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河与青草教案篇一
《小河与青草》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寓意很深,意在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
教学中要让学生读熟对话,从对话中理解课,这是一个难点,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之后,我让学生观察每句对话的前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符号,即“”,于是进行标点符号教学,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对话练习中别忘了他们的名字。其次是区分那句话是谁说的,这个环节采用了小组互相探究的自学方式,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交流,学生基本能区分清楚,哪句话是谁说的话,为之后的指导朗读做好铺垫。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
比如:“浑浊”一词,让学生凭空想象什么是浑浊是很难的。于是我联系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大雨滂沱的场面,积水从高处像低洼处冲刷是的情景,那样的水就是浑浊的泥水。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浑浊”了。
我充分挖掘文本中可进行语言训练的地方,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如学习“碧绿碧绿”,我让学生仿照说话“‘小白兔是雪白的’可以怎么说?”。在一次次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活了,更增加了知识。此外,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词句,比如“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小草”、“浑浊的泥水”等,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训练中积累内化,为将来的写作打下基础。
小河与青草教案篇二
《小河与青草》是一则童话故事,课文的寓意很深,意在让学生领悟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深奥,难以理解,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我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对比、分角色朗读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然而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不足的地方,反映出了我自身教学的问题。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法,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适时组织、引导、点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读入手,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初读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在小组讨论中读一读,讲一讲自己最想读的句子。然后,通过学生看图,逐段反复诵读,深入感知文章的内在美。最后,学生分角色表演,让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如:学习本课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一看、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四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感悟到理解,由学习到积累,综合运用了绘画、朗读、品评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教学中,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
可是,课堂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因为教学过于多样化而分散了学生学习的精力。
2、在每一次朗读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对话形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
让学生读有所依。如:我在初读时,向学生提出了:把你们最想读的句子读一读,并向小组的同学讲一讲。让学生在读中有一个情感体验过程,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一些过渡语、引导语使用不恰当等等。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在这过程中使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
小河与青草教案篇三
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个维度”。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既能巩固汉语拼音,又能复习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力求在玩中学,玩中巩固,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首先,我注重了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单靠理性的分析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儿童更是如此。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的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美。读有层次。初读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在小组讨论中读一读,讲一讲自己最想读的句子。然后,通过学生看图,逐段反复诵读,深入感知文章的内在美。最后,学生分角色表演,让情感体验得到升华。读有目标。在每一次朗读的过程中,我都以对话形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读有所依。如:我在初读时,向学生提出了:把你们最想读的句子读一读,并向小组的'同学讲一讲。让学生在读中有一个情感体验过程,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读的方法,形式多。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正因为采取了这么多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读,学生才可能在读中一步步感悟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和寓意,在读中积累。其次,我注重了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的融合。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是统一的,因此,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读、演、看、说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以达到实现情感目标并与认知目标相结合。我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提供学生宽泛的学习空间,给他们绝对的自由,和教师朋友般的相处。如: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对话的形式或商量的语气表达,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乐于思考。多种激励手段的运用,教师赞扬,肯定的话语,以及小青草的发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将自己的身份定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同由未知走向已知。在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共同探讨小河与青草生活在一起为什么会这么幸福快乐,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
