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一
这是寓言,还是梦魇?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究竟是预示了一个未来,还只是偶然的一场恶梦?主人公究竟是什么,一只大甲虫?还是格里高利·萨姆萨?无数的疑问,伴随着这篇荒诞不经的旷世奇作的展开而展开,进行而进行,结束而延续。最初的荒诞不仅体现在主人公格里高利无端地变为一只大甲虫,而更在于他似乎完全不理解自己的处境,甚至还以为自己能够生活得依旧正常,对于别人的态度巨变毫不理会。
老妈子说,一面用扫帚将格里高利的尸体远远地拨到一边去。荒诞情节中生出的梦魇与蒙克在其著名画作《尖叫》中那现代式的忧虑极为相似。美国作家w?h?奥登说: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文中人物的无助,那种被束缚在异化环境中的个人与四周那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力量,所作的毫无希望的挣扎,才是人厌恶之所在。为什么我们厌恶?因为厌恶即恐惧,恐惧我们的无助,我们的无能为力。我们拥有这个星球上最强的力量,我们几乎改变一切,无助似乎是不应该的。可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揭露的事实却破碎了我们的美梦,所以我们厌恶,可其实对象却是我们人类自己。卡夫卡作品含有的空虚、固执的怀疑,向前追求一种无信仰的安全感,这种焦虑,正是人类文明千百年发展中不曾除去的隐痛。这种痛楚并没有因为文明的日趋完善,人类改造能力的日益增强而减弱,反而愈加凝重。
或者换言之,我们什么也没有改造成功。作为对人类改造的回报,一次次的自然灾害,疾病横行,真是对人类莫大的讥讽。我们改造了什么?曾经,我们将树木一棵棵伐去,盖上摩天巨楼,并惊呼,我们创造了新世界。可转瞬,我们却又不得不一株株地种上。毁屋种树,退耕还林,一切依旧是原样,什么都没变。此刻,个体的无能为力被扩大为群体,可在浩渺无垠的嚣嚣尘世中,群体又退化为个体。如此这般,和谐只能是唯一的出路。我们无权选择自然,而自然却在选择我们。和谐共处,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继续无能为力。
正如本文的题目,由文本到感性理解,再到理性剖析,层层深入,与卡夫卡及笔下的甲虫一次次心灵撞击,撞得铿锵有力,粉碎后融进自己的思想中。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二
笔可以让我们构造出无数的可能,的世界并不存在,生活中的缺陷,也就是我们的'追求,只能靠我们的梦想,而我们所认为的不现实其实是现实的前奏,因此,我会热衷于不现实的事物,但是同时成认现实。
你一定会觉得她们很无情,但是,我认为倘假设生活中真有这么一件事,我们群众必定会抛弃他,甲虫就是甲虫,动物就是动物,就算我们知道它的灵魂是一个人,但是,我们就是本性的排斥,所以,任何人都不应该得到责怪,这就是现实,而卡夫卡只是用了不现实的来表现现实罢了。
这个故事的资料是,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他对自己的形像感到十分的吃惊,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一句话:这到底是怎样回事。过了一会他突然想到他五点钟要去赶火车,但是看着自己的身驱说到,我此刻变成这样是不可能了,他就发弃了上班。限难地从床上滚了下来,然后从门缝里钻了出去。来到客厅闻到了牛奶的味到,他就顺着桌子爬到了放奶用的碗沿上,留意翼翼地喝着牛奶,但是还是掉了进去,但到最后还是艰难地爬了出来。从那以后他吃饭都要靠妹妹来喂他。他的这种样貌使妹妹感到可怜,把他当小宠物养。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全家人都要靠他来生活,他的工资是靠当旅行推销员得来的。但是他此刻却变成了甲虫,没有方法给家人挣钱。家人因为失去了顶梁柱生活变得很贫穷,家里人的情绪很糟糕,他的妹妹也没有情绪来喂养它,还拿苹果来砸它。最后家人对他失去了感觉,把它扔了出去。它成了一个流浪的甲虫,爬在房顶上。
这个故事我们,因为此刻的社会带给人严重性的压力,最后把人的外表给异化了,不用说内心也会被异化。就会变得外表丑陋丧失人性。
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33~1924)是20世纪德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后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美国剧作家w·h·奥登以前说:“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三
读卡夫卡《变形记》有感:这是一个关于“打工人”无法打工的悲惨故事......
“一觉醒来,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
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便受制于背上巨大的甲壳,无法起身。但他似乎并不惊讶于身体的变化,而是因为变成甲虫而羞愧不已,并且同时也懊悔着没有听见早起闹铃而错过了上班的火车的事情,久久不敢出房门。
直到公司领导由于他的旷工找上门来。他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爬起来,用嘴打开房门,惊愕的父亲抡起手杖将他一把推入房中,四脚朝天......
此后,全家人都沉溺在他无法正常出门工作的巨大悲伤之中,很少对这只甲虫“本人“有丝毫关心和问候。渐渐地,悲伤转化成愤怒:父亲十分恼火,用苹果砸向他的甲壳,有的嵌入其中,他则伤痕累累;母亲十分无奈,唯有妹妹每日给她送饭食,照料他的起居。
雪上加霜的是,格里高尔丝毫没有变回人形的迹象。也因为这次莫名的“变形”,他失业了。这个始终勤恳工作却并不富裕的家庭也少了一份经济来源,开始入不敷出。或许是出于“报复”,全家人不再跟他说话,并搬走了房间内所有的家具。父亲盼他早死,母亲不再抱有希望,妹妹的照料日渐敷衍,而格里高尔自己则整日被自责和谩骂一点点吞噬。终于,他在寂寥孤独中安静地死去了,亲人们也都为摆脱这个只会消耗的累赘而轻松欢愉。
打着奇幻小说的幌子,描绘的却是“打工人”渺小而悲惨的戏剧命运。
格里高尔并没有想尽办法变回去,反而是一门心思地想着怎么才能背着重重的甲壳搭上下一趟上班的火车,赶到公司。
“必须上班”是他对自己变成“无行为能力人”恐惧的掩饰,因为他不想变成一个不能上班的“废物”。未能如愿出门的他,开始深陷焦虑之中。
他的异常行为仿佛是受到早期的工业化时代下人们所遵循的一套规训——《工作伦理》,一种所谓的道德延伸法则的驱使。而它的出现,正是为了转变此前劳动者心中“干多少挣多少”的惰性思维,使他们可以更高效而持久地投入生产,推动经济及工业发展。
《工作伦理》说明,人因为工作才能获得他人认同,并实现社会价值,类似一种pua,告诫劳动者要不断地“卷”已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还指出,不求上进,思想怠惰是可耻的,也就是说拒绝“摆烂和躺平”现象在工作中发生;而不工作则是一种罪恶......渐渐,演变成劳动者失去感知工作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情绪价值,失去工作的目标和本心,一味地全力工作。被动、消极、日复一日。
这种思想深入人心的时刻,工作与劳动者的角色便悄然发生调换。劳动者成为疯狂赚取kpi的机器,工作则成为了主人。可笑的是,只要把劳动者的薪资压低并保持在低水平,让他们的.薪水只能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然后设置红利奖金的欲望果实,那么他们便可以一直不辞辛劳地努力工作,为了争取这些他们本该获得却又遥不可及的东西。
然而这些头脑清醒的当局者,正如格里高尔一样,在以各种方式适应着这种可悲的环境。评论家a·瓦伦说:“故事主要令人恐怖之处,也许就在于故事中的人物并不认为所发生的事是‘不可能的。”正是,这种当局者迷的奇幻视野,造成了主人公最后在房间中等待自己的生命一点点消逝,而背上甲壳中的苹果也早已腐烂发臭。
幸运的是,卡夫卡撰写的故事不可能发生;不幸的是,书中的故事是彼时社会的缩影......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四
早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卡夫卡的《骑桶者》,在那篇课文中我初次体会到了卡夫卡的魅力。
在大学里我又阅读了卡夫卡写的另外一部作品《城堡》,相比较而言,后者要难懂许多,但是通过这两部作品的阅读我也更加喜欢上了卡夫卡的写作风格。
这次大学语文需要我们赏析一篇作品,我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卡夫卡的作品。
此次我要赏析的是卡夫卡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变形记》,相比于《城堡》的让人找不到头绪的情节来说,《变形记》显然更能让我读懂。
《变形记》讲的是一个年轻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大甲壳虫后发生的事。
格里高尔变成了甲壳虫后,母亲一看他就会发哮喘病,父亲一直都很憎恶变成甲壳虫后的格里高尔,试图把他弄死。
只有那个妹妹在起初的时候还对他很好,给他打扫房间,给他准备他喜欢吃的食物,为他搬掉房间里面的家具让他有更多的空间活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妹妹对他也变得冷淡了,到最后妹妹变成了最憎恶他的一个人,他们都想把格里高尔这个累赘弄走,这样才能使生活变得正常。
最后格里高尔在自责中死去了,家人们得知了消息并没有表现是什么难过或者惋惜的心情,他们辞退了那个女佣,避而不谈格里高尔的事,准备去旅行一趟,然后回来开始新的生活。
读完这部作品首先是我就为格里高尔感到不平和同情。
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商店破产后一直是家庭生活支出的主要来源。
他任劳任怨,不管那个推销员的工作多么辛苦他都不会对家人们抱怨些什么。
在每次拿薪水回家时他就会特别高兴。
他知道自己的妹妹喜欢小提琴,还曾经秘密的打算把妹妹送到音乐学院去进修。
但是这个愿望还没有完成他就突然间变成了一只甲壳虫。
在变成甲壳虫之后,父亲就非常憎恨他,狠心的用苹果砸他,导致他的背上一直嵌着一个苹果,这可能也是导致格里高尔最后死去的原因之一。
但是格里高尔并没有就因此憎恨他的父亲,他还是喜欢去看看他的父亲在做的那些什么一直维持的习惯。
在他们家的经济陷入危机的时候他也担心他们该怎么度过。
而母亲在看到自己的儿子变成甲壳虫之后一直都很害怕,不敢去看他,在整个故事中她并没有多恶意的伤害格里高尔,但是最后对于格里高尔的死也没有产生多么大的反应。
我们试着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儿子死去了那会是怎样的情景。
但是呢,在这里的那位母亲明显对于自己的儿子已经在意识上抛弃了,这也是格里高尔可悲的地方,连最该疼爱自己的母亲都不管他的死活了。
