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优质11篇)

最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2:55:05
最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优质11篇)
时间:2023-11-29 12:55:05     小编:飞雪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一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快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

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后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

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样去感受,怎么去理解这些美好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经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书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二

鲁迅先生真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他在这区区一篇散文中,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在鲁迅描写他捕鸟的时候,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如“扫”、“支”、“撒”、“系”、“牵”、“拉”……在曾学过的《风筝》疑问中,鲁迅在描写“我”毁坏小兄弟风筝时,也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这些动词不仅能够形象生动描绘出情节中人物的动作,更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文章丰富多彩。

在这篇散文中,有一段文字堪称绝佳啊:“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但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文字,用一组连词写出了百草园中十多种景物,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抓住形态和色彩写景物;通过声音、动作和形态写动物,栩栩如生,给人以奇幻的如至仙境的感觉。后来作者又用“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十分自然的承接了文章的两大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即符合条理而又不显生硬,这样的过渡无人能比啊!

在鲁迅到三味书屋后,往日的快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学习的枯燥,而鲁迅却竭力从中寻找乐趣,如寻蝉蜕、苍蝇喂蚂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童心童趣。我多么羡慕鲁迅啊,现在的学生哪里还有这份玩的心?绕口的英语,深奥的数学,难懂的文言,复杂的历史……虽然这么多的任务都要做,但还是应该像作者那样,偷点闲,适当放松一下,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时代的回忆中“上点色”。

好好体会一下这篇文章吧!青年人会引起共鸣,中年人会勾起回忆。这大概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妙处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三

老师讲了一篇重点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很有童真的课文。

他笔下的百草园,是那么的生机勃勃。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和高大的皂荚树,何首乌藤,木莲藤还有覆盆子是那么的自然;他笔下的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还有蜈蚣。整个泥墙根一带,都洋溢着欢乐和自由。我更喜欢鲁迅写的关于美女蛇和赤练蛇的故事,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还有何首乌藤的传说,“我”梦想成仙,于是经常拔起来,显出我的天真和那傻乎乎的“幼稚”。

天啊,鲁迅多少年后却仍然记得自己的童年并用极其优美的语言把他描绘到每一个人的心中。而我们呢,当我们长大是回忆自己的童年会是什么样的呢?是一堆的补习班还是摞起来高的像塔的作业?不得否认,现在小孩子的生活,很无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四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的书房。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五

我非常喜欢看书,因为书不仅能让我获得知识,还能让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许多乐趣。尤其是《鲁迅散文集》,文字虽然深奥,但文章中无论景还是物,在鲁迅笔下都有了灵气和活力。《从百草园到百味书屋》中的百草园更是让我意犹未尽,浮想联翩。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黄蜂伏在野花上云雀从草间直冲云霄。爬满墙头的何首乌藤和令人馋嘴的野果覆盆子。园子里有趣味无限的传说:如果人吃了能成仙的人形何首乌能制伏妖怪的飞天蜈蚣……鲁迅就是在这个充满奇闻的园里奔跑、嬉戏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了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六

我正在家专心练字,突然想起自己还有推送读后感没有写,便慌了起来,平静了一会,便开始在那补起读后感。

这篇文章讲的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整篇文章不喧哗,没有过多的优选语句,但是却能反映鲁迅先生的快乐时光,令人向往。

文章一开始就进入主题,讲明百草园是先生的乐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杆,高大的皂荚树,自红的桑椹为我们呈现1篇生机勃勃的景象。捉虫子是鲁迅先生十分喜欢的一项游戏。在先生的眼中,百草园就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鲁迅先生还听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就过得出的结论便是: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每到冬天的时候,拍雪人、捉鸟雀也给先生带来了不少的童年乐趣。

没有过多地修饰,反而很简洁却又表达的很清楚,这篇文章,真的令我受益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简单的名称,连地点都说得清清楚楚。那么,看着还有意思吗?我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文章。

我有一个当老师的妈妈,很小的时候便从她的备课书上见到了鲁迅先生的照片:少年的鲁迅先生,身上透着一丝傲气;中年的鲁迅先生,目光中带着一丝深远;晚年的鲁迅先生,整个的带着期望,远望中国的前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隐隐看到,鲁迅先生幼年时代的影子:无忧无虑的“百草园”生活,轻松而自在,草边的蟋蟀,橄榄叶的夏虫,山海经的故事,童年思想中的故事,以及传奇的幻想。不是刻薄生硬的批评,而是简洁优美的笔调,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中以后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把童真与自由带到了三味书屋,朗朗的读书声,教书先生的摇头晃脑的自得其乐的诵读声,鲁迅先生携着这一切的一切,从幼年走到了少年,到中年到老年……文中的主人公形象,如此清晰,是带着无所顾忌的童真的孩子,文中也处处夹杂着童真的语言。

