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我读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三国演义》的译本了,那是译本注音的绘本读物。里面的人物个个都很鲜明,故事情节是那么的吸引人,充满了计谋和策略。“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经典故事真是百看不厌,我感叹诸葛亮的忠诚和聪明才智,崇拜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勇猛,也喜欢让人们褒贬不一的曹操。
其中我最喜欢“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了。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刘备、张飞和关羽。刘备虽然是汉朝中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从不仗势欺人。张飞虽以杀猪买酒为业,却心怀一颗报国之心。再说关羽他是一个对朋友有情有义的人,这就是我喜欢他们的原因。
他们结义三兄弟是为了心中同一个梦想——平定大乱,消灭黄巾军,打败曹操,让百姓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而走在一起的。因为同一个梦想,同样的雄心壮志,他们彼此结识,彼此欣赏,从而结义为生死兄弟,福祸共享。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我暗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像刘备、张飞和关羽他们一样,报效国家,为我的祖国做出贡献。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三国演义》这本书帮了我不少忙呢!暑假里的一天,妈妈加班还没回来,爸爸突然接到电话要出去接人,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了,原来以为没什么好怕的,可是爸爸走后,家里静悄悄的,我越来越害怕,脑海里闪现出各种画面,如果坏人来了怎么办呢?看着旁边的《三国演义》,我计上心来——“空城计”!于是,我把家里的灯全打开了,接着觉得不安全,又把电视机开起来,把音量调高,造成家里有很多人的感觉,这样即使有坏人来了也不敢进来。爸爸回来后还表扬我聪明呢!
看起来阅读的好处真不少,我一定要坚持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先说“温酒伐华雄”。其他人都被华雄砍了。关羽在哪里?哪里来的绝世武功?帐中人闻帐外鼓声,见华雄人头。关羽真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厉害到超音速。
先说“赤壁之战”。这场战斗的关键是孔明借东风。冬天,我看见孔明留着长发,念着咒语,在七星平台上站了一会儿,然后东南风就停了。古代迷信不能这样对待诸葛亮和神话,让人想起《西游记》中的妖怪道士,真的破坏了孔明在人民心中的英雄形象。
其次是“空城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打败了。深刻展现了孔明在敌人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威武形象。
忽飞马来报: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蜂拥而入。这时,孔明周围没有将军,只有一群公务员,他吓得魂不附体。这时,孔明不慌不忙地下达了命令:大门敞开着,禁止喧哗和出入。我在那里焚香,笑着弹钢琴。想必琴声一定悠扬,司马懿被骗退兵了。这个司马家人才济济。司马懿怎么会不懂兵法?你为什么不先去镇上抓小偷?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孔明在弹钢琴。肯定不远。用弓箭射死他后不久,军队士气大乱。即使这是意料之外的,你的十五万大军也与此无关。被困在城市周围几个月,没有粮草供应,没有城市人。另外,在这个战争年代,你扫什么门?在我看来,这部孔明剧太假了。如果不是为了让他在读者心目中成为更好的形象,司马懿是愚蠢的。
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三个特点。第一,“历史形象”是历史学家提倡的。第二,“文学形象是作家所崇尚的。第三,“明朝形象”是普通人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这段历史。于是过了几千年,越来越邪乎了。
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超过历史作品。所以《三国演义》并不是真正的三国,只是人们爱看,永远不会厌倦。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三国演义》,于我们女人,似乎不大沾边,有些距离。以前只零星知道里面的几个重要人物和很少的一些故事,但都串不成一条线,对里面的人物关系也模糊不清。那年无意间看到易中天品三国这档电视节目,突然有了些兴趣,想去了解清楚。然而诸事百端,冗杂繁芜的生活锁事,终是开不了头。看易中天品三国时,对曹操的印象颇深,有时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曹操的说词,特别是一篇关于曹操的红颜知己是蔡文姬的文章,那种想读的欲望更强了一些。
今年暑假,终于能闲了下来,于是从书架上抽出《三国演义》用心读起来。其间一些不认识的字,我通过查阅字典知道其读音和意思,并在书上注明。但此书涉及的人物众多,故事情节繁杂,看到后面就想不起前面的起因,也会再回头翻阅。有时嘲笑自己,如果当初有这股子读书的劲头,我兴许不会如此平庸,也是个能说会道的人,还能引经据典呢。
说实话,读《三国演义》,主要是冲着曹操去的,对这个人物一直觉得很神秘,也许是因为蔡文姬的`缘由吧。不过,读完之后,让我为之流泪的人却是猪葛亮。其余的如关云长的“义”和赵云的“勇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代表作者宣扬的正统人物刘备,却不以为然,总觉得他的“仁义”背后罩着一层伪善的面纱,因为他“仁义”的目的也跟曹操一样,都不过是为了达到自己雄霸天下的野心。
诸葛亮在作品中,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倾注了强烈的爱和崇敬,把他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对猪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渲染。
