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01:08:05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模板17篇)
时间:2023-12-01 01:08:05     小编:翰墨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一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生物的所有认识几乎都是来源于对实验的分析,人们对生命现象的分析、推理和解释也都需要实验来提供证据。在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有失败的苦恼、有成功的惊喜、有不被承认的无奈、也有坚持真理的而斗争。可以说随处都是艰辛的经历和富于挑战的历程。在这些经历中,科学家不畏艰辛、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严谨求实、谦虚科学的态度,都应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在中学课堂上如何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发挥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一个生物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在初一阶段,学生由于年龄和普遍存在的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表现欲较强,而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意识较差,学习主动性和条理性不强,因此开学初,我就提出了尊重教师、互相尊重和自我管理的三大要求,课堂上以此为指导思想,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他们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尊、自重、谦虚、诚实的品格,培养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我先借助显微图片使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奇妙,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从“不会用的仪器可以通过阅读说明书来学习”入手,要求学生根据书上的显微镜使用说明完成取镜和安放,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并动手尝试体会各个构造的功能。进行简要分享后,围绕“如何能在目镜中看到光亮”这一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动手尝试和操作要领小结。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高涨。接下来在我稍微一指导完成观察就水到渠成了。在整个一节课的学习中,始终要求并安排学生两人组对,互相检测、分享。这样改变了传统的老师示范一步学生做一步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自己尝试的机会,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不仅仅是听教师讲解,更重要的是自己探索、自主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探究与合作的精神。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的性格特征中有一些共同的弱点,比如不善于替他人着想,缺乏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生物课堂上通过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强化了组内合作和组间协助,在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团队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组间评比的规则等。这样教师有效的向学生渗透了合作意识和互相取长补短的德育教育。

例如,学习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把学生每七八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学生自己选出组长,记录员。每人有分工,有任务,在活动时充分参与到探究过程中。课堂组织中通过组间评比,调动学生本组合作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

2、开展社会调查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好的调查活动结束,学生的收获绝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的点点要求,更多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学习、做事、做人的态度和方法。这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对学生最重要的教育。

例如开展调查活动:调查克隆技术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影响。我告诉学生最基本的原则:如何开展才能更加科学合理,更具说服力;如何才能进行更顺利?我只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及时给以帮助和指导。为了发挥各自的优点,或者弥补各自的缺点,学生自然会在活动中结成小组。一个好的小组,应该有善于动笔的人负责记录和撰写调查;有懂电脑的人做网络查资料;有口才好的人进行结论的陈述等活动。学生一开始不会想那么多,他们凭彼此的喜好结合成为小组,自然也有单打独斗的人,但随着活动的开展他们自然会发现问题,条件允许老师可以给他们重新选择的机会;但至少,下次活动他们不会大意了,他们也自然会明白在活动中进行分工合作,交流配合的重要。开展调查活动,学生也自然会尝试走出班级、年级甚至学校,尝试和同班同学、校友、老师乃至社会上的陌生人进行沟通交流。他们发现,同样是关于克隆的问题,是问:“什么是克隆技术?”还是“你知道克隆羊是怎么产生的吗?”是问:“克隆技术对人类的未来有何影响?”还是“你愿意克隆一个自己吗?”,不同的问法效果是不一样的。甚至,发放问卷、开展谈话采访时,是找行色匆匆的打工仔、上班族,还是公园里、大路边的老人妇女、或者社会闲散人物,有所选择结果就会大不一样。能不能不断改进调查方法,针对不同调查对象及时改变相应的话语、态势;问卷内容以及答题方式,这对调查活动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当然,整个的调查活动,学生在过程中是否认真做事,实事求是,这也能通过学生的活动报告和老师的明察暗访知道,当然,这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3、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平常教学过程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应该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光合作用一节课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在讲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的过程中,当讲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普利斯特利等许多科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实践探索创新以及在同伴的团结合作下才完成的时候,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件事情靠自己闭门造车,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具有团队合作意识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许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和生物课程的学习中,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生命规律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兴奋感和充实感.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产生好奇,进而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并将其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学生尤其对科学发现过程兴趣盎然,利用这一点,老师常常将讲述实验过程转变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通过这样的学习,跟同学们感兴趣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他们了解了培养科学素养和运用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将德育教育与生物的课堂教学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要想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需要生物教师多花时间和精力,找到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德育教育收到最佳的效果,因此,我还需要继续努力研究探索和总结。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二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是啊,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我们每天的教学中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的,可见,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建议: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理念是灵魂。让我们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纠正误区,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最终促进教育成效。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三

中学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学德育教师,多年来,我深感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德育教学要以身作则。作为德育教师,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教育素质。只有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才能更好地感染和教育学生。我会定期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研讨会,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通过自己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和积极性。

