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报社实践报告(通用12篇)

报社实践报告(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3:45:08
报社实践报告(通用12篇)
时间:2023-11-19 03:45:08     小编:GZ才子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报社实践报告篇一

7月 3日至8月 4日,我有幸在《今日xx》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说实话,当初在家里看报纸时,对《今日xx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 3日,我来到《今日xx》报社,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学悉习报网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报纸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让我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7月22日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来临。早上7点,我和记者老师坐着报社汽车前往县里唯一能目睹日全食的中余乡。在途中用了 个多小时,由于都是山路,到达目的地时我已经头昏目眩,但是此次已经日亏。为了新闻报道,我立刻拿去滤光镜记录日全食的各个时间点,而老师用相机拍下日全食的全过程。整个日全食虽然只有6分 秒,但是这是我作为记者出远门所采得第一篇新闻。

7月29日xx县政协七届二十九次主席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我见到了很多县领导,也让我见识到记者职责的重大。会议有县领导、政协领导、各部门领导,对于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要分轻重,对领导的介绍应根据领导官阶大小来分先后,次序搞错就会给你带来麻烦。

报社里有一位姓陈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陈前辈的办公室时,我发现陈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是学文的,更是学新闻专业的,有幸在《今日xx》报社学习。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今日xx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今日xx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报社实践报告篇二

7月16日至8月16日,我有幸在××××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实践岗位是由院××*团联系的,我很高兴有自己的一份,但当我得知是在××××报实践时,已有的兴奋感不觉少了好几分。说实话,当初在院报看报纸时,对《××××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6日,我和几个团友一块儿来到××××报,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悉报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报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东风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让我们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们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但事情总有不尽人意,在××××报实习的学生较多,有郧医的,有湖南师范大学的等。他们几乎都是大二或大三的新闻专业的师哥师姐,我们几个“冒牌货”在新闻专业用语和获取新闻方面都比他们差很多,再加上指导老师考虑到大三的专业师哥师姐们面临着就业问题,平时给他们提供的锻炼机会就多一些,这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以后的每天早晨,我们提前一小时到报社,主动找指导老师询问有没有采访任务,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实在没有,就向教师请教一些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问题,同时在阅览室看一些与新闻写作有关的杂志,重要的部分还特意记在采访本上,我们的执着与主动获得了指导老师和主编的好评,我也体会到: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们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们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黄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们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们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黄前辈的办公室时,我们发现黄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们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们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不是学文的,更不是学新闻专业的,却有幸在××××报学习,是我的兴趣所投。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报告人 :* * *

系 别 : ××工程系

报社实践报告篇三

近一个月的时间,我在杭州日报社记者部做了一名实习生记者。想到7月6号那天得知消息之后便开始兴奋。后来更是得知我是将两名大二新闻专业学生给踢掉,自己抢到了那个实习岗位时,更加的觉得自豪。那天晚上坐在人民广场想,明天我一定要行为得体到位,注意细节。没有经验不要紧,但一定要让人家觉得有潜力。

但是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对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第一天回来了,怪累的,但总的感受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挺无聊。那天早上七点四十五我就到了,但人家拿工资的八点四十五才陆陆续续的来。哦,对了,那天是星期一。早上中午我还忙了一阵,但到了下午就变得十分太平,记者部没有一通电话打入,所以在那么凉快的屋里,坐在副主任的舒服椅子上,边和某人发短信,边靠着背椅这么靠着,从来不午睡的我一下就睡了一个小时。到后来,就是早上九点去报社,中午吃好午饭回家,下午两点半上班,傍晚五点准时下班。然后去街上买些东西,五点二十准时在某人实习的公司门口等着,然后送某人上车回家。如此循环往复一月。

虽说我在报社里的活动粗略来说就是——采访、撰稿、发表……过程挺无聊的,但细数一下,感受还是有一些。

先说点好玩的吧。以前经常听到电台骗人,比如虚假新闻、虚假广告一类的,但很少想过电台也很容易被人骗。今天一早就接到一通电话,说人民商场处有一女孩要从高架桥上向下跳。听到这一消息,记者们兴奋得不行,连忙带了摄像机奔出门去。哎,记者的本性,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可不到半小时就回来了。原来他们在桥上转了两圈,也没看到一个女孩的影子。(其实我到认为,他们应该到桥下看看,说不定已经跳下去了呢)后来又有一通电话说是一河边上有人要跳河,结果大家又是兴奋地(造孽啊)出发,沮丧的归来。今天我算是得出了一个结论:记者像农民一样好骗啊!

接下来的便稍有些沉重了。今天我一共出去陪同采访了两次,结果两次被拒。第一次是在一家保姆公园,雇主家丢了一个价值四万块钱的摄影机、但我们就是刚进那保姆公司大门,才说明了来意,就被一个中年男子不大礼貌的往外赶,还说“谁让你们来的!”第二次就更严重了。有一个女孩被骗了钱到公安局报案,我们就是到公安局了解点情况,竟被很粗暴的轰了出来。一个满身肥膘、满脸横肉、满眼蔑视、满口官腔、满嘴嚼着中午饭的胖公安逛出来,一口标准的土话“走走走,快走!”说着还推了一下拿相机的大二的实习生哥哥。我当时很是气愤,出门就对那个哥哥说:“什么态度阿,又不是曝光!”可他好像很平静:“咳,这种事多了,现在这些人想得太多。”

我一直觉得自己待人比较真心,所以至今几乎没有被恶意拒绝过。今天的被拒,虽然有所准备,但当它真正到来时心里还是不大舒服。社会上的人不比身边的熟人和朋友知道你的真心和好意,所以你的初衷并不一定被人家理解,你的心意也不一定能取得别人的信任,付出亦未必有回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我们这些要踏入社会的人却不好接受。

