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一
初读这篇文章时,我就被作者那朴实无华的文字,深沉幽邃的情感,意蕴绵长的哲思所深深地打动。
于是,当我静下心来再读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这篇文章中所浸透的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揣摩已不再是表面浮起的清波,而是作者内心最深处,灵魂最地层,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坚苦励炼之后,所积淀下来的洪流荡漾。
特别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母亲描写最为集中的一部分,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下面我就来谈谈对这一部分的理解。
有些事情发生得实在太快、太突然,不等你想明白,搞清楚,它就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暴风骤临一般让你喘不过气来,而你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承受。作者无疑是令人同情的,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却忽然残废了双腿,在他人生篇章即将奏响之时却猛然印上了休止符,这样的打击的确是巨大的,不论换作谁,也会吃不消的。
残转时,有一个人,正在沿着他的车辙苦苦地寻觅,有一个人,正在希求着苍天使她能够分担儿子的痛楚。
但是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不懂得生活的意义,还不懂得一位母亲加倍于儿子的痛。于是,这一切,她只有默默地忍受,默默地藏在心里——这个人,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当他的小说第一次获奖时,当他的生活又一次点起希望的灯火时,她却猝然而去,仿佛她来到这个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正如作者所写到的,也许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她每天早上早早地起来为我准备好早餐,想起了她周末时还不辞辛劳外出工作,想起了她四处奔波为我买回参考书……难道母亲来到这世上就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最近,母亲对我说他的心脏有些不好,我听了心中不由得大大的吃了一惊,连忙让她多多保重身体。
母亲还年轻呀,不会有事的,我暗暗地安慰自己,但是看到母亲日渐憔悴的面庞,日益增多的白发,我还是明白了——她把自己最宝贵的精力都献给了她的儿子呀!
最后,关于“母亲期望作者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就我个人认为,这条路是一条通往幸福与快乐的路。不论做什么,只要能够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活着,这就是每一位母亲对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
正可谓“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只要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快乐,实现自己的理想,母亲都一定会默默地支持着,无私地奉献着,这也正是“母亲”所最伟大之处!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二
在网上看了史铁生写的文章《我与地坛》,禁不住泪如雨下。
生与死是作者思考最多的内容,对生命的思考也一直贯穿全文。对生活的无所适从让他在煎熬中不断蜕变,由一个性格暴躁、意志消沉的人蜕变为一个热爱写作、珍惜生命、理性探讨生活、信仰、爱情的作家,由一个弱者成长为强者,需要经历怎样刻骨铭心的.转变?用笔走出来的人生,是何其艰辛和酸涩,而他在轮椅上思索人生,从生命的绝境中突围的心路历程又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和史铁生相比,我所遭遇的只是微不足道的挫折,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过,也曾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是痛苦和折磨。两年前的意外导致我的右脚踝粉碎性骨折,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一蹶不振,以前的我兴趣广泛,爬山、打球、摄影都是我的最爱。可惜我的生活发生了彻底改变,那个生龙活虎的我不复存在,一切熟悉的人和事都渐渐淡出我的视线,生活中只剩下无休无止的伤痛的折磨和无数次的功能训练,我为此彷徨、迷失、消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仿佛世界末日来临,我的人生从此一片灰暗。经过漫长的治疗和艰苦的训练,我已经在一次次的打击中学会了坚强和忍耐,意志更加坚定,从容走出人生的低谷。
人只有经历过困境的考验,才能更加珍惜目前拥有的一切,梅花香自苦来的日子不远了,现在迎接我的将是幸福的生活,希望就在脚下!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三
读过《我与地坛》,领悟到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肢体残疾的史铁生,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他的坚持感动着我,虽然失去双腿的他有过失落,有过暴躁,可还是有充实人生。
作者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生死观,亲情一系列比较触动我们心灵的事情都显示在史铁生的笔下。
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失去双腿,面对迷茫的生活和自己现在如此不幸,看着在地坛公园来来往往的行人,看着他们健全的双腿,再看看自己那陪伴自己一生的轮椅,心中愤怒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是啊,那对于一个心灵受伤的人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打击,可是,他并没有因为世界对他的不公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再想想我们的身体健健康康,生活在幸福的家庭里,可还是有人经常对父亲发脾气,可是,现在想想,史铁生遭受的困难和打击,我想,我们连发脾气的资格都没有。好好珍惜现在那拥有的生活,不要等失去了再来后悔。
