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时分秒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汇总12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时分秒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02:53:07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时分秒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汇总12篇)
时间:2023-11-16 02:53:07     小编:BW笔侠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时分秒篇一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再填空。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旗杆的高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硬币的厚度。

思考;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三元到丰都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三元到丰都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汽车时速表。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30千米。

c图3;公路上的里程碑。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三、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周转房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米)。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四、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新庄小学操场:这是新庄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两圈半是是多少?

让学生尝试算一算两圈半是多少米?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400×2=800(米)800+200=1000(米)。

1000米=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公里)=1000米。

学生齐读。

想一想:从校门口大约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

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几千米?

五、做一做。

再次体验1千米的长度?

(1)三元中学操场: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元中学,你知道沿着它跑道走一圈时多少米吗?老师做了实地测量,是200米,那走几圈是1千米?(指名回答:5圈)。

(2)星期天,杨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校门口出发一直医院背后,大约是1千米。

(3)从校门口到向家坝铺的水泥路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4)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六、实际运用。

小帅在早锻炼,跑一圈2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学生练习后,再展示交流。

200×5=1000(米)1000米=1千米。

七、拓展训练。

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广场放风筝。”丁丁说:“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时分秒篇二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时分秒篇三

教科书第4页例1,第5页例2。

【设计说明】。

1、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利用猜谜语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2、重视直观教学,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通过数格、拨钟面等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化,让学生了解计算经过的时间是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转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

【重点难点】。

1、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2、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时钟模型、课件。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跑不停。

出示谜底:时钟。

2、教师拿出钟面并提问。

(1)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3)1时=()分?1分=()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如:9时15分、7时3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计算经过的时间。(板书课题)。

1、教师课件展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

2、老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

3、同桌互相交流。

4、小组汇报:

(1)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汇报。

6、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方法。

老师总结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2)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巩固深化: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2、算一算,填一填。

3.想一想,说一说。

一列火车本应9﹕15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什么时候才能到达?

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学习寄语。

解决问题。

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2.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时分秒篇四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p19例12和“练一练”,练习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

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

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

(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1升=1000毫升呢?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练一练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练习四第13题。

学生读题,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个长方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时分秒篇五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小教理20xx班的胡小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可能性》,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

(ppt出现四板块)。

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数据处理方法,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设计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节课的需要,我还准备了课件、、等教具以及学具:

教学时间:1课时。

结合本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打算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故事、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恰当的创设了儿童喜闻乐见故事、游戏的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感知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我准备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注意动手操作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应用知识的学习过程。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因此,在上课开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选用了讲故事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师生共同进入故事情境,故事结束后,从同学们的开始猜测的结果产生了矛盾,我这时会适时追问:你们想不想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这个问题直接指向了学生的认知盲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故事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组摸球的游戏,共将此环节分成2个环节来进行,一是让学生感知一定与不可能在课前教师为每组的同学各准备一盒大小个数相等的球。要求各组的同学分别进行摸球的游戏。要求摸到红色球最多一组同学获胜。实际上,分发到各组的盒子中,有四组同学袋内的球全是红色,而有一组同学袋内的球全是黄色,在同学们高兴的游戏,到失败的叹气,再到对比赛规则的猜疑中,教师适时点拔,让学生打开口袋看一看,在同学们对如此比赛不平的抗议声中,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总结出在全是红球的袋里任意摸出一个棋子的结果一定是红棋子,那其他小组没有获胜的原因是在全是黄棋子的袋里不可能摸到红棋子。在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用眼观察,评析结果的过程中,感知了一定和不可能,随着教师的适时提问:这样的游戏公平吗?怎样才能使比赛公平呢?将教学推入本环节的第二环节,体验可能。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也就是说出在一个袋既要有红棋子,又要有黄棋子。这样才公平之后,教师适时引导,这时我们在这样的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的结果会怎样?点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是白球,可能是黄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设学生熟悉的摸球比赛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并在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第三环节练习巩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环节为了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类基础练习,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在的事,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内容,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教师即兴的口语评价与引导,对整个课堂气氛,学习情感的激发起了很好的渲染,促进作用。

在顺利通过基本练习的基本上,学生跃跃欲试想突破更加难的综合题型,这时第2题涂一涂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不仅方法多样,而且已经留意到颜色的数量对摸的结果的影响,为下一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做好了铺垫。第3题是有关检测学生对可能性知识掌握情况的终极挑战。这题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环节,总结交流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最成功的是什么?通过师生的总结,突出重点,让学生明白到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作出判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的板书包括课题、一定、不可能、可能重点突出,很好地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

