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中秋节手抄报(实用9篇)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中秋节手抄报(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3:23:09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中秋节手抄报(实用9篇)
时间:2023-11-28 03:23:09     小编:紫薇儿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一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这幅中秋节手抄报画面温馨浪漫,以中秋月为主题,点出中秋传统习俗——赏月,版面设计精美,突破了方方正正的形式,值得借鉴。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xx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xx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三

素月流天,沉吟齐章,殷勤陈篇。抽豪进牍,以命仲宣。

仲宣跪而称曰: 臣东鄙幽介,长自丘樊,昧道懵学,孤奉明恩。

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日以阳德,月以阴灵。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台,集素 娥于后庭。朒朓警阙,朏魄示冲。顺辰通烛,从星泽风。增华台室,扬采轩宫。

委照而吴业昌,沦精而汉道融。

乃厌晨欢,乐宵 宴;收妙舞,驰清县;去烛房,即月殿;芳酒登,鸣琴荐。

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羁孤递进。聆皋禽之夕闻,听朔管之秋引。于是弦桐 练响,音容选和。徘徊房露,惆怅阳阿,声林虚籁,沦池灭波。情纡轸其何托?诉皓月而长歌。

歌曰: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歌响未终,余景就毕;满堂变容,回徨如失。又称歌曰:

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

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

陈王曰:“善。”乃命执事,献寿羞璧。敬佩玉音,复之无怿。

南朝谢庄所作,与宋玉《风赋》、谢惠连 《雪赋》并称。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可是天好像要下雨似的,昏昏沉沉。我盼望着晚上月亮可以出来。终于到了晚上,我向窗外一看,竟然还是阴天,没有月亮。我的心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突然,一丝丝凉风吹来,给这个夜晚增添了几分诗意。我不禁想起了那次难忘的中秋节。那是一个月满如盘的夜晚,我和全家人在楼下赏月。明月高悬,一缕轻柔的月光撒在窗户上,那窗户像镀了银似的,一片银白。一缕月光照在我头上,不是像阳光那么阳刚,而是像个母亲似的,在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接着,月亮露出圆圆的笑脸,用轻柔的月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白色的衣裳。那满月就像一个金轮,高高的挂在一望无际的天空之上。让我越看越喜欢。月亮貌似在和我们玩捉迷藏,又一下子藏进了片片浮云之中。于是我们回家去吃团圆饭了。我看着那月饼,不解的`问妈妈:“为什么月饼非要制作成圆的呢?”妈妈告诉我:“之所以月饼制作成圆的是因为它代表团圆,吃下圆月饼,家人就能在一年里团团圆圆,健健康康地生活。”我听了妈妈的话之后说:“那我可一定要多吃几个月饼,不但要让家人团团圆圆,健健康康地生活,还要让普天之下的家人团团圆圆,健健康康地生活。”全家人听了之后都乐呵呵的。今年八月十五虽然没有赏到月亮,但在我心中明月如镜,月照中天。在没有月亮的夜色中,增添几分静谧与安详。愿普天之下的人节日快乐,能团团圆圆,健健康康地生活。我希望明年可以过上个充满人圆月圆,喜庆丰收的中秋节。

“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下载方法:在图片上面点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即可。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作品一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作品二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作品三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作品四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内容资料: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月亮又圆又大,正是人们一家团聚的好日子。今天晚上九时左右,我们一家在阳台赏月。赏月时一定要准备好凌角、栗子、月饼等等......各种各样的食品。我往天上一看,情不自禁地说:“哇!今天的月亮真美呀”!再往楼下一看,一个个小朋友提着灯笼一嘣一跳在舞台上欢天喜地的跳舞。我真羡慕他们可以自由的玩耍!突然,妈妈说:“诗颖,快点来给月亮公公烧枝香吧。“我说:“好”!我对月亮公公说,我真想和这些小朋友一起开心的分享这愉快的中秋节,行吗?月亮公公悄悄地托风姐姐对我说:“孩子,只有在家里才能感觉到真正快乐的呀!” 天空中不时飘来一陈陈欢快的笑声!中秋节真是快乐极了。使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小 故 事

中 秋 拜 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得宠。某年八月十五赏月, 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兔 儿 爷

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古诗鉴赏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灯谜

龙沙小学 六年六班 李宝懿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四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赏月生情,独运匠心撰吟不少脍炙人口的妙对妙联。清朝有个才子施伯雨,自幼聪颖敏捷。有一年中秋节,其父携其出游,夜宿临江一楼。

翌晨黎明入山,宿雾未霁,适有其父一文友同游,遂出上句:

“山径晓行,岚气似烟,烟似雾。

”让小施续对。

小施当即对出:

“江楼夜坐,月光如水,水如天。”用水来比喻月光皎洁明亮之色,真是联功不凡!相传粤东才子宋湘约几个秀才中秋赏月,即景吟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几个秀才对不出与之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除夕,宋湘想明天是新年,触景生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此联结构严谨,叠词天然,妙不可言。据说,有一年中秋夜,苏小妹随兄东坡及佛印和尚泛舟赏月。小妹出上联:“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佛印和尚望望圆月后对道:“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最妙的是把苏小妹倒映在水中的窈窕身影描写出来了。

