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媒体调研报告(优秀12篇)

2023年媒体调研报告(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2:47:10
2023年媒体调研报告(优秀12篇)
时间:2023-11-23 12:47:10     小编:文锋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媒体调研报告篇一

销推广的目的。

调查内容:大学生接触的媒介种类、接触时间,媒介接触目的,媒介偏好情况等。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采用分层抽样、随机抽样,确保不同年级、性别、专。

业的学生被测机会均等),此外,与其中一部分被调查者进行深入的访谈调查(比例占总调查人数的10%)。

调查对象:扬州大学(某一校区)在校大学生(实际调查过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只选取了广陵校区的学生)。

本次问卷发放60份,回收有效问卷57份,回收率95%。

调查结论与分析:

1.媒介接触途径:

新兴的媒体——网络,以85%的绝对优势占第一位。其他依次为手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比例分别为63%、50%、11%、2%。网络、手机遥遥领先。传统的媒介如广播、电视在大学校园里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就其原因分析如下:

网络、手机较其他传统媒介更具有信息量全面、时效性强、休闲娱乐、便。

利性强,便宜等优势;

除了大一的宿舍,其他年级宿舍均可以上网,网络费用便宜;

大学校园,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手机不仅仅是通话的工具,更像一部电脑,再有,移动运营商为吸引业务,面向学生消费者推出各种上网包月套餐,手机上网费用下调,报纸杂志费用的上涨,本身没有网络、手机获取信息方便快捷,还有宿舍条件有限,没有电视机这些都造成网络、手机在大学校园里取代传统的媒介。

2.媒介接触时间:网络最多,电视最少。

考虑到部分被调查者者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几天、一周、或其他)未接触某些媒介,所以请被访者估算其平均每周或每天接触某种媒介的时间。

经过综合计算得出:85%的被调查的女生选择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平均在3小。

时以内,剩余的15%超过3小时,而只有39%的被调查男。

生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平均在3小时以内,其余61%均超。

过了3小时。

100%的同学在校期间每周看电视,听广播的时间平均在5小时以下。

29%的被调查的同学每周看报刊杂志的频率为7次以上,15%每周3—6次,26%每周1—2次,30%基本不看。

分析:(1)网络再次被列入首位在访问中,同学们表示,网络是他们了解。

新闻、休闲娱乐的首选。因此,接触网络的时间自然而然地增。

加了。另外,我们也观察到报纸的部分功能已被网络取代,大。

学生更习惯在网络浏览新闻。网络的优点前面也已提到。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同学们接触电视,广播等传统媒的时间。

相对来说就很少了。

(2)接触各种媒介的时间与被调查对象的性别,所学专业,年级也。

很有关系。

性别:女生较男生而言,接触网络时间较少,接触其他媒介的时间持平。

专业:影视动漫,新闻,广播等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需要,所接触的媒介时间长短会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有不同。

言少。

3.媒介接触目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接触大众传媒的目的较为集中,主要是休闲娱乐、了解新闻、增长见识、获取生活信息、获取专业知识、消磨时间和收发邮件。将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对于不同的媒介,大学生首要接触目的有细微的差别。

大学生接触广播、杂志、电视的首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其次才是了解新闻。而报纸则有超过50%的人首先是要了解新闻。数据表明,大学生接触网络的目的较为分散零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网络功能的丰富,同时也能说明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传统媒体高出许多的原因。

4.对媒体的信赖程度。

媒介信赖程度调查当中,电视所占比例最高为60%,报纸为28%。最低的不是网络而是广播,仅为7%。

原因分析,首先,由于网络、电视的普及,接触广播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少;其次,广播的许多虚假广告,造成了听众对广播的可信度降低。在电视媒体中,大学生普遍对央视比较认可,特别是中央一套。如果要说最可信最强的节目,《新闻联播》便是大学生的首选。而小型的地方电视台、广播台等,大学生对其信赖程度低,其中反复播放的药品、整形美容等广告让人质疑其效果。

当为购买某种产品而收集一些信息时,78%的同学的首选的途径是询问他人!而不是利用以上几种媒介!!

对于媒介中广告的态度,学生对于广告的态度是——无所谓。但对不同媒介广告的态度差别是比较大的。同学们最不喜欢的是报纸广告。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的原因是报纸广告太多、太杂、太次。

相比之下,杂志广告更受大学生欢迎,特别是女性大学生的欢迎。一方面杂志广告比较少,另一方面,杂志广告制作精美。对于广播广告,女大学生一反积极的态度,明确表示不喜欢。而男生对于广播广告的态度则较为积极。女生收听的广播节目较连贯,如广播剧,自然不喜欢在收听时被广告打断。男性除了收听流行音乐外,还收听新闻节目,在新闻节目中插播的广告少。

9.2%,基本会看的仅有6人,占总数的0.7%。大学生讨厌网络广告的原因有很多,太滥、太假是最主要的,这也是网络产品推广面临的重要“门槛”。

总结:不论是网络,手机,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广播都是。

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能够实现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的信息传播。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大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他们有其特有的特点,相关企业、广告主在做广告时,所选择的媒介要与这一目标市场的特点相符合,大学生年轻,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更乐于接受新兴的传播媒介,如网络,手机等。相关企业、广告主在选择广告所要投放的媒介时要对目标受众进行深入的分析,单纯地一家媒介覆盖全体目标受众已经不可能实现,每一种媒介都必须有所放弃有所选择。

