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皮囊读书心得篇一
阿小和阿小不是同一个人,他们的生活本来没有发亮交集。
直到香港阿小的到来。他是搭着高级小轿车来的,他长着一副小少爷该有的.模样,白得发亮,瞬间让周围的一切都灰暗了。
可作者和他接触过一段时间后,他才发现这个香港活在一种想象出来的幻想中。其实香港崇拜,向往着香港。当作者察觉到自己身上也有类似的躁动时,他远离了这个香港阿小。但香港阿小却又和老家的阿小在一起玩,从此,老家的阿小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家的阿小他从前是一个木讷的人,跟外人说话不超过三句。而如今他翘课,偷钱,打架。作者明白他也和香港阿小一样染上了“香港病”。
当多少年之后,作者与香港阿小再次重逢时,却是感慨万分。与此同时,老家的阿小又因为某件事情归于平淡,干起他父亲的老本行。
天才文展。
大概在作者十一岁时,他得了一场病。
说起来并不严重,就是不爱说话,不爱吃饭,不爱和任何人对视。
父母为了给他治病,给他找了一个玩伴,而这个玩伴就是文展。
第一次见面时,文展就跟作者提到了“人生”“梦想”,使作者对文展产生了兴趣。他们约着第二天见,第二天,作者发现文展竟然是个兔唇,不过文展并没有感到自卑。作者因此对他有了莫名其妙的崇拜感——文展是他见过唯一一个降服了自己缺陷的孩子。
后来,文展考上了福州的重点中专,他打败了所有不看好他的人。在那之后,文展就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
而在后来的几十年里,文展因为参加父亲的葬礼,又与作者相见。“到了大城市,你会发现,咱们这种小镇捏出来的人多粗陋。然后,你会恨生养你的地方,它拖累了你。”直到这个时候,作者才知道文展厌恶着自己的兔唇以及这个生养他的地方。
看完这本书,我也是感触颇深。当然这本书里的人物不止他们。
阿小们活在幻想中,想成为自己心中那个的模样。人性的欲望在他们身上生动的演绎了出来。
但对于文展来说,他又做错了什么?
就像他在信里跟作者说的一样“自己的兔唇成了一些庸俗的人恶意攻击的重点。”但他最终还是跟其他有缺陷的人一样一辈子就被这个缺陷拖入一个死胡同里。
我总觉得文展是最可悲的一个人。
温暖的,逸乐的,疼痛的,脆弱的,可耻的皮囊。
皮囊读书心得篇二
书中一个个小故事,都是崇达身边的亲人、同学、朋友和生活场景筑建而成。平凡、真挚、没有做作,没有虚伪,只有失落、遗憾、温暖,还有亲情、友情。脱掉这副皮囊,摘掉虚伪笑脸面具,直面痛苦和难过,思考着:到底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或许只有这样,我才会看懂自己,或许这一串串疑虑甚至要用一生来回答。
关于亲情。
崇达写了母亲的倔强和坚强、阿太的乐观和寄语、父亲的残疾和不屈……。
《皮囊》里面有这么一段;“淡淡的月光从窗户透进来,我才发觉父亲的床头贴着一张我好几年前的大头贴,翻起身来看,那大头贴,在我脸部的位置发白得很奇怪。再一细看,才察觉,那是父亲用手每天摸白。”
我们年轻人努力拼搏,不图别的,不少人也是为了挣多点钱,孝顺他们,害怕“还没成功,父母便老去”,所以我们年轻人,仍然无法忍受不成功,仍然花很多时间奔跑在寻找成功的路上,仍然用各种心灵鸡汤不断麻醉自己。但崇达尝试用文字——这面镜子,警醒我们:家里的灯,永远为你亮着;家里的床,永远一尘不染;家里的角落,依然有你的味道。
关于友情、乡情。
崇达笔下的小镇美女张美丽,因为人言可畏自尽,不得不感叹百千的善行都抵不过有色眼睛的斜视;大学同窗厚朴,因为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落差也自尽,或许如崇达所说“有些人确实一门心思突破一切想抵达所谓的新世界,但转头一看,却发觉他们只知道用老的规则衡量自己,才发觉,其实他们彻头彻尾地活在旧体系里”;小学的玩伴,两个阿小,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就像两条相交线,只在瞬间交织在一起,最终越走越远,直到回不到过去那份共处的时光。
这几篇文章,活脱脱的现实,仿似身边的例子。人性的丑恶、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实,我也常常感触,再好的朋友,有因为距离而跟你渐行渐远的,有因为价值而放弃并肩作战的,有因为步调而无法继续陪的奔跑的。
无论怎样,即使多年后再见,却找不到熟悉的话题,面面相觑。越长大,越孤单。微信好友越来越多,朋友圈繁荣似锦,可是通讯录一路滑屏下来,却找不到几个可以愿意被打扰的人。
皮囊读书心得篇三
《皮囊》这本书,说它是小说或作者的自传都不是十分的准确和全面,内容没有鸡汤文一样的励志和鼓舞人心,也没有娱乐消息一样的轻松愉悦,更没有"大家"文章里的强烈的文学性,它由一个个的故事构成,而这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父亲瘫痪后全家人的挣扎与痛苦、倔强的母亲明知道房子即将要被拆除还是坚持花费"天文数字"般的金钱将其盖好、天才文展的漠然离开、厚朴的崩溃自杀等,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语、特殊的句式,而是以讲故事的口吻,缓缓如水,一一道来。每一个故事看似简单,用心的人却能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不由得陷入沉思。
《皮囊》是一好友赠与我的。我曾经一口气读完过这本书,也曾在漫漫旅途中消磨掉不少时光,近来又第三次读完了这本书,依然感触颇深,于是,郑重推荐朋友一读此书。
