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大全15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16:43:08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大全15篇)
时间:2023-11-16 16:43:08     小编:灵魂曲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篇一

妻子希永在世时,曾开玩笑说,朱彦夫身上长了“瘆人毛”,谁见了都怕。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有一回,邻近村庄的两兄弟动了手,谁也劝不住,只好请来朱彦夫。朱彦夫刚一露面,弟兄俩就偃旗息鼓,握手言和。

无论是妻子儿女,还是父老乡亲,对朱彦夫怕在表面,爱在深处。怕他,不是因为他的残躯,而是因为他为人公道、铁面无私;爱他,是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

百善孝为先。朱彦夫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不愿待在荣军医院,一是不想当“寄生虫”,二是为了侍奉娘。吃饭时,娘不动筷子,他不碰碗。说话时,娘嗓门高起来,他头会低下去。

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翘大拇指的大孝子,却干过两件“大不孝”的事儿。

从荣军医院回村不久,为帮村民扫盲,朱彦夫打算在自家办个图书室。房子腾出来了,买书的钱也凑齐了,可书架却没着落。朱彦夫想来想去,竟然打起了娘的寿材板主意。那时,农村老人哪怕吃不饱、穿不暖,也要早早备好寿材板。这东西,在老人眼里金贵着呢。朱彦夫刚一张口,老人眼泪扑簌簌地掉:“什么都依你,这个不依。”

朱彦夫跟娘斗起心眼,一连几天憋在屋里,不吃不喝,妻子叫他不答,弟弟叫他不理,老娘叫他不应。最后,还是娘让了步。图书室顺利开张,他给娘磕了一个响头。

老人临终前,拉着儿子的手,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把她烧了,要让她入土为安。朱彦夫哭着答应了。

没想到,老人一闭眼,朱彦夫就让老大队长张茂兴去办火化手续。张茂兴不肯去,村里人也说,该让老英雄的母亲土葬。朱彦夫哽咽着蹦出一句话:“咱是公家的人,又是党员,咱不带头谁带头!”

张家泉人都记得,送葬那天,朱彦夫用残臂捧着娘的骨灰盒,声泪俱下:“娘啊,儿子不孝,对不住您。等儿子到了那边,再去伺候您!”

对自己的亲人,朱彦夫“无情”得近乎残忍。他不止一次对家人说:“咱家有特等残废这一个‘特’字就够了,绝不容许再有一个‘特’字——特等公民!”

打从跟了朱彦夫,妻子希永就没享过福。上有老婆婆,下有6个孩子,加上照顾朱彦夫,她天天忙得团团转。朱彦夫当上支书后,希永的活儿更多了,但生产队里她几乎没缺过勤,就是怀孕期间也没落下。

“母亲是日照海边长大的,不会推独轮车,常常连人带车翻到一边。”儿子朱向峰打小就看见,母亲没有闲的时候。“后来才明白,不是父亲不心疼母亲,而是要给乡亲们一个交代,在乡亲们面前说话有底气。”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篇二

”这娃我从小就说他将来一定有出息,人聪明,爱读书。”

刘伯明的舅舅张再玉说道,他是黑龙江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的村支书。

1966年9月16日,刘伯明出生在这里的一户普通农民家中,排行老二,兄妹一共六人。

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那个年代一个农民家庭要养活六个孩子非常困难,刘伯明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从小就聪明、懂事,在学习上却有自己的一套“独门秘方”。

一旦拿起书来就忘了所有,每次考试总是班里的前几名。

不过在中考的时候却“翻了车”,英语考了个零分。

原来当时的师资力量有限,匆匆学了半年,估计也就学会了abc几个字母。不过好在其他科目成绩优异,顺利考上了依安县第一中学。

顺利进入高中后,刘伯明深知家里困难,没有选择住校,因为住校需要交住宿费等,住家能省下这一笔开支。

刘伯明的家离学校有10多公里,父亲咬牙花了100多块钱给他买了辆二手自行车。

即使有了自行车条件仍然很艰苦,上学这段路并不像现在的铺装路一样,而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天气好的时候都很费劲,一旦下起雨来,不仅湿滑,还分不清哪里是坑哪里是路。

最难的就是东北的冬天,常常零下几十度,路面结冰,非常滑,这种困难是现在无法想象的。

高中三年,刘伯明每天三四点就起床,天还没亮,回家时天已经黑了。

在刘伯明班主任的印象中,冬天他到学习的时候脸上、脖子上、全身挂满了霜,衣服也湿完了,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小雪人”。

“瞅着挺遭罪,但是没办法,家里就这个条件”,父亲刘志生回忆道。

然而就是这样的恶劣条件,刘伯明从未迟到或者早退过。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他铁打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高中三年从未生过病,感冒都没有得过。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高一的`时候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刘伯明作为兄弟姐妹中唯一上学的孩子,小小的年纪就有了责任感,他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帮助父母减轻压力。

于是他选择了辍学,跑到一个砖瓦厂当起了搬砖工,繁重的体力活让许多成年人难以承受,他瘦弱的肩膀却硬生生地扛了下来。

如果剧情按照这样发展下去,将来会多一个娴熟的搬砖工,少一位优秀的航天员。

父母劝说他,搬砖只能一时地改变生活,要彻底的改变命运只有靠知识的力量,刘伯明亲身体验了搬砖的辛劳,不仅辛苦还挣得少,这样下去自己最终只能成为一个靠苦力吃饭的人,于是他听从了父母的建议,重返课堂。

