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教学勇气读后感(优质16篇)

教学勇气读后感(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6:45:07
教学勇气读后感(优质16篇)
时间:2023-11-22 06:45:07     小编:文锋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一

《教学勇气》的作者是帕尔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教师。他的《教学勇气》一书,初读,感觉有些地方不好理解。细读之后,才越来越觉得这本书是那么直通人的心灵。

读这本书,我常常默然一笑,原来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原来,地不分南北,人无论东西,对最初的热诚逐渐消退的遗憾,对日复一日、重复工作中积淀下来的烦躁、倦怠情绪的苦恼,甚至对于选择这份职业是否真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疑虑,从事教师这份职业的我们,都曾经纠结过。

面对教师这种困境,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着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它没有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它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的、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

教学是需要勇气的,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讲台上,当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向你的时候,我必须做到谨言慎行、因材施教、为人师表。

书中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在一次家长会中,我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和学生的内心感受,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某次我给一学生纠偏辅导,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模式,把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品质,效果非常好。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个晚上跟她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

要有勇气构建共同体。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直奋斗在教育的最前线。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样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学,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模式教学,总以为自己已经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读到《教学勇气》,方知自己的卑微之处。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教师的满堂灌不合时宜,学生的满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师生专注于一伟大的事物,惟有师生的教育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伟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学习共同体,成就学生、教师、学科三位一体的精彩课堂。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还是教师讲的多一些。要么就是满堂言。我们没有勇气寻求伟大事物,没有勇气以伟大事物为主构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当学生发言离题遥远,我们恐惧完不成教学任务,恐惧使我们与学生、学科保持分离。于是教师越俎代庖,慌里慌张、糊里糊涂讲完课,冷落了学生的心灵感受,冷落了“伟大事物”,让“真知”尴尬地站在教室门外徘徊。要么学生发言,教师无所适从,盲目肯定。让真理游离于教室外,让新知在书本上躺着不动。教学勇气何在?扪心自问,这时候,我们需要呼唤灵魂的回归,一起去寻求共同体的存在。是的,应该有勇气去创建最佳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平时要做到:

1、多读书籍,让书为我们构建共同体导航,就像我现在读《教学勇气》方知构建共同体模式的重要。

2、要有勇气去实践,实践出真知。3、保持心灵的开放,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这样真正的教学才会发生。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二

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他的书是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的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中的教与学的热爱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本书最吸引我的是作者陈述个人教学的案例时对个人心灵挣扎的描述,这种描述是基于对自己心灵的彻底体察,以及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整体洞悉,并结合对教育对象的换位思考,几方面的交替进行,夹叙夹议,陈述观点。这种论述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巨大的说服力,让人感觉到作者对教育工作的无比热忱,对人性的反思,对教育同行的热情激励,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心。这种叙事探究的方法,比起层层的逻辑的论证说服力更强,更能关照到深层的现实的问题。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带领我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

最令我无法释怀的是蕴含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那份源自作者心灵深处的自我剖析情怀。我们承认:教学的根本是学习的学生,而非教学的教师。学得好的学生未必就是教得好的教师最美好的成果。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以绝妙的方式方法学习,包括有的学生另辟蹊径、超越上课的教师、既不靠上课也不靠教师,一样学得不错。教师可以成为天使——引领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可以堕落为魔鬼——扼杀学生的天性,阻碍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更应该做一个用心的老师,用心研究与教学相关的自我内部景观,不但要有解剖自我的勇气,更要有解剖自我的行动,在解剖中认识真正的自我!惟有如此,才会真正对学生的生命负责!

“一切阅读都是以自身底色作基础。”能够进入心灵的阅读才是愉快的有效的阅读。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最令我愉快的是,时时都有美丽的风景。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三

“沉默也是一种表达”这是我近期在读《教学的勇气》一书所得。对于书中表述的老师对待课堂上学生沉默的心理及方式让我仿佛看到了曾经课堂中我。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典型的群体可以忍受15秒钟的沉默,然后才会有人觉得需要通过讲话来打破紧张的气氛。而且,一个群体的沉默大多被认为是出了错。其实,在真正的教育中,沉默是学生需要内心世界工作时值得信赖的母体,是适合更深层次学习的一种媒介。

而在我们的课堂中,每当遇到孩子们的集体沉默,我们为师者便开始无助而失控,尤其是遇到公开课,台下坐着听课的领导和同仁,我们明明内心在告诉自己,等等,再等等,亦或用焦虑不安且带有急躁的口吻给以学生貌似脚手架的问题以辅助------最终的结果是:你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努力设计出来的开放式学习化为乌有,我们按捺住心中的怒火专断地回答了我们自己的问题。

可是,我们哪里会知道这种沉默也可能是我们的学生既没有给吓呆也非不屑一顾,而是向深层挖掘;还可能孩子们不是无知或者愤世嫉俗,而是有足够的智慧认识到这是需要思考的时刻;更可能他们并非在浪费时间,而是更深刻地思考、学习。然而,我们把孩子们的沉默当做出了问题,从我们自身的控制需要而非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对其沉默做出了反应,而我们却错失了所有这些可能的机会。