马克思主义指出: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作品中的诸葛亮也许被作者神人化了,但从历史事实来看,诸葛亮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有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他之所以有这些长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重视实践。例如:在曹操取得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曹操必败,就正是因为诸葛亮已经在曹操下荆州的过程中,经历过战争的实践,对敌我双方的长处和短处都已作了比较的缘故。
但在很多章节里,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思想。
诸葛亮一出场,他就告诉齐备:“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诸葛亮病重在五丈原:“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之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结果魏延飞步入告军情,“竟将主灯打灭”,真个能“知凶定吉,断死言生”。为了突出诸葛亮,作品还一再写他的“锦囊妙计”,每逢重要事件,他总要把装有“妙计”的锦囊交给任务者行者,吩咐“到时开看”,不但根本不跟别人商量,而且也不让任务执行者事先知道如何去做。一切都只是他那种能够“先知”的“智慧”在起作用,其余的人只是被的“智慧”所使的、被动的工具。鲁迅评《三国演义》时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是极其确切的评价。俗语说:“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也正说明了诸葛亮不是超凡的“先知”,不可企及的“天才”。不过,这些不足并非诸葛亮之过,实乃作者的抬爱,就算有一些唯心,也不能抹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学生时期学习《出师表》时,真是云里雾里,不明就里。教师也不会给我们交待“表”之起因,而此次读来,却让我心酸流泪。也许是他的事必躬亲,有些我那慈爱的父亲的影子,他的忧国忧民,无不是我所敬爱的周总理的另一个缩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写照。不过,敬佩归敬佩,感动归感动,我仍然对诸葛亮有些遗憾。作为举足重亲的领导人物,应该学会领导。诚如蜀主簿杨顒对诸葛亮的劝谏:“……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虽然诸葛亮也知这个道理,“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读至此,无不为诸葛亮之尽心尽责而垂泪惋惜。当时的情况,刘禅懦弱无能,三军中,尽管诸葛亮也在物色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奈何都难委以重任,以致最后累病而终。
不管小说与史实有多大的出入,《三国演义》仍然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的称号,它取舍得当的选材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人物刻划,影响着后代的文学艺术。不仅如此,即使在今天,它杰出的艺术成就,有分析有批判地加在借鉴,也应该是肯定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激动之下,我第三次打开了经典《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道,刘备的谦让,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小心眼,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品味也细致入微,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从智慧和勇气开始,但我觉得智慧永远比勇气好。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跑了司马懿率领的15万大军。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有勇无谋,敌人目前只能拼个你死我活。吕布和阎良就是典型的例子:吕布如果听从白门府的计谋,为什么要在大门口被曹操吊死?如果阎良把刘备留在河北的事跟关羽说清楚,他能被关羽砍到哪里去?古人云:“勇而无谋,善与恶必占之,恶必占之,福临必占之,战而夹之,死而无眼。”。
再来说说国家,魏,曾经唱过一段;舒,曾经没有成功过;吴曾以撼江东闻名。这样,从国家,就能体现出国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魏是三国中足智多谋的。曹操的用兵天下无双,司马懿的用兵更如有神助。但两者都有各自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阴险。除了蜀国,卧龙诸葛亮肯定首当其冲。他过人的机智和娴熟的兵技,令后人叹为观止。有庞统、姜维、徐庶等人物,但我认为他们都不如孔明。三河六郡之国吴,可谓足智多谋,即周瑜。少年时,周瑜通晓兵法,精通阵法。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当上了水军总督和总统水兵。但他嫉妒得要死,26岁就去世了。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很容易看出人性的重要性。性格与成功有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脚踏实地,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小心翼翼的走完每一条路,相信成功就不远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林俊杰的《曹操》mv可以把许多人带入到三国时代。
今天的推荐书就是《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虽不是史书,但饱含的智慧,不比史书少。它的知名度,就不多提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早已家喻户晓。它的宏大内容,三言两语,很难讲清。
这本书里面介绍了诸多英雄,可英雄,你真的读懂了吗?