史铁生的痛苦,在他的母亲身上是加倍的,但母亲一直理解儿子,尊重儿子,面对着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双腿的儿子,内心是如何的痛苦,为了孩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和"恐惧",其中的味道,可能只有天底下作为母亲的人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爱,无私的行动。可是,造化弄人,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多么希望母亲可以多夸她两句,用自己的成绩给母亲小小的安慰,这个机会都没有了,这位为他承受了那么多痛苦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人世艰难,事与愿违。
史铁生通过文字告诉我们人是不能追求绝对的公平的,永远的利益和无忧无虑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属于热和一个人的。没有无憾的人生才是真的人生。
人世间最真情,是无私,最不求回报的便是母爱,在史铁生的笔下,热情的赞扬着伟大的母爱。在我们生活中母亲也是如此,在点点滴滴中都有母亲的身影,我们的母亲也在为我们付出着她的一切,所以,多关心她一点,她也会累,也会有离开我们的一天,所以,趁着还没有完全失去孝顺妈妈的时间里,多关心她一点,我们不能太自私,只想这自己,从而忽略了身边的最爱。
时间过得很快,把握现在,给自己的妈妈一份真正属于她的爱,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不求回报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身边的人为我们做出了太多太多,我们也只能用感恩让他们得到快乐和安慰。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四
《我与地坛》是一篇散文,可以带给读者深刻的人生思考。在史铁生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残疾人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下面是我与地坛读后感,欢迎阅读和借鉴。
《我与地坛》是一篇散文,可以带给读者深刻的人生思考。在史铁生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残疾人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文中有对亲人的思念,带给我们启发,那就是我们很多人对亲情可贵的.理解不够深刻和透彻,因为我们还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的人生磨难。。
在史铁生21岁那年,他的双腿因病致残,这给一个正值壮年的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他无法接受这一意想不到的现实。后来,史铁生变得焦虑和沮丧,因为他找不到工作,不能照顾自己的生活。他的母亲总是照顾他,鼓励他,但这个残酷的现实使他更加沮丧,无法从内心理解他的母亲的爱。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她母亲的陪伴和鼓励下,他长期呆在地坛,渐渐地,他从已经有四百多年风雨历程的地坛中看到了顽强,他思考自己的生活,然后开始立志,决定在文学领域做出一些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功成名就,但他的母亲已经离开人世没有看到这一切,没有看到他的成功,这成为史铁生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读完《我与地坛》,从史铁生的身上,我看到一个人激励人心的经历,尽管他身有残疾,但身残志坚,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文化名人,这激励人心的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因为我们是身体健全的人,更应该努力。
史铁生对母亲的回忆和遗憾,让我们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希望每个人可以及时尽孝,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五
生命与爱,是史铁生在地坛思考的两大主题。生,抑或是死,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要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沧桑的,世界仍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书中史铁生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思考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他为什么要出生。
读到这儿,我不由得放下了书,望向身旁正专注读书的同学们,耳旁是杂乱的,仿佛世上只剩下我一个人,还有面前的这本语文书,这篇《我与地坛》,以及作者史铁生。
空间、时间仿佛凝结了般,我的心也是空空的,脑海不断重复着作者史铁生的问题。很难想象他内心的煎熬与无奈。我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的真实的起伏,生而复死,死而复生。
他,其实也是积极向上的——“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是啊,被残酷的`命运压迫下,却不断努力地跳动着的,是他的心。在他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终弥足珍贵的一隅。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因着爱,因着情,甚至因着下一世的“白日梦”,但正如他所说的“希望又有什么用呢?只是白日梦的冠冕之词,其实两者一样都是可靠的,但给人安慰,给人愉悦,却无须消耗”。
一次次的绝望,一次次的痛哭,地坛,真的给史铁生带来了太多太多。但他又一次次地推着轮椅,欣赏着地坛的景,望着路过地坛的人们,享受着给他带来的片刻欢愉,是草木中的小昆虫,是满园中播散着微苦的味道……他在好好活着。他也正在以同样的方式,享受生活,憧憬未来。他能爱,也能恨。因为他知道,这就是人生。
也正如他所说的:“太阳,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的爬上山散布烈烈朝朝之时。”(应雪媚)。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六