报社实践报告篇四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应届毕业生操作能力差的问题,为了响应学校关于暑期社会实践安排,同时使自己能更早更好的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建设,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应对能力,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今年暑假,我在咸阳日报社进行了为期5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现将该次社会实践的有关事项向学校作如下报告。

一、实践单位的基本概况

我实习所在的咸阳日报社创刊于1962年,于20xx年1月改出对开四版周七刊,并取得出版八版的审批。该报现为xx市惟一一张能够代表城市发展形象和具有重要影响的主流政经综合报纸。

作为党,《咸阳日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团结、稳定、鼓劲的办报方针,以“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位”为口号,提出并强化办“一张既让各级党委政府满意,又使广大干部群众满意的综合性日报”的办报理念,在努力做好党政国策宣传工作的同时,又让群众喜闻乐见。报社现有咸阳日报正报、咸阳日报《都市周刊》、《社会视点》、《教育周刊》和互联网电子版等版面,形成了一张正报三个专刊和一个电子版的格局。栏目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突出了贴近性、服务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办报风格,咸阳日报社管辖办公室、财务部、总编办、要闻部、政经部、社会新闻部、摄影部、科教部、经营部、发行部、广告部、印刷厂11部和1厂。共有干部职工近百人。

二、实践中的主要活动

我的实习是从今年暑假的7月12日到8月31日,共为期50天。我主要跟随咸阳日报社要闻部著名记者李发伟老师实习。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共跟随李老师外出采访21次,学写新闻稿件20余篇,联名发表文章28篇。其中3篇是由自己采写的稿件(后附有实践过程中刊登的部分文章)。住宿、吃饭、交通费用共花费1000余元。

每天我都早到办公室,主动做好单位的卫生保洁工作。积极配合老师工作,随同老师采访、写稿、审稿、送稿。同时我还虚心向在报社工作多年的老编辑陈澄海老师学习了稿件的编辑,并通过加晚班,在画板校对部门跟申效斌主任学习了报纸的后期制作知识和方法。通过对一张张报纸的学习,对一篇篇新闻稿件的处理,使我对报纸,特别是党报的有关知识和要求有了清楚的认识。

李老师是市长的专职记者,所以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主要跟随他进行了“市委五届四次(扩大)会议”的专题报道;省市领导一些视察活动的相关报道;市上几次大型活动的报道;同时,由于xx市正在进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双创”建设,李老师是该项建设的主要记者,因此,我们还主要随同市“双创”办工作人员,就我市这项活动进行了一系列专题采访报道,主要针对涉及“双创”的占道经营,单位卫生检查,市场整治,市政建设,宾馆饭店小餐饮专项整治,网吧专项整治等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通过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使得各种不文明现象得到了重视和治理,使市区及周边环境有了明显好转。让我对媒体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实践中的主要收获

通过整整50天在一线和记者、编辑们的近距离接触和交流,通过一次次的现场采访和自己的动手实践,以记者这个广阔的接触面为平台, 通过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仔细观察、大胆实践,可以说我的这次社会实践收获是很多的。这迈出社会的第一步,必将对我今后的工作和人生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1、对以报纸为中心的相关知识有了全面的、深入的了解。首先是对几种常用的如消息、通讯、评论员文章等新闻素材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提高了自己写作素养;其次是对报纸制作的整个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我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了,记者是一件辛苦的工作,要有积极负责的态度,积极观察,认真思考,用心写作,只有依靠不断地创新精神,才能写出生动的稿件。

2、对xx市的大致状况有了初步的掌握。通过这50天沿街走巷检查、进单位采访使我对整个城市的大致环境,大部分单位的位置及相关情况有了初步的掌握,可以说了解了这所城市的大致情况。也使自己认识了很多的人,建立了相当可观的社会交际圈。

3、对大型活动的安排部署有了全面的了解。随同李老师对市上几次大型活动进行的采访报道,通过认真观察他们对大型活动的安排部署,结合《秘书学》上的有关知识,给我对大型会议在实际操作中的组织安排有了鲜活的教材。对一件大型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与会人员、车辆的安排,路线、食宿的安排部署有了全面了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了自己的工作、办事能力。

4、“新人到单位,勤快是赢得领导重视的最好法宝”。这是要闻部主任记者高怀军老师在第一次开会时对我们几个实习生的教导。通过这些天的实践,我觉得这确实是我们毕业生在一个新单位后,开局篇打响的第一法宝,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实践的。

5、“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你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这是在就业指导书上学到的,也是李老师在工作之余教导我的。通过这50天的实习,我才意识到了人际关系在我们工作中的重要性。一个记者,只有建立了广泛地社会信息网,才会有不断的新闻线索供你挖掘;一个身处复杂社会关系中的工作人员,只有建立了健康的人际关系,才能保证你的工作顺利开展。咸阳日报是一个团结、和谐的整体,在老师们的身上,我学会了同事之间那种兄弟般的相互关心,以及那种以诚相待的待人之道,正因为有这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才有了报社的整体大发展。

6、只要做最充分的准备,就能应对可能遇到的一切危机。李老师每次有重要的采访至少都要带两支笔。这是一个细节,但是从这里我学到了,虽然在工作中我们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突然危机,但是只要我们做好足够的准备就足以应付各种问题和困难。

7、对日常交际礼仪的学习。我从李老师那里的学习是从第一次见面时的那个握手开始的,虽然之前在学校的那本礼仪手册上读到过关于握手,餐桌吃饭,日常交往等方面应注意的礼仪,但是李老师的那一个握手于我的收效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达到的效果。在日后的实习中我也注意交际礼仪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自己面对问题的应对能力。

8、找到不足也一件很大的收获。通过实习我也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人员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在今后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有目的有方向的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更加的完善和丰富起来,以便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工作需要。更好的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西部大开发服务。

最后,我要感谢学校对我的教育培养,对这次实践的部署安排;感谢咸阳日报社为我提供的这样一个良好的实习机会和学习环境,感谢报社老师,特别是李发伟老师和陈澄海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无微不至照顾,你们认真的工作态度,真诚的待人理念,积极的创新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以及报社那种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值得我终身学习和实践。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社会实践就这样结束了,我作为这次实践的一员,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参与到这次实践中,使我感到无比荣幸!