比如曹操到底是奸雄还是枭雄?人们在评价曹操的时候最喜欢用的词就是奸诈,我觉得这个词其实不能算一个贬义词,只能说是曹操做事的风格罢了。身处一个乱世,有才略又有雄心的人做到这样一个地步我觉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像刘备,孙策,孙权,都是如此。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它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所以大家在品味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带入真实战争的脑海画面。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骁勇善战,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书中写到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关羽、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
还有人说,关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的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
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
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自古英雄,有胆略还需有情义。
曹操在这一点上更值得称道,当初刘备在曹营,曹操已知刘备野心,若诛之,也无后来蜀魏之争,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刘备逃走;曹操安抚关羽,对其厚待有加,与刘备之对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后来关羽念旧日情分,放其一条生路。曹操不失为一条有情有义的汉子,虽说后来他也做了不少错事,但那是形势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顾他人之理?既有乱世争雄,便不免牺牲,历史上的事纠缠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
至于后来曹操见到关羽头颅吓出病来,则更可以证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无人性,区区一个关羽,又能奈其如何?那再看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曹操是三国的主角之一。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忘不了他的细眼白脸的奸诈形象,包括罗贯中、司马光在内的古代夫子们,总是戴着封建正统观念的有色眼镜来审视这个人,以至被骂得体无完肤,遗臭了1700多年。但在当代历史学家眼中,曹操则没有那么坏,是一位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我们想,功大也好,过大也好,至少大家都承认曹操是一位能人,是一位智慧和胆略非同时代人可及的大腕。
曹操之所以能开创统一北方的基业,首先得益于他超人的战略洞察力和纵横捭阖的政治手段。在《三国》中,曹操的谋略可以说无人可敌,至少不比诸葛亮差。在军阀混战中,他为了保护自己,对付敌人,常常采用挑拨离间、借刀杀人、隔岸观火的手段,他以计挑起了袁术与刘备的矛盾,使两方杀得难解难分,自己却冷眼旁观,坐待敌人削弱。他看到吕布与刘备过分亲密,便设法离间他们的关系。尤其是迎天子驾幸许都,透露他极为远大的战略目光,汉献帝自被董卓劫到长安后,司徒王允和吕布合谋杀死董卓,汉献帝又落到李催、郭汜的手里,后来杨奉、董承又将汉献挟持到洛阳,这些人把汉献帝抢来夺去,无非是以为奇货可居,汉献帝返回洛阳后,曹操敏锐地意识到,如果抢先把汉献帝抢到手,就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在政治上取得有利地位。公元196年,曹操领兵入洛阳,亲自朝见汉献帝,他为了’便于控制皇帝,借口洛阳破坏严重,皇帝无法居住,就强迫汉献帝迁都许昌,曹操用皇帝的名义发布自已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封袁绍为太尉,袁绍以太尉位在大将军以下,拒不接受任命,曹操看到自己的实力不如袁绍,干脆就将大将军一职让给了袁绍。曹操在用兵打仗上也颇有一套。濮阳城大战吕布时,陈宫以田氏诈为内应,诱曹操进濮阳城,遭到重重围困,幸亏被典韦救了出去,曹操将计就计,诈言自己被火烧死,一边设伏要道诱吕布来攻,吕布信以为真,果然倾众来攻,遇伏犬败。公元200年袁、曹官渡大战时,袁绍手下的颜良先被斩杀,接着又派文丑自延津渡河南攻。曹操面对敌军,下令以后军为前军,以前军为后军,粮草先行,军兵在后,丰厚的粮食辎重成了袁军的诱饵,待文丑军迫近时,操令部下解衣卸甲,尽放其马,文丑军一哄而上,前来抢夺,队形顿时混乱,曹操乘机下令掩击,文丑军大败。象这种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奇谋,在曹操那里还可以找出很多。