以下是此书带给田小田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现在到达的,是整个世界的入口,你以为再走进去,就是无限广阔的可能,你以为和自己迎面撞上的就是整个世界。而最后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自己以为的而已,但是这已经足够幸运。因为有些人终其一生都不曾发现这以为只是他以为。
那个总是说自己在谋划伟大事业的天才文展,最后在现实的打击下明白自己并不能如自己所愿将这些曾经在脑海中的宏图伟略一一实现,选择了远走他乡,守着电塔做着简单的维修看护工作度日。
那个把自己的名字和英文hope联系起来的厚朴,用自己的想象将未来、梦想、青春和欲望喂养得无限膨胀,却始终不肯低下头为此真正做点什么,最终选择了自杀。
那个做着香港梦,看起来有些孤僻有些高傲的阿小,在经历了梦想破碎、严重车祸之后,终于学会了现实与梦想如何相处,在乐得享受房子、妻子、儿子、黑狗就是他的全部的时候,依然能够在捕鱼结束之后骑着摩托车沿着海岸线狂奔,一如年轻时候香港梦里边的帅哥一般。
有时候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很多时候活得太过用力的人往往给人不太舒服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存在好像时刻在提醒你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而这于谁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长,也许务实而细腻对我来讲,是最美丽的情怀。未来那么远,务实而细腻的过,不断学习如何与生活讲和,学习如何低头做些实事的时候却还能依然保持当初的情怀,就像阿小的和黑狗与摩托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皮囊读书心得篇四
把这本书加入书架的真正原因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和装帧设计所吸引。后来又看到好多书友都在读这本。
按照通常以往的惯例,一本书,如果读到九页的时候还没有将我带入,便放弃,因为我觉得,一本书在一开始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只会越看越瞌睡,失去看下去的欲望和意义。好在《皮囊》在第一页的时候就以一个倔强的九十九岁高龄的裹脚的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九十九岁高龄的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在不经意的话语中道出了人生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
我们都是带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用来经历风吹雨打的,所以我们的灵魂才有处安放。
书里写到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到现实打击的厚朴,透过作者,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别样的人生。
这本书的最后告诉我们: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皮囊读书心得篇五
阅读完蔡崇达的《皮囊》,让我认识到,人的肉体也就是“皮囊是拿来用来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皮囊的人才能成材”。
文中写道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还有一次,在那看似强悍的皮囊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在挥别女儿时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作者父亲去世以后,母亲认为他父亲在世有没有还清的债务,就去各种寺庙气球祷告、“通灵”、“请父亲”,表面上是母亲封建迷信,但是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母亲对父亲的.一种爱,也是在最迷茫的时候找到了一种心理安慰,显示出在那个时候一种无助的表现,这些细节被作者刻画的淋淋尽致。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皮囊读书心得篇六
李敬泽在序言中说:“皮囊有心。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看到很多短评,褒贬不一,有说作者没有灵魂,无病呻吟,凤凰男,各种难听的话,也不乏泪目,说戳心,真实的评论。
不得不说,我被蔡崇达的真实与犀利给震撼到,从小生活在福建海滨小镇的经历冷静而理智的一点点叙述,父亲生病后从最初有一点希冀,到慢慢绝望,大雨里父亲执意要出门的那一幕看得我内心五味杂陈,可是作者却仍然是理智到冷漠的笔触去叙述。