几年前,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中,读到过《我与地坛》的节选,还记得那是班主任上得一节公开课,特地选了这一篇。一开场,并不急于讲文,而是展示了一系列史铁生的照片,大多都在轮椅上拍摄的。他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这些照片都有个共通点,你们看出来了吗?我思考了良久,惊讶地发现-原来照片里的每一个他都笑得特别灿烂,温暖,谦和。
我还未曾去细细研究过像《合欢树》《好运设计》《墙下短记》这类的篇章是在他什么年纪写下,但我能猜到这绝不是在他狂暴而绝望的时期。每一个短句,每一次断句我都能感受到渗透出来的向上的力量,像郁郁葱葱的枝蔓,爬满心房。尽管,他说过”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但他也说过“上帝为锤炼生命,将布设下一个残酷的谜语”。这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自我救赎,没人能代替他承受苦难,没人能为他减轻一点折磨,但这一切却都又不是他的错。所以他想要“设计好运”,设计成一个出生于知识分子的家庭,却又不是名门望族,这样就可以拥有淳朴而童真的小时候,可以去打架,可以跟小伙伴嬉戏,甚至可以闯点小祸。母亲也是需要懂点知识的,但不要像父亲那样关心书胜过关心你。“有知识不能知识对物的只是,而是的有对人的了悟”。他要刘易斯的健美身体,不要总是躺在7号病房看那一小束天光,他要一双健全的双腿,能跑能跳,这样就能实现他的第一梦想-足球。
疾病,无法治愈的疾病,是对于灵魂的补偿还是来世的救赎?
佛家有言:今生来世的福报都是一体的。也许,来世他会有比刘易斯更强健的.躯体,也许,来世他还会承担些苦难,庆幸的不用摇着轮椅。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文字,寄托在地坛的独自冥想,上天有那么一点怜悯之心也好,他写了千百遍“上帝保佑”。他不再对科学有这么指望,在命运的混沌支点,他更宁愿耗费整天整夜的心力去祈祷,企图一份虔诚的祈盼。我们应该感谢,感谢大劫大难之后,他依然有锐气,依然有热度,为我们带来坚韧的力量。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七
这学期,我读了《我与地坛》这本书后,我才理解了著名的残疾作家——史铁生,虽然他遭遇了宏大的挫折,但是他最终战胜自我,重拾生活的信心。他是那么坚强,在他的笔下我没有感到丝毫的悲伤与忧愁。刚开始我并不知道他的坚强何处,抑或是自己,可能是朋友,还可能是其他亲人。读了这篇《我与地坛》的文章,我才有了答案。
人生难免有挫折,可能是天灾也可能是人祸。生活中有无数遇到挫折困苦的人,因为意志的薄弱完毕了自己那珍贵的生命,留给亲人无数的痛楚。但我要说,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会盛开,太阳落下去了,明早还是光芒四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目的奋斗,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当自己站在自己理想的山峰上时,我们是多么骄傲、自豪和快乐。海伦·凯勒虽然失明仍然写出了世界名著《假设给我三天光明》,贝多芬虽然晚年失聪,可是仍然谱出了最美妙的音乐,还有张海迪、霍金等等。他们虽然身患残疾,但是仍然对生命充满了向往,用他们坚强的意志战胜了一个个困难。生命是珍贵的,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对生的希望。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受益匪浅,它教会了我坚强,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知道了生命的珍贵。让我们珍惜光阴,为了明天拼搏努力!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八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惨痛的灾难降临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次给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坚强地走了过来。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的敬重。
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让人的脑海里立即涌现出朱自清散文里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也让我想到母亲戴着花镜坐在灯下为我织毛衣,深夜里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们应该懂得亲情。自己了却了生命,逃离了痛苦,却把痛苦转移到母亲身上。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亲注定成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她为我们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即使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活,也算是为了爱我们的母亲,报答我们的母亲而活下去,否则会把她的心伤透的。
哪个母亲愿意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时,她也不敢直说出来,怕刺激了孩子。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诲,只是让他活下去,简简单单真正做到善待生命。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其实史铁生在文中不但写了自己感受到的母爱,还有老夫妻间的恩爱,兄长对弱智女孩的关爱以及作者对女工程师的敬爱等等,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温暖社会关系,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坚强的理由。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生命目标的探寻,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同时,还告诉我们对待突来的不幸要冷静地思考,不要鲁莽行事。有时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别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铁生在突然失去双腿时,脾气变得很暴躁,喜怒无常,对生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经过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过了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识到那样做都无济于事。于是,他选择了冷静思考。