善于玩弄权术,是曹操的另一重要特点,他的“奸雄”绰号即由此而来。例如对于狂士祢衡,曹操恨入骨髓,早就想杀之而后快,但他又怕自己亲手杀死祢衡,后世会遭骂名,故借刘表之手置之死地。关云长投降了曹操之后,曹操深知云长不会在此处久留,故当云长一行20余人自许都出走之后,曹操并不追赶,程昱曾劝他说:“您这样厚待关某,他却不辞而别,读书笔记。其罪莫大,如果让他归附袁绍,必后患无穷,不如追而杀之,以绝后患。”曹操假惺惺地说:“我以前已经对他许过愿,今天不能失信,他要走就让他走吧。”并且还派张辽赠送路费、征袍,以作纪念。曹操客客气气,给人以忠厚的.印象,实际上他早就布置了五道插翅难越的关卡,挡住关云长的去路,只是他过低地估计了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能耐,才让关羽侥幸逃走。后来曹操看到云长已逃离虎口,不可追及,赶紧又派人补送通行证,以示“关怀”,暗中捅刀子,明里却要做好人,奸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奸也是一种智慧,曹操的奸也有可爱的地方,他从他的奸中捞了大量的好处。
残忍也是曹操的本性之一。他曾有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的心之狠、手之辣,决不次于三国的任何人。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他自洛阳逃出后,残忍地杀死了好友吕伯奢一家。他与陈宫夜宿吕家时,闻有磨刀之声,又有“缚而杀之”之语,他把人家要杀猪待客误认为是要对自己下毒手,起来杀死吕伯奢家属,不久方知为误会,途中遇吕伯奢,本应解释误会,或远躲他处,不意竟残忍将吕杀死,陈宫骂他“知而故杀,大不义也”。另有一次是曹父被陶谦部下误杀,曹操兴兵报仇,竟对无辜的百姓大加杀戮。他对前去复仇的部下下令说,只要攻下陶谦的城池,城中百姓一律杀光。他的部队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沿途遭到空前的浩劫。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真的太好看了,里面的赵云,让我十分钦佩。
在书中,我最喜欢“子龙深入曹营救阿斗”这个部分。
当时曹军来袭,刘备的夫人刚生下阿斗,未能及时离开。赵云发现夫人没有跟上来,立刻翻身上马去寻找夫人。张飞发现赵云骑马往曹军奔去,以为他要投靠曹操,于是马上去追。张飞追上了赵云,不让赵云再继续往回走。赵云想走,可没想到这个时候自己的马没力气倒在了地上,于是赵云夺过了张飞的马,继续朝着曹军奔去。赵云回到了他们原来驻扎的村子,发现已经变成了一片片废墟,赵云在一个井旁边发现了刘备的夫人和阿斗,赵云想带他们两个一起出去,夫人怕连累赵云,投井自尽,最终赵云只好带阿斗出去,将他交给刘备。
读到这里,我想:现在的人,会为了谁去拼命吗?谁又会为另外一个人而奋不顾身呢?不会,现在的人很多都贪生怕死、见钱眼开。很少会有因为别人有困难而去帮助他。
在前不久的新闻中,我了解到我国的边防战士为了不让印度骚扰边线,面对敌众我寡、人数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奋不顾身跟他们打了起来。好几名战士身受重伤甚至牺牲,他们怕了吗?他们没有!他们为了能维护国家尊严、国家领土,奋不顾身地跟敌人战斗,他们是新时代真正的英雄!他们让我们见识到了残酷的现实!和平,哪有那么简单!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九
蔚蓝色的天空与飘动的朵朵白云使我的心情格外舒畅,我的手指轻轻地摩挲着泛着墨香的封面,等待他的到来。
他来了,迈着自信的脚步向我走来,给我带来了火的洗礼:火烧赤壁的熊熊烈火仿佛还在燃烧。年少的周瑜意气风发,谈笑间曹操的百万雄兵随之灰飞烟灭。这把火改写了历史,成为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之火。
他来了,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走来,为我打开了智慧之门:雾气蒙蒙的江面上,飘来了一艘艘小船,船边站满稻草人。忽然曹军乱箭齐发,顷刻间十万箭雨在诸葛亮轻摇羽扇,悠闲地品茗中,轻而易举地收入囊中。
他来了,踏着沉重的脚步向我走来,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悲伤:志比天高的关羽竟然败走麦城,一代枭雄怎么会落得如此地步?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啊!