高中的刘伯明没有忘记中考英语零分的“耻辱”,在高中阶段他在死磕英语。

在高中的第一篇英文课外资料中,刘伯明第一次接触到了“航天”,其中阿姆斯特朗的名言“对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深深震撼了刘伯明。

父亲刘志生说:“他连走道、干活时,都在背单词。”

现在,刘伯明的英语在航天员队伍中是最出色的。

1985年,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到依安县招飞行员,考上后不用交学费,这对刘伯明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既可以继续学习又可以为家里减轻负担。

于是他背着父母偷偷的报了名,没想到竞争非常激烈,报名的人非常多。

但是招收飞行员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文武双全,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还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

高中三年的磨练,让刘伯明具备了这两样素质条件,成为了学校几年来唯一被选上的学生。

当时刘伯明对父亲说:“家里的负担太重,当兵能省一大笔费用。”

那一刻父亲倍感骄傲,儿子长大了,懂事了。

努力拼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刘伯明经过几年的努力学习,1990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从飞行学院毕业。

这一年他也收获了爱情,与现任妻子张瑶订婚。

说起他的爱情来还有一段故事。

张瑶是他高中班主任张福林的女儿,当年刘伯明考上飞行员后,高中的校长也就是未来的岳母,非常欣赏这个小伙子,就有意把女儿嫁给他。

就回去和丈夫张福林商量,不说不知道,两人想一块去了,于是就找人从中牵线。

张瑶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幼师,工作的早,地点就在县城。刘伯明从部队回来后就在县城和张瑶见了面,两人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回家的时候就直接把姑娘领回了家,让家里人大吃一惊。就这样两人的事情就定了下来。

毕业后刘伯明成为了一名战斗机飞行员,驾驶过各种类型的战斗机,出色的表现让他在第二年开始了单飞。

并被任命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3年刘伯明在县城与张瑶结婚,因为家里穷,结婚时用的车什么都是女方家准备。

1998年,国家为“神舟五号”招募第一批航天员,刘伯明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激动,想起偶像阿姆斯特朗,这就是他应该去做的事。

这一次的选拔比起飞行员招收更加苛刻,国家从全国的几百名一线飞行员中挑选14人作为航天员。

刘伯明非常幸运,第一批就被选中,成为第一批6人中的一员。

后来张瑶也跟着刘伯明到了部队,国家为了解决航天员的后顾之忧,所以他的妻子一般也会安排到航天城工作,这样子女上大学也将能得到照顾。

2003年“神五”准备就绪,刘伯明顺利入选备选梯队,但是两件事情让他与这一次“飞天”擦肩而过。

刘伯明为了保持良好的状态,一次打篮球竟然把脚扭伤了,等到脚伤养好后,更大的不幸降临了。他的母亲由于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尽管航天员有着超乎常人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在最终的考核中,他排到了第五名,“神五”飞天最终由另外一名优秀的航天员杨利伟获得。

“神五”落选后,刘伯明触动很大,没有找借口,从自身找原因,就像当初高中死磕英语一样,他把相关的专业书籍都找了出来,重新梳理认真学习。

仅仅三个月,他整理出了笔记、资料70多万字。

“对症下药”,针对“神七”任务,刘伯明摸索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不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心里表象记忆法,每天晚上躺在床上,你以为他是在睡觉。

其实不是,他是在脑海中重现白天训练的操作程序,就像放电影一样。

皇天不负有心人,刘伯明终于入选“神七”航天员,与他一起的还有翟志刚与景海鹏。

2008年9月25日,“神七”搭载三名宇航员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经历三天的太空之旅后成功返回地球。刘伯明圆满完成首次“飞天任务”。

他的父亲激动的说道“没有白努力,儿子是好样的!”

成功圆梦后的刘伯明非常低调,很少出现在公众媒体面前,此后的神九,神十他主要参与技术支持方面的工作。

2018年刘伯明进入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

2019年12月再次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2021年6月17日9时,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宇航员被送入太空,晚上18时三人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太空站。

在经历两个月的太空之旅后,2021年9月17日13时30分许,聂海胜、刘伯明 、汤洪波顺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得知刘伯明顺利返回地球后,他的家人感到激动高兴,他的弟弟刘佰福早已准备好了“排骨炖豆角”的原料,这是刘伯明最喜欢吃的一道菜。

刘伯明的成功不是偶然,他成功的秘诀在于言行一致,律己慎苛,俭朴无华,不计得失,奋勇向前,永不停止的精神。

正如他曾说:“离得越近越光荣,航天队伍没有失败者,永远没有失败者。不管谁上,他都是一个执行者和实践者,所有人梦想的实践者。”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篇三

但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省下住宿费和伙食费,他选择走读,对于现在很多学生来说,走读相对住读来说,要更舒服和惬意,因为不用挤在几个人的宿舍中,还有家里父母做好的可口饭菜。

但是对当时的刘伯明来说,走读是一项体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因为他的家距离学校有10几公里,每天往返一趟,要跑20、30公里,在东北的冬天,温度达到零下20多度,骑着自行车5点多钟出门,天还没亮就赶往学校,而在天黑放学后,再骑着自行车返回家中。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刘伯明可以说靠着一股惊人的毅力,完成了高中的学业,他丢弃了调皮和贪玩,一心扑在学习上,那个在中考时候英语考了零分的少年,在高中的时候,英语却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1985年,空军飞行学院来学校招飞行员,刘伯明还是想着为家里减轻负担,他瞒着家人偷偷的报名,而原因就是飞行学院不用交学费。