(这一点,有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喜之郎公司的优乐美奶茶的宣传,优乐美选用大学生喜爱的歌手周杰伦作为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周杰伦在目标消费者中已有很高的知名度,所以首先是在未播出电视广告前,把他在拍优乐美广告时的花絮放到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以互联网的低成本投入吸引年轻的目标消费者的关注。然后再通过电视广告强化记忆,以电视广告等传统媒体进行第二轮的推广,强化目标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度。)。

营销80702。

***208。

0700172***。

***228。

***238。

媒体调研报告篇二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内容和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回答的方式,对象是全校三个年段各抽选一百人进行调查。以“语文学科与多媒体技术整合”为主题,内容涉及九个方面30项内容。调查的问题集中对于实施课改后,学校教学设备改造后,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学生对老师采用多媒体上课的意见与建议,学生接受多媒体授课的感觉等等。

调查问卷的设计如下:

语文学科与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调查问卷。

一:对使用多媒体课堂授课的态度:

1、很喜欢。

2、一般。

3、无所谓。

二:多媒体课堂与一般课堂的教学效果相比。

1、很好。

2、较好。

3、不明显。

4、没感觉。

三:对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所起的作用。

1、很好。

2、较好。

3、不明显。

4、没感觉。

四:在全文结构解读方面利用大屏幕的作用。

1、很好。

2、较好。

3、不明显。

4、没感觉。

五:课件图片安插与文本内容的补充作用。

1、很好。

2、较好。

3、不明显。

4、没感觉。

六:课件音乐设计与文本内容的和谐性。

1、很好。

2、较好。

3、不明显。

4、没感觉。

七:课件制作整体效果(文本内容、图片、音乐)。

1、很好。

2、较好。

3、不明显。

4、没感觉。

八:使用多媒体课堂,运用课件授课后,你遇到的问题:

九:使用多媒体课堂,运用课件授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十:针对多媒体课堂,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三、调查的结果。

此次调查,初一共发出问卷90份,收回88份。初二共发出91份问卷,收回80份。初三共发出78张问卷,收回77张。发出问卷中共有14张未能收回。

总计发出问卷259份,收回245份有效答卷。问卷整体设计并不复杂,是为了学生方便作答。但针对几个关键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取得了翔实的第一手数据,对此,我们作出了以下的判断:

调查内容。

很喜欢(很好)。

一般(较好)。

不明显。

没感觉。

对使用多媒体课堂授课的态度。

175。

6,尽在本站本站。

媒体调研报告篇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巩固拓展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夯实d的意识形态工作根基,是d***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基于县级融媒建设标准和现实要求,并结合**县融媒发展实际,全面分析**县融媒建设实践经验和成效,找准问题差距,弥补发展短板,探索推动媒体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基本情况

**县融媒体中心于**年挂牌成立,为全额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归口县委xcb管理。现中心干部职工**人,实在岗**人。设主任1名,总编1名,副主任2名。

新亮相的**县融媒体中心主要承担全县新闻宣传、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和管理、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等事业发展建设、新闻队伍建设与管理等工作,同时承担国家广播电视无线覆盖,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职责。目前中心下设四个中心,14个部门和科室。分别是行政管理中心:综合办公室、财务室、总务室、群团组织,新闻采编中心总编室、采访部、编发部、播音组,技术保障中心:技术播出部、转播台、村村通办公室,市场运营中心节目经营部、广告综合部、传媒公司。

目前中心拥有新闻综合频道,广播电台、今日时报(纸媒和手机版)、融媒微信公众平台、融媒客户端、融媒官方抖音、户外大屏和灯箱等媒体平台,年均采编新闻3000多件,外宣播发170余件,各类精品原创专题240分钟以上,电视、广播、网络直播各类大型活动20余场以上,纸媒发行n会切王机报安行100a甘除新间米节日外在始生产各类电视节目90余期、广播节目200余期、微信推送信息1500余条,客户端月均推送1300余条信息,短视频创作100余件,全年电视频道安全播出2200小时,广播频率安全播出5800小时,无线数字电视广播信号安全发射率达到100%。

二、主要成绩

根据省、市融媒体建设方案及要求,多次召开论证会,多次考察调研,于2019年11月结合县情实际,《**县融媒体中心建设方案》应运而生,确定了“导向为魂、移动优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媒体+’”的建设原则。从媒体整合上,把原县广播电视台、县委新闻中心、今日时报编辑部以及政府网站的部分宣传职能进行重新整合,组建**县融媒体中心。对外继续保留*新闻综合频道、**人民广播电台fm100.4《太行之声》、今日**报、今日**手机报、“**发布”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的呼号和牌子;从管理上,组建了行政管理中心、新闻采编中心(编审委员会)、技术保障中心、市场运营中心四大板块,同时对人事和薪酬制度进行改革;从传播技术上,实现了“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发布”,走向媒体大融合。一方面实现了流程再造,另一方面搭建起媒体矩阵,从移动战略层面、技术支撑、未来服务内容方面,根据《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要求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网络安全、监测监管和运行维护三个规范,以**县融媒体中心现有的技术和硬件设施为依托,对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升级,打造全新的融合媒体平台。

(二)以时代新发展理念和要求平台赋能,织密阵地巩固“一张网”

充分利用省级技术平台孵化器优势,积极与省平台对接,搭建“**融媒”客户端,实现与省平台互联互通,利用省平台系统实现内容分级把控、多端发布、媒资共享、统一调度等功能。

