地理,知道在什么地方才能困住曹军。
其次他考虑事情十分周全,他在各个地方都安排了军队和埋伏,孔明这样做是为了让曹军被消灭得更多、更彻底,也是为了不让曹军有任何翻身的机会,更好的确认了曹军无法反扑的事实。
最后,是他知道利用哪些人去干哪些事,知道谁擅长干什么,谁不擅长什么。这说明孔明先生会分配人,所以这回刘备才能圆满取胜。这背后出谋划策的人却是孔明先生,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许多地方值得向孔明先生学习。比如在小组活动中我们要把所有事情细节都要考虑到:a做ppt,b汇报成果。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选择相应的人做对应的事,这样才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以后我还得多看《三国演义》,因为这样不仅能了解历史,还能学到更多智慧,这让我的人生也变得更加充实。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十二
当时刘备的谋士徐庶用了一条计谋打下了樊城,曹操见樊城被占领,恼羞成怒,抓走了徐庶的母亲,逼他离开刘备。临别前,他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关张三人去拜见诸葛亮,连续两次都被告知他不在,但刘备并没有放弃。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时才终于把他请出了山,开始辅佐刘备。
刘备为建立大业,顶着大风大雪去拜见诸葛亮。虽然前两次都没有成功,但他却依然怀着满满的诚意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书中有一个情节令我印象深刻:张飞得知诸葛亮在房中午睡,实在等不及了,就愤怒地起来了,怒气冲冲的准备将他绑出来。刘备见状,立刻将张飞教训了一顿。更加体现出他待人办事时的真诚。
果不其然,诸葛亮被他无限的真诚打动了。出山来辅佐刘备,或许刘备的真诚,才是他人缘广泛,从一无所有的小贩成为蜀国皇帝的重要基石吧!
回望自我,心中顿时凉意一阵。记得有一次数学课上的内容多极了,小李听得一知半解,作业本错了一大堆。老师却又在改其他人的`作业,没时间再跟他讲计算公式,就叫我去辅导。可我却一点都不真诚,敷敷衍衍的就让他直接抄答案。导致那个单元的考试时小李碰到了一样的题目,绞尽了脑汁都没有想出来。我也因此而被老师批评了。从此以后,我就收敛起了自己干事敷敷衍衍的恶习,以真诚的态度去待人处事。
正如《论语》中所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何也。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真诚,可不能被遗忘。否则,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不知其可也的人。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十三
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着一则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故事的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这儿就再老生长谈一次吧。
故事讲述了当初三国时的贤主刘备一心想要让当时的军事奇才诸葛亮归于自已的帐下,但先前两次去了诸葛亮都外出游玩去了,可是求贤若渴的刘备依然坚持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但是两个弟弟却十分生气,认为这诸葛亮实在太嚣张了,而刘备则狠狠训斥了他们一顿。当他第三度来到卧龙岗时,诸葛亮终于回到了自已的住处,但却在午睡。过了许久,他终于醒来了,后为刘备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与刘备谈论军事局势后归于刘备麾下。
这则故事强烈的体现出了刘备的礼贤下士与求贤若渴,为了贤才几次三番地请求、拜访。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并不会去拜求辅佐自已的军师,但是肯定需要去请教自已的老师,同学或伙伴,。也许你去请教时别因为没有空而不理睬你,这时,千万不要如张飞一样冲动,只要稍等片刻,等到他有了空再请教也不迟。当然,如果找不到要教求的人,也不用像刘备一般,大可去寻找别的导师。
在我们身边。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可以请教的人,“不能则学,不知则问。”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便应去请教他人,请教时十千万不能急躁,要如刘备一般,不急不躁。要心平气和,不可蛮横地去请教别人,不然别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冒失鬼”而不给你答案,所以一定得慢慢来,若遇上能人,即使“三顾茅庐”也没有关系。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十四
近期可能很多人都在关注三顾茅庐的读后感相关的内容,今日小编也是在网上找了很多关于三顾茅庐的读后感相关信息并整理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刚才看到一个问题,“三顾茅庐”是真是假,刚想回答就跳不见了,我就在这里回答吧,勉强算“文对题”。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确实有的。有两个最明显的史料:
1.《三国志》中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2.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写到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不同学者对于这个“三”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去了三次都见到了,有的认为第三次才见到。我感觉这“三”就是个数量词,形容去了很多次。刘备去见了诸葛亮很多次,当然见了面也就很多次了。
三顾茅庐读后感篇十五
孔明常自比管仲乐毅,是不会随便委身于人的。徐庶临别刘备时,曾专往孔明处(偏他就能随便遇见,也可见刘备之不遇的必然性)劝其辅佐刘备,反被孔明怒斥一番: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孔明在等待时机,他要择良木而栖。以他对天下大势的洞明,他是不应该没听说过刘备的,只是没有机会亲自考察,因此当刘备第一次前往卧龙岗之前,实际上孔明已为刘备设下考场。
第一次去,童子的一句我记不得你这许多名字,也可视为孔明对刘备的有意怠慢。当刘备听说孔明不在家,想且待片刻时,在关张的劝说下,竟真的离开了。故这一次刘备来得勿忙,没有做充分准备,孔明对他是不满意的,使一小童即打发了他,因此第一顾失败。
第二次去,正是朔风凛凛,瑞雪霏霏之时。没想却又是孔明之弟出场了(呵呵,刘备所见之人也在提升档次。孔明若现在做导演,片子也肯定不会引起观众视觉疲乏),一句哥不在我不敢久留你等于对刘备下了逐客令。这次刘备比上次表现好,留下了充满诚意的书笺五份。孔明对他的态度基本满意,因此为第三顾的成功埋下伏笔。
第三次去,是孔明对刘备的最后一考,也是最苛刻的一考。一般人受不了。先是诸葛均貌似无礼地自行离去,刘三人无人引见,自己前去叩门。童子的一句先生还睡着没醒呢,把等还是叫的问题抛给了刘备,刘备选择了等,并且是恭恭敬敬地侍立着等,惹得张飞要去放火。总共等了半晌后又立了一个时辰,静侯孔明穿衣又是半晌(呵呵,刘备就是刘备啊。成功不是偶然的.)。尤其是正式见面后刘备的态度,更让孔明满意。刘备一见孔明,如见神仙,赶紧儿地下拜,并极表仰慕之心,终于使孔明接纳了刘备。
之后自然是刘备也拿出了自己的考题,孔明一席三分天下的预言,让刘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一对最佳拍档形成。
孔明对刘备的认识过程,也是对刘备为人的考验。让我想起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那几句话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孔明根据这一至理明言而对刘备设下考题,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刘备就是他等了已久的有天子命并有天子素质的好主子。跟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