其次,德育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他们的道德情况和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作为德育教师,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因材施教,因人施策。我们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他们的问题和困扰,并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德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等多方面的能力。只有顾及到学生的真实需求,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德育教学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德育教学不能脱离学科教学,而应与之有机结合。我常常利用课堂的历史、语文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涉及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问题。例如,在历史课上我会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英雄人物的品德和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崇尚英雄和追求卓越的意愿。在语文课上,我会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道德选择,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德育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德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科学习中。

第四,德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在日常教育中,我会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选择和解决问题。例如,在班级活动中,我会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自己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并参与决策过程。这样不仅帮助他们锻炼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注重集体利益和各尽所能的精神。

最后,德育教学要与家校合作,形成合力。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德育教学要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我会与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问题和变化。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我会根据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和需求,提供相关的帮助和建议。只有家校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中学德育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教师的榜样力量、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学生的需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并与家校合作,形成合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德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四

学生朱进,本来成绩不错,操行尚可。但自从迷上电脑以后,成绩直线下降。在家中想方设法骗钱,同学中到处借钱。他虽然在班级中尽管只是极少数,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坏影响。矫正他的不良品德,不仅关系到这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对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心血,乃至长期、艰巨的努力工作。这种矫治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但有难度并不是不能矫正,因为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教育,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完全可以矫正的。我总结了如下五种方法:

认识是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才能有正确的行为。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行为不良学生之所以会违反行为规范,产生不良行为,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知,是非观念不清,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能力。所以,矫正行为不良学生,就要设法改变他们原有的认识,使他们的态度发生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向行为不良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向学生传递信息有两条途径:

一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信息,即通过与学生谈心、对话等传递信息。在这一直接的途径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以赢得学生的信赖,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

二是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间接向行为不良学生传递信息。在这一途径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安排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接受所传递的信息。当行为不良学生接受的新信息与原有因素不一致时,心理上便会产生不稳定状态,导致原来不良认识的改变与态度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要经常进行评价的示范,使他们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加深,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别人到自己不断得到提高。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就会对他人及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扬善弃恶,在实践中采取合理的行为。

行为不良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往往以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别人,但他们的自尊心并没有泯灭,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状态,导致他们情绪的多变。要使他们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师应有“捧出一颗心来”的精神,主动改善与不良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积极而深厚的情绪体验,从而把老师当做可以信赖的知心人。这样,他们才会克服消极的情感,增强积极的情感。教师还要教育学生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行为不良学生,使行为不良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与同学、与集体的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当他们在集体中享有一定位置时,就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就会以新的集体中的一员的姿态参加集体活动。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改变旧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新的优良的行为和习惯。学生在由坏习惯向好习惯的转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旧病复发”的情况,这是由于他们本身意志薄弱,不能抵制外部不良诱因而引起的。因此,要使行为不良学生转化为优良学生,就必须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抵制外部不良影响,锻炼与外界不良诱因决裂乃至斗争的意志力,培养、巩固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增强他们在各种不良环境下能不受影响、战胜不良的个人欲望和需求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其与诱因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例如:让曾犯过破坏公共财物错误的学生去管理班级财物;让曾违反过校规校纪的学生去维持班级秩序;让犯有偷窃错误的学生经手班级经费收支等。

这种考验,可以使行为不良学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产生一种尊严感,使新的高尚的动机战胜旧的不良动机,达到锻炼和增强其意志力的目的`。在锻炼他们的意志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强化,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如:教师交给行为不良学生某项任务,怎样才能使之完成得好?这就需要引导。当他们完成了任务,做出了成绩,教师就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鼓励。行为不良学生原来受到的批评、指责较多,一旦受到表扬,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从而激发起他们迫切要求进步的心理渴望,使之增强与不良诱因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与不良诱因决裂、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要针对其个性特点进行。这是因为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如他们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各异,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社会交往都各有特点。因此,要做好矫正工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及不良行为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对于有过错时间较长的学生,要以疏导思想为主,使其逐步在行为上改变;对于犯错误时间不长的学生,可以要求其迅速改变行为,伴之以思想教育;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要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行为的改变;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循循善诱,调动其改正过错的内部动力;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学生,要从提高其认识水平入手,进而改变其原有态度,再改变其不良行为;对于顺从型的学生,可以运用教师的威严和集体的力量及规章制度的制约,迫使其改变不良行为,与此同时,对其进行正面教育,最后达到学生认识上的彻底转变。矫正行为不良学生,是一个灵魂的再塑造过程。因此,教师仅有良好的愿望和努力工作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掌握矫正技巧,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一,要善于寻找突破口。在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态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扬善弃恶,扬长避短,打开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路,使之产生改错的内部动力。

