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出师表读后感篇一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欣赏他的谋略,钦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间,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为何那样谦虚?或许你是淡泊名利,可却从未“苟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你是一个布衣,可绝不“卑鄙”;或许你是那样自觉卑微,但你这样一个才子,让任何一个君王“三顾茅庐”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却是以那样一个平凡、忠诚、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现。或许对于刘禅,你有些无奈。可更多的却是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样的你,岂能不让人钦佩。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刘备对他是怎样的看重,怎样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独揽大权,可是他没有,也许这就是他,只要选择了忠诚,那么期限就是永远。那样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国演义》里被神话了的他,《出师表》中那个捧着一颗忠诚的心,向君王进谏的他,那个一辈子都尽忠尽职的博学才子——孔明,我对你的钦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学之上了。
出师表读后感篇二
《出师表》是诸葛亮给刘禅上的建议以及对现在局面的分析,整篇文章充满了他对蜀国的热爱,充满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大建议。第一条,是听取臣下的意见。不可以援引不恰当的比喻寒了臣下的心,甚至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第二条,宫禁侍卫,各府幕僚都是一个整体。要赏罚分明,作恶的人要受到惩罚,忠诚的人,要奖励。
第三条,亲近贤臣远小人。只有这样,才能,统御天下。
在此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才华横溢,为汉室一统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这三条建议,我们也可以用在现在的生活上。第一,要听取别人的建议,别人的建议,有可能是正确的,还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第二,虽然我们不能给别人定罪,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不去做一些违法的事情。第三,要远小人近君子。如果我们一直和不好的小人坏人玩,有一天你也会变坏,和好人玩,你也会变好,这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师表读后感篇三
曹操的欺骗,刘备谦虚,谨慎明,周瑜的狭隘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笔者呼之欲出,细细品味,让读者似乎已经进入了状态。
故事的主要研究内容设计是以智和勇来依次进行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我们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就是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教学例子举不胜数。
有勇无谋的敌人,只能战斗到死。吕布和阎良就是典型的例子,吕布若在白门听命,为什么会被曹操在门前绞死?如果阎良已经向关羽解释了刘备在河北的遭遇,他怎么会被忠心耿耿的关羽杀死呢?古人说:有勇无谋,它的诅咒,上层的诅咒,下一个的祝福,进入战斗将在游戏中,死亡不会失败。
再谈谈国家,魏,宣他有一个时刻;蜀,谁不分享生活的荣誉;吴,曾被誉为河。这样的观点来看,从状态以反映君主组合物的性质。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江东独领风骚。
如果说作为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水平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方法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对外用兵如神。但是我们两个人之间都有提高自己带来致命的弱点:曹操具有多疑,司马懿选择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这些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进行一些重要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企业占据其中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通过周瑜了,少年儿童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研究一番学习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网络水军大都督,总统为了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容易嫉妒,死时年仅需要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人性的重要性。人性就是成功。
每个人生活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只要能够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企业成功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他们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国家羡慕地看着学习别人没有成功时,往往可以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需要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由于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社会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出师表读后感篇四
它的第一句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确实伤感,现在当务之急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但问题也不在卫兵身上,相反,还都忘身于外了。那问题出在哪儿呢?这就看孔明先生的分析能力了,他要求皇帝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真确切!又说不能怎样。然后就侃到法律。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行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这就是婉言向皇帝进谏了。
先荐人。郭攸之,费诣、董允,向宠是人才,但你放在那儿不用,或者奏章写得不讨人喜欢,就等于白搭,弄不好还会惹出麻烦来。你看诸葛先生就很会说话,很详细地说明了为什么要让他们担任重要职务。还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虽然现任的皇帝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有这么个忠良之臣想必也感受到他的一番苦心吧!孔明先生还分析了汉朝灭亡之由: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孔明先生证实了自己使刘备三顾茅庐,又怎样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已经奔波了21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然后,夙夜忧叹,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又想平定了中原,攘除了奸凶。他又说准备兴复汉室(刘备认为自己是刘邦的后代)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模糊了。孔明先生,一个字忠!两个字很忠!!三个字非常忠!!!