整合建设融媒矩阵。目前中心拥有广播、电视、新媒体、报纸、户外屏五类平台,**新闻综合频道、《太行之声》广播电台、**融媒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融媒直播**、**融媒抖音和快手、应急广播、《今日**》报、《今日**》手机报、《**发布》、**融媒app客户端、户外大屏十一个播发平台,旗舰品牌效应初显,主流舆论得到有效传播,意识形态阵地化量变为增量得到巩固和提升,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力持续提升。

(三)以历史使命的重任和职责建强用好,下活综合服务“一盘棋”

**县融媒体中心成立以来,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提升自我“造血”能力。**融媒app开设智慧政务服务版块,包括车辆服务、户籍办理、社保查询、教育就业、sf援助等功能,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首选;客户端接入“三晋先锋”,实现组织管理、通知公告、信息发布等功能,使d建工作移动化,d员工作便捷化,d务政务智慧化;开设智慧政务服务板块,包括交管服务、气象环保、旅游出行、税务服务、医疗服务等便民功能,为百姓服务提供便利;开设政民互动版块,包括12345热线、县长信箱、在线访谈、民意征集功能,及时反映群众诉求,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同时设置“报料”版块,增强信息收集。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线上实践中心,实现在线活动发布、站所管理、需求发布、信息发布等功能。

二、员点上作

(一)率先在全省建成县级应急广播体系,与融媒体指挥中心共建共享集约节约。全县应急广播系统是在***、省、市、县大力支持下,建成一套覆盖全县城区、10个乡镇、203个行政村(改革后为160个),包含县级、乡(镇)、村级三级服务管理平台,向城乡居民提供灾害预警应急广播和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传等服务的综合广播系统。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作为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预留融媒体指挥平台接口,实现节约集约目标。

(二)开设直播**,打造县域权威直播。“直播**”开设以来,已成为县域重要的宣传平台,先后对各乡镇民星擂台赛、文化活动月等大型活动进行直播,总浏览量超千万。

(三)走向市场,自我造血,年均创百万。全年深耕广电服务领域,依托**电视台综合频道、微信公众平台、广播电台多种渠道,连接内容与渠道,连接电视与网络,连接体制与市场,拓展品牌效应凝聚用户,对内发动全员创收,对外以用户为中心融合传播,与各平台合作,开设联办栏目,积极参与县内大型活动,加强品牌效应,年均创收100余万元。

(四)牵手央媒,对接专家,赴京委培。**县融媒体中心围绕打造全媒人才,不断强化技能属性,加强与中国网、省市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宣传单位联系,先后派出三组专技人才赴**台学习、邀请全国权威媒体人开展4场融媒讲座,选派专技人才赴中国网挂职锻炼,同时开展上岗培训,持证上岗。

(五)抓红色基因,产特色融视频,激扬革命文化。广播电台常年开设《大美**》节目,创造一批老百姓喜闻乐见并能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节目;利用新媒体创特色,在抖音平台开设“清明节怒牛列”迁题,激请老革合老红军,非遗传承人唱红歌,讲历史,传承红色传统;拍摄红色革命遗址宣传片,结合红色旅游推介**;连续两年录制大型红歌比赛,掀起红歌热潮,红色基因咏流传。

四、存在问题

一是专技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短缺。改革后增加新业务、新版块、新链条,现有在编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宣传业务和管理亟需适应现代化传播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

二是办公条件不足。目前融媒体中心办公场所为上世纪80年代盖板楼,办公面积以及基础设施落后,虽对现有办公场所进行部分改造升级,但也制约着未来发展。

三是创收严重不足。受疫情影响,各类创收难以维持自收自支人员和台聘人员的工资发放和各类保险缴纳。

五、工作计划

一是恒久提升传播力。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融媒体建设的重要思想,积极对标示范县、示范平台成功经验,不断做好深度融合、统一指挥、统一采编、统一播发,发挥媒体融合作用。争取资源,依托**融媒指挥调度平台基础,打造智慧城市集聚地,实现政务服务、d群服务、群众服务、监测监管等功能集中。

二是不断激发生产力。成立**融媒体下属传媒公司,盘活资源,积极参与县域重大活动举办,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意向建立东山融媒体联盟,实现节目资源共享。积极拥抱5g,打造现代化转播台站和现代化传播覆盖网,实现高清化播出、全天候播出。创新激励机制,真正实现高效传播、有效传播,激发队伍能动性。

三是持续提高创造力。面对新“事物、新要求、新体态,固有的本领已不能满足宣传要求。在推进融媒体建设过程中,技术本领作为必需的软件要求只能超前不能落后。下一步,将继续以打造全媒型人才为出发点,着力加强融媒实战学习,通过多种形式对融媒体机制创新、运营管理、具体实操进行理念和方法性学习,对新闻采编、新媒体策划制作、广告策划、传播传输进行技术性学习。规范人事管理,通过社会招聘、劳务派遣等方式,严格公益属性,吸纳优秀人才进入融媒队伍。用好用活新媒体,打造一批县域传播矩阵,实现阵地全覆盖,创新新媒体传播,增强人的参与度,增强事的链接性。

媒体调研报告篇四

跨学科的整合教育使教育更接近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整合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看到“部分”,也能看到“整体”;不仅看到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也能看到问题的实质所在,避免局限及各个部分连接产生的缺口,能使学生用综合性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