其实,冷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冷静心态的某种崇敬。史铁生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冷静和坦然。,《我与地坛》都给予我们了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要坚强。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最近,我读细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领悟到了不一样寻常的人生,肢体残疾的史铁生,有着超乎常人的顽强生命,还有着充实的人生,更拥有始终陪伴他左右的地坛。
读罢此书,我能感觉到地坛时史铁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主角,所以让我对地坛充满遐想。园中凋零萧瑟的景象展现出史铁生的内心的无助与悲惨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荡,从中体现了残疾生命里不服输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坚强的崛起,自在坦荡,从不一样的环境中寻回自我.对地坛多寄托的感情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他们不能变成语言,也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他们了.他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期望与绝望。
史铁生看院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看到了他心境的转变,看到了生命的期望.史铁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义.只要细心观察,留心注意,不管何处都有他完美的一面.我只是从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实的起伏,心灵的生生死死,生而复死,死而复生,每一次复苏,都是对“生命零度”的叩问,叩问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终弥足珍贵的一隅,那是他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向上的源头.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轮椅,也要站起.因着爱,因着情,甚至因着对下一世的“白日梦”,虽然这“白日梦”是我等健康人种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说,“期望”又有什么用呢“期望是不是在证明必可到达的前提下才成立呢”“期望”只是“白日梦”的冠冕之词,其实两者一样可笑可悯,但给人安慰,给人愉悦,无须消耗,实是人生之最大精神鸦片.地坛的每一棵树下他都去过,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天气他都在院子里呆过.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洁,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让我们欢乐起来,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阳光。
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不得不拷问自我:健康的自我,是否向前方也迈出过脚步。
母亲,“我”的母亲是个多么伟大的人啊。她慈爱无私、细心、坚忍。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他对母亲的爱,怀念;以及母亲对他的爱,写得淋漓尽致。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虽然“我”的双腿瘫痪了,但母亲并没有放弃“我”,而是更加关注关心“我”。面对“我”刚开始接受不了瘫痪的残酷现实,使得悲痛绝望的心情。仍然坚信,有一天“我”会抛开这些烦恼,再次对生活充满向往,让生活的小帆再次扬起来。这让我联想到了,作者写得另一篇文章《秋天的思念》,文中的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她并没有告诉儿子,而是不断鼓励他去看菊花,让他抛开这些烦恼,来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最后一句话,提到的仍然是“我”和妹妹。
愿这位伟大的母亲在天堂幸福,为她现在的儿子骄傲。
世上之最美的文章,也不过在《我与地坛》前止步,三个字形容:太美啦!以前高中学语文知道,美轮美奂这个词不能用来形容文章,但是面对史铁生构筑起的《我与地坛》这座世之奇伟建筑物,我由衷的赞叹“美哉轮哉,美哉奂哉”。
如果这是散文,那么它已经达到了诗的文字起笔。如果这是散文诗,那么,它却有着像小说那样扣人心弦的吸引人的魅力,我为自己能再次拜读史铁生而悄悄庆幸了起来。
如果我的文字仅仅停留在夸奖的层面上,那么也难以说自己在史铁生这里学到了什么,难以说自己真正读进去了《我与地坛》,之所以觉得好,最深层次的是因为其中所包含和折射的哲理。这些则会成为亘古不变的科学,值得人们深深把玩。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我”与地坛,叙述我的母亲,二者在我看来,似乎已浑然一物,地坛像母亲,母亲也像地坛,这些出身的刻画,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对,我今天便要给妈妈打个电话。
而后,在文章后半段,论及了死,论及了活,论及了为什么坐着要写作。以小学的语文水平来看,逻辑性很强,但是以一个人一颗心的角度来说,写的一点逻辑性没有,竟全是震撼。我们眺望未来,看着那蹲守在某个时间点的死期,不管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会在我与地坛这段中悟出点人生方向,然后起航。
合上史铁生,合上了一个社会,一个世界。
我荡漾在那个社会里,久久的回味着......