当时很多人都踊跃的报名,但是因为要求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其他报名的人都被刷掉,只有刘伯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加上高中几年寒暑不休的骑行上学,锻炼出一副好身体,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身体素质都异常的优秀,成为学校里唯一被选上的学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篇四

朱彦夫是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手脚和左眼,成为了一名一级伤残军人。他本可以躺在荣军院里“养”一辈子,但却拒绝了躺在“功劳簿”上休养,毅然回到家乡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朱彦夫虽然失去了手脚,但是终其一生都在为党增光、为国出力、为民造福,活出了“极限人生”。让我们一起学习朱彦夫前辈的感人事迹,读懂活出“极限人生”的精神力量,汲取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活出我们的“极限人生”。

活出“极限人生”的力量来源于“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忠诚品德。自14岁参军以来,朱彦夫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绝对忠诚。在战场上,他是忠诚的战士,三次立功,十次负伤,为坚守阵地失去手脚和左眼;在工作上,他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带领乡亲们打赢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古人云:“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最基本的政治素养、最根本的政治要求、最重要的政治品德。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习朱彦夫前辈那种绝对忠诚的品德,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牢记“永不叛党”的铮铮誓言,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鲜明绝对忠诚的政治品德。

活出“极限人生”的力量来源于“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初心。朱彦夫在立下卓越功勋以后,拒绝躺在“功劳簿”上,毅然回到家乡造福百姓。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他拖着17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他带领村民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把昔日没水没电没良田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模范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党员干部,应当像朱彦夫前辈那样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常怀忧民、爱民、惠民之心,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用心用情用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活出“极限人生”的力量来源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奋斗精神。朱彦夫说:“我死过很多回,但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还努力!”他因为患心脏病,放下了“锄杆子”,却立马拿起了“笔杆子”。他从未上过学,就一点点“啃字典”;他没有双手,就用残肢抱笔,耗时七载,用掉半吨纸,以惊人毅力完成了长篇小说《极限人生》《男儿无悔》。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学习朱彦夫老前辈那种“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还努力”的奋斗精神,不懈奋斗、锐意进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篇五

共产党人讲“无我”,是境界,是胸怀,是格局,是心中无私,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是心中有民,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时为老百姓着想,处处为老百姓办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彦夫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朴实而闪光,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无私奉献,触动着你我内心最敏感的情感。

朴实,是立身之本,是大爱无私的人生态度。朱彦夫作为一级伤残军人,毅然放弃优越的特护待遇,主动回到家乡为群众服务。他担任村支部书记25年,没有领过工资,作了上千场报告,没要过一分钱报酬,还用自己的抚恤金办夜校,自当教员教群众识字,自掏腰包采购公用物资。“作为共产党员,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朱彦夫这些朴实话语,折射着坚定的信念,体现着“无我”的境界。

朴实,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展现的是一种伟大的“无我”境界。共产党人讲“无我”,是境界,是胸怀,是格局,是心中无私,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是心中有民,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时为老百姓着想,处处为老百姓办事。朱彦夫用行动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无我”境界。

朴实“无我”的人,常常也是精神富足的人,还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起初,自己走几步不摔倒,就是一种幸福;干村支书,为群众多办点好事,也是一种幸福;苦熬七年,写成一本书,奉献给社会,更是一种幸福。”在这里,朱彦夫对幸福的理解是那样朴实,完全超越了个人欲望。从朱彦夫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奉献者的“无我”风采,听到的是一曲奉献者的“无我”之歌。

心底无私天地宽。今天,我们讴歌英雄、崇尚楷模,不应该止于“诚心正意”的敬仰,而应该有起而行之、始于足下的行动,扎扎实实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朴实而“无我”,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人人如此,涓滴之水终将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篇六

刘伯明1966年出生在黑龙江,家中有兄妹6人,他排行老二,为此周围的人也以老二称呼他。

在那个年代,由于家中小孩太多,作为农民的父母,根本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带这么多的小孩,所以一般都是大带小,也就是作为哥哥姐姐,要分担父母的一部分负担,来带弟弟妹妹们。

也正是这段带弟弟妹妹的经历,让刘伯明比同龄人有更多的责任感,也正是这份责任的存在,间接促成了那段辍学的经历。

刘伯明从小就贪玩,调皮,也爱动脑子,但是在学习上,他却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平时四处疯玩,也没见他怎么学习,但是每次考试的时候,却考得很好,霸占班里前几名的位置。

上世纪7.、80年代都是这样的学校

后来刘伯明当上航天员后,也延续了爱动脑子的习惯,每次智力竞赛,他都会积极参与,并且会取得好名次,哪怕教官提出一些刁钻和费脑细胞的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由于他的优异表现,在此后对他进行类似竞赛的时候,对他实行了“免提”,也就是不用提问,直接过。

虽然刘伯明爱动脑子,学习上也有一套方法,却在初中中考的时候翻车了,原因是当地的师资力量有限,在读初中的时候,只学习了半年的英语,到中考的时候,考了个零分。

即使英语考了零分,但是刘伯明还是靠其他学科的优异成绩,进入到当地一所重点高中上学,其彪悍的实力可见一斑。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篇七