沉默也是一种表达,为师的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摆脱沉默带给我们的恐惧和不安,让孩子们在沉默中独守心灵的那片刻的一隅思考的空间,允许沉默的发生,因为,一旦当我们赋予孩子沉默的自由时,孩子们更可能选择参与课堂。沉默是一种表达,不只体现在我们课堂中的孩子们身上,亦体现在工作、生活中的我们身上。这种表达方式少去了聒噪,更少了锱铢必较的唇舌之战,留出了进退有度的时间和空间,让我们在沉默中顿悟,顿悟中学会理解和包容。

因为,沉默也是一种表达。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四

花了几天的时间,将这本堪称是教育教学理论的经典书籍看完,每一章都做了读书笔记。虽然这本书很多内容比较晦涩难懂,但是通过分章节做笔记,写反思的形式阅读这本书,确实还是可以将本书的很多内容更好地进行消化。

本书前三章介绍了教与学过程的内在景观,也告诉了我们缩小教与学分离的内在方法:一是重新认识自我(对自己要提升认识,更加全面认识自己),二是面对恐惧(摆脱有害的恐惧而拥有健康的恐惧,理解恐惧同时能客观认识恐惧),三是以悖论式的思考方式全面、完整地认识世界(在教学中也要运用这种思考方式才不会分离我们的教与学)。前三章是在讲培养造就共同体成长的内在沃土。而第四章到第六章是关于共同体如何从内心世界融入课堂以及更大的世界。第七章介绍了关于教育变革的运动的四个阶段,而其中第一阶段就是我们第一章讲到的教师自身认同和完整。与第一章遥相呼应。

整本书阅读完,我觉得感触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在共同体培育的沃土中,无论是缩小教与学的分离需要面对的恐惧,还是用悖论式的思考方式来看待问题,都要重新认识自己,帕尔默说教师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不忘初心,才能找到滋养教师心灵的养料,才能找到教师继续前行的原动力。而这个就是要求教师要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同时教师要热爱教育,只有你真正对教育感兴趣,你才能发自内心的去爱你的学科,爱你的学生,你才能去寻求是否用悖论式的思考方式,真正面对学生的恐惧,你自身的恐惧从而让其变成积极的恐惧。此外还需要寻找各种方式为自己减压,减压也是自身认同与完整的一种模式,真正让自己与内心对话。

第二,六组悖论展现教学的理想状态。这六组悖论是分别是学习空间既需要界限又需要开放;学习空间既需要紧张又需要愉快;学习空间既需要个体意见与也需要团体的意见;学习空间既要独处和也要群体资源支持;学习空间既要有小故事又要有大故事;学习空间既要有沉默又要有争论。

学习空间既需要界限又需要开放,开放是手段或者形式,而界限是目的。举个例子就是说我们设置了一个议题,议题是固定的,但是达到议题的手段可以是多样的。学习空间既需要紧张又需要愉快,也就是我们既要让他们感觉到安全才能让他们更好投入我们的教学。

学习空间既需要个体意见又需要团体的意见,以及既要独处又要群体资源支持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合作和竞争的关系,让学生体验这二者的关系。学习空间中小故事和大故事的关系是要他们处理好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当他们懂得运用自己的生活中的故事说明问题,他们就是对我们所讲的内容。学习空间的沉默与争论并存实际上是我们所倡导的沉默与对话的关系。这六对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他们并不孤立而是统一于教学这个共同体中。处理好这六对关系有利于改变旧式的课堂模式即老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

第三,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帕尔默认为的共同体必须有拥有魅力的伟大事物这一主体,求知者为了能真正体会领悟这个这个魅力而进入到这样的共同体中。而要拥有高质量共同体需要我们教师做到通过议题以小见大;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要懂得设置优秀的问题并学会提问;教师还要学会倾听。

同时帕尔默也提出同事之间也应该形成共同体,同事之间、同行之间坐在一起怎么样才能更好让自己成长,可以探讨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在交流中激励自己不断成长。同时可以用隐喻的方式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让这种反思更加生动具体。

实际上我们的共同体还包括家校之间的联系,家庭教育是我们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也应该把家长加入到这样的共同体中,曾听一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她就是将全班的家长引导进来一起共读正面管教,与他们共读,与他们共享,与他们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

《教学勇气》让我跟着帕尔默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旅行,真正享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怀勇气,面对教育中的重重困惑,重新激发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五

《我的教学勇气》一书是在我阅读完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的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为加强对后者的理解而进一步阅读的`一本相关的书籍。华东社也有趣,硬是把两本书的封面设计都一样,差别仅是在颜色的调配上。作者是美国的一个教师山姆·英特拉托,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师访谈,介绍美国教师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如何点燃教育激情,寻找教学的勇气,坚守教育信念的故事。跟帕尔默的作品相比,这本书明显要逊色很多,尽管它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这本书比较倾注个人寻找教学勇气的实践、帕尔默亲自为本书写了篇幅不算短的“前言倾听教师”和“后记听后感言”两部分内容等等。从前言与后记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帕尔默教授对教育一如既往的热情与智慧,以及为教育改革中的教师地位和尊严的执著的疾呼。