在变成甲壳虫的那段日子里,格里高尔唯一欣慰的是有个妹妹并太不在意自己的变化,为他打扫房间,为他准备食物。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妹妹也变得失去耐心了,最后她居然强烈的要求把那只甲壳虫弄走。
那个格里高尔一直认为是一个好妹妹的,他努力想帮她完成梦想的妹妹,最后居然也放弃了他,在这种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有谁还能支撑着活下去。
而更加可悲的是格里高尔在这种情况下还为他们着想,自己需要马上离开这个家,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生活。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几个人物之间所要表达的含义。
格里高尔在变成甲虫后遭到的待遇不正是反映了人性的冷漠,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由无私的亲情最后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你对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那你就必须离开,不管你是我的哥哥还是我的儿子。
在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解脱的样子就让我反感。
在生前,格里高尔拼命地为这个家奋斗,但是他遭到变故后,他的家人是怎么对待他的呢?这种落差,这种冷漠加于他的身上,试想谁都不能承受的。
格里高尔在接受命运的同时也不时地表现出自己的孤独和无奈。
在大家都欣赏妹妹的小提琴演奏时,他只能小心翼翼的爬过去,他也想看她的表演,但是父亲憎恶他,母亲怕他,他当时是抱着多么矛盾和忐忑的心情慢慢的悄悄的爬过去的呀!在最后大家都抛弃他了,之前那唯一令人欣慰的妹妹也变成了催命的巫婆,利益关系难以维持了,马上显现出来的就是那最真实最冷酷的真相。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不禁让我想到卡夫卡的生平,他曾经三次订婚,但是却终身未娶。
其中的原因是不是有这个——害怕亲人之间相互亲热的表层之下藏着的却是一颗相互利用的心,这结果的确会让他十分心寒。
而文章中的父亲角色似乎就象征他的父亲,在现实生活中卡夫卡的父亲脾气暴躁,对自己的不关心但是喜欢限制他的生活。
我们似乎可以把《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想象成卡夫卡自己,他在生活中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的压力都从格里高尔这个人物中表现出来了,其中流露的无奈、痛苦、忧郁正是人类文明中无法抹去的污垢。
在故事的结尾格里高尔带着自责和绝望死了,但是这死至少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他是善良的。
也正是他的善良更加反映了他的家人们可憎的嘴脸。
这样的设计也更引得我们读者能对人性进行更深刻的的思考和反思。
旅行社推销员格里高尔一夜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壳虫。
这一变化,使无数的读者看到了世间的悲凉、人生的辛酸和命运的`多舛。
没有一个人不用世俗的情感体会到自己令人怜惜的生命脆弱。
在随后的阅读里,这一形象象命运的主题时时以凌厉的重音敲击着人们的心弦。
这个如此具有开创性的文学形象使我们瞠目,它到底承载着什么、启示着什么?
有人认为,它有力地揭露了社会制度之缺陷所造成的人的异化。
人的丰富的人性、情感、心理等社会性和生物性的彻底物化。
这些判断都正确而深刻的揭示了社会制度和文化里的反人性力量的存在。
强大的丧失感控制着每一个阅读者的心灵。
但是纵观卡夫卡的小说作品,我们会看到,这一变化里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的孤独而独特的存在,以及人类文化勾通的不可能性等哲学思考。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享受着共有的物质资源、人类文化资源,秉承着千万年人类进化所成就的语言、思维、情感的巨大既有果实。
我们生存在具体的有着自然疆域、历史文化和现实的制度阶层的社会关系中。
作为人类,我们的特性里有着显著的社会性。
社会性的生存是人类生存的本质。
同时,人具有其巨大的生物性特征。
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生命能量,获得文化信息,勾通个体天赋的进化成果,在身心的整合中成长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
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于是,古往今来,在不同的自然、文化背景下诞生了无数不同的人。
人,因其独特性,而使人成为区别于他人的人,成为不可超越因此本质上也不可勾通和理解的特别个体。
哲学的上“不可知论”和文学上的悲观主义都是基于人类这个坚实而冷酷的自然与文化现实。
我们成长在社会性与个性、生命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对社会勾通的强烈愿望与勾通的不可能性的矛盾之中。
不论是唐诘诃德、浮士德、简爱、夏洛克或卡夫卡笔下的另一文学人物形象“饥饿艺术家”,都在寻求着勾通和理解。
但是人人都在背负着无人理解自己、认同自己的苦痛的负担,人因其独特性而承受着深深的孤独感。
这是为实现自身的社会化或者说深深地溶入社会,而必然经历的生存和存在状态。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性没有得到展开的人,具有深深的人格的寄生性、依附性,他们的心理的完整性依靠他人的给予,或者说他们承受着令他自己恐惧而永远无可弥补的孤独感。
人性得到全面发展的人,获得了对物质和精神的生产性能力。
他们独特地生存和创造,与这个世界有本质的、自足的勾通。
他们也有着人类共有的孤独感。
只是他们生产性人格的独特存在,使他们具有长在的幸福感、自由感以及与人类的深深相统一的满足感受。
他们的孤独感表现在他们的生产性行为的独一无二和独立不依。
同时也表现在常人的不可理解和与他的道德价值能力的差异上。
人类因为差异而显孤独,而不可交流使人们永感孤独。
格里高尔的独特存在方式是寓言式的甲虫一样的生存,他因此没法获得他的上司、父母和妹妹的理解。
连他的善意和谦和都无法让他们接受。
他被他们遗弃、致命地击打,最终招致死亡。
他的死亡,使他们的生活归于平静和满足。
在这里独特的生存,甚至被视为异类。
但是,我们可以宽泛地理解为独特的生存使交流成为不可能。
卡夫卡的《变形记》想说明的是什么呢?是一场噩梦还是人类无法抗争的现实呢?这些都引起了我的思考。
《变形记》是卡夫卡笔下以“变异”为题材写的小说,这部小说是在1912年写的,发表于1915年。
是卡夫卡生前发表的少数作品之一。
这篇作品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天清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大的甲虫。
他本来可以用他的收入来养活全家,现在却要全家来养活他。
起先,他的爸妈和妹妹对他突然变成一只甲虫表示怜惜,都充满了同情和关怀,妹妹每天都帮他送饭,打扫房间。
但是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大家都把他当成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包袱了,大家都怀着鄙视的眼光,希望他早点死去吧,这样大家都轻松。
终于有一天,他在全家的长期冷落中,孤独的离开了人世间。
全家为此庆幸。
父亲说:“让我们感谢上帝吧!”一家三口为了庆祝格里高尔的死去,决定乘车去城外郊游。
小说的大概内容就是这样的。
卡夫卡曾经说过:为每天的面包而忧虑会摧毁一个人的性格,生活就是如此。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卡夫卡就死在写他自己,因为我在网络上查询了一下卡夫卡这个人,发现网络上的介绍和这本书上所讲述的内容有所相同之处。
在作者的一生中,他活得也就像一只虫子。
卡夫卡喜欢文学,很想成为一名作家,但现实没能如他所愿。
用为他和家人要生活,他就不得不成为一名保险公司的小职员,整天奔波忙碌,忙得不可开交。
他害怕孤独,渴望爱情。
曾经三次与女友订婚,但都没有结婚。
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内心总是充满这样的矛盾:“没有‘她’,我不能活。和‘她’在一起,我也没办法生活。”这样的顾虑下,使他始终没有迈出那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他有勇气的话,他就能够收获他的幸福,所以他(卡夫卡)的性格不得不说有些怪癖。
卡夫卡生活中和创作中,都是主要反映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腐化,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
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困穷苦,经济衰败,这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
由此,不难理解他的作品为什么荒诞了,他是根据梦创作,这种荒诞的思绪来自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折射。
卡夫卡创造了象征性的世界来表现被异化的困境,《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被生活压倒喘不过气来。
那天空永远是黑暗的,与世隔着窄小的门缝,身处无可名状的绝望和令人羞愧的寂静,还是要用触角饱尝羞辱,包围他的永远是冷冷的情感,感觉是呈灰绿色和诸褐色,着实一想,让人感觉有一点恐怖啊!格里高尔的背后隐藏着卡夫卡的无奈、痛苦和忧郁。
难道我们困扰的是那些错综复杂的社会角色(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矛盾。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五
读《变形记》之浅谈“人性观”不言而喻,人与动物的区别问题是探讨人性观的关键问题,是定位和阐释“人性”一词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基督教等有神论思想认为:人性是神特殊造化的人类本性。人性最突出的特征是对神的信仰和坚持稳定的社会规则。简言之,人性就是人类所特殊具有的不同于其它一切生物的道德和责任。