对母亲执意要盖房子的决定从内心隐隐觉得没有必要,到后来母亲对父亲的想念,念叨隐约明白理解她对父亲埋在心底,没有言说出口的深爱。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父亲为了不让儿子被大海所误,一直隐瞒儿子,而蔡崇达,仅用简单的寥寥几笔:“再次去拜访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开步子往甘蔗林那冲,母亲气恼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扑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淹没了,那咸咸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怀里搂。我看到,这海水之上那碎银一样的阳光,铺满我的瞳孔,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形容他被海水淹这样看似惊心动魄的经历。又是一段克制理智到极致的叙述。
后来又是张美丽,文展,阿小,厚朴的故事,可能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影子,可是蔡崇达用他冷静又细致的笔锋,为我们绘出了这些特点鲜明人物形象。
每个人都有这副皮囊,蔡崇达用自己锋利的笔刀,剖析自己的过去,剖析自己的回忆。
看介绍的时候说这是一部能看哭人的书,作者没有刻意渲染悲伤与绝望,却给人以极强的代入感,让人不禁能回视自己,自看自省。不要让灵魂负重前行,你也应该剥开皮囊,重新认识你自己。
皮囊读书心得篇七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成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到的是:透过那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我们不断经历的真正目的。
它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装饰什么,有的像是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说着过往。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庭的精神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对生活的打击下是如何将精神一步步从脆弱的肉体中狠狠撕扯出来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坚强,千疮百孔的是母亲的坚持,还是“藕断丝连”扯不断的父亲的无奈。
99岁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时眼中是个无情冷血的人,但在阿太年迈的身躯里,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对自由的渴望,骨子里藏着的是对活力的憧憬,然而这一一切却只能永远被困在这副苍老无力的身躯中。正如作者在文中的话“在阿太的生活观里,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我认为《皮囊》一书写的最为感人的内容是发生在那二百平土地里的心酸故事。父亲的不幸,母亲维护爱情的独特方式。她一直坚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后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义无反顾。作者当时很不理解,毕竟自己家过得很贫苦,却还“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亲不管这些,她一直坚持建房子,直到最后,作者才理解,这个所谓的“房子”,是母亲与父亲爱情的见证。尽管父亲残疾了,去世了,但母亲认为这个房子代表了父亲的脸面,她希望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
作者的母亲信仰神明,她始终相信丈夫只是肉体的离去,灵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问卜,求神拜佛,祈求为丈夫的灵魂找到适合安放的地方。有时候有这种信念是一种好事,起码当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你的信念还会支撑着你的肉体一路前行。这一点作者的母亲完美的诠释。
人民的经历是时代的经历,人民的精神是时代的精神,我们是平凡的大众,也是不可或缺的群体,我们是社会的骨血,若是抓不到我们的灵魂,那么这副躯体也只会是奄奄一息。在《皮囊》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人生,我也看到了大多数人的人生,他们一直在生活的苦难中不断寻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努力地在生活着,我觉得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皮囊读书心得篇八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奠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什么,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陆离时,能与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义。