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

我认为,学科整合的概念应该是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长并结合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后可以扩展知识容量,开放教学空间这些特点,通过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完整的综合学科体系,这样才能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最佳的途径。既然是整合就必须是学科间的融合,如信息技术与的语文学科的整合就必须突现两者的优点,语文学科人文性强,感情色彩强,作为社会交流的工具实用性强,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提供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素材,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只有强强结合,教学的效果才能锦上添花。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是上课时用用电脑,做做课件,把信息技术只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我觉得这并不是整合,或者说并不是完美的整合。在小学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可以说是让教师从以往的平面思维转向立体思维,它也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前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只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整合后,我们要给学生提供的很多就是我们以前也未掌握的知识。教师只有本身掌握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只有尝试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成果,才能在实践中掌握操作的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整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时时处处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单元计划、教师演示文稿、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要以此为基础。

2、要突破过去那种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的思想方法,用联系的、多学科的、灵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切忌急功近利。

4、要有创造性。

[1][2]。

媒体调研报告篇五

早在2018年xxxxxx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xxx年中央发布《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xx省印发《全面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方案》《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但由于融媒体中心建设对于全国而言至今是一个系统性的新课题,对于如何“融”?如何强化融媒体机构职能、搭建全媒体平台、构建专业复合型人才支撑等,仍面临巨大挑战。

一、我区融媒体中心建设现状(一)区域媒体情况。

x名事业编制,其中x名领导职数,现实际在岗人员x名,启动招聘x人,同时列入高端专业人才引进计划,暂无购买服务人员。

二、存在问题(一)缺乏分类标准,平台参差不齐融媒体建设关键在于搭建内容加工的“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矩阵”,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通过矩阵输出,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立体服务”目标,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最广泛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并且拥有一定“造血”功能。xxx《规范》对县级、区级平台是一个标准,统一进度要求,但是普遍看来,一方面是区级媒体平台基础普遍较县级不足,大多数区级未单独设有电视台、出版社等专业传媒机构,在整合平台资源时,相较县级融媒体中心庞大的平台资源“缺得多”,具有“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是在如何有机融合现有各方媒体平台方面“融的少”,具有“后天不足”。受体制机制、发展模式影响,区级融媒体要整合政府、人大政协、纪委监委及相关部门原有平台技术,存在标准不统一、各自为阵的现象。同时,省、市、区三级平台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壁垒,仅靠区级政府推动打通上下媒体平台壁垒,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具有较大难度。

(二)缺乏专业人才,技术支撑乏力区级融媒体中心运行需要专业技术人才,但目前区级无广播电视,要适应音频、视频采编的人才更是严重匮乏。而且区级基层单位能够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薪资待遇、编制数量、职称评聘、发展机遇、生活环境等整体条件是有限的,仅仅借助本区的资源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随着日新月异的融媒体快速发展,即使打造满足基本需求的融媒体平台,仅靠体制内的人员编制也是远远不够的,仍需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补充人员力量。

(三)缺乏盈利模式,“造血”能力不足根据制度设计,融媒体中心的运营就是要与市场媒体信息服务主体“分蛋糕”,打造主流平台,拼的是实力,而资金无疑是区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一大痛点。目前,区级融媒体中心的主要经费来源为政府拨款,仅有极少数区县能获得上级专项资金拨款扶持奖补。由于融媒体中心往往涉及平台、技术、服务等购买问题,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区级财政有限,投入到媒体建设专项财政费用通常会存在很大的缺口,而大多数区县很难解决这部分的资金缺口。在实际工作中,这种一次性的财政支持也很难维持区级融媒体中心长期的资金投入需求。如果没有竞争实力,没有盈利能力,也将导致资金难题,严重制约区级融媒体中心的长足发展。

媒体调研报告篇六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整合过程中一些有失偏颇的做法,也极大地影响了整合的效果,有时甚至会与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背道而驰。结合自身实践,笔者就两者有效整合的忌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忌:追求形式,忽视实效。

由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备受关注,有不少教师为追赶这股潮流,片面地认为,现在的语文课如若不利用信息技术就算不得一堂“好课”.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赛教课上,很多教师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唯恐落下落伍的嫌疑。而纵观这样的语文课堂,其实教师大多只顾形式上的热闹,是为整合而整合,而忽略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科整合是把语文教学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我们展示学科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优化了的语文教学,而不是华而不实的信息技术展示。况且,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都适合运用信息技术。因此,教师切记不能因追求形式而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生拼硬凑,一定要因“课”制宜,因“人”制宜,讲求实效。

二忌:过度使用,暄宾夺主。

语文课应姓“语”,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语文教学中,使其成为一种累赘,而是需要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把握好运用的“度”,最终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莫高窟》一文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将莫高窟彩塑、壁画、藏经洞等影像资料展示了个遍,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录像让学生应接不暇,而对于字、词、句的品味却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整个课堂把语文教学变成了多媒体的展示,偏离了语文的实质。一堂语文课,输出的信息量再多,如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你的整合就是失败的,无效的。

三忌:按部就班,无视生成。

大部分教师在课前都会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精心预设自己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只要轻轻一按鼠标,教学内容便会按照预设立刻显示。可是,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媒体的过度预设或教师本身的技术不过硬,一些教师往往只能根据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课堂上适时点拨的教学机智减少了,教师的手脚被束缚,学生的思维被框定。整堂课亦步亦趋地跟着课件走,完全无视课堂中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程实施中教与学的永恒话题,尤其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师一方面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应对课堂生成的教学机智,另一方面也应提高自身运用多媒体的能力,让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绚丽多姿。