总之,在本次教学中,围绕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我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对比,分角色朗读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与突破重难点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小河与青草教案篇四
《小河与青草》是一则童话故事,课文意在让学生领悟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共同进步。课文的寓意很深,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深奥,难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通过观察和朗读体会小草的“绿”和小河的“清”;依据板书提出问题“小草为什么这么绿”和“小河为什么这么清”,通过朗读对话、句式说话理解;小结小草和小河是一对互相帮助的好朋友,拓展还有哪些这样的好朋友,练习仿说。
在执教之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注重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比较多的读的方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如在引导学生朗读“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小河来夸一夸小草,既具体形象,又生动有趣,于细微处见匠心。对于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我都给予肯定,一些看似平常的评价,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了课文的深刻内涵。
其次,注重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的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享受美的乐趣。”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我采用师生同台表演,再现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观察一杯清水如何被泥土搅浑浊的,利用手指来演示小草的根须如何“紧紧抱住”小河两岸的泥土。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小河与小草相互依存的关系,懂得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
第三,注重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重组。
本课教学中,我将课文进行了重组,首先学习小河与小草互相夸奖的话,体会小草的“碧绿”和小河的“清澈”。在读好这两句话之后,再学习“小河与小草为什么要互相赞美对方呢?”体会小草为什么这么绿和小河为什么这么清。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比较容易接受,而且重组后流程设计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
第四,注重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的衔接。
在最后拓展部分,紧密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互相帮助的好朋友,比如设“蜜蜂”和“花朵”、“牛羊”和“草原”、“啄木鸟”和“大树”,并设计了“啄木鸟”和“大树”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树能茁壮成长”是因为啄木鸟为他捉去害虫,“小鸟的歌声这么动听”是因为大树给啄木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给了它一个温暖的家。学生在仿照文中句式练习对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地体会自然界有许多事物是相互依存的。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围绕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学的任务没有全部完成,最后的写字环节匆匆结束,没能在当堂训练。再加上本人的准备也不是太充分,学生对于“小草如何保住泥土”这一知识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书本的运用也是少之又少等等。
小河与青草教案篇五
《小河与青草》是一则童话故事,课文意在让学生领悟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共同进步。课文的寓意很深,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深奥,难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通过观察和朗读体会小草的“绿”和小河的“清”;依据板书提出问题“小草为什么这么绿”和“小河为什么这么清”,通过朗读对话、句式说话理解;小结小草和小河是一对互相帮助的好朋友,拓展还有哪些这样的好朋友,练习仿说。
在执教之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注重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比较多的读的方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如在引导学生朗读“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小河来夸一夸小草,既具体形象,又生动有趣,于细微处见匠心。对于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我都给予肯定,一些看似平常的评价,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了课文的深刻内涵。
其次,注重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的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享受美的乐趣。”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我采用师生同台表演,再现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观察一杯清水如何被泥土搅浑浊的,利用手指来演示小草的根须如何“紧紧抱住”小河两岸的泥土。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小河与小草相互依存的关系,懂得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