结尾,是军师请求自己能出征,让其它人才担当好职位。又希望你昏君刘禅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我啊,会无限感谢你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记:作为刘备的后人,我的心也碎了。感谢诸葛孔明,感谢忠臣们!每每想到刘禅那句这里好好,我再也不想念蜀国了!我的拳头捏紧了,他怎么能对得起先帝刘备与孔明呢!
出师表读后感篇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白了。
《出师表》的前五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段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大事,提出了广开言路这一政策;第二段中,诸葛亮为后主分析对宫中府中赏罚不一,会使朝廷动摇,借此又强调了严明赏法这一内部政策;三到五段中诸葛亮提出了最为重要的建议——亲贤远佞。后部分中他讲述了征战史和对后主的劝谏,表明了自己对汉室复兴的决心。(这是写文章吗?像是总结段意!)。
在此表中,我真正见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认为三条建议中最好的还是亲贤远佞,它是其他的基础,也是关键部分。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广开言路,接听善意之言;严明赏罚才能真正的做到。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所以,这篇千古名文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好好的运用!
出师表读后感篇六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前半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唿:“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邵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文中语言最显着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整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出师表读后感篇七
在历史上,人们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我勇敢地谈谈我对诸葛亮的看法。诸葛亮智慧。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不仅懂天文学,懂地理学,而且精通战术和战术。空城计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勇敢而激动人心的《教师表》已经成为一部永恒的杰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诸葛亮神。虽然他身处草庐,但他非常注重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分析,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刘备三顾茅庐时,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了彻底的分析。他甚至可以“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是为他用的。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实在是神!诸葛亮义。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的一颗丹心。因为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朝的兴起,他忠于自己的智慧,效死不渝。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了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他忠贞不二,煞费苦心,直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姬的伟大事业。
真的很正义!“老师先死,英雄泪流满面。”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以诸葛亮的才华和智慧走到这样的尽头真的很可悲!没有人是完美的,诸葛亮确实有缺点,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真的值得一个值得赞美的人!
出师表读后感篇八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出师表》。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给后汉的皇帝刘禅的。学习他我感触颇深,也感受了许多。
刚开始阅读它的时候,我都有些不认识其中的字,因为生僻字生僻词太多了。但是经过老师的耐心讲解,我最后全部能认识,并且能流利通顺地阅读下来。我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便开始了对这篇文章的细致学习。
刚开始是让我们翻译这篇文章,了解疏通了大概意思。完成之后,我第一感觉便是诸葛亮那拳拳的报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因为诸葛亮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国家,想着北伐,平定中原,从而完成统一的大业,实现鲜丽的梦想,这才是他终生的志向。
他还有满怀感激地说:“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仅仅是一个卑微的农民。在南阳那片地方种地,但是先帝他不计前嫌,而且不嫌我的身份地位低微,依然以他皇叔的名字三顾茅庐请我出山,这样才使我有了建军的想法。我的人生全是靠着刘备,所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读到这里,我感触颇深。古代的人们是多么的诚实善良,他们受点水之恩,必以涌泉相报,而我们现在的人呢,可能心底早已那么不诚实了吧!
其实诸葛亮他的考虑事情非常的.周到。他不仅考虑到了宫内的事情,而且就连宫外的事情,他越考虑的很恰当得当。他不仅考虑到宫内有许多的忠臣志士,而且考虑到战场上也有许多立志要报效国家的人,所以从这点来说,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政治家。羽扇纶巾,在千里之外运筹帷幄之中,这才是他的政治家风范!