“我们轻慢教师本已够亏心,动辄怪罪老师则更显失德”、“明明是我们社会或显或隐地制造了形形色色滋生粗野、暴力、忽视儿童的温床,可偏偏把过错一股脑儿地推到教师头上,我们当中还有谁能比教师这个专业群体更对孩子尽心尽责?”作为一个非常熟悉教师工作的人,他对教师充满了敬意。“教师所做的这一切,之所以完全不畏艰难,根本不管利害,就是因为他们胸膛里跳跃着一颗愿意尽其所能帮助孩子气学习和成长的挚爱之心。”“如果我们期望学校有所成功,社会有所进步,总有一天,我们应把所有这一切(指较高的工资,较优厚的物质待遇,较舒适的工作环境)完完全全地给予教师。”他面对现实,不胜其烦地呼吁:“倾听,宽厚而专注地听一听教师们急欲一吐为快的有关他们工作的酸甜苦辣、内心的喜怒哀乐。”

通过书看美国的教师生活。

美国发达,但显然跟美国老师无关。在书中,我们看到,原来美国的老师跟我们一样,也过着一种很屈辱很可怜的生活。作者山姆·英特拉托出生于教师世家,但父母亲对自己的儿子决定做教师感到十分的不解与失望。父亲不悦:“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真该选个其他的工作。”母亲忧心忡忡:“你哪知道今后要活得多苦多累啊!”帕尔默教授也说:近年来,教师以创纪录的速度弃教改行,有一份数据说新教师中任教不到5年就离校的比例高达50%。他们迫于无奈离开教学岗位(书第2页)。

美国教师的待遇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书18页提到山姆的一个同事说:“我明知教书不能发财致富,但仍然选择这份工作,可是凭着我的收入别说过上舒适的生活,就是省吃俭用也才能勉强度日。一想起来,真是又生气又悲哀。”“20xx年,美国教师联盟的调查报告说:教师的平均年薪为40574美元。而工程师为68294、会计师为49247、计算机系统分析师为66782美元。对许多教师来说,在执教之初对低薪尚可忍气吞声,可当日后面临着偿还住房贷款、支付子女大学学费等开支,尤其是看到有类似学历要求的其他行业的工资远远高过自己时,对低薪就忍无可忍了。”“许多教师工作时用的是残破不会的教学设施,有时还自掏腰包购买教具,缺少电话、电脑、最新教材等必备用品”在书13页有一位73年就开始从教的老教师谈到:“我整日忙着与职业工作截然不相关的私人事务,为了多挣钱不辞辛劳,做了几份零工;为了想改行到处打听,看看是否有可供选择的其他工作。”在书第46页中有一封给新教师的信中说到:“你的亲朋好友或许曾苦口婆心地劝你不要以教学为业,可你不听劝告依然决心从教。促使你从教的理由不会是入职薪酬或所谓的声望,因为你完全清楚,在我们这个重财轻义的自由企业社会,教师得到的是何等可怜的回报和敬意。”

美国教师也有考试压力。书19页说:“有些学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考分数和考试准备上,教师不得不舍弃久享盛誉的教学单元,因为其内容与考试无明显关联;”20页又说:“在田纳西州,要以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来定教师的奖惩。”在书99页讲到了taas考试,即得克萨斯学术技能评估考试,在考试压力之下,布莱克希尔小学,教师士气低下,校长唯考试成绩为标准。考试成绩不佳,校长被解职,教师下岗重组。

美国教师也感到负担过重。在书21页一位教师谈到:“每周工作远远超过40小时。正常的上班时间几乎全都花在对学生的课堂教学上,结果,大多数必不可少的备课、写教案、批改学生作业等事情常常得在晚上或周末去做。”在书53页,作者山姆开着一辆破车,车出了问题后送到修理厂,在汽车修理的空隙,他掏出一摞需要批改的学生作文——158份学生作文。

美国教师也感到孤立无助。书22页说:“学校同事象那些每天在车站等着搭车上班的人一样,每个人虽然都要朝同一个目的地,可以候车的时候却独自想着自己的心事,读报纸,似乎有着不容他人侵扰的个人空间。”在书23页说:“教师工作时无人目睹、无人助阵,既无中肯的批评,也无切实地表扬。”在第一编的第五页,讲到了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觉得窝火,迟到懒散的学生、干扰课堂的琐事令老师筋疲力尽。在书47页提到:“自你从教的第一天起,就可能会和我一样,在漫长的岁月中,焦虑和自我怀疑日夜相伴。在我最难熬的时候,我感到孤立无援,束手无策,甚至觉得同事和校方要把我遗弃不顾。”作者山姆说要。在他工作的头二年里,没有任何一个同事来他的课堂看他如何上课,除了要对他的教学工作给予评价的督导人员之外。

我原来以为只有中国教师最可怜,只有中国教师是最屈辱的,工作负担重,待遇低下,考试压力大。现在才知道,这不是中国特色。教师待遇与地位不是由中国国情导致的中国难题,而是世界性的难题。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六

