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一
《追风筝的人》是一本非常著名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年少时的阿富汗男孩阿米尔的成长历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许多生动的情节和动人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的心。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阿富汗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的魅力、悲壮和光荣,同时也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的人生体验和心灵感悟。
第二段:勇气和责任感。
在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中,最感人的莫过于他在弥补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之后,拼尽全力保护他的儿子索拉卓。这个过程中,阿米尔表现出的勇气、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感觉到,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责任感,去承担自己的使命,去发挥自己的作用,去保护和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第三段:父子情。
在《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与他的父亲巴巴之间的关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阿米尔不时地怀疑自己父亲的真正感情,甚至认为自己的父亲不爱自己,但当他最需要帮助时,巴巴总是出现在他的身边,给他提供帮助和支持。这种父子情的流露,让我感到了家庭的重要性,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庭爱的温暖和力量。
第四段:永别与复仇。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阿米尔与他的童年玩伴哈桑再次相遇,并且为对方而进行了自己的救赎行动。这个故事及其结束方式让我感到心酸和震撼。从中我深刻地体验到了永别和复仇这两种情绪的真正含义。永别是一种痛苦和悲伤,需要我们懂得珍惜和感恩;复仇是一种愤怒和怨恨,需要我们学会宽容和释怀。这些情感和行为都意味着我们需要面对自己的过去,以及接受和面对未来的挑战。
第五段:结论。
通过阅读《追风筝的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说所体现的人性、情感和人生哲学,同时也从中掌握了一些重要的人生体验和心灵感悟。这些体验和感悟将一直伴随着我,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各种困境和挑战。同时,我也强烈地建议大家去读这本书,去感受它对我们的启示和思考,去品味它所带来的知识和智慧。相信在这些体验和感悟的滋润下,我们将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二
还是第一次接触到阿富汗作者的作品。那个战火爆炸不断的地方,那个信奉真主却不知道真主在哪的地方。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有着深厚的友谊,就像阿米尔的父亲和哈桑的父亲一样,但阿米尔却从不承认和哈桑是朋友关系,尽管哈桑为他做了一切一切的事。在一次风筝大赛中,阿米尔获得了冠军,哈桑为了替他追到战利品,被阿米尔的仇人们殴打。阿米尔本有机会像哈桑救助他一样上前维护,可他选择了懦弱。事后,他无法面对对哈桑的愧疚,使了卑劣的手段,逼走了哈桑一家。
这是一本灵魂自赎的书,有父亲的自赎,有阿米尔的自赎。它打破了等级观念,让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善;它向世人证明:不是所有阿富汗人都向往血腥和暴力。为你,千千万万遍!没有读过什么书哈桑喊出了本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字眼,并且用他的善良和忠诚,真正践行了这句誓言。如果从言行一致和义无反顾的角度来讲,哈桑才是真正的真主安拉。他的呐喊朴实无华,却涵盖了人世间最美好的道德与情感,就算是最激昂的诗句,最华丽的交响乐也无法与之媲美。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自赎,为自己曾经的年少无知,为自己曾经的任性颠狂,为自己曾经的屡屡错过……然而,诵经千遍叩首无算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无数个夜晚的辗转反侧也证明不了你内心的悔悟。莫如趁有生之年,找个机会,去勇敢地挽救自己一次吧!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质朴的呐喊,远离于世事尘嚣,摒弃所有的———金钱股票权利地位名声房子车子———身外之物,为自己的亲人,为自己钟情过的人,为自己喜欢过的朋友去发出这样的呐喊。为了她们,去做一个追风筝的人吧!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三
