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老子读后感(模板11篇)

最新老子读后感(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1:40:04
最新老子读后感(模板11篇)
时间:2023-11-28 11:40:04     小编:JQ文豪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老子读后感篇一

精微”的境界。这种境界勉强形容就是:小心谨慎,如冬天过河般战战兢兢,便是古人所说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意思;犹疑慎重,思虑周全,察晓四周的所有情况;待人处事恭恭敬敬,严肃慎独,犹如上门做客一样;相处时却又如冰雪涣释般,温暖亲切;如朴石般平实无奇,敦厚老实,却又内含宝玉;潇洒大度,豁达空灵,像深山的幽谷一样;浑浑沌沌,大智若愚。“沉静恬淡,似湛深的大海;飘逸无拘,像没有止境”。安静下来将浊物慢慢澄清,活动起来在安定中徐徐前行。要这样就要做到不满不盈,添一毫则嫌重,徐徐而生。本段前面先描述了“士”所具有的慎重、周全、威严、亲切、平实、豁灵、浑朴的境界;而后描述如何修得,要不暴不躁,不盈不满,悠然“徐生”。可以说这段文字生动的描绘出了道家所推崇的那种悠然洒脱的人生境界。这两段皆是《老子》中关于人生境界的描写,而这种凝静洒脱,悠然自得,徐徐而生的人生境界让我不由心向往之。虽离之还差之千里,我当如水般徐徐前行,望有朝一日可以接近这样“微妙玄通”的人生境界。

老子读后感篇二

以前读书的时候有翻过《老子》,没有深读,感觉它是用来背诵,以便和朋友交流时冒出几句里面的章节,显得挺有内涵。挺有幸在我对人生家庭开始有些体验和感悟的时候,可以再读《老子》。感恩关老师和其他老师共同举办这样的读书会,利益大家。

下面我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两点做个表述:

首先道和德的关系。我理解的德就是道德规范还有自己为人处事的准则。听关老师讲解后明白,原来古人说的德是“道”赋予万事万物的本性和表现。道是啥呢,道是说不清道不明,恍惚朦胧似有似无的,简单说就是一股运作世界的无形力量,就是老天爷那个角色。这股力量在我们每个人身体内。现代人太多外求,内在的“德”,人的本性完全置之不理。一切的表达应该由内及外,如果顺序倒置,只能被外在世界左右,变成傀儡,完全迷失自己。想活的自在吗,内求吧,认清本性守住本心,和我们体内的道连接,跟自己相处好了,内在圆满外面也就顺畅了。

另外,科学家研究人的大脑和情绪的关系,发现爱和恨是共用同一条神经元,就是说当你爱一个人和恨一个人都是大脑的同一个地方在运作,只是它们分处一条神经元的两头。这点和《老子》22章的内容吻合。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直,敝则新。切割去看这些状态似乎是对立的。如果整体来看它们是变化统一的。短短几句话我明白了整体观。当你看到一个人很自私,可能他有大爱的一面没有被看到。你恨一个人,可能爱也一样多。当思维打开后我感觉自己更能接纳自己和身边的人,允许多种形态出现,好和坏只是一时的,用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感恩老子感恩老祖宗的智慧,感恩关老师接下来要好好研读老子,毕竟把自己弄明白了才能养育好小孩啊。

老子读后感篇三

老子是我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扑朔迷离的传说。最近我读了《老子的智慧》这本书,老子的智慧看似虚幻无边,其实蕴藏着许多实实在影响我们生活的人生哲理。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初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智慧在管理、做事、做人、处世、修身等方面都能给人们以指导,让人们以平常的心态、正确的方法去解答那些看似复杂的人生难题,并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感悟、印证人生的成功。老子的智慧耐人品味,在如今人心浮躁的社会,让我们以一颗平常的心去感受老子的一字一句:

一、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中的核心之处,是老子最经典的智慧。“无为”不是消极、无所事事、不做事情,而是强调不任意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要求人们的思想及行为顺应自然、符合自然,但又决不能消极的听任自然,而是认为人要在符合自然要求的情况下行动,才能在花费力气较少、遇到挫折较小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将这一管理智慧应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强调管理者要顺应自然、顺应趋势、不违道、不随意而为,踏踏实实地寻找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几年来,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顺应形势的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寻求先进的管理经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加以创新,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并完善了各种制度,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制度,使学校在“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轨道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基本上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成就了“科工现象”