第三,注重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重组。
本课教学中,我将课文进行了重组,首先学习小河与小草互相夸奖的话,体会小草的“碧绿”和小河的“清澈”。在读好这两句话之后,再学习“小河与小草为什么要互相赞美对方呢?”体会小草为什么这么绿和小河为什么这么清。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比较容易接受,而且重组后流程设计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
第四,注重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的衔接。
在最后拓展部分,紧密结合课文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互相帮助的好朋友,”并设计了“啄木鸟”和“大树”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树能茁壮成长”是因为啄木鸟为他捉去害虫,“小鸟的歌声这么动听”是因为大树给啄木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给了它一个温暖的家。学生在仿照文中句式练习对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地体会自然界有许多事物是相互依存的。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围绕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小河与青草教案篇六
《小河与青草》是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则寓言,在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中,我们知道它们相互进行着欣赏,又相互进行着感谢,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简单的话语间传递着和谐、美好的情感,可以让孩子们受到很好的熏陶。下面我就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及关于体验教学的浅薄思考。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从语文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强调学生在阅读下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为阅读活动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的主体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提高语文索养,进而达到建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结合我校的省陶研课题,我从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课堂教学流程,带领学生走进小河与青草的世界,时而成为小河,时而成为青草,通过设置情景、实验再现,唤起学生的经验、体验,而种种体验又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在一遍遍朗读中不断升华、内化。
为了让朗读更有层级性,我引导学生先达意,后表情,先读出语言的意思,再读出对话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之初,我就告诉学生一个小秘诀:读故事的时候,小朋友可以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人物,读小草说的话时,你就把自己当成——小草,读小河说的话时,你可以把自己当成——小河。这样读故事,会感觉特别有趣,还容易把故事读懂。这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角色置换来走进文本,不仅要理解语言意思,更要体会内心情感,实现“生—本”对话。比如,在第一次对话中,小草说小河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这里首先要让孩子理解河水清的程度,让学生做做小草,想想能看到些什么,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知道河水确确实实清啊,清到一眼能看到底。接着我又问,河水这么清,这是小河的优点。小草在说小河的优点,这就叫做……学生会说“夸奖”,我就顺水推舟请小草来夸夸小河吧。运用角色置换,孩子不知不觉已经走进课文,把自己当做小草,体验了河水的清澈,懂得了字面意思,加之夸奖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经历,要朗读出夸奖的感觉,读好这句话要表达的情感,也不是很困难。
作为对话的读书,不应该将文本纯粹看成是一种定格的甚至是僵化的东西,而应该将它们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阅读它们时,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验其中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会、情感交流,让书真正“活”起来。
在语文教育看来,文本形式的教科书固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仅仅局限于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因为文本是符合性的、比较理性化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感性生活、认知水平或人生经验的“短缺”,造成沟通的困难。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让学生体验真切的基本手段。特别是针对我们一年级的孩子,他们还处在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想象能力丰富,只要有吸引他们的情景设置,他们是很容易走进情景,并迸发出学习积极性。
整堂课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设备,呈现给学生图片和音频,创造了一个多元而贴切的情景。课文插图的反复利用,认识了弯弯的小河、河岸的泥土、青青的小草、柔嫩的草芽,尽力把课堂装点成课文中的童话世界。但我也不局限学生的想象力。在试课的时候,我曾把一张河水的照片呈现在ppt上,河底的石头清晰可见,可让学生想象河底会有什么的时候,学生除了石头就什么也回答不出了。看来体验性课堂还应该培养学生调动过往经历的能力。在引导朗读中,我也不忘创设情景,“哪株小草来夸夸小河呢?”“小草,你长得碧绿碧绿是谁的功劳啊?你有什么话要对小河说?哪株小草想来谢谢小河的?”每每朗读,学生的情绪总是比较高,参与意识也比较强,仿佛积累的经验和情感不得不外露。学生在朗读它们时,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感受人物的心情,进而走进作品。
精心创设的情景,总能吸引孩子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学生的想象,从而得到感受和体验,使学生自己与自己的生活积累间的对话交流,激起了心中的共鸣,情景更为交流提供了平台。
互动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使同伴之间的知识和经验共享,进而丰富学生个体的情感和认识。互动体验的内容是特别针对课文内容而设置的,可能是之前学生没有体验过的,或不曾注意过的。