追风筝的人是今天许多读者心中最爱的小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聪明而勇敢的男孩阿米尔在阿富汗的变迁时期中的遭遇,他和他最好的朋友哈桑之间的友谊以及两个人之间的激情与悲伤。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许多。在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启示和收获,下面我想要分享我的一些读书心得体会。
一、珍视友情。
在阿米尔与哈桑的关系中,我看到了真正的友情,一个真正的朋友永远不会离开你,他们会一直陪伴在你身边甚至在最困难的时候。哈桑尽管长期受到了歧视与压迫,但他始终坚定地陪在阿米尔的身边,无论是面对任何危险或者是挑战。追风筝的人让我意识到了自己所珍视的朋友,并深刻理解了友情的真正意义。我也自然而然地更珍惜与我相爱的朋友们。
二、“忏悔”的重要性。
阿米尔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他回忆起过去与哈桑的回忆时,他充满了悔恨和内疚。在他的心中,自己逃避忏悔的事实让他感到痛苦。在这段故事中,我体会到了忏悔的重要性。虽然当我们犯错时,等待我们的是痛苦和挣扎,但是通过忏悔和道歉我们能够铭记过去并放下心中的负担,走向光明和希望。在忏悔中,我们能够深入探究自己心中的真正感受,也能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三、家庭的意义。
破碎的家庭关系扼杀着阿米尔面对人生的勇气,同时也是哈桑家的无须。家庭也是这个故事的主题之一,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无论我们去往何方,家庭和父母的支持总是能够给我们勇气和信心。家庭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基石,让我们在跌倒时有依靠,在困难时有支持和帮助。在追风筝的人中,家庭的重要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述,让我也更加珍视自己的家庭,也更加有了对父母的尊敬。
四、不同文化与隔阂。
在这个故事中,不同文化造成的巨大隔阂在阿米尔与哈桑的故事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阿米尔想要保护他的朋友哈桑,因为他知道哈桑不会得到足够的尊重和爱护。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呼声在这个故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教会我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也让我明白了要减少种族隔阂,要打破文化障碍。
五、面对黑暗,勇敢向前。
在阿富汗那个充满战争与動乱的年代,阿米尔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痛苦,但是他并没有在这个困境中放弃。这个故事教会了我有关面对压力和黑暗的勇气和坚韧,不要扭头离开,而是要勇敢面对并解决问题。这种勇气和决心使阿米尔成为了他人心目中的英雄,也是那些受难和痛苦的人们的榜样。
在追风筝的人中,我们看到勇气、爱情、友情和忏悔。故事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打动心灵的热血沸腾的世界,留下了强烈的情感印象。它教给我们要珍惜朋友,尊重不同文化和坚强不屈,这使我心灵更加丰满,非常感动和虔诚。展望未来,我相信这个故事会影响并激励更多的人,成为勇敢,坚强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四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哈桑真是悲剧年代的产物,他身上有一个少年的所有美好品质,但他的人生却比绝大多数的人活得都要凄惨。
《追风筝的人》中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小家庭的经历,但确是一个大社会的缩影。拥有如此高超写作技巧的卡勒德·胡赛尼在这本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这里不仅仅蕴藏着这本书亦或是这个人成功的秘密,而且揭露了写作要先取悦自己,而后才能取悦他人的道理。古人有云:玉不琢不成器,言不休不成章。写作在我看来是发自内心的抒怀,亦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提升。同样的,余华在其《活着》一书的前言中写道:“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的告诉我,我的自私,我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我真实的了解自己,一旦了解自己也就是了解世界。卡勒德·胡赛尼也是如此,《追风筝的人》反映其内心的纯真和救赎。
风筝,带着世间所有的美好象征飘向远方,我们要做的,就是终其一生去追逐它,它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所在。