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思想中蕴含着很多做事的智慧,如:道可道,非常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等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老子做事智慧之一,就是要求做事要从根本做起、从小事做起。换言之,天下之事都必须从简单、细微处入手。所以想成就大事者,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这样大事、难事慢慢就会变成小事、易事。我们都知道没有学生何为学校?对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来说,招生工作就是头等大事。在拿我校招生工作来说,我们也曾经历过“僧多粥少”的时候,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深刻体会。为了广聚人气,我们一方面分析形势,吃透政策,领会精神;另一方面,要求全体教职工全面了解学校情况,讲学校概况、、实验实习设备、师资力量、校企合情况、学生实习就业情况、对口升学情况以、学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情况以及学校管理情况等等方面,都要牢记于心,讲起来如数家珍;第三方面,对待来校参观的学生及家长,要做到宾至如归,对他们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招生工作一年一层楼,首先在职业学校招生中出现限分数的要求。招生工作在省市属学校中成为领头雁。由于人气指数高涨,使学校各项工作蒸蒸日上,成为社会各界和本系统中被关注的对象。

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在老子看来,真正的智者应具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内敛功夫,如此既能在立身处世等方面表现的从容自若,有能避免事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一种大境界,要想做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方面要“修”,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看待世间人事;另一方面要“练”,注意积累经验,掌握、顺应事物的本质规律,不苛求抱怨,以自己的参悟身体力行,以求的更大的发展。

老子的经典智慧思想读起来很有味道,在闲暇之余读一读,慢慢咀嚼、细细品味老子的思想,将能修身养性,在繁忙中得到解脱,在迷惑中得到清净。细细品味老子的智慧,吸取其精华来给我们的加强营养,这也算另一种意义上的“充电”吧!

老子读后感篇四

读南怀瑾的《老子他说》,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当时那本书只讲到老子八十一章的前二十六章,那时候很希望能读到南老先生讲解《老子》的全部。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直到20xx年6月,东方出版社才出版了这本《老子他说(续集)》,算是将南老先生讲解《老子》的功德圆满。

奇怪的是,这本书买来后,一直断断续续没有读完,全然不像以前读南师作品时的废寝忘食、一气呵成。元旦前后,醒悟到追逐知识的虚妄,发见智慧的难得,于是准备系统学习南师的著作,首先做的,就是重新拿起这本《老子他说(续集)》,竟然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喜欢,用了三四个晚上就读完了。

由于《老子》这部书本身就是大智慧的.结晶,加之南怀瑾先生学问和智慧的博大精深,在讲解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从《老子他说》中可以看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则和一些具体方法指南,也体会到儒、佛、道以及世界上各种宗教和哲学,在最高处都有其相通之处。

虽如此,正如老子所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每个人的理解,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知是行之始,要真正知行合一,更需在事上磨炼。

老子读后感篇五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又重新学习了一下《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道学思想的经典,我很喜这本书,他的一些话看似平常其实很深奥,全书共五千字,但是所阐述的道理确是很耐人寻味的`,尤其是老子阐述的水,具有极高的哲学道理。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懂得如何滋润万物,不与万物相抗争,它处在人们最不屑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于道。李小龙曾经说过:“你把水放进杯子里,它就成了杯子的形状。你把水放进瓶子里,它就成了瓶子的形状,你把水放进茶壶里,它就成了茶壶的形状。”

这几句话看似平常,其实哲学韵味很深。水没有形状,更适应于万物。所以我们也要像水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处在什么环境下,都像水一样,无孔不入,适应万物。

老子读后感篇六

我最早知道林语堂的厉害,是听说他就是将英文humor翻成了中文“幽默”的人,以后还看到他居然能将李清照《声声慢》里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翻译成“sodim,sodark,sodense,sodull,sodamp,sodank,sodead!”,其水平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那么,林语堂的译功为什么如此了得?“语堂体”脍炙人口的文化密码又到底何在?为此,我们翻开林语堂的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或许会有不少别样的收获。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上篇“孔子”,共三章,再加一篇《想象中的空老会谈》;下篇“老子”,共四十三章,再加个绪论。

我估计上篇应出自1938出版的英文本《孔子的智慧》,据说,《论语》有许多英译本,但林语堂的做法与众不同。他不是从“学而时习之”开始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将其分门别类的重编一下,小题目有: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谈话风格;孔子论君子和小人;孔子论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几篇介绍孔子的身世,摘译《礼记》的《中庸》、《大学》和《孟子》的有关篇章,就成为一本合乎逻辑、有头有尾、可读性强的书,使西方读者得到一个概念,知道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的学说是怎样几千年来深入中国人的心的。