四忌:缺乏交流,淡化情感。

在一些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往往会出现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教师“无所事事”的异常现象,整个课堂中缺少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这在无形中也淡化了情感目标。如一位教师执教《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把学生带到微机室,带领学生打开了专题网站,了解了相关板块,简要布置了学习任务后,就放任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要么坐在讲台前,要么象征性地在教室中转一转,期间丝毫没有一点引导与交流。学生则漫无目的地走马观花,整堂课收效甚微。无论计算机多么先进,课件设计多么精妙,它终究是冷冰冰的机器,无法代替充满感情的老师。教师还应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切忌将充满人情味儿的师生关系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关系。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只有定位好课堂的属性,把握好运用的度,调整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加强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才能将两者的合力发挥到极致。

媒体调研报告篇七

发展新的新闻业态,更好地引导与服务基层群众,是新时代对县级融媒体的要求。而新的新闻业态对媒体人才结构和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融媒体理念,提升全媒体技能,打造一支既有传统媒体素养,又具有新媒体生产技能,还具备一定管理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县级融媒体发展的重要任务。当下,县级融媒体人才匮乏,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本文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探讨。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信息传播方式根本性变化。主流媒体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提升新闻的传播力和引导力,xxx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是我们党适应信息化社会和全媒体时代发展大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县级媒体处于基层,具有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责任,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自然被提升到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

xxxxxx在谈到媒体融合时强调: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上述这些融媒体功能和任务,自然离不开人力资源支撑。2016年2月19日,xxxxxx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融媒体时代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才,如何培养,构建怎样的人才结构和人才机制才能适应融媒体发展需求,这是县级融媒体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融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的素质要求。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认为,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媒体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只有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报道等能力。懂得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规律,深谙新媒体平台采编与制作流程、拥有传媒管理与经营等综合能力,成为县级融媒体的人才追求。

(二)掌握全媒体技能。

媒体调研报告篇八

调研者: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2、学生对于云够用多媒体教学的看法。

3、学生希望运用多媒体教学应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二)调查方法。

1、访谈,与本学校几个班共10位老师进行了访谈。

2、学生问卷,内容涵盖对多媒体教学价值观、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

三、调查过程及结果。

(一)教师使用多媒体的现状。

1、中老年教师的使用情况: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由于一部分中老年教师没有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或培训时间较少,所以在课堂上不用或极少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教师讲的很吃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青年教师的使用情况:

一部分青年教师,因其有过培训经验,其有熟练的信息操控技术,加之接受新知识、新信息较快。因此平时都会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在年轻教师中使用率较高。

总的概括,不足40%的语文老师经常使用多媒体,33.9%的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应用,有10%以上的老师有计算机证,但上课从没用过多媒体,另外9.88%的教师根本就不会用。

(二)学生的看法及建议。

四、调查结果显示出的问题。

目前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调查结果总的来看,学生认为多媒体上课效果好,能够提高学习兴趣,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从形、声、色等方面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是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

但它统一的展现方式容易抑制学生的想象能力,简化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思维过程,造成思维的僵化和片面,会剥夺学生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创造个性,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员,更是一个教育者、引导者,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有些教师运用多媒体过程中,有些教师运用多媒体还仅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还只是一种演示工具,在课堂上演示了大量的内容,有“人灌”变成了“机灌”,没有注重发挥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只是突出的问题。

五、正确认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尽管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作用很大,恰当借助课件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但如果每堂课都制作课件,这样会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精力甚至会转移教师的注意力,忽视对教材重点难点的钻研,更何况并非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制作成课件来进行讲授,若为制作课件而牵强附会,课件不但起不了作用,而且还会弄巧成拙。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固然很好,优化语文教学,但这里也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掌握不好尺度,一味的滥用多媒体,就不会起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了。只有合理运用多媒体,才能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所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勿忽视人文精神。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获得情感的培养,人文的熏陶不能光靠教学技巧和小袋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醉于字里行间,留恋于墨韵书香。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既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又要遵循语文课的特点,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在现代科技的氛围中,洋溢浓浓的人.......。

媒体调研报告篇九

该单位招聘平面设计的需求是,要懂得cdr以及ps软件的基本操作,男女不限,高中以上或者相关学历,沟通能力强,能承受工作压力;能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执行力强,有经验者优先,没经验可进行简单的培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我们这个行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创作理念,总之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意。

在工作中,技能能力相当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在整个社会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密不可分的,有时候,我们更需要借助他人的能力,毕竟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像有些软件的操作,我们是不懂的,这个时候,我们如何去向他人取得帮助,如何去开口,如何去积累相互间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日益进步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已经成为了个企业单位在招聘,管理上的`标准之一。人与人的交往才是构成这个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已经成为了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种综合素质,而这中交往的能力必须建立在社会时间上,试问一个刚出到社会的大学生,能交往的人群是相当少的,这样又怎么能够满足这种社会软性需求呢?我现在才知道,在大学生活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一种能力也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培养,那就是我们的交际能力,调查报告《岗位能力调研报告》。

再到我们所掌握的技能上,我们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实践的时间还是比较少的,我姐夫也是做平面设计的,在工作过程中,我也经常去像他讨教经验,他也总是虚心教导,记得他说的一句话:“平面设计也是一种推销,不过销售的是我们的理念,是顾客对我们理念的认可”。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所学的基本技能对社会平面设计的需求上还是非常不够的,我们的创作理念只能在社会的实践中慢慢积累,慢慢明显起来,只有真正懂得了我们自己的理念是什么,类似于哪种风格,如何去归类,我们才算一个真正完整的平面设计者。