因为读译文著作,也许是因为中西方人思维表达方式的不同,也许是因为本人生性笨拙,帕克的《教学勇气》需要我采用慢读加回读,边读边批注并融入思考,再同步记录发表日志的方式来进行阅读。其间的困难与快乐也许是我读其它著作所不曾经历过的,感觉很真实、很自我、很好。

读罢第一章《教师的心灵》,我做出这样的归纳:帕克以一个主题“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融合来自于个人或他人的数个案例,按六个次主题叠加的结构层次,引领读者进行着一次关于教师心灵的洗礼。在不断强化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

假设指引下,我从阅读中提炼出下面一些我自认为关键的词语,分别是:“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不违心而教,应触心而论;化解争论、真实的内心、人生的经历、寻找真实、非融合、用心去教、撕开伪装、直面真我;个人生活、公众责任、功利学习、自我解体;唤醒、铭记、相遇、启蒙、认同、反思、深度反思、寻找、效果、发展;铸造学科、学科铸造、反思文字的魅力、简单而激进的思想,前台与后台、冲突与反思;“灵魂的首肯”、呼唤、尊重、呐喊、真实自我、“自言自语”、权威和威信来自原创。

没有阅读过此书的朋友也许会觉得这些词语罗列有点唐突或无序,其实不然。对照译文仔细看来,每一个分号前后词语代表的就是相同主题下,不同层面的阅读心得整理。

帕克关于教师心灵的故事告诉我,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教学。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好的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

帕克的言说理论使我明白:自身认同是一种发展的联系。自身完整在于发现、识别、选择、体验和整合。体验是要冒险的,同时因为“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所以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教师把握与学生心灵相遇的过程,开始寻找与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并在与他人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天资,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教学技巧,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

唤回真我的心灵是对“我灵魂的首肯”。为此,帕克给予我们一些熟悉又陌生的方法: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别忘了一个更简单的建议,那就是要尽可能多得学些“自言自语”的方式。在我看来,这些建议都可以让我们尝试与体验一番,尤其是要学会“与自己说话”。无论是写下生活琐碎,还是记录随思奇想,或是发表胡言乱语,做过博客的你也许不难发现,其实这也是一种经常性、随机性、自由式地与自己对话的公开方式。慢慢地,做博客让我们学会了“我的地盘我做主”;渐渐地,做博客使我们懂得了关注自我、交流自我、分享自我、创造自我、威信自我。

唤回真我,过一种踏实却又真实的生活吧。谢谢你,帕克!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七

"我的教学勇气"是一本书名,《教学勇气》的姊妹篇。虽是书名,但我很喜欢这样的表述,它其实是表明了一种教学的心态,一种教育生活的态度。

曾经无数次在迷惘与迷惑之中行走,曾经无数次在无奈与厌弃中想过放弃,曾经无限憧憬教学中的"高峰体验",却因为这种"高峰体验"的稀缺而日益丧失耐烦与韧性……直到我在耐烦与韧性的坚持中,遇到了《我的教学勇气》。

这是一次心心相印的相逢。正是与它的相遇,重新点燃了我从教的豪情,重新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发明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从失望乃至失望之中抬开端来,看到了解脱失望和失望之路--如同鲁迅般的"于无所盼望中得救".

但是,要维系并呵护教师的心灵何其难也!且不说有如此众多的从教者从未关注过自己的心灵需要,从未讯问过自己为何从教,有的更不知心灵为何物;也不说现今的教育制度、社会现实是如此疏忽教师的心灵需要,甚或以一昧打击乃至摧残教师的心灵为己任,更遑论"尊崇教师心灵"之需要;单说呵护教师自我心灵之艰巨。《我的教学勇气》中,这样的艰巨话语随处可见:

"崇奉教学的道德诉求,可又不得不在违反自己信念和原则的事情上随波逐流,这种无可奈何造成的损害是苦不堪言的。"

"教学奇妙迷人,好不枯燥乏味,在各行各业中,这是一种你可以真正称之为'品尝人生百味'的职业。可是,我尽管热爱教学,明天也可能放弃教学"

总之,"我们感到待遇不公"、"我们感到信念被毁"、"我们感到负担过重"、"我们感到孤立无助"、"我们感到底气不足".

然而,并不是艰巨就不做努力,并不是心灵受损,就放弃心灵。心灵是属于自己的,心灵的寻找和号召也好,心灵的缝补与弥合也好,心灵的维系与呵护也好,终归都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是无法代替得来的。

或者说,当你对现今大行其道的教育制度、对社会现实,对这个世界,已经伤心欲绝不抱盼望之时,你只能转向自我生命的内在,去问问自己的心,然后,尽个人之全力警惕呵护。

《我的'教学勇气》的目的,便是通过一些教师的叙述,"使人们了解他们如何找回和维系自己的心灵,从而能在教学时兢兢业业的为学生服务,养成怡然自得的心情,与同事携手并肩实现共同目的,排除面对的一切障碍,尽己所能--如同帕尔默所说--'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光亮和生机'."