报社实践报告篇五

今年我读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说是难忘,因为我没有回家,而是在报社实习工作了两个月,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好了,我非常兴奋自己能够有一次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在报社,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梦,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努力,我就会一直不断地进步,今年暑假我就是在不断的进步中走过!

通过学校宣传部老师以及大通社的几位学生干部的努力争取,我总算得到实习机会了。在知道结果的那一刻我异常激动,然后认真规划了一下自己的暑假,这样,自己距离曾经的记者梦就会近很多的。这次实习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得到了报社领导和记者老师们的认可,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为人处事和新闻观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另外,通过实习我们对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幼稚的感觉什么是什么,学会了怎样实事求,尊重事件的本来面目,与自己的新闻梦想更近了。

能到《平原晚报》实习,自己真的不敢奢望,之前去过《洛阳晚报》,那里的威严让我有种自卑的心理,毕竟《平原晚报》也是一家市级报社,无论要求还是纪律都应该是非常高的,而我只是一名大二的主修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生,并没有与之相当的能力。所以,事先我们几个就认真做好准备,从与老师交谈的态度到提要求的措辞都是经过我们四个人的反复推敲才最终实施的。也许是年轻吧,我们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想早早地进入社会,多随记者外出采访,体验一下学校以外的新闻传播情况,为以后的求职应聘准备条件。

因为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我和陈静分到《平原晚报》总部,跟一个编辑老师学习编辑稿件,偶尔和记者出去做一些采访。王腾和晴川则跟晚报一性格豪爽的楼市记者跑楼市。刚来的几天,我们每天早上8点之前都会到报社,打扫卫生,整理老师的文件。旁边的记者老师看到我们汗如雨下的样子,都夸师大的学生有素质,积极主动,我们几个总会是笑脸应答,因为我们是背负着师大和宣传部以及大通社的荣誉去实习的,我们必须展现师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可实习将近半个月了,也没什么采访人物,我们几个都非常着急,情绪也开始有懈怠。偶尔写点消极的感慨,把宝贵的时间都忘记了。其实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时间和机会学好方正飞腾这个软件的,只是我们都太不切实际了。

真的也许是还年轻的缘故吧,我们缺少社会阅历,记者们出去采访很少带我们,有些任务我们也不方便跟去。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报社度过的,看报纸,写评论,偶尔也写一些感慨,然后时间就这样慢慢地走完了。不过看到记者们在听到有突发事件后立刻赶赴事发现场的魄力时,我还是由衷地敬佩和羡慕,也许将来从事这个行业了,我也会严格要求自己的。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新闻在我的意识里越来越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了。随着对其渐入了解,就像一个点和一个圈的关系,当还是点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新闻有多难,需要把握多少度。当点渐渐扩大,成为一个周长继续扩大的圆时,我才体会到新闻也有其更深层的类似于艺术表现的市侩和绝妙。新闻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源于党和人民。新闻的几个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效性、趣味性及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真实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反复在思考辨证这个问题。但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新闻的广泛传播的。以前总是认为,新闻,是什么就是什么,要绝对坚持其真实性。

可是实习的这一个月,当所谓的理论和时间相撞时,理论只是一片空白,并且显得比较肤浅。现在的新闻传播同样考虑社会效应和大众的接受限度,如果一味追求真实,只会把新闻送进死胡同。怎样很艺术的变相表达才可能达到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让新闻起到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有一次单独去辉县的向阳幸福院,碰到新乡好多媒体的记者,参与完那个活动之后,我感慨颇多,做新闻的困惑和疑问也逐渐增加。回来后我一直在探究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这两个问题,现在社会,什么事情都讲究策划,新闻也不例外。前者是为顺利正常有步骤地进行新闻传播而采取的一种理性的新闻规划,后者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用不恰当的手段对新闻事实进行扭曲和摆布。联想现在的新闻,好多都已经是摆布出来的,有的甚至是虚假的,每年查处的虚假新闻也不在少数,大多都是很雷人的。这样的新闻传播环境无可否认地造就了一批丧失社会良知和责任心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会拿封口费,会写虚假广告,会看关系发新闻,会“不辞辛劳”搭上地区腕儿级人物然后伺机找“岔儿”领费,会“独当一面”给人办事包人满意……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见闻,但是当它们一天天多起来的时候,我想到中国新闻事业的悲哀,想到作为一个记者会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里逐渐丧失原本的理念和意志,想到像成舍我、王韬以及其他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还在的话,他们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实习快要结束了,和报社的老师也慢慢熟悉起来,偶尔也会和其他记者老师一起出去采访,回来之后忙着写稿,生活开始过得充实。最后一次是“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和报社的焦老师一起去采访一个护航索马里海域回来休假的海军士官。得到通知后,晚上回来查找关于我国这次索马里护航的相关情况,然后设计问题,理清思路和逻辑。在学校做这类人物通讯,绝对有充足的时间,可是在报社,可就不一定有了。由于时间仓促,老师说我的设计的问题很不成熟,去的路上我没想到老师会让我一个人独立完成这篇稿子,也就没在意。还好与采访对象在年龄上有优势,他刚大学毕业,算是05级的学长,彼此之间可以聊的话题很多,然后我就在聊天中变相采访,得到了很多细节。回来后,老师临时有事,就让我先写,没办法我就硬着头皮趁热打铁用两个多小时完成了这4000多字的人物通讯。老师看后,露出很意外的表情,然后点头表示赞赏。昨晚和刘月一起改稿子,她改我的我改她的,气氛挺好,感觉不错。真希望这样的事情可以多发生几次。