他向我讲述了几多人物的坎坷命运:诸葛亮才智过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但正如水镜先生所感叹:“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啊!”最终,他还是没能看到蜀国称霸的那一天,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周瑜从十七岁开始带兵打仗,十八岁当上大都督,本来前途无量,可为东吴创下一番伟绩,但气量窄小,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中逝去;司马懿一生不得志,曹氏几代君主都提防着他,几次罢免他的官职,但他父子深谋远虑,忍辱负重,设计骗曹芳,杀曹爽,终得天下,建立了晋朝。
历史的车轮一刻不停地向前迈进,这些人物的音容笑貌还依稀可见,他们的坎坷命运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们认识到:不管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辉煌还是失败,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认识历史,以史为鉴。
一阵清风吹来,吹乱了书卷,我不情愿地合上书,他该走了。我依依不舍,满眼留恋。
他,是《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是痴迷这本书的读者。我们相约在金色的季节里,相约在蓝天白云之下,相约在美好的书香画卷中。我们击掌为盟,共赴一场跨越时间、空间的旷世之约。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十
书,是一种好东西,能看书,更是一种福气!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真是一点没错。而我,每天早上都会早早起来看书。一次我为了看完一篇,竟然看着看着便忘了吃早饭,后来我看完之后索性继续往下看,一直看到了10点才意识到还没吃饭。
今年1月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拿到它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就好像想能立刻就知道整本书的内容一样,于是我便迫不及待地把书拿到房里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我把书看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受益匪浅啊!每次读书时我都感觉身临其境,作者写的简直是太妙了!
这本书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争天下的故事,三国各用尽了各种伎俩来争夺天下,最后不也都没什么好下场顶多就是三败俱伤罢了。
不过内容确实是惊心动魄,刺激人心,这是一本好书,大家千万别错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个寒假,我又重温了一遍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由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等内容改编而成的。《三国演义》主要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诸侯们勾心斗角,最终被司马家族统一的历史故事。
初读《三国演义》,人们总是会被它鲜明的人物性格、生动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宏大的战争场面所吸引,但再读时,书中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之间肝胆相照的情义,则更吸引人。
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桃园三结义》了。话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起义军逼近幽州。当时涿郡有一个人,姓刘,名备。刘备虽为汉室宗亲,但家里却十分贫穷。有一天,刘备和往常一样外出卖草鞋,看到了皇榜招兵,长叹一声,也因此认识了张飞,后来又认识了关羽。他们志向相同,便桃园结义,从此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三兄弟永远肝胆相照。
还有《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话说曹操攻破了徐州。刘备、张飞投靠了袁绍,关羽则暂时投降曹操。后来刘备遭袁绍怀疑,不得已只能写信让关羽回来投靠袁绍。关羽收到了刘备的信,为了兄弟,放弃了富贵,一路过关斩将,寻找刘备和张飞。
他们这样的兄弟情,如此难能可贵,我们交友的时候也要像刘、关、张三兄弟一样,一定要肝胆相照,不能背信弃义。我们要交志向相同的朋友。
《三国演义》真像一个宝藏,每读一次都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惊喜。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二
每当耳畔响起那首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上江渚,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的片片刻刻都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三国演义给我最多的还是告诉了我一些人生道理。诸葛亮足智多谋,因被刘备三顾茅庐感动,帮助刘备完成大业。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计策都出自诸葛亮之口。诸葛亮三气周瑜,将周瑜活活气死。可诸葛亮也不是神仙,一定有算错的时候: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失去的街亭,柳列城这两个军事重地。诸葛亮都会出错,更何况是我们,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次考试考砸了而气馁,也不能为了取得一些成绩而高傲自满。