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李渔有一次游览扬州桃花庵,好客的方丈与李渔同登绎经台赏月。两人兴致勃勃,边赏月边作对。方丈道:“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李渔对:“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方丈又出上联:

“天尽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

”李渔对:

“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一经诗化,便使人感到格外优美。

清代,有李北水和张南月于中秋登楼赏月。

李北水眼望北斗出上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上联巧妙嵌入“北水”之名。

张南月忽见楼顶孤雁飞过,对出下联:“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下联嵌入“南月”之名,异曲同工,回味无穷。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在童年时就很有才气,但是他很调皮,曾与同伴去偷摘桃子吃。有一年中秋节他与小伙伴在一起赏月时,童友吟一上联戏笑他:“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文思敏捷的郭沫若看看中秋圆月当即回敬:“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一来一往针锋相对,对仗工稳自然,真是“天生的一对”!海峡彼岸著名景区阿里山有个古月亭,亭联写道: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

”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用得恰到好处,最能传神。杭州西湖水月亭联:“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这副长联典雅明丽,富于想像力。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五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在中秋节期间即将来临之即,xx-x小学开展了“中秋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一、加强宣传,营造节日的氛围。

学校德育处、大队部利用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以“我们的节日中秋”为主题进行宣传。各班利用板报、晨会、主题班队会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和讲述与中秋有关的民间故事。

二、主题活动丰富多彩

1、开展“小小歌谣传情意”活动。(一年级)

利用音乐课学唱歌谣《爷爷为我打月饼》,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知道老人曾为我们祖国,为我们大家,为自己的家里做了很多事,吃了很多的苦。

2、开展“ 佳节感恩送祝福”活动。(二年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制作形式和材料,自制一张精美的爱心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语,送给自己最亲近的人,传达感恩祝福之情。

3、开展“情满中秋诗词吟诵”比赛(三、四年级)

赛诗会以班为单位,采取背诵、吟诵、吟唱的形式,让学生们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4、开展“同享中秋明月、共建绿色家园活动”(五、六年级)、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善用资源,倡议队员们巧用月饼盒,开展变废为宝小制作,并可用来布置教室。

5、举办“迎中秋,庆国庆”黑板报、手抄报、书画比赛(三至六年级)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基小学的校园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全校师生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命感和与伟大祖国母亲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热情。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中秋节的来源:

1、嫦娥奔月

据说远在四千多年前,有穷国的国王后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体恤民间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后羿想长生不老,从昆仑山找来长生之药,准备择日吞药,此事为嫦娥得知,为体恤子民,免于后羿长期残暴统治,乃先将此药吃下,突然身轻如燕,飘飘然向月宫腾空飞去,后羿发现,以箭射嫦娥,嫦娥进入广寒宫,成了月神,称为“明月之神”或“太阴娘娘”。

2、推翻元朝

相传,元末,中原人民不甘受其元的残暴统治,爱国之士纷纷奋起抗元,朱洪武的`军师刘伯温要属下扮道士到各县卖符,并称:今年天将降灾,要避灾者可于八月十五日悬挂日月旗,旗将藏于大月饼中。到了这天,各地民众都切大月饼,将其中所藏的旗挂起来,起义声势大振,元人大为吃惊,朱洪武就一击成功,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后来,这种日月旗就是“明”旗。

中秋节的习俗:

1、赏月:

中秋节的月亮是特别的皎洁与圆满,具有象征团圆的意义。古代就有许多人想看月亮里的玉兔和吴刚伐木,现代人是欣赏月夜的自然美景。

2、吃月饼:

吃月饼的习俗有文字记载是始于明代,传说把节庆的食品神奇化,并赋予爱国的意义。中秋应景的是“月饼”,与端午节吃粽子一样。月饼是庆团圆或是纪念反抗异族的统治。

3、团圆:

大家吃月饼、赏月、酬谢土地公等习俗,都在祈求人生圆满光辉,家庭团圆幸福,社区平安,表现出月圆人亦圆的理想。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六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七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2.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零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3.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4.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八

首先,版面要巧。大面积内容确定后,会出现一定的空隙,此时,应当做个花边或插图来弥补不足,使整个版面恰到好处,天衣无缝。其次,对标题文字的修饰,会使整个版面生动和艺术性。

(1)插图。

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画一个能说明一个情节的画面这种形式与文章内容紧密联系;还可以采用与文章内容毫无联系的图案,如花鸟、山水等,这是纯粹为了美化而作的。

(2)尾花。

是装饰在文章后面的图画或图案。如一篇文章抄完后,还剩有空白,可以画一尾花,既可充实版面,又能增加美感。

(3)花边。

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一般不宜太多、太大、太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4)文字。

可以通过一些底色、投影、字体变形及图形相结合等等方式进行修饰。

(5)色彩。

一般宜简练、明快、淡雅,不宜过分渲染、杂乱。一般而言,正文色调宜朴素、稳重;标题及花边、插图等,则可用较鲜艳的色彩。这样才能浓淡适宜。

二、手抄报设计规范要求:

中秋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篇九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山河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宋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季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斯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蕊香引。

留不得。时间督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刹那。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真个。风月夜,多少处前踪旧迹。忍思忆。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新闻。

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ソ鹁?。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巧。娇波艳冶,巧笑仍然,有意相迎。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