其二,要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当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时,他们对教师的态度特别敏感,甚至对教师的一个眼神都特别注意。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种时机,给予学生赞许的目光、信任的微笑,或给予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

其三,要善于对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行为不良学生在转化过程中一旦出现反复,自己心理上就会矛盾不安,思想上有压力。教师绝不能在此时表现出厌烦情绪,而必须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分析他们出现反复的原因,并在其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战胜消极因素,使他们今后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坚定前进的信心和步伐,逐渐巩固良好的品德习惯,并在生活实践中经受考验,立志脱胎换骨。

随着教育的深入,xx同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一致认为,与以前相比,简直换了一个人。初三毕业后,顺利进入高一级学校。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五

近年来,教育德育工作备受关注。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在思考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教学德育并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下面将从了解学生特点、注重学生情感、倡导道德行为、示范正能量以及关注个性发展等方面,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了解学生特点至关重要。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保我们的教学能够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我们才能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适应性的德育措施,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

其次,注重学生情感是教学德育的关键。学生的情感世界极其脆弱,教师应当创造一个温暖而包容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只有当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他们才能更好地专注学业,并且在德行上有所提升。

第三,倡导道德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在教学中,我相信德育教育要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我经常通过讲述生动的道德故事,启发学生对美德的感悟。我还会组织一些志愿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去,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快乐和成就感。通过这些方式,我希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第四,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道德示范。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将道德观念融入到我们的言行之中。我们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我会时刻提醒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困难时,要保持耐心和善良,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只有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

最后,关注个性发展对于教学德育也至关重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能,我们应该尊重并激发他们的潜能。在教学中,我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适应自己的节奏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优势。我会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只有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我们才能真正培养他们成为有品德有能力的人。

总结而言,在教学德育过程中,我深信只有了解学生特点、注重学生情感、倡导道德行为、示范正能量以及关注个性发展等方面得把握,在教育中着力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我愿意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为学生成长做出更大贡献。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六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是道德。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毛泽东也曾说:“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可见,良好的教育必须以良好的德育教育为根基,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脱离了德育教育都是不完整的、不成功的教学。只有思想品德教育走在前列,智力因素的潜力也才能相应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它兼具历史性、人文性、经济性,是一门丰富多彩、情感凸显的学科。在当前全球信息网络化、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地理学科在加强德育教育,培养栋梁之材方面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

初中地理内容为两大板块,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识基础理论、世界自然资源、世界气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区、世界区域地理;二是中国地理,包括中国疆域、人口与民族、气候、资源、河流与湖泊、交通、经济、中国区域地理。无论是学习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的、客观的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能凭感觉,更不能想当然地来学习世界与中国、认识世界与中国。如学习世界自然资源中,我们认识到,目前,世界上由于地域差异、经济差异、人文素质的差异,有很多国家、很多地区,人们文化落后,缺少科学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的自然资源数量不断地剧减。更有甚者,一些贫困落后的国家地区的农村,人们为了求生存,还有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采矿藏、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减少;而人口又不断增加,生态受到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直接影响到世界全局性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才能求得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从来都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我们地理学科更是要利用其独特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动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整个中国地理全学年的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教育的最佳素材。学习中国的疆域,补充中国历史上如唐朝、元朝时期领土范围,让学生扬起民族自豪感。学习中国的人口与民族时,课堂上一曲宋祖英的《爱我中华》清脆动听的歌声的响起,必定会使学生心中“爱我中华”的情思引起共鸣。学习中国的河流与湖泊时,描述长江的浪漫与多情,举世瞩目的三峡电站,讲述母亲河的似海深情,青海湖的神奇美妙,自然会调动学生的“朗朗乾坤,泱泱中华,舍我其谁”的豪情。

地理教育中,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是主阵地,但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甚至故意回避一些相对落后的或是相对阴暗的“角落”。我们也要教育学生利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认识、分析国情,使他们认识到我国地理面貌和特点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和问题。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树立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如学习中国区域地理时比较中国东部和西部的自然地理、经济、人文、交通、工业等方面的状况,使学生认识到目前中国西部文化相对落后,人才缺乏,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差,从而很好地理解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和部署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学生大都是在蜜罐中成长着的,他们很容易满足于父辈创造的良好的物质条件,也就容易走上安于现状缺乏奋斗的生活之路。地理教育中必然得加强对学生理想、人生追求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从小立志成才,从而发奋图强,不懈追求,刻苦专研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初中地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顶好教材。学习欧洲、北美等先进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时,充分调动学生好奇、上进的心里,鼓励他们树立不认输、不自卑、努力成栋梁,共建繁荣富强的大中国的远大理想。学习南极洲地理,通过85年、89年中国分别在南极洲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史实的介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精神学习地理史上的中外名人故事,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郦道元与《水经注》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哥白尼与布鲁诺的“日心说”等等,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榜样,追求卓越,发奋图强的最好德育舞台。