“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一样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由于家里贫穷没钱医治,右手和双脚溃烂先后截肢,现只有一只手,但他始终坚信,只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健康人能做的,他也能做到。脑子灵活的他,学会了使用农用三轮车,三轮车是他生产和生活的工具。张顺东的妻子叫李国秀,天生没有双臂,但身体的残疾并没有让她变得自卑,反而激发了她异于常人的毅力。只有双脚的她做饭、种菜和打扫卫生等都做得干净利索,甚至还能用双脚娴熟地做绣花鞋垫,她说:“缝缝补补没有问题,我做鞋垫20余年了,做好的鞋垫还可以拿到街上去卖,补贴家用。”

每天早上7点,当整个村子都还在沉睡时,张顺东夫妇就已经起床了。他们骑上代步三轮车,前往地里准备干农活。一天下来,他们要打整土地、喂养牲畜、拔菜洗菜、炒菜做饭、绣十字绣等,而这些在正常人眼中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活计经常需要夫妇二人共同完成。比如在地里干农活时,张顺东负责挖红薯,他单臂举起锄头,用力挥下,把红薯刨出,李国秀则把篮子放倒,用脚夹起红薯,准确地扔进背篓;而炒菜做饭时,张顺东则用他仅有的一只手掌着勺,李国秀在一旁用脚稳着炒菜锅的锅把,很多正常人都自愧不如。

在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张顺东家20__年申请了农村危房改造,夫妇俩都是勤劳人,建房时为了节省运输费用,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张顺东用三轮车从镇上拉回来的,工期紧张时,白天黑夜不休息,一天运输20多趟,连续拉了一个多月。依靠政府给予5.1万元的建房补助及亲朋好友的帮助,终于建起了新房。

“你是我的脚,我是你的手,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这是张顺东同妻子常说的话,简单却朴实的话语里,蕴含着夫妻二人浓浓的爱意与共渡难关的决心。20__年,张顺东家的总收入达到22661元,成功脱贫。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篇八

您曾说“我死过很多回,但只要不是最后一次死亡,我就还努力!”作为一名战士、村支书、作家,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您都最大限度释放着自己的光和热,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为民初心、坚强勇敢。作为“人民楷模”,您的精神指引着我在基层广阔舞台书写属于共产党人的新荣光。

“捐躯赴国难”,您将奉献抛洒在长津湖畔。在长津湖畔“250高地”,17岁的您和战友们,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顶住了敌人两个营的十几次进攻。为坚守阵地,您身负重伤,经过93天、47次手术,终于战胜了死神,却也永远失去了手脚和左眼。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新时代的基层党员干部,是党伟大事业的继承者,要“甘于奉献、甘为人梯”,以无私奉献作为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石,让理想信念的硕果如繁似锦。在工作中“有一份光便发一分光,有一份热便发一份热”,锲而不舍地干好每一件事,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

“不甘伏枥志空赍”,您让初心绽放在张家泉村。本可以在荣军院里安度一生的您却毅然回到家乡,勇挑村支书的重担,与群众同甘共苦,奋斗在您人生中第二个“250高地”。您拖着重残之躯,带领父老乡亲治理荒山、兴修水利,让远近闻名的“讨饭村”呈现出“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景象。正是因为有您、有您们、有千千万万奋战在各自岗位的奉献者,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服务群众最前线的一名党员干部,您的事迹鼓舞着我,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解决,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将“撸起袖子加油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努力用“一身泥土”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热血书春秋”,您把坚强书写进两本小说。“放下了锄杆子,拿起了笔杆子。”您始终牢记抗美援朝战场上指导员牺牲前的托付,为了告慰英烈,您以残肢抱笔,耗时七载,用掉半吨纸,以惊人毅力完成了《极限人生》《男儿无悔》两本小说。在您的身上我看到了先烈的不屈意志,残疾军人的自强不息,共产党人的坚强刚毅,您以极限人生书写了人生极限。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将珍惜广阔舞台、担当奉献,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迎接新挑战、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难题,奋力书写好新时代精彩人生答卷。

生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您选择了第二种。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您用信念诠释着党员本色,以钢铁般的意志造就了奋斗不止的人生,您是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楷模”。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篇九

当航天员刘伯明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时,他的哥哥刘伯真正在西瓜地里忙着秋收。听到弟弟平安归来的喜讯,刘伯真非常高兴,连忙对着镜头为他送上了祝福。

自1998年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以来,刘伯明一直是哥哥刘伯真的骄傲,也是家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的骄傲。

依安县甚至还有一个以刘伯明名字谐音命名的小区——博明家园,这个小区对面就是刘伯明曾经的母校,依安一中,30多年前,刘伯明就是从这里辍学开始打工的。

为减轻家庭负担,他毅然辍学打工

和千千万万因出身贫苦而不得不放弃学业的孩子一样,促使刘伯明做出辍学决定的理由也不外乎是贫困的家境和巨大的家庭压力。

当年19岁的刘伯明就读于家乡依安县最好的高中,依安一中,在学校里,刘伯明有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外号——“小雪人”。

同学们之所以叫刘伯明“小雪人”是因为每天早上他到学校的时候身上总是挂满冰霜,头发、眉毛、眼睫毛都被染上了白色,远远一看,就像一个小雪人一样。

那时候刘伯明就读的班级有52名同学,其中51个都是住校生,唯一的一名走读生就是刘伯明。刘伯明的家住在距离依安一中20多里路程外的东升村,每天天还不亮的时候,他就得从家中出发,使劲蹬近两小时的自行车后才能到达学校。