通过作者的叙述,我想作者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读书心得篇九
说起皮囊,想必大家脑海里的第一个语句会是网络流行语“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以及后来改编的种种版本……然而,这本书虽然名为皮囊,主要讲述的却是对作者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们,是他们的喜、怒、哀、乐、贪、嗔、痴和有些无奈的人生。
全文共计14个章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五章,写生命中的至亲,外婆的母亲“阿太”以及自己的父母。其中,阿太是皮囊二字的提出者,是一个超脱的老人,奉行“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道理,由生至死始终认为皮囊是一个包袱,我们的生命本来轻盈通透,都是被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只有死去了才能来去更自如。这一部分最多的篇幅写的是父亲,年轻时壮志未酬的父亲、一心想建一所大房子的父亲和年迈时身体抱恙外表倔强内心脆弱的父亲,然而,带有父亲的篇幅都少不了母亲,所有的描述都弥漫着母亲对父亲默默无闻、跨越生死般执着地爱。作者以重温过去的方式表达了对他们的怀念。
中间四章写成长过程中记忆深刻的人,有朋友阿小、文展、同学厚朴,还有小镇风云人物张美丽。在这一部分,作者最先描述的是张美丽,一个因为观念超前一直被小镇人唾弃,最后被逼迫而死的女人,而作者成了未曾接触却唯一理解她的人。阿小和文展则是作者儿时的风云人物,一个因为家世、一个因为从小成绩好被视作天才,遗憾命运捉弄,一个破产被生活抹去光环、一个被偏见击垮,最终都泯然众人、落寞生活。而厚朴是作者的大学同学,一个用全部热情追逐虚妄的人,最终因无法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英年早逝。这一部分,读来充满了遗憾和惋惜。
随后五章诉衷肠,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对小镇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眷恋,表明“家对一个人来说,是永远的港湾”。正如他所说“希望通过我的感受来说泉州、写泉州,让更多的人知道泉州”、“要像经营一个世界品牌来经营泉州文化”。在这一部分,“海是藏不住的”一文最短为隐晦也最为露骨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看法,作者说“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方式”也是在说自己要和世界化敌为友,找到最舒服的生活方式、看最美的风景。
这本书读起来不太开心,充斥着真实的遗憾。看这些人物的生命历程可能无法让你学到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会让人反思、从而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形成这世上最美的风景——那就是一个个风格不一、自成体系的人。
皮囊读书心得篇十
《皮囊》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书,它的两个序者,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劳模刘德华。
一开始看《皮囊》,其实有些茫然,我几乎看不懂这本书在写什么,不就是说家常、写日记嘛。但是仔细看下来,发现整本书其实极具哲理。
本书一直是以"皮囊"两个字为中心展开的。首先,什么是皮囊呢?按照阿太的说法,皮囊,就是包裹人们灵魂的东西,也就是指人们的肉体。阿太,从来都不珍惜自己的。或别人的肉体,总是随意、大胆地使用——反正这只是包裹自己灵魂的皮囊,也可以说是自己生命的累赘罢了。总之,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是说要虐待自己的肉体,是不是应该多加磨炼自己的肉体呢?本来,肉体对自己的生命来说就够累赘了,那是不是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更灵敏、更具有存在的价值呢?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成为自己生命的强大依靠,而不是累赘。让自己的肉体吃点苦,体会世间种种磨难、困难,逐渐让自己活的价值体现出来。
皮囊,也是分臭皮囊和香皮囊的。臭皮囊,是活得空虚的人,他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香皮囊,是活得有价值的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有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必大部分人还是更倾向于香皮囊的。
读完《皮囊》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努力做个香皮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