近代无神论者的研究理论则说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最近的亲缘是灵长类动物。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更是明确地指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类的根本属性。全面的需求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人性的表现形态是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性观”就是人们对于人性的认识,对于社会和整个外部世界的理解与立场,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动机和行为决策。
在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异化为非人的甲虫,变形后被世界遗弃使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试图与亲人及外界交流失败后,最终悄然死亡。
《变形记》折射了当时西方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小说用近乎荒诞的表现手法描述了人类社会的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压力恶化和个性消亡化。一个本应享有人性尊严和秉持人性特征的个体人,在社会上求生存举步维艰,在家庭中求温暖心寒绝望。在小说的背景环境里,个体灵魂的无力遭逢群体信仰的破碎,社会角色跟家庭角色的双重异化使得人性被逼到了扭曲的死角。
可以说在卡夫卡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里,《变形记》是作者对于其本人人性观的最集中映照和最深刻表达。
我相信读了这篇小说的人都会发现,格里高尔变的只是外形,他的内心仍然没有变,他的品格仍然高尚,他在“虫化”后一步步遭到他最亲近的人的鄙夷,可是他还一心想着他恢复人形后如何报答他们。而他的亲人则相反,他们的外形没有变,他们的内心却完全的变了,他们的人性也变了。这两种“变”与“不变”的鲜明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六
卡夫卡在《变形记》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是家中惟一经济来源,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爱他。结果他在一夜好梦结束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全家都因此惶恐。并且格里高尔也因为这一奇怪的遭遇,经历了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的现实,虽然他的母亲和妹妹都试图用剩余的一丝对他的爱来照顾他,但是还是被他那可怕的样子所疏远,而他父亲更是对他深恶痛绝,屡次攻击他,伤害他,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我想,也许格里高尔的离去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否则,生活在这个被异化了的世界,留给他的也只会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被社会压的喘不过气的他,在这个恐怖的社会只会承受更多的折磨。
也许你会说这个故事实在是太过荒诞,但是荒诞的背后是社会的现实,现在,人们都被物质世界冲昏了头脑,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地破坏我们的世界,沙尘暴的侵袭,荒漠化的逐渐扩大,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人类正用自己的行动一次又一次的将这种卡夫卡式的无奈、痛苦、忧郁延续,这种感觉并没有因为文明的日趋完善,反而愈加严重。
变形记的审美艺术探析论文。
《鞋》读后感。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七
笔可以让我们构造出无数的可能,完美的世界并不存在,生活中的缺陷,也就是我们的追求,只能靠我们的幻想,而我们所认为的不现实其实是现实的前奏,因此,我会热衷于不现实的事物,但是同时承认现实。
你一定会觉得她们很无情,但是,我认为倘若生活中真有这么一件事,我们大众必定会抛弃他,甲虫就是甲虫,动物就是动物,就算我们知道它的灵魂是一个人,但是,我们就是本性的排斥,所以,任何人都不应该得到责怪,这就是现实,而卡夫卡只是用了不现实的事件来表现现实罢了。
卡夫卡在《变形记》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是家中惟一经济来源,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爱他。结果他在一夜好梦结束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全家都因此惶恐。并且格里高尔也因为这一奇怪的遭遇,经历了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的现实,虽然他的母亲和妹妹都试图用剩余的一丝对他的爱来照顾他,但是还是被他那可怕的样子所疏远,而他父亲更是对他深恶痛绝,屡次攻击他,伤害他,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我想,也许格里高尔的离去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否则,生活在这个被异化了的世界,留给他的也只会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被社会压的喘不过气的他,在这个恐怖的社会只会承受更多的折磨。
也许你会说这个故事实在是太过荒诞,但是荒诞的背后是社会的现实,现在,人们都被物质世界冲昏了头脑,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地破坏我们的世界,沙尘暴的侵袭,荒漠化的逐渐扩大,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人类正用自己的行动一次又一次的将这种卡夫卡式的无奈、痛苦、忧郁延续,这种感觉并没有因为文明的日趋完善,反而愈加严重。
昨晚,乘着雨后的凉爽,捧起尘封许久的《外国中篇小说百年精华》,随意翻了几页,便翻到了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题目很怪异,有点像科幻小说,但通篇读下来,除了作品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实则与一般意义上科幻小说的写作手法和叙事方式并不一样。虽然小说的风格怪异,甚至有点荒诞,却留给读者无限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表面看来,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是因为变成一只甲虫而为人屏弃,最后在孤独中死去。而在我看来,主人公真正的悲剧不是变成一只甲虫,而是对现实的逃避。当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在最初的惊讶和慌张之后,更加使他郁郁不闷是为了替父亲还债,为了让妹妹读音乐学校,拉小提琴,为了负担起当长子养家糊口的责任而“单单挑上这么一个累人的差使”——旅行推销员,长期日夜颠倒的作息制度,毫无起色的人际关系,不被重视的社会地位,相比较于变成甲虫的事实,格里高尔疲于奔命的生活现状更令他沮丧。小说的大部分笔墨用于描述主人公在变形后,周围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以及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变形前的生活只是通过主人公的心理独白讲述出来,笔墨不多,却能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小人物的艰辛、无奈。
变成甲虫之后的格里高尔从一开始害怕吓着自己的家人,自卑地蜷缩在沙发下,还用白布遮住自己丑陋的身体,到后来由于逐渐被人遗忘,连善良的妹妹也懒得打扫他的房间,渐渐地连人应有的最基本的廉耻心也没有了,变得漠然、麻木,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或许从变成甲虫的那天起,格里高尔想恢复原样的愿望早已被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击退了,即使因逃出房间遭父亲毒打,抑或是被人遗忘,会萌生重返人类世界的愿望,但这种想法毕竟是昙花一现,对现实世界的自我逃避是导致格里高尔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他躲藏在甲虫的身躯下,旁观着人类世界的悲欢离合,宁愿被当作怪物被人遗弃,也不幻想着重返人类世界。
如同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人对卡夫卡《变形记》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或许这就是大师级别作家的过人之处。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八
关于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在我们的书本上就有学习到这篇课文,那时候对这本小说就有一些印象,不过现在再一次地读完了这篇小说,也让我自己对这篇小说的印象和感想也加深了许多!小说的作者,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是一位奥地利的小说家和20世纪德语小说家。其生前一直是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不过到了死后,才得到了世人的惊叹,人们将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誉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写这部小说的背景是发生在一战期间的,小说里面的思想批判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少的困苦和伤害,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人们和平安静的生活也无法得到保障,以至于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信心!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颓废,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也感到了无比的绝望!同时,在此期间,也产生了许多其他的艺术和文学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黑暗,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冷酷,以及人对社会未来幻想的破灭绝望。这些作品探索了人的心灵和思想,以及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