而下篇则显然出自1949年出版的'英文本《老子的智慧》,即林语堂英译的《道德经》。由于林氏学识渊博、国学底子深厚,以及对道家哲学的颇有研究,使他能够透彻准确地理解原文,这就为其忠实地传递原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他地道的英文与其坚持的“传神”的翻译标准使他的译文能够行云流水、明白晓畅。因此,尽管《道德经》于19世纪就已经开始被译成多种语言,而且其在西方译本种类之多仅次于《圣经》,林语堂运用自由诗体所译的版本仍是相当成功的,较其之前的版本在内容气势与风格上更为忠实,文字表达上更为凝练准确,读起来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总之,林氏这本书是他的翻译理论的一次成功实践。虽然,此书现在是将英文翻回成中文,已经有“回锅肉”之嫌,但其实践的光辉还是遮掩不住的。比如,在“老子”篇第二十章“天与我”里,他把“唯之与阿”翻译成“愤怒的应声‘是’,愤怒的应声‘哼’”;在“老子”篇第二十四章“余食赘行里”里,他把“企者不立”翻译成“凡翘起脚尖想要出人头地的人,反站立不稳”;在“老子”篇第二十九章“戒干涉”里把“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翻译成“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嘘寒的,有吹暖的”。这种译法建立在对语言的深切体味和对心理的细致把握的基础上的,所以,读书起来相当的传神、有美感,而且有一种身体的敏感部位被触碰的感觉。难怪译界普遍认为,林语堂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人,诚哉斯言!

此外,林氏这两本书是为西方读者写的,它在美国出版后,之所以能大。

受欢迎,除了林氏的翻译水平高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海外的这个时期,林语堂本人就象征了“翻译”。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比如他在“老子”篇《绪论》中说,中国的思想中,孔子思想-——儒家,就是都市哲学,事业成功的人,喜欢孔子思想,而老子思想——道家是田野哲学,生活失意的人喜欢老子思想,因为孔子思想重要是仁、礼,处处限制人的言行举止,必须按照固定的一套礼法所行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得有为违礼法之事情,那些生性自由,不喜欢限制的人,在主流社会得不到认同,便看透功名,心随道家,隐居山林,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时而散发弄扁舟,时而对月轻弹琴,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炼丹制药,追求永生,鄙视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营营苟苟的所谓都市人。

其实这话又何尝不是林语堂的夫子自道,从《吾国与吾民》到《苏东坡》,再到《京华烟云》,他瞄准的始终是中国人的最本真的生活。如果说,先秦儒家是想以规范信条回应农耕社会的秩序问题,先秦道家是想以生命感受回应农耕社会的心灵问题,那么,“语堂体”的的实践和风靡,则是对中国思想“儒道互补”命题的文学演绎和现代阐释。

老子读后感篇七

《老子》第二十八章我觉得对“修心养性”是有帮助的,他教人顺乎自然、安守清静、无为、不争之心、为天下式。二十八章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如要解释这段话,就是说:知道要用雄(刚强)的手段保护自己,可却不与人争雄,反而甘心守雌(柔顺),这样,就会如天下溪流归注,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最高的不变的德不离散,他更能回返原有的童心(赤子心),达到纯真的境界。所以有“小儿是神的肯定”之说。

知道要显露表现自己,使人知道自己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表现,而甘愿隐伏,甘居黑暗。这样的人能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和典范,其最高的不变的德不会出差错和过失,而能返朴归真,回归于纯天然而与道合一(无极乃太极之母)。

知道光荣和富贵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荣与富贵,而甘居耻辱和平常。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得天下人的归服,其最高的不变的德是充足的,更能复归于万物的本来,朴是至真至纯的。

朴被破坏,朴散成为具体的器物。圣人在朴被破坏的基础上,以浑朴的原则建立管理和领导,所以,善治和完美的管理是顺天道,使万物各遂其性而行,也就是依从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主张顺乎自然,一切不要勉强。人工有损自然,因为天地也是受大自然的驱迫,而不自主的在那里不停的工作。大自然是什么?便是万能的天道。所以人当服从天道,不能自作主张。庄子说:“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也就是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为人道之极轨,守不争之德,守住清静、柔弱、抱一、寡欲之心,遵循自然、玄妙的法则修行。我们凡人如照此修心养性,对身心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老子读后感篇八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老子读后感篇九

老子教导我们要寡欲,谓之:“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有了贪念;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所以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在生活起居、待人处事上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这种“寡欲”,在我看来,就是淡泊。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诚然!尘世间的名利二字不知困惑了几多英雄,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诸侯纷争,巧取攫掠,割地称雄,无所不用其极,难怪老子发出呼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可叹天下由来轻两臂,但在重利面前,又有几人能看得开呢?一不小心,不少人就踏入了金钱的陷阱,再回头,却已是百年身。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了利益,企业可以漠视法律,漠视生命,漠视肩上的责任;也是为了利益,监管的官员们可以放纵企业的行为,甚至成了企业头上的“第二片天”;亦是因为利益,身为报刊媒体,不敢在报道中指出是哪个企业的毒奶粉,却以“某企业”来代替,更遑论给读者一个明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的确飞速发展,而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我们更需要一种淡泊的心态去泰然处之。老子甚至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但淡泊不代表不求进取,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一份子,在淡泊名利的同时,我们更需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代儒生尚有此宏愿,我们青年一代又怎可落于人后。或许,在这当中,我们会遇上挫折,会四处碰壁,甚至一切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无所获,但南华真人说过“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只要有着心灵上的富足,暂时的失意又算得了什么?那被贬至巴山蜀水凄凉之地的刘禹锡在与朋友会面时也还吟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清净淡泊、坦荡无邪的心态!