再想想曾经的我:那日晴空万里,万里无云,天气如同我的心情一样——万分高兴。因为我科学考了全班第一——97分。下课后,我拿起试卷,离开位子,向同学们炫耀成绩。我笑眯眯的看着一位男同学,轻蔑地问道:“你考几分呀?我考了97分呀,全班第一呢!”结果,第2单元的科学考试我考了85分,使我万分难过。
以前的我是那么高傲自满,取得了一些小成绩就到处炫耀。直到我看了这本书——三国演义,我才变得谦虚,变得低调。如果我没看这本书,如我没有从诸葛亮的人生中悟出道理,我可能会变成一个高傲自满的坏学生。
总之,一句话——《三国演义》让我受益一生。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三
贾不贾,白玉为堂金做马;傻不傻,唐僧骑着大白马;打不打,五虎关张赵黄马;耍不耍,好汉枉做朝廷马。在这首打油诗里,我最喜欢“五虎关张赵黄马”这句。在三国演义里,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他们都是三国名将中的精英。在这里我用自己浅薄的知识给大家逐一介绍:
你看,在战场上有一位身长九尺,鬃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手提青龙偃月刀,坐下赤兔马的先生,这可是有勇有谋的关大爷。他三合灭颜良、一刀斩文丑,动作潇洒敏捷,令曹大爷口瞪口呆、瞠目结舌、呆若木鸡。他还曾经温酒斩华雄,在四方起义诛杀董卓时,由于董卓部下的华雄太过勇猛,力斩联军两员大将,大家都望而生畏,束手无策,关羽却挺身而出,曹操敬他热酒一杯,他轻轻将酒杯放于桌上,绰刀上马,冲出帐外与华雄交战,我们关大爷的勇猛令联军士气大振,喊杀声震天,一瞬间,关大爷斩华雄于马下。当他提华雄首级扔在营前,进帐端起酒杯时酒还是热的。我们的关老爷真是一大勇将。
他还曾经设计攻拔襄阳、水淹七军,把东吴的军队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闹得东吴是人心慌慌,草木皆兵。关大爷可算是三国一大豪杰。
勇猛的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使一条丈八大蛇矛,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囊中取物。张飞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无所畏惧,如入无人之境,想当年在长板桥一声大喝,吓走曹操百万大军。打仗对他来说真是“张飞吃豆牙,小菜一碟”。
这张飞虽是一个文盲,却粗中有细,颇会用一些小计谋。比如打西川时招降了老将严颜就是一个例子,当时严颜城防坚固,久打不下,张飞眉头一皱生出一计,他在自己的军队中扬言要夜间突袭严颜的军营,然后他假装醉酒鞭打两个士兵,逼迫士兵投降严颜,严颜闻讯做好准备,晚上果然有士兵突袭,他迅速把那些士兵包围,却发现只有三十名骑兵,突然外围喊杀声振天,张飞大部队将他们包围。严颜全军覆没,自己也被张飞活捉。
张飞的优点不少,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太爱喝酒,每每醉酒就打士兵,这也是他被杀害的原因。
回首长板坡一战,一个银凯小将,手拿亮银枪,坐下银鬃马,指东打西,好比孙悟空大闹天宫,救得后主刘禅,有诗曰:血染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他长板坡一战,斩杀曹阿瞒50余名大将,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真乃三国第一勇将耳,他就是赵云。
老将黄忠是老当益壮的代表,常拿廉颇自比,他使一杆大刀,拉得开二石之弓(32斤的弓),曾与严颜夜攻曹营,来往冲突,如入无人之境。
马超,字孟起,面如冠玉,目如流星,虎体猿臂,因衣着讲究,举止非凡,人称“锦马超”,他为蜀汉边关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虎上将,个个都是豪杰,他们自会在历史长河中光彩照人,令后人敬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十四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贾仲明《录鬼簿续篇》中道:“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经历社会大动乱,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有所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当时三国已被带上讲台或舞台,另有史学家陈寿编成史书《三国志》,《三国演义》就是在史书、杂记、平话、戏剧的基础上写成的。《三国演义》反映了乱世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服徭役繁重的黑暗时代以及农民起义,群雄争霸,三分天下,各方混战的局面。从罗贯中所写的小说中,可以看出他推崇“忠”“义”,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对于探寻当代史实做出一定贡献。