时针旋转,又缓缓离开,无数个午后时光相连接。终于,我翻过了书的最后一页。
阿米尔和哈桑,同父异母的兄弟,却因种族歧视被赋予了不同身份:一个是被贵族少爷,另一个却成了卑贱的仆人。哈桑善良忠诚,他可以为阿米尔付出一切甚至生命。阿米尔呢,童年的他过于懦弱了。童年里的最后一次追风筝比赛,阿米尔和哈桑赢了,在大家都为阿米尔欢呼的同时,哈桑却久久不能安定。不是因为喜悦,而是恐惧与自责。那个夜晚,哈桑为夺回本属自己和阿米尔的战利品,甘受何塞夫一伙人的侮辱。懦弱的小阿米尔,离他们不远,始终未敢上前半步,那雪地上暗黑的血迹格外刺眼……哈桑的离开,让他更难以面对自己,最终他移民美国。
战争将阿米尔的祖国蹂躏地面目全非,残忍的塔里班人嗜血成性,以杀人为乐。成年后的`阿米尔重返家乡,亲眼见识了塔里班人的阴恶,知道了哈桑的艰难。往昔不断重现,他和哈桑间的故事一直在脑海里重播。“十多年了,你对自己过于苛责。”拉辛汗如是说道。
终于,他下定决心,他必须面对自己,要为曾经所为担起责任,不敢再懦弱下去了。
阿米尔会见了何塞夫——那个从小就和阿米尔作对的阴恶之人,如今是塔里班的同伙,也是奈拉博——哈桑唯一孩子的控制人。可怜的小奈拉博,他对每个人都怀有莫名的恐惧感,走路时总低着头;当得知阿米尔要带他离开,小奈拉博拒绝了。阿米尔又怎忍心他继续受这非人对待。他和何塞夫谈判:进行一场生死搏斗,或他死,或我亡。
在那个幽暗的空间里,何塞夫戴上了不锈钢手套,眼神中流露着蔑视与嘲笑。毋庸置疑,阿米尔不是他的对手。可阿米尔咬紧了牙继续搏命,被打倒在地,断裂的肋骨已支撑不住他的身体。何塞夫岂是善罢甘休之人,尽管角落旁的奈拉博哭着哀求别打了,他仍往阿米尔肚子捶上重重一拳,后者嘴角再次流血。终于,奈拉博拿起了弹弓,以与他父亲相当的娴熟技术,拉满,对准了何塞夫的左眼,弹珠飞出。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的脑海中总萦绕着这句话。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五
寒假里,我用闲暇时间阅读了这本《追风筝的人》。这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的第一本小说。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写得很细腻,也很感人。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十分要好。然而在阿富汗的风筝比赛中,阿米尔和哈桑赢得了这次比赛,阿米尔也得到了父亲的关怀。但这次追风筝比赛也打破了宁静的一切。阿米尔亲眼看见了哈桑被阿塞夫教训。他本来可以帮助哈桑,去找大人,就像哈森经常帮助他一样。可是他并没有,因为他胆小怕事,十分懦弱。他就这样把哈森落在了那个小巷子里。从此,他处处躲避哈桑,最后还赶走了哈森。后来,自己也跟父亲远离阿富汗,带着罪恶感去了美国。
父亲去世后,他回到了阿富汗,可是,一个惊人秘密被揭开。阿米尔与哈森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那一瞬间,他似乎理解了过去父亲的做法,而他,竟用最恶毒的手段伤害了哈森,并把他赶走。反省后,他决心找回原来善良的自己。最后他收留了哈森的儿子,带他去了美国。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是一种象征,它既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代表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所代表的就是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书中那些善良的人,如哈桑能一如既往的为朋友付出,是不计前嫌地付出,还有在艰难的困境中,从不失望从不沮丧,坚忍,刻苦耐劳,这么正面的人物形象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了,也许他并不适合当时功利的社会形势,但是却传递了正能量,带给我们奋进的力量,触动我们内心柔软的一面。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错过,然后再用一生来挽回。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路上的追光者。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六
合上书本,闭起双眼,你能想象吗?我仿佛看到了两个男孩追起了风筝,另一个小小男孩,手举黄色风筝悄悄跟上来,嘴角微微上扬。
