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论述,拥有深厚的理论底蕴与实践传承。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人民性,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教育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实践两个维度来思考和把握。
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论述,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人民性的阐释一脉相承。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对教育的目的、性质、价值、途径等有着内容丰富的论述,这些论述尤其在两个层面深刻阐发了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民性内涵。其一,建基于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界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教育必然要遵循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位的发展路径。其二,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恩格斯作出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体现为阶级性),决定了教育与社会关系必然存在密切联系。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并制约着教育的目的、性质和功能实现,反过来,教育又为一定的社会关系服务,为维护、发展特定社会关系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服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教育在性质上必然具有人民性,以满足和服务于人民的教育需求为价值旨归。
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论述,也植根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长期实践和积极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把“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作为“当前重要任务之一”,以办教育必须符合人民利益为根本要求,在加强农民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思考。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从提出定位“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的社会主义教育目标,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充实、完善。这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渐形成的宝贵经验,为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二
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心尽责为群众化解难题,将心比心体恤民情,努力以新作为推动新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同志提出并实践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着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近40年来从未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以人民为中心置于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把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要义是进一步弘扬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更是政治立场和价值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发扬群众路线的真谛和精髓,不断完善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展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党宣言》指出,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回答了“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这一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彰显了党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感情。发展的主体是人民。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过去,我们强调比较多的是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现在,还应该更多强调人民的创造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创造,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能创造今天的发展奇迹。在新时代的进程中,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打造“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
把握住“人民群众最迫切期盼解决的问题”,就是最需要改进的工作领域。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理念上,而且要转化为施政的具体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应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努力”,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发展经验,不断提炼升华,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注重协同性和联动性,统筹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发展的平衡问题,注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拓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之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如,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中国互联网经济增长速度全球第一,仍然具有较大增长潜力。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就是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创造相结合的典范。由此可见,把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创新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改革举措真正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三
推动精准脱贫攻坚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吃不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贴近全国平均水平,以习近平同志为主的党中央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高度的重大决策布局。我深入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决策布局,牢记初心和使命,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力争两不愁三保障,以深度贫困村为主战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特别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未来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牢记和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以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依靠广大人民的魄力,打造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是看乡村人。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在脱贫路上,不能丢下贫困户,丢下贫困群众。
目前我市扶贫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涿鹿县、万全、崇礼和宣化区率先脱帽扶贫,341个村排名,9.05万人实现扶贫。但全市仍有张北、康保、沽源、尚义、阳原5个深度贫困县,99个深度贫困行政村。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相当部分群众处于贫困边缘,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一些短板约束。2019年,8县区面临着脱贫摘帽的硬任务。因此,作为扶贫干部,要认清形势,不断增强扶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坚持目标标准不动摇,巩固扶贫质量,多措并举防范扶贫和新贫,确保扶贫。
三、实施精准扶贫、动态管理。
一是切实正确识别贫困人口。在全面深入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全力寻找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病灶、病根,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以最精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实施精准扶贫。二是做好动态管理的基础工作,及时对比数据,完善资料。进一步验证贫困户拥有城镇住宅、车辆、经营实体、财政供养人口等情况,实现了应提交的不剩、应提交的不少。尤其是贫困户档案资料不完整、数据逻辑错误、信息输入错误多、贫困户档案信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等问题,请乡扶贫办尽快检查各驻村工作队伍,尽快进行数据输入,千万不要在脱贫检查时突然入户,突然填写。
坚决在期限内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以人民为中心心、真心扶贫,真心扶贫。作为扶贫干部,要把民情冷暖挂在心上,落实人们关心的问题,心中有民,执政人民,处处关系人民,做好与人民密切联系的好心人,积极深入人民中开展精神扶贫,通过谈心,讲政策明确的道理,帮助人民办实事,办好事,通过长期耐心的教育指导,逐渐改变贫困人民等依赖思想,将扶贫与扶志智相结合,提高自主扶贫和自我发展能力。
动真情绪是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内在动力,对贫困群众有深厚的情绪,深入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把贫困群众视为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真诚地帮助他们,支持他们,引导他们,用热情和热情影响他们对贫困的宣战。
五、扎实推进双基建,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深度贫困村双基础提升工程为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抓手,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在去年部分工程建设完成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水利、交通、电力、通信、住宅、改造、厕所、农村面貌改造,农村教育、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和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等11个方面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为全面打赢全市脱贫攻坚战的基础。