和老师出去采访的几次经历,让我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说办到就能办到的,采访前要做充分的准备,采访中要引导被采访者,不能随采访者自己的意愿,还要注意提到与采访对象相关的人,搜集多方素材,这样在写稿的时候就可以水到渠成。以前在学校的采访,都是事先策划好的,有老师和同学一起,大家集思广益。而现在,大部分时候老师会把任务完全交给你,而你就必须保质保量的完成,而这个过程不能仅仅说得到锻炼就可以一笔带过的,像专业课上学到的采访方法和技巧以及原则性的问题,都是必须掌握好的,这样在学以致用的情况下又提高了自身的新闻业务水平。

第一次实习,得到很多实用的东西。也明白新闻真实的难度,所以以后不会再钻这个牛角尖了。不过作为一个新闻人,必要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还是必须坚持的,这是一个新闻人称其为人的最起码素质和底线。还好实习期间遇到的都是一些社会小问题,有的纠纷也不伤大局,总体上社会主义的新闻还是比较安定的,大的事件我们接触不到,这些小的事件就正好让我们练笔了。需要大力宣传的,我们要学会把原本只有一度的意义提升到三度,没有那么好,也要看情况,巧妙地夸大。而一些批评揭露的新闻,可就没这么轻松了,有时候费了好大劲,好不容易完成的采访和披露,对方找一下报社上层领导,一个小小记者几天的辛苦就白费了。现实就是这样无奈,所以一些圆滑的记者就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没有得罪人的时候,干吗总跟自己过不去呢。于是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记者的道路是很艰难的。坚持两年,执着地选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因为喜欢,所以热衷。正是这样,我才会有更多的动力好好规划自己的新闻路,从点滴积累开始,一步一个脚印,难与不难也是视努力而定的。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仍会坚持,为圆自己的记者梦而努力。

新闻难做,这是很正常的,不过我担心的是自己想做这份难做的工作连机会都没有,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多难啊。好的单位几乎不要人,差的单位大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去,高不成,低不就的,导致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难。我不想这样,在毕业后就失业,我会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自己能力,在我毕业的时候可以直接找到工作单位,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的!

报社实践报告篇六

7月13日至8月14日,我有幸在《今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说实话,当初在家里看报纸时,对《今日××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3日,我来到《今日××》报社,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学悉习报网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报纸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让我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7月22日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来临。早上7点,我和记者老师坐着报社汽车前往县里唯一能目睹日全食的中余乡。在途中用了1个多小时,由于都是山路,到达目的地时我已经头昏目眩,但是此次已经日亏。为了新闻报道,我立刻拿去滤光镜记录日全食的各个时间点,而老师用相机拍下日全食的全过程。整个日全食虽然只有6分1秒,但是这是我作为记者出远门所采得第新闻。

7月29日××县政协七届二十九次主席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我见到了很多县领导,也让我见识到记者职责的重大。会议有县领导、政协领导、各部门领导,对于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要分轻重,对领导的介绍应根据领导官阶大小来分先后,次序搞错就会给你带来麻烦。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申通快递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陈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陈前辈的办公室时,我发现陈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实践报告篇七

这个暑假,我选择了到徐州日报社的《都市晨报》去实习。通过短暂的12天的工作,对报纸的运作有了简单的了解。 第一天,初到报社,晨报的李霜菊主任把我安排到编辑部的李梦虎老师那里去工作。说白了,就是归他管。不过,我去找李老师,他不在,只好先回去收拾一下东西,第二天再来。 第二天,我特意买了一份晨报,要看看我去实习的这个单位到底如何。徐州这几年的发展是不错的,文化事业的建设已经颇有成效。徐州当地的媒体也有人关注了。今年回去发现徐州人都爱看日报社的报纸,比如《彭城晚报》,《徐州日报》,《都市晨报》。 我来到日报社,楼下保安知道我是实习的。报社的琐事挺多的,文字处理很繁重,是得多要些实习生。

我听了,心里一惊,莫非我要做苦力了。编辑总有级别的吧,总编的工作不用说轻松自在,该不会把活都推到新来的小编辑身上了吧。 终于见到了李梦虎老师了,我在家里打他电话总是找不到的。文化人都比较随和。他跟我介绍了晨报的由来,晚报是由八十年代中晚期的一阵风带起来的;到了90年代是早报的时代,比如《南方都市报》。徐州的晨报就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不过现在大多是通过网络来传播信息,传统的报纸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说到目前的晨报不怎么景气,需要输入新鲜的血液。 在我们相互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老师要我去看报纸,主要是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南方都市报》是广州日报社的发行刊物,老师对他推崇备加,从版面整体设计到排版编辑还有信息来的迅捷,没有不称赞的。《南方都市报》在我这个平时很少看报的人来看,就很有吸引力,的确比江苏省内的一些报纸做的细,做的精。