在一片火红的晚霞下,一只风筝飘荡空中,远远的,低低的,甚至看不清它是什么颜色?一个小男孩在后面追,这是《追风筝的人》的封面,一幅让人捉摸不透的画面。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风筝需要追吗?不是应该风筝跟着人跑吗?为什么要追风筝?带着几许冲动与期待,我翻开了这本书,走入了一个细腻朴实而又充满感动与震撼的世界!卡勒德胡赛尼,正是他,阿富汗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以史诗般的历史景观,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人性故事,揭露了主人公一段漫长的赎罪之旅。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尔。主人公阿米尔是个富家少爷,然而和他吃着同一奶水长大,有着先天性兔唇情若兄弟的哈桑,却因为阶级和一段不可告人的秘密成为主仆,种族的对立和迫害酝酿了最终的悲剧。每年冬天的风筝大赛是阿富汗孩子们最重要的活动,用自己的风筝线把别人的.线割断,然后追到那只掉落的风筝,便是赢者。阿米尔是斗风筝的好手,哈桑是追风筝的好手。悲剧正是来自追风筝大赛后的一场意外的背叛。当哈桑在追风筝的巷子里遭遇人生最大耻辱的时候,阿米尔却眼睁睁的看着发生在眼前的一切而无动于衷。命运从此开始转变,阿米尔对哈桑有着深深的愧意,他想只要把哈桑赶走那么他就能得到解放,所以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哈桑。当成年后的阿米尔知道一切真相时,他再次回到饱经战火摧残的阿富汗,并选择了自己独特的赎罪方式。爱、恐惧、愧疚、赎罪……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
小说中的哈桑是一个对主人公忠诚,愿意为主人公付出一切代价做出任何牺牲的小男孩。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深深的打动了我,它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哈桑心中的“忠诚”二字的分量,”这样的话能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口里出来,真的是让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后来,他心中一直爱着的阿米尔少爷不再理会他并且还不断的在他的伤害他,他都没有背弃他,一直护着他,忠诚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而是一种义无反顾的支持和信任的情感。而阿米尔是一个怯弱,傲慢,虚伪,自大的男孩。小说正是通过哈桑的忠诚与阿米尔的虚伪与怯弱在一次风筝比赛中的正面交锋让阿米尔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背叛之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良心的责备”。在漫长的岁月中,阿米尔开始了对自己犯下的罪行的无尽忏悔与救赎之旅。
在结局时,阿米尔终于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结束了他长达二十六年的忏悔与救赎之旅解救了一颗还未泯灭的良心。
或许,我们心中都有这样一只风筝;或许我们都面临过与主人公阿米尔相似的困境,在生命成长的某个阶段,有过那么一次深刻的错误。然而没有人愿意因为一次错误就甘心承认自己是堕落的,丑恶的。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那半空中飘飞不定迟迟不肯落地的风筝,或许就象征着那些无法让我们心灵安定的谴责,愧疚与恐惧。我们每个人都在它的下面苦苦追逐,奔跑。如果说卢梭的《忏悔录》写得真实,坦诚的话,那我觉得这篇忏悔与救赎录就写得情真意切。“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读完这本书,也许我们能悟出一些什么。我们需要战胜的就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无法推卸;应该克服的困难,我们无法逃避;应该面对的人生,我们无法选择。“追风筝”的人,只要努力找到正确的方向,只要坚信它总有落下的那一刻,风筝最终会被追到,并且平静安稳地停落在我们的掌心。我们也会像主人公阿米尔一样,在苦苦地追寻后找到那个打开自己心结的钥匙。让我们追随作者笔下的那只风筝,在幸福与痛苦,感动与愧疚的交替中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七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她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
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为什么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国,远离硝烟弥漫的阿富汗,阿米尔仍然有着挥之不去的愁绪,仍然想着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哈桑,那个最忠于他的奴仆,不,是童年的伙伴,是他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故事的结局,索拉博的不语和沉默以及放风筝时他的笑,让我感到一丝悲伤,却也有如负重释。因为阿米尔追过,救赎过,勇敢面对过。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淋漓尽致。
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八
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你闭上眼睛,然后听到自己说。“我想我无法再面对哈桑。”
于是你把自己崭新的手表与阿富汗尼钞票塞在了哈桑的毛毯下面,你大概想不到他会承认他做了一场子虚乌有的偷窃。