教参上有一个内容,需要理解小草为小河的清澈而付出的努力,由此来更加深刻地体验小河对青草的感谢,但学生并不能理解小草长期坚持“紧紧抱住”所花费的力气。为此,课前我带领学生来到一棵大树边进行体验,请一位学生紧紧抱住一棵大树,学生细细的胳膊和大树粗壮的树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反复强调要抱得紧紧的,手臂、身体和大树间不能有空隙,体验的学生累得直叫唤,傍边的同学更是看在眼中。之后,我让全班的同学都体验一次“紧紧抱住”,学生间边讨论起要“紧紧抱住”一样东西可不是件容易事。这为课堂上理解“小草就是用这样细小的像头发丝这样的根须紧紧地抱住泥土,那它该花多大的力气呀!”而做好准备,更为表达出小河对小草的真诚感谢做好铺垫。
在教学第5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化身为小草,体验一次青草从种子到发芽到长大的过程,其间,多媒体播放的流水的声音就像小河在自己脚边流淌,这种感受真切而新奇,而我则用“小草要发芽了,赶快喝水吧!(作咕咚、咕咚喝水状)。小草,你想得高些吗?赶快喝水吧!小草,水里有很多营养,赶快喝水!你想比别的小草长得绿吗?赶快喝水!小草快长吧!”来一次一次地让学生体验小草在喝水。有了这样真实的体验,学生一下就明白,小草的生长离不开水分,而小河就在小草旁边,你想喝——就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小河给的水分够用而且用不完,这就叫做充足的水分。
为了让孩子明白课文中的故事其实也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更本着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想法,课堂教学最后我还加入了一个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实践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学着小河与青草对话的样子,来夸夸同学的优点,或就同学的帮助进行感谢。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尝试着将新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我想体验式课堂的魅力,它来源于生活实践,目的是指导大家更好地生活。
小河与青草教案篇七
有孩子说:“我知道他们住在一起。”(板书:住在一起)顺势问,小草住在哪里(小河边)孩子们边说,我边在刚才读题理解小河时画的一小小河流边加上了青草。
师: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住在一起会怎样呢?本来是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初读课文的。可立刻有孩子说:“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夸奖”只好改变思路板书:互相帮助互相感恩。再根据板书,跟我读上面这句话:小河与青草住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夸奖,是一对好朋友。提问:你从哪儿知道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夸奖的呢?现在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吧。
于是和孩子们一起找出互相帮助的段落读(第三节)。“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理解:紧紧要不浑浊。孩子们还感受到小河很有礼貌。引导孩子们读出感恩的语气。
读完这两段,也就下课了。
读互相夸奖的话。
孩子们很快找到了第二节与第四节。重点引导读好“真清啊”“真让人喜爱”,理解“碧绿碧绿的”读好这两句,关键在于夸奖要真诚。
读课文的一、六节,理解“更欢”、“更绿”,再体会“长满了”“青青的”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互相帮助”的好处。
最后跟孩子们一起练习了分角色朗读课文。孩子们边表演边读,虽然表演得不那么出色,读得也并不很特出,不过个个兴致很高。
孩子们能一下子找到文章的中心,这让我很高兴。不过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只有那么几个,这样我也很满足了。跟着孩子们的思路学习下来,孩子们对课文的感情把握的还好。不过有感情地朗读还要加强练习,引导。
小河与青草教案篇八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它通过小草与小河的对话,告诉我们:河水的清澈离不开小草对河岸泥土的紧紧拥抱,小草的碧绿也离不开小河充足水分的供给,揭示出事物间是有联系的,自然界中的万物相互依存。从中我们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逊,要多看别人身上的长处。要使学生懂得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彼此生活才能生活得更好的道理。整篇文章语言生动,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
学情分析。
学生对这篇图文并茂的课文是很喜爱的,很乐于读课文,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理解大自然界许多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道理,并懂得待人要谦虚有一定的难度。授课中主要以读为主旋律。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创设情景去读;让学生在自读文中自然而然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小草与小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示图,谈话导入:图上画了什么?你最喜欢什么?
过渡:图上的小河与青草的确很可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河与青草的故事。
3、指名读课题,并再次指名给学生进行“换一换”游戏。把课题中的“与”字换成其他字,意思不变。
4、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指导:
1、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a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做到不填字不漏字。
b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a示词,请生讨论哪些是容易读错的字词音,指名生当小老师,给其他学生做示范、师正音。
b小组比赛读、开火车读。
c这篇课文共几个自然段?分别请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生评、师小结。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的小河与青草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关系怎么样?
过渡: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小草课文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样子,谁能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我们也带到那么美丽的郊外看看。
2、请生根据课文内容在黑板上相应画出小草与小河,生自己动笔练画,师巡视。
3、指名生上黑板展示,并谈谈感受。
4、示句“弯弯的小河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生自由读)。
5、你觉得小草怎么样?哪一个词告诉你?哪一个词告诉了你它的多?(指导朗读)。
6、小河弯弯的,小草青青的,多美呀!那课文的句子我们该怎么读好它?(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7、师小结:小河为什么那么清,小草为什么会这么绿呢?想知道么?
过渡:想要知道小河与青草之后发生了什么故事呀,可要先和我们的生字交上朋友。
四、生字教学。
1、示“草”字,生观察字形、结构,思考记字方法。师范写、生书空、扩词。拓展:草是草字头哦,草字头的字都与植物有关、师举例。
过渡:文中的小草是什么颜色的?