细细品读此文,更能决出其中的味道。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在蜀汉这片大地上熊熊地燃烧起来。
出师表读后感篇九
羽扇纶巾,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运筹帷幄;稳坐战车,用十足的信心与智谋应对挑战。他仿佛就是胜利的代名词,是敌军永远无法跨越的精神门槛。这也许是很多人想起诸葛亮时最直接的印象。然而,一篇《出师表》将其从“神”拉回“人”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复杂的诸葛亮。
《出师表》诞生了一个“危急存亡”的时代,“天下三分,益州疲弊”,道出了此时蜀汉内外交困的艰难局面。面对一个年幼无知、易受奸臣控制的庸君,诸葛亮毅然扛起“兴汉”的大梁。对内赏罚分明,对外抚羌联吴,即使明知与曹魏实力悬殊,仍在准备过后进军以图中原。这与深谋远虑的诸葛亮形象大相径庭,好像一个铤而走险的赌徒要做“生死一搏”。然而,却正是这一坚定意志与实现“先帝遗愿”的决心打动无数后来读者。正如《正气歌》所言的“时穷节乃现”,《出师表》“名世”与诸葛亮“鞠躬尽瘁”形象永垂不朽的原因正在于此。
然而,在率直质朴的行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为人处世的严谨与机敏。他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及陛下,是为了强调其“忠心无取之意”。诸葛亮“夙夜忧叹”我想起所叹的不仅仅是如何实现先主遗愿,还有对于自身名声与道德的担忧,刘备一句“嗣子如不才,君可自立为主”给手握军政大权的诸葛亮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在三国这个混乱的时代,“杀君自取”现象屡见不鲜,后主身边谗臣众多,对诸葛亮的非议也多,诸葛亮深知后主“难辩是非”,故在出师北上之际作此表以忠心,一方面表明自己无意自取立场,一方面也使众臣明白“先帝之臣”的身份,警告他们恪守本分,不可趁国家空虚之际做“大逆”之事,这无不体现其良苦用心。
同时,文章中以极大篇幅描写了孔明对于后主的期望,但是最后一句“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却很黯然地道出了孔明本人对于这些期望的悲观态度。写此表时孔明已侍后主多年,其“不才”孔明也都谙知,但是,那个封建时代,诸葛亮个人的道德修养却不允许其跨越取位“雷池”一步,取位的高低限制了诸葛亮所能发挥的`作用,就好比一个沙漏在不停的漏沙,诸葛亮所做的只是不断向上半部分加入沙子,却没有勇气与意志将沙漏翻过来,拯救这将倾倒的大厦。在封建道德的滤纸中,一代智谋终究无法以个人力量力挽狂澜,这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因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做框架、教条束缚下的“单调者”,而要立足实际,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同时,要在正确的价值观下践行正确的道路。
“出师一表真名士”,每当我读到“临表涕零”这几句时,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一个佝偻的身影和一双含泪的眼睛,让我掩卷不得不沉思啊!
出师表读后感篇十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这古心古香的诗句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笔下。
先讲述了后主刘禅推荐了一些忠心不二的大耳,后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如此尽心尽力,以打消皇帝刘禅对自己的顾虑,并决定带兵出征,北定中原,除奸凶,使天下太平。
读完诗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用心良苦,为了蜀国尽心尽力,拼尽全力辅助刘婵,而刘婵却不积极向上,好坏不分,昏庸无能,听信宦官之言,做了许多错事,而诸葛亮还是尽心尽力地辅助他,把蜀国治理地井井有条,给蜀国在政治经济打下了很好基础。然而,刘婵却在诸葛亮逝世后,不思进取,胆小怕事,而就在投降前夕,蜀国仍有兵力十多万,本可以拼死一战,可刘婵却未做此举,而且朝中的大臣竟无人敢谨言,就这样没有开战,蜀国就投降了。
刘婵的昏庸无能导致了蜀汉的倾颓,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广泛地听取意见,开战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人际交往中,要选择正人君子,远离小人,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出师表读后感篇十一
《出师表》可谓千古名篇,是诸葛亮北伐之前,写给刘禅的奏章。上学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顺口溜一样来背诵,却从未真正闹懂文章的深意。如今再读《出师表》,才知道为什么它会被千古传诵。文章往往是人的思想与灵魂的写照。细读《出师表》,我才体会到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其用情之深,用心之苦,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为之动容。读完《出师表》,也让我对诸葛亮其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朝廷政治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牵挂。接下来诸葛亮所做的通盘的安排,详尽周到,可见倾注了很多心血。文中处处流淌着诸葛亮的报国之志,以汉室之隆为己任,希望能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体现着诸葛亮忧国忧民的爱国深情。
临行前诸葛亮所做的统筹安排,自上而下,从宫中到府中,从军中到营中,细致稳妥,井井有条。规范制度,举荐良才,对刘禅一片赤诚。诸葛亮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之道。古来帝王犯错往往不是帝王本人的思想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亲近了小人。小人在身边,就会不由自主的走了小人之道,最终招致损失。诸葛亮以史为鉴,尽进忠言,用心良苦。所有这些都辉映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见解和不同凡响的政治才华。