你说你能够想象他们两个在那间昏暗的斗室里面如何的掩面哭泣,哈桑恳求阿里不要揭发你。
那么我认为哈桑是幸福的,他也是不幸的。
他的内心一片坦荡,从来不做令自己愧疚的事情,他成功的用自己的一切守护了你。离开后他至死没有再见到你,他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与你有着同一脉血缘。
“他只是个哈扎拉人。”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但我再没有见过令一本像这样动人心弦的书。
犯错。错过。然后用一生去寻找救赎。
阿米尔。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九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一句简短的话再次深击我的心。读完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带给我的并非只是为这残忍而又美丽的故事充满感伤的泪水,更让我为之一颤的是它折射出每个人曾经有过的心绪,直指人心的情感。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的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次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作者胡赛尼用深情的笔调将这个故事娓娓道来,给我们描述了一部扣人心弦的感人作品。
这部小说以阿富汗近代的悲剧为骨架,作者以自身的文化与他挚爱的祖国的历史为我们提供借镜,使小说内容融入了丰富的阿富汗文化风情,成功地将这部小说的魅力跃然纸上。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使这部小说亦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
书中充满了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作者以友谊,忠诚,背叛与救赎勾勒出生命的圆满循环,让我们学会勇敢的去追寻自己心中的那只风筝。仍清晰地记得哈桑去为阿米尔追回胜利的风筝,转身微笑的那个场景。哈桑虽有着天生的兔唇缺陷,却善良正直,对阿米尔无可挑剔的忠诚。阿米尔与哈桑这对儿时的亲密玩伴,一起欢快度过了童年的那段美好时光。在高高的枝桠上,他们相对而坐,光着脚丫晃来荡去;吃吃逗乐,开怀大笑,裤兜里满是桑葚干和胡桃;阿米尔给哈桑讲书中各种新奇的动人故事,当然,还有他们最爱的放风筝。的确,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即便这兄弟关系在他们成年很久后才明晓,可是亲密的友谊和真挚的爱是用什么也无法代替的。所以,哈桑踏进了那个黑漆的小巷,忍受暴力的痛苦,依然为阿米尔捡回那只属于胜利的风筝。没有责怪,没有怨恨,不求回报,一如既往地付出真心。我想,这就是最伟大的爱吧。然而,人在感情面前总是脆弱的。面对哈桑的无私,阿米尔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在这份感情面前,他最终选择了背叛,污蔑逼走哈桑已减轻自己心中的愧疚不安。但是,真诚的情感又岂只是一时的存在?哈桑默默的离开了。再一次得用忠诚和爱包容了阿米尔。“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儿,袖手旁观。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一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爱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阿米尔的这段话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述说的淋漓尽致。他毫不遮掩地承认了自己就是那“毒蛇和鬼怪”,也毫无虚假地表达了对哈桑的爱和感恩,引发着我强烈的共鸣。也许,你我曾经都有过这样的心绪: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知,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应该承认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
这些便是人性,真正的人性。假如把人性寄托于上帝手中,如果我们睡着了,那么我们就是昏昏沉沉的人;如果我们哭泣,那么我们就是上帝充满雨水的彩云;如果我们气愤,打斗,这便是上帝愤怒的反映;如果我们学着勇敢追寻自己心中的那份情感,这就是上帝爱的回报。就像多年后阿米尔从战火纷飞的阿富汗带回哈桑留下的儿子,同样去为他追风筝一样,重新踏上所属于自己心中的那条通往幸福的路,去迎接春风,迎接爱。在你心中,是否也有那样的一只风筝,或远,或近?迈开双脚,敞开臂膀,勇敢的去追。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十
我小的时候,在春风起时,我爸爸经常带我去放风筝,自已糊的风筝,很简易,飞的也不高,但那份快乐让我久久没忘。所以,在几年前的一次出差途中,看到这本《追风筝的人》时,我毫无不犹豫的买了下来。