3、示“青”字,生观察字形、结构,思考记字方法。师范写、生书空、扩词。
过渡:青草长在哪?
示“河”字,生观察字形、结构,思考记字方法。师范写、生书空、扩词。点拨:河是三点水哦,三点水的字都与水有关、师举例。
《小河与青草》是一则童话故事,课文意在让学生领悟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课文的寓意很深,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深奥,难以理解,为了上好这堂课,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一方面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夯实,重视对学生生字,词的书写与积累;另一方面,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法,寓在以读悟情,同时尝试在低年段学生中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力图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效性。我的教案设计,是想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作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朗读,“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中从读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本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看一看、画一画、谈一谈、品一品四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感悟到理解,由学习到积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在这过程中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
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我们觉得自己在执教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图导入、注重范读。
“课堂上最好听的声音是读书声。”课堂上,我以读为本,把读置于课堂第一环节。上课开始,我就说:你们知道小河和青草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你们想听听他们说什么吗?那我们就要把课文读好。这样做,既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讲明本节课教学目标,还引入了新课。
二、导、扶、放结合。
注意儿童化,贴近儿童生活,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抓住“紧紧抱住”“浑浊”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让课堂气氛富有情趣。
今天这节课,基本能够按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当然也出现了教学遗漏,问题表达不够明确,这对小朋友来说有一定难度。对学生的回答应作出明确的要求,从今天课堂上,有些学生读课文的表现的也不够。我课堂语言显得有些罗嗦,课堂上尽管我努力地鼓励学生读,不同形式的读,他们的读只局限于形式,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其次在写字教学中,我还得应把过程讲的详细一些。应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小河与青草教案篇九
《小河与青草》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别人身上的长处。
新课标中指出:低年级的语文阅读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先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图文结合,教师范读、学生自读、男女生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走进文本,做到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第一课中字词也是教学重点,对于易写错笔画的指导以及一些书写的常用写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按笔顺练写,教师做好指导、评价以及纠正坐姿的责任。
第二课时主要精读课文,感悟课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走近文本,在课文中学会做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小河与小草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要保护一方,就必须保护另一方。这样才能有一个水草茂盛的美好环境。教学难点是初步感悟自然界的事物相互依存的特点,并从中领悟做人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在精读中,我主要围绕3个问题来实现重、难点目标的实现:
(1)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3)分别是怎样对话的?从“抱”这个字理解课文情感,体会小草和小河相互依存、彼此尊重、谦虚等美德。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教师应该善于倾听。身教甚于言教,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倾听同学说话的好习惯。
二、注意课堂调控,培养有纪律的班集体,塑造有纪律的课堂。
三、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用具的使用,尤其是语文书。本节课,因为紧张,所以学生都没有读到语文书。
四、多媒体课件时要注重全体学生,字体太小,坐在后面的学生不一定会看到。
五、注意教师的教态,要端庄、大气。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改掉不足,争取更上一层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河与青草教案篇十
本课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从中感知世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知道做人要谦虚,学会感激别人的帮助。
因此,我设计环节是分两次对话内容学习。第一次对话是小河感谢小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朗读,然后让读小草的小朋友说说能看到小河底下都有些什么,从而突出小河的清澈见底。再利用做动作知道读好“紧紧抱住”。在指导理解“浑浊”一词时,演示了在装有清水的杯子中放入泥土,清水变浑浊了,中间训练说话:小河变浑浊了会怎样?让学生明白如果没有小草的帮助,河水就会变浑浊,指导读好小河感谢小草的话。第二次对话是小草感谢小河,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自由读一读,出示“碧绿的小草”和“碧绿碧绿的小草”体会后一种小草更惹人喜爱。知道读好小河的话。再问,小草长这么绿要感谢谁呀?知道读好小草的话。