卡夫卡《变形记》这部小说的总体篇章不是很长,其内容大概有三、四十页纸。小说总体的内容主要可分成三大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天早晨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心里感到很惊慌和忧郁,不断努力地挣扎着怎样才能爬起床,由于,自己的身体变得很奇怪和没有听到闹钟的声响,因而又生怕自己因误了七点钟的那班火车,而丢掉这份推销员的工作;又怕被家人知道这个情况,而为他担心!因延误了上班的时间,他公司里的秘书主任萨姆沙先生,就跑到他家里去探个究竟。后来得知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怪物,秘书萨姆沙先生被吓跑了,父亲知道这一事实,也充满了愤怒,家里竟然藏了一只怪物,不让它出来吓人,所以就把它关进了房间里面。
第二部分,在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之后,以至于他的各种行为习惯也发生了改变,除了大脑还留有人的思想外,其他的都演变成了甲虫的习性,甚至连说话也变的含糊不清,总是发出奇怪吱吱的声音,别人根本就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后来,格里高尔失业了,他自己的生活饮食起居也成了问题,一切都得要依靠家里人。但是,由于接受不了他的这种改变,愤怒的父亲和感到畏惧的母亲,也开始远离他。只有他的好妹妹去负责和打理他的日常生活情况。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格里高尔已经没有能力帮助父亲还清公司的债务了,没有能力送他的妹妹上音乐学院学习了,现在他完全成为了这个家庭的累赘。接着就是家人开始对他的态度开始发生了改变,逐渐地远离他、厌倦他,恨不得他即刻消失。
第三部分,讲述了家人为了节省生活的开支,把仆人辞掉了,年老的父亲去了银行里当杂役,患有哮喘的母亲在家里替别人缝补衣服,妹妹也开始努力学习法语,早些为家庭分担一下重担!为了生活,家里人都拼命地挣钱,甚至把地方原本不大的房子,也腾出一个房间来出租给客人,为讨好客人,家人都想了很多的法子,但是都被格里高尔的出现给搞砸;至此家人就更加不能难受格里高尔这个累赘。后来,连最关心他的妹妹,也开始放弃和厌恶他,提出要把她哥哥弄走。一心只想着怀念和眷恋家人的他,希望能有朝一日能够出现奇迹,让自己重新站起来,为这个家庭继续承担点什么!可是,当他听到最关心他的妹妹的这番话的时候,亲情的完全丧失,让格里高尔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和信心,完全陷入了绝望,以至使他在这绝望之中死去。他死后,自己的父母、妹妹并没有因为他的死而感到任何的伤心,而是开始了一次郊游,准备着另外一段新的生活。
读到这里,我的心情也变得有些沉重和压抑。那时候的战争和资本主义的黑暗发展,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痛苦和灾难,人性的毁灭,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扭曲!人们只注重于个人的利益,而不管他人死活,对于一切不利于自己的东西都要毫不留情的抛弃掉!难怪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会被看作是个累赘,最后绝望的死去!当我读到小说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时,也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本书中的说到的一则事件。这个事也是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的伤害,与小说《变形记》里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的遭遇,也有几分相似!事件也是发生在一战还是二战期间,当战争结束的时候,有一名在战争中幸运活下来的士兵,有一天他拨通了给父母的电话!他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儿子还活着而感到十分的高兴!儿子在给他父亲通电话的过程中,高兴地说到,战争结束了,很快就可以回到家里看望你们了。但是,说完后,就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就跟他的父亲说,“在这次战争中,我认识了一位很好的朋友,这位朋友帮了我不少忙。不过,战争结束了,我的这位朋友被流弹炸掉了双脚,现在我的这位朋友没有地方可去了。所以,我想让他跟我一起回去,同我们一起生活!”他父亲听完之后,沉默了许久,就说,我先跟你母亲讨论一下吧。后来,他父母的回应是,不接纳他儿子的那位朋友。因为,他的那位失掉双脚的朋友,带回来也是个累赘,会增加家里负担,并劝告他们的儿子远离他的那位朋友,让他自己生存下去。当听到父母的这番话之后,他挂断了打给父母的电话,并且,这名士兵好像明白了什么!后来,这名士兵的父母等了好几天,也不见他儿子回来,就心里感到十分地焦急。最后,他父母收到了军区送来的信息,说到他们的儿子自杀死掉了,至于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他的父母感到非常的伤心,后来,去认领他们儿子的尸体时,惊讶地发现失掉双脚的那具尸体正是自己的儿子!至此,他的父母也感到后悔莫及!
一个错误的决定,就这样断送的自己儿子的一生!为什么就不能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容纳一个人和关心一个人呀!为什么人们内心总是那么的丑陋、那么的利益化。这则故事,不仅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还反映出人性的变得扭曲,变得丑陋和私益化!
无论是《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还是失掉双脚的这名士兵,当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命运无能为力的时候,承担的伤害没人去关心和理解,这时唯一的归属就只有自己的家人了,连家回不了,甚至连自己的亲人都都无法去容纳他们时,那么他们的存在已经是被看成是毫无意义!也许这就是使他们走向绝望的原因吧!
同样,在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存在与这个世界已经相隔开来了。他的存在就像是一副躯壳,虽然还留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思想在里面。但是,面对这个社会,面对身边所发生的所有事情,也只能是感到无能无力!在这种种的生活压力下,格里高尔已经是完全被剥夺了自身的自由,已经是没有了自身价值可言的这么一个生活在现实主义世界里的一个牺牲品!不用说那个年代了,就是现在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都面临这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例如什么找工作难、看病难、供房难等等这些压力,以及社会上的各种勾心斗角,真的让人防不胜防呀!虽然,我的对这个社会的看法似乎有点悲观,不过,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充满强烈的愿望的。现在,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在学校读书学习的这些日子,等出去社会上闯荡的时候,那才是真的磨练一个人的时候,要看自己怎样去用双手去为自己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从现在就开始下定决心,不断地向前努力奋斗!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我一定可以!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九
那么多读者徜徉在荒诞派写作手法与魔幻现实主义等诡异文风构筑的交叉小径花园,乐此不疲。这些加西亚马尔克斯抑或萨特的忠实教徒们将大师字里行间的一切充满魔力的要素扭曲古怪的叙事,充满精神分析意味的意象以及探究主观世界的复合主题奉若圭臬。这些充满理想主义的文字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们的现实批判意义与推陈出新的手法拓展着美学的疆界,而其中随处可见的反思更加深着读者对人性与人权的理解。
这样的一种写作模式经过几代大师的雕琢,行文日益成熟。但没有人能说清楚它的终点在哪里。它似乎有无限的张力,其间任何奇迹都可能发生。实际上,这种不可言说的传承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如果顺着脉络一路上溯,我们会发现,无论直观象征的表达技法还是趋于荒诞架空的设定,这类笔法产生与兴盛的暗流都清晰地指向或者经过一位风流于19世纪与20世纪交接处的奥地利作家。他的名字叫弗兰茨卡夫卡。
卡夫卡是一个不被理解的天才,被时间长河逐渐冲刷出来的大师。本来只是一个犹太商人的儿子,一个自闭寡言的年轻人,这些带着卑微色彩的经历和特质却成就了当代文学的一座丰碑。他的天分与孤寂酿造了最自然的非自然,这种风格也反过来影响他的一生。
我猜卡夫卡在深夜写下那些只属于他的文字的时候,并不曾料到他会成为值得整个20世纪文坛为之脱帽的大师。卡夫卡并不高产,而且似乎写作习惯不太好。后世整理他的作品,发现最多的是一些类似寓言的、不分段的小短篇;这些行文十分可疑的超短篇直到现在都仍有人为之绞尽脑汁。还有一些未完成的作品从已经完成的部分判断它们本来可以成为杰作。然而,除此之外,这个挣扎的作者仍旧留下了数量可观的佳作。《变形记》无疑是其中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变形记》通篇围绕着格里高利奇异而悲惨的经历展开。线索极其简单,卡夫卡却用他无与伦比的阴郁爆发力将之丰满成了一个浸透异色的故事。轻轻一挤就能看见它的流淌。
《变形记》的最大魅力当然不是情节。也有人说它的成功在于其中人物的完满鲜活,与其这么说,不如稍稍改变提法。真正带给文章生命的,是一个以前的文学作品中罕有的概念异化。
第一个要素,也是平时被分析得最多的一条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侵轧和扭曲。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这种情绪一直贯穿了整篇文章。格里高利变成甲虫,这一完全无视生活常识的设定是该情绪的第一次闪现。结合主人公小职员的身份,就不难理解其中的隐喻。天真而无助,笨拙而卑微,正是格里高利这颗螺丝钉在冷酷社会机器中的定位。而这只甲虫醒来后,想得最多的竟然是自己会否丢掉工作,这是卡夫卡的黑色幽默,荒诞之余却有深深的悲凉。格里高利的退化,给过后的残酷与冷漠提供了最好的铺垫。父亲的恶语相向,同事的无情嘲讽是一个爱家人、战战兢兢只想保住工作的职员所能想象的最可怖的东西,这一切发生了,只因为主人公再也无法给这个家庭带来财富:这种情感与金钱、权柄孰重孰轻的反讽,充分体现了作者想要批判的病态体制对人们的异化。不光是格里高尔,芸芸众生又有谁能逃脱这片阴影。