买了这本书的这几年,我经常翻看,每看一次,我都潸然泪下,为了书中的哈桑、为了阿米尔、为了哈桑的父亲、为了阿米尔的父亲、为了战火中的阿富汗、为了困顿生活的阿富汗人民。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虽然生活富足,但伙伴只有哈桑,他们最喜欢玩的就是“追风筝”。在追风筝中,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可谓忠心耿耿,但阿米尔却在哈桑需要帮助时,选择了放弃。若干年后,这次放弃,如同刺一般如影随行,让阿米尔愧疚、负罪。当他得知,自已有机会救哈桑的儿子于苦海,奋不顾身、竭尽全力。因此,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的感觉这是一个救赎的故事。
但过了一段时间,我再读这本书时,除了救赎,我又关注到阿米尔的父亲,做为一个阿富汗的富商,他正直、坚强,也善良、博爱,文中虽说着墨不多,但让我体会到“父爱如山”的伟岸。更可以说,通过阿米尔的父亲,我看到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文化、风俗、信仰。那是一片陌生的土地,正经历着战火、动荡,但人们还是乐观的坚守着。
这本书的最后,再次描写了“追风筝”的场景,但换成了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追。阿米尔作为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孩子里奔跑,他追,脸上挂着大大的微笑。看到这里,我也不由微笑了。
风筝无错,追逐风筝也没错。风筝就是带我们快乐回忆的事,如我小时候。时光无法倒流,曾经的我们或许不完美,但我们会追逐更美好的明天的、也会日趋完美的。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十一
“我睁开眼睛,望见蓝风筝猛然扎下,好像轮胎从高速行驶的轿车脱落……”
空中的风筝,那仅剩一只的风筝——我想它是橙色的,那是一种富足、快乐而幸福的颜色,或许是黄色的,它是骄傲的象征。他换来的是爸爸嘴角边亮起的一丝笑容,阿米尔把脸埋在爸爸温暖的胸膛上,这种感觉真好,爸爸终于以他为荣。
那只蓝风筝,从空中飘落,那只牵动心弦的风筝,也从阿米尔内心消逝。小巷的死胡同中,那个与阿米尔情同手足,甚至为了他可以拼命的哈桑,正以自己卑微的身世与能力与阿塞夫斗争。很遗憾,命运在他的身体与心灵上刻下了永远的烙印,不过他完全可以把蓝风筝给他,回去告诉阿米尔“对不起,阿塞夫……”但他没有,永远不会也不可能这样做,他像一只哈巴狗,永远忠诚的跟随着阿米尔少爷。然而亲眼目睹这一切的阿米尔,什么都没有做,挺身而出?呼救?不,都没有。最终,阿米尔的自责与痛苦逼走了“为他千千万万遍”的哈桑。心中的风筝落了,留下的只有自私、懦弱与背叛。
“我侧过手臂,一阵急剧的抖动之后,我们的风筝逆时针划出一个半圆。我突然占据了上面的位置……”
多少年后,阿米尔带着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再次放起风筝。他俨然成为了哈桑——破裂的嘴唇——就像哈桑的兔唇。被阿塞夫打得脾脏破裂,牙齿脱落,肺被刺穿,眼框裂开。这些肉体上的痛苦,换回了索拉博的自由,也摆脱了心灵的折磨。不再逃避,用自己的行动挽回曾犯下的错误。此刻,他放飞的是风筝,也是积压的忧郁,自责与遗憾。他追的是风筝,也是索拉博嘴角微微的翘起,更是原谅与解脱。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十二
我最初对这本书好奇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作者吧!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也就是说,他是一位美籍阿富汗。
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本书于2003年出版,是美国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畅销书。所有意味着这本书是在阿富汗战争期间在美国畅销的。而书本的前言的前面一页,写着“献给所有阿富汗的孩子”。
我始终认为多数的小说无疑是虚构的,假想的,正如《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我对这书本本身的内容并不好奇,而是对作者和畅销的原因而惊讶。
因为这部书,让世界了解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默默无闻的阿富汗斯坦人,这才是文学的魅力,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但是这部小说不仅如此,它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民族、国家的读者,撼动读者内心纤细的情感,是因为它讨论了关于人性和人性的拯救问题,这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其实,人性的救赎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价值。
作为阿富汗战争的发起者美国政府,面对如此一本书,居然还在美国畅销,无疑是一个奇迹,或者是必然,因为美国政府不能左右民主的意愿,这才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度。