《三国演义》描绘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其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地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然而,作者描写这一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用来赞颂“王道”的一种陪衬。所以,他在批判董卓等人的同时,却又通过其“正面”人物形象来赞扬,美化封建统治阶级,大肆宣扬“王道”。书中把刘备美化成一个“仁慈”的、备受人民“爱戴”的统治者,也正是把它作为“王道”的化身来进行歌颂的。同时《三国演义》对农民革命进行了污蔑,而现实说明,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比如曹操、郭嘉、夏侯淳、黄盖、周瑜、张飞、赵云、黄忠等等,其中尤以诸葛亮描述的最为突出。作者对他倾注了强烈的崇敬,歌颂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无疑是一位奇才,在“赤壁之战”中屡立奇功,令周瑜自叹不如,比如“草船借箭”“七星坛借东南风”“命令关羽守华容道”等。从历史来看,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系统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有胆识有谋略的人,他有这些长处,原因之一便是他重视实践。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知道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这一点解除了危机。然而有些章节,却将诸葛亮写成了神鬼般的人物。诸葛亮重病在五丈原,“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结果魏延飞步入告军情,竟将主灯扑灭,真是能判定生死。“七星坛祭风”、“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定军山显圣”等,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对于诸葛亮的“忠贞”,小说也多有描写。诸葛亮忠于刘备,刘备死后,为报答“三顾茅庐”“临终托孤”的知遇之恩,他“亲理细事,汗流终日”,以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乱世豪杰”。
我认为书中最精彩的章节莫过于“赤壁之战”。蜀吴刚刚结盟,双方互不信任,诸葛亮舌战群儒维护自尊,见到孙权后智激孙权,孙权在鲁肃提醒下醒悟,通过吴国太的指点找到周瑜。周瑜见诸葛亮足智多谋,想杀他灭口,文武百官一番苦劝,周瑜才愿与他共事。接下来曹操三江口大败,继而接连败退,损兵折将,蜀吴两国关系渐渐融洽。同时曹操见陆军无法水战,培养了一批水军,由蔡瑁、张允领导作战,并派周瑜挚友蒋干劝周瑜降曹,周瑜设“群英会”,蒋干中计,曹操误杀蔡、张二人。周瑜贼心不死,让诸葛亮造十万支箭于十日之内,从而抓把柄杀他,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曹操又派蔡瑁二弟诈降,周瑜与黄盖表演“苦肉计”给二人看,事后阚泽献黄忠诈降书与曹操,曹操不甚欢喜。而后庞统“密授”曹操用铁钉锁大船,暗设“连环计”。曹操自大至极,赋诗于长江大宴。周瑜见曹军中计,正得意时,忽想起一旦火攻,将烧吴军,诸葛亮自愿“七星坛祭风”,周瑜派黄盖诈降,火船已备齐,忽见东南风大起,周瑜一面火烧三江口,一面派人杀诸葛亮,不想有赵云来接应。诸葛亮回到蜀营,安排将士拦截曹操。一战之后,曹操与部将人困马乏,军士死伤无数,又被蜀将一通好杀,逃到华容道,却遇到了关羽。关羽念旧情,放走了曹操。从此,三国鼎立之势形成。
我国古代的兵法由成千上万奇才的智慧汇聚而成,想法天衣无缝,舍得分明。现在的我们也一样,思考问题要保证全面。比如说计划一天的学习生活,不应学得太晚——要有时间休息;不应学得太多——容易忘记或混淆等等。赤壁之战曹操兵败的主观原因,却是他依仗自己兵强马壮,开始轻敌,妄自尊大。在生活中,骄傲的确不可取,它会使几近成功之人一落千丈。同时,赤壁之战中,少不了团结的力量,文武百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起来。曹操将士多,却如一盘散沙,而蜀吴将士少,却能做到团结一致。军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同学们齐心协力,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司马光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我们会在《三国演义》的种种启示下不断进步。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十五
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持续了近一百年。佩服罗贯中把这一百年的故事写得面面俱到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曹操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刘备大仁大义,礼贤下士,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大小战役描述了近上百场。其中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文武百官献计献策。三国纷争你不服我,我也奈何不了你。
如果在三国中仅仅是欣赏英雄人物,观看国与国之间勾心斗角的话那是大错特错,走马观花倒不如不看,三国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并不是没有它的道理,看了它仿佛获得一位良师益友让我受益匪浅,在它的身上我看到了智勇,忠义,还有赤心报国。