诸葛亮有着敢于担当重任的英雄气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临终托孤”,所有国家的大事都由诸葛亮一人承担。诸葛亮毫不畏惧,也不退缩,勇挑重担,而且把这些看做是自己的责任。认为“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的忠勇豪情就算是在今天也应被视为楷模。
诸葛亮不慕荣利,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所以跟随刘备“以驱驰”,完全是因为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孙权和曹操当中任何一方都比刘备势力强大。当初刘备没有自己的地盘,没有自己的军队,寄人篱下,落魄不堪。如果孔明想要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恐怕不会选择刘备。孙权和曹操也都招贤纳士,求才若渴,如果诸葛亮前去投奔,定会受到更多优待。然而,让诸葛亮一生感念的,却是刘备最初的一份知遇之情。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肝胆相照,虽为一介书生,却也堪称为重情重义,侠肝义胆的忠义之士。
诸葛亮不仅是一个超群的智者,他的无私奉公的高尚品质也令人钦佩。文章之中诸葛亮反复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只可惜蜀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即便是诸葛亮再怎么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也扶不起那该死的刘阿斗。诸葛亮只能抱恨九泉,留下千古遗憾,令人叹惋。
出师表读后感篇十二
又看了遍《前出师表》,可能是之前背过,默读起来相当有感觉。以前初读是什么感觉,已经忘记了,这一次,我却笑出来了!如此情深意切,实在不应该笑出来的,但:
其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段写得真的很好,但,一个未出山前,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的人,他不求闻达于诸侯?
所以我的第一个反应是,诸葛亮在吹,不过签于他是我最佩服的人,故,很是可爱,我就笑了。
其二,“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这句话其实我不应该断章取义,但,如果缩短一下,很有意思:陛下亦宜自谋,
臣不胜受恩感激。
就变成了,陛下你好歹自己用用脑子,我就十分感激了!
所以,我又笑了。
不过,看到了有点不能理解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疲弊为什么还要出师?
曾经看到,西方列强还是日本,为了转移国内的冲突,所以侵华。
所以诸葛亮是同理?
的确是人无完人,诸葛亮六出祁山,用军如有神,但,是不是出的太频繁了?
出山前所作隆中对,就一生只为执行隆中对,至死方休,可悲可叹。
有人拿诸葛亮的隆中对说事,说他一生只不过是执行隆中对,而且隆中对还不是诸葛亮第一个想出来的。
对于这个观点,且不说当时刘备多么落魄,才几个兵,诸葛亮辅助刘备把蜀国建立起来,不是拿着隆中对,啥都不干就能拿下益、荆两州的。
我只想说,很多人,包括我,连制定的每日5分钟要干嘛嘛的计划都坚持不下去,说不定也包括了“有人”。
纸上谈兵,往往是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
就这样。
出师表读后感篇十三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出师表读后感篇十四
《出师表》一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伐魏前给皇上刘禅的一封谏文,文中内容振奋人心,表现出诸葛亮忠心报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他不求富贵,安贫乐道的品质。
从“不求闻达于诸侯”者出,诸葛亮身为丞相,只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富贵荣华,可见诸葛亮的品质,是历史长河中的所有忠志之士不能相比的。
而“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一句中则可看出诸葛亮誓死忠于蜀国。此忠诚之心,世间罕见,虽然古今以来,也有如此臣民,但像诸葛亮这般,愿以死报于国家的',也是屈指可数,杳杳无几的。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即使死也要统一三国、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远大抱负和志向。
诸葛孔明对朝廷文官侍中郭攸之、侍郎费祎、董允等人和上将大督都向宠的称赞和劝后主重用他们的言语,则表现出武侯并非嫉妒能之辈,而是希望后主知人善任,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职位上,能报效国家,使国家兴旺昌盛,这足以表现出诸葛亮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君主陛下的忠诚和爱戴和他对贤能的器重,不国为他们能干就认为其会对自己的权利造成威胁。
诸葛亮被先帝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后,便日日夜夜为先帝奔波,建立了大小战功无数件,后来失败,刘备不幸身亡,便又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一心想着兴复汉室,可终未如愿,正所谓出师未始身先死。
诸葛亮值得我们尊敬。
出师表读后感篇十五
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人说诸葛亮,在我读《三国演义》之前,就早已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当我读了《三国演义》后,我炸弹了他不仅有谋略,而且他对国家更是一片忠心。
《出师表》是诸葛亮远征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建议书,全文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将朝中大臣的性格、优点都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但给了刘禅很多好的建议,还写出了他“庶竭驽钝”、“恢复汉室”的决心。