诚然,言论自由被世人自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把言论自由作为人权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加以规定。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也把言论自由列为首要的公民权。已经说了几个世纪了,统治者真正让民众言论自由的却很少,为什么?因为会引起社会不安,一定的言论自由限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和谐安定的发展,但是,积怨越久,怨越深,终究会爆发,如果陈胜吴广李自成,甚至是共产党的起义,可见一斑。
总之,不好的地方就改变它,不能改变就要想办法改进它。这就是我所感。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十三
一个是阿富汗家庭的富家少爷——阿米尔,一个只是他的仆人——哈桑,这身份差别如此之大的二人却情同手足。阿米尔的母亲因为生产时失血过多而谢世,而哈桑的母亲在生下哈桑还未满七天时就和一群江湖艺人跑了。这两人从小一起长大,阿米尔会说的第一个词是“爸爸”,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却是“阿米尔”,都是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人。
哈桑对阿米尔十分的忠心,只要是阿米尔想要的,哈桑都会不惜一切地给他。而阿米尔却懦弱,在哈桑受到欺负时,阿米尔为保全自己,不敢上前去保护哈桑。经历过风筝比赛那件事后,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但他不敢说。并且在阿米尔的心中,还对哈桑充满了妒忌。因为父亲总是记得哈桑的生日,给他买礼物,还老是赞赏他,相反对于自己父亲却十分冷淡。所以阿米尔就想着把哈桑和阿里给赶走,自己独占父亲所有的父爱。因此他诬陷哈桑偷了手表和钱,终于把哈桑和阿里逼走了。
阿米尔从一开始就以一个自私和软弱的形象出现。这个形象令我感到厌恶,在厌恶的同时,也有着同情。相比起来,哈桑的形象就要好得多。但哈桑的忠心让人心疼,并且不值。“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就是哈桑对于阿米尔最忠心的表现,这是要投入多少情感才可以做得到的,但是从头到尾都只有哈桑在一厢情愿地付出,而阿米尔从一开始就是在不停地索取,不停地伤害哈桑。
在哈桑走了之后,阿米尔和父亲一起逃亡到了美国。在美国,阿米尔娶了索拉雅为妻,可阿米尔父亲也患上了癌症,最终去世了。而阿米尔也一直无法忘记他对哈桑的背叛。
一次,拉辛汗将一切都告诉了阿米尔。这时阿米尔才知道原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
弟。可已经晚了,哈桑已经死在了枪口之下。于是阿米尔踏回了家乡的土地,去寻找哈桑唯一的孩子——索拉博。同时他也是为了救赎自己。
阿米尔在最后变得不再懦弱,他成功地救赎了自己的心灵,他像曾经的哈桑一样,就是丢了性命也要保护索拉博。
这本书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以一个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作为背景,而这本书的书名《追风筝的人》的风筝就好像黑暗里的一点光芒,好像随时都在为我们指引着方向,让我们的内心燃起希望。
希望产生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让我们在迷失中找到自己,救赎自己,引导自己走出黑暗。
文档为doc格式。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十四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让我们一起追寻那人格的风筝。
12岁的阿米尔是一位阿富汗的富家少爷。他本与仆人哈桑手足同情,但在一次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让阿米尔无比痛苦,无比自责的事。因为那件事,他逼走了哈桑,不久后自己也随父亲去了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因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却发现了一个惊天谎言。他一点点探索着,看着战争中阿富汗的惨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经故去的哈桑的儿子,拉回了那只他丢弃了的人格的风筝。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样带悲的作品,但在长长的叹息之后,我却感受到了无比的震撼,那只飘荡着的风筝线也悠悠晃晃地系在我的心上。在书中,阿米尔追寻着的似乎是他与哈桑的友谊,是他不再内疚的,变得勇敢起来的心。
原本的阿米尔是懦弱的,无法保护也无法面对自己的伙伴,好在追寻中他还是找回了失去了的心。可是,在生活中,每一次伤害都可以弥补吗?不是的,有的风筝将再也寻不回来。不得不说阿米尔是幸运的,而我也曾有过类似的幸运的遭遇:那件事发生在20__年的暑假,我刚刚学会站立的小表弟来我家玩。一次没人时,我的脚不小心扫到了他,还站得不是很稳的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哇哇大哭。面对妈妈的责问,我违心地说:是他自己摔的还好,我最后还是说出了真相,拉回了那只差点飘离的风筝。