卡夫卡在社会批判意味上做得十分辛辣,却看不出过多刻意。于是我相信,他真正要表达的,是“异化”的第二个方面内心世界的蜕变。
对于心理的异化,卡夫卡有着相当的心得。若推人及己,其人就是一个经历无数挫折最终形成弱势人格的绝好例子。内心的黑色在他的字里行间展露无遗。格里高利身上,有着浓重的卡夫卡本人的影子。格里高利变成甲虫,与其说是作者的灵光一现,不如说是他对人性压抑过后走向异变的深刻理解。卡夫卡深知潜意识的怪诞与直接,甲虫的意象在形式上迎合了这种怪诞。这甲虫不仅怪得值得旁观,并且罪孽深重。它丑陋肮脏,行动迟缓,用厚厚的甲壳将自己包裹起来,永远无法与外界正常沟通:这是一个太典型的心理疾病患者。如此的设计不仅是卡夫卡的一次充满想象力的大胆实验,还可以看作他的预言:自他之后,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关注主观世界的投影,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看见自己内心无法愈合的巨大伤痕。只是在那个时代,要读者理解一个将甲虫作为徽记的超前天才,实在是太难了。
卡夫卡并没有放过格里高利。任由这个“异人”挨饿,遭到令人痛心的委屈,在小房间里步履蹒跚。最终死去。这只甲虫走向死亡的过程,正是卡夫卡用紧扣异化的修辞吟就的绝望哀乐。格里高利归根结底,是被自己充满惶恐的心所吞噬。而这种不幸又反倒成为他的罪孽。他自己无法呐喊,无法控诉。只好由卡夫卡来完成一个遭到扭曲的可怜人的葬礼。
他也没有放过读者们。《变形记》是一场噩梦。格里高利醒来,我们便昏昏睡去,坠入噩梦的深渊。一身冷汗地问自己。我离一只甲虫还差多少。我会不会像那个小职员一样。我为什么也如此步履蹒跚。
卡夫卡是智慧的。又是天真的。智慧在于他把握住了我们所有人扭曲的笑容,天真的是,他竟然让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无助和愚蠢。
《变形记》这本并不长的小说是卡夫卡的一次苦涩的尝试,也是他最好的墓志铭。它不是投向病态社会的匕首投枪,它没有那么有力。但它是一面可怕的镜子。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拿起它,无一例外会从中看见一只哭泣的甲虫。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十
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的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变形记》是卡夫卡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主要从主人公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家庭与社会的压迫下的人的异化现象。《变形记》并不是只关系到格里高尔·萨姆莎,作品还涉及到一种既包含着他同时又超越着他的变形。
一、格里高尔的异化。
格里高尔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一天早上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长着许多细腿的大甲虫,从此厄运便降临。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首先关心的并非是自己的身体,而却是工作,他担心自己迟到了老板会如何对待他或者是请病假了老板会怀疑是他的慵懒,他甚至下决心七点一刻之前一定得下床。格里高尔仿佛成了一个只会工作的机器,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正常的工作,他甚至等待着一切恢复真实和自然的正常状态进而可以像往常一样去工作。
在全权代理与格里高尔沟通时,格里高尔哀求道:“一个人可能暂时失去工作能力,但这时也是想着他以前做出的成绩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到,当他排除障碍之后,他会比先前更加勤劳更加尽力的工作的。”格里高尔希望的是这家公司能够在自己恢复正常后继续让他工作,并且还保证自己能比以前工作的更加勤劳尽力。格里高尔对全权代理说的那些话都是在恳求公司不要解雇自己,甚至表示出自己愿意立刻动身上路去工作的心情。他丝毫不在意自己的生理上的变化,而是在意工作的得失。
格里高尔的异化并非是从他变成甲虫开始的,而在他投身于工作之时就已经开始了。格里高尔在家庭生意的失败后就热情的投入工作,从小伙计成为推销员,逐渐格里高尔负担了全家的开销,家人也习惯了由他来养家。从此格里高尔便不再是格里高尔,而是一个挣钱养家的机器。他之后对工作上的回忆也无非就是老板和代理,伙计们和学徒工,最甜蜜的回忆也仅仅只是向一个帽店的女取款员求婚被拒。可见格里高尔完全丧失了自我,他只是一味的麻木的工作,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让自己老老实实的五年从没有请过病假的投身与工作中。
二、家人的异化。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家人对此十分吃惊,但很快恢复常态。母亲怕他,一见他就吓得晕死过去,得知格里高尔死去后,不由得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父亲甚至用苹果砸他,致使他身心备受摧残;就连一直关心照顾他的妹妹最终也厌弃了他,将他视为“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这体现出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一旦失去了谋生能力和手段,失去了和他人交往的经济联系,人就无异于虫。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不能工作后,他便无法再像之前那样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格里高尔失去了他的价值,因而被家人残忍的抛弃,最终陷入绝望,在孤独寂寞中凄然死去。
将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完全把格里高尔当成了真正的大甲虫。“从他新生活的第一天起,父亲就认为只有以最严厉的方法对待他是合适的”,父亲对格里高尔的每一次举动都给格里高尔的身心造成了创伤。父亲朝着格里高尔扔苹果,导致他背后嵌入一个苹果、视力消失,这些伤害对格里高尔是致命的。格里高尔被父亲认为是甲虫、是敌人,他希望的是家人不要抛弃他,像以前那样对待他,可是毫无价值的格里高尔是不可能回到从前的那种生活。
格里高尔的妹妹和妈妈之前对格里高尔抱有幻想,她们希望格里高尔能够正常起来,重新变回人类,像从前那样工作挣钱。在妹妹准备搬走格里高尔房间里的家具让格里高尔有更舒适的生存环境时,母亲则说道:“搬走家具好像借此向他表明我们放弃了他会好转的希望,毫不在乎地让他自生自灭?我想,最好还是让房间维持原状。这样,格里高尔回到我们中间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什么都没有变,可以比较容易忘记其间发生的一切。”她们都希望哪一天格里高尔能够好起来,可是格里高尔却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于是妹妹和母亲也失去了耐心,对格里高尔产生了厌恶。直至最后妹妹说道:“我们一定得设法弄走它,我们已尽我们的所能去照顾它容忍它了,没有人可以对我们有丝毫的指责。”家人都想摆脱掉格里高尔,认为他只是一个让人厌恶的负担。在这里,没有了亲情的温暖,有的只是利益的得失,失去利用价值的格里高尔的结局就是被抛弃。在格里高尔凄凉的死去后,他的家人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悲伤,而是如释重负,他们还“舒适地靠着椅背谈论着对未来的展望”,计划着今后美好的生活。
当然,在变成大甲虫后,格里高尔也力图让家人理解他,他体恤家人的想法。他认识到自己必须镇定从事,要有耐心,要极端体恤家人,使他们比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状况下不得已给他们造成的烦恼、难堪。他也为自己无力再供给家庭的花销而羞愧和伤心。但他却背负着甲虫壳,他的一片心永远无法被人理解和接受。正是他的那层甲虫壳,不仅阻碍了他和他的家人进行交流,也沉重地宣告了一切交流和沟通企图的失败;也正是他心底不断增强的希翼赢得他人理解的渴望,导致了他彻底被抛弃乃至形体收到了毁灭,酿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剧。
三、社会的异化。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作者想表明的是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化社会大工业生产中,存在着许多和格里高尔一样的人们,忘我的投身于工作,成为挣钱的机器。人异化成物的奴隶,当人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工作能力时,就不再为社会和家人承认,人就无异于物和工作。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卡夫卡便是借着格里高尔这一人物形象反映出西方社会人性的异化、人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生活在恐惧与孤独中的生活本质。