这一个下午我都在看报纸,没别的事,虽说眼睛有点疲劳,但不至于出苦力。看来我原先的担忧是没必要的,我不会成为什么“义工”而被安排去做什么苦力了。其实这才是实习真正开始的第一天。 紧接着的一天,我来到新闻工作大厅,这里配备了30多台电脑直接连通互联网。编辑们在网上浏览最新的消息和评论。老师安排我去看网络上的最新消息,几乎每台机子的浏览器里都收藏了很多权威媒体的网站。这一天我浏览了很多网站比如南方网,路透社,凤凰网,东方新闻网,大洋网 等等。 接下来的几天,我了解到,新闻媒体的信息来源很多,一个“事件”发生,会有专门的渠道在时间把该“事件”通知媒体——记者的作用在这里是不可忽视的。然而编辑的工作就不一样了,主要是负责对来稿的审查。每个编辑都有自己负责的版面。总编是负责最后定稿的。我在大厅里看着那些编辑工作。熟悉一下他们的工作,同时也是我的工作。大厅里那些小青年都是做娱乐和体育方面的,资格老的在那里坐着,总是一副不忙不慢的样子,他们在冥思,构画子夜前就要交差的版面。

年轻人总是有活力的,闲时他们会带上我这个实习生在大厅里打打乒乓,聊聊我的学校,亦或是他的学校。 不过,实习生总归要做点事的,因为我打字快,副刊的编辑就要我帮她打晨报举文学奖的稿件。连续三天,真够累的。 我在报社实习的最后一天,过得比较紧,晚饭是随便将就了点。接下来一直到午夜,我亲眼目睹了一份《都市晨报》的诞生。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无纸化办公,报社的效率还是很高的,至于和南方那些报社的差距,甚至是和国际上的大的传媒的差距那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晨报的人有自己的口号:今天学习他们是为明日创办自己的刊物。 晨报,你行的。

我相信这点,就目前徐州的市场来看,《扬子晚报》已经不行了,只是火车站,汽车站的宠儿,本地人还是比较喜欢晚报和晨报。晨报这样的小报在晨报市场上毕竟已经有了一席之地,虽然它从九十年代末创刊到现在时间很短,有了这样的业绩已经算是难得了。 心得不多,对于这晨报的编辑我感到的就是苦和累,记者是白天跑,而编辑只能在晚上工作了,我算经历了,对我来说,这是人生中值得宝贵的经历,难忘的回忆。不过,倒是长了不少知识和经验,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

现实中很多的事情都是这样的,一直以来我都在不断的努力中,实践给了我很多的知识,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但是这些都是不适合的,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的,生活中很多的现实就是这样,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在自己毕业的时候,做到问心无愧,一直的努力下去!

报社实践报告篇八

中文系现在在中国已经明显的式微了,很多的现实都是这样的,不是很好的。我们都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进步,其实很多的现实都是这样的。这个暑假,我准备要参加社会实践了,但是真正的实习的最佳地点还是报社,我会更好的增强我的实力的,自己的专业能力。

这个暑假,我选择了到徐州日报社的《都市晨报》去实习。 通过短暂的12天的工作,对报纸的运作有了简单的了解。 第一天,初到报社,晨报的李霜菊主任把我安排到编辑部的李梦虎老师那里去工作。说白了,就是归他管。不过,我去找李老师,他不在,只好先回去收拾一下东西,第二天再来。 第二天,我特意买了一份晨报,要看看我去实习的这个单位到底如何。徐州这几年的发展是不错的,文化事业的建设已经颇有成效。徐州当地的媒体也有人关注了。今年回去发现徐州人都爱看日报社的报纸,比如《彭城晚报》,《徐州日报》,《都市晨报》。 我来到日报社,楼下保安知道我是实习的。报社的琐事挺多的,文字处理很繁重,是得多要些实习生。

我听了,心里一惊,莫非我要做苦力了。编辑总有级别的吧,总编的工作不用说轻松自在,该不会把活都推到新来的小编辑身上了吧。 终于见到了李梦虎老师了,我在家里打他电话总是找不到的。文化人都比较随和。他跟我介绍了晨报的由来,晚报是由八十年代中晚期的一阵风带起来的,出现了比较著名的《羊城晚报》;到了90年代是早报的时代,比如《南方都市报》。徐州的晨报就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不过现在大多是通过网络来传播信息,传统的报纸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说到目前的晨报不怎么景气,需要输入新鲜的血液。 在我们相互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老师要我去看报纸,主要是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南方都市报》是广州日报社的发行刊物,老师对他推崇备加,从版面整体设计到排版编辑还有信息来的迅捷,没有不称赞的。《南方都市报》在我这个平时很少看报的人来看,就很有吸引力,的确比江苏省内的一些报纸做的细,做的精。

这一个下午我都在看报纸,没别的事,虽说眼睛有点疲劳,但不至于出苦力。看来我原先的担忧是没必要的,我不会成为什么“义工”而被安排去做什么苦力了。其实这才是实习真正开始的第一天。 紧接着的一天,我来到新闻工作大厅,这里配备了30多台电脑直接连通互联网。编辑们在网上浏览最新的消息和评论。老师安排我去看网络上的最新消息,几乎每台机子的浏览器里都收藏了很多权威媒体的网站。这一天我浏览了很多网站比如南方网,路透社,凤凰网,东方新闻网,大洋网 等等。 接下来的几天,我了解到,新闻媒体的信息来源很多,一个“事件”发生,会有专门的渠道在时间把该“事件”通知媒体——记者的作用在这里是不可忽视的。然而编辑的工作就不一样了,主要是负责对来稿的审查。每个编辑都有自己负责的版面。总编是负责最后定稿的。我在大厅里看着那些编辑工作。熟悉一下他们的工作,同时也是我的工作。大厅里那些小青年都是做娱乐和体育方面的,资格老的在那里坐着,总是一副不忙不慢的样子,他们在冥思,构画子夜前就要交差的版面。