让我们怀着一颗淡泊的心,放下不必要的身外之物,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为国家做点什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子读后感篇十

在老师的推荐下,这几天又拜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与前一段时间读的《论语别裁》的思想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说《论语别裁》教会了我怎样“入世”,怎样“做人”,那么《老子他说》就同时教会了我怎样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平衡。

我认为贯穿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顺其自然。其实在我们所有的做法中的两个极端是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和无所不为(做的太过火),而这两个极端都不会导致好的结果。老子的“无为”与“无所不为”令人惊叹。无为是一种禁欲,“无所不为”是一种纵欲,什么时候会禁欲,什么时候会纵欲,也算是人的本性与社会性的一种交替。所以最难拿捏得就是如何是自己处在中间的位臵,称之为顺其自然。让众生服从于自然造化,不要教化,不要规矩,不要戒条,任其自然发展。我们做一切事,都应如行云流水一般,治大国若烹小鲜,义所当为,理所当为,做应该做的事。

那么怎样做才是做到了顺其自然呢?

首先就是无所求。人的修养就应该无所求,无所得,越空越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人就应该无欲无求,清心寡欲,淡泊坦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于现实就是最好的解脱自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太过贪图名和利只会招致灾祸。凡人活在世上,就会有欲望,欲望使他的本性堕落,也就使得思想越来越腐败,这就是为什么愈趋繁多的伪君子打着“口上仁义道德,心里男猖女盗”的幌子在乱世中求得生存。不过这种理念也很容易使人丧失进取心。毕竟老子身处的时代是乱世,所以他的很多理念都是在“避世”,理解不深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

其次是求静。能够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我们现在的生活庸庸碌碌,总是太过浮躁,太过匆忙。有太多外界的干扰影响我们的心绪,人很难沉下心来思考真正的问题,究竟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曲则全”,只有心平气和,才能相安无事。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不要去抱怨生活的不公,打扰心的宁静。我们的心就应如“长空”、“寒水”一般,不让外界留下一丝痕迹,守住心这一片净土。

再次是要有天地一样无所不包的胸襟。上善若水,为什么水能给人静谧的感觉呢?是因为万物都受益于它,但水从不不与万物争,自处而甘居下地,善于容纳百川。水本晶莹剔透,虽能藏污纳垢,却从不为外界污染。(不过老子要是看到今日我们水污染之严重,不知是否还能讲出这番言论)要拥有像水一样至柔而又无所不包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最后是要确立一个目标。要树立一个人生观总是要先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才对。人生于世,做人做事,要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一杆标杆,它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态度和方法。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感触最深的其实是书本快结束时给当代年轻人提出四个“不”: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只有正确的估量出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自伐故有功”就是即使自己对某件事的贡献极大,也不居功,好处都是别人的,以平稳的心绪,谦虚地看待自己的功劳,这样,才能以平静的心态去干好下一件事,完成下一个功劳。“不自矜故长”就是不傲慢,就是不要装清高。有时候能做到卑微也不是一件易事。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得羡慕起老子。他就如一个世外仙人,飘飘然在世间独立。但他其实并不是寂寞的,他的思想流传后世,已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让我们这些子孙后人学会处变不惊,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

老子读后感篇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

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语有些晦涩难懂,在此摘录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来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会;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漠不关心。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是最好的态度。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曾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假如妄加干预,就会毁坏这种均衡,结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预。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一个理想的国度应该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提供一个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动,则完整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在开展。人人都能够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进犯别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够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充沛表现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这句话是说:当一旦得到的东西曾经很丰厚了,就不要得寸进尺,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位置多了,他人就会眼红,究竟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常常会自豪自大,这样反给本人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规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群众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则着眼于久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素日里注重信誉,注重团结,又擅长把握最优机遇来开展事业。所以一味的“争”是不适宜的,“争”也是需求谐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说:对深邃的理论研讨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理论而已;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置信他,以至xx它。还有的是置信这一说法,但根据又缺乏,有的人则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为这里面藴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连普通百姓都以为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争结果,与这深邃的道理毫无关系。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它有时似乎在显现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宏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又或展现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活力。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入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种激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道家文化是一种追求个人绝对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担负社会任何义务,主张摆脱各种肉体桎梏,以自我肉体为满足的绝对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种无为之道、一种反朴归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种以天道来纵容人道的学说,其人道主义带有超理想主义的特征,所推崇的价值观侧重于反朴归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层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