为答复"如何维系心灵,重振精力,抵御死气沉沉的环境,解脱令人失望的孤独"等诸多心灵问题,该书提供了三条道路:

1.转向内部:维系我们独有的心灵

2.挺身而出:建立维系我们心灵的关系

3.进行变革:实行尊崇教师心灵的改革

虽然书中的教师都在美国任教,而且他们的专业、从教领域各个不一,其经历与心路历程也复杂多样,但并不妨害我在阅读中发生共识。因为,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事业,而心灵是无边也无界的。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八

《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克.j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等等诸多称号。被誉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观念发人深省,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启发。

利用寒假简单先看了一遍,有些理论和文字还没有读懂,没有理解,还需慢慢去品读。下面摘抄了一段:

“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这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和作者某些观点相符,会引起我的共鸣, 他呈现了一个奇妙的心灵世界!还需反复去读,反复去琢磨。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九

这本书好难,真不容易看懂。第一遍看的时候,好多内容看不明白。根本没有自己的想法,连作者的观点都不明白。再次阅读,感觉有点感悟了,可是说不出来,自己的语言无法表示出自己的观点,只能在书上画画线条。再读第三遍,感觉能明白作者的一些观点了,但是还不能完全理解,只是对书中一些重要的观点有比较深的印象而已。

我不知道别人是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但我的选择,开始并不是真心的喜欢。知道工作了三年后,我才找到了自己的职业认同感,我才感到了自己这一生是应该一直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我开始深爱自己的学生和职业。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教学中各种困难的出现等等,却使我感到激情逐渐消退以致于感到教学进入了一种枯燥、无味的情境之中。“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远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本心:我是真的热爱这个职业吗?我能像那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爱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吗?这些问题不停地困扰着我。这本书,基本解答了我的疑惑。

帕尔默提倡需要发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这句话说得真好。想起央视体育频道主持人刘建宏说的一句话:我们从事着自己喜爱的工作,怎能不真心地把它干好呢?说到底,就是自己到底爱不爱这个职业。

作者告诉我的,就是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只有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教师必须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这样才不会感到教学的无力。

这本书中作者最主要的观点: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这让我对教学的实质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帕尔默说,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学方式。他的话给我指引了一条明确的道路。我要找回自己,慢慢找回自己,哪怕很艰难。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想着怎样照搬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中来。也许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问题了。我们要自觉地去寻找,学习去寻找。这段寻找的路肯定很漫长,要走很多弯路。但我们必须去做。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了我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它让我明白,我的痛苦也是来自我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十

这个周末我读了帕克?帕尔默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教师这条道路上,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不断反思日常教学,以及多读一些书来更新自己。每一届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更新自己就难以走进他们的心里。智慧同样需要情感的共鸣,然后才是理性的相遇。

在刚开始走上讲台之初,我感到恐惧,那时的我不知道自己恐惧什么,我以为等我习惯就好。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会感到恐惧。因为害怕改变,害怕无知,害怕学生出一些无法应对的状况,害怕他们只是保持沉默,而对我所讲的内容无动于衷。现在帕克?帕尔默告诉我,即使是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也会心存恐惧,只不过他们学会了不要害怕,不让自己置身于恐惧的情境当中。因为除了恐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感受真诚、希望、同感、诚实。所以只要我学会让自己保持真诚和希望的心态进入教室,无论发生什么,心中可以有恐惧,但不必把自己置身心于恐惧当中,可以以真诚对待存在的恐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恐惧本身为出发点,学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备课背得很充分了,所以我很自信地走进教室,上完了这节课。但是,我发现效果不怎么好。这本书提醒了我,我们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我们的存在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显示我们如何的厉害,如何的知识渊博,向他们显示我们备课有多认真,以此来使他们对我们有一个好的评价。汤普金斯告诉我们:我们的真实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习,学习他们想要和要了解的东西。所以,我们除了备好课之外,还要去了解学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讲解,而不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记得刚开始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时,我老想着寻找一些教学技巧,可以应对课堂上各种状况。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优秀的一节课,要做到用心,需要我们认真去备课,去不断地完善自身,不断地认同自身。那么,教学能力终有一天会水到渠成。我们自己就是自己进步的敌人,因为我们往往有时候上了一节糟糕的课,会感到沮丧、失败,觉得自己根本不会教书,觉得教书没有人生意义。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让自己走出低谷,要知道这只是一节课,它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我依旧是不错的个体,我只是这节课没准备好。学会相信自己,认同自身,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我只是还没学到展示自我个性的技巧,一旦我学会了,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

有时候我会觉得学生没在倾听,觉得他们是沉默的。现在我理解了他们的沉默大部分源于我。教学应该源于生活,往往我们开始讲一个知识点时,没有从学生的日程认知着手,学生心中没有形成情感共鸣的,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参与到我们所讲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引入的时候更加用心,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进入理性思考。

帕克?帕尔默带领我深入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让我更加有勇气往前迈进。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十一

曾几何时,我们满怀梦想和希望,投入到教育者行列中,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意气风发的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失去了教学的勇气。近期拜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刚开始觉得枯燥乏味,但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才读出其中味道,耐人寻味,让人受益匪浅。