卡夫卡所运用的语言是客观冷漠的,仿佛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很平常很常见的故事。“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莎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一只硕大的虫子”,语言平实普通,没有修饰,暗示着人变成虫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社会的让人能够瞬间接纳的事实。卡夫卡只是讲述,而不对所述的人和事进行评论;他让人物按客观逻辑来行动,在自己的行动中显示出个性和品格,让读者直接进入人物意识,通过作者提供的客观描写和人物的活动方式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小说中多用简短的句子,质朴自然,语调超然、平淡,并不设置悬念和冲突。如此叙事方式,让我们相信在社会中人的异化是一个普遍现象,让我们关注自己是否也发生了异化。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是个荒诞的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但卡夫卡在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身边人物的反应都显得十分的逼真。他将荒诞与现实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荒诞中透露出现实,而现实中又是虚幻的,这也便是“卡夫卡式”创作的艺术特色。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十一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这种变形,看似荒诞,违背客观事物的表面真实,却并不违背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主人公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个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辛勤工作赚钱养家,受尽劳苦毫无怨言。然而一夜之间变成一只无法再养家的大甲虫,于是成为了这个困窘家庭的累赘。本来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的一家人,也在日日夜夜间发生了质的变化。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的意识即是小说的主体: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
同时所反映出的,并与之相对的是格里高尔家人们对于他的情感心理发生的变化——从惊慌、同情,到因他的存在增加的负担和引来的`无限麻烦而逐渐憎恨,再到忍无可忍,对他的死无动于衷,更决定去郊游。这种残酷的人情反差,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压迫造成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失去自我,人性扭曲。
命运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而人们开始彷徨。一旦遭遇不幸,就不再被社会承认,失去作为人的价值,便被外部世界认为“非人”。于是,社会地位,人情,乃至尊严,都被剥夺殆尽。正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所揭示的:“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一旦切断共同的利害关系的维系,则那种亲热的外观马上就消失,而暴露出冷酷和冷漠。人总是那样孤独的动物,彼此之间,很多时候,实质是陌生与隔膜。这一点,哪怕是今天看似平静和谐的社会,恐怕也仍然存在着,并会一直在人性中存在着。
卡夫卡在一封信中说:“我在自己的家里比陌生人还要陌生。”他似乎通过《变形记》暗示我们,一旦自己作为哥哥得了一种致命的绝症,久而久之,他最爱的妹妹也会像小说中的那位女孩那样厌弃他的。事实上,现实正是如此,他因严重的肺结核而去世,死前在家中地位可谓全失。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生存状况,也许有时候,荒诞与现实,只是一层纸的距离。
又有谁为我们取走在背上留下伤痕的苹果,在它腐烂变质之前?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十二
我读过不少书,其中最喜欢的是一篇看似荒唐的故事——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前前后后看过许多遍,对它的认识也在不停地变化之中——起初,我认为这是一个荒唐的故事。故事中,小小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小小的我也吓得不敢入睡,怕自己也变成一只大甲虫。
慢慢地,它变成了一个沉重的故事。可怜的格里高尔,由于生活和职业的重压,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中,父母和妹妹先后对他失去了耐心,他痛苦、无助、迷失、孤独……他被世界抛弃。于是,他也抛弃了世界。在一个灿烂的早晨,当一丝阳光透入他的房间,照在他干瘦的外壳上时,他死了……这样沉重的故事下面,藏着多少现代人因为生活的巨大压力发出的痛苦呼喊啊!每次看完,我都会呆望着阳光,看灰尘飞舞。这是怎样沉重的一个故事呀!是怎样被卡夫卡嵌在白纸里的呀!我无声地呼喊……是的,生活负担终于成为现代人的通病,而这,正是一个关于沉重的故事。
后来,我发现,我又错了。这是一个关于善良,关于同情的故事。在喧嚣的二十一世纪中,善良似乎已成了一棵无人理睬的狗尾草,而在卡夫卡,这位因为父亲的一句责骂就去自杀的心灵脆弱的奥地利人的笔下,我终于重拾了善良——这一种昔日情怀。在格里高尔痛苦的时候,他得到了妹妹的同情;而后来,又在失去了这种善良的同情的时候,他死去了。但是,如果人们给予他善良的同情,如果他一直得到家人和其他人善良的同情和关怀,或许他又会成为……我不否认,虽然在这个关于善良的故事里,我们无法找到更多的善良的故事,我们无法找到更多的善良的人和善良的事,但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对善良的呼唤,是对善良的称赞,是对善良价值的认可!
落幕了。格里高尔在那样灿烂的一个早晨死去了,或许他已经死了很久,只是没有人发现。总之,他死了,但他的家人“得救”了,他们的生活终于因为那个阳光灿烂的早晨而灿烂;但甲虫死去了。
记下吧,记下这样一个看似荒唐而又沉重的关于善良的故事吧!朋友,当你在这喧嚣骚动的世界中忙碌的时候,想想那一只死去的甲虫吧,去养育一株善良的狗尾草吧。
真的,感谢卡夫卡,感谢他为善良作证。
人们啊,我们祈求善良!作文。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十三
卡夫卡是一个不被理解的天才,被时间长河逐渐冲刷出来的大师。《变形记》无疑是他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变形记》通篇围绕着格里高利奇异而悲惨的经历展开。线索极其简单,卡夫卡却用他无与伦比的阴郁爆发力将之丰满成了一个浸透异色的故事。《变形记》的最大魅力当然不是情节。真正带给文章生命的,是一个以前的文学作品中罕有的概念异化。
《变形记》的开头就有了这么一句:“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的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无比的甲虫。”故事由此展开。
而故事的结尾则显得讽刺。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卡夫卡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可谓非常精准。他曾说过: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可见他的悲观。谈及死亡的虚无,鲁迅先生曾经引用“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的诗句来形容,然而这部小说的结尾处,格里高尔的死带来的是一家人的欢笑和如释重负,格里高尔的父母已经开始欢喜地盘算着他妹妹的婚事,这整个是一种“众人皆欢笑,亲戚亦已歌”的状况,实在让人心生寒意!
《变形记》创作于1920年,正值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时期,而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个人的原子化。如果说,圈地运动把人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话,那么随之而来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则把人从家庭、社区、团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了真正原子化的个人。而这种独立、不受外界力量束缚的原子化个人正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所梦寐以求的劳动力。今天,我们的现实中,这样的原子化个人处处皆是:高高的公寓楼里,住户与对面邻居共处了几年,却彼此毫不相识;自由职业者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奔波、穿梭,而不受任何限制……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人的孤独感、人在遇到巨大困难和挫折时那种被抛弃、被孤立的感觉就不可避免了,这也正是卡夫卡所刻画的主人公得到如此遭遇的时代背景。
一、《变形记》可以简单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格里高尔由“人”变“虫”,预示着小人物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变形”乃是身不由己,是一切倒楣人物孤独和悲哀的象征;格里高尔“物化”后,生理上虽然完全变成了“甲虫”(即非人),但心理上仍然保留着人的心理,能观察、判断和思考。他知己自丢了职业,没钱养家,外人厌恶,家人嫌弃,从而给家人造成不幸。自己虽然生活在家人当中,却举目无亲、有苦难言,“再也没有特殊温暖的感觉了”,以至在苦闷和悲哀中绝食死亡。格里高尔的悲剧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异化为“非人”的普遍事实,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性的扭曲,人格的丧失和生存的痛苦。
在《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是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是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来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二、小说想说明的几大要素:
第一个要素,也是平时被分析得最多的一条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侵轧和扭曲。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这种情绪一直贯穿了整篇文章。格里高利变成甲虫,这一完全无视生活常识的设定是该情绪的第一次闪现。结合主人公小职员的身份,就不难理解其中的隐喻。天真而无助,笨拙而卑微,正是格里高利这颗螺丝钉在冷酷社会机器中的定位。而这只甲虫醒来后,想得最多的竟然是自己会否丢掉工作,这是卡夫卡的黑色幽默,荒诞之余却有深深的悲凉。格里高利的退化,给过后的残酷与冷漠提供了最好的铺垫。父亲的恶语相向,同事的无情嘲讽是一个爱家人、战战兢兢只想保住工作的职员所能想象的最可怖的东西,这一切发生了,只因为主人公再也无法给这个家庭带来财富:这种情感与金钱、权柄孰重孰轻的反讽,充分体现了作者想要批判的病态体制对人们的异化。不光是格里高尔,芸芸众生又有谁能逃脱这片阴影。