年轻人总是有活力的,闲时他们会带上我这个实习生在大厅里打打乒乓,聊聊我的学校,亦或是他的学校。 不过,实习生总归要做点事的,因为我打字快,副刊的编辑就要我帮她打晨报举文学奖的.稿件。连续三天,真够累的。 我在报社实习的最后一天,过得比较紧,晚饭是随便将就了点。接下来一直到午夜,我亲眼目睹了一份《都市晨报》的诞生。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无纸化办公,报社的效率还是很高的,至于和南方那些报社的差距,甚至是和国际上的大的传媒的差距那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了。晨报的人有自己的口号:今天学习他们是为明日创办自己的刊物。 晨报,你行的。

我相信这点,就目前徐州的市场来看,《扬子晚报》已经不行了,只是火车站,汽车站的宠儿,本地人还是比较喜欢晚报和晨报。晨报这样的小报在晨报市场上毕竟已经有了一席之地,虽然它从九十年代末创刊到现在时间很短,有了这样的业绩已经算是难得了。 心得不多,对于这晨报的编辑我感到的就是苦和累,记者是白天跑,而编辑只能在晚上工作了,我算经历了,对我来说,这是人生中值得宝贵的经历,难忘的回忆。不过,倒是长了不少知识和经验,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

现实中很多的事情都是这样的,一直以来我都在不断的努力中,实践给了我很多的知识,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但是这些都是不适合的,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的,生活中很多的现实就是这样,我会继续不断的努力,在自己毕业的时候,做到问心无愧,一直的努力下去!

报社实践报告篇九

7月13日至8月14日,我有幸在《今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说实话,当初在家里看报纸时,对《今日××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3日,我来到《今日××》报社,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学悉习报网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报纸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让我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7月22日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来临。早上7点,我和记者老师坐着报社汽车前往县里唯一能目睹日全食的中余乡。在途中用了1个多小时,由于都是山路,到达目的地时我已经头昏目眩,但是此次已经日亏。为了新闻报道,我立刻拿去滤光镜记录日全食的各个时间点,而老师用相机拍下日全食的全过程。整个日全食虽然只有6分1秒,但是这是我作为记者出远门所采得第新闻。

7月29日××县政协七届二十九次主席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我见到了很多县领导,也让我见识到记者职责的重大。会议有县领导、政协领导、各部门领导,对于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要分轻重,对领导的介绍应根据领导官阶大小来分先后,次序搞错就会给你带来麻烦。

报社里有一位姓陈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陈前辈的办公室时,我发现陈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是学文的,更是学新闻专业的,有幸在《今日××》报社学习。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今日××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今日××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报社实践报告篇十

今年我读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说是难忘,因为我没有回家,而是在报社实习工作了两个月,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好了,我非常兴奋自己能够有一次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在报社,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梦,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努力,我就会一直不断地进步,今年暑假我就是在不断的进步中走过!

通过学校宣传部老师以及大通社的几位学生干部的努力争取,我总算得到实习机会了。在知道结果的那一刻我异常激动,然后认真规划了一下自己的暑假,这样,自己距离曾经的记者梦就会近很多的。这次实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得到了报社领导和记者老师们的认可,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为人处事和新闻观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另外,通过实习我们对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幼稚的感觉什么是什么,学会了怎样实事求,尊重事件的本来面目,与自己的新闻梦想更近了。

能到《平原晚报》实习,自己真的不敢奢望,之前去过《洛阳晚报》,那里的威严让我有种自卑的心理,毕竟《平原晚报》也是一家市级报社,无论要求还是纪律都应该是非常高的,而我只是一名大二的主修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生,并没有与之相当的能力。所以,事先我们几个就认真做好准备,从与老师交谈的态度到提要求的措辞都是经过我们四个人的反复推敲才最终实施的。也许是年轻吧,我们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想早早地进入社会,多随记者外出采访,体验一下学校以外的新闻传播情况,为以后的求职应聘准备条件。

因为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我和陈静分到《平原晚报》总部,跟一个编辑老师学习编辑稿件,偶尔和记者出去做一些采访。王腾和晴川则跟晚报一性格豪爽的楼市记者跑楼市。刚来的几天,我们每天早上8点之前都会到报社,打扫卫生,整理老师的文件。旁边的记者老师看到我们汗如雨下的样子,都夸师大的学生有素质,积极主动,我们几个总会是笑脸应答,因为我们是背负着师大和宣传部以及大通社的荣誉去实习的,我们必须展现师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可实习将近半个月了,也没什么采访人物,我们几个都非常着急,情绪也开始有懈怠。偶尔写点消极的感慨,把宝贵的时间都忘记了。其实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时间和机会学好方正飞腾这个软件的,只是我们都太不切实际了。

真的也许是还年轻的缘故吧,我们缺少社会阅历,记者们出去采访很少带我们,有些任务我们也不方便跟去。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报社度过的,看报纸,写评论,偶尔也写一些感慨,然后时间就这样慢慢地走完了。不过看到记者们在听到有突发事件后立刻赶赴事发现场的魄力时,我还是由衷地敬佩和羡慕,也许将来从事这个行业了,我也会严格要求自己的。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新闻在我的意识里越来越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了。随着对其渐入了解,就像一个点和一个圈的.关系,当还是点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新闻有多难,需要把握多少度。当点渐渐扩大,成为一个周长继续扩大的圆时,我才体会到新闻也有其更深层的类似于艺术表现的市侩和绝妙。新闻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源于党和人民。新闻的几个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效性、趣味性及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真实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反复在思考辨证这个问题。但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新闻的广泛传播的。以前总是认为,新闻,是什么就是什么,要绝对坚持其真实性。