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
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
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
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最近,读完了《我与地坛》,我对母爱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一句话让我的感触很深。小时候写母爱的作文,无非就是大风大雨时,母亲送我去医院,就是吵架之后的一杯温牛奶,或是淋湿之后,母亲为我熬的一碗姜汤。可是现在,我对母爱的理解不同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我永远无法发觉的。饿常常与母亲吵架,吵完架又坐在一旁一言不发,我当时并不知道,那时母亲的心会是怎样想,至少我不曾理解母亲看着我难过她也难过的这一种状态。冬天的晚上我喜欢踢被子,母亲每每母亲快睡熟了,可却又担心我,不厌其烦地起床帮我盖被子;洗衣机坏了,她怕我没有衣服换,在大冬天的晚上用手帮我洗衣服,她的手经常冻的通红,却没有抱怨一句。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失去了双腿”的儿子,她总是期待自己的儿子幸福,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种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只有天下母亲才能明白的,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母亲却不在了。
这世界上有一种珍贵的东西叫幸福,每个人都拥有,只是不易发现罢了。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九
我在这个暑假拜读了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该作品被誉为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记得有人说过:要想了解一部作品,必须要了解作者本身。所以在读完这一部经典作之后,我也了解了一下史先生的人生经历,从而对这作品有了更深一部的体会。
该作品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对母亲、地坛和对人生的思考。而我也将分别谈谈对这三部分的感受。
俗话说的好: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当史先生双腿瘫痪后,我相信,她的母亲一定十分悲怆,一定会痛骂老天爷为什么要拿去孩子的双腿而不拿自己。但,双腿失去已成事实,面对处于崩溃边缘的孩子,身为母亲的她还能怨天尤人吗?她唯一能做的便是把悲伤埋葬起来,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从史先生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史妈妈是一个十分理智的人。她知道孩子心理苦闷,但不会过度地关心,她会给孩子留下尊严和空出一片思考的空间。她的这一番举措,也是帮助他孩子成为作家的重要条件之一。
“人,都是等到东西失去后才会后悔。”当史妈妈在身边的时候,便一直躲藏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当史妈妈离世后,就埋怨老天爷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也许正如史先生所说的: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但我认为:她看是时候放开保护孩子的双手了,便要求上帝召自己回去。母亲,是一个艰辛而伟大的工作。从母亲知道孩子存在的那一刻开始,肩上便有了一辈子不可推卸的重担。是一辈子不可推卸的重担啊!在我们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来说,当然无法理解。
总而言之,趁我们的父母仍然健在,我们要竭力地去孝顺他们。这话从小学开始,讲了不下于一万遍,但还是有说的价值。希望史先生对母亲的懊悔不会重现在我们的身上。
题目为《我与地坛》,可见地坛在史先生心目中的位置。
在这座废弃的古园里,史先生的苦闷得到了释放,精神得到了振作,这是他“逃避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逃避”,虽然是一个贬义词,但在我看来,那是抛弃世俗目光从而达到一个更高境界的做法!
在这古园里,有把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的落日,有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的雨燕,有活泼乱跳的小孩子在冬天留下的脚印,有镇静站立着的古柏,有经历过暴风雨的洗礼后残留下的草木土气味,有落叶飘下播散出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有每天坚持逆时针绕园子的老夫妇,有热爱唱歌却怕羞而不敢跟史先生结识的小伙子,有腰间常挂一个酒瓶的老头,有单等一种过去很多而现在非常罕见的鸟的捕鸟的汉子,有盼望以长跑成绩来获得真正解放却始终没成功的史先生的朋友……地坛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好。
我也有一个类似于这样的精神家园,但还不完善。这精神家园,便是我的家!你们或许会取笑我,但我的家,我的家人,家里的一切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如此的亲切,如此的真实。“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总有一个家在等你。”
莎士比亚说过:“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
而在《我与地坛》中,史先生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其中的一个答案:”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活下去,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
史先生的残缺,令我想起了刘伟——20xx年中国达人秀冠军。他10岁便失去了双臂,年纪比史先生还小。他有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啊……而史先生却是长篇大论……但也不能轻易否决史先生,毕竟刘伟是21世纪80年代的青少,或许刘伟是在史先生作品的鼓励下才走出了困境呢!