《小河与青草》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是统一的,因此,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小草为什么要感谢小河?”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小草怎么就能抱住泥土”,“浑浊的泥水是什么样子的”,“干枯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小河与小草相互依存的关系,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读中,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
《小河与青草》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教学时,我注重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我采用了多读的方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逐段教学注重反复诵读,深入感知文章的内在美。如:小草对小河说:“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强调“看到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强调“一眼”说明一下子能看到底,水真够清的。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在教学小草和小河的对话时,采用分角色朗读、加上动作表演读,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掀起了一个个朗读的高潮。正因为采取了这么多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读,学生才可能在读中一步步感悟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和寓意,在读中积累。
教育是“慢”的艺术,再好的东西要在适宜的时机给孩子。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每天与学生经历的一个个语文课堂,在那里我是否慢慢地把一些好的东西给了学生呢?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提炼的“三味课堂”的理念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她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是融“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为一体的课堂,教师要全面地理解、把握语文课程的面貌,夯实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这“三味”核心应该“儿童味”,应该通过儿童把三个味串联起来。所以,我希望在自己的语文课上能为儿童的语文学习营造一个有力的磁场,能有更多的孩子释放灵性,生成智慧。
这学期我给了自己一个挑战,选择了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小河与青草》作为本学期的教研课,向全市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开放。开课时,借班上课,面对的学生是刚入学三个月的一年级小朋友,而自己也多年未教低年级,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所幸,总是有热心的同行默默支持,为我指点迷津的同时,更有真诚的鼓励,所以,几易其稿,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就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体会吧。
一、趣味盎然 唤醒童心——创设适合儿童的情感场。
“儿童是天生的情感王子”。在语文课上创设一个有利于充分调动孩子积极性学习情感的情感场,引导学生以高涨的情绪投入到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去,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构建轻负高质的语文课非常有帮助。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复习导入”的环节:要求学生默写“小河”“青草”这两个新词。起初的设计很直接。
师:小朋友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小河与青草》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今天我们再复习一下。
生:听写“小河”“青草”这两个词语。
师:板书、纠错。
生:读课题。
这样的开场白,并没有什么错,但师生营造不出一个很好的氛围,缺少情感的交流,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默写词语时翻本子、拿铅笔等动作成为了一种学习干扰,课还没上,学生的心已经不怎么“在”了。
后来,稍作修改,环节未变,只是换了一种说法。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瞧,他们又来啦——(出示“小河”的图片)。
生:(兴奋)齐声说道“小河”
师:拿出笔,写在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纸上。
生:(兴致勃勃)默写词语“小河”
师:这是——(出示“青草”的图片)。
生:青草,把它也写下来。
师:(板书:小河青草)看看黑板,你和老师写的一样吗?写错的赶快改过来。
师:(提醒学生)轻轻地把纸和笔放在一边。
兴趣在学习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需要学习者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努力,而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努力是建立在学习者自己的兴趣基础之上的,这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话,却激起了学生感情的波澜,激发了学生兴趣,架起了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的天桥。课未始,趣已生。有了这样的情感场,课堂就像一块磁石,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进而走向理想的境界。
二、读想结合滋养童心——创设适合儿童的言语场。
语文教学的本能就是依据言语实践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创设一个有效的言语场,让孩子首先从语言出发,然后穿越语言,最后再回到语言。所以孩子在语文课上的语言增量决定了语文课的效益和质量。
课中有这样一个词语训练:体会“碧绿碧绿”这个词的表达效果。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很多学生读不好这个词。起初的教学设计是:我一遍又一遍领读,个别读、齐读、比赛读,读了半天我累了,学生烦了,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后来的教学设计换了一个角度,让学生自己去比较,进而有所意会,有所感悟。
师:谁来读一读小河的话,其他小朋友想一想,小河眼中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
生:碧绿碧绿的。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词:(出示词卡)碧绿。
生:(分组读)碧绿 碧绿碧绿。
师:这两个词,哪一个更绿、更美?