每逢寒冷天气,刘伯明呼出的热气总会在他脸上凝成白白的冰霜,同学们总戏称他为“小雪人”,面对这个含有些许轻视意味的外号,刘伯明总是一笑了之,从来不会放在心上,因为对刘伯明来说,能够骑自行车来上学就已经很幸福了。

在刘伯明刚上高中的时候,由于家庭贫困,刘伯明住不起校,家里又没有自行车,所以他只能选择每天步行到学校。整整20多里的距离,刘伯明每次都得走上好几个小时,为了不耽误上课,他总是在凌晨3点多钟就出发。

因为每天长途跋涉,刘伯明的脚上磨出了很多水泡,看着儿子被草鞋磨得不成样子的脚,父亲刘志生咬了咬牙,掏出一百多块钱来给刘伯明买了一辆二手的白山牌自行车。

从此,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从东升村到依安一中的必经路上总会准时出现一个骑着破旧自行车的清瘦少年。

在依安一中学习期间,刘伯明的各科成绩都很好,但在高三的时候,刘伯明还是选择了退学。

“三年我都没见过刘伯明穿过新衣服,每天中午也都是从家带点馒头咸菜吃,他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最能吃苦的一个孩子。”多年以后,刘伯明的班主任张福林曾这样评价过他。

刘伯明能吃苦,但他看不得家里人吃苦,刘家共有六个孩子,刘伯明排行老二,其中有五个都要上学,家中的经济来源只有父亲当乡村教师挣来的微薄的工资。

看着整日吃不饱饭的弟弟妹妹和即将到适婚年龄的哥哥,刘伯明下定决心退学,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贫困的家境。

空军招飞,他轻松过关成为飞行员

把学校里的所有课本都带回家后,刘伯明便开始在县城里四处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年龄小、学历低,这都是横在刘伯明找工作路上拦路虎,找了一圈工作无果后,刘伯明无奈选择了去附近的砖厂搬砖。

在砖厂里,刘伯明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丧失了希望,他机械地将砖头一块块放到小推车上,运到目的地后再一块块卸下,就好像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一样。最终,他还是没有办法放弃学业,回到了学校继续学习。

就在他回到学校后没多久,空军就到依安县选拔飞行员了,得知这个消息后,刘伯明瞒着家人义无反顾地报了名。在高中时期,刘伯明就是曾“迈出人类一大步”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粉丝,在了解阿姆斯特朗的事迹后,刘伯明曾对妹妹发出感叹,“读书上大学不仅为了生活,人生总得有点理想。”

刘伯明的理想产生在无数个星光璀璨的夜里。那时候乡村的星星总是格外的亮,每当夜幕降临,面朝黄土一整天的刘伯明总会独自躺在竹床上畅想,阿姆斯特朗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那些看似渺小的星星的真实面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刘伯明想上天看看。

直到到了空军到省城举办飞行员选拔初试那一天,刘伯明才向父亲刘志生坦白自己报名参加了飞行员考试。几乎是在一瞬间,刘志明立即明白了儿子的“良苦用心”,当飞行员花费低,能为家里省一大笔费用,看着懂事的儿子,刘志生感到非常骄傲。

刘伯明身体素质好,学习成绩也出色,在经过重重选拔后,他顺利通过了招飞考试,成为了一名飞行员。1985年秋天,刘伯明踏上了前往长春的火车,此次他的目的地是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在那里,他即将开启一段崭新的人生。

临行前,刘伯明的父母和高中班主任张福林一起将他送到了车站,张福林叮嘱刘伯明到了部队一定要追求进步,“进步了就给我写信,退步了就不要给我来信了。”后来,张福林经常会收到刘伯明的来信。

部队的训练强度很大,高空飞跃、花式转秋千、高空走钢丝等训练项目让很多跟刘伯明一起进部队的新生们吃不消,但刘伯明却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他是个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饥困交加的童年让他拥有了顽强的意志力和超乎常人的毅力。

在学校众多的飞行学员中,刘伯明不是最聪明的那一个,但却是最努力的那一个。每次训练他都力求做到最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此被教官称赞为“教科书式的飞行”,除此之外,刘伯明还坚持每天万米长跑,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1990年,也就是在他开始训练五年之后,刘伯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斗机飞行员,并于次年开始独立驾驶歼-8战斗机。

在驾驶战斗机的这段时间,刘伯明没有松懈,反而更加努力地练习飞行技术,攻克驾驶飞行中的一个个重点难点。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刘伯明的努力都落在上级领导的眼里,1996年,刘伯明被推荐参加了航天员体检,并于两年后正式成为了中国第一批航天员。1998年1月15日,刘伯明和其他11位航天员一起去到了北京航天城报到。

报到当天,面对航天城前飘扬的五星红旗,刘伯明庄严宣誓,要将祖国载人航天事业放在人生的第一位,而在那之后的20多年里,刘伯明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从两次“备份”到两次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初中生刘倩婷紧张地守在电视机前,看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的画面。“轰——”,橘红色的烈焰喷涌而起,神舟七号正以惊人的速度升入太空,此次神舟七号飞船上搭载了三名飞行员,其中一名就是刘倩婷的爸爸——刘伯明。