魏蜀吴三国纷争之所以能持续近一百年少不了文武百官的辅佐,武的勇猛无敌。文的献计献策。长坂坡赵云视曹操几万人马如同草芥七进七出救了后主,吕布面对各路诸侯的讨伐面无惧色杀的对方魂飞魄散,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然而仅仅凭借匹夫之勇终不能成就大事,几路诸侯讨伐董卓空费人力资历到头来还是王允巧施连环计使董卓父子俩反目成仇终于借吕布之手铲除汉贼,要说用兵如神诡计多端谁也不如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初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说一个人不光要有胆识有勇气还要通晓古今,文武双全才能成就大事。
读完三国我痛恨董卓的残暴,曹操的阴险,敬佩诸葛亮的计策,刘备的忍让,欣赏赵云的胆气,周瑜的'雄姿英发。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关羽的忠义,当他失守下邳不得已投靠曹操时,曹操对关羽倍加厚待为了笼络人心赠送金银珠宝无数,而且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甚至把赤兔马都赠送给他。但是这丝毫没有动摇关羽的忠心。等知道了刘备的下落,过关斩将不顾艰难险阻也要回到主公的身边。三国英雄人物众多,不单单只有关羽是忠义之士,诸葛亮六出祁山,只为刘备临死前的嘱托真可谓鞠躬尽瘁。姜维九伐中原,当蜀国灭亡之后还一心想着兴复汉室。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北就刑,这事审配临死前的一席话。这些忠义人士虽然没有帮助主公完成大业,但是他们的赤胆忠心不得不让人敬佩。
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心报国,与禽兽何异。这是曹操曾经对王允的,你一席话。三国之中英雄辈出。先是剿灭了黄巾贼。后又讨伐董卓。为国为民。在这些人中最受人们拥护的只有刘备了,虽然刘备早年东奔西走,寄人篱下。但是他心慈仁善,对人民倍加爱戴,对国家,赤胆忠心。尽管没有兴复汉室铲除奸贼。但刘备始终是人们敬爱的刘皇叔。除此之外。王允,董承,穆顺。马腾等等。他们在巨大的权势之下毫不畏惧。虽受奸人所害。但一心为了国家。这样的人物流芳百世。永远是后人赞叹的对象。
三国演义有三绝。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我不喜欢奸绝。尽管曹操的奸诈不得不让人佩服,但是赤心报国,光明磊落远比阴险狡诈要强的多。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摘抄篇十六
历史的苍凉拂过生命的荒原,吞噬了荣华与悲伤,屹立着的,是先辈们不朽的身躯。滚滚江河,浪花淘金无数英雄,巍巍中华,茫茫红尘。民族的沧桑五千载,古今多少年,都已付入东流水,留下一道道风景线。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足鼎立,战火纷飞,战马嘶鸣声,将士怒呼声,响彻青云。刀光剑影,鲜血飞溅。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刘关张桃园结义,面对汉室的衰退,他们仰望苍穹,伫足凝思:是否要坚守一方的田地,周而复始的刀耕火种?是否要追逐向理想奔驰的凉风快意?只要跨出一小步,自己就可以把梦想放飞。去兑现“红绫凌空去,青云有路通。”的壮志。于是,他们踏向了征途。凭着刘皇叔仁爱之名,云长、翼德之勇猛,几经寄人篱下,终于有了自己的领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独木不成林。要想稳固自己的势力,就必须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的百万雄师。
在孙刘联盟下,曹操兵败赤壁。百万雄师,被赤壁之火烧得只剩数十残兵败将。而本该丧命的曹操,却因关羽而得救。关云长在华容道因为个人情感放走了曹操,让他逃回了许昌。悲!如果不是这样,汉朝也许能延续,他们的理想也得以实现。从某种角度来讲,关羽是罪人,战场无情义可讲,可他却因私情放走了曹操。曹操回到许昌后,士气低落,四处都是受伤将士的呻吟声,毫无往昔的威严气氛。人生的航线上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困难,太多的迷茫。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而要经过一次次的磨难。把握住自己生活的缰绳,才能实现不朽的人生。有多少失败,就有多少历练。他明白,在山穷水复时,能看到柳暗花明的人,才算有智慧。踏着夕阳向前,就会迎来星空的灿烂:踏着飞雪向前,就会迎来腊梅的绽放。
他告诉自己:不必沉甸于过去了的辛酸与失败。最重要的是现在,我要重新来过,朝着辉煌的明天,向前!曹操建立的基业,在曹操的坚韧、乐观的观念下,得以保存,没有因受到重创而彻底崩溃。
而刘备却在遭受同样的战败时,错误的看待失败,而是自己的身心与蜀国的元气受到重创。
在张飞、关羽二人死后,刘备把仇恨的矛头指向了孙权。此时的他,已经不够理智、贤明,被仇恨冲昏了大脑。在孙刘联盟的大好战略上,却把大军调向伐吴,让曹军能有喘息的机会。
而在此之前,文臣之首诸葛亮,武臣之首赵云都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一致认为应暂把仇恨放在一边,先功曹,再伐吴。
他们同时向刘备进谏,陈述利弊,可刘备还是孤注一掷。他耗费巨资,攻打吴国,由于他复仇心切,陆逊的计谋又不在刘备之下,所以蜀军在错误的领导下被大败于夷陵。当晚,东吴一把火,干燥的山林迅速被火焰笼罩。火烧连营,士兵们大多被烧死,刘备只好拖着追兵,逃到了白帝城。大病不起,死在了此地。
悲!刘备的不理智、晚年不纳忠言,关羽的狂傲与感情用事,是蜀国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曹操却因为冷静、乐观、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而让自己的势力日渐强盛。
所以,性格在人生竞争中比谋略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