刚才已经说了,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我们早创造的时候,更应该多考虑下别人的理念,毕竟我们是要把自己的理念推销给别人,如果别人都不认可你的设计理念,我们又如何能把自己的作平推销给别人呢?别人又如何会接受我们?这就需要一种对作平的互动,我经常看我姐夫他在工作的时候,永远是把他的作品先拿给顾客看看,而且还给了几个版本让顾客选择,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顾客有一种“参与”的心理,仿佛这个作品是自己一起做出来的,在心理上,又如何能叫顾客不感到高兴呢?顾客开心了,他就会记得你,下次有项目需要人完成,是否首先就会想到你了呢?这是当然的——如果我是顾客的话。

综合上诉,能力并不是简单的对软件的操作程度,更重要的,还有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提高上去了,企业单位对工作者才能有更多的安心与信任,这样在企业里的发展也更加如鱼得水了。

媒体调研报告篇十

二、调查内容和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回答的方式,对象是全校三个年段各抽选一百人进行调查。以“语文学科与多媒体技术整合”为主题,内容涉及九个方面30项内容。调查的问题集中对于实施课改后,学校教学设备改造后,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学生对老师采用多媒体上课的意见与建议,学生接受多媒体授课的感觉等等。

调查问卷的设计如下:

一:对使用多媒体课堂授课的态度:

1、很喜欢2、一般3、无所谓。

1、很好2、较好3、不明显4、没感觉。

三:对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所起的作用。

1、很好2、较好3、不明显4、没感觉。

四:在全文结构解读方面利用大屏幕的作用。

1、很好2、较好3、不明显4、没感觉。

五:课件图片安插与文本内容的补充作用。

1、很好2、较好3、不明显4、没感觉。

六:课件音乐设计与文本内容的和谐性。

1、很好2、较好3、不明显4、没感觉。

七:课件制作整体效果(文本内容、图片、音乐)。

1、很好2、较好3、不明显4、没感觉。

八:使用多媒体课堂,运用课件授课后,你遇到的问题:

九:使用多媒体课堂,运用课件授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十:针对多媒体课堂,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三、调查的结果。

此次调查,初一共发出问卷90份,收回88份。初二共发出91份问卷,收回80份。初三共发出78张问卷,收回77张。发出问卷中共有14张未能收回。

总计发出问卷259份,收回245份有效答卷。问卷整体设计并不复杂,是为了学生方便作答。但针对几个关键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取得了翔实的第一手数据,对此,我们作出了以下的判断:

调查内容。

很喜欢(很好)。

一般(较好)。

不明显。

没感觉。

175。

62。

4

4

120。

110。

12。

3

对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所起的作用。

117。

103。

20。

5

在全文结构解读方面利用大屏幕的作用。

153。

76。

13。

3

课件图片安插和文本内容的补充作用。

162。

70。

8

5

课件音乐设计与文本内容的和谐性。

147。

72。

22。

4

课件制作整体效果(文本内容、图片、音乐)。

126。

100。

14。

5

四、调查结果分析。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用多媒体上课,是持欢迎的态度的。在调查中,表示非常喜欢的学生占了71.4%;有高达93.87%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堂比一般课堂的教学效果好;对课件本身不论是从帮助课文内容的理解、文章结构解读,还是从图片、音乐与课文内容的补充、和谐,学生认可度都是很高的。其中认为课件制作很精美的超过半数,达到了51.4%,觉得制作技术很好的也达到了40.8%,这个数字给了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们极大的鼓舞,因为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研究小组课件制作水平在不断提高。只有少数的学生认为不太明显或感觉不到。针对研究主要方向“与文本的结合”进行调查的项目:在全文结构解读方面利用大屏幕的作用、课件图片安插和文本内容的补充作用、课件制作整体效果(文本内容、图片、音乐)三项认为很好的占了所调查学生的绝大多数,均达到了60%以上。但在对“理解课文内容所起的作用”和“课件音乐设计与文本内容的和谐性方面”,学生也很明确的`表现了不太理想,可见学生对多媒体作用的认识是比较理性且有一定的深度的。同时,学生针对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许多的意见与建议,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了翔实的事实依据。

由此可知:

(一)多媒体教学受欢迎的原因:

(1)多媒体教材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全面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一改过去相对而言比较枯燥的黑板教学,把文本内容有趣而生动的让学生愉快的接受。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生动,不仅加深了学习的记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材可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展示大量的资料,丰富的课堂的内容。有着文字教材无法比拟的优势,并能够整合大量的知识,使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更全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于综合性的语文学科来说,课后的积累在课堂学习中一并完成,使学生真正享受“不出教室门,便知天下事”的便捷。

(3)多媒体教材可以把文字教材的抽象内容相象化,便于理解。而且在文字教材转化。

为多媒体教材后,其内容大大增加了。教师的授课空间也加大了,课堂更具有灵活性。也给了学生选择的可能,使得学生在课堂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

(4)老师对知识要点的归纳比较系统,有条理,笔记完整并清晰,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对多媒体教学材料的运用的意见和看法:

(1)有的同学认为课件中影视内容和一些动画作品的插入容易让他们沉浸在其中而不利于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的授课内容上;感观的东西多了,反而影响了语文传统的作用,让学生失去了自我思考、自我感受的空间,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而老师在授课,也容易受到课件的限制,不能解决临场问题,老师只能按部就班;反而缺乏了应有的灵活与幽默。