那是刘伯明成为航天员的第十个年头,也是他第一次进入太空。在之前的十年里,他曾两次错过升空的机会。

第一次是神舟五号的首飞任务,2003年,由于表现出色,刘伯明顺利入选了神舟五号备选梯队,但在发射筹备期间,他却因不小心扭伤了脚而错失良机。

就在养病期间,刘伯明又遭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老家突然传来消息,称刘伯明的母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刘伯明火速请假回家奔丧,当看到母亲墓碑的那一幕,刘伯明悲恸大哭。

在外飞行多年,刘伯明陪伴家人的时间那是少之又少,对自小疼爱他的母亲,他感到十分亏欠。回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后,刘伯明一度意志消沉,足足花了半年多时间才走出母亲去世的阴影,因此也失去了首飞的机会。

等到神舟六号发射时,刘伯明依旧没有得到升空的机会,而是入选了备份乘组,在地面上陪着他的两位队友顺利完成了任务。

虽然两次都没有入选,但刘伯明丝毫没有气馁,他相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此后的训练、学习中,他更加用心,还整理了6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

十年磨一剑,2008年,刘伯明终于如愿以偿升入了太空。9月28号,在完成了为期三天的航天飞行任务之后,刘伯明顺利返回了地球。下午6点20分,随着一阵电视中主持人兴奋地解说,“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刘伯明和其余两位航天员景海鹏、翟志刚一起走出了返回舱。

在这次飞行中,刘伯明不仅实现了太空行走,还和景海鹏、翟志刚一起将中国国旗插在了月球上,他的脚步踏在了偶像阿姆斯特朗曾踏过的月球上,同时他实现了自己梦想,成为了一名和阿姆斯特朗一样伟大的航天员。

在顺利完成神舟七号航天飞行任务后的第十三年,刘伯明再次得到了进入太空的机会,但相较于上次为期三天的任务期,这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在轨时间则长达三个月。

按计划,在神舟十二号任务期间,航天员会开展两次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最长时间长达6小时。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任务,刘伯明开始了高强度的训练,尽管已经有了充足的训练经历,但此次刘伯明还是感觉有些吃力,“每次训练完了之后都只想睡觉,困得连饭都吃不下。”

但正是高强度的训练才保证了航天员们良好的工作状态,在太空站的三个月中,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圆满完成了所有任务,顺利返回了地球。

在此次飞行中,刘伯明还用毛笔写下了“理想”两个大字,用来激励所有中小学生,同时他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理想的力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篇十

近日,山东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老战士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连日来,时代楷模朱彦夫的事迹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朱彦夫挑战生命极限、一心为民的精神信念,感动了很多人。无手无脚、没有左眼、没上过几天学的朱彦夫,却一直坚持读书、看报纸、写日记。最近,朱彦夫的部分日记曝光。

1963年12月(节选)。

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内心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是死去好还是继续活着好?活着吗,艰难如山,寸步难移,在全部生活的历程中,都充塞着每行必遇的困难、阻碍和烦苦。小则吃饭穿衣,大则行走旋作,以至工作与斗争,都每每依次横在我的面前。这样下去,对党和国家、人民和自己,都不可能有什么好处。死去吗,这是违背人民利益、毫无价值的牺牲。

这些难题,这些复混烦思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多起来。为革命、为生活而斗争的视线,渐渐暗淡、模糊了。如果说,在残废以后还曾以勉强的精神,在农村为革命事业做了一点事情的话,那只是出于这样的想法:这可以消磨静卧、孤坐所带来的郁闷沉默状态,用以弥补前功未完的缺额。

当我读到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的时候,心情恍然急剧地跳动起来: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此刻,我的心象一棵久枯失育的草,得到阳光和空气的温慰一样,顿时舒展开来,逐渐返青了。这句伟大宝贵的话,正好说到我的内心深处,我正是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困难而没有看到全局的光明前途,对困难丧失了斗争的勇气,把视线固定在一个小的死角里。

一个人只要有生命,就会发光,就能以他所散发出来的光热,去改造他周围的自然环境,去帮助和改造他周围群众的落后思想。

_武装了我使一个在别人看来只能清享厚福终身,毫无生息作为,甚至连吃饭喝水都应由别人捧碗相喂的人,重新振作起精神,拿起另一种斗争武器。

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还有生命,就能有作为。

我有嘴能说,有眼能看,有假肢能走动,有胳膊会写字这就是我与阶级敌人、工作困难以斗争的有力武器。在_的指引下,我决心以这种武器,排除万难,努力奋斗,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篇十一

于敏之子于辛代为领奖。

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对于业界公认的“中国氢弹之父”这一美誉,于敏本人并不乐意承受:“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相比较,他更喜欢“国产土专家”的称谓,因为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89高龄的他没来“感动中国”的舞台,儿子于辛代他接过了奖杯。主持人白岩松问起老人家的近况,于辛回答:“父亲最大的爱好是看书。”问起老人家获奖之后的感受,于辛说:“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他更希望年轻人获这个奖。”

于敏的低调正是其座右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折射。应国家需要,他于上个世纪60年代放下即将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从零开始投入氢弹的研制。相比原子弹,氢弹性能更优越,为了粉碎核大国的武力威胁,中国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氢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次空投氢弹爆炸成功。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核武器的跨越式发展,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成功的喜悦只能藏在心里,出于保密的需要,哪怕是对最亲近的家人,于敏也不能透露自己是做什么的。30年隐姓埋名之后,直到1999年,于敏才第一次公开露面,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又过了16年,2015年1月9日,他第二次公开露面,摘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桂冠。