生:碧绿碧绿。
师:天上的云朵——。
生:雪白雪白的。
师:太阳——。
生:火红火红的。
师:池塘里的荷叶——。
生:碧绿碧绿的。
师:小河眼中的小草和荷叶一样,是“碧绿碧绿”的。
师:谁愿意读读第4自然段。
生:(有声有色地读)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景时,只会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观点思考问题。而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的心理特点,创造适合他们的“言语场”而不是生硬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怎么读”。显然,后来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首先从文本出发,通过读句子,发现“碧绿碧绿”这个词,然后引领学生穿越语言,懂得“把词重复一下,颜色就更美了,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最后,老师又和孩子一起回到语言,孩子们根据自己刚获得的经验,把这个词语,乃至词语所在的整个句子都读得有声有色。整个语文教学活动都是从儿童的眼光出发,由他们自由灵性地表达出来的,在浓浓的“儿童味”中,还有品词析句的“语文味”和真实朴实的“家常味”。
三、身临其境启迪童心——创设适合儿童的生活场。
无可否认,课堂也是学生的“生活场”,在这一特殊的生活场景中,我们要营造更多适合儿童发展的空间。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理解“小河的水之所以这样清澈,是因为小草把岸边的泥土紧紧抱住了。”这个道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的,对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真是难上加难。
起初的设计采用的是“图片示意”法。
师:出示图片“一株根部带泥的小草”。
生:(好奇地)嗯——。
师:小草那长长的根须深入泥土,用尽全力不让一点泥土掉进小河里,这就叫“紧紧抱住”。
生:(似懂非懂)哇——。
师:如果小草不这样,小河里的水早就脏了。让我们一起谢谢小草,读好这句话“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生:认认真真地读。
这样的课堂很累人,我觉得自己讲的很卖力,换来的只是学生的“一知半解”,甚至是“置若罔闻”,究其原因很简单,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还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的“生活场”。
后来,这个环节改成“实物演示”,让学生在置身于一个“仿真”的生活场景之中,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
师:出示实物“一株根部带泥的小草”。
生:(激动地)哇——。
师:小草那长长的根须深入泥土,用尽全力不让一点泥土掉进小河里,这就叫“紧紧抱住”。
生:(若有所悟)哦——。
师:(实验展示,将泥土抖落入一只盛有清水的杯子里)要是小河边的草不把泥土紧紧抱住,泥土就会一点一点掉到到小河里去,河水就会变浑浊了。让我们一起谢谢小草,读好这句话“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
生:动情地读。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到: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确,我们所做的一切应该为了儿童的发展。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科学练习不忘“语文味”,尊重儿童凸显“儿童味”,有效实用充盈“家常味”,真正体现语文学科以言审美,以言体情,以言育德,以言立人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河与青草教案篇十一
《小河与青草》是一篇深受儿童喜爱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
一上课,我先调动学生对初读课文后的知识储备,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样子?引出第一段,指导学生读读句子,想想,修改画面,感受“长满了”,指导感情朗读;还有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读后问: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小草呢?引领学生读读第二四两段中小河与青草的话,抓住“真清啊”“碧绿碧绿”,要结合图片让学生感受小河的清澈,小草的碧绿,激发学生对小河与小草的喜爱之情。
引出第三五两段话后,“浑浊的泥水”“干枯”组织学生通过图片比较,再次感受小河的清澈,小草的碧绿。接着抓住“紧紧抱住”,让学生理解小草为防止水土流失付出的艰苦努力,体会到小河对小草的感激之情。抓住“充足”,让孩子结合生活实际感受小河在小草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读出感激之情。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在让学生填空,从而进一步理解它们相互感谢的原因时,由于填空出的不好,学生都没能回答清楚。还有由于时间关系,最后的生字教学上的不是很到位,具体笔画的位置没有给学生指清楚。
通过两节课的交流讨论,不少老师给我提了很多的建议,我相信,只要的教研活动能我在课堂教学方面成长不少。
小河与青草教案篇十二
苏教版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中课文第13课《小河与青草》。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有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9个生字,认识6个汉字。理解生词。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小河与小草谦虚谨慎,甘于奉献,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教学内容分析:
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个维度”。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既能巩固汉语拼音,又能复习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力求在玩中学,玩中巩固,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首先,我注重了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单靠理性的分析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儿童更是如此。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的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美。读有层次。初读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在小组讨论中读一读,讲一讲自己最想读的句子。然后,通过学生看图,逐段反复诵读,深入感知文章的内在美。最后,学生分角色表演,让情感体验得到升华。读有目标。在每一次朗读的过程中,我都以对话形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读有所依。如:我在初读时,向学生提出了:把你们最想读的句子读一读,并向小组的同学讲一讲。让学生在读中有一个情感体验过程,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读的方法,形式多。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正因为采取了这么多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读,学生才可能在读中一步步感悟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和寓意,在读中积累。其次,我注重了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的融合。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是统一的,因此,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一致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读、演、看、说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以达到实现情感目标并与认知目标相结合。我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提供学生宽泛的学习空间,给他们绝对的自由,和教师朋友般的相处。如: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对话的形式或商量的语气表达,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乐于思考。多种激励手段的运用,教师赞扬,肯定的话语,以及小青草的发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将自己的身份定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同由未知走向已知。在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共同探讨小河与青草生活在一起为什么会这么幸福快乐,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