古人云:“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则是立德。”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地理教育,必须不能只为传授单纯简单的地理知识而进行教学,只有高扬德育旗帜,为造就适应时代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栋梁之才的远大目标而奋斗,使我们的学生一方面具有广博的天文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具有开阔博大的胸襟、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方是地理课堂的核心。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七

在公共课教学部陈志强主任、董世勋、尉萍副主任的部署安排下,我们德育教研室近期要求所有德育教师相互听课,对阴志平、徐惠敏两位教师进行公开评课。通过这次的听课、评课,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老师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还是收获多多。

这是新课标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要求。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在听课中我特别注意各教师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非常重要。

1只要学生积极回答了问题,应及时对其进行鼓励,好,很好。.这表扬鼓励的话随处可见。这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如何保持下去同样值得借鉴。教师在每个环节发出的指令清楚准确,不仅借助流畅清晰的.语音语调,还充分利用优雅适宜的体态语,把教师的意图传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也只有同学们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学生就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就会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

本次相互听课,公开评课大多数老师进行互动式,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找准切入点,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听课的老师们觉得很放松。

纵观所听的这几节课,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围绕目标层层展开,每一个活动都是为下一个步骤作准备。

在这几天的听课中,我发现比较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语言很有亲和力,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的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八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德育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经验,特此进行总结和分享。

首先,小学德育教学应重视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作为学生心灵正常发展的有力促进剂,德育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思考和实践,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在德育教学中,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为目标,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亲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

其次,小学德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德育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还应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因此,在德育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将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知识和实践道德。

再次,小学德育教学应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德育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通过个案分析、情感教育、潜能开发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最后,小学德育教学应与家庭教育的衔接更加紧密。家庭是孩子性格形成的第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德育教学中,我们要积极与家长合作,形成家校联合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合力。通过家访、家长会、作业本等途径,与家长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德育教育过程和问题,形成校园和家庭的和谐教育氛围。

总之,小学德育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与家庭教育建立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小学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公民。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九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它贯穿于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中。而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性,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学科优势。因此探索学校课程中的德育途径,充分发挥地理课程教学德育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1.中学地理德育的目标。

中学地理德育的目标即为国家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与国家规定的中学生德育目标是一致的,在实施每单元地理课的教学中,上好每堂课,落实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逐步完成中学德育目标。具体的要求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中学地理德育的特点。

2.1依存性。

依存性是指德育在地理教材中没有独立的体系,而是依存于地理知识之中。因而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要寓于地理知识的传授之中。

2.2协作性。

随机性要求地理教师注意从教材中挖掘出包含的德育因素,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引导学生把分散的,不系统的,不明显的思想教育因素集中起来,发挥其德育功能。

2.4渗透性。

渗透性是由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比地理知识的接受难得多,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细雨润无声的精神,为学生心田播种,扶植他们奋发向上,成为欣欣向荣的长青之树。

3.中学地理德育内容。

3.1课本中挖掘德育素材。

挖掘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都可以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得以体现。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等。高一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资源,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2生活实践中获得德育素材。

新课标提出: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以我们生活的成都为例,成都城市的交通现状与问题,成都的城市化及其问题,成都的城市规划的变迁,成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活动,成都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成都的气候变化,成都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成都的工业发展与变迁,成都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

4.1地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和德育过程的基础,通过活动进行德育是德育的方式之一。学校德育不仅渗透于课堂教学中,还融于课外活动中,课外活动是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如气象,地震、矿物标本采集等,课外活动以它的课外姓、主动性、实践性、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做实验,制作地理模型,研讨课题等各种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外活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提倡每个学生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注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集体的活动,学生将会学会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感受到合作与宽容对于集体成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天文观测,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毅力。如对月相的观测至少要坚持一个月,特别是下弦月相需要后半夜进行观测。坚持下来的同学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自己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4.2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现在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不能吃苦,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凡事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性格和积习,如果这些积习伴随着他们走上社会,很容易给他们自己和社会造成危害,而地理教学中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社会生态理念,有利于进行正确的人际关系和吃苦耐劳教育,地理教学使人明白,无论是社会中的个人,还是国际社会中的国家,要取得自身长足发展,要有正常的竞争和永久的合作以及人际关系协调的积极性,通过地理问题的教学,这些内容特别容易被接受,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如野外地质考察、大气环境质量的测量、企业三废物质处理的调查;当地的经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定等实践活动。参与这些地理活动都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工作的艰辛及工作中竞争和合作的团队精神,比较复杂的地理问题,只有在地理活动中发挥群体协作的优势,才能解决,因此,地理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建康个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4.3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传授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德育渗透更要紧,教师自身的德行以及课堂上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需要。