这篇选自《朝花夕拾》的文章,打开扉页,一股乡村泥土的清香气息便扑面而来,文中并没有过多的繁琐字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鲁迅先生向大家展示出自己的“乐园”。段落中,字里行间都透漏出对儿时童真的不舍。

最后,希望大家抽空拜读一下鲁迅先生的这篇大作,真的很精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中写了他从无忧无虑的百草园到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的事。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里面的一花、一草、一木,对鲁迅来说都有着无穷的乐趣。在里面,可以爬上石井栏,口渴时可以摘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似的覆盆子,含在嘴里是满满的甜蜜。可以在冬天支起架子捕鸟,可以翻开砖头找蜈蚣,也可以在里面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那些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忧伤,没有焦急,没有痛苦,就像一个梦,儿时的鲁迅则是梦中的人。许多年过去了,他仍然没有忘记这个梦,所以他把这个梦记录了下来,在闲暇时可以再次浏览,重温那儿时的记忆。

但是好景不长,他被家里人送去了全城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开始了自己的学业。每天都要和令人厌烦、绕嘴的古文打交道,而百草园因为没有人去,也逐渐变得荒芜了。三味书屋的后面也有一个园,但在里面得到的乐趣是远远不如百草园的。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无趣的,但鲁迅先生却很怀念那个令人厌烦的地方,他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也成了他一生所怀念的人。

读着这篇文章,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鲁迅先生以孩子的角度来写,读起来丝毫不吃力,感到十分亲切。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封建教育给孩子的摧残的批判。

我们也有自己的“百草园”,也有自己的“三味书屋”。那些深藏在我们记忆中在“百草园”发生的事情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我们到了中学,要在“三味书屋”中奋斗,让我们珍惜这六年的岁月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九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个假期,我翻开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颇有收获。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文章,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浙江绍兴人,祖上曾是达官贵人,但到了他这一代便家道中落。鲁迅童年时接受私塾教育,青年时东渡日本学习医学,后因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弃医从文终成一代文豪。

而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是他童年最真实的写照。

虽说百草园“园如其名”,只是一个长满野草的园子,但在童年鲁迅眼里,却是一个充满童趣的乐园。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百草园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花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故事、拍雪人、捕鸟雀……百草园又是一个乐趣满满的游乐场。在这里,童年鲁迅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无比的自在。

然而不久后,鲁迅便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父母将他送进了书塾,在少年鲁迅的眼里,这似乎是对他的一种惩罚。

在书塾里,虽然有先生严厉的管教,但是依然掩盖不了孩子们淘气的天性。当先生不在教室时,鲁迅和伙伴们便跑到园子里折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当先生读书得读入迷时,鲁迅和伙伴们又在下面用纸糊的`盔甲来做戏,或是把宣纸蒙在小说上描绣像。虽说不像在百草园里那样欢脱,但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依旧快乐地成长着。

这篇文章充满了鲁迅对童年的怀念。但其实,鲁迅的童年并不完全是幸福的。由于家道中落,父亲病重,鲁迅不得不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正是因为他既体会了操劳家事的辛酸,又感受了无邪童年的美好,所以鲁迅先生才了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鲁迅先生最终成长成为文化的斗士,立志要以文字唤醒国人,让中国强大,让少年儿童们都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十

今日的我们,在王老师的带领下,跟随着鲁迅先生的脚步,走进了世界名著《朝花夕拾》中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世界里,去领悟世界文豪的思想精髓。

现如今,却难见一片如百草园一样的“乐园”。大街上只能看见一个个背着书包的身影,却听不见一声声欢歌笑语。补习班和兴趣班遍地开花,却找不出一张自然的笑脸。甚至有时,五谷不分都成常态。

为何不去接近大自然呢?大自然里,有多少青山绿水,有多少桃红柳绿,而且那山山水水中,也蕴含着多少知识,多少道理呀!

“救救孩子……”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如此写道。是呀,让孩子们回归自然,拥抱自然吧!让孩子们都拥有快乐的童年,还孩子们童年的一片蓝天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篇十一

鲁迅的著述浩如烟海,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绘出百草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是一个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机,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百草园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老师家的书房。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习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内容。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童年是那么美好,令人留恋。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这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泛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在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玩好。

鲁迅的名字家喻户晓,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了鲁迅的《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与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亲切地交谈。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呢!

文中的长妈妈还给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关于美女蛇的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然而这个故事给鲁迅先生有了些“后遗症”。鲁迅先生从此在夏夜乘凉时,总有些担心,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合理的写出了鲁迅先生年幼时害怕的心情。

当鲁迅先生要到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将他送到三味书屋,也就意味着鲁迅先生要和他的蟋蟀、覆盆子、木莲等……要说拜拜了。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快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

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后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

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样去感受,怎么去理解这些美好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经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