他已经习惯隐匿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这既是他的淡然,更是他的超然。

【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2、为霞尚满天: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朱敏才夫人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颁奖词】。

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们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3、量与江海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赵久富。

移民搬迁带头人赵久富。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颁奖词】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4、涓滴见沧海:江阴炎黄张纪清。

化名“炎黄”的慈善老人张纪清。

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

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在郑州的陇海大院,正是邻居的你帮一把,我帮一把,让高位截瘫39年的高新海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25岁那年,高新海因脊髓炎突然瘫痪。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刚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推开他那扇从不上锁的门,就是邻居们共同的家。

这并不仅仅是出于同情,高新海的乐观和顽强也是邻居们收获的精神力量。39年来,这样的爱心接力已经传了老中青三代。

【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

5、爱子心无尽: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

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右)。

【先进事迹】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颁奖词】。

爱子心无尽。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来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6、大漠猎鹰:木拉提·昔日甫江。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一名公安民警。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粉碎在预谋之中,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你当时怕不怕?”“感动中国”主持人白岩松问木拉提·西日甫江。

“也怕。”

“那你为什么冲在前面?”

“因为我已经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轻人还没有成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个38岁汉子的朴实回答,令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木拉提”在维语中是“梦想”的意思。木拉提·西日甫江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当一名优秀的警察,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标;二是让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里旅游。

【颁奖词】。

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你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你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你绝不孤独,因为你的身后是人民。

7、忘己爱苍生:用心温暖麻风病患者的医生肖卿福。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一位麻风病医生。

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

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42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23.5人下降到2009年的十万分之0.5。2010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

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闲不下来。他坚持每周到镇上出诊一次。“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帮他们。”

【颁奖词】。

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你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你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

8、仁孝行于家: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朱晓晖。

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朱晓晖。

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与陶艳波的舐犊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诗人朱晓晖为我们讲述的是反哺之恩。

刚过40岁就头发灰白、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朱晓晖很难让人将她和诗联系在一起。

但她又确实是诗人,16岁起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2002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父亲最疼我,我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辞职、借债、卖房卖车。不堪重负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家。生活的苦难全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

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为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觉得很快乐。”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一年也能写个百十首,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在守望着父亲让我明白这样的日子会久久的存在不能让坚强的身体倒下要勇敢的寻找生命的活力”诗歌赐予她力量,让她抬头面对生活的所有赠予。

在“感动中国”之前,朱晓晖的孝心故事感动了当地一家孔子学堂的师生。每个周末,朱晓晖在这里当志愿者老师。师生们随她来到那间车库,孩子们背着《三字经》,唱唱跳跳表演节目,还排着队,仰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凑到病榻前亲一亲爷爷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当一老一少两张脸庞在短片中定格时,其带来的心灵冲击胜过任何言语和教材。

【颁奖词】。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的沟坎,命运百般挤兑,你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你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

9、忧国不谋生: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师昌绪的奖杯与涡轮叶片。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材料科学先驱。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李克强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他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这让我觉得很欣慰。”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2011年1月12日,本报记者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哪里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归国,于60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他于20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唯一的目的。”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有遗憾。

【颁奖词】。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10、爱意满园:郑州市二七社区有个和谐的老院落,陇海大院。

二七区陇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

当不幸开始笼罩这个家庭的时候,大院里的邻居们就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从没间断。

年夜饭到高新海家吃,这个传统有好多年了。高新海说:“不光是年夜饭,遇到世界杯、欧洲杯等大赛时,我家也是邻居们聚在一起看球的地方,其实,我知道,邻居们就是为了陪陪我,怕我寂寞,跟我说说话。”如今,高新海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他用这辆三轮车免费接送社区赶着去办急事的人,谁着急上班,谁赶着去火车站,谁要去医院看病,高新海闻讯会立马赶到。

陇海大院的故事在当地群众中反响强烈,2010年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荣获2008年河南“十大爱心集体”、2011郑州市“首届慈孝集体”、2012年“感动郑州”爱心集体,2013年该事迹被翻拍成电影《好好的活着》。

【颁奖词】和风春满园。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特别致敬:中国援非医疗队。

中国援非医疗队。

医者仁心,为了病人的需要,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同样冒着被感染的危险,飞过半个地球,奉献了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今年,“感动中国”特意设置了“特别致敬”环节,把敬意献给了医疗队的每一位成员。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篇十二

一个只念过几年私塾的女人,在儿子6岁以前就教会他认3000个字,这个女子想必应有绝顶的聪明。杨振宁就是靠这样一个妈妈启蒙的。一个78岁的大科学家如此深情地回忆自己没有受过任何新式学堂教育的母亲,那情景让人感动。

“我母亲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时候还裹过脚,到了民国的时候,才又把脚放开了,所以她的脚不是三寸金莲,但那是一双变形了的脚,我每一次看见她的脚,都觉得非常难过。她念过几年私塾。我认识的头3000个字是母亲教会的,那时候父亲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只有我跟母亲住在一起。我认识了许多与我母亲一样的旧式妇女,我很佩服,她们受到了中国传统礼教的影响,而对于这些礼教,有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今天讲起来,有人会认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抛开这个价值观,这个所谓愚忠愚孝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轻一辈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这个坚强的意志,渐渐地没有了,这是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向另一个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问我,说我母亲除了养育我,除了教我3000个字,还给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坚强意志的信念,是一种无比的力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篇十三