帕克。帕尔墨的这本书,为在迷途中的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很多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了答案,另外书中还阐述了当下谈论最热烈的教育话题。比如我们原来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变为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走在路上。

这本上给我印象最深有一个词,叫做:恐惧。相信各行各业的任何人都有过恐惧的经历,但是书中的所描述的恐惧有了更为宽泛的含义。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十二

这学期,学校开展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读完《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丝毫感觉不到“阅读”的累,而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让我鼓起教学的勇气,心怀希望的去教学。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

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能。教学是需要勇气的,虽然也教了十几年的书,但每当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讲台上,当上百双眼睛齐刷刷的望向你的时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松平常的小小错误就这么被放大了十倍百倍。于是,就必须更加的谨言慎行,信口胡诌肯定是不允许的,要逻辑严谨要言辞顺畅措辞得当,可能大概也许估计这类词的出现频率应几乎为零。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书中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帕尔默引导我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我们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我们教学中的唯一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新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不断宽容他人,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倾听和发现他们真的心声,鼓励学生能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备课前先备他们,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在教学中有创造性地改变学生比较单一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他的学生面前,让知识变得绿意盎然,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十三

“教学真的需要勇气!”当我读完《教学勇气》掩卷沉思,不由得慨叹道。教学,真的需要勇气,打开我们的心灵,唤醒真我的灵魂,在那新课堂的空间,构建一个教学的共同体,在那伟大事物的圆圈,带领学生一同起舞。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一直奋斗在教育的最前线。教育改革像呼吸一样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学,到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模式教研,总以为自己已经站在教改的前沿,直到读到《教学勇气》,方知自己的卑微之处。

《教学勇气》第五章《教学与共同体中》有这样一段话:“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同学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帕克·帕尔默说得多。,教师的满堂灌不合时宜,学生的满堂言有些荒唐,惟有师生专注于一伟大的事物,惟有师生的教育最优物质获得融洽和超验升华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我想起了窦桂梅老师的《秋天的怀念》,课中的伟大事物无疑是“好好活”,想起了孙建峰老师的“精神的礼物”等等。伟大的事物成就完美的学习共同体,成就学生、教师、学科三位一体的精彩课堂。

我们的教学生活很繁琐,尤其又兼有班主任的职责,从上班到下班,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能静下心来备课,着实很难,这就要教师鼓足勇气、挤点时间唤回自己真我,唤醒自我教课的灵魂,凝聚在备课舞台,精读课文,钻研教材,查找资料,寻求伟大事物的影踪,我们尽力而为,要做那孙悟空,拥有那火眼金睛。然而,自我的力量是薄弱的,还得有勇气敞开自己心灵,与同事构建一个共同体方可凝聚力量寻找到“伟大事物”的影踪。不要关上门教学,那样心灵就会枯竭,自身就会不完整。自己充分准备,加上同事间的交流。如果建立“明确委员会”更好。总之,“让我们以安静地以接纳的心态面对别人的问题,鼓励别人的心灵走出来,允许别人心灵以它自己的水准和速度自行发现答案。”然后自己再总结提升,直至寻到最伟大的事物,为构建学习共同体做好准备。

《教学勇气》如一拂尘,款款拂去我心灵上的尘埃;《教学勇气》如股清泉,饮灵魂的干渴之唇,劝慰不要分离,唤我返璞归真。《教学勇气》如一挚友,教我直面恐惧,保持心灵的联络,构建教学的共同体。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十四

帕克。帕尔墨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他说“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为人师的我的意识。”这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只有当我们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的行动从此变得有了方向,我们可以凌驾于我们的行动之上来审视自己的行动。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确实,身为老师,热爱教育工作、为学生奉献心力,却不免会遇到挫折。有时候,学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顽皮吵闹的可以,这时就开始令人怀疑自己的权威性和领导能力﹔认真准备教材、用心教学,学生却直说不了解,又令人开始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失去信心。这些恐惧会把心中的我逐渐瓦解,原本能上的有声有色的课也因此变的有气无力,很难让学生喜欢学习。所以老师们在遇到教学上的'问题时,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认为你和学生间年龄差距的代沟无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学生就是不会听」的恐惧。其实,试着用同理心和缓地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中的恐惧根源和深植于教师心中的担忧,就能用更清明的眼光看待教学上遇到的挫折,许多问题也就随着你新的视觉角度发掘出更合适的改善方法。剥去世俗的外衣,挣脱外在的羁绊,教师自我回归本位,教学返回本真。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天资,发挥自我的独特优势,引领学生探寻真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书写自我、认同自我、完善自我。

纵然,我们面对重重困难,但是,当教师、学生、学科、家长、社区结成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网络时,凝聚的合力会远远大于外部所给予我们的磨难。当教师找回了真心真我,教师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开放曾经害羞的课堂;教师以开放的心灵聆听多种声音的激荡与碰撞。于是,一颗真实、开放的心灵,为教师树立了能在学生内心默契共鸣的教学威信。