可能性。

一定不可能可能。

(确定)(确定)(不确定)。

以上是我对可能一课的分析和教学设想,我认为整个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探究型学习过程,并将学生的听、看、想、讲、做、动静等要素有机结合。

2、全课充分为学生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的快乐教育。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所以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会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设与生成共精彩!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时分秒篇六

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分数卡片。

一、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练习相互评价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出示例题: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

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

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

注意方法的规范。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4、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交换练习。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第7题,第8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时分秒篇七

应用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

技能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情感。

重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难点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程教师活动。

一、认识毫升。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设计意图】。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

【设计意图】。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

想想做做3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

想想做做4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名:为什么2000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5课前完成,课上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

四、你知道吗?

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

同学们总结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补充与反思。

教案首页。

课题练习二教学课时5课时第4课时。

应用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

技能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情感。

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难点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程教师活动。

一、深化认识升与毫升。

练习二、1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的感受在书上连一连。

3、集体订正。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错的。

练习二,21、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2、指名口答。

3、集体订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时分秒篇八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计算练习。

36×1248×23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第9题:

(1)、儿童:15×36=540(元)。

(3)、540+300=8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第10题:

让学生人人都经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

第11题: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11×5+8=63(岁)。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时分秒篇九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较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表面”。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

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

个比较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较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较两个差别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较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测,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则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方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你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时分秒篇十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竞赛、直观、游戏相结合式的综合教学法。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三角形,圆形印尼(或圆片、三角形),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挂图出示:校园里有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开了,招来了许多蝴蝶。

教师:图中有几只白蝴蝶?有几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几只?

学生:2只白蝴蝶,6只花蝴蝶,花蝴蝶比白蝴蝶多4只,白蝴蝶比花蝴蝶少4只。

(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板书:倍)。

二、谈话讨论共建倍的概念:

教师:我把两只白蝴蝶看成一份。(课件展示1个圈,把两只白蝴蝶圈上)。

花蝴蝶有几个两只呢?(课件展示3个圈,每两只花蝴蝶圈一个圈)。

花蝴蝶与白蝴蝶比:板书白蝴蝶有两只;花蝴蝶有3个两只。

当花蝴蝶的只数有3份白蝴蝶那么多时,我们就说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板书: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分组讨论:

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学生:因为花蝴蝶的只数和白蝴蝶比,白蝴蝶有2只,花蝴蝶有3个2只,所以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

学生:4倍,有4个2只。

教师:又飞来1只花蝴蝶和1只白蝴蝶,现在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呢?为什么?

共同小结:要回答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几倍,就要看白蝴蝶有几只,把它看成一份,再看花蝴蝶的只数有几份白蝴蝶那么多?花蝴蝶的只数,就是白蝴蝶的几倍。

三、集体练习:

1、图片展示:

教师:的个数是的几倍?为什么?

老师:在黑板上摆。

教师:的个数是的2倍,谁会摆?同学们拿出学具自己摆或用印尼在练习本上印。

(请一个同学上台摆,教师来回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

2、拍手游戏:

教师:第一次拍几下?(3下)第二次拍几个3下?(2个3下)。

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

师生对拍:

教师:拍2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4倍。

教师:拍1下,要求学生拍的是自己的5倍。

同桌对拍练习:

3、组织分小组找倍数关系比赛:

分小组说一说:

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把谁看成一份,谁是谁的几倍。(对一题加10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5倍。(5个2只,2只)。

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2倍。(2个3只,3只)。

兔子的只数是大象的4倍。(4个1只,1只)……。

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将板书完整:倍的认识)。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花蝴蝶的只数是白蝴蝶的3倍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5倍。

(5个2只,2只)。

(1份)猴子的只数是松鼠的2倍。

(2个3只,3只)。

兔子的只数是大象的4倍。

(4个1只,1只)。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时分秒篇十一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出示主题图)。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8×3=24。

或7×3=21。

或6×3=184×3=12。

5×3=15。

18+18=36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8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时分秒篇十二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2、把握好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3、放手让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

5课时。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1、复习小数加法。

0.37+0.5810.9+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铅笔作文本图画本笔盒彩色笔。

0.80元0.50元1.20元0.60元9.67元12.40元。

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