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深刻体现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的本质属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发展成果,充分表明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具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福利的显着优势,使我们坚定四自信具有更深的底气。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富裕不再停留在人们的憧憬中,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成为现实。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管理体系不好,优越,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人民从心里守护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一个主要原因是它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利,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着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同志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政党、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深刻体现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的本质属性。
我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抢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人民主义。永远保持新中国人民的本色,最重要的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家庭主导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制度体系,根据时代、实践和人民需求不断完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我国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决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贯穿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表现中国制度的优势。
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利。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求幸福。
复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初心使命在制度层面和国家治理上的体现,是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途径。
和平安定是享有幸福生活的前提,是人民的基本需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成了旧中国长期无法消除的病疠。这一切灾难苦痛,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宣告终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主权和安全得到强有力维护,各种黑恶势力得到清除,中国社会长期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人们在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深深感悟到,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强有力的执政党,有一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的好制度,至关重要,必须倍加珍惜。
中国人口众多,实现丰衣足食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这一美好憧憬在新中国一步步变为现实。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日益健全。一系列发展成就充分显示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显著优势,使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具有更加深厚的底气。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无论灾害程度还是发生频次都大为降低,灾害发生后人民生命财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保全,经济社会也能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能不能有效防控并及时战胜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检验制度优劣和治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方针政策,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推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走共同富裕道路
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五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到了新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民生逻辑”“人民情怀”。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临漳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县委工作重点、政府工作难点和群众关注热点,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职权,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以务实、担当、创新的精神,续写了新时代人大工作“为民”履职新篇章。
自觉强化政治担当,树立“为民”工作导向。
认真落实“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为民”履职贯穿人大工作始终,切实做到贯彻党委决策和维护人民利益高度统一。一是坚持正确方向。贯彻党委正确决策,就是依法履行职责、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县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人民”的论述自觉融入、实践于人大工作之中。积极主动将县委关于“加快建设新时代富强美丽、文明幸福新临漳”战略决策落实到人大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请示报告制度,凡遇到重大问题、开展重大活动、决定重大事项,及时向县委请示报告,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依法开展人大工作,坚决做到与党委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心共向,在依法履职中体现为党和人民服务。县委书记在去年人大党组工作报告上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二是突出以民为本。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电视台、报纸、微信公众号、微信矩阵群等平台和渠道,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将教育、医疗、养老、环保、扶贫、社会治安、司法公正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列入监督计划。利用听取报告、执法检查、考察、调研、评议、督办审议意见等方式,督促“一府两院”把民生实事落到实处,力促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推进社会发展,突出“为民”行使职权。
强化任后跟踪监督,出台被任命人员履职述职评议办法,每年对四至五个政府组成部门一把手和“一委两院”各一名副职进行评议。坚持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副县长向人代会书面报告工作等制度,确保国家工作人员履职尽责、执政为民。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畅通“为民”联系渠道。
在议案、建议办理上,采取主任分包、代表与承办部门“面对面”督办、“背靠背”测评、听取专项工作报告等方式,督促政府按时高质量向代表、向人民“交账”。通过督办关于“建立教育园区”的议案,政府认真落实,将有效缓解城区学生上学难的情况。
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夯实“为民”履职基础。
专职组成人员占比超过62%,常委会议事更加民主、专业;。
认真做好信访工作,视来访群众为“亲人”“家人”,把来访群众的心事当成自己的家事,耐心倾听、细心讲解、及时交办、跟踪督办,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
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六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主人,是我们党实现改造自己和宏伟目标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故而,人民就成了党的十八大的一个热词:在近3万字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出现了145次;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1500余字的讲话中,人民被提及了19次。
报告中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谆谆告诫,针对性强,令人警醒,应当成为党员干部永远的座右铭。
习近平简短平实、极富感染力的讲话,言近旨远、充满哲理、务实亲民,深刻地透露出中央新一届领导人的责任意识与追求目标。
他说得最多是人民,份量最重的是民生,再三强调的是责任。
对老百姓来说,这么一番话更是振奋人心、倍感温暖: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尤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更是掷地有声。
一诺千金,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的亮相讲话,已然传递出向人民。
承诺、为人民履责的决心与信心。
讲话里,一共列举了老百姓期盼的10个更好,可谓对接现实、顺应民情、体现民意。
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收入分配……一直就是民生领域的关键词,也是社会关切、百姓呼声的集中点。
此前,对于执政者改善民生的一次次承诺,我们每个人并不陌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民生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10个更好,都是对民生关切的一种积极回应,彰显出一个执政党的为民宗旨和责任担当。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报告不回避现实问题,同时为百姓勾勒出了未来幸福生活新图景,给民生问题解决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的未来,中国共产党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向人民承诺,为人民履责。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牢记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响亮地喊出了施政宣言,未来他们将如何兑现承诺,真正做到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人们有理由深信不疑、充满期待!