(2)有时候老师制作的课件图片或音乐过多,或者授课内容过多,上课的节奏就比较快,学生来不及做笔记或不知该记哪些内容,不如,上粉笔课板书精炼;学生和老师反而常被课件牵着走,缺少自主学习的时间;有时注意力被图片和音乐所吸引,学生会谈论图片或音乐内容,不利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内容上,不利于提高上课效率。

(3)还有同学认为课件的质量有待提高。因为有的课件字体设置太小,有的课件字体与背景色彩的对比度不够强烈,或者字体太花俏反而让学生看不清楚学生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个别学生还提到如果太经常看幻灯片对视力影响不好。

在调查中,一些同学还针对问卷上没有提到的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大大的弥补了我们调查问卷设计的不足之处。同学们一致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应该轻松愉快,变苦学为乐学;一部分学生希望学校有一个专门的语文教育网站或成立电子资料库,而且希望中学语文教育网或电子资料库的主要内容是各类语文考试信息、题库以及解题资料,或者是中学生优秀语文小论文或相关作品;一些学生希望其主要内容应该还有国内外时事热点及背景材料。但也有的学生提出上多媒体课不应该闹哄哄,这样不利于思考。而且希望老师要避免把多媒体当成一个电子黑板,用以出示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从而由“人灌”变成了“机灌”。

五、调查后的反思。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也当是一门立体式艺术。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确实真正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气息,它打破了过去课堂教学单一沉闷的气氛,尤其是在实施美育、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我们要合理适度地运用好多媒体技术,才能真正为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而不应只看教师怎么教,用了什么画面,配了什么音乐,设计了什么动画,而应关注学生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章的钥匙。应以课堂教学效果的认定来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如此才不至于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综上所述,我们对多媒体的良好的作用不想多言,只想针对我们的研究课题作一个反思:

(一)媒体的视听冲击固然形象直观,但是远没有文字给人的想象空间广阔、鲜活和历久弥新的形象效果,媒体填补的艺术空白是单一的,而文字给人的享受而填补的艺术空白是丰富多元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使一些文体的知识立体化、形象化,增加了学生的直观认识。并非所有的文章都要配上画面。如果“床前明月光”,配上一个多媒体画面会如何呢?我们想教会学生想象与联想,却又亲手堵塞了学生灵活的想象空间,这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应当恰当,适当的有的放矢的设计课件。所以多媒体教学在语文学科中要慎用。要把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与现代教学理念、技术完美结合。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时候,教学目的是教学首要任务,多媒体技术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创造个性,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员,更是一个教育者、引导者。需要记住的是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有些教师运用多媒体还仅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还只是一种演示工具,在课堂上演示了大量的内容,由“人灌”变成了“机灌”,没有注重发挥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作用。多媒体教学不能为了多媒体而教学,它仅仅是课堂教学手段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应该适时适量,只有在运用其它手段不能很好说明时应用较为合适。

所以,通过调查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课改的不断深入,让信息技术成为了我们的常用工具,但我们发现,在课堂上明明是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完成的,结果却被课件的模拟演示所代替;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信息技术虽然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下的黑板教学。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急待予以澄清。

正如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部杨莉娟副研究员说:只有冷静、客观地澄清认识上的困惑,纠正教学行为上的偏差,才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所以,必须认清信息技术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多媒体与我们语文文本结合的最佳契合点究竟是什么?多媒体毕竟是工具,必须为我所用。如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命运,更关系到一代学生的质量。在我们的探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观念与行为上的偏差,反映出一个新生事物必然要经历的复杂的过程。我们既要正视困难与问题,又不能因此而失去信心。通过此次调查,我们更加树立了我们的信心,并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我们的学习讨论中来,为语文教学与最新科学教具的结合探出一条最科学,最合理的道路。

媒体调研报告篇十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有很好意见和建议:

1、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通过座谈,可以深刻的感受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决策非常拥护,对新农村美好前景非常向往,对新农村建设热情很高,充满信心。同时认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结合本村实际,量力而行,切不可举债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应把着力点放在集体发展,让群众得实惠上。认为今后要更加注重集体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因为这是为群众举办公益事业的前提条件。同时普遍表示不等不靠,在现有条件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尽量为群众多办些实事、好事。

2、存在的问题和干部群众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集体经济发展还不平衡,部分村集体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相比还相当薄弱,可支配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太少;农民还不够宽裕,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能力不足。二是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缺乏一技之长,无固定的就业岗位和现金收入,这部分劳动力主要靠自身的强壮体力去从事一些体力工作获得收入。三是村级规划建设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存在各村都想搞公寓楼、商贸小区、工业小区现象,容易造成土地浪费和重复建设,重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不良景象。四是村容不够整洁,缺乏统一的垃圾回收和集中处理设施,垃圾无法处理和填埋,随意堆放,“三大堆”问题突出。五是要求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对集体资产管理采用股份制和租赁制,切不可一卖了之。六是要求上级给予贫穷落后村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认为优惠政策都让富村争取去了,结果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落后村老百姓看不到希望。因为落后村的原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客观条件的因素。七是要求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减少环节,减免有关收费,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3、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要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增加集体收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和物质基础。基层干部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和村公益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群众谈论最多、最为关心的就是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打好经济基础。增加村集体收入,当务之急,一是要放宽村集体土地流转政策,通过转让、出租闲置场地、房屋增加收入。二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搞好个体民营小区建设,通过村级税收增长地方留成返还增加集体收入。三是要大力培育各类特色专业村和各种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在组织和服务群众致富中增加集体收入。当前大部分农民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建议县乡两级要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素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2)积极作好村集体债务消化工作。当前村级负债面广量大,影响了村级发展。下一步应采取措施,积极消化村级债务。当前,首先要清理锁定乡镇村债务,并把债务清偿工作作为考核乡镇村的一项重要指标,制定年度责任制。对责任制完成好的予以奖励,逐步消化乡镇村债务。同时,从完善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入手,除公益性事业外,禁止乡村两级负债搞建设,防止产生新的债务。