2022年3月21日,邓小岚老师离世,享年79岁。

邓小岚老师是马兰小乐队的创立者,心系山村的党员楷模。在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向全世界唱响了《奥林匹克颂》,展现了山区孩子动人的风采,惊艳了世界。

不忘本,不忘恩。邓小岚同志退休后,默默为村里做事,帮助马兰村翻修了学校、救助贫困家庭,每年的退休金都用来帮助村子,对需要帮助的村民慷慨解囊,自己却省吃俭用。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养育之恩。

谋幸福,谋未来。她兑现自己的承诺,回到马兰村教孩子唱歌,学习乐器。从北京到马兰村需要10多个小时,这条路走了18年路边的风景一直在变,但她那颗初心恒古不变,用初心照耀舞台,让每个乡村孩子的梦想发光。正是她这份坚持,我们在冬奥会看到了这些“眼里有光,心里有梦”的孩子们在开幕式演唱。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打动了全世界。邓小岚老师用一生回答了:“怎么做人,为谁活着”的价值追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起标杆,用自己的初心浇灌孩子们的梦想。

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在基层一线,先人后己,无私奉献,“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好老师没有统一模式,是各有千秋、各显身手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必不可少的特质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向邓小岚老师学习,做一名四有教师,点亮孩子心中的梦。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篇十四

杜富国,1991年出生,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

他已获得的荣誉包括:

20__年11月24日,被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12月18日,被授予“云岭楷模”荣誉称号。12月20日,被评为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在18年12月里,陆军党委召开常委会,作出关于开展向献身强军备战的排雷英雄杜富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此外,他还入选了感动中国20__候选人物。

他是于20__年6月15日主动申请从原单位加入到临时组建的扫雷部队的。20__年他才27岁,当年才刚结婚。

20__年10月11日下午,他们扫雷大队四队在云南某雷场进行扫雷作业,作业组长杜富国带战士艾岩在一个爆炸物密集的阵地雷场搜排时,发现一个少部分露于地表的弹体,初步判断是一颗当量大、危险性高的加重手榴弹,且下面可能埋着一个雷窝。杜富国马上向分队长报告。接到“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艾岩:“你退后,让我来!”正当他按照作业规程,小心翼翼清除弹体周围的浮土时,突然弹体发生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他因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正是由于杜富国这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

发生爆炸后,杜富国当场昏迷休克、伤情十分严重。经过军地双方医护人员近3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杜富国术后伤情才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他却永远地失去了双手和双眼,而同组战友则在他的保护下安然无恙。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篇十五

为了实现教乡亲们学文化的目标,朱彦夫腾出自家的一间堂屋,用母亲做寿材的木板做成书架,买了200多本书,建起了全村第一个图书室。随后,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张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里常常要艰难地走1公里多的山路给村民上课。夜黑路滑,健全的人走起来都费劲,没手没脚的朱彦夫不知在夜间跌倒了多少回。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的8名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开始带领张家泉村的村民们砌石垒堰、改天换地,在山坡上开出了80多亩“大寨田”,治理了3条大山沟,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

1960年开始,朱彦夫带着乡亲们翻山越岭打了9口水井,并在村里打了3口用于灌溉的大眼井。他自己绘制图纸,带领大家修建起了1500米长的灌溉渠。同时,又成立了村林业队,建起40亩苹果园、10万株的花椒园、2万株的桑树园。如今的村民,单是果树每年就能收入几万元,生活富足,原来贫穷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范村。

1982年,一场大病之后,他与死神又一次擦肩而过,朱彦夫自知年事已高,体力不支,主动辞去干了25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英雄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开始了另一场战斗。

他让儿女买来笔墨纸张、参考书,说:“我是二十六军的战士,我要替连指导员完成他的遗愿,把战斗经历写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是怎样和敌人殊死搏斗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可以想象,朱彦夫写书有多大困难。残疾的身体让他吃尽了苦头:他用嘴衔笔、双臂抱笔、单臂绑笔,三种方法交替使用。写不了几个字,眼睛就疼得难受。他每天只能写几百个字,不知多少汗水和血水浸到稿纸上。

另一个拦路虎是文化水平不高,为了写成这本书,他舔烂了4本字典。由于日夜煎熬,他的视力持续下降,原来的伤口发炎,心脏病加重。不论医生怎么劝、家人怎么拦,他始终笔耕不辍。

熬过了严冬,熬过了酷暑,经过7年的努力,1996年7月,朱彦夫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发行。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人们说朱彦夫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而迟浩田将军则说,朱彦夫就是活着的“钢铁战士”!

《极限人生》一出版,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全国各地纷纷邀请他去作报告,在淄博市的一场报告会上,朱彦夫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当场晕倒在讲台上。经抢救治疗后,虽然保住了生命,右半身却从此瘫痪,没了知觉。英雄永远是英雄,他硬是撑着病体,经过几年的努力,又完成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

朱彦夫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用钢铁般的意志书写了自己的“极限人生”。20__年12月12日,朱彦夫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受到书记的亲切接见,朱彦夫说,这种荣耀和幸福,他终生难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