可是实习的这一个月,当所谓的理论和时间相撞时,理论只是一片空白,并且显得比较肤浅。现在的新闻传播同样考虑社会效应和大众的接受限度,如果一味追求真实,只会把新闻送进死胡同。怎样很艺术的变相表达才可能达到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让新闻起到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有一次单独去辉县的向阳幸福院,碰到新乡好多媒体的记者,参与完那个活动之后,我感慨颇多,做新闻的困惑和疑问也逐渐增加。回来后我一直在探究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这两个问题,现在社会,什么事情都讲究策划,新闻也不例外。前者是为顺利正常有步骤地进行新闻传播而采取的一种理性的新闻规划,后者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用不恰当的手段对新闻事实进行扭曲和摆布。联想现在的新闻,好多都已经是摆布出来的,有的甚至是虚假的,每年查处的虚假新闻也不在少数,大多都是很雷人的。这样的新闻传播环境无可否认地造就了一批丧失社会良知和责任心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会拿封口费,会写虚假广告,会看关系发新闻,会“不辞辛劳”搭上地区腕儿级人物然后伺机找“岔儿”领费,会“独当一面”给人办事包人满意……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见闻,但是当它们一天天多起来的时候,我想到中国新闻事业的悲哀,想到作为一个记者会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里逐渐丧失原本的理念和意志,想到像成舍我、王韬以及其他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还在的话,他们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实习快要结束了,和报社的老师也慢慢熟悉起来,偶尔也会和其他记者老师一起出去采访,回来之后忙着写稿,生活开始过得充实。最后一次是“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和报社的焦老师一起去采访一个护航索马里海域回来休假的海军士官。得到通知后,晚上回来查找关于我国这次索马里护航的相关情况,然后设计问题,理清思路和逻辑。在学校做这类人物通讯,绝对有充足的时间,可是在报社,可就不一定有了。由于时间仓促,老师说我的设计的问题很不成熟,去的路上我没想到老师会让我一个人独立完成这篇稿子,也就没在意。还好与采访对象在年龄上有优势,他刚大学毕业,算是05级的学长,彼此之间可以聊的话题很多,然后我就在聊天中变相采访,得到了很多细节。回来后,老师临时有事,就让我先写,没办法我就硬着头皮趁热打铁用两个多小时完成了这4000多字的人物通讯。老师看后,露出很意外的表情,然后点头表示赞赏。昨晚和刘月一起改稿子,她改我的我改她的,气氛挺好,感觉不错。真希望这样的事情可以多发生几次。

7月13日至8月14日,我有幸在《今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说实话,当初在家里看报纸时,对《今日××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3日,我来到《今日××》报社,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学悉习报网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报纸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让我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7月22日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来临。早上7点,我和记者老师坐着报社汽车前往县里唯一能目睹日全食的中余乡。在途中用了1个多小时,由于都是山路,到达目的地时我已经头昏目眩,但是此次已经日亏。为了新闻报道,我立刻拿去滤光镜记录日全食的各个时间点,而老师用相机拍下日全食的全过程。整个日全食虽然只有6分1秒,但是这是我作为记者出远门所采得第一篇新闻。

7月29日××县政协七届二十九次主席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我见到了很多县领导,也让我见识到记者职责的重大。会议有县领导、政协领导、各部门领导,对于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要分轻重,对领导的介绍应根据领导官阶大小来分先后,次序搞错就会给你带来麻烦。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申通快递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陈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陈前辈的办公室时,我发现陈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是学文的,更是学新闻专业的,有幸在《今日××》报社学习。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是学文的,更是学新闻专业的,有幸在《今日××》报社学习。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报社实践报告篇十一

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五日,我在洛阳石化总厂报社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学习,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这次学习收获颇多,我不仅对报纸的编排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对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活动内容。

我跟随指导老师在报社进行了十二天的学习,参与了《洛阳石化报》八月一第四版“河阳大风车”、八月八日第四版“文苑”的校对、排版工作,以及《健康与生活》第二版插图的寻找及编辑工作。

二 收获

1 词语方面。在校对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自己平时用错的词。如,我常把“好象”这个词写为“好像”。由于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从没怀疑过“好像“个词的正确性。此外,我还学会了其他一些词的用法,如“翘楚”。原文中作者是这样使用这个词的:“沈园是苏州园林的翘楚”。“翘楚”这个词是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的,显见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滥觞”。此外,我还体会到了把握词语感情色彩的重要性。一位职工在《无法拒绝》中写到:“土地诱惑着我们植下了一个个绿色的生命”。这里把“诱惑”的感情色彩搞错了,让人觉得这种表达很别扭。

2 句子方面。小学生文章中的病句比较明显,多为缺少主语、词语搭配不当、介词使用错误等,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职工文章中的病句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句类型:

(1)句子结构非常复杂。《无法拒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能听到依然开花的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一句太长太复杂,不利于读者理解她要表达的意思。最终改为:“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听到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2)使用非书面的语言。有位老同志写了一篇有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文章,文中常用俗语。但在批评只会在别人身上找问题的人时,他使用了一句极为粗俗的俗语,非常不妥。

(3)对古诗词理解不深,使用错误。一位职工的文中有这样一句:“古人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闲适飘逸、融入自然的浪漫生活情致,令我们望洋兴叹。”作者没有理解诗的原意,仅从这两句来猜测它的意思。古诗出自《离骚》,是屈原表达自己节操高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并不是说生活闲淡的。于是最终把句中的古诗改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一篇文章在写两个朋友分别时用了《陌上桑》中秦罗敷对使君说的话。

3 总体的表达上。小学生用的是简单的句子、词语,表达略显生硬,但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厂里职工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些文章还写得感人至深。通过这次实习,我真切体会到了不同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5 软件的使用上。在编辑《健康与生活》第二版的图片时我学会了photo-shop的一些用法,可以对一些图片进行简单的编辑。