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最灵活的一种形式。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已引起了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世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

4.4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个小系统,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多方面合作协调,地理学科在这方面的作用很大,学校可以利用地理活动的机会,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如杜绝和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号召,可以以墙报的形式来进行,使学生了解资源的有限性,使学生自我体验到资源的危机感,把“资源道德意识”融合于校园文化生活之中;地理教师可以和学校有关部门协调,利用劳动课开展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其行为对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开展在校园内建立电池回收箱等形式的活动,让所有学生了解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使学生保护环境的做法成为自觉意识。

4.5在设计练习时渗透创新意识教育。

有争论的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到底是不是由于二氧化碳造成的等等,地理教学也涉及我国经济发展有待研究的众多重大问题,这些尚无定论的内容都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极好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练习,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地理教学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要素,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外活动的各个方面,实施德育教育要有趣、自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还要注意施行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意志情感教育等,要善于使德育情感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育人。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十

第一段:导入引言(200字)。

中学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一名中学德育教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德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愿意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200字)。

德育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规范。我发现,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需要从言传和身教两方面入手。首先,通过言传,可以向学生传达道德规范和准则,教育他们要尊重师长、关爱同学、服务社会。其次,作为教师,我们更应以身作则,做学生模仿的榜样。只有我们自己做到了,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些规范。

第三段:构建和谐的班级关系(200字)。

学生在校园中度过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他们更多地接触和影响他们的是同学。因此,构建和谐的班级关系是德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采取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班级关系,例如开展团队合作活动、班级社交礼仪培训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能够互相了解、互相欣赏,共同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第四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00字)。

作为中学德育教师,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更是要引导他们承担社会责任。在教学中,我注重帮助学生认识社会问题,并提供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服务机构、开展环保活动等。这些实践使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更加理解自己的作用和义务,培养出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第五段: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00字)。

德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灌输知识和价值观的阶段,更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意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还利用项目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发挥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结尾总结(100字)。

通过多年的德育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德育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坚守初心,努力将德育教学做到位、做实、做好,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广大德育教师能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为中学德育事业的发展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十一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超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体现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学校中的德育是由学校举行的各种德育活动和各学科的德育组成的整体,各学科都担负着由学科自身特点所形成的德育任务。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通过课堂渗透,使德育内容逐渐地、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头脑,使学生的头脑得到滋润。渗透就是要求真正地把知识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做到水乳相融。除课堂渗透外,教师还需要用一定的力量搞好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主要靠熏陶和感染,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切合实际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取材于物理学史和我国建国以来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习题课、实验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我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中去。具体做法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我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和科学家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发现课本上的定律和物理单位大多是用外国人的名字命名,容易产生民族自卑感。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有意识地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物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在讲声学时,我就讲故宫天坛的回音壁,在讲光学时,我就讲我国在二千多年前墨子所著《墨经》上已经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在讲杠杆时,我就讲述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利用杠杆原理制成捣谷的舂和在井上汲水的桔棒以及天平和杆枰,而天平和杆枰在现代社会仍然普遍应用。在学习电磁现象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早在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鬼谷子》、《淮南子》等书中均有“磁石召铁”的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于1086年编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讲述了人工制造指南针的方法,书中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磁偏角。在讲物质的构成时,向学生介绍我们祖先很早就开始了对自然界物质本质的探讨,提出了“五行说”、“元气说”、“原子论”。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什么近代中国物理却落后了,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压抑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专制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封建教育扼杀了人才,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现状以及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的国情,就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介绍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的已处于世界前列,例如:在核物理研究领域,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在航天领域,人造卫星进入太空,超导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等等,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明显。组织学生成立了物理兴趣小组,在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科技信息,使同学们及时了解我国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介绍科学家热爱自己祖国的故事,激励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学习。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有意识的给学生讲钱学森、李四光等科学家的故事:他们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厚的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还给学生讲工程专家詹天佑和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故事。使学生懂得科学家不仅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有满腔的爱国热情。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的学习兴趣,还把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不知不觉地注入学生的心灵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介绍给同学们,“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讲授焦耳定律时,介绍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执着。他自学成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安培、奥斯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实验的故事;还有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厚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科学巨子王淦昌为了祖国的核事业,告别生活优裕的北京,来到人迹罕至的西北高原,一干就是十多年之久。物理学家这些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和探索的精神、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美德等,都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通过这件实例,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认识到研究科学要百折不挠,刻苦钻研,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献身科学也是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客观事实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结合有关概念、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应举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实例,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正确分析,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这些规律本身就体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些结论是经过许多科学家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反复才归纳、总结出来的。在课堂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规范操作、真实记录、客观分析,决不弄虚作假。以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教师的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若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谦逊的个性培养。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教育学生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美德。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物理学中许多重大成就,是不少科学家之间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共同取得的。如法拉第长于实验研究,麦克斯韦擅长理论概括。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知识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奠定了电磁场理论的基础。杨振宁和李政道通力合作,终于发现了宇称守恒定律。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这些典型的事例,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教育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相互帮助。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物理课程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可能进行经常性的直接灌输,更多的只能是渗透和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教育。只要在教学中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而不是违背教学规律去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隐性的点滴渗透,往往比显性的正面灌输更能使学生入耳入心。教学实践一再证明:教师的一句话,往往可以使学生铭记终生,受益终生。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十二