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深刻体现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的本质属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发展成果,充分表明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具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福利的显着优势,使我们坚定四自信具有更深的底气。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富裕不再停留在人们的憧憬中,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成为现实。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管理体系不好,优越,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人民从心里守护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一个主要原因是它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利,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着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同志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政党、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深刻体现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的本质属性。
我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抢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人民主义。永远保持新中国人民的本色,最重要的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家庭主导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制度体系,根据时代、实践和人民需求不断完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我国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决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贯穿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表现中国制度的优势。
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利。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求幸福。
复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初心使命在制度层面和国家治理上的体现,是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途径。
和平安定是享有幸福生活的前提,是人民的基本需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成了旧中国长期无法消除的病疠。这一切灾难苦痛,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宣告终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主权和安全得到强有力维护,各种黑恶势力得到清除,中国社会长期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人们在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深深感悟到,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强有力的执政党,有一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的好制度,至关重要,必须倍加珍惜。
中国人口众多,实现丰衣足食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这一美好憧憬在新中国一步步变为现实。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日益健全。一系列发展成就充分显示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显著优势,使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具有更加深厚的底气。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无论灾害程度还是发生频次都大为降低,灾害发生后人民生命财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保全,经济社会也能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能不能有效防控并及时战胜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检验制度优劣和治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方针政策,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推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走共同富裕道路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保障下,全体人民正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自古以来,共同富裕就是我国人民的一个重要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富裕不再停留在人们的憧憬里,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日益成为现实。
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日益完善,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强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把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追求牢固建立在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
消除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消灭了剥削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随着其日益完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必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进一步凸显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要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深刻揭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深刻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深刻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凸显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任何理论都有体现其本质的突出特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得体会篇八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的辉煌都是人民创造的。整个新中国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中国梦的探索、奋斗和创业历史。人民创造历史,书写传奇,实现经济腾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对历史的客观总结,也是指出党和人民鱼水之情的肺腑之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伟大情怀。
人民至上就是要凝聚人民群体的智慧,迎接历史磨难。人民是历史车轮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场上,人民是真正的主力军。医护人员、公安警察、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海外华人...人民的伟大力量汇聚成全民抗疫的中流砥柱,人民的智慧在这场战疫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网格化管理、无人机喊叫、村庄喇叭、一户一人出行制度...每一个都有奇思妙想,每一个都有奇思妙招。在这场全民战疫中,闪烁着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在人民的“英雄荣耀”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中国逐步取得积极成效。
人民至上就是要紧密联系党群血肉,牢牢扎根人民。“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人是水,我们是舟,如果官不为民,舟就会沉没。党员干部要领导、领导、服务人民,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知识;既考验领导魅力,又体现人格素养。疫情的“验金石”,让很多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锤炼了党性,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密切联系了党和群众,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活力。
人民至上就是要牢记初心践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旦脱离人民,背道而驰,我们什么都不是。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与人民的“鱼水”关系,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人民群众缔造了历史,创造了财富,就应共享发展红利。
当前,中国人民向党之心空前凝聚,爱国之情空前高涨,奋进之力空前强劲。疫情过后,广阔天地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