三 体会

1 我体会到了基础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句子结构的划分等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工作中也常用到古代文学的知识。

2 校对时应极为细心。如果不细心,就会漏过很明显的错字或病句。必须集中注意力,且要多看几遍,不停地纠正自己没有改正过来的错误。

报社实践报告篇十二

几个月说起来那么长,可一眨眼的工夫,在《南方周报》为期几个月的实习今天就正式结束了。

回想这几个月,在磨砺自己的同时,我对电视新闻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民生新闻又有了新的认识,使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

我深切意识到,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社会,只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而是要步入社会,进行深入地探索。

在学校学会更多的书面知识,在实践中好好利用知识进行运作。接触、了解社会,从实践中检验自我。

理想终归是理想,我也不太清楚自己以后会走怎样的路,绝望时曾写过一段话:当别人的梦想已经被扼杀的时候,我还残存一丝狂热的眷恋。当带着光荣与梦想离开的时候,我希望还有再回来的一天。做出决定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我必须承受自己的现实,并在残酷中努力保持智慧的头脑和清醒的决断。如我们是一群戴着脚镣跳舞的人,要努力跳出最优美的姿态!

记得以前有一位实习归来的师姐给我们做实习报告时说:实习彻底粉碎了我的新闻理想。

那时我大一,那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南方周末》实习的近半年,绝对没有给我留下这种印象。

这里的记者大多数都是非常敬业的。他们对新闻孜孜以求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对每一个选题,他们都尽力做到完美;对每一个采访对象,他们都力图挖到更多的细节和关系;对每一个报道的细节,他们都努力核实。

曾有一位记者对我说过:新闻是一项了解社会最便捷、最迅速、全面的职业。我还想加上一句:新闻也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产生荣誉感与自豪感的职业。在这里,我真的感觉到:新闻是一项值得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本站从职业到事业,新闻的每一个步骤、环节都是值得人玩味、奋斗与挑战的。每一次比较成功的完成任务之后,挑战者所获得的满足感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带我的记者对我说:要把新闻放到生命的高度来看待。也许你迟一点结婚,不要想房子、汽车那些物质的东西你就会做更好的新闻。

当然他的意思不是放弃正常人的生活,但是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来做新闻。他指出我的不足之一,就是对新闻还不够重视。

也许很多人已经觉得记者只不过是一项谋生的职业,而我足以把她当作一项可以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新闻是有价值的,做新闻的人也是有价值的,你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新闻变的重要起来,也使你的名字在公众舆论中留下一笔。

而当前,恐怕最能引起人们重视的也就是时政记者了,比如通过网络和《南方周末》成长起来的林楚方。这是一个很难做、很难做好的领域,但也是一个大有前途的神奇的领域。

尽管我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但对报纸的眷恋仿佛一直主导着我。我喜欢驾御文字的感觉,虽然电视编辑也是很需要头脑的工作,但学校仅有的几次实习总让我觉得枯燥大于乐趣。喜欢写作,让我直奔北京的目的就是找一家足够好的平面媒体锻炼我,满足我。

我很幸运,在北京遇到了一圈好人,找到了一家好报纸,工作汇报玩味到新闻是有趣的。

新闻要有价值,做新闻要有真实、客观、手快。我在实习前对新闻的理解就这么多。等我实习结束的时候感触最深的还是这基本的几点。

在我刚到报社的时候,带我的记者吴晨光让我写一份简历,并简单写一下对《南方周末》的看法。那正是我走投无路的时候,情急之下当然是只拣好听的说。写完后记者给我修改了一遍,一方面他修正了我一些“夸大”的话;另一方面,他给我修改了语言,让我体会怎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更多的信息,最充分的意思。然后发给广州的新闻部主任。

他训练我的另一个方法是规定我每周找一两个选题,写出新闻价值何在,培养新闻敏感。虽然这样报给编辑的个别选题也从来没有被采用过(这与《南方周末》的体制有一定关系),但这对新手的锻炼的确有非常大的好处。遗憾的是由于懒惰,这一点我做的很差。

《南方周末》的操作一般是编辑在周四、周五的时候告诉记者选题去做,下周二下午截稿,突发事件的报道、或由于被采访对象审稿的缘故有时可以推迟到周三中午截稿。周三是编辑组稿的时间,在北京报纸于周四一早与读者见面,网络版也随之推出。

北京记者站的主要工作人员是十几名记者,两三位编辑。记者在接到选题后,先让我在网上搜集关于此报道的一切有用信息。搜集资料的过程是对选题把握的一个最初过程,同时锻炼新手判断新闻价值的最初方式。开始时我只是将所有网上的报道一股脑检索出来发给记者,论文写作没有任何重点。但慢慢的我知道哪些是基本信息,哪些是以前的报道提出比较好的思路,可以继续挖掘的,哪些是应该用红色标记出来的,哪些是应该写上点自己的想法的。

开始时能做的事情也只是帮记者搜集资料、整理采访录音或笔记,一度,我甚至觉得自己在这家山峰般的报社能做的是不是只有这些?即便整理采访录音我也很机械,总是把所有采访机里的声音都整理出来,没有任何重点。但真的应该明白哪些是有用的,哪些记录的用处有多大,这样对自己也省事,对别人或自己以后的工作也有好处。

值得庆幸的是别人给了我很多机会,非常信任地让我独立设计采访问题、承担一些还算重要的采访,比较夸张的是有一次做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稿子,联系到一位国家行政学院的教授,他说下午有时间让我过去,而我那时尽管看了些资料,但对事业单位改革还是一片混沌,记者轻轻的一声“那你去吧”,我只好硬着头皮找那个连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的在哪儿的国家行政学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