正如《教学勇气》中所言:要关照教师的内心,使其不会僵化,对深层的自我待之如友,培养一种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识,使他们无论在哪里都感到回归了精神家园。是呀,失落的心灵回归精神的家园,舒展、静息,教师的生命意识才会觉醒,他们才有勇气、有能力圆融自我的人生。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十五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是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撰写的,作者自己认为“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儿童教育》评价本书“书中系列张杰及开篇优美诗文发人深思。帕尔默努力支撑读者的自信和探索。《教学勇气》是一种唤醒,对那些任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教导不同年龄学生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温暖而直接的触动。”

第一章《当教师失去心灵》。

1、“我们灰心、泄气,部分原因在于,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工作。”

2、“与很多别的职业不同教学一直都是个人生活与公众生活危险的会合。”

3、“不过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站在个人与公众相遇之处,就像徒步穿行在高速公里上。”

4、“当我们试图把我们自己及学科与学生相联系时,我们会使得我们自己,还有学科,都容易受到模式、评判、嘲讽的伤害。”

5、“为了减少我们易受到的伤害,我们与学科分离,与学生分离,甚至与我们自己分离。”

6、“我们远离学科,远离学生,将暴露我们自己的危险降到最低,却忘却了距离使我们的自我封闭,这样的生活更加危险。”

看到这样的描述,简直触目惊心!但是揽镜自照,这样的情形又何曾不会发生在大多数教师的身上?记得带过一个各方面表现都不好的高三毕业班,班风较乱,班级缺少领头羊,难搞难缠的“刺头儿”却比比皆是。语文学科成绩长期年级垫底,学生对高三语文学习采取自我屏蔽,我又是高三接手,和学生的感情基础为零,更严峻的挑战时前任语文老师和我完全是两种风格……当时真是在万般不情愿的情况下,硬着头皮进的教室,开始一年注定痛苦并且注定失败的教学任务。每一节课都是一场现场直播,不错,我们当老师的早就习惯了,虽然语文课上这个班级四分之一的在睡觉,四分之一的在赶各种作业,四分之一的在聊天开小差,还有四分之一的在听讲,但是就是这在听的四分之一中还有些人是抱着看大戏的轻佻态度,稍微哪个知识点是前任老师没讲过,此生第一次听说的,就惊讶,怀疑,大呼小叫;稍微哪个知识点讲得深一点,难一点,超出他们得理解范围一点,就惊讶,怀疑,大呼小叫,稍微哪个地方讲得好玩一点就哄笑,吵闹,自己在下面扯开去然后收不回来。

稍微哪个地方舌头不听使唤,发音不标准了,或者一时口误,讲错了,就哄笑,露出含义复杂的怪笑。渐渐渐渐的,其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对这样的课堂,我就怕了,厌烦了。再加上永远没有起色的考试成绩,慢慢的,我与这个班级,与班级里那群孩子心灵上越来越疏远了。既然只有一小部分人在认真听课,那么课堂上的眼神交流,回答问题也就仅限于这一小部分人;既然讲得稍微深一点难一点就对我报以不耐烦与怀疑,好,那我们就浅尝辄止;既然讲得稍微好玩一点就起哄,怪笑,好,那就一句玩笑都不开,一个笑点都没有,全程一张严肃脸;既然这么不爱学语文,好,那作业不做不交真无所谓,只要我在乎的那个好学生做了交了就ok了。不光是在课堂上在教学中,就算是在非学习时间,心里也没把学生当自己孩子。走廊上碰到学生,前一秒钟还和同事们有说有笑,这一秒钟马上收起笑容,任你从我面前经过,我对你没有一声问候,你对我也是视若无物。

有的时候,真的觉得自己是个怪物,怎么变得像双面人一样,而且是对着一群不懂事得孩子?这样心灵自我封闭的状态维持了很长时间,这期间也动摇过,也害怕过,动摇是因为知道这样处理教学,处理师生关系并没有让我变得很轻松很快乐,难道这样的班级,这样的学生就真的无药可救了?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害怕时因为怕学生说我不负责任,其实更怕的是自己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教师,或者这样做已经不是一名合格负责任的人民教师了。有时候会在心里偷偷地想,其他老师碰到这样的班级,碰到这样一群孩子会有什么办法呢?应该也会束手无策吧?阿q精神就在此时发生了伟大的效力。

其实早就预见了这群孩子的高考结果应该不会太好,但是没有想到会那么差。等到毕业的六月来临的时候,我全然没有以前送毕业班的伤感与不舍,满脑子都是总算解脱了的想法。“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学生都快毕业了,我竟一句祝福的话都不想说。

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工作,无疑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与我们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与我么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

话虽如此,做到却难啊!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十六

特殊时期的相遇,让我对你倍加珍惜。

没和你相见前,你的大名就如雷贯耳。在拜读了几位老师写得关于你的读后感,深深激起了我内心的好奇。你该是一本怎样的好书啊!得到这么多大咖级人物和期刊的高评价。《教师》杂志如是说:我已经久未曾读到一部如此绝妙的书写教育的杰作。更有期刊这样写到: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这本书将改变你的人生。这应该是一本多么神奇的书啊!