史先生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干嘛要写作?”他的第一个回答是:“让别人羡慕我母亲。”第二个回答是:“写作是为了活着。”我现在是一位学生,如果我去问另外一个学生:“你为什么要读书?”我想百分之七十多会说“家人要我读.”这个回答跟史先生的第一个回答差不多吧!虽尽管史先生的回答更有深度,但都是为了别人。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多则可能说:“为我自己!”
总之,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生的关键在于用心灵品味人生之美。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十
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
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
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
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十一
引:刘老师推荐我读《我与地坛》。我很幸运地在世界读书日未到之时,很纯净地读完,一遍又一遍。他说,告别最亲的人,是人生一关。经历这个过程,人才真正长大。不破生死观,人生很痛苦。于是,一边修复,一边安之若素。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一种空间,让自己与心灵对话,隐喻着不羁的灵魂与向死而生的觉醒。这样的散文,很魔性地在某个时刻抓住你,洋葱一般剥开你的心。生活中的灰,让心荒芜;人生中的善,又让心不曾衰败。
人在疼痛的时候,会生发很多呐喊或者尖叫,为的是缓解恐惧和感觉,让疼不那么疼。可是也有时,你找不到任何一个词来表达那种痛楚。疼痛,甚至是难于疼痛的,只有你又被疼痛刺痛,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疼痛,然后,不疼。想起妈妈对史老的喃喃自语:“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没头没脑的悲伤。你有多少贪恋母爱的回忆,她就曾有过多少胜于你难过的哀伤。追思无益。
“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沉浸的痛苦,是最痛最苦的哀伤。强化着苦和痛,找不到灵魂行走的方式。更迭的记忆是忧伤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刺痛,又不断刺痛记忆,让忧伤在不断的放弃中修复、抚平和重生。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人生经历中有一大部分称之为阅历的话,我想贯穿人经历的最认真的就是这句话。时间教学会人成长和沉积,也教会人取舍和选择,更教会人如何做一个认真的人。经常有人说:我们至少要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我却认真地跟同事说跟朋友说:读后感以后不要轻易说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要求太高了。如果想说,就说,尽量少给别人惹麻烦。到了这个年纪,不再抬杠;若是到了花甲之年,不光这句话,我想很多话我都不敢说了。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了我牙牙学语,最终教会我恭默守静。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而已。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篇十二
拜读《我与地坛》,起初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可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几处让我不禁为之动容。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虽然不能说是爱学习之士,但是经常让自己找到读书的状态。可是,《我与地坛》带给我的震撼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作者的执着与坚强感动着我。虽然失去双腿的他曾经在年少时有过失落与暴躁,但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不间断,这是多么执着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他。面对残肢,面对挫折,风华正茂的他从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艰辛的劳动成就了自身的价值,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启迪。
作为已为人母的我,经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称职的母亲,为了孩子的生活学习操劳着,甚至为了儿子可放弃官位与金钱,以为这样自己就很伟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亲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时对孩子的缺点不能耐心地引导,对孩子的一些习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时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会暴跳如雷。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愿意孩子多学知识,为将来的就业生存打好基础,可是由于方法不对,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响母子的感情。不得不承认,作为母亲的我,胸怀还不够宽大,对孩子的付出,没能做到任劳任怨。随着岁月流逝,孩子的长大,我会加强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态下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
作者的博爱感染了我。虽然作者自身残疾,可是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于笔尖。如果没有爱,他不会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博爱,他就无法观察数年来地坛的变迁,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那么细致地观察一切,精心地记载一切,用美丽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义,从痛苦境地爬过,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会如此懂得感恩,知道忏悔,才能勇敢面对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才能把一切写出来,让世人得到教育与启迪。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称心,处处如意,需要我们坚强,需要我们都有一颗平常心,一种平和的心态,学会面对,懂得感恩。记得有句禅语道:“当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时,却发现有人竞没有脚。”所以不管是已经工作的母亲,还是正在苦读的儿子,都要尽心尽力地去付出,这样才可以拥有无怨无悔的快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