卡夫卡在社会批判意味上做得十分辛辣,却看不出过多刻意。于是我相信,他真正要表达的,是“异化”的第二个方面内心世界的蜕变。
对于心理的异化,卡夫卡有着相当的心得。若推人及己,其人就是一个经历无数挫折最终形成弱势人格的绝好例子。内心的黑色在他的字里行间展露无遗。格里高利身上,有着浓重的卡夫卡本人的影子。格里高利变成甲虫,与其说是作者的灵光一现,不如说是他对人性压抑过后走向异变的深刻理解。卡夫卡深知潜意识的怪诞与直接,甲虫的意象在形式上迎合了这种怪诞。这甲虫不仅怪得值得旁观,并且罪孽深重。它丑陋肮脏,行动迟缓,用厚厚的甲壳将自己包裹起来,永远无法与外界正常沟通:这是一个太典型的心理疾病患者。如此的设计不仅是卡夫卡的一次充满想象力的大胆实验,还可以看作他的预言:自他之后,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关注主观世界的投影,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看见自己内心无法愈合的巨大伤痕。只是在那个时代,要读者理解一个将甲虫作为徽记的超前天才,实在是太难了。
卡夫卡并没有放过格里高利。任由这个“异人”挨饿,遭到令人痛心的委屈,在小房间里步履蹒跚。最终死去。这只甲虫走向死亡的过程,正是卡夫卡用紧扣异化的修辞吟就的绝望哀乐。格里高利归根结底,是被自己充满惶恐的心所吞噬。而这种不幸又反倒成为他的罪孽。他自己无法呐喊,无法控诉。只好由卡夫卡来完成一个遭到扭曲的可怜人的葬礼。
他也没有放过读者们。《变形记》是一场噩梦。格里高利醒来,我们便昏昏睡去,坠入噩梦的深渊。一身冷汗地问自己。我离一只甲虫还差多少。我会不会像那个小职员一样。我为什么也如此步履蹒跚。
卡夫卡是智慧的。又是天真的。智慧在于他把握住了我们所有人扭曲的笑容,天真的是,他竟然让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无助和愚蠢。
书中有几个描写令我印象深刻。
1,家人们把格里高利的东西拖出去又送进来。格里高利只能享受新身体带来的有限的自由,家人们看似在满足他,可同时却在忽视格里高利仍然有人的特性的现实格里高利爬到墙上护住了一幅画,这是他唯一所能做到的;而家人们不给他选择的权利,正如《发条橙》顺手剥夺亚历克斯的贝多芬一般。
而后来,家人们完全不把他当人了,把他的房间当成一个储物间,给他留下一个“狭窄的,每次轻微的走动都能带动一片灰尘”的空间。
2,关于格里高利的妹妹。如果牵强的说这位妹妹是带有性暗示且是小说中所有女性里最有女性特征的一人,她最关心格里高利,而又最先明确提出要抛弃他。而且在格里高利死之后她“仿佛获得了新生”“出落得更加丰满和美丽”。这更像一个反讽,仿佛没心肝得人才能在世界上更美好的立足一般。
在整部小说中,妹妹的态度变化是最曲折,最明显的。最初,妹妹看到哥哥变成巨大的甲虫,内生悲伤,就勇敢地担起保护哥哥的角色,端茶递水,考虑得相当周全。但是在得知哥哥永无康复的希望以及自己在也没有经济基础进入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她的言行举止也就开始“异化”,她再也不去考虑他哥哥最喜欢吃什么而去拿给他吃了,而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之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拨就去,也不管格里高是吃了还是没吃,又抑或是只尝了几口。另外,在妹妹第一次进入房间看到格里高时,她“大吃一惊,不由自主地把门砰地重新关上。可是仿佛是后悔自己方才的举动似的,她马上又打开了门,踮起脚走了进来”,此时的她依然善良体贴,“生怕格里高不愿当她的面吃东西,所以马上就退了出去,甚至还锁上了门,让他明白可以安心地随意进食。”可到后来,她越来越无视成为甲虫的格里高,并赤裸裸地表现出对哥哥的厌恶,“用脚砰地把门关上”、“还不等他完全进入房间,门就给仓促地推上,闩了起来,还上了锁。”后来,当葛雷特看到自己利益受损,立刻彻底地改变了立场,“对着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
在这部小说中,格里高和其妹妹形成鲜明对比。在格里高能够给妹妹提供物质保证并有条件送她去音乐学院时,他是哥哥;在格里高没法帮妹妹实现愿望的时候,他就是甲虫。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十四
《变形记》,一个篇幅很短但是致郁效果极强的故事。简单写了一点读后感留念。
首先,《变形记》当中的社会关系是十分脆弱且淡薄的,亲情、同事间的交情,都是如此。这些情谊,基本上只能通过劳动/金钱关系维持,秘书主任来家中探访,是因为主人公无法到场工作,而主人公自以为和睦的家庭,在他不能创造财富和价值之后,也将他视作了一个敲骨吸髓的怪物。
这也许正是卡夫卡在暗讽人情淡漠利益至上的社会。可以看到,当主人公失去其社会性,无法用劳动/金钱维系和他人的关系时,他就会相应地失去他的社会/家庭地位,甚至失去作为正常人生活的资格。
这是我第一遍阅读后模糊地感受到的部分,在和雨晴交流之后,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一是卡夫卡对主人公变形后形态的选择。格里高尔在书中变成了一只臭虫,一种在人类普遍观念中被认为是害虫的生物,遭人厌恶,避之不及。但卡夫卡恰恰将他设计为这样一种形态,这无疑加快了他被社会/家庭抛弃的进程。如果,如雨晴所说,他变形成猫、狗一类能作为宠物的生物的话,家人也许还会选择饲养他。雨晴说,人类对于“外表”或者说“外形”还是十分看重的。我想她说得没错,但归根到底,这也许还是“价值”的问题:猫狗尚且有观赏、玩乐的价值,甚至可以看家护院,而臭虫如何能与猫狗相比呢?它只是毫无价值的害虫罢了,于是死便死了,尸体的归宿也如一般害虫无异,家人也当是清除了普通的害虫一样,从此感到天下太平。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维持“人”的外形呢?雨晴说人类看重的是“外表”,那么按理来说主人公维持人形能在家中“存活”的时间应该最长,但我却认为这点有待商榷。一来,这篇作品的大前提是“人情淡薄”,要想维系人情唯有“创造价值”,而一个病人(植物人或瘫痪病人等)往往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况且,照顾病人的负担也要比饲养猫狗沉重得多。因此,照我看来,主人公哪怕是维持人形,若不能做到继续工作,受到的待遇也不见得能比臭虫好到哪里去,是的,甚至不如猫狗。只不过,前期家人寻医问药作出的努力应该会稍微多些,因此他能比臭虫活得更长久些,下葬方式也更慎重些……仅此而已罢了。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十五
变形记读后感作文用诀别这样的方式给他们残酷的背影,自私地只要抵达想要的世界;相信你也有这种感觉。吾嗣子可辅,则辅之。虽然老师跟我们讲过一遍又一遍要爱护红领巾,但我难免有时候会做不到!他可真是“魔高十丈”,不仅整人还损人,损人也损得那么高。在这漫漫长夜中,人们的感慨非常的多,白天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只有在那宁静夜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无限思绪涌上心头,思乡,低落的情绪。
阅读《变形记》的过程,压抑得厉害,就像巨石压在身上一样。那种生活的拘束,那种情感的压抑,那种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动弹不得,感觉到我就是哥里高尔,我变成了甲虫。
作品中的主人公梦醒之后,发现自己成了大甲虫,全家惊恐,绝望至极。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绝望的事情了,不过,还没有结束呢?孤独接踵而至。怎么办呢,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一家人终于接受了它。妹妹很细心,妈妈也好言好语,哥里高尔感到温暖,温顺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缓解,不过,经济上的不堪重负把这个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负担也逼疯了他。哥里高尔想克制,却又克制不了。理智已经失控,回忆占据了所有,虽然是甲虫的躯壳,但人类的'心无法让他逃避。他要作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当他是恶心的爬虫,他渴望回到过去!但对过去又十分恐惧,以致于有些喜欢现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织让他心力交瘁,最终死在自己房间地板上。
哥里高尔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写照。卡夫卡在写自己,写自己压抑的生活。
《变形记》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们会去关心别人,爱别人,但别人一旦破坏了自己的生活时,爱就不复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条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尔的妹妹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到最后,哥里高尔在痛苦的挣扎中,悲惨的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或许还比原来好了一点。他的妹妹是跳跃着走的,似乎忘记了刚刚死去的哥哥,或许,根本就没这个人。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十六
《变形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作品。故事大概讲述一个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为着那微薄的工资,每一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正因为这样,父母和妹妹都十分尊重他。然而某天早上,他突然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我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公司秘书主任为他没有上班找上门找他,父母和妹妹也急忙来询问,见状均惊慌失措,这也使他陷入痛苦和绝望绝望中。
然而之后家人经历了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等一系列的感情变化,他们甚至以“这只虫根本就不是格里高尔”为由,不愿花精力养这个既不能挣钱又拖累家人的“怪物”。之后格里高尔最终在受尽了亲人的冷漠后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间了。死后,家人没有一丝痛失儿子的悲痛之情,反之,他们好似解脱了一般,卸去了格里高尔所带来的重担,策划了一场旅游,他们认为没好日子即将开始了!