认识是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才能有正确的行为。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行为不良学生之所以会违反行为规范,产生不良行为,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知,是非观念不清,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能力。所以,矫正行为不良学生,就要设法改变他们原有的认识,使他们的态度发生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向行为不良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向学生传递信息有两条途径:

一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信息,即通过与学生谈心、对话等传递信息。在这一直接的途径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以赢得学生的信赖,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

二是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间接向行为不良学生传递信息。在这一途径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安排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接受所传递的信息。当行为不良学生接受的新信息与原有因素不一致时,心理上便会产生不稳定状态,导致原来不良认识的改变与态度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要经常进行评价的示范,使他们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加深,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别人到自己不断得到提高。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就会对他人及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扬善弃恶,在实践中采取合理的行为。

行为不良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往往以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别人,但他们的自尊心并没有泯灭,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状态,导致他们情绪的多变。要使他们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师应有"捧出一颗心来"的精神,主动改善与不良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积极而深厚的情绪体验,从而把老师当做可以信赖的知心人。这样,他们才会克服消极的情感,增强积极的情感。教师还要教育学生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行为不良学生,使行为不良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与同学、与集体的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当他们在集体中享有一定位置时,就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就会以新的集体中的一员的姿态参加集体活动。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改变旧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新的优良的行为和习惯。学生在由坏习惯向好习惯的转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旧病复发"的情况,这是由于他们本身意志薄弱,不能抵制外部不良诱因而引起的。因此,要使行为不良学生转化为优良学生,就必须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抵制外部不良影响,锻炼与外界不良诱因决裂乃至斗争的意志力,培养、巩固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增强他们在各种不良环境下能不受影响、战胜不良的个人欲望和需求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其与诱因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例如:让曾犯过破坏公共财物错误的学生去管理班级财物;让曾违反过校规校纪的学生去维持班级秩序;让犯有偷窃错误的学生经手班级经费收支等。这种考验,可以使行为不良学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产生一种尊严感,使新的高尚的动机战胜旧的不良动机,达到锻炼和增强其意志力的目的。在锻炼他们的意志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强化,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如:教师交给行为不良学生某项任务,怎样才能使之完成得好?这就需要引导。当他们完成了任务,做出了成绩,教师就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鼓励。行为不良学生原来受到的批评、指责较多,一旦受到表扬,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从而激发起他们迫切要求进步的心理渴望,使之增强与不良诱因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与不良诱因决裂、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要针对其个性特点进行。这是因为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如他们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各异,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社会交往都各有特点。因此,要做好矫正工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及不良行为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有过错时间较长的学生,要以疏导思想为主,使其逐步在行为上改变;对于犯错误时间不长的学生,可以要求其迅速改变行为,伴之以思想教育;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要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行为的改变;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循循善诱,调动其改正过错的内部动力;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学生,要从提高其认识水平入手,进而改变其原有态度,再改变其不良行为;对于顺从型的学生,可以运用教师的威严和集体的力量及规章制度的制约,迫使其改变不良行为,与此同时,对其进行正面教育,最后达到学生认识上的彻底转变。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是一个灵魂的再塑造过程。因此,教师仅有良好的愿望和努力工作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掌握矫正技巧,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一,要善于寻找突破口。在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态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扬善弃恶,扬长避短,打开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路,使之产生改错的内部动力。

其二,要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当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时,他们对教师的态度特别敏感,甚至对教师的一个眼神都特别注意。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种时机,给予学生赞许的目光、信任的微笑,或给予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