很可惜,我没有找到你的电子版,赶紧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买了一本。不想,一场疫情席卷神州大地,打破了春节的热闹喜庆。你在路上奔波了20多天,才来到我的身边。等待是难熬的。等待时间越长,好奇就越强,期盼着与你早日相见。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经历这些波折,让我对你更是倍加珍惜。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打开翻阅。我深深的被你吸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帕尔默有难得的写作才能,严谨的分析与高雅的言辞融为一体,提出的问题范围广,层次多,耐人寻味.既与个人利害相关,也与大众福祉相连,他的谈吐义正辞严,但又不乏富有感染力的中西部幽默和根植于真正谦逊之中的自我挪揄。

身处困境,但心中力求完善和淡泊的个人得用充满勇气的心灵来接触外界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越来越清晰,看清了,他们正在付出的个人代价,丧失了有勇气的心灵。当我们真正全身的投入到感召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就能再一次把我们的心灵献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的世界,一个心如铁石,但指向从内心生发的材质和美德,低头的世界,我们复归本性,扎下根基,重获新生,再从容面对我们生活的外在景观。

帕尔默用深厚的专业知识,独特的见解,以及对教育的无限热忱写下了这本经典巨著。在超越教学技巧的教学篇章中讲到,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也有过很多的困惑和不解,就像帕慕尔在开篇中写道。上课时总有一些同学做小动作,随意讲话,扰乱课堂纪律。跟老师顶撞,不按时完成作业。课间在校园里生龙活虎谈天说地,可是一到上课就无精打采,一言不发。催作业成为老师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写作业成了他主要负担。一个催着交,一个不愿学,不愿写。老师和学生成了一对自相矛盾的载体,就好像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可逾越。在考试的时候,我们精疲力竭的带领孩子刷题提分数,可是在我们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之后,当许多年过去之后,这位学生再提到这名老师,他的内心又留下的是什么呢?是老师课本堂上所教的那几段话,几句文章或写作方法吗?还是这位老师潜移默化当中对他更深的影响。

我常常在想,从教这么多年教过的学生,对我有什么样的评价呢?我最后都有留给他什么东西呢?当离开学校,离开教室,他们是否还能记起我这位老师呢?帕尔默在这里告诉我们,要有超越教学技巧的教学。教学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的手段。这个工作的魅力更在于教学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在彼此对话,彼此熏陶,彼此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助的成长。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

有人说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那在教学中的.真我又是一个怎样的生命呢?是一个什么样的云朵呢?好的教学来自好人。这个好人说的就是自我认同,自我完善,他首先不仅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更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

一名优秀教师教的知识会被遗忘,但其本人的音容却永驻在心,它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文中帕尔默就讲到了一位影响到他一生的导师。这位导师,他似乎违背了优质教学的所有金科玉律,讲起课来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不给学生留一点提问和评说的时间,他只沉溺迷于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上的课几乎都是独角戏,而学生只配当听众。如此这般的满堂灌,听起来像是一场教学噩梦,但当时帕尔默却莫名其妙的着迷于这位导师的教学。因为这位老师为帕尔默揭示了追寻自我认同的线索。这位上课侃侃而谈的教授,使帕尔默初次认识到自己的天赋,让他发现了仍在休眠的自我认同。导师上课能毫无掩饰的亮出他的心智活动,充分表现出他好学善思的品质,成为了一把打开帕尔默认识自己的钥匙。直到后来帕尔默认同自我,寻找到真我,把心智活动作为职业的支柱,坚信内心深处对做学问的呼唤。从而才有了《教学勇气》这样的经典巨著。

所以,每个老师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教学技巧也是多样的。但是优秀的老师能把教学技巧发挥得恰到好处。如何发挥到恰到好处呢?更多更深的了解自我时,我们就能学到展现而非掩饰自己个性特点的各种教学技巧,由此可产生优质的教学。我们只有真正的了解了自己的特点,了解了自身的性格和知识水平,才能够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优质课堂并不是模仿而来的,优秀教师也并不是学来的,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认识自我就要善于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完善自我就是要付出行动。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一名老师要以育才兴邦为己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业。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人才,所以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承担者,一定要以育才兴邦为己任。教师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具备合理的文化知识结构。科学与人文并重,既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学习丰富的职业理论,即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常识。爱上阅读,爱上学习.

教师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强健的体魄是高素质的人必备的一项素质。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身体锻炼意识,坚持锻炼身体。长年坚持锻炼的人,往往性格开朗,乐观向上,这些优秀的品质恰恰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要有开阔的心胸,开朗、大度,关心他人。

同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要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多阅读,多积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老师,才能够影响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学生。接受自己一个完美的自己,不断的去学习,遇到更好的自己!有对自己的自信,也有对遇到更好的自己的期许。

最后,引用第一章节的开篇诗句:

现在我终于找回了自己。

曾度过了多少岁月,

曾换过了多少场地,

我一次次的动摇,

我一次次的迷失,

戴着别人的面具……。

反思,

认同,

完善,

最终,

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是一个漫长成长的过程。我热爱我的三尺讲台,我热爱我的学生,我热爱教育。我愿找到教学中的真我,更加真诚的为学生服务,指引每一位学生走在心明眼亮的做事做人的人生大道上。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