总之,在本次教学中,围绕教学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我进行了愉快教学,通过对比,分角色朗读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与突破重难点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小河与青草教案篇十三
课文意在让学生领悟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课文的寓意很深,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深奥,难以理解,为了上好这堂课,我上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并利用网络资源备课,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虽然谈不上准备得充分,也算得上有备而来了,然而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不足的地方,反映出了我自身教学的问题。课是上完了,反思还是要有的,让自己在每一节课中成长吧。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一方面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夯实,重视对学生生字,词的书写与积累;另一方面,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法,寓在以读悟情,同时尝试在低年段学生中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力图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效性。我的教案设计,是想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作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朗读,“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中从读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本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看一看、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四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感悟到理解,由学习到积累,综合运用了多媒体、绘画、朗读、品评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可是,课上起来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因为教学过于多样化而分散了学习的精力;读的时间多了,识字的时间就相应的少了,影响了识字教学;一些过渡语、引导语使用不恰当等等。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在这过程中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
小河与青草教案篇十四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通过观察和朗读体会小草的“绿”和小河的“清”;依据板书提出问题“小草为什么这么绿”和“小河为什么这么清”,通过朗读对话、句式说话理解;小结小草和小河是一对互相帮助的好朋友,拓展还有哪些这样的好朋友,练习仿说。
在执教之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注重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比较多的读的方式,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如在引导学生朗读“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小河来夸一夸小草,既具体形象,又生动有趣,于细微处见匠心。对于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我都给予肯定,一些看似平常的评价,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尝试读好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了课文的深刻内涵。
其次,注重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的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享受美的乐趣。”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我采用师生同台表演,再现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观察一杯清水如何被泥土搅浑浊的,利用手指来演示小草的根须如何“紧紧抱住”小河两岸的泥土。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小河与小草相互依存的关系,懂得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河与青草教案篇十五
《小河与青草》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寓意很深,意在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
教学中要让学生读熟对话,从对话中理解课,这是一个难点,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之后,我让学生观察每句对话的前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符号,即“”,于是进行标点符号教学,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对话练习中别忘了他们的名字。其次是区分那句话是谁说的,这个环节采用了小组互相探究的自学方式,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交流,学生基本能区分清楚,哪句话是谁说的话,为之后的指导朗读做好铺垫。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
比如:“浑浊”一词,让学生凭空想象什么是浑浊是很难的。于是我联系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大雨滂沱的场面,积水从高处像低洼处冲刷是的情景,那样的水就是浑浊的泥水。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浑浊”了。
我充分挖掘文本中可进行语言训练的地方,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如学习“碧绿碧绿”,我让学生仿照说话“‘小白兔是雪白的’可以怎么说?”。在一次次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活了,更增加了知识。此外,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词句,比如“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小草”、“浑浊的泥水”等,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训练中积累内化,为将来的写作打下基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