细细想来,我似乎比阿米尔更幸运,因为他与哈桑是再也回不去了的,他的风筝已是残缺。而在这风筝的背后,附着的是人性,是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们的风筝,才能算一个真正的人。
让我们一起追寻那只人格的风筝。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十五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米尔年轻时是阿富汗富家少爷的故事。他和仆人哈桑相似,但他也有等级观念和宗教种族观念。因此,在阿米尔捉弄哈桑之后,尽管他感到内疚,但他仍然得到了自我辩护和自我原谅。但在一场风筝比赛之后,阿米尔的懦弱间接地迫使哈桑,不久之后他和父亲一起去了美国。成年后,他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又踏上了故土。却发现了一个惊喜谎言。他一点一点地探索,在阿富汗的战争中,他终于找到了死去的哈桑的儿子,找到了他丢弃的风筝。
这本书让我深感震惊。原来的阿米尔很懦弱,无法保护或面对他的伴侣。幸运的是,他仍然找到了失去的心,但并不是生活中的'每一次伤害都能得到弥补。有些风筝再也找不到了。所以阿米尔很幸运。
这也让我想起了学习。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有时我们懦弱地远离问题,有时我们偷别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我们来说,这不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吗?正确的应该是面对困难。抓住成长的机会,抓住即将飞行的风筝。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篇十六
有个年轻人,他从小就被宠爱坏了。他犯下个极大的错误不是罪恶,是错误。它的后果是可怕的,唯一的逃避是逍遥在外,寻欢作乐。
后来他遇见个老人,一个二十年前他就认识的高尚的老人,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机会———我们或许可以用《简爱》里的这段台词来做为对一《追风筝的人》书评论的开头。
二十六年前的喀布尔,两个少年在追逐着满天的风筝。其中那个叫阿米尔的男孩是少爷,在他身边和他年龄相仿的少年叫哈桑,阿米尔的忠仆和玩伴。在这一天,少年阿米尔赢得了人生中第一次胜利,像个男子汉一样在严父的注视下赢得了风筝大赛的冠军。然后,也就在这一天,他随即目睹了发生在哈桑身上的暴行,却因为自己的怯懦而没有上前保护自己的朋友,一个曾经救过自己并且如此深爱自己的朋友。他退缩了,他跑开了,他犯下了极大错误。
少年心性,这种愧疚被奇异地转化为对哈桑的仇恨。因为哈桑没有变,但是哈桑每一日的存在,他的声音,他的身影,他的关怀,他的殷切,都变成了抽打阿米尔的鞭子。在这种折磨之下,曾经的错误变成了罪恶,阿米尔把钱和手表藏在哈桑的床垫下,以此栽脏给哈桑,他曾经的朋友,希望父亲把哈桑赶走。
苏联入侵,战争爆发了,在没有挽回这个错误之前,阿米尔和父亲逃到了遥远的美国。二十六年过去了,往事已经淡忘,但是一封来自老朋友的信让阿米尔不得不去面对多年前的罪孽。他犹豫再三,还是走上了返回家乡的旅途,回到现在已经被坏人占领着的喀布尔。这是一个人的心灵救赎之旅,也是一个阿富汗人的回归之旅。从罪恶回到解脱,从美国回到他已经逐渐忘记的族人之中。
阿富汗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曾经和“苏联”这个词紧密联系,后来是“米巴扬大佛”,现在则是“基地”。在这片遥远的土地上究竟有什么人,他们又是如何生活,我们对此知之甚少。他们只是电视新闻里的影子,报纸上的铅字,饭后偶然的闲谈。《追风筝的人》一书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阿富汗从苏联入侵前一直到今天的变化,和阿富汗人苦难的命运。在这个灰色的背景上,唯有风筝在高昂飞翔,飞行在一切的'恶行和苦难之上,可以让人仰望,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在写作中有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了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理解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这使得整本小说有了37度2的体温,甚至能听到书页里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开。然后奔腾或是呜咽,越过急滩,冲出峡谷,最后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叫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胡赛尼使我们看到一个在挣扎中成长的普通人,一个孤独而卑微的英雄形象,他的自私与懦弱,他受折磨的良心,他逐渐强大起来的内心和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