其三,要善于对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行为不良学生在转化过程中一旦出现反复,自己心理上就会矛盾不安,思想上有压力。教师绝不能在此时表现出厌烦情绪,而必须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分析他们出现反复的原因,并在其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战胜消极因素,使他们今后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坚定前进的信心和步伐,逐渐巩固良好的品德习惯,并在生活实践中经受考验,立志脱胎换骨。

随着教育的深入,朱进同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一致认为,与以前相比,简直换了一个人。初三毕业后,顺利进入高一级学校。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十三

小学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小学德育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同时也需要不断总结反思,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好的指导。

第二段:合理设置德育教学课程。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合理设置德育课程是实施德育任务的基础。德育课程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合理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情感体验。在设计德育课程时,教师应该将其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实践活动、励志故事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学到实际价值。

第三段:注重德育教学过程。

德育教学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进行结合,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并去实践。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做正确的选择,激发他们内心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德育教学还需要注重情感教育,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第四段:注重家校合作。

家庭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学校和家庭应该保持密切的合作,共同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和问题,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学校也要提供家庭教育的相关指导,协助家长对孩子进行德育引导,加强家校合作,形成群策群力的局面。

第五段:总结。

小学德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用心教育学生,以身作则。家庭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德育教育,并与学校形成合力。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计:282字)。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十四

数学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我的数学德育教学实践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这些尝试,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和经验,下面我将进行介绍。

第二段: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德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质疑、解决问题。我经常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引导他们使用多种解题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共同探讨解题思路,互相学习和借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第三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在数学德育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组织数学竞赛和游戏,让学生们在游戏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和魅力。这些举措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

第四段: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是数学德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讨论和解决数学问题。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互相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帮助和支持,共同克服困难,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习惯。

第五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德育教学中的追求。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我经常设计发散性思考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观点。同时,我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探究规律。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们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在我的实践中,我经常给予学生们自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促使他们在数学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总结:

通过实践和总结,我深刻体会到数学德育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是数学德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希望我今后的教学中能够继续发挥这些优势,为学生成长成才贡献更多力量。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十五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感情上感受到爱,从心理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批评是为了让学生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作为教师,要使批评奏效,既达到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对立,首先,要从自身的角度明确地树立起一个观念,批评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一儆百”,不是为了“一棍子打死”,而是为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正,并逐步完善自我形象,即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我形象。

所谓自我形象,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体和各方面形象的自我批价,许多研究表明,一个有良好自我形象感的学生更富于自信,在学习活动中更容易自觉督促自己,取得进步与成功,因此,批评既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我形象,又要促进学生完善自我形象。

根据不同批评对象和不同批评内容要分别坚持如下两项原则:

1.公开性。

可以就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普遍性不良现象或学习中的不良风气开展讨论活动,班队活动,让正确的集体舆论代替教师单一的批评,形成正气,这样,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惊觉,反省并悄悄地加以改正,从而消除与教师情绪上的对立,达到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2.隐蔽性。

对于个别的错误行为,或在公开活动中不能自觉改正的行为,应本着保护学生自我形象的原则,采取一对一的批评教育方式,注意隐蔽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告之这样做的原因,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教师爱的同时自然也就从心理上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愿意为了改正错误付出努力,也达到了师生情感融洽的目的。

批评的方式有很多,但当众不留情的数落,苦口婆心的劝说,粗暴的训斥,无声的责罚,都将给批评罩上一件冷漠、无情的外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导致口服心不服,甚至对立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与技巧。

1.谈话式代替指责式。

学生犯了错,教师常严厉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并陈之以利害、晓之以利弊,希望学生明白错误对其自身的危害性,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味地指责让学生在心理上与教师产生距离,他在被动中听,但未必主动地从心理上接纳。

谈话式以“我们来谈谈……”,“你能把今天的情况说一说吗……”,“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等语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平等对话,消除对立情绪,这时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师生在心理上相互接近以至融洽,就成了联手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同盟,学生更容易在这样的交流中认识错误,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改正缺点,完善自我形象的信心和决心。谈话起到了批评的作用,收到可能较批评更好的效果。

2.帮助法代替责罚法。

学生在成长的阶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教师过多地横加指责,或告之家长加以惩罚,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既于事无补,又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

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出错的原因,当时当地的情况,甚至于家庭状况,诚恳地就学生所需去帮助他们。如:对于习惯性犯错的学生,老师甚至可以帮助制订改正计划,帮助实施,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也许是物质上的,也许是精神上的真诚的帮助能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解决实际问题,去除导致学生犯错的根源,进而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3.利用情境批评。

学生的表现,常受他们粗浅的是非观,好恶感所左右,常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逞一时之勇,求一时之快,对自己的缺点视若无睹。例如:

不珍惜时间,做事不严谨,学习不刻苦等等。

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游戏,小品表演,讽刺与幽默,设计师之家等活动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适当地调换角色,成为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当他们感受到因自己的缺点导致活动的不成功或失败时,教师再抓住时机帮助他们分析得失,启发他们教育自己,这比教师命令、教训、要求的效果要好得多。

4.冷处理代替热处理。

批评,在学生犯错误时立即进行,学生情感上难以接受,这时各种方式用尽也难奏效,使老师觉得采用纪律处分似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纪律处分只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它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后果,让学生害怕、畏惧,却不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原因。这样,纪律处分可能起到压服的作用,但不能使之心服。因此,必须以冷处理代替热处理,耐心等待、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再通过班干部、好朋友、家长一起疏导,水到渠成的批评,可能更能奏效。

1.要“批评”在理上。

育人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和千变万化的情况,教师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一把钥匙一把锁”,在进行思想教育时,不仅仅要做到“因人而教”,教师的批评应该是及时地“指点迷津”,析事论理,以理服人,对症下药,才能切中学生心理矛盾,改变学生情绪状态,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2.要“批”而有情。

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要使自己的“批评”为学生乐于接受,就不但要做到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情通才能理达。否则,理虽直,情不通也是难以奏效的。只有理中蕴情,情中含理,情理交融,这样的批评才能起到警策,激励,鼓舞,教育的作用。

3.批评注意分寸。

批评有的宜在课堂上或大庭广众中公开“说”;有的宜在课后个谈心时悄悄“说”;有的宜点到为止,留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领会;有的宜条分缕析,讲清利弊教会学生分析得失,恰如其分,不侮辱挖苦。寓批评于尊重之中,于表扬之中,于谈心之中,于谅解之中,于自责之中,于关怀之中,于希望之中,于玩笑之中,于幽默之中,于激励之中。这样的批评,没有疾言厉色的指责,没有错一罚百的处罚,但是被批评的学生在汗颜愧疚的同时萌生的是知错改错的决心。

4.批评还要指出努力的方向。

批评是为了帮助改正自身缺点,完善自我形象。批评时,教师还要注意适时地点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即如何完善自我形象,完善自我形象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预定目标前进,才能达到教师批评的真正目的――改正缺点,完善自我。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十六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抽象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数学德育教学中,我秉持着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为目标,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取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数学德育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中,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问题解决,并鼓励他们提供不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例如,在讲解几何问题时,我会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引导他们发现问题与生活实践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其次,数学德育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他们共同探讨和解决数学问题。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让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中,我还引入角色扮演和分工合作等元素,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数学成绩,还能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三,数学德育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我的教学中,我常常通过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比例问题时,我会结合购物和经济实践,让学生练习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使数学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

第四,数学德育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解决问题。我鼓励学生多问问题、多思考,并在解题中保留一些开放性空间。例如,在讲解解方程的方法时,我会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数学德育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基础上,对数学的价值、科学性和方法论的认识与理解。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和反馈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课后布置作业时,我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德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意识、实践应用能力、思考能力和数学素养。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这五个方面的重要性。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数学德育教学。

德育教学心得体会篇十七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在幼儿教师的岗位上已经工作几年多啦!在去年的一年里,我学习到了很多。幼儿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细小的,但却是很有好处的。

那么在此,我就谈谈这个学期以来工作的几点心得体会:

我班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进入中班,我明显感觉就是小孩子的个小,太过于活泼,有的小朋友嗓门也不小,活动的量也较多。但是这就是中班的孩子。看起来比较乖巧、活泼、好动,为了持续良好的常规,保证各项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我和配班梁老师下定决心。在常规管理中,把一些比较调皮、行动比较自由的孩子,我把他们放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坐,便于老师随时对他们进行教育;一些理解潜力强,但就是控制不住自我行为的孩子,我们个性留意他,对他严格要求;另一方面也及时表扬他,使他不再影响到他人。在对待全班的所有幼儿时,我一般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幼儿的用心性也就大大提高了,被表扬的感觉就找到了。

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首要条件是。

1、拥有良好的心态;。

2、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只要对这项工作具有用心的热情,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认真做好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工作,我们是运用电话采访和当面的沟通。家长对老师的工作配合了、支持了,班主任的工作做起来也就容易了、简单了。于是我们经常透过丰富多彩的家园联系栏向幼儿家长介绍幼儿园活动的新动态,明确自我该怎样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另外,我透过校讯通及时地把每周的教学资料发送给家长们,让家长及时了解我们的动态。此外,我认真填写幼儿手册,对每个幼儿在园表现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再平凡的工作都会做得大放光彩!期望我以后的工作能做的更好,做到家长对我放心,做到园领导对我有信心。加油!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