再全文的前几段中,诸葛亮并没能将他的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只是在后几段中,我才被他的忠所打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这就突出了他的忠,一般人在接受了重任后都是欣喜若狂,而诸葛亮却是夙夜忧叹,他有什么可叹的呢?大不了不做官了,回到以前他的田园生活,读到下面才知道他是怕“伤先帝之明”,因此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当“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时,他又建议“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恢复汗室,还于旧都。”一般的将士在建功立业后,会带这一大批奖赏回去享福,很少有像诸葛亮一样能将自己最后一点才能献给国家的。再往下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国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诸葛亮主动请战,难道是为了功名利禄吗,显然不是,战功累累的他早在历史上画出了灿烂的一笔,根本就不需要再去证明自己。他所追求的只是那一个“忠”字。
谈到诸葛亮的忠,就不得不谈到白帝城托孤,刘备的那句“汝可取而代之”早已成了经典,而诸葛亮致死也没取代那扶不起的阿斗。比起那些争名夺利的.大臣们,诸葛亮的忠尤为突出。
诸葛亮不仅是忠臣的代表,此外他还是为国为名的道德力量的代表。他深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怀着“匡扶汉室,拯救天下百姓”的心愿,穷尽毕生精力誓死追随刘备,东征西伐,矢志不移。他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入吴,先拒强曹,为刘备据荆州,收西川,取汉中,建立了蜀汉政权。特别是在白帝城托孤之后,面对无德无能的刘禅,诸葛亮任尽心辅佐。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蛮,六出祁山,北定中原,力图完成统一天下、恢复汉室的大业。显示了他竭尽忠诚的不屈精神。他临终前对先帝遗志未成的抱怨、对未尽事业的无限惆怅,都强烈的震撼这我们,真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如此,他还胸怀宽广,广爱人才、知人善任,法纪严明、关心老百姓疾苦、重视农业生产。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完身完名”的大臣,他从一介布衣出世成为帝王师的人生,是后世读书人的向往,而他的高风亮节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又是多少人的楷模。同学们,当你读完《出师表》后,是不是对自己在学习上没有尽力而感到惭愧,那就请从现在开始认真对待吧,我们只有像诸葛亮对工作那样负责,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出师表读后感篇十六
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实在是智!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
实在是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
出师表读后感篇十七
王英博读罢《出师表》,细细品味,我不由感到心潮涌动。诸葛亮那一腔爱国热血和一颗爱国之心把我深深感动。
——是忠诚,是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
《说文》有云:“忠,敬也。尽心曰忠”。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忧国忧民,日理万机。他对蜀汉政权无比忠诚,并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完成先帝之遗愿。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他还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回顾中国历史,忠诚美德久远传唱。屈原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江,是忠诚;“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是忠诚;苏武杖节牧羊,是忠诚;赵子龙乱军救孤,是忠诚;魏征直言进谏,是忠诚;杨家将血染疆场,是忠诚;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尽管历史上的忠诚可能会带有某种局限,但忠诚的精神却一直为人们所传扬。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民族腾飞的重任。而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享受多了,精神追求却少了,有些人为了一己之利,丧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只要有利可图,还讲什么忠诚。这些人看重的是物质,是金钱。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忠诚,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流逝的岁月、历史的车轮不但没有销蚀它的光芒,相反已经将它打磨的更加光焰夺目。诸葛亮也不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象征,是“鞠躬尽瘁”的象征,是忠诚的象征,是华夏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出师表》是他对蜀汉政权竭尽忠诚的表白,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肝胆热血在“报先帝”、“忠陛下”的道路上走完了自己悲壮的一生,“五丈原”令多少英雄落泪伤悲。
忠诚是用青春兑现的诺言,忠诚是用生命履行的责任。让我们做一个忠诚的人,一个忠于感情和事业的人,一个忠于国家和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