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我变成甲虫,他抱怨着为还清父债而受别人的使唤和差使,焦急地想起床,但怎样也起不来的,生怕父亲的责备,期望能得到父亲的体谅,他的惶恐从本质上体现他的孝顺、忠实、善良、富有职责感。
结果事与愿违,父亲的狠毒不但没有体谅他,还很厌恶他的甲虫外形。即使这样,失业在家的格里高尔虽过着甲虫生活,但依旧想着家里的经济状况该如何解决,怎样让妹妹实现音乐梦,他听说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不禁自责和羞愧得浑身燥热,这使他的善良一览无余。
父亲的狠心,让一只苹果嵌在格里高尔的背上,疼痛难忍,妹妹的耐心有限,开始对他厌烦了,不再关心他了,认为他是需要设法摆脱的包袱。对于这种状况,格里高尔身心均受到深深地打击,他一边回忆家人的完美,一边异常冷静地研究自我的去处。应对变形,应对亲人厌弃,应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选择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又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作者将人异化为甲虫,着实费了不少心思,不似庄公梦蝶那么诗情画意,但却让甲虫无需承担舆论与法律的压力,将格里高尔的境地极端化了,失去说话本事,无法与人沟通,不能表达心中的想法,家庭的经济问题的不到有效的解决,压抑的情绪无从发泄,从此内心世界处于阴暗阶段,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的令人不堪设想!甲虫就好似受资本主义奴役而成为人格变异的人,故事情节没有大波大浪,趋于平淡,唯独心理描述居多,但却又是那么的反常、虚幻、荒诞,表现了人被制度化,完全成为社会附庸的悲哀,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使人不得不为作者的写作风格所折服!
对于《变形记》由初步学习到感性理解,卡夫卡笔下的“甲虫”对人类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撞击,心灵为之震撼!在教师进行认真剖析,我们不得不惊讶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奇妙变化,让人不得不重新思量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的关系,重新审视变化无穷的世界!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十七
十几岁的时候看卡夫卡的书,第一篇是《判决》,完全看不懂,认为主人翁是个精神分裂患者,《变形记》读起来相对容易一点,却也停留在看情节,内容想不懂,内心甚至带有排斥感,觉得怎么可以有人这样写故事。
说起来是有点扯得远,到了大学学写策划案的时候发现市场调查是一份案子乃至一个营销的最重要部分的时候,我突然领悟到看一本书和一篇文章,如果不想停留在“看”的层次,想理解这篇文字的内涵的话,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则是首要研究的,然后才能给一篇“名著”做个准确的“定位”如果作者想表达的恰好符合你的处境,或者能让你堵塞的内心畅通的话,这篇文不管别人评论怎样,对你来说都是一篇好文。
再回到《变形记》,今天重读,抓住了很多的点,却也叫人心里难受,因为这些都是残忍的、真实的。
第一,生活的本质到底是为了什么。
格雷高尔是一名旅游推销员,他讨厌沉重的压力,讨厌自己的吃人的上司,讨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奔波,“每天这样早起,都把人变成白痴了”他没有变成白痴,却变成了甲壳虫。“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在几年前就辞职了”他的生活是为了父母,为了家庭,但是骨子里他是憎恨这份工作的。“但是不管怎样,眼下还是要起床,我得赶五点的火车”其实他的许多抱怨只是说说,并不会真实去做,再多的埋怨他还是不会放弃这工作,因为这能维持他家庭的现状,骨子里他是爱家人的,至于这种爱是否只是爱家人,为家人考虑还待深究,后文会讨论。
第二,人是自私的。但很多时候的自私都是单纯的。
父亲:从回家后仍然穿着制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要脸面的人,自己的儿子由可以说是家庭的骄傲变成了一只可笑的甲壳虫后,他是生气的,甚至用苹果扔他,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舍,所以没有主动说放弃他,从本质上,他对家庭的爱是肤浅的,有限的。
母亲:文中可能看上去自私程度最少的人了,她爱自己的儿子,而且不愿放弃,但她的性格更多的是懦弱和没有主见,而且她的这种爱中更多带有一些无知,是她没有像格雷高尔的父亲和妹妹一样认为他永远是只虫子了,她还活在以前的世界中,认为他有一天可以再变回人类,所以说她的这种所谓看上去不自私是建立在她认为格雷高尔有可能变回人类他们还有可能变回以前的生活的基础上的。
妹妹:这是一个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最初格雷高尔变成虫子后她是最关心他的,可是也正是她第一个提出放弃格雷高尔,她内心也许挣扎没几天后就认定格雷高尔就是一只虫子了,而她照顾格雷高尔出于自己内心的一是她觉得该照顾他,二是她觉得自己成年了在家中能担起一部分责任,她的这种照顾并不是纯粹的对哥哥的爱,而是参杂着自私,从文中家里来了房客在听她拉小提琴的时候格雷高尔跑出来了,她委屈夹杂着愤怒,并且第一个提出放弃对格雷高尔的照顾,自私的形象全部出来了。
我想这三个形象是再平凡不过的家庭中的形象了,这三种自私也是最常见也最不被人当作自私的自私了,这些看起来都是正常的,无害的,但是又都是那么的伤害人在格雷高尔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后。
第三,爱到底存不存在。
格雷高尔是很爱自己妹妹的,包括要为她提供高昂的学费去音乐学院,包括其实她的小提琴拉的并不好但是他却觉得很好听并且很陶醉,妹妹对他也是最照顾的,从他变成了一只甲壳虫后便每天给他吃的,帮他打扫房间,他为了不吓到她便用毯子裹住自己的身体,起初我们看到的都是一副温馨又悲惨的故事,可是谁也想不到最后第一个提出放弃格雷高尔的正是妹妹,让格雷高尔放弃活下去的想法的也是妹妹。我觉得卡夫卡并没有想表达一种真正的爱该是怎么样,而是告诉我们这种我们平时见到的爱,在不可抗拒因素出现后,会毁掉一些东西(文中是格雷高尔)。
其实《变形记》真的没有在描述一个故事,我觉得讨论到底是什么把格雷高尔变成一只甲壳虫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卡夫卡的意图在于从一个荒诞的故事中非常客观的给你展现人性,这些并不美好,却也无从责怪,只是非常本质和朴实的人性。我觉得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不要对人性抱有多美好的幻想,也不要轻易去责怪和赞美它,这样就不会失望,可以算是最低级的自我保护吧。
另外还有点想说的,曾经我把做人处事用“中庸”去形容,最近恍然中庸是种态度,决非做事中立尽量圆滑,倘若达到“中庸”的境界,再读卡夫卡便不会觉得沉重和压抑了吧。
卡夫卡的变形记读后感篇十八
用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一本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1月19日第一次拿到书,中午看了第一篇短篇"判决",就发现"看不懂的才是艺术"这句话真的是经典啊。于是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硬着头皮看完这本书。不知道现在的学生还学不学"变形记".忘记是小学还是中学了,语文课本里截取了"变形记"的一部分,老师用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资本主义是一切万恶的来源,生生把人变成了"甲虫".可怜的是,当时的我好象都没有对为什么人会变成甲虫这一事情产生疑问,只是一直以为认为卡夫卡肯定是深受资本主义迫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一个可怜的人。
当我选择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对资本主义的深恶痛绝,决定看完书后好好讨伐下资本主义。可怜的我,居然没有多少能看懂。我边看的时候边在想这国外多少年前的一个写书的和我们的国内文艺圈的姜文也太像了。创作的都是别人看不懂的玩意,以为自己看懂了的人一不小心就被证明是没被看懂的。所以看了他们东西的人都只能猜测作者的意图。
我猜测卡夫卡的小说更像是讽刺小说。根本都不用去回忆他当时的生活大环境,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居然很多也能被他幽上一默。我更愿意认为卡夫卡的小说讽刺的是小人物的悲哀。"变形记"里的格雷高尔都变成甲虫了,想的却是如何向上司交代;"秃鹰"里的人宁愿站在原地被鹰啄得体无完肤,缺忘记自己是可以跑的。最后鹰伸进他的喉咙活活把他咬死,他却很高兴,因为鹰也会死去。"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里的布鲁姆费尔德对他现在的生活好象都不太满意,不满意他的保姆。不满意他的老板对他部门的态度,不满意他的助手的工作态度,但是居然一直不想着改变。可怜的布鲁姆费尔德。
于是看完这本书,用古代的外国的文学艺术更坚信了自己的一个观念,活得开心才是硬道理。就是看不懂艺术也可以快乐生活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