(3)科学制定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制定规划时,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既要注重搞好村内规划,同时又要注重搞好连村规划,特别是对于村庄集中、距离较近的村庄规划,在制订住宅小区、工业小区、商贸小区建设和自来水、垃圾集中处理场等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从宏观上把握好,充分考虑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长远发展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既要符合实际需要,又要科学合理,防止各自为政,自我发展,造成财富和资源的浪费。

(4)因地制宜,分类突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推广一个模式,沿用一套考核指标。要从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层次性、多样性的实际出发,依据村情选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近期努力的重点。对那些基础较好,班子较强,群众易发动,对周边易产生带动作用,有说服力的村庄,要先行一步,作好一点,作出成效,作出特色,予以推广,予以示范。特别是对近郊村要提倡先行一步城市化。在操作方式上,可采取两种类型,一种是政府介入,结合村庄土地连片进行整合;一种是有实力的村直接同投资商合作,进行开发。配合大项目建设,引导农民重新选址新建或全村整体改造,并与城区衔接配套好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使布局优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饮水净化、环境美化一步到位;对远郊村,不改变原来的格局,保持原村风貌,进行现状提升,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入手,以改善农民卫生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为核心,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完善村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群众居住环境。

(5)加大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帮扶和启动力度。当前,政府扶持和优惠政策主要是向基础条件好的村倾斜,给贫困村群众造成穷村无人问津,穷的越穷,富的越富的感觉,贫困村的农民看不到希望。建议各级政府在抓好典型示范村和建设村的同时,更要注意加强对那些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帮扶和启动力度,适时启动贫困村建设,首先帮助他们实现道路硬化和通自来水等基础性工作,使他们早日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6)坚持以集体和群众投入为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建议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一是政府以奖代补,补助一部分;二是发动群众集资一部分。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启动一事一议,群众对于改善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理解和支持的;三是政策性信贷支持一部分,放宽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消费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四是盘活闲置土地、厂房,出租转让收入一部分;五是业主、开发商预先垫支一部分。

(7)进一步转变部门作风,强化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建议采取统一政策,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土地、规划、建设、环保等各项审批一律从简,收费一律减免,同时,做到集中审核,一门办证,减少时间,提高效率。

媒体调研报告篇十二

传统文化在今天所遭遇的压力,并不是文化本身的危机,而主要是传播形式上的困境,结合时代特点改造创新形式,推进传播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与时俱进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需要充分依托现代传媒技术和现代产业技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新业态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

1、以现代传媒为依托改进传播方式。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现代传播媒介进行,较于书籍、报纸等传统传播媒介,现代传媒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针对性和即时性强等优势,能很好地符合现代人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心理。所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广泛地融入现代人的生产生活,能够为现代人所熟知和接受,真正在当代“活”起来,必须充分借助和依托现代传媒,“让传播的话语模式与时俱进,用民众感兴趣的话语框架和模式进行传播。”为此,要将传统文化资源与网络、手机、电视等现代文化传播媒体相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充分融入现代流行元素,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媒介技术和传播形态不断发展。近年来,“网上非遗博物馆”、“网上书友会”等网络文化活动平台成功搭建,“网上礼仪学堂”、“网络道德学堂”、“网上书香榕城”等网络文化传播品牌成功打造,这都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传播方式的积极探索。此外,电视电台等亦在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成语大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谜语大全》,东方卫视推出了《诗书中华》,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了《齐鲁家风》,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是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电视传媒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其中,《齐鲁家风》采取古今结合的叙述方式,通过情景模拟、三维动画、二维图示进行技术处理使画面镜头更加吸引眼球,通过小视频形式将片中故事推送到各大视频网站进行多平台多渠道传播,这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具时代气息和青春气息,更易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因此,要充分运用各类传播媒体和技术,通过数字化处理和动态化表达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现代传播手段“打开”和传播,从而不断改进创新其传播方式。

2.以文化产业为依托创新表达方式。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新业态相结合,发展传统文化特色产业,是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共同要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能够依托影视动漫、文化旅游、会展演绎等多种产业形式找到自己的现代“打开方式”,发挥自身在当代的经济文化效益。以动漫为例,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与动漫艺术结合,能够很好地变“严肃”、“古老”为“活泼”、“新奇”,从而创新表达方式使自身在当代“新”起来、“火”起来,如《中华小子》以动漫艺术的手法诠释了民族精神,赢得了法国评论界“引发亚洲动作片新美学”的赞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为素材,大量融入时代新鲜元素并运用现代动漫艺术,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收获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可以依托现代动漫艺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漫化传播。再者,除动漫艺术之外,影视艺术也是创新传统文化表达方式可以依靠的重要技术,促进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影视产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重要渠道。2017年上映的《战狼2》创造了多项票房记录且至今保持着票房冠军记录,《战狼2》是一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电影,其将中华民族精神通过影视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创新表达方式的同时自然地融入现代因素,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此外,《海棠依旧》、《芳华》、《建国大业》等也是以传统文化精神资源为基础并充分依托影视技术而进行的经典创作。因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可以依托现代影视技术,善于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影视创作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影视产业,形成影视化的文化创新表达方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